CN208349454U - 冷媒散热器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冷媒散热器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8349454U CN208349454U CN201820862970.6U CN201820862970U CN208349454U CN 208349454 U CN208349454 U CN 208349454U CN 201820862970 U CN201820862970 U CN 201820862970U CN 208349454 U CN208349454 U CN 20834945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 pedestal
- refrigerant
- conducting layer
- refrigerant pip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冷媒散热器,其包括基座、冷媒管和第一导热层,基座用于连接发热元器件;冷媒管设置于基座上;第一导热层设置于基座上且位于基座和冷媒管之间。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冷媒管和基座之间设置第一导热层,使得基座上的热量可快速传递至冷媒管,有效降低发热元器件的温度,提升冷媒散热器的散热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冷媒散热器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现有空调器在制冷运行时,压缩机需要输出一定的制冷量,当室外环境温度较高时,外机换热器的冷凝压力会升高,压缩机输出的冷量比室外环境温度较低时要高很多,此时运行电流也会较大,电控部分发热也大。目前常用的电控散热方法有风冷散热和冷媒冷却散热,风冷散热在环境温度比较高时,散热效率会很低,冷媒冷却散热受限于铜管和换热基座的接触热阻,在高温的情况下,散热效率也低,无法有效地降低电控组件温度,从而影响运行可靠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在于,提出一种冷媒散热器。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方面在于,提出一种空调器。
有鉴于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冷媒散热器,其包括基座、冷媒管和第一导热层,基座用于连接发热元器件;冷媒管设置于基座上;第一导热层设置于基座上且位于基座和冷媒管之间。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冷媒散热器,其包括基座、冷媒管和第一导热层,基座用于连接发热元器件,冷媒管设置于基座上,冷媒管内设有冷媒通道,第一导热层设置于基座上且位于基座和冷媒管之间,发热元器件在工作状态下会产生热量,进而将热量传递至基座上,液态低温冷媒在冷媒管中流通,进而可吸收基座上的热量,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冷媒管和基座之间设置第一导热层,且第一导热层具有高导热系数,使得基座上的热量可快速传递至冷媒管,有效降低发热元器件的温度,提升冷媒散热器的散热效果。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冷媒散热器,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冷媒散热器还包括第二导热层和/或第三导热层,第二导热层设置于冷媒管的外表面;第三导热层设置于基座上朝向发热元器件的一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冷媒散热器还包括设置于冷媒管的外表面的第二导热层,和/或,设置于基座上朝向发热元器件一侧的第三导热层,通过在冷媒管上设置第二导热层,可有效提升冷媒管的散热效率,即冷媒通道内的冷媒吸收基座上的热量后可快速散出,加速冷媒管和基座之间的热交换;和/或,通过在基座上朝向发热元器件一侧设置第三导热层,可有效加速基座与发热元器件之间的热量交换,以使发热元器件所产生的热量可快速传递至基座上,避免发热元器件温度过高而降低产品的安全使用性能。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导热层为石墨烯导热层;和/或第二导热层为石墨烯导热层;和/或第三导热层为石墨烯导热层。
在该技术方案中,由于石墨烯材料具有较高的导热系数,当第一导热层为石墨烯导热层时,导热系数可高达600W/(m·K),可进一步加速冷媒管和基座之间的热交换,提升产品的散热效果;同理,当第二导热层和/或第三导热层为石墨烯导热层时,冷媒管与基座之间的热交换速率和/或基座与发热元器件之间的热交换速率均会提升,进而有效增强产品的散热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导热层涂覆于基座上朝向冷媒管的一侧;和/或第二导热层涂覆于冷媒管的外表面;和/或第三导热层涂覆于基座上朝向发热元器件的一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导热层涂覆于基座上朝向冷媒管的一侧,通过采用涂覆工艺将第一导热层设置于基座上,确保基座与第一导热层的结合强度,且涂覆工艺简单成本较低,便于批量生产;同理,第二导热层涂覆于冷媒管的外表面;和/或第三导热层涂覆于基座上朝向发热元器件的一侧,可确保第二导热层与冷媒管之间的结合强度,基座与第三导热层的结合强度,在不增加生产难度的前提下,进一步确保产品的散热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冷媒管的两端分别为进口端和出口端,进口端和出口端位于基座的同一侧或不同侧;和/或冷媒管弯折设置于基座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冷媒管的两端分别为进口端和出口端,冷媒自进口端流入冷媒通道内,经出口端流出,进口端和出口端位于基座的同一侧或不同侧,当冷媒管的进口端与出口端位于基座的同一侧时,便于冷媒散热器上其他零部件的安装设置,有效提升排布产品内部空间的利用率;当然,冷媒管的进口端和出口端也可以位于基座的不同侧,使得用户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提升冷媒管的安装灵活性;和/或冷媒管弯折设置于基座上,进而有效增加冷媒管的面积,进一步提升产品的散热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基座采用铜材料或铝材料制得;和/或冷媒管为铜管或铝管。
在该技术方案中,基座采用铜材料或铝材料制得,进而提升基座的散热效果;和/或,冷媒管为铜管或铝管,进而有效提升冷媒管的散热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冷媒散热器还包括第一安装槽,第一安装槽朝向冷媒管开设于基座上,冷媒管位于第一安装槽内。
在该技术方案中,散热器还包括第一安装槽,且第一安装槽朝向冷媒管开设于基座上,通过将冷媒管设置于第一安装槽内,一方面确保冷媒管的位置稳定性,避免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冷媒管位置发生改变而影响产品的散热效果;另一方面可降低安装定位难度,确保冷媒管在安装过程中的位置精确度。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冷媒散热器还包括盖板,盖板压设于基座和冷媒管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冷媒散热器还包括盖板,且盖板压设于基座和冷媒管上,进一步确保冷媒管和基座之间的紧密贴合,避免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冷媒管位置发生改变而影响产品的散热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冷媒散热器还包括第二安装槽,第二安装槽朝向冷媒管设置于盖板上,第二安装槽与第一安装槽围合形成安装腔,冷媒管嵌设于安装腔内。
在该技术方案中,冷媒散热器还包括第二安装槽,第二安装槽朝向冷媒管设置于盖板上,第二安装槽与第一安装槽相对应,且二者围合形成安装腔,冷媒管嵌设于安装腔内,进一步确保冷媒管和基座之间的紧密贴合,避免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冷媒管位置发生改变而影响产品的散热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冷媒散热器,空调器还包括发热元器件,发热元器件与冷媒散热器的基座相连接,因此,该空调器具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提供的冷媒散热器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冷媒散热器和发热元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所示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的冷媒散热器和发热元器件沿A-A的剖视图;
图3示出了图2所示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的冷媒散热器和发热元器件在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冷媒散热器的冷媒管的截面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5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基座,2冷媒管,22进口端,24出口端,3第一导热层,4第二导热层,5第三导热层,6盖板,7发热元器件,8空调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5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冷媒散热器及空调器8。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冷媒散热器,其包括基座1、冷媒管2和第一导热层3,基座1用于连接发热元器件7;冷媒管2设置于基座1上;第一导热层3设置于基座1上且位于基座1和冷媒管2之间。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冷媒散热器,其包括基座1、冷媒管2和第一导热层3,基座1用于连接发热元器件7,冷媒管2设置于基座1上,冷媒管2内设有冷媒通道,第一导热层3设置于基座1上且位于基座1和冷媒管2之间,发热元器件7在工作状态下会产生热量,进而将热量传递至基座1上,液态低温冷媒在冷媒管2中流通,进而可吸收基座1上的热量,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冷媒管2和基座1之间设置第一导热层3,且第一导热层3具有高导热系数,使得基座1上的热量可快速传递至冷媒管2,有效降低发热元器件7的温度,提升冷媒散热器的散热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冷媒散热器还包括第二导热层4和/或第三导热层5,第二导热层4设置于冷媒管2的外表面;第三导热层5设置于基座1上朝向发热元器件7的一侧。
如图3和图4所示,在该实施例中,冷媒散热器还包括设置于冷媒管2的外表面的第二导热层4,和/或,设置于基座1上朝向发热元器件7一侧的第三导热层5,通过在冷媒管2上设置第二导热层4,可有效提升冷媒管2的散热效率,即冷媒通道内的冷媒吸收基座1上的热量后可快速散出,加速冷媒管2和基座1之间的热交换;和/或,通过在基座1上朝向发热元器件7一侧设置第三导热层5,可有效加速基座1与发热元器件7之间的热量交换,以使发热元器件7所产生的热量可快速传递至基座1上,避免发热元器件7温度过高而降低产品的安全使用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导热层3为石墨烯导热层;和/或第二导热层4为石墨烯导热层;和/或第三导热层5为石墨烯导热层。
在该实施例中,由于石墨烯材料具有较高的导热系数,当第一导热层3为石墨烯导热层时,导热系数可高达600W/(m·K),可进一步加速冷媒管2和基座1之间的热交换,提升产品的散热效果;同理,当第二导热层4和/或第三导热层5为石墨烯导热层时,冷媒管2与基座1之间的热交换速率和/或基座1与发热元器件7之间的热交换速率均会提升,进而有效增强产品的散热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导热层3涂覆于基座1上朝向冷媒管2的一侧;和/或第二导热层4涂覆于冷媒管2的外表面;和/或第三导热层5涂覆于基座1上朝向发热元器件7的一侧。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导热层3涂覆于基座1上朝向冷媒管2的一侧,通过采用涂覆工艺将第一导热层3设置于基座1上,确保基座1与第一导热层3的结合强度,且涂覆工艺简单成本较低,便于批量生产;同理,第二导热层4涂覆于冷媒管2的外表面;和/或第三导热层5涂覆于基座1上朝向发热元器件7的一侧,可确保第二导热层4与冷媒管2之间的结合强度,基座1与第三导热层5的结合强度,在不增加生产难度的前提下,进一步确保产品的散热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冷媒管2的两端分别为进口端22和出口端24,进口端22和出口端24位于基座1的同一侧或不同侧;和/或冷媒管2弯折设置于基座1上。
如图1和图5所示,在该实施例中,冷媒管2的两端分别为进口端22和出口端24,冷媒自进口端22流入冷媒通道内,经出口端24流出,进口端22和出口端24位于基座1的同一侧或不同侧,当冷媒管2的进口端22与出口端24位于基座1的同一侧时,便于冷媒散热器上其他零部件的安装设置,有效提升排布产品内部空间的利用率;当然,冷媒管2的进口端22和出口端24也可以位于基座1的不同侧,使得用户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提升冷媒管2的安装灵活性;和/或冷媒管2弯折设置于基座1上,进而有效增加冷媒管2的面积,进一步提升产品的散热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基座1采用铜材料或铝材料制得;和/或冷媒管2为铜管或铝管。
在该实施例中,基座1采用铜材料或铝材料制得,进而提升基座1的散热效果;和/或,冷媒管2为铜管或铝管,进而有效提升冷媒管2的散热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冷媒散热器还包括第一安装槽,第一安装槽朝向冷媒管2开设于基座1上,冷媒管2位于第一安装槽内。
如图2所示,在该实施例中,散热器还包括第一安装槽,且第一安装槽朝向冷媒管2开设于基座1上,通过将冷媒管2设置于第一安装槽内,一方面确保冷媒管2的位置稳定性,避免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冷媒管2位置发生改变而影响产品的散热效果;另一方面可降低安装定位难度,确保冷媒管2在安装过程中的位置精确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冷媒散热器还包括盖板6,盖板6压设于基座1和冷媒管2上。
如图2和图3所示,在该实施例中,冷媒散热器还包括盖板6,且盖板6压设于基座1和冷媒管2上,进一步确保冷媒管2和基座1之间的紧密贴合,避免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冷媒管2位置发生改变而影响产品的散热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冷媒散热器还包括第二安装槽,第二安装槽朝向冷媒管2设置于盖板6上,第二安装槽与第一安装槽围合形成安装腔,冷媒管2嵌设于安装腔内。
如图2所示,在该实施例中,冷媒散热器还包括第二安装槽,第二安装槽朝向冷媒管2设置于盖板6上,第二安装槽与第一安装槽相对应,且二者围合形成安装腔,冷媒管2嵌设于安装腔内,进一步确保冷媒管2和基座1之间的紧密贴合,避免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冷媒管2位置发生改变而影响产品的散热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8,如图1和图5所示,空调器8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冷媒散热器,空调器8还包括发热元器件7,发热元器件7与冷媒散热器的基座1相连接,因此,该空调器8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冷媒散热器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冷媒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座,所述基座用于连接发热元器件;
冷媒管,所述冷媒管设置于所述基座上;
第一导热层,所述第一导热层设置于所述基座上且位于所述基座和所述冷媒管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媒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散热器还包括:
第二导热层,所述第二导热层设置于所述冷媒管的外表面;和/或
第三导热层,所述第三导热层设置于所述基座上朝向所述发热元器件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媒散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热层为石墨烯导热层;和/或
所述第二导热层为石墨烯导热层;和/或
所述第三导热层为石墨烯导热层。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媒散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热层涂覆于所述基座上朝向所述冷媒管的一侧;和/或
所述第二导热层涂覆于所述冷媒管的外表面;和/或
所述第三导热层涂覆于所述基座上朝向所述发热元器件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媒散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媒管的两端分别为进口端和出口端,所述进口端和所述出口端位于所述基座的同一侧或不同侧;和/或
所述冷媒管弯折设置于所述基座上。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媒散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座采用铜材料或铝材料制得;和/或
所述冷媒管为铜管或铝管。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媒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散热器还包括:
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槽朝向所述冷媒管开设于所述基座上,所述冷媒管位于所述第一安装槽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冷媒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散热器还包括:
盖板,所述盖板压设于所述基座和所述冷媒管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冷媒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散热器还包括:
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二安装槽朝向所述冷媒管设置于所述盖板上,所述第二安装槽与所述第一安装槽围合形成安装腔,所述冷媒管嵌设于所述安装腔内。
10.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媒散热器;
发热元器件,所述发热元器件与所述冷媒散热器的基座相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862970.6U CN208349454U (zh) | 2018-06-05 | 2018-06-05 | 冷媒散热器及空调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862970.6U CN208349454U (zh) | 2018-06-05 | 2018-06-05 | 冷媒散热器及空调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8349454U true CN208349454U (zh) | 2019-01-08 |
Family
ID=648924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0862970.6U Active CN208349454U (zh) | 2018-06-05 | 2018-06-05 | 冷媒散热器及空调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8349454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827248A (zh) * | 2019-03-26 | 2019-05-31 | 山东烯泰天工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 物联网屏显小型化空调外机 |
-
2018
- 2018-06-05 CN CN201820862970.6U patent/CN208349454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827248A (zh) * | 2019-03-26 | 2019-05-31 | 山东烯泰天工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 物联网屏显小型化空调外机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3249318B1 (en) | Heat-pump drinking water system, control method thereof, and heat-pump drinking water device | |
CN205783408U (zh) | 基于热超导散热板的电控器及空调室外机 | |
CN204006778U (zh) | 空调器 | |
CN204880931U (zh) | 蒸发器以及冰箱 | |
CN211601021U (zh) | 一种散热装置和空调器 | |
CN105937788B (zh) | 整体式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
CN209279289U (zh) | 一种散热装置 | |
CN101959388A (zh) | 一种带制冷剂循环换热的电信机柜及其冷却方法 | |
CN208859732U (zh) | 一种用于变频空调外机控制器的散热装置 | |
CN208595622U (zh) | 一种散热组件和空调器 | |
CN102931818A (zh) | 变频模块散热装置及空调器 | |
US11441789B2 (en) | Convection/radiation air conditioning terminal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 |
CN208579478U (zh) | 一种变频空调设备 | |
CN208349454U (zh) | 冷媒散热器及空调器 | |
CN107906793A (zh) | 换热器及温度调节装置 | |
CN207230856U (zh) | 一种空调控制器散热装置和空调器 | |
CN105485986B (zh) | 一种除霜部件及室外机 | |
CN109425038A (zh) | 一种散热器、室外机以及空调器 | |
CN204043080U (zh) | 冷却装置以及变频空调器 | |
CN103968617B (zh) | 过热器以及空调装置 | |
CN209609092U (zh) | 散热组件及空调机组 | |
CN203671790U (zh) | 空调器及其换热系统 | |
CN103162394B (zh) | 具有储能功能的空调系统 | |
CN209312749U (zh) | 半导体器件散热装置 | |
CN206743765U (zh) | 一种空调及其控制器散热总成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