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hing Special   »   [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07664280U - 同轴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同轴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664280U
CN207664280U CN201721612358.5U CN201721612358U CN207664280U CN 207664280 U CN207664280 U CN 207664280U CN 201721612358 U CN201721612358 U CN 201721612358U CN 207664280 U CN207664280 U CN 2076642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vable terminal
arm
movable
terminal
elastic ar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612358.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邰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nshan Jiahua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unshan Jiahua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nshan Jiahua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Kunshan Jiahua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612358.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66428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6642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664280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一种同轴连接器,包括本体部、与本体部上下堆叠固定的外壳模组及对应固定于本体部内的固定端子及可动端子,所述可动端子包括可动端子基板,由可动端子基板一侧向着固定端子方向延伸形成的可动端子功能臂,所述可动端子还设有至少一可动端子弹性臂,所述可动端子弹性臂上的其中一个部位可与本体部抵触而形成第一简支部位,所述可动端子弹性臂上的另一个部位与可动端子功能臂的下表面抵触而形成第二简支部位,所述可动端子功能臂的自由端或可动端子弹性臂的自由端与固定端子接触。通过可动端子弹性臂的设置,能够实现可动端子多次被操作后与固定端子的接触和断开性能依然稳定可靠。

Description

同轴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同轴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安装于电路基板上进行信号路径切换的同轴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当今越来越小型化的电子信息领域,诸如移动电话、平板设备、无线局域网装置等多种设备中,通常需要通过同轴连接器的开关功能来实现内部天线和外部天线的自由转换。另外,该同轴连接器也经常被安装在电路基板中,用于连接外部的测试头到电路基板用于测试电路基板的高频特性。随着电子信息设备外形越变越小,这种同轴连接器的需求也越来越被广泛使用。众所周知,外形越小,开关功能就越难实现,因此,此类同轴连接器的关键技术就在于如何在小型化结构的情况下解决开关失效和功能时好时坏的不可靠问题。
传统的同轴连接器一般包括绝缘本体、固定在该绝缘本体内的可动端子及固定端子,可动端子以可弹性形变的方式与固定端子接触或断开形成电开关功能,在此过程中,完全是依靠可动端子自身的弹性形变来完成与固定端子接触或断开的。因此,可动端子既要承担与固定端子电接触的任务,又要承担提供与固定端子断开时再次回复到两者接触状态时所需要的回复力的任务,当结构小型化时,会出现因可动端子的弹臂过短而容易发生塑性变形而使弹性不足导致开关失效的问题。
相关现有技术可参考日本专利第4442719号,其中图9是相关现有技术所示的同轴连接器500的分解立体图。图9中,将铅垂方向定义为Z轴方向,可动端子508以及固定端子510排列的方向为X轴方向,与X轴方向和Z轴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为Y轴方向。如图9所示,同轴连接器500具备:外部端子502;上壳体504;下壳体506;可动端子508以及固定端子510。外部端子502由导电性材料制成能够确保接地电位。上壳体504以及下壳体506由树脂等的绝缘性材料制成且构成同轴连接器500的主体。将外部端子502、上壳体504以及下壳体506按上述顺序从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向负方向侧堆叠。此外,可动端子508以及固定端子510设置于上壳体504和下壳体506之间。可动端子508从下侧接触固定端子510。但是,若经由设置于上壳体504的孔插入未图示的探针,则通过探针将可动端子508向下侧被按压。由此,可动端子508和固定端子510分离。
现有技术中,所述可动端子508耐久性的提高和同轴连接器500的小型化难以兼得。更详细而言,可动端子508通过探针被按压由此发生弹性变形,与固定端子510分离。为了使可动端子508的耐久性提高,优选增大可动端子508利用弹性变形能够位移的量。进而,优选可动端子508的长度较长。然而,若可动端子508变长则同轴连接器500大型化。
鉴于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同轴连接器以实现上述功能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同轴连接器,在保证外形尺寸足够小型化的同时,能够实现可动端子多次被操作后与固定端子的接触和断开性能依然稳定可靠。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同轴连接器,其具备供外部探针插入的对接孔,所述同轴连接器用于固定至一电路基板,所述同轴连接器包括本体部、与所述本体部固定的外壳模组及对应固定于所述本体部和/或外壳模组内的固定端子及可动端子,所述固定端子包括固定端子接触部,所述可动端子包括可动端子基板,由所述可动端子基板一侧向着所述固定端子方向延伸形成的可动端子功能臂,由所述可动端子基板另一侧弯折延伸形成的对应露出本体部及外壳模组外的可动端子对接脚,所述可动端子功能臂至少部分从所述对接孔露出,所述可动端子功能臂于外部探针插拔方向可实现弹性形变,所述可动端子还设有至少一可动端子弹性臂,所述可动端子弹性臂上的其中一个部位可与所述本体部抵触而形成第一简支部位,所述可动端子弹性臂上的另一个部位与所述可动端子功能臂的下表面抵触而形成第二简支部位,所述可动端子功能臂的自由端或可动端子弹性臂的自由端与所述固定端子接触部接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俯视所述可动端子,所述至少一可动端子弹性臂与所述可动端子功能臂并排而平行设置且同向延伸。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至少一可动端子弹性臂由所述可动端子基板于可动端子功能臂相邻的一侧缘延伸形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可动端子弹性臂与所述可动端子功能臂向着所述本体部的同一侧延伸。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至少一可动端子弹性臂于其自身延伸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向本体部弯折而可与所述本体部抵触形成第一简支部位。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至少一可动端子弹性臂的自由端与所述可动端子功能臂的下表面抵触而形成第二简支部位。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至少一可动端子弹性臂的自由端进一步延伸形成有可动端子抵接臂,所述可动端子抵接臂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可动端子功能臂延伸方向垂直,所述可动端子抵接臂与所述可动端子功能臂的下表面抵触而形成第二简支部位。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可动端子弹性臂设有两个,所述两个可动端子弹性臂的自由端通过至少一可动端子抵接臂连接为一体,所述可动端子抵接臂位于两个可动端子弹性臂之间的部分与所述可动端子功能臂的下表面抵触而形成第二简支部位。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可动端子弹性臂设有两个,所述各可动端子弹性臂均设有可动端子抵接臂,所述两个可动端子弹性臂的自由端及对应两个可动端子抵接臂之间互不连接,所述各可动端子抵接臂均分别与所述可动端子功能臂的下表面抵触而形成第二简支部位。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至少一可动端子弹性臂自由端通过反折并延伸形成有可动端子抵接臂,于上述外部探针插拔方向上,所述可动端子抵接臂至少部分与所述可动端子弹性臂自由端贴靠重叠,所述可动端子抵接臂与所述可动端子功能臂的下表面抵触而形成第二简支部位。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所述可动端子弹性臂设有两个,所述至少一可动端子弹性臂上形成的所述可动端子抵接臂对应搭接于另一可动端子弹性臂的自由端上表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以上述电路基板为水平面,所述可动端子抵接臂至少部分贴靠覆盖于所述可动端子弹性臂的自由端的上表面,进而形成所述可动端子抵接臂至少部分与所述可动端子弹性臂自由端贴靠重叠的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于可动端子功能臂的两侧分别形成一可动端子弹性臂,各可动端子弹性臂与本体部形成第一简支部位,各可动端子弹性臂的自由端直接或间接的与所述可动端子功能臂形成第一简支部位,从而防止可动端子功能臂发生塑性变形,提高了可动端子的耐久性。同时可动端子功能臂与可动端子弹性臂相邻且同向延伸的设计,在尽可能的增加可动端子弹性臂的有效长度的同时,又可保证同轴连接器的整体尺寸小型化设计。整个连接器设计精巧、可动端子各部位结构配置合理,与固定端子接触稳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同轴连接器自另一角度看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的部分立体分解示意图,其展示了外壳模组与本体部分离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同轴连接器自另一角度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的固定端子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的可动端子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8是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的可动端子自另一角度看的立体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的可动端子的第三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10是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的可动端子自另一角度看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该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请参考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100包括本体部11、与所述本体部11上下堆叠固持的外壳模组12及对应固定于所述本体部11与外壳模组12之间的固定端子13及可动端子14。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固定端子13及可动端子14分别通过组装对应与本体部11靠近两侧的位置固定。所述可动端子14对应与固定端子13弹性对接。所述同轴连接器100可用于对应焊接至各类电子设备的内部电路基板上,通过可动端子14与固定端子13之间的开关功能来实现内部天线和外部天线的自由转换,另外可用于连接外部的测试头到电路基板用于测试电路基板的高频特性。
请参考图4及图5所示,所述本体部11由绝缘性材料制成。包括本体111及由本体111相对两侧向上延伸形成的限位部112。所述本体111及位于两侧的限位部112共同形成用于安装可动端子14和固定端子13的容纳空间110。所述本体111中间位置向下凹陷形成让位槽1110。所述让位槽1110中间位置由本体111向上突伸形成有呈直立状的限位柱1111。所述本体111两侧邻近限位部112位置向下凹陷形成有若干用于固定可动端子14和固定端子13的固定槽1112。所述本体部11相对两侧边缘位置上下贯穿形成有锁扣孔1113。所述各锁扣孔1113位于各限位部112的中间位置。
请参考图3至图5所示,所述外壳模组12包括有由导电材料制成的外导体121及对应与所述外导体121固定的且由绝缘材料制成的绝缘模块122。所述外导体12包括有平板状的外导体基板1211、由所述外导体基板1211中间位置向上经抽引形成的上下贯通的且大致呈圆筒状的筒状部1212及由所述外导体基板1211相对两侧缘折弯形成的扣持部1213。所述绝缘模块122包括有对应贴靠固定于所述外导体基板1211下表面的绝缘基部1221、对应贴靠容纳固定于所述筒状部1212内的绝缘筒部1222及分别由所述绝缘基部1221相对两侧的下表面向下垂直延伸形成的挂钩部1223。所述绝缘模块122中间位置上下贯穿绝缘筒部1222及绝缘基部1221形成有对接孔1220。所述绝缘模块122通过注塑成型对应与所述外导体121固持并形成所述外壳模组12。所述外壳模组12由上至下通过堆叠固定于所述本体部11上,所述绝缘模块122的挂钩部1223对应插设扣持于所述锁扣孔1113内,所述扣持部1213对应折弯扣持于所述本体部111的下表面上。
请参考图2至图5所示,所述固定端子13由金属板冲压折弯形成。包括呈平板状的固定端子基板131,由所述固定端子基板131两侧缘分别向下折弯延伸形成的固定端子固定脚132、由所述固定端子基板131一端向下折弯延伸形成的固定端子对接脚133及由所述固定端子基板131另一端进一步向前水平延伸形成的固定端子接触部134。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端子接触部134设有两个且相互间隔且平行设置,所述固定端子接触部134用于与可动端子14对接。所述固定端子13由上至下通过组装与本体部11固定。所述固定端子固定脚132对应插设固定于所述固定槽1112内。所述固定端子基板131对应贴靠于所述本体111一端的上表面上。所述固定端子对接脚133由本体111一端向下延伸并露出本体111外用于与电路基板对接。所述固定端子接触部134对应凸伸至让位槽1110上方。
请参考图2至图5所示,所述可动端子14由金属板冲压折弯形成。包括呈平板状的可动端子基板141,由所述可动端子基板141两侧缘分别向下折弯延伸形成的可动端子固定脚142、由所述可动端子基板141一端向下折弯延伸形成的可动端子对接脚143、由所述可动端子基板141另一端进一步向前延伸形成的于上下方向可弹性变形的可动端子功能臂144及由所述可动端子基板141延伸且位于可动端子功能臂144两侧的两个可动端子弹性臂145。本实施例中,俯视所述可动端子14,所述可动端子弹性臂145与所述可动端子功能臂144并排而平行设置且同向延伸。
本实施例中,所述可动端子14由上至下通过组装与本体部11固定。所述可动端子固定脚142对应插设固定于所述固定槽1112内。所述可动端子基板141对应贴靠于所述本体111另一端的上表面上。所述可动端子对接脚143由本体111另一端向下延伸并露出本体111外用于与电路基板对接。所述可动端子功能臂144对应凸伸至限位柱1111上方,所述可动端子功能臂144的自由端对应凸伸至固定端子13的两个固定端子接触部134之间且不与所述固定端子接触部134接触。所述各可动端子弹性臂145于可动端子功能臂144延伸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向下折弯凸伸至所述让位槽1110内且对应可支撑于所述让位槽1110的底壁上而形成第一简支部位1451。所述两个可动端子弹性臂145的自由端通过一可动端子抵接臂1450而连接为一体。所述可动端子抵接臂1450对应抵接于所述可动端子功能臂144的自由端下方而形成第二简支部位1452。所述各可动端子弹性臂145的自由端对应抵接于各所述固定端子接触部134的自由端下表面。本实施例中,所述可动端子抵接臂1450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可动端子功能臂144的延伸方向垂直。
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柱1111的设置,主要起到防止可动端子功能臂144被过度下压。用于限定外部探针实际插入同轴连接器100后与可动端子功能臂144的接触下压行程。
本实施例中,在外部探针插入和拔出同轴连接器100过程时,所述可动端子弹性臂145的第一简支部位1451始终与所述让位槽1110的底壁接触形成简支结构。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亦可设计为,当外部探针未插入同轴连接器100时,所述可动端子弹性臂145的第一简支部位1451与所述让位槽1110的底壁不接触,当外部探针插入同轴连接器100并向下抵压可动端子功能臂144至一定行程时,所述可动端子弹性臂145的第一简支部位1451开始与所述让位槽1110的底壁接触而形成简支结构。
本实施例中,所述可动端子弹性臂145于可动端子功能臂144延伸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向下折弯并回拉而使得所述可动端子抵接臂1450对应抵接于所述可动端子功能臂144的自由端下方。使用时,外部探针(未图示)从上至下由对接孔1220插入并对应抵压于所述可动端子功能臂144进而将所述可动端子功能臂144向下按压,此时所述可动端子功能臂144自由端对应向下按压所述可动端子抵接臂1450,由于所述可动端子弹性臂145的第一简支部位1451的简支作用,进而促使可动端子弹性臂145自由端向下并向前移动,进而实现可动端子弹性臂145自由端与固定端子13断开连接。在此作动过程中,由于可动端子弹性臂145对应位置所形成的第一简支部位1451及第二简支部位1452结构,使得可动端子弹性臂145呈两点简支结构,能够最大程度的分散可动端子弹性臂145被下压后发生形变时所产生的应力,同时可保证可动端子弹性臂145具有足够的回弹力且不易发生塑性变形,提高可动端子14的耐久性。
此外,可动端子弹性臂145呈两点简支结构又使得可动端子弹性臂145被下压后可动端子弹性臂145的自由端能够向前伸展,进而使得可动端子弹性臂145的自由端与固定端子13能够发生刮擦位移动作,如此可实现刮擦去灰尘的效果,可进一步保证固定端子13与可动端子14的接触稳定性。
此外,因为可动端子功能臂144的结构原因(可动端子功能臂144呈一端固定的悬臂梁状),在可动端子功能臂144被下压及回弹的过程中,可动端子功能臂144上的应力比可动端子弹性臂145更集中,使得可动端子功能臂144比可动端子弹性臂145更容易发生塑性变形,因此,本实施例中,所述可动端子抵接臂1450设计为对应抵压于所述可动端子功能臂144的自由端下方形成简支,如此也可保证可动端子功能臂144的回弹力,降低可动端子功能臂144被按压屈服的风险。
此外,所述可动端子弹性臂145与所述可动端子功能臂144并排设置且延伸方向相同,如此可保证同轴连接器100的整体尺寸小型化。
请参考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100的固定端子13的第二实施例,在第二实施例中的所述固定端子13'与第一实施例(图1至图5)相似,亦由金属板冲压折弯形成,包括呈平板状的固定端子基板131',由所述固定端子基板131'两侧缘分别向下折弯延伸形成的固定端子固定脚132'、由所述固定端子基板131'一端向下折弯延伸形成的固定端子对接脚133'及由所述固定端子基板131'另一端进一步向前水平延伸形成的固定端子接触部134'。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二实施例中的所述固定端子接触部134'仅设有一个。所述固定端子接触部134'同样用于与可动端子14对接,具体为:所述可动端子功能臂144的自由端对应抵接于所述固定端子接触部134'的自由端下表面以实现接触。与第一实施例相比,第二实施例中的固定端子接触部134'与可动端子14接触断开过程中无刮擦效果。
请参考图7及图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100的可动端子14的第二实施例,在第二实施例中的所述可动端子14'与第一实施例(图1至图5)相似,第二实施例中的所述可动端子14'亦通过金属板冲压折弯形成,包括呈平板状的可动端子基板141',由所述可动端子基板141'两侧缘分别向下折弯延伸形成的可动端子固定脚142'、由所述可动端子基板141'一端向下折弯延伸形成的可动端子对接脚143'、由所述可动端子基板141'另一端进一步向前延伸形成的于上下方向可弹性变形的可动端子功能臂144'及由所述可动端子基板141'延伸且位于可动端子弹性臂145'两侧的两个可动端子弹性臂145'。第二实施例中的所述可动端子14'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所述各可动端子弹性臂145'的自由端分别通过折弯且相对延伸形成有对应抵接于所述可动端子功能臂144'的自由端下方而形成第二简支部位1452'的可动端子抵接臂1450'。如此设计可使得两个可动端子弹性臂145'彼此之间相互独立而互不影响,以保证在因某些非正常使用状态下,在其中一个可动端子弹性臂145'发生损坏或塑性变形的情况下,另一个可动端子弹性臂145'仍然能够正常工作。
当然,所述可动端子14'的第二实施例中,优选所述可动端子抵接臂1450'由可动端子弹性臂145'一侧或自由端向上反折并延伸且覆盖于对应可动端子弹性臂145'的上表面。如此设计可增加可动端子抵接臂1450'的刚度,使得所述可动端子弹性臂145'在被可动端子弹性臂145'下压及可动端子弹性臂145'自身回弹的过程中,减小可动端子抵接臂1450'塑性变形的可能。
请参考图9及图1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100的可动端子14的第三实施例,在第三实施例中的所述可动端子14”与第一实施例(图1至图5)相似,第三实施例中的所述可动端子14”亦通过金属板冲压折弯形成,包括呈平板状的可动端子基板141”,由所述可动端子基板141”两侧缘分别向下折弯延伸形成的可动端子固定脚142”、由所述可动端子基板141”一端向下折弯延伸形成的可动端子对接脚143”、由所述可动端子基板141”另一端进一步向前延伸形成的于上下方向可弹性变形的可动端子功能臂144”及由所述可动端子基板141”延伸且位于可动端子弹性臂145”两侧的两个可动端子弹性臂145”。第二实施例中的所述可动端子14”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所述可动端子抵接臂1450”对应与所述各可动端子弹性臂145”的自由端端缘相连接,且所述可动端子抵接臂1450”被向上反折而对应覆盖在所述各可动端子弹性臂145”的上表面。位于两个可动端子弹性臂145”之间的所述可动端子抵接臂1450”对应抵接于所述可动端子功能臂144”的自由端下方而形成第二简支部位1452”。
当然,第三实施例中的所述可动端子14”亦可被设计成:所述可动端子抵接臂1450”对应与所述各可动端子弹性臂145”的自由端端缘相连接,且所述可动端子抵接臂1450”被向下反折而对应覆盖在所述各可动端子弹性臂145”的下表面。位于两个可动端子弹性臂145”之间的所述可动端子抵接臂1450”对应抵接于所述可动端子功能臂144”的自由端下方而形成第二简支部位1452”,亦可实现相同效果。
此外,除了本实用新型中的所述可动端子14的第二实施例及第三实施例外的又一实施例(未图示)中,所述可动端子14的可动端子抵接臂1450亦可设计成仅与其中一可动端子弹性臂145一体连接并通过反折延伸而对应搭接覆盖在另一可动端子弹性臂145的上表面上,位于两个可动端子弹性臂145之间的可动端子抵接臂1450对应抵接于可动端子功能臂144的自由端下方而形成第二简支部位1452,亦可实现相同效果。
此外,在又一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端子13及可动端子14亦可设计成被固定于所述外壳模组12上的绝缘模块122内,具体可以由下至上插设固定在绝缘模块122的绝缘基部1221下表面内。此外,在又一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端子13及可动端子14可以被设计成其中一个被固定在绝缘模块122内,另一个被设计成固定在本体部11内。此外,在又一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端子13可以被设计成通过一体注塑成型对应与所述绝缘基部1221或本体部11固定。
此外,在又一实施例中,所述各可动端子弹性臂145形状亦可做其它变换,例如将所述可动端子弹性臂145设计呈“(”形状,或“<”。换句话说,就是将上述图1至图10中所示出的三个实施例中的可动端子抵接臂1450结构去除或者模糊化,但是仅需将可动端子弹性臂145的中间位置对应与本体部111抵触而形成第一简支部位1451,将可动端子弹性臂145自由端对应抵接于所述可动端子功能臂144的自由端下方而形成第二简支部位1452,同样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提高可动端子14耐久性的功效,也应当理解为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髓的变形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于所述可动端子功能臂144的两侧分别形成一可动端子弹性臂145,各可动端子弹性臂145与本体部111形成第一简支部位1451,各可动端子弹性臂145自由端直接或间接的与所述可动端子功能臂144形成第一简支部位1451,从而防止可动端子功能臂144发生塑性变形,提高了可动端子14的耐久性。同时可动端子功能臂144与可动端子弹性臂145相邻且同向延伸的设计,在尽可能的增加可动端子弹性臂145的有效长度的同时,又可保证同轴连接器100的整体尺寸小型化设计。整个连接器设计精巧、可动端子14各部位结构配置合理,与固定端子13接触稳定,实则为一个集外形优美、制程简单、功能稳定、使用寿命长等优点为一体的优良之设计。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所述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改变,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同轴连接器,其具备供外部探针插入的对接孔,所述同轴连接器用于固定至一电路基板,所述同轴连接器包括本体部、与所述本体部固定的外壳模组及对应固定于所述本体部和/或外壳模组内的固定端子及可动端子,所述固定端子包括固定端子接触部,所述可动端子包括可动端子基板,由所述可动端子基板一侧向着所述固定端子方向延伸形成的可动端子功能臂,由所述可动端子基板另一侧弯折延伸形成的对应露出本体部及外壳模组外的可动端子对接脚,所述可动端子功能臂至少部分从所述对接孔露出,所述可动端子功能臂于外部探针插拔方向可实现弹性形变,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端子还设有至少一可动端子弹性臂,所述可动端子弹性臂上的其中一个部位可与所述本体部抵触而形成第一简支部位,所述可动端子弹性臂上的另一个部位与所述可动端子功能臂的下表面抵触而形成第二简支部位,所述可动端子功能臂的自由端或可动端子弹性臂的自由端与所述固定端子接触部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俯视所述可动端子,所述至少一可动端子弹性臂与所述可动端子功能臂并排而平行设置且同向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可动端子弹性臂由所述可动端子基板于可动端子功能臂相邻的一侧缘延伸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端子弹性臂与所述可动端子功能臂向着所述本体部的同一侧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可动端子弹性臂于其自身延伸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向本体部弯折而可与所述本体部抵触形成第一简支部位。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项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可动端子弹性臂的自由端与所述可动端子功能臂的下表面抵触而形成第二简支部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可动端子弹性臂的自由端进一步延伸形成有可动端子抵接臂,所述可动端子抵接臂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可动端子功能臂延伸方向垂直,所述可动端子抵接臂与所述可动端子功能臂的下表面抵触而形成第二简支部位。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端子弹性臂设有两个,所述两个可动端子弹性臂的自由端通过至少一可动端子抵接臂连接为一体,所述可动端子抵接臂位于两个可动端子弹性臂之间的部分与所述可动端子功能臂的下表面抵触而形成第二简支部位。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端子弹性臂设有两个,所述各可动端子弹性臂均设有可动端子抵接臂,所述两个可动端子弹性臂的自由端及对应两个可动端子抵接臂之间互不连接,所述各可动端子抵接臂均分别与所述可动端子功能臂的下表面抵触而形成第二简支部位。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可动端子弹性臂自由端通过反折并延伸形成有可动端子抵接臂,于上述外部探针插拔方向上,所述可动端子抵接臂至少部分与所述可动端子弹性臂自由端贴靠重叠,所述可动端子抵接臂与所述可动端子功能臂的下表面抵触而形成第二简支部位。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所述可动端子弹性臂设有两个,所述至少一可动端子弹性臂上形成的所述可动端子抵接臂对应搭接于另一可动端子弹性臂的自由端上表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以上述电路基板为水平面,所述可动端子抵接臂至少部分贴靠覆盖于所述可动端子弹性臂的自由端的上表面,进而形成所述可动端子抵接臂至少部分与所述可动端子弹性臂自由端贴靠重叠的结构。
CN201721612358.5U 2017-11-28 2017-11-28 同轴连接器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76642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612358.5U CN207664280U (zh) 2017-11-28 2017-11-28 同轴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612358.5U CN207664280U (zh) 2017-11-28 2017-11-28 同轴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664280U true CN207664280U (zh) 2018-07-27

Family

ID=629466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612358.5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7664280U (zh) 2017-11-28 2017-11-28 同轴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664280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87735A (zh) * 2017-11-28 2018-04-06 昆山嘉华电子有限公司 同轴连接器
CN111664344A (zh) * 2019-03-06 2020-09-15 伊顿智能动力有限公司 用于ups的安装组件和ups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87735A (zh) * 2017-11-28 2018-04-06 昆山嘉华电子有限公司 同轴连接器
CN111664344A (zh) * 2019-03-06 2020-09-15 伊顿智能动力有限公司 用于ups的安装组件和ups
CN111664344B (zh) * 2019-03-06 2023-09-12 伊顿智能动力有限公司 用于ups的安装组件和ups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775805B2 (en) Electrical terminal
JP3190009U (ja) スライドコネクタを有する携帯用機器の保護ケース
CN108110455A (zh) 电连接器
CN102347575B (zh) 检查用同轴连接器和插座
CN109103646A (zh) 电连接器
JP2015135816A (ja) 端子、電気コネクタ、及び電気コネクタアセンブリ
CN207664280U (zh) 同轴连接器
CN104393433A (zh) 横向式sim卡座及其手机
JP5710719B2 (ja) コネクタおよびそれを使用する接続デバイス
TWM399510U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207572680U (zh) 一种type-c转接头及电连接器
CN204516937U (zh) 电连接器
US7878867B2 (en) Electrical contact having an upper contact with a thickened base portion
CN201421902Y (zh) 用户识别卡连接器及其导电端子
CN107978938B (zh) 同轴连接器
CN201181770Y (zh) 电子装置
CN213245514U (zh) 同轴连接器
CN216015747U (zh) 一种端子、端子组件及电连接器
CN216671423U (zh) 一种方便插拔的开关
CN101989698B (zh) 电连接器
CN205231285U (zh) 一种采用泡沫金属连接的微波垂直互连测试结构
CN107887735A (zh) 同轴连接器
CN208674424U (zh) 一种带有机械开关端子的卡连接器
CN100355152C (zh) 电连接器
CN204516936U (zh) 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727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91210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