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542313U - 电极构件、电极组件和充电电池 - Google Patents
电极构件、电极组件和充电电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7542313U CN207542313U CN201721570992.7U CN201721570992U CN207542313U CN 207542313 U CN207542313 U CN 207542313U CN 201721570992 U CN201721570992 U CN 201721570992U CN 207542313 U CN207542313 U CN 20754231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ode
- conduct piece
- conductive
- conductive structure
- electrode memb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充电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极构件、电极组件和充电电池。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电极构件,包括电极本体和导电结构,电极本体包括绝缘基体和设置于绝缘基体表面上的导电层,导电层具有第一部分和从第一部分延伸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涂覆有活性物质,第二部分未涂覆活性物质;导电结构连接于第二部分上。本实用新型使得电极构件卷绕或堆叠形成电极组件后相邻电引导部之间可以通过导电结构进行电导通,而不再受绝缘基体的限制,因此能够有效提高电极构件的导电能力。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充电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极构件、电极组件和充电电池。
背景技术
作为一种充电电池,锂离子电池由于具有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高、循环使用次数多以及存储时间长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手机和笔记本等便携式电子设备上以及电动汽车和电动自行车等电动交通工具上。
锂离子电池的电极构件通常采用金属材质,例如正电极构件通常采用铝箔,负电极构件则通常采用铜箔。然而,在穿钉实验中,由于铝箔(铜箔)在钉子的穿刺中会产生毛刺,使得毛刺直接搭接在负电极构件(正电极构件)上,因此会导致正电极构件和负电极构件内部短路,造成锂离子电池的起火、爆炸。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穿钉实验问题,研发出了一种不再采用铝箔或铜箔的新型电极构件。如图1-2所示,这种新型电极构件1’包括绝缘基体10’和设置在绝缘基体10’表面上的导电层11’。导电层11’具有涂覆活性物质12’的第一部分和未涂覆活性物质12’的第二部分,第二部分从第一部分延伸。为了方便描述,将第一部分和绝缘基体10’的与第一部分对应的部分称为电生成部14’,并将第二部分和绝缘基体10’的与第二部分对应的部分称为电引导部13’。使用时,电生成部14’中的活性物质12’与电解液等发生电化反应,产生充放电过程;而电引导部13’则与集流构件连接,将产生的电流引出到外部。由于导电层11’是设置在绝缘基体10’表面上的,其厚度远小于目前使用的铜箔、铝箔,因此在穿钉使用中不会产生毛刺,可以安全通过穿钉实验。
然而,这种新型电极构件通过卷绕或堆叠形成电极组件时会产生多个电引导部13’,多个电引导部13’与集流构件连接,但由于绝缘基体10’的存在,多个电引导部13’之间的导电层11’无法直接接触,导致导电性能较差(甚至是相互绝缘的),造成在电引导部13’和集流构件连接处的电阻过大,充放电过程中温升急剧增加。
基于上述情况,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是:提高具有绝缘基体的电极构件的导电能力。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极构件,其包括电极本体和导电结构,电极本体包括绝缘基体和设置于绝缘基体表面上的导电层,导电层具有第一部分和从第一部分延伸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涂覆有活性物质,第二部分未涂覆活性物质;导电结构连接于第二部分上。
可选地,导电层设置于绝缘基体的相对两侧表面上,导电结构包括第一导电件,第一导电件连接于位于绝缘基体一侧表面的第二部分上。
可选地,导电结构还包括第二导电件,第二导电件连接于位于绝缘基体另一侧表面的第二部分上。
可选地,第一导电件和第二导电件直接连接;或者,导电结构还包括导电连接部,导电连接部连接于第一导电件和第二导电件之间。
可选地,导电结构的远离第一部分的一端延伸至超出第二部分的远离第一部分的一端。
可选地,第二部分的宽度大于导电结构的宽度。
可选地,导电结构与第二部分焊接,且第二部分与导电结构之间焊接形成的第一焊接部位于第二部分的靠近第一部分的一端。
可选地,第二部分包括主体部和过渡部,过渡部位于主体部和第一部分之间,过渡部的宽度大于主体部的宽度。
可选地,导电结构包括主体连接部和过渡连接部,过渡连接部位于主体连接部的靠近第一部分的一端,过渡连接部的宽度大于主体导电部的宽度。
可选地,主体连接部与主体部连接,和/或,过渡连接部与过渡部连接。
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电极组件,其包括本实用新型的电极构件。
可选地,绝缘基体的与第二部分对应的部分和第二部分形成电引导部,电极组件具有多个电引导部和多个导电结构,多个电引导部层叠设置,并且每两个相邻的电引导部之间具有导电结构。
本实用新型又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充电电池,其包括集流构件,并且,其还包括本实用新型的电极组件,电极组件的电极构件通过导电结构与集流构件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具有绝缘基体的电极构件中增设导电结构,并将导电结构连接于未涂覆活性物质的第二部分上,使得电极构件卷绕或堆叠形成电极组件后相邻电引导部之间可以通过导电结构进行电导通,而不再受绝缘基体的限制,因此能够有效提高电极构件的导电能力。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研发的一种包含绝缘基体的电极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图1的侧视图。
图3示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电极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图3的侧视图。
图5示出基于图3所示电极构件的电极组件的局部展开示意图。
图6示出基于图5所示电极组件的电池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电极构件及基于其的电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电极构件及基于其的电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电极构件及基于其的电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基于图9所示电极组件的电池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电极构件的侧视图。
图中:
1’、电极构件;10’、绝缘基体;11’、导电层;12’、活性物质;13’、电引导部;14’、电生成部;
1、电极本体;10、绝缘基体;11、导电层;12、活性物质;13、电引导部;14、电生成部;
2、导电结构;21a、第一导电件;21b、第二导电件;22、导电连接部;
1a、第一焊接部;1b、第二焊接部;1c、铆钉;1d、第三焊接部;13a、主体部;13b、过渡部;2a、主体连接部;2b、过渡连接部;G、间隙;
100、电极组件;101、负电极构件;102、隔离件;103、正电极构件;200、集流构件;300、顶盖;400、电极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开展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为了便于理解,首先结合图5和图6对充电电池的基本结构进行说明。参照图6,充电电池主要包括壳体(图中未示出)、电极组件100、集流构件200、顶盖300和电极端子400。壳体具有顶端开口的空腔,用于容置电极组件100等,以对电极组件100等形成保护。电极组件100容置于壳体中,为充电电池实现充放电功能的核心部件。顶盖300盖合于壳体的开口上。电极端子400设置于顶盖300上并露出于顶盖300之外。集流构件200连接于电极组件100与电极端子400之间,以实现电极组件100与电极端子400之间的电连接。
其中,参照图5,电极组件100由正电极构件103、负电极构件101以及设置于正电极构件103和负电极构件101之间的隔离件102卷绕或堆叠而成。正电极构件103和负电极构件101通常都设置为片状结构,所以,二者通常又被称为正电极片和负电极片。正电极构件103和负电极构件101均包括电生成部14和电引导部13,电生成部14具有活性物质12,而电引导部13不具有活性物质12。卷绕或堆叠形成电极组件后,电极组件多个电引导部13层叠在一起,分别形成正极耳和负极耳。电极组件通过正极耳或负极耳与集流构件200连接。其中,正电极构件103对应的为正极耳。负电极构件101对应的为负极耳。通过集流构件200与正极耳连接的电极端子400称为正极端子。通过集流构件200与负极耳连接的电机端子400称为负极端子。
当基于图1-2所示的现有电极构件作为正电极构件103和/或负电极构件101卷绕或堆叠形成电极组件100时,电极组件100的极耳的任意两个相邻的电引导部13之间被绝缘基体10’隔开,导致相邻的两个电引导部13之间较难、甚至无法传递电流,电流几乎只能由极耳最外侧的电引导部13的与集流构件200直接连接的导电层11’向外传递,因此,导电能力较差,充放电效率较低,且容易造成局部过热,缩短各部件的使用寿命。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对图1-2所示的具有绝缘基体的电极构件进行改进,提供一种新型的电极构件。
图3-图1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电极构件的五个实施例。参照图3-11,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电极构件,包括电极本体1和导电结构2,电极本体1包括绝缘基体10和设置于绝缘基体10表面上的导电层11,导电层11具有第一部分和从第一部分延伸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涂覆有活性物质12,第二部分未涂覆活性物质12;导电结构2连接于第二部分上。
为了方便描述,本实用新型中仍将第一部分和绝缘基体10的与第一部分对应的部分称为电生成部14,并将第二部分和绝缘基体10的与第二部分对应的部分称为电引导部13。换句话说,在本实用新型中,电极本体1包括电生成部14和电引导部13,电生成部14和电引导部13均包括绝缘基体10和设置于绝缘基体10表面上的导电层11,差别在于,电生成部14的导电层11上涂覆有活性物质12,而电引导部13的导电层11上未涂覆活性物质12。电生成部14用于通过活性物质12与电解液的电化反应实现充放电过程。电引导部13则用于与充电电池的集流构件200连接,以将电生成部14所产生的电流引出至外部。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具有绝缘基体10的电极构件中增设导电结构2,并将导电结构2连接于设置在绝缘基体10表面上的第二部分上,使得电极构件卷绕或堆叠形成电极组件100后相邻电引导部13之间可以通过导电结构2实现电导通,而不再受绝缘基体10的限制,因此能够有效提升电极构件的导电能力。
在本实用新型中,导电层11可以设置于绝缘基体10的一侧表面上,也可以设置于绝缘基体10的相对两侧表面上。当导电层11设置于绝缘基体10的相对两侧表面上时,导电结构2可以包括第一导电件21a,该第一导电件21a连接于位于绝缘基体10一侧表面的第二部分上;或者,进一步地,导电结构2还可以同时包括第二导电件21b,该第二导电件21b连接于位于绝缘基体10另一侧表面的第二部分上。第一导电件21a和第二导电件21b的结构和材料可以相同或者不同。
当导电结构2包括第一导电件21a和第二导电件21b时,第一导电件21a和第二导电件21b可以直接连接;或者,导电结构2也可以进一步包括导电连接部22,导电连接部22连接于第一导电件21a和第二导电件21b之间,使得第一导电件21a和第二导电件21b通过导电连接部22连接。
下面结合图3-11所示的五个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地说明。在这五个实施例中,均以电极构件卷绕形成电极组件100为例进行说明。
首先结合图3-5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进行说明。其中,图3和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电极构件。图5和图6分别示出了基于该第一实施例电极构件的电极组件和充电电池。
如图3和图4所示,在该第一实施例中,电极构件包括电极本体1和导电结构2,电极本体1包括绝缘基体10和导电层11。其中,绝缘基体10可以采用PP、PE、PET或PI等可耐电解液腐蚀的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导电层11可以采用铝或铜等金属基材。优选地,电极构件用作正电极构件时导电层11采用铝基材,电极构件用作负电极构件时导电层11采用铜基材。导电结构2则可以采用铜或铝等金属材料制成。优选地,电极构件用作正电极构件时导电结构2采用铝材料,电极构件用作负电极构件时导电结构2采用铜材料。
由图3和图4可知,在该实施例中,导电层11设置于绝缘基体10的相对两侧表面上,即,绝缘基体10的相对两侧表面上均设有导电层11,绝缘基体10位于两个导电层11之间。导电层11具有涂覆活性物质12的第一部分(在图3中即为下部部分)和未涂覆活性物质12的第二部分(在图3中即为上部部分),第二部分从第一部分延伸(在图3中即为向上延伸)。导电层11可以通过电镀、电泳、喷涂或浸涂等方式加工至绝缘基体10表面上。
为了描述方便,将图3所示的T方向称为厚度方向,该厚度方向T为绝缘基体10设置导电层11的相对两侧表面所在的方向,即,该实施例的两个导电层11设置于绝缘基体10的厚度方向的两个相对表面上;并将图3所示的H方向称为高度方向,该高度方向H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相对设置的方向,即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相对延伸的方向;同时将图4所示的W方向称为宽度方向,该宽度方向W为与厚度方向T和高度方向H垂直的方向。
如图3所示,在该实施例中,导电结构2连接于第二部分上,换句话说,导电结构2连接于电引导部13的导电层11上。基于此,电极构件可以不再通过导电层11直接与集流构件200连接,而是可以通过导电结构2与集流构件200连接,实现电流导出,有效改善电极构件的导电性能,提高电极构件的过电能力。图3中的箭头示出了电流导出过程。如图3箭头所示,电流由活性物质12经过导电层11的第一部分流向导电层11的第二部分,再由导电层11的第二部分流向与该第二部分连接的导电结构2,从而导电结构2可以将电流引出至与该导电结构2连接的充电电池的集流构件200,并进一步由集流构件200引出,例如引出至充电电池的电极端子400。
导电结构2与第二部分之间可以采用焊接或粘接方式连接,例如,导电结构2可以采用超声波焊接或导电胶粘接方式连接于第二部分上。由图4可知,在该实施例中,导电结构2焊接于第二部分上,二者之间形成第一焊接部1a。若电引导部13a的根部过软,则电引导部13a容易弯折并插入电极组件100内部,造成短路。为了进一步解决该问题,如图4所示,该实施例的第一焊接部1a设置于第二部分的靠近第一部分的一端,即,第一焊接部1a位于第二部分的根部,也即,导电结构2焊接于电引导部13的根部。由于第一焊接部1a具有一定的强度,因此,使其靠近第二部分的根部,可以增大电引导部13根部的强度,从而可以防止电引导部13因根部过软而弯折插入电极组件100内部造成短路,有效提高使用安全性。
并且,如图3所示,该实施例的导电结构2包括第一导电件21a和第二导电件21b,第一导电件21a和第二导电件21b分别设置于电引导部13的厚度方向的两侧,并分别与电引导部13的绝缘基体10的两侧表面上的导电层11连接,即,第一导电件21a与位于绝缘基体10的一侧表面上的第二部分连接,第二导电件21b与位于绝缘基体10的另一侧表面上的第二部分连接。
由于电引导部13的厚度方向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导电件21a和第二导电件21b,因此,如图5所示,包括该电极构件的电极组件100,其极耳(可以是正极耳或负极耳)的任意两个相邻的电引导部13之间均具有电引导结构2,且任意两个相邻的电引导部13可以通过一个电引导部13上的第一导电件21a与另一个电引导部13上的第二导电件21b实现电连通,使电流可以顺利且充分地在极耳的层叠在一起的各个电引导部13之间进行传递,并最终将电极组件100所产生的电流较为充分高效地传递至集流构件200上。由于极耳的相邻电引导部13之间可以不再被绝缘基体10阻断电流传递,因此,能够有效提高充电电池的充放电效率,且能够降低充放电过程中充电电池过热的风险,有利于延长充电电池的使用寿命。
该实施例的第一导电件21a和第二导电件21b分别设置于电引导部13厚度方向的相对两侧,使得如图3所示,第一导电件21a和第二导电件21b之间具有间隙G。并且,由图3可知,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导电件21a和第二导电件21b的上端均高于电引导部13的上端,即,沿高度方向H,导电结构2的远离第一部分的边缘延伸至超出第二部分的远离第一部分的边缘,这使得电极本体1(具体为电引导部13)只填充第一导电件21a和第二导电件21b之间间隙G的部分。
由于电极本体1只填充第一导电件21a和第二导电件21b之间间隙G的部分,因此,第一电极构件21a和第二电极构件21b的沿高度方向H的至少部分之间未被绝缘基体10所隔离,一方面,这有利于使绝缘基体10厚度方向的两侧表面上的导电层11通过第一电极构件21a和第二电极构件21b实现电导通,进一步方便电流导出,提升导电性能;另一方面,在连接电极构件所形成的电极组件100与充电电池的集流构件200时,还可以较为方便地通过压紧第一导电件21a和第二导电件21b来减小间隙G,使第一导电件21a和第二导电件21b较为紧密地贴合,这不仅更便于极耳将层叠在一起的各电引导部13的电流传递至集流构件200,进一步提高导电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减少极耳所占用的装配空间,增大电极组件100的空间利用率,并方便电极组件100与集流构件200的装配。
而且,如图3所示,该实施例的导电结构2还包括导电连接部22,该导电连接部22连接于第一导电件21a和第二导电件21b之间。具体地,在图3中,第一导电件21a和第二导电件21b的下端分别与位于绝缘基体10厚度方向相对两侧表面上的第二部分连接,而第一导电件21a和第二导电件21b的上端则通过导电连接部22连接,使得导电结构2大致呈倒U型地连接于电引导部13上。
通过设置导电连接部22,可以将第一导电件21a和第二导电件21b连接成为一体,由于这样即使不将第一导电件21a和第二导电件21b压紧,第一导电件21a和第二导电件21b之间也可以传递电流,因此,更便于使形成电极组件100后层叠在一起的相邻电引导部13之间不受绝缘基体10的影响而彼此电导通,有利于进一步改善极耳的导电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除了可以设置导电连接部22来将第一导电件21a和第二导电件21b连接成为一体,还可以通过直接连接第一导电件21a和第二导电件21b来将二者连接成为一体,即,第一导电件21a的远离第一部分的一端(在图3中即为上端)和第二导电件21b的远离第一部分的一端(在图3中即为上端)还可以直接连接,例如,可以采用一张铜箔或铝箔作为导电结构2,并将铜箔或铝箔从中部弯折后连接于电引导部13的相对两侧的导电层11上,这种情况下,铜箔或铝箔相对弯折的两部分即分别为第一导电件21a和第二导电件21b,此时第一导电件21a和第二导电件21b直接连接并连接成倒V字型,使得导电结构2大致呈倒V型地连接于电引导部13上。
另外,如图4所示,在该实施例中,沿宽度方向W,第二部分的尺寸大于导电结构2的尺寸,即,第二部分的宽度大于导电结构2的宽度。这使得电引导部13的横截面积较大,电阻较小,过流能力较强。
将该实施例的电极构件用作正电极构件103,并将该电极构件与隔离件102及负电极构件101卷绕在一起,可以形成如图5所示的电极组件100。由图5可知,该电极组件100具有多个电引导部13和多个导电结构2,多个电引导部13层叠设置,并且每两个相邻的电引导部13之间具有导电结构2。层叠在一起的多个电引导部13形成电极组件100的极耳,由于极耳的每两个相邻的电引导部13之间具有导电结构2,因此,相邻的电引导部13之间可以不再受绝缘基体10的限制,而通过导电结构2电导通,从而使得在将电生成部14所产生电流导出时,不仅极耳的与集流构件200直接连接的最外侧电引导部13可以通过自身的导电结构2向外传递电流,而且极耳的层叠于最外侧电引导部13之间的各电引导部13也可以通过导电结构2实现电导通并向外传递电流,进而可以有效提升导电能力,实现更加高效的充放电过程。
图5所示的电极组件100,其正电极构件103采用该实施例的电极构件,而负电极构件101未采用该实施例的电极构件。但应当理解,作为替代方式,也可以负电极构件101采用该实施例的电极构件而正电极构件103不采用,或者还可以正电极构件103和负电极构件101均采用该实施例的电极构件。实际上,本实用新型的电极构件既可以用作正电极构件103,也可以用作负电极构件101,即,电极组件100的正电极构件103和/或负电极构件101可以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电极构件。
将图5所示的电极组件100与充电电池的集流构件200、壳体、顶盖300及电极端子400等组装,可以形成图6所示的充电电池。电极组件100与集流构件200之间可以焊接(例如超声波焊接或电阻焊)或螺纹连接,实现电极组件100与集流构件200之间的电连接。如图6所示,在该实施例中,电极组件100与集流构件200焊接。具体地,由图6可知,电极组件100通过导电结构2与集流构件200焊接,导电结构2与集流构件200之间形成第二焊接部1b。
下面对其他四个实施例进行说明。为了简化描述,以下仅主要介绍其他四个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未描述部分可以参照第一实施例进行理解。
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电极构件的第二实施例。如图7所示,在该第二实施例中,导电结构2仍然包括第一导电件21a和第二导电件21b,且导电结构2的上端(远离第二部分的一端)仍然延伸至超出第二部分的上端(远离第二部分的一端),但不同于前述第一实施例的是,该第二实施例的导电结构2不再包括连接于第一导电件21a和第二导电件21b之间的导电连接部22,即,在该第二实施例中,第一导电件21a的上端和第二导电件21b的上端不再通过导电连接部22连接,而是彼此独立,均成为自由端。由于省略导电连接部22,导电连接部22不再对第一导电件21a和第二导电件21b进行支撑,因此,第一导电件21a和第二导电件21b可以在外力作用下靠得更近,便于在连接电极组件100与集流构件200时,将各导电结构2的第一导电件21a和第二导电件21b更紧密地压合,从而可以更有效地消除第一导电件21a和第二导电件21b之间的间隙G,进一步提高导电效率,且节约装配空间,实现电极组件100与集流构件200更有效地装配。
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电极构件的第三实施例。如图8所示,在该第三实施例中,导电结构2仍然包括第一导电件21a、第二导电件21b以及连接于第一导电件21a和第二导电件21b之间的导电连接部22,但与前述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在该第二实施例中,沿高度方向H,电极本体1(具体为电引导部13)不再只填充第一导电件21a和第二导电件21b之间间隙G的部分,而是填充间隙G的全部。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电极本体1可以在高度方向H上对第一导电件21a和第二导电件21b的全部进行支撑,更有效地防止第一导电件21a和第二导电件21b发生弯折,这一方面可以增加电极构件的强度,另一方面,由于可以防止在使用过程中第一导电件21a和第二导电件21b弯折插入电极组件100中而造成短路,因此,还可以进一步提高使用安全性。
基于图8所示第三实施例的电极构件所形成的电极组件100,在与充电电池的集流构件200连接时,可以采用螺纹连接或铆接方式。例如,如图9所示,可以利用铆钉1c连接充电结构2与集流构件200。由于铆钉1c等螺纹连接件更容易穿透导电结构2及填充于第一导电件21a和第二导电件21b之间的绝缘基体10和导电层11,因此,连接更加简单方便。而且,由于铆钉1c等螺纹连接件从电引导部13中穿过,可以连通电引导部13两侧表面上的导电层11(即绝缘基体10两侧表面上的第二部分),因此,也可以进一步提高该第三实施例电极构件的导电能力。
图10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电极构件的第四实施例。如图10所示,在该第四实施例中,导电结构2的上端仍然延伸至超出第二部分的上端,但与前述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该第四实施例的导电结构2不再同时包括第一导电件21a、第二导电件21b和导电连接部22,而是省略第二导电件21b和导电连接部22,只包括第一导电件21a,也即,该第四实施例不再在绝缘基体10厚度方向的相对两侧表面的第二部分上分别设置导电件,而只在绝缘基体10厚度方向的一侧表面的第二部分上设置导电件。并且,如图10所示,基于该实施例的电极构件卷绕形成电极组件100时,所采用的多个该实施例的电极构件的第一导电件21a均设置于各自绝缘基体10厚度方向的同一侧表面的第二部分上。这样,由图10可知,层叠在一起的各电引导部13中,每两个相邻的电引导部13之间仍然具有导电结构2(具体为第一导电件21a),且一个电引导部13的未设置第一导电件21a一侧的导电层11(如图9中左侧电引导部13的位于左侧的导电层11)可以与和其相邻的另一个电引导部13的第一导电件21a(如图9中右侧电引导部13的位于左侧的第一导电件21a)接触,可以实现极耳的任意相邻两个电引导部13之间的电导通,有效导电。而且,由于该实施例省略第二导电件21b和导电连接部22,因此,可以在提供足够过流的同时,有效减少导电结构2在厚度方向T上的尺寸,这不仅可以进一步减少极耳装配所占用的空间,增大电极组件100的空间利用率,还可以降低电极组件100与充电电池其他结构部件的装配难度。
图1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电极构件的第五实施例。如图11所示,在该第五实施例中,导电层11的未涂覆活性物质12的第二部分包括主体部13a和过渡部13b,过渡部13b位于主体部13a和第一部分之间,且过渡部13b的宽度大于主体部13a的宽度。通过在主体部13a的基础上增加宽度大于主体部13a的过渡部13b,可以增加电引导部13a的面积,减小电阻,增大过流能力。其中,过渡部13b与主体部13a的材质可以相同。并且,由图11可知,该实施例的过渡部13b,其宽度还小于第一部分的宽度,这样可以更有效地防止过渡部13b与电极组件100的相反极性的电极构件发生短路,例如,该实施例的电极构件用作正电极构件103时,使过渡部13b的宽度小于第一部分的宽度,可以防止过渡部13b与负电极构件101短路,再例如,该实施例的电极构件用作负电极构件101时,使过渡部13b的宽度小于第一部分的宽度,可以防止过渡部13b与正电极构件103短路,从而可以提高安全性能。
而且,如图11所示,在该第五实施例中,导电结构2包括主体连接部2a和过渡连接部2b,过渡连接部2b位于主体连接部2a的靠近第一部分的一端,过渡连接部2b的宽度大于主体导电部2a的宽度。其中,不难理解,当导电结构2如前四个实施例中所示包括第一导电件21a和/或第二导电件21b时,主体连接部2a和过渡连接部2b分别为第一导电件21a和/或第二导电件21b的上部部分和下部部分。并且,由图11可知,在该第五实施例中,主体连接部2a与主体部13a连接;过渡连接部2b与过渡部13b连接。通过将过渡连接部2b连接至过渡部13b,使得导电结构2通过具有较大宽度的过渡连接部2b与第二部分的具有较大宽度的过渡部13b连接,可以增大导电结构2与电引导部13的接触面积,增大导电结构2与第二部分的过流面积,进一步改善导电性能。并且,如图11所示,在该第五实施例中,过渡连接部2b的下边缘位于过渡部13b的下边缘上方,且过渡连接部2b的宽度方向的边缘不超出过渡部13b的宽度方向的边缘。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过渡连接部2b不与活性物质12接触,且难以与电极组件100的相反极性的电极构件发生短路,安全性能更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电极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极本体(1)和导电结构(2),所述电极本体(1)包括绝缘基体(10)和设置于所述绝缘基体(10)表面上的导电层(11),所述导电层(11)具有第一部分和从所述第一部分延伸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涂覆有活性物质(12),所述第二部分未涂覆所述活性物质(12);所述导电结构(2)连接于所述第二部分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层(11)设置于所述绝缘基体(10)的相对两侧表面上,所述导电结构(2)包括第一导电件(21a),所述第一导电件(21a)连接于位于所述绝缘基体(10)一侧表面的所述第二部分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极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结构(2)还包括第二导电件(21b),所述第二导电件(21b)连接于位于所述绝缘基体(10)另一侧表面的所述第二部分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极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件(21a)和所述第二导电件(21b)直接连接;或者,所述导电结构(2)还包括导电连接部(22),所述导电连接部(22)连接于所述第一导电件(21a)和第二导电件(21b)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结构(2)的远离所述第一部分的一端延伸至超出所述第二部分的远离所述第一部分的一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分的宽度大于所述导电结构(2)的宽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结构(2)与所述第二部分焊接,且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导电结构(2)之间焊接形成的第一焊接部(1a)位于所述第二部分的靠近所述第一部分的一端。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电极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分包括主体部(13a)和过渡部(13b),所述过渡部(13b)位于所述主体部(13a)和所述第一部分之间,所述过渡部(13b)的宽度大于所述主体部(13a)的宽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极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结构(2)包括主体连接部(2a)和过渡连接部(2b),所述过渡连接部(2b)位于所述主体连接部(2a)的靠近所述第一部分的一端,所述过渡连接部(2b)的宽度大于所述主体连接部(2a)的宽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极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连接部(2a)与所述主体部(13a)连接,和/或,所述过渡连接部(2b)与所述过渡部(13b)连接。
11.一种电极组件(100),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电极构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极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基体(10)的与所述第二部分对应的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形成电引导部(13),所述电极组件(100)具有多个所述电引导部(13)和多个所述导电结构(2),多个所述电引导部(13)层叠设置,并且每两个相邻的所述电引导部(13)之间具有所述导电结构(2)。
13.一种充电电池,包括集流构件(2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电极组件(100),所述电极组件(100)的电极构件通过导电结构(2)与所述集流构件(200)电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570992.7U CN207542313U (zh) | 2017-11-22 | 2017-11-22 | 电极构件、电极组件和充电电池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570992.7U CN207542313U (zh) | 2017-11-22 | 2017-11-22 | 电极构件、电极组件和充电电池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7542313U true CN207542313U (zh) | 2018-06-26 |
Family
ID=626145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1570992.7U Active CN207542313U (zh) | 2017-11-22 | 2017-11-22 | 电极构件、电极组件和充电电池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7542313U (zh)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963311A (zh) * | 2018-07-13 | 2018-12-07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二次电池及其极片 |
WO2020024492A1 (zh) * | 2018-08-02 | 2020-02-06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电极构件、电极组件及二次电池 |
US11024870B2 (en) | 2018-10-11 | 2021-06-01 |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imited | Secondary battery and electrode plate thereof |
US11050116B2 (en) | 2018-09-18 | 2021-06-29 |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 Secondary battery |
US11101493B2 (en) | 2018-10-11 | 2021-08-24 |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imited | Secondary battery and electrode member thereof |
CN114566768A (zh) * | 2022-02-10 | 2022-05-31 | 东莞新能安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极片、电化学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
-
2017
- 2017-11-22 CN CN201721570992.7U patent/CN207542313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963311A (zh) * | 2018-07-13 | 2018-12-07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二次电池及其极片 |
CN111244388B (zh) * | 2018-07-13 | 2022-02-25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极片、极片的制造方法以及二次电池 |
CN111244388A (zh) * | 2018-07-13 | 2020-06-05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极片、极片的制造方法以及二次电池 |
JP2021532555A (ja) * | 2018-08-02 | 2021-11-25 | 寧徳時代新能源科技股▲分▼有限公司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imited | 電極部材、電極アセンブリ及び二次電池 |
KR20210024632A (ko) * | 2018-08-02 | 2021-03-05 | 컨템포러리 엠퍼렉스 테크놀로지 씨오., 리미티드 | 전극 부재, 전극 어셈블리 및 이차 전지 |
EP3633766A4 (en) * | 2018-08-02 | 2020-07-29 |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imited | ELECTRODE ELEMENT, ELECTRODE ARRANGEMENT AND SECONDARY BATTERY |
WO2020024492A1 (zh) * | 2018-08-02 | 2020-02-06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电极构件、电极组件及二次电池 |
US11271273B2 (en) | 2018-08-02 | 2022-03-08 |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imited | Electrode member, electrode assembly and secondary battery |
US11367932B2 (en) | 2018-08-02 | 2022-06-21 |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imited | Electrode member, electrode assembly and secondary battery |
JP7187667B2 (ja) | 2018-08-02 | 2022-12-12 | 寧徳時代新能源科技股▲分▼有限公司 | 電極部材、電極アセンブリ及び二次電池 |
KR102643846B1 (ko) * | 2018-08-02 | 2024-03-06 | 컨템포러리 엠퍼렉스 테크놀로지 씨오., 리미티드 | 전극 부재, 전극 어셈블리 및 이차 전지 |
US11050116B2 (en) | 2018-09-18 | 2021-06-29 |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 Secondary battery |
US11024870B2 (en) | 2018-10-11 | 2021-06-01 |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imited | Secondary battery and electrode plate thereof |
US11101493B2 (en) | 2018-10-11 | 2021-08-24 |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imited | Secondary battery and electrode member thereof |
US11658329B2 (en) | 2018-10-11 | 2023-05-23 |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imited | Secondary battery and electrode plate thereof |
CN114566768A (zh) * | 2022-02-10 | 2022-05-31 | 东莞新能安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极片、电化学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7542313U (zh) | 电极构件、电极组件和充电电池 | |
CN108428849A (zh) | 电极构件、电极组件和充电电池 | |
CN108428848A (zh) | 电极构件、电极组件和充电电池 | |
KR101595611B1 (ko) | 에너지 밀도가 향상된 이차전지 | |
JP5112429B2 (ja) | バッテリーセル用電極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CN104350633B (zh) | 具有单一电极端子连接部的电池组件 | |
KR100858790B1 (ko) | 고용량 및 우수한 안전성의 이차전지 | |
JP2012516009A (ja) | 電気化学的エネルギー貯蔵セル | |
CN107636887A (zh) | 电池模块 | |
KR102483158B1 (ko) | 이차 전지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차 전지의 디가싱 장치 | |
JP2011009182A (ja) | 導電性シート層を備えた二次電池用単位セル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 |
CN102683755A (zh) | 一种新型高电压锂离子动力电池 | |
KR102614018B1 (ko) | 이차 전지, 바이폴라 전극 및 바이폴라 전극 제조 방법 | |
US9257727B2 (en) | Assembled battery and battery pack | |
CN116093339A (zh) | 电芯及用电设备 | |
JP5415009B2 (ja) | 蓄電デバイスモジュール | |
EP3512007B1 (en) | Electrode component, electrode assembly and rechargeable battery | |
JP2021150228A (ja) |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 |
CN110165133A (zh) | 一种电池及电池组 | |
KR101699861B1 (ko) | 낮은 저항의 전극 탭을 포함하는 이차전지 | |
KR101973407B1 (ko) | 전기 에너지 저장장치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 |
CN116454552A (zh) | 一种三维堆叠结构的高强度结构化固态锂电池系统 | |
CN102956862B (zh) | 二次电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