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394969U - 空调机的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机的室内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7394969U CN207394969U CN201590000491.8U CN201590000491U CN207394969U CN 207394969 U CN207394969 U CN 207394969U CN 201590000491 U CN201590000491 U CN 201590000491U CN 207394969 U CN207394969 U CN 20739496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exchange
- exchange department
- heat
- heat exchanger
- refrigera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7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7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9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4781 super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143 conditio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034 dec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537 cosme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64 recyc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 Devices For Blowing Cold Air, Devices For Blowing Warm Air, And Means For Preventing Water Condensation In Air Conditioning Units (AREA)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空调机的室内机具备:外壳,其在上表面部具有吸入口,并在比吸入口靠下方的位置具有吹出口;轴流风扇,其设置于外壳内,并设置于吸入口的下方;以及热交换器,其设置于外壳内,并设置于处于轴流风扇的下游侧且处于吹出口的上游侧的位置,热交换器是翅片管型的热交换器,并具有:多个翅片,它们以隔开间隙的方式并列设置;以及多个导热管,它们沿并列设置方向将翅片贯通,制冷剂在多个导热管的内部流动,热交换器由多个热交换部构成,热交换部在侧视时配置为W字状或者V字状,在制热运转时,制冷剂从侧视时配置于轴流风扇的外周侧的热交换部的、在最内侧的列中的最上层配置的导热管向热交换器外流出。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实现了制热性能的提高的空调机的室内机。
背景技术
现有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由热交换器及风扇等构成设备、以及供这些构成设备内置的箱状的外壳构成。该室内机使制冷剂在该室内机与由配管连接的室外机之间循环,并使该制冷剂在与通风至上述热交换器的空气之间散热或者吸热,由此对房间进行制热或者制冷。在这样的现有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作为通过使散热效率或者吸热效率提高而实现空调机的性能的提高的室内机,提出了在热交换器的上游侧配置作为螺旋桨式风扇的轴流风扇的构造(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以及2)。
如专利文献1及2所记载的空调机的室内机那样,在热交换器的上游侧配置轴流风扇,由此能够提高通风效率而实现空调机的性能的提高。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0/089920号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0-185237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及2所记载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在制热运转时,位于轴流风扇的突起部的正下方的突起部的下游侧成为风不流动的区域亦即止流区域,从而导致高温空气滞留。因此,在止流区域难以进行热交换,从而导致室内机的热交换性能下降。其结果,存在制热性能下降的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如上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制热性能的提高的空调机的室内机。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具备:外壳,其在上表面部具有吸入口,并在比该吸入口靠下方的位置具有吹出口;轴流风扇,其设置于上述外壳内,并设置于上述吸入口的下方;热交换器,其设置于上述外壳内,并设置于处于上述轴流风扇的下游侧且处于上述吹出口的上游侧的位置,上述热交换器是翅片管型的热交换器,并具有:多个翅片,它们以隔开间隙的方式并列设置;以及多个导热管,它们沿并列设置方向将上述翅片贯通,制冷剂在多个导热管的内部流动,上述上述热交换器由多个热交换部构成,上述热交换部在侧视时配置为W字状或者V 字状,在制热运转时配置于所述热交换部的最内侧的列中的最上层的所述导热管形成有制冷剂出口,其中,所述热交换部在侧视时配置于所述轴流风扇的外周侧。
优选地,所述热交换部由主热交换部与辅助热交换部构成,所述辅助热交换部设置为比所述主热交换部靠上游侧,在制热运转时配置于所述辅助热交换部的最上层的所述导热管形成有制冷剂出口,其中,所述辅助热交换部在侧视时配置于所述轴流风扇的外周侧。
优选地,具有两个在侧视时配置于所述轴流风扇的外周侧的所述热交换部,在制热运转时配置于两个该热交换部的、最内侧的列中的最上层的所述导热管分别形成有制冷剂出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在制热运转时,制冷剂从配置于轴流风扇的外周侧的热交换部的、在最内侧的列中的最上层配置的导热管、即从配置于未受到滞留有高温空气的轴流风扇的突起部的下游侧的止流区域的影响而风速较大的位置的导热管,向热交换器外流出,由此能够增加制热运转时的过冷却区域的通过风量,从而能够增加制热运转时的过冷却量。其结果,能够实现制热性能的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对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将装饰面板拆下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图1的A-A剖视图。
图4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交换器的一个例子的侧面示意图。
图5是示出图4所示的热交换器的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
图6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其它热交换器的一个例子的侧面示意图。
图7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其它热交换器的一个例子的侧面示意图。
图8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热交换器的一个例子的侧面示意图。
图9是示出图8所示的热交换器的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
图10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其它热交换器的一个例子的侧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本实用新型并未受到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另外,在以下附图中,各构成部件的大小关系有时与实际情况不同。
实施方式1.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100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对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100将装饰面板拆下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是图1的A-A剖视图。
此外,在以下说明中,为了容易理解而适当地使用表示方向的词语 (例如“上”、“下”、“右”、“左”、“前”、“后”等),但这些词语是用于说明的词语,这些词语并不构成对本申请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在主视观察室内机100的状态下,使用“上”、“下”、“右”、“左”、“前”、“后”。
以下,参照图1~图3对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100 的整体构造进行说明。
室内机100利用使得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循环系统而向房间等空调空间供给空调空气。该室内机100主要具有:箱状的外壳1,其形成有用于将室内空气吸入至内部的吸入口2以及用于将空调空气向空调对象区域供给的吹出口3;风扇,其收纳于上述外壳1内,从吸入口2吸入室内空气,并从吹出口3将空调空气吹出;以及热交换器30,其通过使制冷剂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形成空调空气。
外壳1在外壳1的上表面部6形成有吸入口,吹出口3形成为比吸入口2靠下方。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在外壳1的前表面部4的下侧、以及外壳1的下表面部9形成有吹出口3。另外,在吹出口3设置有:上下风向摆叶(flap)12,其对从吹出口3吹出的空调空气的上下方向的朝向进行调整;以及左右风向摆叶(未图示),其对从吹出口3 吹出的空调空气的左右方向的朝向进行调整。另外,上下风向摆叶12 形成为在室内机100停止的状态下将吹出口3封闭的结构。
风扇以及热交换器30在外壳1内设置于比吸入口2靠下游侧且比吹出口3靠上游侧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1中,例如将作为螺旋桨式风扇的轴流风扇20用作风扇。该轴流风扇20具备:突起部21,其成为旋转轴;以及多个翼22,它们设置于上述突起部21的外周侧。轴流风扇 20由与突起部21连结的风扇驱动马达23驱动。另外,在轴流风扇20 的外周侧设置有上游侧端部扩径后的管状的承口(bellmouth)24。
这里,一般情况下,空调机的室内机100在设置空间的方面存在制约,因此,大多无法增大轴流风扇20。因此,在本实施方式1中,为了获得所需的风量,将多个(实施方式1中为2个)轴流风扇20沿外壳1 的左右方向、即长度方向并列设置。
此外,轴流风扇20的数量并不限定于多个。只要能够获得所需的风量,也可以仅将1个轴流风扇20设置于室内机100。这里,在本实施方式1中,设为斜流风扇也包含在轴流风扇20中。这是因为斜流风扇也使得空气气流的整体沿着风扇旋转轴。
热交换器30设置于处于轴流风扇20的下游侧且处于吹出口3的上游侧的位置。该热交换器30为翅片管型的热交换器,具备:多个翅片 31,它们以隔开间隙的方式并列设置;以及多个导热管32,它们在翅片 31的并列设置方向上将这些翅片31贯通,制冷剂在多个导热管32的内部流动。在本实施方式1中,如图3所示,在侧视时,热交换器30的形状形成为W字状。此外,虽然使得热交换器30的形状形成为W字状,但也可以不是严格意义上的W字状。
后文中对热交换器30进行详细的叙述。
另外,在制冷运转时,当室内空气由热交换器30冷却时,有时在热交换器30产生结露。因此,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室内机100在热交换器30的下端部设置有对凝结的露水进行回收的排水盘14。
另外,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室内机100具备过滤器40,该过滤器 40将尘埃从借助轴流风扇20而吸入至外壳1的空气中除去。过滤器40 拆装自如地设置于外壳1的吸入口2。在本实施方式1中,过滤器40 移动自如地收容于盒体50。该盒体50在前后方向上拆装自如地设置于外壳1的吸入口2。
此外,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室内机100在外壳1的前表面部4的前方以开闭自如的方式设置有外观装饰面板11。而且,形成为通过将外观装饰面板11关闭而将盒体50的前方覆盖的结构。由此,能够提高室内机100的外观美观性。
以如上方式构成的室内机100例如设置于室内的壁面。而且,室内机100对轴流风扇20进行旋转驱动,更详细而言,对风扇驱动马达23 进行旋转驱动,由此使得室内空气从过滤器40通过而将空气中的尘埃除去,并将该空气吸入至外壳1内的通风路。该室内空气在热交换器30 中与在导热管32的内部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变为空调空气,并被上下风向摆叶12以及左右风向摆叶(未图示)控制为所需的风向,进而被从吹出口3向空调空间供给。
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室内机100能够进行制热运转。
图4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交换器30的一个例子的侧面示意图,图5是示出图4所示的热交换器30的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此外,图5所记载的实线、虚线、以及箭头表示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
接着,利用图4及图5对热交换器30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
热交换器30由多个热交换部33构成,作为一个例子,图4示出了如下热交换器30,该热交换器30由四个热交换部33a~33d构成,热交换部33a~33d在侧视时配置为W字状。另外,各热交换部33a~33d由主热交换部34与辅助热交换部35构成。这里,设置辅助热交换部35 的目的在于,主要是增加制热运转时的过冷却区域而提高热交换性能。此外,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交换器30虽然由四个热交换部33a~33d 构成,但并不限定于该数量。
在热交换部33a、33c中,辅助热交换部35a、35c设置于主热交换部34a、34c的背面侧,在热交换部33b、33d中,辅助热交换部35b、 35d设置于主热交换部34b、34d的前表面侧。换言之,辅助热交换部 35a~35d设置为比主热交换部34a~34d靠轴流风扇20侧、即空气流入侧或者上游侧。另外,主热交换部34与辅助热交换部35实现了绝热。
在制热运转时,制冷剂从处于热交换部33a~33d的空气流出侧或者下游侧且配置于主热交换部34a~34d的下层的导热管32a向热交换器 30内流入。即,在导热管32a形成有制冷剂入口36。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如图5所示,在制热运转时,制冷剂从热交换部33a~33d的共计八个导热管32a向热交换器30内流入,但供制冷剂向热交换器30 内流入的导热管32的数量以及位置并未被限定。即,制冷剂入口36的数量以及位置并未被限定。
另外,在制热运转时,制冷剂从配置于热交换部33a、33d的空气流入侧或者上游侧的导热管32b向热交换器30外流出,其中,上述热交换部33a、33d在侧视时配置于轴流风扇20的翼22的外周侧(以下,称为轴流风扇20的外周侧)。详细而言,在制热运转时,制冷剂从热交换部33a、33d的、在最内侧的列中的最上层配置的导热管32b向热交换器30外流出,其中,该热交换部33a、33d在侧视时配置于轴流风扇20的外周侧。换言之,在制热运转时,制冷剂从配置于辅助热交换部 35a、35d的最上层的导热管32b向热交换器30外流出,其中,上述辅助热交换部35a、35d在侧视时配置于轴流风扇20的外周侧。即,在导热管32b形成有制冷剂出口37。
此外,上述的热交换部33a、33d的最内侧的列是最靠空气流入侧或者最靠上游侧的列。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如图5所示,在制热运转时,制冷剂从热交换部33a以及热交换部33d的共计两个导热管 32b向热交换器30外流出,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从其中的任一个导热管32b向热交换器30外流出。即,制冷剂出口37只要为上述制冷剂出口中的至少一个即可。但是,在制热运转时,通过使制冷剂从两个导热管32b向热交换器30外流出,能够使过冷却量在两处部位增加。
图6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其它热交换器30a的一个例子的侧面示意图。此外,图6所记载的实线、虚线、以及箭头表示制热运转时的出口侧的制冷剂的流动。
如图6所示,构成热交换器30a的各热交换部33a~33d未由辅助热交换部35a~35d构成,而仅由主热交换部34a~34d构成。在这种情况下,在制热运转时,制冷剂从热交换部33a、33d的、在最内侧的列中的最上层配置的导热管32b向热交换器30a外流出,其中,该热交换部33a、 33d在侧视时配置于轴流风扇20的外周侧。换言之,在制热运转时,制冷剂从侧视时配置于轴流风扇20的外周侧的主热交换部34a、34d的、在最内侧的列中的最上层配置的导热管32b向热交换器30a外流出。
此外,上述的主热交换部34a、34d的最内侧的列是最靠空气流入侧或者最靠上游侧的列。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1中,在制热运转时,制冷剂从热交换部 33a、33d的、在最内侧的列中的最上层配置的导热管32b向热交换器 30外流出,其中,该热交换部33a、33d在侧视时配置于轴流风扇20 的外周侧。即,在本实施方式1的一个例子中,在制热运转时,制冷剂从配置于辅助热交换部35a、35d的最上层的导热管32b向热交换器30 外流出,其中,上述辅助热交换部35a、35d在侧视时配置于轴流风扇 20的外周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的一个其它例子中,在制热运转时,制冷剂从主热交换部34a、34d的、在最内侧的列中的最上层配置的导热管32b 向热交换器30a外流出,其中,该主热交换部34a、34d在侧视时配置于轴流风扇20的外周侧。
这里,轴流风扇20的外周侧的下游侧与位于突起部21的正下方的突起部21的下游侧的止流区域以及轴流风扇20的周围相比,风速更大,热交换器30、30a的上游侧与其下游侧相比,风速也更大。因此,通过在制热运转时使制冷剂从配置于风速较大的位置的导热管32b向热交换器30、30a外流出,能够增加制热运转时的过冷却区域的通过风量,从而能够增加制热运转时的过冷却量。其结果,能够实现制热性能的提高。
因此,为了实现制热性能的提高,在制热运转时,可以使制冷剂从配置于未受到滞留有高温空气的轴流风扇20的突起部21的下游侧的止流区域的影响而风速较大的位置的导热管32b向热交换器30、30a外流出。因此,在本实施方式1中,在制热运转时,制冷剂从热交换部33a、 33d的、在最内侧的列中的最上层配置的导热管32b向热交换器30、30a 外流出,其中,该热交换部33a、33d在侧视时配置于轴流风扇20的外周侧。
如上,根据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100,能够增加制热运转时的过冷却区域的通过风量,从而能够增加制热运转时的过冷却量,因此能够实现制热性能的提高。
图7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其它交换器30b的一个例子的侧面示意图。此外,图7所记载的实线、虚线、以及箭头表示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
在本实施方式1中,导热管32的列数以及层数并不限定于图4所示的数量,导热管32的管径也不限定于图4所示的长度。例如,可以如图7所示那样对导热管32的列数、层数以及管径进行设定。另外,可以如图7所示那样将制热运转时供制冷剂向热交换器30b外流出的导热管32b的数量、即制冷剂出口37的数量设为一个。
实施方式2.
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进行说明,但对于与实施方式1 重复的部分而将(一部分的)说明省略,对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部分或者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图8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热交换器30c的一个例子的侧面示意图,图9是示出图8所示的热交换器30c的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此外,图9所记载的实线、虚线、以及箭头表示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
本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热交换器30设置于处于轴流风扇20的下游侧且处于吹出口3的上游侧的位置。该热交换器30c是翅片管型的热交换器,具备:多个翅片31,它们以隔开间隙的方式并列设置;以及多个导热管32,它们在翅片31的并列设置方向上将这些翅片31贯通,制冷剂流入至多个导热管32的内部。在本实施方式2中,如图8及图9所示,在侧视时,使热交换器30c的形状形成为V字状。此外,虽然使热交换器30c的形状形成为V字状,但也可以不是严格意义上的V字状。
接着,利用图8及图9对热交换器30c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
热交换器30c由多个热交换部33构成,作为一个例子,图8示出了由两个热交换部33a、33b构成、且热交换部33a、33b在侧视时配置为 V字状的热交换器30c。另外,各热交换部33a、33b由主热交换部34 与辅助热交换部35构成。此外,本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热交换器30c 虽然由两个热交换部33a、33b构成,但并不限定于该数量。
在热交换部33a中,辅助热交换部35a设置于主热交换部34a的背面侧,在热交换部33b中,辅助热交换部35b设置于主热交换部34b的前表面侧。换言之,辅助热交换部35a、35b设置为比主热交换部34a、 34b靠轴流风扇20侧、即空气流入侧或者上游侧。另外,主热交换部 34与辅助热交换部35实现了绝热。
在制热运转时,制冷剂从处于热交换部33a、33b的空气流出侧或者下游侧、且配置于主热交换部34a、34b的下层的导热管32a向热交换器30c内流入。即,在导热管32a形成有制冷剂入口36。此外,在本实施方式2中,如图9所示,在制热运转时,制冷剂从热交换部33a、33b的共计四个导热管32a向热交换器30c内流入,但供制冷剂向热交换器30c内流入的导热管32的数量以及位置并未被限定。即,制冷剂入口36的数量以及位置并未被限定。
另外,在制热运转时,制冷剂从配置于热交换部33a的空气流入侧或者上游侧的导热管32b向热交换器30c外流出,其中,上述热交换部 33a在侧视时配置于轴流风扇20的外周侧。详细而言,在制热运转时,制冷剂从热交换部33a的、在最内侧的列中的最上层配置的导热管32b 向热交换器30c外流出,其中,该热交换部33a在侧视时配置于轴流风扇20的外周侧。换言之,在制热运转时,制冷剂从配置于辅助热交换部35a的最上层的导热管32b向热交换器30c外流出,其中,上述辅助热交换部35a在侧视时配置于轴流风扇20的外周侧。即,在导热管32b 形成有制冷剂出口37。
此外,上述的热交换部33a的最内侧的列是最靠空气流入侧或者上游侧的列。另外,在本实施方式2中,如图9所示,在制热运转时,制冷剂从热交换部33a的共计一个导热管32b向热交换器30c外流出,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制冷剂从热交换部33b的在最内侧的列中的最上层配置的导热管32b向热交换器30c外流出。即,可以使制冷剂出口 37在侧视时配置于轴流风扇20的外周侧的热交换部33a、33b的双方形成。这样,在制热运转时,制冷剂从两个导热管32b向热交换器30c 外流出,因此能够使过冷却量在两处部位增加。
图10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其它热交换器30d 的一个例子的侧面示意图。此外,图10所记载的实线、虚线、以及箭头表示制热运转时的出口侧的制冷剂的流动。
如图10所示,构成热交换器30d的各热交换部33a、33b未由辅助热交换部35a、35b构成,而仅由主热交换部34a、34b构成。在这种情况下,在制热运转时,制冷剂从热交换部33a的、在最内侧的列中的最上层配置的导热管32b向热交换器30d外流出,其中,该热交换部33a 在侧视时配置于轴流风扇20的外周侧。换言之,在制热运转时,制冷剂从侧视时配置于轴流风扇20的外周侧的主热交换部34a的、在最内侧的列中的最上层配置的导热管32b向热交换器30d外流出。
此外,上述的主热交换部34a的最内侧的列是最靠空气流入侧或者最靠上游侧的列。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2中,在制热运转时,制冷剂从热交换部 33a的、在最内侧的列中的最上层配置的导热管32b向热交换器30c外流出,其中,该热交换部33a在侧视时配置于轴流风扇20的外周侧。即,在本实施方式2的一个例子中,在制热运转时,制冷剂从配置于辅助热交换部35a的最上层的导热管32b向热交换器30c外流出,其中,上述辅助热交换部35a在侧视时配置于轴流风扇20的外周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2的一个其它例子中,在制热运转时,制冷剂从主热交换部34a的、在最内侧的列中的最上层配置的导热管32b向热交换器30d外流出,其中,该主热交换部34a在侧视时配置于轴流风扇 20的外周侧。
这里,轴流风扇20的外周侧的下游侧与位于突起部21的正下方的突起部21的下游侧的止流区域以及轴流风扇20的周围相比,风速更大,热交换器30c、30d的上游侧与下游侧相比,风速也更大。因此,通过在制热运转时使制冷剂从配置于风速较大的位置的导热管32b向热交换器30c、30d外流出,能够增加制热运转时的过冷却区域的通过风量,从而能够增加制热运转时的过冷却量。其结果,能够实现制热性能的提高。
因此,为了实现制热性能的提高,可以使制冷剂在制热运转时从配置于未受到滞留有高温空气的轴流风扇20的突起部21的下游侧的止流区域的影响而风速较大的位置的导热管32b向热交换器30c、30d外流出。因此,在本实施方式2中,在制热运转时,制冷剂从热交换部33a 的、在最内侧的列中的最上层配置的导热管32b向热交换器30c、30d 外流出,其中,该热交换部33a在侧视时配置于轴流风扇20的外周侧。
如上,根据本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100a,能够增加制热运转时的过冷却区域的通过风量,从而能够增加制热运转时的过冷却量,因此能够实现制热性能的提高。
附图标记的说明
1...外壳;2...吸入口;3...吹出口;4...前表面部;6...上表面部;9... 下表面部;11...外观装饰面板;12...上下风向摆叶;14...排水盘;20... 轴流风扇;21...突起部;22...翼;23...风扇驱动马达;24...承口;30...热交换器;30a...热交换器;30b...热交换器;30c...热交换器;30d...热交换器;31...翅片;32...导热管;32a...导热管;32b...导热管;33...热交换部; 33a...热交换部;33b...热交换部;33c...热交换部;33d...热交换部;34... 主热交换部;34a...主热交换部;34b...主热交换部;34c...主热交换部; 34d...主热交换部;35...辅助热交换部;35a...辅助热交换部;35b...辅助热交换部;35c...辅助热交换部;35d...辅助热交换部;36...制冷剂入口; 37...制冷剂出口;40...过滤器;50...盒体;100...室内机;100a...室内机。
Claims (3)
1.一种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机的室内机具备:
外壳,其在上表面部具有吸入口,并在比该吸入口靠下方的位置具有吹出口;
轴流风扇,其设置于所述外壳内,并设置于所述吸入口的下方;
热交换器,其设置于所述外壳内,并设置于处于所述轴流风扇的下游侧且处于所述吹出口的上游侧的位置,
所述热交换器是翅片管型的热交换器,并具有:多个翅片,它们以隔开间隙的方式并列设置;以及多个导热管,它们沿并列设置方向将所述翅片贯通,制冷剂在多个导热管的内部流动,
所述热交换器由多个热交换部构成,所述热交换部在侧视时配置为W字状或者V字状,
在制热运转时配置于所述热交换部的最内侧的列中的最上层的所述导热管形成有制冷剂出口,其中,所述热交换部在侧视时配置于所述轴流风扇的外周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部由主热交换部与辅助热交换部构成,
所述辅助热交换部设置为比所述主热交换部靠上游侧,
在制热运转时配置于所述辅助热交换部的最上层的所述导热管形成有制冷剂出口,其中,所述辅助热交换部在侧视时配置于所述轴流风扇的外周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两个在侧视时配置于所述轴流风扇的外周侧的所述热交换部,
在制热运转时配置于两个该热交换部的、最内侧的列中的最上层的所述导热管分别形成有制冷剂出口。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15/079996 WO2017068725A1 (ja) | 2015-10-23 | 2015-10-23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7394969U true CN207394969U (zh) | 2018-05-22 |
Family
ID=585568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90000491.8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394969U (zh) | 2015-10-23 | 2015-10-23 | 空调机的室内机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521087B2 (zh) |
CN (1) | CN207394969U (zh) |
WO (1) | WO2017068725A1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1103827A1 (zh) * | 2019-11-28 | 2021-06-03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换热器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
CN114623504A (zh) * | 2020-12-11 | 2022-06-14 | 广东美的白色家电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90145635A1 (en) * | 2017-11-14 | 2019-05-16 | Regal Beloit America, Inc. | Air handl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the same |
WO2020165973A1 (ja) * | 2019-02-13 | 2020-08-20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機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058722A (en) * | 1961-01-03 | 1962-10-16 | Phil Rich Fan Mfg Co Inc | Heat exchanger |
US6161394A (en) * | 1988-01-21 | 2000-12-19 | Altech Controls Corp.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densing and subcooling refrigerant |
JPH102575A (ja) * | 1996-06-13 | 1998-01-06 | Toshiba Corp | 空気調和機 |
KR101518205B1 (ko) * | 2006-11-22 | 2015-05-08 | 존슨 컨트롤스 테크놀러지 컴퍼니 | 다른 멀티채널 튜브를 갖는 멀티채널 열 교환기 |
CN102308153B (zh) * | 2009-02-05 | 2015-03-04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及空气调节器 |
CN103154620B (zh) * | 2010-08-04 | 2016-04-13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空调机的室内机以及空调机 |
JP5803846B2 (ja) * | 2012-08-23 | 2015-11-04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室内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
-
2015
- 2015-10-23 JP JP2017546378A patent/JP6521087B2/ja active Active
- 2015-10-23 CN CN201590000491.8U patent/CN207394969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5-10-23 WO PCT/JP2015/079996 patent/WO2017068725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1103827A1 (zh) * | 2019-11-28 | 2021-06-03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换热器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
CN114623504A (zh) * | 2020-12-11 | 2022-06-14 | 广东美的白色家电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WO2017068725A1 (ja) | 2018-05-10 |
WO2017068725A1 (ja) | 2017-04-27 |
JP6521087B2 (ja) | 2019-05-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6238260B2 (ja) | 空気調和機 | |
CN204739685U (zh) | 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组件 | |
CN107076430B (zh) | 空气调节机 | |
CN207394969U (zh) | 空调机的室内机 | |
CN110360698A (zh) | 一种厨房空气调节系统 | |
CN104879846B (zh) | 空调器 | |
US20160131377A1 (en) |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 |
CN106225194A (zh) | 空调器 | |
CN109668288B (zh) | 一种可防回风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04853609U (zh) | 一种油烟机 | |
CN106662341A (zh) | 空调机的室内机 | |
CN105783121B (zh) | 空调柜机系统 | |
JP6429204B2 (ja) | 空気調和機 | |
CN206361810U (zh) | 空调柜机 | |
CN209541016U (zh) | 一种可防回风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06469381U (zh) | 一种空调室外机 | |
CN206919343U (zh) | 防凝露引流器 | |
CN209165589U (zh)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05783334U (zh) | 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106482231A (zh) | 一种混流空调 | |
JP6614876B2 (ja)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 |
CN205641419U (zh) | 导流装置及空调室外机 | |
CN205860429U (zh) | 空调器 | |
CN105371401B (zh) | 一种可移动的水换热空调 | |
CN209181111U (zh) | 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522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