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hing Special   »   [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06820227U - 充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充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820227U
CN206820227U CN201720650837.XU CN201720650837U CN206820227U CN 206820227 U CN206820227 U CN 206820227U CN 201720650837 U CN201720650837 U CN 201720650837U CN 206820227 U CN206820227 U CN 20682022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utput end
charging
micro
usb
inpu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650837.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廖志成
余施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best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Ebteb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Ebteb Soft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Ebteb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650837.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82022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82022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82022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0Means for supporting coupling part when not engage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31/00Coupling parts supported only by co-operation with counterpart
    • H01R31/06Intermediate parts for linking two coupling parts, e.g. adapter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充电装置,包括输入端、第一输出端、第二输出端、分线装置、第一充电线路及电性连接输入端和第二输出端的第二充电线路;第一充电线路包括一对电性连接输入端的第一输入电源线、一对电性连接第一输出端的第一输出电源线和一对电性连接第一输出端的第一差分信号线,第一输入电源线、第一输出电源线和第一差分信号线均与分线装置电性连接。本实用新型充电装置,能够同时为两个充电设备进行充电,避免第二充电线路快充时第一充电线路上的充电设备过载而损坏,第一充电线路通过分线装置引出一对第一差分信号线,有利于简化充电线路板上的焊接线路,能够为第一输出端上的充电设备自动匹配充电电流,防止过载,安全可靠。

Description

充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充电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充电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充电接口不一致,已有的充电线技术中,一般情况下一条充电线只能给一种接口类型产品充电,当接口类型不同产品需要充电时,需要换适配的接口,这样造成使用和携带不方便。
另外一种一拖几的充电线,它们为一根总线然后转接出不同类型的充电接口,这种充电线往往各接口之间或者因线材短而造成使用不方便,或者因线材太长而造成不仅使用时线材缠绕、不易整理,也会由于线材损耗造成充电速度慢。如若同时设有快充接口和普通充电接口,则快充接口上的充电设备充电时容易造成普通充电接口上的充电设备电流过载而损坏。
还有一种充电线,它采用兼容两种充电插头的接口,可以一口多用,但是使用时要区分正面接口方式和反面接口方式,使用不方便,容易用错充电接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电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使用不方便及安全性差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充电装置,包括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所述输入端与所述第一输出端之间通过第一充电线路连接,所述输入端与所述第二输出端之间通过第二充电线路电性连接,还包括分线装置,所述第一充电线路包括一对电性连接所述输入端的第一输入电源线、一对电性连接所述第一输出端的第一输出电源线和一对电性连接所述第一输出端的第一差分信号线,各所述第一输入电源线与所述分线装置的进线端电性连接,各所述第一输出电源线与所述分线装置的出线端电性连接,各所述第一差分信号线与所述分线装置的出线端电性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充电线路包括一对第二电源线和一对第二差分信号线,各所述第二电源线的一端连接所述输入端,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输出端,各所述第二差分信号线的一端连接所述输入端,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输出端。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绝缘套、第二绝缘套和第三绝缘套,所述第二充电线路穿设于所述分线装置上,所述第一输入电源线、所述第二电源线的位于所述输入端和所述分线装置之间的一段及所述第二差分信号线的位于所述输入端和所述分线装置之间的一段均包裹于所述第一绝缘套内,所述第一输出电源线和所述第一差分信号线均包裹于所述第二绝缘护套内,所述第二电源线的位于所述分线装置和所述第二输出端之间的一段及所述第二差分信号线的位于所述分线装置和所述第二输出端之间的一段均包裹于所述第三绝缘护套内。
进一步地,所述输入端包括与所述第一绝缘套远离所述分线装置的一端连接的绝缘结合部,所述第一输入电源线远离所述第一输出端的一端、所述第二电源线远离所述第二输出端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差分信号线远离所述第二输出端的一端突出于所述绝缘结合部之外,所述绝缘结合部的周向尺寸大于所述第一绝缘套的周向尺寸。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输出端包括Lighting接口。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输出端包括Micro-USB接口。
进一步地,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二输出端上的第三输出端,所述第二输出端包括第二充电接口,所述第三输出端包括第三充电接口,所述第二充电接口与所述第三充电接口不同。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输出端包括Micro-USB公头,所述第三输出端包括与所述Micro-USB公头可拆卸连接的Micro-USB母头,所述第三输出端与所述第二输出端之间通过所述Micro-USB公头与所述Micro-USB母头插接配合电性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充电接口为设有所述Micro-USB公头上的Micro-USB接口,所述Micro-USB母头的一端设有与所述Micro-USB接口适配的转接口,另一端设有TYPE-C接口,所述Micro-USB接口上设有四个第一金属触点,所述转接口上设有四个第二金属触点,所述TYPE-C接口上设有四个第三金属触点,所述第二金属触点和所述第三金属触点一一对应电性连接,所述第一金属触点和所述第二金属触点一一对应。
进一步地,还包括柔性连接件,所述柔性连接件一端固设于所述Micro-USB公头上,另一端固设于所述Micro-USB母头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充电装置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设置了相互独立的第一充电线路和第二充电线路来为充电设备充电,既能够同时为两个充电设备进行充电,又能够避免第二充电线路快充时第一充电线路上的充电设备过载而损坏,第一充电线路前端无第一差分信号线,而通过分线装置引出一对第一差分信号线,一方面有利于简化充电线路板上的焊接线路,提高加工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能够为第一输出端上的充电设备自动匹配充电电流,防止过载,安全可靠,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电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相关线路连接关系的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输入端;2-第一输出端;21-Lighting接口;3-第二输出端;31-Micro-USB公头;32-Micro-USB接口;4-第一充电线路;41-第一输入电源线;42-第一输出电源线;43-第一差分信号线;5-第二充电线路;51-第二电源线;52-第二差分信号线;6-分线装置;7-第一绝缘套;8-第二绝缘套;9-第三绝缘套;10-绝缘结合部;11-第三输出端;111-Micro-USB母头;112-TYPE-C接口;113-转接口;114-柔性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固设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充电装置进行说明。充电装置,包括输入端1、第一输出端2和第二输出端3,输入端1与第一输出端2之间通过第一充电线路4连接,输入端1与第二输出端3之间通过第二充电线路5电性连接,还包括分线装置6,第一充电线路4包括一对电性连接输入端1的第一输入电源线41、一对电性连接第一输出端2的第一输出电源线42和一对电性连接第一输出端2的第一差分信号线43,各第一输入电源线41与分线装置6的进线端电性连接,各第一输出电源线42与分线装置6的出线端电性连接,各第一差分信号线43与分线装置6的出线端电性连接。本实用新型中的“一对”线是指“两条”线,且其中一条线连接正极,另一条线连接负极,如:一对第一输入电源线41是指两条第一输入电源线41,一条第一输入电源线41连接正极,另一条第一输入电源线41连接负极,其它线路同此理。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充电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设置了相互独立的第一充电线路4和第二充电线路5来为充电设备充电,既能够同时为两个充电设备进行充电,又能够避免第二充电线路5快充时第一充电线路4上的充电设备过载而损坏,第一充电线路4前端无第一差分信号线43,而通过分线装置6引出一对第一差分信号线43,一方面有利于简化充电线路板上的焊接线路,提高加工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能够为第一输出端2上的充电设备自动匹配充电电流,防止过载,安全可靠,使用方便。充电装置使用时,输入端连接有充电线路板。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充电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第二充电线路5包括一对第二电源线51和一对第二差分信号线52,各第二电源线51的一端连接输入端1,另一端连接第二输出端3,各第二差分信号线52的一端连接输入端1,另一端连接第二输出端3。
第二差分信号线52的设置,能够为第二输出端3上的充电设备自动匹配充电电流,防止过载,安全可靠,使用方便,第二差分信号线52是从输入端1引出的,而不是第二电源线51分出来的线路,第二电源线51也是从输入端1引出的,如此有利于提高第二充电线路5的过流能力,既能够适用于普通充电(如DC5V),又能够适用于快速充电(如DC20V以内的充电),方便使用,安全可靠。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充电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还包括第一绝缘套7、第二绝缘套8和第三绝缘套9,第二充电线路5穿设于分线装置6上,第一输入电源线41、第二电源线51的位于输入端1和分线装置6之间的一段及第二差分信号线52的位于输入端1和分线装置6之间的一段均包裹于第一绝缘套7内,第一输出电源线42和第一差分信号线43均包裹于第二绝缘护套内,第二电源线51的位于分线装置6和第二输出端3之间的一段及第二差分信号线52的位于分线装置6和第二输出端3之间的一段均包裹于第三绝缘护套内。
分线装置6既起到为第一充电线路4分出第一差分信号线43的作用,又起到输助固定第一充电线路4和第二充电线路5,能够避免第一充电线路4与第二充电线路5相互缠绕,第一充电线路4和第二充电线路5,第一充电线路4和第二充电线路5前端在第一绝缘套7内走线,后端一分为二并分别在第二绝缘套8和第三绝缘套9内走线,简化了线路,更加易于加工,节省成本。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充电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输入端1包括与第一绝缘套7远离分线装置6的一端连接的绝缘结合部10,第一输入电源线41远离第一输出端2的一端、第二电源线51远离第二输出端3的一端和第二差分信号线52远离第二输出端3的一端突出于绝缘结合部10之外,绝缘结合部10的周向尺寸大于第一绝缘套7的周向尺寸。绝缘结合部10的设置,能够第一充电线路4和第二充电线路5的端头自输入端1口内滑出,保证第一输入电源线41、第二电源线51和第二差分信号线52与输入端1口电性连接的可靠性,增加充电装置的结构稳定性。
进一步地,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充电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第一输出端2包括Lighting接口21。Lighting接口21连接的充电设备,一般会限制过快速充电以保护充电设备,因此可不必将第一差分信号线43从输入端1引出,而直接通过分线装置6从第一充电线路4上分出第一差分信号线43即可,一方面有利于简化充电线路板上的焊接线路,提高加工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能够为Lighting接口21上连接的充电设备自动匹配充电电流,防止过载,安全可靠,使用方便。
进一步地,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充电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第二输出端3包括Micro-USB接口32。Micro-USB接口32连接的充电设备,一般配置有快速充电以缩短充电时间,将第二差分信号线52从输入端1引出,有利于提高第二充电线路5的过流能力,能够根据充电设备的需求进行快充或普通充电,如能够适用于充电电压高达DC20V的充电设备,也能够实用于充电电压低至3.6V的充电设备方便使用,安全可靠。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充电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还包括设于第二输出端3上的第三输出端11,第二输出端3包括第二充电接口,第三输出端11包括第三充电接口,第二充电接口与第三充电接口不同。第二充电线路5上设置两种充电接口—第二充电接口和第三充电接口,使用时可根据充电设备的接口类型选择第二输出端3或第三输出端11进行充电,增加了充电装置的适用性。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充电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第二输出端3包括Micro-USB公头31,第三输出端11包括与Micro-USB公头31可拆卸连接的Micro-USB母头111,第三输出端11与第二输出端3之间通过Micro-USB公头31与Micro-USB母头111插接配合电性连接。拔下Micro-USB母头111,可利用Micro-USB公头31上的第二充电接口单独为与之匹配的充电设备充电,将Micro-USB母头111装配到Micro-USB公头31上,可利用Micro-USB母头111上的第三充电接口为与之匹配的充电设备充电,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充电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第二充电接口为设有Micro-USB公头31上的Micro-USB接口32,Micro-USB母头111的一端设有与Micro-USB接口32适配的转接口113,另一端设有TYPE-C接口112,Micro-USB接口32上设有四个第一金属触点,转接口113上设有四个第二金属触点,TYPE-C接口112上设有四个第三金属触点,第二金属触点和第三金属触点一一对应电性连接,第一金属触点和第二金属触点一一对应。第一金属触点、第二金属触点和第三金属触点一一对应,保证拔下Micro-USB母头111时可利用Micro-USB接口32为与之匹配的充电设备充电,将转接口113插接于Micro-USB接口32上时可利用TYPE-C接口112为与之匹配的充电设备充电,Micro-USB接口32或TYPE-C接口112为充电设备充电时都能够通过第二差分信号线52配合第二电源线51自动匹配充电电流,既提高充电速度,又防止过载,使用方便,安全可靠,防止充电设备损坏。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充电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还包括柔性连接件114,柔性连接件114一端固设于Micro-USB公头31上,另一端固设于Micro-USB母头111上。通过柔性连接件114将Micro-USB母头111连接于Micro-USB公头31上,既简化了线路,又便于充电装置的管理,防止拔下Micro-USB母头111时Micro-USB母头111丢失。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充电装置,包括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所述输入端与所述第一输出端之间通过第一充电线路连接,所述输入端与所述第二输出端之间通过第二充电线路电性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线装置,所述第一充电线路包括一对电性连接所述输入端的第一输入电源线、一对电性连接所述第一输出端的第一输出电源线和一对电性连接所述第一输出端的第一差分信号线,各所述第一输入电源线与所述分线装置的进线端电性连接,各所述第一输出电源线与所述分线装置的出线端电性连接,各所述第一差分信号线与所述分线装置的出线端电性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充电线路包括一对第二电源线和一对第二差分信号线,各所述第二电源线的一端连接所述输入端,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输出端,各所述第二差分信号线的一端连接所述输入端,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输出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绝缘套、第二绝缘套和第三绝缘套,所述第二充电线路穿设于所述分线装置上,所述第一输入电源线、所述第二电源线的位于所述输入端和所述分线装置之间的一段及所述第二差分信号线的位于所述输入端和所述分线装置之间的一段均包裹于所述第一绝缘套内,所述第一输出电源线和所述第一差分信号线均包裹于所述第二绝缘护套内,所述第二电源线的位于所述分线装置和所述第二输出端之间的一段及所述第二差分信号线的位于所述分线装置和所述第二输出端之间的一段均包裹于所述第三绝缘护套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端包括与所述第一绝缘套远离所述分线装置的一端连接的绝缘结合部,所述第一输入电源线远离所述第一输出端的一端、所述第二电源线远离所述第二输出端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差分信号线远离所述第二输出端的一端突出于所述绝缘结合部之外,所述绝缘结合部的周向尺寸大于所述第一绝缘套的周向尺寸。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出端包括Lighting接口。
6.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输出端包括Micro-USB接口。
7.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二输出端上的第三输出端,所述第二输出端包括第二充电接口,所述第三输出端包括第三充电接口,所述第二充电接口与所述第三充电接口不同。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输出端包括Micro-USB公头,所述第三输出端包括与所述Micro-USB公头可拆卸连接的Micro-USB母头,所述第三输出端与所述第二输出端之间通过所述Micro-USB公头与所述Micro-USB母头插接配合电性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充电接口为设有所述Micro-USB公头上的Micro-USB接口,所述Micro-USB母头的一端设有与所述Micro-USB接口适配的转接口,另一端设有TYPE-C接口,所述Micro-USB接口上设有四个第一金属触点,所述转接口上设有四个第二金属触点,所述TYPE-C接口上设有四个第三金属触点,所述第二金属触点和所述第三金属触点一一对应电性连接,所述第一金属触点和所述第二金属触点一一对应。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柔性连接件,所述柔性连接件一端固设于所述Micro-USB公头上,另一端固设于所述Micro-USB母头上。
CN201720650837.XU 2017-06-06 2017-06-06 充电装置 Active CN20682022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650837.XU CN206820227U (zh) 2017-06-06 2017-06-06 充电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650837.XU CN206820227U (zh) 2017-06-06 2017-06-06 充电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820227U true CN206820227U (zh) 2017-12-29

Family

ID=607580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650837.XU Active CN206820227U (zh) 2017-06-06 2017-06-06 充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82022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08654A (zh) * 2018-07-16 2020-05-05 深圳市威通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线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08654A (zh) * 2018-07-16 2020-05-05 深圳市威通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线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00225269A1 (en) Mulltifunctional vehicle charger and charging process of the same
CN110444977B (zh) 一种带有安全协议的快充数据线及其实现方法
CN206820227U (zh) 充电装置
CN109149285A (zh) 一种具有自动断电功能的手机充电线
CN104300591A (zh) 功率分配器的控制方法以及功率分配器
CN207250890U (zh) 一种usb数据线
CN207558475U (zh) 一种电力电缆
CN205944674U (zh) 一种多功能充电线
CN206135121U (zh) 一种新型叠层母排
CN209805385U (zh) 一种电缆接头转换装置及电缆与电器设备连接结构
CN102570214B (zh) 一种充放电双向支持及可更换接头的Micro USB接口组件
CN208337194U (zh) 可组合式无线充电器
CN207977590U (zh) 一种具有供电及数据传输功能的数据电源线
CN206564392U (zh) 一种插头电源线总成
CN216214655U (zh) 一种大电流分流连接器
CN110098588A (zh) 电力电缆接头
CN104992774A (zh) 一种可变压式电缆
CN205231414U (zh) 一种多功能usb充电线
CN108879883A (zh) 一种充满电自动断电的手机usb充电线电路
CN212182593U (zh) 一种双孔接线鼻
CN103236606A (zh) 一种单体电线电路断口连接设备
CN206516853U (zh) 一种可用于移动设备充电的插座
CN208015037U (zh) 一种多项接头无人机充电线
CN215344043U (zh) 一种适用不同电压和调节输入电流不损坏用电设备
CN208923394U (zh) 一种便于快速接线的接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425

Address after: 518103 Room 401, building 61, Longwangmiao Industrial Zone, East District, baishixia community, Fuyong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best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Guangdong city of Shenzhen province Baoan District Fuyong Street Whitaker square block 1 B 707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YIBAITE SOFTWARE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