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064571U - 回转铰链 - Google Patents
回转铰链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5064571U CN205064571U CN201520802809.6U CN201520802809U CN205064571U CN 205064571 U CN205064571 U CN 205064571U CN 201520802809 U CN201520802809 U CN 201520802809U CN 205064571 U CN205064571 U CN 20506457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ear
- support
- clamping part
- clipping device
- holding cavit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回转铰链,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中心螺栓、齿轮、调节螺母、弹性件、防护件及具有卡合齿的卡合件;齿轮转动地套设于中心螺栓,第一支架具有两夹持齿轮的第一夹持部,第二支架具有两夹持第一夹持部的第二夹持部,调节螺母螺纹连接于中心螺栓并提供夹紧力;第二支架开设有容置腔,卡合件设置于容置腔并与齿轮卡合且卡合件底部的端部与容置腔间具有释锁空间,卡合件的第一侧壁抵顶容置腔侧壁后卡合件可藉由释锁空间脱离齿轮,卡合件的第二侧壁抵顶容置腔侧壁后限制齿轮转动,弹性件设置于第二支架与卡合件之间,防护件遮挡齿轮外缘。本实用新型回转铰链可以在任意位置直接反向转动,操作简单,节省调整时间。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铰链,尤其涉及一种反向转动操作简单的铰链。
背景技术
通常,为了使消费者能拥有更舒适的感受,汽车座椅或者沙发的头枕都采用角度可调整式的设计,实现这种设计的最直接方式就是在座椅或沙发内设置一连接头枕的铰链,头枕跟随铰链的转动而改变与座椅或沙发之间的角度,这种设计令消费者能够根据自身使用情况调整头枕的倾斜角度,从而取得最佳的舒适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功能,这种铰链在结构上需要满足两个要求:第一,能够带动头枕相对座椅或沙发在一定范围的角度内自由转动以达到满意的位置,第二,当头枕调整到满意的位置后,铰链能够固定头枕,防止头枕继续转动。
在现有技术中,设置在头枕与座椅或沙发之间的铰链是通过铰链内部的卡合齿与卡合位来实现头枕的转动及固定的,卡合齿与卡合位的配合使得头枕只能单方向调整,即只能相对座椅或沙发做正向转动,而往回的反向转动则被限制以实现头枕的固定。如果想往回调整头枕,需要先将头枕正向转动到最末端的位置,使铰链中的卡合齿脱离与卡合位的卡合并处于自由状态(即不会卡合到卡合齿的状态),然后才可以反向转动头枕。
可见,现有的这种铰链虽然能够实现角度的调整,但是在往回调整的时候却不能直接反向转动,其操作较为复杂且浪费时间。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可以直接反向转动且操作简单的铰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直接反向转动且操作简单的铰链。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回转铰链,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中心螺栓、齿轮、调节螺母、弹性件、防护件及具有卡合齿的卡合件。所述齿轮转动地套设于所述中心螺栓,所述第一支架的一端具有两相对的第一夹持部,两所述第一夹持部转动地套设于所述中心螺栓并夹持所述齿轮,所述第二支架的一端具有两相对的第二夹持部,两所述第二夹持部转动地套设于所述中心螺栓并夹持两所述第一夹持部,所述调节螺母螺纹连接于所述中心螺栓并为两所述第一夹持部及两所述第二夹持部提供夹紧力。所述第二支架开设有容置腔,所述卡合件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内并与所述齿轮卡合,所述卡合件具有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及位于所述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之间的端部,所述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分别可脱离地抵顶所述容置腔的两侧壁,所述端部与所述容置腔的底部之间具有释锁空间,所述第一侧壁抵顶所述容置腔的侧壁后所述卡合件藉由所述释锁空间下移而脱离与所述齿轮的卡合,所述第二侧壁抵顶所述容置腔的另一侧壁后所述卡合件藉由与所述齿轮的卡合限制所述齿轮转动,。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卡合件之间并提供使所述卡合件卡合所述齿轮的弹力。所述防护件穿过两所述第一夹持部之间并遮挡于所述齿轮的外缘。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利用所述调节螺母与中心螺栓的螺纹连接来为两所述第一夹持部提供夹持所述齿轮的夹紧力,当正向转动所述第一支架时,两所述第一夹持部藉由夹紧力带动所述齿轮与所述第一支架同步转动,而所述卡合件的所述端部与容置腔的底部之间具有所述释锁空间,因此当所述齿轮转动并驱使所述第一侧壁抵顶所述容置腔的侧壁后所述卡合件能够克服所述弹性件的弹力而向下滑动,从而脱离与所述齿轮的卡合,保证所述齿轮及第一支架的转动。当所述齿轮转过一个齿位后,所述弹性件向上抵顶所述卡合件并使所述卡合件重新回到与所述齿轮卡合的位置,所述第一侧壁脱离所述容置腔的侧壁。当反向转动所述第一支架时,所述卡合件的所述第二侧壁被所述容置腔的侧壁所抵顶而导致所述卡合件无法向下移动,此时所述齿轮由于与所述卡合件卡合而无法转动,因此如果使用与正向转动时相同的力,第一支架会保持该状态且不会转动。当施加的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对所述第一支架产生的力矩大于所述第一夹持部与第二夹持部及齿轮之间的摩擦力,所述第一夹持部会与所述第二夹持部及齿轮发生相对转动,所述第一支架开始反向转动,这种反向转动由施加于所述第一支架的力启动,无需先正向转动所述第一支架到最末端的位置,其操作过程简单,调整时间短。另外,所述防护件将所述齿轮露出的部分遮挡,既对所述齿轮、所述卡合件起到保护作用,又可以防止手动操作所述回转铰链时手指被夹伤,且外观上更加好看。
较佳地,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齿轮之间设置有第一垫圈。所述第一垫圈的作用是在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齿轮之间形成弹性缓冲,避免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齿轮之间的刚性接触,从而避免刚性磨损。
较佳地,所述第二夹持部与所述第一夹持部之间设置有第二垫圈。所述第二垫圈的作用是在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之间形成弹性缓冲,避免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之间的刚性接触,从而避免刚性磨损。
较佳地,所述弹性件为两端定位于所述第二支架的弹片,且所述弹片部分位于所述容置腔内并抵顶于所述卡合件远离所述齿轮的一端。设置所述弹片的目的是为了保持所述卡合件与所述齿轮的卡合,以使所述回转铰链能够保持在使用状态而不会轻易转动;而将所述弹片部分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内,则能够使卡合件在所述齿轮转动时顶压所述弹片并移动,为所述齿轮的转动让出空间。
较佳地,所述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平行于所述中心螺栓的中心轴线。
较佳地,所述第一支架包括两固定连接的长形板件,所述长形板件的一端弯折形成所述第一夹持部。
较佳地,所述第二支架包括支架杆及两夹持件,所述夹持件的一端固定于所述支架杆,所述夹持件的另一端弯折形成所述第二夹持部,所述容置腔开设于两所述夹持件。
具体地,每一所述夹持件包括夹持板及盖板,所述夹持板固定于所述支架杆,所述容置腔沿所述中心螺栓的轴向贯穿地开设于两所述夹持板,两所述盖板分别固定于两所述夹持板并遮盖所述容置腔及卡合件。所述盖板遮盖所述容置腔及卡合件,能够防止外部的灰尘及杂物落入所述容置腔内而影响所述卡合件与所述齿轮间的卡合,保证所述回转铰链正常工作。
更具体地,所述中心螺栓具有螺栓头,所述盖板与所述螺栓头之间及所述盖板与所述调节螺母之间设置有第三垫圈。所述第三垫圈的作用是形成弹性缓冲,避免所述盖板与所述中心螺栓及调节螺母的刚性接触,从而避免刚性磨损。
具体地,每一所述夹持件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向另一所述夹持件延伸的定位部,两所述夹持件的四个所述定位部两两相对,所述防护件的两端均定位于两相对的所述定位部之间。将所述防护件的端部定位于相对的两所述定位部之间,能够使所述防护件保持U形而尽量贴近所述齿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回转铰链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回转铰链的侧视图。
图3是图2中A处的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回转铰链的立体分解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回转铰链中卡合件的安装位置立体示意图。
图6是图5中B处的放大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回转铰链中卡合件与齿轮卡合时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回转铰链中卡合件与齿轮脱离卡合后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回转铰链中齿轮反转时被卡合件锁死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回转铰链中第一支架位于初始位置时的立体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回转铰链中第一支架相对第二支架转过一定角度后的立体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回转铰链的立体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回转铰链的立体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中回转铰链的立体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中回转铰链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中回转铰链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给出的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作出描述。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回转铰链1包括第一支架11、第二支架12、中心螺栓13、齿轮14、调节螺母15、弹性件16、具有卡合齿的卡合件17、防护件10、第一垫圈181、第二垫圈182及第三垫圈183。
中心螺栓13的一端具有外螺纹,另一端具有螺栓头130,螺栓头130的外径大于中心螺栓13具有外螺纹的一端的外径。齿轮14的中心位置具有与中心螺栓13对应的圆形孔并转动地套设于中心螺栓13。
第一垫圈181的中心位置具有与中心螺栓13对应的圆形孔并转动地套设于中心螺栓13,且两第一垫圈181分别位于齿轮14的两侧面并紧贴齿轮14。
第一支架11包括两长形板件110,两长形板件110的一端相背离地弯折并形成圆盘状的第一夹持部111,两第一夹持部111相互平行,两长形板件110的另一端相互固定在一起。第一夹持部111的中心位置具有与中心螺栓13对应的圆形孔并转动地套设于中心螺栓13,且两第一夹持部111分别位于两第一垫圈181的外侧并紧贴两第一垫圈181以夹持齿轮14。
第二垫圈182的中心位置具有圆形孔并转动地套设于中心螺栓13,且两第二垫圈182分别位于两第一夹持部111的外侧并紧贴第一夹持部111。
第二支架12包括支架杆120及两分别位于支架杆120两侧的夹持件,每一夹持件包括夹持板121及盖板19,支架杆120的上端具有一弧形凹陷120a。夹持板121的下端固定于支架杆120,两夹持板121的上端相互背离地弯折并形成圆盘状的第二夹持部122,两第二夹持部122相互平行。第二夹持部122的中心位置具有圆形孔并转动地套设于中心螺栓13,且两第二夹持部122分别位于两第二垫圈182的外侧并紧贴两第二垫圈182以夹持两第一夹持部111。两夹持板121上沿中心螺栓13的轴向贯穿地设有开口123,开口123开设于夹持板121弯折的过渡区域,两夹持板121上的开口123共同形成一活动容置卡合件17的容置腔。具体地,支架杆120的上端及两夹持板121的下端各开设有三个定位孔,三个铆钉124分别穿过三个定位孔以将两夹持板121与支架杆120固定。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垫圈182及第二夹持部122上开设的圆形孔的直径大于中心螺栓13的外径,且第二垫圈182及第二夹持部122套接在一套接件180上,也就是通过套接件180而转动设置于中心螺栓13。套接件180中心开设的圆形孔与中心螺栓13对应。当然,第二垫圈182及第二夹持部122也可以像第一垫圈181或第一夹持部111那样直接转动设置在中心螺栓13。
第一垫圈181的作用是在第一夹持部111与齿轮14之间形成弹性缓冲,避免第一夹持部111与齿轮14之间的刚性接触,从而避免刚性磨损。第二垫圈182的作用是在第一夹持部111与第二夹持部122之间形成弹性缓冲,避免第一夹持部111与第二夹持部122之间的刚性接触,从而避免刚性磨损。
第一夹持部111及第二夹持部122并不以圆盘形为限制,将第一夹持部111及第二夹持部122设置为圆盘状的结构,是为了确保第一夹持部111与第二夹持部122之间可以没有干扰地相对转动,同时能够使回转铰链1的外形更加圆滑规整,便于安装使用。
两盖板19分别固定于两夹持板121的外侧,盖板19与夹持板121的固定也是通过上述的铆钉124来实现的。盖板19的结构与夹持板121类似,其区别在于盖板19弯折的过渡区域没有设置开口,因此盖板19可以封闭夹持板121上的开口123从而遮盖容置腔及位于容置腔内的卡合件17。另外每一盖板19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向另一盖板19延伸的定位部191,两盖板19的四个定位部191两两相对。盖板19遮盖容置腔及卡合件17,能够防止外部的灰尘及杂物落入容置腔内而影响卡合件17与齿轮14间的卡合,保证回转铰链1正常工作。
防护件10采用具有一定弹性的材料,如塑胶制成,并大致呈U形结构,防护件10从两第一夹持部111之间穿过而跨绕在齿轮14上,穿过之后,防护件10的两端均定位在相对的两定位部191之间。由于受到定位部191的限制,防护件10的端部呈收拢之势,从而可以尽量贴近齿轮14并遮挡于齿轮14的外缘。防护件10将齿轮14露出的部分遮挡,既对齿轮14、卡合件17起到保护作用,又可以防止手动操作回转铰链1时手指被夹伤,且外观上更加好看。
第三垫圈183的中心位置具有与中心螺栓13对应的圆形孔并转动地套设于中心螺栓13,两第三垫圈183分别位于两盖板19的外侧并紧贴盖板19。具体的,一第三垫圈183被夹持于螺栓头130与一盖板19之间,另一第三垫圈183被夹持于调节螺母15与另一盖板19之间。第三垫圈183的作用是形成弹性缓冲,避免盖板19与中心螺栓13及调节螺母15的刚性接触,从而避免刚性磨损。
调节螺母15螺纹连接于中心螺栓13并与螺栓头130共同夹持位于调节螺母15及螺栓头130之间的部件,调节螺母15为两第一夹持部111提供夹持齿轮14的夹紧力,同时为两第二夹持部122提供夹持两第一夹持部111的夹紧力。通过旋动调节螺母15,可以改变两第一夹持部111及两第二夹持部122的夹紧力,从而改变第一支架11及第二支架12发生相对转动所需要的力。
本实施例中中心螺栓13也可以是没有螺栓头130而两端具有纹路的结构,当中心螺栓13是这种结构时,调节螺母15的数量为两个并分别螺纹连接于中心螺栓13的两端以夹持中间部件。
请参照图5及图6、图7,卡合件17设置于容置腔内,卡合件17靠近齿轮14的一端,即上端具有多个卡合齿并与齿轮14卡合,卡合件17还具有平行于中心螺栓13的中心轴线的第一侧壁171及第二侧壁172,第一侧壁171、第二侧壁172分别可在齿轮14的驱动下抵顶容置腔的不同侧壁,也可在齿轮14的驱动下脱离容置腔的侧壁。卡合件17远离齿轮14的一端,即卡合件17的下端定义为端部173,端部173位于第一侧壁171与第二侧壁172之间,且端部173与容置腔的底壁之间具有释锁空间a。第一侧壁171抵顶容置腔的侧壁后卡合件17还能够藉由释锁空间a下移而脱离与齿轮14的卡合,第二侧壁172抵顶容置腔的另一侧壁后卡合件17无法再下移,卡合件17藉由与齿轮14的卡合限制齿轮14转动。
弹性件16设置于第二支架12与卡合件17之间并提供使卡合件17卡合齿轮14的弹力。具体地,弹性件16为两端分别支撑定位于支架杆上端的两侧的弹片16,且弹片16位于支架杆120的弧形凹陷120a的上方并部分位于容置腔内,弹片16抵顶于卡合件17的下端的端部173。设置弹片16的目的是为了保持卡合件17与齿轮14的卡合状态,以使回转铰链1能够保持在使用状态而不会被轻易转动;而将弹片16部分设置于容置腔内,则能够使卡合件17在齿轮14转动时顶压弹片16并移动,为齿轮14的转动让出空间。弧形凹陷120a为弹片16的变形提供了空间。
下面结合图4、图7至图10说明本实用新型回转铰链1实现任意回转的原理及过程:
当回转铰链1处于图10中所示状态时,第一支架11处于初始位置,此时卡合件17被弹片16顶起并与齿轮14保持卡合,卡合件17的第一侧壁171、第二侧壁172与容置腔的侧壁间没有相互作用力。当需要调整第一支架11与第二支架12之间的相对角度时,沿图10中箭头所指方向C(正向)转动第一支架11,第二支架12保持相对静止,第一支架11转动的同时,两第一夹持部111藉由调节螺母15提供的夹持力通过第一垫圈181产生摩擦力并带动齿轮14同步转动。参照图7,齿轮14被驱使沿方向D转动,转动过程中齿轮14的轮齿对卡合件17的卡合齿产生一个斜向下的推力,使第一侧壁171抵顶容置腔的侧壁,并进一步使卡合件17克服弹片16的弹力而向下滑动,端部173进入释锁空间a,卡合件17脱离与齿轮14的卡合如图8中所示。当齿轮14转过一个齿位后,齿轮14的轮齿对卡合件17失去顶推作用,弹片16的恢复力抵顶卡合件17使卡合件17重新与齿轮14卡合,如图7中所示。第一支架11转动的过程中,以上过程不断重复,直到第一支架11到达满意的角度位置,例如图11中所示的角度。在使用状态下,第一支架11会由于头枕被倚靠而受到一个向下的力F,F使第一支架11具有反向转动的趋势,然而此时卡合件17的第二侧壁172与容置腔的侧壁相互抵顶如图9所示,此时卡合件17未与齿轮14完全脱离,并且卡合件17也无法再往下移动,由于受到卡合件17的卡合限制,齿轮14被锁止而不能沿方向E转动,第一支架11可以被维持在该使用状态。如果需要进行反方向调整,则需要用比正向调整时更大的力气转动第一支架11,使第一支架11受到的力矩大于第一支架11与第一垫圈181之间的静摩擦力,第一夹持部111便可以与第一垫圈181发生相对转动,从而实现第一支架11的反向调整。
本实用新型中回转铰链1可以安装于座椅或沙发以对头枕的角度进行调整。可以将第二支架12固定于座椅或沙发中,而将第一支架11固定于头枕中,当需要调整头枕的角度时,扳动头枕,第一支架11相对第二支架12转动直至头枕到达想要的使用角度位置,头枕由于齿轮14及卡合件17的卡合定位而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不会轻易发生回转。当施加的力大到一定程度时,头枕便能在任意位置被往回调整。
需要强调的是,本回转铰链1中第一夹持部111及第二夹持部122的夹紧力由调节螺母15与中心螺栓13的螺纹连接提供,调节螺母15在中心螺栓13上的拧紧程度直接决定了夹紧力大小,即决定了第一支架11相对第二支架12回转时所需要的力矩的大小,本实施例中虽没有直接给出该力矩的相关计算公式,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装配本回转铰链1的过程中完全能够通过有限次的调整而使调节螺母15在中心螺栓13上的拧紧程度满足以上回转过程的要求。
如图12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本实施例中的回转铰链1a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仅在于本实施例中回转铰链1a的支架杆120a呈倒置的“L”形结构,并且第一支架11上固定有连接件20。
图13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实施例,本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回转铰链1b的支架杆120b不是平板状而是圆柱状,且支架杆120b的下端弯折并具有外螺纹以方便进行螺纹安装。
参照图14及图15本实用新型的第四个实施例中回转铰链1c的支架杆120c的下端同样弯折并具有螺纹,且上端螺纹初始位置处形成有一圆盘状结构以防止螺纹连接松动或损坏后回转铰链1c突然掉落。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架11c较短,且其上固定的连接件21比第二实施例中的连接件20大。
图16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五个实施例,本实施例与第四实施例的差别在于回转铰链1d的连接件22的结构与第四实施例中的连接件21不同,为一宽度较大,横截面呈“L”形的弯折板状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利用调节螺母15与中心螺栓13的螺纹连接来为两第一夹持部111提供夹持齿轮14的夹紧力,因此当正向转动第一支架11时,两第一夹持部111藉由夹紧力带动齿轮14与第一支架11同步转动,而卡合件17的端部173与容置腔的底部之间具有释锁空间a,因此当齿轮14转动并驱使第一侧壁抵顶容置腔的侧壁后卡合件17能够克服弹片16的弹力向下而滑动,从而脱离与齿轮14的卡合,保证齿轮14及第一支架11的转动。当反向转动第一支架11时,卡合件17的第二侧壁172被容置腔的侧壁所抵顶而导致卡合件17无法移动,此时齿轮14由于与卡合件17卡合而无法向下转动,因此如果使用与正向转动时相同的力,第一支架11会保持该状态且不会转动。当施加的力达到一定程度时,第一夹持部111会与第二夹持部122及齿轮14发生相对转动,第一支架11开始反向调整,这种反向转动由施加于第一支架11的力启动,无需先正向转动第一支架11到最末端的位置,其操作过程简单,调整时间短。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例而已,其作用是方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并据以实施,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回转铰链,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中心螺栓、齿轮、调节螺母、弹性件、防护件及具有卡合齿的卡合件;所述齿轮转动地套设于所述中心螺栓,所述第一支架的一端具有两相对的第一夹持部,两所述第一夹持部转动地套设于所述中心螺栓并夹持所述齿轮,所述第二支架的一端具有两相对的第二夹持部,两所述第二夹持部转动地套设于所述中心螺栓并夹持两所述第一夹持部,所述调节螺母螺纹连接于所述中心螺栓并为两所述第一夹持部及两所述第二夹持部提供夹紧力,所述第二支架开设有容置腔,所述卡合件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内并与所述齿轮卡合,
所述卡合件具有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及位于所述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之间的端部,所述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分别可脱离地抵顶所述容置腔的两侧壁,所述端部与所述容置腔的底部之间具有释锁空间,所述第一侧壁抵顶所述容置腔的侧壁后所述卡合件藉由所述释锁空间下移而脱离与所述齿轮的卡合,所述第二侧壁抵顶所述容置腔的另一侧壁后所述卡合件藉由与所述齿轮的卡合限制所述齿轮转动,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卡合件之间并提供使所述卡合件卡合所述齿轮的弹力,所述防护件穿过两所述第一夹持部之间并遮挡于所述齿轮的外缘。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转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齿轮之间设置有第一垫圈。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转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夹持部与所述第一夹持部之间设置有第二垫圈。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转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为两端定位于所述第二支架的弹片,且所述弹片部分位于所述容置腔内并抵顶于所述卡合件远离所述齿轮的一端。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转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平行于所述中心螺栓的中心轴线。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转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包括两固定连接的长形板件,所述长形板件的一端弯折形成所述第一夹持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转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架包括支架杆及两夹持件,所述夹持件的一端固定于所述支架杆,所述夹持件的另一端弯折形成所述第二夹持部,所述容置腔开设于两所述夹持件。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回转铰链,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夹持件包括夹持板及盖板,所述夹持板固定于所述支架杆,所述容置腔沿所述中心螺栓的轴向贯穿地开设于两所述夹持板,两所述盖板分别固定于两所述夹持板并遮盖所述容置腔及卡合件。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回转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螺栓具有螺栓头,所述盖板与所述螺栓头之间及所述盖板与所述调节螺母之间设置有第三垫圈。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回转铰链,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夹持件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向另一所述夹持件延伸的定位部,两所述夹持件的四个所述定位部两两相对,所述防护件的两端均定位于两相对的所述定位部之间。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802809.6U CN205064571U (zh) | 2015-10-13 | 2015-10-13 | 回转铰链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802809.6U CN205064571U (zh) | 2015-10-13 | 2015-10-13 | 回转铰链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5064571U true CN205064571U (zh) | 2016-03-02 |
Family
ID=553911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20802809.6U Active CN205064571U (zh) | 2015-10-13 | 2015-10-13 | 回转铰链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5064571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458072A (zh) * | 2017-05-21 | 2018-08-28 | 中山小神童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可实现多相位锁紧及径向自对中功能的铰接方法 |
CN110664157A (zh) * | 2019-09-09 | 2020-01-10 | 东莞市伟宏智能家居科技有限公司 | 头枕角度调节器 |
-
2015
- 2015-10-13 CN CN201520802809.6U patent/CN205064571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458072A (zh) * | 2017-05-21 | 2018-08-28 | 中山小神童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可实现多相位锁紧及径向自对中功能的铰接方法 |
CN110664157A (zh) * | 2019-09-09 | 2020-01-10 | 东莞市伟宏智能家居科技有限公司 | 头枕角度调节器 |
CN110664157B (zh) * | 2019-09-09 | 2024-09-24 | 东莞市伟宏智能家居科技有限公司 | 头枕角度调节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448535B2 (en) | Multiple-angle transmission apparatus | |
US8015625B2 (en) | Bicycle helmet adjustment mechanism | |
CN205064571U (zh) | 回转铰链 | |
JP5400158B2 (ja) | レール調節機能を備えた可動引出部 | |
CN204147239U (zh) | 可调式头盔以及头盔式按摩器 | |
CN102853226A (zh) | 支撑装置 | |
US20150191952A1 (en) | Furniture door position adjustment device for furniture hinge | |
EP2593703B1 (en) | A clamp for a pipe assembly, an engagement device for the clamp, and a pipe assembly having the clamp | |
EP2955802B1 (en) | Cable feeder | |
US20120326375A1 (en) | Quick adjustable clamp | |
US8308240B1 (en) | Adjustable lumbar support assembly for a chair | |
CN105473462A (zh) | 夹紧闭锁装置 | |
CN205267566U (zh) | 回转头枕架 | |
EP2527668B1 (en) | Fish-bite detector connected to a buzz bar by way of an attachment device | |
CN105518239A (zh) | 用于打开和支撑家具门的改进的引导装置 | |
FR2983688A1 (fr) | Dispositif a bandeau de tete reglable pour casque de protection | |
ZA200905561B (en) | Anti-turn-back twist mop | |
JP2012525270A5 (zh) | ||
CN201573690U (zh) | 可灵活调节接头方位的夹具 | |
CN203756723U (zh) | 回转铰链 | |
CN205338310U (zh) | 自动回收头枕调节架 | |
TWI501738B (zh) | Adjustable hanger structure | |
CN202739034U (zh) | 太阳伞角度调节装置 | |
KR101304519B1 (ko) | 트랙터용 써레 장착대 | |
CN204169176U (zh) | 一种鞋楦定位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Address after: 523000 Room 301, building 15, No. 89, Pingshan Industrial Road, Tangxia Town, Donggu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Dongguan Weihong Smart Home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Donggu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23728 Dongguan town Tangxia City Pingshan Industrial Zone 188 Wei Hong Hardware Plastic Products Co Ltd Patentee before: DONGGUAN WEIHONG HARDWARE AND PLASTIC PRODUCTS CO., LTD.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