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672106B - 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672106B CN113672106B CN202010405923.0A CN202010405923A CN113672106B CN 113672106 B CN113672106 B CN 113672106B CN 202010405923 A CN202010405923 A CN 202010405923A CN 113672106 B CN113672106 B CN 11367210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lexible circuit
- touch
- display device
- touch control
- circuit board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6698 indu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9000010408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5
- 230000001965 in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2788 optical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978 adap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82 bright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84 electric fiel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85 electric fiel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888 film coating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501 film co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31 hot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触控面板,所述触控面板用于接收触控操作,所述触控面板包括触控膜和显示面板;所述触控膜包括多条电极线,位于第一区域的电极线的密度大于位于第二区域的电极线的密度;触控板,所述触控板用于对所述触控膜进行驱动控制;多个柔性电路板,所述触控膜的电极线通过多个柔性电路板电连接到所述触控板。上述显示装置中可提高触控精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触控显示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机交互需求的不断发展,已经越来越多的触控膜被应用到各种显示产品中,但是电视产品上的应用较为缓慢,主要原因是受制于面板厂家,目前面板厂家在大尺寸领域依旧不能实现触控面板量产出货。
目前,部分商用电视能实现触控功能,一般采用如图1所示的架构,包括:触控膜、柔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PC)和触控板,触控板为驱动电路,触控膜包括多条驱动电极线TX和感应电极线RX通过FPC连接到触控板。触控膜的可视区域(ViewingArea,VA)和有效区域(Active Area,AA)之间具有黑框(Black Matrix,BM)区域,BM区域存在的一个目的是为了覆盖感应电极线RX和驱动电极线TX等线路的存在,若要提高触控精度则可能会导致BM区域增大,但是为了满足外观的需求,通常BM区域会尽量减小,因此如何在满足外观的需求下提高触控精度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装置,以兼容外观和高精度触控需求。
本申请提供的显示装置包括位于显示面板一侧的触控膜,触控膜包括多条电极线,位于第一区域的电极线的密度大于位于第二区域的电极线的密度;触控膜的电极线通过多个柔性电路板连接于触控板,由于第一区域分布的电极线的密度大于所述第二区域分布的电极线的密度,第一区域可实现高精度触控需求,提高了部分区域的触控效果。
在本申请某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区域的宽度等于所述触控膜的宽度;所述第二区域的宽度等于所述触控膜的宽度,便于电极线的走线,特别是感应电极线的走线,两个区域的感应电极线可从触控膜的同一侧出线,通过柔性电路板连接至触控板。
在本申请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多条电极线包括多条感应电极线和多条驱动电极线。
在本申请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多个柔性电路板包括第一柔性电路板和第二柔性电路板。
在本申请某些实施例中,多条驱动电极线通过第一柔性电路板连接到触控板;
多条感应电极线通过第二柔性电路板连接到触控板;第一柔性电路板和第二柔性电路板位于所述触控膜的同一侧。
在本申请某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的一侧连接有多个柔性电路板,显示面板的柔性电路板与触控膜的柔性电路板位于显示面板的同一侧,将显示面板的柔性电路板和触控膜的柔性电路板放置于显示面板的同侧,如此设置,可采用同一部件即可实现全部遮蔽,且可只在一侧进行遮蔽,利于其他三侧的无边框设计,且无需在原有家用电视的基础上做很大变动。
在本申请某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的柔性电路板和触控膜的柔性电路板、交错排列,避免上下两层的柔性电路板相互摩擦。
在本申请某些实施例中,触控膜的柔性电路板位于显示面板的地侧端,在不大幅改变原有结构的基础上,得到了家用触控电视结构。
在本申请某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还包括转接板,触控膜的多个柔性电路板中的一个或多个通过转接板与触控板进行电连接,以适应触控板的放置位置和方便显示装置的装配。
在本申请某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还包括柔性扁平电缆,通过柔性扁平电缆实现触控板和转接板之间的连接。
在本申请某些实施例中,第二柔性电路板的数量大于第一柔性电路板的数量,以保证触控精度。
在本申请某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还包括:前壳,前壳位于显示面板的地侧端,用于遮蔽位于显示面板地侧端的多个柔性电路板。
在本申请某些实施例中,多条驱动电极线通过bonding方式连接到第一柔性电路板上;多条感应电极线通过bonding方式连接到第二柔性电路板上。
第一柔性电路板FPC通过bonding方式连接到触控板上;第二柔性电路板FPC通过bonding方式连接到触控板上,以实现部件之间的紧密连接,实现部件之间良好的电连接。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相关技术中的触控膜架构示意图;
图2a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图2b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分解透视图;
图3a是本申请某些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架构示意图;
图3b是本申请某些实施例提供的触控线路pattern示意图;
图3c是本申请另某些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架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另某些实施例提供的触控线路pattern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某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另某些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架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可以为液晶显示器,液晶显示器主要由背光源、液晶面板和驱动电路构成。液晶面板本身不发光,需要依靠背光源提供的光源实现亮度显示。
液晶显示器的显像原理,是将液晶置于两片导电玻璃之间,靠两个电极间电场的驱动,引起液晶分子扭曲向列的电场效应,以控制背光源透射或遮蔽功能,从而将影像显示出来。若加上彩色滤光片,则可显示彩色影像。
图2a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参照图2a,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和触控面板200,背光模组用于向触控面板提供背光源。
沿着显示装置中光线的出光方向,背光模组依次包括起到支撑作用的背板110、反射片120、导光板130、光学膜片140、中框150以及位于背板110一侧的光源160。
在某些实施例中,光源160用于产生光,光源160位于显示装置的地侧。
在某些实施例中,光源160以灯条形式提供,包括电路板以及位于电路板上的多颗LED灯,光源160发出的光线从一侧进入。
在某些实施例中,光学膜片140,光学膜片140位于导光板130的出光侧,用于对光线进行增亮。
光学膜片140可包括一张或多张膜片,包括棱镜膜、增亮膜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实施例中,导光板130包括入光侧和出光侧,光源160位于导光板130的入光侧,利用导光板130的折射和全反射作用将从入光侧进入的光线在导光板130的出光侧射出,由此将线光源转化为面光源,出光侧为图2a中箭头示出的方向。
在某些实施例中,反射片120位于导光板130的出光侧相对的一侧。反射片120用于将光线反射到出光方向上,利于光源发出的光线均匀分布。反射片120固定于背板110的表面。
如图2b所示,触控面板200包括触控膜220和显示面板210。显示面板210用于显示图像,包括显示区域和位于显示区域一侧的电路板,通过电路板实现对整个显示面板的驱动显示。其中,与触控膜220连接的FPC用于与触控板230连接,与显示面板210连接的覆晶薄膜(Chip On Flex,COF)用于与源Source板2101连接。
触控板230为触控膜的驱动电路板,如图2a所示,显示装置包括天侧101、右侧103、左侧102、和地侧104,其中天侧101和地侧104相对,左侧102和右侧103相对,天侧101分别与左侧102的一端和右侧103的一端相连,地侧104分别与左侧的102的另一端和右侧103的另一端相连。
本申请主要针对具有触控面板的显示装置,下面首先对显示装置的结构、功能和实现方式等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目前显示装置的趋势是BM区域尽量窄,但是为了满足高精度的触控需求则需要增加触控通道数,即增加电极线的数量,即增大驱动电极线TX和感应电极线RX的密度,即减小相邻驱动电极线TX之间,相邻感应电极线RX之间的距离,则可能会导致BM宽度增大,例如增多电极线的数量而在BM区域的电极线的间距不变,则会增大BM宽度,或增多电极线的数量而在BM区域的电极线的间距变小,则对制作工艺要求较高可能无法实现,因此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兼容外观需求和高精度触控需求,对触控膜划分区域,对于高精度触控需求的区域,可以增多触控通道数,即电极线,对于其他区域可以使用较少的触控通道数,满足基本的触控功能。
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可以应用于电视、电脑显示器等。
下面以具体的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下面这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不再赘述。
图3a是本申请某些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架构示意图。如图2a、图2b、图3a所示,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包括:
触控面板200,所述触控面板200用于接收触控操作,所述触控面板200包括触控膜220和显示面板210;
所述触控膜220包括多条电极线,位于第一区域的电极线的密度大于位于第二区域的电极线的密度;
触控板230,所述触控板230用于对所述触控膜220进行驱动控制;
多个柔性电路板FPC,所述触控膜220的电极线通过多个柔性电路板FPC电连接到所述触控板230。
图3a中,触控膜的一部分区域(如第一区域)可以根据需求增多通道数,即增加分布的电极线的密度,进而提高触控精度,其他区域例如第二区域,可以使用较少的电极线,减小触控膜制作的工艺难度,或者可减小触控膜的BM宽度,例如图3a中触控膜右侧的BM宽度。
图3a中以一个第一区域和一个第二区域为例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对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数量不做限定。
其中,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面积大小不做限定,例如第一区域的面积小于第二区域的面积,或第一区域的面积大于或等于第二区域的面积。
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包括位于显示面板一侧的触控膜,触控膜包括多条电极线;触控膜的电极线通过多个柔性电路板连接于触控板,由于第一区域分布的电极线的密度大于第二区域分布的电极线的密度,第一区域可实现高精度触控需求,提高了部分区域的触控效果。
在某些实施例中,如图3a所示,第一区域的宽度等于触控膜的宽度。
在某些实施例中,如图3a所示,第二区域的宽度等于触控膜的宽度。
如图3b所示,第一区域的宽度等于触控膜的宽度,第二区域的宽度等于触控膜的宽度,便于电极线的走线,特别是感应电极线的走线,两个区域的感应电极线可从触控膜的同一侧出线,通过柔性电路板连接至触控板,避免增大触控膜其他侧的BM区域。
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可相邻的分布于触控膜的左右两端。
在某些实施例中,触控膜包括多条感应电极线和多条驱动电极线;
多个柔性电路板FPC包括:第一柔性电路板(以下简称第一FPC)240,所述多条驱动电极线通过第一FPC 240电连接到所述触控板;
第二柔性电路板(以下简称第二FPC)250,所述多条感应电极线通过第二FPC 250电连接到所述触控板;
所述第一FPC 240和所述第二FPC 250位于所述触控膜的同一侧。
在某些实施例中,通过将连接多条驱动电极线与触控板的第一FPC,以及连接多条感应电极线与触控板的第二FPC设置在触控膜的同一侧,可减小显示装置的边框,更为美观。
如图3b所示,驱动电极线TX通过第一FPC 240连接到触控板;感应电极线RX通过第二FPC 250连接到触控板,第一区域A的驱动电极线TX和感应电极线RX的密度,大于第二区域B的驱动电极线TX和感应电极线RX的密度。
在某些实施例中,例如,如图3c所示,第一区域的宽度小于触控膜的宽度,第一区域的长度小于触控膜的长度。剩余区域为第二区域。
对于图3c的结构,第二区域中位于第一区域上方的部分的感应电极线RX可从触控膜的天侧引出,从触控膜的背面连接到触控板,或在触控膜的天侧增加触控板,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
目前家用电视的趋势是边框尽量窄,一般只在地侧(即下侧)设置前壳来覆盖显示面板的驱动电路,而上、左右三侧一般采用无边框设计,因此图1中的触控膜的架构无法应用在上述家用电视中,因此需要对触控膜的架构进行调整。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可将与触控膜的电极线连接的FPC设计到位于触控膜的一侧,如显示面板的地侧端。通过该方案可以使得显示装置的边框变窄,更为美观,用户体验较好。
图4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线路pattern示意图。如图2a、图2b、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包括:
触控面板200,所述触控面板200用于接收触控操作,所述触控面板200包括触控膜220和显示面板210,
触控板230,所述触控板230用于对所述触控膜220进行驱动控制;
多个柔性电路板FPC,所述触控膜220通过多个柔性电路板FPC电连接到所述触控板230;所述多个柔性电路板FPC位于所述触控膜220的同一侧。
图3中多个FPC均位于触控膜220的同一侧,因此,只需在一侧设置前壳遮挡FPC、触控板230等电路板,相比图1的架构,减少了边框。
在某些实施例中,触控膜包括多条感应电极线和多条驱动电极线;
多个柔性电路板FPC包括:第一柔性电路板(以下简称第一FPC)240,所述多条驱动电极线通过第一FPC 240电连接到所述触控板;
第二柔性电路板(以下简称第二FPC)250,所述多条感应电极线通过第二FPC 250电连接到所述触控板;
所述第一FPC 240和所述第二FPC 250位于所述触控膜的同一侧。
图4中第一FPC和第二FPC均位于触控膜的一侧,因此,只需在一侧设置前壳遮挡FPC、触控板等电路板,相比图1的架构,减少了边框。
图4中左右两侧的FPC可以为第一FPC,或者第一FPC位于一侧,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
第一FPC的数量、第二FPC的数量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例如根据黑框(BlackMatrix,BM)区域的宽度大小。
BM区域存在的一个目的是为了覆盖感应电极线RX和驱动电极线TX等线路的存在,BM区域位于触控膜的可视区域(Viewing Area,VA)和有效区域(Active Area,AA)之间。
图4中示出了触控线路pattern示意图,图4中横向是驱动电极线TX,纵向的是感应电极线RX。
图4中驱动电极线TX和感应电极线RX的数量仅为示例,若要提高触控精度则可增多驱动电极线TX和感应电极线RX的数量,即增大驱动电极线TX和感应电极线RX的密度,即减小相邻驱动电极线TX之间,相邻感应电极线RX之间的距离。
在一实施例中,感应电极线RX的数量大于驱动电极线TX的数量,以保证触控精度。进一步的,例如感应电极线RX的数量为驱动电极线TX的数量的两倍。
增多驱动电极线TX和感应电极线RX的数量,可能会导致BM宽度增大,例如增多电极线的数量而在BM区域的电极线的间距不变,则会增大BM宽度,或增多电极线的数量而在BM区域的电极线的间距变小,则对制作工艺要求较高可能无法实现,因此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
在某些实施例中,通过将连接多条驱动电极线与触控板的第一FPC,以及连接多条感应电极线与触控板的第二FPC设置在触控膜的一侧,可减小显示装置的边框,更为美观。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连接有多个第三柔性电路板,所述第三柔性电路板与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同一侧,且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第二柔性电路板、第三柔性电路板交错排列。
在某些实施例中,如图2b所示,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源Source板2101,所述Source板2101用于对显示面板进行驱动控制;
所述第三柔性电路板(COF)与所述Source板2101连接;
其中,所述第三柔性电路板延伸超过所述Source板2101。
显示面板的一侧连接有多个柔性电路板,显示面板的柔性电路板与触控膜的柔性电路板位于显示面板的同一侧,将显示面板的柔性电路板和触控膜的柔性电路板放置于显示面板的同侧,如此设置,可采用同一部件即可实现全部遮蔽,且可只在一侧进行遮蔽,利于其他三侧的无边框设计,且无需在原有家用电视的基础上做很大变动。
在本申请某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的柔性电路板和触控膜的柔性电路板、交错排列,避免上下两层的柔性电路板相互摩擦。
在本申请某些实施例中,触控膜的柔性电路板位于显示面板的地侧端,在不大幅改变原有结构的基础上,得到了家用触控电视结构。
在某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将第一FPC、第二FPC弯折到显示装置的背面,减小显示装置地侧端外边框的宽度,便于对触控板230进行安装固定和收纳。
在本申请某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还包括转接板,触控膜的多个柔性电路板中的一个或多个通过转接板与触控板进行电连接,以适应触控板的放置位置和方便显示装置的装配。
在本申请某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还包括柔性扁平电缆(Flexible Flat Cable,FFC),通过柔性扁平电缆实现触控板和转接板之间的连接。
在某些实施例中,图5中上述第一FPC、第二FPC连接到触控板230,若触控板不够大或为了避让家用电视中已有其他电路板的放置位置,触控板往往并非放置于中间位置,当将触控板放置于非中间部分,即靠近显示装置的某端时,相对于触控板,位于边缘的FPC可通过转接板a连接FFC转接到触控板230。
若直接将FPC制作成直接连接触控板230的长度,因FPC往往与触控膜成一体提供,若FPC线较长,不利于运输和装配,通过设置转接板的方式,可控制所有FPC在一定的长度,方便了显示装置的装配。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触控板230放置于FPC较为集中的一侧,仅有一个FPC通过转接板和FFC线连接,满足了连接需要,也尽量减少了额外部件的使用,降低了成本。
在某些实施例实施例中,该显示装置还包括:前壳,所述前壳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地侧端,用于遮蔽位于所述显示面板地侧端的多个柔性电路板。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通过将连接多条驱动电极线与触控板的第一FPC,以及连接多条感应电极线与触控板的第二FPC设置在触控膜的一侧,可通过显示装置的前壳覆盖上述第一FPC、第二FPC以及触控板等电路板,可减小显示装置的边框,更为美观。
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一FPC和第二FPC与触控板的连接可采用如下几种方式:
一种实现方式:
第一FPC和第二FPC连接到所述触控板的一侧。
具体的,如图4所示,与驱动电极线TX连接的第一FPC,以及与感应电极线连接的第二FPC连接到触控板的一侧,例如图4中靠近触控膜的一侧。
另一种实现方式:
第一FPC和第二FPC连接到所述触控板的至少两侧。
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一FPC和第二FPC连接到所述触控板的不同侧。
具体的,如图6所示,第一FPC连接到触控板的某一侧,或至少两侧,第二FPC连接的触控板的另外一侧。
在某些实施例中,部分第一FPC和第二FPC也可位于触控板的同一侧,本申请对此并不限定。
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一FPC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第一FPC连接到触控板的相对两侧。
如图6所示,第一FPC连接到触控板沿触控膜中驱动电极线延伸方向的相对两侧,即图6中沿水平方向的相对两侧。
进一步的,若第一FPC和第二FPC均连接到触控板的一侧,则可加长触控板的长度,从而可根据触控精度的需要增多FPC的数量,尤其是第二FPC的数量。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可通过增大触控板的长度和/或宽度,增多连接的FPC的数量,进而增多电极线,提高触控精度。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FPC和所述第二FPC的数量为根据所述显示面板的边框BM区域的宽度大小确定的。
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二FPC的数量取决于显示面板地侧端的边框BM区域的宽度大小,以及驱动电极线占用的显示面板地侧端的边框BM区域的宽度大小。
具体的,如图4所示,由于驱动电极线也从下方引出到第一FPC,因此会占用一定宽度的BM区域,为了尽可能的减小感应电极线对BM区域的占用,则可以增多第二FPC的数量。
图4中示出了四个第二FPC,若只采用一个第二FPC,则在电极线间距不变的情况下,会增大BM区域的宽度。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可根据BM区域的大小、电极线的数量,灵活调整连接到触控板的FPC的数量。
在某些实施例中,多条驱动电极线通过bonding方式连接到所述第一FPC上。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多条感应电极线通过bonding方式连接到所述第二FPC上。
其中,bonding是一种芯片打线、芯片覆膜的工艺,可用于电极端子和柔性电路板之间的互连,柔性电路板和刚性电路板之间的互连,以及柔性电路板之间的互连。例如可将导电粘接剂置于需要被连接的部件之间,然后对其加压加热就形成了部件之间稳定可靠的机械、电气连接。该工艺也可以称为热压焊或热压。
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一FPC也可以通过bonding方式连接到所述触控板上。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FPC也可以通过bonding方式连接到所述触控板上。
在本申请某些实施例中,多条驱动电极线通过bonding方式连接到第一柔性电路板上;多条感应电极线通过bonding方式连接到第二柔性电路板上。
第一柔性电路板FPC通过bonding方式连接到触控板上;第二柔性电路板FPC通过bonding方式连接到触控板上,以实现部件之间的紧密连接,实现部件之间良好的电连接。
在某些实施例中,为了满足用户的高精度触控需求,可以将触摸膜分区域设计,对于高精度触控需求的触控区域部分可以增加电极线,对于触控膜的其他区域可以保持原有的电极线数量或减少电极线的数量,使得电极线尽量减少对BM区域的占用,避免BM区域的宽度过大。
该实现方式中,将提高部分区域的触控效果,但不影响其他区域基本的触控功能。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书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来限制。
Claims (9)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触控面板,所述触控面板用于接收触控操作,所述触控面板包括触控膜和显示面板;
所述触控膜包括多条电极线,位于所述触控膜的第一区域的电极线的密度大于位于所述触控膜的第二区域的电极线的密度;所述第一区域的宽度等于所述触控膜的宽度;所述第二区域的宽度等于所述触控膜的宽度;所述多条电极线包括多条感应电极线和多条驱动电极线;
触控板,所述触控板用于对所述触控膜进行驱动控制;
多个柔性电路板,所述触控膜的电极线通过多个所述柔性电路板电连接到所述触控板,多个所述柔性电路板均位于触控膜的一侧;
所述柔性电路板的数量由BM区域的大小、电极线的数量确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条驱动电极线通过第一柔性电路板电连接到所述触控板;
所述多条感应电极线通过第二柔性电路板电连接到所述触控板;
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和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位于所述触控膜的同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和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地侧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连接有多个第三柔性电路板,所述第三柔性电路板与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同一侧,且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第二柔性电路板、第三柔性电路板交错排列。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源Source板,所述Source板用于对显示面板进行驱动控制;
所述第三柔性电路板与所述Source板连接;
其中,所述第三柔性电路板延伸超过所述Source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
转接板,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或第二柔性电路板通过所述转接板与所述触控板进行电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
柔性扁平电缆,所述柔性扁平电缆的一端与所述转接板相连接,柔性扁平电缆的另一端与所述触控板相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的数量大于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的数量。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前壳,所述前壳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地侧端,用于遮蔽位于所述显示面板地侧端的多个柔性电路板。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405923.0A CN113672106B (zh) | 2020-05-14 | 显示装置 | |
PCT/CN2021/086973 WO2021208921A1 (zh) | 2020-04-13 | 2021-04-13 | 显示装置 |
US17/964,287 US11960675B2 (en) | 2020-04-13 | 2022-10-12 | Display apparatus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405923.0A CN113672106B (zh) | 2020-05-14 | 显示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672106A CN113672106A (zh) | 2021-11-19 |
CN113672106B true CN113672106B (zh) | 2024-11-12 |
Family
ID=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455202A (zh) * | 2013-08-28 | 2013-12-18 | 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内嵌式触摸屏、其制备方法及显示装置 |
CN207181906U (zh) * | 2017-08-29 | 2018-04-03 | 华显光电技术(惠州)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和电子设备 |
KR20190051515A (ko) * | 2017-11-07 | 2019-05-15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표시장치 |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455202A (zh) * | 2013-08-28 | 2013-12-18 | 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内嵌式触摸屏、其制备方法及显示装置 |
CN207181906U (zh) * | 2017-08-29 | 2018-04-03 | 华显光电技术(惠州)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和电子设备 |
KR20190051515A (ko) * | 2017-11-07 | 2019-05-15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표시장치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431017B2 (ja) | Ledバックライトアセンブリ及びこれを利用する液晶表示装置 | |
KR101277750B1 (ko) | 반사 부재, 이를 갖는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표시장치 | |
WO2015141368A1 (ja) | 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 |
KR20080032344A (ko) |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 표시 장치 | |
KR20100067482A (ko) | 광출사 모듈 및 이를 갖는 표시장치 | |
CN113707034B (zh) | 拼接显示装置 | |
KR101286980B1 (ko) | 액정표시장치 | |
CN110007518B (zh) |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
CN108022520A (zh) | 显示装置 | |
US9274268B2 (en) |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device | |
KR20100108842A (ko) | 엘이디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이용한 액정표시장치모듈 | |
CN113672106B (zh) | 显示装置 | |
CN113672105B (zh) | 显示装置 | |
KR20130126407A (ko) | 액정표시장치 | |
KR20170100750A (ko) | 인쇄회로기판 연결구조 및 이를 갖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
KR101321230B1 (ko) | 액정표시장치 | |
US8419234B2 (en) | Illumination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apparatus | |
KR101785340B1 (ko) | 커버버툼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 |
CN113672106A (zh) | 显示装置 | |
US20100117102A1 (en) | Light emitting diodes and backlight unit having the same | |
KR20140018045A (ko) | 액정표시장치 | |
CN114690927A (zh) | 一种显示装置 | |
US10495926B2 (en) |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 |
KR20080018729A (ko) |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이의 플렉시블 기판 | |
US10302848B2 (en) | Curved display devic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