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hing Special   »   [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3193612A - 无线充电设备 - Google Patents

无线充电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193612A
CN113193612A CN202010038506.7A CN202010038506A CN113193612A CN 113193612 A CN113193612 A CN 113193612A CN 202010038506 A CN202010038506 A CN 202010038506A CN 113193612 A CN113193612 A CN 1131936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opening
air
wireless charging
shell
charg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3850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038506.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193612A/zh
Publication of CN1131936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9361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 H02J7/0044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holding portable devices containing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0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gaseous coolant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136Forced ventilation, e.g. by f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无线充电设备,包括:第一主体,包括第一外壳和风扇,第一外壳开设有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及第二主体,包括第二外壳和线圈模组,第一外壳与第二外壳的部分结构叠层设置。第一主体能够相对于第二主体移动而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第一位置时,第二主体遮挡第二风口。在第二位置时,第二风口暴露,且风扇能够引导外部的空气自所述第一风口和所述第二风口中的一者流入,并从另一者流出,以使空气与待充电设备进行热交换。在第一位置时,第二风口被遮挡,能够有效隔离灰尘和异物。在第二位置时,第二风口暴露,形成散热风道,外部的空气流经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并与待充电设备进行热交换,带走待充电设备的热量。

Description

无线充电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充电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无线充电设备。
背景技术
传统的无线充电设备的散热效率较低,给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充电时,无线充电设备产生热量使待充电设备温度上升。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充电设备,以解决上述无线充电设备的散热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
一种无线充电设备,能够为待充电设备充电,所述无线充电设备包括:
第一主体,包括第一外壳和位于所述第一外壳内的风扇,所述第一外壳开设有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及
第二主体,包括第二外壳和位于所述第二外壳内的线圈模组,所述第一外壳与所述第二外壳的部分结构叠层设置;
所述第一主体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主体移动而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主体遮挡所述第二风口;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风口暴露,且所述风扇能够引导外部的空气自所述第一风口和所述第二风口中的一者流入所述第一外壳,并引导空气从所述第一风口和所述第二风口中的另一者流出,以使所述第二风口处的空气与待充电设备进行热交换。
上述无线充电设备,第一主体能够相对于第二主体移动,使得第二风口被第二主体遮挡或暴露。在第一位置时,第二风口被遮挡,能够有效隔离灰尘和异物。在第二位置时,第二风口暴露,形成散热风道,外部的空气流经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并与待充电设备进行热交换,带走待充电设备的热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外壳具有凹陷区,所述第一主体能够在所述凹陷区移动,使得所述第二风口被所述第二外壳遮挡或暴露。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口开设于所述第一外壳的侧部,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风口均暴露。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主体贴合于所述凹陷区,所述凹陷区遮挡所述第一风口;
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主体与所述凹陷区间隔并形成通道,所述风扇能够引导外部的空气流经所述通道、所述第一风口和所述第二风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外壳具有凸台,所述凹陷区开设有容纳槽,所述第一风口位于所述凸台的周侧;
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凸台位于所述容纳槽内,所述容纳槽的槽壁遮挡所述第一风口;
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凸台的至少部分结构位于所述容纳槽外,所述第一风口至少部分暴露。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主体沿所述第二主体的厚度方向移动,使得所述第一主体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切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外壳包括第一滑壁,所述第二风口位于所述第一滑壁;所述第二外壳包括第二滑壁,所述第一滑壁贴合所述第二滑壁,且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滑壁滑动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
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风口被所述第二滑壁遮挡;
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风口暴露,所述风扇能够引导外部的空气流经所述第一风口和所述第二风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外壳包括侧板,所述侧板连接于所述第一滑壁,所述第一风口开设于所述侧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滑壁和所述第二滑壁的其中之一设有凸起,所述第一滑壁和所述第二滑壁的其中之另一设有凹槽,所述凸起能够沿所述凹槽滑动,使得所述第一主体能够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扇开设有第三风口和第四风口,空气能够在所述第一风口和所述第三风口之间流动;所述第四风口与所述第二风口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中至少一个的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能够驱使所述第一主体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磁性体和电磁体,所述磁性体和所述电磁体的其中之一固定于所述第一主体,所述磁性体和所述电磁体的其中之另一固定于所述第二主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外壳开设有第五风口和第六风口;
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风口与所述第五风口连通,所述风扇能够引导外部的空气流经所述第一风口、所述第二风口、所述第五风口、所述线圈模组和所述第六风口,以带走所述线圈模组的热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主体包括位于所述第二外壳内的支架,所述支架连接于所述第二外壳,所述线圈模组固定于所述支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主体包括电路板和隔热结构,所述隔热结构位于所述支架的背向所述线圈模组的一侧,所述隔热结构与所述第二外壳形成隔热腔,所述电路板位于隔热腔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架的材质为导热材料;所述电路板和所述第二外壳之间设有导热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设备的立体图,其中,第一主体位于第一位置;
图2为图1所示无线充电设备的另一角度下的立体图,其中,第一主体位于第二位置;
图3为图1所示无线充电设备的爆炸图;
图4为图1所示无线充电设备的截面立体图;
图5为图1所示无线充电设备的截面图;
图6为图2所示无线充电设备的截面立体图;
图7为图2所示无线充电设备的截面图;
图8为图1所示无线充电设备的立体图,其中,第一壳被去除;
图9为图1所示无线充电设备的立体图,其中,第一壳和第三壳被去除;
图10为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设备的立体图,其中,第一主体位于第一位置;
图11为图10所示无线充电设备在另一角度下的立体图,其中,第一主体位于第二位置;
图12为图10所示无线充电设备的第一主体的立体图;
图13为图10所示无线充电设备的第二主体的立体图;
图14为图10所示无线充电设备的爆炸图;
图15为图10所示无线充电设备的截面立体图;
图16为图10所示无线充电设备的截面图;
图17为图11所示无线充电设备的截面立体图;
图18为图11所示无线充电设备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申请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申请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申请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无线充电设备10,该无线充电设备10能够为待充电设备充电。待充电设备可以为手机、平板、手表或电脑等。无线充电设备10包括第一主体20和第二主体30。第一主体20包括第一外壳100和设置于第一外壳100内的风扇130。第一外壳100上开设有第一风口124和第二风口111。第二主体30的部分结构用于支撑待充电设备。第一主体20叠层设置于第二主体30的部分结构上,且第一主体20能够相对于第二主体30移动而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第一位置时,第二主体30遮挡第二风口111;在第二位置时,第二风口111暴露,且风扇130能够引导外部的空气自第一风口124和第二风口111中的一者流入第一外壳100,并引导空气从第一风口124和第二风口111中的另一者流出,以使第二风口111处的空气与待充电设备进行热交换。
如图1和图2所示,无线充电设备10具有两两垂直的X方向、Y方向和Z方向,无线充电设备10的长度方向与Y方向相同,宽度方向与X方向相同,厚度方向与Z方向相同。第二主体30包括第二外壳200,第二外壳200具有凹陷区201,第一主体20能够在凹陷区201沿第二主体30的厚度方向即Z方向上升或下降,使得第一主体30位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第一位置时,第一外壳100贴合于凹陷区201,第二外壳200遮挡第二风口111,使得第二风口111不能流通空气。在第二位置时,第二风口111位于凹陷区201之外,从而不会被第二外壳200遮挡,使得第二风口111能够流通空气。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风口124开设于第一外壳100的侧部,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时,第一风口124均暴露。
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凹陷区201开设有容纳槽2133。第一外壳100具有凸台101,第一风口124开设于第一凸台101的周侧。在第一位置时,第一外壳100贴合于凹陷区201,且凸台101位于容纳槽2133内,容纳槽2133的槽壁遮挡第一风口124。在第二位置时,第一主体20与凹陷区201之间间隔形成通道112,凸台101的至少部分结构位于容纳槽2133之外,第一风口至少部分暴露。
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主体20为长方体或正方体结构。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主体20也可以为圆形或其它多边形结构。第一外壳100包括第一壳110和第二壳120。第一壳110为开口盒状结构,凸台101位于第二壳120的背离第一壳110的一侧。第一风口124位于凸台101,第二风口111位于第一壳110的侧部,且第二风口111为条形框状结构。第一壳110盖设第二壳120,并与第二壳120装配后形成内部空间,风扇130位于第一壳110和第二壳120形成的内部空间内。
第二壳120包括第一底壁121、第二底壁122和侧壁123,第二底壁112和侧壁123形成凸台101。第一底壁121连接于第一壳110。第一底壁121和第二底壁122之间存在高度差,且第二底壁122位于第一底壁121的远离第一壳110的一侧。侧壁123连接于第一底壁121和第二底壁122之间。第一风口124开设于侧壁123,第一风口124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比如第一风口124均匀的开设于侧壁123的一周。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底壁121、侧壁123和第二底壁122为一体成型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底壁121的边缘轮廓为方形结果,第二底壁122的边缘轮廓为圆形结构。第一底壁121和第二底壁122平行,侧壁123垂直于第一底壁121。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底壁121和第二底壁122的形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相应变化,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风扇130开设有第三风口131和第四风口132,第三风口131朝向第二壳120,且第三风口131的形状和尺寸与第二底壁122的形状和尺寸大致对应,具体的,第三风口131可以为圆形,直径可以大致等于第二底壁122的直径,也可以小于第二底壁122的直径。空气能够在第三风口131和第一风口124之间流动。第四风口132位于风扇130的侧部。具体的,风扇130的截面的边缘轮廓在第四风口132处为缩口形状,使得空气能够通过第四风口132进入或流出风扇130。在一实施例中,风扇130为离心风扇130。
在一实施例中,风扇130固定于第一壳110。在另一实施例中,风扇130固定于第二壳120,比如固定于第一底壁121。风扇130的设置第四风口132的部分朝向第二风口111,且抵接第一壳110的侧部,使得第四风口132与第二风口111连通,且第四风口132的空气能够全部流向第二风口111,或者第二风口111的空气能够全部流向第四风口132,而不会漏气。在一实施例中,第四风口132也可以与第二风口111并排设置,且第四风口132和第二风口111在无线充电设备10的厚度方向的尺寸相同。在另一实施例中,风扇130的设置第四风口132的部分可以伸入至第二风口111内,使得第四风口132位于第二风口111内。
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二主体30包括位于第二外壳200内的线圈模组300、支架400、隔热结构500和电路板600。第二外壳200包括第三壳210和第四壳220,第三壳210盖设第四壳220,并与第四壳220一起形成容纳空间230。线圈模组300、支架400、隔热结构500和电路板600位于容纳空间230内。电路板600能够控制线圈模组300工作,使得线圈模组300能够与待充电设备内部的线圈进行信号传递,使得线圈模组300能够为待充电设备充电。
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线圈模组300包括线圈310和隔磁片320,隔磁片320固定于支架400,线圈310位于隔磁片320的背向支架400的一侧。支架400为U形结构,固定于第四壳220上。可以理解的是,支架400不限定为U形结构,可以为方形的开口盒状结构,可以为L形结构,或者其他形状,在此不做具体限定。支架400采用导热材料制备,比如导热系数较好的金属或五金材料等。支架400能够将线圈模组300产生的热量传递至第四壳220。第四壳220的材质可以为导热性能较好的金属、五金或塑性材料,方便支架400将线圈模组300的热量传递至第四壳220,同时也方便第四壳220的热量传递至外界环境中。
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隔热结构500为开口盒状结构,比如为开口的方形盒状结构,隔热结构500的开口朝向第四壳220且固定于第四壳220,隔热结构500与第四壳220一起围设的空间为隔热腔。隔热结构500位于支架400内部。电路板600固定于隔热腔内,具体的,可以设置于隔热结构500朝向第四壳220的面板上。隔热结构500采用隔热材料制备,防止线圈模组300和电路板之间的热量传递。隔热腔内设有系数较高的导热层,导热层位于电路板600和第四壳220之间,为泥状结构。导热层由导热材料制备,比如硅脂等,以便电路板600的热量通过导热层传递至第四壳220。可以理解的是,电路板600的朝向第四壳220的一侧可能为平面或曲面,若将电路板600贴合于第四壳220,则二者可能不能完全贴合,使得二者之间的热量传递效率较低。采用泥状的导热材料填充形成导热层,增大接触面积,且导热系数较高,使得电路板600和第四壳220之间的热量传递效率较高。
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三壳210包括第一板211、第二板213和连接壁212,第一板211和第二板213之间存在高度差,连接壁212连接于第一板211和第二板213之间。连接壁212和第二板213一起形成凹陷区201。第一板211用于支撑待充电设备,第二板213用于支撑第一主体20。线圈模组300位于第一板211和第四壳220之间,使得待充电设备内的线圈与线圈模组300在位置上相对应,避免二者位置偏移而对充电效率造成影响。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板211和第二板213均为方形结构,且第一板211和第二板213平行。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板211和第二板213也可以为其它形状,比如圆形或多边形结构,但第一板211的形状需使得连接壁212能够覆盖第二风口111。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板211上设有支撑元件,支撑元件可以为条状结构,也可以为柱状等结构。支撑元件能够支撑待充电设备,使得待充电设备与第一板211的外表面之间存在缝隙。
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板213包括平板2131和槽壁2132,槽壁2132连接于平板2131并位于平板2131的远离第一主体20的一侧。槽壁2132围设形成容纳槽2133。可以理解的是,容纳槽2133的形状与侧壁123的形状相同,使得侧壁123能够容置于容纳槽2133内。在一实施例中,槽壁2132抵接第四壳220,隔绝容纳槽2133与容纳空间230内的空气流通,从而避免容纳空间230内的温度较高的空气通过第一风口124进入风扇130并从第二风口111流向待充电设备。
如图4和图6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主体20能够相对于第二主体30移动而位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如图4和图5所示,在第一位置时,第一底壁121贴合于第二板213的平板2131,侧壁123和第二底壁122位于容纳槽2133内,使得第一风口124被遮挡,外部的空气不能进入第一风口124。且在第一位置时,第一壳110的侧部贴合于连接壁212,使得连接壁212覆盖第二风口111,第一壳110与第一板211大致平齐。
如图6和图7所示,在第二位置时,第一主体20相对于第二主体30升起,第一底壁121与第二板213的平板2131间隔形成通道112,第一风口124的至少部分结构位于容纳槽2133之外,使得第一风口124暴露。第二风口111暴露且高于连接壁212,使得第二风口111暴露。风扇130工作,外部的空气能够依次流经通道112、第一风口124、第三风口131、第四风口132和第二风口111,并流经待充电设备,并与待充电设备进行热交换,带走待充电设备的热量,使得待充电设备能够降温。通道112、第一风口124、第三风口131、第四风口132和第二风口111形成散热风道。在一实施例中,支撑元件使得待充电设备与第一板211之间存在缝隙,经第二风口111流出的空气流经该缝隙,带走待充电设备的热量。
在另一实施例中,在第二位置时,风扇130工作,外部的空气能够依次流经待充电设备、第二风口111、第四风口132、第三风口131、第一风口124和通道112,以带走待充电设备的热量。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外壳200开设有第五风口和第六风口。在第一位置时,第五风口与第二风口111连通,无线充电设备10为待充电设备充电时,风扇能够引导外部的空气流经第一风口124、第二风口111、第五风口、线圈模组300和第六风口,以带走线圈模组300的热量。
如图8和图9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无线充电设备10包括驱动机构700,驱动机构700包括电磁体710和磁性体720。第一主体20和第二主体30的其中之一设有电磁体710,其中之另一设有磁性体720。在一实施例中,电磁体710固定于平板2131的朝向第四壳220的一侧,磁性体720固定于第一底壁121的朝向第一壳110的一侧。电磁体710和磁性体720的位置相对应,即在无线充电设备10的厚度方向上,电磁体710和磁性体720的正对设置。在第一位置时,电磁体710处于断电状态,电磁体710和磁性体720之间不存在斥力,第一主体20在重力作用下叠层设置于第二板213处,第一底壁121与平板2131贴合,侧壁123和第二底壁122位于容纳槽2133内。当对待充电设备充电的温度较高而需要对待充电设备散热时,电路板600控制电磁体710处于通电状态,电磁体710与磁性体720之间产生相互排斥的力,驱使第一主体20背离第二主体30移动,使得第一底壁121和平板2131间隔而形成通道112。第一主体20由第一位置切换至第二位置,在风扇130的作用下,外部的空气能够依次流经通道112、第一风口124、第三风口131、第四风口132和第二风口111,并流经待充电设备的表面,带走待充电设备的热量。
在另一实施例中,在第一位置时,电磁体710处于通电状态,电磁体710和磁性体720之间存在相互吸引的力,使得第一主体20叠层设置于第二板213处。当对待充电设备充电时,电路板600控制流经电磁体710的电流反向,使得电磁体710和磁性体720之间存在相互排斥的力,从而使得第一主体20由第一位置切换至第二位置。
可以理解的是,驱动机构700可以包括电机和齿条,第二底壁122和第四壳220的其中之一设有电机,其中之另一设有齿条,电路板600能够控制电机工作,使得第二底壁122靠近或远离第四壳220。
在一实施例中,当待充电设备的功率较小时,第一主体20处于第一位置,待充电设备依靠自身的散热即可满足散热需求。当待充电设备的功率较大时,第一主体20能够相对于第二主体30向上移动,使得第一主体20处于第二位置。功率较大的待充电设备在充电状态下能够产生较多的热量,第一主体20位于第二位置,以帮助待充电设备散热。
在一实施例中,电路板600能够检测到无线充电设备10的输出功率,当无线充电设备10的输出功率达到一定阈值时,电路板600控制电磁体710通电,且控制风扇130工作。可以理解的时,在第一位置时,电路板600可以控制风扇130工作或停止,在第二位置时,电路板600控制风扇130工作。电磁体710通电后与磁性体720之间产生相互排斥的力,驱使第一底壁121背离第二板213移动,即第一主体20背离第二主体30移动,使得第一主体20由第一位置转变为第二位置。外部的空气能够从通道112流向第一风口124、并流经第三风口131、第四风口132和第二风口111,而流向待充电设备,带走待充电设备的热量。
在另一实施例中,无线充电设备10内部设有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检测到无线充电设备10或待充电设备的温度达到一定阈值,比如40℃后,电路板600控制电磁体710通电,且控制风扇130工作。电磁体710和磁性体720之间产生相互排斥的力,使得第一主体20由第一位置转变为第二位置,并能够帮助待充电设备散热。
可以理解的是,当待充电设备的功率较小时,无线充电设备10与待充电设备之间的充电功率较小,产生的热量较小,则第一主体20位于第一位置即可完成充电,待充电设备的热量可以依靠自身散热。当无线充电设备10和待充电设备的散热不充分,待充电设备的温度升高,使得待充电设备或无线充电设备10温度达到阈值后,则第一主体20切换至第二位置,风扇130工作,使得待充电设备的热量能够快速传递至周围的环境中。可以理解的是,当无线充电设备10或待充电设备的温度低于阈值时,第一主体20可以再次切换至第一位置。通过电路板600检测无线充电设备10的输出功率而控制电磁体710和风扇130的方式,第一主体2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的方式同上,在此不再赘述。
当代充电设备的功率较大时,无线充电设备10与待充电设备之间的充电功率较大,同样可以通过温度传感器检测无线充电设备10或待充电设备的温度是否达到阈值,或通过电路板600检测无线充电设备10的输出功率是否达到阈值,来控制电磁体710和风扇130的工作,来控制第一主体2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
可以理解的是,也可以将无线充电设备10设置压力传感器,当压力传感器检测到待充电年设备置于第一板211上时,则电路板600控制电磁体710和风扇130工作,使得第一主体20由第一位置切换至第二位置。
上述无线充电设备,第一主体20能够相对于第二主体30移动以暴露第一风口124、第二风口111和遮挡第一风口124、第二风口111。当不需要为待充电设备充电或待充电设备的功率较小时,第一主体位于第一位置,第一风口124和第二风口111被隐藏,能够有效隔离灰尘和异物,无线充电设备10的外观面完整,视觉效果较好。当需要给待充电设备充电,或者待充电设备功率较大时,第一主体相对于第二主体30上升而位于第二位置,通道112、第一风口124、第三风口131、第四风口132和第二风口111形成散热风道,外部的空气流经散热风道并流经待充电设备,带走待充电设备的热量。
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无线充电设备10,该无线充电设备10相对于上述实施例中无线充电设备10存在不同,具体的,第一外壳100与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外壳100外形相异,第二外壳200与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二外壳200外形相异。第一外壳100内的元器件与上述实施例的第一外壳100内的元器件相同,第二外壳200内的元器件与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二外壳200内的元器件相同。
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无线充电设备10的第一主体20能够相对于第二主体30倾斜滑动,使得第一主体20位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第一主体20的第一外壳100为五面体结构,第一外壳100的形状相当于为长方体或正方体沿对角面切割后的部分。第二外壳200为六面体结构,第一外壳100和第二外壳200拼接后形成完成的长方体结构。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外壳100和第二外壳200的形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计,比如第一外壳100和第二外壳200拼接后为圆柱体等。
如图12和图13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外壳100包括容纳框140和侧板150,风扇130位于容纳框140内,侧板150连接于容纳框140并盖设容纳框140。容纳框140包括第一滑壁141,侧板150固定于第一滑壁141的一端。侧板150开设有第一风口124,第一滑壁141开设有第二风口111。第二外壳200包括第三壳210和第四壳220,第三壳210包括第一板211和第二滑壁214,第一板211用于支撑待充电设备,第二滑壁214相对于第一板211倾斜设置。如图10所示,在第一位置时,第一滑壁141和第二滑壁214正对贴合,第二风口111被第二滑壁214覆盖,空气无法流动。如图11所示,在第二位置时,第一滑壁141相对于第二滑壁214滑动了一定距离,使得第二风口111暴露于第二滑壁214。风扇130引导外部的空气能够通过第一风口124和第二风口111流通,从而流经待位于第一板211上的待充电设备并带走待充电设备的热量。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二外壳200开设有第五风口和第六风口,第五风口与第二风口111连通。在第一位置时,在无线充电设备10为待充电设备充电时,风扇130引导外部的空气流经第一风口124、第二风口111、第五风口、线圈模组300和第六风口,以带走线圈模组300的热量。空气的具体流动方向,可以为从第一风口124进入第一外壳100并从第六风口流出第二外壳200,也可以为从第六风口进入第二外壳200并从第一风口124流出第一外壳100。
如图12和图13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滑壁141和第二滑壁214的其中之一设有凸起215,其中之另一设有凹槽142,凸起215能够沿凹槽142滑动,使得第一主体20能够位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比如,凸起215位于第二滑壁214,凹槽142位于第一滑壁141,在第一主体20的滑动方向上,凸起215的尺寸小于凹槽142的尺寸,使得凸起215能够在凹槽142内滑动,以使第一主体20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
如图14和图15所示,在一实施例中,风扇130与上述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的无线充电设备10内的风扇130相同。风扇130的第三风口131朝向第一滑壁141,且第三风口131与第一滑壁141之间存在间隙,使得空气能够在第一风口124和第三风口131之间流动。风扇130的第四风口132抵接第一滑壁141,使得第四风口132与第二风口111并排设置,或者第四风口132位于第二风口111内,第四风口132与第二风口111连通。
如图16和图18所示,在一实施例中,驱动机构700的电磁体710位于第二壳120体内,且固定于第二滑壁214的背离第一主体20的一侧,驱动机构700的磁性体720位于第一壳110体内,且固定于第一滑壁141的背离第二主体30的一侧。电路板600能够控制电磁体710的电流的方向,而控制电磁体710与磁性体720之间具有相互吸引或者相互排斥的力,从而控制第一主体2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
在一实施例中,磁性体720包括第一磁性体721和第二磁性体722。在第一位置时,电磁体710与第一磁性体721之间存在相互吸引的力,并与第二磁性体722之间存在相互排斥的力。待充电设备置于第一板211后,第二主体30内的压力传感器检测到待充电设备,则电路板600控制线圈模组300和风扇130工作,并控制电磁体710的电流发生反向,使得电磁体710与第一磁性体721之间产生相互排斥的力,并与第二磁性体722之间产生相互吸引的力,从而驱使第一主体20移动,以切换至第二位置。
在另一实施例中,电磁体710也可以固定于第一壳110体内,磁性体720固定于第二壳120体内。
如图17和图18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主体20位于第二位置。外部的空气通过第一风口124进入第一外壳100内,流经第三风口131和第四风口132,从第二风口111流出第一外壳100,并流经待充电设备的表面,待充电设备可以被支撑元件支撑,也可以直接放置于第一板211上。空气带走待充电设备的热量,使得待充电设备的温度降低。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主体20位于第二位置时,外部的空气依次流经第二风口111、第四风口132、第三风口131,并从第一风口124流出第一外壳100之外。可以理解的是,随着空气的流动,空气能够流经待充电设备的表面,并带走待充电设备的热量。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外壳200内同样设有线圈模组300、支架400、隔热结构500和电路板600,且这些元器件的位置和作用与第一主体20能够升降的无线充电设备10内的线圈模组300、支架400、隔热结构500和电路板600的位置和作用完全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图10至图18所示的无线充电设备,第一主体20能够相对于第二主体30滑动以暴露第二风口111和遮挡第二风口111。当不需要为待充电设备充电或待充电设备的功率较小时,第一主体20位于第一位置,第二风口111被隐藏,能够有效隔离灰尘和异物,无线充电设备10的外观面完整,视觉效果较好。当需要给待充电设备充电,或者待充电设备功率较大时,第一主体20相对于第二主体30侧滑上升而位于第二位置,第一风口124、第三风口131、第四风口132和第二风口111形成散热风道,外部的空气流经散热风道并流经待充电设备,带走待充电设备的热量。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6)

1.一种无线充电设备,能够为待充电设备充电,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设备包括:
第一主体,包括第一外壳和位于所述第一外壳内的风扇,所述第一外壳开设有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及
第二主体,包括第二外壳和位于所述第二外壳内的线圈模组,所述第一外壳与所述第二外壳的部分结构叠层设置;
所述第一主体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主体移动而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主体遮挡所述第二风口;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风口暴露,且所述风扇能够引导外部的空气自所述第一风口和所述第二风口中的一者流入所述第一外壳,并引导空气从所述第一风口和所述第二风口中的另一者流出,以使所述第二风口处的空气与待充电设备进行热交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外壳具有凹陷区,所述第一主体能够在所述凹陷区移动,使得所述第二风口被所述第二外壳遮挡或暴露。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口开设于所述第一外壳的侧部,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风口均暴露。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主体贴合于所述凹陷区,所述凹陷区遮挡所述第一风口;
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主体与所述凹陷区间隔并形成通道,所述风扇能够引导外部的空气流经所述通道、所述第一风口和所述第二风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壳具有凸台,所述凹陷区开设有容纳槽,所述第一风口位于所述凸台的周侧;
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凸台位于所述容纳槽内,所述容纳槽的槽壁遮挡所述第一风口;
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凸台的至少部分结构位于所述容纳槽外,所述第一风口至少部分暴露。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体沿所述第二主体的厚度方向移动,使得所述第一主体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切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壳包括第一滑壁,所述第二风口位于所述第一滑壁;所述第二外壳包括第二滑壁,所述第一滑壁贴合所述第二滑壁,且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滑壁滑动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
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风口被所述第二滑壁遮挡;
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风口暴露,所述风扇能够引导外部的空气流经所述第一风口和所述第二风口。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壳包括侧板,所述侧板连接于所述第一滑壁,所述第一风口开设于所述侧板。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壁和所述第二滑壁的其中之一设有凸起,所述第一滑壁和所述第二滑壁的其中之另一设有凹槽,所述凸起能够沿所述凹槽滑动,使得所述第一主体能够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无线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开设有第三风口和第四风口,空气能够在所述第一风口和所述第三风口之间流动;所述第四风口与所述第二风口连通。
11.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无线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中至少一个的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能够驱使所述第一主体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无线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磁性体和电磁体,所述磁性体和所述电磁体的其中之一固定于所述第一主体,所述磁性体和所述电磁体的其中之另一固定于所述第二主体。
13.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无线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外壳开设有第五风口和第六风口;
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风口与所述第五风口连通,所述风扇能够引导外部的空气流经所述第一风口、所述第二风口、所述第五风口、所述线圈模组和所述第六风口,以带走所述线圈模组的热量。
14.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无线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主体包括位于所述第二外壳内的支架,所述支架连接于所述第二外壳,所述线圈模组固定于所述支架。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无线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主体包括电路板和隔热结构,所述隔热结构位于所述支架的背向所述线圈模组的一侧,所述隔热结构与所述第二外壳形成隔热腔,所述电路板位于隔热腔内。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无线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的材质为导热材料;所述电路板和所述第二外壳之间设有导热层。
CN202010038506.7A 2020-01-14 2020-01-14 无线充电设备 Pending CN11319361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38506.7A CN113193612A (zh) 2020-01-14 2020-01-14 无线充电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38506.7A CN113193612A (zh) 2020-01-14 2020-01-14 无线充电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93612A true CN113193612A (zh) 2021-07-30

Family

ID=769724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38506.7A Pending CN113193612A (zh) 2020-01-14 2020-01-14 无线充电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193612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29892A (zh) * 2021-09-14 2021-11-0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80224909A1 (en) * 2017-02-03 2018-08-09 Lg Electronics Inc. Wireless charger for mobile terminal within vehicle, and vehicle
CN208539597U (zh) * 2017-12-01 2019-02-22 桑堇馨 一种无线充电器
CN208623396U (zh) * 2018-08-15 2019-03-19 广东战博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办公桌无线充电安装结构
CN109510886A (zh) * 2018-11-29 2019-03-22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散热防摔结构及移动终端
CN209676012U (zh) * 2019-05-21 2019-11-2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设备
CN211556913U (zh) * 2020-01-14 2020-09-2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设备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80224909A1 (en) * 2017-02-03 2018-08-09 Lg Electronics Inc. Wireless charger for mobile terminal within vehicle, and vehicle
CN208539597U (zh) * 2017-12-01 2019-02-22 桑堇馨 一种无线充电器
CN208623396U (zh) * 2018-08-15 2019-03-19 广东战博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办公桌无线充电安装结构
CN109510886A (zh) * 2018-11-29 2019-03-22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散热防摔结构及移动终端
CN209676012U (zh) * 2019-05-21 2019-11-2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设备
CN211556913U (zh) * 2020-01-14 2020-09-2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29892A (zh) * 2021-09-14 2021-11-0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556913U (zh) 无线充电设备
CN211908392U (zh) 无线充电设备
US11538314B2 (en) Doorbell device
CN110932415A (zh) 一种无线充电器
CN108886189A (zh) 电池组温度控制、供电系统
TWI614409B (zh) 氣冷散熱裝置
CN100544113C (zh) 充电装置
CN113133279B (zh) 电子设备
CN211908393U (zh) 无线充电设备
CN215582373U (zh) 电子设备
CN113193612A (zh) 无线充电设备
CN209072105U (zh) 一种具有压电陶瓷风扇散热结构的无线充电座
CN212137304U (zh) 无线充电设备
US9144177B2 (en) Heat dissipation apparatus
CN211556914U (zh) 无线充电座
CN113270907A (zh) 无线充电设备
CN211629894U (zh) 无线充电设备
CN113258621A (zh) 无线充电设备
CN113193608A (zh) 无线充电设备
CN211556915U (zh) 无线充电座
CN215773979U (zh) 电子设备
WO2021143566A1 (zh) 无线充电设备
CN204616249U (zh) 手持式电子装置的保护壳及用于保护壳的充电用转接装置
CN220382800U (zh) 无线充电装置
CN114463906B (zh) 门铃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