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056705B - 透镜驱动装置及相机模块 - Google Patents
透镜驱动装置及相机模块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056705B CN113056705B CN201980075226.9A CN201980075226A CN113056705B CN 113056705 B CN113056705 B CN 113056705B CN 201980075226 A CN201980075226 A CN 201980075226A CN 113056705 B CN113056705 B CN 11305670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ens
- coil
- holding
- holding member
- wind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5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8
- 229910000679 sold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5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BGPVFRJUHWVFKM-UHFFFAOYSA-N N1=C2C=CC=CC2=[N+]([O-])C1(CC1)CCC21N=C1C=CC=CC1=[N+]2[O-] Chemical compound N1=C2C=CC=CC2=[N+]([O-])C1(CC1)CCC21N=C1C=CC=CC1=[N+]2[O-] BGPVFRJUHWVFK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6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5219 braz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compound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4907 flux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476 sold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0106 Liquid crystal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977 Liquid-crystal polymers (LCP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NJPPVKZQTLUDBO-UHFFFAOYSA-N novaluron Chemical compound C1=C(Cl)C(OC(F)(F)C(OC(F)(F)F)F)=CC=C1NC(=O)NC(=O)C1=C(F)C=CC=C1F NJPPVKZQTLUDB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45601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155 mel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843 powd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725 suspen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3002 synthet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057 synthet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81 Cu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963 austenitic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94 contradic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071 crea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2447 hatch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WABPQHHGFIMREM-UHFFFAOYSA-N lead(0) Chemical compound [Pb] WABPQHHGFIMRE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696 magnet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80 pun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51 slip for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otor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透镜驱动装置(101)具备透镜保持部件(2)、线圈(3)、磁铁(5)以及下侧板簧(26)。线圈(3)具有卷绕部(13)和与卷绕部(13)相连的延伸部(33)。下侧板簧(26)具有内侧部分(26i)、外侧部分(26e)、以及设置在内侧部分(26i)与外侧部分(26e)之间的弹性臂部(26g)。在透镜保持部件(2)上设置有保持部(72B)。线圈(3)的延伸部(33B)的一部分卷绕于保持部(72B)而构成卷绕部(33m)。卷绕部(33m)和内侧部分(26i)被钎焊。保持部(72)的外周面中的被卷绕部(33m)覆盖的覆盖部分(ZN)具有卷绕部(33m)所接触的接触部分(ZN1)和卷绕部(33m)不接触的非接触部分(ZN2)。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搭载于例如带相机的便携设备等中的透镜驱动装置、以及包括透镜驱动装置的相机模块。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包括透镜保持部件及在透镜保持部件的外周配置的线圈的透镜驱动装置(参照专利文献1)。在该装置中,透镜保持部件被导电性的板簧保持为能够在光轴方向上移动。而且,线圈和板簧通过钎焊而连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9932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透镜驱动装置中,期望提高如上所述那样的基于钎焊的线圈与板簧之间的接合的可靠性。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具备:支承部件;透镜保持部件,能够保持透镜体;线圈,保持于所述透镜保持部件;磁铁,与所述线圈对置;以及板簧,以将所述支承部件与所述透镜保持部件连接的方式配置,并将所述透镜保持部件支承为能够向光轴方向移动,所述线圈具有:线圈主体部,配置于所述透镜保持部件的外侧;以及延伸部,与所述线圈主体部连接,所述板簧具有:可动侧支承部,固定于所述透镜保持部件;固定侧支承部,固定于所述支承部件;以及弹性臂部,设置于所述可动侧支承部与所述固定侧支承部之间,在所述透镜保持部件上设置有保持部,所述线圈的所述延伸部的一部分卷绕于所述保持部而构成卷绕部,所述卷绕部与所述可动侧支承部被钎焊,所述保持部的外周面中的被所述卷绕部覆盖的覆盖部分具有:所述卷绕部接触的接触部分及所述卷绕部不接触的非接触部分。
发明效果
通过上述的手段,能够将软钎焊时的热向延伸部(卷绕部)传递,因此提供一种提高了基于软钎焊的线圈与板簧之间的接合的可靠性的透镜驱动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透镜驱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A是透镜驱动装置的上方立体图。
图2B是透镜驱动装置的主视图。
图3A是透镜驱动装置的俯视图。
图3B是透镜驱动装置的仰视图。
图4A是处于间隔件和磁轭被省略的状态的透镜驱动装置的上方立体图。
图4B是处于间隔件和磁轭被省略的状态的透镜驱动装置的主视图。
图5A是透镜保持部件的上方立体图。
图5B是处于卷绕有线圈的状态的透镜保持部件的上方立体图。
图6A是透镜保持部件的下方立体图。
图6B是处于卷绕有线圈的状态的透镜保持部件的下方立体图。
图7A是透镜保持部件的俯视图。
图7B是透镜保持部件的侧视图。
图8A是透镜保持部件的下方立体图。
图8B是处于卷绕有线圈的状态的透镜保持部件的下方立体图。
图9A是透镜保持部件的一部分的放大图。
图9B是透镜保持部件的一部分的放大图。
图10A是处于一部分部件被省略的状态的透镜驱动装置的仰视图。
图10B是处于一部分部件被省略的状态的透镜驱动装置的仰视图。
图11A是上侧板簧的俯视图。
图11B是下侧板簧的俯视图。
图12A是说明透镜驱动装置中的板簧与线圈的连接结构的图。
图12B是说明透镜驱动装置中的板簧与线圈的连接结构的图。
图13A是透镜驱动装置的基座部件的上方立体图。
图13B是处于安装有下侧板簧的状态的基座部件的上方立体图。
图14A是保持部的立体图。
图14B是保持部的立体图。
图15A是保持部的仰视图。
图15B是保持部的立体图。
图16A是保持部的仰视图。
图16B是保持部的仰视图。
图17A是保持部的立体图。
图17B是保持部的立体图。
图18是保持部的立体图。
图19A是保持部的立体图。
图19B是保持部的立体图。
图20A是保持部的仰视图。
图20B是保持部的立体图。
图21A是保持部的仰视图。
图21B是保持部的仰视图。
图22A是透镜保持部件的立体图。
图22B是透镜保持部件的立体图。
图22C是透镜保持部件的立体图。
图22D是透镜保持部件的立体图。
图23A是图22A的透镜保持部件的保持部的立体图。
图23B是图22B的透镜保持部件的保持部的立体图。
图23C是图22C的透镜保持部件的保持部的立体图。
图23D是图22D的透镜保持部件的保持部的立体图。
图24是图22D的透镜保持部件的保持部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1进行说明。图1是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分解立体图。图2A是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上方立体图,图2B是从Y2侧观察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主视图。图3A是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俯视图,图3B是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仰视图。图4A是将间隔件1及磁轭4省略了的状态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上方立体图,对应于图2A。图4B是将间隔件1及磁轭4省略了的状态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主视图,对应于图2B。
如图1所示,透镜驱动装置101包括:能够保持透镜体LS的透镜保持部件2;使透镜保持部件2沿着与透镜体LS有关的光轴方向JD(Z轴方向)移动的驱动机构MK;将透镜保持部件2支承为能够在光轴方向JD上移动的板簧6;供板簧6固定的固定侧部件RG;以及带来与外部的电连接的端子7。透镜体LS例如是具备至少1枚透镜的筒状的透镜筒,构成为其中心轴沿着光轴方向JD。光轴方向JD包括与透镜体LS有关的光轴的方向以及与该光轴平行的方向。
如图1所示,驱动机构MK包括卷绕成八边环状的线圈3、兼作矩形箱状的外侧壳体的磁轭4及与线圈3的四边对置配置的4个磁铁5。固定侧部件RG包括间隔件1、磁轭4及埋入有端子7的基座部件18。板簧6包括配置于透镜保持部件2与磁轭4之间的上侧板簧16及配置于透镜保持部件2与基座部件18之间的下侧板簧26。下侧板簧26包括下侧板簧26A及下侧板簧26B。
透镜驱动装置101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被安装在安装有摄像元件(未图示)的基板(未图示)之上。基板、透镜驱动装置101、安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透镜体LS、以与透镜体LS对置的方式安装于基板的摄像元件构成相机模块。线圈3经由下侧板簧26、端子7以及形成于基板的导体图案而与电源连接。当电流流过线圈3时,驱动机构MK产生沿着光轴方向JD的电磁力。
透镜驱动装置101利用该电磁力,在摄像元件的Z1侧(被拍摄体侧),使透镜保持部件2沿着光轴方向JD移动,从而实现自动焦点调节功能。具体而言,透镜驱动装置101使透镜保持部件2向从摄像元件离开的方向移动而能够进行微距拍摄,使透镜保持部件2向接近摄像元件的方向移动而能够进行无限远拍摄。
接着,对透镜保持部件2和驱动机构MK进行说明。图5A是透镜保持部件2的上方立体图,图5B是表示在图5A的透镜保持部件2上卷绕有线圈3的状态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上方立体图。图6A是透镜保持部件2的下方立体图,图6B是表示在图6A的透镜保持部件2上卷绕有线圈3的状态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下方立体图。图7A是透镜保持部件2的俯视图,图7B是从X1侧观察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侧视图。图8A是透镜保持部件2的下方立体图,图8B是表示在图8A所示的透镜保持部件2上卷绕有线圈3的状态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下方立体图。图9A是图8B所示的范围S的放大图,图9B是图6B所示的范围P的放大图。图10A是省略了端子7以及基座部件18的图示的状态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仰视图,图10B是进一步省略了下侧板簧26A、下侧板簧26B以及透镜保持部件2的图示的状态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仰视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透镜保持部件2通过对液晶聚合物(LCP)等合成树脂进行注塑成形来制作。具体而言,如图5A所示,透镜保持部件2包括:筒状部12,包围以沿着光轴方向JD贯通透镜保持部件2的方式形成的孔;以及凸缘部(凸缘状部)52,形成于光轴方向JD上的摄像元件侧(Z2侧)的部分。筒状部12在光轴方向JD上的被拍摄体侧(Z1侧)的部分形成为圆筒状。
在筒状部12,在圆筒状的内周面设置有螺纹槽,以供透镜体LS安装。另外,在筒状部12,隔着光轴在2个部位设置有在被拍摄体侧的端面具有2个凹陷部12dh的台座部12d。如图4A所示,在台座部12d载置有上侧板簧16的内侧部分16i。
如图5A所示,在筒状部12的外周面设置有从内侧支承线圈3的作为外壁部的线圈支承部12j。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支承部12j具有俯视时八边形状的外形,以便能够支承八边环状的线圈3。在线圈支承部12j的被拍摄体侧,在4个部位形成有以在光轴方向JD上与凸缘部52对置的方式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檐部12h(参照图7A以及图7B)。并且,如图5B所示,线圈3以被线圈支承部12j支承且在光轴方向JD上被夹在檐部12h与凸缘部52之间的方式呈八边环状地卷绕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外周面侧。
凸缘部52从筒状部12的摄像元件侧(Z2侧)的部分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在凸缘部52的被拍摄体侧配置有线圈3。如图6B所示,在凸缘部52以夹着透镜体LS的光轴对置的方式形成有2个切口部52k。而且,在切口部52k穿通构成线圈3的导电性的线材的一部分即延伸部33。具体而言,在切口部52k的一方穿通有作为线圈3的卷绕开始侧的线材的一部分的延伸部33A,在切口部52k的另一方穿通有作为线圈3的卷绕结束侧的线材的一部分的延伸部33B。形成切口部52k的凸缘部52的缘部构成为弯曲。这是为了防止或抑制与缘部接触的线圈3的线材断线。
如图6A所示,凸缘部52包括从摄像元件侧(Z2侧)的面向下方(Z2方向)突出的、作为大致方形凸状的突出部的2个保持部72和圆形凸状的6个突设部2t。
如图6B所示,保持部72包括与线圈3(卷绕部13)的卷绕开始侧对应的保持部72A及与线圈3的卷绕结束侧对应的保持部72B。线圈3的两端卷绕并保持于保持部72。
如图6A及图10A所示,突设部2t包括与下侧板簧26A对应的3个突设部2t和与下侧板簧26B对应的3个突设部2t。在突设部2t安装并固定有下侧板簧26A及下侧板簧26B各自的作为可动侧支承部的内侧部分26i。下侧板簧26A及下侧板簧26B各自的内侧部分26i的固定,通过对插通于在内侧部分26i形成的贯通孔的突设部2t进行热铆接来实现。在图6A以及图10A中,突设部2t以被热铆接后的前端变形的状态进行图示。对突设部2t进行图示的其他的图也是同样的。
接着,对透镜驱动装置101的驱动机构MK进行说明。如图10B所示,驱动机构MK包括线圈3、磁轭4和以与磁轭4的四边分别对置的方式配置的4个磁铁5。而且,驱动机构MK通过在线圈3中流动的电流和磁铁5产生的磁场而产生驱动力(推力),使透镜保持部件2沿着光轴方向JD上下移动。
如图6B所示,线圈3通过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外周卷绕导电性(金属制)的线材(导线)而形成。线圈3包括卷绕成八边环状而形成的作为线圈主体部的卷绕部13和从卷绕部13延伸并卷绕于保持部72的延伸部33。图6B为了清楚起见,关于卷绕部13,省略了用绝缘部件覆盖了表面的导电性线材的详细的卷绕状态的图示。即,图6B简化地示出了线材的详细的卷绕状态。关于对卷绕部13进行图示的其他图也是同样的。
延伸部33包括:在线圈3的卷绕开始侧与位于卷绕部13的内周侧的卷绕部13的端部(卷绕开始部分)连接的延伸部33A;以及在线圈3的卷绕结束侧与位于卷绕部13的外周侧的卷绕部13的端部(卷绕结束部分)连接的延伸部33B。
具体而言,延伸部33A如图9A所示那样,包括:卷绕部33m,卷绕于保持部72A;对置部33c,与凸缘部52的底面(Z2侧的面)对置地延伸;以及插通部33k,插通于切口部52k,从凸缘部52的摄像元件侧(Z2侧)向被拍摄体侧(Z1侧)延伸。延伸部33B如图9B所示那样,包括:卷绕部33m,卷绕于保持部72B;对置部33c,与凸缘部52的底面(Z2侧的面)对置地延伸;以及插通部33k,插通于切口部52k,从凸缘部52的摄像元件侧(Z2侧)向被拍摄体侧(Z1侧)延伸。
在本实施方式中,延伸部33A在构成线圈3的线材卷绕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外周之前,卷绕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保持部72A。在图9A所示的例子中,构成线圈3的线材的一部分在保持部72A卷绕3匝。由此,卷绕部33m形成于保持部72A,延伸部33A的一部分保持于保持部72A。但是,延伸部33A也可以在构成线圈3的线材卷绕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外周之后,卷绕于保持部72A。
在构成线圈3的线材的一部分卷绕于保持部72A之后,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外周卷绕线材。此时,如图9A所示,从卷绕部33m延伸的线材沿着凸缘部52的底面延伸,且从凸缘部52的下侧通过切口部52k并向凸缘部52的上侧延伸。此时,沿着凸缘部52的底面的部分构成延伸部33A的对置部33c,在切口部52k通过的部分构成延伸部33A的插通部33k。
延伸部33A的插通部33构成为,在从凸缘部52的下侧向上侧延伸时,如图9A所示那样与凸缘部52的缘部相接触。因此,在由于下落等而对透镜驱动装置101施加了强冲击时,线圈3的延伸部33A被按压于凸缘部52的缘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凸缘部52的缘部构成为弯曲。因此,延伸部33A在凸缘部52的缘部不易被切断。与延伸部33B接触的凸缘部52的缘部也可以构成为弯曲。
如图5B所示,卷绕于透镜保持部件2外周的线圈3的卷绕部13配置于将透镜保持部件2的周围包围的位置。另外,卷绕部13以在被线圈支承部12j(参照图5A)从内侧支承的状态下被檐部12h和凸缘部52夹持的方式固定于凸缘部52的被拍摄体侧。另外,卷绕部13的内周面被线圈支承部12j各向同性地平衡良好地支承,因此卷绕部13在线圈3的中心轴与透镜保持部件2的中心轴一致的状态下被保持于透镜保持部件2。因此,保持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透镜体LS的光轴构成为,容易与透镜保持部件2及线圈3各自的中心轴一致。
当线材向透镜保持部件2外周的卷绕结束时,与卷绕部13的卷绕结束侧的端部相连的延伸部33B如图9B所示那样,从凸缘部52的被拍摄体侧经由切口部52k向凸缘部52的摄像元件侧引出。具体而言,插通部33k在切口部52k通过,对置部33c沿着凸缘部52的底面延伸,卷绕部33m卷绕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保持部72B。在图9B所示的例子中,延伸部33B在保持部72B卷绕有3匝。
接着,对构成驱动机构MK的磁轭4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磁轭4是对由铁等软磁性体材料形成的板材实施冲裁加工以及拉深加工等而制作出的。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那样、具有确定收纳部4s的箱状的外形。并且,磁轭4具有矩形筒状的外壁部4A和以与外壁部4A的上端(Z1侧的端)连续的方式设置的平板状且矩形环状的上面部4B。这样构成的磁轭4如图10B所示,将线圈3以及磁铁5收纳于收纳部4s,并且,如图2A以及图2B所示,与基座部件18结合而与基座部件18一起构成框体。但是,磁轭4也可以用由奥氏体系不锈钢等非磁性。
接着,对构成驱动机构MK的磁铁5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磁铁5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并且,4个磁铁5如图10B所示那样,配置为,位于线圈3的外侧并且分别沿着构成磁轭4的矩形筒状的外壁部4A的四面。并且,磁铁5通过粘接剂被固定于磁轭4。另外,磁铁5例如配置为内侧为N极且外侧为S极。磁铁5也可以配置为内侧为S极且外侧为N极。
接下来,对板簧6以及固定侧部件RG进行说明。图11A以及图11B是说明板簧6的图。具体而言,图11A是上侧板簧16的俯视图,图11B是下侧板簧26的俯视图。图12A及图12B是说明下侧板簧26A与线圈3的连接构造的一例的图。具体而言,图12A是图10A所示的范围T的放大图,图12B是从X2侧观察图10A所示的范围T时的下侧板簧26A、线圈3以及透镜保持部件2的放大图。另外,在图12A及图12B中,为了易于理解说明,用交叉影线表示焊料SD。图13A及图13B是说明构成固定侧部件RG的基座部件18的图。具体而言,图13A是基座部件18的上方立体图,图13B是组装有下侧板簧26A及下侧板簧26B的状态的基座部件18的上方立体图。
板簧6由以铜合金为主要材料的金属板制作。如图1所示,板簧6包括配置于透镜保持部件2与磁轭4(严格地说是间隔件1)之间的上侧板簧16、配置于透镜保持部件2与基座部件18之间的下侧板簧26A及下侧板簧26B。在透镜保持部件2与板簧6(上侧板簧16、下侧板簧26A及下侧板簧26B)分别卡合的状态下,板簧6以透镜保持部件2能够向光轴方向JD(Z轴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透镜保持部件2。下侧板簧26A及下侧板簧26B也作为用于向线圈3供给电流的供电部件发挥功能。因此,下侧板簧26A与线圈3的一端电连接且机械连接,下侧板簧26B与线圈3的另一端电连接且机械连接。在上侧板簧16与磁轭4之间配置有间隔件1。间隔件1配置为能够防止在透镜保持部件2向Z1方向移动时透镜保持部件2与磁轭4碰撞。但是,间隔件1也可以省略。
如图11A所示,上侧板簧16具有大致矩形形状,包括:作为可动侧支承部的2个内侧部分16i,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作为固定侧支承部的外侧部分16e,固定于固定侧部件RG;以及4个弹性臂部16g,位于内侧部分16i与外侧部分16e之间。具体而言,2个内侧部分16i以夹着中心对置的方式设置。外侧部分16e具有4个角部分16b和将相邻的2个角部分16b相连的4个横条部16r。4个横条部16r分别通过间隔件1与磁铁5进行夹持并通过粘接剂进行固定。间隔件1、磁轭4以及磁铁5作为固定侧部件RG发挥功能。
在将上侧板簧16组装于透镜驱动装置101时,如图4A所示,内侧部分16i载置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台座部12d(参照图5A)。并且,内侧部分16i和台座部12d通过粘接剂AD(参照图4A)进行固定,由此内侧部分16i被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外侧部分16e如图4B所示那样,与磁铁5的上表面(Z1侧的面)接触,被夹持并固定在间隔件1(未图示出)与磁铁5之间。
上侧板簧16如图11A所示,形成为大致左右对称。并且,上侧板簧16在内侧部分16i被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在外侧部分16e隔着间隔件1被固定于磁轭4。因此,上侧板簧16能够平衡良好地支承透镜保持部件2。
下侧板簧26A及下侧板簧26B如图11B所示,构成为各自的内侧形状成为大致半圆形状。并且,下侧板簧26A及下侧板簧26B分别包括:作为可动侧支承部的内侧部分26i,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作为固定侧支承部的外侧部分26e,固定于固定侧部件RG;以及弹性臂部26g,位于内侧部分26i与外侧部分26e之间。
下侧板簧26A及下侧板簧26B各自的内侧部分26i如图11B所示,包括:与透镜保持部件2卡合的3个内侧接合部分26c、将3个内侧接合部分26c之间连接的2个第一连结部26p、以及与线圈3的延伸部33对置的连接板部26h。
在下侧板簧26A及下侧板簧26B组装于透镜驱动装置101时,图6A所示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6个突设部2t分别插通并嵌合于在图11B所示的下侧板簧26A及下侧板簧26B各自的内侧接合部分26c设置的圆形的贯通孔。由此,下侧板簧26A及下侧板簧26B各自的内侧部分26i被定位并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下侧板簧26A及下侧板簧26B例如通过对透镜保持部件2的突设部2t实施热铆接或冷铆接,从而被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
以下,主要对下侧板簧26A与透镜保持部件2及线圈3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但是,关于下侧板簧26A的说明也同样适用于下侧板簧26B。
下侧板簧26A的内侧部分26i的连接板部26h如图12A及图12B所示,在组装透镜驱动装置101时,与透镜保持部件2的底面(Z2侧的面)对置。并且,线圈3的延伸部33A的对置部33c如图12B所示,在下侧板簧26A的内侧部分26i的被拍摄体侧(Z1侧)的面与透镜保持部件2的凸缘部52的摄像元件侧(Z2侧)的面之间通过并延伸。
在下侧板簧26A组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时,如图12B所示,保持部72A以其前端位于下侧板簧26A的内侧部分26i的摄像元件侧(Z2侧)的方式,比内侧部分26i更向下方(Z2方向)突出。另外,卷绕部33m的一部分也以位于内侧部分26i的摄像元件侧(Z2侧)的方式被卷绕于保持部72A。
下侧板簧26A与线圈3的延伸部33A通过焊料SD电连接且机械连接。具体而言,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突设部2t被热铆接之后,在连接板部26h的摄像元件侧(Z2侧)的面上以与延伸部33A的卷绕部33m接触的方式涂布焊膏。焊膏也被称为膏状焊料。之后,利用激光束将焊膏加热熔融,下侧板簧26A与延伸部33A通过焊料SD而接合。从焊膏的涂布到基于焊料SD的接合,在以保持部72向铅垂上方突出的方式使透镜保持部件2颠倒的状态下进行。因此,通过激光束而熔融的焊膏,即使在具有流动性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当地保持在期望的位置(连接板部26h上)。
下侧板簧26A的外侧部分26e如图11B所示,包括与基座部件18卡合的2个外侧接合部分26d和将2个外侧接合部分26d相连的第二连结部26q。在下侧板簧26A的外侧接合部分26d设置的贯通孔,与在基座部件18的上表面设置的突设部18t(参照图13A)嵌合。由此,下侧板簧26A的外侧部分26e被定位并固定于基座部件18。
下侧板簧26A及下侧板簧26B如图11B所示,形成为彼此大致左右对称。并且,下侧板簧26A在3个内侧接合部分26c与透镜保持部件2连接,在2个外侧接合部分26d与基座部件18连接。关于下侧板簧26B也是同样的。根据该结构,下侧板簧26A及下侧板簧26B能够以能够向光轴方向JD移动的状态平衡良好地支承透镜保持部件2。
接着,对固定侧部件RG进行说明。固定侧部件RG包括将上侧板簧16固定的间隔件1、磁轭4以及磁铁5、以及将下侧板簧26A及下侧板簧26B分别固定的基座部件18。
基座部件18通过使用液晶聚合物等合成树脂的注塑成形来制作。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3A所示,基座部件18是具有矩形板状的外形的部件,在中央形成有圆形的开口18k。另外,在基座部件18的被拍摄体侧(Z1侧)的面(上表面)设置有朝向上方突出的6个突设部18t。突设部18t插通并嵌合于在下侧板簧26A及下侧板簧26B各自的外侧接合部分26d设置的贯通孔。此时,突设部18t被实施热铆接而被固定于外侧接合部分26d。在图13A以及图13B中,突设部18t在被热铆接后的前端变形的状态下进行图示。突设部18t也可以被实施冷铆接而被固定于外侧接合部分26d。
如图13A所示,在基座部件18中嵌入成形并埋入有端子7,该端子7是由包括铜或铁或以它们为主成分的合金等材料的金属板形成的。端子7包括端子7A以及端子7B,端子7A以及端子7B各自的一部分在基座部件18的上表面(Z1侧的面)露出。并且,相互电绝缘的端子7A和端子7B分别与安装有摄像元件的基板(未图示)的导体图案电连接且机械连接。另外,端子7A在其露出部分与下侧板簧26A电连接且机械连接,端子7B在其露出部分与下侧板簧26B电连接且机械连接。而且,下侧板簧26A与线圈3的一端电连接且机械连接,下侧板簧26B与线圈3的另一端电连接且机械连接。因此,线圈3能够经由端子7、下侧板簧26A及下侧板簧26B从电源接受电流的供给。
在基座部件18中,与端子7同样地、也嵌入成形并埋入有连接部件57,该连接部件57是由包括铜或铁或以它们为主成分的合金等材料的金属板形成的。连接部件57如图2A以及图2B所示,在与磁轭4的四角的下端部对应的位置,使一部分从基体部件18露出。基座部件18在磁轭4的四角的下端部的内表面与基座部件18的4个角部的外周侧面组合而定位之后,4个连接部件57与磁轭4的四角的下端部被焊接而被固定于磁轭4。磁轭4与基座部件18也可以至少部分地用粘接剂进行固定。
接着,参照图14A、图14B、图15A、图15B、图16A、图16B、图17A及图17B,对保持部72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图14A及图14B是供与卷绕部13的卷绕结束侧的端部相连的延伸部33B(卷绕部33m)卷绕的保持部72B的立体图。图14A及图14B示出从互不相同的方向观察保持部72B时的保持部72B的状态。图15A及图15B表示处于卷绕有延伸部33B的状态的保持部72B。图15A是卷绕有延伸部33B的保持部72B的仰视图。图15B是卷绕有延伸部33B的保持部72B的立体图,与图14A对应。图16A及图16B表示保持部72B与下侧板簧26B的关系。图16A是在透镜保持部件2安装有下侧板簧26B时的保持部72B的仰视图。图16B是将焊膏SDP涂布于下侧板簧26B时的保持部72B的仰视图,相当于图10A所示的范围U的放大图。图17A及图17B表示保持部72B与下侧板簧26B的关系。图17A及图17B对应于图15B。图17A是在透镜保持部件2上安装有下侧板簧26B时的保持部72B的立体图。图17B是将焊膏SDP涂布于下侧板簧26B时的保持部72B的立体图。以下,主要说明与保持部72B关联的结构。但是,以下的说明也同样适用于与供与卷绕部13的卷绕开始侧的端部相连的延伸部33A卷绕的保持部72A关联的结构。
保持部72B从透镜保持部件2的光轴方向JD上的一端部朝向另一端部所在侧的相反侧突出。即,保持部72B构成为从透镜保持部件2的摄像元件侧(Z2侧)的端面沿着光轴方向JD向Z2方向突出。具体而言,保持部72B如图14A及图14B所示,呈具有4个侧面(第一侧面S1~第四侧面S4)和端面ST的大致四棱柱形状。
第一侧面S1~第三侧面S3由平坦面形成。在第四侧面S4以及端面ST形成有槽部GR。槽部GR形成为,沿着保持部72B的突出方向即光轴方向JD延伸、并且遍及Z轴方向上的保持部72B的全长HT(参照图14A)而连续。因此,第四侧面S4被分割为2个平坦面S4a及S4b。另外,端面ST由具有凹状的轮廓的平坦面形成。但是,第一侧面S1、第二侧面S2、第三侧面S3、平坦面S4a、平坦面S4b以及端面ST中的至少1个也可以是凸曲面等其他的面形状。
如图15A以及图15B所示,卷绕部33m以形成4个角部CN和4条边部EG的方式在保持部72B卷绕3匝。角部CN包括第一角部CN1~第四角部CN4。边部EG包括第一边部EG1~第四边部EG4。第一边部EG1以与第一侧面S1接触的方式配置,第二边部EG2以与第二侧面S2接触的方式配置,第三边部EG3以与第三侧面S3接触的方式配置。第四边部EG4以与构成第四侧面S4的平坦面S4a及S4b接触的方式配置。
构成保持部72B的外周面的第一侧面S1~第四侧面S4中的、被延伸部33B的卷绕部33m覆盖的覆盖部分ZN,具有卷绕部33m所接触的接触部分ZN1和卷绕部33m不接触的非接触部分ZN2。在图14A及图14B中,对接触部分ZN1赋予网格图案,对非接触部分ZN2赋予细小的点图案。从图14A可知,非接触部分ZN2由在作为保持部72B的外周面的一部分的第四侧面S4设置的槽部GR形成。
如图15A所示,槽部GR具有沿着Y轴方向的长度即深度D1和沿着X轴方向的长度即宽度W1。宽度W1优选形成为大于深度D1。这是为了使与非接触部分ZN2对置的卷绕部33m的面积、即卷绕部33m中的与保持部72B不接触的部分的面积尽可能大。即,是为了尽量减小作为接触部分ZN1的面积的、保持部72B与卷绕部33m的接触面积。具体而言,是为了只要保持部72B能够确保能够稳定地保持卷绕部33m的强度,使其接触面积最小。另外,通过减小接触部分ZN1的面积而产生的效果将在后面叙述。
下侧板簧26B在延伸部33B(卷绕部33m)卷绕于保持部72B之后,安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下侧板簧26B如图16A所示,包括供焊膏SDP涂布的连接板部26h。连接板部26h配置为在保持部72B的Y2侧与卷绕于保持部72B的延伸部33B的卷绕部33m相邻。连接板部26h优选配置为与卷绕部33m不接触,但只要连接板部26h与卷绕部33m不重叠即可,即,只要下侧板簧26B安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时内侧部分26i不浮起,则也可以与卷绕部33m接触。
涂布于连接板部26h的焊膏SDP是焊料粉末(焊料SD)与助焊剂的混合物,若照射激光束则助焊剂蒸发且焊料SD熔融。图16B表示被照射激光束之前的焊膏SDP。熔融了的焊料SD如图12A所示,之后固化而将连接板部26h与卷绕部33m接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下侧板簧26B的连接板部26h如图16A所示,以与保持部72B的第四侧面S4对置的方式配置。即,连接板部26h以与卷绕于保持部72B的卷绕部33m的第四边部EG4对置的方式配置。另外,连接板部26h如图17A所示,以卷绕部33m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连接板部26h靠下侧(Z2侧)的位置的方式配置。
焊膏SDP以附着于多个第四边部EG4的至少1个的方式涂布于连接板部26h。在本实施方式中,焊膏SDP如图16B以及图17B所示,以附着于3个第四边部EG4的全部的方式涂布。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透镜驱动装置101中,在将下侧板簧26B组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之后,将焊膏SDP涂布于以与卷绕部33m相邻的方式配置的下侧板簧26B的连接板部26h。
之后,焊膏SDP被激光束加热,连接板部26h与卷绕部33m被钎焊。图16B的虚线圆SP表示对焊膏SDP照射的激光束的光点。产生对焊膏SDP照射的激光束的激光产生装置例如通过PWM方式来控制。另外,激光束也可以朝向连接板部26h照射。
具体而言,当焊膏SDP被激光束加热后,连接板部26h及卷绕部33m通过经由焊膏SDP的热传导而被加热。此时,构成卷绕部33m的第四边部EG4如图17B所示,与构成第四侧面S4的2个平坦面S4a及S4b接触,但与形成有槽部GR的部分不接触。因此,具有槽部GR的保持部72B与不具有槽部GR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传递至卷绕部33m的热经由保持部72B散失。即,具有槽部GR的保持部72B能够抑制加热卷绕部33m时的加热效率的降低。其结果是,卷绕部33m被迅速地加热到适于钎焊的温度。另外,卷绕部33m在适当的时间内维持适于钎焊的温度。并且,连接板部26h、卷绕部33m以及焊料SD与保持部72B不具有槽部GR的情况相比,能够以较少的热进行接合。而且,能够有效地抑制由连接板部26h与卷绕部33m的温度差引起的助焊剂的突沸导致的焊料SD的散失、以及在连接板部26h上的焊料SD的不必要的扩散。另外,焊料SD向卷绕部33m的附着性提高,进而基于钎焊的卷绕部33m与下侧板簧26B之间的接合的可靠性提高。
槽部GR也可以形成为,不是遍及保持部72B的全长HT(参照图14A),而是遍及被延伸部33B的卷绕部33m覆盖的覆盖部分ZN的全长HTa(参照图14A)而连续。具体而言,槽部GR也可以如图18所示是与覆盖部分ZN的全长HTa相当的高度的凹部。
接着,参照图19A、图19B、图20A及图20B,对保持部72的另一结构例进行说明。图19A及图19B是与线圈3的卷绕结束侧对应的保持部72B的立体图,图19A与图14A对应,图19B与图14B对应。图19A及图19B示出从互不相同的方向观察保持部72B时的保持部72B的状态。图20A及图20B表示处于卷绕有线圈3的延伸部33B的状态的保持部72B,图20A对应于图15A,图20B对应于图15B。图20A是卷绕有延伸部33B的保持部72B的仰视图。图20B是卷绕有延伸部33B的保持部72B的立体图,也对应于图19A。
图19A及图19B中的保持部72B在第一侧面S1~第四侧面S4分别形成有槽部GR这一点上,与仅在第四侧面S4形成有槽部GR的图14A及图14B中的保持部72B不同。
具体而言,在第一侧面S1形成有第一槽部GR1,在第二侧面S2形成有第二槽部GR2,在第三侧面S3形成有第三槽部GR3,在第四侧面S4形成有第四槽部GR4。
因此,第一侧面S1被分割为2个平坦面S1a及S1b,第二侧面S2被分割为2个平坦面S2a及S2b,第三侧面S3被分割为2个平坦面S3a及S3b,第四侧面S4被分割为2个平坦面S4a及S4b。另外,端面ST由具有大致十字状或大致X字状的轮廓的平坦面形成。
并且,卷绕部33m的第一边部EG1如图20A所示,以与构成第一侧面S1的平坦面S1a及S1b接触的方式配置,第二边部EG2以与构成第二侧面S2的平坦面S2a及S2b接触的方式配置,第三边部EG3以与构成第三侧面S3的平坦面S3a及S3b接触的方式配置,第四边部EG4以与构成第四侧面S4的平坦面S4a及S4b接触的方式配置。
因此,由延伸部33B的卷绕部33m覆盖的覆盖部分ZN如图19A及图19B所示,具有8个平坦面S1a、S1b、S2a、S2b、S3a、S3b、S4a及S4b各自中的接触部分ZN1和分别由第一槽部GR1~第四槽部GR4形成的非接触部分ZN2。
根据该结构,图19A及图19B中的保持部72B,与图14A及图14B中的保持部72B相比,能够进一步抑制传递至卷绕部33m的热经由保持部72B散失。因此,卷绕部33m被迅速地加热到适于钎焊的温度,并且在适当的时间内维持适于钎焊的温度。
另外,在图19A及图19B中的保持部72B中,在4个侧面的全部形成有槽部GR,但也可以在4个侧面中的1个、2个或3个侧面形成有槽部GR。
接下来,参照图21A及图21B,对保持部72的又一结构例进行说明。图21A及图21B是与线圈3的卷绕结束侧对应的保持部72B的仰视图。在图21A及图21B中,用粗实线表示保持部72B的外周面中的非接触部分ZN2的位置。
图21A的保持部72B与图14A及图14B的保持部72B的不同点在于,在第三侧面S3与第四侧面S4之间形成有第一槽部GR1,且在第四侧面S4与第一侧面S1之间形成有第二槽部GR2。图21B的保持部72B与图14A及图14B的保持部72B的不同点在于,在第一侧面S1与第二侧面S2之间形成有第一槽部GR1,在第二侧面S2与第三侧面S3之间形成有第二槽部GR2,在第三侧面S3与第四侧面S4之间形成有第三槽部GR3,且在第四侧面S4与第一侧面S1之间形成有第四槽部GR4。另外,图14A及图14B的保持部72B仅具有在构成第四侧面S4的平坦面S4a与平坦面S4b之间形成的1个槽部GR。
图21A及图21B各自中的保持部72B与图14A及图14B的保持部72B的不同点在于,在1个侧面以夹着接触部分ZN1的方式配置有非接触部分ZN2。图14A及图14B的保持部72B在1个侧面(第四侧面S4)以夹着非接触部分ZN2的方式配置有2个接触部分ZN1。
根据该结构,图21A及图21B各自中的保持部72B与图14A及图14B中的保持部72B相比,能够进一步抑制传递至卷绕部33m的热经由保持部72B散失。因此,卷绕部33m被迅速地加热到适于钎焊的温度,并且在适当的时间内维持适于钎焊的温度。
另外,接触部分ZN1以及非接触部分ZN2也可以分别在1个侧面形成有多个。例如,接触部分ZN1与非接触部分ZN2也可以在1个侧面上以交替排列的方式各配置2个。
接着,参照图22A~图22D、图23A~图23D及图24,对保持部72的又一构成例进行说明。图22A~图22D是说明用焊料将下侧板簧26与卷绕部33m接合的顺序的图。图22A是透镜保持部件2的立体图。图22B是卷绕有线圈3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立体图。图22C是进一步安装有下侧板簧26A及下侧板簧26B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立体图。图22D是进一步将焊膏SDP涂布于连接板部26h时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立体图。图23A~图23D是与线圈3的卷绕开始侧对应的保持部72A的放大图。具体而言,图23A是图22A的范围V1的放大图,图23B是图22B的范围V2的放大图,图23C是图22C的范围V3的放大图,图23D是图22D的范围V4的放大图。图24是从Y2侧观察将焊膏SDP涂布于连接板部26h时的保持部72A时的保持部72A的侧视图。以下,主要说明与保持部72A关联的结构。但是,以下的说明也同样适用于与保持部72B关联的结构。
图22A~图22D的保持部72A在向与光轴方向JD垂直的方向突出这一点上与向光轴方向JD突出的图9A的保持部72A不同。
图22A~图22D的保持部72A如图23A所示,构成为从透镜保持部件2的光轴方向JD上的一端部即凸缘部52的侧端部沿着与光轴方向JD垂直的方向在X1方向上突出。具体而言,保持部72A呈中央部缩窄的形状,具有4个侧面(第一侧面S1~第四侧面S4)和端面ST。另外,在图23A中,第一侧面S1及第二侧面S2不可见。
第一侧面S1~第三侧面S3由平坦面形成。在第四侧面S4以及端面ST形成有槽部GR。槽部GR形成为,沿着与保持部72A的突出方向即光轴方向JD垂直的方向延伸,并且遍及保持部72A的全长HTb而连续。因此,第四侧面S4被分割为2个平坦面S4a及S4b。另外,端面ST由具有凹状的轮廓的平坦面形成。
卷绕部33m如图23B所示,以形成4个角部CN和4条边部EG的方式在保持部72A卷绕4匝。角部CN包括第一角部CN1~第四角部CN4。边部EG包括第一边部EG1~第四边部EG4。第一边部EG1以与第一侧面S1接触的方式配置,第二边部EG2以与第二侧面S2接触的方式配置,第三边部EG3以与第三侧面S3接触的方式配置。第四边部EG4以与构成第四侧面S4的平坦面S4a及S4b接触的方式配置。另外,在图23B中,第二角部CN2、第一边部EG1以及第二边部EG2不可见。另外,在图23B中,为了清楚,4个第四边部EG4由1个引出线确定。关于其他边部EG和角部CN也是同样的。
构成保持部72A的外周面的第一侧面S1~第四侧面S4中的、被延伸部33A的卷绕部33m覆盖的覆盖部分ZN,具有卷绕部33m所接触的接触部分ZN1和卷绕部33m不接触的非接触部分ZN2。在图23A中,对接触部分ZN1赋予网格图案,对非接触部分ZN2赋予细小的点图案。从图23A可知,非接触部分ZN2由在作为保持部72A的外周面的一部分的第四侧面S4设置的槽部GR形成。
槽部GR如图23A所示,具有沿着Z轴方向的长度即深度D1和沿着Y轴方向的长度即宽度W1。宽度W1优选形成为大于深度D1。这是为了使与非接触部分ZN2对置的卷绕部33m的面积、即卷绕部33m中的与保持部72A不接触的部分的面积尽可能大。
下侧板簧26A如图23C所示,在延伸部33A卷绕于保持部72A之后,安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下侧板簧26A包括涂布焊膏SDP的连接板部26h。连接板部26h配置为,在保持部72A的Z2侧与卷绕于保持部72A的延伸部33A的卷绕部33m相邻。连接板部26h优选配置为与卷绕部33m不接触,但只要内侧部分26i不向Z2侧浮起,也可以与卷绕部33m接触。
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板部26h如图24所示,构成为连接板部26h相对于保持部72A的第四侧面S4的高度H1大于第四边部EG4的高度H2。另外,连接板部26h构成为,连接板部26h相对于线圈3的卷绕部13的突出长度P1小于保持部72A的突出长度P2,且小于卷绕部33m的突出长度P3。
涂布于连接板部26h的焊膏SDP是焊料粉末(焊料SD)与助焊剂的混合物,若被照射激光束,则助焊剂蒸发且焊料SD熔融。图23D表示被照射激光束之前的焊膏SDP。熔融的焊料SD如图24所示,之后固化而将连接板部26h与卷绕部33m接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下侧板簧26A的连接板部26h如图23C所示,以在Z轴方向上与保持部72A的第四侧面S4对置的方式配置。即,连接板部26h以与卷绕于保持部72A的卷绕部33m的第四边部EG4的一部分对置的方式配置。另外,在连接板部26h,如图23C所示,在与第四边部EG4的另一部分对置的位置设置有半圆形状的切口部26hk。切口部26hk形成为涂布于连接板部26h的焊膏SDP容易附着于第四边部EG4。
焊膏SDP如图23D所示,以附着于多个第四边部EG4的至少1个的方式涂布于连接板部26h。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3D所示,焊膏SDP以附着于4个第四边部EG4的全部的方式涂布于连接板部26h的两侧(Z1侧以及Z2侧)。
在具有如上述那样的结构的透镜驱动装置101中,在将下侧板簧26A组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之后,将焊膏SDP涂布于以与卷绕部33m相邻的方式配置的下侧板簧26A的连接板部26h。
之后,焊膏SDP被激光束加热,连接板部26h与卷绕部33m被钎焊。图23D的虚线圆SP表示对焊膏SDP照射的激光束的光点。产生对焊膏SDP照射的激光束的激光产生装置例如通过PWM方式来控制。
具体而言,当焊膏SDP被激光束加热后,连接板部26h及卷绕部33m通过经由焊膏SDP的热传导而被加热。此时,构成卷绕部33m的第四边部EG4如图23B所示,与构成第四侧面S4的2个平坦面S4a及S4b接触,但与形成有槽部GR的部分不接触。因此,具有槽部GR的保持部72A与不具有槽部GR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传递至卷绕部33m的热经由保持部72A而散失。并且,卷绕部33m被迅速地加热到适于钎焊的温度,并且在适当的时间内维持适于钎焊的温度。其结果是,能够有效地抑制由连接板部26h与卷绕部33m的温度差引起的焊剂的突沸导致的焊料SD的散失、以及在连接板部26h的焊料SD的不必要的扩散。另外,焊料SD向卷绕部33m的附着性提高,进而基于钎焊的卷绕部33m与下侧板簧26A之间的接合的可靠性提高。
槽部GR也可以形成为,不遍及保持部72A的全长HTb(参照图23A),而是遍及由延伸部33A的卷绕部33m覆盖的覆盖部分ZN的全长而连续。具体而言,槽部GR也可以是与X轴方向上的覆盖部分ZN的全长相当的长度的凹部。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1具备:作为支承部件的基座部件18;能够保持透镜体LS的透镜保持部件2;保持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线圈3;与线圈3对置的磁铁5;以及板簧6,以将基座部件18与透镜保持部件2连接的方式配置并将透镜保持部件2支承为能够向光轴方向JD移动。线圈3具有:作为线圈主体部的卷绕部13,配置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外侧;以及延伸部33,与卷绕部13相连。作为板簧6的下侧板簧26B具有:作为可动侧支承部的内侧部分26i,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作为固定侧支承部的外侧部分26e,固定于基座部件18;以及弹性臂部26g,设置于内侧部分26i与外侧部分26e之间。在透镜保持部件2设置有保持部72B,作为线圈3的延伸部33的延伸部33B的一部分卷绕于保持部72B而构成卷绕部33m。并且,卷绕部33m与下侧板簧26B的内侧部分26i通过钎焊而接合。保持部72B的外周面中的被卷绕部33m覆盖的作为覆盖部分的覆盖部分ZN,例如如图14A及图14B所示,具有卷绕部33m所接触的接触部分ZN1和卷绕部33m不接触的非接触部分ZN2。
在保持部72B具有非接触部分ZN2的该结构中,若对在下侧板簧26B的连接板部26h涂布的焊膏SDP照射激光束,则连接板部26h及卷绕部33m与焊膏SDP一起被加热。卷绕部33m与保持部72B的非接触部分ZN2不接触,因此能够抑制传递到卷绕部33m的热经由保持部72B过度地散失。因此,卷绕部33m与连接板部26h一起被迅速地加热到适于钎焊的温度,并且在适当的时间内维持适于钎焊的温度。
焊膏SDP中包含的焊料SD通过激光束而熔融,例如如图17B所示,遍布被适当加热后的连接板部26h及卷绕部33m(第四边部EG4)的周围。然后,熔融后的焊料SD之后固化而将连接板部26h与卷绕部33m(第四边部EG4)接合。
这样,与保持部72B不具有非接触部分ZN2的情况相比,透镜驱动装置101能够提高基于钎焊的线圈3与下侧板簧26之间的接合的可靠性。这是因为卷绕部33m被适当地加热而焊料容易附着。
非接触部分ZN2优选由在保持部72的外周面设置的槽部GR形成。具体而言,非接触部分ZN2例如如图14A所示,由与线圈3的卷绕结束侧对应的保持部72B的第四侧面S4中的槽部GR形成。根据该结构,保持部72B能够在不增大外形尺寸的情况下,提高基于钎焊的线圈3与下侧板簧26之间的接合的可靠性。
下侧板簧26的内侧部分26i优选具有供焊料SD设置、即供焊膏SDP涂布的连接板部26h。连接板部26h如图12A所示,经由缩颈部与内侧部分26i的其他部分连结。这是为了抑制热量向内侧部分26i的其他部分散失。并且,槽部GR形成于以隔着卷绕部33m而与连接板部26h对置的方式设置的保持部72的侧面。具体而言,与线圈3的卷绕结束侧对应的保持部72B的第四侧面S4例如如图16A所示,以夹着卷绕部33m与连接板部26h对置的方式配置。并且,在第四侧面S4例如如图14A所示,形成有槽部GR。根据该结构,保持部72B能够有效地抑制热量从4个边部EG中来自焊膏SDP的热最容易传递的第四边部EG4散失至保持部72B。
保持部72优选呈以从透镜保持部件2的光轴方向JD上的一端部在光轴方向JD上超过连接板部26h而突出的方式形成多棱柱形状。并且,槽部GR形成于保持部72中的朝向连接板部26h侧的侧面。具体而言,保持部72B如图17A所示,呈以在Z轴方向上超过连接板部26h而向Z2侧突出的方式形成的大致四棱柱形状。并且,槽部GR形成于保持部72B中的朝向连接板部26h侧的第四侧面S4。通过该结构,保持部72B能够在比连接板部26h靠下侧(Z2侧)使第四边部EG4露出,能够焊膏SDP向第四边部EG4的涂布变得容易。
槽部GR优选构成为宽度比深度大。具体而言,槽部GR例如如图15A所示,以宽度W1比深度D1大的方式构成。通过该结构,保持部72B能够确保强度(体积),同时能够降低与卷绕部33m(第四边部EG4)的接触面积。另外,保持部72B的体积被设定为,突出部(保持部72B)不会因经由卷绕部33m传递的热而熔融。
槽部GR也可以形成为,在保持部72的突出方向上延伸,并且遍及覆盖部分ZN的全长而连续。或者,槽部GR也可以形成为,在保持部72的突出方向上延伸,并且遍及保持部72的全长而连续。具体而言,槽部GR可以如图14A所示那样形成为遍及保持部72B的全长HT而连续,也可以如图18所示那样形成为遍及覆盖部分ZN的全长HTa而连续。通过该结构,保持部72B能够有效地抑制热从卷绕部33m(第四边部EG4)向保持部72B逸出。另外,保持部72B在槽部GR连续地形成至保持部72B的端面ST为止的情况下,能够通过注塑成形等容易地形成。这是因为,从模具的拆下变得容易。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应用各种变形以及置换等。另外,参照上述的实施方式说明的特征只要在技术上不矛盾,也可以适当地组合。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保持部72由从透镜保持部件2(凸缘部52)的一端部向与光轴方向JD或光轴方向JD垂直的方向突出的突出部构成,但本发明不限定于该结构。作为突出部的保持部72例如也可以向相对于光轴方向JD倾斜的方向突出。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凸缘部52设置有2个在线圈3的延伸部33通过的切口部52k,但只要能够保持线圈3的卷绕部13,也可以设置有3个以上的切口部。
另外,在实现自动焦点调节功能的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如下构成:下侧板簧26A与延伸部33A电连接,且下侧板簧26B与延伸部33B电连接,但本发明不限定于该结构。本发明例如也可以在带手抖修正功能的透镜驱动装置中包括如下结构:上侧板簧16被分割成2个,其一方与延伸部33A电连接,且另一方与延伸部33B电连接。在该结构中,上侧板簧16以将作为支承部件的磁铁支架和透镜保持部件2相连的方式配置,并且以将透镜保持部件2支承为能够向光轴方向JD移动的方式构成。磁铁支架是对与保持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线圈3对置的磁铁5进行保持的部件,典型地,经由吊线与基座部件18连接,被吊线支承为能够在与光轴方向JD垂直的方向上移动。具体而言,磁铁支架构成为,能够通过由磁铁5和以与磁铁5对置的方式设置于基座部件18上的、与线圈3不同的线圈构成的驱动机构在与光轴方向JD垂直的方向上移动。也可以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上端部侧(Z1侧)设置有具有切口部的凸缘部。另外,作为突出部的保持部72从作为供上侧板簧16配置的一侧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光轴方向JD上的一端部即上端部突出而设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线圈3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外周面侧卷绕成八边环状。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结构。线圈3也可以是具有被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侧面保持的椭圆形状(椭圆形状)的线圈主体部、即以中心轴与光轴方向JD垂直的方式配置的线圈主体部的线圈。具体而言,线圈3既可以是具有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4个侧面各自保持的4个椭圆形状的线圈主体部的线圈,也可以是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4个侧面中的对置的2个侧面各自保持的2个椭圆形的线圈。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磁轭4和基座部件18构成的框体收容透镜保持部件2的整体。但是,透镜保持部件2的一部分(例如上部)也可以从壳体(磁轭4)露出到外部。
本申请主张基于2018年11月14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8-213957号的优先权,将该日本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参照引用于本申请。
附图标记说明
1…间隔件2…透镜保持部件2t…突设部3…线圈4…磁轭4A…外壁部4B…上面部4s…收纳部5…磁铁6…板簧7、7A、7B…端子12…筒状部12d…台座部12dh…凹陷部12h…檐部12j…线圈支承部13…卷绕部16…上侧板弹簧16b…角部分16e…外侧部分16g…弹性臂部16i…内侧部分16r…横条部18…基座部件18k…开口18t…突设部26、26A、26B…下侧板簧26c…内侧接合部分26d…外侧接合部分26e…外侧部分26g…弹性臂部26h…连接板部26i…内侧部分26p…第一连结部26q…第二连结部33、33A、33B…延伸部33c…对置部33k…插通部,33m…卷绕部52…凸缘部52k…切口部57…连接部件72、72A、72B…保持部101…透镜驱动装置AD…粘接剂CN…角部CN1…第一角部CN2…第二角部CN3…第三角部CN4…第四角部EG…边部EG1…第一边部EG2…第二边部EG3…第三边部EG4…第四边部GR…槽部GR1…第一槽部GR2…第二槽部GR3…第三槽部GR4…第四槽部JD…光轴方向LS…透镜体MK…驱动机构RG…固定侧部件S1…第一侧面S2…第二侧面S3…第三侧面S4…第四侧面S1a~S4a、S1b~S4b…平坦面SD…焊料SDP…焊膏ST…端面ZN…覆盖部分ZN1…接触部分ZN2…非接触部分。
Claims (7)
1.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具有:
支承部件;
能够保持透镜体的透镜保持部件;
保持于所述透镜保持部件的线圈;
与所述线圈对置的磁铁;以及
板簧,以将所述支承部件与所述透镜保持部件相连的方式配置,将所述透镜保持部件支承为能够向光轴方向移动,
所述透镜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具有:线圈主体部,配置于所述透镜保持部件的外侧;以及延伸部,与所述线圈主体部相连,
所述板簧具有:可动侧支承部,固定于所述透镜保持部件;固定侧支承部,固定于所述支承部件;以及弹性臂部,设置于所述可动侧支承部与所述固定侧支承部之间,
在所述透镜保持部件设置有保持部,
所述线圈的所述延伸部的一部分卷绕于所述保持部而构成卷绕部,
所述卷绕部和所述可动侧支承部被钎焊,
所述保持部的外周面中的被构成所述卷绕部的线材覆盖的覆盖部分具有:构成所述卷绕部的线材所接触的接触部分及构成所述卷绕部的线材不接触的非接触部分,所述非接触部分被构成所述卷绕部的线材覆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非接触部分由在所述保持部的外周面设置的槽部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簧的所述可动侧支承部具有供焊料设置的连接板部,
所述槽部形成于以隔着所述卷绕部与所述连接板部对置的方式设置的所述保持部的侧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部呈多棱柱形状,所述多棱柱形状形成为超过所述连接板部而突出,
所述槽部形成于所述保持部的朝向所述连接板部一侧的侧面。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部的宽度大于深度。
6.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部形成为,在所述保持部的突出方向上延伸,并且遍及所述覆盖部分的全长或者遍及所述保持部的全长而连续。
7.一种相机模块,其特征在于,具有:
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
所述透镜体;以及
与所述透镜体对置的摄像元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213957 | 2018-11-14 | ||
JP2018213957 | 2018-11-14 | ||
PCT/JP2019/042650 WO2020100601A1 (ja) | 2018-11-14 | 2019-10-30 | 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056705A CN113056705A (zh) | 2021-06-29 |
CN113056705B true CN113056705B (zh) | 2022-12-30 |
Family
ID=707314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80075226.9A Active CN113056705B (zh) | 2018-11-14 | 2019-10-30 | 透镜驱动装置及相机模块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7117393B2 (zh) |
CN (1) | CN113056705B (zh) |
WO (1) | WO2020100601A1 (zh) |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1021949Y (zh) * | 2007-03-13 | 2008-02-13 | 熊成华 | 一种物镜架 |
CN101201440A (zh) * | 2006-12-15 | 2008-06-18 | 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 嵌入式光学对焦镜头结构 |
CN104317032A (zh) * | 2014-11-05 | 2015-01-28 | 爱佩仪光电技术(深圳)有限公司 | 一种有利于生产的微型移轴式光学防抖音圈马达结构及装配方法 |
CN204269899U (zh) * | 2013-11-20 | 2015-04-15 |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 透镜驱动装置 |
CN104993668A (zh) * | 2015-06-26 | 2015-10-21 | 爱佩仪光电技术(深圳)有限公司 | 一种抗磁干扰光学防抖音圈马达及其制造方法 |
EP2975443A1 (en) * | 2014-07-16 | 2016-01-20 | LG Innotek Co., Ltd. | Lens moving apparatus |
DE102014217517A1 (de) * | 2014-09-02 | 2016-03-03 | Laser- Und Medizin-Technologie Gmbh, Berlin | Vorrichtung zur Steuerung einer relativen Verlagerung einer ersten Halterung und einer zweiten Halterung |
CN106980166A (zh) * | 2015-12-04 | 2017-07-25 |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 透镜驱动装置 |
CN107329350A (zh) * | 2017-08-23 | 2017-11-07 | 上海比路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照相机镜头驱动装置 |
JP2018045211A (ja) * | 2016-09-16 | 2018-03-22 |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 レンズ駆動装置および前記レンズ駆動装置を用いた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2242647A (ja) * | 2011-05-20 | 2012-12-10 | Alps Electric Co Ltd | 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レンズ駆動装置の製造方法 |
JP6392698B2 (ja) * | 2015-04-30 | 2018-09-19 |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 レンズ駆動装置 |
-
2019
- 2019-10-30 WO PCT/JP2019/042650 patent/WO2020100601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9-10-30 JP JP2020556010A patent/JP7117393B2/ja active Active
- 2019-10-30 CN CN201980075226.9A patent/CN11305670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201440A (zh) * | 2006-12-15 | 2008-06-18 | 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 嵌入式光学对焦镜头结构 |
CN201021949Y (zh) * | 2007-03-13 | 2008-02-13 | 熊成华 | 一种物镜架 |
CN204269899U (zh) * | 2013-11-20 | 2015-04-15 |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 透镜驱动装置 |
EP2975443A1 (en) * | 2014-07-16 | 2016-01-20 | LG Innotek Co., Ltd. | Lens moving apparatus |
DE102014217517A1 (de) * | 2014-09-02 | 2016-03-03 | Laser- Und Medizin-Technologie Gmbh, Berlin | Vorrichtung zur Steuerung einer relativen Verlagerung einer ersten Halterung und einer zweiten Halterung |
CN104317032A (zh) * | 2014-11-05 | 2015-01-28 | 爱佩仪光电技术(深圳)有限公司 | 一种有利于生产的微型移轴式光学防抖音圈马达结构及装配方法 |
CN104993668A (zh) * | 2015-06-26 | 2015-10-21 | 爱佩仪光电技术(深圳)有限公司 | 一种抗磁干扰光学防抖音圈马达及其制造方法 |
CN106980166A (zh) * | 2015-12-04 | 2017-07-25 |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 透镜驱动装置 |
JP2018045211A (ja) * | 2016-09-16 | 2018-03-22 |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 レンズ駆動装置および前記レンズ駆動装置を用いた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
CN107329350A (zh) * | 2017-08-23 | 2017-11-07 | 上海比路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照相机镜头驱动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WO2020100601A1 (ja) | 2021-10-14 |
WO2020100601A1 (ja) | 2020-05-22 |
CN113056705A (zh) | 2021-06-29 |
JP7117393B2 (ja) | 2022-08-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222081B (zh) | 音圈电动机 | |
JP6392698B2 (ja) | レンズ駆動装置 | |
US20140256379A1 (en) | Lens holding device | |
JP3187257U (ja) | レンズ駆動装置 | |
JP6273507B2 (ja) |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 |
JP5153916B2 (ja) | 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レンズ駆動装置の製造方法 | |
CN107991752B (zh) | 透镜驱动装置、相机模块以及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 |
KR20120009360A (ko) | 보이스 코일 모터 | |
JP2020008788A (ja) | レンズ駆動装置 | |
WO2016175210A1 (ja) | レンズ駆動装置 | |
CN212341563U (zh) |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 |
JP2012242647A (ja) | 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レンズ駆動装置の製造方法 | |
US10409026B2 (en) | Lens driving device, camera modul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lens driving device | |
CN113056705B (zh) | 透镜驱动装置及相机模块 | |
CN211826678U (zh) |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 |
CN215264191U (zh) |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 |
CN112567278B (zh) | 透镜驱动装置、相机模块以及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 |
CN212989746U (zh) |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 |
CN111492285B (zh) | 透镜驱动装置、照相机模块、以及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 |
JP7323622B2 (ja) | 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 |
JP6542051B2 (ja) | レンズ駆動装置 | |
KR20170085704A (ko) | 카메라 모듈 | |
KR20190100147A (ko) | 보이스 코일 모터 | |
JP2020013162A (ja) | レンズ駆動装置 | |
JP2020046537A (ja) |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レンズ駆動装置の製造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