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48545B - 光学成像镜头 - Google Patents
光学成像镜头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748545B CN112748545B CN202110133590.5A CN202110133590A CN112748545B CN 112748545 B CN112748545 B CN 112748545B CN 202110133590 A CN202110133590 A CN 202110133590A CN 112748545 B CN112748545 B CN 11274854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ens
- optical imaging
- optical
- satisfy
- imaging len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18—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with lenses having one or more non-spherical faces, e.g. for reducing geometrical aberration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2—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six components only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6—Panoramic objectives; So-called "sky lenses" including panoramic objectives having reflecting surfac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其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具有光焦度的第一透镜,其物侧面为凸面;具有光焦度的第二透镜,其物侧面为凸面;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的第四透镜,其物侧面为凹面;具有光焦度的第五透镜;以及具有光焦度的第六透镜。光学成像镜头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Semi‑FOV满足:Semi‑FOV≥70°。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的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满足:ImgH≥7.8mm。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光学元件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光学成像镜头。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手机市场的迅速发展,手机的拍照功能越来越成熟,和专业的拍照设备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小。为了满足人们的日常拍摄需求,往往需要在手机上布置两个甚至几个光学成像镜头。分析当下手机光学成像镜头的主流配置,镜头组基本上仍然是大像面、广角以及长焦的组合搭配。出于减少镜头数量或增强单个镜头拍照能力的目的,希望设计出能够兼具大像面和广角特性,并同时拥有高成像质量的镜头。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这样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其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具有光焦度的第一透镜,其物侧面为凸面;具有光焦度的第二透镜,其物侧面为凸面;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的第四透镜,其物侧面为凹面;具有光焦度的第五透镜;以及具有光焦度的第六透镜。光学成像镜头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Semi-FOV可满足:Semi-FOV≥70°。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的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可满足:ImgH≥7.8mm。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与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5可满足:0.5<f5/f3<2.6。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4与光学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可满足:-1.5<f4/f<-1.0。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与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可满足:-4.0<f2/f1<-2.0。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3与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5可满足:R3/R5>1.0。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6、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7以及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0可满足:1.0<(R6+R7)/R10<2.5。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1、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2以及光学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可满足:1.0<(R11+R12)/f<2.0。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2可满足:4.5<R1/R2<14.5。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六透镜的像侧面至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BFL与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12可满足:1.5<BFL/T12<3.5。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TTL、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以及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可满足:3.0<TTL/(CT2+CT3)<4.0。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在1/2入瞳直径处沿平行于光轴的方向的厚度ETP1与第二透镜在1/2入瞳直径处沿平行于光轴的方向的厚度ETP2可满足:2.5<ETP2/ETP1<5.0。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的组合焦距f12与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的组合焦距f23可满足:-7.0<f12/f23≤-2.0。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中的至少一个是玻璃非球面透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1/2入瞳直径处沿平行于光轴的方向从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距离EIN与在1/2入瞳直径处沿平行于光轴的方向从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面的距离ETL可满足:1.0<ETL/EIN<1.5。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光学成像镜头还包括光阑,光阑至第六透镜的像侧面在光轴上的距离SD与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的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可满足:1.0<SD/ImgH<1.5。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TTL与第六透镜的像侧面至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BFL可满足:3.5<TTL/BFL<5.0。
本申请提供了这样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其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的第四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五透镜;以及具有光焦度的第六透镜。光学成像镜头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Semi-FOV可满足:Semi-FOV≥70°。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的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可满足:ImgH≥7.8mm。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与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5可满足:0.5<f5/f3<2.6。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4与光学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可满足:-1.5<f4/f<-1.0。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与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可满足:-4.0<f2/f1<-2.0。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3与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5可满足:R3/R5>1.0。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6、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7以及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0可满足:1.0<(R6+R7)/R10<2.5。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1、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2以及光学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可满足:1.0<(R11+R12)/f<2.0。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2可满足:4.5<R1/R2<14.5。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六透镜的像侧面至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BFL与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12可满足:1.5<BFL/T12<3.5。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TTL、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以及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可满足:3.0<TTL/(CT2+CT3)<4.0。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在1/2入瞳直径处沿平行于光轴的方向的厚度ETP1与第二透镜在1/2入瞳直径处沿平行于光轴的方向的厚度ETP2可满足:2.5<ETP2/ETP1<5.0。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的组合焦距f12与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的组合焦距f23可满足:-7.0<f12/f23≤-2.0。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中的至少一个是玻璃非球面透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1/2入瞳直径处沿平行于光轴的方向从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距离EIN与在1/2入瞳直径处沿平行于光轴的方向从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面的距离ETL可满足:1.0<ETL/EIN<1.5。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光学成像镜头还包括光阑,光阑至第六透镜的像侧面在光轴上的距离SD与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的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可满足:1.0<SD/ImgH<1.5。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TTL与第六透镜的像侧面至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BFL可满足:3.5<TTL/BFL<5.0。
本申请采用了六片式镜头架构,通过合理光焦度和面型的分配,使得光学成像镜头可以兼具广角和大像面的特点,提高了光学成像镜头的光学性能。
附图说明
结合附图,通过以下非限制性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他特征、目的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A至图2D分别示出了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图3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4A至图4D分别示出了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图5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6A至图6D分别示出了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图7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4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8A至图8D分别示出了实施例4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图9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5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10A至图10D分别示出了实施例5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申请,将参考附图对本申请的各个方面做出更详细的说明。应理解,这些详细说明只是对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描述,而非以任何方式限制本申请的范围。在说明书全文中,相同的附图标号指代相同的元件。表述“和/或”包括相关联的所列项目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和全部组合。
应注意,在本说明书中,第一、第二、第三等的表述仅用于将一个特征与另一个特征区分开来,而不表示对特征的任何限制。因此,在不背离本申请的教导的情况下,下文中讨论的第一透镜也可被称作第二透镜或第三透镜。
在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已稍微夸大了透镜的厚度、尺寸和形状。具体来讲,附图中所示的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通过示例的方式示出。即,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不限于附图中示出的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附图仅为示例而并非严格按比例绘制。
在本文中,近轴区域是指光轴附近的区域。若透镜表面为凸面且未界定该凸面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至少于近轴区域为凸面;若透镜表面为凹面且未界定该凹面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至少于近轴区域为凹面。在本文中,每个透镜最靠近被摄物体的表面称为该透镜的物侧面,每个透镜最靠近成像面的表面称为该透镜的像侧面。
还应理解的是,用语“包括”、“包括有”、“具有”、“包含”和/或“包含有”,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时表示存在所陈述的特征、元件和/或部件,但不排除存在或附加有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此外,当诸如“...中的至少一个”的表述出现在所列特征的列表之后时,修饰整个所列特征,而不是修饰列表中的单独元件。此外,当描述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时,使用“可”表示“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并且,用语“示例性的”旨在指代示例或举例说明。
除非另外限定,否则本文中使用的所有用语(包括技术用语和科学用语)均具有与本申请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通常理解相同的含义。还应理解的是,用语(例如在常用词典中定义的用语)应被解释为具有与它们在相关技术的上下文中的含义一致的含义,并且将不被以理想化或过度形式化意义解释,除非本文中明确如此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以下对本申请的特征、原理和其他方面进行详细描述。
根据本申请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光学成像镜头可包括例如六片具有光焦度的透镜,分别是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这六片透镜可以沿着光学成像镜头的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在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中,任意相邻两透镜之间均可具有空气间隙。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或负光焦度;第二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或负光焦度,其物侧面可为凸面;第三透镜可具有正光焦度;第四透镜可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可为凹面;第五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或负光焦度;以及第六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或负光焦度。通过合理分配光学成像镜头的各个透镜的光焦度和面型,有利于光学成像镜头平衡和矫正各项像差以得到高像质镜头。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条件式Semi-FOV≥70°,其中,Semi-FOV为光学成像镜头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满足Semi-FOV≥70°,可有利于光学成像镜头满足广角要求。更具体地,Semi-FOV可满足80°≥Semi-FOV≥77°。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条件式ImgH≥7.8mm,其中,ImgH为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满足ImgH≥7.8mm,光学成像镜头可以具有大像面。更具体地,ImgH可满足8.2mm≥ImgH≥7.8mm。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条件式0.5<f5/f3<2.6,其中,f3为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5为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通过控制f5与f3的比值在该范围内,可有利于合理分配第三透镜与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也有利于矫正光学成像镜头的垂轴色差,提高光学成像镜头的性能。更具体地,f5和f3可满足0.9<f5/f3<2.6。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条件式-1.5<f4/f<-1.0,其中,f4为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为光学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通过控制f4与f的比值在该范围内,可有利于矫正光学成像镜头的轴向色差。更具体地,f4和f可满足:-1.5<f4/f<-1.2。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条件式-4.0<f2/f1<-2.0,其中,f1为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2为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通过控制f2与f1的比值在该范围内,可有利于合理分配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也有利于矫正光学成像镜头的垂轴色差。更具体地,f2和f1可满足-3.6<f2/f1<-2.0。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条件式R3/R5>1.0,其中,R3为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5为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通过控制R3与R5的比值在该范围,有利于合理限制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的相对形状,从而使光学成像镜头可以较好地矫正球差。另外,还有利于光学成像镜头更好地匹配芯片的主光线角度,从而提高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品质。更具体地,R3和R5可满足7.5>R3/R5>1.2。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条件式1.0<(R6+R7)/R10<2.5,其中,R6为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7为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0为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通过控制R6和R7之和与R10的比值在该范围,可有利于控制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的慧差贡献率处于合理范围,从而能够很好地补偿各透镜所产生的慧差,以获得良好的成像质量。更具体地,R6、R7和R10可满足1.2<(R6+R7)/R10<2.5。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条件式1.0<(R11+R12)/f<2.0,其中,R11为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2为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f为光学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通过控制R11和R12之和与f的比值在该范围,可有利于平衡光学成像镜头的轴向色差,也有利于矫正场曲。更具体地,R11、R12和f可满足1.3<(R11+R12)/f<1.9。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条件式4.5<R1/R2<14.5,其中,R1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2为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通过控制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的比值在该范围,可有利于实现光学成像镜头大视场角、大光圈和高解像力特性。另外,还有利于降低第一透镜的敏感度,保证第一透镜具有良好的加工工艺性。更具体地,R1和R2可满足4.7<R1/R2<14.4。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条件式1.5<BFL/T12<3.5,其中,BFL为第六透镜的像侧面至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T12为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通过控制BFL与T12的比值在该范围,可既有利于矫正光学成像镜头在子午方向和弧矢方向上的像散,又有利于使光学成像镜头满足生产加工的要求。更具体地,BFL和T12可满足1.9<BFL/T12<3.2。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条件式3.0<TTL/(CT2+CT3)<4.0,其中,TTL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CT2为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为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通过控制TTL与CT2和CT3之和的比值在该范围,既有利于补偿轴外视场的场曲,又有利于确保光学成像镜头的小型化。更具体地,TTL、CT2和CT3可满足3.3<TTL/(CT2+CT3)<3.8。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条件式1.0<SD/ImgH<1.5,其中,SD为光学成像镜头的光阑至第六透镜的像侧面在光轴上的距离,ImgH为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通过控制SD与ImgH的比值在该范围,可有利于平衡和矫正光学成像镜头与光阑有关的像差(例如,慧差、像散、畸变和轴向色差等),从而实现高清成像。更具体地,SD和ImgH可满足1.0<SD/ImgH<1.4。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条件式1.0<ETL/EIN<1.5,其中,EIN为在1/2入瞳直径处沿平行于光轴的方向从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距离,ETL为在1/2入瞳直径处沿平行于光轴的方向从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面的距离。通过控制ETL和EIN的比值在该范围,既有利于保证光学成像镜头具有一定的设计自由度以充分优化设计,又有利于控制中间视场光线的光程,从而控制光学成像镜头的波前像差。更具体地,ETL和EIN可满足1.2<ETL/EIN<1.4。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条件式3.5<TTL/BFL<5.0,其中,TTL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BFL为第六透镜的像侧面至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通过控制TTL和BFL的比值在该范围,既有利于保证光学成像镜头具有紧凑的结构,以满足生产加工的要求,又有利于保证光学成像镜头具有足够的后焦长度。更具体地,TTL和BFL可满足3.6<TTL/BFL<4.7。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条件式2.5<ETP2/ETP1<5.0,其中,ETP1为第一透镜在1/2入瞳直径处沿平行于光轴的方向的厚度,ETP2为第二透镜在1/2入瞳直径处沿平行于光轴的方向的厚度。通过控制ETP2与ETP1的比值在该范围,既有利于保证光学成像镜头的头部小型化,又有利于保证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的加工工艺性。更具体地,ETP2和ETP1可满足2.9<ETP2/ETP1<4.9。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条件式-7.0<f12/f23≤-2.0,其中,f12为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的组合焦距,f23为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的组合焦距。通过控制f12与f23的比值在该范围,可合理地控制各透镜的光焦度,进而有利于矫正光学成像镜头的垂轴色差和轴向色差,提高光学成像镜头的光学性能。更具体地,f12和f23可满足-6.8<f12/f23≤-2.0。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上述光学成像镜头还可包括至少一个光阑。光阑可根据需要设置在适当位置处,例如,设置在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之间。可选地,上述光学成像镜头还可包括用于校正色彩偏差的滤光片和/或用于保护位于成像面上的感光元件的保护玻璃。
根据本申请的上述实施方式的光学成像镜头可采用多片镜片,例如上文所述的六片。通过合理分配各透镜的光焦度、面型、各透镜的中心厚度以及各透镜之间的轴上间距等,可以使得光学成像镜头具有例如大视场角、大像面等特性,同时可以有效补偿光学成像镜头的轴向色差及垂轴色差等,提高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品质。
在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中,各透镜的镜面中至少一个为非球面镜片,即,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中至少一个镜面为非球面镜片。非球面透镜的特点是:从透镜中心到透镜周边,曲率是连续变化的。与从透镜中心到透镜周边具有恒定曲率的球面透镜不同,非球面透镜具有更佳的曲率半径特性,具有改善歪曲像差即改善像散像差的优点。采用非球面透镜后,能够尽可能地消除在成像的时候出现的像差,进而改善成像质量。可选地,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中的每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中的至少一个为非球面镜面。可选地,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中的每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镜面。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中的至少一个是玻璃非球面透镜。
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未背离本申请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可改变构成光学成像镜头的透镜数量,来获得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各个结果和优点。例如,虽然在实施方式中以六个透镜为例进行了描述,但是该光学成像镜头不限于包括六个透镜。如果需要,该光学成像镜头还可包括其它数量的透镜。
下面参照附图进一步描述可适用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具体实施例。
实施例1
以下参照图1至图2D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镜头。图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光学成像镜头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光阑STO、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第六透镜E6和滤光片E7。
第一透镜E1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1为凸面,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E2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3为凸面,像侧面S4为凸面。第三透镜E3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5为凸面,像侧面S6为凸面。第四透镜E4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7为凹面,像侧面S8为凹面。第五透镜E5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9为凸面,像侧面S10为凸面。第六透镜E6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11为凸面,像侧面S12为凹面。滤光片E7具有物侧面S13和像侧面S14。光学成像镜头具有成像面S15,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4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5上。
表1示出了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基本参数,其中,曲率半径和厚度/距离的单位均为毫米(mm)。
表1
在实施例1中,第一透镜E1至第六透镜E6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各非球面透镜的面型x可利用但不限于以下非球面公式进行限定:
其中,x为非球面沿光轴方向在高度为h的位置时,距非球面顶点的距离矢高;c为非球面的近轴曲率,c=1/R(即,近轴曲率c为上表1中曲率半径R的倒数);k为圆锥系数;Ai是非球面第i-th阶的修正系数。下表2给出了可用于实施例1中各非球面镜面S1至S12的高次项系数A4、A6、A8、A10、A12、A14和A16。
表2
图2A示出了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汇聚焦点偏离。图2B示出了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2C示出了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视场角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图2D示出了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的像高的偏差。根据图2A至图2D可知,实施例1所给出的光学成像镜头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实施例2
以下参照图3至图4D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镜头。在本实施例及以下实施例中,为简洁起见,将省略部分与实施例1相似的描述。图3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3所示,光学成像镜头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光阑STO、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第六透镜E6和滤光片E7。
第一透镜E1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1为凸面,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E2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3为凸面,像侧面S4为凸面。第三透镜E3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5为凸面,像侧面S6为凸面。第四透镜E4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7为凹面,像侧面S8为凹面。第五透镜E5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9为凸面,像侧面S10为凸面。第六透镜E6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11为凸面,像侧面S12为凹面。滤光片E7具有物侧面S13和像侧面S14。光学成像镜头具有成像面S15,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4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5上。
表3示出了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基本参数,其中,曲率半径和厚度/距离的单位均为毫米(mm)。表4示出了可用于实施例2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其中,各非球面面型可由上述实施例1中给出的公式(1)限定。
表3
面号 | A4 | A6 | A8 | A10 | A12 | A14 | A16 |
S1 | 1.3043E-03 | -2.0319E-04 | 1.6799E-05 | -7.7675E-07 | 2.1372E-08 | -3.2863E-10 | 2.2083E-12 |
S2 | 1.0772E-03 | -2.3059E-04 | -8.7287E-06 | -1.8496E-06 | 1.5730E-06 | -1.7732E-07 | 7.2249E-09 |
S3 | -3.0965E-03 | -9.3234E-05 | 4.0991E-05 | -1.0548E-05 | 1.7767E-06 | -1.6056E-07 | 5.7286E-09 |
S4 | -2.3974E-03 | -1.0028E-03 | 6.3539E-04 | 2.8647E-04 | -3.7546E-04 | 1.1954E-04 | -1.2248E-05 |
S5 | -1.7885E-03 | -1.7149E-04 | -3.0345E-05 | 4.3877E-05 | -7.5032E-06 | 4.8411E-07 | -8.0676E-09 |
S6 | 4.4861E-03 | -2.7553E-03 | 6.6901E-04 | -1.6190E-04 | 2.8150E-05 | -2.5293E-06 | 8.9028E-08 |
S7 | 7.4688E-03 | -3.1189E-03 | 8.1975E-04 | -1.3941E-04 | 1.5996E-05 | -1.0846E-06 | 2.9410E-08 |
S8 | 1.0565E-03 | -8.8825E-04 | 2.0553E-04 | -1.8669E-05 | 7.0155E-07 | -5.4447E-09 | -1.8675E-10 |
S9 | 1.9753E-03 | -4.8046E-04 | 5.0421E-05 | -3.9908E-06 | 2.0734E-07 | -5.4026E-09 | 5.2415E-11 |
S10 | 1.1667E-03 | 5.6162E-05 | 5.3173E-05 | -1.0352E-05 | 7.4706E-07 | -2.5623E-08 | 3.5471E-10 |
S11 | 1.0325E-03 | -7.2632E-05 | 4.3077E-06 | -1.6453E-07 | 3.1293E-09 | -2.9015E-11 | 1.0952E-13 |
S12 | -1.7149E-03 | 8.0630E-05 | 1.1114E-09 | -1.2880E-07 | 4.1995E-09 | -5.5146E-11 | 2.6704E-13 |
表4
图4A示出了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汇聚焦点偏离。图4B示出了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4C示出了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视场角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图4D示出了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的像高的偏差。根据图4A至图4D可知,实施例2所给出的光学成像镜头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实施例3
以下参照图5至图6D描述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镜头。图5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5所示,光学成像镜头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光阑STO、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第六透镜E6和滤光片E7。
第一透镜E1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1为凸面,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E2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3为凸面,像侧面S4为凹面。第三透镜E3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5为凸面,像侧面S6为凸面。第四透镜E4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7为凹面,像侧面S8为凸面。第五透镜E5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9为凸面,像侧面S10为凸面。第六透镜E6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11为凸面,像侧面S12为凹面。滤光片E7具有物侧面S13和像侧面S14。光学成像镜头具有成像面S15,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4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5上。
表5示出了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基本参数,其中,曲率半径和厚度/距离的单位均为毫米(mm)。表6示出了可用于实施例3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其中,各非球面面型可由上述实施例1中给出的公式(1)限定。
表5
面号 | A4 | A6 | A8 | A10 | A12 | A14 | A16 |
S1 | -2.1785E-04 | 2.1610E-04 | -2.1709E-05 | 1.3265E-06 | -4.9802E-08 | 1.0275E-09 | -8.8263E-12 |
S2 | -3.3777E-03 | 2.4182E-04 | -8.5363E-05 | 6.0523E-05 | -1.5696E-05 | 1.9317E-06 | -9.0982E-08 |
S3 | -2.7291E-03 | -2.8773E-04 | 1.4248E-04 | -3.3576E-05 | 4.5477E-06 | -3.4363E-07 | 1.1244E-08 |
S4 | -1.2805E-03 | -4.6920E-03 | 5.5673E-03 | -3.1066E-03 | 8.8282E-04 | -1.1247E-04 | 4.4704E-06 |
S5 | -1.8705E-03 | -1.7327E-04 | 1.4307E-04 | -5.4965E-05 | 1.3553E-05 | -1.4477E-06 | 5.6234E-08 |
S6 | 8.6288E-04 | -1.3045E-04 | -3.9375E-04 | 8.3700E-05 | -4.4609E-06 | -4.7960E-07 | 5.2744E-08 |
S7 | 1.4980E-02 | -9.2162E-04 | -6.7137E-04 | 1.3011E-04 | 1.1708E-06 | -2.1066E-06 | 1.4948E-07 |
S8 | 1.5828E-03 | 2.0829E-03 | -7.3292E-04 | 1.1154E-04 | -8.9409E-06 | 3.7058E-07 | -6.2677E-09 |
S9 | -2.2891E-03 | 1.4882E-03 | -2.6488E-04 | 1.8343E-05 | -5.0873E-07 | 5.7602E-09 | -8.4963E-11 |
S10 | 1.8204E-03 | -2.3061E-04 | 3.4006E-05 | 6.6104E-08 | -5.3018E-07 | 4.2306E-08 | -9.4497E-10 |
S11 | 6.3576E-05 | -1.5652E-06 | -2.0641E-06 | 1.3728E-07 | -3.5182E-09 | 4.0311E-11 | -1.7196E-13 |
S12 | 2.6354E-04 | -3.9578E-05 | 1.2479E-06 | -1.3295E-08 | 8.8720E-11 | -3.3879E-12 | 3.6766E-14 |
表6
图6A示出了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汇聚焦点偏离。图6B示出了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6C示出了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视场角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图6D示出了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的像高的偏差。根据图6A至图6D可知,实施例3所给出的光学成像镜头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实施例4
以下参照图7至图8D描述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4的光学成像镜头。图7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4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7所示,光学成像镜头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光阑STO、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第六透镜E6和滤光片E7。
第一透镜E1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1为凸面,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E2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3为凸面,像侧面S4为凸面。第三透镜E3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5为凸面,像侧面S6为凸面。第四透镜E4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7为凹面,像侧面S8为凹面。第五透镜E5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9为凸面,像侧面S10为凸面。第六透镜E6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11为凸面,像侧面S12为凹面。滤光片E7具有物侧面S13和像侧面S14。光学成像镜头具有成像面S15,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4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5上。
表7示出了实施例4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基本参数,其中,曲率半径和厚度/距离的单位均为毫米(mm)。表8示出了可用于实施例4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其中,各非球面面型可由上述实施例1中给出的公式(1)限定。
表7
面号 | A4 | A6 | A8 | A10 | A12 | A14 | A16 |
S1 | 1.4329E-04 | 1.1906E-05 | -4.2280E-07 | 1.1495E-08 | -2.2494E-10 | 2.2985E-12 | -3.8280E-15 |
S2 | -7.8291E-04 | 3.2112E-05 | -2.3233E-05 | 8.2141E-06 | -1.2236E-06 | 9.3613E-08 | -2.8036E-09 |
S3 | -2.3585E-03 | -8.5954E-05 | 4.0052E-05 | -7.0395E-06 | 6.5143E-07 | -3.1658E-08 | 6.5815E-10 |
S4 | 4.6933E-04 | -2.7958E-03 | 2.6123E-03 | -1.2886E-03 | 3.5232E-04 | -5.0278E-05 | 2.9333E-06 |
S5 | -4.4217E-04 | 9.7481E-06 | -2.7677E-05 | 1.1748E-05 | -1.9364E-06 | 1.5760E-07 | -4.9367E-09 |
S6 | -3.2167E-03 | 1.3496E-03 | -4.7286E-04 | 6.4269E-05 | -3.1572E-06 | -6.3429E-08 | 8.1203E-09 |
S7 | 7.7117E-04 | 8.0372E-04 | -2.5405E-04 | 1.9961E-05 | 2.1704E-06 | -4.2402E-07 | 1.8053E-08 |
S8 | 1.2531E-03 | -2.5063E-04 | 1.7732E-05 | 1.9212E-06 | -3.1791E-07 | 1.5240E-08 | -2.5114E-10 |
S9 | 7.1483E-04 | -2.6161E-04 | 2.9514E-05 | -1.9346E-06 | 7.5115E-08 | -1.4431E-09 | 9.8868E-12 |
S10 | -3.6147E-04 | 2.8110E-04 | -2.7223E-05 | 1.3147E-06 | -4.1363E-08 | 7.5262E-10 | -4.1451E-12 |
S11 | 1.6142E-03 | -6.6619E-05 | 1.8911E-06 | -4.1700E-08 | 6.2756E-10 | -5.1690E-12 | 1.7111E-14 |
S12 | -1.3523E-03 | 1.1543E-04 | -5.3812E-06 | 1.5407E-07 | -2.7172E-09 | 2.7018E-11 | -1.1491E-13 |
表8
图8A示出了实施例4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汇聚焦点偏离。图8B示出了实施例4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8C示出了实施例4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视场角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图8D示出了实施例4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的像高的偏差。根据图8A至图8D可知,实施例4所给出的光学成像镜头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实施例5
以下参照图9至图10D描述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5的光学成像镜头。图9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5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9所示,光学成像镜头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光阑STO、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第六透镜E6和滤光片E7。
第一透镜E1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1为凸面,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E2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3为凸面,像侧面S4为凸面。第三透镜E3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5为凸面,像侧面S6为凸面。第四透镜E4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7为凹面,像侧面S8为凹面。第五透镜E5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9为凸面,像侧面S10为凸面。第六透镜E6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11为凸面,像侧面S12为凹面。滤光片E7具有物侧面S13和像侧面S14。光学成像镜头具有成像面S15,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4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5上。
表9示出了实施例5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基本参数,其中,曲率半径和厚度/距离的单位均为毫米(mm)。表10示出了可用于实施例5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其中,各非球面面型可由上述实施例1中给出的公式(1)限定。
表9
表10
图10A示出了实施例5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汇聚焦点偏离。图10B示出了实施例5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10C示出了实施例5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视场角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图10D示出了实施例5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的像高的偏差。根据图10A至图10D可知,实施例5所给出的光学成像镜头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实施例1至实施例5中,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各透镜的焦距值f1至f6、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TTL、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最大视场角的一半Semi-FOV、光学成像镜头的光圈数Fno、在1/2入瞳直径处沿平行于光轴的方向从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距离EIN、在1/2入瞳直径处沿平行于光轴的方向从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面的距离ETL、光阑至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距离SD、第一透镜在1/2入瞳直径处沿平行于光轴的方向的厚度ETP1、第二透镜在1/2入瞳直径处沿平行于光轴的方向的厚度ETP2、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的组合焦距f12以及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的组合焦距f23如表11中所示。
参数\实施例 | 1 | 2 | 3 | 4 | 5 |
f(mm) | 5.00 | 5.10 | 5.01 | 5.00 | 5.09 |
f1(mm) | -6.79 | -6.52 | -5.75 | -6.80 | -6.56 |
f2(mm) | 14.12 | 13.50 | 20.39 | 14.03 | 13.82 |
f3(mm) | 6.24 | 7.42 | 4.71 | 6.85 | 7.38 |
f4(mm) | -7.28 | -6.69 | -6.17 | -7.31 | -6.67 |
f5(mm) | 8.41 | 7.31 | 12.19 | 8.44 | 7.20 |
f6(mm) | -41.17 | 291.20 | 24.61 | -42.75 | 307.92 |
TTL(mm) | 20.42 | 20.39 | 18.81 | 23.01 | 20.26 |
ImgH(mm) | 7.99 | 8.08 | 8.03 | 8.05 | 8.08 |
Semi-FOV(°) | 78.0 | 79.0 | 79.0 | 79.0 | 79.0 |
Fno | 3.00 | 3.00 | 3.00 | 3.00 | 3.00 |
EIN(mm) | 15.78 | 14.84 | 13.71 | 18.12 | 16.42 |
ETL(mm) | 20.41 | 20.38 | 18.79 | 23.01 | 21.91 |
SD(mm) | 9.54 | 8.70 | 8.51 | 10.72 | 8.72 |
ETP1(mm) | 0.69 | 1.05 | 0.69 | 0.79 | 1.07 |
ETP2(mm) | 3.05 | 3.18 | 2.60 | 3.83 | 3.12 |
f12(mm) | -26.92 | -22.97 | -8.94 | -36.16 | -21.78 |
f23(mm) | 5.01 | 5.46 | 4.46 | 5.38 | 5.45 |
表11实施例1至实施例5分别满足表12中所示的关系。
表12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成像装置,其设置有电子感光元件以成像,其电子感光元件可以是感光耦合元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或互补性氧化金属半导体元件(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CMOS)。成像装置可以是诸如数码相机的独立成像设备,也可以是集成在诸如手机等移动电子设备上的成像模块。该成像装置装配有以上描述的光学成像镜头。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Claims (30)
1.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
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其物侧面为凸面;
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其物侧面为凸面;
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
具有负光焦度的第四透镜,其物侧面为凹面;
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五透镜;以及
具有光焦度的第六透镜,
其中,所述光学成像镜头中具有光焦度的透镜的数量是六;
所述光学成像镜头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Semi-FOV满足:Semi-FOV≥70°;
所述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的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满足:ImgH≥7.8mm;
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与所述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满足:-4.0<f2/f1<-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与所述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5满足:
0.5<f5/f3<2.6。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4与所述光学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满足:
-1.5<f4/f<-1.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3与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5满足:
R3/R5>1.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6、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7以及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0满足:
1.0<(R6+R7)/R10<2.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1、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2以及所述光学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满足:
1.0<(R11+R12)/f<2.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与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2满足:
4.5<R1/R2<14.5。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至所述成像面在所述光轴上的距离BFL与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12满足:
1.5<BFL/T12<3.5。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成像面在所述光轴上的距离TTL、所述第二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以及所述第三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满足:
3.0<TTL/(CT2+CT3)<4.0。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在1/2入瞳直径处沿平行于所述光轴的方向的厚度ETP1与所述第二透镜在所述1/2入瞳直径处沿平行于所述光轴的方向的厚度ETP2满足:
2.5<ETP2/ETP1<5.0。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二透镜的组合焦距f12与所述第二透镜与所述第三透镜的组合焦距f23满足:
-7.0<f12/f23≤-2.0。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中的至少一个是玻璃非球面透镜。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在1/2入瞳直径处沿平行于所述光轴的方向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距离EIN与在所述1/2入瞳直径处沿平行于所述光轴的方向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成像面的距离ETL满足:
1.0<ETL/EIN<1.5。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镜头还包括光阑,所述光阑至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在所述光轴上的距离SD与所述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的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满足:
1.0<SD/ImgH<1.5。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TTL与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至所述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BFL满足:
3.5<TTL/BFL<5.0。
16.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
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
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
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
具有负光焦度的第四透镜;
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五透镜;以及
具有光焦度的第六透镜,
其中,所述光学成像镜头中具有光焦度的透镜的数量是六;
所述光学成像镜头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Semi-FOV满足:Semi-FOV≥70°;
所述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的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满足:ImgH≥7.8mm;
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与所述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满足:-4.0<f2/f1<-2.0。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与所述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5满足:
0.5<f5/f3<2.6。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4与所述光学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满足:
-1.5<f4/f<-1.0。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3与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5满足:
R3/R5>1.0。
2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6、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7以及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0满足:
1.0<(R6+R7)/R10<2.5。
21.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1、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2以及所述光学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满足:
1.0<(R11+R12)/f<2.0。
22.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与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2满足:
4.5<R1/R2<14.5。
23.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至所述成像面在所述光轴上的距离BFL与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12满足:
1.5<BFL/T12<3.5。
24.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成像面在所述光轴上的距离TTL、所述第二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以及所述第三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满足:
3.0<TTL/(CT2+CT3)<4.0。
25.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在1/2入瞳直径处沿平行于所述光轴的方向的厚度ETP1与所述第二透镜在所述1/2入瞳直径处沿平行于所述光轴的方向的厚度ETP2满足:
2.5<ETP2/ETP1<5.0。
26.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二透镜的组合焦距f12与所述第二透镜与所述第三透镜的组合焦距f23满足:
-7.0<f12/f23≤-2.0。
27.根据权利要求16至26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中的至少一个是玻璃非球面透镜。
28.根据权利要求16至26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在1/2入瞳直径处沿平行于所述光轴的方向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距离EIN与在所述1/2入瞳直径处沿平行于所述光轴的方向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成像面的距离ETL满足:
1.0<ETL/EIN<1.5。
29.根据权利要求16至26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镜头还包括光阑,所述光阑至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在所述光轴上的距离SD与所述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的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满足:
1.0<SD/ImgH<1.5。
30.根据权利要求16至26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TTL与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至所述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BFL满足:
3.5<TTL/BFL<5.0。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133590.5A CN112748545B (zh) | 2021-02-01 | 2021-02-01 | 光学成像镜头 |
US17/646,543 US20220252843A1 (en) | 2021-02-01 | 2021-12-30 | Optical imaging lens assembly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133590.5A CN112748545B (zh) | 2021-02-01 | 2021-02-01 | 光学成像镜头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748545A CN112748545A (zh) | 2021-05-04 |
CN112748545B true CN112748545B (zh) | 2022-05-06 |
Family
ID=756534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133590.5A Active CN112748545B (zh) | 2021-02-01 | 2021-02-01 | 光学成像镜头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20252843A1 (zh) |
CN (1) | CN112748545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326046B (zh) * | 2022-01-26 | 2024-04-26 |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 摄像镜头 |
CN115236842B (zh) * | 2022-09-22 | 2023-02-24 | 江西联创电子有限公司 | 光学镜头 |
CN116643384B (zh) * | 2023-07-27 | 2023-11-07 | 江西欧菲光学有限公司 |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953261B2 (en) * | 2013-03-03 | 2015-02-10 | Newmax Technology Co., Ltd. | Six-piece optical lens system |
JP6680445B2 (ja) * | 2017-12-12 | 2020-04-15 | カンタツ株式会社 | 撮像レンズ |
CN111221096B (zh) * | 2018-11-23 | 2023-01-06 | 南昌欧菲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超广角镜头、相机模组和电子装置 |
-
2021
- 2021-02-01 CN CN202110133590.5A patent/CN112748545B/zh active Active
- 2021-12-30 US US17/646,543 patent/US20220252843A1/en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748545A (zh) | 2021-05-04 |
US20220252843A1 (en) | 2022-08-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219613B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CN107664830B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CN113296244A (zh) | 摄像光学系统 | |
CN110426822A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CN107436477B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CN114047607A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CN113820832B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CN211086748U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CN111781707A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CN112684593B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CN112748545B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CN210015278U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CN112462501A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CN112230396A (zh) | 摄像镜头组 | |
CN112130286A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CN111580249A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CN111474682A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CN115327750A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CN113093370B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CN111352210A (zh) | 成像镜头 | |
CN211086755U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CN210572972U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CN211086745U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CN210155392U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CN210155386U (zh) | 光学成像镜头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