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584805A - 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吸收性物品制造装置、吸收性物品及吸收体 - Google Patents
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吸收性物品制造装置、吸收性物品及吸收体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584805A CN112584805A CN201880096231.3A CN201880096231A CN112584805A CN 112584805 A CN112584805 A CN 112584805A CN 201880096231 A CN201880096231 A CN 201880096231A CN 112584805 A CN112584805 A CN 11258480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ow
- absorbent article
- gas
- absorbent body
- open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0000002745 absorbent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9
- 239000002250 absorbent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9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0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
- 239000013618 particulate matt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8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7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6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8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4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3892 sprea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07480 spread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35699 permeabilit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08188 pelle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1
- 239000006096 absorb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9
- 239000008187 granular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3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0000014759 maintenance of lo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5507 spra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4014 plasticiz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2504 physiological saline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URAYPUMNDPQOKB-UHFFFAOYSA-N triacetin Chemical compound CC(=O)OCC(OC(C)=O)COC(C)=O URAYPUMNDPQOKB-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1156 evalu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1230 bind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2301 cellulose acet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1087 glyceryl triacet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5000013773 glyceryl triacetat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60002622 triacetin Drug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792 add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DOIRQSBPFJWKBE-UHFFFAOYSA-N dibutyl phthalate Chemical compound CCCCOC(=O)C1=CC=CC=C1C(=O)OCCCC DOIRQSBPFJWKBE-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06 packaging method and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856 pa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5807 s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247 superabsorbent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OVOUKWFJRHALDD-UHFFFAOYSA-N 2-[2-(2-acetyloxyethoxy)ethoxy]ethyl acetate Chemical compound CC(=O)OCCOCCOCCOC(C)=O OVOUKWFJRHALD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AWKXKNCCQLNZDB-UHFFFAOYSA-N 2-[2-(2-propanoyloxyethoxy)ethoxy]ethyl propanoate Chemical compound CCC(=O)OCCOCCOCCOC(=O)CC AWKXKNCCQLNZDB-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DOOTYTYQINUNNV-UHFFFAOYSA-N Triethyl citrate Chemical compound CCOC(=O)CC(O)(C(=O)OCC)CC(=O)OCC DOOTYTYQINUNN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26 adhesive bo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HSUIVCLOAAJSRE-UHFFFAOYSA-N bis(2-methoxyethyl) benzene-1,2-dicarboxylate Chemical compound COCCOC(=O)C1=CC=CC=C1C(=O)OCCOC HSUIVCLOAAJSRE-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678 cellulose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1913 cellulose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748 compress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217 dele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30 dele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2148 ester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36 particula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17 re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1069 triethyl ci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VMYFZRTXGLUXMZ-UHFFFAOYSA-N triethyl citrate Natural products CCOC(=O)C(O)(C(=O)OCC)C(=O)OCC VMYFZRTXGLUXM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3769 triethyl citrat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7 uniform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2700 urin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 D—TEXTILES; PAPER
- D02—YARNS;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WARPING OR BEAMING
- D02J—FINISHING OR DRESSING OF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CORDS, ROPES OR THE LIKE
- D02J1/00—Modifying the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resulting from a particular structure; Modifying, retaining, or restoring the physical form or cross-sectional shape, e.g. by use of dies or squeeze rollers
- D02J1/18—Separating or spreading
-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M—TREATMENT,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IN CLASS D06, OF FIBRES, THREADS, YARNS, FABRICS, FEATHERS OR FIBROUS GOODS MADE FROM SUCH MATERIALS
- D06M15/00—Treating fibres, threads, yarns, fabrics, or fibrous goods made from such materials, with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Such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mechanical treatment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Absorbent Articles And Support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其中,在气体开纤装置的至少一个开纤室中利用气体对所输送的丝束进行开纤,在比丝束的输送方向的最下游侧的开纤室的出口更靠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将粒状物添加到丝束中,在比气体开纤装置更靠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将使丝束中包含的多根纤维结合的粘结剂添附于丝束的下表面。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吸收性物品制造装置、吸收性物品及吸收体。
背景技术
纸尿布、用于防止尿液渗漏的垫等吸收性物品例如具备吸收水分的吸收体。吸收体例如像专利文献1公开的那样通过将经卷曲的乙酸纤维素丝束开纤而制造。经开纤的丝束的多根纤维例如利用粘结剂被结合。
在吸收体的内部配置例如由高吸水性树脂(Super absorbent polymer:SAP)形成的粒状物。对于具备具有这种结构的吸收体的吸收性物品而言,例如水分通过与吸收体重叠配置的顶面片材的微细孔,扩散至吸收体的内部并被粒状物吸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4148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制造具备在内部配置有粒状物的吸收体的吸收性物品的情况下,有因粒状物从吸收体脱落而导致吸收性物品的品质降低的担忧。另外,有因利用粘结剂将丝束的多根纤维结合而导致吸收性物品的触感降低的担忧。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制造具备在内部配置有粒状物的吸收体的吸收性物品的情况下,防止粒状物从吸收体脱落,并且防止吸收性物品的触感降低。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涉及的吸收性物品制造方法中,在气体开纤装置的至少一个开纤室中利用气体对所输送的丝束进行开纤,在比前述丝束的输送方向的最下游侧的前述开纤室的出口更靠前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将粒状物添加到前述丝束中,在比前述气体开纤装置更靠前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将粘结剂添附于前述丝束的下表面,所述粘结剂使前述丝束中包含的多根纤维结合。
根据上述方法,所输送的丝束在气体开纤装置的开纤室中利用气体被开纤。另外,在比输送方向的最下游侧的开纤室的出口更靠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粒状物被添加到丝束中。由此,丝束的多根纤维一边立体地相互缠绕一边进行开纤,并且将粒状物分散在纤维间隙中。由此,可得到具备在内部配置有粒状物的吸收体的吸收性物品。
另外,在比气体开纤装置更靠输送方向的下游侧,使丝束的多根纤维结合的粘结剂被添附于丝束的下表面。由此,能够将通过气体开纤装置进行开纤后的丝束的下侧的多根纤维结合。由此,在丝束的下侧,粒状物变得易于被保持于丝束的纤维间隙中。因此,能够防止粒状物从吸收体的下表面脱落。
另外,通过将粘结剂相对于丝束而局部地添附于丝束的下表面,从而可以使吸收体中具有多根纤维未被结合的非结合区域。由此,能够维持丝束的松软的触感。因此,能够防止吸收性物品的触感的降低。
在比前述气体开纤装置更靠前述输送方向的前述下游侧,可以进一步将前述粘结剂添附于前述丝束的上表面。由此,能够良好地防止粒状物从吸收体的上表面脱落。
在比前述气体开纤装置更靠前述输送方向的前述下游侧,可以进一步将前述粘结剂添附于前述丝束的与前述输送方向垂直的侧面。由此,能够良好地防止粒状物从吸收体的与前述输送方向垂直的侧面脱落。
可以通过前述气体开纤装置对前述丝束进行开纤,所述气体开纤装置具有在内部形成有前述开纤室的筒状开纤部、和向前述开纤部导入前述丝束和前述气体的导入部。由此,能够防止粒状物从吸收体脱落,并且能够利用从导入部导入到筒状开纤部的开纤室中的气体以良好的效率将丝束蓬松地开纤。
在比前述导入部中的前述气体的导入口更靠前述输送方向的前述上游侧,可以将前述粒状物填充到前述丝束中。由此,能够防止粒状物从吸收体脱落,并且,能够易于使粒状物均匀地分散配置于在开纤室中被开纤的丝束的整体中。
在与前述开纤部的内周面分隔开的前述开纤部内的位置,可以将前述粒状物添加到前述丝束中。由此,能够防止粒状物从吸收体脱落,并且,能够易于将粒状物封入至在开纤室中被开纤的丝束的内部。
可以将前述气体开纤装置以前述丝束能够沿着下坡通过的方式进行配置。由此,能够防止粒状物从吸收体脱落,并且,通过使气体开纤装置倾斜地配置,从而能够使气体开纤装置的配置空间高效化。
可以在前述开纤部的内部将前述粒状物添加到前述丝束中。由此,能够防止粒状物从吸收体脱落,并且,能够易于将粒状物配置于丝束的内部。
在比前述气体开纤装置更靠前述输送方向的前述上游侧,可以使前述丝束与多对开纤辊对的圆周面接触,对前述丝束进行开纤。由此,能够通过气体开纤装置一边使利用多对开纤辊对进行开纤后的丝束立体地相互缠绕,一边进一步进行开纤。因此,能够对丝束良好地进行开纤,并且,能够防止粒状物从吸收体脱落。
可以将具有液体透过性的多孔质片材供给至在前述下表面添加有前述粘结剂的前述丝束的上表面。由此,能够防止粒状物从吸收体脱落,并且能够良好地防止吸收性物品的返液。
本发明的其他方式涉及的吸收性物品制造装置具备:气体开纤装置,其在至少一个开纤室中利用气体对所输送的丝束进行开纤;粒状物添加装置,其在比前述丝束的输送方向的最下游侧的前述开纤室的出口更靠前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将粒状物添加到前述丝束中;以及粘结剂添附装置,其在比前述气体开纤装置更靠前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将粘结剂添附于前述丝束的下表面,前述粘结剂使前述丝束中包含的多根纤维结合,其中,前述气体开纤装置具有在内部形成有前述开纤室的筒状开纤部、和向前述开纤部导入前述丝束和前述气体的导入部,前述丝束以能够沿着下坡通过的方式进行配置。
根据上述构成,可得到具备在内部配置有粒状物的吸收体的吸收性物品。另外,在丝束的下侧,粒状物变得易于被保持于丝束的纤维间隙。因此,能够防止粒状物从吸收体脱落。另外,能够维持丝束的松软的触感。由此,能够防止吸收性物品的触感的降低。
另外,以丝束能够沿着下坡通过的方式配置气体开纤装置。由此,能够使气体开纤装置倾斜地配置。因此,能够使气体开纤装置的配置空间高效化。
另外,从丝束的输送方向观看时,开纤装置具有高度尺寸比宽度尺寸小的流路截面形状。由此,能够以将丝束拓宽的方式将其开纤,从而将粒状物配置于丝束的内部。因此,能够提高吸收体的设计自由度。
本发明的其他方式涉及的吸收性物品具备:片状的吸收体,其包含经开纤的由多根纤维形成的丝束、和配置于前述丝束的内部的粒状物;以及具有液体透过性的多孔质片材,其在前述吸收体的一面侧重叠于前述吸收体而进行配置,前述吸收体具有:前述丝束的多根纤维被结合的结合区域、和前述丝束的多根纤维未被结合的非结合区域,前述结合区域在前述吸收体的另一面侧沿着前述另一面进行延伸,并且,前述非结合区域配置于比前述结合区域更靠前述吸收体的厚度方向内侧。
根据上述构成,吸收体的结合区域在前述吸收体的另一面侧沿着前述另一面进行延伸。因此,能够防止配置于吸收体的丝束内部的粒状物从吸收体的另一面侧脱落。由此,可得到粒状物的脱落得以防止的吸收性物品。
另外,吸收体的非结合区域配置于比前述结合区域更靠前述吸收体的厚度方向内侧。因此,能够维持丝束的松软的触感。由此,能够防止具备该吸收体的吸收性物品的触感降低。另外,多孔质片材在吸收体的一面侧重叠于吸收体而进行配置。由此,能够介由多孔质片材而使水分迅速地吸收于吸收体中。
前述结合区域可以还在前述吸收体的前述一面侧沿着前述一面进行延伸。由此,能够良好地防止配置于吸收体的丝束内部的粒状物从吸收体的一面侧脱落。
前述结合区域可以还从前述另一面侧向前述一面侧沿着前述吸收体的侧面进行延伸。由此,能够良好地防止配置于吸收体的丝束内部的粒状物从吸收体的侧面脱落。
本发明的其他方式涉及的吸收体包含经开纤的由多根纤维形成的丝束、和配置于前述丝束的内部的粒状物,并且形成为片状,所述吸收体具有:前述丝束的多根纤维被结合的结合区域、和前述丝束的多根纤维未被结合的非结合区域,前述结合区域在第1面侧沿着前述第1面进行延伸,并且,前述非结合区域配置于比前述结合区域更靠厚度方向内侧。
根据上述构成,吸收体的结合区域在吸收体的第1面侧沿着第1面进行延伸。因此,能够防止配置于吸收体的丝束内部的粒状物从吸收体的第1面侧脱落。由此,可得到粒状物的脱落得以防止的吸收体。
另外,吸收体的非结合区域配置于比结合区域更靠吸收体的厚度方向内侧。因此,能够维持丝束的松软的触感。由此,在制造具备该吸收体的吸收性物品的情况下,能够防止该吸收性物品的触感降低。
前述结合区域可以还在第2面侧沿着前述第2面进行延伸。由此,能够良好地防止配置于吸收体的丝束内部的粒状物从吸收体的第2面侧脱落。
前述结合区域可以还从前述第1面侧向前述第2面侧沿着侧面进行延伸。由此,能够良好地防止配置于吸收体的丝束内部的粒状物从吸收体的侧面脱落。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制造具备在内部配置有粒状物的吸收体的吸收性物品的情况下,能够防止粒状物从吸收体脱落。
附图说明
[图1]为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吸收性物品制造装置的整体图。
[图2]为图1的气体开纤装置和粒状物添加装置的从丝束带的宽度方向看到的铅直截面图。
[图3]为图1的开纤部的分解图。
[图4]为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吸收体的从输送方向看到的铅直截面图。
[图5]为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吸收性物品的从输送方向看到的铅直截面图。
[图6]为第1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涉及的吸收体的从输送方向看到的铅直截面图。
[图7]为第1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涉及的吸收性物品的从输送方向看到的铅直截面图。
[图8]为第1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涉及的吸收体的从输送方向看到的铅直截面图。
[图9]为第1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涉及的吸收性物品的从输送方向看到的铅直截面图。
[图10]为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气体开纤装置和粒状物添加装置的从丝束带的宽度方向看到的铅直截面图。
[图11]为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吸收体的从输送方向看到的铅直截面图。
[图12]为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吸收性物品的从输送方向看到的铅直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针对各实施方式,参照附图来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记载中,所谓上游侧,是指丝束带60的输送方向P的上游侧。另外,所谓下游侧,是指丝束带60的输送方向P的下游侧。
(第1实施方式)
图1为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吸收性物品制造装置1(以下,称为制造装置1。)的概略图。图2为图1的气体开纤装置9和粒状物添加装置10的从丝束带的宽度方向看到的铅直截面图。图2中,省略了粒状物添加装置10的贮存部23的图示。图3为图1的开纤部20的分解图。
如图1所示,在制造装置1的附近配置捆包容器C。在捆包容器C内,包含多根纤维的丝束带60以折叠成捆状的状态被压缩而被捆包。图1的捆包容器C示出了截面结构。
丝束带60的纤维作为一例而言为乙酸纤维素丝束的长纤维,但不限定于此。制造装置1中,丝束带60的宽度方向被保持为水平,并且沿输送方向P被输送。
制造装置1具备第1制造部2和第2制造部3。第1制造部2利用丝束带60来制造吸收体61。第1制造部2具有第1拓宽装置4、导引件5、第2拓宽装置6、第1开纤辊对7、第2开纤辊对8、气体开纤装置9、粒状物添加装置10、粘结剂添附装置11、及输送辊对12。
第1拓宽装置4将从捆包容器C内提起的丝束带60沿宽度方向进行拓宽。导引件5将通过第1拓宽装置4的丝束带60向第2拓宽装置6导引。第2拓宽装置6将通过导引件5的丝束带60进一步沿宽度方向进行拓宽。
开纤辊对7、8在比气体开纤装置9更靠上游侧将通过第2拓宽装置6的丝束带60进一步进行开纤。第2开纤辊对8配置于比第1开纤辊对7更靠下游侧。第1开纤辊对7具有一对辊14、15。第2开纤辊对8具有一对辊16、17。
通过第2拓宽装置6的丝束带60被插通于一对辊14、15间和一对辊16、17间。由此,丝束带60在沿输送方向P被赋予张力的同时被开纤。通过第2开纤辊对8的丝束带60被多个导引辊13引导而被导入到气体开纤装置9中。
气体开纤装置9利用气体G对丝束带60进行开纤。气体开纤装置9为长条状,且在内部形成有输送丝束带60的输送路9a。本实施方式的气体开纤装置9以上游侧比下游侧更靠上方的方式进行倾斜配置。输送路9a从上游侧向下游侧而沿下坡进行延伸。由此,与将气体开纤装置9例如配置为水平的情况相比,使气体开纤装置9的配置空间更加高效化。需要说明的是,在气体开纤装置9的配置空间充足的情况等下,气体开纤装置9例如可以配置为水平。
如图1及2所示,气体开纤装置9具有连接部18、导入部19、开纤部20、及滞留部21。输送路9a包括:连接部18的内部空间18a、导入部19的内部空间19a及丝束带导入路19b、开纤部20的内部空间20a、及滞留部21的滞留室21a。
连接部18被安装于导入部19的上游侧而连接于粒状物添加装置10的供给管24。内部空间18a连接于内部空间19a。连接部18将通过第2开纤辊对8的丝束带60介由内部空间18a而导入到导入部19内。另外,从粒状物添加装置10的供给管24将粒状物50供给至内部空间18a。
导入部19将丝束带60和粒状物50导入到开纤部20中。导入部19为圆筒状,且形成有沿输送方向P延伸的内部空间19a。导入部19在内部空间19a中利用从外部导入的气体G而发生喷射。由此,导入部19将丝束带60与粒状物50进行混合。
具体而言,导入部19具有管状混合部41和喷嘴部42。混合部41具有气体导入口41a、丝束带导入口41b、及丝束带排出口41c。气体导入口41a配置于混合部41的上游侧的侧部。丝束带导入口41b配置于混合部41的上游端部。丝束带排出口41c配置于混合部41的下游端部。
气体导入口41a将经加压的气体G(作为一例为空气)导入到内部空间19a中。本实施方式中,粒状物50相对于丝束带60的添加位置位于比气体导入口41a更靠上游侧。丝束带导入口41b将丝束带60导入到内部空间19a中。混合部41的下游端部连接于开纤部20。
喷嘴部42配置于内部空间19a的上游侧。在喷嘴部42的下游前端形成有从上游侧向下游侧越来越细的锥形部42a。与锥形部42a的外周面相对的混合部41的内周面与锥形部42a的外周面分隔开,并且从上游侧向下游侧被缩径。由此,在锥形部42a的外周面与混合部41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喷射流路19c。喷射流路19c利用从气体导入口41a导入到内部空间19a中的气体G而发生喷射。
在喷嘴部42的内部形成有丝束带导入路19b。丝束带导入路19b的出口配置于比气体导入口41a更靠下游侧。利用通过喷射流路19c的气体G将通过丝束带导入路19b的丝束带60与粒状物50混合,并在内部空间19a内流通。
需要说明的是,气体G可以为空气以外的气体。另外,丝束带导入路19b的出口与气体导入口41a可以配置于从侧向观看时重叠的位置。另外,丝束带导入路19b的出口可以配置于比气体导入口41a更靠上游侧。
开纤部20将丝束带60开纤而进行成型,并且将粒状物50分散于丝束带60的内部而进行配置。如图1及3所示,开纤部20为筒状,且在内部形成有沿输送方向P延伸的内部空间20a。从输送方向P观看时,内部空间20a具有:具有高度尺寸(丝束带60的厚度方向尺寸)比宽度尺寸小的流路截面形状的至少一个开纤室(此处,第1开纤室20f及第2开纤室20g)。开纤部20利用气体G对所输送的丝束带60进行开纤,并且将丝束带60和粒状物50混合。
开纤部20具有沿丝束带60的厚度方向相互组合的第1构件43和第2构件44。在第1构件43与第2构件44的相互的相对面的中央形成有沿输送方向P延伸的槽部43a、44a。通过将槽部43a、44a组合,从而形成开纤部20的内周面20c。通过内周面20c而形成内部空间20a。内部空间20a与导入部19的内部空间19a连通。
开纤部20具有上游部20d和下游部20e。在上游部20d内形成有流路20b和第1开纤室20f。流路20b位于上游部20d的上游侧。
第1开纤室20f具有上游区域20f1和下游区域20f2。上游区域20f1的宽度W1从上游侧向下游侧渐增。下游区域20f2的宽度W2从上游侧向下游侧以比上游区域20f1的宽度W1更急剧的比例渐增。由此,第1开纤室20f的流路截面积从上游侧向下游侧渐增。
这样,开纤部20具有内部空间20a的流路截面积沿输送方向P增加的区域。丝束带60在通过第1开纤室20f内时,对应于第1开纤室20f的形状而进行膨胀,一边使多根纤维立体地相互缠绕一边进行开纤。
在下游部20e的内部形成有第2开纤室20g。第2开纤室20g与第1开纤室20f接连。第2开纤室20g的宽度W3较之下游区域20f2的出口处的宽度W2被进一步拓宽。由此,第2开纤室20g的流路截面积较之下游区域20f2的出口处的流路截面积被进一步扩大。
第2开纤室20g的宽度W3沿输送方向P为恒定的。丝束带60通过第2开纤室20g内时,多根纤维被进一步开纤而进行膨胀。需要说明的是,第1开纤室20f与第2开纤室20g的流路截面形状例如可以为圆形状。
滞留部21配置于开纤部20的下游侧,使通过内部空间19a的丝束带60暂时地滞留。滞留部21具有多个长条构件22。长条构件22的上游端部连接于开纤部20的下游端部。滞留部21中,利用多个长条构件22而形成了沿输送方向P延伸的滞留室21a。
如图3所示,具体而言,在开纤部20中,在上游部20d与下游部20e的边界部分形成有与输送方向P垂直地延伸的环状端面20h。端面20h沿着第2开纤室20g的周向延伸,并且设有供长条构件22插入的多个孔。
多个长条构件22在输送路9a的周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沿输送方向P延伸设置。由此,滞留室21a的流路截面形状同长条构件22与端面20h的连接位置处的内部空间20a的流路截面形状相似。因此,一边通过第1开纤室20f和第2开纤室20g进行开纤一边进行成型而得的丝束带60的形状在滞留室21a中也被保持。
多个长条构件22的下游端部伴随着从上游侧向下游侧前进而彼此接近。从内部空间20a的出口通过的丝束带60暂时地滞留在滞留室21a内后,通过滞留部21。由此,滞留部21抑制丝束带60的膨胀,并且对丝束带60的体积及纤维密度进行调整。
粒状物添加装置10在比输送方向P的最下游侧的开纤室(本实施方式中为第2开纤室20g)的出口更靠输送方向P的上游侧,将粒状物50添加到丝束带60中。粒状物50具有吸水性,作为一例而包含高吸水性树脂。
如图1及2所示,具体而言,粒状物添加装置10具有贮存部23和供给管24。贮存部23贮存粒状物50。供给管24的一端连接于贮存部23,另一端连接于输送路9a。供给管24从前述一端向前述另一端而沿下坡进行延伸。粒状物添加装置10使贮存于贮存部23中的粒状物50流通至供给管24。由此,粒状物添加装置10在内部空间19a中向丝束带60进行添加。
作为一例,粒状物添加装置10从丝束带60的下表面60b侧而将粒状物50添加到丝束带60中。粒状物添加装置10也可以从丝束带60的上表面60a侧而将粒状物50添加到丝束带60中。
另外,粒状物添加装置10可以以在比气体开纤装置9更靠上游侧(例如,在比第2开纤辊对8更靠下游侧且比气体开纤装置9更靠上游侧)将粒状物50添加到丝束带60中的方式进行配置。
粘结剂添附装置11在比气体开纤装置9更靠下游侧将使丝束带60中包含的多根纤维结合的粘结剂B添附于丝束带60的下表面60b。本实施方式的粘结剂添附装置11将粘结剂B添附于从输送方向P观看时的丝束带60的整周。此处,在使用通过制造装置1制造的吸收性物品64(参照图4)时,丝束带60的下表面60b为同与水分最初接触的丝束带60的面(上表面60a)相反的一侧的面。
粘结剂添附装置11具有外壳26、喷雾部27、导引部28、及排出部29。喷雾部27具有至少一个喷嘴。喷雾部27以能够利用喷嘴将液状粘结剂B从外壳26内的下侧向丝束带60的下表面进行喷雾的方式进行配置。
本实施方式中,喷雾部27具有多个喷嘴。喷雾部27以能够利用喷嘴将液状粘结剂B朝向通过外壳26内的丝束带60的从输送方向P看到的整周进行喷雾的方式进行配置。粘结剂B通过从外壳26延伸至外部的管30而被供给至喷雾部27。
导引部28在外壳26的内部沿上下方向进行延伸。导引部28支承丝束带60的上表面60a和下表面60b,使丝束带60的姿势稳定。排出部29配置于外壳26的下侧,将从喷雾部27喷出的残余的粘结剂B排出到外壳26外。
粘结剂添附装置11中,通过改变使粘结剂B添附于丝束带60时的丝束带60的密度、输送速度、及来自喷雾部27的每单位时间内的粘结剂B的喷雾量等的设定,从而能够使粘结剂B添附于从丝束带60的表面起至规定的深度为止的区域。
粘结剂B从丝束带60的表面起的添附区域的深度尺寸能够适当进行设定。该深度尺寸例如优选为从粘结剂添附装置11的出口起至输送辊对12的夹持点为止的输送区域中的丝束带60的厚度尺寸的0以上、1/5以下的范围的值,更优选为0以上、1/10以下的范围的值,进一步优选为0以上、1/20以下的范围的值。
粘结剂添附装置11将粘结剂B添附于丝束带60的方法没有限定。例如,可以为使用旋转刷、旋转辊或旋转盘中的任一者将粘结剂B添附于丝束带60的方法。
作为粘结剂B,例如可以使用能够使丝束带60的纤维溶解的各种增塑剂。作为增塑剂,例如可以使用三醋精、三乙二醇二乙酸酯、三乙二醇二丙酸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邻苯二甲酸二甲氧基乙酯、柠檬酸三乙酯等酯系增塑剂。增塑剂可以根据丝束带60的种类来适当选择。
在丝束带60包含乙酸纤维素丝束的情况下,作为增塑剂,优选使用三醋精、纤维素衍生物。这样的增塑剂具有挥发性。因此,能够防止增塑剂残留在所制造的吸收性物品64中。由此,能够提高吸收性物品64的安全性。
针对丝束带60的粘结剂B的添附量可以适当进行设定。该添附量例如优选为刚刚添附粘结剂B后的带有粘结剂B的丝束带60的总重量的1wt%以上、50wt%以下的范围的值,更优选为1wt%以上、10wt%以下的范围的值。
输送辊对12将通过粘结剂添附装置11的丝束带60向下游侧输送。丝束带60被插通于输送辊对12所具有的一对输送辊31、32间。丝束带60被一对输送辊31、32沿厚度方向挤压。由此,可制造吸收体61。吸收体61被输送至第2制造部3。
第2制造部3将具有通气性的背面片材62和具有液体透过性的顶面片材(多孔质片材)63重叠于吸收体61而进行配置。第2制造部3具有第1供给装置35、输送装置36、第2供给装置37、第3供给装置38、成型辊对39、及贴接装置40。
第1供给装置35从第1片材卷R1将带状的背面片材62导出而供给至规定的输送线L上。输送装置36将背面片材62沿输送线L输送。吸收体61被供给至背面片材62上。第2供给装置37从第2片材卷R2将带状的顶面片材63导出,以将吸收体61夹入背面片材62与顶面片材63之间的方式将顶面片材63供给至输送线L上。
第3供给装置38在第2片材卷R2与成型辊对39之间将粘接剂供给至顶面片材63。成型辊对39一边将经重叠的背面片材62、吸收体61及顶面片材63进行成型一边将其向下游侧输送。贴接装置40将背面片材62与顶面片材63沿厚度方向进行挤压,利用粘接剂将背面片材62与顶面片材63以夹持吸收体61的状态进行贴接。利用贴接装置40被贴接的背面片材62、吸收体61及顶面片材63被切割成规定尺寸。由此,可制造吸收性物品64。需要说明的是,吸收性物品64可以根据用途而省略背面片材62。
本实施方式中的吸收性物品64的制造方法中,使用制造装置1,在气体开纤装置9的至少一个开纤室中利用气体G对所输送的丝束带60进行开纤,在比最下游侧的开纤室的出口更靠上游侧,将粒状物50添加到丝束带60中,在比气体开纤装置9更靠下游侧,将粘结剂B添附于丝束带60的下表面60b。
由此,丝束带60的多根纤维一边立体地相互缠绕一边进行开纤,并且粒状物50被分散于纤维间隙。由此,可得到具备在内部配置有粒状物50的吸收体61的吸收性物品64。
另外,在比气体开纤装置9更靠下游侧,粘结剂B被添附于丝束带60的下表面60b。由此,能够使通过气体开纤装置9进行开纤后的丝束带60的下侧的多根纤维结合。由此,在丝束带60的下侧,粒状物50变得易于被保持于丝束带60的纤维间隙。因此,能够防止粒状物50从吸收体61的下表面脱落。
另外,通过将粘结剂B相对于丝束带60而局部地添附于丝束带60的下表面60b,从而可以使吸收体61具有后述的多根纤维未被结合的非结合区域60d。由此,能够维持丝束带60的松软的触感。因此,能够防止吸收性物品64的触感的降低。
另外,在比气体开纤装置9更靠下游侧,将粘结剂B添附于丝束带60的上表面60a。由此,能够良好地防止粒状物50从吸收体61的上表面脱落。
另外,在比气体开纤装置9更靠下游侧,将粘结剂B添附于丝束带60的与输送方向P垂直的侧面。由此,能够良好地防止粒状物50从吸收体61的侧面脱落。
另外,通过具有开纤部20和导入部19的气体开纤装置9,对丝束带60进行开纤。由此,能够防止粒状物50从吸收体61脱落,并且能够利用气体G以良好的效率将丝束带60蓬松地开纤。
另外,在比导入部19处的气体导入口41a更靠上游侧,将粒状物50添加到丝束带60中。由此,能够防止粒状物50从吸收体61脱落,并且能够易于将粒状物50均匀地分散配置于在开纤室中被开纤的丝束带60的整体中。
另外,从输送方向P观看时,开纤室具有高度尺寸比宽度尺寸小的流路截面形状。由此,能够防止粒状物50从吸收体61脱落,并且,能够以将丝束带60拓宽的方式将其开纤,从而易于将粒状物50封入丝束带60的内部。
另外,在比气体开纤装置9更靠上游侧,使丝束带60与多对开纤辊对7、8的圆周面接触,对丝束带60进行开纤。由此,能够通过气体开纤装置9,一边使利用多对开纤辊对7、8进行开纤后的丝束带60立体地相互缠绕,一边进一步进行开纤。因此,能够对丝束带60良好地进行开纤,并且能够防止粒状物50从吸收体61脱落。
另外,将具有液体透过性的顶面片材63供给至在下表面60b添加有粘结剂B的丝束带60的上表面60a。由此,能够防止粒状物50从吸收体61脱落,并且能够良好地防止吸收性物品64的返液。
图4为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吸收体61的从输送方向P看到的铅直截面图。图5为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吸收性物品64的从输送方向P看到的铅直截面图。如图4所示,吸收体61包含经开纤的由多根纤维形成的丝束带60、和配置于丝束带60的内部的粒状物50,并且形成为片状。对于吸收体61而言,此处,粒状物50被均匀地分散配置于其内部整体。
吸收体61具有丝束带60的多根纤维被结合的结合区域60c、和丝束带60的多根纤维未被结合的非结合区域60d。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粘结剂添附装置11而将粘结剂B添附于从输送方向P看到的丝束带60的整周。由此,从输送方向P观看时,结合区域60c被配置于吸收体61的整周,并且,非结合区域60d被配置于吸收体61的内部。
此处,吸收体61中的丝束带60的总坦数(TD)可以适当进行设定。作为一例,丝束带60的总坦数可以设定为15000以上、50000以下的范围的值。另外,吸收体61的克重可以适当进行设定。作为一例,吸收体61的克重可以设定为20g/m2以上、200g/m2的范围的值。另外,吸收体61的厚度尺寸(利用成型辊对39压缩后的厚度尺寸)可以适当进行设定。作为一例,吸收体61的厚度尺寸可以设定为5mm以上、30mm以下的范围的值。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丝束带60中使用的丝束品种等,存在下述情况:丝束带60的复原力高,在利用成型辊对39进行压缩成型前后,吸收体61的厚度尺寸几乎不变。
如图5所示,吸收性物品64具备吸收体61、背面片材62、及顶面片材63。吸收体61与图4所示的丝束带60相比,通过利用输送辊对12被压缩而使得厚度尺寸减少。
顶面片材63在吸收体61的一面(上表面)侧重叠于吸收体61而进行配置。背面片材62在吸收体61的另一面(下表面)侧重叠于吸收体61而进行配置。
吸收性物品64中,吸收体61的结合区域60c在吸收体61的第1面(此处为另一面)侧沿着另一面进行延伸。由此,能够防止配置于吸收体61的丝束带60内部的粒状物50从吸收体61的另一面侧脱落。由此,可得到粒状物50的脱落得以防止的吸收性物品64。
另外,吸收性物品64中,吸收体61的结合区域60c在吸收体61的第2面(此处为前述一面)侧沿着前述一面进行延伸。由此,能够良好地防止配置于吸收体61的丝束带60内部的粒状物50从吸收体61的一面侧脱落。
另外,吸收性物品64中,结合区域60c从另一面侧向一面侧沿着吸收体61的侧面进行延伸。作为一例,结合区域60c在吸收体61的一部分区域(宽度方向两侧的区域)中沿着吸收体61的侧面进行延伸。由此,能够良好地防止配置于吸收体61的丝束带60内部的粒状物50从吸收体61的侧面脱落。
另外,吸收性物品64中,吸收体61的非结合区域60d配置于比结合区域60c更靠吸收体61的厚度方向内侧。由此,能够维持丝束带60的松软的触感。由此,能够防止具备该吸收体61的吸收性物品64的触感降低。另外,顶面片材63在吸收体61的一面侧重叠于吸收体61而进行配置。由此,能够介由顶面片材63而使水分迅速地吸收于吸收体61中。
另外,吸收性物品64中,背面片材62在吸收体61的另一面侧重叠于吸收体61而进行配置。由此,能够利用背面片材62防止被吸收体61吸收的水分从吸收体61中漏出。另外,通过使背面片材62发挥通气性,从而能够防止在穿戴时产生闷蒸。
以下,针对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图6为第1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涉及的吸收体161的从输送方向P看到的铅直截面图。图7为第1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涉及的吸收性物品164的从输送方向P看到的铅直截面图。
如图6及7所示,吸收体161仅在一面侧和另一面侧配置有结合区域60c。吸收体161通过在粘结剂添附装置11中以仅在丝束带60的一面侧和另一面侧添附粘结剂B的方式设定喷雾部27的喷雾方向而得到。
即使在这样的第1变形例中,也能够通过结合区域60c来防止配置于吸收体161的内部的粒状物50从吸收体161的一面侧和另一面侧脱落。由此,能够防止因粒状物50从吸收体161脱落而导致吸收性物品164的品质降低。
图8为第1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涉及的吸收体261的从输送方向P看到的铅直截面图。图9为第1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涉及的吸收性物品264的从输送方向看到的铅直截面图。
如图8及9所示,吸收体261仅在另一面侧配置有结合区域60c。吸收体261通过在粘结剂添附装置11中以仅在丝束带60的另一面侧添附粘结剂B的方式设定喷雾部27的喷雾方向而得到。
变形例2中的针对丝束带60的粘结剂B的添附量可以适当进行设定。该添附量例如优选为刚刚添附粘结剂B后的带有粘结剂B的丝束带60的重量的1wt%以上、25wt%以下的范围的值,更优选为1wt%以上、5wt%以下的范围的值。
即使在这样的第2变形例中,也能够防止配置于吸收体261的内部的粒状物50从吸收体261的另一面侧脱落。另外,在将顶面片材63重叠于吸收体261的情况下,能够通过顶面片材63来防止配置于吸收体261的内部的粒状物50从吸收体261的一面侧脱落。由此,能够在某种程度上防止因粒状物50从吸收体261脱落而使吸收性物品264的品质降低。以下,针对第2实施方式,以与第1实施方式的差异为中心来进行说明。
(第2实施方式)
图10为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气体开纤装置109和粒状物添加装置110的从丝束带的宽度方向看到的铅直截面图。如图10所示,第2实施方式的气体开纤装置109不具有与气体开纤装置9的连接部18相当的连接部。另外,粒状物添加装置110的供给管124连接于气体开纤装置109的开纤部120。供给管124的下游端部124a露出至内部空间120a。
下游端部124a在与开纤部120的内周面120c分隔开的开纤部120内的位置以向输送方向P的下游侧开口的方式进行配置。本实施方式中,下游端部124a在内部空间120a中与输送方向P平行地进行延伸。由此,第2实施方式中,在与开纤部120的内周面120c分隔开的开纤部120内的位置,将贮存于贮存部123的粒状物50添加到丝束带60中。第2实施方式中,在比第1实施方式更靠输送方向P的下游侧,将粒状物50添加到开纤途中的丝束带60的内部。
图11为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吸收体361的从输送方向P看到的铅直截面图。图12为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吸收性物品364的从输送方向P看到的铅直截面图。在通过气体开纤装置109而得到的吸收体361中,通过将粒状物50添加到开纤途中的丝束带60的内部,从而将粒状物50封入丝束带60的内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结合区域60c配置于从输送方向P看到的吸收体361的整周,并且粒状物50分散配置于被结合区域60c包围的非结合区域60d的内部。
这样,在第2实施方式中,在与开纤部120的内周面120c分隔开的开纤部120内的位置,将粒状物50添加到丝束带60中。由此,能够防止粒状物50从吸收体361脱落,并且,能够易于将粒状物50封入至在开纤室中被开纤的丝束带60的内部。另外,吸收性物品364中,粒状物50未露出于吸收体361的表面。因此,能够比较良好地保持吸水后的触感。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1及12中,粒状物50未分散配置于结合区域60c的内部。但是,若干的粒状物50也可以分散配置于结合区域60c的内部。
另外,第2实施方式中,粒状物50的添加位置(下游端部124a的开口位置)为比输送方向P的最下游侧的开纤室的出口更靠上游侧、且比丝束带导入口141b更靠下游侧的位置即可。粒状物50的添加位置例如可以在比内部空间120a的输送方向P中央更靠上游侧。另外,粒状物50的添加位置可以在比内部空间119a的丝束带导入路119b更靠下游侧。
此处,根据发明人的研究可知:在气体开纤装置109的内部,越使粒状物50的添加位置向上游侧移动,粒状物50变得越容易均匀地分散配置于通过气体开纤装置109的丝束带60的内部。
另外,如第1变形例那样,第2实施方式的吸收体可以仅在一面侧和另一面侧配置有结合区域60c。另外,如第2变形例那样,第2实施方式的吸收体可以仅在另一面侧配置结合区域60。
(评价试验)
使用第1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1,作为实施例1而制造吸收体61。另外,使用第2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作为实施例2而制造吸收体361。另外,使用从第1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1中省略了添附装置11的装置,作为比较例1而制造吸收体。使用从第2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中省略了添附装置11的装置,作为比较例2而制造吸收体。
另外,使用第1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1,并且将添附装置11配置于比导入部19的丝束带导入口41b更靠上游,除此以外,在与实施例1同样的条件下,作为比较例3而制造吸收体。
使用第2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并且将添附装置11配置于比导入部119的丝束带导入口141b(参照图10)更靠上游,除此以外,在与实施例2同样的条件下,作为比较例4而制造吸收体。
对于实施例1~2及比较例1~4中使用的丝束带而言,将宽度尺寸设为10cm,将长度尺寸每30cm的重量设为6g。另外,针对丝束带的粒状物50的添加量相对于长度尺寸为30cm的丝束带而言设为2g。作为粘结剂B,使用了三醋精。
按照以下的步骤进行实施例1~2及比较例1~4的吸收体的评价。首先,通过用手触碰实施例1~2及比较例1~4的吸收体的表面,从而对各吸收体的触感进行评价。
另外,将内径为6cm的玻璃筒以开口朝向铅直方向的方式载置于长条状的吸收体的上表面。在该状态下,将着色为蓝色的50ml的生理盐水一次性注入到玻璃筒中。
从将生理盐水全部注入到玻璃筒中起经过3分钟后,测定在吸收体的上表面形成的生理盐水的液体扩散长度(纵扩散长度及横扩散长度)。纵扩散长度设为吸收体的长度方向,横扩散长度设为吸收体的宽度方向。由此,对吸水性进行评价。此处,液体扩散长度越大,则变得越易于使生理盐水与吸收体中包含的粒状物接触。因此,可评价为吸水性优异。
另外,从将生理盐水注入到玻璃筒中起经过5分钟后,将预先测定了干燥重量的多张滤纸重叠并载置于吸收体上。然后,在最上方的滤纸上载置3.5kg的重物。从将生理盐水注入到玻璃筒中起经过8分钟后,将重物卸下并将多张滤纸取出。触碰刚刚取出该滤纸后的吸收体的表面,由此,对吸收体的返液进行评价。
另外,在制造装置中的输送路的同一位置(在比较例1~2中为比滞留部21更靠下游侧的输送路的同一位置,在实施例1~2及比较例3~4中为比粘结剂添附装置11更靠下游侧的输送路的同一位置),采集输送方向尺寸为30cm的吸收体的试验片。进行将该试验片的上下表面的位置上下颠倒仅一次的动作。在此时的动作前后,测定试验片中包含的粒状物量,算出通过上述动作而从试验片脱落的粒状物量的比例(重量%)作为粒状物脱落率。由此,评级吸收体的粒状物脱落率。将该评价结果示于表1。表1中,将最优异的评价记载为A,将次于A的评价记载为B,将次于B的评价记载为C。
[表1]
*1:比丝束带导入口更靠下游位置且比开纤部出口更靠上游位置
如表1所示,可知比较例1及2的粒状物脱落率比较高。作为其原因,认为:比较例1及2中,未将粘结剂B添附于丝束带60,因此,粒状物50容易从纤维间隙脱落。
另外,可知比较例2的吸水性不太优异。作为其原因,认为:比较例2中,由于未将粘结剂B添附于丝束带60,所以丝束带60的表面的纤维间隙的大小不均,水分变得难以通过各纤维间隙而均匀地到达被封入于丝束带60内部的粒状物50。
可知比较例3及4的触感不优异。作为其原因,认为:比较例3及4中,针对丝束带60的粘结剂B的添附量比较多,且粘结剂B被添附于丝束带60的内部整体,因此,在丝束带60的整体中纤维进行结合,成为硬邦邦的触感。
可知在实施例1及2中,在粒状物脱落率、触感及吸水性中的任一项中,均比比较例1~4优异。实施例1及2中,吸收体61的丝束带60具备结合区域60c和非结合区域60d。由此,认为:通过结合区域60c防止了粒状物50的脱落,并且,触感在非结合区域60d中保持良好。
另外,认为:实施例1及2中,通过结合区域60c维持了纤维间隙,由此,在粒状物50配置于丝束带60的整体中的情况(实施例1)、粒状物50偏在地配置于丝束带60的内部的情况(实施例2)中的任一种情况下,均发挥出良好的吸水性。
需要说明的是,针对实施例1~2及比较例3及4的粒状物脱落率,在刚刚将粘结剂B添附于丝束带60后、以及将粘结剂B添附于丝束带60并经过规定时间后,未观察到显著的差异。
此处,实施例1及2中,制成为将结合区域60c配置于丝束带60的整周的构成。但是,认为:即使在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及2所示的构成中,也可得到与实施例1及2同等程度的结果。
另外,在制造了具备实施例1或2的吸收体61、361的吸收性物品64、364的情况下,吸收体61、361的上表面被顶面片材63覆盖。但是,认为:由于实施例1及2的吸收体61、361具有优异的触感,因此,具备该吸收体61、361的吸收性物品64、364的触感也优异。
另外,在制造了具备实施例1及2的吸收体61、361的吸收性物品64、364的情况下,认为通过发挥吸收体61、361的优异的吸水性,从而在吸收性物品64、364中也发挥优异的吸收性。
本发明不限定于各实施方式,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对其构成及方法进行变更、追加或删除。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在制造具备在内部配置有粒状物的吸收体的吸收性物品的情况下,具有能够防止粒状物从吸收体脱落且能够防止吸收性物品的触感降低的优异效果。因此,作为能够发挥该效果的意义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吸收性物品制造装置及吸收性物品而广泛应用时是有益的。
附图标记说明
B粘结剂
G气体
P输送方向
1吸收性物品制造装置
7第1开纤辊对(开纤辊对)
8第2开纤辊对(开纤辊对)
9、109气体开纤装置
10、110粒状物添加装置
11粘结剂添附装置
19、119导入部
20、120开纤部
20c、120c开纤部的内周面
20f第1开纤室(开纤室)
20g第2开纤室(开纤室)
41a气体导入口
50粒状物
60丝束带(丝束)
60b丝束带的下表面(丝束的下表面)
60c结合区域
60d非结合区域
61、161、261、361吸收体
63多孔质片材
64、164、264、364吸收性物品
Claims (16)
1.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气体开纤装置的至少一个开纤室中利用气体对所输送的丝束进行开纤,
在比所述丝束的输送方向的最下游侧的所述开纤室的出口更靠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将粒状物添加到所述丝束中,
在比所述气体开纤装置更靠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将粘结剂添附于所述丝束的下表面,所述粘结剂使所述丝束中包含的多根纤维结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比所述气体开纤装置更靠所述输送方向的所述下游侧,进一步将所述粘结剂添附于所述丝束的上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比所述气体开纤装置更靠所述输送方向的所述下游侧,进一步将所述粘结剂添附于所述丝束的与所述输送方向垂直的侧面。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其中,
通过所述气体开纤装置对所述丝束进行开纤,所述气体开纤装置具有在内部形成有所述开纤室的筒状开纤部、和向所述开纤部导入所述丝束和所述气体的导入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比所述导入部中的所述气体的导入口更靠所述输送方向的所述上游侧,将所述粒状物添加到所述丝束中。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与所述开纤部的内周面分隔开的所述开纤部内的位置,将所述粒状物添加到所述丝束中。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其中,
将所述气体开纤装置以所述丝束能够沿着下坡通过的方式进行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比所述气体开纤装置更靠所述输送方向的所述上游侧,使所述丝束与多对开纤辊对的圆周面接触,对所述丝束进行开纤。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其中,
将具有液体透过性的多孔质片材供给至在所述下表面添加有所述粘结剂的所述丝束的上表面。
10.吸收性物品制造装置,其具备:
气体开纤装置,其在至少一个开纤室中利用气体对所输送的丝束进行开纤;
粒状物添加装置,其在比所述丝束的输送方向的最下游侧的所述开纤室的出口更靠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将粒状物添加到所述丝束中;以及
粘结剂添附装置,其在比所述气体开纤装置更靠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将粘结剂添附于所述丝束的下表面,所述粘结剂使所述丝束中包含的多根纤维结合,
其中,
所述气体开纤装置具有在内部形成有所述开纤室的筒状开纤部、和向所述开纤部导入所述丝束和所述气体的导入部,所述丝束以能够沿着下坡通过的方式进行配置。
11.吸收性物品,其具备:
片状的吸收体,其包含经开纤的由多根纤维形成的丝束、和配置于所述丝束的内部的粒状物;以及
具有液体透过性的多孔质片材,其在所述吸收体的一面侧重叠于所述吸收体而进行配置,
其中,
所述吸收体具有:所述丝束的多根纤维被结合的结合区域、和所述丝束的多根纤维未被结合的非结合区域,
所述结合区域在所述吸收体的另一面侧沿着所述另一面进行延伸,并且,所述非结合区域配置于比所述结合区域更靠所述吸收体的厚度方向内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结合区域还在所述吸收体的所述一面侧沿着所述一面进行延伸。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结合区域还从所述另一面侧朝向所述一面侧沿着所述吸收体的侧面进行延伸。
14.吸收体,其包含经开纤的由多根纤维形成的丝束、和配置于所述丝束的内部的粒状物,并且形成为片状,
所述吸收体具有:所述丝束的多根纤维被结合的结合区域、和所述丝束的多根纤维未被结合的非结合区域,
所述结合区域在第1面侧沿着所述第1面进行延伸,并且,所述非结合区域配置于比所述结合区域更靠厚度方向内侧。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吸收体,其中,
所述结合区域还在第2面侧沿着所述第2面进行延伸。
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吸收体,其中,
所述结合区域还从所述第1面侧朝向所述第2面侧沿着侧面进行延伸。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18/042621 WO2020105077A1 (ja) | 2018-11-19 | 2018-11-19 | 吸収性物品の製造方法、吸収性物品製造装置、吸収性物品、及び吸収体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584805A true CN112584805A (zh) | 2021-03-30 |
Family
ID=707733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80096231.3A Pending CN112584805A (zh) | 2018-11-19 | 2018-11-19 | 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吸收性物品制造装置、吸收性物品及吸收体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2584805A (zh) |
WO (1) | WO2020105077A1 (zh)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573729A (zh) * | 2009-10-09 | 2012-07-11 | 住友精化株式会社 | 吸水片材 |
CN103547720A (zh) * | 2011-11-29 | 2014-01-29 | 株式会社大赛璐 | 长条状纤维丝束的开纤物的制造装置 |
JP2014145139A (ja) * | 2013-01-29 | 2014-08-14 | Daicel Corp | 開繊物の製造装置 |
CN107002315A (zh) * | 2014-12-09 | 2017-08-01 | 株式会社大赛璐 | 丝束开纤装置、使用其的纤维片材制造装置及纤维片材的制造方法 |
CN107735516A (zh) * | 2015-06-19 | 2018-02-23 | 株式会社大赛璐 | 长条状的纤维丝束的开纤物的制造方法 |
CN107849756A (zh) * | 2015-07-15 | 2018-03-27 | 株式会社大赛璐 | 丝束开纤装置、使用其的纤维片材制造装置、以及纤维片材的制造方法 |
JP2018135618A (ja) * | 2017-02-23 | 2018-08-30 |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 吸収性物品製造装置及び吸収性物品の製造方法 |
-
2018
- 2018-11-19 CN CN201880096231.3A patent/CN112584805A/zh active Pending
- 2018-11-19 WO PCT/JP2018/042621 patent/WO2020105077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573729A (zh) * | 2009-10-09 | 2012-07-11 | 住友精化株式会社 | 吸水片材 |
CN103547720A (zh) * | 2011-11-29 | 2014-01-29 | 株式会社大赛璐 | 长条状纤维丝束的开纤物的制造装置 |
JP2014145139A (ja) * | 2013-01-29 | 2014-08-14 | Daicel Corp | 開繊物の製造装置 |
CN107002315A (zh) * | 2014-12-09 | 2017-08-01 | 株式会社大赛璐 | 丝束开纤装置、使用其的纤维片材制造装置及纤维片材的制造方法 |
CN107735516A (zh) * | 2015-06-19 | 2018-02-23 | 株式会社大赛璐 | 长条状的纤维丝束的开纤物的制造方法 |
CN107849756A (zh) * | 2015-07-15 | 2018-03-27 | 株式会社大赛璐 | 丝束开纤装置、使用其的纤维片材制造装置、以及纤维片材的制造方法 |
JP2018135618A (ja) * | 2017-02-23 | 2018-08-30 |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 吸収性物品製造装置及び吸収性物品の製造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0105077A1 (ja) | 2020-05-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283857B2 (ja) | 繊維シートの製造装置及び製造方法 | |
US20230301841A1 (en) | 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fluff-free absorbent cores | |
CN107849756B (zh) | 丝束开纤装置、使用其的纤维片材制造装置、以及纤维片材的制造方法 | |
JP6761685B2 (ja) | 吸収性物品製造装置及び吸収性物品の製造方法 | |
JP6646383B2 (ja) | トウ開繊装置、これを用いた繊維シート製造装置、及び、繊維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 |
JP4593986B2 (ja) | 吸収体 | |
JP4397746B2 (ja) | 吸収性物品 | |
CN112584805A (zh) | 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吸收性物品制造装置、吸收性物品及吸收体 | |
JP2006014887A5 (zh) | ||
JP6053548B2 (ja) | 吸収体の製造装置および製造方法 | |
JP2006014884A5 (zh) | ||
JP7121480B2 (ja) | 吸収性物品の製造方法、吸収性物品製造装置、吸収性物品、及び吸収体 | |
JP6653632B2 (ja) | 吸収性物品製造装置及び吸収性物品の製造方法 | |
JP6793570B2 (ja) | 吸収性物品製造装置及び吸収性物品の製造方法 | |
JP4397745B2 (ja) | 吸収性物品 | |
JP6646384B2 (ja) | トウ開繊装置、これを用いた繊維シート製造装置、及び、繊維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 |
JP2006014883A5 (zh) | ||
WO2019224988A1 (ja) | 吸収体及び吸収性物品 | |
JP6830785B2 (ja) | トウ開繊装置、吸収性物品製造装置、及び吸収性物品の製造方法 | |
JP6830786B2 (ja) | 吸収性物品製造装置及び吸収性物品の製造方法 | |
JP6765924B2 (ja) | 吸収性物品製造装置及び吸収性物品の製造方法 | |
CN114173733A (zh) | 吸收性物品 | |
WO2019224987A1 (ja) | 吸収体及び吸収性物品 | |
JP2006014886A (ja) | 吸収体 | |
CN110139956B (zh) | 丝束开纤装置、使用其的纤维片材制造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330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