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84376B - 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384376B CN112384376B CN201980043229.4A CN201980043229A CN112384376B CN 112384376 B CN112384376 B CN 112384376B CN 201980043229 A CN201980043229 A CN 201980043229A CN 112384376 B CN112384376 B CN 11238437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and portion
- tire
- main groove
- groove
- ground contac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5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9000011324 bea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11156 evalu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677 Nyl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0297 Ray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945 fill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1778 nyl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0728 polyest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964 ray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638 solvent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713 Midland reduc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99 abra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56 performance tes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722 reduc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083—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urvature of the tyre tread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 B60C11/130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with special features of the groove wall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02—Tread patterns directional pattern, i.e. with main rolling direct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04—Asymmetric patter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06—Patterns comprising block rows or discontinuous rib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04—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shape of the sip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36—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arrangements in the tread patter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 B60C11/1376—Three dimensional block surfaces departing from the enveloping tread contou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 B60C11/1376—Three dimensional block surfaces departing from the enveloping tread contour
- B60C11/1392—Three dimensional block surfaces departing from the enveloping tread contour with chamfered block edg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41—Circumferential grooves
- B60C2011/0346—Circumferential grooves with zigzag shap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81—Blind or isolated groov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04—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shape of the sipe
- B60C2011/1209—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shape of the sipe straight at the tread surfac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36—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arrangements in the tread pattern
- B60C2011/1254—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arrangements in the tread pattern with closed sipe, i.e. not extending to a groov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改善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及湿润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充气轮胎具有在胎面部(2)的接地面(10)沿轮胎周向延伸的锯齿形状的周向主槽(20)、和以周向主槽(20)为界而在周向主槽(20)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区划形成的各陆部(30),各陆部(30)各自的接地面(10)相对于基准轮廓向轮胎径向外侧突出地形成。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为了提高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可考虑瞄准胎面刚性的确保而将胎面部的陆部宽度设定得宽。但是,在该情况下,陆部的宽度方向中心的接地压力下降,在接地区域中陆部的轮胎周向的接地长度变短,接地长度的端部向内侧凹陷而接地性恶化。因而,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可能会下降。另外,由于陆部的宽度方向中心的接地压力下降,而排水性能下降,湿润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也可能会下降。
以往,例如,在专利文献1~3中公开了如下内容:通过将陆部的接地面的宽度方向中央以突出的方式构成而谋求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湿润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的改善。另外,例如,在专利文献4中公开了如下内容:通过使中央主槽为锯齿形状,另一方面,使形成于与该中央主槽相邻的陆部的横槽在该陆部内终止,从而充分确保陆部的刚性,高维度地兼顾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和湿润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8912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6-002890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4-118123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7-3055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近年来,伴随于车辆的性能提高,希望谋求进一步的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湿润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的改善。特别是,在使主槽为锯齿形状的情况下,可知由于槽缘附近的接地压力不均匀,因此在主槽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相邻的陆部的轮胎周向的接地长度变短,成为对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湿润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造成影响的原因,伴随于车辆的性能提高,希望谋求进一步的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湿润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的改善。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改善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及湿润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的充气轮胎。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达成目的,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充气轮胎具有在胎面部的接地面沿轮胎周向延伸的锯齿形状的周向主槽、和以所述周向主槽为界而在所述周向主槽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区划形成的各陆部,各所述陆部各自的接地面相对于基准轮廓向轮胎径向外侧突出地形成。
另外,在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充气轮胎中,优选的是,各所述陆部各自的突出量Ha、Hb为0.2mm≤Ha≤0.4mm及0.2mm≤Hb≤0.4mm的范围。
另外,在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充气轮胎中,优选的是,各所述陆部的突出量Ha、Hb满足0.9≤Ha/Hb≤1.1的关系。
另外,在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充气轮胎中,优选的是,所述充气轮胎具有:胎肩陆部,所述胎肩陆部在所述胎面部的接地面中在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区划形成;和横槽,所述横槽在所述胎肩陆部的接地面与轮胎周向交叉地延伸并在轮胎周向上排列设置有多个且将所述胎肩陆部在轮胎周向上区划为多个,所述周向主槽的锯齿形状的轮胎周向的弯折数相对于由所述横槽区划的所述胎肩陆部的轮胎周向的区划数n满足n个或者n/2个的关系。
另外,在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充气轮胎中,优选的是,所述周向主槽配置在以轮胎赤道面为中心的接地宽度的30%的范围内。
另外,在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充气轮胎中,优选的是,所述周向主槽的锯齿形状通过在槽开口端处在接地面开口的三角形形状的倒角部在轮胎周向上排列多个而形成。
另外,在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充气轮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周向主槽中,所述倒角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g为1.0mm≤Wg≤3.5mm的范围,轮胎径向尺寸Lg为1.0mm≤Lg≤3.0mm的范围。
另外,在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充气轮胎中,优选的是,以所述周向主槽为界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的各所述陆部各自的陆部宽度Wa、Wb满足0.8≤Wa/Wb≤1.5的关系。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由于以锯齿形状的周向主槽为界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的各陆部的接地面相对于基准轮廓向轮胎径向外侧突出地形成,因此能够确保各陆部的轮胎宽度方向中央部的接地长度,由此能够确保各陆部的接地压力。由此,锯齿形状的周向主槽的槽缘附近的接地压力的不均匀得以抑制,因此,接地作用提高,能够改善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另外,由于锯齿形状的周向主槽的槽缘附近的接地压力的不均匀得以抑制,因此,向该周向主槽的除水作用提高,能够改善湿润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其结果,能够提高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及湿润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子午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的俯视图。
图3是图1的胎面部详细图。
图4是图2的胎面部详细图。
图5是胎面部详细立体图。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其他例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的俯视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充气轮胎的性能评价试验的结果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此外,本发明并不由该实施方式限定。另外,在该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中,包括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置换且容易置换的要素、或者实质上相同的要素。另外,该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多个变形例能够在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范围内任意地组合。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子午剖视图。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的俯视图。图3是图1的胎面部详细图。图4是图2的胎面部详细图。图5是胎面部详细立体图。图6是本实施方式的其他例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的俯视图。
在以下的说明中,轮胎径向是指与充气轮胎1的旋转轴(图示省略)正交的方向,轮胎径向内侧是指在轮胎径向上朝向旋转轴侧,轮胎径向外侧是指在轮胎径向上离开旋转轴侧。另外,轮胎周向是指以旋转轴为中心轴的环绕方向。另外,轮胎宽度方向是指与旋转轴平行的方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是指在轮胎宽度方向上朝向轮胎赤道面(轮胎赤道线)CL侧,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是指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离开轮胎赤道面CL侧。轮胎赤道面CL是指与充气轮胎1的旋转轴正交并且通过充气轮胎1的轮胎宽度的中心的平面,轮胎赤道面CL与充气轮胎1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即轮胎宽度方向中心线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位置一致。轮胎赤道线是指处于轮胎赤道面CL上且沿着充气轮胎1的轮胎周向的线,在本实施方式中,标注与轮胎赤道面相同的附图标记“CL”。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具有胎面部2、胎面部2的两侧的胎肩部3、以及从各胎肩部3依次连续的胎侧部4及胎圈部5。另外,该充气轮胎1具备胎体层6、带束层7及带束加强层8。
胎面部2由橡胶件(胎面橡胶)构成,在充气轮胎1的轮胎径向的最外侧露出,其外周表面成为充气轮胎1的轮廓。胎面部2的外周表面是主要在行驶时能够与路面接触的面,构成为接地面10。
胎肩部3是胎面部2的轮胎宽度方向两外侧的部位。另外,胎侧部4在充气轮胎1的轮胎宽度方向的最外侧露出。另外,胎圈部5具有胎圈芯15和胎圈填胶16。胎圈芯15通过将作为钢丝的胎圈钢丝卷绕成环状而形成。胎圈填胶16是在通过将胎体层6的轮胎宽度方向端部在胎圈芯15的位置处折回而形成的空间配置的橡胶件。
胎体层6的各轮胎宽度方向端部在一对胎圈芯15处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折回,且胎体层6在轮胎周向上挂绕成环形状而构成轮胎的骨架。该胎体层6是将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沿着轮胎子午线方向并且在轮胎周向上具有某角度地排列设置有多个的胎体帘线(省略图示)用覆盖橡胶覆盖而成的。胎体帘线例如由聚酯、人造纤维、尼龙等有机纤维构成。该胎体层6以至少1层设置。
带束层7呈将至少2层带束7a、7b层叠而成的多层构造,在胎面部2处配置于胎体层6的外周即轮胎径向外侧,将胎体层6在轮胎周向上覆盖。带束7a、7b是将相对于轮胎周向以预定的角度(例如,20°~30°)排列设置有多个的帘线(省略图示)用覆盖橡胶覆盖而成的。帘线例如由钢或聚酯、人造纤维、尼龙等有机纤维构成。另外,重叠的带束7a、7b以使彼此的帘线交叉的方式配置。
带束加强层8配置于带束层7的外周即轮胎径向外侧而将带束层7在轮胎周向上覆盖。带束加强层8是将与轮胎周向大致平行且在轮胎宽度方向上排列设置有多个的帘线(省略图示)用覆盖橡胶覆盖而成的。帘线例如由钢或聚酯、人造纤维、尼龙等有机纤维构成,帘线的角度相对于轮胎周向在±5°的范围内。图1所示的带束加强层8以覆盖带束层7整体的方式配置。带束加强层8的结构不限于上述,在图中没有明确示出,但也可以是以仅覆盖带束层7的轮胎宽度方向端部的方式配置的结构,或者是例如具有2层加强层、轮胎径向内侧的加强层比带束层7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形成得大并以覆盖带束层7整体的方式配置、轮胎径向外侧的加强层以仅覆盖带束层7的轮胎宽度方向端部的方式配置的结构,或者是例如具有2层加强层、各加强层以仅覆盖带束层7的轮胎宽度方向端部的方式配置的结构。即,带束加强层8与带束层7的至少轮胎宽度方向端部重叠。另外,带束加强层8通过将例如宽度为10mm左右的带状的带材在轮胎周向上卷绕而设置。
此外,上述充气轮胎1的内部构造示出充气轮胎1中的代表性的例子,但内部构造并不限定于此。
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被指定了相对于车辆的安装方向。即,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在安装于车辆的情况下,在轮胎宽度方向上,被指定了相对于车辆的外侧及内侧的朝向。朝向的指定虽未在图中明确示出,但例如由设置于胎侧部4的指标示出。因此,在安装于车辆的情况下,朝向车辆的外侧的侧成为车辆外侧,朝向车辆的内侧的侧成为车辆内侧。此外,车辆外侧及车辆内侧的指定不限于安装于车辆的情况。例如,在进行了轮辋组装的情况下,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相对于车辆的外侧及内侧的轮辋的朝向确定。因此,充气轮胎1在进行了轮辋组装的情况下在轮胎宽度方向上被指定相对于车辆外侧及车辆内侧的朝向。
在胎面部2的接地面10中,沿轮胎周向延伸并遍及轮胎整周地连续的周向主槽20在轮胎宽度方向上排列形成有4条。
周向主槽20是具有JATMA所规定的磨耗指示器的显示义务的槽,具有3.0mm以上的槽宽及6.0mm以上的槽深。
此外,以下说明的槽宽、刀槽花纹宽度、陆部宽度在将充气轮胎1安装于规定轮辋并填充了规定内压的无负荷状态(规定载荷=0)下作为在接地面10开口的两槽开口端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尺寸的最大值而被测定。在槽开口缘形成有缺口部、倒角部25的结构中,将槽开口端作为缺口部、倒角部25的外缘,槽宽包括缺口部、倒角部25而被测定。槽深、刀槽花纹深度在将充气轮胎1安装于规定轮辋并填充了规定内压的无负荷状态(规定载荷=0)下作为从接地面10到槽底为止的尺寸的最大值而被测定。
规定轮辋是指JATMA所规定的“標準リム(标准轮辋)”、TRA所规定的“Design Rim(设计轮辋)”、或ETRTO所规定的“Measuring Rim(测量轮辋)”。另外,规定内压是指JATMA所规定的“最高空気圧(最高气压)”、TRA所规定的“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INFLATION PRESSURES(各种冷充气压力下的轮胎负荷极限)”所记载的最大值、或ETRTO所规定的“INFLATION PRESSURES(充气压力)”。另外,规定载荷是指JATMA所规定的“最大負荷能力(最大负荷能力)”、TRA所规定的“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PRESSURES(各种冷充气压力下的轮胎负荷极限)”所记载的最大值、或ETRTO所规定的“LOADCAPACITY(负荷能力)”。
周向主槽20以轮胎赤道面CL为界而在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各配置有2条。并且,在车辆外侧,将靠轮胎赤道面CL的周向主槽20称为外侧中央主槽(也可以称为中央主槽)21,将外侧中央主槽21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周向主槽20称为外侧胎肩主槽(也可以称为胎肩主槽)23。在车辆内侧,将靠轮胎赤道面CL的周向主槽20称为内侧中央主槽(也可以称为中央主槽)22,将内侧中央主槽22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周向主槽20称为内侧胎肩主槽(也可以称为胎肩主槽)24。
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周向主槽20,外侧中央主槽21形成为沿着轮胎周向并且在轮胎宽度方向两侧以恒定间隔弯折的锯齿形状。其他的内侧中央主槽22、外侧胎肩主槽23、内侧胎肩主槽24在轮胎周向上形成为直线状。如图4及图5所示,外侧中央主槽21通过在其槽开口端处在接地面10具有长尺寸部(日文:長尺部)25a和短尺寸部(日文:短尺部)25b的三角形形状的倒角部25在轮胎周向上排列形成,在两槽开口端处倒角部25的长尺寸部25a及短尺寸部25b被设为点对称的配置,从而形成为锯齿形状。此外,虽然在图中没有明确示出,但也可以是,外侧中央主槽21通过在其槽壁中在俯视下具有长尺寸部25a和短尺寸部25b的三角形形状的凹部与接地面10及槽底连通并在轮胎周向上排列形成,在两槽壁中凹部的长尺寸部25a及短尺寸部25b被设为点对称的配置,从而槽自身形成为锯齿形状。
另外,胎面部2的接地面10由4条周向主槽20(21、22、23、24)区划形成有在轮胎宽度方向上排列的5条陆部30。并且,将形成于外侧中央主槽21与内侧中央主槽22之间的轮胎赤道面CL上的陆部30称为中央陆部31。在车辆外侧,将形成于外侧中央主槽21与外侧胎肩主槽23之间的陆部30称为外侧中间陆部(也可以称为中间陆部)32,将形成于外侧胎肩主槽23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陆部30称为外侧胎肩陆部(也可以称为胎肩陆部)34。在车辆内侧,将形成于内侧中央主槽22与内侧胎肩主槽24之间的陆部30称为内侧中间陆部(也可以称为中间陆部)33,将形成于内侧胎肩主槽24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陆部30称为内侧胎肩陆部(也可以称为胎肩陆部)35。外侧胎肩主槽23与内侧胎肩主槽24分别位于接地端T上。
接地端T是接地区域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两个最外端,在图2中,将接地端T在轮胎周向上连续地示出。接地区域是在将充气轮胎1轮辋组装于规定轮辋且填充规定内压并且施加了规定载荷的70%时、该充气轮胎1的胎面部2的接地面10与干燥的平坦的路面接触的区域。
中央陆部31在接地面10仅形成有刀槽花纹41。刀槽花纹41以一端与内侧中央主槽22连通且向轮胎赤道面CL侧(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延伸、另一端在中央陆部31的接地面10内终止的方式设置。刀槽花纹41在轮胎周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多个。关于刀槽花纹41,刀槽花纹宽度处于0.6mm以上且1.8mm以下的范围内,刀槽花纹深度处于3.0mm以上且7.0mm以下的范围内。刀槽花纹41在接地面10接地时封闭。刀槽花纹41与在中央陆部31中在轮胎周向上排列有多个横槽的结构相比,确保胎面刚性,有助于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的提高。另外,刀槽花纹41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处于45deg以上且80deg以下的范围内。刀槽花纹41通过确保倾斜角为45deg以上而有助于抑制崩缺损伤(英文:chipping)磨耗的产生,通过确保倾斜角为80deg以下从而利用边缘效应而有助于提高湿润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
刀槽花纹41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尺寸L1与中央陆部31的陆部宽度Wcc优选具有0.30≤L1/Wcc≤0.60的关系。中央陆部31的陆部宽度Wcc是除了周向主槽20中的倒角部25之外的接地面10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尺寸,也称为能够与路面实际接触的接地宽度。以下,其他陆部的陆部宽度的定义也是同样的。刀槽花纹41通过0.30≤L1/Wcc,确保除水作用,有助于湿润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的提高,通过L1/Wcc≤0.60,确保中央陆部31的刚性,有助于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
外侧中间陆部32在接地面10仅形成有横槽51及刀槽花纹42。
横槽51以一端与外侧胎肩主槽23连通并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延伸、另一端在外侧中间陆部32的接地面10内终止的方式设置。横槽51主要沿轮胎宽度方向呈长尺寸状地延伸而形成,在另一端设置弯折部并主要在轮胎周向上呈短尺寸状延伸而形成。横槽51在轮胎周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多个。横槽51在槽底沿着长尺寸方向形成有刀槽花纹(省略图示),在该刀槽花纹的接地面10侧形成有倒角,由此形成为上述结构。倒角可以处于刀槽花纹的刀槽花纹宽度的两侧,也可以仅处于刀槽花纹宽度的单侧。关于横槽51,刀槽花纹的刀槽花纹宽度处于0.3mm以上且1.5mm以下的范围内,刀槽花纹从接地面10起的刀槽花纹深度处于3.3mm以上且4.5mm以下的范围内。关于横槽51,刀槽花纹深度中的倒角的深度处于1.0mm以上且3.0mm以下的范围内,倒角的宽度处于1.5mm以上且4.5mm以下的范围内。该横槽51在接地面10接地时仅刀槽花纹封闭。
横槽51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尺寸L2与外侧中间陆部32的陆部宽度Wco优选具有0.65≤L2/Wco≤0.85的关系。横槽51通过0.65≤L2/Wco,确保除水作用,有助于湿润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的提高,通过L2/Wco≤0.85,确保外侧中间陆部32的刚性,有助于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特别是,横槽51在外侧中间陆部32中配置于除水作用的贡献高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接地端T侧)的边缘部,由此对湿润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的提高的贡献高。
刀槽花纹42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各横槽51的终端部之间配置有单个,主要沿轮胎周向延伸。刀槽花纹42以不与横槽51及周向主槽20连通、而两端在外侧中间陆部32的接地面10内终止的方式设置。刀槽花纹42相对于外侧中央主槽21的倒角部25的长尺寸部25a平行地延伸。关于刀槽花纹42,刀槽花纹宽度处于0.6mm以上且1.8mm以下的范围内,刀槽花纹深度处于3.0mm以上且7.0mm以下的范围内。刀槽花纹42在接地面10接地时封闭。如上所述,刀槽花纹42通过轮胎宽度方向的尺寸L2的横槽51和在该横槽51的终端部之间的配置,从而使与横槽51及周向主槽20的配置关系适当化,因此使外侧中间陆部32的刚性均匀化,有助于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
内侧中间陆部33在接地面10仅形成有横槽52及刀槽花纹43。
横槽52以一端与内侧胎肩主槽24连通并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延伸、另一端在内侧中间陆部33的接地面10内终止的方式设置。横槽52主要沿轮胎宽度方向呈长尺寸状延伸而形成。横槽52在轮胎周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多个。横槽52在槽底沿着长尺寸方向形成有刀槽花纹(省略图示),在该刀槽花纹的接地面10侧形成有倒角,由此形成为上述结构。倒角可以处于刀槽花纹的刀槽花纹宽度的两侧,也可以仅处于刀槽花纹宽度的单侧。关于横槽52,刀槽花纹的刀槽花纹宽度处于0.3mm以上且1.5mm以下的范围内,刀槽花纹从接地面10起的刀槽花纹深度处于3.3mm以上且4.5mm以下的范围内。横槽51的刀槽花纹深度中的倒角的深度处于1.0mm以上且3.0mm以下的范围内,倒角的宽度处于1.5mm以上且4.5mm以下的范围内。该横槽51在接地面10接地时仅刀槽花纹封闭。
横槽52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尺寸L3与内侧中间陆部33的陆部宽度Wci优选具有0.60≤L3/Wci≤0.70的关系。横槽52通过0.60≤L3/Wci,确保除水作用,有助于湿润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的提高,通过L3/Wci≤0.70,确保内侧中间陆部33的刚性,有助于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
刀槽花纹43以一端与内侧中央主槽22连通并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延伸、另一端在内侧中间陆部33的接地面10内终止的方式设置。刀槽花纹43在轮胎周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多个。关于刀槽花纹43,刀槽花纹宽度处于0.6mm以上且1.8mm以下的范围内,刀槽花纹深度处于3.0mm以上且7.0mm以下的范围内。刀槽花纹43在接地面10接地时封闭。刀槽花纹43相对于横槽52在轮胎周向上交替地配置。由此,与仅横槽或仅刀槽花纹在轮胎周向上配置的结构相比,确保除水作用,有助于湿润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的提高,并且,确保内侧中间陆部33的刚性平衡,有助于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的提高。特别是,横槽52在内侧中间陆部33中配置于除水作用的贡献高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接地端T侧)的边缘部,刀槽花纹43在内侧中间陆部33中配置于刚性提高的贡献高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轮胎赤道面CL侧)的边缘部,由此能够有效地提高湿润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及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的相互的平衡。
刀槽花纹43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尺寸L4与内侧中间陆部33的陆部宽度Wci优选具有0.20≤L4/Wci≤0.25的关系。刀槽花纹43通过0.20≤L4/Wci,确保除水作用,有助于湿润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的提高,通过L4/Wci≤0.25,确保内侧中间陆部33的刚性,有助于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
此外,刀槽花纹43和横槽52以在轮胎周向上观察时互相不重叠的方式配置。具体而言,优选的是,刀槽花纹43的终端与横槽52的终端之间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尺寸D2相对于内侧中间陆部33的陆部宽度Wci处于0.05≤D2/Wci≤0.20的范围。由此,与两者在轮胎周向上观察时相互重叠的结构相比,内侧中间陆部33的刚性得以确保,有助于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的提高。
另外,内侧中间陆部33的刀槽花纹43与中央陆部31的刀槽花纹41相对于轮胎周向相互向同一方向倾斜。另外,刀槽花纹43和刀槽花纹41沿着相互的延长线延伸,以将内侧中央主槽22夹在中间而与内侧中央主槽22连通的一端互相相对的方式设置。由此,刀槽花纹43与刀槽花纹41确保除水作用,有助于湿润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的提高。
外侧胎肩陆部34在接地面10仅形成有横槽53及刀槽花纹44。
横槽53以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与接地端T交叉而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延伸且延伸端不与外侧胎肩主槽23连通而在外侧胎肩陆部34的接地面10内终止的方式设置。横槽53在轮胎周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多个。关于横槽53,槽宽处于1.5mm以上且4.5mm以下的范围内,槽深处于外侧胎肩主槽23的槽深的55%以上且80%以下的范围。
横槽53的从接地端T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尺寸L5与外侧胎肩陆部34的陆部宽度Wso优选具有0.50≤L5/Wso≤0.85的关系。横槽53通过0.50≤L5/Wso,确保除水作用,有助于湿润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的提高,通过L5/Wso≤0.85,确保外侧胎肩陆部34的刚性,有助于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外侧胎肩陆部34的陆部宽度Wso是外侧胎肩主槽23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边缘部与车辆外侧的接地端T之间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尺寸。
刀槽花纹44以一端与外侧胎肩主槽23连通并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延伸、另一端不与接地端T交叉而在外侧胎肩陆部34的接地面10内终止的方式设置。刀槽花纹44在轮胎周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多个。关于刀槽花纹44,刀槽花纹宽度处于0.6mm以上且1.8mm以下的范围内,刀槽花纹深度处于3.0mm以上且7.0mm以下的范围内。刀槽花纹44在接地面10接地时封闭。刀槽花纹44相对于横槽53在轮胎周向上交替地配置。由此,与仅横槽或仅刀槽花纹在轮胎周向上配置的结构相比,确保除水作用,有助于湿润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的提高,并且确保外侧胎肩陆部34的刚性平衡,有助于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的提高。
刀槽花纹44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尺寸L6与外侧胎肩陆部34的陆部宽度Wso优选具有0.50≤L6/Wso≤0.85的关系。刀槽花纹44通过0.50≤L6/Wso,确保除水作用,有助于湿润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的提高,通过L6/Wso≤0.85,确保外侧胎肩陆部34的刚性,有助于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
此外,刀槽花纹44和横槽53以在轮胎周向上观察时互相重叠的方式配置。具体而言,优选的是,相互重叠的刀槽花纹44的终端与横槽53的终端之间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尺寸D3相对于外侧胎肩陆部34的陆部宽度Wso处于0.50≤D3/Wso≤0.70的范围。由此,与两者在轮胎周向上观察时互相不重叠的结构相比,除水作用得以确保,有助于湿润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的提高。
内侧胎肩陆部35仅形成有周向细槽61、横槽54及刀槽花纹45。
周向细槽61是沿轮胎周向延伸的细槽,遍及轮胎整周地连续。关于周向细槽61,槽宽处于0.8mm以上且3.0mm以下的范围内,槽深处于0.8mm以上且3.0mm以下的范围内。内侧胎肩陆部35由周向细槽61分断为内侧胎肩主槽24侧即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内侧陆部351和接地端T侧即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外侧陆部352。
从周向细槽61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边缘部到车辆内侧的接地端T为止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尺寸D4与内侧胎肩陆部35的陆部宽度Wsi优选具有0.55≤D4/Wsi≤0.85的关系。由此,周向细槽61在内侧胎肩陆部35中设定周向细槽61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位置,除水作用适当化,有助于湿润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的提高。另外,周向细槽61在内侧胎肩陆部35中设定内侧陆部351及外侧陆部352的陆部宽度,使内侧陆部351及外侧陆部352的刚性适当化,有助于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的提高。
横槽54以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与接地端T交叉而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延伸且延伸端不与内侧胎肩主槽24连通而在内侧胎肩陆部35的接地面10内终止的方式设置。横槽54贯通周向细槽61,终端存在于内侧陆部351的接地面10内。横槽54在轮胎周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多个。关于横槽54,槽宽处于1.5mm以上且4.5mm以下的范围内,槽深处于内侧胎肩主槽24的槽深的55%以上且80%以下的范围。
横槽54的从接地端T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尺寸L7与内侧胎肩陆部35的陆部宽度Wsi优选具有0.60≤L7/Wsi≤0.85的关系。横槽54通过0.60≤L7/Wsi,确保除水作用,有助于湿润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的提高,通过L7/Wsi≤0.85,确保内侧胎肩陆部35的刚性、特别是内侧陆部351的刚性,有助于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内侧胎肩陆部35的陆部宽度Wsi为内侧胎肩主槽24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边缘部与车辆内侧的接地端T之间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尺寸。
刀槽花纹45以一端与内侧胎肩主槽24连通并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延伸、另一端不与接地端T交叉而在内侧胎肩陆部35的接地面10内终止的方式设置。刀槽花纹45贯通周向细槽61,终端存在于外侧陆部352的接地面10内。刀槽花纹45在轮胎周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多个。关于刀槽花纹45,刀槽花纹宽度处于0.6mm以上且1.8mm以下的范围内,刀槽花纹深度处于3.0mm以上且7.0mm以下的范围内。刀槽花纹45在接地面10接地时封闭。刀槽花纹45相对于横槽53在轮胎周向上交替地配置。由此,与仅横槽或仅刀槽花纹在轮胎周向上配置的结构相比,确保除水作用,有助于湿润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的提高,并且确保内侧胎肩陆部35的刚性平衡,有助于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的提高。
刀槽花纹45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尺寸L8与内侧胎肩陆部35的陆部宽度Wsi优选具有0.70≤L8/Wsi≤0.90的关系。刀槽花纹45通过0.70≤L8/Wsi,确保除水作用,有助于湿润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的提高,通过L8/Wsi≤0.90,确保内侧胎肩陆部35的刚性、特别是外侧陆部352的刚性,有助于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
此外,刀槽花纹45和横槽54以在轮胎周向上观察时互相重叠的方式配置。由此,与两者在轮胎周向上观察时互相不重叠的结构相比,除水作用得以确保,有助于湿润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的提高。
上述的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具有作为在胎面部2的接地面10沿轮胎周向延伸的锯齿形状的周向主槽20的外侧中央主槽21、和作为以外侧中央主槽21为界而在外侧中央主槽21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区划形成的各陆部30的中央陆部31及外侧中间陆部32,中央陆部31及外侧中间陆部32各自的接地面10相对于基准轮廓向轮胎径向外侧突出地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锯齿形状的周向主槽为外侧中央主槽21,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锯齿形状的周向主槽20也可以是内侧中央主槽22,在该情况下,以内侧中央主槽22为界而在内侧中央主槽22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区划形成的各陆部30成为中央陆部31及内侧中间陆部33。另外,锯齿形状的周向主槽20也可以是外侧胎肩主槽23,在该情况下,以外侧胎肩主槽23为界而在外侧胎肩主槽23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区划形成的各陆部30成为外侧中间陆部32及外侧胎肩陆部34。另外,锯齿形状的周向主槽20也可以是内侧胎肩主槽24,在该情况下,以内侧胎肩主槽24为界而在内侧胎肩主槽24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区划形成的各陆部30成为内侧中间陆部33及内侧胎肩陆部35。
在此,如图3所示,基准轮廓是通过锯齿形状的周向主槽20中的各槽开口端、以及形成以锯齿形状的周向主槽20为界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的各陆部30的其他周向主槽20或接地端T这3点的圆弧。
具体而言,在锯齿形状的周向主槽20为外侧中央主槽21的情况下,在外侧中央主槽21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区划形成的中央陆部31及外侧中间陆部32的接地面10向轮胎径向外侧突出地形成。在该情况下,如图3所示,中央陆部31的基准轮廓PRcc是在将充气轮胎1安装于规定轮辋并填充了规定内压的无负荷状态(规定载荷=0)的子午剖视下、通过作为锯齿形状的周向主槽20的外侧中央主槽21中的各槽开口端P1o、P2o、以及作为形成中央陆部31的其他周向主槽20的内侧中央主槽22的中央陆部31侧的槽开口端P1i这3点的圆弧。并且,中央陆部31的接地面10在外侧中央主槽21的槽开口端P1o与内侧中央主槽22的槽开口端P1i之间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尺寸即中央陆部31的陆部宽度Wcc下、从各槽开口端P1o、P1i朝向轮胎宽度方向的中央部逐渐以曲线(或者圆弧)向轮胎径向外侧突出。即,换言之,中央陆部31的突出量Hcc成为从相对于陆部宽度Wcc的轮胎宽度方向的端部即各槽开口端P1o、P1i的基准轮廓PRcc的突出差。另外,外侧中间陆部32的基准轮廓PRco是在将充气轮胎1安装于规定轮辋并填充了规定内压的无负荷状态(规定载荷=0)的子午剖视下、通过作为锯齿形状的周向主槽20的外侧中央主槽21中的各槽开口端P1o、P2o、以及作为形成外侧中间陆部32的其他周向主槽20的外侧胎肩主槽23的外侧中间陆部32侧的槽开口端P4o这3点的圆弧。并且,外侧中间陆部32的接地面10在外侧中央主槽21的槽开口端P2o与外侧胎肩主槽23的槽开口端P3o之间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尺寸即外侧中间陆部32的陆部宽度Wco下、从各槽开口端P2o、P3o朝向轮胎宽度方向的中央部逐渐以曲线(或者圆弧)向轮胎径向外侧突出。即,换言之,外侧中间陆部32的突出量Hco成为从相对于陆部宽度Wco的轮胎宽度方向的端部即各槽开口端P2o、P3o的基准轮廓PRco的突出差。
另外,在锯齿形状的周向主槽20为内侧中央主槽22的情况下,在内侧中央主槽22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区划形成的中央陆部31及内侧中间陆部33的接地面10向轮胎径向外侧突出地形成。在该情况下,如图3所示,中央陆部31的基准轮廓PRcc是在将充气轮胎1安装于规定轮辋并填充了规定内压的无负荷状态(规定载荷=0)的子午剖视下、通过作为锯齿形状的周向主槽20的内侧中央主槽22中的各槽开口端P1i、P2i、以及作为形成中央陆部31的其他周向主槽20的外侧中央主槽21的中央陆部31侧的槽开口端P1o这3点的圆弧。并且,中央陆部31的接地面10在外侧中央主槽21的槽开口端P1o与内侧中央主槽22的槽开口端P1i之间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尺寸即中央陆部31的陆部宽度Wcc下、从各槽开口端P1o、P1i朝向轮胎宽度方向的中央部逐渐以曲线(或者圆弧)向轮胎径向外侧突出。即,换言之,中央陆部31的突出量Hcc成为从相对于陆部宽度Wcc的轮胎宽度方向的端部即各槽开口端P1o、P1i的基准轮廓PRcc的突出差。另外,内侧中间陆部33的基准轮廓PRci是在将充气轮胎1安装于规定轮辋并填充了规定内压的无负荷状态(规定载荷=0)的子午剖视下、通过作为锯齿形状的周向主槽20的内侧中央主槽22中的各槽开口端P1i、P2i、以及作为形成内侧中间陆部33的其他周向主槽20的内侧胎肩主槽24的内侧中间陆部33侧的槽开口端P4i这3点的圆弧。并且,内侧中间陆部33的接地面10在内侧中央主槽22的槽开口端P2i与内侧胎肩主槽24的槽开口端P3i之间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尺寸即内侧中间陆部33的陆部宽度Wci下、从各槽开口端P2i、P3i朝向轮胎宽度方向的中央部逐渐以曲线(或者圆弧)向轮胎径向外侧突出。即,换言之,内侧中间陆部33的突出量Hci成为从相对于陆部宽度Wci的轮胎宽度方向的端部即各槽开口端P2i、P3i的基准轮廓PRci的突出差。
另外,在锯齿形状的周向主槽20为外侧胎肩主槽23的情况下,在外侧胎肩主槽23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区划形成的外侧中间陆部32及外侧胎肩陆部34的接地面10向轮胎径向外侧突出地形成。在该情况下,如图3所示,外侧中间陆部32的基准轮廓PRco是在将充气轮胎1安装于规定轮辋并填充了规定内压的无负荷状态(规定载荷=0)的子午剖视下、通过作为锯齿形状的周向主槽20的外侧胎肩主槽23中的各槽开口端P3o、P4o、以及作为形成外侧中间陆部32的其他周向主槽20的外侧中央主槽21的外侧中间陆部32侧的槽开口端P2o这3点的圆弧。并且,外侧中间陆部32的接地面10在外侧中央主槽21的槽开口端P2o与外侧胎肩主槽23的槽开口端P3o之间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尺寸即外侧中间陆部32的陆部宽度Wco下、从各槽开口端P2o、P3o朝向轮胎宽度方向的中央部逐渐以曲线(或者圆弧)向轮胎径向外侧突出。即,换言之,外侧中间陆部32的突出量Hco成为从相对于陆部宽度Wco的轮胎宽度方向的端部即各槽开口端P2o、P3o的基准轮廓PRco的突出差。另外,外侧胎肩陆部34的基准轮廓PRso是在将充气轮胎1安装于规定轮辋并填充了规定内压的无负荷状态(规定载荷=0)的子午剖视下、通过作为锯齿形状的周向主槽20的外侧胎肩主槽23中的各槽开口端P3o、P4o以及车辆外侧的接地端T这3点的圆弧。并且,外侧胎肩陆部34的接地面10在外侧胎肩主槽23的槽开口端P4o与车辆外侧的接地端T之间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尺寸即外侧胎肩陆部34的陆部宽度Wso下、从槽开口端P4o及车辆外侧的接地端T朝向轮胎宽度方向的中央部逐渐以曲线(或者圆弧)向轮胎径向外侧突出。即,换言之,外侧胎肩陆部34的突出量Hso成为从相对于陆部宽度Wso的轮胎宽度方向的端部即槽开口端P4o及车辆外侧的接地端T的基准轮廓PRso的突出差。
另外,在锯齿形状的周向主槽20为内侧胎肩主槽24的情况下,在内侧胎肩主槽24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区划形成的内侧中间陆部33及内侧胎肩陆部35的接地面10向轮胎径向外侧突出地形成。在该情况下,如图3所示,内侧中间陆部33的基准轮廓PRci是在将充气轮胎1安装于规定轮辋并填充了规定内压的无负荷状态(规定载荷=0)的子午剖视下、通过作为锯齿形状的周向主槽20的内侧胎肩主槽24中的各槽开口端P3i、P4i、以及作为形成内侧中间陆部33的其他周向主槽20的内侧中央主槽22的内侧中间陆部33侧的槽开口端P2i这3点的圆弧。并且,内侧中间陆部33的接地面10在内侧中央主槽22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槽开口端P2i与内侧胎肩主槽24的槽开口端P3i之间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尺寸即内侧中间陆部33的陆部宽度Wci下、从各槽开口端P2i、P3i朝向轮胎宽度方向的中央部逐渐以曲线(或者圆弧)向轮胎径向外侧突出。即,换言之,内侧中间陆部33的突出量Hci成为从相对于陆部宽度Wci的轮胎宽度方向的端部即各槽开口端P2i、P3i的基准轮廓PRci的突出差。另外,内侧胎肩陆部35的基准轮廓PRsi是在将充气轮胎1安装于规定轮辋并填充了规定内压的无负荷状态(规定载荷=0)的子午剖视下、通过作为锯齿形状的周向主槽20的内侧胎肩主槽24中的各槽开口端P3i、P4i以及车辆内侧的接地端T这3点的圆弧。并且,内侧胎肩陆部35的接地面10在内侧胎肩主槽24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槽开口端P4i与车辆内侧的接地端T之间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尺寸即内侧胎肩陆部35的陆部宽度Wsi下、从槽开口端P4i及车辆内侧的接地端T朝向轮胎宽度方向的中央部逐渐以曲线(或者圆弧)向轮胎径向外侧突出。即,换言之,内侧胎肩陆部35的突出量Hsi成为从相对于陆部宽度Wsi的轮胎宽度方向的端部即槽开口端P4i及车辆内侧的接地端T的基准轮廓PRsi的突出差。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具有在胎面部2的接地面10沿轮胎周向延伸的锯齿形状的周向主槽20、和以该周向主槽20为界而在周向主槽20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区划形成的各陆部30,各陆部30各自的接地面10相对于基准轮廓向轮胎径向外侧突出地形成。
根据该充气轮胎1,由于以锯齿形状的周向主槽20为界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的各陆部30的接地面10相对于基准轮廓向轮胎径向外侧突出地形成,因此能够确保各陆部30的轮胎宽度方向中央部的接地长度,由此能够确保各陆部30的接地压力。由此,锯齿形状的周向主槽20的槽缘附近的接地压力的不均匀得以抑制,因此,接地作用提高,能够改善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另外,由于锯齿形状的周向主槽20的槽缘附近的接地压力的不均匀得以抑制,因此,向该周向主槽20的除水作用提高,能够改善湿润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其结果,能够提高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及湿润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优选的是,以锯齿形状的周向主槽20为界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的各陆部30各自的突出量Ha、Hb为0.2mm≤Ha≤0.4mm、及0.2mm≤Hb≤0.4mm的范围。
在此,各陆部30的突出量Ha、Hb相当于上述的中央陆部31的突出量Hcc、外侧中间陆部32的突出量Hco、内侧中间陆部33的突出量Hci、外侧胎肩陆部34的突出量Hso、内侧胎肩陆部35的突出量Hsi。即,作为锯齿形状的周向主槽20的外侧中央主槽21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的中央陆部31的突出量Hcc及外侧中间陆部32的突出量Hco优选处于0.2mm≤Hcc≤0.4mm及0.2mm≤Hco≤0.4mm的范围。另外,作为锯齿形状的周向主槽20的内侧中央主槽22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的中央陆部31的突出量Hcc及内侧中间陆部33的突出量Hci优选处于0.2mm≤Hcc≤0.4mm及0.2mm≤Hci≤0.4mm的范围。另外,作为锯齿形状的周向主槽20的外侧胎肩主槽23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的外侧中间陆部32的突出量Hco及外侧胎肩陆部34的突出量Hso优选处于0.2mm≤Hco≤0.4mm及0.2mm≤Hso≤0.4mm的范围。另外,作为锯齿形状的周向主槽20的内侧胎肩主槽24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的内侧中间陆部33的突出量Hci及内侧胎肩陆部35的突出量Hsi优选处于0.2mm≤Hci≤0.4mm及0.2mm≤Hsi≤0.4mm的范围。
根据该充气轮胎1,通过将以锯齿形状的周向主槽20为界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的各陆部30的突出量Ha、Hb设为0.2mm以上,能够使轮胎宽度方向中心位置附近的接地压力进一步接近轮胎宽度方向两外侧位置处的接地压力,通过设为0.4mm以下,能够抑制轮胎宽度方向中心位置附近的突出量Ha、Hb,抑制轮胎宽度方向两外侧位置处的接地压力的过度下降。其结果,能够提高与路面的抓地力,提高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及湿润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以锯齿形状的周向主槽20为界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的各陆部30的突出量Ha、Hb优选满足0.9≤Ha/Hb≤1.1的关系。
根据该充气轮胎1,在以锯齿形状的周向主槽20为界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的各陆部30中,能够抑制接地压力的过度变动,能够使它们的接地性良好,提高与路面的抓地力。其结果,能够提高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及湿润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如图2所示,锯齿形状的周向主槽20(在图2中为外侧中央主槽21)被规定锯齿形状的轮胎周向的弯折数,相对于由在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区划形成的胎肩陆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外侧胎肩陆部34及内侧胎肩陆部35)的横槽53、54区划的外侧胎肩陆部34及内侧胎肩陆部35的轮胎周向的区划数n满足n个的关系。即,如图2所示,锯齿形状的周向主槽20的锯齿形状的轮胎周向的弯折数与由横槽53、54区划的外侧胎肩陆部34及内侧胎肩陆部35的轮胎周向的区划数n相同。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如图6所示,锯齿形状的周向主槽20(在图6中为外侧中央主槽21)被规定锯齿形状的轮胎周向的弯折数,相对于由在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区划形成的胎肩陆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外侧胎肩陆部34及内侧胎肩陆部35)的横槽53、55及横槽54、56区划的外侧胎肩陆部34及内侧胎肩陆部35的轮胎周向的区划数n满足n/2个的关系。即,如图6所示,锯齿形状的周向主槽20的锯齿形状的轮胎周向的弯折数是由横槽53、54区划的外侧胎肩陆部34及内侧胎肩陆部35的轮胎周向的区划数n的一半。
在此,如图6所示,外侧胎肩陆部34的横槽55配置于横槽53之间,并设置成超过接地端T且与刀槽花纹44连通。关于横槽55,槽宽处于1.5mm以上且4.5mm以下的范围内,槽深处于外侧胎肩主槽23的槽深的55%以上且80%以下的范围。另外,内侧胎肩陆部35的横槽56配置于横槽54之间,并设置成超过接地端T且与刀槽花纹45连通。关于横槽56,槽宽处于1.5mm以上且4.5mm以下的范围内,槽深处于内侧胎肩主槽24的槽深的55%以上且80%以下的范围。
根据该充气轮胎1,在提高湿润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方面,特别是为了在转弯时提高外侧胎肩陆部34及内侧胎肩陆部35的除水作用,如图6所示,优选的是,在外侧胎肩陆部34设置横槽53、55,在内侧胎肩陆部35设置横槽54、56。在该情况下,由于设置横槽53、55、横槽54、56而外侧胎肩陆部34及内侧胎肩陆部35的刚性有可能下降,因此,通过将锯齿形状的周向主槽20(在图6中为外侧中央主槽21)的锯齿形状的轮胎周向的弯折数相对于外侧胎肩陆部34及内侧胎肩陆部35的轮胎周向的区划数n设为n/2个,从而确保锯齿形状的周向主槽20的槽缘附近的刚性,抑制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的下降。另一方面,在提高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方面,为了提高外侧胎肩陆部34及内侧胎肩陆部35的刚性,如图2所示,优选的是,在外侧胎肩陆部34仅设置横槽53,在内侧胎肩陆部35仅设置横槽54。在该情况下,由于仅设置横槽53、仅设置横槽54而外侧胎肩陆部34及内侧胎肩陆部35的除水作用有可能下降,因此,通过将锯齿形状的周向主槽20(在图6中为外侧中央主槽21)的锯齿形状的轮胎周向的弯折数相对于外侧胎肩陆部34及内侧胎肩陆部35的轮胎周向的区划数n设为n个,从而确保锯齿形状的周向主槽20的槽缘附近的除水作用,抑制湿润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的下降。其结果,能够提高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及湿润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如图2、图3及图6所示,优选的是,锯齿形状的周向主槽20(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外侧中央主槽21)配置在以轮胎赤道面CL为中心的接地宽度的30%的范围WTC内。
根据该充气轮胎1,以轮胎赤道面CL为中心的接地宽度的30%的范围WTC内是接地长度最长的部分,通过在该部分配置除水作用高的锯齿形状的周向主槽20,从而提高排水性能。其结果,能够提高湿润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如图4及图5所示,优选的是,锯齿形状的周向主槽20(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外侧中央主槽21)的锯齿形状通过在槽开口端处在接地面10开口的三角形形状的倒角部25在轮胎周向上排列多个而形成。
根据该充气轮胎1,通过在槽开口端处利用倒角部25形成锯齿形状,能够确保周向主槽20槽底侧的刚性。其结果,能够利用锯齿形状提高湿润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并且提高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如图4及图5所示,优选的是,在锯齿形状的周向主槽20(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外侧中央主槽21)中,倒角部25的长度方向即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g为1.0mm≤Wg≤3.5mm的范围,深度方向即轮胎径向尺寸Lg为1.0mm≤Lg≤3.0mm的范围。
根据该充气轮胎1,能够得到基于倒角部25的除水作用,并且确保周向主槽20槽底侧的刚性。其结果,能够利用锯齿形状提高湿润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并且提高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以锯齿形状的周向主槽20(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外侧中央主槽21)为界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的各陆部30各自的陆部宽度Wa、Wb满足0.8≤Wa/Wb≤1.5的关系。
在此,各陆部30的陆部宽度Wa、Wb相当于上述的中央陆部31的陆部宽度Wcc、外侧中间陆部32的陆部宽度Wco、内侧中间陆部33的陆部宽度Wci、外侧胎肩陆部34的陆部宽度Wso、内侧胎肩陆部35的陆部宽度Wsi。即,优选的是,作为锯齿形状的周向主槽20的外侧中央主槽21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的中央陆部31的陆部宽度Wcc及外侧中间陆部32的陆部宽度Wco满足0.8≤Wcc/Wco≤1.5的关系。另外,优选的是,作为锯齿形状的周向主槽20的内侧中央主槽22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的中央陆部31的陆部宽度Wcc及内侧中间陆部33的陆部宽度Wci满足0.8≤Wcc/Wci≤1.5的关系。另外,优选的是,作为锯齿形状的周向主槽20的外侧胎肩主槽23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的外侧中间陆部32的陆部宽度Wco及外侧胎肩陆部34的陆部宽度Wso满足0.8≤Wco/Wso≤1.5的关系。另外,优选的是,作为锯齿形状的周向主槽20的内侧胎肩主槽24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的内侧中间陆部33的陆部宽度Wci及内侧胎肩陆部35的陆部宽度Wsi满足0.8≤Wci/Wsi≤1.5的关系。
根据该充气轮胎1,在以锯齿形状的周向主槽20为界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的各陆部30中,能够抑制接地压力的过度变动,能够使它们的接地性良好,提高与路面的抓地力。其结果,能够提高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及湿润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
实施例
在本实施例中,关于条件不同的多种充气轮胎,进行了与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也称为干路性能)及湿润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也称为湿路性能)相关的性能试验(参照图7)。
在性能评价试验中,将作为由JATMA规定的轮胎的标称值为225/50R17 98W尺寸的试验轮胎的充气轮胎组装于轮辋尺寸为17×75J的正规轮辋并填充内压230kPa,安装于轿车型的试验车辆的全部后轮。
在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的评价方法中,在干燥路面的测试路线上行驶,专业的测试驾驶员关于制动驱动性能、车道变换性能、转弯性能等进行感受评价。关于该评价,进行以以往例为基准(100)的指数评价。该评价示出,指数越高则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越优异。
在湿润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的评价方法中,在湿润路面的测试路线上行驶,专业的测试驾驶员关于制动驱动性能、车道变换性能、转弯性能等进行感受评价。关于该评价,进行以以往例为基准(100)的指数评价。该评价示出,指数越高则湿润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越优异。
在图7中,以往例及实施例1~实施例15的充气轮胎通过由图2及图6所示那样的在胎面部的接地面沿轮胎周向延伸的4条周向主槽即外侧中央主槽、内侧中央主槽、外侧胎肩主槽及内侧胎肩主槽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区划形成5条陆部,从而具有轮胎赤道面上的中央陆部、所述中央陆部的车辆外侧的外侧中间陆部、所述外侧中间陆部的车辆外侧的外侧胎肩陆部、所述中央陆部的车辆内侧的内侧中间陆部、及所述内侧中间陆部的车辆内侧的内侧胎肩陆部。另外,以往例及实施例1~实施例15的充气轮胎的内侧中央主槽形成为锯齿形状。
并且,在以往例的充气轮胎中,以锯齿形状的周向主槽为界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的各陆部的接地面位于基准轮廓上。另一方面,在实施例1~实施例15的充气轮胎中,以锯齿形状的周向主槽为界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的各陆部的接地面相对于基准轮廓向轮胎径向外侧突出地形成。
如图7的试验结果所示,可知:在实施例1~实施例15的充气轮胎中,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及湿润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得到了改善。
附图标记说明
1 充气轮胎
2 胎面部
3 胎肩部
4 胎侧部
5 胎圈部
6 胎体层
7 带束层
7a、7b 带束
8 带束加强层
10 接地面
15 胎圈芯
16 胎圈填胶
20 周向主槽
21 外侧中央主槽
22 内侧中央主槽
23 外侧胎肩主槽
24 内侧胎肩主槽
25 倒角部
25a 长尺寸部
25b 短尺寸部
30 陆部
31 中央陆部
32 外侧中间陆部
33 内侧中间陆部
34 外侧胎肩陆部
35 内侧胎肩陆部
351 内侧陆部
352 外侧陆部
41、42、43、44、45 刀槽花纹
51、52、53、54、55、56 横槽
61 周向细槽
CL 轮胎赤道面
Hcc 中央陆部的突出量
Hci 内侧中间陆部的突出量
Hco 外侧中间陆部的突出量
Hsi 内侧胎肩陆部的突出量
Hso 外侧胎肩陆部的突出量
P1o、P2o 外侧中央主槽的槽开口端
P1i、P2i 内侧中央主槽的槽开口端
P3o、P4o 外侧胎肩主槽的槽开口端
P3i、P4i 内侧胎肩主槽的槽开口端
PRcc 中央陆部的基准轮廓
PRco 外侧中间陆部的基准轮廓
PRso 外侧胎肩陆部的基准轮廓
PRci 内侧中间陆部的基准轮廓
PRsi 内侧胎肩陆部的基准轮廓
T 接地端
Wcc 中央陆部的陆部宽度
Wco 外侧中间陆部的陆部宽度
Wso 外侧胎肩陆部的陆部宽度
Wci 内侧中间陆部的陆部宽度
Wsi 内侧胎肩陆部的陆部宽度
Claims (7)
1.一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具有:
在胎面部的接地面沿轮胎周向延伸的锯齿形状的周向主槽;和
以所述周向主槽为界而在所述周向主槽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区划形成的各陆部,
所述各陆部各自的接地面相对于基准轮廓向轮胎径向外侧突出地形成;
所述周向主槽,通过在其槽开口端处在接地面具有长尺寸部与短尺寸部的三角形状的倒角部在轮胎周向排列形成、且在两槽开口端倒角部的长尺寸部与短尺寸部被设为点对称的配置,形成为锯齿形状;
在所述周向主槽中,所述倒角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g为1.0mm≤Wg≤3.5mm的范围,轮胎径向尺寸Lg为1.0mm≤Lg≤3.0mm的范围;
含有设置于所述周向主槽的车辆外侧且与所述周向主槽相邻的外侧中间陆部和设置于所述外侧中间陆部的车辆外侧且与所述外侧中间陆部相邻的外侧胎肩主槽,
所述外侧中间陆部在接地面仅形成有横槽及刀槽花纹,
在所述外侧中间陆部上,所述横槽在轮胎周向隔开间隔配置多个,
各所述横槽以一端与所述外侧胎肩主槽连通且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延伸、另一端在所述外侧中间陆部的接地面内终止的方式设置,
所述刀槽花纹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各所述横槽的终端部之间配置有单个,
所述刀槽花纹以不与所述横槽及所述周向主槽连通、而两端在所述外侧中间陆部的接地面内终止的方式设置,
所述刀槽花纹相对于所述周向主槽的所述倒角部的长尺寸部平行地延伸;
含有设置于所述周向主槽的车辆内侧且与所述周向主槽相邻的中央陆部和设置于所述中央陆部的车辆内侧且与所述中央陆部相邻的内侧中央主槽,所述中央陆部在接地面仅形成有刀槽花纹,
在所述中央陆部上,所述刀槽花纹在轮胎周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多个,各所述刀槽花纹以一端与所述内侧中央主槽连通且向轮胎赤道面侧延伸、另一端在所述中央陆部的接地面内终止的方式设置;
含有设置于所述内侧中央主槽的车辆内侧且与所述内侧中央主槽相邻的内侧中间陆部和设置于所述内侧中间陆部的车辆内侧且与所述内侧中间陆部相邻的内侧胎肩主槽,
所述内侧中间陆部在接地面仅形成有刀槽花纹及横槽,
在所述内侧中间陆部上,所述刀槽花纹在轮胎周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多个,各所述刀槽花纹以一端与所述内侧中央主槽连通并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延伸、另一端在所述内侧中间陆部的接地面内终止的方式设置,
所述横槽在轮胎周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多个,各所述横槽以一端与所述内侧胎肩主槽连通并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延伸、另一端在所述内侧中间陆部的接地面内终止的方式设置;
在所述内侧中间陆部上,所述刀槽花纹和所述横槽以在轮胎周向上观察时互相不重叠的方式配置,所述刀槽花纹的终端与所述横槽的终端之间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尺寸D2相对于所述内侧中间陆部的陆部宽度Wci处于0.05≤D2/Wci≤0.20的范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以所述周向主槽为界而在所述周向主槽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区划形成的各陆部各自的突出量Ha、Hb为0.2mm≤Ha≤0.4mm及0.2mm≤Hb≤0.4mm的范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以所述周向主槽为界而在所述周向主槽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区划形成的各陆部各自的突出量Ha、Hb满足0.9≤Ha/Hb≤1.1的关系。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具有:
胎肩陆部,所述胎肩陆部在所述胎面部的接地面中在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区划形成;和
在所述胎肩陆部上的横槽,所述横槽在所述胎肩陆部的接地面与轮胎周向交叉地延伸并在轮胎周向上排列设置有多个且将所述胎肩陆部在轮胎周向上区划为多个,
所述周向主槽的锯齿形状的轮胎周向的弯折数相对于由所述横槽区划的所述胎肩陆部的轮胎周向的区划数n满足n个或者n/2个的关系。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周向主槽整体配置在以轮胎赤道面为中心的接地宽度的30%的范围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周向主槽的锯齿形状通过在槽开口端处在接地面开口的三角形形状的倒角部在轮胎周向上排列多个而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以所述周向主槽为界而在所述周向主槽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区划形成的各陆部各自的陆部宽度Wa、Wb满足0.8≤Wa/Wb≤1.5的关系。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126060 | 2018-07-02 | ||
JP2018-126060 | 2018-07-02 | ||
PCT/JP2019/026182 WO2020009077A1 (ja) | 2018-07-02 | 2019-07-01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384376A CN112384376A (zh) | 2021-02-19 |
CN112384376B true CN112384376B (zh) | 2024-03-19 |
Family
ID=690603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80043229.4A Active CN112384376B (zh) | 2018-07-02 | 2019-07-01 | 充气轮胎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10155053A1 (zh) |
JP (1) | JP6798620B2 (zh) |
CN (1) | CN112384376B (zh) |
DE (1) | DE112019002523T5 (zh) |
WO (1) | WO2020009077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172289B2 (ja) * | 2018-08-29 | 2022-11-16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7266118B2 (ja) * | 2019-04-18 | 2023-04-27 | ブリヂストン アメリカズ タイヤ オペレーションズ、 エルエルシー | 電子デバイスのためにエネルギーを収集するためのシステム及び方法、並びにそれと共に使用するように構成されているタイヤ |
JP7506298B2 (ja) * | 2020-03-05 | 2024-06-26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タイヤ |
JP2022097867A (ja) * | 2020-12-21 | 2022-07-01 | Toyo Tire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2106608A (ja) * | 2010-11-17 | 2012-06-07 |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CN103640437A (zh) * | 2012-03-14 | 2014-03-19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JP5798657B1 (ja) * | 2014-03-26 | 2015-10-21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2015182680A (ja) * | 2014-03-25 | 2015-10-22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2016074256A (ja) * | 2014-10-02 | 2016-05-12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CN107206842A (zh) * | 2015-03-17 | 2017-09-26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JP6256658B1 (ja) * | 2017-03-07 | 2018-01-10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CN107635795A (zh) * | 2015-07-31 | 2018-01-26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07709047A (zh) * | 2015-07-31 | 2018-02-16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848929A (ja) * | 1981-09-18 | 1983-03-23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ワイヤボンデイング装置 |
JP5890796B2 (ja) * | 2013-04-11 | 2016-03-22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2016055727A (ja) * | 2014-09-08 | 2016-04-21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6561752B2 (ja) * | 2015-10-09 | 2019-08-21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タイヤ |
JP6720551B2 (ja) * | 2016-01-21 | 2020-07-08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2019131081A (ja) * | 2018-01-31 | 2019-08-08 | Toyo Tire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2019
- 2019-07-01 US US17/257,142 patent/US20210155053A1/en active Pending
- 2019-07-01 DE DE112019002523.6T patent/DE112019002523T5/de active Pending
- 2019-07-01 WO PCT/JP2019/026182 patent/WO2020009077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9-07-01 CN CN201980043229.4A patent/CN112384376B/zh active Active
- 2019-07-01 JP JP2019537868A patent/JP6798620B2/ja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2106608A (ja) * | 2010-11-17 | 2012-06-07 |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CN103640437A (zh) * | 2012-03-14 | 2014-03-19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JP2015182680A (ja) * | 2014-03-25 | 2015-10-22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5798657B1 (ja) * | 2014-03-26 | 2015-10-21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2016074256A (ja) * | 2014-10-02 | 2016-05-12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CN107206842A (zh) * | 2015-03-17 | 2017-09-26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07635795A (zh) * | 2015-07-31 | 2018-01-26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07709047A (zh) * | 2015-07-31 | 2018-02-16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JP6256658B1 (ja) * | 2017-03-07 | 2018-01-10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0009077A1 (ja) | 2020-01-09 |
CN112384376A (zh) | 2021-02-19 |
JPWO2020009077A1 (ja) | 2020-07-09 |
US20210155053A1 (en) | 2021-05-27 |
DE112019002523T5 (de) | 2021-03-18 |
JP6798620B2 (ja) | 2020-12-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136853B (zh) | 充气轮胎 | |
CN112334330B (zh) | 充气轮胎 | |
CN112384376B (zh) | 充气轮胎 | |
CN112689565B (zh) | 充气轮胎 | |
EP3418075A1 (en) | Pneumatic tire | |
JP5841568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CN110191812B (zh) | 充气轮胎 | |
CN110300669B (zh) | 充气轮胎 | |
CN111660733A (zh) | 轮胎 | |
CN110300668B (zh) | 充气轮胎 | |
JP2017065625A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CN114007876A (zh) | 充气轮胎 | |
CN111699096B (zh) | 充气轮胎 | |
CN111741857B (zh) | 充气轮胎 | |
JP7102983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2018043553A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CN114746292B (zh) | 轮胎 | |
CN112805159B (zh) | 充气轮胎 | |
JP7215400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7553807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7393271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CN112313089B (zh) | 充气轮胎 | |
JP2023010598A (ja) | タイヤ | |
CN114786966A (zh) | 轮胎 | |
CN113661074A (zh) | 充气轮胎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
Address after: Kanagawa Applicant after: THE YOKOHAMA RUBBER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THE YOKOHAMA RUBBER Co.,Ltd.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