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91957B - 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791957B CN111791957B CN202010120775.8A CN202010120775A CN111791957B CN 111791957 B CN111791957 B CN 111791957B CN 202010120775 A CN202010120775 A CN 202010120775A CN 111791957 B CN111791957 B CN 11179195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heel house
- vehicle
- extending
- section
- closed cros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6—Mud-guards or wings; Wheel cover panel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2—Side panel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2—Side panels
- B62D25/025—Side sills thereof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4—Door pillars ; windshield pilla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通过形成截面形状大致为三角形的闭口截面的加强构件,不拘泥设计款式,确保车身减振性的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所述结构具有由车轮罩外件(31)和车轮罩内件(32)构成的后车轮罩(30)、从车轮罩外件(31)的前端部向前方延伸的侧梁(1)、从车轮罩外件(31)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分沿门用开口缘部(Er)向上下方向延伸的外加强件(25),车轮罩外件(31)具有向车宽方向外侧伸展的外伸展部(33)、从外伸展部(33)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向上方延伸的外边缘部(34),并设置与外伸展部(33)和外边缘部(34)共同形成截面形状大致三角形的闭口截面的加强构件(37),加强构件(37)连接侧梁(1)的后端部和外加强件(25)的下端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为了确保车身的减振性而增加构成门用开口部周围的车身骨架构件的刚性。
一般来说,在车辆的侧部所形成的门用开口部周围设有由后车轮罩外件和后车轮罩内件构成的后车轮罩、从后车轮罩外件的前端部向车身前方延伸的侧梁、从后车轮罩外件的车身前后方向的中间部分向车身上下方向延伸的外立柱构件等。
专利文献1的车辆侧部结构具有向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门槛梁(也叫侧梁)、加强该门槛梁的车宽方向外侧部分的门槛梁外加强件、从门槛梁的后侧向车身上下方向延伸的侧梁柱、加强该侧梁柱的侧梁柱加强件、连接外门槛梁加强件和侧梁柱加强件并且与后车轮罩内件协作形成截面大致为矩形的闭口截面的加强构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6-043765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车辆侧部结构中,虽然加强构件形成了对车身刚性有贡献的截面大致为矩形的闭口截面,但后车轮罩可能会扭转变形。
即,上下方向的行驶载荷介由后悬架的减震器支撑部输入而引起的向内侧下方向的力作用于后车轮罩,由于该向内侧下方向的力使加强构件的截面变形为菱形(所谓的火柴盒变形)时,后车轮罩会扭转变形。
另外,根据有设计要求的车身款式,有时无法确保加强构件的配置空间。
比如,在车身前部的发动机舱将发动机纵置配置时,需要将前轮和铰链柱之间的间隔加大,门用开口部会整体移至后侧,因此后门用开口缘部和后车轮罩外件的外伸展部之间的缝隙变窄。
因此,难以配置由加强构件和后车轮罩内件形成的矩形闭口截面。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不拘泥于车身款式并确保车身的减振性的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等。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第1技术方案的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的特征为:在具有由后车轮罩外件和后车轮罩内件构成的后车轮罩、从所述后车轮罩外件的前端部向车身前方延伸的侧梁、从所述后车轮罩外件的车身前后方向的中间部分沿后门用开口缘部向车身上下方向延伸的立柱的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中,所述后车轮罩外件具有向车宽方向外侧伸展的外伸展部和从所述外伸展部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向上方延伸的外边缘部,并设置与所述外伸展部和外边缘部协作形成截面形状大致为三角形的闭口截面的加强构件。
在该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中,所述后车轮罩外件具有向车宽方向外侧伸展的外伸展部和从所述外伸展部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向上方延伸的外边缘部,并设置与所述外伸展部和外边缘部协作形成截面形状大致为三角形的闭口截面的加强构件,因此即使是后门用开口缘部和后车轮罩外件的外伸展部的缝隙很接近的车身款式也能确保沿外伸展部形成闭口截面的空间。另外,加强构件与外伸展部和外边缘部协作形成截面形状大致为三角形的闭口截面,因此即使向内侧下方向的力作用于后车轮罩,也能防止加强构件所形成的闭口截面发生火柴盒变形,并能避免后车轮罩的扭转变形。
第2技术方案的特征为:在第1技术方案中,所述后车轮罩内件具有向车宽方向内侧伸展的内伸展部和从所述内伸展部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向上方延伸且与所述外边缘部在面接触状态下接合的内边缘部,所述加强构件具有使所述闭口截面的内外相通的开口部。
根据该技术方案,能在加强构件所形成的闭口截面成型之后,以开口部为焊接电极的作业孔使外边缘部和内边缘部进行所谓的匹配接合来提高刚性。
第3技术方案的特征为:在第2技术方案中,所述外边缘部和内边缘部的接合部在侧视图中与所述开口部相对应地配设。
根据该技术方案,能介由开口部使外边缘部和内边缘部轻松地接合。
第4技术方案的特征为:在第2或第3技术方案中,所述加强构件具有数个所述开口部,并且在所述数个开口部中,在相邻的开口部之间形成高刚性部。
根据该技术方案,能通过维持加强构件的刚性来增加截面形状大致为三角形的闭口截面的刚性,并能确保接合作业的可操作性。
第5技术方案的特征为:在第4技术方案中,所述高刚性部是在侧视图中与所述外伸展部大致正交的加强筋部。
根据该技术方案,能更进一步增加加强构件的车宽方向的刚性。
第6技术方案的特征为:在第1至第5的任意1项技术方案中,所述加强构连接所述侧梁的后端部和所述外立柱构件的下端部,并构成与所述侧梁所形成的闭口截面、沿前门用开口缘部向车身上下方向延伸的前立柱所形成的闭口截面、上边梁所形成的闭口截面、沿所述后门用开口缘部向车身上下方向延伸的立柱所形成的闭口截面共同构成与所述后门用开口缘部相连且与车宽方向大致正交的侧部环状结构体的一部分。
根据该技术方案,输入至后车轮罩的载荷能分散至构成后门用开口部周围的侧部环状结构体,并能抑制车身的振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能通过形成截面形状大致为三角形的闭口截面的加强构件,不拘泥于设计款式,确保车身的减振性。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所涉及的车辆的车宽方向外侧斜视图;
图2为车宽方向外侧后部侧视图;
图3为车宽方向内侧斜视图;
图4为车宽方向内侧后部侧视图;
图5为图1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6为图2的VI-VI线截面图;
图7为图5的VII-VII线截面图;
图8为图3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9为从图8省略了内加强件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10为图8的X-X线截面图;
图11为从图3省略了悬架罩的图;
图12为从图1省略了加强构件的图;
图13为第1环状结构体和第2环状结构体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优选实施方式的说明从本质上来说只不过是例示,本发明的意图不在于限制其适用物或其用途。
实施例1
以下基于图1~图13对本发明的实施例1进行说明。
本实施例1涉及的车辆V具有在座舱前侧的发动机舱纵置配置的发动机(图示省略),是用后轮驱动的前置后驱型(FR,Front engine Rear drive)汽车。
以下,在图中,以箭头F方向为车身前后方向前方,以箭头L方向为车宽方向左方,以箭头U方向为车身上下方向上方进行说明。另外,该车辆V是左右对称的结构,因此以下没有特别说明的话,则主要对右侧构件以及右侧部分进行说明。
首先对整体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图4所示,车辆V具有:向前后延伸的左右成对的侧梁1、架于如上成对的侧梁1之间并构成座舱地面的底板2、向前后延伸的左右成对的上边梁10、从如上成对的上边梁10分别向下方延伸的左右成对的A~D柱21~24、成对的C柱23的下端部所连接的左右成对的后车轮罩30等。
侧梁1由对钢板冲压成型而得的外构件和内构件构成,两构件协作形成向前后延伸的大致直线状的闭口截面。
侧梁1的前端部分连接有相当于A柱21的下半部的铰链立柱21a的下端,中间部分连接有B柱22的下端。
A柱21和上边梁10的前侧部分和B柱22和侧梁1的前侧部分形成了前门(图示省略)的门用开口缘部Ef。
侧梁1的后端部分连接有后车轮罩30的前端部分。
B柱22和上边梁10的后侧部分和C柱23和后车轮罩30的前侧部分和侧梁1的后侧部分形成了后门(图示省略)的门用开口缘部Er。
底板2的后侧部分形成有越往后越向上倾斜状的上曲部。
上曲部的顶部设有连接成对的后车轮罩30的横梁3。该横梁3构成为截面大致曲柄状,并与底板2的上侧面协作形成向左右延伸的截面形状大致为矩形的闭口截面。
在底板2形成在相对于横梁3而言的后侧且成对的后侧架4之间向下方凹入的备用轮胎底盘。
如图1~图4所示,成对的上边梁10分别配设于顶盖(图示省略)的左右端部,并具有前后成对的窗楣11,12和2个顶加强件(以下简称为顶加强件)13,14等。
前窗楣11连接成对的上边梁10的前端部,后窗楣12连接成对的上边梁10的后端部。在后窗楣12设置有用于使提升式门(图示省略)开闭的左右成对的铰链(图示省略)。
前侧顶加强件13配置于在左右连接成对的B柱22的上端部的位置,后侧顶加强件14配置于在左右连接成对的C柱23的上端部的位置。如上顶加强件13,14与顶盖协作分别形成向左右延伸的闭口截面。
接下来,对C柱23进行说明。
如图1~图4所示,相当于侧梁柱的C柱23形成为越往前越向上倾斜状,在前后区划后门用开口部和三角窗。
如图5~图10所示,C柱23具有外立柱侧加强构件即外加强件25(外立柱构件)和内立柱侧加强构件即内加强件26(内立柱构件)和连接构件27等。
外加强件25比如由板厚0.9mm的高张力钢板构成,从C柱23的中段部、具体来说从三角窗的下端部对应位置至后述外伸展部33向下方延伸配设。
如图5~图7,图10所示,外加强件25具有与左右方向大致正交的侧面部25a、从侧面部25a的前端向左方延伸的前壁部25b、从侧面部25a的后端向左方延伸的后壁部25c等,并形成为大致帽形的截面。
该外加强件25中,在前壁部25b和后壁部25c的左端部形成的两边缘25f通过焊接接合于侧板5的右侧面(车宽方向外侧面),并与侧板5协作形成向上下延伸的第1闭口截面C1。
第1闭口截面C1与门用开口缘部Er相连,并且一部分沿着门用开口缘部Er的后端部分。
如图1,图2,图5,图6所示,外加强件25的下端部通过焊接接合于外伸展部33的上侧面。
外加强件25安装有能与设置于后门的闭锁机构(图示省略)啮合的锁扣28(参照图10)。
如图5~图10所示,前壁部25b的后侧面紧固有用于固定锁扣28的安装板29。形成于安装板29的中间部分的固定部通过焊接接合于设定于前壁部25b的焊接位置P1。
内加强件26比如由板厚1.2mm的冷轧钢板构成,从C柱23的中段部至悬架罩40的支架部41向下方延伸。
如图6~图8,图10所示,内加强件26具有与左右方向大致正交的侧面部26a、从侧面部26a的前端向右方延伸的前壁部26b、从侧面部26a的后端向右方延伸的后壁部26c等,并形成为大致帽形的截面。
该内加强件26中,在前壁部26b和后壁部26c的右端部形成的两边缘26f通过焊接接合于侧板5的左侧面(车宽方向内侧面),并与侧板5协作形成向上下延伸的第2闭口截面C2。
第2闭口截面C2介由C柱23的上半部与后侧顶加强件14相连,并且一部分沿着门用开口缘部Er的后端部分。
如图3,图4,图6所示,内加强件26的下端部通过焊接接合于支架部41的上端部分。
这里针对悬架罩40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悬架罩40在后悬架的减震器支撑部(图示省略)连接于后侧架4。
该悬架罩40比如是通过压铸而成型的铝合金制构件,并具有作为加强部的支架部41。
支架部41与前后方向大致正交配置,并一体形成于悬架罩40的前端部分。
支架部41构成为大致帽形的截面,并与后述车轮罩内件32的左侧面协作形成向上下延伸的截面形状大致为矩形的闭口截面。
该支架部41的下端部通过焊接接合于横梁3的右端部。
如图11所示,虽然内加强件26的下端部和横梁3的右端部在上下方向分隔,但通过介由支架部41连接两构件,由此内加强件26所形成的第2闭口截面C2和横梁3所形成的闭口截面介由支架部41所形成的闭口截面连接。
接下来,对连接构件27进行说明。
如图6~图10所示,连接构件27比如由板厚1.2mm的冷轧钢板构成,并配置于安装板29的左侧附近位置。
连接构件27具有与左右方向大致正交的侧壁部27a、与上下方向大致正交的横壁部27b、与前后方向大致正交的纵壁部27c。
在侧壁部27a中间区域的一部分形成有向左方突出的突出部。
由此,侧壁部27a与后述车轮罩外件31的左侧面协作形成第3闭口截面C3。
侧壁部27a在2个焊接位置P2接合于外加强件25的前侧边缘25f和车轮罩外件31,在2个焊接位置P3接合于车轮罩外件31和车轮罩内件32,在焊接位置P4接合于车轮罩外件31,在焊接位置P5接合于车轮罩外件31和内加强件26的前侧边缘26f。
侧壁部27a的2个焊接位置P2设定在与安装板29的焊接位置P1的高度位置大致相同的高度。
如图8,图9所示,横壁部27b在3个焊接位置P6接合于车轮罩内件32,在焊接位置P7接合于车轮罩内件32和内加强件26的前侧边缘26f。
纵壁部27c在3个焊接位置P8接合于内加强件26的前壁部26b。
接下来,对后车轮罩30进行说明。
如图1~图4所示,后车轮罩30具有从侧板5向右侧(车宽方向外侧)隆起的车轮罩外件31、从侧板5向左侧(车宽方向内侧)隆起的车轮罩内件32。
如图5,图6所示,车轮罩外件31比如由板厚0.6mm的冷轧钢板构成,并具有在侧视图中大致半圆状的外伸展部33、从该外伸展部33的左端向上方延伸的纵壁状的外边缘部34。
外边缘部34的前侧部分沿门用开口缘部Er的后侧部分而形成。
外边缘部34的后侧部分与侧板5的下半部一体地构成,并通过焊接接合于侧板5的上半部下端。
因此,如图8~图10所示,外边缘部34在焊接位置P2被夹持在前侧边缘25f和侧壁部27a之间的状态下进行接合,在焊接位置P4接合于侧壁部27a。另外,在焊接位置P3与侧壁部27a之间夹持着内边缘部36,在焊接位置P5与前侧边缘26f之间夹持着侧壁部27a。
如图6,图8,图9所示,车轮罩内件32比如由板厚0.65mm的冷轧钢板构成,并具有在侧视图中大致半碗状的内伸展部35、从该内伸展部35的右端向上方延伸的大致圆弧状的内边缘部36。
内伸展部35的右端在与外伸展部33的左端大致一致的状态下,内边缘部36的右侧面在与外边缘部34的左侧面面接触的状态下通过焊接接合。
如图1,图2,图5,图6所示,在车轮罩外件31的前侧部分配设有沿着车轮罩外件31(门用开口缘部Er的后侧部分)的弯曲形状的加强构件37。
加强构件37比如由板厚0.8mm的高张力钢板构成,并与外伸展部33和外边缘部34协作形成截面形状为三角形的第4闭口截面C4。
加强构件37的上侧部分与外边缘部34的前侧部分接合,下侧部分与外伸展部33的前侧部分接合。另外,加强构件37的前侧部分通过焊接与侧梁1的后端上部接合,后侧部分通过焊接与外加强件25的下端前部接合。加强构件37所形成的第4闭口截面C4成型后,外边缘部34和内边缘部36介由开口部37a接合。
如图5所示,加强构件37具有数个比如7个开口部37a,和数个比如8个加强筋部37b。
大致椭圆形状的开口部37a形成为使第4闭口截面C4的内外相通。
在焊接外边缘部34和内边缘部36时,焊接用电极介由开口部37a插入并贯通第4闭口截面C4内。
加强筋部37b凹入第4闭口截面C4内,在侧视图中形成在与外伸展部33大致正交状(放射状)的位置。
该加强筋部37b配设于相邻的开口部37a之间,换言之,相邻的加强筋部37b夹着开口部37a。
如图12所示,虽然外加强件25的下端部和侧梁1的后端部分隔,但通过介由加强构件37连接两构件,由此外加强件25所形成的第1闭口截面C1和侧梁1所形成的闭口截面介由加强构件37所形成的第4闭口截面C4连接。
如以上说明,车辆V具有左右成对的第1环状结构体S1(侧部环状结构体)、连接如上成对的第1环状结构体S1的后侧部分的第2环状结构体S2。
如图13所示,成对的第1环状结构体S1分别构成与左右方向大致正交配置的门开口部。
第1环状结构体S1由侧梁1所形成的闭口截面、A柱21所形成的闭口截面、上边梁10所形成的闭口截面、C柱23所形成的闭口截面、外加强件25所形成的第1闭口截面C1、加强构件37所形成的第4闭口截面C4构成。
第2环状结构体S2与前后方向大致正交配置。
第2环状结构体S2由左右成对的C柱23所形成的闭口截面、左右成对的内加强件26所形成的第2闭口截面C2、左右成对的支架部41所形成的闭口截面、横梁3所形成的闭口截面、后侧顶加强件14所形成的闭口截面构成。
由此,输入至悬架罩40的载荷以第1,第2环状结构体S1,S2为传力路径进行传递,并分散至各骨架构件。
另外,后门的开闭载荷从锁扣28(安装板29)介由外加强件25传递至上边梁10,并且也介由连接构件27传递至内加强件26并分散至第2环状结构体S2侧。
接下来,对上述侧部车身结构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根据实施例1涉及的侧部车身结构,车轮罩外件31具有向车宽方向外侧伸展的外伸展部33、从外伸展部33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向上方延伸的外边缘部34,并设置与外伸展部33和外边缘部34协作形成截面形状大致为三角形的闭口截面的加强构件37,因此即使是门用开口缘部Er和车轮罩外件31的外伸展部33的间隙很小的车身款式,也能确保沿外伸展部33形成第4闭口截面C4的空间。
另外,加强构件37与外伸展部33和外边缘部34协作形成截面形状大致为三角形的第4闭口截面C4,因此即使向内侧下方向的力作用于后车轮罩30,也能防止加强构件37所形成的第4闭口截面C4发生火柴盒变形,并能避免后车轮罩30的扭转变形。
车轮罩内件32具有向车宽方向内侧伸展的内伸展部35、从内伸展部35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向上方延伸且与外边缘部34在面接触状态下接合的内边缘部36,加强构件37具有使第4闭口截面C4的内外相通的开口部37a。由此,能在加强构件37所形成的第4闭口截面C4成型之后,以开口部37a为焊接电极的作业孔使外边缘部34和内边缘部36进行所谓的匹配接合来提高刚性。
外边缘部34和内边缘部36的接合部在侧视图中与开口部37a相对应地配设,因此能介由开口部37a使外边缘部34和内边缘部36轻松地接合。
加强构件37具有数个开口部37a,并且在数个开口部37a中,在相邻的开口部37a之间形成加强筋部37b,因此能通过维持加强构件37的刚性来增加截面形状为大致三角形的闭口截面的刚性,并能确保接合作业的可操作性。
加强筋部37b在侧视图中与外伸展部33大致正交,因此能更进一步地增加加强构件37的车宽方向的刚性。
加强构件37构成连接侧梁1的后端部和外加强件25的下端部,并且与侧梁1所形成的闭口截面、沿前门用开口缘部Ef向车身上下方向延伸的A柱21所形成的闭口截面、上边梁10所形成的闭口截面、沿后门用开口缘部Er向车身上下方向延伸的C柱23所形成的闭口截面共同与后门用开口缘部Er相连且与车宽方向大致正交的第1环状结构体的一部分。由此,能使输入至后车轮罩30的载荷分散至构成后门用开口部Er周围的第1环状结构体S1,并能抑制车身的振动。
接下来,对部分改变了所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1〕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对具有纵置发动机的掀背式的前置后驱(FR)车辆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适用于具有横置发动机的轿车式的前置前驱(FF)车辆,对驱动形式、车身形式等没有任何限定,能将本发明适用于任何车辆。
2〕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对具有开口部和加强筋部的加强构件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如上都不是必须的,可以省略开口部和加强筋部中的一者,也可以二者都省略。另外,开口部和加强筋部的个数、形状等能任意设定。
3〕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对使侧板的下半部和车轮罩外件的外边缘部一体形成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使侧板的下半部和内边缘部一体形成。另外,也可以用与后车轮罩不同的构件构成侧板的下半部。
4〕另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能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实施对所述实施方式进行了各种变更后的技术方案、组合了各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本发明也包括如上变更技术方案。
编号说明
1 侧梁
23 C柱
25 外加强件
31 车轮罩外件
32 车轮罩内件
33 外伸展部
34 外边缘部
35 内伸展部
36 内边缘部
37 加强构件
37a 开口部
37b 加强筋部
S1 第1环状结构体
C1 第1闭口截面
C4 第4闭口截面
V 车辆
Claims (7)
1.一种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其具有:
由后车轮罩外件和后车轮罩内件构成的后车轮罩、从所述后车轮罩外件的前端部向车身前方延伸的侧梁、从所述后车轮罩外件的车身前后方向的中间部分沿后门用开口缘部向车身上下方向延伸的立柱;
在所述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中,
所述后车轮罩外件具有向车宽方向外侧伸展的外伸展部、从所述外伸展部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向上方延伸的外边缘部,
设置与所述外伸展部和外边缘部共同形成截面形状大致为三角形的闭口截面的加强构件;
其中所述加强构件连接所述侧梁的后端部和所述立柱的外立柱构件的下端部,并与所述侧梁所形成的闭口截面、沿前门用开口缘部向车身上下方向延伸的前立柱所形成的闭口截面、上边梁所形成的闭口截面、沿所述后门用开口缘部向车身上下方向延伸的立柱所形成的闭口截面共同构成与所述后门用开口缘部相连且与车宽方向大致正交的侧部环状结构体的一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车轮罩内件具有向车宽方向内侧伸展的内伸展部和从所述内伸展部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向上方延伸且与所述外边缘部在面接触状态下接合的内边缘部,
所述加强构件具有使所述闭口截面的内外相通的开口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边缘部和内边缘部的接合部与所述开口部相对应地配设。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构件具有数个所述开口部,并且在所述数个开口部中,在相邻的开口部之间形成高刚性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构件具有数个所述开口部,并且在所述数个开口部中,在相邻的开口部之间形成高刚性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高刚性部是与所述外伸展部大致正交的加强筋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高刚性部是与所述外伸展部大致正交的加强筋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071817 | 2019-04-04 | ||
JP2019071817A JP7292605B2 (ja) | 2019-04-04 | 2019-04-04 |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791957A CN111791957A (zh) | 2020-10-20 |
CN111791957B true CN111791957B (zh) | 2022-10-18 |
Family
ID=697841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120775.8A Active CN111791957B (zh) | 2019-04-04 | 2020-02-26 | 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260915B2 (zh) |
EP (1) | EP3718863B1 (zh) |
JP (1) | JP7292605B2 (zh) |
CN (1) | CN111791957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008044B2 (en) * | 2017-06-02 | 2021-05-18 | Honda Motor Co., Ltd. | Vehicle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CN113212558B (zh) * | 2021-05-21 | 2022-10-25 |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车身c环加强结构和包含该结构的车辆 |
CN115009369B (zh) * | 2022-06-29 | 2024-02-27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侧围加强结构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344079U (zh) * | 1989-09-07 | 1991-04-24 | ||
JP3827061B2 (ja) * | 2000-09-28 | 2006-09-27 |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車車体の車輪周り構造 |
EP1334021B1 (en) * | 2000-11-13 | 2008-02-20 | Magna International Inc. | Hydroformed space frame and rearward ring assembly therefor |
US7841652B2 (en) * | 2008-11-28 | 2010-11-30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Wheelhouse inner bracket for automotive vehicles |
DE102008062006B4 (de) * | 2008-12-12 | 2023-01-05 |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 Karosseriestruktur |
CN102582695A (zh) * | 2012-03-21 | 2012-07-18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降风阻前轮胎导流板 |
JP5998619B2 (ja) * | 2012-05-09 | 2016-09-28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
JP6128334B2 (ja) * | 2014-07-22 | 2017-05-17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
JP6435709B2 (ja) * | 2014-08-21 | 2018-12-12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側部構造 |
JP6172211B2 (ja) * | 2015-05-14 | 2017-08-02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
JP6409724B2 (ja) * | 2015-09-18 | 2018-10-24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自動車の側部車体構造 |
JP6733185B2 (ja) * | 2016-01-19 | 2020-07-29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車両サイドボディ構造 |
JP6597670B2 (ja) * | 2017-02-24 | 2019-10-30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
-
2019
- 2019-04-04 JP JP2019071817A patent/JP7292605B2/ja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2-26 CN CN202010120775.8A patent/CN111791957B/zh active Active
- 2020-03-09 EP EP20161823.8A patent/EP3718863B1/en active Active
- 2020-03-10 US US16/814,063 patent/US11260915B2/en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3718863B1 (en) | 2023-01-25 |
CN111791957A (zh) | 2020-10-20 |
US11260915B2 (en) | 2022-03-01 |
JP7292605B2 (ja) | 2023-06-19 |
US20200317276A1 (en) | 2020-10-08 |
JP2020168963A (ja) | 2020-10-15 |
EP3718863A1 (en) | 2020-10-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791955B (zh) | 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 | |
CN107848577B (zh) | 汽车的车身后部构造 | |
CN111791957B (zh) | 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 | |
CN112277587B (zh) | 车辆的车身结构 | |
US20060181107A1 (en) | Vehicle door | |
CN112277584B (zh) | 车辆的车身结构 | |
JP5170188B2 (ja) | スライドドア車の下部車体構造 | |
JP2014019219A (ja) |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 |
CN112092916B (zh) | 车辆的上部车身构造 | |
JP6698393B2 (ja) | 車体側部構造 | |
CN112092913B (zh) | 上部车身构造 | |
JP7209223B2 (ja) | 車両の上部車体構造 | |
CN112277589B (zh) | 车辆的车身结构 | |
JP6237669B2 (ja) | 車両の上部車体構造 | |
CN112277585A (zh) | 车辆的车身结构 | |
JP2010042771A (ja) |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 |
CN113226895B (zh) | 车身侧部结构 | |
JP2007015637A (ja) | スライドドア車の下部車体構造 | |
CN112277588A (zh) | 车辆的车身结构 | |
JP5157744B2 (ja) |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 |
US11420682B2 (en) |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 |
US11529999B2 (en) | Vehicle | |
JP7209224B2 (ja) | 車両の上部車体構造 | |
CN112092912A (zh) | 上部车身构造 | |
JP2021017208A (ja) | 車両の車体構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