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10741A - 一种光伏发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光伏发电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710741A CN111710741A CN202010682950.2A CN202010682950A CN111710741A CN 111710741 A CN111710741 A CN 111710741A CN 202010682950 A CN202010682950 A CN 202010682950A CN 111710741 A CN111710741 A CN 11171074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hotovoltaic module
- solar cell
- connector
- cell string
- side ed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10248 power gener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0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4—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 H01L31/042—PV modules or arrays of single PV cells
- H01L31/05—Electrical interconnection means between PV cells inside the PV module, e.g. series connection of PV cells
- H01L31/0504—Electrical interconnection means between PV cells inside the PV module, e.g. series connection of PV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ries or parallel connection of solar cells in a module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BY CONVERS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OR ULTRAVIOLET LIGHT, e.g. USING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 H02S40/00—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in combination with PV modul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2S10/00 - H02S30/00
- H02S40/30—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2S40/34—Electrical components comprising specially adapted electrical connection means to be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PV module, e.g. junction boxe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BY CONVERS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OR ULTRAVIOLET LIGHT, e.g. USING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 H02S40/00—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in combination with PV modul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2S10/00 - H02S30/00
- H02S40/30—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2S40/36—Electrical component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electrical interconnection means between two or more PV modules, e.g. electrical module-to-module connection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伏发电装置,涉及太阳能电池技术领域。该光伏发电装置包括第一光伏组件和第二光伏组件;第一光伏组件和第二光伏组件分别包括相互串联的奇数个太阳能电池串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第一光伏组件还包括第一旁路二极管,第一光伏组件中一侧边缘处的太阳能电池串组的第一端通过第一旁路二极管与第一连接器相连,第二端与第二连接器相连;第二光伏组件中一侧边缘处的太阳能电池串组的第一端与第二连接器相连,第二端与第一连接器相连;第一光伏组件和第二光伏组件通过一侧边缘处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相连。该实施方式减少了包括奇数个太阳能电池串组的光伏组件中旁路二极管的使用数量,并提高了光伏组件的发电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太阳能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伏发电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满足光伏组件内部电路的安全性,光伏组件中的太阳能电池串组一般会与旁路二极管并联,以防止太阳能电池串组中的电池片因热斑效应而烧毁。
目前,在包括奇数个太阳能电池串组的光伏组件中,每一对太阳能电池串组并联一个旁路二极管,而剩余的1个太阳能电池串组需采用独立汇流条以飞线的形式连接一个旁路二极管。也就是说,在奇数个太阳能电池串组的光伏组件中,有一个太阳能电池串组不可避免地需单独并联一个旁路二极管,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材料的浪费,增加了光伏组件的成本。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光伏发电装置,能够减少包括奇数个太阳能电池串组的光伏组件中旁路二极管的使用数量,从而节省光伏组件所使用的材料,降低光伏组件的成本。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光伏发电装置。
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光伏发电装置包括:第一光伏组件和第二光伏组件;其中,
所述第一光伏组件和所述第二光伏组件分别包括:相互串联的奇数个太阳能电池串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的极性相反;
所述第一光伏组件还包括第一旁路二极管,所述第一旁路二极管设置于所述第一光伏组件的第一侧边缘处;
在所述第一光伏组件中,所述第一侧边缘处的太阳能电池串组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一旁路二极管与所述第一连接器相连,且所述第一侧边缘处的太阳能电池串组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连接器相连;
在所述第二光伏组件中,第二侧边缘处的太阳能电池串组(14)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相连;所述第一侧边缘和所述第二侧边缘相对;
所述第一光伏组件和所述第二光伏组件通过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相连,使得所述第一光伏组件和所述第二光伏组件中一侧边缘处的所述太阳能电池串组与所述第一旁路二极管并联。
可选地,所述第二光伏组件中第二侧边缘处的太阳能电池串组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器相连,且所述第二侧边缘处的太阳能电池串组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连接器相连;所述第二光伏组件中第二侧边缘处的太阳能电池串组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光伏组件中第一侧边缘处的太阳能电池串组的第一端的极性相反。
可选地,
所述第一光伏组件和所述第二光伏组件还分别包括:第二旁路二极管;
所述第一光伏组件中除所述第一侧边缘处以外、以及所述第二光伏组件中除所述第二侧边缘处以外的其他太阳能电池串组中,每一对所述太阳能电池串组与一个所述第二旁路二极管并联。
可选地,
所述第一光伏组件中的所述第一旁路二极管和所述第二旁路二极管位于所述太阳能电池串组的同一端。
可选地,
所述第一光伏组件第二侧边缘处的所述第二旁路二极管与所述第一连接器相连;
所述第二光伏组件中第一侧边缘处的所述第二旁路二极管与所述第二连接器相连。
可选地,
所述第一光伏组件和所述第二光伏组件还分别包括:接线盒、汇流条和连接线;其中,
所述第一旁路二极管和所述第二旁路二极管分别设置在所述接线盒中;
所述太阳能电池串组通过所述汇流条相连;
在所述第一光伏组件中,所述第一侧边缘处的太阳能电池串组的第一端的所述汇流条的引出线与所述第一旁路二极管相连;所述第一旁路二极管和第二侧边缘处的所述第二旁路二极管所处的接线盒分别通过所述连接线与所述第一连接器相连;
在所述第二光伏组件中,第一侧边缘处的所述第二旁路二极管所处的接线盒通过所述连接线与所述第二连接器相连。
可选地,
在所述第一光伏组件中,所述第一侧边缘处的太阳能电池串组的第二端的所述汇流条的引出线与所述接线盒连接,且所述接线盒通过所述接线盒中的连接线与所述第二连接器相连;
在所述第二光伏组件中,所述第二侧边缘处的太阳能电池串组两端的所述汇流条的引出线分别与所述接线盒连接,且所述接线盒分别通过所述连接线与所述第二连接器和第一连接器相连。
可选地,
所述第一光伏组件和所述第二光伏组件分别包括的所述太阳能电池串组的数量相同。
可选地,
所述太阳能电池串组包括:一个太阳能电池串或相互并联的至少两个太阳能电池串,每一个所述太阳能电池串包括:相互串联的多个太阳能电池片。
可选地,
所述第一光伏组件中和所述第二光伏组件中每一个所述太阳能电池串组所包括的太阳能电池串的数量相同。
上述发明中的一个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第一光伏组件的一侧边缘处的太阳能电池串组的第一端通过第一旁路二极管与第一连接器相连,该太阳能电池串组的第二端与第二连接器相连。另外,第二光伏组件的一侧边缘处的太阳能电池串组无需再单独并联一个旁路二极管,而仅需在该边缘处的太阳能电池串组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二连接器和第一连接器即可,使得第一光伏组件和第二光伏组件可通过边缘处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相连形成光伏发电装置。在光伏发电装置中,第一光伏组件和第二光伏组件中边缘处的太阳能电池串组与第一旁路二极管并联,也就是第一光伏组件和第二光伏组件中边缘处的太阳能电池串组共用一个第一旁路二极管。由此减少了包括奇数个太阳能电池串组的光伏组件中旁路二极管的使用数量,从而节省了光伏组件所使用的材料,降低了光伏组件的成本。
附图说明
附图用于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第一光伏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第一光伏组件的电气连接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第二光伏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第二光伏组件的电气连接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第一光伏组件和第二光伏组件的连接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第一光伏组件和第二光伏组件的连接方式的电气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种第一光伏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种第一光伏组件的电气连接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种第二光伏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种第二光伏组件的电气连接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种第一光伏组件和第二光伏组件的连接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种第一光伏组件和第二光伏组件的连接方式的电气示意图。
附图标记如下:
10 光伏发电装置
11 第一光伏组件
12 第二光伏组件
13 第一旁路二极管
14,14’ 太阳能电池串组
15,15’ 第一连接器
16,16’ 第二连接器
17,17’ 第二旁路二极管
18,18’ 接线盒
19,19’ 汇流条
20,20’ 连接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伏发电装置10主要包括:第一光伏组件11和第二光伏组件12;其中,
所述第一光伏组件11和所述第二光伏组件12分别包括:相互串联的奇数个太阳能电池串组14,14’、第一连接器15,15’和第二连接器16,16’;所述第一连接器15,15’和所述第二连接器16,16’的极性相反。
参考图1和图2,所述第一光伏组件11还包括第一旁路二极管13,所述第一旁路二极管13设置于所述第一光伏组件11的第一侧边缘处;在所述第一光伏组件11中,所述第一侧边缘处的太阳能电池串组14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一旁路二极管13与所述第一连接器15相连,且所述第一侧边缘处的太阳能电池串组14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连接器16相连。其中,图1是第一光伏组件11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第一光伏组件11的电气示意图。
参考图3和图4,所述第二光伏组件12中第二侧边缘处的太阳能电池串组14’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器16’相连,且所述第二侧边缘处的太阳能电池串组14’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连接器15’相连;所述第二光伏组件12中的第二侧边缘处的太阳能电池串组14’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光伏组件11中的第一侧边缘处的太阳能电池串组14’的第一端的极性相反。其中,图3是第二光伏组件12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第二光伏组件12的电气示意图。
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第一光伏组件11和所述第二光伏组件12通过所述第一连接器15,15’和所述第二连接器16,16’相连,使得所述第一光伏组件11和所述第二光伏组件12中一侧边缘处的所述太阳能电池串组14,14’与所述第一旁路二极管13并联,由此即形成了光伏发电装置10。
根据上述实施例,第一光伏组件11的第一侧边缘处的太阳能电池串组14的第一端通过第一旁路二极管13与第一连接器15相连,而第二光伏组件12的第二侧边缘处的太阳能电池串组14’无需再单独并联一个旁路二极管,第一光伏组件11和第二光伏组件11连接形成的光伏发电装置10中,第一光伏组件11和第二光伏组件12中边缘处的太阳能电池串组14,14’与第一旁路二极管13并联,也就是第一光伏组件11和第二光伏组件12中边缘处的太阳能电池串组14,14’共用一个第一旁路二极管13。由此,相对于现有技术中、每一个光伏组件均有一个太阳能电池串组单独并联一个旁路二极管来说,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光伏发电装置10减少了第一光伏组件11和第二光伏组件12中旁路二极管的使用数量,从而节省了光伏组件所使用的材料,降低了光伏组件的成本。
例如,当光伏组件包括5个太阳能电池串组时,由于现有技术中每一个光伏组件均有一个太阳能电池串组需单独并联一个旁路二极管,则一个光伏组件需并联3个旁路二极管,那么两个光伏组件需并联6个旁路二极管。而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由于第一光伏组件11和第二光伏组件12一侧边缘处的太阳能电池串组可并联同一个第一旁路二极管13,因此当第一光伏组件11和第二光伏组件12均包括5个太阳能电池串组时,第一光伏组件11和第二光伏组件12组成的光伏发电装置10仅需并联5个旁路二极管。由此,相对于现有技术,减少了旁路二极管的使用数量,从而节省了光伏组件所使用的材料。
另外,除了图3和图4所示的连接方式,第二光伏组件12中第二侧边缘处的太阳能电池串组14’可以采用其他方式连接第一连接器15’和第二连接器16’。例如,第二光伏组件12中第二侧边缘处的太阳能电池串组14’的第一端可以与第一连接器15’相连,且所述第二侧边缘处的太阳能电池串组14’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连接器16’相连;所述第二光伏组件12中的第二侧边缘处的太阳能电池串组14’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光伏组件11中的第一侧边缘处的太阳能电池串组14’的第一端的极性相同。在此情况下,第一光伏组件11和第二光伏组件12连接时,可通过另外的连接线将处于对角线上的第一连接器15,15’和第二连接器16,16’相连。
在本发明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为了减少连接线的使用,降低电气连接的复杂性,在第二光伏组件12中采用如图3和图4所示的连接方式来连接太阳能电池串组和连接器。
其中,如图1和图3所示,第一光伏组件11的第一侧边缘和第二光伏组件12的第二侧边缘相对。例如,第一光伏组件的第一侧边缘为其右侧边缘,那么第二光伏组件12的第二侧边缘即为其左侧边缘,以便于第一光伏组件11和第二光伏组件12的连接。
另外,极性相反的第一连接器15,15’和第二连接器16,16’分别为正极连接器和负极连接器。也就是说,当第一连接器15,15’为正极连接器时,第二连接器16,16’为负极连接器。当第一连接器15,15’为负极连接器时,第二连接器16,16’为正极连接器。
第一连接器15,15’和第二连接器16,16’分别与太阳能电池组14的两端连接时,第一连接器15,15’和第二连接器16,16’的极性分别与太阳能电池组14,14’端部的极性相同。其中,太阳能电池串组14,14’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可以分别为太阳能电池串组14,14’的上端和下端。
在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太阳能电池组14,14’的第一端为其上端,太阳能电池组14,14’的第二端为其下端。第一光伏组件11的第一侧边缘处的太阳能电池组14的上端为正极,其通过接线盒与正极连接器相连,该太阳能电池组14的下端为负极,其通过接线盒与负极连接器相连。当然,若在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光伏组件11中的太阳能电池组14的第一端为负极时,则第一端与负极连接器相连,该太阳能电池组14的第二端为正极时,第二端与正极连接器相连。
如图3所示,在第二光伏组件12中,第一连接器15’和第二连接器16’的连接方式与第一光伏组件11中的连接方式相同。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第一光伏组件11和第二光伏组件12通过一侧边缘处的第一连接器15,15’和第二连接器16,16’相连时,第一光伏组件11上的正极连接器与第二光伏组件12上的负极连接器相连,且第一光伏组件11上的负极连接器与第二光伏组件12上的正极连接器相连。因此,在第二光伏组件12中,第二侧边缘处的太阳能电池串组14’的第一端与第一光伏组件11中第一侧边缘处的太阳能电池串组14’的第一端的极性相反。参考图1和图3,当第一光伏组件11上第一侧边缘处的太阳能电池串组14的第一端(上端)为正极时,其连接正极连接器;那么,第二光伏组件12中第二侧边缘处的太阳能电池串组14’的第一端(上端)为负极,其连接负极连接器。同理,当第一光伏组件11上第一侧边缘处的太阳能电池串组14的第二端(下端)为负极时,其连接负极连接器;那么,第二光伏组件12中第二侧边缘处的太阳能电池串组14’的第二端(下端)为正极,其连接正极连接器。第一光伏组件11和第二光伏组件12通过第一连接器15和第二连接器16相连的结构示意图可如图5所示,相应的电气连接图如图6所示。由此使得第一光伏组件11和第二光伏组件12的同一端可通过极性相反的两个连接器直接相连,操作简单,易于实施,便于第一光伏组件11和第二光伏组件12组装形成光伏发电装置10。并且还可缩短第一光伏组件11和第二光伏组件12之间的连接线长度,进一步节省光伏组件所使用的材料。
另外,在第一光伏组件11和第二光伏组件12中,除了上述一侧边缘处的太阳能电池串组14,14’以外,其他太阳能电池串组14,14’与第二旁路二极管17,17’并联,以通过第二旁路二极管17,17’保护其他太阳能电池串组14,14’的电路安全性。也就是说,所述第一光伏组件11和所述第二光伏组件12还分别包括第二旁路二极管17,17’;所述第一光伏组件11中除所述第一侧边缘处以外、以及所述第二光伏组件12中除所述第二侧边缘处以外的其他太阳能电池串组14,14’中,每一对所述太阳能电池串组14,14’与一个所述第二旁路二极管17,17’并联。
其中,第一光伏组件11的第一侧边缘和第二光伏组件12的第二侧边缘相对。例如,第一光伏组件的第一侧边缘为其右侧边缘,那么第二光伏组件12的第二侧边缘即为其左侧边缘,以便于第一光伏组件11和第二光伏组件12的连接。
继续参考图1,第一光伏组件11包括5个太阳能电池串组14,其中,位于右侧边缘的太阳能电池串组14(即左起第5个太阳能电池串组)的上端与第一旁路二极管13相连。第一光伏组件11中除右侧边缘的其他4个太阳能电池串组14中,每一对太阳能电池串组14与一个第二旁路二极管17并联。具体地,第一光伏组件11中左起第一个和第二个太阳能电池串组14与一个第二旁路二极管17相连,左起第三个和第四个太阳能电池串组14与另一个第二旁路二极管17相连。
类似地,参考图3,第二光伏组件12也包括5个太阳能电池串组14’,其中,位于左侧边缘的太阳能电池串组14’(即左起第1个太阳能电池串组)是与第一光伏组件11相连的太阳能电池串组。第二光伏组件12中除左侧边缘的其他4个太阳能电池串组14’中,每一对太阳能电池串组14’也分别与一个第二旁路二极管17’并联。具体地,第二光伏组件12中左起第二个和第三个太阳能电池串组14’与一个第二旁路二极管17’相连,左起第四个和第五个太阳能电池串组14’与另一个第二旁路二极管17’相连。
从图1和图3中也可以看出,第一光伏组件11的第一侧边缘和第二光伏组件12的第二侧边缘是左右相对的。例如,在第一光伏组件11中,连接有第一旁路二极管13的第一侧边缘为其右侧边缘,则在第二光伏组件12中,与第一光伏组件11相连接的第二侧边缘为其左侧边缘。由此,采用左右相对的方式,便于第一光伏组件11和第二光伏组件12的连接,进而便于第一光伏组件11中右侧边缘的太阳能电池串组14与第二光伏组件12左侧边缘的太阳能电池串组14’共用第一旁路二极管13。第一光伏组件11和第二光伏组件12通过第一连接器15,15’和第二连接器16,16’相连的结构示意图可如图5所示,相应的电气连接图如图6所示。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所描述的第一旁路二极管13和第二旁路二极管17,17’的结构和功能是相同的,二者的主要区别仅在于:第一旁路二极管13和第二旁路二极管17,17’在光伏组件中的位置有所不同。其中,第一旁路二极管13指第一光伏组件11中第一侧(右侧)边缘的太阳能电池串组14所连接的旁路二极管,该侧边缘的太阳能电池串组可通过连接器与第二光伏组件12中第二侧边缘的太阳能电池串组14’相连。换句话说,第一旁路二极管13是第一光伏组件11第一侧边缘的太阳能电池串组14和第二光伏组件12第二侧边缘的太阳能电池串组14’所共同连接的旁路二极管。而第二旁路二极管17,17’指第一光伏组件11中除第一侧边缘以外、以及第二光伏组件12中除第二侧边缘以外的其他太阳能电池串组14,14’所连接的旁路二极管。
在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旁路二极管13和所述第二旁路二极管17,17’位于所述太阳能电池串组14,14’的同一端。例如,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旁路二极管13和第二旁路二极管17均位于第一光伏组件11上端。由此,可在第一光伏组件11一侧边缘的太阳能电池串组14的第一端,采用汇流条直接连接第一旁路二极管13和该太阳能电池串组,而无需采用飞线形式。相对于现有技术采用飞线形式单独连接一个旁路二极管来说,不仅减少了旁路二极管,还缩短了光伏组件内部的连接线长度。
进一步地,由于现有技术采用飞线形式单独并联旁路二极管时,单独并联的旁路二极管与其他旁路二极管呈对角线设计,使得飞线形式的汇流条一般位于一侧边缘处的太阳能电池组与其相邻的太阳能电池组之间,这种方式相对增大了光伏组件的面积,降低了光伏组件的发电效率。
而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由于无需采用飞线形式连接旁路二极管,那么,在第一光伏组件11中,其第一侧边缘处的太阳能电池串组14与其相邻的太阳能电池串组14之间不再存在飞线形式的汇流条(如图1所示),由此降低了第一侧边缘处的太阳能电池组14与其相邻的太阳能电池组之间的间距,从而在太阳能电池串组14数量相同的情况下,降低了第一光伏组件11的面积,进而提高了第一光伏组件11的发电效率。
另外,在第二光伏组件12中,由于无需在其第二侧边缘处单独并联旁路二极管,那么其第二侧边缘处的太阳能电池串组14’与其相邻的太阳能电池串组14’之间也就更不存在飞线形式的汇流条(如图3所示),由此在太阳能电池串组14’数量相同的情况下,也提高了第二光伏组件12的发电效率。
另外,如图1至图4,在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光伏组件11第二侧边缘处的所述第二旁路二极管17与所述第一连接器15相连;所述第二光伏组件12中第一侧边缘处的所述第二旁路二极管17’与所述第二连接器16’相连。
在此例中,第一光伏组件11的第二侧边缘即为其左侧边缘,且左侧边缘处的太阳能电池串组的上端为正极,则第一光伏组件11中左侧边缘处的第二旁路二极管17与正极连接器相连。相应地,第二光伏组件12的第一侧边缘即为其右侧边缘,且右侧边缘处的太阳能电池串组的上端为负极,则第二光伏组件12中右侧边缘处的第二旁路二极管17’与负极连接器相连。由此,通过第一光伏组件11左侧边缘和第二光伏组件12右侧边缘所连的连接器,便于第一光伏组件11和第二光伏组件12连接形成的光伏发电装置与外部线缆的导通。
在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光伏组件11和所述第二光伏组件12还分别包括:接线盒18,18’、汇流条19,19’和连接线20,20’;其中,所述第一旁路二极管3和所述第二旁路二极管17,17’分别设置在所述接线盒18,18’中;所述太阳能电池串组14,14’通过所述汇流条19,19’相连。
继续参考图1,在所述第一光伏组件11中,所述第一侧边缘处的太阳能电池串组14的第一端的所述汇流条19的引出线与所述第一旁路二极管13相连;所述第一旁路二极管13和第二侧边缘处的所述第二旁路二极管17分别通过连接线20与所述第一连接器15相连。该连接线20的一端与第一连接器15相连,另一端与第一旁路二极管13所处的接线盒18相连。相应地,第一光伏组件11第一侧边缘处的太阳能电池串组14的第二端的所述汇流条19的引出线与所述接线盒18连接,并通过所述连接线20与所述第二连接器16相连。该连接线20的一端与第二连接器16相连,另一端与接线盒18相连。
在此实施例中,第一光伏组件11右侧边缘处的太阳能电池串组14的第一端(上端)通过汇流条19的引出线与第一旁路二极管13相连,由于该太阳能电池串组14的上端为正极,因此该太阳能电池串组14的上端所连接的汇流条19通过正极引出线与第一旁路二极管13的负极相连,该第一旁路二极管13设置于接线盒18中,该接线盒18中设置有连接线,由此第一旁路二极管13可通过接线盒18中的连接线20与正极连接器相连。类似地,在第一光伏组件11一侧边缘处的太阳能电池串组14的第二端(下端),可通过负极汇流条引出线与接线盒18相连,进而通过接线盒18中的连接线20与负极连接器相连。
同理,在第一光伏组件11左侧边缘处的太阳能电池串组14的第一端(上端)通过汇流条19的引出线与第二旁路二极管17相连,由于该太阳能电池串组14的上端为正极,因此该太阳能电池串组14的上端所连接的汇流条19通过正极汇流条引出线与第二旁路二极管17的负极相连,该第二旁路二极管17设置于接线盒18中,该接线盒18中设置有连接线20,由此第二旁路二极管17可通过接线盒18中的连接线20与正极连接器相连。
与第一光伏组件11中的连接方式类似地,在所述第二光伏组件12中,第一侧边缘处的所述第二旁路二极管17’所处的接线盒18’通过连接线20’与所述第二连接器16’相连。且所述第二侧边缘处的太阳能电池串组14’两端的所述汇流条19’的引出线分别与所述接线盒18’连接,且所述接线盒18’分别通过所述连接线20’与所述第二连接器16’和第一连接器15’相连,具体的连接示意图如图3所示。
在图3中,第二光伏组件12中右侧边缘的第二旁路二极管17’设置在接线盒18’中,且由于第二伏组件12右侧边缘处的太阳能电池串组14’的第一端(上端)为负极,则该第二旁路二极管17’的正极与右侧边缘的太阳能电池串组14’的上端的汇流条19’的负极引出线相连。另外,第二光伏组件12中左侧边缘处的太阳能电池串组14’两端的汇流条19’的引出线也分别与接线盒18’连接,由于左侧边缘的太阳能电池串组14’的上端为负极,则上端的汇流条19’通过负极引出线与接线盒18’连接,并通过接线盒18’的连接线20’与负极连接器相连。相应地,左侧边缘的太阳能电池串组14’的下端为正极,那么下端的汇流条19’通过正极引出线与接线盒18’连接,并通过接线盒18’的连接线20’与正极连接器相连。
根据上述实施例,分别通过汇流条连接每一个太阳能电池串组,且汇流条引出线与接线盒相连,并通过接线盒与连接器相连。由此便于传导光伏组件所产生的电流,并且便于光伏组件与外部线路的连接。
如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光伏组件11和第二光伏组件12包括奇数个太阳能电池串组14,14’。也就是说,第一光伏组件11和第二光伏组件12可以分别包括1个、3个或大于3个太阳能电池串组14,14’。
当第一光伏组件11和第二光伏组件12均包括1个太阳能电池串组时,第一光伏组件11和第二光伏组件12连接而成的光伏发电装置10仅需并联1个第一旁路二极管。当然,在实际应用中,为了保证光伏组件输出电压的稳定性,提高光伏组件的发电效率,一个光伏组件一般至少包括3个太阳能电池串组。换句话说,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光伏组件1和所述第二光伏组件2分别包括至少三个所述太阳能电池串组14,14’。
进一步地,为了便于光伏组件的生产以及光伏发电装置10的组装,第一光伏组件11和第二光伏组件12分别包括的太阳能电池串组14,14’的数量相同。如图1至图4所示,第一光伏组件11和第二光伏组件12分别包括5个太阳能电池串组14,14’。当然,第一光伏组件11和第二光伏组件12分别包括的太阳能电池串组14,14’的数量也可以不相同。例如,第一光伏组件11包括5个太阳能电池串组14,第二光伏组件12包括7个太阳能电池串组14’。
其中,第一光伏组件11和第二光伏组件12中每一个太阳能电池串组14,14’可包括一个太阳能电池串或相互并联的至少两个太阳能电池串,每一个所述太阳能电池串包括:相互串联的多个太阳能电池片。该太阳能电池片可以为切片太阳能电池片。
第一光伏组件11和第二光伏组件12中每一个太阳能电池串组14,14’包括一个太阳能电池串的情况可参考图1至图4。在此例中,一个太阳能电池串组14,14’即为一个太阳能电池串,每个太阳能电池串包括10个电池片。
在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中,参考图7至图12,第一光伏组件11和第二光伏组件12分别包括5个太阳能电池串组14,14’,而每一个太阳能电池串组14,14’包括并联的两个太阳能电池串。在此例中,如图7和图8所示,第一光伏组件11包括5个太阳能电池串组,每个太阳能电池串组14包括并联的两个太阳能电池串,每个太阳能电池串包括9个电池片。同样地,参考图9和图10,第二光伏组件12也包括5个太阳能电池串组,每个太阳能电池串组14’包括并联的两个太阳能电池串,每个太阳能电池串包括9个电池片。
当太阳能电池串组14,14’包括并联的多个太阳能电池串时,所述第一光伏组件11中和所述第二光伏组件12中每一个所述太阳能电池串组14,14’所包括的太阳能电池串的数量相同。例如,在图7和图8中,第一光伏组件11中每一个太阳能电池串组14包括两个太阳能电池串的数量均为2;在图9和图10中,第二光伏组件12中每一个太阳能电池串组14’包括两个太阳能电池串的数量也均为2。由此保证每一个太阳能电池串的输出电流相同,以保证第一光伏组件11和第二光伏组件12的电路安全性。
可以理解的是,无论太阳能电池串组14,14’仅包括一个太阳能电池串,还是包括并联的多个太阳能电池串,第一光伏组件11一侧边缘处的太阳能电池串组14与第一旁路二极管13的连接、一侧边缘处以外的其他太阳能电池串组14与第二旁路二极管17的连接、第二光伏组件12中一侧边缘处以外的其他太阳能电池串组14’与第二旁路二极管17’的连接、以及第一光伏组件11和第二光伏组件12均是相同的。因此,如图7至图12所示的太阳能电池组14,14’包括并联的两个太阳能电池串的情况,其连接方式可参考上述针对太阳能电池组14,14’仅包括一个太阳能电池串的描述(如图1至图6所示),在此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至少可实现如下有益效果:
1、第一光伏组件的一侧边缘处的太阳能电池串组的第一端通过第一旁路二极管与第一连接器相连,该太阳能电池串组的第二端与第二连接器相连。另外,第二光伏组件的一侧边缘处的太阳能电池串组无需再单独并联一个旁路二极管,而仅需在该边缘处的太阳能电池串组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二连接器和第一连接器即可,使得第一光伏组件和第二光伏组件可通过边缘处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相连形成光伏发电装置。在光伏发电装置中,第一光伏组件和第二光伏组件中边缘处的太阳能电池串组与第一旁路二极管并联,也就是第一光伏组件和第二光伏组件中边缘处的太阳能电池串组共用一个第一旁路二极管。由此减少了包括奇数个太阳能电池串组的光伏组件中旁路二极管的使用数量,从而节省了光伏组件所使用的材料,降低了光伏组件的成本。
2、第一光伏组件和第二光伏组件的同一端通过极性相反的两个连接器相连,操作简单,易于实施,便于第一光伏组件和第二光伏组件12组装形成光伏发电装置,并且还可缩短第一光伏组件和第二光伏组件之间的连接线长度,进一步节省光伏组件所使用的材料。
3、在第一光伏组件和第二光伏组件中,均无需使用飞线形式的汇流条单独并联旁路二极管,这不仅缩短了第一光伏组件和第二光伏组价内部的连接线长度,还降低了第一光伏组件和第二光伏组件的面积,从而提高了第一光伏组件和第二光伏组件的发电效率。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的是,取决于设计要求和其他因素,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修改、组合、子组合和替代。任何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光伏发电装置(10),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光伏组件(11)和第二光伏组件(12);其中,
所述第一光伏组件(11)和所述第二光伏组件(12)分别包括:相互串联的奇数个太阳能电池串组(14,14’)、第一连接器(15,15’)和第二连接器(16,16’);所述第一连接器(15,15’)和所述第二连接器(16,16’)的极性相反;
所述第一光伏组件(11)还包括第一旁路二极管(13),所述第一旁路二极管(13)设置于所述第一光伏组件(11)的第一侧边缘处;
在所述第一光伏组件(11)中,所述第一侧边缘处的太阳能电池串组(14)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一旁路二极管(13)与所述第一连接器(15)相连,且所述第一侧边缘处的太阳能电池串组(14)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连接器(16)相连;
在所述第二光伏组件(12)中,第二侧边缘处的太阳能电池串组(14’)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器(15’)和第二连接器(16’)相连;所述第一侧边缘和所述第二侧边缘相对;
所述第一光伏组件(11)和所述第二光伏组件(12)通过所述第一连接器(15,15’)和所述第二连接器(16,16’)相连,使得所述第一光伏组件(11)和所述第二光伏组件(12)中一侧边缘处的所述太阳能电池串组(14,14’)与所述第一旁路二极管(13)并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发电装置(10),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光伏组件(12)中第二侧边缘处的太阳能电池串组(14’)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器(16’)相连,且所述第二侧边缘处的太阳能电池串组(14’)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连接器(15’)相连;所述第二光伏组件(12)中第二侧边缘处的太阳能电池串组(14’)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光伏组件(11)中第一侧边缘处的太阳能电池串组(14)的第一端的极性相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发电装置(10),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光伏组件(11)和所述第二光伏组件(12)还分别包括:第二旁路二极管(17,17’);
所述第一光伏组件(11)中除所述第一侧边缘处以外、以及所述第二光伏组件(12)中除所述第二侧边缘处以外的其他太阳能电池串组(14,14’)中,每一对所述太阳能电池串组(14,14’)与一个所述第二旁路二极管(17,17’)并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伏发电装置(10),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光伏组件(11)中的所述第一旁路二极管(13)和所述第二旁路二极管(17)位于所述太阳能电池串组(14)的同一端。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伏发电装置(10),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光伏组件(11)第二侧边缘处的所述第二旁路二极管(17)与所述第一连接器(15)相连;
所述第二光伏组件(12)中第一侧边缘处的所述第二旁路二极管(17’)与所述第二连接器(16’)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伏发电装置(10),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光伏组件(11)和所述第二光伏组件(12)还分别包括:接线盒(18,18’)、汇流条(19,19’)和连接线(20,20’);其中,
所述第一旁路二极管(13)和所述第二旁路二极管(17,17’)分别设置在所述接线盒(18,18’)中;
所述太阳能电池串组(14,14’)通过所述汇流条(19,19’)相连;
在所述第一光伏组件(11)中,所述第一侧边缘处的太阳能电池串组(14)第一端的所述汇流条(19)的引出线与所述第一旁路二极管(13)相连;所述第一旁路二极管(13)和第二侧边缘处的所述第二旁路二极管(17)所处的接线盒(18)分别通过所述连接线(20)与所述第一连接器(15)相连;
在所述第二光伏组件(12)中,第一侧边缘处的所述第二旁路二极管(17’)所处的接线盒(18’)通过所述连接线(20’)与所述第二连接器(16’)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伏发电装置(10),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光伏组件(11)中,所述第一侧边缘处的太阳能电池串组(14)第二端的所述汇流条(19)的引出线与所述接线盒(18)连接,且所述接线盒(18)通过所述连接线(20)与所述第二连接器(16)相连;
在所述第二光伏组件(12)中,所述第二侧边缘处的太阳能电池串组(14’)两端的所述汇流条(19’)的引出线分别与所述接线盒(18’)连接,且所述接线盒(18’)分别通过所述连接线(20’)与所述第二连接器(16’)和第一连接器(15’)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发电装置(10),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光伏组件(11)和所述第二光伏组件(12)分别包括的所述太阳能电池串组(14,14’)的数量相同。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发电装置(10),其特征在于,
所述太阳能电池串组(14,14’)包括:一个太阳能电池串或相互并联的至少两个太阳能电池串,每一个所述太阳能电池串包括:相互串联的多个太阳能电池片。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伏发电装置(10),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光伏组件(11)中和所述第二光伏组件(12)中每一个所述太阳能电池串组(14,14’)所包括的太阳能电池串的数量相同。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682950.2A CN111710741A (zh) | 2020-07-15 | 2020-07-15 | 一种光伏发电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682950.2A CN111710741A (zh) | 2020-07-15 | 2020-07-15 | 一种光伏发电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710741A true CN111710741A (zh) | 2020-09-25 |
Family
ID=725458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682950.2A Pending CN111710741A (zh) | 2020-07-15 | 2020-07-15 | 一种光伏发电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710741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693963A (zh) * | 2023-01-04 | 2023-02-03 | 安徽大恒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智能组件 |
-
2020
- 2020-07-15 CN CN202010682950.2A patent/CN111710741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693963A (zh) * | 2023-01-04 | 2023-02-03 | 安徽大恒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智能组件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210043788A1 (en) | Solar cell assembly | |
CN108615777B (zh) | 光伏组件 | |
CN208422933U (zh) | 光伏组件 | |
CN103311349A (zh) | 太阳能电池组件 | |
CN104852682A (zh) | 光伏组件 | |
JP5740172B2 (ja) | 太陽電池ストリング、太陽光発電システムおよ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電気的接続方法 | |
CN108281499A (zh) | 一种新型电路设计的光伏电池组件 | |
CN108493281A (zh) | 一种太阳能光伏组件 | |
CN211828789U (zh) | 光伏组件 | |
CN210224051U (zh) | 一种新型切片光伏组件 | |
TW201244303A (en) | Junction box | |
CN111710741A (zh) | 一种光伏发电装置 | |
CN202231445U (zh) | 太阳能交流光伏组件 | |
CN212342647U (zh) | 一种光伏发电装置 | |
CN211929508U (zh) | 一种光伏组件 | |
CN215933713U (zh) | 电池模组 | |
CN211860010U (zh) | 一种具有隔离型mppt汇流箱的光伏发电系统 | |
CN112186057B (zh) | 一种并联-串联结构光伏组件 | |
CN211046865U (zh) | 光伏装置及光伏电站系统 | |
CN209896083U (zh) | 光伏组件电路单元、光伏组件电路及光伏组件 | |
CN203434471U (zh) | 一种光伏防雷汇流箱 | |
CN211828799U (zh) | 光伏组件 | |
WO2020134900A1 (zh) | 一种太阳电池组件的电气连接方法及采用该方法的太阳电池组件 | |
CN111755550A (zh) | 一种太阳能光伏组件的电路排布方式 | |
CN209859961U (zh) | 一种太阳电池组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TA0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 ||
TA0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610 Address after: 1 Jianhua Road, Yangzhou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Jiangsu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Jingao (Yangzhou) new energy Co.,Ltd. Address before: 1 Jianhua Road, Yangzhou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Jiangsu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JA SOLAR TECHNOLOGY YANGZHOU Co.,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