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88444A - 一种用于汽车的空调布局结构及使用其的汽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汽车的空调布局结构及使用其的汽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688444A CN111688444A CN202010621453.1A CN202010621453A CN111688444A CN 111688444 A CN111688444 A CN 111688444A CN 202010621453 A CN202010621453 A CN 202010621453A CN 111688444 A CN111688444 A CN 11168844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vaporation
- cavity
- evaporation cavity
- condensation
- outl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81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79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0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0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0638 solvent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1
- 239000003570 ai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37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411 alumin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080 ambient ai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526 supercooled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2—Cooling devices
- B60H1/3204—Cooling devices using compression
- B60H1/3227—Cooling devices using compress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 or the type of heat exchanger, e.g. condenser, evaporato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321—Heat exchangers for air-conditioning devic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25B39/02—Evaporato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25B39/04—Condens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汽车的空调布局结构及使用其的汽车。该空调布局结构包括:蒸发腔、设置在蒸发腔内的蒸发器、位于蒸发腔的入口侧的蒸发风机,其中蒸发腔内设有分隔件,分隔件用于将蒸发腔分隔出上蒸发腔和下蒸发腔。上蒸发腔的入口与蒸发风机连通,上蒸发腔的出口形成蒸发腔第一出口;下蒸发腔的入口与蒸发风机连通,下蒸发腔的出口形成蒸发腔第二出口,蒸发器包括第一蒸发器板和第二蒸发器板,其中第一蒸发器板沿上蒸发腔的入口至上蒸发腔的出口倾斜设置以增大换热面积;第二蒸发器板沿下蒸发腔的入口之下蒸发腔的出口倾斜设置以增大换热面积。该空调布局结构,能保证空调在有限空间内实现高效制冷或制热。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空调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汽车的空调布局结构及使用其的汽车。
背景技术
空调系统四大件为压缩机、蒸发器、冷凝器和电子膨胀阀,在制冷运行过程中,低温低压的制冷剂在蒸发器内蒸发后变成低温、低压的过热气体;再由压缩机吸气管进入压缩机,被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体进入冷凝器,在冷凝器内通过向环境空气释放热量而冷凝为高压过冷液体。经过电子膨胀阀节流膨胀为低温低压的气液混合态制冷剂,进入蒸发器,从流经蒸发器的空气中吸取热量而蒸发,使通过蒸发器的空气温度下降,达到制冷目的。蒸发后的制冷剂蒸汽重新被吸入压缩机,开始下一制冷循环。同时,被冷却的空气被送风机送入到车内需要冷却的各个区域。
客车空调一般为一体式空调,并且空调在整车上的放置空间是有限的,如何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使整车制冷效果达到最佳,就是我们需要考虑的。现有的专利结构一般为通过增大换热器的方式来调整换热效果,整体空间的利用率较差,空调的能力能效都没有能达到最大化。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汽车的空调布局结构及使用其的汽车,用以解决上述问题,具体的:
本发明第一方面公开了一种用于汽车的空调布局结构,包括:蒸发腔、设置在所述蒸发腔内的蒸发器、位于蒸发腔的入口侧的蒸发风机,其中
所述蒸发腔内设有分隔件,所述分隔件用于将所述蒸发腔分隔出上蒸发腔和下蒸发腔,其中所述上蒸发腔的入口与所述蒸发风机连通,所述上蒸发腔的出口形成蒸发腔第一出口;所述下蒸发腔的入口与所述蒸发风机连通,所述下蒸发腔的出口形成蒸发腔第二出口,
所述蒸发器,包括第一蒸发器板和第二蒸发器板,其中所述第一蒸发器板沿所述上蒸发腔的入口至所述上蒸发腔的出口倾斜设置以增大换热面积;所述第二蒸发器板沿所述下蒸发腔的入口之所述下蒸发腔的出口倾斜设置以增大换热面积。
可选的,所述蒸发腔为两个,包括第一蒸发腔和第二蒸发腔;相应的,所述蒸发器为两个,包括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
所述第一蒸发腔和所述第二蒸发腔左右设置,其中所述蒸发风机设置在所述第一蒸发腔和所述第二蒸发腔之间,所述蒸发风机的第一出口分别与所述第一蒸发腔的蒸发腔第一出口和蒸发腔第二出口连通;所述蒸发风机的第二出口分别与所述第二蒸发腔的蒸发腔第一出口和蒸发腔第二出口连通。
可选的,还包括:位于所述蒸发腔下方的冷凝腔,设置在所述冷凝腔的第一侧壁上的冷凝风机,以及围设在所述冷凝腔的第二侧壁和/或第三侧壁和/或第四侧壁内侧的冷凝器。
可选的,所述冷凝腔为两个,包括第一冷凝腔和第二冷凝腔,其中所述第一冷凝腔位于所述第一蒸发腔下方,所述第二冷凝腔位于所述第二蒸发腔下方;
所述冷凝器为两个,包括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所述第一冷凝器围设在所述第一冷凝腔的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上,所述第二冷凝器围设在所述第二冷凝腔的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内侧;
所述冷凝风机为两个,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冷凝腔的第一侧壁上的第一冷凝风机和设置在所述第二冷凝腔的第一侧壁上的第二冷凝风机。
可选的,还包括压缩机和管路部组件,
所述管路部组件用于连接所述压缩机、所述冷凝器和蒸发器后形成可切换选择的制冷剂循环通路,以与空调制冷制热模式相配合。
可选的,在所述第一冷凝腔和第二冷凝腔之间形成有管路腔,其中所述管路部组件和压缩机设置在所述管路腔中。
可选的,所述第一蒸发器板和第二蒸发器板均采用直板或U型板,其中
采用直板时:所述第一蒸发器板的靠近所述上蒸发腔入口的一端设置在所述上蒸发腔的腔顶,所述第一蒸发器板的靠近所述上蒸发腔出口的一端设置在所述上蒸发腔的腔底或分隔件上;所述第二蒸发器板的靠近所述下蒸发腔入口的一端设置在所述上蒸发腔的腔底,所述第二蒸发器板的靠近所述下蒸发腔出口的一端设置在所述下蒸发腔的腔顶或分隔件上,
采用U型板时:所述第一蒸发器板的U型口朝向所述上蒸发腔入口设置,且U型底部朝向所述上蒸发腔出口一侧延伸;所述第二蒸发器板的U型口朝向所述下蒸发腔入口设置,且U型底部朝向所述下蒸发腔出口一侧延伸。
可选的,所述上蒸发腔的出口开设在上蒸发腔的顶部;所述下蒸发腔的出口开设在下蒸发腔的侧壁。
可选的,还包括回风口部件,所述回风口部件的出口连通所述蒸发风机的入口,所述回风口部件的入口包括开设在回风口部件侧壁的侧壁回风口和开设在回风口部件顶壁的上回风口。
可选的,还包括:对应蒸发风机的送风方向设置在第二蒸发器板下方,且朝向下蒸发腔出口侧延伸的接水盘,
所述接水盘用于借助蒸发风机的风向进行冷凝水的收集。
可选的,还包括:两个冷凝腔、对应设置在两个冷凝腔内的冷凝器和对应设置在冷凝腔侧壁上的两个冷凝风机,
其中蒸发腔采用两个且左右设置以形成两个蒸发腔第一出口和两个蒸发腔第二出口;蒸发风机设置在两个蒸发腔之间,且蒸发风机的入口侧设有回风口部件,所述回风口部件形成有侧壁回风口和上回风口;冷凝腔中的冷凝器围设在冷凝腔侧壁内侧且成L型结构;每一冷凝腔上的冷凝风机与所述冷凝腔相对应。
本发明第二方面公开了一种汽车,所述汽车采用上述任意一种空调布局结构。
可选的,在空调布局结构中冷凝腔的第一侧壁位于汽车后侧,其中所述冷凝风机朝向汽车的后方送风。
有益效果:本发明通过改进改进蒸发腔及蒸发器等结构并进行合理布置,实现在有限空间内的高效制冷或制热运行。
附图说明
通过参照附图详细描述其示例实施例,本公开的上述和其它目标、特征及优点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下面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空调布局结构的内部示意图;
图2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空调布局结构整体示意图;
图3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蒸发器布局及四蒸发腔出风示意图;
图4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空调布局结构的俯视图;
图5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回风口部件示意图。
101a-第一蒸发腔;101b-第二蒸发腔;102-第一蒸发器板;103-第二蒸发器板;104-蒸发风机;105-分隔件;106-蒸发腔第一出口;107-蒸发腔第二出口;201a-第一冷凝腔;201b-第二冷凝腔;202-冷凝腔的第一侧壁;203-冷凝腔的第二侧壁;204-冷凝腔的第三侧壁;205-冷凝腔的第四侧壁;206-压缩机及管路部组件;207-管路腔;208a-第一冷凝风机;208b-第二冷凝风机;209a-第一冷凝器;209b-第二冷凝器;301-回风口部件;302-侧壁回风口;303-上回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发明。在本发明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多种”一般包含至少两种,但是不排除包含至少一种的情况。
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商品或者系统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商品或者系统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商品或者系统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目前空调在整车上的放置空间是有限的,如何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使整车制冷效果达到最佳,就是我们需要考虑的。现有的汽车空调布置结构一般为通过增大换热器的方式来调整换热效果,但是其整体空间的利用率较差,空调的能力能效都没有能达到最大化。在发明的空调中的一种改进方式是:蒸发腔内每侧的蒸发器采取双直板斜置式摆放,有效增大换热面积;冷凝器采取双L型结构,压缩机以及管路腔布置在两冷凝器拼接处,合理利用有效空间,结构更紧凑,冷凝器换热面积最大化;蒸发腔分为上下两个蒸发腔,共用一个大功率的离心风机(蒸发风机),通过合理布置回风风道,将回风风道连接在回风口部件的上侧以及正面(形成双回风),出风风道分别布置在离心风机两侧,对应连接在两蒸发腔的两个上出风口以及两个侧出风口(形成四出风),然后将风传到整车各处;冷凝腔采用两个轴流风机即可,整机只有三个风机即可满足风量需求,有效降低整机输入功率,提升了整机能效。
为进一步阐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现结合图1-5所示,提供如下具体实施例。
实施例1
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用于汽车的空调布局结构,包括:蒸发腔、设置在蒸发腔内的蒸发器、位于蒸发腔的入口侧的蒸发风机104。蒸发腔内设有分隔件105,分隔件105用于将蒸发腔分隔出上蒸发腔和下蒸发腔,其中上蒸发腔的入口与蒸发风机104连通,上蒸发腔的出口形成蒸发腔第一出口106;下蒸发腔的入口与蒸发风机104连通,下蒸发腔的出口形成蒸发腔第二出口107。
蒸发器包括第一蒸发器板102和第二蒸发器板103,其中第一蒸发器板102沿上蒸发腔的入口至上蒸发腔的出口倾斜设置以增大换热面积;第二蒸发器板103沿下蒸发腔的入口之下蒸发腔的出口倾斜设置以增大换热面积。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为优化结构空间采用对称布置蒸发腔。相应的,在其中一种布置结构中:将蒸发腔设置两个,包括第一蒸发腔101a和第二蒸发腔101b;相应的,蒸发器也设置两个,包括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
第一蒸发腔101a和第二蒸发腔101b左右设置,其中蒸发风机104设置在第一蒸发腔101a和第二蒸发腔101b之间,蒸发风机104的第一出口分别与第一蒸发腔101a的蒸发腔第一出口106和蒸发腔第二出口107连通;蒸发风机104的第二出口分别与第二蒸发腔101b的蒸发腔第一出口106和蒸发腔第二出口107连通。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左右两侧分别将蒸发腔分为上下两个蒸发腔,并结合蒸发器采取单侧双直板斜置式摆放,再利用分隔件105将蒸发腔空间合理隔断,在单侧形成了侧出风和上出风两个出口(即:蒸发腔第一出口和蒸发腔第二出口),通过上下两个风道将冷风送到整车,使得冷风可在整车内合理排布,提高整车的舒适性。
可选的,将蒸发腔分隔出上下两层的分隔件105采用钣金件,在利用钣金件进行隔断时,由于钣金件可做成多折弯形状,能够增强导风效果。此外,也可直接使用开模钣金件,导风效果更佳。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该空调布局结构还包括:位于蒸发腔下方的冷凝腔,设置在冷凝腔的第一侧壁202上的冷凝风机,以及围设在冷凝腔的第二侧壁203和/或第三侧壁204和/或第四侧壁205内侧的冷凝器。对应的,蒸发腔采用两个时,冷凝腔也采用两个,即设置有:第一冷凝腔201a和第二冷凝腔201b,其中第一冷凝腔201a位于第一蒸发腔101a下方,第二冷凝腔201b位于第二蒸发腔101b下方。
相应的,冷凝器也为两个,包括第一冷凝器209a和第二冷凝器209b,第一冷凝器209a围设在第一冷凝腔201a的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上,第二冷凝器209b围设在第二冷凝腔201b的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内侧;冷凝风机为两个,包括设置在第一冷凝腔201a的第一侧壁上的第一冷凝风机208a和设置在第二冷凝腔201b的第一侧壁上的第二冷凝风机208b。在本实施例中,两个冷凝器分别采取双L型(围设在两个侧壁时所形成的形状)放置,尺寸按照整机长宽最大尺寸设计,使用两冷凝风机送风换热,管路布置在两轴流风机之间,可有效利用冷凝腔空间,最大化的提高冷凝换热器的换热面积。
进一步的,空调布局结构还包括优化布置位置后的压缩机和管路部组件。该管路部组件用于连接压缩机、冷凝器和蒸发器后形成可切换选择的制冷剂循环通路,以与空调制冷制热模式相配合。针对其布置位置,优选地,在第一冷凝腔201a和第二冷凝腔201b之间形成有管路腔207,将压缩机及管路部组件206设置在管路腔207中。
在本实施例中,为增大蒸发器的换热面积,采用将其在蒸发腔内的送风流路上倾斜放置,对应的,第一蒸发器板102和第二蒸发器板103可均采用直板或U型板。
在一种可选方式中,上蒸发腔的出口开设在上蒸发腔的顶部;下蒸发腔的出口开设在下蒸发腔的侧壁。由于分隔件105沿水平方向分隔蒸发腔,在分隔出的侧壁下部,开设该蒸发腔第二出口107,分隔件105的一边可直接延伸至侧壁并固定。空气由蒸发风机104送入蒸发腔内后,为保证空气能与蒸发器形成有足够的接触面积来进行换热,此时当第一蒸发器板102和第二蒸发器板103均采用直板时:第一蒸发器板102的靠近上蒸发腔入口的一端设置在上蒸发腔的腔顶,第一蒸发器板102的靠近上蒸发腔出口的一端设置在上蒸发腔的腔底或分隔件105上;第二蒸发器板103的靠近下蒸发腔入口的一端设置在上蒸发腔的腔底,第二蒸发器板103的靠近下蒸发腔出口的一端设置在下蒸发腔的腔顶或分隔件105上。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布置两个蒸发器板的方式中,由两蒸发器形成的倾斜设置,使得两蒸发器靠近蒸发风机104一侧渐扩设置以形成敞开状,远离蒸发风机104一侧渐收设置以成闭合状,此时空气在被分隔件105分隔成两路后在蒸发腔内与蒸发器板快速接触换热。
采用U型板(图中未示出)时:第一蒸发器板102的U型口朝向上蒸发腔入口设置,且U型底部朝向上蒸发腔出口一侧延伸;第二蒸发器板103的U型口朝向下蒸发腔入口设置,且U型底部朝向下蒸发腔出口一侧延伸。此时,上蒸发腔和下蒸发腔内的U型蒸发器板的两边均对应固定在蒸发腔的前后侧壁上,或:上蒸发腔内的U型蒸发器板的两边对应固定在分隔件105上侧和上蒸发腔的上侧,下蒸发腔内的U型蒸发器板的两边对应固定在分隔件105下侧和下蒸发腔的下侧。此时,U型蒸发器板朝向蒸发风机104一侧为敞口状,也利于蒸发风机104送入的空气与蒸发器快速换热。由于U型结构在蒸发腔内为弯曲面,增加了蒸发器的换热面积。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空调布局结构还包括设置在蒸发风机104上的回风口部件301。回风口部件301的出口连通蒸发风机104的入口,回风口部件301的入口包括开设在回风口部件侧壁的侧壁回风口302和开设在回风口部件顶壁的上回风口303。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空调布局结构还包括:对应蒸发风机104的送风方向设置在第二蒸发器板103下方,且朝向下蒸发腔出口侧延伸的接水盘,该接水盘可借助蒸发风机104的风向进行冷凝水的收集。
本发明通过改进换热器的摆放形式以及内外风机的进出风形式:蒸发腔采取双回风四出风的布置形式,将蒸发腔划分为上下左右四个部分,在每个部分分别放置一个蒸发器,再经过共用的高进压风机(蒸发风机)进行上部(上回风口)以及前部(侧壁回风口)的双回风口进行回风,经过换热器后通过四个独立的出风口送风,接水盘位于蒸发腔内远离风机的位置,即设置在蒸发腔两侧末端位置,可借助风机排水,有利于蒸发器的冷凝水收集和排放;而减薄并增大换热面积的冷凝器形式则在减小风阻的同时,使空调能力与能效达到最优状态;蒸发风机则采用了高进压风机,摆放于两蒸发器中间,冷凝侧使用两个轴流风机,减少了风机数量,并且优化了散热效果,提高总装的装配效率,更降低了整机的输入功率,提升整机能效。
实施例2
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汽车,汽车采用实施例1中任意一项种空调布局结构。在空调布局结构中冷凝腔的第一侧壁202位于汽车后侧,在第一侧壁上安装冷凝风机后,使得冷凝风机朝向汽车的后方送风。
该汽车的空调布局结构中,蒸发腔分布于高进压内风机两侧,单侧又分出两个蒸发腔,左右共四个,共用一个蒸发内风机,充分利用蒸发风量,通过四个蒸发器换热后将风吹到整车各处;冷凝腔中管路与冷凝器、冷凝风机合理排布,充分利用冷凝腔空间,使用两轴流风机。整机的冷凝腔和蒸发腔可分别并行安装后,再组装成整机,整机装配效率可提升一倍;蒸发风机一个、冷凝风机两个,整机输入功率降低,整机能效可以达到最优。
该汽车中的空调整体框架由才采用铝制框架,空调整体重量可保持在170到230公斤,采用该空调布局结构和材质的汽车相较于同类普通车型极大程度上减轻了整车的重量,有效的保持了纯电动客车的续航能力。框架封设外壳,在外壳内部设置蒸发器、冷凝器、压缩机、膨胀阀、气液分离器,两器风机等部组件组成。
在汽车的空调主要器件的内部布局中,冷凝器位于整机下部,冷凝器工作时进出风形式如图4所示,冷凝器整体呈双L型放置,优选的,使用两个大的轴流风机(冷凝风机)进行吹风换热,当冷凝腔为两个时,可以通过两侧(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以及底部三处进风,可以实现最大面积的换热。由于冷凝器的排数相较于现有的设计排数减少到了四排以下,可有效减小风阻,降低风机功率,增加整机能效,获得更好的换热效果。空调整机放置于整车的尾部,冷凝器散热风机朝向整车的尾部,在车辆行进过程中,尾部呈负压状态,有利于冷凝器部件的散热。
如图1、3所示,两个蒸发腔整体位于两个冷凝腔的上方,左右两蒸发腔中间摆放一个大功率的高进压风机进行吸风换热,蒸发器采取单侧双直板斜置式摆放或单侧双U型摆放,接水盘设置在整机中蒸发器下方且朝向内风机的两侧延伸设置,可有效借助蒸发风机风向进行冷凝水的排放,不造成积水;蒸发腔分为左右上下四个部分(即两个上蒸发腔和两个下蒸发腔),对应共设有四个出风口,空调的回风分为前侧回风(对应侧壁回风口)和上侧回风(对应上回风口),整车的风量分布更合理,通过双回风四出风,可使车内上下空气迅速流动,使车内温度快速有效的达到设定温度。
冷凝器与蒸发器之间通过四通阀部件、电子膨胀阀组件、分流器组件等管路部组件连接,实现该汽车空调的制冷制热模式的切换。
空调中的空气流向具体为:从壳体外部两侧吸风经过冷凝器后,由冷凝风机向后吹出;蒸发器位于整机上部,风由上部(对应上回风口)以及前部(对应侧壁回风口)进入蒸发风机,后吹至左右两侧的蒸发腔内,分别经过四个蒸发器换热后,经由整机上部以及两侧位置对应的四个风口处吹出,然后进入车内的风道,最后经相应风道吹入车内。需要说明的是,当空调实现车内循环送风时,车内空气经与回风口部件301连通的车内侧的回风风道后回到蒸发风机;当空调实现外循环时,回风口部件301可以连通新风风道,由外部送入新风,此时车内侧的回风风道直接与车外连通,将车内空气排出车外。
在本实施例中,整机总体分为上蒸发腔和下冷凝腔两大部分,可分别并行安装后,再组装成整机,整机装配效率可提升一倍;蒸发腔内蒸发器采取单侧双直板斜置摆放,可比单直板形式蒸发器换热面积增加一倍。通过合理的排布冷凝换热器、整机管路布局、冷凝换热风机、蒸发换热风机、蒸发换热器,风道布置等,将有限的空间完美利用,蒸发风机一个、冷凝风机两个,整机输入功率降低,整机能效可以达到最优。
综上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空调的结构只是提供一种新型汽车空调的布局方式,对于冷凝腔、蒸发腔内的换热器形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腔体空间内部布置换热器,四个蒸发器可以是竖直放置、U型蒸发器等形式;在空间满足时,可以使用面积尽可能大的换热器,以便满足低温环境下的使用;风机型号、大小、风量以及静压等可以更换为其他形式。
以上具体地示出和描述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应可理解的是,本公开不限于这里描述的详细结构、设置方式或实现方法;相反,本公开意图涵盖包含在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的各种修改和等效设置。
Claims (13)
1.一种用于汽车的空调布局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蒸发腔、设置在所述蒸发腔内的蒸发器、位于蒸发腔的入口侧的蒸发风机,其中
所述蒸发腔内设有分隔件,所述分隔件用于将所述蒸发腔分隔出上蒸发腔和下蒸发腔,其中所述上蒸发腔的入口与所述蒸发风机连通,所述上蒸发腔的出口形成蒸发腔第一出口;所述下蒸发腔的入口与所述蒸发风机连通,所述下蒸发腔的出口形成蒸发腔第二出口,
所述蒸发器,包括第一蒸发器板和第二蒸发器板,其中所述第一蒸发器板沿所述上蒸发腔的入口至所述上蒸发腔的出口倾斜设置以增大换热面积;所述第二蒸发器板沿所述下蒸发腔的入口之所述下蒸发腔的出口倾斜设置以增大换热面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汽车的空调布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腔为两个,包括第一蒸发腔和第二蒸发腔;相应的,所述蒸发器为两个,包括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
所述第一蒸发腔和所述第二蒸发腔左右设置,其中所述蒸发风机设置在所述第一蒸发腔和所述第二蒸发腔之间,所述蒸发风机的第一出口分别与所述第一蒸发腔的蒸发腔第一出口和蒸发腔第二出口连通;所述蒸发风机的第二出口分别与所述第二蒸发腔的蒸发腔第一出口和蒸发腔第二出口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汽车的空调布局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所述蒸发腔下方的冷凝腔,设置在所述冷凝腔的第一侧壁上的冷凝风机,以及围设在所述冷凝腔的第二侧壁和/或第三侧壁和/或第四侧壁内侧的冷凝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汽车的空调布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腔为两个,包括第一冷凝腔和第二冷凝腔,其中所述第一冷凝腔位于所述第一蒸发腔下方,所述第二冷凝腔位于所述第二蒸发腔下方;
所述冷凝器为两个,包括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所述第一冷凝器围设在所述第一冷凝腔的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上,所述第二冷凝器围设在所述第二冷凝腔的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内侧;
所述冷凝风机为两个,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冷凝腔的第一侧壁上的第一冷凝风机和设置在所述第二冷凝腔的第一侧壁上的第二冷凝风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汽车的空调布局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压缩机和管路部组件,
所述管路部组件用于连接所述压缩机、所述冷凝器和蒸发器后形成可切换选择的制冷剂循环通路,以与空调制冷制热模式相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汽车的空调布局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冷凝腔和第二冷凝腔之间形成有管路腔,其中所述管路部组件和压缩机设置在所述管路腔中。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用于汽车的空调布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蒸发器板和第二蒸发器板均采用直板或U型板,其中
采用直板时:所述第一蒸发器板的靠近所述上蒸发腔入口的一端设置在所述上蒸发腔的腔顶,所述第一蒸发器板的靠近所述上蒸发腔出口的一端设置在所述上蒸发腔的腔底或分隔件上;所述第二蒸发器板的靠近所述下蒸发腔入口的一端设置在所述上蒸发腔的腔底,所述第二蒸发器板的靠近所述下蒸发腔出口的一端设置在所述下蒸发腔的腔顶或分隔件上,
采用U型板时:所述第一蒸发器板的U型口朝向所述上蒸发腔入口设置,且U型底部朝向所述上蒸发腔出口一侧延伸;所述第二蒸发器板的U型口朝向所述下蒸发腔入口设置,且U型底部朝向所述下蒸发腔出口一侧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汽车的空调布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蒸发腔的出口开设在上蒸发腔的顶部;所述下蒸发腔的出口开设在下蒸发腔的侧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汽车的空调布局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回风口部件,所述回风口部件的出口连通所述蒸发风机的入口,所述回风口部件的入口包括开设在回风口部件侧壁的侧壁回风口和开设在回风口部件顶壁的上回风口。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汽车的空调布局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对应蒸发风机的送风方向设置在第二蒸发器板下方,且朝向下蒸发腔出口侧延伸的接水盘,
所述接水盘用于借助蒸发风机的风向进行冷凝水的收集。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汽车的空调布局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个冷凝腔、对应设置在两个冷凝腔内的冷凝器和对应设置在冷凝腔侧壁上的两个冷凝风机,
其中蒸发腔采用两个且左右设置以形成两个蒸发腔第一出口和两个蒸发腔第二出口;蒸发风机设置在两个蒸发腔之间,且蒸发风机的入口侧设有回风口部件,所述回风口部件形成有侧壁回风口和上回风口;冷凝腔中的冷凝器围设在冷凝腔侧壁内侧且成L型结构;每一冷凝腔上的冷凝风机与所述冷凝腔相对应。
12.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采用权利要求1-1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布局结构。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汽车,其特征在于,在空调布局结构中冷凝腔的第一侧壁位于汽车后侧,其中所述冷凝风机朝向汽车的后方送风。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621453.1A CN111688444A (zh) | 2020-06-30 | 2020-06-30 | 一种用于汽车的空调布局结构及使用其的汽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621453.1A CN111688444A (zh) | 2020-06-30 | 2020-06-30 | 一种用于汽车的空调布局结构及使用其的汽车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688444A true CN111688444A (zh) | 2020-09-22 |
Family
ID=724848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621453.1A Pending CN111688444A (zh) | 2020-06-30 | 2020-06-30 | 一种用于汽车的空调布局结构及使用其的汽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688444A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667043A (zh) * | 2022-03-31 | 2022-06-24 | 广东海悟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设备柜体底座空调 |
CN115462281A (zh) * | 2022-09-23 | 2022-12-13 | 福建省鼎峰制冷通风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冷风系统以及控制冷风的方法与应用 |
-
2020
- 2020-06-30 CN CN202010621453.1A patent/CN111688444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667043A (zh) * | 2022-03-31 | 2022-06-24 | 广东海悟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设备柜体底座空调 |
CN115462281A (zh) * | 2022-09-23 | 2022-12-13 | 福建省鼎峰制冷通风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冷风系统以及控制冷风的方法与应用 |
CN115462281B (zh) * | 2022-09-23 | 2023-11-28 | 福建省鼎峰制冷通风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冷风系统以及控制冷风的方法与应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692100B (zh) | 热交换系统和车辆制冷循环系统 | |
US10414244B2 (en) | Refrigeration system, and in-vehicle refrigeration system | |
US5582027A (en) | Modulator integrated type refrigerant condenser | |
US20110219817A1 (en) | Heat exchanger | |
EP2637882A1 (en) |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for a cabin of a vehicle | |
CN111688444A (zh) | 一种用于汽车的空调布局结构及使用其的汽车 | |
CN112026475A (zh) | 换热装置及空调设备 | |
CN216897531U (zh) | 空调器 | |
CN112113382A (zh) | 冷凝器改进的冰箱 | |
KR101364504B1 (ko) | 차량용 공조장치 | |
CN212921064U (zh) | 一种用于汽车的空调布局结构及使用其的汽车 | |
EP2708390B1 (en) | Vehicle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 |
CN217441820U (zh) | 除湿机 | |
CN217584649U (zh) | 除湿机 | |
JP2020100255A (ja) | 凝縮器、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 |
US11493277B2 (en) | 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r | |
US12104819B2 (en) | Air-conditioning unit,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er | |
CN218805092U (zh) | 空调设备及车辆 | |
CN114953894B (zh) | 室外换热器、空调系统和车辆 | |
CN218906833U (zh) | 热泵空调系统及车辆 | |
CN113561728B (zh) | 空调及车辆 | |
CN215337596U (zh) | 一种带预冷换热器的热泵烘干系统 | |
CN216522004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113561729B (zh) | 空调及车辆 | |
CN214620188U (zh) | 冷凝装置以及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