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54870B - 调整小区覆盖区的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调整小区覆盖区的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654870B CN111654870B CN202010485267.XA CN202010485267A CN111654870B CN 111654870 B CN111654870 B CN 111654870B CN 202010485267 A CN202010485267 A CN 202010485267A CN 111654870 B CN111654870 B CN 11165487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ell
- azimuth angle
- preset
- physical point
- cell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9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2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70 samp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998 tes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18—Network planning too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22—Traffic simulation tools or mod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调整小区覆盖区的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获取多个小区覆盖区中的各个物理点位对应的状态信息;针对每个所述物理点位,根据所述物理点位对应的相关小区的信号电平、信号质量、时间提前量,确定是否调整所述相关小区的方位角以及俯仰角;若确定调整所述相关小区的方位角以及俯仰角,则基于多相邻小区间的方位角关系矩阵模型和预设调整比例规则,对所述相关小区的方位角以及俯仰角进行调整。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能够实现多基站小区覆盖区域内的快速精准调整与良好覆盖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调整小区覆盖区的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在无线网络通信中,主要通过不同基站小区的联合覆盖,实现对特定区域的连续覆盖,在这个过程中,既要考虑多基站小区对该区域的完整覆盖,又要考虑相邻小区之间的频率干扰问题。两个相邻基站小区网络重合覆盖过多,会导致重叠覆盖区域内同频干扰严重,严重影响手机等终端的网络使用效果。
目前,通过网络优化调整过程,可以达到各个基站小区各自覆盖一定的区域,两小区间网络重叠覆盖区域合理的结果。但是,前期的网络优化调整和控制相邻小区间重叠覆盖的方式,一是需要网络测试人员不断测试网络,测试路线存在随机性、和数据不完整性问题,二是根据测试分析数据,网络优化方案制定人员往往是凭借个人经验执行每个小区的网络调整,个人因素影响大,容易导致误调整,调整效率低,三是针对覆盖范围小、网络容量需求量大的局部区域,需要采用更多基站小区覆盖,如此复杂的网络环境,工作人员面对网络调整往往无所适从。
因此,现有技术无法实现多基站小区覆盖区域内的快速精准调整与良好覆盖效果。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调整小区覆盖区的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以克服现有技术中无法实现多基站小区覆盖区域内的快速精准调整与良好覆盖效果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调整小区覆盖区的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多个小区覆盖区中的各个物理点位对应的状态信息,所述状态信息包括在相应的所述物理点位采集到的相关小区的信号电平、信号质量、时间提前量;
根据所述物理点位对应的相关小区的信号电平、信号质量、时间提前量,确定是否调整所述相关小区的方位角以及俯仰角;
若确定调整所述相关小区的方位角以及俯仰角,则基于多相邻小区间的方位角关系矩阵模型和预设调整比例规则,对所述相关小区的方位角以及俯仰角进行调整,所述多相邻小区间的方位角关系矩阵模型是由以所述多个小区中的任一小区的天线方位角作为基准方位值,其他小区的天线方位角相对于所述任一小区的水平方位位置关系建立的。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相关小区包括所述物理点位所在的主服务小区和相邻小区,所述主服务小区为一个,所述相邻小区为至少一个,由所述主服务小区和所述相邻小区构成所述多个小区;
所述针对每个所述物理点位,根据所述物理点位对应的相关小区的信号电平、信号质量、时间提前量,确定是否调整所述相关小区的方位角以及俯仰角,包括:
针对每个所述物理点位,若所述物理点位对应的信号质量低于预设质量阈值,则确定调整所述相关小区的方位角以及俯仰角;
若所述物理点位对应的信号质量大于或等于预设质量阈值,则针对每个所述物理点位对应的相关小区,若所述相关小区中的主服务小区和相邻小区分别对应的信号电平均低于预设电平阈值,则确定所述物理点位为弱覆盖区,且确定调整所述主服务小区的方位角以及俯仰角;
若所述相关小区中的主服务小区和相邻小区分别对应的信号电平中存在高于所述预设电平阈值的信号电平,则根据所述相关小区的信号电平和时间提前量,确定是否调整所述相关小区的方位角以及俯仰角。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根据所述相关小区的信号电平和时间提前量,确定是否调整所述相关小区的方位角以及俯仰角,包括:
针对每个所述物理点位对应的相关小区,将所述相关小区中的所述主服务小区对应的信号电平和所述相邻小区对应的信号电平进行差值计算,得到每个所述物理点位对应的电平差值;
确定所述电平差值在第一预设分贝范围内的所有物理点位所占第一比例;
若所述第一比例大于第一预设比例,则确定调整所述相邻小区的方位角;
根据所述相关小区的时间提前量,确定所述主服务小区和所述相邻小区的最远覆盖距离;
将所述最远覆盖距离转化成目标TA值,并确定所述目标TA值大于预设TA值的所有物理点位所占第二比例;
若所述第二比例不在第二预设比例范围内,则确定调整所述相关小区的俯仰角。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确定调整所述相关小区的俯仰角,包括:
若所述主服务小区对应的TA值大于所述相邻小区对应的TA值,则确定调整所述主服务小区的俯仰角;
若所述主服务小区对应的TA值小于所述相邻小区对应的TA值,则确定调整所述相邻小区的俯仰角。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基于多相邻小区间的方位角关系矩阵模型和预设调整比例规则,对所述相关小区的方位角以及俯仰角进行调整,包括:
根据所述多相邻小区间的方位角关系矩阵模型,按照第一预设调整步长调整所述相关小区的方位角;
根据预设调整比例规则,按照第二预设调整步长调整所述相关小区的俯仰角;
根据调整后的相关小区的方位角以及俯仰角,确定是否继续调整所述调整后的相关小区的方位角以及俯仰角;
若确定不调整所述调整后的目标小区的方位角以及俯仰角,则停止执行调整操作。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根据所述多相邻小区间的方位角关系矩阵模型,按照第一预设调整步长调整所述相关小区的方位角,包括:
若所述物理点位为弱覆盖区,则根据所述多相邻小区间的方位角关系矩阵模型中的正方向关系,按照第一预设调整步长调整所述相关小区的方位角;
若所述物理点位不为弱覆盖区,则根据所述多相邻小区间的方位角关系矩阵模型中反方向关系,按照第一预设调整步长调整所述相关小区的方位角。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根据预设调整比例规则,按照第二预设调整步长调整所述目标小区的俯仰角,包括:
若所述第二比例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比例范围的最大值时,则按照第二预设调整步长增大所述相关小区的俯仰角;
若所述第二比例小于所述第二预设比例范围的最小值时,则按照第二预设调整步长减小所述相关小区的俯仰角。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调整小区覆盖区的控制装置,包括:
状态信息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多个小区覆盖区中的各个物理点位对应的状态信息,所述状态信息包括在相应的所述物理点位采集到的相关小区的信号电平、信号质量、时间提前量;
调整判断模块,用于针对每个所述物理点位,根据所述物理点位对应的相关小区的信号电平、信号质量、时间提前量,确定是否调整所述相关小区的方位角以及俯仰角;
调整模块,用于在确定调整所述相关小区的方位角以及俯仰角时,基于多相邻小区间的方位角关系矩阵模型和预设调整比例规则,对所述相关小区的方位角以及俯仰角进行调整,所述多相邻小区间的方位角关系矩阵模型是由以所述多个小区中的任一小区的天线方位角作为基准方位值,其他小区的天线方位角相对于所述任一小区的水平方位位置建立的。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调整小区覆盖区的控制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和存储器;
所述存储器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
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使得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如上第一方面及第一方面可能的设计所述的调整小区覆盖区的控制方法。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执行指令,当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执行指令时,实现如上第一方面及第一方面可能的设计所述的调整小区覆盖区的控制方法。
本实施例提供的调整小区覆盖区的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首先获取多个小区覆盖区中的各个物理点位对应的状态信息,这里的状态信息包括在该物理点位采集到的相关小区的信号电平、信号质量以及时间提前量;然后针对每个物理点位,根据所述物理点位对应的相关小区的信号电平、信号质量、时间提前量,来判断是否调整该相关小区的方位角以及俯仰角,若需要调整,则基于由以所述多个小区中的任一小区的天线方位角作为基准方位值,其他小区的天线方位角相对于所述任一小区的水平方位位置关系建立得到的多相邻小区间的方位角关系矩阵模型,对所述相关小区的方位角以及俯仰角进行调整,实现多基站小区覆盖区域内的快速精准调整,达到了良好覆盖效果,进而实现多个小区覆盖区的自动调整控制,减少了人力资源以及提高了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多基站小区覆盖区域和重叠覆盖区域的场景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调整小区覆盖区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调整小区覆盖区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调整小区覆盖区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调整小区覆盖区的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调整小区覆盖区的控制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当前的无线通信网络中,由于前期的网络优化调整和控制相邻小区间重叠覆盖的方式,一是需要网络测试人员不断测试网络,测试路线存在随机性、和数据不完整性问题,二是根据测试分析数据,网络优化方案制定人员往往是凭借个人经验执行每个小区的网络调整,个人因素影响大,容易导致误调整,调整效率低,三是针对覆盖范围小、网络容量需求量大的局部区域,需要采用更多基站小区覆盖,如此复杂的网络环境,工作人员面对网络调整往往无所适从,进而无法实现多基站小区覆盖区域内的快速精准调整与良好覆盖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的技术构思为:提出了一种“物理点位开展测试方法”,并建立了一种“基站小区间位置矩阵关系模型”,同时,通过对采集基站小区的信号质量信息、网络信号强度等相关数据,然后基于对无线网络的主服务小区、相邻小区信号质量和网络信号强度等相关数据的分析、自动调整,实现多基站小区网络覆盖下的天线方位角、俯仰角自动调整,进而实现覆盖区域内的快速精准调整与良好覆盖效果。
下面以具体地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下面这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不再赘述。
参考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多基站小区覆盖区域和重叠覆盖区域的场景示意图。图1中的多个小区为两个基站小区:基站小区1和基站小区2。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调整小区覆盖区的控制系统,该系统可以包括测试盒子、分析盒子以及自动调整盒子。其中,这里的测试盒子可以为采集装置,内部配置有移动终端,在需要评价覆盖的多小区覆盖物理范围内,按正常物理点位开展测试,测试内容包括每个物理点位测试到的所有相关小区的信号电平情况(RSRP)、信号质量情况(SINR)、时间提前量(TA)等数据,并自动回传测试数据至分析盒子;分析盒子对接收到的测试数据进行分析,确定是否调整各个小区的方位角、俯仰角;若分析结果为需要调整,则通过自动调整盒子基于建立的多相邻小区间的方位角关系矩阵模型以及预设调整比例规则,达到调整每个天线(即小区)的方位角和俯仰角的目的,实现各个小区覆盖区域内的快速精准调整与良好覆盖效果。
具体地,如何实现对调整小区覆盖区的控制的,参见图2所示,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调整小区覆盖区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参见图2,所述调整小区覆盖区的控制方法,包括:
S201、获取多个小区覆盖区中的各个物理点位对应的状态信息,所述状态信息包括在相应的所述物理点位采集到的相关小区的信号电平、信号质量、时间提前量。
本实施例中,该方法的执行主体是终端设备或服务器,通过采集盒子现场采集基站小区的信号质量信息,采集的信号强度是根据当前的信号强度得来,不存在数据错误,丢失等情况,不仅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也因为移动终端的存在减少误差,且采集情况任何时刻均可进行。将采集到多个小区覆盖区中的各个物理点位对应的状态信息传输至终端设备或服务器,终端设备或服务器获取到多个小区覆盖区中的各个物理点位对应的相关小区的信号电平、信号质量、时间提前量。其中,这里的物理点位用于表示需要评价覆盖的多个小区覆盖物理范围内的某一位置处。
S202、针对每个所述物理点位,根据所述物理点位对应的相关小区的信号电平、信号质量、时间提前量,确定是否调整所述相关小区的方位角以及俯仰角。
本实施例中,针对多个小区覆盖区中的各个物理点位,基于对应的信号电平、信号质量、时间提前量进行分析,确定是否需要调整与相应的物理点位所在相关小区的方位角以及俯仰角。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分析盒子对上述采集盒子(或测试盒子)传输的信号电平、信号质量、时间提前量实现对调整方位角以及俯仰角的分析。
其中,所述相关小区包括所述物理点位所在的主服务小区和相邻小区,所述主服务小区为一个,所述相邻小区为至少一个,由所述主服务小区和所述相邻小区构成所述多个小区。
S203、若确定调整所述相关小区的方位角以及俯仰角,则基于多相邻小区间的方位角关系矩阵模型和预设调整比例规则,对所述相关小区的方位角以及俯仰角进行调整,所述多相邻小区间的方位角关系矩阵模型是由以所述多个小区中的任一小区的天线方位角作为基准方位值,其他小区的天线方位角相对于所述任一小区的水平方位位置关系建立的。
本实施例中,根据分析结果,若确定调整所述相关小区的方位角以及俯仰角,则通过建立的多相邻小区间的方位角关系矩阵模型来确定调整相关小区方位角的方向,根据预设调整比例规则来调整相关小区的俯仰角。其中,建立多相邻小区间的方位角关系矩阵模型,可以以其中一个小区的天线方位角(即方位角)作为基准方位值,则其他小区天线方位角相对该小区的天线方位就变成了“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这样就可以建立小区间的水平方位关系,矩阵关系如下表1:
表1
基站小区名称 | 方位角 | 基准关系1 | 基准关系2 | 基准关系3 |
基站小区1 | 90度 | 确定为基准值 | 顺时针方向 | 逆时针方向 |
基站小区2 | 150度 | 逆时针方向 | 确定为基准值 | 顺时针方向 |
基站小区3 | 220度 | 顺时针方向 | 逆时针方向 | 确定为基准值 |
其中,基准关系1为各个小区与基站小区1的方位角关系,基准关系2为各个小区与基站小区2的方位角关系,基准关系3为各个小区与基站小区3的方位角关系。
例如,如果采用“基站小区1”的天线方位角作为基准值,则因为“基站小区2”小区在“基站小区1”小区的顺时针方向,如果需要两小区间的重叠覆盖过大,则可以顺时针方向调整“基站小区2”的方位角,达到减少重叠覆盖的效果。
同理,如果采用“基站小区2”的天线方位角作为基准值,则因为“基站小区1”小区在“基站小区2”小区的逆时针方向,如果需要两小区间的重叠覆盖过大,则可以逆时针方向调整“基站小区1”的天线方位角,达到减少重叠覆盖的效果。
此外,上述表1中是小区在强覆盖的情况,若小区为弱覆盖的情况,则调整方向相反即基准关系1、基准关系2以及基准关系3中的方向相反,如下表2:
表2
基站小区名称 | 方位角 | 基准关系1 | 基准关系2 | 基准关系3 |
基站小区1 | 90度 | 确定为基准值 | 逆时针方向 | 顺时针方向 |
基站小区2 | 150度 | 顺时针方向 | 确定为基准值 | 逆时针方向 |
基站小区3 | 220度 | 逆时针方向 | 顺时针方向 | 确定为基准值 |
本实施例提供的调整小区覆盖区的控制方法,通过获取多个小区覆盖区中的各个物理点位对应的状态信息,这里的状态信息包括在该物理点位采集到的相关小区的信号电平、信号质量以及时间提前量;然后针对每个物理点位,根据所述物理点位对应的相关小区的信号电平、信号质量、时间提前量,来判断是否调整该相关小区的方位角以及俯仰角,若需要调整,则基于由以所述多个小区中的任一小区的天线方位角作为基准方位值,其他小区的天线方位角相对于所述任一小区的水平方位位置关系建立得到的多相邻小区间的方位角关系矩阵模型,对所述相关小区的方位角以及俯仰角进行调整,实现多基站小区覆盖区域内的快速精准调整,达到了良好覆盖效果,进而实现多个小区覆盖区的自动调整控制,减少了人力资源以及提高了用户体验。
参见图3,图3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调整小区覆盖区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例如,图2所述的实施例的基础上,对S202进行了详细说明。针对每个所述物理点位,根据所述物理点位对应的相关小区的信号电平、信号质量、时间提前量,确定是否调整所述相关小区的方位角以及俯仰角,可以包括:
S301、针对每个所述物理点位,若所述物理点位对应的信号质量低于预设质量阈值,则确定调整所述相关小区的方位角以及俯仰角。
S302、若所述物理点位对应的信号质量大于或等于预设质量阈值,则针对每个所述物理点位对应的相关小区,若所述相关小区中的主服务小区和相邻小区分别对应的信号电平均低于预设电平阈值,则确定所述物理点位为弱覆盖区,且确定调整所述主服务小区的方位角以及俯仰角。
S303、若所述相关小区中的主服务小区和相邻小区分别对应的信号电平中存在高于所述预设电平阈值的信号电平,则根据所述相关小区的信号电平和时间提前量,确定是否调整所述相关小区的方位角以及俯仰角。
本实施例中,信号质量可以反应出相邻小区间的干扰情况,如果干扰情况很强,则信号质量很差即信号质量低于预设质量阈值,说明需要调整各个小区间的方位角、俯仰角。如果物理点位对应的信号质量大于或等于预设质量阈值,则需要根据信号电平来判断是否需要调整。
其中,信号电平可以反应出信号强度,如果信号强度很小,说明该物理点位可能没有被任何小区覆盖,为弱覆盖区;如果信号强度很大,说明该物理点位在覆盖区,但是该物理点位对应的相关小区是否需要调整方位角和俯仰角,还需要根据具体的信号电平和时间提前量来确定。
具体地,针对每个所述物理点位对应的相关小区,如果该相关小区中的主服务小区和相邻小区分别对应的信号电平均低于预设电平阈值(比如-110),则确定与该物理点位对应的相关小区方位角或俯仰角需要调整。如果主服务小区和相邻小区中任一小区对应的信号电平高于所述预设电平阈值,则通过分析所述相关小区的信号电平和时间提前量来确定是否调整所述相关小区的方位角以及俯仰角。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详细说明了如何根据相关小区的信号电平和时间提前量,确定是否调整所述相关小区的方位角以及俯仰角,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实现:
步骤a1、针对每个所述物理点位对应的相关小区,将所述相关小区中的所述主服务小区对应的信号电平和所述相邻小区对应的信号电平进行差值计算,得到每个所述物理点位对应的电平差值。
步骤a2、确定所述电平差值在第一预设分贝范围内的所有物理点位所占第一比例。
步骤a3、若所述第一比例大于第一预设比例,则确定调整所述相邻小区的方位角。
步骤a4、根据所述相关小区的时间提前量,确定所述主服务小区和所述相邻小区的最远覆盖距离。
步骤a5、将所述最远覆盖距离转化成目标TA值,并确定所述目标TA值大于预设TA值的所有物理点位所占第二比例。
步骤a6、若所述第二比例不在第二预设比例范围内,则确定调整所述相关小区的俯仰角。
本实施例中,针对方位角的调整分析:针对每个所述物理点位对应的相关小区,将测试出的主服务小区和相邻小区对应的电平信息(即信号电平)进行分析,计算出每个物理点位的主服务小区和相邻小区电平差值,统计差值在第一预设分贝范围内(比如3db以内)采样点(即物理点位)比例即所占第一比例,如果第一比例大于第一预设比例,比如第一比例超过10%时,则确定调整,并执行相应调整。
针对俯仰角的调整分析:依据基站空口时间提前量(TA)原理,根据现场网络覆盖实际需要,确定最远覆盖距离,折算成最大TA值。如设置TA值等于预设TA值(比如,预设TA值为4,不做限定,可根据实际应用场景灵活调整)。然后计算大TA大于4的比例,以比例在第二预设比例范围内(比如10%-20%之间,可灵活调整)为合理覆盖标准,若不在10%-20%之间则确定俯仰角需要调整。
具体地,如何确定调整的相关小区是主服务小区还是相邻小区,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b1、若所述主服务小区对应的TA值大于所述相邻小区对应的TA值,则确定调整所述主服务小区的俯仰角。
步骤b2、若所述主服务小区对应的TA值小于所述相邻小区对应的TA值,则确定调整所述相邻小区的俯仰角。
本实施例中,在确定主服务小区和相邻小区分别对应的TA值后,需要调整TA值较大的小区,因为TA值越大,说明覆盖的越远,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无需覆盖的小区覆盖太远,避免较远的覆盖区信号强度弱。因此,若所述主服务小区对应的TA值大于所述相邻小区对应的TA值,则确定调整所述主服务小区的俯仰角,若所述主服务小区对应的TA值小于所述相邻小区对应的TA值,则确定调整所述相邻小区的俯仰角。
其中,确定调整的小区后,如何确定是减小或增大小区天线的俯仰角,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即所述根据预设调整比例规则,按照第二预设调整步长调整所述目标小区的俯仰角,可以包括:
若所述第二比例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比例范围的最大值时,则按照第二预设调整步长增大所述相关小区的俯仰角;若所述第二比例小于所述第二预设比例范围的最小值时,则按照第二预设调整步长减小所述相关小区的俯仰角。
具体地,如该比例(即第二比例)超过20%时,就可以开始增大俯仰角(下压天线,减小天线覆盖范围)。如该比例小于10%时,就可以开始减小俯仰角(抬升天线,加大天线覆盖范围)。如该比例小区10%-20%之间时,可以认为天线覆盖远近比较合理,不需要再对天线进行俯仰角调整。
如何对所述相关小区的方位角以及俯仰角进行调整,可以参见图4所示,图4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调整小区覆盖区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对S203进行了详细说明。所述基于多相邻小区间的方位角关系矩阵模型和预设调整比例规则,对所述相关小区的方位角以及俯仰角进行调整,可以包括:
S401、根据所述多相邻小区间的方位角关系矩阵模型,按照第一预设调整步长调整所述相关小区的方位角。
S402、根据预设调整比例规则,按照第二预设调整步长调整所述相关小区的俯仰角。
S403、根据调整后的相关小区的方位角以及俯仰角,确定是否继续调整所述调整后的相关小区的方位角以及俯仰角。
S404、若确定不调整所述调整后的目标小区的方位角以及俯仰角,则停止执行调整操作。
本实施例中,在实际应用中,调整盒子分为“激活状态”和“闭锁状态”两种状态,在确定需要调整小区的方位角和俯仰角时,自动调整盒子或是服务器控制自动调整装置为激活状态,在处于“激活状态”时,自动调整盒子根据分析盒子分析出的调整指令,执行相应小区的方位角、俯仰角调整工作,在处于“闭锁状态”时,自动调整盒子停止执行调整工作。
其中,每个基站小区的天线,采用加装外置驱动电机和连接杆装置,每个小区的天线固定在连接杆上。驱动电机可以带动连接杆左右调整角度和上下调整角度,从而达到调整每个天线的方位角和俯仰角的目的。
具体地,调整过程为:基于多相邻小区间的方位角关系矩阵模型,确定调整小区方位角的方向,确定调整方向以后,需要设置的第一预设调整步长来调整所述相关小区的方位角,然后调整后,通说上述判断方位角是否需要调整的步骤来再次确定该相关小区的方位角是否需要继续调整,如果需要继续调整,则继续以第一预设调整步长来调整该相关小区的方位角,直到判断方位角是无需再继续调整为止。然后基于预设调整比例规则,比如若所述第二比例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比例范围的最大值时,则按照第二预设调整步长增大所述相关小区的俯仰角,若所述第二比例小于所述第二预设比例范围的最小值时,则按照第二预设调整步长减小所述相关小区的俯仰角。然后根据调整后的相关小区的方位角以及俯仰角,通过上述判断方法(即可以参照S301-S303的步骤)确定是否继续调整所述调整后的相关小区的方位角以及俯仰角,若无需调整所述调整后的目标小区的方位角以及俯仰角,则将调整盒子的状态调整为“闭锁状态”。
在实际应用中,每次测试分析完成后,分析盒子输出重叠覆盖比例(第一比例)和TA数据比例(第二比例)情况,根据分析情况,确定是否激活自动调整盒子。如果调整达到预期(这里的预期可以是符合上述确定不调整标小区的方位角以及俯仰角的状态),则使调整盒子处于“闭锁状态”,如果调整未达到预期,则使调整盒子处于“激活状态”,调整盒子再根据新分析盒子指令进行下一轮自动调整。直至分析盒子分析结果达到预期。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如何根据所述多相邻小区间的方位角关系矩阵模型,按照第一预设调整步长调整所述相关小区的方位角,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实现:
步骤c1、若所述物理点位为弱覆盖区,则根据所述多相邻小区间的方位角关系矩阵模型中的正方向关系,按照第一预设调整步长调整所述相关小区的方位角。
步骤c2、若所述物理点位不为弱覆盖区,则根据所述多相邻小区间的方位角关系矩阵模型中反方向关系,按照第一预设调整步长调整所述相关小区的方位角。
本实施例中,参见表1,若所述物理点位为弱覆盖区,则根据所述多相邻小区间的方位角关系矩阵模型中的正方向关系,按照第一预设调整步长调整所述相关小区的方位角;参见表2,若所述物理点位不为弱覆盖区,则根据所述多相邻小区间的方位角关系矩阵模型中反方向关系,按照第一预设调整步长调整所述相关小区的方位角。
本申请中,可以利用测试盒子、分析盒子和自动调整盒子三部分,实现从测试、分析到自动调整的完整过程:通过采集盒子现场采集基站小区的信号质量信息,采集的信号强度是根据当前的信号强度得来,不存在数据错误,丢失等情况,不仅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也因为移动终端的存在减少误差,且采集情况任何时刻均可进行;用外置分析盒子方式,不参与基站EnodeB内部信令过程,方法独立可行;基于对无线网络主服务小区、邻小区网络信号强度等相关数据的测量、分析、自动调整,实现多基站小区网络覆盖下的天线方位角、俯仰角自动调整方法,实现覆盖区域内的快速精准调整与良好覆盖效果。
为了实现所述调整小区覆盖区的控制方法,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调整小区覆盖区的控制装置。参见图5,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调整小区覆盖区的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所述调整小区覆盖区的控制装置50,包括:状态信息获取模块501、调整判断模块502、以及调整模块503;状态信息获取模块501,用于获取多个小区覆盖区中的各个物理点位对应的状态信息,所述状态信息包括在相应的所述物理点位采集到的相关小区的信号电平、信号质量、时间提前量;调整判断模块502,用于针对每个所述物理点位,根据所述物理点位对应的相关小区的信号电平、信号质量、时间提前量,确定是否调整所述相关小区的方位角以及俯仰角;调整模块503,用于在确定调整所述相关小区的方位角以及俯仰角时,基于多相邻小区间的方位角关系矩阵模型和预设调整比例规则,对所述相关小区的方位角以及俯仰角进行调整,所述多相邻小区间的方位角关系矩阵模型是由以所述多个小区中的任一小区的天线方位角作为基准方位值,其他小区的天线方位角相对于所述任一小区的水平方位位置建立的。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状态信息获取模块501、调整判断模块502、以及调整模块503,用于获取多个小区覆盖区中的各个物理点位对应的状态信息,这里的状态信息包括在该物理点位采集到的相关小区的信号电平、信号质量以及时间提前量;然后针对每个物理点位,根据所述物理点位对应的相关小区的信号电平、信号质量、时间提前量,来判断是否调整该相关小区的方位角以及俯仰角,若需要调整,则基于由以所述多个小区中的任一小区的天线方位角作为基准方位值,其他小区的天线方位角相对于所述任一小区的水平方位位置关系建立得到的多相邻小区间的方位角关系矩阵模型,对所述相关小区的方位角以及俯仰角进行调整,实现多基站小区覆盖区域内的快速精准调整,达到了良好覆盖效果,进而实现多个小区覆盖区的自动调整控制,减少了人力资源以及提高了用户体验。
本实施例提供的装置,可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本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相关小区包括所述物理点位所在的主服务小区和相邻小区,所述主服务小区为一个,所述相邻小区为至少一个,由所述主服务小区和所述相邻小区构成所述多个小区;所述调整判断模块502,具体用于:针对每个所述物理点位,若所述物理点位对应的信号质量低于预设质量阈值,则确定调整所述相关小区的方位角以及俯仰角;若所述物理点位对应的信号质量大于或等于预设质量阈值,则针对每个所述物理点位对应的相关小区,若所述相关小区中的主服务小区和相邻小区分别对应的信号电平均低于预设电平阈值,则确定所述物理点位为弱覆盖区,且确定调整所述主服务小区的方位角以及俯仰角;若所述相关小区中的主服务小区和相邻小区分别对应的信号电平中存在高于所述预设电平阈值的信号电平,则根据所述相关小区的信号电平和时间提前量,确定是否调整所述相关小区的方位角以及俯仰角。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调整判断模块502,具体用于:针对每个所述物理点位对应的相关小区,将所述相关小区中的所述主服务小区对应的信号电平和所述相邻小区对应的信号电平进行差值计算,得到每个所述物理点位对应的电平差值;确定所述电平差值在第一预设分贝范围内的所有物理点位所占第一比例;若所述第一比例大于第一预设比例,则确定调整所述相邻小区的方位角;根据所述相关小区的时间提前量,确定所述主服务小区和所述相邻小区的最远覆盖距离;将所述最远覆盖距离转化成目标TA值,并确定所述目标TA值大于预设TA值的所有物理点位所占第二比例;若所述第二比例不在第二预设比例范围内,则确定调整所述相关小区的俯仰角。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调整判断模块502,具体用于:
在所述主服务小区对应的TA值大于所述相邻小区对应的TA值时,确定调整所述主服务小区的俯仰角;在所述主服务小区对应的TA值小于所述相邻小区对应的TA值时,确定调整所述相邻小区的俯仰角。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调整模块,具体用于:根据所述多相邻小区间的方位角关系矩阵模型,按照第一预设调整步长调整所述相关小区的方位角;根据预设调整比例规则,按照第二预设调整步长调整所述相关小区的俯仰角;根据调整后的相关小区的方位角以及俯仰角,确定是否继续调整所述调整后的相关小区的方位角以及俯仰角;若确定不调整所述调整后的目标小区的方位角以及俯仰角,则停止执行调整操作。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调整模块,具体用于:在所述物理点位为弱覆盖区时,根据所述多相邻小区间的方位角关系矩阵模型中的正方向关系,按照第一预设调整步长调整所述相关小区的方位角;在所述物理点位不为弱覆盖区时,根据所述多相邻小区间的方位角关系矩阵模型中反方向关系,按照第一预设调整步长调整所述相关小区的方位角。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调整模块,具体用于:在所述第二比例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比例范围的最大值时,按照第二预设调整步长增大所述相关小区的俯仰角;在所述第二比例小于所述第二预设比例范围的最小值时,按照第二预设调整步长减小所述相关小区的俯仰角。
为了实现所述调整小区覆盖区的控制方法,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调整小区覆盖区的控制设备。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调整小区覆盖区的控制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调整小区覆盖区的控制设备60包括:处理器601以及存储器602;其中,存储器602,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处理器601,用于执行存储器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以实现上述实施例中所执行的各个步骤。具体可以参见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执行指令,当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执行指令时,实现如上述的调整小区覆盖区的控制方法。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设备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设备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模块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模块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模块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模块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模块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模块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硬件加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上述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的集成的模块,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上述软件功能模块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或处理器(英文:processor)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部分步骤。应理解,上述处理器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英文:Central Processing Unit,简称:CPU),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英文:Digital Signal Processor,简称:DSP)、专用集成电路(英文:Application SpecificIntegrated Circuit,简称:ASIC)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发明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
存储器可能包含高速RAM存储器,也可能还包括非易失性存储NVM,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还可以为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总线可以是工业标准体系结构(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ISA)总线、外部设备互连(PeripheralComponent,PCI)总线或扩展工业标准体系结构(Extended Industry StandardArchitecture,EISA)总线等。总线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本申请附图中的总线并不限定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上述存储介质可以是由任何类型的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储设备或者它们的组合实现,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只读存储器(ROM),磁存储器,快闪存储器,磁盘或光盘。存储介质可以是通用或专用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
一种示例性的存储介质耦合至处理器,从而使处理器能够从该存储介质读取信息,且可向该存储介质写入信息。当然,存储介质也可以是处理器的组成部分。处理器和存储介质可以位于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s,简称:ASIC)中。当然,处理器和存储介质也可以作为分立组件存在于电子设备或主控设备中。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各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各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8)
1.一种调整小区覆盖区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多个小区覆盖区中的各个物理点位对应的状态信息,所述状态信息包括在相应的所述物理点位采集到的相关小区的信号电平、信号质量、时间提前量;所述相关小区包括所述物理点位所在的主服务小区和相邻小区,所述主服务小区为一个,所述相邻小区为至少一个,由所述主服务小区和所述相邻小区构成所述多个小区;
针对每个所述物理点位,若所述物理点位对应的信号质量低于预设质量阈值,则确定调整所述相关小区的方位角以及俯仰角;
若所述物理点位对应的信号质量大于或等于预设质量阈值,则针对每个所述物理点位对应的相关小区,若所述相关小区中的主服务小区和相邻小区分别对应的信号电平均低于预设电平阈值,则确定所述物理点位为弱覆盖区,且确定调整所述主服务小区的方位角以及俯仰角;
若所述相关小区中的主服务小区和相邻小区分别对应的信号电平中存在高于所述预设电平阈值的信号电平,则针对每个所述物理点位对应的相关小区,将所述相关小区中的所述主服务小区对应的信号电平和所述相邻小区对应的信号电平进行差值计算,得到每个所述物理点位对应的电平差值;确定所述电平差值在第一预设分贝范围内的所有物理点位所占第一比例;若所述第一比例大于第一预设比例,则确定调整所述相邻小区的方位角;根据所述相关小区的时间提前量,确定所述主服务小区和所述相邻小区的最远覆盖距离;将所述最远覆盖距离转化成目标TA值,并确定所述目标TA值大于预设TA值的所有物理点位所占第二比例;若所述第二比例不在第二预设比例范围内,则确定调整所述相关小区的俯仰角;若确定调整所述相关小区的方位角以及俯仰角,则基于多相邻小区间的方位角关系矩阵模型和预设调整比例规则,对所述相关小区的方位角以及俯仰角进行调整,所述多相邻小区间的方位角关系矩阵模型是由以所述多个小区中的任一小区的天线方位角作为基准方位值,其他小区的天线方位角相对于所述任一小区的水平方位位置关系建立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调整所述相关小区的俯仰角,包括:
若所述主服务小区对应的TA值大于所述相邻小区对应的TA值,则确定调整所述主服务小区的俯仰角;
若所述主服务小区对应的TA值小于所述相邻小区对应的TA值,则确定调整所述相邻小区的俯仰角。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多相邻小区间的方位角关系矩阵模型和预设调整比例规则,对所述相关小区的方位角以及俯仰角进行调整,包括:
根据所述多相邻小区间的方位角关系矩阵模型,按照第一预设调整步长调整所述相关小区的方位角;
根据预设调整比例规则,按照第二预设调整步长调整所述相关小区的俯仰角;
根据调整后的相关小区的方位角以及俯仰角,确定是否继续调整所述调整后的相关小区的方位角以及俯仰角;
若确定不调整所述调整后的目标小区的方位角以及俯仰角,则停止执行调整操作。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多相邻小区间的方位角关系矩阵模型,按照第一预设调整步长调整所述相关小区的方位角,包括:
若所述物理点位为弱覆盖区,则根据所述多相邻小区间的方位角关系矩阵模型中的正方向关系,按照第一预设调整步长调整所述相关小区的方位角;
若所述物理点位不为弱覆盖区,则根据所述多相邻小区间的方位角关系矩阵模型中反方向关系,按照第一预设调整步长调整所述相关小区的方位角。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预设调整比例规则,按照第二预设调整步长调整所述目标小区的俯仰角,包括:
若所述第二比例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比例范围的最大值时,则按照第二预设调整步长增大所述相关小区的俯仰角;
若所述第二比例小于所述第二预设比例范围的最小值时,则按照第二预设调整步长减小所述相关小区的俯仰角。
6.一种调整小区覆盖区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状态信息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多个小区覆盖区中的各个物理点位对应的状态信息,所述状态信息包括在相应的所述物理点位采集到的相关小区的信号电平、信号质量、时间提前量;所述相关小区包括所述物理点位所在的主服务小区和相邻小区,所述主服务小区为一个,所述相邻小区为至少一个,由所述主服务小区和所述相邻小区构成所述多个小区;调整判断模块,用于针对每个所述物理点位,若所述物理点位对应的信号质量低于预设质量阈值,则确定调整所述相关小区的方位角以及俯仰角;
若所述物理点位对应的信号质量大于或等于预设质量阈值,则针对每个所述物理点位对应的相关小区,若所述相关小区中的主服务小区和相邻小区分别对应的信号电平均低于预设电平阈值,则确定所述物理点位为弱覆盖区,且确定调整所述主服务小区的方位角以及俯仰角;
若所述相关小区中的主服务小区和相邻小区分别对应的信号电平中存在高于所述预设电平阈值的信号电平,则针对每个所述物理点位对应的相关小区,将所述相关小区中的所述主服务小区对应的信号电平和所述相邻小区对应的信号电平进行差值计算,得到每个所述物理点位对应的电平差值;确定所述电平差值在第一预设分贝范围内的所有物理点位所占第一比例;若所述第一比例大于第一预设比例,则确定调整所述相邻小区的方位角;根据所述相关小区的时间提前量,确定所述主服务小区和所述相邻小区的最远覆盖距离;将所述最远覆盖距离转化成目标TA值,并确定所述目标TA值大于预设TA值的所有物理点位所占第二比例;若所述第二比例不在第二预设比例范围内,则确定调整所述相关小区的俯仰角;调整模块,用于在确定调整所述相关小区的方位角以及俯仰角时,基于多相邻小区间的方位角关系矩阵模型和预设调整比例规则,对所述相关小区的方位角以及俯仰角进行调整,所述多相邻小区间的方位角关系矩阵模型是由以所述多个小区中的任一小区的天线方位角作为基准方位值,其他小区的天线方位角相对于所述任一小区的水平方位位置建立的。
7.一种调整小区覆盖区的控制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和存储器;
所述存储器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
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使得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调整小区覆盖区的控制方法。
8.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执行指令,当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执行指令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调整小区覆盖区的控制方法。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485267.XA CN111654870B (zh) | 2020-06-01 | 2020-06-01 | 调整小区覆盖区的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485267.XA CN111654870B (zh) | 2020-06-01 | 2020-06-01 | 调整小区覆盖区的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654870A CN111654870A (zh) | 2020-09-11 |
CN111654870B true CN111654870B (zh) | 2022-07-22 |
Family
ID=723447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485267.XA Active CN111654870B (zh) | 2020-06-01 | 2020-06-01 | 调整小区覆盖区的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654870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697986B (zh) * | 2020-12-28 | 2024-03-19 |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基站参数的调整方法和装置 |
CN114158084B (zh) * | 2021-11-16 | 2023-07-25 |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小区覆盖检测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
CN114223414B (zh) * | 2021-12-31 | 2023-05-02 | 广州极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棉花打顶控制方法、棉花打顶设备及相关装置 |
US12170905B2 (en) * | 2022-03-31 | 2024-12-17 | Rakuten Symphony, Inc. | Method, apparatus, and computer readable medium |
CN116033439B (zh) * | 2023-01-20 | 2024-03-29 |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重叠覆盖的改善方法、装置及可读存储介质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686767A (zh) * | 2013-12-12 | 2014-03-26 | 上海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lte网络的天线下倾角调整方法及装置 |
WO2018107826A1 (zh) * | 2016-12-15 | 2018-06-21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rf参数调整的方法及装置 |
CN109803274A (zh) * | 2017-11-17 | 2019-05-24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 一种天线方位角优化方法和系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30273934A1 (en) * | 2012-04-13 | 2013-10-17 | At&T Mobility Ii Llc | Adaptive radio area network coverage |
-
2020
- 2020-06-01 CN CN202010485267.XA patent/CN111654870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686767A (zh) * | 2013-12-12 | 2014-03-26 | 上海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lte网络的天线下倾角调整方法及装置 |
WO2018107826A1 (zh) * | 2016-12-15 | 2018-06-21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rf参数调整的方法及装置 |
CN108235330A (zh) * | 2016-12-15 | 2018-06-29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rf参数调整的方法及装置 |
CN109803274A (zh) * | 2017-11-17 | 2019-05-24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 一种天线方位角优化方法和系统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基于差分进化算法的4G LTE覆盖优化》;徐慧等;《江苏电信》;20181231;全文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654870A (zh) | 2020-09-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654870B (zh) | 调整小区覆盖区的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0602741A (zh) | 网络弱覆盖的识别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09495913B (zh) | 干扰评估方法及装置 | |
CN108966242B (zh) | 窄带物联网的覆盖估计方法和装置 | |
CN112969192B (zh) | 小区弱覆盖分析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2135291A (zh) | 状态检测方法及装置 | |
CN110649981B (zh) | Mod3干扰处理方法及设备 | |
CN112839340A (zh) | 过覆盖区域检测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 |
CN106714189B (zh) | 一种小区过覆盖的分析方法及装置 | |
CN111836298A (zh) | 低速率小区检测方法及服务器 | |
CN108093414B (zh) | 评估小区覆盖有效性的方法及装置 | |
CN108540299A (zh) | 一种网络故障定位处理方法及装置 | |
CN106941685B (zh) | 一种确定天线接反的方法及系统 | |
CN109788504B (zh) | 天线接反检测方法及装置 | |
CN110225536B (zh) | 外部干扰源的确定方法及设备 | |
CN112153712A (zh) | 终端与基站的通信方法及设备 | |
CN115334517B (zh) | 通信网络的覆盖优化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 |
CN114071517B (zh) | 一种过覆盖基站识别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3923666A (zh) | 一种过覆盖基站识别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0958056B (zh) | 天线识别方法及装置 | |
CN114158082B (zh) | 移动网络投诉信息处理方法、装置及设备 | |
CN111263382A (zh) | 一种导致重叠覆盖的问题源小区的确定方法、装置和设备 | |
CN113382436A (zh) | 小区间干扰检测方法及装置 | |
CN112533296B (zh) | 基于波束的通信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 |
CN112752283B (zh) | 一种小区确定方法及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