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hing Special   »   [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1587350A - 热交换器、室外单元及制冷循环装置 - Google Patents

热交换器、室外单元及制冷循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587350A
CN111587350A CN201880086346.4A CN201880086346A CN111587350A CN 111587350 A CN111587350 A CN 111587350A CN 201880086346 A CN201880086346 A CN 201880086346A CN 111587350 A CN111587350 A CN 1115873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sub
flow path
sub heat
refrigera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8634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587350B (zh
Inventor
永田龙一
前田刚志
中村伸
石桥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5873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873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5873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8735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25B39/02Evapor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40Fluid line arrangements
    • F25B41/42Arrangements for diverging or converging flows, e.g. branch lines or junc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47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bent, e.g. in a serpentine or zig-za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41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one four-way valv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F28D1/00 - F28D20/00
    • F28D2021/0019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8D2021/0068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refrigerant cycl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215/00Fins
    • F28F2215/12Fins with U-shaped slots for laterally inserting condu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室外热交换器(11)具备:主热交换区域(101);副热交换区域(201);以及将主热交换区域(101)与副热交换区域(201)连接的连接配管(35A)及连接配管(35C)。主热交换区域(101)具有主热交换流路(33A)及主热交换流路(33C)。副热交换区域(201)具有副热交换流路(34A)、副热交换流路(34C)及副热交换流路(34D)。连接配管(35C)在使副热交换流路(34C)与副热交换流路(34D)汇合的状态下连接于主热交换流路(33C)。连接配管(35A)将副热交换流路(34A)与主热交换流路(33A)连接。

Description

热交换器、室外单元及制冷循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交换器、室外单元及制冷循环装置,特别是涉及具备主热交换区域及副热交换区域的热交换器、具备该热交换器的室外单元、具备该室外单元的制冷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制冷循环装置的空气调节装置具备包含室内单元和室外单元的制冷剂回路。在这样的空气调节装置中,使用四通阀等来切换制冷剂回路的流路,由此能够进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
在室内单元设有室内热交换器。在室内热交换器中,在制冷剂回路中流动的制冷剂与由室内鼓风机送入的室内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在室外单元设有室外热交换器。在室外热交换器中,在制冷剂回路中流动的制冷剂与由室外鼓风机送入的外气之间进行热交换。
在空气调节装置使用的室外热交换器中,存在以贯穿板状的多个翅片的方式配置传热管的室外热交换器。这样的室外热交换器被称为翅片管式热交换器。
另外,在这种室外热交换器中,存在具备二相用的主热交换区域和单相用的副热交换区域的类型。在使空气调节装置进行制冷运转的情况下,室外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被送入室外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在主热交换区域中流动期间,与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而冷凝,成为液体制冷剂。在主热交换区域中流动之后,液体制冷剂在副热交换区域中流动,从而被进一步冷却。需要说明的是,制冷剂在这样的流路中流动时,仅液体制冷剂流动的制冷剂路径与二相制冷剂(液体及气体)流动的制冷剂路径相比,管内传热率低,因此会导致热交换器性能的下降。因此,在主热交换区域的出口处设有使制冷剂路径汇合的汇合部。液体制冷剂在汇合部汇合之后向副热交换区域流入。由此,液体制冷剂的管内传热率提高。因此,热交换器性能提高。
另一方面,在使空气调节装置进行制热运转的情况下,室外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被送入室外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在从副热交换区域至主热交换区域流动期间,与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而蒸发,成为气体制冷剂。而且,在室外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作为冷凝器的主热交换区域的出口成为作为蒸发器的主热交换区域的入口。因此,由于汇合部而使得从副热交换区域向主热交换区域的流路的分支数增加。即,汇合部作为再分支用分配器发挥功能。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公开了具备这种室外热交换器的空气调节装置的专利文献的一例,存在专利文献1。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5/111220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室外热交换器中,在室外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由于主热交换区域的入口的制冷剂路径数与副热交换区域的出口的制冷剂路径数不一致,因此无法将主热交换区域的入口与副热交换区域的出口直接连接。因此,如专利文献1的图9所示,在主热交换区域与副热交换区域之间设有再分支用分配器(distributor)。该再分支用分配器设置于将副热交换区域的出口与主热交换区域的入口连接的连接配管。该再分支用分配器将副热交换区域的全部的制冷剂路径汇总成一个之后再分支。然而,由于该再分支用分配器中的制冷剂碰撞引起的压力损失大,因此热交换器性能(制热性能)下降。
另外,在将副热交换区域的全部的制冷剂路径汇总的连接配管中,由于制冷剂流量大,因此压力损失大。因此,热交换器性能(制热性能)下降。
这样,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室外热交换器中,以副热交换区域的制冷剂路径的再分支及汇总引起的压力损失的增加为起因而使热交换器性能下降。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作出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以压力损失的增加为起因而使热交换器性能下降的情况的热交换器、室外单元及制冷循环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热交换器具备:主热交换区域;副热交换区域;以及将主热交换区域与副热交换区域连接的第一连接配管及第二连接配管。主热交换区域具有第一主热交换流路及第二主热交换流路。副热交换区域具有第一副热交换流路、第二副热交换流路及第三副热交换流路。第一连接配管在使第一副热交换流路与第二副热交换流路汇合的状态下连接于第一主热交换流路。第二连接配管将第三副热交换流路与第二主热交换流路连接。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热交换器,第一连接配管在使第一副热交换流路与第二副热交换流路汇合的状态下连接于第一主热交换流路。因此,第一连接配管不使第一副热交换流路与第二副热交换流路再分支地连接于第一主热交换流路。由此,能够抑制第一连接配管的管内的压力损失的增加。而且,第一连接配管及第二连接配管将主热交换区域与副热交换区域连接。因此,不用将副热交换区域的全部的制冷剂路径汇总成1个连接配管。由此,制冷剂流量向第一连接配管及第二连接配管分开,因此能够抑制第一连接配管及第二连接配管的管内的压力损失的增加。从而,能够抑制热交换器性能的下降。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剂回路的一例的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室外热交换器的概要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室外热交换器的主热交换区域的概要侧视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室外热交换器的主热交换区域的概要主视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室外热交换器的副热交换区域的概要侧视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室外热交换器的副热交换区域的概要主视图。
图7是表示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动作的制冷剂回路中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室外热交换器的概要图。
图9是图8的IX部的放大图,是说明导热损失的影响的图。
图10是表示管内压力损失与干燥度的关系的概略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室外热交换器的概要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的室外热交换器的概要图。
图13是图12的XIII部的放大图,是说明结露水滞留的影响的图。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室外热交换器的概要图。
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5的室外热交换器的主热交换区域的概要侧视图。
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5的室外热交换器的主热交换区域的概要主视图。
图17是表示实施方式6的室外热交换器的概要图。
图18是表示实施方式7的室外热交换器的概要图。
图19是表示实施方式8的室外热交换器的概要图。
图20是表示实施方式9的室外热交换器的主热交换区域的概要侧视图。
图21是表示实施方式9的室外热交换器的主热交换区域的概要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中,作为制冷循环装置的一例而对空气调节装置进行说明。而且,说明将权利要求书记载的热交换器应用于室外热交换器的情况。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将权利要求书记载的热交换器应用于室内热交换器。此外,说明将权利要求书记载的鼓风机应用于室外热交换器的情况。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将权利要求书记载的鼓风机应用于室内鼓风机。
实施方式1.
首先,参照图1,对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的空气调节装置1的整体的结构(制冷剂回路)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空气调节装置1具备压缩机3、室内热交换器5、室内鼓风机7、节流装置9、室外热交换器11、室外鼓风机21及四通阀23。压缩机3、室内热交换器5、节流装置9、室外热交换器11及四通阀23由制冷剂配管连结。
室内热交换器5及室内鼓风机7配置在室内单元4内。室外热交换器11及室外鼓风机21配置在室外单元10内。而且,压缩机3、节流装置9及四通阀23也配置在室外单元10内。
接下来,参照图1~图6,说明实施方式1的室外单元10的室外热交换器(热交换器)11。
如图2所示,室外热交换器11具备主热交换区域101、副热交换区域201及多个连接配管35。多个连接配管35将主热交换区域101与副热交换区域201连接。多个连接配管35分别是例如具有圆形截面形状的圆管。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主热交换区域101的下方配置有副热交换区域201。
在主热交换区域101中,在第一列配置主热交换区域101a,在第二列配置主热交换区域101b。在副热交换区域201中,在第一列配置副热交换区域201a,在第二列配置副热交换区域201b。多个连接配管35中的至少任一个具有在副热交换区域201的出口配置的汇合路径301。
在主热交换区域101中,以贯穿板状的多个翅片31的方式配置有多个传热管33。在副热交换区域201中,以贯穿板状的多个翅片31的方式配置有多个传热管34。由上述的多个传热管33、34形成制冷剂路径。在本实施方式中,主热交换区域101具有作为制冷剂路径的多个主热交换流路33A~33E。即,在主热交换区域101形成有5个主热交换流路33A~33E。而且,副热交换区域201具有作为制冷剂路径的多个副热交换流路34A~34F。即,在副热交换区域201形成有6个副热交换流路34A~34F。
传热管33、34分别是例如具有长径及短径的扁平截面形状的扁平管。另外,传热管33、34也可以分别是例如具有圆形截面形状的圆管或具有椭圆截面形状的椭圆管。
图3及图4示出主热交换区域101的详细结构。图5及图6示出副热交换区域201的详细结构。在图3~图6中,箭头W表示风的流动。如图3及图4所示,在主热交换区域101中,由多个传热管33形成多个制冷剂路径。如图5及图6所示,在副热交换区域201中,由多个传热管34形成多个制冷剂路径。多个制冷剂路径中的一部分的制冷剂路径在副热交换区域201的出口(副热交换区域201b侧)由汇合路径301汇合。
再次参照图2,主热交换区域101的一端侧(主热交换区域101a侧)与副热交换区域201的另一端侧(副热交换区域201b侧)由多个连接配管35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连接配管35A~35E将主热交换区域101与副热交换区域201连接。连接配管35A将主热交换流路33A与副热交换流路34A连接。连接配管35B将主热交换流路33B与副热交换流路34B连接。连接配管35C将主热交换流路33C与副热交换流路34C及副热交换流路34D连接。连接配管35C在使副热交换流路34C与副热交换流路34D汇合的状态下连接于主热交换流路33C。连接配管35D将主热交换流路33D与副热交换流路34E连接。连接配管35E将主热交换流路33E与副热交换流路34F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配管35C相当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第一连接配管。连接配管35A、35B、35D、35E的任一个相当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第二连接配管。主热交换流路33C相当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第一主热交换流路。主热交换流路33A、33B、33D、33E的任一个相当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第二主热交换流路。副热交换流路34C、34D相当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第一副热交换流路、第二副热交换流路。副热交换流路34A、34B、34E、34F的任一个相当于第三副热交换流路。
主热交换区域101的另一端侧(主热交换区域101b侧)连接于集管27。副热交换区域201的制冷剂路径的一端侧(副热交换区域201a侧)通过连接配管36连接于分配器25。在分配器25连接有连接配管37。
接下来,参照图2及图7,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1的动作。通过图中虚线箭头表示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通过图中实线箭头表示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
首先,说明制冷运转的情况。通过压缩机3驱动而从压缩机3排出高温高压的气体状态的制冷剂。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单相)经由四通阀23向室外单元10的室外热交换器11流入。在室外热交换器11中,在流入的制冷剂与由室外鼓风机21供给的作为流体的外气(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由此,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冷凝而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单相)。
从室外热交换器11送出的高压的液体制冷剂通过节流装置9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与液体制冷剂的二相状态的制冷剂。二相状态的制冷剂向室内单元4的室内热交换器5流入。在室内热交换器5中,在流入的二相状态的制冷剂与由室内鼓风机7供给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由此,二相状态的制冷剂的液体制冷剂蒸发而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单相)。通过该热交换,将室内冷却。从室内热交换器5送出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四通阀23向压缩机3流入,被压缩而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再次从压缩机3排出。以下,反复进行该循环。
接下来,详细说明制冷运转时的室外热交换器11中的制冷剂的流动。在制冷运转的情况下,室外热交换器11作为冷凝器进行动作。在室外热交换器11中,从压缩机3送来的制冷剂在主热交换区域101中流动,接下来在副热交换区域201中流动。具体而言,从压缩机3传送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首先流入集管27。流入集管27的制冷剂在集管27内被分配,在主热交换区域101a及主热交换区域101b的各主热交换流路(制冷剂路径)33A~33E中流动。在主热交换区域101a及主热交换区域101b中流动的制冷剂经由多个连接配管35向副热交换区域201b及副热交换区域201a流动。在副热交换区域201b及副热交换区域201a中流动的制冷剂经由连接配管36向分配器25流入而在分配器25中汇合。在分配器25中汇合的制冷剂通过连接配管37流出。
对于主热交换区域101及副热交换区域201,通过室外鼓风机21送入的空气从第一列(上风侧)的主热交换区域101a及副热交换区域201a朝向第二列(下风列)的主热交换区域101b及副热交换区域201b流动。
接下来,说明制热运转的情况。通过压缩机3驱动而从压缩机3排出高温高压的气体状态的制冷剂。以下,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单相)经由四通阀23向室内热交换器5流入。在室内热交换器5中,在流入的气体制冷剂与由室内鼓风机7供给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由此,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冷凝而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单相)。通过该热交换,将室内加热。从室内热交换器5送出的高压的液体制冷剂通过节流装置9而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与液体制冷剂的二相状态的制冷剂。二相状态的制冷剂向室外单元10的室外热交换器11流入。在室外热交换器11中,在流入的二相状态的制冷剂与由室外鼓风机21供给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由此,二相状态的制冷剂的液体制冷剂蒸发而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单相)。从室外热交换器11送出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四通阀23向压缩机3流入,被压缩而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再次从压缩机3排出。以下,反复进行该循环。
接下来,详细说明制热运转时的室外热交换器11中的制冷剂的流动。在制热运转的情况下,室外热交换器11作为蒸发器进行动作。在室外热交换器11中,从节流装置9送来的制冷剂在副热交换区域201中流动,接下来,在主热交换区域101中流动。具体而言,从室内热交换器5经由节流装置9送来的二相状态的制冷剂首先向分配器25流入。流入分配器25的制冷剂在副热交换区域201a及副热交换区域201b的各副热交换流路(制冷剂路径)34A~34F中流动。在副热交换区域201a及副热交换区域201b中流动的制冷剂经由连接配管35向主热交换区域101a及主热交换区域101b流动。在主热交换区域101a及主热交换区域101b中流动的制冷剂向集管27流入,在集管27中汇合。制冷剂经由集管27向室外热交换器11之外送出。
对于主热交换区域101及副热交换区域201,通过室外鼓风机21送入的空气从第一列(上风侧)的主热交换区域101a及副热交换区域201a朝向第二列(下风列)的主热交换区域101b及副热交换区域201b流动。
如上所述,在制热运转时,在由室外鼓风机21向室外单元10内送入的外气与向室外热交换器11送入的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在进行该热交换时,外气(空气)中的水分冷凝,水滴在室外热交换器11的表面生长。即,在室外热交换器11的表面产生结露。生长的水滴通过由翅片31和传热管33构成的室外热交换器11的排水路而沿重力方向流动,作为泄放水排出。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11,连接配管35C在使副热交换流路34C与副热交换流路34D汇合的状态下连接于主热交换流路33C。因此,连接配管35C不使副热交换流路34C与副热交换流路34D再分支地连接于主热交换流路33C。由此,能够抑制连接配管35C的管内的压力损失的增加。而且,连接配管35C及连接配管35A、35B、35D、35E将主热交换区域101与副热交换区域201连接。因此,不将副热交换区域201的全部的路径汇总于1个连接配管35。由此,制冷剂流量向连接配管35C及连接配管35A、35B、35D、35E分开,因此能够抑制连接配管35C及连接配管35A、35B、35D、35E的管内的压力损失的增加。因此,能够抑制热交换器性能的下降。
另外,连接配管35C在使副热交换流路34C与副热交换流路34D汇合的状态下连接于主热交换流路33C。因此,即使副热交换流路34C及副热交换流路34D中的任一方的制冷剂的流动恶化,也能与任另一方的制冷剂的流动汇合,从而容易实现副热交换流路34C及副热交换流路34D的制冷剂流量的均衡化。因此,能够抑制朝向主热交换区域101的制冷剂流量的偏差。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室外单元10,由于室外单元10具备上述的室外热交换器11,因此可提供一种能够抑制以压力损失的增加为起因而热交换器性能下降的情况的室外单元10。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1,由于空气调节装置1具备上述的室外单元,因此可提供一种能够抑制以压力损失的增加为起因而热交换器性能下降的情况的空气调节装置1。
实施方式2.
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则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标注同一附图标记,不重复说明。
参照图8~图10,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室外热交换器11。
如图8及图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主热交换区域101与副热交换区域201相互相邻地配置。主热交换区域101与副热交换区域201相互上下排列配置。主热交换区域101与副热交换区域201可以构成为相互接触。另外,主热交换区域101与副热交换区域201也可以一体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主热交换流路33A配置在最接近副热交换区域201的位置。即,主热交换流路33A在主热交换区域101中配置于上下排列配置的主热交换流路33A~33E中的最下段。副热交换流路34A配置在最接近主热交换区域101的位置。即,副热交换流路34A在副热交换区域201中配置于上下排列配置的副热交换流路34A~34F中的最上段。
汇合路径301构成为使与主热交换区域101相邻的副热交换流路34A和其他的副热交换流路(例如副热交换流路34B)汇合。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汇合路径301使副热交换流路34A与相邻的副热交换流路34B汇合。需要说明的是,汇合路径301只要包含副热交换流路34A地与其他的副热交换流路34B~34F中的任一个汇合即可。
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配管35A相当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第一连接配管。连接配管35B~35E中的任一个相当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第二连接配管。主热交换流路33A相当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第一主热交换流路。主热交换流路33B~33E中的任一个相当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第二主热交换流路。副热交换流路34A、34B相当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第一副热交换流路、第二副热交换流路。副热交换流路34C~34F中的任一个相当于第三副热交换流路。
在与主热交换区域101相邻的副热交换流路34A中,在制冷剂从副热交换区域201向主热交换区域101流动时,由于管内压力损失的影响而制冷剂温度下降。并且,从高温制冷剂经由翅片31及传热管33向低温制冷剂产生热移动。即,产生导热损失。因此,在副热交换区域201中,在与主热交换区域101相邻的副热交换流路34A中流动的制冷剂与在副热交换流路34B中流动的制冷剂相比干燥度降低。
如图10所示,在随着干燥度从0朝向1而管内压力损失增加的范围中,存在干燥度越低则管内压力损失越减小的倾向。因此,副热交换流路34A与副热交换流路34B相比,制冷剂容易流动。由此,从副热交换流路34A向主热交换区域101流入的制冷剂流量比从副热交换流路34B向主热交换区域101流入的制冷剂流量大。为了解决该情况,在副热交换区域201出口处,汇合路径301构成为使与主热交换区域101相邻的副热交换流路34A和副热交换流路34B汇合,因此能抑制制冷剂流量的偏差。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11,副热交换流路34A配置在最接近主热交换区域101的位置。因此,将制冷剂流量增大的副热交换流路34A与制冷剂流量比副热交换流路34A减小的副热交换流路34B汇合,从而能够抑制制冷剂流量的偏差。
另外,在向主热交换区域101流入的制冷剂流量的偏差被均衡化的情况下,在作为构成汇合路径301的路径之一的副热交换流路34A中流动的制冷剂流量减少,管内压力损失下降。由此,相较于在与主热交换区域101相邻的位置未设置汇合路径301的情况,制冷剂温度下降减小,因此能够减少导热损失。
实施方式3.
参照图11,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室外热交换器11。在本实施方式中,副热交换流路34A与副热交换流路34B沿重力方向排列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副热交换流路34A~34F沿重力方向排列配置。汇合路径301使沿重力方向排列配置的副热交换流路34A与副热交换流路34B汇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配管35A相当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第一连接配管。连接配管35B~35E中的任一个相当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第二连接配管。主热交换流路33A相当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第一主热交换流路。主热交换流路33B~33E中的任一个相当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第二主热交换流路。副热交换流路34A、34B相当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第一副热交换流路、第二副热交换流路。副热交换流路34C~34F中的任一个相当于第三副热交换流路。
在室外热交换器11中,在制热运转时,结露水的量朝向重力方向G增多。从而,越向重力方向G的下侧行进,则由于结露水而风越难以通过,因此热交换越受到阻碍,故干燥度越减小。如图10所示,干燥度越低,管内压力损失越小。其结果是,越向重力方向G的下侧行进,则管内压力损失越降低,因此制冷剂流量越增多。从而,向主热交换区域101流入的制冷剂流量的偏差增大。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11,副热交换流路34A与副热交换流路34B沿重力方向G排列配置。因此,副热交换流路34A与制冷剂流量比副热交换流路34A增大的副热交换流路34B汇合,因此能够抑制制冷剂流量的偏差。
接下来,参照图12及图13,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的室外热交换器11。在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副热交换流路34F在副热交换区域201中配置于最下方。汇合路径301构成为使配置于副热交换区域201的最下段的副热交换流路34F与其他的副热交换流路(例如副热交换流路34E)汇合。
在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连接配管35E相当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第一连接配管。连接配管35A~35D中的任一个相当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第二连接配管。主热交换流路33E相当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第一主热交换流路。主热交换流路33A~33D中的任一个相当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第二主热交换流路。副热交换流路34F、34E相当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第一副热交换流路、第二副热交换流路。副热交换流路34A~34D中的任一个相当于第三副热交换流路。
如图12及图13所示,在最下段的副热交换流路34F中,由于结露水40滞留而使风难以通过。因此,副热交换流路34F中的热交换受到阻碍。因此,在副热交换流路34F中,干燥度比副热交换流路34E减小。如图10所示,干燥度越低,则管内压力损失越小。从而,最下段的副热交换流路34F由于管内的压力损失低而制冷剂流量增多。因此,向主热交换区域101流入的制冷剂流量的偏差增大。
在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室外热交换器11中,在副热交换区域201的出口设置的汇合路径301构成为使副热交换区域201的最下段的副热交换流路34F与副热交换流路34E汇合。由此,能抑制制冷剂流量的偏差。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室外热交换器11,副热交换流路34F在副热交换区域201中配置于最下方。因此,制冷剂流量增大的副热交换流路34F与制冷剂流量比副热交换流路34F减小的副热交换流路34E汇合,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制冷剂流量的偏差。
实施方式4.
参照图14,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室外热交换器11。在本实施方式中,副热交换流路34F在副热交换区域201中配置于距室外鼓风机(鼓风机)21最远的位置。汇合路径301构成为使与室外鼓风机21的距离最远的副热交换区域201的副热交换流路34F与其他的副热交换流路(例如副热交换流路34E)汇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配管35E相当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第一连接配管。连接配管35A~35D中的任一个相当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第二连接配管。主热交换流路33E相当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第一主热交换流路。主热交换流路33A~33D中的任一个相当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第二主热交换流路。副热交换流路34F、34E相当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第一副热交换流路、第二副热交换流路。副热交换流路34A~34D中的任一个相当于第三副热交换流路。
在距室外鼓风机21的距离远的制冷剂路径中,难以进行热交换,因此向主热交换区域101流入的制冷剂流量增多。为了解决该情况,汇合路径301构成为使与室外鼓风机21的距离最远的副热交换流路34F与其他的副热交换流路(例如副热交换流路34E)汇合。由此,能抑制向主热交换区域101流入的制冷剂流量的偏差。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11,副热交换流路34F在副热交换区域201中配置于距室外鼓风机21最远的位置。因此,将制冷剂流量增大的副热交换流路34F与制冷剂流量比副热交换流路34F减小的副热交换流路34E汇合,因此能够抑制制冷剂流量的偏差。
实施方式5.
参照图15及图16,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室外热交换器11。在本实施方式中,制冷剂路径的长度同等。本实施方式没有限定为副热交换区域201的路径结构,也可以适用于主热交换区域101。在此,以副热交换区域201为例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副热交换流路34A的长度与副热交换流路34B的长度相同。需要说明的是,该同等是指在制造误差的范围内相同的意思。而且,副热交换流路34A及副热交换流路34B的各自的入口相邻配置。副热交换流路34A及副热交换流路34B的各自的出口相邻配置。
上述的导热损失并非仅在主热交换区域101与副热交换区域201的相邻的副热交换流路之间(主热交换流路34A与副热交换流路34A之间)产生,只要在相互相邻的副热交换流路之间存在制冷剂温度差就会产生。由此,制冷剂与空气的热交换效率下降。
为了解决该情况,在通过副热交换区域201的汇合路径301汇合的至少一组副热交换流路34A、34B中,双方的制冷剂流路的长度同等,并且双方的制冷剂流路的入口相邻,且双方的制冷剂流路的出口相邻。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11,副热交换流路34A及副热交换流路34B的各自的长度相同。并且,副热交换流路34A及副热交换流路34B的各自的入口及出口分别相邻地配置。由此,产生导热损失的部位成为构造上半部分,因此热交换效率提高。
另外,例如在通过三通管等将副热交换流路34A及副热交换流路34B连接的情况下,通过制冷剂流入流出位置的接近而减小三通管。从而,能实现材料费削减。
实施方式6.
参照图17,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室外热交换器11。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有多个汇合路径301。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有2个汇合路径301。通过一方的汇合路径301将副热交换流路34A与副热交换流路34B汇合。连接配管35A在使副热交换流路34A与副热交换流路34B汇合的状态下连接于主热交换流路33A。而且,通过另一方的汇合路径301将副热交换流路34C与副热交换流路34D汇合。连接配管35B在使副热交换流路34C与副热交换流路34D汇合的状态下连接于主热交换流路33B。
2个汇合路径301中的一方构成为使与主热交换区域101相邻的副热交换流路34A和其他的副热交换流路(例如副热交换流路34B)汇合。而且,2个汇合路径301中的另一方构成为使副热交换区域201的最下段的副热交换流路34F与其他的副热交换流路(例如副热交换流路34E)汇合。即,该另一方的汇合路径301配置在室外热交换器11的最下段。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11,连接配管35A不使副热交换流路34A与副热交换流路34B再分支地连接于主热交换流路33A。而且,连接配管35D在使副热交换流路34E与副热交换流路34F汇合的状态下连接于主热交换流路33D。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连接配管35A及连接配管35D的管内的压力损失的增加。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热交换器性能的下降。
另外,副热交换流路34A配置在最接近主热交换区域101的位置。此外,副热交换流路34F在副热交换区域201中配置于最下方。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制冷剂流量的偏差。
实施方式7.
参照图18,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室外热交换器11。在穿过室外热交换器11的外气的风速中,根据与室外鼓风机21的位置关系而产生分布。由于该风速分布,能够处理的热交换量按照主热交换区域101内的各制冷剂路径而不同。由此,通过对应于能够处理的热交换量来调整制冷剂流量,能够提高热交换效率。而且,通过汇合路径301汇合的制冷剂路径在副热交换区域201的入口处汇合而连接于分配器25,从而制冷剂流量的调整变得容易。
为了制冷剂流量的调整而变更连接配管36的尺寸。具体而言,以向风速大的制冷剂路径增多制冷剂流量,而且,向风速小的制冷剂路径减少制冷剂流量的方式变更连接配管36的尺寸。更具体而言,变更连接配管36的长度、内径等,风速大的路径的连接配管36的阻力系数Cv1与风速小的路径的连接配管36的阻力系数Cv2的关系成为Cv1<Cv2。
实施方式8.
参照图19,说明实施方式8的室外单元的室外热交换器11。在本实施方式中,主热交换区域101具有多个分配部50。在本实施方式中,主热交换区域101具有分配器50A~50E。分配器50A~50E可以具有相同的形状。该相同的形状是指在制造误差的范围内为相同的形状的意思。分配部50A~50E分别连接于主热交换流路33A~33E。连接配管35A~35E分别连接于分配部50A~50E。
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采用扁平多孔管作为传热管33。在该情况下,与圆管相比管内的压力损失增大。为了降低该管内的压力损失,减少构成一个路径的传热管33的根数而进行多路径化。当进行多路径化时,制冷剂分配数增加。因此,可以按照主热交换区域101的各路径组来设置分配器50。
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配管35C相当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第一连接配管。连接配管35A、35B、35D、35E中的任一个相当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第二连接配管。主热交换流路33C相当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第一主热交换流路。主热交换流路33A、33B、33D、33E中的任一个相当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第二主热交换流路。副热交换流路34C、34D相当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第一副热交换流路、第二副热交换流路。副热交换流路34A、34B、34E、34F中的任一个相当于第三副热交换流路。分配部50C相当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第一分配部。分配部50A、50B、50D、50E中的任一个相当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第二分配部。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11,在通过进行制冷剂路径的多路径化而使制冷剂分配数增加的情况下,通过按照主热交换区域101的各制冷剂路径组来设置分配部50,能够调整制冷剂流量。
实施方式9.
参照图20及图21,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的室外热交换器11。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副热交换区域201的入口设置有汇合路径302。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11,通过汇合路径302能够抑制向副热交换区域201流入的制冷剂流量的偏差。
作为上述各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1使用的制冷剂,无论使用制冷剂R410A、制冷剂R407C、制冷剂R32、制冷剂R507A、制冷剂HFO1234yf等何种制冷剂,都能够提高作为蒸发器运转时的热交换器性能。
另外,作为空气调节装置1使用的制冷机油,考虑与应用的制冷剂的相互溶解性而使用具有适合性的制冷机油。例如,在制冷剂R410A等碳氟化合物系制冷剂中,可使用烷基苯油系、酯油系或醚油系的制冷机油。除此之外,也可以使用矿物油系或氟油系等的制冷机油。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具备在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室外热交换器11的空气调节装置1,可以根据需要将各实施方式的结构进行各种组合。
应认为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全部的点上为例示而非限制性特征。本发明的范围不是由上述说明而是由权利要求书公开,并包含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全部变更。
附图标记说明
1空气调节装置,3压缩机,4室内单元,5室内热交换器,7室内鼓风机,9节流装置,10室外单元,11室外热交换器,21室外鼓风机,23四通阀,25分配器,27集管,31翅片,33、34传热管,33A~33E主热交换流路,34A~34F副热交换流路,35、36、37连接配管,50分配部,101、101a、101b主热交换区域,201、201a、201b副热交换区域,301、302汇合路径。

Claims (9)

1.一种热交换器,其中,具备:
主热交换区域;
副热交换区域;及
将所述主热交换区域与所述副热交换区域连接的第一连接配管及第二连接配管,
所述主热交换区域具有第一主热交换流路及第二主热交换流路,
所述副热交换区域具有第一副热交换流路、第二副热交换流路及第三副热交换流路,
所述第一连接配管在使所述第一副热交换流路与所述第二副热交换流路汇合的状态下连接于所述第一主热交换流路,
所述第二连接配管将所述第三副热交换流路与所述第二主热交换流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所述主热交换区域与所述副热交换区域相互相邻地配置,
所述第一副热交换流路配置在最接近所述主热交换区域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所述第一副热交换流路与所述第二副热交换流路沿重力方向排列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所述第一副热交换流路在所述副热交换区域中配置于最下方。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所述热交换器具备向所述副热交换区域送风的鼓风机,
所述第一副热交换流路在所述副热交换区域中配置于距所述鼓风机最远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所述第一副热交换流路及所述第二副热交换流路各自的长度相同,
所述第一副热交换流路及所述第二副热交换流路各自的入口相邻配置,
所述第一副热交换流路及所述第二副热交换流路各自的出口相邻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所述主热交换区域具有与所述第一主热交换流路连接的第一分配部和与所述第二主热交换流路连接的第二分配部,
所述第一连接配管连接于所述第一分配部,
所述第二连接配管连接于所述第二分配部。
8.一种室外单元,其中,
具备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
9.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中,
具备权利要求8所述的所述室外单元。
CN201880086346.4A 2018-01-18 2018-01-18 热交换器、室外单元及制冷循环装置 Active CN11158735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8/001429 WO2019142296A1 (ja) 2018-01-18 2018-01-18 熱交換器、室外ユニット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87350A true CN111587350A (zh) 2020-08-25
CN111587350B CN111587350B (zh) 2022-03-29

Family

ID=673009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86346.4A Active CN111587350B (zh) 2018-01-18 2018-01-18 热交换器、室外单元及制冷循环装置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11460228B2 (zh)
EP (1) EP3742082B1 (zh)
JP (1) JP6961016B2 (zh)
KR (1) KR102434570B1 (zh)
CN (1) CN111587350B (zh)
AU (1) AU2018402660B2 (zh)
ES (1) ES2911079T3 (zh)
SG (1) SG11202006153WA (zh)
WO (1) WO2019142296A1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45187A (ja) * 1995-11-24 1997-06-06 Hitachi Ltd 空気調和装置
JP2001066017A (ja) * 1999-08-27 2001-03-16 Hitachi Ltd 空気調和機
CN103765111A (zh) * 2011-12-06 2014-04-3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机和制冷循环装置
WO2014199501A1 (ja) * 2013-06-13 2014-12-1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2017083080A (ja) * 2015-10-28 2017-05-1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
CN106796091A (zh) * 2014-10-07 2017-05-3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以及空气调节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5677Y1 (zh) * 1963-07-12 1970-01-12
AU2006211653B2 (en) * 2005-02-02 2010-02-25 Carrier Corporation Parallel flow heat exchanger for heat pump applications
JP4749373B2 (ja) * 2007-04-10 2011-08-1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2008261552A (ja) 2007-04-12 2008-10-30 Daikin Ind Ltd 熱源ユニット
JP4887213B2 (ja) 2007-05-18 2012-02-29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冷媒分配器及び空気調和機
CN104677170B (zh) 2011-01-21 2017-12-05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及空调装置
JP5741657B2 (ja) * 2013-09-11 2015-07-0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機
JPWO2015111220A1 (ja) 2014-01-27 2017-03-2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JP6573484B2 (ja) 2015-05-29 2019-09-11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
EP3348935B1 (en) * 2015-09-10 2021-01-27 Hitachi-Johnson Controls Air Conditioning, Inc. Heat exchanger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45187A (ja) * 1995-11-24 1997-06-06 Hitachi Ltd 空気調和装置
JP2001066017A (ja) * 1999-08-27 2001-03-16 Hitachi Ltd 空気調和機
CN103765111A (zh) * 2011-12-06 2014-04-3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机和制冷循环装置
WO2014199501A1 (ja) * 2013-06-13 2014-12-1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CN106796091A (zh) * 2014-10-07 2017-05-3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以及空气调节装置
JP2017083080A (ja) * 2015-10-28 2017-05-1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
JP6213543B2 (ja) * 2015-10-28 2017-10-1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742082B1 (en) 2022-03-23
SG11202006153WA (en) 2020-08-28
KR20200098597A (ko) 2020-08-20
ES2911079T3 (es) 2022-05-17
WO2019142296A1 (ja) 2019-07-25
EP3742082A1 (en) 2020-11-25
CN111587350B (zh) 2022-03-29
JP6961016B2 (ja) 2021-11-05
AU2018402660A1 (en) 2020-07-09
US20210018232A1 (en) 2021-01-21
EP3742082A4 (en) 2020-12-09
JPWO2019142296A1 (ja) 2020-12-17
KR102434570B1 (ko) 2022-08-19
AU2018402660B2 (en) 2021-08-05
US11460228B2 (en) 2022-10-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591192B2 (en) Heat exchange apparatus and air conditioner using same
CN101031754B (zh) 空调机及空调机的制造方法
US10386081B2 (en) Air-conditioning device
JP4922669B2 (ja) 空気調和機及び空気調和機の熱交換器
US20150362222A1 (en) Refrigerant distribution device and a heat pump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refrigerant distribution device
EP3128263B1 (en)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er
EP3156752B1 (en) Heat exchanger
CN112240654B (zh) 换热器、空调装置、室内机以及室外机
CN109073290B (zh) 室外单元及具备该室外单元的制冷循环装置
US20200072517A1 (en) Heat source-side unit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EP4184105A1 (en) Heat exchanger
EP3825628B1 (en)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CN111587350B (zh) 热交换器、室外单元及制冷循环装置
JP6596541B2 (ja) 空気調和機
JP7275372B2 (ja) 熱源側ユニットの熱交換器及び該熱交換器を備えた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EP4382831A1 (en)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JP7566155B2 (ja)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WO2023199466A1 (ja) 熱交換器及びこれを有する空気調和装置
WO2023281656A1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17063021A (zh) 热交换器、具备该热交换器的室外机
CN115917243A (zh) 热交换器和制冷循环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