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82154B - 一种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及植入式电子医疗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及植入式电子医疗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282154B CN111282154B CN202010274659.1A CN202010274659A CN111282154B CN 111282154 B CN111282154 B CN 111282154B CN 202010274659 A CN202010274659 A CN 202010274659A CN 111282154 B CN111282154 B CN 11128215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tracardiac
- power generation
- layer
- friction
- friction lay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10000002216 heart Anatomy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6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3
- 210000005242 cardiac chamber Anatomy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3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5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8
- 238000010248 power gene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9
- 238000003306 harves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5
- 230000009191 jump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6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5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7
- 238000010009 bea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9000002086 nano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2513 implant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8000013152 interventional procedur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0747 cardiac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4146 energy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9000011810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10000005003 heart tissue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12212 insula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034 deco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40000007594 Oryza sativa Species 0.000 claims 1
- 235000007164 Oryza sativa Nutrition 0.000 claims 1
- 235000009566 rice Nutrition 0.000 claims 1
- 230000006378 damage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08000015181 infectious disease Diseas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08000014674 injury Diseas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733 trauma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26 managemen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9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7
- -1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7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6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compound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2
- 229920001940 conductive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8602 cont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02861 polymer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gold Chemical compound [Au]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7
- 229910052737 gold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10931 gol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1282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
-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Silver Chemical compound [Ag]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6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6
- 150000002739 metal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10052709 silv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4332 silv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4642 Polyim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08000027418 Wounds and injur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7943 impl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20001721 polyi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4743 Polyprop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745 diagnosi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698 in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304 jo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10000000056 organ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1155 polyprop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1343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810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2101 Chit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4934 Dacr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WHXSMMKQMYFTQS-UHFFFAOYSA-N Lithium Chemical compound [Li] WHXSMMKQMYFTQ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0459 Nitrile rub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677 Nyl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698 Polyeth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793 Polystyr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45601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6229 carbon blac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21393 carbon nanotub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041 carbon nanotub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2678 cellulos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1913 cellulo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205 dimethyl polysilox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21389 graphen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0126 latex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816 latex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44 lith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110 nanoco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105 nano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077 nanosphe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071 nanotub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070 nanowi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1778 nyl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0435 poly(dimethylsilox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0573 poly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5020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0193 polymethacry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1296 polysilox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2223 polystyr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2635 polyureth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814 polyureth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033 PVDF bind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XLOMVQKBTHCTTD-UHFFFAOYSA-N Zinc monoxide Chemical compound [Zn]=O XLOMVQKBTHCTT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8280 bloo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4369 blood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26058 directional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01000010099 diseas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08000037265 diseases, disorders, signs and symptom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973 fluoro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783 friction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451 lead zirconate titana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728 polyest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981 polyvinylidene fluor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146 3D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449 FKM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12266 Poly(ether sulfone) PES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372 Polyvinyl alcoho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809 Tefl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6362 Tefl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QJVKUMXDEUEQLH-UHFFFAOYSA-N [B].[Fe].[Nd] Chemical compound [B].[Fe].[Nd] QJVKUMXDEUEQLH-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4556 brain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683 cardiac dama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KPLQYGBQNPPQGA-UHFFFAOYSA-N cobalt samarium Chemical compound [Co].[Sm] KPLQYGBQNPPQGA-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2808 connective tissu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971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1174 endocardium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3191 femoral vein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4509 gene ex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541 health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04 hemodynam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3437 indium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PJXISJQVUVHSOJ-UHFFFAOYSA-N indium(iii) 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2].[O-2].[O-2].[In+3].[In+3] PJXISJQVUVHSO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88 irregula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HFGPZNIAWCZYJU-UHFFFAOYSA-N lead zirconate titanate Chemical compound [O-2].[O-2].[O-2].[O-2].[O-2].[Ti+4].[Zr+4].[Pb+2] HFGPZNIAWCZYJU-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5240 left ventricl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755 magnetron sputter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092 metal group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44991 metal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4706 metal oxid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4165 myocardium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172 neodymium magnet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3516 pericardium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37 period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479 physiological effects, processes and function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790 physiological processes and function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287 polar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747 poly(lactic acid)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12 polyethylene naphtha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626 polylactic ac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642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451 polyvinyl alcohol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49 pul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29058 respiratory gaseous ex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060 rub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938 samarium–cobalt magnet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356 surgical procedur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225 therapeu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92 vascula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787 zinc 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859 α-F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N—ELECTROTHERAPY; MAGNETOTHERAPY; RADIATION THERAPY; ULTRASOUND THERAPY
- A61N1/00—Electrotherapy; Circuits therefor
- A61N1/18—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 A61N1/32—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alternating or intermittent currents
- A61N1/36—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alternating or intermittent currents for stimulation
- A61N1/372—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the implantation of stimulators
- A61N1/375—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e.g. casings
- A61N1/3756—Casings with electrodes thereon, e.g. leadless stimulator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N—ELECTROTHERAPY; MAGNETOTHERAPY; RADIATION THERAPY; ULTRASOUND THERAPY
- A61N1/00—Electrotherapy; Circuits therefor
- A61N1/18—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 A61N1/32—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alternating or intermittent currents
- A61N1/36—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alternating or intermittent currents for stimulation
- A61N1/362—Heart stimulators
- A61N1/37—Monitoring; Protecting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N—ELECTROTHERAPY; MAGNETOTHERAPY; RADIATION THERAPY; ULTRASOUND THERAPY
- A61N1/00—Electrotherapy; Circuits therefor
- A61N1/18—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 A61N1/32—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alternating or intermittent currents
- A61N1/36—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alternating or intermittent currents for stimulation
- A61N1/372—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the implantation of stimulators
- A61N1/378—Electrical supply
- A61N1/3785—Electrical supply generated by biological activity or substance, e.g. body movement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N—ELECTROTHERAPY; MAGNETOTHERAPY; RADIATION THERAPY; ULTRASOUND THERAPY
- A61N1/00—Electrotherapy; Circuits therefor
- A61N1/18—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 A61N1/32—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alternating or intermittent currents
- A61N1/36—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alternating or intermittent currents for stimulation
- A61N1/362—Heart stimulator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N—ELECTROTHERAPY; MAGNETOTHERAPY; RADIATION THERAPY; ULTRASOUND THERAPY
- A61N1/00—Electrotherapy; Circuits therefor
- A61N1/18—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 A61N1/32—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alternating or intermittent currents
- A61N1/36—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alternating or intermittent currents for stimulation
- A61N1/372—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the implantation of stimulators
- A61N1/37205—Microstimulators, e.g. implantable through a cannula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N—ELECTROTHERAPY; MAGNETOTHERAPY; RADIATION THERAPY; ULTRASOUND THERAPY
- A61N1/00—Electrotherapy; Circuits therefor
- A61N1/18—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 A61N1/32—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alternating or intermittent currents
- A61N1/36—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alternating or intermittent currents for stimulation
- A61N1/372—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the implantation of stimulators
- A61N1/375—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e.g. casing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N—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2N2/00—Electric machines in general using piezoelectric effect,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 H02N2/18—Electric machines in general using piezoelectric effect,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producing electrical output from mechanical input, e.g. generator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Radiology & Medical Imaging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Cardiology (AREA)
- Electrotherapy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及植入式电子医疗器,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包括:外壳;固定机构,设置在外壳上,固定机构配置为将外壳固定于心腔内部而使外壳可随心脏的跳动而运动;纳米发电机模块,封装在外壳中,纳米发电机模块配置为响应于外壳随心脏跳动时的运动而输出电能;电源管理模块,封装在外壳中,电源管理模块用于管理纳米发电机模块输出的电能。本发明公开的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可通过微创介入的手术方式将其植入心脏内部采集心脏跳动产生的生物机械能,手术创伤小,且不会对心脏造成损伤,可有效避免感染。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及植入式电子医疗器。
背景技术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满足各类疾病诊断与检测的微型植入式电子医疗器件日益增多。如心脏起搏器、脑起搏器等植入式脉冲发生器被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和治疗领域。然而几乎所有的植入式医疗器件均采用电池等能量存储介质进行供能,锂电池作为目前最为成熟的一种电源已经应用到了临床当中,但它依然有一个不可回避的缺点-电池容量有限,因而影响植入式电子医疗器件工作寿命,当存储介质电量的下降以及耗尽时植入的医疗器件不能正常工作或是停止工作,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健康。目前主要是通过周期性的器件替换手术来解决这类问题,这不仅需要支付昂贵的医疗费用,而且需要承担较大的手术风险。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中提出了一些通过能量采集技术采集生物器官表面的生物机械能并将其转化为电能而实现电子器件自供能的方式。例如,采用具有纳米压电材料的压电纳米发电机或采用滑动摩擦纳米发电机贴覆于膈肌、心脏等生物器官的表面,通过呼吸或心脏表面收缩舒张产生的机械能而使纳米压电材料发生变形,或使滑动摩擦纳米发电机的两摩擦层发生相对滑动,从而转化为电能。
发明人在实现本发明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背景技术中至少存在以下缺陷:
采用压电纳米发电机或滑动式摩擦纳米发电机等在生物器官表面采集生物机械能的采集方式,其采用面积较大的薄膜结构,且均需布置于心脏表面,在临床实践中,压电纳米发电机或滑动摩擦纳米发电机等发电部件需缝合贴附于心包外膜,为大创口植入,心外膜的破坏会影响心脏的正常生理功能,且压电纳米发电机或滑动摩擦纳米发电机等发电部件均需通过导线与脉冲发射器等外部电子医疗器件相连接,导致感染几率增加。因而该种在生物器官表面采集生物机械能的方式,均需要通过大切口手术植入,临床应用具有较大困难,对生物体伤害较大,不具有实际应用前景。
且目前临床通常应用的心脏起博器由植入心脏内的起搏导线和埋在胸前皮肤下的脉冲发生器组成,通过脉冲发生器发生脉冲电流,经起搏导线传导至心脏,埋在胸前皮肤下的脉冲发生器即为需要电能供应的耗能件,因此,为了给该耗能件供能,人们研究生物机械能采集技术时,驱使或引导其对心脏、膈肌、肺等器官或组织的表面去采集生物机械能,即采集部位相对固定,而着重于对发电部件的结构或材料做出改进,但这均避免不了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及植入式电子医疗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为实现植入式电子医疗器自供能而需采用大创口手术在心脏表面植入发电单元而导致心脏受损及生物体易感染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外壳;固定机构,设置在所述外壳上,所述固定机构配置为将所述外壳固定于心腔内部而使所述外壳可随心脏的跳动而运动;纳米发电机模块,封装在所述外壳中,所述纳米发电机模块配置为响应于所述外壳随心脏跳动时的运动而输出电能;以及电源管理模块,封装在所述外壳中,所述电源管理模块用于管理所述纳米发电机模块输出的电能。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植入方法,所述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为上述的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所述植入方法包括:通过介入手术将所述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植入心腔内部;使所述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通过其固定机构固定于心脏组织上。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植入式电子医疗器,所述植入式电子医疗器包括:上述的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负载功能单元,与所述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的电源管理模块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用于为所述负载功能单元提供电能。
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1、本申请提供的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通过将纳米发电机模块及电源管理模块封装于外壳中,并在外壳上设置固定机构,形成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该装置即具有可进入心腔内部的尺寸和形状,适于通过介入手术植入心腔内部,所以,通过微创介入的手术方式即可将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植入心脏内部而采集心脏跳动产生的生物机械能,手术创伤小,且不会对心脏造成损伤,可有效避免感染。从而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为实现植入式电子医疗器自供能而需采用大创口手术在心脏表面植入发电单元而导致心脏受损及生物体易感染的技术问题。
2、由于采用固定机构将外壳固定于心腔内部,通过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而带动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整体运动,使内部的纳米发电机模块可响应于该运动而将其转换为电能并输出至电源管理模块进行管理,实现了在心脏心腔中采集心脏跳动产生的生物机械能,可对植入式电子医疗器的负载功能单元进行长期稳定供电,且利于形成自供能的无导线心脏起搏器,从而同时解决了目前植入式电子医疗器能源供给技术瓶颈-电池寿命有限的技术问题以及现有具有电极导线和囊袋的心脏起搏器体积大集成度低的技术问题,可实现长期稳定的、通过微创手术植入即可实现的持续性诊疗。
3、本申请提供的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通过将纳米发电机模块及电源管理模块封装于外壳中,并在外壳上设置固定机构,形成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且该装置采用了具有适于通过介入手术植入心腔内部的尺寸和形状,整体质量轻便,结构集中,可实现能量采集的同时不影响心脏的正常生理功能,对心脏负担小。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
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的透视图;
图2是从图1修改的具有螺旋状固定机构的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的透视图;
图3是图1中的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固定于心腔内部的工作示意图;
图4是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的功能模块示意图;
图5是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的发电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从图1修改的具有多个发电单元的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一;
图8是从图1修改的具有多个发电单元的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二;
图9是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的发电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从图11修改的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一;
图13是从图11修改的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二;
图14是从图11修改的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三;
图15是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从图15修改的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一;
图17是从图15修改的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二;
图18是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3是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4是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5是图24中的活动体、第六电极层以及第六摩擦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26是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7是图26中的活动体、第六电极层以及第六摩擦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28是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植入式电子医疗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9是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植入式电子医疗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0是图29中的植入式电子医疗器的功能模块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发明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左、右”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左、右;“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当在这里使用时,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相关列举项目的任意和所有组合。表述诸如“...中的至少一个”当在一列元件之前时修饰整列元件而不是修饰该列中的个别元件。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为实现植入式电子医疗器自供能而需采用大创口手术在心脏表面植入发电单元而导致心脏受损及生物体易感染的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及植入式电子医疗器。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100,该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100具有适于通过介入手术植入心腔内部的尺寸和形状,该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100应用于通过介入手术植入心腔内部而采集心脏跳动产生的生物机械能。介入手术即为医学中所指介入手术,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的一种微创性治疗,可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将特制的导管、导丝等精密器械引入人体,对体内病态进行诊断和局部治疗。例如,可通过股静脉穿刺,将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100通过导管植入到心腔内部。
图1是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100的透视图。图2是从图1修改的具有螺旋状固定机构的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的透视图。图3是图1中的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固定于心腔内部的工作示意图。
参照图1至图3,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100包括外壳10、固定机构20、纳米发电机模块30以及电源管理模块40。
外壳10为内部中空的封装壳体,用于将纳米发电机模块30(或者纳米发电机模块30和电源管理模块40)封装于其内部,以防止外部对纳米发电机模块30(或者纳米发电机模块30和电源管理模块40)造成影响,并为纳米发电机模块30(或者纳米发电机模块30和电源管理模块40)提供一安置环境。
外壳10在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100中可以作为与血液接触的外壳10而暴露于心腔内部,因而外壳10可以包括生物相容性良好、血液相容性良好的绝缘材料,例如,外壳10可以包括聚乳酸、聚乙烯醇、聚四氟乙烯、橡胶、复合材料中的至少一种。外壳可以通过3D打印或者使用模具灌注而实现加工成型。
外壳10的外直径为5mm-15mm,外壳10的长度为1cm-5cm。在该尺寸范围内,即可适用于通过介入手术植入心腔内部,且可在心腔内部适当活动,以使外壳10可随心脏跳动而在心腔中运动。优选地,外壳10的外直径为7-10mm,外壳10的长度为2cm-3cm,该尺寸下,可使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100具有较小的体积。
外壳10呈柱状,所指柱状包括圆柱状、棱柱状、以及不规整的圆柱状或棱柱状(例如一端为弧面、而一端为平面的圆柱状或棱柱状,例如两端均为弧面的圆柱状或棱柱状),但不限于此,由于采用柱状的外壳10,使其可在径向(宽度方向)具有较小尺寸而在轴向(长度方向)具有较长尺寸,利于纳米发电机模块30和电源管理模块40沿外壳10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以使得外壳10既可因其径向(宽度方向)具有较小尺寸适应于通过介入手术植入心腔内部,又因其轴向(长度方向)具有较长尺寸而具有一定的容积以封装纳米发电机模块30和电源管理模块40,不影响纳米发电机模块30的输出。优选地,外壳10为圆柱状。若外壳10采用球状,则由于介入手术植入的方式使球状外壳外直径仅可在7mm以下,导致其体积较小,不利于纳米发电机模块30的输出。当然,外壳10亦可为柱状以外的其他形状。
固定机构20设置在外壳10上,固定机构20可固定于外壳10的外部,固定机构20配置为将外壳10固定于心腔内部而使外壳10可随心脏的跳动而运动。在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100通过介入手术植入心腔内部后,通过固定机构20将外壳10固定于心腔内部,例如可固定于心脏的心内膜和/或心肌层上。在心脏跳动时,即可带动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100运动,从而使纳米发电机模块30可响应于该运动而将其转换为电能并输送至电源管理模块40。
固定机构20可设置在外壳10的端部或侧部。优选地,固定机构20设置在外壳10的端部,可使外壳10沿其长度方向的一端与心脏内壁相连接,既适应于心腔内部空间形状而不影响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又利于外壳10随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而沿外壳10长度方向运动,从而利于纳米发电机模块30的输出。
可通过固定机构20将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100固定于心脏的左心室内壁、靠近心尖的位置,固定于该位置,心脏相对波动幅度与强度更大,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100运动幅度与强度亦随之更大,从而利于纳米发电机模块30的输出。当然,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100在心腔中的固定位置不限于此。
固定机构20可包括爪状固定机构、钩状固定机构、螺旋状固定机构、螺钉固定机构中的至少一种,但是不限于此。基于该启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采用其他结构的固定机构。图1示出了固定机构20采用爪状固定机构的示例,图2示出了固定机构20采用螺旋状固定机构的示例。
纳米发电机模块30封装在外壳10中,纳米发电机模块30配置为响应于外壳10随心脏跳动时的运动而输出电能,即纳米发电机模块30可将外壳10随心脏跳动时的运动转化为电能。纳米发电机模块30的长度为0.5cm-4.5cm。优选地,纳米发电机模块30的长度为1.5cm。
电源管理模块40可以封装在外壳10中,但不限于此,可选地,电源管理模块40可通过封装材料单独封装于外壳10的外部。电源管理模块40用于管理纳米发电机模块30输出的电能。当电源管理模块40及纳米发电机模块30均封装在外壳10中时,可提高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100整体集成度。电源管理模块40可以包括整流模块41和储能模块42。整流模块41用于将纳米发电机模块30输出的交流电流转换为直流电流,储能模块42用于存储整流模块41输出的直流电流。整流模块41可包括整流单元和滤波单元,整流单元将纳米发电机模块30输出的交流电流转换为直流电流,例如,可采用整流桥;滤波单元将整流单元输出的脉动直流电转变为相对比较稳定的直流电,并提供给储能模块42进行存储,例如,储能模块42可以为可充电锂电池或储能电容。储能模块42可将电能提供给植入式电子医疗器的负载功能单元等负载,以供其工作。在外壳10的内部,电源管理模块40和纳米发电机模块30之间可通过硬质层间隔开,纳米发电机模块30的输出电极可通过柔性电路板或导线与电源管理模块40的整流单元的输入电极电性连接。电源管理模块40的电源输出电极401可通过导线延伸至外壳10的外部,以为负载提供电能。电源管理模块40的长度为0.5cm-4.5cm。优选地,电源管理模块40的长度为1cm。纳米发电机模块30和电源管理模块40在外壳10中的相对位置不作限制,例如,纳米发电机模块30可位于外壳10中远离固定机构20的一端,纳米发电机模块30也可位于外壳10中靠近固定机构20的一端。图4示出了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的功能模块示意图。
图5是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参照图5,在本实施例中,纳米发电机模块30包括第一空腔31、至少一个的发电单元32、以及至少一个的第一跳动体33。
第一空腔31为外壳10内部的腔体。
至少一个的发电单元32均设置于第一空腔31中,发电单元32可设置于第一空腔31的顶壁、底壁、侧壁中的至少一处上。至少一个的发电单元32可包括摩擦纳米发电单元、压电纳米发电单元中的至少一种。
至少一个的第一跳动体33可自由运动地设置于第一空腔31中,即在心脏跳动而通过固定机构20带动外壳10运动时,外壳10即驱使第一跳动体33在第一空腔31中运动。第一跳动体33配置为响应于心脏的跳动(即心脏的收缩与舒张)而在第一空腔31中运动并接触和/或撞击发电单元32,从而使发电单元32向电源管理模块40输出电信号。第一跳动体33可为一体成型的整体,也可为多层结合形成的跳动体。
图6是图5中的发电单元32的结构示意图。
参照图5和图6,本实施例中,发电单元32为摩擦纳米发电单元,发电单元32包括第一电极层321、与第一电极层321接触设置的第一摩擦层322、第二电极层323、以及与第二电极层323接触设置的第二摩擦层324。
第一摩擦层322和第二摩擦层324面对面设置并间隔开一可供至少一个第一跳动体33自由运动的空间,第一跳动体33配置为响应于心脏的跳动而在第一摩擦层322和第二摩擦层324之间运动,使第一跳动体33与第一摩擦层322接触和分离、第一跳动体33与第二摩擦层324接触和分离,从而使第一电极层321和第二电极层323向电源管理模块40输出电信号。第一电极层321和第二电极层323可分别通过第一导线01与电源管理模块40的整流单元的输入电极电性连接。所述第一摩擦层322和第二摩擦层324面对面设置,是指第一摩擦层322和第二摩擦层324均位于第一电极层321和第二电极层323之间。
第一摩擦层322的材料与第一跳动体33的外表面的材料之间存在得失电子能力差异,使得第一跳动体33与第一摩擦层322接触或摩擦的过程中能够在两者的表面均产生接触电荷,且两者中,其中一个的表面带正电荷,而另外一个的表面带负电荷;第二摩擦层324的材料与第一跳动体33的外表面的材料之间存在得失电子能力差异,使得第一跳动体33与第二摩擦层324接触或摩擦的过程中能够在两者的表面均产生接触电荷,且两者中,其中一个的表面带正电荷,而另外一个的表面带负电荷。
第一摩擦层322、第二摩擦层324、第一跳动体33中的每个包括绝缘体材料、半导体材料、导体材料中的至少一种。常规的绝缘材料都具有摩擦电特性,均可以作为制备第一摩擦层322、第二摩擦层324、第一跳动体33的材料。相对于绝缘体,半导体和金属均具有容易失去电子的摩擦电特性,因此,半导体和金属也可以作为制备第一摩擦层322、第二摩擦层324、第一跳动体33的材料。本实施例中,第一摩擦层322、第二摩擦层324、第一跳动体33中的每个可以包括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硅胶、聚二甲基硅氧烷、涤纶、聚氨酯、聚甲基丙烯酸酯、聚四氟乙烯和尼龙、聚酰亚胺、丁腈橡胶、氟橡胶、乳胶、甲壳素、纤维素、金、银、铜、铝、铁、合金材料中的至少一种,但不限于此。优选地,第一摩擦层322和第二摩擦层324均为聚四氟乙烯,第一跳动体33为聚丙烯。
第一电极层321的材料和第二电极层323的材料中的每个可以包括金属和导电聚合物材料中的至少一种,其中,金属包括金、银、铜、铝、铁、合金中的至少一种,导电聚合物材料包括碳纳米管、石墨烯、炭黑中的至少一种,但不限于此。优选地,第一电极层321的材料和第二电极层323的材料均为金。第一电极层321和第二电极层323可以通过磁控溅射镀膜在对应的摩擦层表面,但不限于此,亦可采用其他方式制备第一电极层321和第二电极层323。
采用该种结构的发电单元32,可使心脏跳动而带动外壳10运动时,第一跳动体33在第一空腔31中与外壳10产生相对运动,第一跳动体33即在第一摩擦层322和第二摩擦层324之间往复运动,从而反复接触上下的第一摩擦层322和第二摩擦层324,在摩擦电和静电感应效应的耦合下,第一电极层321和第二电极层323之间会产生电势差,在外电路中就会产生交变的电信号,随着心脏持续的收缩与舒张,交流电信号将持续产生,使第一电极层321和第二电极层323持续地向电源管理模块40输出电信号。
第一电极层321和第一摩擦层322形成的发电层与第二电极层323和第二摩擦层324形成的发电层对称设置,并且第一摩擦层322和第二摩擦层324的材料相同。
可以采用导体材料替换绝缘材料或半导体材料而制备第一摩擦层322或第二摩擦层324,即第一摩擦层322可为导体材料,并代替与其接触的第一电极层321,第二摩擦层324可为导体材料,并代替与其接触的第二电极层323。如此设置,可以简化发电单元32的结构,降低制作成本。导体材料可以选自金属、导电氧化物、导电高分子材料中的至少一种。
第一摩擦层322的接触表面、第二摩擦层324的接触表面、第一跳动体33的外表面中的至少一个包括微纳结构、纳米材料的点缀、纳米材料的涂层中的至少一种。微纳结构包括微米或亚微米量级的微结构。所述微结构可以包括纳米线、纳米管、纳米颗粒、纳米沟槽、微米沟槽、纳米锥、微米锥、纳米球、微米球状结构中的至少一种,但不限于此。第一摩擦层322的接触表面即面对第二摩擦层324的一表面,第二摩擦层324的接触表面即面对第一摩擦层322的一表面。采用以上设置,可增加第一摩擦层322的接触表面与第一跳动体33的外表面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大接触电荷量,可增加第二摩擦层324的接触表面与第一跳动体33的外表面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大接触电荷量,进而利于第一电极层321与第一电极层321的电信号输出。
发电单元32的第一电极层321和第二电极层323沿外壳10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如此设置,使得外壳10沿其长度方向固定于心脏内壁而沿外壳10长度方向运动时,第一跳动体33沿外壳10长度方向在第一空腔31中运动,而在第一摩擦层322和第二摩擦层324之间往复弹跳,从而利于第一电极层321与第一电极层321输出电信号。此时,固定机构20可沿外壳10的长度方向设置于外壳10的端部。在第一空腔31中仅有一个发电单元32时,其第一电极层321和第二电极层323可分别固定于第一空腔31沿外壳10长度方向的顶壁和底壁。
需要说明的是,发电单元32的第一电极层321和第二电极层323在外壳10中的位置设置不限于此。可选地,发电单元32的第一电极层321和第二电极层323沿外壳10的宽度方向依次设置。此时,固定机构20可沿外壳10的宽度方向设置于外壳10的侧部。在第一空腔31中仅有一个发电单元32时,其第一电极层321和第二电极层323可分别固定于第一空腔31沿外壳10长度方向的侧壁上。
第一跳动体33的外直径可以为100μm-5mm,但不限于此,该尺寸下利于第一跳动体33在第一空腔31中的自由运动。优选地,第一跳动体33的外直径为为2mm。
在第一摩擦层322和第二摩擦层324之间形成的空间中可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第一跳动体33,例如,可设置2-100个第一跳动体33。在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100整体质量不影响心脏正常工作的条件下,设置多个第一跳动体33能够提升发电单元32的输出性能。
第一跳动体33可以为多面体、柱体、球体、椭球体中的任一种,但不限于此。
图7是从图1修改的具有多个发电单元的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一。图8是从图1修改的具有多个发电单元的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二。
参照图7和图8,发电单元32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发电单元32堆叠设置,并且每一发电单元32的第一摩擦层322和第二摩擦层324之间形成的空间中均设置有至少一个的第一跳动体33。在外壳10随心脏跳动而运动时,多个发电单元32中的第一跳动体33均在各自对应的空间中运动,从而与各自发电单元32的第一摩擦层322和第二摩擦层324发生接触和分离,进而使各发电单元32的第一电极层321和第二电极层323向电源管理模块40输出电信号。发电单元32的数量可以为2-10个,优选地,发电单元32的数量为3个。采用以上设置,可有效提高纳米发电机模块30的电流输出性能。
多个发电单元32沿外壳10的长度方向依次堆叠设置,且每一发电单元32的第一电极层321和第二电极层323均沿外壳10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采用以上设置,利于多个发电单元32在外壳10中的安置。
电源管理模块40可包括与发电单元32的数量相对应的至少一个的整流单元,每一发电单元32连接一整流单元,全部整流单元的输出端并联。采用以上设置,可提高纳米发电机模块30的整体电流输出。
相邻两发电单元32之间可通过分隔层隔开,使各发电单元32在各自区域发电后,经过各自整流后并联。发电单元32的电极层即设置于第一空腔31的内壁或所述分隔层上。图7示出了相邻两发电单元32之间通过分隔层隔开的具有多个发电单元32的示例。需要说明的是,相邻两发电单元32亦可共用同一电极层,各电极层通过二极管耦合在一起,使任意两电极层之间的电势分布发生变化时,均可在外部电路中形成电流输出。图8示出了相邻两发电单元32之间共用同一电极层的具有多个发电单元32的示例。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100,该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100具有适于通过介入手术植入心腔内部的尺寸和形状。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100包括外壳10、固定机构20、纳米发电机模块30以及电源管理模块40。
纳米发电机模块30包括第一空腔31、至少一个的发电单元32、以及至少一个的第一跳动体33。
第一空腔31为外壳10内部的腔体。
至少一个的发电单元32均设置于第一空腔31中,发电单元32可设置于第一空腔31的顶壁、底壁、侧壁中的至少一处上。至少一个的发电单元32可包括摩擦纳米发电单元、压电纳米发电单元中的至少一种。
至少一个的第一跳动体33可自由运动地设置于第一空腔31中,即在心脏跳动而通过固定机构20带动外壳10运动时,外壳10即驱使第一跳动体33在第一空腔31中运动。第一跳动体33配置为响应于心脏的跳动(即心脏的收缩与舒张)而在第一空腔31中运动并接触和/或撞击发电单元32,从而使发电单元32向电源管理模块40输出电信号。第一跳动体33可为一体成型的整体,也可为多层结合形成的跳动体。
实施例1中,发电单元32包括第一电极层321、与第一电极层321接触设置的第一摩擦层322、第二电极层323、以及与第二电极层323接触设置的第二摩擦层324,通过第一跳动体33响应于心脏的跳动而在第一摩擦层322和第二摩擦层324之间运动,使第一跳动体33与第一摩擦层322接触和分离、第一跳动体33与第二摩擦层324接触和分离,从而使第一电极层321和第二电极层323向电源管理模块40输出电信号。
图9是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参照图9和图11,发电单元32为摩擦纳米发电单元,发电单元32包括第三电极层325、与第三电极层325接触设置的第三摩擦层326、第四电极层327以及与第四电极层327接触设置的第四摩擦层328。
第三摩擦层326和第四摩擦层328面对面设置并彼此间隔开,第一跳动体33配置为响应于心脏的跳动而在第一空腔31中运动并对第三摩擦层326和/或第四摩擦层328施加力,使第三摩擦层326和第四摩擦层328发生接触和分离,从而使第三电极层325和第四电极层327向电源管理模块40输出电信号。第三电极层325和第四电极层327可分别通过第二导线02与电源管理模块40的整流单元的输入电极电性连接。所述第三摩擦层326和第四摩擦层328面对面设置,是指第三摩擦层326和第四摩擦层328均位于第三电极层325和第四电极层327之间。
第三摩擦层326的材料和第四摩擦层328的材料之间存在得失电子能力差异,使得第三摩擦层326和第四摩擦层328接触或摩擦的过程中能够在两者的接触表面均产生接触电荷,且两者中,其中一个的接触表面带正电荷,而另外一个的接触表面带负电荷。第三摩擦层326和第四摩擦层328的每个包括绝缘体材料、半导体材料、导体材料中的至少一种。常规的绝缘材料都具有摩擦电特性,均可以作为制备第三摩擦层326和第四摩擦层328的材料。相对于绝缘体,半导体和金属均具有容易失去电子的摩擦电特性,因此,半导体和金属也可以作为制备第三摩擦层326和第四摩擦层328的材料。本实施例中,第三摩擦层326和第四摩擦层328中的每个可以包括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硅胶、聚二甲基硅氧烷、涤纶、聚氨酯、聚甲基丙烯酸酯、聚四氟乙烯和尼龙、聚酰亚胺、丁腈橡胶、氟橡胶、乳胶、甲壳素、纤维素、金、银、铜、铝、铁、合金材料中的至少一种,但不限于此。
第三电极层325的材料和第四电极层327的材料中的每个可以包括金属和导电聚合物材料中的至少一种,其中,金属包括金、银、铜、铝、铁、合金中的至少一种,但不限于此,导电聚合物材料包括碳纳米管、石墨烯、炭黑中的至少一种,但不限于此。
可以采用导体材料替换绝缘材料或半导体材料而制备第三摩擦层326或第四摩擦层328,即第三摩擦层326可为导体材料,并代替与其接触设置的第三电极层325,第四摩擦层328可为导体材料,并代替与其接触设置的第四电极层327。如此设置,可以简化发电单元32的结构,降低制作成本。导体材料可以选自金属、导电氧化物、导电高分子材料中的至少一种。
第三摩擦层326的接触表面和第四摩擦层328的接触表面中的至少一个包括微纳结构、纳米材料的点缀、纳米材料的涂层中的至少一种。微纳结构包括微米或亚微米量级的微结构。所述微结构可以包括纳米线、纳米管、纳米颗粒、纳米沟槽、微米沟槽、纳米锥、微米锥、纳米球、微米球状结构中的至少一种,但不限于此。第三摩擦层326的接触表面即面对第四摩擦层328的一表面,第四摩擦层328的接触表面即面对第三摩擦层326的一表面。采用以上设置,可增加第三摩擦层326的接触表面和第四摩擦层328的接触表面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大接触电荷量,进而利于第三电极层325和第四电极层327的电信号输出。
第三电极层325上远离第三摩擦层326的一表面可设置第三基板3250,和/或第四电极层327上远离第四摩擦层328的一表面可设置第四基板3270,且第一跳动体33在第一空腔31中运动时,通过撞击第三基板3250和/或第四基板3270,使得第三摩擦层326和第四摩擦层328发生接触和分离,从而使第三电极层325和第四电极层327向电源管理模块40输出电信号。
第三电极层325可直接固定于第一空腔31的内壁上或通过第三基板3250固定于第一空腔31的内壁上。所指第一空腔31的内壁包括第一空腔31的顶壁、底壁、侧壁中的至少一个。此时,第一跳动体33在第一空腔31中运动时,即通过撞击第四基板3270,使得第三摩擦层326和第四摩擦层328发生接触和分离。第一空腔31的内壁与第四基板3270之间、第一空腔31的内壁与第四摩擦层328之间、第三基板3250与第四基板3270之间、第三基板3250与第四摩擦层328之间、第三摩擦层326与第四基板3270之间、第三摩擦层326与第四摩擦层328之间中的至少一个可以设置至少一个的支撑件320,通过支撑件320进行支撑而使第三摩擦层326和第四摩擦层328彼此间隔开一定空间。支撑件320可为弹性支撑件或非弹性支撑件。支撑件320为弹性支撑件时,可为弹簧。然而,支撑件320不限于此,并可以包括各种其它的弹性构件。第一跳动体33在第一空腔31中运动时,通过撞击第四基板3270而使得支撑件320受力压缩,从而使第三摩擦层326和第四摩擦层328发生接触和分离。第三基板3250和第四基板3270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具有柔性以由于第一跳动体33的撞击力而变形并具有恢复力以在第一跳动体33的撞击力被去除时返回到其初始状态的材料,或者,第三基板3250和第四基板3270中的至少一个可包括具有柔性以由于外力而变形并具有伸展性以延伸或收缩的材料。例如,第三基板3250和第四基板3270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包括聚酯(PE)、聚醚砜(PES)、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或聚酰亚胺(PI),但不限于此。第三电极层325和第三摩擦层326可以具有与第三基板3250对应的柔性和伸展性,第四电极层327和第四摩擦层328可以具有与第四基板3270对应的柔性和伸展性。
第四电极层327可直接固定于第一空腔31的内壁上或通过第四基板3270固定于第一空腔31的内壁上。所指第一空腔31的内壁包括第一空腔31的顶壁、底壁、侧壁中的至少一个。此时,第一跳动体33在第一空腔31中运动时,即通过撞击第三基板3250,使得第三摩擦层326和第四摩擦层328发生接触和分离。第一空腔31的内壁与第三基板3250之间、第一空腔31的内壁与第三摩擦层326之间、第四基板3270与第三基板3250之间、第四基板3270与第三摩擦层326之间、第四摩擦层328与第三基板3250之间、第四摩擦层328与第三摩擦层326之间中的至少一个可以设置至少一个的支撑件320,通过支撑件320进行支撑而使第三摩擦层326和第四摩擦层328彼此间隔开一定空间。第一跳动体33在第一空腔31中运动时,通过撞击第三基板3250而使得支撑件320受力压缩,从而使第三摩擦层326和第四摩擦层328发生接触和分离。第三基板3250和第四基板3270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具有柔性以由于第一跳动体33的撞击力而变形并具有恢复力以在第一跳动体33的撞击力被去除时返回到其初始状态的材料,或者,第三基板3250和第四基板3270中的至少一个可包括具有柔性以由于外力而变形并具有伸展性以延伸或收缩的材料。
图12是从图11修改的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参照图12,第三基板3250的外缘和第四基板3270的外缘可以均固定于第一空腔31的侧壁上,使发电单元32的两侧均形成空间,位于第三基板3250的一侧的第一跳动体33在运动时撞击第三基板3250,位于第四基板3270一侧的第一跳动体33在运动时撞击第四基板3270,从而使第三摩擦层326和第四摩擦层328发生接触和分离。此时,第三基板3250和第四基板3270的每个可包括具有柔性以由于第一跳动体33的撞击力而变形并具有恢复力以在第一跳动体33的撞击力被去除时返回到其初始状态的材料,或者,第三基板3250和第四基板3270中的每个可包括具有柔性以由于第一跳动体33的撞击力而变形并具有伸展性以延伸或收缩的材料。第三电极层325和第三摩擦层326可以具有与第三基板3250对应的柔性和伸展性,第四电极层327和第四摩擦层328可以具有与第四基板3270对应的柔性和伸展性。第三基板3250和第四基板3270在自然状态时可呈弧形或拱形。
参照图9和图11,发电单元32的数量为多个,相邻两发电单元32间隔开一可供至少一个第一跳动体33自由运动的空间,并且该空间中设置有可自由运动的至少一个的第一跳动体33。在外壳10随心脏跳动而运动时,通过第一跳动体33撞击各发电单元32的第三基板3250和/或第四基板3270,使得各发电单元32的第三电极层325和第四电极层327向电源管理模块40的整流单元输出电信号。
电源管理模块40可包括与发电单元32的数量相对应的至少一个的整流单元,每一发电单元32连接一整流单元,全部整流单元的输出端并联。采用以上设置,可提高纳米发电机模块30的整体电流输出。
图13是从图11修改的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参照图13,多个发电单元32可堆叠设置,相邻两发电单元32之间可通过第三基板3250和/或第四基板3270分隔开,使每一发电单元32分别单独连接一整流单元,全部整流单元的输出端并联。
图14是从图11修改的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参照图14,需要说明的是,相邻两发电单元32之间亦可不设置第三基板3250和/或第四基板3270进行分隔,相邻两发电单元32之间可共用同一电极层。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100,该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100具有适于通过介入手术植入心腔内部的尺寸和形状。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100包括外壳10、固定机构20、纳米发电机模块30以及电源管理模块40。
纳米发电机模块30包括第一空腔31、至少一个的发电单元32以及至少一个的第一跳动体33。
第一空腔31为外壳10内部的腔体。
至少一个的发电单元32均设置于第一空腔31中,发电单元32可设置于第一空腔31的顶壁、底壁、侧壁中的至少一处上。至少一个的发电单元32可包括摩擦纳米发电单元和压电纳米发电单元中的至少一种。
至少一个的第一跳动体33可自由运动地设置于第一空腔31中,即在心脏跳动而通过固定机构20带动外壳10运动时,外壳10即驱使第一跳动体33在第一空腔31中运动。第一跳动体33配置为响应于心脏的跳动(即心脏的收缩与舒张)而在第一空腔31中运动并接触和/或撞击发电单元32,从而使发电单元32向电源管理模块40输出电信号。第一跳动体33可为一体成型的整体,也可为多层结合形成的跳动体。
实施例1中,发电单元32包括第一电极层321、与第一电极层321接触设置的第一摩擦层322、第二电极层323、以及与第二电极层323接触设置的第二摩擦层324,通过第一跳动体33响应于心脏的跳动而在第一摩擦层322和第二摩擦层324之间运动,使第一跳动体33与第一摩擦层322接触和分离、第一跳动体33与第二摩擦层324接触和分离,从而使第一电极层321和第二电极层323向电源管理模块40输出电信号。
图15是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实施例3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参照图15,发电单元32为压电纳米发电单元,发电单元32包括压电材料层3201、与压电材料层3201接触设置并位于压电材料层3201一侧的第一压电电极层3202、以及与压电材料层3201接触设置并位于压电材料层3201另一侧的第二压电电极层3203。
第一跳动体33配置为响应于心脏的跳动而在第一空腔31中运动并对压电材料层3201施加力,使第一压电电极层3202和第二压电电极层3203向电源管理模块40输出电信号。第一压电电极层3202和第二压电电极层3203可分别通过第三导线与电源管理模块40的整流单元的输入电极电性连接。
第一压电电极层3202和第二压电电极层3203的每个可包括金属导体材料、金属合金导体材料、金属氧化物导体材料(例如氧化铟)中的至少一种,但不限于此。
压电材料层3201可以包括压电陶瓷、氧化物、聚合物中的至少一种,例如,压电材料层3201可以包括锆钛酸铅(PZT)、氧化锌、聚偏氟乙烯(PVDF)中的至少一种,但不限于此。压电纳米发电单元的压电极化方向可上可下,对此不进行限制。
第一压电电极层3202远离压电材料层3201的一表面可以设置第一基板3204,第二压电电极层3203远离压电材料层3201的一表面可以设置第二基板3205。
第一压电电极层3202可直接固定于第一空腔31的内壁上或通过第一基板3204固定于第一空腔31的内壁上。第一跳动体33在第一空腔31中运动时,通过撞击第二基板3205而使压电材料层3201受力发生形变,从而在该压电材料层3201的上下表面上产生电势差,并使得第一压电电极层3202和第二压电电极层3203的表面上感应出相反的电荷,在外电路接通的情况下就会发生电荷定向移动并形成电流,从而向电源管理模块40的整流单元输出电能。
第二压电电极层3203可直接固定于第一空腔31的内壁上或通过第二基板3205固定于第一空腔31的内壁上。第一跳动体33在第一空腔31中运动时,通过撞击第一基板3204而使压电材料层3201受力发生形变,从而在该压电材料层3201的上下表面上产生电势差,并使得第一压电电极层3202和第二压电电极层3203的表面上感应出相反的电荷,在外电路接通的情况下就会发生电荷定向移动并形成电流,从而向电源管理模块40的整流单元输出电能。
图16是从图15修改的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一。
参照图16,第一基板3204的外缘和第二基板3205的外缘可以均固定于第一空腔31的侧壁上,使发电单元32的两侧均形成空间,位于第一基板3204一侧的第一跳动体33在运动时撞击第一基板3204,位于第二基板3205一侧的第一跳动体33在运动时撞击第二基板3205,均可使压电材料层3201受力发生形变,从而使第一压电电极层3202和第二压电电极层3203向电源管理模块40的整流单元输出电能。
第一基板3204和第二基板3205中的每个可以为柔性材料或非柔性材料。第一基板3204和第二基板3205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包括具有柔性以由于第一跳动体33的撞击力而变形并具有伸展性以延伸或收缩的材料。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压电纳米发电单元的结构仅是示例,实际上,本实施例对压电纳米发电单元的具体结构不进行限制,也即任何结构的压电纳米发电单元均可应用于根据本实施例的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100的结构中。
参照图15和图16所示,发电单元32的数量为多个,相邻两发电单元32间隔开一可供至少一个第一跳动体33自由运动的空间,并且该空间中设置有可自由运动的至少一个的第一跳动体33。在外壳10随心脏跳动而运动时,通过第一跳动体33撞击各发电单元32的第一基板3204和/或第二基板3205,使各发电单元32的压电材料层3201受力发生形变,并使各发电单元32的第一压电电极层3202和第二压电电极层3203向电源管理模块40的整流单元输出电能。
电源管理模块40可包括与发电单元32的数量相对应的至少一个的整流单元,每一发电单元32连接一整流单元,全部整流单元的输出端并联。采用以上设置,可提高纳米发电机模块30的整体电流输出。
多个发电单元32可堆叠设置,相邻两发电单元32之间可通过第一基板3204和/或第二基板3205分隔开,使每一发电单元32分别单独连接一整流单元,全部整流单元的输出端并联。需要说明的是,相邻两发电单元32之间亦可不设置第一基板3204和/或第二基板3205进行分隔,而可共用同一压电电极层。图17示出了相邻两发电单元32之间共用同一压电电极层的示例。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100,该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100具有适于通过介入手术植入心腔内部的尺寸和形状。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100包括外壳10、固定机构20、纳米发电机模块30以及电源管理模块40。
纳米发电机模块30包括第一空腔31、至少一个的发电单元32以及至少一个的第一跳动体33。
第一空腔31为外壳10内部的腔体。
至少一个的发电单元32均设置于第一空腔31中,发电单元32可设置于第一空腔31的顶壁、底壁、侧壁中的至少一处上。至少一个的发电单元32可包括摩擦纳米发电单元和压电纳米发电单元中的至少一种。
至少一个的第一跳动体33可自由运动地设置于第一空腔31中,即在心脏跳动而通过固定机构20带动外壳10运动时,外壳10即驱使第一跳动体33在第一空腔31中运动。第一跳动体33配置为响应于心脏的跳动(即心脏的收缩与舒张)而在第一空腔31中运动并接触和/或撞击发电单元32,从而使发电单元32向电源管理模块40输出电信号。第一跳动体33可为一体成型的整体,也可为多层结合形成的跳动体。
实施例1中,发电单元32包括第一电极层321、与第一电极层321接触设置的第一摩擦层322、第二电极层323、以及与第二电极层323接触设置的第二摩擦层324,通过第一跳动体33响应于心脏的跳动而在第一摩擦层322和第二摩擦层324之间运动,使第一跳动体33与第一摩擦层322接触和分离、第一跳动体33与第二摩擦层324接触和分离,从而使第一电极层321和第二电极层323向电源管理模块40输出电信号。
图18-20是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实施例4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参照图18至图20,第一空腔31中设置有至少两个的发电单元32,至少两个的发电单元32包括至少一个的摩擦纳米发电单元和至少一个的压电纳米发电单元。
第一跳动体33配置为响应于心脏的跳动而接触和/或撞击摩擦纳米发电单元和/或压电纳米发电单元,从而使摩擦纳米发电单元和/或压电纳米发电单元分别向电源管理模块40输出电信号。
所述至少一个的摩擦纳米发电单元可以包括实施例1中的摩擦纳米发电单元和实施例2中的摩擦纳米发电单元中的至少一个。图18示出了采用实施例1中的摩擦纳米发电单元的示例。图19和图20示出了采用实施例2中的摩擦纳米发电单元的示例。所述至少一个的压电纳米发电单元可以为实施例3中的压电纳米发电单元。
至少一个的摩擦纳米发电单元和至少一个的压电纳米发电单元之间可间隔开一可供至少一个第一跳动体33自由运动的空间,通过第一跳动体33在该空间中运动而反复接触和/或撞击摩擦纳米发电单元和压电纳米发电单元,从而使摩擦纳米发电单元和压电纳米发电单元分别向电源管理模块40输出电信号。
至少一个的摩擦纳米发电单元和至少一个的压电纳米发电单元可堆叠设置,相邻的摩擦纳米发电单元和压电纳米发电单元之间可通过基板分隔开,使每一摩擦纳米发电单元和每一压电纳米发电单元分别单独连接一整流单元,全部整流单元的输出端并联。图18示出了相邻的摩擦纳米发电单元和压电纳米发电单元之间通过基板分隔开的示例。需要说明的是,相邻的摩擦纳米发电单元和压电纳米发电单元之间亦可不设置基板分隔开,相邻的摩擦纳米发电单元和压电纳米发电单元可共用同一电极层。
实施例5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100,该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100具有适于通过介入手术植入心腔内部的尺寸和形状。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100包括外壳10、固定机构20、纳米发电机模块30以及电源管理模块40。
实施例1中,纳米发电机模块30包括第一空腔31、至少一个的发电单元32、以及至少一个的第一跳动体33,第一跳动体33配置为响应于心脏的跳动而在第一空腔31中运动并接触和/或撞击发电单元32,从而使发电单元32向电源管理模块40输出电信号。
图21至图23均是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实施例5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参照图21至图23,纳米发电机模块30包括第二空腔34、至少一个的摩擦纳米发电单元和/或至少一个的压电纳米发电单元、至少一个的第二跳动体35以及至少一个的线圈36。
第二空腔34为外壳10内部的腔体。
至少一个的摩擦纳米发电单元和/或至少一个的压电纳米发电单元均设置于第二空腔34中,所述至少一个的摩擦纳米发电单元可以包括实施例1中的摩擦纳米发电单元和实施例2中的摩擦纳米发电单元中的至少一个。图21示出了采用实施例1中的摩擦纳米发电单元的示例。图22示出了采用实施例2中的摩擦纳米发电单元的示例。所述至少一个的压电纳米发电单元可以为实施例3中的压电纳米发电单元。图22示出了采用实施例3中的压电纳米发电单元的示例。
至少一个的第二跳动体35可自由运动地设置于第二空腔34中,即在心脏跳动而通过固定机构20带动外壳10运动时,外壳10即驱使第二跳动体35在第二空腔34中运动。并且,第二跳动体35包括磁铁,以使第二跳动体35在第二空腔34中运动的过程中产生交变磁场。第二跳动体35可以整体为磁铁。在至少一个的摩擦纳米发电单元包括实施例1中的摩擦纳米发电单元时,第二跳动体35可以包括磁铁以及设置于磁铁外表面的摩擦材料,摩擦材料可以为实施例1中第一跳动体33的材料。所述磁体可以包括钕铁硼、铝镍钴、钐钴、铁氧体中的至少一种。
至少一个的线圈36固定于第二空腔34中,至少一个的线圈36可固定于第二空腔34的内壁上,所指第二空腔34的内壁包括第一空腔31的顶壁、底壁、侧壁中的至少一个。线圈36用于相对切割由于第二跳动体35在第二空腔34中运动的过程中产生的交变磁场中的磁感线,使线圈36中产生交变电流,形成磁电电势差。线圈36的两端可分别通过第四导线与电源管理模块40的整流单元的输入电极电性连接。线圈36可以为平面线圈,线圈36可以为单相或同心式绕组环形线圈。
第二跳动体35配置为响应于心脏的跳动而在第二空腔34中运动以接触和/或撞击摩擦纳米发电单元32和/或压电纳米发电单元32以及产生交变磁场,使摩擦纳米发电单元32和/或压电纳米发电单元32向电源管理模块40输出电信号,以及使线圈36相对切割交变磁场中的磁感线而向电源管理模块40输出磁电信号。
采用以上设置,通过外壳10随心脏的跳动而运动,从而驱使第二跳动体35在第二空腔34中运动,即可使摩擦纳米发电单元32和/或压电纳米发电单元32响应于第二跳动体35的接触和/或撞击而输出电流,并使线圈36输出电流,有效提高了纳米发电机模块30的输出性能和能量转化效率。
实施例6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100,该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100具有适于通过介入手术植入心腔内部的尺寸和形状。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100包括外壳10、固定机构20、纳米发电机模块30以及电源管理模块40。
实施例1中,纳米发电机模块30包括第一空腔31、至少一个的发电单元32、以及至少一个的第一跳动体33,第一跳动体33配置为响应于心脏的跳动而在第一空腔31中运动并接触和/或撞击发电单元32,从而使发电单元32向电源管理模块40输出电信号。
图24和图26是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实施例6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参照图24和图26,纳米发电机模块30包括第三空腔301、活动体302、第六电极层303以及第六摩擦层304。
第三空腔301为外壳10内部的腔体。
活动体302活动设置于第三空腔301中,即在心脏跳动而通过固定机构20带动外壳10运动时,外壳10即驱使活动体302在第三空腔301中运动。活动体302包括第五电极层3021、以及与第五电极层3021接触设置的第五摩擦层3022。第五摩擦层3022设置于第五电极层3021上靠近第六摩擦层304的一表面。活动体302还可以包括芯体3023,以使第五电极层3021设置于芯体3023上,且第五摩擦层3022设置于第五电极层3021上。
第六电极层303设置于第三空腔301中,第六电极层303与第五电极层3021彼此间隔开。第六电极层303可设置于第三空腔301的顶壁、底壁、侧壁中的至少一处上。图24示出了第六电极层303设置于第三空腔301的顶壁和底壁上的示例。图26示出了第六电极层303设置于第三空腔301的侧壁上的示例。第五电极层3021和第六电极层303可分别通过第五导线与电源管理模块40的整流单元的输入电极电性连接。需要说明的是,与第五电极层3021连接的导线的长度需适当,不应该限制活动体302在第三空腔301中的自由运动。
第六摩擦层304与第六电极层303接触设置,第六摩擦层304设置于第六电极层303上靠近第五摩擦层3022的一表面。
活动体302配置为响应于心脏的跳动而使第五摩擦层3022和第六摩擦层304发生接触和分离,从而使第五电极层3021和第六电极层303向电源管理模块40输出电信号。
第五摩擦层3022的材料和第六摩擦层304的材料之间存在得失电子能力差异,使得第五摩擦层3022和第六摩擦层304接触或摩擦的过程中能够在两者的表面均产生接触电荷,且两者中,其中一个的接触表面带正电荷,而另外一个的接触表面带负电荷。
第五摩擦层3022的材料和第六摩擦层304的材料中的每个包括绝缘体材料、半导体材料、导体材料中的至少一种。常规的绝缘材料都具有摩擦电特性,均可以作为制备第五摩擦层3022和第六摩擦层304的材料。相对于绝缘体,半导体和金属均具有容易失去电子的摩擦电特性,因此,半导体和金属也可以作为制备第五摩擦层3022和第六摩擦层304的材料。本实施例中,第五摩擦层3022和第六摩擦层304中的每个可以包括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硅胶、聚二甲基硅氧烷、涤纶、聚氨酯、聚甲基丙烯酸酯、聚四氟乙烯和尼龙、聚酰亚胺、丁腈橡胶、氟橡胶、乳胶、甲壳素、纤维素、金、银、铜、铝、铁、合金材料中的至少一种,但不限于此。
第五电极层3021的材料和第六电极层303的材料中的每个可以包括金属和导电聚合物材料中的至少一种,其中,金属包括金、银、铜、铝、铁、合金中的至少一种,导电聚合物材料包括碳纳米管、石墨烯、炭黑中的至少一种,但不限于此。
采用以上设置,心脏跳动而通过固定机构20带动外壳10运动,外壳10即驱使活动体302在第三空腔301中运动(在第六摩擦层304沿第三空腔301的侧壁设置时,第五摩擦层3022和第六摩擦层304之间可发生相对滑动或发生接触和分离,在第六摩擦层304设置于第三空腔301的顶壁或底壁时,第五摩擦层3022和第六摩擦层304之间发生接触和分离),从而使第五摩擦层3022和第六摩擦层304之间发生相对滑动或发生接触和分离,在摩擦电和静电感应效应的耦合下,第五电极层3021和第六电极层303之间会产生电势差,在外电路中就会产生交变的电信号,随着心脏持续的收缩与舒张,交流电信号将持续产生,使第五电极层3021和第六电极层303持续地向电源管理模块40输出电信号。
活动体302的形状不受限制,例如,第五摩擦层3022和第五电极层3021可为围成的筒状或球状,亦可为非封闭的曲面或平面,但不限于此。第六摩擦层304与第六电极层303的形状不受限制,第六摩擦层304与第六电极层303可为沿第三空腔301的内侧壁围成的筒状,亦可非封闭的曲面或平面,但不限于此。图26示出了第六摩擦层304与第六电极层303沿第三空腔301的内侧壁围成筒状的示例。
可以采用导体材料替换绝缘材料或半导体材料而制备第五摩擦层3022和第六摩擦层304,即第五摩擦层3022可为导体材料,并代替与其接触设置的第五电极层3021,第六摩擦层304可为导体材料,并代替与其接触设置的第六电极层303。导体材料可以选自金属、导电氧化物、导电高分子材料中的至少一种。
第五摩擦层3022的接触表面和第六摩擦层304的接触表面中的至少一个包括微纳结构、纳米材料的点缀、纳米材料的涂层中的至少一种。微纳结构包括微米或亚微米量级的微结构。所述微结构可以包括纳米线、纳米管、纳米颗粒、纳米沟槽、微米沟槽、纳米锥、微米锥、纳米球、微米球状结构中的至少一种,但不限于此。第五摩擦层3022的接触表面即面对第六摩擦层304的一表面,第六摩擦层304的接触表面即面对第五摩擦层3022的一表面。
实施例7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植入方法,所述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为上述任意一实施例中的任意一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100,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植入方法包括:
通过介入手术将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100植入心腔内部,例如,可通过股静脉穿刺,将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100通过导管植入到心腔内部,当然,穿刺部位及递送部件不限于此;
使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100通过其固定机构20固定于心脏组织上。
实施例8
图28是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植入式电子医疗器的结构示意图。
参照图28,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植入式电子医疗器,植入式电子医疗器包括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100和负载功能单元200。
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100可以为上述实施例1-6中的任一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100,该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100具有适于通过介入手术植入心腔内部的尺寸和形状,通过固定于心腔内部而采集心脏收缩和舒张产生的生物机械能,并将之转换为电能,从而为负载功能单元200提供电能。
负载功能单元200为植入式电子医疗器的设定的功能单元,以起到对生物体进行治疗和/或检测等作用,但作用不限于此。负载功能单元与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的电源管理模块40的输出端电连接,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100用于为负载功能单元提供电能。负载功能单元200可以包括无导线心脏起搏器的功能单元、心脏监测血流动力学传感器的功能单元、血管机器人的功能单元中的至少一种,但不限于此,只要植入生物体内以对生物体进行治疗、诊断或检测的需要消耗电能的电子医疗器件均应包括在内。
图29是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植入式电子医疗器的结构示意图。
参照图29,负载功能单元200可以与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100集成为一体。以提高植入式电子医疗器的集成度,减小体积。
图30是图29中的植入式电子医疗器的功能模块示意图。
参照图30,植入式电子医疗器可以为无导线心脏起搏器,此时,负载功能单元200包括心率感知部210、脉冲发射部220以及电极部230。图29示出了植入式电子医疗器为无导线心脏起搏器的示例。
心率感知部210配置为感知心脏心率,心率感知部210可通过电极部230检测心脏的跳动状态。心率感知部210可与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100的电源管理模块40的输出端电性连接。心率感知部210可设置于外壳10的内部。
脉冲发射部220配置为响应于心率感知部感知的心脏心率而发射电脉冲。脉冲发射部220可与心率感知部210电性连接,在心率感知部210感知到心脏心率较低时(例如心率感知部210感知到心脏心率低于预设阈值),脉冲发射部220可产生脉冲电流,并通过电极部230传导至心脏组织,以刺激心脏跳动。脉冲发射部220可设置于外壳10的内部。
电极部230配置为接触心脏组织以将心脏心率感知信号传导至心率感知部以及将脉冲发射部发生的电脉冲传导至心脏。电极部230可以与心率感知部210和/或脉冲发射部220电性连接。电极部230可以包括两个或多个设置在外壳内、上或附近的电极,例如,电极部230可以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可以是暴露于外壳10的侧壁上的金属导体,且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在外壳10上彼此绝缘隔离。电极部230的至少一个电极可以设置于外壳10上靠近固定机构20的部位,以便于固定机构20将外壳10固定于心脏组织上时,电极部230的至少一个电极接触心脏组织。
电源管理模块40、心率感知部210、脉冲发射部220、电极部230可以通过导线或者柔性电路板依次连接,各个部分可以除导线或者柔性电路经过之外都相互隔绝。
纳米发电机模块30、电源管理模块40、心率感知部210、脉冲发射部220、电极部230可以沿外壳10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且电极部230可以位于靠近固定机构20的一端,但不限于此,纳米发电机模块30、电源管理模块40、心率感知部210、脉冲发射部220在外壳10中的安置位置可以进行调整。
在外壳10的整体体积中,纳米发电机模块30的体积可以占比1/3,电源管理模块40可以占比1/6,心率感知部210和脉冲发射部220可以占比1/2。电极部230的直径可以为0.5mm-2mm,优选地,电极部230的直径0.8mm。
由以上可知,本实施例提供的植入式电子医疗器,通过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100在心腔内部采集心脏收缩和舒张产生的生物机械能,并将之转换为电能,以向负载功能单元200提供电能,保证其正常工作,从而实现了自供能的植入式电子医疗器,解决了目前植入式电子医疗器能源供给技术瓶颈-电池寿命有限的技术问题;且该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100通过微创介入的手术方式即可植入心脏内部,手术创伤小,且不会对心脏造成损伤,可有效避免感染,并可对植入式电子医疗器的负载功能单元进行长期稳定供电,且利于形成自供能的无导线心脏起搏器,从而同时解决了目前植入式电子医疗器能源供给技术瓶颈-电池寿命有限的技术问题、以及具有电极导线和囊袋的心脏起搏器体积大集成度低的技术问题,可实现长期稳定的、通过微创手术植入即可实现的持续性诊疗。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9)
1.一种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外壳;
固定机构,设置在所述外壳上,所述固定机构配置为将所述外壳固定于心腔内部而使所述外壳可随心脏的跳动而运动;
纳米发电机模块,封装在所述外壳中,所述纳米发电机模块配置为响应于所述外壳随心脏跳动时的运动而向外电路输出电能;以及
电源管理模块,封装在所述外壳中,所述电源管理模块用于管理所述纳米发电机模块输出的电能;
所述纳米发电机模块包括:
第一空腔;
至少一个的发电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一空腔中;以及
至少一个的第一跳动体,可自由运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空腔中;
其中,所述第一跳动体配置为响应于心脏的跳动而接触和/或撞击所述发电单元,从而使所述发电单元向外电路输出电信号;
至少一个所述发电单元为摩擦纳米发电单元,所述摩擦纳米发电单元包括第一摩擦层和第二摩擦层;至少一个所述摩擦纳米发电单元的两侧均形成有空间,且两侧的所述空间内均设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一跳动体,所述第一跳动体运动时使所述第一摩擦层和所述第二摩擦层发生接触和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纳米发电单元包括:
第一电极层、与所述第一电极层接触设置的所述第一摩擦层;
第二电极层、与所述第二电极层接触设置的所述第二摩擦层;
其中,所述第一摩擦层和所述第二摩擦层面对面设置并彼此间隔开,所述第一跳动体配置为响应于心脏的跳动而在所述第一空腔中运动并对所述第一摩擦层和/或所述第二摩擦层施加力,使所述第一摩擦层和所述第二摩擦层发生接触和分离,从而使所述第一电极层和所述第二电极层向所述电源管理模块输出电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摩擦层的材料和所述第二摩擦层的材料之间存在得失电子能力差异;
所述第一摩擦层和所述第二摩擦层的每个包括绝缘体材料、半导体材料、导体材料中的至少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摩擦层或所述第二摩擦层为导体材料,并且所述导体材料的摩擦层代替与其接触设置的电极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摩擦层的接触表面和所述第二摩擦层的接触表面中的至少一个包括微纳结构、纳米材料的点缀、纳米材料的涂层中的至少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纳米发电单元包括第一基板,所述第一摩擦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上;位于所述第一基板一侧的所述第一跳动体运动时,通过撞击所述第一基板,从而使得所述第一摩擦层和所述第二摩擦层发生接触和分离;和/或
所述摩擦纳米发电单元包括第二基板,所述第二摩擦层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上;位于所述第二基板一侧的所述第一跳动体运动时,通过撞击所述第二基板,从而使得所述第一摩擦层和所述第二摩擦层发生接触和分离。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纳米发电单元包括第一基板,所述第一摩擦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上;所述第一基板固定于所述第一空腔的内壁上;和/或
所述摩擦纳米发电单元包括第二基板,所述第二摩擦层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上;所述第二基板固定于所述第一空腔的内壁上。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中的至少一个包括具有柔性以由于所述第一跳动体的撞击力而变形并具有恢复力以在所述第一跳动体的撞击力被去除时返回到其初始状态的材料;或
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中的至少一个包括具有柔性以由于外力而变形并具有伸展性以延伸或收缩的材料。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板在自然状态时呈弧形或拱形;和/或,所述第二基板在自然状态时呈弧形或拱形。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跳动体的外直径为100μm-5mm。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跳动体的外表面中的至少一个包括微纳结构、纳米材料的点缀、纳米材料的涂层中的至少一种。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电单元还包括至少一个压电纳米发电单元,所述压电纳米发电单元包括:
压电材料层;
与所述压电材料层接触设置并位于所述压电材料层一侧的第一压电电极层;以及
与所述压电材料层接触设置并位于所述压电材料层另一侧的第二压电电极层;
其中,至少一个所述第一跳动体配置为响应于心脏的跳动而在所述第一空腔中运动并对所述压电材料层施加力,使所述第一压电电极层和所述第二压电电极层向外电路输出电信号。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的摩擦纳米发电单元和至少一个的压电纳米发电单元之间可间隔开一供至少一个第一跳动体自由运动的空间,通过第一跳动体在该空间中运动而反复接触和/或撞击摩擦纳米发电单元和压电纳米发电单元,从而使摩擦纳米发电单元和压电纳
米发电单元分别向电源管理模块输出电信号。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5、8至13任一项所述的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跳动体为多面体、球体、椭球体中的任一种。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5、8至13任一项所述的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发电单元连接一整流单元,全部所述整流单元的输出端并联。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5、8至13任一项所述的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还包括:
所述电源管理模块,其输入端与所述纳米发电机模块的输出端电性连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管理模块的长度为0.5cm-4.5cm。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管理模块包括:
整流模块,用于将所述纳米发电机模块输出的交流电流转换为直流电流;
储能模块,用于存储所述整流模块输出的直流电流。
19.根据权利要求1至5、8至13任一项所述的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具有生物相容性的绝缘材料。
20.根据权利要求1至5、8至13任一项所述的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用于通过介入手术植入心腔内部而采集心脏跳动产生的生物机械能。
21.根据权利要求1至5、8至13任一项所述的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具有适于通过介入手术植入心腔内部的尺寸和形状。
22.根据权利要求1至5、8至13任一项所述的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外直径为5mm-15mm,所述外壳的长度为1cm-5cm。
23.根据权利要求1至5、8至13任一项所述的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发电机模块的长度为0.5cm-4.5cm。
24.根据权利要求1至5、8至13任一项所述的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呈柱状。
25.根据权利要求1至5、8至13任一项所述的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机构设置在所述外壳的端部或侧部。
26.根据权利要求1至5、8至13任一项所述的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机构包括爪状固定机构、钩状固定机构、螺旋状固定机构、螺钉固定机构中的至少一种。
27.一种植入式电子医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植入式电子医疗器包括:
如权利要求1-26任一项所述的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
负载功能单元,与所述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的电能输出端电连接,所述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用于为所述负载功能单元提供电能。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植入式电子医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载功能单元与所述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集成为一体。
29.根据权利要求27或28所述的植入式电子医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植入式电子医疗器为无导线心脏起搏器,所述负载功能单元包括:
心率感知部,配置为感知心脏心率;
脉冲发射部,配置为响应于所述心率感知部感知的心脏心率而发射电脉冲;
电极部,配置为接触心脏组织以将心脏心率感知信号传导至所述心率感知部以及将所述脉冲发射部发生的电脉冲传导至心脏。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274659.1A CN111282154B (zh) | 2020-04-09 | 2020-04-09 | 一种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及植入式电子医疗器 |
US17/917,925 US11992688B2 (en) | 2020-04-09 | 2020-05-26 | Intracardiac energy harvesting device and implantable electronic medical device |
PCT/CN2020/092367 WO2021203533A1 (zh) | 2020-04-09 | 2020-05-26 | 一种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及植入式电子医疗器 |
EP20930123.3A EP4134129A4 (en) | 2020-04-09 | 2020-05-26 | INTRACARDIAC ENERGY HARVESTING DEVICE AND IMPLANTABLE ELECTRONIC MEDICAL DEVICE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274659.1A CN111282154B (zh) | 2020-04-09 | 2020-04-09 | 一种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及植入式电子医疗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282154A CN111282154A (zh) | 2020-06-16 |
CN111282154B true CN111282154B (zh) | 2022-05-06 |
Family
ID=710259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274659.1A Active CN111282154B (zh) | 2020-04-09 | 2020-04-09 | 一种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及植入式电子医疗器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992688B2 (zh) |
EP (1) | EP4134129A4 (zh) |
CN (1) | CN111282154B (zh) |
WO (1) | WO2021203533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953226B (zh) * | 2020-08-10 | 2021-08-27 | 中山大学 | 一种可植入摩擦纳米发电机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CN113101522A (zh) * | 2021-04-26 | 2021-07-13 | 上海联心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植入式心脏起搏装置 |
WO2022241478A1 (en) * | 2021-05-14 | 2022-11-17 | Piezocap, Inc. | Piezoelectrically-powered pacemaker using respiratory motion |
CN113729712B (zh) * | 2021-08-27 | 2024-06-07 | 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 | 一种传感器 |
WO2023138743A1 (en) * | 2022-01-24 | 2023-07-27 | Aalborg Universitet | Energy harvester based on piezoelectric impact compartment |
CN115869531B (zh) * | 2023-03-08 | 2023-05-26 |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 一种植入式心室辅助机械收缩装置 |
CN116943035B (zh) * | 2023-06-29 | 2024-02-23 | 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一种无导线自驱动心脏起搏辅助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R2478996A1 (fr) * | 1980-03-28 | 1981-10-02 | Guerin Jean | Generateur de courant electrique pour protheses implantees |
US5941904A (en) * | 1997-09-12 | 1999-08-24 | Sulzer Intermedics Inc. | Electromagnetic acceleration transducer for implantable medical device |
US20050256549A1 (en) * | 2002-10-09 | 2005-11-17 | Sirius Implantable Systems Ltd. | Micro-generator implant |
WO2005008805A2 (en) * | 2003-05-08 | 2005-01-27 | Power Estimate Company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generating electrical energy from motion |
IL157173A0 (en) * | 2003-07-30 | 2004-02-08 | Implanted autonomic energy source | |
US7729767B2 (en) * | 2005-02-15 | 2010-06-01 | Baker Iii Rex M | Implantable generating system |
WO2007068284A1 (en) * | 2005-12-12 | 2007-06-21 | Synergio Ag | Intra cardiac device, system and methods |
US7780607B2 (en) * | 2005-12-30 | 2010-08-24 | Medtronic, Inc. | Cardiac therapy system including a triboelectric sensor |
WO2007109272A2 (en) * | 2006-03-17 | 2007-09-27 | The Board Of Trustees Of The Leland Stanford Junior University | Energy generating systems for implanted medical devices |
US20070276444A1 (en) * | 2006-05-24 | 2007-11-29 | Daniel Gelbart | Self-powered leadless pacemaker |
US20070293904A1 (en) * | 2006-06-20 | 2007-12-20 | Daniel Gelbart | Self-powered resonant leadless pacemaker |
GB2448506A (en) * | 2007-04-17 | 2008-10-22 | Perpetuum Ltd | Implanted energy harvester with hydraulically driven linear generator for powering a further implanted device |
US8217523B2 (en) * | 2007-12-07 | 2012-07-10 | Veryst Engineering Llc | Apparatus for in vivo energy harvesting |
EP2249922A4 (en) * | 2008-02-25 | 2011-12-14 | Autonomic Technologies Inc | DEVICES,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RECOVERING BODY ENERGY |
US9026212B2 (en) * | 2008-09-23 | 2015-05-05 | Incube Labs, Llc | Energy harvesting mechanism for medical devices |
EP2398556B1 (en) * | 2009-02-20 | 2016-08-24 | Endurance Rhythm, Inc. | Implantable micro-generator devices with optimized configuration |
US9579434B2 (en) * | 2010-03-03 | 2017-02-28 | The Secretary Of Atomic Energy, Govt. Of India | Flexible magnetic membrane based actuation system and devices involving the same |
EP2520333B1 (fr) * | 2011-05-04 | 2014-09-03 | Sorin CRM SAS | Dispositif de récupération d'énergie pour capsule intracorporelle autonome |
US20120290043A1 (en) * | 2011-05-12 | 2012-11-15 | Rainbow Medical Ltd. | Implanted energy source |
FR2987747A1 (fr) * | 2012-03-12 | 2013-09-13 | Sorin Crm Sas | Capsule intracorporelle autonome a double recuperation d'energie |
EP2769750B1 (en) * | 2013-02-25 | 2020-01-22 | Sorin CRM SAS | System for leadless pacing of the heart |
CN103780127B (zh) * | 2013-04-15 | 2015-11-25 | 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 | 一种摩擦纳米发电机 |
CN104740773A (zh) * | 2013-12-26 | 2015-07-01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 心脏发电系统 |
CN104740772A (zh) * | 2013-12-26 | 2015-07-01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 生物能心脏起搏器 |
CN203663246U (zh) * | 2014-01-16 | 2014-06-25 |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 一种心脏起搏器 |
CN105490578B (zh) * | 2014-09-16 | 2018-01-02 | 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 | 一种接触分离式复合纳米发电机 |
CN105071685A (zh) * | 2015-08-31 | 2015-11-18 | 大连理工大学 | 具有独立摩擦结构的三维摩擦纳米发电机 |
EP3190421B1 (en) * | 2016-01-07 | 2019-05-22 | Analog Devices, Inc. | Two- or three-axis angular accelerometer |
CN205901628U (zh) * | 2016-08-24 | 2017-01-18 | 合肥乔茵特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振动发电装置 |
CN107970523A (zh) * | 2016-11-04 | 2018-05-01 | 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 | 一种植入式柔性脉冲发生器 |
CN107961441A (zh) * | 2016-11-04 | 2018-04-27 | 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 | 一种植入式柔性脉冲发生器 |
CN108123642B (zh) * | 2016-11-30 | 2020-08-18 | 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 | 摩擦纳米发电机及其制备方法 |
KR101976540B1 (ko) * | 2017-07-20 | 2019-05-09 | 국방과학연구소 | 구 모양의 접촉대전 나노 발전기 |
CN108199606A (zh) * | 2018-01-22 | 2018-06-22 | 王珏 | 运动能量收集球 |
CN108310649B (zh) * | 2018-01-24 | 2022-07-05 | 张海军 | 一种具有充电管理技术的自供能无线起搏器 |
US11027140B2 (en) * | 2018-06-15 | 2021-06-08 | Wisconsin Alumni Research Foundation | Self-powered, auto-responsive implanted vagal nerve stimulator for weight control |
US11090501B2 (en) * | 2018-11-12 | 2021-08-17 | Korea Electronics Technology Institute | Heart pacemaker and energy harvesting method thereof |
CN109546885B (zh) * | 2018-12-28 | 2020-06-30 | 大连民族大学 | 水面浮动摩擦发电、电能存储、存电供应水面信号源电量的方法 |
-
2020
- 2020-04-09 CN CN202010274659.1A patent/CN111282154B/zh active Active
- 2020-05-26 WO PCT/CN2020/092367 patent/WO2021203533A1/zh unknown
- 2020-05-26 US US17/917,925 patent/US11992688B2/en active Active
- 2020-05-26 EP EP20930123.3A patent/EP4134129A4/en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4134129A1 (en) | 2023-02-15 |
US11992688B2 (en) | 2024-05-28 |
WO2021203533A1 (zh) | 2021-10-14 |
US20230149720A1 (en) | 2023-05-18 |
CN111282154A (zh) | 2020-06-16 |
EP4134129A4 (en) | 2023-09-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282154B (zh) | 一种心脏内能量采集装置及植入式电子医疗器 | |
US10398904B2 (en) | Energy harvesting mechanism for medical devices | |
US20090171404A1 (en) | Energy generating systems for implanted medical devices | |
JP5737770B2 (ja) | 医療システム、圧電キット、関連方法及び医療手順 | |
CN104740714B (zh) | 植入式自供能胰岛素泵 | |
CN104740768A (zh) | 自供能心脏起搏器 | |
CN104740774B (zh) | 植入式自供能心脏复律除颤器 | |
CN104740762A (zh) | 自供能脑起搏器 | |
CN104740776B (zh) | 自供能心室再同步复律除颤器 | |
CN104740759B (zh) | 心脏纳米发电系统 | |
CN204073100U (zh) | 自供能脑起搏器 | |
CN104739426B (zh) | 植入式自供能血糖监测仪 | |
AU2015202355B2 (en) | Energy harvesting-mechanism for medical devices | |
CN204073105U (zh) | 植入式自供能心脏复律除颤器 | |
Gupta et al. | Design and simulation of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 for empowering Pacemaker | |
Rajeswari | Energy harvesting cardiac pacemaker | |
CN118524877A (zh) | 用于医疗装置的电力供应的转换器 | |
RU116356U1 (ru) | Электрокардиостимулятор для лечения брадиаритмий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B03 |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 ||
CB03 |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
Inventor after: Hua Wei Inventor after: Li Zhou Inventor after: Liu Zhuo Inventor after: Hu Yiran Inventor after: Zhao Chaochao Inventor before: Hua Wei Inventor before: Liu Zhuo Inventor before: Hu Yiran Inventor before: Zhao Chaochao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