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07443A - 一种吸顶机及其安装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吸顶机及其安装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207443A CN111207443A CN201811400832.7A CN201811400832A CN111207443A CN 111207443 A CN111207443 A CN 111207443A CN 201811400832 A CN201811400832 A CN 201811400832A CN 111207443 A CN111207443 A CN 11120744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ing
- guide ring
- electric control
- assembling
- ceil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8—Electrical aspects, e.g. circui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2—Supports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or ventilation un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吸顶机及其安装方法,吸顶机包括主体、第一导流圈、第二导流圈、电控装置,电控装置包括电气元件和至少一个电控盒,电控盒包括第一盒体、第二盒体,第一盒体与第二盒体连接;第一导流圈与主体连接,第二导流圈与主体连接,第一导流圈与第二导流圈连接,第一导流圈、第二导流圈上均设置加强筋;第一导流圈、第二导流圈、主体之间形成环状腔体,电控盒设置在环状腔体中,且电控盒与第一导流圈连接;第一导流圈的第一装配圈上设置走线口,走线口贯穿第一装配圈,走线口与电控盒配合;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吸顶机及其安装方法,不仅使得吸顶机内部构件装配更为紧凑,而且提高了吸顶机装配的便捷程度以及装配牢靠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吸顶机及其安装方法。
背景技术
吸顶机,即吸顶式空调,又称天花机、天井机或嵌入式空调;吸顶机相较于其他形式的空调能够节省室内空间,也比较美观。现有技术中由于某些吸顶机自身的体积较大,其内部往往容易产生冗余空间;因此,如何充分利用这些冗余空间,对吸顶机的电控装置等较小体积的内部构件进行设置,使吸顶机内部构件装配更为紧凑,以减小吸顶机的体积及其占用的空间,这便成了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申请人在早期对吸顶机进行研究的同时,递交了申请号为CN201620570098.9的专利申请,其中公开了一种吸顶式空调室内机,包括设置有容纳腔的壳体,所述容纳腔内安装有电机、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将容纳腔分隔成回风槽和出风槽,所述换热器的下方安装有接水盘,所述接水盘的下方安装有封住所述出风槽的槽口的出风格栅,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上安装有轴流风扇,所述轴流风扇与所述出风格栅之间留有空隙。但随着申请人的进一步研究,发现该申请中吸顶机依然存在未能充分利用吸顶机内部装配空间的问题,尤其是进风导流圈与吸顶机主体之间的空间,同时该吸顶机在装配过程中操作较为繁琐,装配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吸顶机及其安装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未能充分利用进风导流圈与吸顶机主体之间的冗余空间,以及吸顶机装配效率低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吸顶机,包括主体、第一导流圈、第二导流圈、电控装置,所述电控装置包括电气元件和至少一个电控盒,所述电控盒包括第一盒体、第二盒体,所述第一盒体与第二盒体连接,且第一盒体与第二盒体之间形成空腔结构,所述电气元件设置在所述空腔结构中;所述第一导流圈与主体连接,所述第二导流圈与主体连接,所述第一导流圈与第二导流圈连接,所述第一导流圈、第二导流圈上均设置加强筋;所述第一导流圈、第二导流圈、主体之间形成环状腔体,所述电控盒设置在所述环状腔体中,且所述电控盒与第一导流圈连接;所述第一导流圈的第一装配圈上设置走线口,所述走线口贯穿第一装配圈,所述走线口与电控盒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导流圈包括第一导风圈和第一装配圈,所述第一导风圈与第一装配圈连接,所述第二导流圈包括第二装配圈和导流部,所述第二装配圈与导流部连接;所述导流部上设置定位开口,所述第一装配圈上设置有承载部,所述承载部上设置有定位板,所述定位板与定位开口卡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装配圈包括第一板面,所述第一装配圈在第一板面上设置内侧凸部、第二加强筋、外侧凸部;所述内侧凸部与承载部配合,所述外侧凸部与第一板面连接,所述第二加强筋设置在内侧凸部、外侧凸部之间;所述定位板分别与承载部、内侧凸部连接,所述定位板在靠近内侧凸部的一侧设置卡接槽;所述电控盒上设置卡线部,所述卡线部与卡接槽卡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装配圈在外侧凸部上设置至少两个周向限位板,所述电控盒设置在任意两个相邻的周向限位板之间,且电控盒与两个相邻的周向限位板卡接;所述第一装配圈在内侧凸部上设置径向限位板,所述径向限位板与定位板配合,所述电控盒设置在径向限位板与主体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盒体上设置有导线孔,所述导线孔与走线口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盒体的内部设置有电路板固定部、集线槽,所述电路板固定部与电气元件连接,所述集线槽分别与导线孔、电路板固定部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盒体上设置第一卡扣,所述第二盒体上设置有卡孔,所述第一卡扣与第二盒体的卡孔卡接;
所述第一盒体上设置盒体装配部,所述盒体装配部上设置第三装配孔,所述第二盒体上设置有第四装配孔,所述第三装配孔与第四装配孔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导流圈与主体之间以螺栓连接的方式进行连接,所述第二导流圈与主体卡接,所述电控盒以螺栓连接的方式与第一装配圈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装配圈上设置第二装配部,所述第二装配部上设置第一装配孔,所述电控盒上设置第二装配孔,所述第一装配孔与第二装配孔配合。
一种吸顶机的安装方法,包括:
S1、将电控线通过走线口穿过第一装配圈,将第一导流圈与主体进行卡接;
S2、将第一盒体分别与第一装配圈、周向限位板、径向限位板、主体配合,同时将卡线部与卡接槽卡接;
S3、将螺栓依次旋入第二装配孔、第一装配孔中;
S4、将电控线依次穿过导线孔、集线槽,并将电控线与电气元件连接;
S5、将第一盒体与第二盒体连接;
S6、将定位板与定位开口卡接;
S7、通过螺栓将第二导流圈与主体连接。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吸顶机及其安装方法具有以下优势: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吸顶机及其安装方法,通过在吸顶机进风导流圈与吸顶机主体的配合结构处形成一个环状腔体,对吸顶机的电控装置进行安装,使吸顶机内部构件装配更为紧凑,有利于减小吸顶机的体积及其占用的空间。
同时,本发明通过在第一导流圈、第二导流圈与主体进行装配的基础上,在第一导流圈上设置相应的装配结构,对电控装置进行安装固定,同时简化了对电控线的装配操作,不仅能够提高吸顶机在装配时的便捷程度,而且有利于提高相关零部件之间装配的牢靠性。
附图说明
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吸顶机及其安装方法的结构爆炸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吸顶机及其安装方法的电控装置的安装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吸顶机及其安装方法的第一导流圈的轴测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在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吸顶机及其安装方法的第一导流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在图5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吸顶机及其安装方法的第一导流圈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在图7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吸顶机及其安装方法的第一导流圈的俯视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在图9中D-D向的局部剖视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在图9中E-E向的局部剖视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吸顶机及其安装方法的电控盒的轴测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吸顶机及其安装方法的电控盒的主视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吸顶机及其安装方法的第一盒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吸顶机及其安装方法的第二导流圈的轴测图;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吸顶机及其安装方法的第二导流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吸顶机及其安装方法的第二导流圈的仰视图;
图18为本发明实施例在图17中F-F向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主体,11-第一装配面,12-第二装配面,13-第一装配部,14-风轮固定部,2-第一导流圈,20-第一进风口,21-第一导风圈,22-第一装配圈,221-第一加强筋,2211-倒角边,222-第二加强筋,2221-限位凸块,223-第二装配部,2231-第一装配孔,2232-加强圈,2233-装配柱,2234-减重槽,2235-第一加强肋,224-内侧凸部,2241-径向限位板,225-外侧凸部,2251-周向限位板,226-外侧加强部,227-第三加强筋,228-第四加强筋,23-承载部,24-定位板,241-卡接槽,242-第二加强肋,25-卡线件,251-第一卡线臂,252-第二卡线臂,253-第一分线柱,26-走线口,27-卡接部,271-第一卡接孔,28-第一板面,29-第二板面,3-第二导流圈,30-第二进风口,31-第二装配圈,311-第一安装板,312-连接板,313-第二安装板,32-导流部,321-第一进风圈,322-过渡圈,323-第二进风圈,33-第一安装孔,34-第二卡接孔,35-定位开口,36-走线开口,37-第五加强筋,38-第六加强筋,4-电控装置,40-电控盒,401-第一盒体,402-第二盒体,41-卡线部,411-第一卡线板,412-第二卡线板,413-卡线底板,414-第二分线柱,415-走线腔,42-导线孔,43-第二装配孔,44-第一卡扣,45-盒体装配部,451-第三装配孔,46-电路板固定部,461-卡接片,462-定位柱,47-集线槽。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所涉及的吸顶机、空调、空调器,均指吸顶式空调,但不局限于吸顶式空调;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性用语,均是以空调室内机在正常装配以及正常安装放置下的情况为基准,其中“上”指空调室内机正常装配及正常安装放置的上部方向或空间,“下”指空调室内机正常装配及正常安装放置的下部方向或空间,“水平”指空调室内机正常装配及正常安装放置时的水平面方向,与常规理解相同,“水平”方向与“上下”方向或称为“竖直”方向垂直。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本实施例针对吸顶机的室内机,与常规的空调相同的是,所述室内机包括如外壳体、面板等结构在内的壳体构件,以及如接水盘、换热盘管、风轮等结构在内的空调内部构件;其中,所述室内机采用常规的安装方式与墙体或墙体吊顶连接。在现有技术中,吸顶机室内机的内部,尤其是吸顶机进风导流圈与吸顶机主体的配合结构中,往往存在一定的冗余空间。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吸顶机内部装配空间,尤其是如何充分利用进风导流圈与吸顶机主体之间的空间,使吸顶机内部构件装配更为紧凑,以减小吸顶机的体积及其占用的空间,这便成了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实施例提出一种吸顶机及其安装方法,如附图1-18所示,所述吸顶机包括主体1、进风导流圈、电控装置4,所述进风导流圈与主体1连接,且进风导流圈与主体1之间形成环状腔体,所述环状腔体中至少设置有电控装置4;与此同时,所述环状腔体中还可以设置其他吸顶机内部构件。
具体的,所述进风导流圈包括第一导流圈2和第二导流圈3,所述第一导流圈2与主体1连接,所述第二导流圈3与主体1连接,所述第一导流圈2与第二导流圈3配合;所述第一导流圈2、第二导流圈3、主体1之间形成环状腔体,所述环状腔体中至少设置有电控装置4。
从而通过在吸顶机进风导流圈与吸顶机主体的配合结构处形成一个环状腔体,对电控装置4在内的吸顶机内部构件进行安装,使吸顶机内部构件装配更为紧凑,有利于减小吸顶机的体积及其占用的空间。
所述主体1包括风轮固定部14和第一装配部13,所述第一装配部13上设置有第一装配面11、第二装配面12,第一导流圈2与第一装配面11连接,第二导流圈3与第二装配面12连接;
所述风轮固定部14具有空腔结构,所述空腔结构中设置有风轮,所述第一导流圈2上设置有第一进风口20,第二导流圈3上设置有第二进风口30,所述空腔结构与第一进风口20、第二进风口30配合,共同形成风道;在吸顶机正常运转时,通过风轮的转动,吸顶机外部的空气被吸入风道,并依次通过第二进风口30、第一进风口20,进入风轮固定部14的空腔结构中;在空气气流与换热盘管进行换热之后,风轮带动空气气流从吸顶机出风口吹出,从而实现吸顶机的制冷或制热功能。
对于吸顶机进风导流圈而言,由于第二导流圈3可以视为风道的入口,对吸顶机的进风情况影响较大;因此,下面首先对第二导流圈3进行介绍。
所述第二导流圈3包括第二装配圈31和导流部32,所述导流部32同样为圈体结构,所述第二装配圈31与导流部32连接,共同形成第二进风口30;第二导流圈3通过第二装配圈31与主体1的第二装配面12连接。
所述第二装配圈31包括第一安装板311、连接板312、第二安装板313,所述第一安装板311通过连接板312与第二安装板313连接;
所述第一安装板311与第二装配面12连接,具体的,第一安装板311与第二装配面12之间进行螺栓连接,第一安装板311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33,第二装配面12上设置有第二安装孔,第一安装孔33与第二安装孔配合,螺栓依次旋入第一安装孔33、第二安装孔,从而将第二导流圈3与主体1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导流圈3的第二安装板313与风道防护网(未图示)连接,一方面对风道入口处进行结构上的加强,另一方面防止较大的物体被吸入风道中,避免风轮受损;具体的,第二安装板313与风道防护网之间进行卡接,第二安装板313上设置有第二卡接孔34,风道防护网上设置有卡钩,第二卡接孔34与卡钩配合,从而将风道防护网与进风导流圈固定连接。
为了改善吸顶机的进风效率,保证进风导流圈具有较好的导流作用,作为风道的入口,第二导流圈3的导流部32包括第一进风圈321、过渡圈322、第二进风圈323,所述过渡圈322分别与第一进风圈321、第二进风圈323连接,所述导流部32通过第一进风圈321与第二装配圈31连接;
具体的,所述第一进风圈321与第二安装板313连接,所述第一进风圈321为锥形圈体,在远离第一导流圈2的方向上,第一进风圈321的开口逐渐扩大,即第一进风圈321的开口为喇叭状的开口,从而有利于提高进入风道的气体流量;所述过渡圈322为弧形圈体,且过渡圈322与第一进风圈321、第二进风圈323之间均为平滑过渡连接,用于对进入风道的气体进行整流,使气流能够平滑地改变流动方向,能够最大程度上减弱气体中的紊流,确保进入风道的气体流速,提高吸顶机的进风效率。
由于第一导流圈2与第二导流圈3共同构成风道的一部分,以下分别对第一导流圈2的具体结构、以及第一导流圈2与第二导流圈3之间的配合关系进行介绍;
所述第一导流圈2包括第一导风圈21和第一装配圈22;所述第一导风圈21与第一装配圈22连接,共同形成第一进风口20;第一导流圈2通过第一装配圈22与主体1的第一装配面11连接;具体的,所述第一装配圈22与第一装配面11卡接,第一装配圈22上设置有卡接部27,所述卡接部27上设置有第一卡接孔271;相应的,主体1在第一装配面11上设置有卡爪(未图示),所述第一卡接孔271与卡爪配合。
所述第一装配圈22上设置有承载部23,所述承载部23与第一导风圈21对应;具体的,所述第一装配圈22包括第一板面28和第二板面29,所述承载部23被设置在第一板面28上,所述第一导风圈21与第二板面29连接;
由于第一导流圈2仅通过第一装配圈22与主体1连接,因此为了确保第一装配圈22的装配强度,所述第一装配圈22在第一板面28、第二板面29上均设置有加强件;具体的,所述第一装配圈22在第一板面28上设置有内侧凸部224、第二加强筋222、外侧凸部225,所述内侧凸部224、第二加强筋222、外侧凸部225均为环形凸块,以提高第一装配圈22的机械强度;其中,所述内侧凸部224与承载部23配合,所述外侧凸部225与第一板面28的外缘连接,所述第二加强筋222设置在内侧凸部224、外侧凸部225之间;作为优选,内侧凸部224、第二加强筋222、外侧凸部225之间同心设置;
所述第一装配圈22在第一板面28上还设置有第一加强筋221,所述第一加强筋221分别与承载部23、内侧凸部224、第二加强筋222、外侧凸部225连接,一方面提高承载部23的机械强度,另一方面进一步提高第一装配圈22的机械性能。
此外,所述第一装配圈22在第二板面29上设置有外侧加强部226,所述外侧加强部226与第二板面29的外缘连接;在外侧加强部226与第一导风圈21之间,第二板面29上设置有第四加强筋228;通过在第二板面29上设置外侧加强部226、第四加强筋228,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一装配圈22的机械强度;与此同时,第二板面29上还设置有第三加强筋227,所述第三加强筋227分别与第一导风圈21、第四加强筋228、外侧加强部226连接,一方面有利于改善第一导风圈21上的受力分布情况,以提高其机械性能,另一方面进一步提高了第一装配圈22的机械强度。
对于第一导流圈2与第二导流圈3之间的配合关系,为了确保第一导流圈2与第二导流圈3之间装配的便捷程度,所述第一导流圈2与第二导流圈3连接;
具体的,第二导流圈3的导流部32与承载部23连接,且所述导流部32通过承载部23与第一导风圈21配合,使得第一进风口20与第二进风口30连通,共同组成风道的一部分;
其中,第二导流圈3的第二进风圈323与承载部23连接,所述承载部23上设置有定位板24,所述第二进风圈323上设置有定位开口35,所述定位板24与定位开口35卡接;从而在第一导流圈2与第二导流圈3的生产装配过程中,将第一导流圈2与主体1进行卡接固定后,只需将第一导流圈2的定位板24与第二导流圈3的定位开口35对齐,然后卡接在一起,即实现了第一导流圈2与第二导流圈3的配合,同时也能够对第二导流圈3进行限位,避免第二导流圈3与第一导流圈2发生脱离或相对运动,影响第二导流圈3与主体1的安装。
相应的,为了便于第一导流圈2与第二导流圈3之间进行装配,第一加强筋221在靠近承载部23的一端上设置有倒角边2211,使第二导流圈3的第二进风圈323在装配过程中,能够较为平缓地放置在第一导流圈2的承载部23上。
考虑到电控装置4在所述环状腔体中装配的便捷性,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控装置4与第一导流圈2连接,所述电控装置4包括电气元件和至少一个电控盒40,所述电气元件被设置在电控盒40中,相应的,所述电控盒40设置在所述环状腔体中;具体的,所述电控盒40与第一导流圈2的第一装配圈22连接;其中,所述电控装置4的电控盒40至少以卡接方式与第一导流圈2的第一装配圈22连接;
在第一装配圈22上,在其承载部23上设置定位板24,以起到与第二导流圈3定位连接的同时,所述定位板24也与内侧凸部224连接,即所述定位板24分别与承载部23、内侧凸部224连接;所述定位板24在靠近内侧凸部224的一侧设置卡接槽241;所述电控盒40上设置卡线部41,所述卡线部41与卡接槽241连接,从而实现电控盒40与第一装配圈22之间的卡接;
为了确保定位板24的机械性能,避免第一导流圈2与第二导流圈3、电控装置4在装配过程中发生破裂或装配失效的情况,所述定位板24上设置有第二加强肋242,所述第二加强肋242与内侧凸部224连接,用于改善定位板24上的受力分布情况,提高定位板24的机械强度。
所述卡线部41包括第一卡线板411、第二卡线板412、卡线底板413,所述第一卡线板411、第二卡线板412、卡线底板413均与电控盒40的外侧壁连接,卡线底板413分别与第一卡线板411、第二卡线板412连接,且第一卡线板411、第二卡线板412、卡线底板413之间形成走线腔415,且所述走线腔415贯穿电控盒40,形成电控盒40的过线开口,即可以视为走线通道。
第一卡线板411、第二卡线板412、卡线底板413分别与卡接槽241配合,从而实现卡线部41与卡接槽241之间的卡接。
所述卡线部41还包括第二分线柱414,所述第二分线柱414与卡线底板413连接,所述第二分线柱414设置在第一卡线板411、第二卡线板412之间,用于对走线腔415中的电线进行分线,例如将引入线与导出线分开。
为了确保电控盒40与第一装配圈22之间装配的牢靠性,在电控盒40与第一装配圈22卡接的基础上,本实施例分别在水平方向以及竖直方向上,对电控盒40与第一装配圈22之间的装配关系做进一步说明。
首先,在水平方向上,电控盒40与第一装配圈22之间主要以卡接配合为主,用于对电控盒40进行水平方向上的限位;具体的,所述第一装配圈22在外侧凸部225上设置至少两个周向限位板2251,所述电控盒40设置在任意两个相邻的周向限位板2251之间,且电控盒40与两个相邻的周向限位板2251卡接,用于对电控盒40在圆周方向上进行限位;同时,所述第一装配圈22在第二加强筋222上设置有限位凸块2221,所述限位凸块2221与电控盒40配合,用于协助周向限位板2251对电控盒40进行进一步的限位;所述第一装配圈22在内侧凸部224上设置径向限位板2241,所述径向限位板2241与定位板24配合,所述电控盒40设置在径向限位板2241与主体1之间,且电控盒40卡接在径向限位板2241与主体1之间,用于实现对电控盒40在径向方向上的限位;从而通过第一装配圈22对电控盒40分别在圆周方向、径向方向上进行限位,从而确保了电控盒40与第一装配圈22在水平方向上能够进行较为牢靠地连接。
其次,在竖直方向上,电控盒40与第一装配圈22之间主要以螺栓连接为主,用于对电控盒40进行竖直方向上的固定;具体的,第一导流圈2在第一装配圈22上设置第二装配部223,所述第二装配部223贯穿第一装配圈22;在靠近第一板面28的一侧,第二装配部223上设置有第一装配孔2231,电控盒40上设置第二装配孔43,所述第一装配孔2231与第二装配孔43配合,通过将螺栓依次旋入第二装配孔43、第一装配孔2231中,从而将电控盒40与第一装配圈22以螺栓连接的方式进行连接,不仅能够确保电控盒40与第一装配圈22在竖直方向上能够进行较为牢靠地连接,而且能够进一步提高电控盒40与第一装配圈22在水平方向上的装配牢靠性。
在对电控装置4进行装配的过程中,先将电控盒40的卡线部41与第一导流圈2的卡接槽241进行卡接,与此同时,第一装配圈22与电控盒40在水平方向上进行卡接,且第一装配孔2231与第二装配孔43对齐,通过将螺栓依次旋入第二装配孔43、第一装配孔2231中,从而实现了电控装置4与第一导流圈2之间的安装。
与常规认知相同的是,电控装置4在装配的同时,由于电控装置4还与吸顶机中其他相关部件(如空调电动机、传感器等)进行电连接,还需要考虑到电控装置4的走线情况。对于本实施例中的电控装置4而言,被设置在第一导流圈2、第二导流圈3、主体1之间所形成环状腔体中,且电控装置4与第一导流圈2连接;因此,为了确保电控装置4能够与吸顶机相关部件进行电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流圈2上设置走线部,从而使得电控装置4与吸顶机相关部件之间的连接线,能够穿入环状腔体中,实现电控装置4与吸顶机相关部件之间的连接;
具体的,所述走线部包括走线口26,所述走线口26设置在第一装配圈22的外缘,所述走线口26贯穿第一装配圈22,形成进风导流圈上的一个走线通道;所述电控盒40上设置有导线孔42,所述导线孔42与走线口26配合,从而便于将电线从环状腔体中引入或向环状腔体中导出;
与此同时,为了提高第一导流圈2在走线功能上的通配性,在第一装配圈22外缘设置走线口26的同时,所述走线部还包括卡线件25,所述卡线件25设置在第一装配圈22的内侧凸部224;相应的,第二导流圈3在第二进风圈323上设置有走线开口36,所述走线开口36与卡线件25配合,形成进风导流圈上的另一个走线通道,用于将电线从靠近风道的一侧引入环状腔体或从环状腔体中导出,以满足不同型号吸顶机对于电控装置4的走线情况的不同需求,从而提高了第一导流圈2在走线功能上的通配性;
对于卡线件25而言,包括第一卡线臂251、第二卡线臂252、第一分线柱253;第一卡线臂251、第二卡线臂252、第一分线柱253均与内侧凸部224连接;第一卡线臂251与第二卡线臂252配合,且第一卡线臂251与第二卡线臂252均分别与走线开口36配合,共同形成走线通道;第一分线柱253设置在第一卡线臂251、第二卡线臂252之间,用于对走线通道中的电线进行分线,例如将引入线与导出线进行分开。
作为优选,电控线通过导线孔42引入电控盒40内部,并使电控线与电路板等电气元件连接;具体的,对于所述电控盒40而言,所述电控盒40包括第一盒体401、第二盒体402,所述第一盒体401与第二盒体402连接,且第一盒体401与第二盒体402之间形成空腔结构,所述电气元件设置在所述空腔结构中;所述第一盒体401上设置第一卡扣44,所述第二盒体402上设置有对应的卡孔,所述第一卡扣44与第二盒体402的卡孔卡接;作为优选,所述卡线部41、导线孔42均设置在第一盒体401的侧壁上,所述第二装配孔43设置在第一盒体401的底板上,且第二装配孔43贯穿第一盒体401的底板。
为了进一步确保第一盒体401与第二盒体402之间连接的牢靠性;所述第一盒体401上设置盒体装配部45,所述盒体装配部45上设置第三装配孔451,所述第二盒体402上设置有第四装配孔,所述第三装配孔451与第四装配孔配合;在第一盒体401通过第一卡扣44与第二盒体402进行卡接后,第三装配孔451与第四装配孔自行对齐,仅需将螺栓依次旋入第四装配孔、第三装配孔451中,即可实现第一盒体401与第二盒体402之间的装配。
对于电控盒40中电气元件的固定而言,所述第一盒体401的内部设置电路板固定部46,所述电路板固定部46与电气元件连接,具体的,所述电路板固定部46上设置至少两个卡接片461,用于对电气元件进行卡接固定,所述电路板固定部46上还设置定位柱462,用于对电气元件进行定位,避免出现误装配的情况;所述卡接片461、定位柱462均与电气元件连接。
为了避免电控盒40内部电控线排布过于杂乱,所述第一盒体401的内部还设置有集线槽47,所述集线槽47分别与导线孔42、电路板固定部46配合,从而从导线孔42进入电控盒40内部的电控线,首先经过集线槽47进行汇集,然后再与固定在电路板固定部46上的电气元件进行连接。
同时,为了提高第一导流圈2与电控装置4装配的通配性能,在第一装配圈22上设置有若干个第二装配部223,以满足不同型号吸顶机对电控装置4安装位置的需求,以及电控装置4中电控盒个数的需求;与常规认知相同,由于每一个第二装配部223上均设置有第一装配孔2231,随着第二装配部223个数的增多,会使得第一装配圈22的受力分布情况变差,反而不利于提高第一导流圈2的机械性能;
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在确保对电控装置4的安装需求的同时,确保第一导流圈2的机械性能,本实施例对第二装配部223的设置情况以及其具体结构做进一步介绍;
具体的,所述第二装配部223贯穿第一装配圈22,即第二装配部223贯穿第一板面28和第二板面29,且第二装配部223分别与第一板面28、第二板面29连接;为了进一步提高第一导流圈2的机械性能,所述第二装配部223与第一装配圈22一体成型。
在靠近第一板面28的一侧,第二装配部223至少与第二加强筋222连接,以提高第二装配部223在与第一板面28的连接处的机械强度;其中,第二装配部223还可以同时与第一加强筋221、第二加强筋222连接;
在靠近第二板面29的一侧,所述第二装配部223至少与外侧加强部226、第四加强筋228连接,以提高第二装配部223在与第二板面29的连接处的机械强度;其中,所述第二装配部223还可以同时与外侧加强部226、第四加强筋228、第三加强筋227连接;
在靠近第二板面29的一侧,所述第二装配部223包括加强圈2232、装配柱2233、第一加强肋2235,所述加强圈2232、装配柱2233、第一加强肋2235分别与第二板面29连接;其中,所述加强圈2232至少与外侧加强部226、第四加强筋228连接,所述装配柱2233设置在加强圈2232中,作为优选,所述装配柱2233与加强圈2232同心设置;所述第一加强肋2235分别与装配柱2233、加强圈2232连接,且第一加强肋2235、装配柱2233、加强圈2232之间形成减重槽2234,从而不仅确保了第二装配部223在与第二板面29的连接处的机械强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第一导流圈2的重量。
除此之外,在靠近第一板面28的一侧,第二装配部223上设置有第一装配孔2231;相应的,第一装配柱2233与第一装配孔2231配合;第一装配孔2231可以完全贯穿第一装配柱2233,即第一装配孔2231完全贯穿第二装配部223,形成一个通孔结构;第一装配孔2231也可以设置在第一装配柱2233中,形成一个仅在靠近第一板面28的一侧具有开口的孔结构。
在吸顶机的正常使用过程中,第二导流圈3不仅需要与主体1的第二装配面12连接,而且需要对风道防护网进行挂载,同时第一导流圈2通过承载部23与第二导流圈3的第二进风圈323进行装配,这导致第二导流圈3上存在多个受力位置,因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确保第二导流圈3具有较好的机械强度,本实施例在第二导流圈3上设置至少两种加强结构;
同时考虑到不影响第二导流圈3进风效率的基础上,在靠近第一导流圈2的一侧,所述第二导流圈3上设置有至少两个加强件;具体的,在靠近第一导流圈2的一侧,所述第二导流圈3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五加强筋37和至少一个第六加强筋38,所述第五加强筋37分别与第一安装板311、连接板312、第二安装板313连接,所述第六加强筋38分别与第二安装板313、第一进风圈321、过渡圈322、第二进风圈323连接;
为了进一步改善第二导流圈3上的受力分布情况,以提高第二导流圈3的机械性能;第五加强筋37在第二导流圈3上呈圆周阵列设置,第六加强筋38在第二导流圈3上呈圆周阵列设置;其中,第五加强筋37与第六加强筋38之间可以间隔设置;也可以将至少两个第五加强筋37相邻设置,视为第五加强组,将至少两个第六加强筋38相邻设置,视为第六加强组,第五加强组与第六加强组之间间隔设置。
为了确保第一导流圈2、第二导流圈3在实际生产加工过程中的便捷性以及提高其机械性能,所述第一导流圈2为一体成型,其中,第一板面28上的第一加强筋221与第二板面29上的第三加强筋227可以是错位设置,也可以是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二导流圈3为一体成型,具体的,第五加强筋37、第六加强筋38与第二导流圈3为一体成型。
在吸顶机及其进风导流圈、电控装置4的结构以及装配关系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简化了吸顶机在装配过程中的操作,以提高吸顶机中进风导流圈、电控装置4的装配便捷性,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吸顶机的安装方法,包括:
S1、将电控线通过走线口26穿过第一装配圈22,将第一导流圈2与主体1进行卡接;
其中,首先将主体1内部设置的电控线,例如电动机、传感器等电控线,通过走线口26穿过第一装配圈22,且电控线暂时被放置在第一板面28上,从而使得电控线进入环状腔体中;
然后,第一导流圈2的第一装配圈22上设置有卡接部27,所述卡接部27上设置有第一卡接孔271;相应的,主体1在第一装配面11上设置有卡爪,通过第一卡接孔271与卡爪进行卡接,从而首先将第一导流圈2与主体1进行固定。
S2、将第一盒体401分别与第一装配圈22、周向限位板2251、径向限位板2241、主体1配合,同时将卡线部41与卡接槽241卡接;
其中,在水平方向上,第一盒体401与两个相邻的周向限位板2251卡接,用于对第一盒体401在圆周方向上进行限位,第一盒体401卡接在径向限位板2241与主体1之间,用于实现对第一盒体401在径向方向上的限位,从而通过将第一盒体401分别与第一装配圈22、周向限位板2251、径向限位板2241、主体1配合,使得第一盒体401与第一装配圈22在水平方向上能够进行较为牢靠地连接;与此同时,将第一盒体401的卡线部41与第一导流圈2的卡接槽241进行卡接,一方面对第一盒体401后续的装配进行定位,另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第一盒体401与第一装配圈22在水平方向上的装配牢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对第一盒体401进行装配之前,将第一盒体401通过电路板固定部46与电气元件固定连接。
S3、将螺栓依次旋入第二装配孔43、第一装配孔2231中;
经过步骤S2,在第一盒体401与第一装配圈22在水平方向上装配完成后,第一装配孔2231与第二装配孔43自行对齐,仅需将螺栓依次旋入第二装配孔43、第一装配孔2231中,便可将第一盒体401与第一装配圈22在竖直方向上进行固定;
即通过步骤S2、步骤S3,分别在水平方向、竖直方向上,将第一盒体401与第一装配圈22进行装配连接,从而实现了第一盒体401的固定。
S4、将电控线依次穿过导线孔42、集线槽47,并将电控线与第一盒体401中的电气元件连接;
在对第一盒体401进行固定后,将步骤S1中暂时放置在第一板面28上的电控线穿入导线孔42、集线槽47,并将电控线与第一盒体401中的电气元件的接线端相连接,从而一方面确保了电控装置4与吸顶机中其他相关部件(如空调电动机、传感器等)之间的电连接,另一方面能够较为简捷地对电控线的走线、布线情况进行操作,提高了吸顶机的装配效率。
S5、将第一盒体401与第二盒体402连接;
具体的,首先将第一盒体401上的第一卡扣44与第二盒体402的卡孔卡接,然后第三装配孔451与第四装配孔自行对齐,仅需将螺栓依次旋入第四装配孔、第三装配孔451中,即可实现第一盒体401与第二盒体402之间的装配;同时在第一盒体401与第二盒体402进行装配后,也对导线孔42中的电控线进行了固定,避免电控线从电控盒40中脱离出来。
S6、将定位板24与定位开口35卡接;
在将第一导流圈2固定在主体1上,以及将电控盒40固定在第一导流圈2上之后,只需将第一导流圈2的定位板24与第二导流圈3的定位开口35对齐,然后卡接在一起,即实现了第一导流圈2与第二导流圈3的配合;此时,第二导流圈3的第二进风圈323与承载部23自行贴合,使得第一进风口20与第二进风口30进行配合,形成进风通道。
S7、通过螺栓将第二导流圈3与主体1连接。
经过步骤S4,在第一导流圈2与第二导流圈3装配完成后,第二导流圈3的第一安装板311上设置的第一安装孔33与主体1的第二装配面12上设置的第二安装孔自行对齐,仅需将螺栓依次旋入第一安装孔33、第二安装孔,从而将第二导流圈3与主体1固定连接。
经过步骤S1-步骤S7的装配过程,能够简单快捷地将进风导流圈、电控装置4固定在主体1上,从而不仅确保了吸顶机装配过程中各零部件之间装配的牢靠性,而且简化了吸顶机在装配过程中的操作,提高了吸顶机的装配效率。
在本发明中,对于吸顶机而言,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吸顶机的相关结构及装配关系的基础上,所述吸顶机还包括前面板、外壳体、接水盘、换热盘管、导风装置等结构在内的空调常规构件;同样的,所述吸顶机还包括空调室外机以及相关部件;鉴于其均为现有技术,在此不进行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吸顶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顶机包括主体(1)、第一导流圈(2)、第二导流圈(3)、电控装置(4),所述电控装置(4)包括电气元件和至少一个电控盒(40),所述电控盒(40)包括第一盒体(401)、第二盒体(402),所述第一盒体(401)与第二盒体(402)连接,且第一盒体(401)与第二盒体(402)之间形成空腔结构,所述电气元件设置在所述空腔结构中;所述第一导流圈(2)与主体(1)连接,所述第二导流圈(3)与主体(1)连接,所述第一导流圈(2)与第二导流圈(3)连接,所述第一导流圈(2)、第二导流圈(3)上均设置加强筋;所述第一导流圈(2)、第二导流圈(3)、主体(1)之间形成环状腔体,所述电控盒(40)设置在所述环状腔体中,且所述电控盒(40)与第一导流圈(2)连接;所述第一导流圈(2)的第一装配圈(22)上设置走线口(26),所述走线口(26)贯穿第一装配圈(22),所述走线口(26)与电控盒(40)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吸顶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圈(2)包括第一导风圈(21)和第一装配圈(22),所述第一导风圈(21)与第一装配圈(22)连接,所述第二导流圈(3)包括第二装配圈(31)和导流部(32),所述第二装配圈(31)与导流部(32)连接;所述导流部(32)上设置定位开口(35),所述第一装配圈(22)上设置有承载部(23),所述承载部(23)上设置有定位板(24),所述定位板(24)与定位开口(35)卡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吸顶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装配圈(22)包括第一板面(28),所述第一装配圈(22)在第一板面(28)上设置内侧凸部(224)、第二加强筋(222)、外侧凸部(225);所述内侧凸部(224)与承载部(23)配合,所述外侧凸部(225)与第一板面(28)连接,所述第二加强筋(222)设置在内侧凸部(224)、外侧凸部(225)之间;所述定位板(24)分别与承载部(23)、内侧凸部(224)连接,所述定位板(24)在靠近内侧凸部(224)的一侧设置卡接槽(241);所述电控盒(40)上设置卡线部(41),所述卡线部(41)与卡接槽(241)卡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吸顶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装配圈(22)在外侧凸部(225)上设置至少两个周向限位板(2251),所述电控盒(40)设置在任意两个相邻的周向限位板(2251)之间,且电控盒(40)与两个相邻的周向限位板(2251)卡接;所述第一装配圈(22)在内侧凸部(224)上设置径向限位板(2241),所述径向限位板(2241)与定位板(24)配合,所述电控盒(40)设置在径向限位板(2241)与主体(1)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吸顶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盒体(401)上设置有导线孔(42),所述导线孔(42)与走线口(26)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吸顶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盒体(401)内设置有电路板固定部(46)、集线槽(47),所述电路板固定部(46)与电气元件连接,所述集线槽(47)分别与导线孔(42)、电路板固定部(46)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吸顶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盒体(401)上设置第一卡扣(44),所述第二盒体(402)上设置有卡孔,所述第一卡扣(44)与第二盒体(402)的卡孔卡接;
所述第一盒体(401)上设置盒体装配部(45),所述盒体装配部(45)上设置第三装配孔(451),所述第二盒体(402)上设置有第四装配孔,所述第三装配孔(451)与第四装配孔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吸顶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圈(2)与主体(1)之间以螺栓连接的方式进行连接,所述第二导流圈(3)与主体(1)卡接,所述电控盒(40)以螺栓连接的方式与第一装配圈(22)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吸顶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装配圈(22)上设置第二装配部(223),所述第二装配部(223)上设置第一装配孔(2231),所述电控盒(40)上设置第二装配孔(43),所述第一装配孔(2231)与第二装配孔(43)配合。
10.一种吸顶机的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顶机为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吸顶机,所述安装方法包括:
S1、将电控线通过走线口(26)穿过第一装配圈(22),将第一导流圈(2)与主体(1)进行卡接;
S2、将第一盒体(401)分别与第一装配圈(22)、周向限位板(2251)、径向限位板(2241)、主体(1)配合,同时将卡线部(41)与卡接槽(241)卡接;
S3、将螺栓依次旋入第二装配孔(43)、第一装配孔(2231)中;
S4、将电控线依次穿过导线孔(42)、集线槽(47),并将电控线与电气元件连接;
S5、将第一盒体(401)与第二盒体(402)连接;
S6、将定位板(24)与定位开口(35)卡接;
S7、通过螺栓将第二导流圈(3)与主体(1)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400832.7A CN111207443B (zh) | 2018-11-22 | 2018-11-22 | 一种吸顶机及其安装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400832.7A CN111207443B (zh) | 2018-11-22 | 2018-11-22 | 一种吸顶机及其安装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207443A true CN111207443A (zh) | 2020-05-29 |
CN111207443B CN111207443B (zh) | 2021-10-01 |
Family
ID=707824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1400832.7A Active CN111207443B (zh) | 2018-11-22 | 2018-11-22 | 一种吸顶机及其安装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207443B (zh)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3074900A (ja) * | 2001-08-30 | 2003-03-12 | Hitachi Ltd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
JP3928294B2 (ja) * | 1999-03-05 | 2007-06-13 |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機 |
CN103398460A (zh) * | 2013-07-30 | 2013-11-20 | 广东志高暖通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 导风圈与电控盒总成、导风圈和空调内机及空调 |
CN204558256U (zh) * | 2015-04-30 | 2015-08-12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器电容盒及空调器 |
CN205793811U (zh) * | 2016-06-27 | 2016-12-07 | 芜湖美智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 电控盒及空调室内机 |
CN207350489U (zh) * | 2017-06-23 | 2018-05-11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空调室内机 |
CN207922483U (zh) * | 2018-02-27 | 2018-09-28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 |
-
2018
- 2018-11-22 CN CN201811400832.7A patent/CN111207443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928294B2 (ja) * | 1999-03-05 | 2007-06-13 |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機 |
JP2003074900A (ja) * | 2001-08-30 | 2003-03-12 | Hitachi Ltd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
CN103398460A (zh) * | 2013-07-30 | 2013-11-20 | 广东志高暖通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 导风圈与电控盒总成、导风圈和空调内机及空调 |
CN204558256U (zh) * | 2015-04-30 | 2015-08-12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器电容盒及空调器 |
CN205793811U (zh) * | 2016-06-27 | 2016-12-07 | 芜湖美智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 电控盒及空调室内机 |
CN207350489U (zh) * | 2017-06-23 | 2018-05-11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空调室内机 |
CN207922483U (zh) * | 2018-02-27 | 2018-09-28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207443B (zh) | 2021-10-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3124888B1 (en) | Indoor unit of air conditioner | |
KR20170020146A (ko) |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 |
CN111207443B (zh) | 一种吸顶机及其安装方法 | |
CN111207449B (zh) | 一种吸顶机及其安装方法 | |
CN217303007U (zh) | 空调器的室外机组和空调器 | |
CN212179049U (zh) | 整体式空调器 | |
CN212511416U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11695167U (zh) | 一体式空调 | |
CN215336670U (zh) | 一种天花机 | |
CN212179060U (zh) | 空调器 | |
EP3385627B1 (en) | Outdoor unit | |
CN210441323U (zh) | 风管机 | |
CN209541047U (zh) | 一种空调器室外机 | |
CN107965855B (zh) | 空调室外机及空调机组 | |
CN219572092U (zh) | 一种空调器 | |
CN221763678U (zh) | 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 |
CN219036872U (zh) | 一种空调器 | |
CN212805856U (zh) | 窗式空调器 | |
CN221763677U (zh) | 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 |
CN218721883U (zh) | 室内机 | |
CN221763679U (zh) | 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 |
CN220689209U (zh) | 管道式空调室内机 | |
CN218154491U (zh) | 吊顶式室内机 | |
CN218495093U (zh) | 外壳组件及空调室内机 | |
CN218495118U (zh) | 风管式空调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