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56894A - 甲醇转化制烯烃的反应系统及其反应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甲醇转化制烯烃的反应系统及其反应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056894A CN111056894A CN201811206977.3A CN201811206977A CN111056894A CN 111056894 A CN111056894 A CN 111056894A CN 201811206977 A CN201811206977 A CN 201811206977A CN 111056894 A CN111056894 A CN 11105689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luidized bed
- reactor
- catalyst
- bed reactor
- b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OKKJLVBELUTLKV-UHFFFAOYSA-N Methanol Chemical compound OC OKKJLVBELUTLKV-UHFFFAOYSA-N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76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2
- 150000001336 alkenes Chemical clas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0
- JRZJOMJEPLMPRA-UHFFFAOYSA-N olefin Natural products CCCCCCCC=C JRZJOMJEPLMPRA-UHFFFAOYSA-N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239000003054 catalys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12
- 239000002994 raw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2
- 239000007795 chemical reaction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9
- 230000008929 regener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7
- 238000011069 regene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7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7
- 229930195733 hydrocarbon Natural produ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6
- 150000002430 hydrocarbons Chemical clas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3
- 239000004215 Carbon black (E152)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5
- 125000004432 carbon atom Chemical group C*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0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8
- IJGRMHOSHXDMSA-UHFFFAOYSA-N Atomic nitrogen Chemical compound N#N IJGRMHOSHXDMSA-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1 olefin hydrocarbon Chemical clas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757 nitro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776 industrial produ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1
- VGGSQFUCUMXWEO-UHFFFAOYSA-N Ethene Chemical compound C=C VGGSQFUCUMXWE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7
- 239000005977 Eth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7
- JGNPSJMNGPUQIW-UHFFFAOYSA-N [C].CC=C Chemical group [C].CC=C JGNPSJMNGPUQIW-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2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9
- 229910052799 carb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7
- QQONPFPTGQHPMA-UHFFFAOYSA-N propylene Natural products CC=C QQONPFPTGQHPMA-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5
- 125000004805 propylene group Chemical group [H]C([H])([H])C([H])([*:1])C([H])([H])[*:2] 0.000 description 5
- VNWKTOKETHGBQD-UHFFFAOYSA-N methane Chemical compound C VNWKTOKETHGBQ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3208 petrole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LCGLNKUTAGEVQW-UHFFFAOYSA-N Dimethyl ether Chemical compound COC LCGLNKUTAGEVQW-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LFQSCWFLJHTTHZ-UHFFFAOYSA-N Ethanol Chemical compound CCO LFQSCWFLJHTTH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atomic oxygen Chemical compound [O]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587 bubb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150000001875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TZIHFWKZFHZASV-UHFFFAOYSA-N methyl formate Chemical compound COC=O TZIHFWKZFHZAS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345 natural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1301 oxyge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60 oxy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047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5484 reaction tim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Chemical compound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028 Biom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XOBKSJJDNFUZPF-UHFFFAOYSA-N Methoxyethane Chemical compound CCOC XOBKSJJDNFUZP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1298 alcohol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245 co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034 coal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IEJIGPNLZYLLBP-UHFFFAOYSA-N dimethyl carbonate Chemical compound COC(=O)OC IEJIGPNLZYLLB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2148 ester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2170 ether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808 molecular sie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492 regene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17 secondary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URGAHOPLAPQHLN-UHFFFAOYSA-N sodium aluminosilicate Chemical compound [Na+].[Al+3].[O-][Si]([O-])=O.[O-][Si]([O-])=O URGAHOPLAPQHL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C—ACYCLIC OR CARBOCYCLIC COMPOUNDS
- C07C1/00—Preparation of hydrocarbons from one or more compounds, none of them being a hydrocarbon
- C07C1/20—Preparation of hydrocarbons from one or more compounds, none of them being a hydrocarbon starting from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only oxygen atoms as heteroatom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2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emical industry
- Y02P20/50—Improvements relating to the production of bulk chemicals
- Y02P20/584—Recycling of catalyst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3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oil refining and petrochemical industry
- Y02P30/2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oil refining and petrochemical industry using bio-feedstock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3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oil refining and petrochemical industry
- Y02P30/40—Ethylene production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Organic Low-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And Preparation Thereof (AREA)
- Devices And Processes Conducted In The Presence Of Fluids And Solid Part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甲醇转化制烯烃的反应系统及其反应方法,主要解决现有技术中烯烃收率低的问题。本发明通过甲醇原料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和再生催化剂接触反应,得到富含烯烃的反应产物和待生催化剂,反应产物经旋风分离器进入后续分离系统,待生催化剂上行经流化床内反应器和催化剂分配器进入二密床;二密床内的部分待生催化剂经溢流管流出并下行经流化床反应器内环形通道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二密床内部分待生催化剂经待生斜管进入再生器再生得到再生催化剂;再生催化剂经再生斜管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的技术方案,较好地解决了该问题,可用于烯烃工业生产中。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甲醇转化制烯烃的反应系统及其反应方法。
背景技术
低碳烯烃,即乙烯和丙烯,是两种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其需求量在不断增加。一般地,乙烯、丙烯是通过石油路线来生产,但由于石油资源有限的供应量及较高的价格,由石油资源生产乙烯、丙烯的成本不断增加。近年来,人们开始大力发展替代原料转化制乙烯、丙烯的技术。其中,一类重要的用于低碳烯烃生产的替代原料是含氧化合物,例如醇类(甲醇、乙醇)、醚类(二甲醚、甲乙醚)、酯类(碳酸二甲酯、甲酸甲酯)等,这些含氧化合物可以通过煤、天然气、生物质等能源转化而来。某些含氧化合物已经可以达到较大规模的生产,如甲醇,可以由煤或天然气制得,工艺十分成熟,可以实现上百万吨级的生产规模。由于含氧化合物来源的广泛性,再加上转化生成低碳烯烃工艺的经济性,所以由含氧化合物转化制烯烃(OTO)的工艺,特别是由甲醇转化制烯烃(MTO)的工艺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US4499327专利中对磷酸硅铝分子筛催化剂应用于甲醇转化制烯烃工艺进行了详细研究,认为SAPO-34是MTO工艺的首选催化剂。SAPO-34催化剂具有很高的低碳烯烃选择性,而且活性也较高,可使甲醇转化为低碳烯烃的反应时间达到小于10秒的程度,更甚至达到提升管的反应时间范围内。
US6166282中公布了一种甲醇转化为低碳烯烃的技术和反应器,采用快速流化床反应器,气相在气速较低的密相反应区反应完成后,上升到内径急速变小的快分区后,采用特殊的气固分离设备初步分离出大部分的夹带催化剂。由于反应后产物气与催化剂快速分离,有效的防止了二次反应的发生。经模拟计算,与传统的鼓泡流化床反应器相比,该快速流化床反应器内径及催化剂所需藏量均大大减少。
CN1723262中公布了带有中央催化剂回路的多级提升管反应装置用于氧化物转化为低碳烯烃工艺,该套装置包括多个提升管反应器、气固分离区、多个偏移元件等,每个提升管反应器各自具有注入催化剂的端口,汇集到设置的分离区,将催化剂与产品气分开。
目前MTO反应器包括鼓泡流化床、湍动流化床、快速流化床等流态化型式,仍然存在低碳烯烃选择性较低的问题。本专利有针对性的解决了该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是现有技术中烯烃收率低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甲醇转化制烯烃的反应系统。该反应系统具有烯烃收率高的优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二是提供一种与解决技术问题之一相对应的反应方法。
为解决上述问题之一,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甲醇转化制烯烃的反应系统,包括流化床反应器(1)、二密床(2)、流化床反应器内环形通道(3)、流化床内反应器(4)、溢流管(15);其中:流化床反应器(1)和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二密床(2)同轴;二密床(2)和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流化床反应器内环形通道(3)和旋风分离器(6)均位于流化床反应器(1)内;待生斜管(13)和二密床(2)相连,再生斜管(12)和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相连;所述旋风分离器的料腿(7)在二密床(2)内;流化床内反应器(1)出口和催化剂分配器(8)相连。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催化剂分配器(8)催化剂出口为均匀分布的支管(16)组成,支管(16)开口垂直向下,相邻支管(16)的各自中心线间夹角α的范围为15°~90°。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溢流管(15)和二密床(2)间的夹角β的范围为20°~70°;溢流管(15)开口到二密床(2)底部的高度低于二密床(2)内催化剂床层的高度。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和流化床反应器中部(18)直径之比为(0.3~0.7)︰1。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流化床反应器中部(18)直径之比为(0.7~0.95)︰1。
为解决上述问题之二,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甲醇转化制烯烃的反应方法,采用上述反应系统,所述的反应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a)甲醇原料(5)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和再生催化剂(10)接触反应,得到富含烯烃的反应产物(9)和待生催化剂(11),反应产物(9)经旋风分离器(6)进入后续分离系统,待生催化剂(11)上行经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催化剂分配器(8)进入二密床(2);
b)二密床(2)内的部分待生催化剂(11)经溢流管(15)流出并下行经流化床反应器内环形通道(3)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二密床(2)内部分待生催化剂(11)经待生斜管(13)进入再生器再生得到再生催化剂(10);
c)再生催化剂(10)经再生斜管(12)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二密床(2)经溢流管(15)流出的部分待生催化剂和进入再生斜管(12)的部分待生催化剂量之比为(0.5~3):1。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流化床反应器(1)内反应温度为450~520℃,甲醇原料的重量空速为3~20小时-1,催化剂床层密度为70~250千克/立方米,反应表压为0~0.5兆帕。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二密床流化气(14)为水蒸汽和/或氮气和/或轻烃原料。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轻烃原料为碳四及碳四以上烃类,烯烃质量百分含量大于60%。
本发明提供嵌套式流化床反应器的技术方案,待生催化剂通过流化床反应器内环形通道进入流化床下部和新鲜再生剂混合,保证流化床下部主反应区内催化剂一定的积炭量。因为待生催化剂环形分布进入流化床下部,分布比较均匀,流化床反应器内催化剂的碳含量均匀,利于甲醇高效转化为乙烯和丙烯,得到非常高的收率。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乙烯和丙烯碳基总收率达到89.6重量%,取得了较好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2、3为本发明所述技术方案的装置示意图。
图中1中,1为流化床反应器;2为二密床;3为流化床反应器内环形通道;4为流化床内反应器;5为甲醇原料;6为旋风分离器;7为旋风分离器料腿;8为催化剂分配器;9为反应产物;10为再生催化剂;11为待生催化剂;12为再生斜管;13为待生斜管;14为二密床流化气;15为溢流管;16为支管;17为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8为流化床反应器中部。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阐述,但不仅限于本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采用如图1所示装置,流化床反应器(1)和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二密床(2)同轴;二密床(2)和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流化床反应器内环形通道(3)和旋风分离器(6)均位于流化床反应器(1)内;待生斜管(13)和二密床(2)相连,再生斜管(12)和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相连;所述旋风分离器的料腿(7)在二密床(2)内;流化床内反应器(1)出口和催化剂分配器(8)相连。
催化剂分配器(8)催化剂出口为均匀分布的支管(16)组成,支管(16)开口垂直向下,相邻支管(16)的各自中心线间夹角α的范围为15°。溢流管(15)和二密床(2)间的夹角β的范围为40°;溢流管(15)开口到二密床(2)底部的高度低于二密床(2)内催化剂床层的高度。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和流化床反应器中部(18)直径之比为0.5︰1。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流化床反应器中部(18)直径之比为0.8︰1。
甲醇原料(5)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和再生催化剂(10)接触反应,得到富含烯烃的反应产物(9)和待生催化剂(11),反应产物(9)经旋风分离器(6)进入后续分离系统,待生催化剂(11)上行经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催化剂分配器(8)进入二密床(2);二密床(2)内的部分待生催化剂(11)经溢流管(15)流出并下行经流化床反应器内环形通道(3)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二密床(2)内部分待生催化剂(11)经待生斜管(13)进入再生器再生得到再生催化剂(10);再生催化剂(10)经再生斜管(12)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
二密床(2)经溢流管(15)流出的部分待生催化剂和进入再生斜管(12)的部分待生催化剂量之比为2:1。
流化床反应器(1)内反应温度为490℃,甲醇原料的重量空速为15小时-1,催化剂床层密度为150千克/立方米,反应表压为0.25兆帕。
二密床流化气(14)为轻烃原料。轻烃原料为碳四及碳四以上烃类,烯烃质量百分含量为80%。
结果表明,乙烯和丙烯碳基总收率达到85.6重量%。
【实施例2】
采用如图1所示装置,流化床反应器(1)和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二密床(2)同轴;二密床(2)和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流化床反应器内环形通道(3)和旋风分离器(6)均位于流化床反应器(1)内;待生斜管(13)和二密床(2)相连,再生斜管(12)和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相连;所述旋风分离器的料腿(7)在二密床(2)内;流化床内反应器(1)出口和催化剂分配器(8)相连。
催化剂分配器(8)催化剂出口为均匀分布的支管(16)组成,支管(16)开口垂直向下,相邻支管(16)的各自中心线间夹角α的范围为90°。溢流管(15)和二密床(2)间的夹角β的范围为40°;溢流管(15)开口到二密床(2)底部的高度低于二密床(2)内催化剂床层的高度。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和流化床反应器中部(18)直径之比为0.5︰1。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流化床反应器中部(18)直径之比为0.8︰1。
甲醇原料(5)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和再生催化剂(10)接触反应,得到富含烯烃的反应产物(9)和待生催化剂(11),反应产物(9)经旋风分离器(6)进入后续分离系统,待生催化剂(11)上行经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催化剂分配器(8)进入二密床(2);二密床(2)内的部分待生催化剂(11)经溢流管(15)流出并下行经流化床反应器内环形通道(3)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二密床(2)内部分待生催化剂(11)经待生斜管(13)进入再生器再生得到再生催化剂(10);再生催化剂(10)经再生斜管(12)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
二密床(2)经溢流管(15)流出的部分待生催化剂和进入再生斜管(12)的部分待生催化剂量之比为2:1。
流化床反应器(1)内反应温度为490℃,甲醇原料的重量空速为15小时-1,催化剂床层密度为150千克/立方米,反应表压为0.25兆帕。
二密床流化气(14)为轻烃原料。轻烃原料为碳四及碳四以上烃类,烯烃质量百分含量为80%。
结果表明,乙烯和丙烯碳基总收率达到85.1重量%。
【实施例3】
采用如图1所示装置,流化床反应器(1)和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二密床(2)同轴;二密床(2)和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流化床反应器内环形通道(3)和旋风分离器(6)均位于流化床反应器(1)内;待生斜管(13)和二密床(2)相连,再生斜管(12)和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相连;所述旋风分离器的料腿(7)在二密床(2)内;流化床内反应器(1)出口和催化剂分配器(8)相连。
催化剂分配器(8)催化剂出口为均匀分布的支管(16)组成,支管(16)开口垂直向下,相邻支管(16)的各自中心线间夹角α的范围为30°。溢流管(15)和二密床(2)间的夹角β的范围为20°;溢流管(15)开口到二密床(2)底部的高度低于二密床(2)内催化剂床层的高度。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和流化床反应器中部(18)直径之比为0.5︰1。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流化床反应器中部(18)直径之比为0.8︰1。
甲醇原料(5)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和再生催化剂(10)接触反应,得到富含烯烃的反应产物(9)和待生催化剂(11),反应产物(9)经旋风分离器(6)进入后续分离系统,待生催化剂(11)上行经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催化剂分配器(8)进入二密床(2);二密床(2)内的部分待生催化剂(11)经溢流管(15)流出并下行经流化床反应器内环形通道(3)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二密床(2)内部分待生催化剂(11)经待生斜管(13)进入再生器再生得到再生催化剂(10);再生催化剂(10)经再生斜管(12)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
二密床(2)经溢流管(15)流出的部分待生催化剂和进入再生斜管(12)的部分待生催化剂量之比为2:1。
流化床反应器(1)内反应温度为490℃,甲醇原料的重量空速为15小时-1,催化剂床层密度为150千克/立方米,反应表压为0.25兆帕。
二密床流化气(14)为轻烃原料。轻烃原料为碳四及碳四以上烃类,烯烃质量百分含量为80%。
结果表明,乙烯和丙烯碳基总收率达到87.4重量%。
【实施例4】
采用如图1所示装置,流化床反应器(1)和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二密床(2)同轴;二密床(2)和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流化床反应器内环形通道(3)和旋风分离器(6)均位于流化床反应器(1)内;待生斜管(13)和二密床(2)相连,再生斜管(12)和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相连;所述旋风分离器的料腿(7)在二密床(2)内;流化床内反应器(1)出口和催化剂分配器(8)相连。
催化剂分配器(8)催化剂出口为均匀分布的支管(16)组成,支管(16)开口垂直向下,相邻支管(16)的各自中心线间夹角α的范围为30°。溢流管(15)和二密床(2)间的夹角β的范围为70°;溢流管(15)开口到二密床(2)底部的高度低于二密床(2)内催化剂床层的高度。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和流化床反应器中部(18)直径之比为0.5︰1。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流化床反应器中部(18)直径之比为0.8︰1。
甲醇原料(5)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和再生催化剂(10)接触反应,得到富含烯烃的反应产物(9)和待生催化剂(11),反应产物(9)经旋风分离器(6)进入后续分离系统,待生催化剂(11)上行经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催化剂分配器(8)进入二密床(2);二密床(2)内的部分待生催化剂(11)经溢流管(15)流出并下行经流化床反应器内环形通道(3)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二密床(2)内部分待生催化剂(11)经待生斜管(13)进入再生器再生得到再生催化剂(10);再生催化剂(10)经再生斜管(12)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
二密床(2)经溢流管(15)流出的部分待生催化剂和进入再生斜管(12)的部分待生催化剂量之比为2:1。
流化床反应器(1)内反应温度为490℃,甲醇原料的重量空速为15小时-1,催化剂床层密度为150千克/立方米,反应表压为0.25兆帕。
二密床流化气(14)为轻烃原料。轻烃原料为碳四及碳四以上烃类,烯烃质量百分含量为80%。
结果表明,乙烯和丙烯碳基总收率达到86.7重量%。
【实施例5】
采用如图1所示装置,流化床反应器(1)和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二密床(2)同轴;二密床(2)和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流化床反应器内环形通道(3)和旋风分离器(6)均位于流化床反应器(1)内;待生斜管(13)和二密床(2)相连,再生斜管(12)和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相连;所述旋风分离器的料腿(7)在二密床(2)内;流化床内反应器(1)出口和催化剂分配器(8)相连。
催化剂分配器(8)催化剂出口为均匀分布的支管(16)组成,支管(16)开口垂直向下,相邻支管(16)的各自中心线间夹角α的范围为30°。溢流管(15)和二密床(2)间的夹角β的范围为40°;溢流管(15)开口到二密床(2)底部的高度低于二密床(2)内催化剂床层的高度。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和流化床反应器中部(18)直径之比为0.3︰1。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流化床反应器中部(18)直径之比为0.8︰1。
甲醇原料(5)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和再生催化剂(10)接触反应,得到富含烯烃的反应产物(9)和待生催化剂(11),反应产物(9)经旋风分离器(6)进入后续分离系统,待生催化剂(11)上行经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催化剂分配器(8)进入二密床(2);二密床(2)内的部分待生催化剂(11)经溢流管(15)流出并下行经流化床反应器内环形通道(3)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二密床(2)内部分待生催化剂(11)经待生斜管(13)进入再生器再生得到再生催化剂(10);再生催化剂(10)经再生斜管(12)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
二密床(2)经溢流管(15)流出的部分待生催化剂和进入再生斜管(12)的部分待生催化剂量之比为2:1。
流化床反应器(1)内反应温度为490℃,甲醇原料的重量空速为15小时-1,催化剂床层密度为150千克/立方米,反应表压为0.25兆帕。
二密床流化气(14)为轻烃原料。轻烃原料为碳四及碳四以上烃类,烯烃质量百分含量为80%。
结果表明,乙烯和丙烯碳基总收率达到85.9重量%。
【实施例6】
采用如图1所示装置,流化床反应器(1)和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二密床(2)同轴;二密床(2)和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流化床反应器内环形通道(3)和旋风分离器(6)均位于流化床反应器(1)内;待生斜管(13)和二密床(2)相连,再生斜管(12)和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相连;所述旋风分离器的料腿(7)在二密床(2)内;流化床内反应器(1)出口和催化剂分配器(8)相连。
催化剂分配器(8)催化剂出口为均匀分布的支管(16)组成,支管(16)开口垂直向下,相邻支管(16)的各自中心线间夹角α的范围为30°。溢流管(15)和二密床(2)间的夹角β的范围为40°;溢流管(15)开口到二密床(2)底部的高度低于二密床(2)内催化剂床层的高度。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和流化床反应器中部(18)直径之比为0.7︰1。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流化床反应器中部(18)直径之比为0.8︰1。
甲醇原料(5)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和再生催化剂(10)接触反应,得到富含烯烃的反应产物(9)和待生催化剂(11),反应产物(9)经旋风分离器(6)进入后续分离系统,待生催化剂(11)上行经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催化剂分配器(8)进入二密床(2);二密床(2)内的部分待生催化剂(11)经溢流管(15)流出并下行经流化床反应器内环形通道(3)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二密床(2)内部分待生催化剂(11)经待生斜管(13)进入再生器再生得到再生催化剂(10);再生催化剂(10)经再生斜管(12)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
二密床(2)经溢流管(15)流出的部分待生催化剂和进入再生斜管(12)的部分待生催化剂量之比为2:1。
流化床反应器(1)内反应温度为490℃,甲醇原料的重量空速为15小时-1,催化剂床层密度为150千克/立方米,反应表压为0.25兆帕。
二密床流化气(14)为轻烃原料。轻烃原料为碳四及碳四以上烃类,烯烃质量百分含量为80%。
结果表明,乙烯和丙烯碳基总收率达到84.2重量%。
【实施例7】
采用如图1所示装置,流化床反应器(1)和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二密床(2)同轴;二密床(2)和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流化床反应器内环形通道(3)和旋风分离器(6)均位于流化床反应器(1)内;待生斜管(13)和二密床(2)相连,再生斜管(12)和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相连;所述旋风分离器的料腿(7)在二密床(2)内;流化床内反应器(1)出口和催化剂分配器(8)相连。
催化剂分配器(8)催化剂出口为均匀分布的支管(16)组成,支管(16)开口垂直向下,相邻支管(16)的各自中心线间夹角α的范围为30°。溢流管(15)和二密床(2)间的夹角β的范围为40°;溢流管(15)开口到二密床(2)底部的高度低于二密床(2)内催化剂床层的高度。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和流化床反应器中部(18)直径之比为0.5︰1。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流化床反应器中部(18)直径之比为0.7︰1。
甲醇原料(5)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和再生催化剂(10)接触反应,得到富含烯烃的反应产物(9)和待生催化剂(11),反应产物(9)经旋风分离器(6)进入后续分离系统,待生催化剂(11)上行经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催化剂分配器(8)进入二密床(2);二密床(2)内的部分待生催化剂(11)经溢流管(15)流出并下行经流化床反应器内环形通道(3)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二密床(2)内部分待生催化剂(11)经待生斜管(13)进入再生器再生得到再生催化剂(10);再生催化剂(10)经再生斜管(12)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
二密床(2)经溢流管(15)流出的部分待生催化剂和进入再生斜管(12)的部分待生催化剂量之比为2:1。
流化床反应器(1)内反应温度为490℃,甲醇原料的重量空速为15小时-1,催化剂床层密度为150千克/立方米,反应表压为0.25兆帕。
二密床流化气(14)为轻烃原料。轻烃原料为碳四及碳四以上烃类,烯烃质量百分含量为80%。
结果表明,乙烯和丙烯碳基总收率达到87.3重量%。
【实施例8】
采用如图1所示装置,流化床反应器(1)和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二密床(2)同轴;二密床(2)和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流化床反应器内环形通道(3)和旋风分离器(6)均位于流化床反应器(1)内;待生斜管(13)和二密床(2)相连,再生斜管(12)和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相连;所述旋风分离器的料腿(7)在二密床(2)内;流化床内反应器(1)出口和催化剂分配器(8)相连。
催化剂分配器(8)催化剂出口为均匀分布的支管(16)组成,支管(16)开口垂直向下,相邻支管(16)的各自中心线间夹角α的范围为30°。溢流管(15)和二密床(2)间的夹角β的范围为40°;溢流管(15)开口到二密床(2)底部的高度低于二密床(2)内催化剂床层的高度。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和流化床反应器中部(18)直径之比为0.5︰1。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流化床反应器中部(18)直径之比为0.95︰1。
甲醇原料(5)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和再生催化剂(10)接触反应,得到富含烯烃的反应产物(9)和待生催化剂(11),反应产物(9)经旋风分离器(6)进入后续分离系统,待生催化剂(11)上行经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催化剂分配器(8)进入二密床(2);二密床(2)内的部分待生催化剂(11)经溢流管(15)流出并下行经流化床反应器内环形通道(3)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二密床(2)内部分待生催化剂(11)经待生斜管(13)进入再生器再生得到再生催化剂(10);再生催化剂(10)经再生斜管(12)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
二密床(2)经溢流管(15)流出的部分待生催化剂和进入再生斜管(12)的部分待生催化剂量之比为2:1。
流化床反应器(1)内反应温度为490℃,甲醇原料的重量空速为15小时-1,催化剂床层密度为150千克/立方米,反应表压为0.25兆帕。
二密床流化气(14)为轻烃原料。轻烃原料为碳四及碳四以上烃类,烯烃质量百分含量为80%。
结果表明,乙烯和丙烯碳基总收率达到86.4重量%。
【实施例9】
采用如图1所示装置,流化床反应器(1)和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二密床(2)同轴;二密床(2)和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流化床反应器内环形通道(3)和旋风分离器(6)均位于流化床反应器(1)内;待生斜管(13)和二密床(2)相连,再生斜管(12)和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相连;所述旋风分离器的料腿(7)在二密床(2)内;流化床内反应器(1)出口和催化剂分配器(8)相连。
催化剂分配器(8)催化剂出口为均匀分布的支管(16)组成,支管(16)开口垂直向下,相邻支管(16)的各自中心线间夹角α的范围为30°。溢流管(15)和二密床(2)间的夹角β的范围为40°;溢流管(15)开口到二密床(2)底部的高度低于二密床(2)内催化剂床层的高度。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和流化床反应器中部(18)直径之比为0.5︰1。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流化床反应器中部(18)直径之比为0.8︰1。
甲醇原料(5)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和再生催化剂(10)接触反应,得到富含烯烃的反应产物(9)和待生催化剂(11),反应产物(9)经旋风分离器(6)进入后续分离系统,待生催化剂(11)上行经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催化剂分配器(8)进入二密床(2);二密床(2)内的部分待生催化剂(11)经溢流管(15)流出并下行经流化床反应器内环形通道(3)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二密床(2)内部分待生催化剂(11)经待生斜管(13)进入再生器再生得到再生催化剂(10);再生催化剂(10)经再生斜管(12)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
二密床(2)经溢流管(15)流出的部分待生催化剂和进入再生斜管(12)的部分待生催化剂量之比为0.5:1。
流化床反应器(1)内反应温度为490℃,甲醇原料的重量空速为15小时-1,催化剂床层密度为150千克/立方米,反应表压为0.25兆帕。
二密床流化气(14)为轻烃原料。轻烃原料为碳四及碳四以上烃类,烯烃质量百分含量为80%。
结果表明,乙烯和丙烯碳基总收率达到83.7重量%。
【实施例10】
采用如图1所示装置,流化床反应器(1)和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二密床(2)同轴;二密床(2)和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流化床反应器内环形通道(3)和旋风分离器(6)均位于流化床反应器(1)内;待生斜管(13)和二密床(2)相连,再生斜管(12)和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相连;所述旋风分离器的料腿(7)在二密床(2)内;流化床内反应器(1)出口和催化剂分配器(8)相连。
催化剂分配器(8)催化剂出口为均匀分布的支管(16)组成,支管(16)开口垂直向下,相邻支管(16)的各自中心线间夹角α的范围为30°。溢流管(15)和二密床(2)间的夹角β的范围为40°;溢流管(15)开口到二密床(2)底部的高度低于二密床(2)内催化剂床层的高度。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和流化床反应器中部(18)直径之比为0.5︰1。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流化床反应器中部(18)直径之比为0.8︰1。
甲醇原料(5)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和再生催化剂(10)接触反应,得到富含烯烃的反应产物(9)和待生催化剂(11),反应产物(9)经旋风分离器(6)进入后续分离系统,待生催化剂(11)上行经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催化剂分配器(8)进入二密床(2);二密床(2)内的部分待生催化剂(11)经溢流管(15)流出并下行经流化床反应器内环形通道(3)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二密床(2)内部分待生催化剂(11)经待生斜管(13)进入再生器再生得到再生催化剂(10);再生催化剂(10)经再生斜管(12)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
二密床(2)经溢流管(15)流出的部分待生催化剂和进入再生斜管(12)的部分待生催化剂量之比为3:1。
流化床反应器(1)内反应温度为490℃,甲醇原料的重量空速为15小时-1,催化剂床层密度为150千克/立方米,反应表压为0.25兆帕。
二密床流化气(14)为轻烃原料。轻烃原料为碳四及碳四以上烃类,烯烃质量百分含量为80%。
结果表明,乙烯和丙烯碳基总收率达到84.6重量%。
【实施例11】
采用如图1所示装置,流化床反应器(1)和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二密床(2)同轴;二密床(2)和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流化床反应器内环形通道(3)和旋风分离器(6)均位于流化床反应器(1)内;待生斜管(13)和二密床(2)相连,再生斜管(12)和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相连;所述旋风分离器的料腿(7)在二密床(2)内;流化床内反应器(1)出口和催化剂分配器(8)相连。
催化剂分配器(8)催化剂出口为均匀分布的支管(16)组成,支管(16)开口垂直向下,相邻支管(16)的各自中心线间夹角α的范围为30°。溢流管(15)和二密床(2)间的夹角β的范围为40°;溢流管(15)开口到二密床(2)底部的高度低于二密床(2)内催化剂床层的高度。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和流化床反应器中部(18)直径之比为0.5︰1。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流化床反应器中部(18)直径之比为0.8︰1。
甲醇原料(5)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和再生催化剂(10)接触反应,得到富含烯烃的反应产物(9)和待生催化剂(11),反应产物(9)经旋风分离器(6)进入后续分离系统,待生催化剂(11)上行经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催化剂分配器(8)进入二密床(2);二密床(2)内的部分待生催化剂(11)经溢流管(15)流出并下行经流化床反应器内环形通道(3)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二密床(2)内部分待生催化剂(11)经待生斜管(13)进入再生器再生得到再生催化剂(10);再生催化剂(10)经再生斜管(12)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
二密床(2)经溢流管(15)流出的部分待生催化剂和进入再生斜管(12)的部分待生催化剂量之比为2:1。
流化床反应器(1)内反应温度为450℃,甲醇原料的重量空速为3小时-1,催化剂床层密度为250千克/立方米,反应表压为0兆帕。
二密床流化气(14)为轻烃原料。轻烃原料为碳四及碳四以上烃类,烯烃质量百分含量为80%。
结果表明,乙烯和丙烯碳基总收率达到82.5重量%。
【实施例12】
采用如图1所示装置,流化床反应器(1)和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二密床(2)同轴;二密床(2)和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流化床反应器内环形通道(3)和旋风分离器(6)均位于流化床反应器(1)内;待生斜管(13)和二密床(2)相连,再生斜管(12)和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相连;所述旋风分离器的料腿(7)在二密床(2)内;流化床内反应器(1)出口和催化剂分配器(8)相连。
催化剂分配器(8)催化剂出口为均匀分布的支管(16)组成,支管(16)开口垂直向下,相邻支管(16)的各自中心线间夹角α的范围为30°。溢流管(15)和二密床(2)间的夹角β的范围为40°;溢流管(15)开口到二密床(2)底部的高度低于二密床(2)内催化剂床层的高度。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和流化床反应器中部(18)直径之比为0.5︰1。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流化床反应器中部(18)直径之比为0.8︰1。
甲醇原料(5)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和再生催化剂(10)接触反应,得到富含烯烃的反应产物(9)和待生催化剂(11),反应产物(9)经旋风分离器(6)进入后续分离系统,待生催化剂(11)上行经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催化剂分配器(8)进入二密床(2);二密床(2)内的部分待生催化剂(11)经溢流管(15)流出并下行经流化床反应器内环形通道(3)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二密床(2)内部分待生催化剂(11)经待生斜管(13)进入再生器再生得到再生催化剂(10);再生催化剂(10)经再生斜管(12)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
二密床(2)经溢流管(15)流出的部分待生催化剂和进入再生斜管(12)的部分待生催化剂量之比为2:1。
流化床反应器(1)内反应温度为520℃,甲醇原料的重量空速为20小时-1,催化剂床层密度为70千克/立方米,反应表压为0.25兆帕。
二密床流化气(14)为轻烃原料。轻烃原料为碳四及碳四以上烃类,烯烃质量百分含量为80%。
结果表明,乙烯和丙烯碳基总收率达到83.9重量%。
【实施例13】
采用如图1所示装置,流化床反应器(1)和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二密床(2)同轴;二密床(2)和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流化床反应器内环形通道(3)和旋风分离器(6)均位于流化床反应器(1)内;待生斜管(13)和二密床(2)相连,再生斜管(12)和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相连;所述旋风分离器的料腿(7)在二密床(2)内;流化床内反应器(1)出口和催化剂分配器(8)相连。
催化剂分配器(8)催化剂出口为均匀分布的支管(16)组成,支管(16)开口垂直向下,相邻支管(16)的各自中心线间夹角α的范围为30°。溢流管(15)和二密床(2)间的夹角β的范围为40°;溢流管(15)开口到二密床(2)底部的高度低于二密床(2)内催化剂床层的高度。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和流化床反应器中部(18)直径之比为0.5︰1。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流化床反应器中部(18)直径之比为0.8︰1。
甲醇原料(5)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和再生催化剂(10)接触反应,得到富含烯烃的反应产物(9)和待生催化剂(11),反应产物(9)经旋风分离器(6)进入后续分离系统,待生催化剂(11)上行经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催化剂分配器(8)进入二密床(2);二密床(2)内的部分待生催化剂(11)经溢流管(15)流出并下行经流化床反应器内环形通道(3)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二密床(2)内部分待生催化剂(11)经待生斜管(13)进入再生器再生得到再生催化剂(10);再生催化剂(10)经再生斜管(12)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
二密床(2)经溢流管(15)流出的部分待生催化剂和进入再生斜管(12)的部分待生催化剂量之比为2:1。
流化床反应器(1)内反应温度为470℃,甲醇原料的重量空速为20小时-1,催化剂床层密度为250千克/立方米,反应表压为0.5兆帕。
二密床流化气(14)为轻烃原料。轻烃原料为碳四及碳四以上烃类,烯烃质量百分含量为80%。
结果表明,乙烯和丙烯碳基总收率达到84.1重量%。
【实施例14】
采用如图1所示装置,流化床反应器(1)和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二密床(2)同轴;二密床(2)和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流化床反应器内环形通道(3)和旋风分离器(6)均位于流化床反应器(1)内;待生斜管(13)和二密床(2)相连,再生斜管(12)和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相连;所述旋风分离器的料腿(7)在二密床(2)内;流化床内反应器(1)出口和催化剂分配器(8)相连。
催化剂分配器(8)催化剂出口为均匀分布的支管(16)组成,支管(16)开口垂直向下,相邻支管(16)的各自中心线间夹角α的范围为30°。溢流管(15)和二密床(2)间的夹角β的范围为40°;溢流管(15)开口到二密床(2)底部的高度低于二密床(2)内催化剂床层的高度。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和流化床反应器中部(18)直径之比为0.5︰1。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流化床反应器中部(18)直径之比为0.8︰1。
甲醇原料(5)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和再生催化剂(10)接触反应,得到富含烯烃的反应产物(9)和待生催化剂(11),反应产物(9)经旋风分离器(6)进入后续分离系统,待生催化剂(11)上行经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催化剂分配器(8)进入二密床(2);二密床(2)内的部分待生催化剂(11)经溢流管(15)流出并下行经流化床反应器内环形通道(3)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二密床(2)内部分待生催化剂(11)经待生斜管(13)进入再生器再生得到再生催化剂(10);再生催化剂(10)经再生斜管(12)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
二密床(2)经溢流管(15)流出的部分待生催化剂和进入再生斜管(12)的部分待生催化剂量之比为2:1。
流化床反应器(1)内反应温度为490℃,甲醇原料的重量空速为15小时-1,催化剂床层密度为150千克/立方米,反应表压为0.25兆帕。
二密床流化气(14)为水蒸气。
结果表明,乙烯和丙烯碳基总收率达到82.6重量%。
【对比例1】
采用流化床反应器(1)内无二密床(2)、流化床内反应器(4)、流化床反应器内环形通道(3)的装置。待生斜管(13)和流化床反应器中部(18)相连,再生斜管(12)和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相连。
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和流化床反应器中部(18)直径之比为0.5︰1。
甲醇原料(5)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和再生催化剂(10)接触反应,得到富含烯烃的反应产物(9)和待生催化剂(11),反应产物(9)经旋风分离器(6)进入后续分离系统,待生催化剂(11)经待生斜管(13)进入再生器再生得到再生催化剂(10);再生催化剂(10)经再生斜管(12)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
流化床反应器(1)内反应温度为490℃,甲醇原料的重量空速为15小时-1,催化剂床层密度为150千克/立方米,反应表压为0.25兆帕。
结果表明,乙烯和丙烯碳基总收率达到78.1重量%。
【对比例2】
采用如图1所示装置,流化床反应器(1)和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二密床(2)同轴;二密床(2)和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流化床反应器内环形通道(3)和旋风分离器(6)均位于流化床反应器(1)内;待生斜管(13)和二密床(2)相连,再生斜管(12)和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相连;所述旋风分离器的料腿(7)在二密床(2)内;流化床内反应器(1)出口和催化剂分配器(8)相连。
催化剂分配器(8)催化剂出口为均匀分布的支管(16)组成,支管(16)开口垂直向下,相邻支管(16)的各自中心线间夹角α的范围为12°。溢流管(15)和二密床(2)间的夹角β的范围为40°;溢流管(15)开口到二密床(2)底部的高度低于二密床(2)内催化剂床层的高度。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和流化床反应器中部(18)直径之比为0.5︰1。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流化床反应器中部(18)直径之比为0.8︰1。
甲醇原料(5)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和再生催化剂(10)接触反应,得到富含烯烃的反应产物(9)和待生催化剂(11),反应产物(9)经旋风分离器(6)进入后续分离系统,待生催化剂(11)上行经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催化剂分配器(8)进入二密床(2);二密床(2)内的部分待生催化剂(11)经溢流管(15)流出并下行经流化床反应器内环形通道(3)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二密床(2)内部分待生催化剂(11)经待生斜管(13)进入再生器再生得到再生催化剂(10);再生催化剂(10)经再生斜管(12)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
二密床(2)经溢流管(15)流出的部分待生催化剂和进入再生斜管(12)的部分待生催化剂量之比为2:1。
流化床反应器(1)内反应温度为490℃,甲醇原料的重量空速为15小时-1,催化剂床层密度为150千克/立方米,反应表压为0.25兆帕。
二密床流化气(14)为轻烃原料。轻烃原料为碳四及碳四以上烃类,烯烃质量百分含量为80%。
结果表明,乙烯和丙烯碳基总收率达到81.2重量%。
【对比例3】
采用如图1所示装置,流化床反应器(1)和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二密床(2)同轴;二密床(2)和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流化床反应器内环形通道(3)和旋风分离器(6)均位于流化床反应器(1)内;待生斜管(13)和二密床(2)相连,再生斜管(12)和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相连;所述旋风分离器的料腿(7)在二密床(2)内;流化床内反应器(1)出口和催化剂分配器(8)相连。
催化剂分配器(8)催化剂出口为均匀分布的支管(16)组成,支管(16)开口垂直向下,相邻支管(16)的各自中心线间夹角α的范围为95°。溢流管(15)和二密床(2)间的夹角β的范围为40°;溢流管(15)开口到二密床(2)底部的高度低于二密床(2)内催化剂床层的高度。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和流化床反应器中部(18)直径之比为0.5︰1。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流化床反应器中部(18)直径之比为0.8︰1。
甲醇原料(5)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和再生催化剂(10)接触反应,得到富含烯烃的反应产物(9)和待生催化剂(11),反应产物(9)经旋风分离器(6)进入后续分离系统,待生催化剂(11)上行经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催化剂分配器(8)进入二密床(2);二密床(2)内的部分待生催化剂(11)经溢流管(15)流出并下行经流化床反应器内环形通道(3)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二密床(2)内部分待生催化剂(11)经待生斜管(13)进入再生器再生得到再生催化剂(10);再生催化剂(10)经再生斜管(12)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
二密床(2)经溢流管(15)流出的部分待生催化剂和进入再生斜管(12)的部分待生催化剂量之比为2:1。
流化床反应器(1)内反应温度为490℃,甲醇原料的重量空速为15小时-1,催化剂床层密度为150千克/立方米,反应表压为0.25兆帕。
二密床流化气(14)为轻烃原料。轻烃原料为碳四及碳四以上烃类,烯烃质量百分含量为80%。
结果表明,乙烯和丙烯碳基总收率达到80.7重量%。
【对比例4】
采用如图1所示装置,流化床反应器(1)和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二密床(2)同轴;二密床(2)和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流化床反应器内环形通道(3)和旋风分离器(6)均位于流化床反应器(1)内;待生斜管(13)和二密床(2)相连,再生斜管(12)和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相连;所述旋风分离器的料腿(7)在二密床(2)内;流化床内反应器(1)出口和催化剂分配器(8)相连。
催化剂分配器(8)催化剂出口为均匀分布的支管(16)组成,支管(16)开口垂直向下,相邻支管(16)的各自中心线间夹角α的范围为30°。溢流管(15)和二密床(2)间的夹角β的范围为15°;溢流管(15)开口到二密床(2)底部的高度低于二密床(2)内催化剂床层的高度。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和流化床反应器中部(18)直径之比为0.5︰1。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流化床反应器中部(18)直径之比为0.8︰1。
甲醇原料(5)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和再生催化剂(10)接触反应,得到富含烯烃的反应产物(9)和待生催化剂(11),反应产物(9)经旋风分离器(6)进入后续分离系统,待生催化剂(11)上行经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催化剂分配器(8)进入二密床(2);二密床(2)内的部分待生催化剂(11)经溢流管(15)流出并下行经流化床反应器内环形通道(3)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二密床(2)内部分待生催化剂(11)经待生斜管(13)进入再生器再生得到再生催化剂(10);再生催化剂(10)经再生斜管(12)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
二密床(2)经溢流管(15)流出的部分待生催化剂和进入再生斜管(12)的部分待生催化剂量之比为2:1。
流化床反应器(1)内反应温度为490℃,甲醇原料的重量空速为15小时-1,催化剂床层密度为150千克/立方米,反应表压为0.25兆帕。
二密床流化气(14)为轻烃原料。轻烃原料为碳四及碳四以上烃类,烯烃质量百分含量为80%。
结果表明,乙烯和丙烯碳基总收率达到82.0重量%。
【对比例5】
采用如图1所示装置,流化床反应器(1)和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二密床(2)同轴;二密床(2)和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流化床反应器内环形通道(3)和旋风分离器(6)均位于流化床反应器(1)内;待生斜管(13)和二密床(2)相连,再生斜管(12)和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相连;所述旋风分离器的料腿(7)在二密床(2)内;流化床内反应器(1)出口和催化剂分配器(8)相连。
催化剂分配器(8)催化剂出口为均匀分布的支管(16)组成,支管(16)开口垂直向下,相邻支管(16)的各自中心线间夹角α的范围为30°。溢流管(15)和二密床(2)间的夹角β的范围为75°;溢流管(15)开口到二密床(2)底部的高度低于二密床(2)内催化剂床层的高度。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和流化床反应器中部(18)直径之比为0.5︰1。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流化床反应器中部(18)直径之比为0.8︰1。
甲醇原料(5)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和再生催化剂(10)接触反应,得到富含烯烃的反应产物(9)和待生催化剂(11),反应产物(9)经旋风分离器(6)进入后续分离系统,待生催化剂(11)上行经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催化剂分配器(8)进入二密床(2);二密床(2)内的部分待生催化剂(11)经溢流管(15)流出并下行经流化床反应器内环形通道(3)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二密床(2)内部分待生催化剂(11)经待生斜管(13)进入再生器再生得到再生催化剂(10);再生催化剂(10)经再生斜管(12)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
二密床(2)经溢流管(15)流出的部分待生催化剂和进入再生斜管(12)的部分待生催化剂量之比为2:1。
流化床反应器(1)内反应温度为490℃,甲醇原料的重量空速为15小时-1,催化剂床层密度为150千克/立方米,反应表压为0.25兆帕。
二密床流化气(14)为轻烃原料。轻烃原料为碳四及碳四以上烃类,烯烃质量百分含量为80%。
结果表明,乙烯和丙烯碳基总收率达到81.4重量%。
【对比例6】
采用如图1所示装置,流化床反应器(1)和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二密床(2)同轴;二密床(2)和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流化床反应器内环形通道(3)和旋风分离器(6)均位于流化床反应器(1)内;待生斜管(13)和二密床(2)相连,再生斜管(12)和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相连;所述旋风分离器的料腿(7)在二密床(2)内;流化床内反应器(1)出口和催化剂分配器(8)相连。
催化剂分配器(8)催化剂出口为均匀分布的支管(16)组成,支管(16)开口垂直向下,相邻支管(16)的各自中心线间夹角α的范围为30°。溢流管(15)和二密床(2)间的夹角β的范围为40°;溢流管(15)开口到二密床(2)底部的高度低于二密床(2)内催化剂床层的高度。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和流化床反应器中部(18)直径之比为0.25︰1。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流化床反应器中部(18)直径之比为0.8︰1。
甲醇原料(5)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和再生催化剂(10)接触反应,得到富含烯烃的反应产物(9)和待生催化剂(11),反应产物(9)经旋风分离器(6)进入后续分离系统,待生催化剂(11)上行经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催化剂分配器(8)进入二密床(2);二密床(2)内的部分待生催化剂(11)经溢流管(15)流出并下行经流化床反应器内环形通道(3)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二密床(2)内部分待生催化剂(11)经待生斜管(13)进入再生器再生得到再生催化剂(10);再生催化剂(10)经再生斜管(12)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
二密床(2)经溢流管(15)流出的部分待生催化剂和进入再生斜管(12)的部分待生催化剂量之比为2:1。
流化床反应器(1)内反应温度为490℃,甲醇原料的重量空速为15小时-1,催化剂床层密度为150千克/立方米,反应表压为0.25兆帕。
二密床流化气(14)为轻烃原料。轻烃原料为碳四及碳四以上烃类,烯烃质量百分含量为80%。
结果表明,乙烯和丙烯碳基总收率达到80.6重量%。
【对比例7】
采用如图1所示装置,流化床反应器(1)和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二密床(2)同轴;二密床(2)和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流化床反应器内环形通道(3)和旋风分离器(6)均位于流化床反应器(1)内;待生斜管(13)和二密床(2)相连,再生斜管(12)和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相连;所述旋风分离器的料腿(7)在二密床(2)内;流化床内反应器(1)出口和催化剂分配器(8)相连。
催化剂分配器(8)催化剂出口为均匀分布的支管(16)组成,支管(16)开口垂直向下,相邻支管(16)的各自中心线间夹角α的范围为30°。溢流管(15)和二密床(2)间的夹角β的范围为40°;溢流管(15)开口到二密床(2)底部的高度低于二密床(2)内催化剂床层的高度。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和流化床反应器中部(18)直径之比为1︰1。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流化床反应器中部(18)直径之比为0.8︰1。
甲醇原料(5)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和再生催化剂(10)接触反应,得到富含烯烃的反应产物(9)和待生催化剂(11),反应产物(9)经旋风分离器(6)进入后续分离系统,待生催化剂(11)上行经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催化剂分配器(8)进入二密床(2);二密床(2)内的部分待生催化剂(11)经溢流管(15)流出并下行经流化床反应器内环形通道(3)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二密床(2)内部分待生催化剂(11)经待生斜管(13)进入再生器再生得到再生催化剂(10);再生催化剂(10)经再生斜管(12)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
二密床(2)经溢流管(15)流出的部分待生催化剂和进入再生斜管(12)的部分待生催化剂量之比为2:1。
流化床反应器(1)内反应温度为490℃,甲醇原料的重量空速为15小时-1,催化剂床层密度为150千克/立方米,反应表压为0.25兆帕。
二密床流化气(14)为轻烃原料。轻烃原料为碳四及碳四以上烃类,烯烃质量百分含量为80%。
结果表明,乙烯和丙烯碳基总收率达到82.4重量%。
【对比例8】
采用如图1所示装置,流化床反应器(1)和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二密床(2)同轴;二密床(2)和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流化床反应器内环形通道(3)和旋风分离器(6)均位于流化床反应器(1)内;待生斜管(13)和二密床(2)相连,再生斜管(12)和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相连;所述旋风分离器的料腿(7)在二密床(2)内;流化床内反应器(1)出口和催化剂分配器(8)相连。
催化剂分配器(8)催化剂出口为均匀分布的支管(16)组成,支管(16)开口垂直向下,相邻支管(16)的各自中心线间夹角α的范围为30°。溢流管(15)和二密床(2)间的夹角β的范围为40°;溢流管(15)开口到二密床(2)底部的高度低于二密床(2)内催化剂床层的高度。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和流化床反应器中部(18)直径之比为0.5︰1。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流化床反应器中部(18)直径之比为0.4︰1。
甲醇原料(5)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和再生催化剂(10)接触反应,得到富含烯烃的反应产物(9)和待生催化剂(11),反应产物(9)经旋风分离器(6)进入后续分离系统,待生催化剂(11)上行经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催化剂分配器(8)进入二密床(2);二密床(2)内的部分待生催化剂(11)经溢流管(15)流出并下行经流化床反应器内环形通道(3)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二密床(2)内部分待生催化剂(11)经待生斜管(13)进入再生器再生得到再生催化剂(10);再生催化剂(10)经再生斜管(12)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
二密床(2)经溢流管(15)流出的部分待生催化剂和进入再生斜管(12)的部分待生催化剂量之比为2:1。
流化床反应器(1)内反应温度为490℃,甲醇原料的重量空速为15小时-1,催化剂床层密度为150千克/立方米,反应表压为0.25兆帕。
二密床流化气(14)为轻烃原料。轻烃原料为碳四及碳四以上烃类,烯烃质量百分含量为80%。
结果表明,乙烯和丙烯碳基总收率达到79.8重量%。
【对比例9】
采用如图1所示装置,流化床反应器(1)和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二密床(2)同轴;二密床(2)和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流化床反应器内环形通道(3)和旋风分离器(6)均位于流化床反应器(1)内;待生斜管(13)和二密床(2)相连,再生斜管(12)和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相连;所述旋风分离器的料腿(7)在二密床(2)内;流化床内反应器(1)出口和催化剂分配器(8)相连。
催化剂分配器(8)催化剂出口为均匀分布的支管(16)组成,支管(16)开口垂直向下,相邻支管(16)的各自中心线间夹角α的范围为30°。溢流管(15)和二密床(2)间的夹角β的范围为40°;溢流管(15)开口到二密床(2)底部的高度低于二密床(2)内催化剂床层的高度。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和流化床反应器中部(18)直径之比为0.5︰1。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流化床反应器中部(18)直径之比为0.97︰1。
甲醇原料(5)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和再生催化剂(10)接触反应,得到富含烯烃的反应产物(9)和待生催化剂(11),反应产物(9)经旋风分离器(6)进入后续分离系统,待生催化剂(11)上行经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催化剂分配器(8)进入二密床(2);二密床(2)内的部分待生催化剂(11)经溢流管(15)流出并下行经流化床反应器内环形通道(3)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二密床(2)内部分待生催化剂(11)经待生斜管(13)进入再生器再生得到再生催化剂(10);再生催化剂(10)经再生斜管(12)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
二密床(2)经溢流管(15)流出的部分待生催化剂和进入再生斜管(12)的部分待生催化剂量之比为2:1。
流化床反应器(1)内反应温度为490℃,甲醇原料的重量空速为15小时-1,催化剂床层密度为150千克/立方米,反应表压为0.25兆帕。
二密床流化气(14)为轻烃原料。轻烃原料为碳四及碳四以上烃类,烯烃质量百分含量为80%。
结果表明,乙烯和丙烯碳基总收率达到80.7重量%。
【对比例10】
采用如图1所示装置,流化床反应器(1)和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二密床(2)同轴;二密床(2)和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流化床反应器内环形通道(3)和旋风分离器(6)均位于流化床反应器(1)内;待生斜管(13)和二密床(2)相连,再生斜管(12)和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相连;所述旋风分离器的料腿(7)在二密床(2)内;流化床内反应器(1)出口和催化剂分配器(8)相连。
催化剂分配器(8)催化剂出口为均匀分布的支管(16)组成,支管(16)开口垂直向下,相邻支管(16)的各自中心线间夹角α的范围为30°。溢流管(15)和二密床(2)间的夹角β的范围为40°;溢流管(15)开口到二密床(2)底部的高度低于二密床(2)内催化剂床层的高度。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和流化床反应器中部(18)直径之比为0.5︰1。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流化床反应器中部(18)直径之比为0.8︰1。
甲醇原料(5)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和再生催化剂(10)接触反应,得到富含烯烃的反应产物(9)和待生催化剂(11),反应产物(9)经旋风分离器(6)进入后续分离系统,待生催化剂(11)上行经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催化剂分配器(8)进入二密床(2);二密床(2)内的部分待生催化剂(11)经溢流管(15)流出并下行经流化床反应器内环形通道(3)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二密床(2)内部分待生催化剂(11)经待生斜管(13)进入再生器再生得到再生催化剂(10);再生催化剂(10)经再生斜管(12)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
二密床(2)经溢流管(15)流出的部分待生催化剂和进入再生斜管(12)的部分待生催化剂量之比为0.4:1。
流化床反应器(1)内反应温度为490℃,甲醇原料的重量空速为15小时-1,催化剂床层密度为150千克/立方米,反应表压为0.25兆帕。
二密床流化气(14)为轻烃原料。轻烃原料为碳四及碳四以上烃类,烯烃质量百分含量为80%。
结果表明,乙烯和丙烯碳基总收率达到81.2重量%。
【对比例11】
采用如图1所示装置,流化床反应器(1)和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二密床(2)同轴;二密床(2)和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流化床反应器内环形通道(3)和旋风分离器(6)均位于流化床反应器(1)内;待生斜管(13)和二密床(2)相连,再生斜管(12)和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相连;所述旋风分离器的料腿(7)在二密床(2)内;流化床内反应器(1)出口和催化剂分配器(8)相连。
催化剂分配器(8)催化剂出口为均匀分布的支管(16)组成,支管(16)开口垂直向下,相邻支管(16)的各自中心线间夹角α的范围为30°。溢流管(15)和二密床(2)间的夹角β的范围为40°;溢流管(15)开口到二密床(2)底部的高度低于二密床(2)内催化剂床层的高度。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和流化床反应器中部(18)直径之比为0.5︰1。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流化床反应器中部(18)直径之比为0.8︰1。
甲醇原料(5)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和再生催化剂(10)接触反应,得到富含烯烃的反应产物(9)和待生催化剂(11),反应产物(9)经旋风分离器(6)进入后续分离系统,待生催化剂(11)上行经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催化剂分配器(8)进入二密床(2);二密床(2)内的部分待生催化剂(11)经溢流管(15)流出并下行经流化床反应器内环形通道(3)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二密床(2)内部分待生催化剂(11)经待生斜管(13)进入再生器再生得到再生催化剂(10);再生催化剂(10)经再生斜管(12)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
二密床(2)经溢流管(15)流出的部分待生催化剂和进入再生斜管(12)的部分待生催化剂量之比为3.5:1。
流化床反应器(1)内反应温度为490℃,甲醇原料的重量空速为15小时-1,催化剂床层密度为150千克/立方米,反应表压为0.25兆帕。
二密床流化气(14)为轻烃原料。轻烃原料为碳四及碳四以上烃类,烯烃质量百分含量为80%。
结果表明,乙烯和丙烯碳基总收率达到79.8重量%。
【对比例12】
采用如图1所示装置,流化床反应器(1)和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二密床(2)同轴;二密床(2)和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流化床反应器内环形通道(3)和旋风分离器(6)均位于流化床反应器(1)内;待生斜管(13)和二密床(2)相连,再生斜管(12)和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相连;所述旋风分离器的料腿(7)在二密床(2)内;流化床内反应器(1)出口和催化剂分配器(8)相连。
催化剂分配器(8)催化剂出口为均匀分布的支管(16)组成,支管(16)开口垂直向下,相邻支管(16)的各自中心线间夹角α的范围为30°。溢流管(15)和二密床(2)间的夹角β的范围为40°;溢流管(15)开口到二密床(2)底部的高度低于二密床(2)内催化剂床层的高度。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和流化床反应器中部(18)直径之比为0.5︰1。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流化床反应器中部(18)直径之比为0.8︰1。
甲醇原料(5)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和再生催化剂(10)接触反应,得到富含烯烃的反应产物(9)和待生催化剂(11),反应产物(9)经旋风分离器(6)进入后续分离系统,待生催化剂(11)上行经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催化剂分配器(8)进入二密床(2);二密床(2)内的部分待生催化剂(11)经溢流管(15)流出并下行经流化床反应器内环形通道(3)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二密床(2)内部分待生催化剂(11)经待生斜管(13)进入再生器再生得到再生催化剂(10);再生催化剂(10)经再生斜管(12)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
二密床(2)经溢流管(15)流出的部分待生催化剂和进入再生斜管(12)的部分待生催化剂量之比为2:1。
流化床反应器(1)内反应温度为430℃,甲醇原料的重量空速为15小时-1,催化剂床层密度为150千克/立方米,反应表压为0.25兆帕。
二密床流化气(14)为轻烃原料。轻烃原料为碳四及碳四以上烃类,烯烃质量百分含量为80%。
结果表明,乙烯和丙烯碳基总收率达到75.4重量%。
【对比例13】
采用如图1所示装置,流化床反应器(1)和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二密床(2)同轴;二密床(2)和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流化床反应器内环形通道(3)和旋风分离器(6)均位于流化床反应器(1)内;待生斜管(13)和二密床(2)相连,再生斜管(12)和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相连;所述旋风分离器的料腿(7)在二密床(2)内;流化床内反应器(1)出口和催化剂分配器(8)相连。
催化剂分配器(8)催化剂出口为均匀分布的支管(16)组成,支管(16)开口垂直向下,相邻支管(16)的各自中心线间夹角α的范围为30°。溢流管(15)和二密床(2)间的夹角β的范围为40°;溢流管(15)开口到二密床(2)底部的高度低于二密床(2)内催化剂床层的高度。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和流化床反应器中部(18)直径之比为0.5︰1。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流化床反应器中部(18)直径之比为0.8︰1。
甲醇原料(5)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和再生催化剂(10)接触反应,得到富含烯烃的反应产物(9)和待生催化剂(11),反应产物(9)经旋风分离器(6)进入后续分离系统,待生催化剂(11)上行经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催化剂分配器(8)进入二密床(2);二密床(2)内的部分待生催化剂(11)经溢流管(15)流出并下行经流化床反应器内环形通道(3)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二密床(2)内部分待生催化剂(11)经待生斜管(13)进入再生器再生得到再生催化剂(10);再生催化剂(10)经再生斜管(12)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
二密床(2)经溢流管(15)流出的部分待生催化剂和进入再生斜管(12)的部分待生催化剂量之比为2:1。
流化床反应器(1)内反应温度为490℃,甲醇原料的重量空速为2.5小时-1,催化剂床层密度为300千克/立方米,反应表压为0.25兆帕。
二密床流化气(14)为轻烃原料。轻烃原料为碳四及碳四以上烃类,烯烃质量百分含量为80%。
结果表明,乙烯和丙烯碳基总收率达到76.7重量%。
【对比例14】
采用如图1所示装置,流化床反应器(1)和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二密床(2)同轴;二密床(2)和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流化床反应器内环形通道(3)和旋风分离器(6)均位于流化床反应器(1)内;待生斜管(13)和二密床(2)相连,再生斜管(12)和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相连;所述旋风分离器的料腿(7)在二密床(2)内;流化床内反应器(1)出口和催化剂分配器(8)相连。
催化剂分配器(8)催化剂出口为均匀分布的支管(16)组成,支管(16)开口垂直向下,相邻支管(16)的各自中心线间夹角α的范围为30°。溢流管(15)和二密床(2)间的夹角β的范围为40°;溢流管(15)开口到二密床(2)底部的高度低于二密床(2)内催化剂床层的高度。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和流化床反应器中部(18)直径之比为0.5︰1。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流化床反应器中部(18)直径之比为0.8︰1。
甲醇原料(5)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和再生催化剂(10)接触反应,得到富含烯烃的反应产物(9)和待生催化剂(11),反应产物(9)经旋风分离器(6)进入后续分离系统,待生催化剂(11)上行经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催化剂分配器(8)进入二密床(2);二密床(2)内的部分待生催化剂(11)经溢流管(15)流出并下行经流化床反应器内环形通道(3)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二密床(2)内部分待生催化剂(11)经待生斜管(13)进入再生器再生得到再生催化剂(10);再生催化剂(10)经再生斜管(12)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
二密床(2)经溢流管(15)流出的部分待生催化剂和进入再生斜管(12)的部分待生催化剂量之比为2:1。
流化床反应器(1)内反应温度为530℃,甲醇原料的重量空速为15小时-1,催化剂床层密度为150千克/立方米,反应表压为0.25兆帕。
二密床流化气(14)为轻烃原料。轻烃原料为碳四及碳四以上烃类,烯烃质量百分含量为80%。
结果表明,乙烯和丙烯碳基总收率达到74.9重量%。
【对比例15】
采用如图1所示装置,流化床反应器(1)和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二密床(2)同轴;二密床(2)和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流化床反应器内环形通道(3)和旋风分离器(6)均位于流化床反应器(1)内;待生斜管(13)和二密床(2)相连,再生斜管(12)和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相连;所述旋风分离器的料腿(7)在二密床(2)内;流化床内反应器(1)出口和催化剂分配器(8)相连。
催化剂分配器(8)催化剂出口为均匀分布的支管(16)组成,支管(16)开口垂直向下,相邻支管(16)的各自中心线间夹角α的范围为30°。溢流管(15)和二密床(2)间的夹角β的范围为40°;溢流管(15)开口到二密床(2)底部的高度低于二密床(2)内催化剂床层的高度。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和流化床反应器中部(18)直径之比为0.5︰1。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流化床反应器中部(18)直径之比为0.8︰1。
甲醇原料(5)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和再生催化剂(10)接触反应,得到富含烯烃的反应产物(9)和待生催化剂(11),反应产物(9)经旋风分离器(6)进入后续分离系统,待生催化剂(11)上行经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催化剂分配器(8)进入二密床(2);二密床(2)内的部分待生催化剂(11)经溢流管(15)流出并下行经流化床反应器内环形通道(3)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二密床(2)内部分待生催化剂(11)经待生斜管(13)进入再生器再生得到再生催化剂(10);再生催化剂(10)经再生斜管(12)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
二密床(2)经溢流管(15)流出的部分待生催化剂和进入再生斜管(12)的部分待生催化剂量之比为2:1。
流化床反应器(1)内反应温度为490℃,甲醇原料的重量空速为25小时-1,催化剂床层密度为40千克/立方米,反应表压为0.25兆帕。
二密床流化气(14)为轻烃原料。轻烃原料为碳四及碳四以上烃类,烯烃质量百分含量为80%。
结果表明,乙烯和丙烯碳基总收率达到77.2重量%。
【对比例16】
采用如图1所示装置,流化床反应器(1)和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二密床(2)同轴;二密床(2)和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流化床反应器内环形通道(3)和旋风分离器(6)均位于流化床反应器(1)内;待生斜管(13)和二密床(2)相连,再生斜管(12)和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相连;所述旋风分离器的料腿(7)在二密床(2)内;流化床内反应器(1)出口和催化剂分配器(8)相连。
催化剂分配器(8)催化剂出口为均匀分布的支管(16)组成,支管(16)开口垂直向下,相邻支管(16)的各自中心线间夹角α的范围为30°。溢流管(15)和二密床(2)间的夹角β的范围为40°;溢流管(15)开口到二密床(2)底部的高度低于二密床(2)内催化剂床层的高度。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和流化床反应器中部(18)直径之比为0.5︰1。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流化床反应器中部(18)直径之比为0.8︰1。
甲醇原料(5)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和再生催化剂(10)接触反应,得到富含烯烃的反应产物(9)和待生催化剂(11),反应产物(9)经旋风分离器(6)进入后续分离系统,待生催化剂(11)上行经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催化剂分配器(8)进入二密床(2);二密床(2)内的部分待生催化剂(11)经溢流管(15)流出并下行经流化床反应器内环形通道(3)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二密床(2)内部分待生催化剂(11)经待生斜管(13)进入再生器再生得到再生催化剂(10);再生催化剂(10)经再生斜管(12)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
二密床(2)经溢流管(15)流出的部分待生催化剂和进入再生斜管(12)的部分待生催化剂量之比为2:1。
流化床反应器(1)内反应温度为490℃,甲醇原料的重量空速为20小时-1,催化剂床层密度为280千克/立方米,反应表压为0.6兆帕。
二密床流化气(14)为轻烃原料。轻烃原料为碳四及碳四以上烃类,烯烃质量百分含量为80%。
结果表明,乙烯和丙烯碳基总收率达到78.5重量%。
【对比例17】
采用如图1所示装置,流化床反应器(1)和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二密床(2)同轴;二密床(2)和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流化床反应器内环形通道(3)和旋风分离器(6)均位于流化床反应器(1)内;待生斜管(13)和二密床(2)相连,再生斜管(12)和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相连;所述旋风分离器的料腿(7)在二密床(2)内;流化床内反应器(1)出口和催化剂分配器(8)相连。
催化剂分配器(8)催化剂出口为均匀分布的支管(16)组成,支管(16)开口垂直向下,相邻支管(16)的各自中心线间夹角α的范围为30°。溢流管(15)和二密床(2)间的夹角β的范围为40°;溢流管(15)开口到二密床(2)底部的高度低于二密床(2)内催化剂床层的高度。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和流化床反应器中部(18)直径之比为0.5︰1。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流化床反应器中部(18)直径之比为0.8︰1。
甲醇原料(5)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和再生催化剂(10)接触反应,得到富含烯烃的反应产物(9)和待生催化剂(11),反应产物(9)经旋风分离器(6)进入后续分离系统,待生催化剂(11)上行经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催化剂分配器(8)进入二密床(2);二密床(2)内的部分待生催化剂(11)经溢流管(15)流出并下行经流化床反应器内环形通道(3)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二密床(2)内部分待生催化剂(11)经待生斜管(13)进入再生器再生得到再生催化剂(10);再生催化剂(10)经再生斜管(12)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
二密床(2)经溢流管(15)流出的部分待生催化剂和进入再生斜管(12)的部分待生催化剂量之比为2:1。
流化床反应器(1)内反应温度为490℃,甲醇原料的重量空速为15小时-1,催化剂床层密度为150千克/立方米,反应表压为0.25兆帕。
二密床流化气(14)为轻烃原料。轻烃原料为碳四及碳四以上烃类,烯烃质量百分含量为30%。
结果表明,乙烯和丙烯碳基总收率达到77.4重量%。实施例列表
实施例续表
对比例列表
对比例续表
Claims (10)
1.一种甲醇转化制烯烃的反应系统,包括流化床反应器(1)、二密床(2)、流化床反应器内环形通道(3)、流化床内反应器(4)、溢流管(15);
其中:流化床反应器(1)和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二密床(2)同轴;二密床(2)和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流化床反应器内环形通道(3)和旋风分离器(6)均位于流化床反应器(1)内;待生斜管(13)和二密床(2)相连,再生斜管(12)和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相连;所述旋风分离器的料腿(7)在二密床(2)内;流化床内反应器(1)出口和催化剂分配器(8)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甲醇转化制烯烃的反应系统,所述催化剂分配器(8)催化剂出口为均匀分布的支管(16)组成,支管(16)开口垂直向下,相邻支管(16)的各自中心线间夹角α的范围为15°~9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甲醇转化制烯烃的反应系统,所述溢流管(15)和二密床(2)间的夹角β的范围为20°~70°;溢流管(15)开口到二密床(2)底部的高度低于二密床(2)内催化剂床层的高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甲醇转化制烯烃的反应系统,所述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和流化床反应器中部(18)直径之比为(0.3~0.7)︰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甲醇转化制烯烃的反应系统,所述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流化床反应器中部(18)直径之比为(0.7~0.95)︰1。
6.一种甲醇转化制烯烃的反应方法,所述的反应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a)甲醇原料(5)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和再生催化剂(10)接触反应,得到富含烯烃的反应产物(9)和待生催化剂(11),反应产物(9)经旋风分离器(6)进入后续分离系统,待生催化剂(11)上行经流化床内反应器(4)和催化剂分配器(8)进入二密床(2);
b)二密床(2)内的部分待生催化剂(11)经溢流管(15)流出并下行经流化床反应器内环形通道(3)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二密床(2)内部分待生催化剂(11)经待生斜管(13)进入再生器再生得到再生催化剂(10);
c)再生催化剂(10)经再生斜管(12)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下部(17)。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甲醇转化制烯烃的反应方法,于所述二密床(2)经溢流管(15)流出的部分待生催化剂和进入再生斜管(12)的部分待生催化剂量之比为(0.5~3):1。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甲醇转化制烯烃的反应方法,所述流化床反应器(1)内反应温度为450~520℃,甲醇原料的重量空速为3~20小时-1,催化剂床层密度为70~250千克/立方米,反应表压为0~0.5兆帕。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甲醇转化制烯烃的反应方法,所述二密床流化气(14)为水蒸汽和/或氮气和/或轻烃原料。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甲醇转化制烯烃的反应方法,所述轻烃原料为碳四及碳四以上烃类,烯烃质量百分含量大于60%。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206977.3A CN111056894A (zh) | 2018-10-17 | 2018-10-17 | 甲醇转化制烯烃的反应系统及其反应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206977.3A CN111056894A (zh) | 2018-10-17 | 2018-10-17 | 甲醇转化制烯烃的反应系统及其反应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056894A true CN111056894A (zh) | 2020-04-24 |
Family
ID=702968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1206977.3A Pending CN111056894A (zh) | 2018-10-17 | 2018-10-17 | 甲醇转化制烯烃的反应系统及其反应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056894A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926395A (zh) * | 2020-06-29 | 2022-01-14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甲醇催化转化制芳烃的反应装置及方法 |
CN113926416A (zh) * | 2020-06-29 | 2022-01-14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甲醇催化转化增产乙烯丙烯的反应装置及方法 |
CN115869861A (zh) * | 2021-09-29 | 2023-03-31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甲醇制乙烯丙烯短接触反应系统及其反应方法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187272B1 (en) * | 1997-03-13 | 2001-02-13 | Nippon Mitsubishi Oil Corporation | Recycling fluidization system |
CN102295504A (zh) * | 2010-06-24 | 2011-12-28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甲醇制备低碳烯烃的方法 |
CN102372569A (zh) * | 2010-08-23 | 2012-03-14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甲醇制备低碳烯烃的方法 |
CN104628506A (zh) * | 2013-11-06 | 2015-05-20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甲醇转化为低碳烯烃的方法 |
-
2018
- 2018-10-17 CN CN201811206977.3A patent/CN111056894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187272B1 (en) * | 1997-03-13 | 2001-02-13 | Nippon Mitsubishi Oil Corporation | Recycling fluidization system |
CN102295504A (zh) * | 2010-06-24 | 2011-12-28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甲醇制备低碳烯烃的方法 |
CN102372569A (zh) * | 2010-08-23 | 2012-03-14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甲醇制备低碳烯烃的方法 |
CN104628506A (zh) * | 2013-11-06 | 2015-05-20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甲醇转化为低碳烯烃的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岑可法等: "《气固分离理论及技术》", 31 March 1993, 浙江大学出版社 * |
高枝荣等: "甲醇制烯烃催化剂积炭的形成机理",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926395A (zh) * | 2020-06-29 | 2022-01-14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甲醇催化转化制芳烃的反应装置及方法 |
CN113926416A (zh) * | 2020-06-29 | 2022-01-14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甲醇催化转化增产乙烯丙烯的反应装置及方法 |
CN115869861A (zh) * | 2021-09-29 | 2023-03-31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甲醇制乙烯丙烯短接触反应系统及其反应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464532B (zh) | 低碳烯烃的制备方法 | |
CN101357874A (zh) | 甲醇或二甲醚生产低碳烯烃的方法 | |
CN111056894A (zh) | 甲醇转化制烯烃的反应系统及其反应方法 | |
CN102372569B (zh) | 甲醇制备低碳烯烃的方法 | |
CN103739420A (zh) | 提高低碳烯烃收率的方法 | |
CN102464524B (zh) | 甲醇生产低碳烯烃的方法 | |
CN102276406B (zh) | 增产丙烯生产方法 | |
CN102190542B (zh) | 甲醇制烯烃与碳四以上烃催化裂解的耦合方法 | |
CN102875289B (zh) | 制备低碳烯烃的方法 | |
CN102295505B (zh) | 甲醇制备低碳烯烃的反应装置 | |
CN102190540B (zh) | 丙烯的生产方法 | |
CN102463079B (zh) | 由甲醇生产低碳烯烃的反应装置 | |
CN102372542A (zh) | 提高乙烯、丙烯收率的方法 | |
CN102463074B (zh) | 甲醇或二甲醚生产低碳烯烃的反应装置 | |
CN103739428A (zh) | 以甲醇为原料生产低碳烯烃的装置 | |
CN102463080A (zh) | 以甲醇为原料生产低碳烯烃的反应装置 | |
CN102464526A (zh) | 由甲醇生产低碳烯烃的方法 | |
CN103537235A (zh) | 含氧化合物制低碳烯烃的反应装置 | |
CN102464534B (zh) | 以甲醇为原料生产低碳烯烃的方法 | |
CN102875291B (zh) | 由甲醇生产低碳烯烃的方法 | |
CN102295504B (zh) | 甲醇制备低碳烯烃的方法 | |
CN102276395B (zh) | 生产乙烯、丙烯的方法 | |
CN103664449A (zh) | 含氧化合物制低碳烯烃的方法 | |
CN103739427B (zh) | 以甲醇为原料制备低碳烯烃的反应装置 | |
CN103772105A (zh) | 提高低碳烯烃收率的反应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4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