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hing Special   »   [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0709648B - 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709648B
CN110709648B CN201780090051.XA CN201780090051A CN110709648B CN 110709648 B CN110709648 B CN 110709648B CN 201780090051 A CN201780090051 A CN 201780090051A CN 110709648 B CN110709648 B CN 11070964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igerant
compressor
solenoid valve
valves
tempera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9005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709648A (zh
Inventor
冈岛圭吾
中川昌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7096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096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7096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0964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9/00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e.g. operating alternately or simultaneousl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3/00Arrangements for separating or purifying gases or liquids; Arrangements for vaporising the residuum of liquid refrigerant, e.g. by hea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7/00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or removing deposits or corrosion,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 F25B47/02Defrosting cy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空调装置具有:主回路,其将压缩机、冷凝器、节流装置、蒸发器以及储能器依次连接,供包括第一制冷剂和沸点比第一制冷剂高的第二制冷剂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循环;和控制装置,其控制主回路。主回路具有:第一调整阀,其设置于储能器的上游侧;第二调整阀,其设置于储能器的下游侧;以及旁通配管,其旁通储能器。控制装置通过分别控制第一调整阀和第二调整阀,来调整被压缩机吸入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中的第一制冷剂的比率。

Description

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利用了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具有将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蒸发器以及储能器用配管依次连接而成的制冷剂回路的空调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的空调装置在进行除湿运转时使在蒸发器中冷却的空气的温度在作为再热器发挥作用的冷凝器中上升,从而抑制向室内吹出的空气的温度降低。
然而,在制冷剂回路循环的制冷剂中,存在单一制冷剂和混合制冷剂,在混合制冷剂中有将沸点相等的制冷剂混合而成的共沸混合制冷剂、和将沸点不同的制冷剂混合而成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在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中混有沸点相对较低的低沸点制冷剂、和沸点相对较高的高沸点制冷剂。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78242号公报
然而,针对专利文献1那样以往的空调装置,在单纯地应用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情况下,在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中混有低沸点制冷剂和高沸点制冷剂,因此与应用低沸点的单一制冷剂的情况相比,排出温度难以上升。即,以往的空调装置存在不能进行利用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特性的高效的运转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所做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现利用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特性的高效的运转的空调装置。
本发明的空调装置具有:主回路,其将压缩机、冷凝器、节流装置、蒸发器以及储能器依次连接,供包括第一制冷剂和沸点比第一制冷剂高的第二制冷剂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循环;和控制装置,其控制主回路,主回路具有:第一调整阀,其设置于储能器的上游侧;第二调整阀,其设置于储能器的下游侧;以及旁通配管,其将蒸发器与第一调整阀之间、和第二调整阀与压缩机之间连接,并旁通储能器,控制装置通过分别控制第一调整阀和第二调整阀,来调整被压缩机吸入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中的第一制冷剂的比率。
根据本发明的空调装置,通过分别控制第一调整阀和第二调整阀,由此调整被压缩机吸入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中的第一制冷剂的比率,因此能够使低压压力上升,并且能够使高压压力和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的温度上升,因此能够实现利用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特性的高效的运转。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系统的制冷剂回路相关的构成的图。
图2是表示图1的空调装置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3是表示以图1的空调装置的除湿运转和除霜运转为中心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4是表示图1的空调装置的加热量提升模式下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5是表示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空调系统的制冷剂回路相关的构成的图。
图6是表示图5的空调装置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7是表示以图5的空调装置的除湿运转和除霜运转为中心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8是表示图5的空调装置的加热量提升模式下的动作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系统的制冷剂回路相关的构成的图。如图1所示,空调系统100由空调装置200和控制器300构成。在本实施方式1中,空调装置200是设置于房间等室内的除湿机。空调装置200可以是工业用的除湿机,也可以是设置于普通家庭的除湿机。
空调装置200具有:压缩机1、冷凝器2、节流装置3、蒸发器4、储能器(ACC)6、热气电磁阀7、第一电磁阀8以及第二电磁阀9。第一电磁阀8设置于储能器6的上游侧,即蒸发器4与储能器6之间。第二电磁阀9设置于储能器6的下游侧,即储能器6与压缩机1之间。
空调装置200具有主回路10,该主回路10将压缩机1、冷凝器2、节流装置3、蒸发器4、第一电磁阀8、储能器6以及第二电磁阀9利用主配管20依次连接,使制冷剂循环。主配管20由配设于高压侧的排出配管21、配设于高压侧的液体管22、配设于低压侧的液体管23以及配设于低压侧的吸入配管24构成。
排出配管21是连结压缩机1的排出侧与冷凝器2的流入侧的配管。从压缩机1排出的高压的制冷剂在排出配管21中流动。液体管22是连结冷凝器2的流出侧与节流装置3的流入侧的配管。从冷凝器2流出的高压的液体制冷剂在液体管22中流动。液体管23是连结节流装置3的流出侧与蒸发器4的流入侧的配管。从节流装置3流出的低压的两相制冷剂在液体管23中流动。吸入配管24是连结蒸发器4的流出侧与压缩机1的吸入侧的配管。从蒸发器4流出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流向吸入配管24。
吸入配管24具有旁通配管24a,该旁通配管24a将蒸发器4与第一电磁阀8之间、和第二电磁阀9与压缩机1之间连接,并旁通储能器6。更具体而言,在吸入配管24,在第一电磁阀8的上游即在蒸发器4与第一电磁阀8之间设置有上游分支单元24b。另外,在吸入配管24,在第二电磁阀9的下游即在第二电磁阀9与压缩机1之间设置有下游分支单元24c。即,上游分支单元24b与下游分支单元24c之间由旁通配管24a连结。
另外,空调装置200具有热气旁通回路15,该热气旁通回路15将压缩机1的排出侧与冷凝器2之间、和冷凝器2与节流装置3之间连接。热气旁通回路15具有热气除霜配管25和热气电磁阀7。更具体而言,在排出配管21的途中设置有第一分支单元25a,在液体管22的途中设置有第二分支单元25b。即,第一分支单元25a与第二分支单元25b之间通过热气除霜配管25连结,在热气除霜配管25配设有热气电磁阀7。
本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200使用包括第一制冷剂和沸点比第一制冷剂高的第二制冷剂在内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作为在由主回路10和热气旁通回路15形成的制冷剂回路中循环的制冷剂。在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中,第一制冷剂是沸点相对较低的低沸点制冷剂,第二制冷剂是沸点相对较高的高沸点制冷剂。
更具体而言,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例如是R407C或R448A。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是R32、R125、R134a、R1234yf以及CO2的混合制冷剂,也可以是全部满足R32的比例XR32(wt%)为“33<XR32<39”的条件、R125的比例XR125(wt%)为“27<XR125<33”的条件、R134a的比例XR134a(wt%)为“11<XR134a<17”的条件、R1234yf的比例XR1234yf(wt%)为“11<XR1234yf<17”的条件、CO2的比例XCO2(wt%)为“3<XCO2<9”的条件、以及XR32、XR125、XR134a、XR1234yf及XCO2的总和为100的条件的制冷剂。
压缩机1压缩制冷剂。压缩机1可以是定速压缩机,也可以是具备由变频器驱动的马达的变频压缩机。冷凝器2将在压缩机1中压缩的制冷剂冷凝。冷凝器2例如由翅片管式热交换器构成,在制冷剂与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节流装置3例如由电子膨胀阀构成,使在冷凝器2中冷凝的制冷剂膨胀。蒸发器4使在节流装置3中膨胀的制冷剂蒸发。蒸发器4例如由翅片管式热交换器构成,在制冷剂与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
然而,若在蒸发器4中不能蒸发的制冷剂保持液体的状态被压缩机1吸入,则压缩机1引起液体压缩。即,若液体制冷剂被压缩机1吸入,则由于液体是非压缩性的,因此在压缩机1的内部产生较大的压力,并产生剧烈的冲击声。另外,液体制冷剂溶于压缩机1内的油,由此油的浓度被稀释,从而油的粘度降低,因此有时会由于润滑不良而导致压缩机1发生故障。为了防止这样的不良情况,在空调装置200的主回路10设置有储能器6。液体制冷剂是否返回压缩机1这一情况能够基于吸入过热度(以下,称为吸入SH)的值进行判断。详见后述,但吸入SH能够通过从吸入管温度传感器33测量的吸入温度中减去低压压力饱和温度来求出。
储能器6用于使流入至容器内的制冷剂分离为气体和液体,并使气体制冷剂返回压缩机1。热气电磁阀7是在ON状态时成为使制冷剂通过的打开的状态,在OFF状态时成为切断制冷剂的关闭的状态的电磁阀。若热气电磁阀7处于ON状态,则从压缩机1排出的制冷剂通过热气旁通回路15。
第一电磁阀8和第二电磁阀9分别是在ON状态时成为使制冷剂通过的打开的状态,在OFF状态时成为切断制冷剂的关闭的状态的电磁阀。在第一电磁阀8和第二电磁阀9为ON状态时,通过蒸发器4后的制冷剂通过储能器6。第一电磁阀8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调整阀”,第二电磁阀9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调整阀”。
另外,空调装置200在蒸发器4和冷凝器2具有共同的风扇5。风扇5能够向蒸发器4送风,并且也能够向冷凝器2送风。即,风扇5发挥作用,使得促进蒸发器4中的制冷剂的蒸发即冷能的释放,并且促进冷凝器2中的制冷剂的冷凝即热能的释放。
此外,空调装置200具有排出管温度传感器31、高压压力传感器32、吸入管温度传感器33以及低压压力传感器34。排出管温度传感器31设置于压缩机1的排出口周边,测量作为从压缩机1排出的制冷剂的温度的排出温度。高压压力传感器32设置于压缩机1的排出口周边,测量作为从压缩机1排出的制冷剂的压力的高压压力。吸入管温度传感器33设置于压缩机1的吸入口周边,测量作为被压缩机1吸入的制冷剂的温度的吸入温度。低压压力传感器34设置于压缩机1的吸入口周边,测量作为被压缩机1吸入的制冷剂的压力的低压压力。
而且,空调装置200具有控制主回路10、热气旁通回路15以及风扇5的控制装置50。即,控制装置50控制并管理压缩机1、节流装置3、热气电磁阀7、第一电磁阀8、第二电磁阀9以及风扇5等之类的空调装置200内的各种致动器的动作。例如,控制装置50通过调整第一电磁阀8和第二电磁阀9各自的开闭状态,从而调整被压缩机1吸入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中的第一制冷剂的比率。以下,也将被压缩机1吸入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中的第一制冷剂的比率仅称为“第一制冷剂的比率”。
(基本的制冷剂的流动)
接下来,对空调装置200的制冷剂回路中的基本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
从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且高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排出配管21进入冷凝器2。进入到冷凝器2的气体制冷剂在与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由此释放热能而液化。在冷凝器2中液化的制冷剂通过液体管22流入节流装置3,在节流装置3中减压而成为气液两相的状态。而且在节流装置3中成为气液两相的状态的制冷剂通过液体管23流入蒸发器4,并在蒸发器4中与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由此释放冷能而气化。此外,在蒸发器4中气化的制冷剂通过吸入配管24,从压缩机1的吸入侧吸入并再次被压缩。即,在空调装置200中,通过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反复进行上述那样的循环工序,由此形成制冷循环。
然而,在空调装置200中,如在图1中用点划线的空心箭头表示的那样,从室内吸入的室内空气在通过蒸发器4后,通过冷凝器2。因此,室内空气在通过蒸发器4时被冷却,并在通过冷凝器2时被加热。即,室内空气在通过蒸发器4时接受冷能而成为露点以下。因此,室内空气的一部分在蒸发器4结露,并被冷却以及除湿。另一方面,通过蒸发器4的室内空气在通过冷凝器2时接受热能并变为规定的温度,作为相对湿度较低的空气向室内排出。即,在空调装置200中,冷凝器2作为向在通过蒸发器4时被冷却的空气再次施加热能的再热器发挥作用。
图2是表示图1的空调装置的控制系统的框图。参照图2,对控制装置50的构成内容具体地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控制装置50具有控制部51、操作部52以及存储部53。操作部52接受与目标温度、目标压力等各种设定有关的输入操作,并将与输入操作的内容对应的信号向控制部51输出。存储部53包括存储各种数据的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储器)、和存储用于控制部51进行各运转模式下的控制的程序等的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而构成。
控制部51例如由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微控制器、或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数字信号处理器)构成。向控制部51输入有排出管温度传感器31测量的排出温度的信息、高压压力传感器32测量的高压压力的信息、吸入管温度传感器33测量的吸入温度的信息、以及低压压力传感器34测量的低压压力的信息。
控制部51使空调装置200执行除湿运转、加热量提升模式下的运转、以及除霜运转。控制部51基于从各种传感器输出的信息、从操作部52输出的信号、以及从控制器300发送的信号等,控制空调装置200内的各种致动器的动作。
例如,控制部51根据存储部53的ROM内的程序,适当地控制第一电磁阀8和第二电磁阀9的开闭状态,调整被压缩机1吸入的制冷剂的组成。即,控制部51进行第一电磁阀8和第二电磁阀9的开闭控制,调整滞留于储能器6的液体制冷剂的量,由此变更制冷剂回路内中的制冷剂的组成、即在制冷剂回路中循环的低沸点制冷剂的比率。
控制部51通过打开第一电磁阀8和第二电磁阀9,由此能够提高第一制冷剂的比率。若第一制冷剂的比率提高,则低压压力传感器34测量的低压压力的值上升,在制冷剂回路内循环的制冷剂的量增加,并且高压压力传感器32测量的高压压力的值、和排出管温度传感器31测量的排出温度的值上升。因此蒸发器4的温度与流入蒸发器4的制冷剂的温度的温度差变大,因此能够缩短除霜运转中的除霜时间,能够提高除湿效率。本实施方式1中的除湿效率是将除湿运转时间除以除霜时间所得到的值(除湿运转时间/除霜时间)作为指标来确定。
控制器300通过有线或无线与控制装置50连接,并在与控制部51之间进行通信。在控制器300设置有用于启动空调装置200的运转的ON开关、用于停止空调装置200的运转的OFF开关、以及用于使加热量上升的加热量调整开关等。控制器300接受由用户进行的输入操作,并将与输入操作的内容对应的信号向控制部51发送。
(除湿运转时)
控制部51在除湿运转中观察吸入SH高于还是低于第一阈值,从而决定第一电磁阀8和第二电磁阀9的开闭状态。更具体而言,控制部51通过从由吸入管温度传感器33输入的吸入温度中减去低压压力饱和温度,从而求出吸入SH。低压压力饱和温度是将由低压压力传感器34输入的低压压力的值进行了饱和温度换算后的值。在存储部53例如储存有将低压压力与饱和温度建立关联的表格信息亦即换算表格,控制部51将从低压压力传感器34输入的低压压力的信息与换算表格对照,求出低压压力饱和温度。而且,控制部51判定求出的吸入SH是否为第一阈值以下,若吸入SH为第一阈值以下,则使第一电磁阀8和第二电磁阀9变为打开的状态。
若第一电磁阀8和第二电磁阀9变成打开的状态,则被压缩机1吸入的第一制冷剂的比率上升,并且排出温度上升,因而冷凝器2的温度与进入冷凝器2的制冷剂的温度的温度差变大。因此,在欲在冷凝器2获得相同的热交换量的情况下,若压缩机1是能够通过变频器进行频率的调整的变频压缩机,则与压缩机1为定速压缩机时相比,能够降低运转频率,因此能够实现运转效率的提高。即,根据搭载有变频压缩机作为压缩机1的空调装置200,能够使COP(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制冷系数)上升。
更具体而言,也可以构成为:在打开了第一电磁阀8和第二电磁阀9的情况下,控制部51进行降低压缩机1的频率、即压缩机1的马达的运转频率的COP提升运转。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在打开第一电磁阀8和第二电磁阀9后,或从打开第一电磁阀8和第二电磁阀9后经过等待时间之后,控制部51降低压缩机1的频率。等待时间可以经由操作部52或控制器300进行设定和变更,也可以由控制部51根据运转状态或设置环境等自动地设定。话虽如此,控制部51也可以在关闭了第一电磁阀8和第二电磁阀9的情况下,提高压缩机1的频率。控制部51也能够在除霜运转时和加热量提升模式下的运转时进行这样的COP提升运转等。
此外,控制部51在打开第一电磁阀8和第二电磁阀9后,也随时间推移地求出吸入SH,并判定求出的吸入SH是否为第二阈值以上。而且,控制部51在吸入SH到达第二阈值时使第一电磁阀8和第二电磁阀9变为关闭的状态。
在此,第一阈值是在除湿运转时打开第一电磁阀8和第二电磁阀9的时刻的成为基准的温度,例如设定为5K。第二阈值是在除湿运转时使暂时打开的第一电磁阀8和第二电磁阀9关闭的时刻的成为基准的温度。第二阈值设定为高于第一阈值的温度,例如设定为15K。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能够根据空调装置200的构成内容和设置环境等适当地变更。用户通过操作操作部52或控制器300,能够进行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的设定和变更。
(加热量提升模式下的运转时)
用户能够经由操作部52或控制器300,进行使冷凝器2的加热量上升的加热量提升模式的设定操作。加热量提升模式是指根据排出管温度传感器31测量的排出温度的变化,控制部51实施第一电磁阀8和第二电磁阀9的开闭控制,由此调整加热能力并实现快速除湿运转的运转模式。在此,快速除湿运转是指通过将相对湿度较低的空气向室内供给,从而以比通常的除湿运转早的时间提供所希望的湿度的空气环境的运转。
在加热量提升模式的设定操作中,除了指示加热量提升模式的开始的操作之外,还包括设定开始加热量提升模式的时刻的操作、或设定直到开始加热量提升模式为止的时间的操作等。另外,在加热量提升模式的设定操作中,也包括设定控制部51继续加热量提升模式的控制的时间亦即加热量上升继续时间的操作。即,用户通过操作操作部52或控制器300,由此能够进行加热量上升继续时间的设定和变更。
在加热量提升模式中,控制部51在压缩机1的运转中首先打开第一电磁阀8和第二电磁阀9。更具体而言,控制部51根据来自操作部52或控制器300的信号、或在操作部52或控制器300中的设定内容,检测加热量提升模式的开始。控制部51若在压缩机1运转的状态下检测加热量提升模式的开始,则打开第一电磁阀8和第二电磁阀9。另外,在检测到加热量提升模式的开始后,若压缩机1停止,则控制部51到压缩机1开始运转为止待机,并在压缩机1开始运转后,打开第一电磁阀8和第二电磁阀9。
若第一电磁阀8和第二电磁阀9变为打开的状态,则制冷剂回路内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组成改变,在制冷剂回路内循环的第一制冷剂的比率上升。即,控制部51通过打开第一电磁阀8和第二电磁阀9,能够提高第一制冷剂的比率。若在制冷剂回路内循环的第一制冷剂的比率上升,则低压压力上升,在制冷剂回路内循环的制冷剂的量增加,高压压力和排出温度上升。从排出管温度传感器31输入的排出温度例如达到设定为120℃的关闭阈值为止,控制部51使第一电磁阀8和第二电磁阀9维持打开的状态。
在使第一电磁阀8和第二电磁阀9变为打开的状态后,并在从排出管温度传感器31输入的排出温度上升至关闭阈值时,控制部51使第一电磁阀8和第二电磁阀9变为关闭的状态。此外,在使第一电磁阀8和第二电磁阀9变为关闭的状态后,到从排出管温度传感器31输入的排出温度例如降低至设定为110℃的打开阈值为止,控制部51使第一电磁阀8和第二电磁阀9维持关闭的状态。而且,在从排出管温度传感器31输入的排出温度降低至打开阈值时,控制部51使第一电磁阀8和第二电磁阀9变为打开的状态。
在此,关闭阈值是在加热量提升模式下的运转时,关闭第一电磁阀8和第二电磁阀9的时刻的成为基准的温度。关闭阈值设定为高于关闭基准阈值的温度即可。打开阈值是在加热量提升模式下的运转时使暂时关闭的第一电磁阀8和第二电磁阀9再次打开的时刻的成为基准的温度,设定为低于关闭阈值的温度。打开阈值设定为低于关闭基准温度并且高于打开基准温度的温度即可。关闭阈值和打开阈值能够根据空调装置200的构成内容和设置环境等适当地变更。用户能够通过操作操作部52或控制器300,进行打开阈值和关闭阈值的设定和变更。
此外,控制部51具有对打开第一电磁阀8和第二电磁阀9后的经过时间进行计时的加热量提升计时器(未图示)。即,控制部51在使第一电磁阀8和第二电磁阀9变为打开的状态时,开始加热量提升计时器的计时。然后,在加热量提升计时器开始计时时、即从使第一电磁阀8和第二电磁阀9最初变为打开的状态起到经过加热量提升时间后,控制部51结束加热量提升模式,并过渡至通常运转。在本实施方式1中,通常运转相当于通常的除湿运转。
(除霜运转时:热气除霜时)
控制部51基于热气电磁阀7的开闭状态,判定空调装置200是否为除霜运转中。在除霜运转中的情况下,热气电磁阀7变为打开的状态。即,若热气电磁阀7为打开的状态,则控制部51判定为是除霜运转中,若热气电磁阀7为关闭的状态,则判定为不是除霜运转中。在本实施方式1中,若热气电磁阀7为关闭的状态,则控制部51判定为是除湿运转中。
在判定为空调装置200是除霜运转中的情况下,控制部51使第一电磁阀8和第二电磁阀9变为打开的状态,改变被压缩机1吸入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组成,从而提高第一制冷剂的比率。另外,在使第一电磁阀8和第二电磁阀9变为打开的状态后,并在从排出管温度传感器31输入的排出温度达到关闭基准阈值时,控制部51使第一电磁阀8和第二电磁阀9变为关闭的状态一次,从而抑制排出温度的上升。此外,在使第一电磁阀8和第二电磁阀9变为关闭的状态后,在从排出管温度传感器31输入的排出温度下降至打开基准阈值时,控制部51使第一电磁阀8和第二电磁阀9再次变为打开的状态。
在此,关闭基准阈值是在除霜运转时关闭第一电磁阀8和第二电磁阀9的时刻的成为基准的温度,例如设定为115℃。打开基准阈值是在除霜运转时使暂时关闭的第一电磁阀8和第二电磁阀9再次打开的时刻的成为基准的温度。打开基准阈值设定为低于关闭基准阈值的温度,例如设定为105℃。打开基准阈值和关闭基准阈值能够根据空调装置200的构成内容和设置环境等适当地变更。用户能够通过操作操作部52或控制器300,进行打开基准阈值和关闭基准阈值的设定和变更。
控制部51具有判定是否满足除霜运转结束条件的功能,在满足除霜运转结束条件时,结束除霜运转。例如,控制部51也可以构成为:在以规定的设定时间连续地进行除湿运转后,推定为蒸发器4处于结霜状态并开始除霜运转。在采用该构成的情况下,例如也可以在空调装置200的空气吸入口设置由热敏电阻等构成的温度传感器,控制部51基于温度传感器的测定温度,决定除湿运转的设定时间、和继续除霜运转的时间亦即除霜时间。而且,控制部51也可以在开始除霜运转时开始计时,并在经过了除霜时间时,结束除霜运转。在该情况下,在经过了除霜时间时满足除霜运转结束条件。
另外,控制部51也可以根据蒸发器4的温度来决定除霜运转的开始和结束的时刻。在采用该构成的情况下,例如也可以在蒸发器4设置由热敏电阻等构成的蒸发温度传感器。而且,控制部51也可以在蒸发温度传感器测定的温度降低至开始阈值时开始除霜运转,之后,在蒸发温度传感器中测定的温度上升至结束阈值时,结束除霜运转。在该情况下,在蒸发温度传感器测定的温度上升至结束阈值时,满足除霜运转结束条件。另外,结束阈值设定为高于开始阈值的温度。
(第一电磁阀8和第二电磁阀9的开闭控制的方法)
图3是表示以图1的空调装置的除湿运转和除霜运转为中心的动作的流程图。图4是表示图1的空调装置的加热量提升模式中的动作的流程图。基于图3和图4对第一电磁阀8和第二电磁阀9的开闭控制的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参照图3对以空调装置的除湿运转和除霜运转为中心的运转控制方法进行说明。
控制部51判定压缩机1是否为运转中(步骤S101),若压缩机1不是运转中,则到压缩机1开始运转为止待机(步骤S101/否)。在压缩机1的运转中(步骤S101/是),在检测到加热量提升模式的开始的情况下(步骤S102/是),控制部51过渡至加热量提升模式(参照图4)。在压缩机1的运转中(步骤S101/是),在未检测到加热量提升模式的开始的情况下(步骤S102/否),控制部51判定空调装置200是否为除霜运转中(步骤S103)。
(除霜运转)
控制部51若检测热气电磁阀7为打开的状态,并判定为空调装置200为除霜运转中(步骤S103/是),则打开第一电磁阀8和第二电磁阀9,由此提高第一制冷剂的比率(步骤S104)。
接下来,控制部51判定从排出管温度传感器31输入的排出温度是否为关闭基准阈值以上(步骤S105)。若排出温度小于关闭基准阈值(步骤S105/否),则控制部51判定是否满足除霜运转结束条件(步骤S106)。若满足除霜运转结束条件(步骤S106/是),则控制部51返回至步骤S102的处理。若不满足除霜运转结束条件(步骤S106/否),则控制部51返回至步骤S105的处理。
另一方面,在排出温度到达关闭基准阈值时(步骤S105/是),控制部51关闭第一电磁阀8和第二电磁阀9,从而抑制排出温度的上升(步骤S107)。而且,控制部51判定从排出管温度传感器31输入的排出温度是否为打开基准阈值以下(步骤S108)。
若排出温度高于打开基准阈值,则控制部51使第一电磁阀8和第二电磁阀9维持关闭的状态(步骤S108/否)。话虽如此,若在步骤S107中关闭第一电磁阀8和第二电磁阀9后,并在排出温度下降至打开基准阈值期间(步骤S108/否)满足除霜运转结束条件,则控制部51返回至步骤S102的处理。
在排出温度下降至打开基准阈值时(步骤S108/是),控制部51打开第一电磁阀8和第二电磁阀9(步骤S109)。接下来,控制部51判定是否满足除霜运转结束条件(步骤S110)。若满足除霜运转结束条件(步骤S110/是),则控制部51返回至步骤S102的处理,若不满足除霜运转结束条件(步骤S110/否),则返回至步骤S105的处理。
(除湿运转)
控制部51若检测热气电磁阀7为关闭的状态,并判定为空调装置200是除湿运转中(步骤S103/否),则求出吸入SH,并判定求出的吸入SH是否为第一阈值以下(步骤S201)。
在吸入SH为高于第一阈值的值的情况下(步骤S201/否),被认为不会在压缩机1中引起液体压缩,因此控制部51使第一电磁阀8和第二电磁阀9维持关闭的状态不变,并返回步骤S102的处理。另一方面,若吸入SH为第一阈值以下(步骤S201/是),则控制部51打开第一电磁阀8和第二电磁阀9(步骤S202)。
此外,控制部51随时间推移地求出吸入SH,并判定求出的吸入SH是否为第二阈值以上(步骤S203)。到求出的吸入SH到达第二阈值为止,控制部51使第一电磁阀8和第二电磁阀9维持打开的状态(步骤S203/否)。而且,在吸入SH到达第二阈值时(步骤S203/是),控制部51关闭第一电磁阀8和第二电磁阀9(步骤S204),并返回步骤S102的处理。
接下来,参照图4对空调装置的加热量提升模式下的运转控制方法进行说明。控制部51若在图3的步骤S102中检测加热量提升模式的开始(步骤S102/是),则判定压缩机1是否为运转中(步骤S301)。而且,若压缩机1不在运转中,则控制部51直到压缩机1开始运转为止待机(步骤S301/否)。
在压缩机1为运转中的情况下,或在压缩机1开始运转时(步骤S301/是),控制部51通过打开第一电磁阀8和第二电磁阀9,改变制冷剂的组成,提高第一制冷剂的比率。此时,控制部51开始加热量提升计时器的计时(步骤S302)。
接下来,控制部51判定从排出管温度传感器31输入的排出温度是否为关闭阈值以上(步骤S303)。若排出温度低于关闭阈值,则控制部51使第一电磁阀8和第二电磁阀9维持打开的状态(步骤S303/否)。另一方面,在排出温度上升至打开阈值后(步骤S303/是),控制部51判定加热量提升计时器是否计时完毕(步骤S304)。
若加热量提升计时器开始计时(步骤S304/是),则控制部51结束加热量提升模式(步骤S305),并过渡至通常运转。另一方面,若加热量提升计时器未计时完毕(步骤S304/否),则控制部51关闭第一电磁阀8和第二电磁阀9(步骤S306)。
而且,若加热量提升计时器开始计时(步骤S307/是),则控制部51结束加热量提升模式(步骤S308),并过渡至通常运转。另一方面,若控制部51的加热量提升计时器未计时完毕(步骤S307/否),则控制部51判定从排出管温度传感器31输入的排出温度是否为打开阈值以下(步骤S309)。
若排出温度高于打开阈值(步骤S309/否),则控制部51使第一电磁阀8和第二电磁阀9维持关闭的状态,并返回至步骤S307的处理。另一方面,在排出温度下降至打开阈值后(步骤S309/是),控制部51打开第一电磁阀8和第二电磁阀9(步骤S310),并返回至步骤S303的处理。
如以上那样,根据空调装置200,通过分别控制第一电磁阀8和第二电磁阀9,从而调整被压缩机1吸入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中的第一制冷剂的比率。因此能够使低压压力上升,并且能够使高压压力和从压缩机1排出的制冷剂的温度上升,因此能够实现利用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特性的高效的运转。
然而,对于以往的空调装置而言,在应用了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情况下,与应用低沸点的单一制冷剂的情况相比,排出温度难以上升,因此在除霜运转时用于进行蒸发器4的除霜的热量不足,从而存在到除霜完成为止较费时间的课题。在该方面,本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200在除霜运转中打开第一电磁阀8和第二电磁阀9,由此能够提高作为低沸点制冷剂的第一制冷剂的比率。因此,蒸发器4的温度与在制冷剂回路内循环并进入蒸发器4的制冷剂的温度的温度差变大,因此能够缩短除霜时间。而且,能够减少除霜时间相对于除湿运转时间的比例,因此能够实现除霜效率的提高。
另外,在加热量提升模式中,控制部51基于在排出管温度传感器31测量的排出温度,实施第一电磁阀8和第二电磁阀9的开闭控制。由此,控制部51能够调整作为再热器发挥作用的冷凝器2的热交换量,因此能够实现快速除湿运转。此外,在空调装置200搭载变频压缩机作为压缩机1的情况下,控制部51能够进行COP提升运转,因此能够提高运转效率。此外在COP提升运转时,在搭载DC风扇作为风扇5的情况下,通过调整风量,能够进一步使COP提高。
此外,控制部51在打开第一电磁阀8和第二电磁阀9后,在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的温度亦即排出温度到达关闭基准阈值时,关闭第一电磁阀8和第二电磁阀9,因此能够抑制排出温度过度的上升。另外,第一电磁阀8和第二电磁阀9是分别具有打开的状态和关闭的状态的电磁阀,因此空调装置200能够通过单纯的控制实现空调控制的效率化。
即,空调装置200在规定的时刻打开第一电磁阀8和第二电磁阀9,并提高在制冷剂回路循环的低沸点制冷剂的比率,由此使低压压力上升,使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循环量提升,并使排出温度和高压压力上升。因此能够缩短除霜时间,并且能够提高除霜效率,从而使运转效率提高。
实施方式2
图5是表示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空调系统的制冷剂回路相关的构成的图。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2的空调系统100A的构成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系统100相同,但制冷剂回路的构成不同。即,其特征在于,空调装置200A的主回路10具有第一调整阀11和第二调整阀12来代替第一电磁阀8和第二电磁阀9。对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构成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以下,特别是对与第一调整阀11和第二调整阀12的控制相关的构成和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空调系统100A具有空调装置200A和控制器300。在空调装置200A中,在主回路10的吸入配管24设置有第一调整阀11和第二调整阀12。第一调整阀11设置于储能器6的上游侧、即蒸发器4与储能器6之间。第二调整阀12设置于储能器6的下游侧、即储能器6与压缩机1之间。第一调整阀11和第二调整阀12例如分别由电子膨胀阀构成,能够进行开度的调整。
本实施方式2的旁通配管24a将蒸发器4与第一调整阀11之间、和第二调整阀12与压缩机1之间连接。即,在本实施方式2的吸入配管24,在第一调整阀11的上游设置有上游分支单元24b,在第二调整阀12的下游设置有下游分支单元24c。
图6是表示图5的空调装置的控制系统的框图。如图6所示,控制装置50A具有控制部51A,控制部51A调整第一调整阀11和第二调整阀12各自的开度。即,控制部51A基于从各种传感器输出的信息、从操作部52输出的信号、以及从控制器300发送的信号等,调整第一调整阀11和第二调整阀12各自的开度。
在除湿运转中,控制部51A根据吸入SH的变化,决定第一调整阀11和第二调整阀12各自的开度。即,若吸入SH为第一阈值以下,则控制部51A使第一调整阀11和第二调整阀12向打开方向动作,从而增大第一调整阀11和第二调整阀12的开度。
若增大第一调整阀11和第二调整阀12的开度,则被压缩机1吸入的第一制冷剂的比率上升,并且排出温度上升,因此冷凝器2的温度与进入冷凝器2的制冷剂的温度的温度差变大。因此,在欲在冷凝器2中获得相同的热交换量的情况下,若压缩机1为变频压缩机,则与压缩机1为定速压缩机时相比,能够降低运转频率,因此能够实现运转效率的提高。
此外,控制部51A在增大第一调整阀11和第二调整阀12的开度后,也随时间推移地求出吸入SH,并判定求出的吸入SH是否为第二阈值以上。而且,在吸入SH到达第二阈值时,控制部51A使第一调整阀11和第二调整阀12向关闭方向动作,从而减小第一调整阀11和第二调整阀12的开度。
在本实施方式2中,第一阈值是在除湿运转时使第一调整阀11和第二调整阀12向打开方向动作的时刻的成为基准的温度,例如设定为5K。另外,第二阈值是在除湿运转时使暂时向打开方向动作了的第一调整阀11和第二调整阀12向关闭方向动作的时刻的成为基准的温度。第二阈值设定为高于第一阈值的温度,例如设定为15K。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能够根据空调装置200A的构成内容和设置环境等适当地变更。用户通过操作操作部52或控制器300,能够进行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的设定和变更。
在加热量提升模式下,控制部51A在压缩机1的运转中首先使第一调整阀11和第二调整阀12向打开方向动作,从而增大第一调整阀11和第二调整阀12的开度。而且,到从排出管温度传感器31输入的排出温度达到例如设定为120℃的关闭阈值为止,控制部51A使第一调整阀11和第二调整阀12维持现在的开度。
另外,控制部51A在增大第一调整阀11和第二调整阀12的开度后,在从排出管温度传感器31输入的排出温度上升到关闭阈值时,使第一调整阀11和第二调整阀12向关闭方向动作。此外,控制部51A在减小第一调整阀11和第二调整阀12的开度后,到从排出管温度传感器31输入的排出温度降低至例如设定为110℃的打开阈值为止,使第一调整阀11和第二调整阀12维持现在的开度。而且,在从排出管温度传感器31输入的排出温度降低至打开阈值后,控制部51使第一电磁阀8和第二电磁阀9变为打开的状态。
在此,关闭阈值是在加热量提升模式下的运转时,减小第一调整阀11和第二调整阀12的开度的时刻的成为基准的温度。关闭阈值设定为高于关闭基准阈值的温度即可。打开阈值是在加热量提升模式下的运转时使暂时减小的第一调整阀11和第二调整阀12的开度增大的时刻的成为基准的温度,设定为低于关闭阈值的温度。打开阈值设定为低于关闭基准温度并高于打开基准温度的温度即可。关闭阈值和打开阈值能够根据空调装置200A的构成内容和设置环境等适当地变更。用户能够通过操作操作部52或控制器300,进行打开阈值和关闭阈值的设定和变更。
在除霜运转时,控制部51A首先使第一调整阀11和第二调整阀12向打开方向动作,从而增大第一调整阀11和第二调整阀12的开度。由此,控制部51A改变被压缩机1吸入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组成,从而提高第一制冷剂的比率。
另外,控制部51A在增大第一调整阀11和第二调整阀12的开度后,在从排出管温度传感器31输入的排出温度达到关闭基准阈值后,使第一调整阀11和第二调整阀12向关闭方向动作,从而抑制排出温度的上升。此外,控制部51A在减小第一调整阀11和第二调整阀12的开度后,在从排出管温度传感器31输入的排出温度下降至打开基准阈值时,增大第一调整阀11和第二调整阀12的开度。
在此,关闭基准阈值是在除霜运转时减小第一调整阀11和第二调整阀12的开度的时刻的成为基准的温度,例如设定为115℃。打开基准阈值是在除霜运转时使暂时减小的第一调整阀11和第二调整阀12的开度增大的时刻的成为基准的温度。打开基准阈值设定为低于关闭基准阈值的温度,例如设定为105℃。关闭基准阈值和打开基准阈值能够根据空调装置200A的构成内容和设置环境等适当地变更。用户能够通过操作操作部52或控制器300,进行打开基准阈值和关闭基准阈值的设定和变更。控制部51A的其他功能与实施方式1的控制部51相同。
(第一调整阀11和第二调整阀12的开度调整控制的方法)
图7是表示以图5的空调装置的除湿运转和除霜运转为中心的动作的流程图。图8是表示图5的空调装置的加热量提升模式下的动作的流程图。基于图7和图8对第一调整阀11和第二调整阀12的开度调整控制的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参照图7对以空调装置的除湿运转和除霜运转为中心的运转控制方法进行说明。对于与图3相同的动作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控制部51A与图3的情况相同地执行从步骤S101到步骤S103的处理。而且,控制部51A若检测到热气电磁阀7为打开的状态,并判定为空调装置200为除霜运转中(步骤S103/是),则使第一调整阀11和第二调整阀12向打开方向动作(步骤S401)。
接下来,控制部51A与图3的情况相同地执行从步骤S105到步骤S106的处理。而且,在从排出管温度传感器31输入的排出温度到达关闭基准阈值时(步骤S105/是),控制部51A使第一调整阀11和第二调整阀12向关闭方向动作(步骤S402)。接着,控制部51A与图3的情况相同地执行步骤S108的处理,并在从排出管温度传感器31输入的排出温度下降至打开基准阈值时(步骤S108/是),使第一调整阀11和第二调整阀12向打开方向动作(步骤S403)。
另外,控制部51A若检测热气电磁阀7为关闭的状态,并判定为空调装置200为除湿运转中(步骤S103/否),则与图3的情况相同地执行步骤S201的处理。若吸入SH为第一阈值以下(步骤S201/是),则控制部51A使第一调整阀11和第二调整阀12向打开方向动作(步骤S501),并与图3的情况相同地执行步骤S203的处理。而且,在吸入SH到达第二阈值时,控制部51A使第一调整阀11和第二调整阀12向关闭方向动作(步骤S502),并返回步骤S102的处理。
接下来,参照图8对空调装置的加热量提升模式下的运转控制方法进行说明。对于与图4相同的动作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控制部51A若在图3的步骤S102中检测加热量提升模式的开始(步骤S102/是),则判定压缩机1是否为运转中(步骤S301)。在压缩机1为运转中的情况下,或在压缩机1开始运转时(步骤S301/是),控制部51使第一调整阀11和第二调整阀12向打开方向动作,从而提高第一制冷剂的比率。此时,控制部51A开始加热量提升计时器的计时(步骤S601)。
接下来,控制部51A与图3的情况相同地执行从步骤S303到步骤S305的处理。而且,若从排出管温度传感器31输入的排出温度为关闭阈值以上(步骤S303/是),并且加热量提升计时器未计时完毕(步骤S304/否),则控制部51A使第一调整阀11和第二调整阀12向关闭方向动作(步骤S602)。
接下来,控制部51A与图3的情况相同地执行从步骤S307到步骤S309的处理。而且,在从排出管温度传感器31输入的排出温度下降至打开阈值时(步骤S309/否),控制部51A使第一调整阀11和第二调整阀12向打开方向动作(步骤S603),并返回步骤S303的处理。
然而,在上述的说明中,例示出到排出温度达到关闭阈值为止,控制部51A使第一调整阀11和第二调整阀12维持现在的开度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控制部51A也可以根据从各种传感器输出的信息等,将第一调整阀11和第二调整阀12的开度进行微调。另外,在上述的说明中,例示出到排出温度降低至打开阈值为止,控制部51A使第一调整阀11和第二调整阀12维持现在的开度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控制部51A也可以根据从各种传感器输出的信息等,将第一调整阀11和第二调整阀12的开度进行微调。这样,能够更灵活地调整在制冷剂回路内循环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中的第一制冷剂的比率。
如以上那样,根据空调装置200A,通过分别控制第一调整阀11和第二调整阀12,从而调整被压缩机1吸入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中的第一制冷剂的比率。因此,能够使低压压力上升,并且能够使高压压力和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的温度上升,因此能够实现利用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特性的高效的运转。另外,第一调整阀11和第二调整阀12分别是能够进行开度的调整的电子膨胀阀,因此能够更灵活地调整第一制冷剂的比率。
即,空调装置200A在规定的时刻增大第一调整阀11的开度和第二调整阀12的开度,从而提高在制冷剂回路中循环的低沸点制冷剂的比率,由此使低压压力上升,使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循环量提升,并使排出温度和高压压力上升。因此能够缩短除霜时间,并且能够提高除霜效率,从而能够使运转效率提高。
此外,在空调装置200A搭载变频压缩机作为压缩机1的情况下,控制部51A能够与实施方式1的控制部51相同地进行COP提升运转。在此,控制装置50A也可以在存储部53储存将第一调整阀11和第二调整阀12各自的开度调整量、与压缩机1的频率建立关联的频率调整表格。频率调整表格也可以构成为:在开度调整量表示增大开度的量的范围内,若开度调整量变大,则压缩机1的频率变小。另外,频率调整表格也可以构成为:在开度调整量表示减小开度的量的范围内,若开度调整量变大,则压缩机1的频率变大。即,也可以在调整第一调整阀11和第二调整阀12各自的开度后,控制部51A将第一调整阀11和第二调整阀12各自的开度调整量与频率调整表格对照,来调整压缩机1的频率。关于其他效果等与实施方式1相同。
上述各实施方式是空调装置和空调系统中的优选的具体例子,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并不限定于这些方式。例如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出空调装置200和200A为除湿机的情况,但并不局限于此,空调装置200和200A也可以是具有进行制热运转或制冷运转的功能的空调机。即,空调装置200和200A只要是至少能够执行除湿运转和除霜运转的空调机即可。
附图标记说明
1…压缩机;2…冷凝器;3…节流装置;4…蒸发器;5…风扇;6…储能器;7…热气电磁阀;8…第一电磁阀;9…第二电磁阀;10…主回路;11…第一调整阀;12…第二调整阀;15…热气旁通回路;20…主配管;21…排出配管;22、23…液体管;24…吸入配管;24a…旁通配管;24b…上游分支单元;24c…下游分支单元;25…热气除霜配管;25a…第一分支单元;25b…第二分支单元;31…排出管温度传感器;32…高压压力传感器;33…吸入管温度传感器;34…低压压力传感器;50、50A…控制装置;51、51A…控制部;52…操作部;53…存储部;100、100A…空调系统;200、200A…空调装置;300…控制器。

Claims (14)

1.一种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主回路,其将压缩机、冷凝器、节流装置、蒸发器以及储能器依次连接,供包括第一制冷剂和沸点比所述第一制冷剂高的第二制冷剂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循环;和
控制装置,其控制所述主回路,
所述主回路具有:
第一调整阀,其设置于所述储能器的上游侧;
第二调整阀,其设置于所述储能器的下游侧;以及
旁通配管,其将所述蒸发器与所述第一调整阀之间、和所述第二调整阀与所述压缩机之间连接,并旁通所述储能器,
所述控制装置通过分别控制所述第一调整阀和所述第二调整阀,来调整被所述压缩机吸入的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中的所述第一制冷剂的比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热气旁通回路,该热气旁通回路是将所述压缩机的排出侧与所述冷凝器之间、和所述冷凝器与所述节流装置之间连接的回路,并设置有热气电磁阀,
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热气旁通回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在所述热气电磁阀打开的除霜运转中,通过打开所述第一调整阀和所述第二调整阀,来提高被所述压缩机吸入的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中的所述第一制冷剂的比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除霜运转中,在打开所述第一调整阀和所述第二调整阀后,并在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的温度亦即排出温度到达关闭基准阈值时,所述控制装置关闭所述第一调整阀和所述第二调整阀。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除霜运转中,在关闭所述第一调整阀和所述第二调整阀后,并在所述排出温度下降至被设定为低于所述关闭基准阈值的温度的打开基准温度时,所述控制装置打开所述第一调整阀和所述第二调整阀。
6.根据权利要求2~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在检测到使所述冷凝器的加热量上升的加热量提升模式开始时,通过打开所述第一调整阀和所述第二调整阀,来提高被所述压缩机吸入的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中的所述第一制冷剂的比率。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加热量提升模式中,在打开所述第一调整阀和所述第二调整阀后,并在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的温度亦即排出温度上升至关闭阈值时,所述控制装置关闭所述第一调整阀和所述第二调整阀。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加热量提升模式中,在关闭所述第一调整阀和所述第二调整阀后,并在所述排出温度下降至被设定为低于所述关闭阈值的温度的打开阈值时,所述控制装置打开所述第一调整阀和所述第二调整阀。
9.根据权利要求2~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热气电磁阀关闭的除湿运转中,若所述压缩机的吸入侧的过热度亦即吸入过热度为第一阈值以下,则所述控制装置通过打开所述第一调整阀和所述第二调整阀,来提高被所述压缩机吸入的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中的所述第一制冷剂的比率。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除湿运转中,在打开所述第一调整阀和所述第二调整阀后,并在所述吸入过热度到达被设定为高于所述第一阈值的温度的第二阈值时,所述控制装置关闭所述第一调整阀和所述第二调整阀。
11.根据权利要求3~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调整阀和所述第二调整阀是分别具有打开的状态和关闭的状态的电磁阀,
所述控制装置在打开所述第一调整阀和所述第二调整阀时,使所述第一调整阀和所述第二调整阀分别从关闭的状态变为打开的状态。
12.根据权利要求3~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调整阀和所述第二调整阀分别是能够进行开度的调整的电子膨胀阀,
所述控制装置在打开所述第一调整阀和所述第二调整阀时,增大所述第一调整阀和所述第二调整阀各自的开度。
13.根据权利要求3~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缩机是能够通过变频器进行频率的调整的变频压缩机,
在打开了所述第一调整阀和所述第二调整阀的情况下,所述控制装置降低所述压缩机的频率。
14.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对于所述主回路而言,经过所述蒸发器而被冷却的空气经过所述冷凝器而被加温。
CN201780090051.XA 2017-06-13 2017-06-13 空调装置 Active CN11070964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7/021800 WO2018229864A1 (ja) 2017-06-13 2017-06-13 空気調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09648A CN110709648A (zh) 2020-01-17
CN110709648B true CN110709648B (zh) 2021-06-22

Family

ID=646603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90051.XA Active CN110709648B (zh) 2017-06-13 2017-06-13 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755396B2 (zh)
CN (1) CN110709648B (zh)
WO (1) WO201822986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2157187A (ja) * 2021-03-31 2022-10-1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KR20240026394A (ko) * 2022-08-19 2024-02-2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 조화기 및 그 제어 방법
WO2024047831A1 (ja) * 2022-09-01 2024-03-0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409A (zh) * 1994-05-30 1996-01-0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系统和冷冻、空调装置
JP2000266415A (ja) * 1999-03-15 2000-09-29 Bosch Automotive Systems Corp 冷凍サイクル
JP2001141322A (ja) * 1999-11-12 2001-05-25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JP2001165518A (ja) * 1999-12-07 2001-06-22 Sanyo Electric Co Ltd 空気調和装置
JP3341500B2 (ja) * 1994-11-25 2002-11-0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冷凍装置およびその運転方法
CN101469911A (zh) * 2007-12-26 2009-07-01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JP2009174800A (ja) * 2008-01-25 2009-08-0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再熱除湿装置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CN203010777U (zh) * 2012-11-30 2013-06-19 合肥通用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双制冷循环节能空调机组
CN106104172A (zh) * 2014-03-17 2016-11-0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
CN106461296A (zh) * 2014-05-19 2017-02-2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68021B2 (ja) * 2005-09-14 2011-04-1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2010002074A (ja) * 2008-06-18 2010-01-0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混合冷媒とそれを用いた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4067070B (zh) * 2011-12-22 2016-01-2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409A (zh) * 1994-05-30 1996-01-0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系统和冷冻、空调装置
JP3341500B2 (ja) * 1994-11-25 2002-11-0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冷凍装置およびその運転方法
JP2000266415A (ja) * 1999-03-15 2000-09-29 Bosch Automotive Systems Corp 冷凍サイクル
JP2001141322A (ja) * 1999-11-12 2001-05-25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JP2001165518A (ja) * 1999-12-07 2001-06-22 Sanyo Electric Co Ltd 空気調和装置
CN101469911A (zh) * 2007-12-26 2009-07-01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JP2009174800A (ja) * 2008-01-25 2009-08-0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再熱除湿装置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CN203010777U (zh) * 2012-11-30 2013-06-19 合肥通用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双制冷循环节能空调机组
CN106104172A (zh) * 2014-03-17 2016-11-0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
CN106461296A (zh) * 2014-05-19 2017-02-2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8229864A1 (ja) 2018-12-20
CN110709648A (zh) 2020-01-17
JP6755396B2 (ja) 2020-09-16
JPWO2018229864A1 (ja) 2019-12-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675810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4032634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WO2018123361A1 (ja) マルチ型空気調和機の制御装置、マルチ型空気調和機、マルチ型空気調和機の制御方法及びマルチ型空気調和機の制御プログラム
US20140090406A1 (en) Refrigerating and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JP6895901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US10955160B2 (en) Air conditioner including a plurality of utilization units connected in parallel to a heat source unit
AU2002332260B2 (en) Air conditioner
JP2013178046A (ja) 空気調和装置
WO2010039385A2 (en) Start-up for refrigerant system with hot gas reheat
CN113614463B (zh) 空调装置
CN110709648B (zh) 空调装置
JP2006300370A (ja) 空気調和機
JP4134501B2 (ja) 空気調和機の自動運転制御方法
JP4187008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5517891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2002243307A (ja) 空気調和装置
KR102390900B1 (ko) 멀티형 공기조화기 및 그의 제어방법
JP4743223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6537629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4186492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3855623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6105271B2 (ja) 空気調和機
WO2023176697A1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WO2021240800A1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00220891A (ja) 空気調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