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用于明挖暗渠的内外模台车衬砌系统,该台车衬砌系统能够方便快速的衬砌大断面暗渠内、外模,保证暗渠内、外模的平整,且方便注浆修筑暗渠,内、外模板搭建迅速,方便拆卸。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明挖暗渠的内外模台车衬砌系统,它包括内模台车和外模台车;所述内模台车包括内车架、内模板组件、内行走机构、内升降机构和内模板翻转组件;所述内模板组件包括弧形的内顶模板和设置在两侧的内边模板,两内边模板铰接在内顶模板的两端;所述内边模板包括内边模板竖直段和内边模板圆弧段,内边模板竖直段上端和内边模板圆弧段下端连接,内边模板圆弧段上端与内顶模板铰接;所述内车架设置在内模板组件的内侧,用于支内撑模板组件;所述内模板翻转组件设置在内车架和内边模板之间,用于带动内边模板绕内边模板和内顶模板的铰接点转动;内升降机构上端连接在车架底部,内升降机构下端设置有内行走机构;所述内升降机构用于带动内车架竖直升降,所述内行走机构用于带内动车架移动;
所述外模台车包括外车架、外模板组件、外行走机构、外升降机构和外模板翻转组件;所述外模板组件设置在内膜台车外,将内模台车罩在外模板组件内;所述外模板组件包括弧形的外顶模板和设置在两侧的外边模板,两外边模板铰接在外顶模板的两端;所述外边模板包括外边模板竖直段和外边模板圆弧段,外边模板竖直段上端和外边模板圆弧段下端连接,外边模板圆弧段上端与外顶模板铰接;所述外顶模板和两外边模板上均开设有若干浇筑口;所述外车架设置在外模板组件的外侧,将外模板组件罩在外车架内,所述外车架用于托起外模板组件;所述外模板翻转组件设置在外车架和外边模板之间,用于带动外边模板绕外边模板和外顶模板的铰接点转动;外升降机构上端连接在外车架底部,外升降机构下端设置有外行走机构;所述外升降机构用于带动外车架竖直升降,所述外行走机构用于带动外车架移动。
由于上述结构,在衬砌暗渠时,内模台车设置在暗渠内部,外模台车跨设在暗渠的外侧,施工时,内车架通过内移动机构移动到施工位置,然后内升降机构上升,将内顶模板移动至暗渠内顶部,然后内模板翻转组件使内边模板朝内顶模板外侧方向翻转,使内边模板移至暗渠内侧壁,使内模板组件的形状与暗渠内轮廓形状相匹配;同时,施工时,外车架通过外移动机构移动到施工位置,然后外升降机构降低,将外顶模板移动至暗渠外顶部,然后外模板翻转组件使内外边模板朝外顶模板内侧方向翻转,使外边模板移至暗渠外侧壁,使外模板组件的形状与暗渠内轮廓形状相匹配;此时,内、外模板组件相互配合,使内外模板间的空间构成浇筑腔,然后通过通过外摸板组件上的浇注口向浇筑腔内浇筑混凝土浆,进而完成暗渠的修筑。当衬砌完成后,内、外模板翻转组件将内、外边模板收回,然后内升降机构下降,外升降机构上升,使内顶模板和外顶摸板收回。然后内模台车和外模台车便可移动到下一工位施工。同时,本发明的内、外边模板均包括竖直段和圆弧段,则在衬砌U形断面时,该内、外边模板能够较好的衬砌U形断面竖直面和弧形面的过渡处,而现有的边模板是没办法很好的衬砌U形断面竖直面和弧形面的过渡处的。且现有模板人工搭建,安装、拆卸、搬运困难,而本发明的内、外模台车能够方便模板的安装、拆卸、搬运,提高了施工效率,方便暗渠的内、外模衬砌,且内、外模表面平整。
进一步的,内模板翻转组件包括若干内翻转油缸,所述内翻转油缸的一端铰接在内车架上,另一端铰接在内边模板的内侧,当内翻转油缸伸缩时,带动内边模板绕内边模板和内顶模板的铰接点转动;
外模板翻转组件包括若干外翻转油缸,所述外翻转油缸的一端铰接在外车架上,另一端铰接在外边模板的外侧,当外翻转油缸伸缩时,带动外边模板绕外边模板和外顶模板的铰接点转动。
由于上述结构,能够方便内、外模板的安装和拆卸,方便定模和脱模。
进一步的,内顶模板内侧设置有内顶模板支架,所述内顶模板固定安装在内顶模板支架上,所述内顶模板支架通过内水平移动机构设置在内车架顶部,所述内水平移动机构用于带动内顶模板支架在内车架的宽度方向上水平移动。
由于上述结构,内水移动机构在内车架的宽度方向上移动时,能够进一步的调节内顶部模板与暗渠顶部对中,保证内顶模板的安装位置正确,由于内水平移动机构的存在,能够使整个内模板组件更灵活的进行微调。
进一步的,所述内水平移动机构包括内平移油缸和滑块;所述滑块下端滑动设置在内车架顶部,所述内顶模板支架固定设置在滑块上;所述内平移油缸一端设置在内车架顶部,另一端设在滑块上;当内平移油缸伸缩时,带动滑块在内车架顶部沿内车架宽度方向滑动。
进一步的,所述外顶模板外侧设置有外顶模板托架,所述外顶模板固定安装在外顶模板托架下方,所述外顶模板托架通过外水平移动机构设置在外车架顶部,所述外水平移动机构用于带动外顶模板托架在外车架的宽度方向上水平移动。
由于上述结构,外水移动机构在外车架的宽度方向上移动时,能够进一步的调节外顶部模板与暗渠顶部对中,保证外顶模板的安装位置正确,由于外水平移动机构的存在,能够使整个外模板组件更灵活的进行微调。
进一步的,所述外水平移动机构包括外平移油缸、外平移小车和外平移轨道;所述外平移轨道沿外车架宽度方向设置在外车架顶部,所述外平移小车滑动设置在外平移轨道上,所述外平移油缸一端设置在外车架顶部,另一端设在外平移小车上;所述外顶模板托架通过托架连接杆设置在外平移小车上,所述托架连接杆下端连接在外顶模板托架上方,上端连接在外平移小车上;当外平移油缸伸缩时,带动外平移小车在外车架顶部沿外车架宽度方向滑动。
进一步的,所述托架连接杆可伸缩,所述托架连接杆为托架升降油缸,所述托架升降油缸的下端与外顶模板托架的上方连接,所述托架升降油缸的上端与外平移小车相连。
由于上述结构,可进一步微调外顶模板的位置,提高调节的灵活度。
进一步的,所述内升降机构包括内升降油缸,所述内升降油缸上端设置在内车架底部,下端设置内行走机构;
所述外升降机构包括外升降油缸,所述外升降油缸上端设置在外车架底部,下端设置外行走机构。
由于上述结构,内、外升降机构设置在底部能够带动整个内、外车架升降,进而带动内、外顶模板升降。方便定模和脱模;同时,外模台车配合拖架连接杆可以一个实现快速粗调,一个实现微调。
进一步的,所述内行走机构包括内轨道、内轮架、内行走轮、内驱动电机和内卡轨器;所述内轨道铺设于暗渠底部;所述内轮架固定设置在内升降机构底部,所述内行走轮安装在内轮架上,并匹配设置在内轨道上;所述内驱动电机设置在内轮架上,用于带动内行走轮转动;所述内卡轨器设置在内轮架上,用于夹紧或松开内轨道;
所述外行走机构包括外轨道、外轮架、外行走轮、外驱动电机和外卡轨器;所述外轨道铺设于基坑底部;所述外轮架固定设置在外升降机构底部,所述外行走轮安装在外轮架上,并匹配设置在外轨道上;所述外驱动电机设置在外轮架上,用于带动外行走轮转动;所述外卡轨器设置在外轮架上,用于夹紧或松开外轨道。
进一步的,所述内车架包括若干个内门架结构和若干个沿暗渠长度方向延伸的内纵梁,所述内门架结构包括左、右内立柱和内顶横梁,所述内顶横梁设置在左、右内立柱的顶部;所述内纵梁将若干内门架结构连接成一个整体;所述内水平移动机构设置在内顶横梁顶部;所述内升降机构设置在左、右内立柱的底部;
所述外车架的左右两侧设置有内载人施工平台;内车架底部还设置有若干内支撑千斤顶;
所述外车架包括若干个外门架结构和若干个沿暗渠长度方向延伸的外纵梁,所述外门架结构包括左、右外立柱和外顶横梁,所述外顶横梁设置在左、右外立柱的顶部;所述外纵梁将若干外门架结构连接成一个整体;所述外水平移动机构设置在外顶横梁顶部;所述外升降机构设置在左、右外立柱的底部;所述左、右外立柱的下部还分别设置有台车拉筋,所述台车拉筋一端与左、右外立柱相连,另一端埋入暗渠的左、右两侧壁内;所述外车架的左右两侧设置有外载人施工平台;外车架底部还设置有若干外支撑千斤顶。
由于上述结构,内、外载人施工平台方便施工人员站在台车上检查台车模板是否安装到位,检查施工质量等。同时,工作时,千斤顶支撑在底面上,以适应不平整的地面,进一步保证整个车架的平稳,保证工作可靠。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的台车衬砌系统能够方便快速的衬砌大断面暗渠内、外模,保证暗渠内、外模的平整,且方便注浆修筑暗渠,内、外模板搭建迅速,方便拆卸。且能够方便模板的安装、拆卸、搬运,解决了大断面倒U形暗渠衬砌困难的问题,同时还提高了整个暗渠的施工效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详细的说明。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明挖暗渠的内外模台车衬砌系统,它包括内模台车100和外模台车200;
所述内模台车100包括内车架、内模板组件、内行走机构107、内升降机构108和内模板翻转组件;所述内模板组件包括弧形的内顶模板101和设置在两侧的内边模板104,两内边模板104铰接在内顶模板101的两端;所述内边模板104包括内边模板104竖直段和内边模板104圆弧段,内边模板104竖直段上端和内边模板104圆弧段下端连接,内边模板104圆弧段上端与内顶模板101铰接;所述内车架设置在内模板组件的内侧,用于支内撑模板组件;所述内模板翻转组件设置在内车架和内边模板104之间,用于带动内边模板104绕内边模板104和内顶模板101的铰接点转动;内升降机构108上端连接在车架底部,内升降机构108下端设置有内行走机构107;所述内升降机构108用于带动内车架竖直升降,所述内行走机构107用于带内动车架移动;
所述外模台车200包括外车架、外模板组件、外行走机构207、外升降机构208和外模板翻转组件;所述外模板组件设置在内膜台车外,将内模台车100罩在外模板组件内;所述外模板组件包括弧形的外顶模板2012和设置在两侧的外边模板204,两外边模板204铰接在外顶模板2012的两端;所述外边模板204包括外边模板204竖直段和外边模板204圆弧段,外边模板204竖直段上端和外边模板204圆弧段下端连接,外边模板204圆弧段上端与外顶模板2012铰接;所述外顶模板2012和两外边模板204上均开设有若干浇筑口2013;所述外车架设置在外模板组件的外侧,将外模板组件罩在外车架内,所述外车架用于托起外模板组件;所述外模板翻转组件设置在外车架和外边模板204之间,用于带动外边模板204绕外边模板204和外顶模板2012的铰接点转动;外升降机构208上端连接在外车架底部,外升降机构208下端设置有外行走机构207;所述外升降机构208用于带动外车架竖直升降,所述外行走机构207用于带动外车架移动。
内、外顶模板2012的弧长大于内、外边模板204圆弧段的弧长;和/或内、外顶模板2012的半径大于内、外边模板204圆弧段的半径。
进一步的,内模板翻转组件包括若干内翻转油缸106,所述内翻转油缸106的一端铰接在内车架上,另一端铰接在内边模板104的内侧,当内翻转油缸106伸缩时,带动内边模板104绕内边模板104和内顶模板101的铰接点转动;外模板翻转组件包括若干外翻转油缸203,所述外翻转油缸203的一端铰接在外车架上,另一端铰接在外边模板204的外侧,当外翻转油缸203伸缩时,带动外边模板204绕外边模板204和外顶模板2012的铰接点转动。
如图2所示,内车架左右两侧从上至下设置有若干内翻转油缸106,使左右内边摸板从上至下均有内翻转油缸106支撑。该图中,内翻转油缸106支撑在左、右内边模板104的内侧;
如图5所示,外车架左右两侧从上至下设置有若干外翻转油缸203,使左右外边摸板从上至下均有外翻转油缸203支撑。该图中,外翻转油缸203支撑在左、右外边模板204的外侧。
内顶模板101内侧设置有内顶模板支架1011,所述内顶模板101固定安装在内顶模板支架1011上,所述内顶模板支架1011通过内水平移动机构设置在内车架顶部,所述内水平移动机构用于带动内顶模板支架1011在内车架的宽度方向上水平移动。
所述内水平移动机构包括内平移油缸102和滑块103;所述滑块103下端滑动设置在内车架顶部,所述内顶模板支架1011固定设置在滑块103上;所述内平移油缸102一端设置在内车架顶部,另一端设在滑块103上;当内平移油缸102伸缩时,带动滑块103在内车架顶部沿内车架宽度方向滑动。
如图2所示,内车架顶部左右对称设置有两个内平移油缸102和两个滑块103,这能够平稳的支撑内顶模板支架1011。所述滑块103可以通过一滑轨设置在内车架顶部。
所述外顶模板2012外侧设置有外顶模板托架2011,所述外顶模板2012固定安装在外顶模板托架2011下方,所述外顶模板托架2011通过外水平移动机构201设置在外车架顶部,所述外水平移动机构201用于带动外顶模板托架2011在外车架的宽度方向上水平移动。
所述外水平移动机构201包括外平移油缸20101、外平移小车20102和外平移轨道20103;所述外平移轨道20103沿外车架宽度方向设置在外车架顶部,所述外平移小车20102滑动设置在外平移轨道20103上,所述外平移油缸20101一端设置在外车架顶部,另一端设在外平移小车20102上;所述外顶模板托架2011通过托架连接杆2010设置在外平移小车20102上,所述托架连接杆2010下端连接在外顶模板托架2011上方,上端连接在外平移小车20102上;当外平移油缸20101伸缩时,带动外平移小车20102在外车架顶部沿外车架宽度方向滑动。
如图6所示,外车架顶部左右对称设置有两个外平移油缸20101和两个外平移小车20102,外顶模板托架2011通过两根托架连接杆2010分别与两外平移小车20102相连,这能够平稳的托起外顶模板2012。安装过程中,两根托架连接杆2010是位于外平移小车20102的侧面的,两托架连接杆20101位于外顶横梁202的侧面而没有贯穿外顶横梁202。
所述托架连接杆2010可伸缩,所述托架连接杆2010为托架升降油缸,所述托架升降油缸的下端与外顶模板托架2011的上方连接,所述托架升降油缸的上端与外平移小车20102相连。
所述内升降机构108包括内升降油缸,所述内升降油缸上端设置在内车架底部,下端设置内行走机构107;
所述外升降机构208包括外升降油缸,所述外升降油缸上端设置在外车架底部,下端设置外行走机构207。
所述内行走机构107包括内轨道1071、内轮架1073、内行走轮1072、内驱动电机1074和内卡轨器1075;所述内轨道1071铺设于暗渠底部;所述内轮架1073固定设置在内升降机构108底部,所述内行走轮1072安装在内轮架1073上,并匹配设置在内轨道1071上;所述内驱动电机1074设置在内轮架1073上,用于带动内行走轮1072转动;所述内卡轨器1075设置在内轮架1073上,用于夹紧或松开内轨道1071;
所述外行走机构207包括外轨道2071、外轮架2073、外行走轮2072、外驱动电机2074和外卡轨器2075;所述外轨道2071铺设于基坑底部;所述外轮架2073固定设置在外升降机构208底部,所述外行走轮2072安装在外轮架2073上,并匹配设置在外轨道2071上;所述外驱动电机2074设置在外轮架2073上,用于带动外行走轮2072转动;所述外卡轨器2075设置在外轮架2073上,用于夹紧或松开外轨道2071。
如图4和8所示,所述内、外轮架2073上设置有两个行走轮,其中一个为主动轮,一个位从动轮,所述主动轮通过带传动或链传动的方式与内、外轮架2073上的驱动电机相连。
所述内车架包括若干个内门架结构和若干个沿暗渠长度方向延伸的内纵梁1012,所述内门架结构包括左、右内立柱105和内顶横梁1010,所述内顶横梁1010设置在左、右内立柱105的顶部;所述内纵梁1012将若干内门架结构连接成一个整体;所述内水平移动机构设置在内顶横梁1010顶部;所述内升降机构108设置在左、右内立柱105的底部;
所述外车架的左右两侧设置有内载人施工平台109;内车架底部还设置有若干内支撑千斤顶1013;
所述外车架包括若干个外门架结构和若干个沿暗渠长度方向延伸的外纵梁2014,所述外门架结构包括左、右外立柱205和外顶横梁202,所述外顶横梁202设置在左、右外立柱205的顶部;所述外纵梁2014将若干外门架结构连接成一个整体;所述外水平移动机构201设置在外顶横梁202顶部;所述外升降机构208设置在左、右外立柱205的底部;所述左、右外立柱205的下部还分别设置有台车拉筋206,所述台车拉筋206一端与左、右外立柱205相连,另一端埋入暗渠的左、右两侧壁内;
由于暗渠截面较大,则外模台车200的门架宽度会更大,因此为了保证稳定性,将左、右外立柱205的下部与暗渠下部相连,保证施工过程中稳定。当施工完成后,可以将固定在左、右外立柱205上的台车拉筋206拆除,即截断伸出混凝土层部分的台车拉筋206,而使未伸出混凝土层的台车拉筋206继续保留在混凝土内。所述台车拉筋206是可拆卸的安装在左、右外立柱205上的。
为了方便台车拉筋拆除,台车拉筋可设置成如图9-10所示的形式,该台车拉筋包括预埋段2061和拉紧段2063,预埋段2061的预埋端设置有限位凸起,该限位凸起的凸起方向与预埋段2061的长度方向不平行,该限位凸起为一“U”型挂钩,预埋段2061的连接端与拉紧段2063的连接端通过连接螺母2062可拆卸连接,拉紧段2063的拉紧端设置有压紧块,所述压紧块可在拉紧段2063上沿拉紧段2063的长度方向移动,该压紧块为调节螺母2064,同时拉紧段2063的拉紧端上还套设有调节垫片2065。
所述外车架的左右两侧设置有外载人施工平台209;外车架底部还设置有若干外支撑千斤顶2015。
暗渠长度较长时,为了提高暗渠的施工效率,本发明还公开了下列明挖暗渠的多台车浇筑方法,该方法能够提高暗渠的施工效率和减少设备的制造、安装运输成本。
方法一: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明挖暗渠的多台车浇筑方法,它包括设置在暗渠内的若干内模台车和跨设在暗渠外的若干外模台车,其中内膜台车的数量大于外模台车的数量;在浇筑暗渠轮廓时,所述外模台车轮流与内模台车配合形成暗渠轮廓浇筑模腔,直到暗渠轮廓浇筑完为止。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浇筑方法包括内模台车一、内模台车二和一外模台车,其中内模台车一和内模台车二设置在暗渠内;所述外模台车跨设在暗渠外;在浇筑暗渠轮廓时,所述外模台车轮流与内模台车一和内模台车二配合形成暗渠轮廓浇筑模腔,直到暗渠轮廓浇筑完为止。
其具体的施工过程如下:
沿暗渠延伸方向,所述暗渠包括若干个施工段;
如图11和12所示,施工开始时,内模台车一和内模台车二分别设置在施工段一和施工段二处,外模台车先与内模台车二配合形成暗渠轮廓浇筑模腔并进行浇筑,浇筑完成后内模台车二移动至下一个偶数施工段处,即施工段四处,外模台车则移动至内模台车一处于与内模台车一配合形成暗渠轮廓浇筑模腔并浇筑,浇筑完成后内模台车一移动至下一个奇数施工段处,即施工段三处,外模台车则移动至内模台车二处再次与内模台车二配合形成暗渠轮廓浇筑模腔并进行浇筑,浇筑完成后内模台车二再移动至下一个偶数施工段处,即施工段六处,外模台车则再次移动至内模台车一处于与内模台车一配合形成暗渠轮廓浇筑模腔并浇筑,浇筑完成后内模台车一移动至下一个奇数施工段处;重复上述过程,直到暗渠施工完成为止。
在施工过程中,内模台车二一直在偶数施工段处等待与外模台车匹配,内模台车则在奇数施工段处等待与外模台车匹配。
当施工段的段数为奇数,施工过程中仅剩最后一段暗渠未施工时,内模台车二直接移动至最后一段施工段处等待与外模台车配合。
在浇筑完成后,在同一施工段处,内模台车一和内模台车二继续支护暗渠轮廓的时间大于外模台车继续支护暗渠轮廓的时间。即外模台车先离开一定时间后,内模台车在移动至下一施工段处。
所述内模台车一、内模台车二和外模太车长度与各施工段的长度相等,这样方便一次性浇筑。
方法二: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明挖暗渠的多台车浇筑方法,它包括设置在暗渠内的若干内模台车和跨设在暗渠外的若干外模台车,其中内膜台车的数量大于外模台车的数量;在浇筑暗渠轮廓时,所述外模台车轮流与内模台车配合形成暗渠轮廓浇筑模腔,直到暗渠轮廓浇筑完为止。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浇筑方法包括内模台车一、内模台车二和外模台车,其中内模台车一和内模台车二设置在暗渠内;所述外模台车跨设在暗渠外;在浇筑暗渠轮廓时,所述外模台车轮流与内模台车一和内模台车二配合形成暗渠轮廓浇筑模腔,直到暗渠轮廓浇筑完为止。
其具体的施工过程如下:
如图13和14所示,沿暗渠延伸方向,所述暗渠包括若干个施工段;
施工开始时,内模台车一和内模台车二分别设置在施工段一和施工段三处,外模台车先与施工段一处的内模台车一配合形成暗渠轮廓浇筑模腔并进行浇筑,浇筑完成后内模台车一移动至施工段二处,外模台车则移动至施工段三处与内模台车二配合形成暗渠轮廓浇筑模腔并浇筑,浇筑完成后内模台车二则移动至下一个奇数施工段处,即施工段五处,外模台车则移动至施工段二处再次与内模台车一配合形成暗渠轮廓浇筑模腔并进行浇筑,浇筑完成后内模台车一则移动至下一个偶数施工段处,即施工段四处,外模台车则移动至内模台车二处再次与内模台车二配合形成暗渠轮廓浇筑模腔并进行浇筑,浇筑完成后内模台车二再移动至下一个奇数施工段处,即施工段七处,外模台车则再次移动至内模台车一处于与内模台车一配合形成暗渠轮廓浇筑模腔并浇筑,浇筑完成后内模台车一则移动至下一个偶数施工段处,即施工段六处;重复上述过程,直到暗渠施工完成为止。
在浇筑完成后,在同一施工段处,内模台车一和内模台车二继续支护暗渠轮廓的时间大于外模台车继续支护暗渠轮廓的时间。即外模台车先离开一定时间后,内模台车在移动至下一施工段处。
所述内模台车一、内模台车二和外模太车长度与各施工段的长度相等,这样方便一次性浇筑。
方法三: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明挖暗渠的多台车浇筑方法,它包括设置在暗渠内的若干内模台车和跨设在暗渠外的若干外模台车,其中内膜台车的数量大于外模台车的数量;在浇筑暗渠轮廓时,所述外模台车轮流与内模台车配合形成暗渠轮廓浇筑模腔,直到暗渠轮廓浇筑完为止。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浇筑方法包括内模台车一、内模台车二和外模台车,其中内模台车一和内模台车二设置在暗渠内;所述外模台车跨设在暗渠外;在浇筑暗渠轮廓时,所述外模台车轮流与内模台车一和内模台车二配合形成暗渠轮廓浇筑模腔,直到暗渠轮廓浇筑完为止。
其具体的施工过程如下:
如图15和16所示,沿暗渠延伸方向,所述暗渠包括若干个施工段;其中每个施工段均包括三个子施工段,分别为子施工段一、子施工段二和子施工段三;施工过程中,施工完一个施工段后再施工下一个施工段;
每个施工段在施工过程中,内模台车一和内模台车二分别设置在施工段一和施工段三处,外模台车先与子施工段一处的内模台车一配合形成暗渠轮廓浇筑模腔并进行浇筑,浇筑完成后内模台车一移动至子施工段二处,外模台车则移动至子施工段三处与内模台车二配合形成暗渠轮廓浇筑模腔并浇筑,浇筑完成后外模台车则移动至子施工段二处再次与内模台车一配合形成暗渠轮廓浇筑模腔并进行浇筑;该施工段完成后,在下一施工段内重复上述操作,直到暗渠施工完成为止。
在浇筑完成后,在同一子施工段处,内模台车一和内模台车二继续支护暗渠轮廓的时间大于外模台车继续支护暗渠轮廓的时间。即外模台车先离开一定时间后,内模台车在移动至下一子施工段处。
所述内模台车一、内模台车二和外模太车长度与各子施工段的长度相等,这样方便一次性浇筑。
现有的浇筑过程中,内模台车的数量和外模台车的数量是相互匹配的,而本发明中的三种方法,内模台车的数量大于外模台车的数量,则使外模台车与内模台车轮流配合的方式来浇筑暗渠,这样能够减少设备的制造成本和安全运输成本,且还能提高施工效率。浇筑完成后,外模台车可以先脱离浇筑处而不需要持续支护,但内模台车需要持续支护,当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才能脱离支护。若外模台车先脱离,则外模台车处于待机状态。因此,本发明采用外模台车与两个内模台车轮流配合的方式施工,能够将外模台车的待机时间利用起来。使一个内模台车在持续支护时,外模台车能够与另一个内模台车配合施工下一处。
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