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hing Special   »   [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0359536A - 初雨收集绿地 - Google Patents

初雨收集绿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59536A
CN110359536A CN201910694183.4A CN201910694183A CN110359536A CN 110359536 A CN110359536 A CN 110359536A CN 201910694183 A CN201910694183 A CN 201910694183A CN 110359536 A CN110359536 A CN 11035953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in
greenery patches
rainwater
storage pond
catch bas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69418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驰昊
王维
周围
胡浩林
徐自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owerChina Chengdu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owerChina Chengdu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owerChina Chengdu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PowerChina Chengdu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694183.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359536A/zh
Publication of CN1103595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5953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FSEWERS; CESSPOOLS
    • E03F3/00Sewer pipe-line systems
    • E03F3/02Arrangement of sewer pipe-lines or pipe-line system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FSEWERS; CESSPOOLS
    • E03F5/00Sewerage structures
    • E03F5/10Collecting-tanks; Equalising-tanks for regulating the run-off; Laying-up basi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FSEWERS; CESSPOOLS
    • E03F5/00Sewerage structures
    • E03F5/12Emergency outlets
    • E03F5/125Emergency outlets providing screening of overflowing water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FSEWERS; CESSPOOLS
    • E03F2201/00Details, devices or metho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E03F2201/10Dividing the first rain flush out of the stormwater flow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Sewag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初雨收集绿地,包括低于城市地面设置的绿地,绿地下方连通雨水渗透调蓄池,雨水渗透调蓄池与初雨截留井连通,所述初雨截留井分别与城市雨水管网以及城市污水管网连通。本发明通过绿地对城市地面汇集的初期雨水进行收集,雨量较小时收集的雨水可通过雨水渗透调蓄池渗透至地下,当收集的雨量超过雨水渗透调蓄池的渗透能力,雨水流入初雨截留井中被分配至城市雨水管网或城市污水管网中,与配套的城市水处理系统进行处理;本发明可使污染较大的初期雨水渗透入地下,避免污染较大的初期雨水进入城市水循环系统,并可对雨量较大且污染较小的初期雨水进行分配,可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

Description

初雨收集绿地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城市雨水处理工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初雨收集绿地。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由外延式的发展转换为内涵式的发展,城市发展大举“绿色城市”大旗,开展“生态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低碳城市”集约化建设、绿色GDP生产、“看的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地域文化浓郁的高品质城市生活。建设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城镇化和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今后我国城市建设的重大任务。顾名思义,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指在场地开发过程中采用源头、分散式措施维持场地开发前的水文特征,也称为低影响设计(Low Impact Design,LID)或低影响城市设计和开发(Low Impact Urban Design and Development,LIUDD)。其核心是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包括径流总量、峰值流量、峰现时间等。从水文循环角度,要维持径流总量不变,就要采取渗透、储存等方式,实现开发后一定量的径流量不外排;要维持峰值流量不变,就要采取渗透、储存、调节等措施削减峰值、延缓峰值时间。广义来讲,低影响开发指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采用源头削减、中途转输、末端调蓄等多种手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
LID的核心是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要实现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的海绵城市构建,其途径和措施主要包括:在建筑小区、城市道路、绿地广场、水系的规划建设中,通过源头削减、中途转输、末端调蓄,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技术手段,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
与此同时近年来研究发现,城市初期雨水由于溶解了空气中的大量酸性气体、汽车尾气、工厂废气等污染性气体,降落地面后,又由于冲刷屋面、沥青混凝土道路等,使得初期雨水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质,前期雨水的污染程度较高,甚至超出普通城市污水的污染程度,经雨水管直排入河道,给水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对初期雨水进行符合海绵城市要求的收集处理是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的重要工程。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的初雨收集绿地。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初雨收集绿地,包括低于城市地面设置的绿地,绿地下方连通雨水渗透调蓄池,雨水渗透调蓄池与初雨截留井连通,所述初雨截留井分别与城市雨水管网以及城市污水管网连通。
进一步的是:所述绿地上设有溢流雨水口,所述溢流雨水口通过管道与雨水渗透调蓄池连通;溢流雨水口的设置高度高于绿地的最低点且低于城市地面。
进一步的是:所述溢流雨水口的水平高度与绿地最低点的高度差小于等于0.2m。
进一步的是:所述绿地为下凹式绿地,其表面为下凹的圆弧面,所述溢流雨水口设置在圆弧面的最低点。
进一步的是:所述溢流雨水口的顶部设有格栅。
进一步的是:所述雨水渗透调蓄池的侧面设有溢流口,所述溢流口通过管道与初雨截留井连通。
进一步的是:所述初雨截留井内设有初雨溢流堰,所述初雨溢流堰将初雨截留井分隔为两个顶部连通的腔室,所述腔室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与雨水渗透调蓄池以及城市污水管网连通,所述第二腔室与城市雨水管网连通。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通过绿地对城市地面汇集的初期雨水进行收集,雨量较小时收集的雨水可通过雨水渗透调蓄池渗透至地下,当收集的雨量超过雨水渗透调蓄池的渗透能力,雨水流入初雨截留井中被分配至城市雨水管网或城市污水管网中,与配套的城市水处理系统进行处理;本发明可使污染较大的初期雨水渗透入地下,避免污染较大的初期雨水进入城市水循环系统,并可对雨量较大且污染较小的初期雨水进行分配,可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俯视图;
图2为图1中A-A处的剖视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4为初雨截留井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1-城市地面、2-绿地、21-溢流雨水口、22-格栅、3-雨水渗透调蓄池、31-溢流口、4-初雨截留井、41-初雨溢流堰、42-第一腔室、43-第二腔室、5-城市雨水管网、6-城市污水管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所述的初雨收集绿地包括绿地2、雨水渗透调蓄池3和初雨截留井4,雨水渗透调蓄池3位于绿地2下方并与绿地2连通,初雨截留井4与雨水渗透调蓄池3连通后再分别与城市雨水管网5以及城市污水管网6连通;其中绿地2用于对雨水进行聚汇、收集,雨水渗透调蓄池3可对初期雨水进行调蓄和渗透,初雨截留井4用于将初期雨水分配至城市污水管网6和城市雨水管网5。本发明可与城市水循环系统配套使用,具备对雨水的渗、滞、蓄、净、用、排的功能,能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
如图2所示,绿地2的设置高度低于城市地面1,绿地2上设有溢流雨水口21,溢流雨水口21与绿地2下方的雨水渗透调蓄池3通过管道连通,溢流雨水口21的设置高度应当高于绿地2的最低点并低于城市地面1。绿地2的表面为种植的植草,可使绿地2表面的径流系数较小,当初期雨水雨量较小时,雨水从城市地面1汇流至绿地2上,由于溢流雨水口21的高度高于绿地2的最低点,则雨水量较小时其汇集高度不会高于溢流雨水口21,从而不能流入溢流雨水口21中,这些少量的雨水可经过绿地2自然下渗入地下。经过实际操作验证,绿地2内汇集的雨水高度不超过0.2m时,雨水可自然渗入地下,超过此高度则超出了绿地2的自然渗透能力,因此溢流雨水口21的水平高度与绿地2最低点的高度差不超过0.2m为佳。
在本发明中,为了提高绿地2对雨水的汇集作用,绿地2采用下凹式绿地,如图2所示,即其表面为下凹的圆弧面,而溢流雨水口21则设置在圆弧面的最低点。采用下凹式绿地可使雨水尽快汇集,同时雨水在沿绿地2表面滑流的过程中可部分逐渐渗入地下,最后在绿地2最低点汇集的雨水量不会过多。另外,如图3所示,在溢流雨水口21的顶部设有格栅22,当雨量较大时雨水溢流至溢流雨水口21,格栅22和绿地2表面的植草可对雨水中的落叶等杂物进行拦截,避免杂物进入溢流雨水口21引起堵塞,减少对绿地2的维护和清掏工作。
如图2所示,在雨水渗透调蓄池3的侧面设有溢流口31,溢流口31通过管道与初雨截留井4连通。当绿地2内汇集的雨水高度超过溢流雨水口21时,雨水溢流至溢流雨水口21并进入雨水渗透调蓄池3中,雨水渗透调蓄池3采用透水性材料制备而成,具有渗透和调蓄雨水的功能。当雨水渗透调蓄池3内蓄积的雨水高度不超过溢流口31的高度时,雨水渗透调蓄池3可发挥渗透功能,使雨水渗透入地下,而当雨水水量过大超过雨水渗透调蓄池3的渗透能力时,雨水通过溢流口31溢流至初雨截留井4中。
如图4所示,初雨截留井4内部由初雨溢流堰41分隔为第一腔室42和第二腔室43,初雨溢流堰41的高度不超过初雨截留井4的内部高度,则使得第一腔室42和第二腔室43的顶部连通;第一腔室42与雨水渗透调蓄池3以及城市污水管网6连通,而第二腔室43与城市雨水管网5连通。由雨水渗透调蓄池3溢流而来的雨水首先被初雨溢流堰41截留在第一腔室42内,然后流入城市污水管网6中,以避免初期雨水对城市水循环系统的污染,而当雨量较大时其污染较小,第一腔室42内蓄积的雨水越过初雨溢流堰41进入第二腔室43内,然后流入城市雨水管网5中,此时雨水已为后期雨水,水质较为可靠,可通过城市雨水管网5排入河道中。
本发明通过四个工作流程实现对雨水的渗、滞、蓄、净、用、排功能,其工作流程如下:
工作流程一,雨量较小且降雨历时较短时,雨水仅通过绿地2即可全部渗入地下;
工作流程二,雨量较大且降雨历时较短时,一部分雨水通过绿地2渗入地下,多余雨水通过溢流雨水口21溢流至雨水渗透调蓄池3内,并在雨水渗透调蓄池3内渗透至地下;
工作流程三,当雨量大且降雨历时较长时,在降雨初期,雨水渗透调蓄池3内蓄积的雨水迅速增多,通过溢流口31流入初雨截留井4中,初雨溢流堰41将雨水截留在第一腔室42内,再流入城市污水管网6中进行污水处理;
工作流程四,当雨量大且将于历史较长时,在降雨后期,更多的雨水从雨水渗透调蓄池3流入初雨截留井4中,第一腔室42内被截留的雨水积高并越过初雨溢流堰41进入第二腔室43中,再流入城市雨水管道5中,最终排入河道。

Claims (7)

1.初雨收集绿地,其特征在于:包括低于城市地面(1)设置的绿地(2),绿地(2)下方连通雨水渗透调蓄池(3),雨水渗透调蓄池(3)与初雨截留井(4)连通,所述初雨截留井(4)分别与城市雨水管网(5)以及城市污水管网(6)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初雨收集绿地,其特征在于:所述绿地(2)上设有溢流雨水口(21),所述溢流雨水口(21)通过管道与雨水渗透调蓄池(3)连通;溢流雨水口(21)的设置高度高于绿地(2)的最低点且低于城市地面(1)。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初雨收集绿地,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雨水口(21)的水平高度与绿地(2)最低点的高度差小于等于0.2m。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初雨收集绿地,其特征在于:所述绿地(2)为下凹式绿地,其表面为下凹的圆弧面,所述溢流雨水口(21)设置在圆弧面的最低点。
5.如权利要求2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初雨收集绿地,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雨水D(21)的顶部设有格栅(22)。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初雨收集绿地,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渗透调蓄池(3)的侧面设有溢流口(31),所述溢流口(31)通过管道与初雨截留井(4)连通。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初雨收集绿地,其特征在于:所述初雨截留井(4)内设有初雨溢流堰(41),所述初雨溢流堰(41)将初雨截留井(4)分隔为两个顶部连通的腔室,所述腔室为第一腔室(42)和第二腔室(43);所述第一腔室(42)与雨水渗透调蓄池(3)以及城市污水管网(6)连通,所述第二腔室(43)与城市雨水管网(5)连通。
CN201910694183.4A 2019-07-30 2019-07-30 初雨收集绿地 Pending CN11035953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694183.4A CN110359536A (zh) 2019-07-30 2019-07-30 初雨收集绿地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694183.4A CN110359536A (zh) 2019-07-30 2019-07-30 初雨收集绿地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59536A true CN110359536A (zh) 2019-10-22

Family

ID=682227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694183.4A Pending CN110359536A (zh) 2019-07-30 2019-07-30 初雨收集绿地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359536A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60094596A (ko) * 2005-02-25 2006-08-30 조명자 우수 저류 및 지하 침투를 유도하는 시스템
CN102247728A (zh) * 2011-04-07 2011-11-23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一种初雨处理系统
CN102808448A (zh) * 2012-08-14 2012-12-05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 合流制管网旱流污水及初期雨水多功能截流井
CN204703279U (zh) * 2015-04-15 2015-10-14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一种承接下凹绿地溢流雨水的渗透井
CN105714911A (zh) * 2016-02-03 2016-06-29 济南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区域低影响雨水处理利用系统及区域雨水处理方法
CN105735455A (zh) * 2016-05-04 2016-07-06 河海大学 一种入河污染复合生态截流系统
CN108118769A (zh) * 2017-12-25 2018-06-05 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海绵城市雨水蓄渗净化系统
CN210369225U (zh) * 2019-07-30 2020-04-21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初雨收集绿地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60094596A (ko) * 2005-02-25 2006-08-30 조명자 우수 저류 및 지하 침투를 유도하는 시스템
CN102247728A (zh) * 2011-04-07 2011-11-23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一种初雨处理系统
CN102808448A (zh) * 2012-08-14 2012-12-05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 合流制管网旱流污水及初期雨水多功能截流井
CN204703279U (zh) * 2015-04-15 2015-10-14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一种承接下凹绿地溢流雨水的渗透井
CN105714911A (zh) * 2016-02-03 2016-06-29 济南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区域低影响雨水处理利用系统及区域雨水处理方法
CN105735455A (zh) * 2016-05-04 2016-07-06 河海大学 一种入河污染复合生态截流系统
CN108118769A (zh) * 2017-12-25 2018-06-05 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海绵城市雨水蓄渗净化系统
CN210369225U (zh) * 2019-07-30 2020-04-21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初雨收集绿地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989151B (zh) 一种区域雨水调配方法
CN203174665U (zh) 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CN103088896B (zh) 生态道路抗冲击雨水利用系统
CN201512826U (zh) 砂滤墙式分体雨水处理系统
CN201317952Y (zh) 一种城镇小区雨水集蓄利用系统
CN101467511B (zh) 城市道路绿化带分散式集雨渗灌装置
CN205444302U (zh) 一种城市道路雨水控制管网系统
CN103088897A (zh) 绿色小区抗冲击雨水生态利用系统
CN203080677U (zh) 生态道路抗冲击雨水利用系统
CN201539012U (zh) 一种雨水综合利用渗排水管渠
CN205062979U (zh) 绿色节能建筑雨水收集处理系统
CN206408676U (zh) 一种小区环境景观绿化雨水收集装置
CN105714723A (zh) 一种城市道路雨水收集处理和应用系统
CN105735449A (zh) 一种城市道路雨水收集处理系统
CN105926408A (zh) 一种园林生态雨水给排系统
CN103967105A (zh) 居住组团雨水生态排放系统
CN211646629U (zh) 一种适用于海绵城市高层建筑排水的消能型花池
CN105113606B (zh) 一种市政雨水处理系统
CN102086658A (zh) 一种雨水综合利用渗排水管渠
CN207645999U (zh) 一种居民生活区初期雨水径流拦截、净化装备
CN105239659B (zh) 一种市政排水系统
CN204385867U (zh) 一种假雨水口储水池手压井灌溉绿地系统
CN208981464U (zh) 一种商业街海绵城市结构
CN110359536A (zh) 初雨收集绿地
CN207633472U (zh) 一种建筑小区用海绵城市水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