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90237A - 电池模组和具有其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电池模组和具有其的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190237A CN110190237A CN201910175996.2A CN201910175996A CN110190237A CN 110190237 A CN110190237 A CN 110190237A CN 201910175996 A CN201910175996 A CN 201910175996A CN 110190237 A CN110190237 A CN 11019023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ode
- side wall
- battery
- battery modules
- single batter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池模组和具有其的车辆,电池模组包括第一侧壁面和第二侧壁面,第一侧壁面与第二侧壁面设于不同平面上,电池模组包括多个单体电池,单体电池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第三电极,多个第一电极中的一个为电池模组的正极引出端,电池模组的正极引出端设于第一侧壁面,多个第二电极中的一个为电池模组的负极引出端,电池模组的负极引出端设于第二侧壁面,或者多个第二电极中的一个为电池模组的负极引出端,电池模组的负极引出端设于第一侧壁面。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池模组,可以根据电池模组引出的需要,在模组的任意双方向,利用较短的电连接铜排,实现电池模组的电引出,零部件较少,且通用性较强,安全性能较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模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池模组和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电池模组由多个单体电池组成,每个单体电池的正极和负极的极柱放在同侧,当多个单体电池电连接形成电池模组时,电池模组的总正极和总负极的引出方向受到当前的电池模组安装空间及位置的限制。为了方便电池模组与其他部件的电连接,在单体电池总数量不变的情况下,期望能实现电池模组的总正极和总负极的多方向引出。为了实现上述的多方向引出,如图10和图11所示,本领域惯用一电连接铜排与电池模组的总正极和总负极中的一个相连并从电池模组的相应侧引出,以改变电池模组的电极引出方向。这样设置会增加电池模组的零部件数量,增加设计和使用成本。
上述电池模组只能适用一种情形,通用性较差,在电池模组技术领域中,急需一种通用性较高的电池模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一个目的在于为了方便电池模组与其他部件的电连接,在单体电池总数量不变的情况下,提出一种通用性较强的电池模组,实现电池模组的总正极和总负极的多方向引出。
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上述的电池模组。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电池模组,所述电池模组包括第一侧壁面和第二侧壁面,所述第一侧壁面与所述第二侧壁面设于不同平面上,所述电池模组包括多个单体电池,所述单体电池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第三电极,多个所述第一电极中的一个为所述电池模组的正极引出端,所述电池模组的正极引出端设于所述第一侧壁面,多个所述第二电极中的一个为所述电池模组的负极引出端,所述电池模组的负极引出端设于所述第二侧壁面,或者多个所述第二电极中的一个为所述电池模组的负极引出端,所述电池模组的负极引出端设于所述第一侧壁面。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池模组,每个单体电池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第三电极,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可以设于相同的侧壁面上或者设于不同的侧壁面上,可以根据电池模组引出的需要,在电池模组的任意方向引出。本公开省略了电连接铜排,实现电池模组的多方向引出,零部件较少,且通用性较强,一致性较好,安全性能较高。
另外,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池模组还可以具有如下的技术特征: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电极设于所述第一侧壁面,或者所述第三电极设于所述第二侧壁面。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三电极为正极时,所述第三电极设于所述第二侧壁面;当所述第三电极为负极时,所述第三电极设于所述第一侧壁面或者第二侧壁面。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壁面与所述第二侧壁面相对。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壁面与所述第二侧壁面相邻。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池模组还含有导电连接件,任意相邻两个所述单体电池通过所述导电连接件电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单体电池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多个所述单体电池层叠布置,其中一个所述单体电池的第一端与其相邻的所述单体电池的第二端位于同一侧壁面。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单体电池串联,多个所述单体电池沿从右到左的方向排布,且每个所述单体电池的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均设于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一电极为正极,所述第二电极为负极,所述第三电极为正极,且所述第三电极设于所述第二端,多个所述单体电池沿从右到左的方向依次编号为1、2、3、4到N,N为奇数,编号为1的所述单体电池的所述第二电极构造成所述电池模组的负极引出端,编号为1的所述第三电极与编号为2的所述单体电池的所述第二电极相连,编号为N的所述单体电池的所述第一电极被构造成所述电池模组的正极引出端,编号为N的所述单体电池的所述第二电极与编号为N-1的所述单体电池的所述第三电极相连,编号在(1,N)区间内的所述单体电池中,编号为M的所述单体电池的第三电极与编号为M+1的所述单体电池的所述第二电极相连,编号为M的所述单体电池的所述第二电极与编号为M-1的所述单体电池的所述第三电极相连,其中,所述正极引出端和所述负极引出端均设于所述第一侧壁面,所述第一侧壁面和所述第二侧壁面相对。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N为偶数,编号为1的所述单体电池的所述第二电极构造成所述电池模组的负极引出端,编号为1的所述第三电极与编号为2的所述单体电池的所述第二电极相连,编号为N的所述单体电池的所述第三电极被构造成所述电池模组的正极引出端,编号为N的所述单体电池的所述第二电极与编号为N-1的所述单体电池的所述第三电极相连,编号在(1,N)区间内的所述单体电池中,编号为M的所述单体电池的第三电极与编号为M+1的所述单体电池的所述第二电极相连,编号为M的所述单体电池的所述第二电极与编号为M-1的所述单体电池的所述第三电极相连,其中,所述正极引出端和所述负极引出端均设于所述第一侧壁面,所述第一侧壁面和所述第二侧壁面相对。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单体电池包括:壳体;电芯,所述电芯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电芯具有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第一极柱,所述第一极柱贯穿所述壳体,所述第一极柱与所述第一极耳电连接以构造成所述第一电极;第二极柱,所述第二极柱贯穿所述壳体,所述第二极柱与所述第二极耳电连接以构造成所述第二电极。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导电部,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三电极与所述导电部均电连接,且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三电极的极性相同,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壳体绝缘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主体部、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所述主体部的两端均敞开,所述第一端盖设于所述主体部的一端以封闭所述主体部的一端,所述第二端盖设于所述主体部的另一端以封闭所述主体部的另一端。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一电极设于所述第一端盖,所述第一端盖、所述主体部和所述第二端盖电导通并被构造成所述导电部,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端盖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一端盖绝缘连接。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的电池模组。该车辆的安全性能较高,组装方便。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电池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电池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的电池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再一个实施例的电池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电池模组的立体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电池模组的侧视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电池模组的俯视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电池模组的主视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单体电池的剖视图;
图10是相关技术中电池模组的立体图;
图11是相关技术中电池模组的主视图。
附图标记:
电池模组100,第一侧壁面101,第二侧壁面102,
单体电池10,第一电极11,第一极柱111,第一极耳112,第二电极12,第二极柱121,第二极耳122,第三电极13,壳体14,主体部141,第一端盖142,第二端盖143,电芯15,导电连接件2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车辆的空间有限,在满足人们舒适的座椅空间以及必要的组成装置以外,留给现有电池模组的安装空间及位置有限,进一步限制电池模组中单体电池的数量,而在电池模组中单体电池的数量有限的情况下,又进一步限定了电池模组的总正极和总负极的引出方向;现有技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如图10和图11所示,增加一电连接铜排与电池模组的总正极和总负极中的一个相连并从电池模组的相应侧引出,以改变电池模组的电极引出方向;本申请发明人在实际生产中发现,因安装电池模组的空间有限,电连接铜排的设置增大了设计排布难度;电连接铜排的表面覆盖有防漏电保护结构,但该防漏电保护结构在长期的车辆行驶过程中,容易磨损或震动脱落,增加漏电及安全风险,从而导致电池模组的安全系数下降,并且,由于该电连接铜排设置于单体电池的表面,大电流通过电连接铜排后,大电流放电,加热电池,会增大单体电池内部温度。
电池模组只能适用一种情形,通用性较差,在电池模组技术领域中,急需一种通用性较高的电池模组。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发明人对此进行改进,提出了如下技术方案。
下面参考图1-图9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池模组100。
具体而言,如图1、图2、图3、图4结合图5所示,电池模组100包括第一侧壁面101和第二侧壁面102,第一侧壁面101与第二侧壁面102设于不同平面上。即第一侧壁面101与第二侧壁面102为不同平面,具体的,第一侧壁面101与第二侧壁面102可以相对或者相邻。
进一步地,如图1结合图5、图6、图7和图8所示,电池模组100包括多个单体电池10,单体电池10包括第一电极11、第二电极12和第三电极13,多个第一电极11中的一个为电池模组100的正极引出端(即电池模组的总正极),电池模组的正极引出端设于第一侧壁面101。换言之,电池模组100由多个单体电池10组合形成,多个单体电池10之间电连接,且每个单体电池10均具有第一电极11、第二电极12以及第三电极13,其中,第一电极11为单体电池10的正极,可以理解的是,多个单体电池10组合形成电池模组100,电池模组100具有总正极和总负极在电池模组的不同方向引出,适应不同的连接需求,多个第一电极11中的一个第一电极11为电池模组100的总正极,电池模组100的总正极设于第一侧壁面101上。
其中,如图1、图5结合图7所示,多个第二电极12中的一个为电池模组100的负极引出端(即,电池模组的总负极),电池模组的负极引出端设于第二侧壁面102,或者多个第二电极12中的一个为电池模组100的负极引出端,电池模组的负极引出端设于第一侧壁101。也即第二电极12为单体电池10的负极引出端,可以理解的是,多个单体电池10组合形成电池模组100,电池模组100具有总正极和总负极以连接其它元件,多个第二电极12中的一个第二电极12为电池模组100的总负极,电池模组100的总负极设于第一侧壁面101或者第二侧壁面102上。当电池模组100的总负极设于第一侧壁面101上时,电池模组100的总正极以及总负极设于相同的第一侧壁面101上,也即电池模组100的正极引出端和负极引出端设于电池模组100的同一侧,当电池模组100的总负极设于第二侧壁面102上时,电池模组100的总正极以及总负极设于不同的第一侧壁面101和第二侧壁面102上,也即电池模组100的正极引出端和负极引出端设于电池模组100的不同方向引出。
正如本申请的背景技术中强调的那样,电池模组100设于车辆上,为了方便电池模组与其他部件的电连接,在单体电池总数量不变的情况下,需要电池模组100的总正极和总负极设于电池模组上不同的侧壁面上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为了使得电池模组100具有设于不同方向的总正极和总负极,通常设置一条长的电连接铜排,以改变电池模组100的总正极和总负极的电引出方向,然而过长的电连接铜排会增加电池模组100的零部件,增加成本,且电池系统中的空间有限,设计排布难度较大,此外,电池模组100中的电连接铜排增加,增加了漏电的风险,安全隐患较高,而且,电流通过连接片时,大电流通过电连接铜排,而该电连接铜排又设置于电池表面,会增大电池内部温度,加剧电池老化影响电池的使用寿命,也容易产生起火爆炸,给用户带来了危险。
本申请中,当电池模组100的总负极设于第二侧壁面102上时,无需设置电连接铜排即可实现电池模组100的总正极和总负极在电池模组100的不同侧壁面上的引出,电池模组100的零部件较少,结构简单,成本较低,占用的空间较少,也不会使得电池内部温度升高,安全性能也得到了保障;同时,由于单体电池结构一致,得到的电池模组的一致性好,同时避免了降低了电池生产过程中的两种工艺,降低工艺难度。
同理,在需要电池模组100的总正极和总负极设于相同的侧壁面上时,本申请中,当电池模组100的总负极设于第一侧壁面101时,即可方便电池模组100的安装。
由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池模组100,每个单体电池10包括第一电极11、第二电极12和第三电极13,第一电极11和第二电极12可以设于相同的侧壁面上或者设于不同的侧壁面上,可以根据电池模组100引出的需要,在模组的任意方向实现电池模组100的总正极和总负极在电池模组的相同侧壁面上引出,电池模组100的零部件较少,结构简单,成本较低,占用的空间较少,也不会使得电池内部温度升高,安全性能也得到了保障;同时,由于单体电池结构一致,得到的电池模组的一致性好,同时避免了降低了电池生产过程中的两种工艺,降低工艺难度。
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第三电极13为正极或者负极。举例而言,第三电极13为正极,也即单体电池10具有两个正极和一个负极,其中,两个正极设于单体电池10的不同侧面,也即第一电极11设置于第一侧壁面101,第三电极13设置于第二侧壁面102或者除第一侧壁面101之外的单体电池10的其它侧壁面。可选地,第一电极11和第二电极12设置于第一侧壁面101上,第三电极13设置于第二侧壁面102上,由此,电池模组的正极引出端和负极引出端可以选择性的同时设于第一侧壁面或者第二侧壁面,方便电路连接;或者,第一电极11设置于第一侧壁面101上,第二电极12和第三电极13设置于第二侧壁面102上。同理,第三电极13为负极,也即单体电池10具有两个负极和一个正极,其中,两个负极设于单体电池10的不同侧面,也即第二电极12设置于第一侧壁面101,第三电极13设置于第二侧壁面102或者除第一侧壁面101之外的单体电池10的其它侧壁面。可选地,第一电极11和第二电极12设置于第一侧壁面101上,第三电极13设置于第二侧壁面102上;或者,第一电极11和第三电极13设置于第一侧壁面101上,第二电极12设置于第二侧壁面102上。其中第一侧壁面101和第二侧壁面102可以相对或者相邻,由此,电池模组的正极引出端和负极引出端可以选择性的设于第一侧壁面或者第二侧壁面,方便电路连接。
其中,电池模组的正极引出端和负极引出端分别与不用的连接片16连接,通过设置连接片16可以方便电池模组与其它电路元件的电连接。
一些实施例中,第三电极13设于第一侧壁面101,或者第三电极13设于第二侧壁面102。当第三电极13设于第一侧壁面101,第三电极13为负极;当第三电极13设于第二侧壁面102,第二电极12可以设于第一侧壁面101上,此时,第三电极13为正极或者负极;第二电极12也可设于第二侧壁面102上,第三电极13为正极。由此,当第一侧壁面和第二侧壁面中的其中一个侧壁面上设有两个电极时,这两个电极为极性相反的电极,另一个侧壁面上设有与其中一个电极的极性相同的电极,这样,避免同一侧壁面上的两个电极的极性相同,可选择电连接引出片的同侧或者不同侧引出。
当然,上述实施例仅是示意性的,并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例如,第三电极13还可设于单体电池10的除第一侧壁面101和第二侧壁面102的其它侧面上。
可以理解的是,在电池模组100安装时,可能需要电池模组100位于不同侧壁面的的正极引出端和负极引出端以方便电路连接。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侧壁面101与第二侧壁面102相对。由此,当电池模组的正极引出端和负极引出端分别设于第一侧壁面101和第二侧壁面102时,电池模组100的正极引出端和负极引出端分别设于电池模组100的相对侧面,避免导线之间发生混淆和发生短路的情况,使得线路规整,安全性能较高。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侧壁面101与第二侧壁面102相邻。由此,当第一电极11与第二电极12分别设于第一侧壁面101和第二侧壁面102时,电池模组100的正极引出端和负极引出端分别设于电池模组100的相邻侧面,避免导线之间发生混淆和发生短路的情况,使得线路规整,安全性能较高。
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多个单体电池串联,多个单体电池沿从右到左(左右方向如图5和图6所示方向)的方向排布,且每个单体电池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均设于第一端,第一电极为正极,第二电极为负极,第三电极为正极,且第三电极设于第二端,多个单体电池沿从右到左的方向依次编号为1、2、3、4到N。
其中,N为奇数时,编号为1的单体电池的第二电极构造成电池模组的负极引出端,编号为1的第三电极与编号为2的单体电池的第二电极相连,编号为N的单体电池的第一电极被构造成电池模组的正极引出端,编号为N的单体电池的第二电极与编号为N-1的单体电池的第三电极相连,编号在(1,N)区间内的单体电池中,编号为M的单体电池的第三电极与编号为M+1的单体电池的第二电极相连,编号为M的单体电池的第二电极与编号为M-1的单体电池的第三电极相连,其中,正极引出端和负极引出端均设于第一侧壁面,第一侧壁面和第二侧壁面相对。
N为偶数时,编号为1的单体电池的第二电极构造成电池模组的负极引出端,编号为1的第三电极与编号为2的单体电池的第二电极相连,编号为N的单体电池的第三电极被构造成电池模组的正极引出端,编号为N的单体电池的第二电极与编号为N-1的单体电池的第三电极相连,编号在(1,N)区间内的单体电池中,编号为M的单体电池的第三电极与编号为M+1的单体电池的第二电极相连,其中,1<M<N,编号为M的单体电池的第二电极与编号为M-1的单体电池的第三电极相连,其中,正极引出端和负极引出端均设于第一侧壁面,第一侧壁面和第二侧壁面相对。
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单体电池10包括电芯15、第一极柱111、第二极柱121和壳体14,电芯15设于壳体14内,第一极柱111贯穿壳体14,第二极柱121贯穿壳体14,电芯15上设有第一极耳112和第二极耳122,第一极耳112与第一极柱111连接,第二极耳122与第二极柱121连接。第一极柱111和第二极柱121构成为单体电池10的正极或者负极,第一极耳112和第二极耳122与电芯15连接。采用三电极的单体电池实现电池模组的总正极和总负极在电池模组的任意方向引出,具有高度的通用性;同时由于单体电池结构一致,得到的电池模组的一致性好,避免了降低了电池生产过程中的两种工艺,降低制备单体电池的工艺难度。
其中,第一极柱111和第二极柱121可以同时设于第一侧壁面101,也可以是第一极柱111设于第一侧壁面101、第二极柱121设于第二侧壁面102;当第一极柱111和第二极柱121均设在第一侧壁面101上时,节省了空间,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在单体电池10的有限的尺寸条件下使得容纳电芯15的空间尽量大,提高了电芯15的容量,使得电池的结构更加紧凑化以及更加轻量化。
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壳体14包括导电部(图中未示出),第一电极11、第三电极13与所述导电部均电连接,且第一电极和第三电极的极性相同,第二电极12与壳体14绝缘连接。其中,可以在第二电极与壳体14的接触部位设置绝缘件,使得绝缘件夹设于第二电极和壳体之间,进一步地,绝缘件可以为绝缘橡胶件、硅胶套环等。由此,第一极柱111与第一极耳112构造成第一电极11,第一电极11通过所述导电部与第三电极13电连接,此时,第一电极11与第三电极13为相同的电极,也即第三电极13为正极。第二电极12与壳体14绝缘连接,可以避免发生短路的情况。
无论第二极柱121如何安装在壳体14上,只要能够实现第二极柱121与壳体14之间的绝缘即可,同时,又不影响第一极柱111通过外壳与第一极耳112电连接。
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一极和第三极为负极,第二极为正极,,第一极耳112与壳体14电连接,第一极耳112通过壳体14与与第一极柱111电连接,第二极耳122与第二极柱121电连接。第一极柱111和从电芯15引出的第一极耳112均与外壳电连接,也就是说,第一极耳112通过壳体14与第一极柱111电连接,在放电时,单体电池10中的电流流向为:第一极柱111—壳体14—第一极耳112—电芯15—第二极耳122—第二极柱121;在充电时,电流的流向与放电时的流向相反。由此使得单体电池10中的电流均匀,而且使得单体电池10的发热均匀。此外,由于电流由第一极柱111通过壳体14流向第一极耳112,从而能够通过壳体14将单体电池10的热量散发出去,提高了散热面积,相应的提高了单体电池10的使用寿命和使用安全性。另外,由于第一极柱111与壳体14电连接,例如第一极柱111可直接焊接在壳体14上,因此整体来讲,极柱装设于壳体14的安装结构较为简单,这样降低了单体电池10的制造成本。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极柱121可通过绝缘密封件密封绝缘装设在单体电池10上。其中,单体电池10可为长方体,电芯15可为呈扁平的卷绕电芯15或叠片电芯15等。此外,第一极柱111为正极柱,第二极柱121为负极柱,相应的,第一极耳112可为正极耳,第二极耳122可为负极耳,这样,可使得壳体14不易带负电,减少了壳体14被腐蚀的风险,提高了单体电池10的使用安全性和使用寿命。在第一极耳112为正极耳的情况下,壳体14选用铝壳,如此可以减少壳体14被腐蚀的风险,提高单体电池10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同理,若第一极耳112为负极耳,则壳体14选用铜壳,以减少腐蚀、提高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壳体14包括主体部141、第一端盖142和第二端盖143,主体部141的两端均敞开,第一端盖142设于主体部141的一端以封闭主体部141的一端,第二端盖143设于主体部141的另一端以封闭主体部141的另一端。将电芯15设置在方形电池壳体14中,再用第一端盖142和第二端盖143密封相应的开口端,两个盖板分别设置在电池相对的两个端面,且两个盖板上都设置有电极柱。在本设计中,单体电池10其中同一极性的电极柱可向两个不同的方向实现引出。单体电池10的第二极柱121和第一极柱设置在第一端盖142上,均向一侧引出;在第二端盖143上设置有第三极柱,该第三极柱向另一侧引出。,
具体实施中,为了方便单体电池10电极的多方向引出,可将第一极耳112与壳体14导通,通过壳体14可以更方便的实现电池模组的正极引出端和负极引出端在电池模组的任意方向引出,电池模组的正极引出端和负极引出端可以是均在电池模组的同一方向引出,也可以是在电池模组的不同方向引出。
本申请的电池模组100全部采用三极柱电池,多个单体电池10通过串联或并联的方式,形成电池模组100。此种电池模组100在电池模组100串或并联的过程中,可以随时根据电池模组100引出的需要,在模组的任意方向引出,省略电连接铜排,实现电池模组100的电引出,同时,由于电池外形一致,避免了电池生产过程中的两种工艺,降低了工艺难度。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第二电极12和第一电极11设于第一端盖142,第一端盖142、主体部141和第二端盖143电导通并被构造成所述导电部,第一电极11与第二端盖143电连接,第二电极12与第一端盖142绝缘连接。由此,第一端盖142和第二端盖143既起到了密封的作用,又起到了导电的作用,有利于减少电池模组100的零部件,降低成本。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5所示,任意相邻的两个单体电池10通过导电连接件20电连接,导电连接件20与其中一个单体电池10的正极、另一个单体电池10的负极均电连接。由此,可以将多个单体电池10串联连接,提高电池模组100的输出电压。优选地,导电连接件20连接相邻的两个单体电池10,由此,使得导电连接件20的长度较短,方便连接,也使得电池模组100的结构清楚。
当然,多个单体电池10也可以是并联连接,例如,导电连接件20与其中一个单体电池10的正极和另一个单体电池10的正极相连,由此,将多个单体电池10并联连接,可以提高电池模组100的电容,也即提高电池模组100的蓄电量。
一些实施例中,单体电池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多个单体电池层叠布置,其中一个所述单体电池的第一端与其相邻的所述单体电池的第二端位于同一侧壁面。其中,单体电池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相对,单体电池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均连接有电极,例如,单体电池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设于第一端,第三电极设于第二端,其中一个单体电池的第一电极11和第二电极12均设于第一侧壁面101,第三电极13设于第二侧壁面102,与其相邻的单体电池的第一电极11和第二电极12均设于第二侧壁面102,第三电极13设于第一侧壁面101,也即是说,其中一个单体电池的第一端和与其相邻的单体电池的第二端位于同一侧壁面,由此,可以方便电池模组的安装,减少导电连接件的长度,降低成本。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池模组100,电池模组100包括第一侧壁面101和第二侧壁面102,第一侧壁面101与第二侧壁面102相对或相邻,电池模组100包括多个单体电池10,单体电池10包括第一电极11、第二电极12和第三电极13,多个第一电极11中的一个为电池模组100的正极引出端且正极引出端设于第一侧壁面101,多个第二电极12中的一个为电池模组100的负极引出端且负极引出端设于第二侧壁面102,当第三电极13为正极时,第三电极13设于第二侧壁面102;当第三电极13为负极时,第三电极13设于第一侧壁面101。
其中,设于同一侧壁面上的不同电极的极性相反,例如,当第一电极11与第三电极13设于第一侧壁面101上时,第一电极11为正极,第三电极13为负极;当第二电极12与第三电极13设于第二侧壁面102时,为避免与第二侧壁面102上的第二电极12极性相同,第三电极13为正极。
第三电极13还可以作为电池模组100的正极引出端或负极引出端。当整个电池模组100的负极引出端为第二电极12,正极引出端为第一电极11时,可以使正极引出端和负极引出端从整个电池不同侧壁面上引出;当第三电极13为正极,整个电池模组100的负极引出端为第二电极12,正极引出端为第三电极13时,可以使正极引出端和负极引出端从整个电池相同侧壁面上引出;当第三电极13为负极,整个电池模组100的正极引出端为第一电极11,负极引出端为第三电极13时,可以使正极引出端和负极引出端从整个电池相同侧壁面上引出。
由此,可以随时根据电池模组100引出的电连接需要,在电池模组的任意方向,实现电池模组100的电引出,同时,由于单体电池10外形一致,避免了电池生产过程中的两种工艺,降低了工艺难度。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池模组100,组成电池模组100的单体电池10的结构一致,工艺难度较低,且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在电池模组的总正极和总负极在电池模组的不同侧壁面或者相同侧壁面上的引出,其通用性高。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的电池模组100。该车辆的零部件较少,成本较低,且安全性能有所提升。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上述的第一侧壁面和第二侧壁面均是为了方便理解而设置的虚拟的平面,并非实体面,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2)
1.一种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包括第一侧壁面和第二侧壁面,所述第一侧壁面与所述第二侧壁面设于不同平面上,
所述电池模组包括多个单体电池,所述单体电池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第三电极,多个所述第一电极中的一个为所述电池模组的正极引出端,所述电池模组的正极引出端设于所述第一侧壁面,
多个所述第二电极中的一个为所述电池模组的负极引出端,所述电池模组的负极引出端设于所述第二侧壁面,或者
多个所述第二电极中的一个为所述电池模组的负极引出端,所述电池模组的负极引出端设于所述第一侧壁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电极设于所述第一侧壁面,或者所述第三电极设于所述第二侧壁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三电极为正极时,所述第三电极设于所述第二侧壁面;当所述第三电极为负极时,所述第三电极设于所述第一侧壁面或者第二侧壁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面与所述第二侧壁面相对,或者所述第一侧壁面与所述第二侧壁面相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还含有导电连接件,任意相邻两个所述单体电池通过所述导电连接件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单体电池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多个所述单体电池层叠布置,其中一个所述单体电池的第一端与其相邻的所述单体电池的第二端位于同一侧壁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单体电池串联,多个所述单体电池沿从右到左的方向排布,且每个所述单体电池的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均设于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一电极为正极,所述第二电极为负极,所述第三电极为正极,且所述第三电极设于所述第二端,多个所述单体电池沿从右到左的方向依次编号为1、2、3、4到N,
N为奇数,编号为1的所述单体电池的所述第二电极构造成所述电池模组的负极引出端,编号为1的所述第三电极与编号为2的所述单体电池的所述第二电极相连,编号为N的所述单体电池的所述第一电极被构造成所述电池模组的正极引出端,编号为N的所述单体电池的所述第二电极与编号为N-1的所述单体电池的所述第三电极相连,编号在(1,N)区间内的所述单体电池中,编号为M的所述单体电池的第三电极与编号为M+1的所述单体电池的所述第二电极相连,编号为M的所述单体电池的所述第二电极与编号为M-1的所述单体电池的所述第三电极相连,其中,所述正极引出端和所述负极引出端均设于所述第一侧壁面,所述第一侧壁面和所述第二侧壁面相对;或
N为偶数,编号为1的所述单体电池的所述第二电极构造成所述电池模组述负极引出端,编号为1的所述第三电极与编号为2的所述单体电池的所述第二电极相连,编号为N的所述单体电池的所述第三电极被构造成所述电池模组的正极引出端,编号为N的所述单体电池的所述第二电极与编号为N-1的所述单体电池的所述第三电极相连,编号在(1,N)区间内的所述单体电池中,编号为M的所述单体电池的第三电极与编号为M+1的所述单体电池的所述第二电极相连,编号为M的所述单体电池的所述第二电极与编号为M-1的所述单体电池的所述第三电极相连,其中,所述正极引出端和所述负极引出端均设于所述第一侧壁面,所述第一侧壁面和所述第二侧壁面相对。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单体电池包括:
壳体;
电芯,所述电芯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电芯具有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
第一极柱,所述第一极柱贯穿所述壳体,所述第一极柱与所述第一极耳电连接以构造成所述第一电极;
第二极柱,所述第二极柱贯穿所述壳体,所述第二极柱与所述第二极耳电连接以构造成所述第二电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导电部,
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三电极与所述导电部均电连接,且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三电极的极性相同,
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壳体绝缘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主体部、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所述主体部的两端均敞开,所述第一端盖设于所述主体部的一端以封闭所述主体部的一端,所述第二端盖设于所述主体部的另一端以封闭所述主体部的另一端。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一电极设于所述第一端盖,所述第一端盖、所述主体部和所述第二端盖电导通并被构造成所述导电部,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端盖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一端盖绝缘连接。
12.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模组。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175996.2A CN110190237A (zh) | 2019-03-08 | 2019-03-08 | 电池模组和具有其的车辆 |
PCT/CN2019/097520 WO2020181704A1 (zh) | 2019-03-08 | 2019-07-24 | 电池模组和具有其的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175996.2A CN110190237A (zh) | 2019-03-08 | 2019-03-08 | 电池模组和具有其的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190237A true CN110190237A (zh) | 2019-08-30 |
Family
ID=677137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175996.2A Pending CN110190237A (zh) | 2019-03-08 | 2019-03-08 | 电池模组和具有其的车辆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0190237A (zh) |
WO (1) | WO2020181704A1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081961A (zh) * | 2019-11-25 | 2020-04-28 |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线束板组件及电池模组 |
WO2020181704A1 (zh) * | 2019-03-08 | 2020-09-17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电池模组和具有其的车辆 |
CN112582759A (zh) * | 2019-09-30 | 2021-03-30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电池模组及电动汽车 |
WO2023155609A1 (zh) * | 2022-02-17 | 2023-08-24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电池单体、电池、用电设备及制造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824668B (zh) * | 2022-03-31 | 2024-06-25 | 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串并联切换装置、电池包和车辆 |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977906A (en) * | 1974-04-01 | 1976-08-31 | Union Carbide Corporation | Flat alkaline cell wi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terminal connections and a third terminal connection for an auxiliary electrode |
JPH0896841A (ja) * | 1994-09-22 | 1996-04-12 | Mitsubishi Chem Corp |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
US20050130037A1 (en) * | 2002-04-24 | 2005-06-16 | Nec Corporation | Secondary battery having third terminal other than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 terminals and battery comprising it |
US20050158613A1 (en) * | 2004-01-16 | 2005-07-21 | Tzu-Shan Liu | Power doubling battery system |
CN101401227A (zh) * | 2006-03-20 | 2009-04-01 | 中信国安盟固利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软包装锂离子动力电池模块 |
CN202067875U (zh) * | 2011-05-12 | 2011-12-07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软包装电池及其电池组 |
JP2012054197A (ja) * | 2010-09-03 | 2012-03-15 | Nec Energy Devices Ltd | ラミネート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14207097A (ja) * | 2013-04-11 | 2014-10-30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電池パック |
CN104183808A (zh) * | 2013-05-21 | 2014-12-0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电池组件及电池模块 |
CN106785068A (zh) * | 2017-01-08 | 2017-05-31 |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 一种三电极软包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0193264A (ja) * | 1984-03-13 | 1985-10-01 | Yuasa Battery Co Ltd | 蓄電池 |
WO2007001345A2 (en) * | 2005-03-14 | 2007-01-04 |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 Lithium battery system |
CN202058818U (zh) * | 2011-04-19 | 2011-11-30 | 杨小东 | 一种高互换性锂离子电池 |
DE102015220196A1 (de) * | 2015-10-16 | 2017-04-20 | VW-VM Forschungsgesellschaft mbH & Co. KG | Zellmodul zur Speicherung elektrischer Energie, Batterie und Gehäuse |
JP2018116893A (ja) * | 2017-01-20 | 2018-07-26 | 株式会社東芝 | 電池セルおよび組電池 |
CN110190237A (zh) * | 2019-03-08 | 2019-08-30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电池模组和具有其的车辆 |
-
2019
- 2019-03-08 CN CN201910175996.2A patent/CN110190237A/zh active Pending
- 2019-07-24 WO PCT/CN2019/097520 patent/WO2020181704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977906A (en) * | 1974-04-01 | 1976-08-31 | Union Carbide Corporation | Flat alkaline cell wi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terminal connections and a third terminal connection for an auxiliary electrode |
JPH0896841A (ja) * | 1994-09-22 | 1996-04-12 | Mitsubishi Chem Corp |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
US20050130037A1 (en) * | 2002-04-24 | 2005-06-16 | Nec Corporation | Secondary battery having third terminal other than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 terminals and battery comprising it |
US20050158613A1 (en) * | 2004-01-16 | 2005-07-21 | Tzu-Shan Liu | Power doubling battery system |
CN101401227A (zh) * | 2006-03-20 | 2009-04-01 | 中信国安盟固利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软包装锂离子动力电池模块 |
JP2012054197A (ja) * | 2010-09-03 | 2012-03-15 | Nec Energy Devices Ltd | ラミネート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CN202067875U (zh) * | 2011-05-12 | 2011-12-07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软包装电池及其电池组 |
JP2014207097A (ja) * | 2013-04-11 | 2014-10-30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電池パック |
CN104183808A (zh) * | 2013-05-21 | 2014-12-0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电池组件及电池模块 |
CN106785068A (zh) * | 2017-01-08 | 2017-05-31 |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 一种三电极软包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0181704A1 (zh) * | 2019-03-08 | 2020-09-17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电池模组和具有其的车辆 |
CN112582759A (zh) * | 2019-09-30 | 2021-03-30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电池模组及电动汽车 |
CN112582759B (zh) * | 2019-09-30 | 2022-05-13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电池模组及电动汽车 |
CN111081961A (zh) * | 2019-11-25 | 2020-04-28 |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线束板组件及电池模组 |
CN111081961B (zh) * | 2019-11-25 | 2022-04-22 |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线束板组件及电池模组 |
WO2023155609A1 (zh) * | 2022-02-17 | 2023-08-24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电池单体、电池、用电设备及制造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0181704A1 (zh) | 2020-09-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190237A (zh) | 电池模组和具有其的车辆 | |
JP6534774B2 (ja) | バスバー構造物 | |
US20230268596A1 (en) | Busbar and battery laminate | |
US9837687B2 (en) | Battery module | |
EP3748712A1 (en) | Battery power extraction and integration structure, battery pack and vehicle | |
WO2022152154A1 (zh) | 方壳长电芯组及电池模组和电动汽车 | |
CN216055079U (zh) | 电芯、电池模组及用电设备 | |
KR20220124770A (ko) | 배터리, 배터리 모듈, 배터리 팩, 및 전기 차량 | |
CN113054330A (zh) | 电池模组和具有其的动力电池包、电动汽车 | |
CN110061178B (zh) | 电池、电池组以及汽车 | |
CN216720218U (zh) | 二次电池 | |
TWI511354B (zh) | 鋰電池模組 | |
CN112889181B (zh) | 电极组件及电池 | |
CN209822776U (zh) | 单体电池、电池模组及电动汽车 | |
CN111668435A (zh) | 车载电池和具有其的车辆 | |
CN108417932A (zh) | 单体金属-空气电池及其构成的电堆 | |
CN111668434B (zh) | 电池模组和具有其的车辆 | |
CN215834666U (zh) | 动力电池模组 | |
CN216015521U (zh) | 一种电池 | |
CN111668407B (zh) | 电池模组和具有其的车辆 | |
CN209675421U (zh) | 电池模组和具有其的车辆 | |
CN116742280A (zh) | 电池模块以及储能装置 | |
CN219476934U (zh) | 电池及电池组 | |
CN219457940U (zh) | 一种导电连接装置及大容量电池组 | |
CN218005186U (zh) | 电池装置及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8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