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529432B - 一种旋转移行机及含其的涂装生产线 - Google Patents
一种旋转移行机及含其的涂装生产线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8529432B CN118529432B CN202410804827.1A CN202410804827A CN118529432B CN 118529432 B CN118529432 B CN 118529432B CN 202410804827 A CN202410804827 A CN 202410804827A CN 118529432 B CN118529432 B CN 11852943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lking
- frame
- roller
- rotating
- friction bloc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2457 bidirection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2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2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2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3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9000003638 chemical reduc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0 corro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54 mach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389 magnet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973 pai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356 singl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07 spra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35/00—Mechanical conveyor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latform Screen Doors And Railroad Systems (AREA)
- Handcar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汽车生产输送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旋转移行机,包括:输送轨道、行走框架、旋转框架和滚床,行走框架沿输送轨道行进,旋转框架连接于行走框架顶端,并相对行走框架转动,滚床安装于旋转框架顶端,用于承载车身结构;位置检测单元,位置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滚床上的车身位置;控制单元,控制单元依据位置检测结果,控制行走框架和旋转框架动作。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旋转移行机,依据位置检测单元实时检测车身的位置,控制行走框架旋转框架和滚床动作,以此实现车身沿输送轨道移动、旋转和转移,将汽车车身从生产线的一个节点移动到另一个节点,使各动作过程准确进行,保证各移行状态稳定。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生产输送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旋转移行机及含其的涂装生产线。
背景技术
在现代化的汽车车身前处理生产线上,机械化自动化的输送设备是电泳涂装的核心。它能使得汽车车身的电泳涂装效果更好,提高汽车车身的防腐蚀能力,并能够使下一步工序喷漆的顺利进行,其自身的工作效率也要高,并能长时间无故障连续运行。
现有技术中,如申请号为CN201821822814.3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低速移行机,包括移行轨道和行走骨架,行走骨架上设有行走机构,行走机构包括用于提供动力的电机,电机上连接有减速机,减速机固定于行走骨架的侧面中央,减速机的输入端与电机的旋转轴连接,减速机的输出端与一根驱动轴联轴;行走机构还包括行走轮,行走轮包括驱动轮和从动轮,驱动轮与从动轮分别位于行走骨架的两侧,驱动轴的两端各连接一个驱动轮。此装置实际使用时,只能实现对车身水平方向的移动,在汽车涂装输送时,无法旋转至适应加工的方向,生产效率较低。
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旋转移行机及含其的涂装生产线,以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发明内容
在发明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发明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为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旋转移行机,包括:
输送轨道、行走框架、旋转框架和滚床,行走框架沿输送轨道行进,旋转框架连接于行走框架顶端,并相对行走框架转动,滚床安装于旋转框架顶端,用于承载车身结构;
位置检测单元,位置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滚床上的车身位置;
控制单元,控制单元依据位置检测结果,控制行走框架和旋转框架动作。
其中,位置检测单元包括多个位置传感器、限位开关等,并分别位于旋转移行机的预设工位处。
优选的,行走框架包括:主动行走轮、从动行走轮、万向连轴杆和行走驱动电机,两个主动行走轮对称连接于行走框架前端,两个从动行走轮对称连接于行走框架后端,主动行走轮和从动行走轮均滚动设置于输送轨道上,行走驱动电机连接于行走框架前端中部,行走驱动电机设置为双向电机,行走驱动电机的两个输出端分别通过万向连轴杆与主动行走轮连接。
优选的,行走框架底端设置有导轮组件,四个导轮组件分别连接于行走框架前端两侧和后端两侧,每个导轮组件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导轮,两个导轮滚动设置于输送轨道两侧。
优选的,行走框架顶端设置有旋转轨道,旋转轨道设置为环形,旋转框架转动连接于旋转轨道上方。
优选的,旋转框架包括行走滚轮组件,行走滚轮组件设置为四个,并分别设置于旋转框架四角,行走滚轮组件行走于旋转轨道上。
优选的,行走滚轮组件包括:滚轮安装座、滚轮和旋转驱动电机,滚轮安装座通过连接管安装于旋转框架上,滚轮通过轴承安装于滚轮安装座上,旋转驱动电机连接于任意一个行走滚轮组件的滚轮安装座上,并且旋转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滚轮连接。
优选的,滚轮安装座上设置有防滑移单元,防滑移单元包括:
限位挡板,限位挡板转动连接于旋转轨道底端并位于旋转停止工位处,限位挡板通过电控转动,限位挡板上对称设置有两个倾斜的限位支脚;
侧摩擦块,侧摩擦块滑动设置于滚轮安装座的侧腔体内,滚轮安装座侧壁底端设置有供侧摩擦块伸出的开槽,侧摩擦块与开槽侧壁之间连接有第一弹簧,两个侧摩擦块对称设置于旋转轨道两侧,侧摩擦块内侧设置为摩擦面;旋转未到位时,限位挡板位于侧摩擦块下方不发生干涉。
优选的,防滑移单元还包括:
上磁性套,上磁性套连接于滚轮安装座的侧腔体顶端,上磁性套顶部设置有电磁块;
上摩擦块,上摩擦块滑动设置于上磁性套内,且上摩擦块顶端与上磁性套顶端之间连接有弹簧,上摩擦块内连接有永磁块,上摩擦块底端设置为摩擦面。
优选的,上摩擦块包括:
导向柱,导向柱滑动连接于上磁性套内,导向柱顶端与上磁性套顶端之间连接有弹簧,导向柱内连接有永磁块,导向柱底端连接有摩擦板;
三角支架,三角支架的一角连接于导向柱上,且三角支架水平布置;
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连接于三角支架的另外两角底端,并且压力传感器相对于旋转轨道对称设置,压力传感器用于实时检测其与旋转轨道的接触压力。
优选的,滚轮安装座的侧腔体内设置有缓降单元,缓降单元包括:
下齿板,下齿板连接于侧摩擦块顶端,并与侧腔体内壁滑动连接;
固定框,固定框连接于下齿板端部并靠近侧腔体中心布置;
齿轮,齿轮转动连接于侧腔体内壁,并与下齿板顶端啮合连接;
上齿板,上齿板滑动连接于侧腔体内壁,并与齿轮顶端啮合连接,上齿板上设置有分隔板组件,分隔板组件穿过固定框对上摩擦块进行阻隔。
优选的,分隔板组件包括:
弧形槽,弧形槽设置于上齿板顶面,弧形槽远离固定框的一端设置固定板;
连杆,连杆水平设置且一端滑动连接于固定板上;
弯折板,弯折板连接于连杆另一端,连杆上套设有第二弹簧,且第二弹簧连接于弯折板侧面和固定板之间;
上分隔板,上分隔板与弯折板顶端弯折段连接,上分隔板与固定框上的分隔板槽相对滑动;
下分隔板,下分隔板设置于上分隔板下方,下分隔板与分隔板槽相对滑动,下分隔板的长度大于上分隔板的长度,下分隔板靠近连杆的一端设置有挡块。
优选的,一种涂装生产线,包括所述的旋转移行机。
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旋转移行机,依据位置检测单元实时检测车身的位置,控制行走框架旋转框架和滚床动作,以此实现车身沿输送轨道移动、旋转和转移,将汽车车身从生产线的一个节点移动到另一个节点,使各动作过程准确进行,保证各移行状态稳定,有效地减少误操作和人为因素对车身转换造成的影响,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涂装生产线,包括所述的旋转移行机,具备上述旋转移行机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旋转移行机及含其的涂装生产线,本发明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发明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中旋转移行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旋转移行机的结构示意图(滚床未视出);
图3为本发明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图2中B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中防滑移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中防滑移单元的结构示意图(连杆未视出);
图7为本发明中一侧防滑移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中分隔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中限位挡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中上摩擦块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输送轨道;2.行走框架;3.旋转框架;4.滚床;5.位置检测单元;21.主动行走轮;22.从动行走轮;23.万向连轴杆;24.行走驱动电机;25.旋转轨道;26.导轮;31.行走滚轮组件;32.滚轮安装座;33.滚轮;34.旋转驱动电机;35.连接管;36.轴承;41.限位挡板;42.侧摩擦块;43.上磁性套;44.上摩擦块;45.开槽;46.第一弹簧;47.下齿板;48.固定框;49.齿轮;51.上齿板;52.弧形槽;53.固定板;54.连杆;55.弯折板;56.第二弹簧;57.上分隔板;58.分隔板槽;59.下分隔板;60.挡块;71.导向柱;72.摩擦板;73.三角支架;74.压力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实施例1:
如图1、2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旋转移行机,包括:
输送轨道1、行走框架2、旋转框架3和滚床4,行走框架2沿输送轨道1行进,旋转框架3连接于行走框架2顶端,并相对行走框架2转动,滚床4安装于旋转框架3顶端,用于承载车身结构;
位置检测单元5,位置检测单元5用于检测滚床4上的车身位置;
控制单元,控制单元依据位置检测结果,控制行走框架2和旋转框架3动作。
其中,位置检测单元5包括多个位置传感器、限位开关等,并分别位于旋转移行机的预设工位处。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
一种旋转移行机,通过位置检测单元5实时检测所承载的车身位置,以此为依据对旋转移行过程进行控制。限位开关和传感器可以控制旋转移行机的运行方向、速度和汽车车身的停靠位置。控制单元可以对旋转移行机进行控制和管理,实现旋转移行机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操作。具体工作过程为:滚床4将上一加工工位的车身移动至其上方并进行装夹固定,此时为第一移行状态;启动旋转框架3将滚床4转动,使车身旋转至适宜移行的状态,此时为第二移行状态;启动行走框架2沿输送轨道1移动,此时为第三移行状态;车身移动至下一加工工位后,启动旋转框架3将滚床4转动,旋转角度通常为90度或180度,可以根据生产线的需要进行定制,使车身旋转至与下一加工工位的入料端正对,此时为第四移行状态;最后启动滚床4将车身转移至下一加工工位即可。
通过上述结构设计,提供了一种旋转移行机,依据位置检测单元5实时检测车身的位置,控制行走框架2、旋转框架3和滚床4动作,以此实现车身沿输送轨道1移动、旋转和转移,将汽车车身从生产线的一个节点移动到另一个节点,使各动作过程准确进行,保证各移行状态稳定,有效地减少误操作和人为因素对车身转换造成的影响,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实施例2:
如图1、2所示,在上述实施例1的基础上,行走框架2包括:主动行走轮21、从动行走轮22、万向连轴杆23和行走驱动电机24,两个主动行走轮21对称连接于行走框架2前端,两个从动行走轮22对称连接于行走框架2后端,主动行走轮21和从动行走轮22均滚动设置于输送轨道1上,行走驱动电机24连接于行走框架2前端中部,行走驱动电机24设置为双向电机,行走驱动电机24的两个输出端分别通过万向连轴杆23与主动行走轮21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
行走框架2使用时,位置检测单元检测到滚床4上车身夹持到位,启动行走驱动电机24,行走驱动电机24的两个输出轴,通过万向连轴杆23带动两个主动行走轮21转动,主动行走轮21带动行走框架2移动,后侧的两个从动行走轮22随之移动,行走框架1沿着输送轨道1行进,带动车身沿预设轨道行进,实现了对车身的移行。
实施例3:
如图3所示,在上述实施例2的基础上,行走框架2底端设置有导轮组件,四个导轮组件分别连接于行走框架2前端两侧和后端两侧,每个导轮组件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导轮26,两个导轮26滚动设置于输送轨道1两侧。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
在行走框架2上设置导轮组件,行走过程中,两个导轮26沿着输送轨道1两侧滚动,对行走框架2移动起导向作用,提高了行走路径准确性,避免发生脱轨现象。
实施例4:
如图1、2所示,在上述实施例1的基础上,行走框架2顶端设置有旋转轨道25,旋转轨道25设置为环形,旋转框架3转动连接于旋转轨道25上方。
旋转框架3包括行走滚轮组件31,行走滚轮组件31设置为四个,并分别设置于旋转框架3四角,行走滚轮组件31行走于旋转轨道25上。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
行走框架2顶端设置旋转轨道25,旋转轨道25随行走框架2移动而同步移动,旋转框架3使用时,行走滚轮组件31沿着旋转轨道25滚动,从而带动旋转框架3转动,旋转轨道25对行走滚轮组件31起导向作用。
实施例5:
如图2、4所示,在上述实施例4的基础上,行走滚轮组件31包括:滚轮安装座32、滚轮33和旋转驱动电机34,滚轮安装座32通过连接管35安装于旋转框架3上,滚轮33通过轴承36安装于滚轮安装座32上,旋转驱动电机34连接于任意一个行走滚轮组件31的滚轮安装座32上,并且旋转驱动电机34的输出轴与滚轮33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
行走滚轮组件31使用时,启动旋转驱动电机34,旋转驱动电机34的输出轴带动其中一个行走滚轮组件31的滚轮33转动,滚轮33沿着旋转轨道25滚动,从而带动整个旋转框架3转动,其余行走滚轮组件31的滚轮33也随之在旋转轨道25上滚动,从而快速实现对车身角度的调节。通过对车身位置的检测或旋转框架3位置的检测,来控制旋转框架3的转动角度。
实施例6:
如图5-9所示,在上述实施例5的基础上,滚轮安装座32上设置有防滑移单元,防滑移单元包括:
限位挡板41,限位挡板41转动连接于旋转轨道25底端并位于旋转停止工位处,限位挡板41通过电控转动,限位挡板41上对称设置有两个倾斜的限位支脚;
侧摩擦块42,侧摩擦块42滑动设置于滚轮安装座32的侧腔体内,滚轮安装座32侧壁底端设置有供侧摩擦块42伸出的开槽45,侧摩擦块42与开槽45侧壁之间连接有第一弹簧46,两个侧摩擦块42对称设置于旋转轨道25两侧,侧摩擦块42内侧设置为摩擦面;旋转未到位时,限位挡板41位于侧摩擦块42下方不发生干涉。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
滚轮安装座32上设置防滑移单元,当行走滚轮组件31移动至预设工位时,控制限位挡板41向下展开,侧摩擦块42延伸至旋转轨道25下方,限位挡板41的限位支脚与侧摩擦块42接触,侧摩擦块沿着倾斜的限位支脚滑动,带动侧摩擦块42向旋转轨道25方向移动,对旋转轨道25侧面夹紧。通过上述结构设计,在行走滚轮组件31移动至预设工位后,通过展开限位挡板41,一方面,通过限位挡板41阻挡侧摩擦块42,即阻挡滚轮安装座32向前移动,防止旋转框架3在旋转停止时,由于车身和装置结构重量,继续滑移的情况,保证旋转位置准确;另一方面,通过侧摩擦块42对旋转轨道25施加压力,增大与旋转轨道25的摩擦力,进一步减少旋转框架3的滑移,提高旋转移行机的定位精度。
实施例7:
如图5所示,在上述实施例6的基础上,防滑移单元还包括:
上磁性套43,上磁性套43连接于滚轮安装座32的侧腔体顶端,上磁性套43顶部设置有电磁块;
上摩擦块44,上摩擦块44滑动设置于上磁性套43内,且上摩擦块44顶端与上磁性套43顶端之间连接有弹簧,上摩擦块44内连接有永磁块,上摩擦块44底端设置为摩擦面。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
防滑移单元还包括上摩擦块44,当行走滚轮组件31移动至预设工位时,对上磁性套43内的电磁块通电,电磁块对永磁块产生排斥力,推动上摩擦块44向下移动,使上摩擦块44底部的摩擦面与旋转轨道25接触并产生压力,增大行走滚轮组件31与旋转轨道25的摩擦力,减少旋转框架3滑移,同时,对行走滚轮组件31的竖直方向进行限位,保持行走滚轮组件31内外侧平衡,避免到达预设位置停止运动后发生侧倾,弥补侧摩擦块42与旋转轨道25接触时竖直方向限位不足的问题。
实施例8:
如图5、10所示,在上述实施例7的基础上,上摩擦块44包括:
导向柱71,导向柱71滑动连接于上磁性套43内,导向柱71顶端与上磁性套43顶端之间连接有弹簧,导向柱71内连接有永磁块,导向柱71底端连接有摩擦板72;
三角支架73,三角支架73的一角连接于导向柱71上,且三角支架73水平布置;
压力传感器74,压力传感器74连接于三角支架73的另外两角底端,并且压力传感器74相对于旋转轨道25对称设置,压力传感器74用于实时检测其与旋转轨道25的接触压力。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
上摩擦块44使用时,当行走滚轮组件31移动至预设工位时,对上磁性套43内的电磁块通电,电磁块对永磁块产生排斥力,推动导向柱71沿着上磁性套43内壁向下滑动,导向柱71带动摩擦板72向下移动,摩擦板72与旋转轨道25接触并施加压力,增大行走滚轮组件31与旋转轨道25的摩擦力;导向柱71通过三角支架73连接两个压力传感器74,压力传感器74相对分布在旋转轨道25的内外两侧,分别检测其与旋转轨道25的接触压力;当其中任一侧的压力值超过另一侧的压力值时,表明行走滚轮组件31两侧受力不平衡,旋转框架3具有侧倾趋势,从而对车身移行的稳定性判断提供依据。
实施例9:
如图5-9所示,在上述实施例8的基础上,滚轮安装座32的侧腔体内设置有缓降单元,缓降单元包括:
下齿板47,下齿板47连接于侧摩擦块42顶端,并与侧腔体内壁滑动连接;
固定框48,固定框48连接于下齿板47端部并靠近侧腔体中心布置;
齿轮49,齿轮49转动连接于侧腔体内壁,并与下齿板47顶端啮合连接;
上齿板51,上齿板51滑动连接于侧腔体内壁,并与齿轮49顶端啮合连接,上齿板51上设置有分隔板组件,分隔板组件穿过固定框48对上摩擦块44进行阻隔。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
上摩擦块44组件使用时,由于磁力作用,摩擦板72和压力传感器74快速下落,与旋转轨道25发生碰撞,产生的冲击会导致压力传感器74损伤或影响检测精度,长时间使用后,也存在对旋转轨道25冲击变形和损伤的现象,因此在滚轮安装座32上设置缓降单元。缓降单元使用时,分隔板组件滑动设置于上齿板51上,两侧的分隔板组件穿过固定框48对上摩擦块44组件进行阻隔,避免上摩擦块44组件直接下落至旋转轨道25上;随着侧摩擦块42向旋转轨道25方向靠近,带动下齿板47和固定框48同步向旋转轨道25方向移动,下齿板47与齿轮49啮合传动,使齿轮49转动,齿轮49与上齿板51啮合传动,带动上齿板51向远离旋转轨道25的方向移动,上齿板51带动分隔板组件向两侧移动,直至两个分隔板组件的间距大于上摩擦块44组件,从而解除对上摩擦块44的阻隔,使上摩擦块组件44能继续下落。
通过上述结构设计,在上齿板51上设置分隔板组件,通过分隔板组件对上摩擦块44组件进行阻隔,在摩擦板72和压力传感器74下落过程中提供缓冲平台,将摩擦板72和压力传感器74受到的冲击力进行卸载,在保证摩擦板72对旋转轨道25压力的同时,减少对旋转轨道25自身和压力传感器74的冲击和变形,保证检测精度。
实施例10:
如图7、8所示,在上述实施例9的基础上,分隔板组件包括:
弧形槽52,弧形槽52设置于上齿板51顶面,弧形槽52远离固定框48的一端设置固定板53;
连杆54,连杆54水平设置且一端滑动连接于固定板53上;
弯折板55,弯折板55连接于连杆54另一端,连杆54上套设有第二弹簧56,且第二弹簧56连接于弯折板55侧面和固定板53之间;
上分隔板57,上分隔板57与弯折板55顶端弯折段连接,上分隔板57与固定框48上的分隔板槽58相对滑动;
下分隔板59,下分隔板59设置于上分隔板57下方,下分隔板59与分隔板槽58相对滑动,下分隔板59的长度大于上分隔板57的长度,下分隔板59靠近连杆54的一端设置有挡块60。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
分隔板组件采用双层设置,初始状态时,上分隔板57和下分隔板59重叠设置,上分隔板57和下分隔板59均穿过分隔板槽58后,水平设置在两侧的固定框48之间,对上方的上摩擦块44组件进行阻隔,此时摩擦板72和压力传感器74与上分隔板57接触;当上齿板51向远离旋转轨道25方向移动时,上齿板51通过第二弹簧56带动连杆54带动弯折板55移动,连杆54与固定板53相对滑动,对弯折板55起导向作用;弯折板55带动上分隔板57向远离旋转轨道25的方向移动,即两个上分隔板57相远离,解除上分隔板57对上摩擦块44组件的限制,使上摩擦块组件44落到下分隔板59上;随着固定板53的移动,当上分隔板57与下分隔板59端部的挡块60接触后,拉动下分隔板59移动,使两个下分隔板59相远离,解除下分隔板59对上摩擦块44组件的限制,使上摩擦块组件44落到旋转轨道25上。
通过上述结构设计,采用双层设置的分隔板组件,通过上分隔板57和下分隔板59,对上摩擦块44组件进行两次阻隔,避免采用单层分隔板组件时,摩擦板72和压力传感器74的动能还未充分耗散,便继续下落的问题,提高了对摩擦板72和压力传感器74冲击力卸载的有效性。
实施例11:
在上述实施例1-10中任一项的基础上,一种涂装生产线,包括所述的旋转移行机。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
涂装生产线采用上述旋转移行机,具备上述旋转移行机的有益效果。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尽管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发明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发明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与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Claims (4)
1.一种旋转移行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输送轨道(1)、行走框架(2)、旋转框架(3)和滚床(4),行走框架(2)沿输送轨道(1)行进,旋转框架(3)连接于行走框架(2)顶端,并相对行走框架(2)转动,滚床(4)安装于旋转框架(3)顶端,用于承载车身结构;
位置检测单元(5),位置检测单元(5)用于检测滚床(4)上的车身位置;
控制单元,控制单元依据位置检测结果,控制行走框架(2)和旋转框架(3)动作;
行走框架(2)顶端设置有旋转轨道(25),旋转轨道(25)设置为环形,旋转框架(3)转动连接于旋转轨道(25)上方;
旋转框架(3)包括行走滚轮组件(31),行走滚轮组件(31)设置为四个,并分别设置于旋转框架(3)四角,行走滚轮组件(31)行走于旋转轨道(25)上;
行走滚轮组件(31)包括:滚轮安装座(32)、滚轮(33)和旋转驱动电机(34),滚轮安装座(32)通过连接管(35)安装于旋转框架(3)上,滚轮(33)通过轴承(36)安装于滚轮安装座(32)上,旋转驱动电机(34)连接于任意一个行走滚轮组件(31)的滚轮安装座(32)上,并且旋转驱动电机(34)的输出轴与滚轮(33)连接;
滚轮安装座(32)上设置有防滑移单元,防滑移单元包括:
限位挡板(41),限位挡板(41)转动连接于旋转轨道(25)底端并位于旋转停止工位处,限位挡板(41)通过电控转动,限位挡板(41)上对称设置有两个倾斜的限位支脚;
侧摩擦块(42),侧摩擦块(42)滑动设置于滚轮安装座(32)的侧腔体内,滚轮安装座(32)侧壁底端设置有供侧摩擦块(42)伸出的开槽(45),侧摩擦块(42)与开槽(45)侧壁之间连接有第一弹簧(46),两个侧摩擦块(42)对称设置于旋转轨道(25)两侧,侧摩擦块(42)内侧设置为摩擦面;旋转未到位时,限位挡板(41)位于侧摩擦块(42)下方不发生干涉;
上磁性套(43),上磁性套(43)连接于滚轮安装座(32)的侧腔体顶端,上磁性套(43)顶部设置有电磁块;
上摩擦块(44),上摩擦块(44)滑动设置于上磁性套(43)内,且上摩擦块(44)顶端与上磁性套(43)顶端之间连接有弹簧,上摩擦块(44)内连接有永磁块,上摩擦块(44)底端设置为摩擦面;
滚轮安装座(32)的侧腔体内设置有缓降单元,缓降单元包括:
下齿板(47),下齿板(47)连接于侧摩擦块(42)顶端,并与侧腔体内壁滑动连接;
固定框(48),固定框(48)连接于下齿板(47)端部并靠近侧腔体中心布置;
齿轮(49),齿轮(49)转动连接于侧腔体内壁,并与下齿板(47)顶端啮合连接;
上齿板(51),上齿板(51)滑动连接于侧腔体内壁,并与齿轮(49)顶端啮合连接,上齿板(51)上设置有分隔板组件,分隔板组件穿过固定框(48)对上摩擦块(44)进行阻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旋转移行机,其特征在于,行走框架(2)包括:主动行走轮(21)、从动行走轮(22)、万向连轴杆(23)和行走驱动电机(24),两个主动行走轮(21)对称连接于行走框架(2)前端,两个从动行走轮(22)对称连接于行走框架(2)后端,主动行走轮(21)和从动行走轮(22)均滚动设置于输送轨道(1)上,行走驱动电机(24)连接于行走框架(2)前端中部,行走驱动电机(24)设置为双向电机,行走驱动电机(24)的两个输出端分别通过万向连轴杆(23)与主动行走轮(21)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旋转移行机,其特征在于,行走框架(2)底端设置有导轮组件,四个导轮组件分别连接于行走框架(2)前端两侧和后端两侧,每个导轮组件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导轮(26),两个导轮(26)滚动设置于输送轨道(1)两侧。
4.一种涂装生产线,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移行机。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10804827.1A CN118529432B (zh) | 2024-06-21 | 2024-06-21 | 一种旋转移行机及含其的涂装生产线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10804827.1A CN118529432B (zh) | 2024-06-21 | 2024-06-21 | 一种旋转移行机及含其的涂装生产线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8529432A CN118529432A (zh) | 2024-08-23 |
CN118529432B true CN118529432B (zh) | 2024-11-08 |
Family
ID=923921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10804827.1A Active CN118529432B (zh) | 2024-06-21 | 2024-06-21 | 一种旋转移行机及含其的涂装生产线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8529432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8850655B (zh) * | 2024-09-29 | 2024-12-20 | 江苏密特科智能装备制造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生产线汽车配件输送轨道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20949830U (zh) * | 2023-08-10 | 2024-05-14 | 湖北大运汽车有限公司 | 一种重型滑撬滚床输送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005932A (zh) * | 2016-06-29 | 2016-10-12 |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多用途自动转运机构 |
CN106429268A (zh) * | 2016-11-11 | 2017-02-22 | 无锡南方智能物流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 旋转移行机 |
KR101946955B1 (ko) * | 2018-03-12 | 2019-02-12 | 임규범 | 이송 레일용 대차 바퀴 |
CN109809129B (zh) * | 2019-03-21 | 2020-04-21 |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kit料车旋转随行移载系统 |
CN112935751A (zh) * | 2021-03-10 | 2021-06-11 | 深圳恒仁星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灯头组装设备 |
-
2024
- 2024-06-21 CN CN202410804827.1A patent/CN11852943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20949830U (zh) * | 2023-08-10 | 2024-05-14 | 湖北大运汽车有限公司 | 一种重型滑撬滚床输送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8529432A (zh) | 2024-08-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8529432B (zh) | 一种旋转移行机及含其的涂装生产线 | |
CN108609027A (zh) | 一种用于直轨或圆弧轨道的电动小车装置 | |
CN104806057B (zh) | 一种反端面凸轮式升降的立体停车库车辆搬运器 | |
CN101476402A (zh) | 超薄型全浮动式机械手存取车装置 | |
WO2019096288A1 (zh) | 一种分体式机械手及利用该分体式机械手搬运车辆的方法 | |
CN104120906B (zh) | 立体车库智能搬运小车 | |
CN110528938B (zh) | 一种四点顶升立体车库载车装置 | |
CN108397022A (zh) | 一种侧向汽车搬运器 | |
CN107458160B (zh) | 一种主被动变刚度独立悬架支撑机构 | |
KR101713008B1 (ko) | 배터리 충전이 가능한 퍼스널 모노레일 운용 장치 | |
US20240416972A1 (en) | Maglev Bogie with A Centering Function and Guiding Method Thereof | |
CN208310353U (zh) | 一种侧向汽车搬运器 | |
CN112627612B (zh) | 一种曳引机构驱动的充气大轮胎外夹式汽车搬运器及使用方法 | |
CN214402950U (zh) | 一种单电机齿轮驱动的充气大轮胎外夹式搬运器 | |
CN214402958U (zh) | 一种充气大轮胎外夹式汽车搬运器 | |
CN112727206B (zh) | 一种充气大轮胎外夹式汽车搬运器及使用方法 | |
CN212150507U (zh) | 用于任意连续曲线导轨传输的滑动装置 | |
CN211593098U (zh) | 一种三坐标提升移动卷材装置的纵向移动结构 | |
CN115234062B (zh) | 一种穿梭式齿轮传动外夹式搬运器的使用方法 | |
CN108518105B (zh) | 用于小空间内停放汽车的方法 | |
CN115234061B (zh) | 一种单电机齿轮驱动的充气大轮胎外夹式搬运器的使用方法 | |
CN112681848A (zh) | 一种应用于充气大轮胎外夹式搬运器的导向装置及使用方法 | |
CN114592729B (zh) | 一种立体车库升降机轿厢自适应动态对中系统 | |
CN215907546U (zh) | 一种曳引机构驱动的充气大轮胎外夹式汽车搬运器 | |
CN218706412U (zh) | 一种快速移动载运装置及布置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