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382831A - 液晶装置、液晶装置的驱动方法 - Google Patents
液晶装置、液晶装置的驱动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8382831A CN118382831A CN202280081579.1A CN202280081579A CN118382831A CN 118382831 A CN118382831 A CN 118382831A CN 202280081579 A CN202280081579 A CN 202280081579A CN 118382831 A CN118382831 A CN 11838283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quid crystal
- voltage
- time
- transmittance
- driving volta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86
- 238000002834 transmittanc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2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4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8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7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5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2123 tempo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795 ver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101150080085 SEG1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100202858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train ATCC 204508 / S288c) SEG2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100421134 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 (strain 972 / ATCC 24843) sle1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AMGQUBHHOARCQH-UHFFFAOYSA-N indium;oxotin Chemical compound [In].[Sn]=O AMGQUBHHOARCQH-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59 patter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988 Nematic liquid crys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737 colorimetric analysi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474 experiment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52 transi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ontrol (AREA)
Abstract
液晶装置包括:一对电极,它们对置配置;液晶层,其配置在所述一对电极之间;以及驱动器,其经由所述一对电极向所述液晶层供给驱动电压,所述驱动器在对所述一对电极施加至少比所述液晶层的阈值高的规定值的驱动电压时,设置使该驱动电压随着时间经过逐渐上升的期间。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液晶装置、液晶装置的驱动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液晶装置的驱动方法之一,已知静态驱动。在该静态驱动中,针对各段电极单独设置布线,从驱动器向各段电极单独提供驱动电压。因此,不会产生使用占空比驱动(时分驱动)的情况下的串扰。由此,能够对各段电极施加更高的驱动电压,能够实现响应速度和透射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在静态驱动中存在布线数增多的不良情况。但是,近年来,通过COG(Chip On Glass:玻璃衬底芯片)技术等安装技术的提高、多层布线化的采用等,布线数的增加不再是问题。使用静态驱动的液晶装置的现有例例如记载于日本特开2021-9200号公报(专利文献1)。
在使用静态驱动的液晶装置中进一步提高了驱动电压的情况下,在施加了驱动电压时,有时会暂时产生基于各段电极的位置的透射率差。从驱动器到各段电极的布线长度的差越大,这样的透射率差越明显。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1-920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公开涉及的具体方式的目的之一在于,抑制使用静态驱动的液晶装置在施加电压时的暂时的透射率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1]本公开的一个方式的液晶装置包括:(a)一对电极,它们对置配置;(b)液晶层,其配置在所述一对电极之间;以及(c)驱动器,其经由所述一对电极向所述液晶层供给驱动电压,(d)所述驱动器在对所述一对电极施加至少比所述液晶层的阈值高的规定值的驱动电压时,设置使所述驱动电压随着时间经过逐渐上升的期间。
[2]本公开的一个方式的液层装置的驱动方法(a)是具备配置于一对电极之间的液晶层的液晶装置的驱动方法,(b)在对所述一对电极施加至少比所述液晶层的阈值高的规定值的驱动电压时,设置使该驱动电压随着时间经过而逐渐上升的期间。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抑制使用静态驱动的液晶装置中的电压施加时的暂时的透射率差。
附图说明
图1(A)是示出液晶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图1(B)是示出液晶装置的结构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2是用于说明由驱动器供给的驱动信号的波形图。
图3(A)~图3(E)是示出使有效电压逐渐增加的情况下的波形的一例的图。
图4(A)~图4(E)是用于说明使有效电压随着时间经过而逐渐增加时的电压变化的情形的图。
图5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研究的有效电压的施加方法(色阶方式)的图。
图6(A)是示出通过图5所示的色阶方式1施加了驱动电压的情况下的上升特性(透射率的经时变化)的图,图6(B)是图6(A)的局部放大图。
图7(A)是示出通过图5所示的色阶方式2施加了驱动电压的情况下的上升特性(透射率的经时变化)的图,图7(B)是图7(A)的局部放大图。
图8(A)是示出通过图5所示的色阶方式3施加了驱动电压的情况下的上升特性(透射率的经时变化)的图,图8(B)是图8(A)的局部放大图。
图9(A)是示出通过图5所示的色阶方式4施加了驱动电压的情况下的上升特性(透射率的经时变化)的图,图9(B)是图9(A)的局部放大图。
图10(A)是示出通过图5所示的色阶方式5施加了驱动电压的情况下的上升特性(透射率的经时变化)的图,图10(B)是图10(A)的局部放大图。
图11(A)是示出通过图5所示的色阶方式6施加了驱动电压的情况下的上升特性(透射率的经时变化)的图,图11(B)是图11(A)的局部放大图。
图12(A)是示出通过图5所示的色阶方式7施加了驱动电压的情况下的上升特性(透射率的经时变化)的图,图12(B)是图12(A)的局部放大图。
图13(A)是示出通过图5所示的色阶方式8施加了驱动电压的情况下的上升特性(透射率的经时变化)的图,图13(B)是图13(A)的局部放大图。
图14(A)是示出通过图5所示的色阶方式9施加了驱动电压的情况下的上升特性(透射率的经时变化)的图,图14(B)是图14(A)的局部放大图。
图15(A)是示出通过图5所示的色阶方式10施加了驱动电压的情况下的上升特性(透射率的经时变化)的图,图15(B)是图15(A)的局部放大图。
图16是示出用于验证的液晶装置中的驱动电压施加时的上升特性(透射率的经时变化)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发明人基于理论的观点以及实验对在使用静态驱动的液晶装置中施加电压时产生暂时的透射率差的原因进行了验证。其结果发现,是由于从供给驱动电压的驱动器到像素(像素电极)的布线长度的差,导致刚施加驱动电压后的暂态响应特性产生差,这是产生暂时的透射率差的原因。以下,进行详细说明。
图16是表示用于验证的液晶装置中的驱动电压施加时的上升特性(透射率的经时变化)的图。在此,为了进行验证,将用于布线的透明导电膜的薄膜电阻值设定为较大的30Ω/sq.,以使由布线长度引起的差异更明显,如后述的图1(B)所示,求出距驱动器22较近的区域A和较远的区域B各自的上升特性。液晶装置的基本结构与后述的实施方式相同,使用了具有大致垂直取向的液晶层的液晶装置。如图所示,在距驱动器22较近的区域A中,与区域B相比,透射率的变化大。具体而言,区域A的透射率在最初期(~20ms)大幅上升至超过20%后,暂时下降至不足15%,然后,保持比区域B低的透射率而上升。另一方面,区域B的透射率在极初期上升至小于15%后,暂时下降至小于10%,然后,保持为比区域A高的透射率而上升。在施加驱动电压后超过800ms附近处,区域A、B的透射率几乎没有差异。
推测这样的透射率变化的差起因于刚施加电压后的液晶层中的取向变化的差异。详细地说,在区域B中,主要由于布线长度的不同导致电阻值变大,时间常数变高,因此与区域A相比,驱动电压上升到一定值所需的时间稍微变长。因此,与区域B相比,区域A中驱动电压以相对短的时间上升,液晶分子的取向变化变得更急剧。例如,在液晶层为垂直取向的情况下,出现如下现象:在液晶分子以朝向基板面倾倒的方式变化时,与稳定状态相比过于倾倒,之后为了对其进行校正而向垂直方向弹回,之后再朝向稳定状态倾倒的现象,即更强地产生液晶分子的振动。这样的液晶分子的振动的程度在区域A、B中不同,因此推测在上升特性中会产生暂时的透射率差。
近来,例如在用于车载用途等的液晶装置中,为了扩大工作温度范围,存在将液晶材料的Ni点(各向同性相-向列相转变点)设定得更高的倾向,因此阈值电压、饱和电压变高。并且,在为了抑制高透射率下的颜色变化而在液晶材料中添加了手性材料的情况下,存在饱和电压变得更高、由此驱动电压变高的倾向。因此,上述的不良情况会变得更明显。
根据以上的结果,本申请发明人考虑,不使驱动电压立即大幅上升,而是使驱动电压逐渐(作为一例,阶段性地)上升,由此来抑制过渡期中的驱动电压之差(上升的速度之差),从而能够抑制由液晶分子的振动导致的暂时的透射率差。以下,详细说明基于该构思的液晶装置的实施方式。
图1(A)是表示液晶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另外,图1(B)是表示液晶装置的结构的示意性俯视图。本实施方式的液晶装置构成为包括:第一基板11、第二基板12、像素电极(独立电极)13、共用电极(对置电极)14、取向膜15、16、液晶层17、偏振片19、20、控制器21、驱动器22。在该液晶装置中,通过各像素电极13和共用电极14隔着液晶层19而对置的区域(一部分区域)分别构成像素。
第一基板11和第二基板12分别是例如在俯视时呈矩形的基板,配置成各自的靠近液晶层19的一侧(以下称为“一面侧”)对置。作为各基板,例如能够使用玻璃基板、塑料基板等透光性基板。在第一基板11与第二基板12之间分散配置有例如由树脂膜等构成的球状间隔件(省略图示),通过这些球状间隔件将基板间隙保持为期望的大小(例如几μm左右)。另外,也可以代替球状间隔件,将由树脂等构成的柱状体设置在第一基板11侧或第二基板12侧,将它们用作间隔件。
各像素电极13设置在第一基板11的一面侧。各像素电极13例如通过对铟锡氧化物(ITO)等透明导电膜适当进行构图而构成。
共用电极14设置于第二基板12的一面侧。该共用电极14以与各像素电极13对置的方式一体地设置。共用电极14例如通过对铟锡氧化物(ITO)等透明导电膜适当进行构图而构成。
取向膜15在第一基板11的一面侧以覆盖各像素电极13的方式设置。取向膜16在第二基板12的一面侧以覆盖共用电极14的方式设置。各取向膜15、16用于规定液晶层17的初始状态(未施加电压时)下的取向状态。各取向膜15、16例如被实施了摩擦处理等单轴取向处理,具有沿着该方向规定液晶层17的液晶分子的取向的单轴取向限制力。将单轴取向限制力出现的方向称为易取向轴。将对各取向膜15、16的取向处理的方向例如设定为相互不同(反平行)。作为各取向膜15、16,根据液晶层17的动作模式适当使用水平取向膜或垂直取向膜。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各取向膜15、16,使用将各取向膜与液晶层17的边界面附近的液晶分子的预倾角限制为接近90°的垂直方向(例如80°~89.9°)的垂直取向膜。
液晶层17设置在第一基板11与第二基板12之间。液晶层17例如使用具有流动性的向列型液晶材料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液晶层17使用在具有负的介电各向异性的液晶材料中添加了手性材料的材料而构成。液晶层17的层厚例如可以为几μm左右。此外,根据液晶层17的动作模式,也可以使用具有正的介电各向异性的材料作为液晶材料。作为一例,在本实施方式中,介电各向异性Δε为-3.4,折射率各向异性Δn为0.102,粘度(粘性)为54.1mPa·s,液晶层17的层厚为4μm。
偏振片19配置于第一基板11的另一面侧(不与液晶层17对置的一侧)。同样地,偏振片20配置于第二基板12的另一面侧(不与液晶层17对置的一侧)。这些偏振片19、20例如以使彼此的吸收轴大致正交的方式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使得在未对液晶层17施加电压时成为透射光的透射率极低的常黑模式的方式配置各偏振片19、20。
控制器21与驱动器22连接,生成包含与应显示的图像对应的图像数据的控制信号并向驱动器22供给。
驱动器22与控制器21连接,并且与各像素电极13以及共用电极14连接,基于来自控制器21的控制信号对各像素电极13和共用电极14供给电压。在各像素电极13与共用电极14之间产生并施加于液晶层17的电压与驱动电压对应。
如图1(B)所示,驱动器22例如配置于第一基板11的一面侧,使用COG技术与连接于各像素电极13及共用电极14的布线连接。从控制器21向驱动器22的控制信号的供给例如如图示那样使用柔性布线基板23来进行。另外,与各像素电极13对应地构成的各像素设置于有效显示区域24。例如,在图示的区域A和区域B中,由于从驱动器22到这些区域的像素电极13的布线长度不同,因此可能产生上述那样的暂时的透射率差。
图2是用于说明由驱动器供给的驱动信号的波形图。从上段起依次地,显示为COM的波形表示提供给共用电极14的电压,显示为SEG0~SEG4的波形表示分别提供给像素电极13的电压的一例。
提供给共用电极14的电压COM按照一个周期T的半个周期交替地重复成为基准电位VSS和与之相比相对高的电位VR。另外,提供给各像素电极13的电压SEG0~SEG4也同样,电位VR和基准电位VSS交替地重复。
在此,若以共用电极14的电压COM的周期为基准,则电压SEG0与电压COM错开了1/2周期从而相位相反,电压SEG1与电压COM错开了1/8周期,电压SEG2与电压COM错开了1/4周期,电压SEG3与电压COM错开了3/8周期,电压SEG4与电压COM同相位。另外,实际上电压SEG能够按照更多阶段(例如512阶段)错开周期。
显示为St-A的波形表示在被施加了电压SEG0的像素电极13与共用电极14之间产生的驱动电压。如图所示,按照周期T的半个周期交替出现+VR和-VR的电位,在周期T的整个期间都对液晶层17施加驱动电压。
显示为St-B的波形表示在被施加了电压SEG1的像素电极13与共用电极14之间产生的驱动电压。如图所示,按照周期T的半个周期交替出现+VR和-VR的电位,在周期T的3/4期间向液晶层17提供驱动电压。
显示为St-C的波形表示在被施加了电压SEG2的像素电极13与共用电极14之间产生的驱动电压。如图所示,按照周期T的半个周期交替出现+VR和-VR的电位,在周期T中的1/2期间向液晶层17提供驱动电压。
显示为St-D的波形表示在被施加了电压SEG3的像素电极13与共用电极14之间产生的驱动电压。如图所示,按照周期T的半个周期交替出现+VR和-VR的电位,在周期T中的1/4期间对液晶层17施加驱动电压。
显示为St-E的波形表示在被施加了电压SEG4的像素电极13与共用电极14之间产生的驱动电压。如图所示,在周期T中始终出现电位VSS,成为在周期T的整个期间不向液晶层17施加电压的状态。
这样,通过多阶段地设定在周期T中对像素电极13施加电压的期间的长度(脉冲宽度),能够可变地设定对像素电极13与共用电极14之间的液晶层17施加的驱动电压的有效值(以下,称为“有效电压”)来实现色阶控制。即,能够通过脉冲宽度调制来实现色阶控制。在本实施方式中,基于这样的原理,通过驱动器22控制对各像素电极13与共用电极14之间的液晶层17施加的有效电压的大小。另外,通过将该脉冲宽度设定为随着时间经过而逐渐变长,能够使有效电压随着时间经过而逐渐增加。
图3(A)~图3(E)是表示使有效电压逐渐增加的情况下的波形的一例的图。图3(A)表示脉冲宽度非常短,因此有效电压小的情况下的波形。随着时间经过,如图3(B)、图3(C)、图3(D)分别所示那样,通过阶段性地延长脉冲宽度,有效电压逐渐阶段性地增加。图3(E)表示脉冲宽度最大,因此有效电压最大的情况下的波形。这样,能够利用脉冲宽度使有效电压随着时间经过而逐渐增加。
图4(A)~图4(E)是用于说明使有效电压随着时间经过而逐渐增加时的电压变化的情形的图。在此,示出了代表性的4个例子。具体而言,图4(A)所示的例子表示被控制为在某时刻t0立即成为最大值的有效电压。此外,本说明书中所说的“最大值”是指作为驱动电压所能够设定的额定范围内的最大值(以下相同)。该“最大值”是比液晶层17的阈值高的规定值的一例,是指作为驱动电压所能够设定的额定范围内的最大值。图4(A)~图4(E)所示的波形均表示最终以比液晶层17的阈值高的固定的规定值驱动的情况下的有效电压的波形。其中,图4(A)所示的波形表示从时刻t0起有效电压立即成为规定值的情况。图4(B)~图4(E)各自所示的波形表示从时刻t0起花费一定程度的时间使有效电压逐渐达到规定值的情况下的有效电压的波形。另外,图4(B)~图4(E)各自所示的波形包括在从时刻t0到达到规定值为止的期间有效电压不超过规定值,在比规定值小的范围内向规定值逐渐上升的期间。
图4(B)所示的例子示出了0伏的有效电压从时刻t0起逐渐变大之后成为最大值的例子。如虚线所例示的那样,有效电压成为最大值所需的时间能够任意地增减。此外,从微观上看,实际上有效电压是呈阶梯状增加,但在此为了容易理解,图示为有效电压呈直线增加(在图4(C)~图4(E)中也同样)。
图4(C)所示的例子示出了在0伏的有效电压在时刻t0立即增加到比最大值小的规定值(在图示的例子中为最大值的1/2左右)之后,与上述的图4(B)同样地随着时间经过而逐渐增加并达到最大值的例子。如虚线所示的那样,有效电压成为最大值所需的时间能够任意地增减。
图4(D)所示的例子示出了在0伏的有效电压从时刻t0逐渐增大到规定值之后,在某个时刻立即成为最大值的例子。如虚线所例示的那样,有效电压成为规定值为止所需的时间能够任意地增减。
图4(E)所示的例子与上述的图4(B)同样地示出被控制为从时刻t0起随着时间经过而逐渐增加,之后成为比最大值小的规定值(在图示的例子中为最大值的1/3左右)的有效电压。如虚线所例示的那样,有效电压成为规定值为止所需的时间能够任意地增减。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A)~图4(E)的任一个所示的波形那样被控制的有效电压作为驱动电压施加于像素电极13与共用电极14之间的液晶层17。
图5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研究的有效电压的施加方法(色阶方式)的图。在该图中,在开始施加有效电压后,沿着经过时间示出各色阶方式中的脉冲宽度。如上所述,由于通过脉冲宽度来控制驱动电压,因此脉冲宽度的大小间接地表示驱动电压的大小。此外,图5所示的各个值表示相对于从有效电压的开始施加起的时间经过而施加的有效电压的大小,表示将上述的规定值(作为一个例子,上述的最大值)设为100并利用相对于该规定值的比(%值)表示的有效电压的大小。
图6(A)是表示通过图5所示的色阶方式1施加驱动电压的情况下的上升特性(透射率的经时变化)的图,图6(B)是图6(A)的局部放大图。各图是测定上述图1(B)所示的区域A、B各自的像素的透射率而得到的。色阶方式1是作为比较例的方式,是从施加开始时刻即时刻t0起立即将脉冲宽度设为100%,由此使有效电压立即增加至最大值的方式(参照图4(A))。
如图6(A)所示,可知虽然整体上区域A、B的各像素中的透射率几乎不产生差,但如图6(B)所示,在刚施加电压后的过渡期中,在透射率最高而达到30%附近的时期,区域A、B的各像素中的透射率产生超1%的差。这样的透射率差在像素宽度、长度小的情况下难以被人的眼睛感觉到,但例如在像素的一边为5mm以上的情况下会作为透射率的不均而被感觉到。另外,还可知在刚施加电压后会产生透射率的振动和过冲。
图7(A)是表示通过图5所示的色阶方式2施加驱动电压的情况下的上升特性(透射率的经时变化)的图,图7(B)是图7(A)的局部放大图。各图是测定上述图1(B)所示的区域A、B各自之中的像素的透射率而得到的。色阶方式2是从作为施加开始时刻的时刻t0起随着时间经过而使脉冲宽度逐渐增加,由此有效电压逐渐增加,然后成为最大值的方式(参照图4(B)),并且有效电压至成为最大值为止要花费比较长的时间。更详细而言,色阶方式2是花费了在使用色阶方式1的情况下至透射率的振动收敛为止所需的时间的约2倍的时间(在本例中为1.7秒)使有效电压逐渐增加的方式。另外,在此所说的“使用了色阶方式1的情况下至透过率的振动收敛为止所需的时间”是指,设为比较例的色阶方式1下的驱动电压、即在从时刻t0起立即使有效电压成为规定值(作为一个示例为最大值)的情况下所产生的透射率的振动充分收敛并达到稳定状态为止所需的时间,在图6(A)所示的示例中为0.85秒钟。在以下说明的色阶方式3~10中也同样。
如图7(A)所示,可知整体上区域A、B的各像素中的透射率几乎不产生差,如图7(B)所示,在刚施加电压后的过渡期,区域A、B的各像素中的透射率也不产生差。也不会产生过冲。但是,达到规定的透射率(本例中约21%)为止的时间即响应时间长达约1.7秒。
图8(A)是表示通过图5所示的色阶方式3施加驱动电压的情况下的上升特性(透射率的经时变化)的图,图8(B)是图8(A)的局部放大图。各图是测定上述图1(B)所示的区域A、B各自的像素的透射率而得到的。色阶方式3是,通过从施加开始时刻即时刻t0起随着时间经过而使脉冲宽度逐渐增加,从而有效电压逐渐增加,然后成为最大值的方式(参照图4(B)),且是至有效电压成为最大值为止所需的时间比色阶方式2短的方式。更详细而言,色阶方式3是花费了与使用色阶方式1的情况下至透射率的振动收敛为止所需的时间相同的时间(在本例中约为0.85秒)使有效电压逐渐增加的方式。
如图8(A)所示,可知整体上区域A、B的各像素中的透射率几乎不产生差,如图8(B)所示,在刚施加电压后的过渡期,区域A、B的各像素中的透射率也不产生差。也不会产生过冲。但是,响应时间虽然比色阶方式2的情况短,但约为0.85秒,也比较长。
图9(A)是表示通过图5所示的色阶方式4施加驱动电压的情况下的上升特性(透射率的经时变化)的图,图9(B)是图9(A)的局部放大图。各图是测定上述图1(B)所示的区域A、B各自之中的像素的透射率而得到的。色阶方式4是从施加开始时刻即时刻t0起立即将脉冲宽度设定为约50%,之后随着时间经过而使脉冲宽度逐渐增加,由此有效电压急剧增加至最大值的约50%,之后逐渐增加而成为最大值的方式(参照图4(C))。更详细而言,色阶方式4是在立即将有效电压提高至比最大值小的规定值之后,花费与使用色阶方式1的情况下至透射率的振动收敛为止所需的时间相同的时间(在本例中为0.85秒)使有效电压逐渐增加的方式。
如图9(A)所示,可知整体上区域A、B的各像素中的透射率几乎不产生差,如图9(B)所示,在刚施加电压后的过渡期中,区域A、B的各像素中的透射率也不产生差。另外,响应时间也为约0.05秒,可以说非常短。此外,在过渡期中发现过冲现象。根据该色阶方式4的结果,可以说使有效电压立即增加到比最大值小的规定值(作为一例为50%或其以下)后,逐渐增加到最大值的方式更有效。另外,对于过冲的产生不会特别成为问题的用途而言,可以说是特别适合的色阶方式。
图10(A)是表示通过图5所示的色阶方式5施加驱动电压的情况下的上升特性(透射率的经时变化)的图,图10(B)是图10(A)的局部放大图。各图是测定上述图1(B)所示的区域A、B各自之中的像素的透射率而得到的。色阶方式5是从施加开始时刻即时刻t0起随着时间经过而使脉冲宽度逐渐增加从而有效电压逐渐增加,然后成为最大值的方式(参照图4(B)),是有效电压至成为最大值为止所需的时间比色阶方式3更短的方式。更详细而言,色阶方式5是花费了使用色阶方式1的情况下至透射率的振动收敛为止所需的时间的约1/2的时间(在本例中为约0.42秒)使有效电压逐渐增加至最大值的方式。
如图10(A)所示,可知整体上区域A、B的各像素中的透射率几乎不产生差,如图10(B)所示,在刚施加电压后的过渡期中,区域A、B的各像素中的透射率也不产生差。响应时间也约为0.4秒,比较短。也不会产生过冲。
图11(A)是表示通过图5所示的色阶方式6施加驱动电压的情况下的上升特性(透射率的经时变化)的图,图11(B)是图11(A)的局部放大图。各图是测定上述图1(B)所示的区域A、B各自之中的像素的透射率而得到的。色阶方式6是从时刻t0起在一定期间内随着时间经过而使脉冲宽度逐渐增加之后,在某个时刻使脉冲宽度成为最大值,从而有效电压逐渐增加,然后在某个时刻立即成为最大值的方式(参照图4(D))。更详细而言,色阶方式6是在花费了与使用色阶方式1的情况下至透过率的振动收敛为止所需的时间相同的时间(在本例中约为0.85秒)使有效电压逐渐增加至规定值(最大值的50%)之后,使有效电压成为最大值的方式。
如图11(A)所示,可知整体上区域A、B的各像素中的透射率几乎不产生差,如图11(B)所示,在刚施加电压后的过渡期中,区域A、B的各像素中的透射率也不产生差。响应时间约为0.87秒,比较长。不产生过冲。
图12(A)是表示通过图5所示的色阶方式7施加驱动电压的情况下的上升特性(透射率的经时变化)的图,图12(B)是图12(A)的局部放大图。各图是测定上述图1(B)所示的区域A、B各自的像素中的透射率而得到的。色阶方式7是从时刻t0起在一定期间内随着时间经过而使脉冲宽度逐渐增加之后,在某个时刻使脉冲宽度成为最大值,从而有效电压逐渐增加,然后在某个时刻立即成为最大值的方式(参照图4(D)),是有效电压逐渐增加的期间的长度比色阶方式6短的方式。更详细而言,色阶方式7是在花费了使用色阶方式1的情况下至透射率的振动收敛为止所需的时间的约1/2的时间(在本例中为约0.42秒)使有效电压逐渐增加至规定值(最大值的25%)之后,使有效电压成为最大值的方式。
如图12(A)所示,可知整体上区域A、B的各像素中的透射率几乎不产生差,如图12(B)所示,在刚施加电压后的过渡期中,区域A、B的各像素中的透射率也不产生差。响应时间也为约0.47秒,比较短。不产生过冲。
图13(A)是表示通过图5所示的色阶方式8施加驱动电压的情况下的上升特性(透射率的经时变化)的图,图13(B)是图13(A)的局部放大图。各图是测定上述图1(B)所示的区域A、B各自之中的像素的透射率而得到的。色阶方式8是从时刻t0起在一定期间内随着时间经过而使脉冲宽度逐渐增加之后,在某个时刻使脉冲宽度成为最大值,从而有效电压逐渐增加然后在某个时刻立即成为最大值的方式(参照图4(D)),是有效电压逐渐增加的期间的长度比色阶方式7更短的方式。更详细而言,色阶方式8是在花费了使用色阶方式1的情况下至透射率的振动收敛为止所需的时间的约1/4的时间(在本例中为约0.22秒)使有效电压逐渐增加至规定值(最大值的12%)之后,使有效电压成为最大值的方式。
如图13(A)所示,可知整体上区域A、B的各像素中的透射率几乎不产生差,如图13(B)所示,在刚施加电压后的过渡期中,区域A、B的各像素中的透射率也不产生差。响应时间也较短,为约0.33秒。此外,在过渡期中发现了过冲现象,但其是否成为问题根据用途不能一概而论。根据该色阶方式8的结果,可以说使有效电压在逐渐增加到比最大值小的规定值(作为一例为10%以上)后,增加到最大值也更有效。
图14(A)是表示通过图5所示的色阶方式9施加驱动电压时的上升特性(透射率的经时变化)的图,图14(B)是图14(A)的局部放大图。各图是测定上述图1(B)所示的区域A、B各自之中的像素的透射率而得到的。色阶方式9是从时刻t0起在一定期间内随着时间经过而使脉冲宽度逐渐增加后,在某时刻将脉冲宽度设为约25%,从而有效电压逐渐增加,然后在某时刻立即成为最大值的1/4左右的大小的方式(参照图4(E))。更详细而言,色阶方式9是在花费了使用色阶方式1的情况下至透射率的振动收敛为止所需的时间的约1/4的时间(在本例中为约0.22秒)使有效电压逐渐增加至规定值(最大值的25%)之后,将有效电压维持在该规定值的方式。
如图14(A)所示,可知整体上区域A、B的各像素中的透射率几乎不产生差,如图14(B)所示,在刚施加电压后的过渡期中,区域A、B的各像素中的透射率也不产生差。响应时间也为约0.24秒,比较短。不产生过冲。根据该色阶方式9的结果可知,在使透射率为中间色阶的情况下,使有效电压逐渐增加的方法也是有效的。
图15(A)是表示通过图5所示的色阶方式10施加了驱动电压的情况下的上升特性(透射率的经时变化)的图,图15(B)是图15(A)的局部放大图。各图是测定上述图1(B)所示的区域A、B各自之中的像素的透射率而得到的。色阶方式10是从时刻t0起在一定期间内随着时间经过而使脉冲宽度逐渐增加之后,在某个时刻将脉冲宽度设为最大值,从而有效电压逐渐增加,然后在某个时刻立即成为最大值的方式(参照图4(D)),是有效电压逐渐增加的期间的长度比色阶方式8更短的方式。更详细而言,色阶方式10是在花费了使用色阶方式1的情况下至透射率的振动收敛为止所需的时间的约1/8的时间(在本例中为约0.11秒)使有效电压逐渐增加至规定值(最大值的25%)之后,使有效电压向最大值增加的方式。
如图15(A)所示,可知整体上区域A、B的各像素中的透射率几乎不产生差,如图15(B)所示,在刚施加电压后的过渡期中,区域A、B的各像素中的透射率也不产生差。响应时间也非常短,为约0.15秒。也不产生过冲。
根据以上那样的实施方式,能够抑制使用静态驱动的液晶装置的电压施加时的暂时的透射率的差异。特别是,通过将使驱动电压随着时间经过而逐渐上升的期间设为,在从开始施加驱动电压起立即使驱动电压成为所述规定值的情况(色阶方式1)下产生的透射率的振动至收敛为止所需的时间的1/8以上且2倍以下的长度,能够抑制使用静态驱动的液晶装置的电压施加时的暂时的透射率差。
此外,本公开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内容,能够在本公开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来实施。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使用脉冲宽度调制方式来控制有效电压的大小,但也可以通过增减由驱动器22提供给各像素电极13的电位本身来控制有效电压的大小。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没有详细叙述对各像素电极13、共用电极14与驱动器22之间进行连接的布线的结构,但该布线能够采用公知的各种结构。例如,可以在配置有驱动器22的第一基板11的一面侧的未设置各像素电极13的区域(例如电极间区域)等配置布线,也可以在第一基板11的一面侧在各像素电极13的下层侧隔着绝缘膜而配置布线。在后者的情况下,经由适当设置于绝缘膜的通孔将各布线与各像素电极13之间连接即可。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液晶装置的用途的一例,列举了图像显示用途,但液晶装置的用途不限于此。
附图标记说明
11:第一基板、12:第二基板、13:像素电极、14:共用电极、15、16:取向膜、17:液晶层、19、20:偏振片、21:控制器、22:驱动器、23:柔性布线基板、24:有效显示区域。
Claims (8)
1.一种液晶装置,其包括:
一对电极,它们对置配置;
液晶层,其配置在所述一对电极之间;以及
驱动器,其经由所述一对电极向所述液晶层供给驱动电压,
所述驱动器在对所述一对电极施加至少比所述液晶层的阈值高的规定值的驱动电压时,设置使所述驱动电压随着时间经过逐渐上升的期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装置,其中,
所述驱动器在设置了使所述驱动电压随着时间经过从0伏逐渐上升到所述规定值的10%以上的第一值的期间后,使该驱动电压立即上升到所述规定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装置,其中,
所述驱动器在使所述驱动电压立即上升至所述规定值的50%以下的第二值之后,设置使所述驱动电压随着时间经过逐渐上升至所述规定值的期间。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液晶装置,其中,
所述驱动器通过脉冲宽度调制来可变地设定所述驱动电压的大小。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液晶装置,其中,
所述驱动器通过静态驱动方式将所述驱动电压供给至所述一对电极。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液晶装置,其中,
所述规定值是作为所述驱动电压所能够设定的额定范围内的最大值。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液晶装置,其中,
所述驱动器将使所述驱动电压随着时间经过而逐渐上升的期间设为,在开始施加后立即使所述驱动电压成为所述规定值的情况下产生的透射率的振动至收敛为止所需的时间的1/8以上且2倍以下的长度。
8.一种液晶装置的驱动方法,该液晶装置具备配置在一对电极之间的液晶层,其中,
在对所述一对电极施加至少比所述液晶层的阈值高的规定值的驱动电压时,设置使该驱动电压随着时间经过而逐渐上升的期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1-200122 | 2021-12-09 | ||
JP2021200122A JP2023085841A (ja) | 2021-12-09 | 2021-12-09 | 液晶装置、液晶装置の駆動方法 |
PCT/JP2022/042717 WO2023106065A1 (ja) | 2021-12-09 | 2022-11-17 | 液晶装置、液晶装置の駆動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8382831A true CN118382831A (zh) | 2024-07-23 |
Family
ID=867302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80081579.1A Pending CN118382831A (zh) | 2021-12-09 | 2022-11-17 | 液晶装置、液晶装置的驱动方法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23085841A (zh) |
CN (1) | CN118382831A (zh) |
WO (1) | WO2023106065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491871B2 (ja) * | 1999-11-12 | 2010-06-30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調光装置及び撮像装置、並びにこれらの駆動方法 |
JP7345293B2 (ja) * | 2019-06-28 | 2023-09-15 | スタンレー電気株式会社 | 液晶素子、照明装置 |
-
2021
- 2021-12-09 JP JP2021200122A patent/JP2023085841A/ja active Pending
-
2022
- 2022-11-17 CN CN202280081579.1A patent/CN118382831A/zh active Pending
- 2022-11-17 WO PCT/JP2022/042717 patent/WO2023106065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3106065A1 (ja) | 2023-06-15 |
JP2023085841A (ja) | 2023-06-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4169992B2 (ja) |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その駆動方法 | |
KR100347402B1 (ko) | 액정표시장치 및 그 구동방법 | |
US20010011979A1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
US9494832B2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
JP2004533647A (ja) | 液晶装置 | |
JPH0544009B2 (zh) | ||
JP2001209063A (ja) | 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表示方法 | |
KR101241137B1 (ko) | 횡전계방식 액정표시장치 및 그 구동방법 | |
US8648991B2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
KR101264693B1 (ko) | 횡전계방식 액정표시장치 및 그 구동방법 | |
US7218303B2 (en) | Aligning method under electric field for ferroelectric liquid crystal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sing the same | |
KR100952030B1 (ko) | 쌍안정 액정 스크린용 어드레스 방법 및 장치 | |
KR100733551B1 (ko) | 액정 표시 패널 및 그 제조 방법 | |
US20110102695A1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driving method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
JP5250014B2 (ja) |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その駆動方法 | |
CN118382831A (zh) | 液晶装置、液晶装置的驱动方法 | |
JP4599743B2 (ja) | ホールド型表示素子、ディスプレイ、モニタ、ライトバルブ及びプロジェクタ | |
US7612862B2 (en) | Liquid crystal device | |
US20040119931A1 (en) | Alignment method for ferroelectric liquid crystal material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 |
JP4757235B2 (ja) | 液晶表示装置 | |
JP2001117111A (ja) | 液晶表示装置 | |
JP3888921B2 (ja) | 液晶表示素子 | |
JP2024076654A (ja) | 液晶装置、液晶素子の駆動方法 | |
KR20070099171A (ko) | 횡전계방식 액정표시소자의 구동방법 | |
KR101257810B1 (ko) | 횡전계방식 액정표시장치 및 그 구동방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