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940058A - 一种监护方法和监护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监护方法和监护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940058A CN117940058A CN202280061031.0A CN202280061031A CN117940058A CN 117940058 A CN117940058 A CN 117940058A CN 202280061031 A CN202280061031 A CN 202280061031A CN 117940058 A CN117940058 A CN 11794005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nitoring
- mode
- patient
- physiological parameter
- mobi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2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3
- 238000012806 monitoring device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84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15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9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8
- 239000008280 bloo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10000004369 blood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0000036772 blood pressur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0000036760 body temperatur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atomic oxygen Chemical compound [O]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29910052760 oxy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01301 oxyge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0241 respir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2980 postope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WQZGKKKJIJFFOK-GASJEMHNSA-N Glucose Natural products OC[C@H]1OC(O)[C@H](O)[C@@H](O)[C@@H]1O WQZGKKKJIJFFOK-GASJEMHNSA-N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8103 gluco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08000024891 symptom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56 evalu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60 site-specific infrared dichroism spectroscop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40000002791 Brassica napu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28399 Critical Illnes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54 acut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06010003119 arrhythmi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793 arrhythmia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01000010099 diseas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37265 diseases, disorders, signs and symptom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541 health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11 maligna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479 physiological effects, processes and function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356 surgical procedur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2—Protoc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oprietary or special-purpose networking environments, e.g. medical networks, sensor networks, networks in vehicles or remote metering network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0002—Remote monitoring of patients using telemetry, e.g. transmission of vital signals via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 A61B5/0004—Remote monitoring of patients using telemetry, e.g. transmission of vital signals via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physiological signal transmitted
- A61B5/0006—ECG or EEG signal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0002—Remote monitoring of patients using telemetry, e.g. transmission of vital signals via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 A61B5/0004—Remote monitoring of patients using telemetry, e.g. transmission of vital signals via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physiological signal transmitted
- A61B5/0008—Temperature signal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0002—Remote monitoring of patients using telemetry, e.g. transmission of vital signals via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 A61B5/0015—Remote monitoring of patients using telemetry, e.g. transmission of vital signals via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the telemetry system
- A61B5/002—Monitoring the patient using a local or closed circuit, e.g. in a room or building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0002—Remote monitoring of patients using telemetry, e.g. transmission of vital signals via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 A61B5/0015—Remote monitoring of patients using telemetry, e.g. transmission of vital signals via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the telemetry system
- A61B5/0022—Monitoring a patient using a global network, e.g. telephone networks, internet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0002—Remote monitoring of patients using telemetry, e.g. transmission of vital signals via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 A61B5/0015—Remote monitoring of patients using telemetry, e.g. transmission of vital signals via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the telemetry system
- A61B5/0024—Remote monitoring of patients using telemetry, e.g. transmission of vital signals via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the telemetry system for multiple sensor units attached to the patient, e.g. using a body or personal area network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02—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pulse, heart rate, blood pressure or blood flow; Combined pulse/heart-rate/blood pressure determination; Evaluating a cardiovascular condi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using combinations of techniques provided for in this group with electrocardiography or electroauscultation; Heart catheters for measuring blood pressure
- A61B5/0205—Simultaneously evaluating both cardiovascular conditions and different types of body conditions, e.g. heart and respiratory condition
- A61B5/02055—Simultaneously evaluating both cardiovascular condition and temperature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02—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pulse, heart rate, blood pressure or blood flow; Combined pulse/heart-rate/blood pressure determination; Evaluating a cardiovascular condi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using combinations of techniques provided for in this group with electrocardiography or electroauscultation; Heart catheters for measuring blood pressure
- A61B5/021—Measuring pressure in heart or blood vessels
- A61B5/022—Measuring pressure in heart or blood vessels by applying pressure to close blood vessels, e.g. against the skin; Ophthalmodynamometers
- A61B5/02225—Measuring pressure in heart or blood vessels by applying pressure to close blood vessels, e.g. against the skin; Ophthalmodynamometers using the oscillometric method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145—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lood in vivo, e.g. gas concentration, pH value; 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ody fluids or tissues, e.g. interstitial fluid, cerebral tissue
- A61B5/1455—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lood in vivo, e.g. gas concentration, pH value; 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ody fluids or tissues, e.g. interstitial fluid, cerebral tissue using optical sensors, e.g. spectral photometrical oximeters
- A61B5/14551—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lood in vivo, e.g. gas concentration, pH value; 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ody fluids or tissues, e.g. interstitial fluid, cerebral tissue using optical sensors, e.g. spectral photometrical oximeters for measuring blood gase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24—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bioelectric or biomagnetic signals of the body or parts thereof
- A61B5/25—Bioelectric electrodes therefor
- A61B5/279—Bioelectric electrodes therefor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uses
- A61B5/28—Bioelectric electrodes therefor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uses for electrocardiography [ECG]
- A61B5/282—Holders for multiple electrode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24—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bioelectric or biomagnetic signals of the body or parts thereof
- A61B5/316—Modalities, i.e. specific diagnostic methods
- A61B5/318—Heart-related electrical modalities, e.g. electrocardiography [ECG]
- A61B5/33—Heart-related electrical modalities, e.g. electrocardiography [ECG]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operation with other device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68—Arrangements of 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means, e.g. sensors, in relation to patient
- A61B5/6801—Arrangements of 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means, e.g. sensors, in relation to patient specially adapted to be attached to or worn on the body surface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68—Arrangements of 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means, e.g. sensors, in relation to patient
- A61B5/6801—Arrangements of 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means, e.g. sensors, in relation to patient specially adapted to be attached to or worn on the body surface
- A61B5/6813—Specially adapted to be attached to a specific body part
- A61B5/6824—Arm or wrist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74—Details of notification to user or communication with user or patient ; user input means
- A61B5/742—Details of notification to user or communication with user or patient ; user input means using visual display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74—Details of notification to user or communication with user or patient ; user input means
- A61B5/746—Alarms related to a physiological condition, e.g. details of setting alarm thresholds or avoiding false alarm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74—Details of notification to user or communication with user or patient ; user input means
- A61B5/7465—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 between patient and care services, e.g. by using a telephone network
-
- G—PHYSICS
- G16—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 FIELDS
- G16H—HEALTHCARE INFORMATICS,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HANDLING OR PROCESSING OF MEDICAL OR HEALTHCARE DATA
- G16H10/00—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handling or processing of patient-related medical or healthcare data
- G16H10/60—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handling or processing of patient-related medical or healthcare data for patient-specific data, e.g. for electronic patient records
-
- G—PHYSICS
- G16—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 FIELDS
- G16H—HEALTHCARE INFORMATICS,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HANDLING OR PROCESSING OF MEDICAL OR HEALTHCARE DATA
- G16H40/00—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agement or administration of healthcare resources or facilities;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agement or operation of medical equipment or devices
- G16H40/60—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agement or administration of healthcare resources or facilities;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agement or operation of medical equipment or devices for the operation of medical equipment or devices
- G16H40/63—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agement or administration of healthcare resources or facilities;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agement or operation of medical equipment or devices for the operation of medical equipment or devices for local operation
-
- G—PHYSICS
- G16—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 FIELDS
- G16H—HEALTHCARE INFORMATICS,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HANDLING OR PROCESSING OF MEDICAL OR HEALTHCARE DATA
- G16H40/00—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agement or administration of healthcare resources or facilities;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agement or operation of medical equipment or devices
- G16H40/60—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agement or administration of healthcare resources or facilities;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agement or operation of medical equipment or devices for the operation of medical equipment or devices
- G16H40/67—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agement or administration of healthcare resources or facilities;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agement or operation of medical equipment or devices for the operation of medical equipment or devices for remote operation
-
- G—PHYSICS
- G16—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 FIELDS
- G16H—HEALTHCARE INFORMATICS,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HANDLING OR PROCESSING OF MEDICAL OR HEALTHCARE DATA
- G16H50/00—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diagnosis, medical simulation or medical data mining;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detecting, monitoring or modelling epidemics or pandemics
- G16H50/30—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diagnosis, medical simulation or medical data mining;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detecting, monitoring or modelling epidemics or pandemics for calculating health indices; for individual health risk assessmen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5—Setup of multiple wireless link connections
- H04W76/16—Involving different core network technologies, e.g. a packet-switched [PS] bearer in combination with a circuit-switched [CS] bearer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256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operational features of apparatus; Accessories for medical measuring apparatus
- A61B2560/0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apparatus
- A61B2560/0443—Modular apparatus
- A61B2560/045—Modular apparatus with a separable interface unit, e.g. for communication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01—Measuring temperature of body parts ; Diagnostic temperature sensing, e.g. for malignant or inflamed tissue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02—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pulse, heart rate, blood pressure or blood flow; Combined pulse/heart-rate/blood pressure determination; Evaluating a cardiovascular condi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using combinations of techniques provided for in this group with electrocardiography or electroauscultation; Heart catheters for measuring blood pressure
- A61B5/021—Measuring pressure in heart or blood vessel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02—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pulse, heart rate, blood pressure or blood flow; Combined pulse/heart-rate/blood pressure determination; Evaluating a cardiovascular condi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using combinations of techniques provided for in this group with electrocardiography or electroauscultation; Heart catheters for measuring blood pressure
- A61B5/021—Measuring pressure in heart or blood vessels
- A61B5/022—Measuring pressure in heart or blood vessels by applying pressure to close blood vessels, e.g. against the skin; Ophthalmodynamometers
- A61B5/02233—Occluder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02—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pulse, heart rate, blood pressure or blood flow; Combined pulse/heart-rate/blood pressure determination; Evaluating a cardiovascular condi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using combinations of techniques provided for in this group with electrocardiography or electroauscultation; Heart catheters for measuring blood pressure
- A61B5/024—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pulse rate or heart rate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08—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devices for evaluating the respiratory orga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145—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lood in vivo, e.g. gas concentration, pH value; 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ody fluids or tissues, e.g. interstitial fluid, cerebral tissue
- A61B5/14532—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lood in vivo, e.g. gas concentration, pH value; 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ody fluids or tissues, e.g. interstitial fluid, cerebral tissue for measuring glucose, e.g. by tissue impedance measurement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145—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lood in vivo, e.g. gas concentration, pH value; 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ody fluids or tissues, e.g. interstitial fluid, cerebral tissue
- A61B5/14542—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lood in vivo, e.g. gas concentration, pH value; 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ody fluids or tissues, e.g. interstitial fluid, cerebral tissue for measuring blood gase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24—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bioelectric or biomagnetic signals of the body or parts thereof
- A61B5/316—Modalities, i.e. specific diagnostic methods
- A61B5/318—Heart-related electrical modalities, e.g. electrocardiography [ECG]
- A61B5/346—Analysis of electrocardiograms
- A61B5/349—Detecting specific parameters of the electrocardiograph cycle
- A61B5/364—Detecting abnormal ECG interval, e.g. extrasystoles, ectopic heartbeat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48—Other medical applications
- A61B5/4806—Sleep evalu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80—Services using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e.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or low energy communication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Biophysic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Surgery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hysiology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Cardiology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Ophthalmology & Optometry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Nursing (AREA)
- Measuring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For Diagnosis (AREA)
- Alarm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种监护方法和监护系统,包括床旁监护仪(20)、移动监护设备(30)和中央站(10);移动监护设备(30)接收点测设备(40)检测的病人的生理参数数据,并将其传输给中央站(10)。将点测设备(40)的生理参数数据传输给中央站(10),适用于护士对所有病人进行基本生理参数检测的场景。移动监护设备(30)在与床旁监护仪(20)配对共同对病人进行连续监护,将连续监护得到的监护数据无线传输给中央站(10)和/或配对的床旁监护仪(20),适用于术后危险期的病人、急诊留观中病情较重的病人等。移动监护设备(30)工作在间隔监护模式时,对病人进行间隔监护,将间隔监护得到的监护数据无线传输给中央站(10),适用于术后下床康复的病人、急诊留观中的轻症病人等。可见监护系统能满足不同病人、同一病人不同阶段的监护需求。
Description
本发明涉及医疗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监护方法和监护系统。
移动监护是近年来临床研究关系的热点之一,其主要解决需要监护的病人由于监护手段的束缚,存在下床不方便后带来的依从性不高和监护率不够,进而无法及时察觉潜在风险。
移动监护采用穿戴式传感器和无线数据传输的方式,对病人实现基本的生理参数监测,在不影响病人活动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对病人保持监护。所提供的生理参数等能够满足特定临床场景下的个性化需求。其中,穿戴式传感器和无线的数据传输方式,是当前各厂家的关注重点,并推出了各种产品形态,以及多样化的无线传输方式,在临床形成了广泛的应用。
但是,由于临床需求的多样化和复杂性,单纯的移动监护设备无法真正的解决实际问题并在临床能够真正的应用起来。由于移动监护设备功能和性能无法完全覆盖日常工作场景的需求,容易带来医护人员工作量增加等问题。
本发明主要提供一种监护方法和监护系统,能满足不同的监护需求。
一种实施例提供一种监护系统,包括:床旁监护仪、移动监护设备和中央站,其中,
所述床旁监护仪用于监护病人,与所述移动监护设备配对;
所述移动监护设备用于佩戴在病人身体上对病人进行监护,得到监护数据;所述移动监护设备的工作模式包括连续监护模式和间隔监护模式;所述移动监护设备还用于:
工作在间隔监护模式,则对所述病人进行间隔监护,通过第一无线传输方式接收点测设备检测的病人的生理参数数据;将间隔监护得到的监护数据以及点测设备检测的生理参数数据通过第二无线传输方式传输给所述中央站;
工作在连续监护模式,与所述床旁监护仪配对,共同对所述病人进行连续监护;将连续监护得到的监护数据以及点测设备检测的生理参数数据通过第二无线传输方式传输给所述中央站和/或所述配对的床旁监护仪。
一种实施例提供一种监护系统,包括:
中央站;
移动监护设备,用于佩戴在病人身体上对病人进行监护,得到监护数据;所述移动监护设备的工作模式包括连续监护模式和间隔监护模式;所述移动监护设备还用于:
工作在间隔监护模式,则对所述病人进行间隔监护,通过第一无线传输方式接收点测设备检测的病人的生理参数数据;将间隔监护得到的监护数据以及点测设备检测的生理参数数据通过第二无线传输方式传输给所述中央站;
工作在连续监护模式,对所述病人进行连续监护;将连续监护得到的监护数据以及点测设备检测的生理参数数据通过第二无线传输方式传输给所述中央站。
一种实施例提供一种中央站,应用于监护系统,所述监护系统还包括:与所述中央站无线通信连接的移动监护设备;
所述移动监护设备用于佩戴在病人身体上对病人进行监护,得到监护数据,通过第一无线传输方式接收点测设备检测的病人的生理参数数据;所述移动监护设备的工作模式包括连续监护模式和间隔监护模式;
所述中央站用于:
通过第二无线传输方式接收所述移动监护设备工作在间隔监护模式时传输的间隔监护得到的监护数据以及点测设备检测的生理参数数据;
通过第二无线传输方式接收所述移动监护设备工作在连续监护模式时传输的连续监护得到的监护数据以及点测设备检测的生理参数数据;
按病人显示所述点测设备检测的生理参数数据;
对接收的所述监护数据进行处理得到生理参数值、生理参数曲线和报警事件中的至少一个,并按病人进行显示。
一种实施例提供一种监护系统,包括:
床旁监护仪;
移动监护设备,用于佩戴在病人身体上对病人进行监护,得到监护数据;所述移动监护设备的工作模式包括连续监护模式和间隔监护模式;所述移动监护设备还用于:
工作在间隔监护模式,则对所述病人进行间隔监护,通过第一无线传输方式接收点测设备检测的病人的生理参数数据;将间隔监护得到的监护数据以及点测设备检测的生理参数数据通过第二无线传输方式传输给所述床旁监护仪;
工作在连续监护模式,与所述床旁监护仪配对,共同对所述病人进行连续监护;将连续监护得到的监护数据以及点测设备检测的生理参数数据通过第二无线传输方式传输给所述床旁监护仪。
一种实施例提供一种监护系统,包括移动监护设备和点测设备,
所述移动监护设备用于佩戴在病人身体上对病人进行监护,得到第一监护数据,所述移动监护设备与目标监护设备通信连接;
所述点测设备用于检测病人的生理参数数据;
所述移动监护设备包括处理器、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所述移动监护设备通过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以第一无线传输方式接收所述点测设备检测的病人的生理参数数据,并通过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单元以第二无线传输方式将所述第一监护数据和接收的所述点测设备检测的病人的生理参数数据传输给所述目标监护设备,其中,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与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单元所采用的无线通信协议不同,所述第一无线传输方式与所述第二无线传输方式不同。
一种实施例提供一种监护系统,包括移动监护设备和点测设备,
所述移动监护设备用于佩戴在病人身体上对病人进行监护,得到第一监护数据,所述移动监护设备与目标监护设备通信连接;
所述点测设备用于检测病人的生理参数数据;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监护设备包括处理器、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所述移动监护设备通过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以第一无线传输方式接收所述点测设备检测的病人的生理参数数据,并通过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单元以第二无线传输方式将所述第一监护数据和接收的所述点测设备检测的病人的生理参数数据传输给所述目标监护设备,其中,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与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单元所采用的无线通信协议不同,所述第一无线传输方式与所述第二无线传输方式不同。
一种实施例提供一种点测设备,应用于监护系统,所述监护系统还包括:与所述点测设备无线通信连接的移动监护设备,以及与所述移动监护设备无线通信连接的目标监护设备,其中,所述移动监护设备用于佩戴在病人身体上对病人进行监护,得到第一监护数据,所述移动监护设备与目标监护设备通信连接并采集的所述监护数据发送给所述目标监护设备,所述点测设备检测病人的生理参数数据,
所述点测设备包括处理器和第一无线通信单元,所述点测设备将其检测的病人的生理参数数据通过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以第一无线传输方式发送给所述移动监护设备,以供所述移动监护设备通过设置在所述移动监护设备上的第二无线通信单元以第二无线传输方式将所接收的所述点测设备检测的病人的生理参数数据传输给所述目标监护设备,其中,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与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单元所采用的无线通信协议不同,所述第一无线传输方式与所述第二无线传输方式不同。
一种实施例提供一种监护方法,包括:
移动监护设备工作在间隔监护模式,对病人进行间隔监护,通过第一无线传输方式接收点测设备检测的病人的生理参数数据;将间隔监护得到的监护数据以及点测设备检测的生理参数数据通过第二无线传输方式传输给中央站;
移动监护设备工作在连续监护模式,与床旁监护仪配对,共同对所述病人进行连续监护;将连续监护得到的监护数据以及点测设备检测的生理参数数据通过第二无线传输方式传输给所述中央站和/或所述配对的床旁监护仪。
一种实施例提供一种监护方法,包括:
移动监护设备工作在间隔监护模式,对病人进行间隔监护,通过第一无线传输方式接收点测设备检测的病人的生理参数数据;将间隔监护得到的监护数据以及点测设备检测的生理参数数据通过第二无线传输方式传输给中央站;
工作在连续监护模式,对所述病人进行连续监护;将连续监护得到的监护数据以及点测设备检测的生理参数数据通过第二无线传输方式传输给所述中央站。
一种实施例提供一种监护方法,包括:
移动监护设备工作在间隔监护模式,则对病人进行间隔监护,通过第一无线传输方式接收点测设备检测的病人的生理参数数据;将间隔监护得到的监护数据以及点测设备检测的生理参数数据通过第二无线传输方式传输给床旁监护仪;
工作在连续监护模式,与所述床旁监护仪配对,共同对所述病人进行连续监护;将连续监护得到的监护数据以及点测设备检测的生理参数数据通过第二无线传输方式传输给所述床旁监护仪。
一种实施例提供一种监护方法,包括:
移动监护设备工作在间隔监护模式,则对病人进行间隔监护,通过第一无线传输方式接收点测设备检测的病人的生理参数数据;将间隔监护得到的监护数据以及点测设备检测的生理参数数据通过第二无线传输方式传输给床旁监护仪;
工作在连续监护模式,与所述床旁监护仪配对,共同对所述病人进行连续监护;将连续监护得到的监护数据以及点测设备检测的生理参数数据通过第二无线传输方式传输给所述床旁监护仪。
依据上述实施例的一种监护方法和监护系统,包括床旁监护仪、移动监护设备和中央站;移动监护设备通过第一无线传输方式接收点测设备检测的病人的生理参数数据;将生理参数数据通过第二无线传输方式传输给中央站。将点测设备的生理参数数据传输给中央站,适用于护士对所有病人进行基本生理参数检测的场景。移动监护设备在与床旁监护仪配对共同对病人进行连续监护,将连续监护得到的监护数据无线传输给中央站和/或配对的床旁监护仪,适用于术后危险期的病人、急诊留观中病情较重的病人等。移动监护设备工作在间隔监护模式时,对病人进行间隔监护,将间隔监护得到的监护数据无线传输给中央站,适用于术后下床康复的病人、急诊留观中的轻症病人等。可见本发明的监护系统能满足不同病人、同一病人不同阶段的监护需求。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监护系统一实施例的结构框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监护系统一实施例的结构框图;
图3为图1所示监护系统的监护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4为图2所示监护系统的监护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监护系统中,术后监护场景一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6为本发明提供的监护系统中,急诊留观场景一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7为本发明提供的监护系统一实施例的结构框图;
图8为本发明提供的监护系统一实施例的结构框图;
图9为本发明提供的监护系统一实施例的结构框图。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不同实施方式中类似元件采用了相关联的类似的元件标号。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很多细节描述是为了使得本申请能被更好的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毫不费力的认识到,其中部分特征在不同情况下是可以省略的,或者可以由其他元件、材料、方法所替代。在某些情况下,本申请相关的一些操作并没有在说明书中显示或者描述,这是为了避免本申请的核心部分被过多的描述所淹没,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详细描述这些相关操作并不是必要的,他们根据说明书中的描述以及本领域的一般技术知识即可完整了解相关操作。
另外,说明书中所描述的特点、操作或者特征可以以任意适当的方式结合形成各种实施方式。同时,方法描述中的各步骤或者动作也可以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能显而易见的方式进行顺序调换或调整。因此,说明书和附图中的各种顺序只是为了清楚描述某一个实施例,并不意味着是必须的顺序,除非另有说明其中某个顺序是必须遵循的。
本文中为部件所编序号本身,例如“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而本申请所说“连接”、“联接”,如无特别说明,均包括直接和间接连接(联接)。
本发明构建了一套涉及移动监护的监护系统,以移动监护设备为核心,结合多种产品形态和工作方式,能满足亚重症科室多样化的临床需求,提升工作效率,最终构建出能够广泛应用的系统解决方案。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的监护系统,包括:点测设备40,监护终端12和多个(两个及以上)移动监护设备30。监护终端12和移动监护设备30之间可无线通信,点测设备40与移动监护设备30之间也可无线通信。
点测设备40用于根据用户的操作,对病人的至少一项生理参数进行检测,得到生理参数数据,将检测数据无线传输给病人佩戴的移动监护设备30。点测设备40能够通过第一无线传输方式使所述移动监护设备30得到上述生理参数数据。点测设备40不是专属于某个病人的设备,而是适用于多个病人的生理参数测量设备,能够针对科室内的所有病人实现基本的生理参数测量。点测设备40检测得到生理参数数据可以包括体温参数数据、血压参数数据、血糖参数数据中的至少一个。即,点测设备40可以是温度计、血压仪、血糖仪等,由护士测量病人的体温、血压或血糖等,进而传输给该病人佩戴的移动监护设备30。点测设备40顾名思义,其测量是以次计的,一天可能就几次。点测设备40与移动监护设备30之间的第一无线传输,可以采用现有技术,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以第一无线传输方式为近距离通信为例进行说明,例如可以是近场通信(Near-field
communication,简称为NFC),点测设备40测量病人的生理参数后,靠近病人佩戴的移动监护设备30,即可将生理参数数据传输给移动监护设备30,非常方便,而且不会传错数据。在其他实现方式中,近距离通信不限于近场通信(NFC),还可以包括无源/有源RFID(射频识别)、光学、红外(Infrared,简称为IR)、超宽频(Ultra-wideband,简称为UWB)、磁性配对技术或点对点无线技术,包括但不限于WiFi、蓝牙、Zigbee或其他通信协议。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一无线通信单元例如为近距离通讯(Near-field
communication,简称为NFC)模组、条形码模组、二维码模组、无源/有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简称为RFID)模组、光学模组、红外(Infrared,简称为IR)模组、超宽频(Ultra-wideband,简称为UWB)模组、磁性配对模组或点对点无线模组。上述近距离通讯单元可以包括阅读器模组和/或卡模拟器模组。
点测设备40能够通过第一无线传输方式使移动监护设备30得到上述生理参数数据。例如,点测设备40与移动监护设备30中的一者的无线通信单元可以被配置为以一定的时间间隔(如预设的时间间隔)不断地向外发送广播信号(成为从设备),该广播信号中包含连接信息,该连接信息可以用于供外部设备通过其与从设备配对,以建立通信连接。例如,连接信息可以包括点测设备40和移动监护设备30中的任一设备的:设备标识码(即设备ID)或序列号码(Serial Number,简称为SN),也可以包括:由其中任一设备确定的通信信道标识码、IP地址、MAC地址、服务集标识码(Service Set Identifier,简称为SSID)、WEP(Wired Equivalent
Privacy)协议、WPA(Wi-Fi Protected Access)协议、WPA2协议、WPA3协议、EAP(Extensible
Authentication Protocol)协议等协议相关的信息中的一种;也可以包括点测设备40或移动监护设备30生成的随机配对码。点测设备40与移动监护设备30中的另一者的处理器通过无线通信单元接收到从设备的无线通信单元发送的广播信号,进而与从设备建立无线通信连接。
例如,在其中一个实现方式中,点测设备40例如可以为第三方厂商开发的无线传感器,例如蓝牙体温贴、蓝牙血糖贴、血压计等。这些无线传感器厂商为了方便自己的系统集成或者被其他厂商集成,会通过条形码、二维码、文字的方式提供传感器的蓝牙地址,从而,通过近距离通信的方式,可以将该蓝牙地址传输给病人佩戴的移动监护设备。当点测设备与移动监护设备通过近场通讯进行配对时,移动监护设备作为蓝牙主设备,需要了解待配对的作为从设备的点测设备的蓝牙地址才能完成配对。移动监护设备通过NFC接触点测设备后,识别到需要进入配对场景,再通过接收到的蓝牙广播信号强度扫描出最接近的待配对蓝牙设备,即该接触的点测设备,再通过蓝牙广播中地址信息完成配对连接。
由于第三方无线传感器厂商通常并不提供NFC功能。因此,为了将第三方厂商开发的点测设备集成到该监护系统中,需要将自备的NFC标签贴在该点测设备的表面。在需要配对时,先将粘贴了NFC标签的点测设备与待配对的佩戴于病人身上的移动监护设备接触。此时,移动监护设备感知到有NFC接触,立即进入NFC配对模式。在NFC配对模式下主机设备记录一段时间内接收的点测设备的蓝牙广播信息信号强度,并选择其中信号强度最优的第三方设备(即该点测设备)为配对对象,使用该配对对象的地址信息主动与这个配对对象建立通讯配对。
监护终端12用于对一个病人或多个病人进行监护,如可以是床旁监护仪、中央站(中央监护工作站)等。
移动监护设备30用于佩戴在病人身体上对病人进行监护,得到监护数据。移动监护设备的工作模式包括连续监护模式和间隔监护模式。移动监护设备30佩戴在病人身上工作时,还绑定有病人的标识信息,用于唯一标识病人,确保监护数据归属的唯一性。标识信息例如可以是病人ID、病人床位号等。
图1所示的监护系统,其监护方法,如图3所示,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移动监护设备30工作在间隔监护模式,则对病人进行间隔监护(如间歇性的对一项或多项生理参数进行检测)得到监护数据;通过第一无线传输方式接收点测设备40检测的病人的生理参数数据;将间隔监护得到的监护数据以及点测设备40检测的生理参数数据通过第二无线传输方式传输给监护终端12。可以由医护人员(用户)将移动监护设备的工作模式设置为间隔监护模式,也可以由监护终端12控制移动监护设备工作在间隔监护模式。第二无线传输方式可采用现有的各类型无线通信方式,不做限定,例如,第二无线传输方式可以为采用以下任一种或多种无线技术进行传输的方式:蓝牙、WiFi、WMTS(wireless medical
telemetry services,无线医疗遥测服务)。第二无线通信单元可采用现有的各类型无线通信模组,不做限定,例如,第二无线通信单元包括蓝牙模组、WMTS 通信模组、以及WIFI 通信模组中的至少一种。第二无线传输方式与第一无线传输方式可以不同。间隔监护模式适用于术后下床康复的病人、急诊留观中的轻症病人等,即有利于康复病人的活动,又不会限制急诊留观中轻症病人的活动,由于移动监护设备30成本相对较低,还可以大量使用,使得轻症病人也能得到很好的监护,若发展成重症也能及时发现,不会遗漏。甚至于病人症状再轻微一些,移动监护设备30可不做监护,仅通过第一无线传输方式接收点测设备40检测的病人的生理参数数据;将点测设备40检测的生理参数数据通过第二无线传输方式传输给监护终端12,如此能省去护士录入生理参数数据的工作,自动化程度高。
步骤2、移动监护设备30工作在连续监护模式,对病人进行连续监护(如连续的对一项或多项生理参数进行检测)得到监护数据;通过第一无线传输方式接收点测设备40检测的病人的生理参数数据;将连续监护得到的监护数据以及点测设备检测的生理参数数据通过第二无线传输方式传输给监护终端12。同样的,可以由医护人员(用户)将移动监护设备的工作模式设置为连续监护模式,也可以由监护终端12控制移动监护设备工作在连续监护模式。病人在轻症的基础上严重了一些,则可以采用连续监护模式,避免遗漏异常的生理参数。
监护终端12若是床旁监护仪,移动监护设备30还与床旁监护仪配对,共同对病人进行连续监护;将连续监护得到的监护数据以及点测设备检测的生理参数数据通过第二无线传输方式传输给床旁监护仪。病人较为严重了,可以采用这两个设备共同的连续监护,全方位的测量病人的生理参数,让医护人员随时能掌握病人的状态。
为了更好的对病人进行监护,满足不同的监护需求,如图2所示,本发明提供的监护系统可以既包括床旁监护仪20,又包括中央站10。床旁监护仪20和中央站10之间可以有线通信,也可以无线通信。
床旁监护仪20用于监护病人,与移动监护设备30配对。
图2所示的监护系统,其监护方法如图4所示,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移动监护设备30工作在间隔监护模式,对病人进行间隔监护,得到监护数据;通过第一无线传输方式接收点测设备40检测的病人的生理参数数据;将间隔监护得到的监护数据以及点测设备40检测的生理参数数据通过第二无线传输方式传输给中央站10。对于术后康复期的病人、急诊轻症病人等,仅用移动监护设备30对其监护,不限制病人自由,有利于其活动康复,采用间隔监护,一则省电,二则间隔监护已能满足这类病人的监护要求。
点测设备40通常不具备自动检测的能力,而是由护士来完成病人生理参数的测量,因此,何时测量、测量的频率等通常不可控。而且点测设备40记录的生理参数数据,只有护士和病人本人才知道该数据是哪位病人的,点测设备40本身无法将生理参数数据与病人绑定。因此,移动监护设备30可在接收到点测设备检测的生理参数数据后,将点测设备检测的生理参数数据与所佩戴的病人的标识信息关联,即将该病人的标识信息与生理参数数据绑定,从而确定生理参数数据的病人归属,进而将标识信息和生理参数数据通过第二无线传输方式传输给中央站10,使得中央站10知道点测设备40检测的生理参数数据是哪位病人的。移动监护设备30可以在接收到点测设备40检测的生理参数数据后就无线发送给中央站10,也可以间隔的将点测设备检测的生理参数数据无线发送给中央站10,例如在下一个数据发送周期,将病人的标识信息、生理参数数据和自身检测的监护数据一同发送给中央站10。
移动监护设备30对病人进行间隔监护得到的监护数据,包括生理参数值、生理参数曲线和报警事件中的至少一个。具体的,移动监护设备30间歇性的对病人的一项或多项生理参数进行检测,得到一个或多个生理参数数据,例如移动监护设备30间歇性的对病人的血氧参数、血压参数、脉率参数、体温参数、心电参数、呼吸参数、睡眠参数、运动参数中的至少一项进行检测,从而得到血氧参数数据、血压参数数据、脉率参数数据、体温参数数据、心电参数数据、呼吸参数数据、睡眠参数数据、运动参数数据中至少一个。移动监护设备30自身检测的上述生理参数数据包括生理参数数值及其对应的测量时刻,移动监护设备30可以仅将这些数据发送给中央站10,也可以进一步处理,如将不同测量时刻的生理参数数值处理成生理参数曲线,又如,判断生理参数数据(如各个时刻的生理参数数值)是否超过对应的阈值,若是则生成对应的报警信息。报警信息可以是文字、图像或声音等。移动监护设备30可以将监护数据输出给自身的显示屏显示,还可以将报警信息输出给自身的扬声器进行发声。
中央站10接收移动监护设备30传输的点测设备40检测的生理参数数据并按病人进行显示;即,中央站10的显示屏上能看到各个病人的点测设备检测的生理参数数值。中央站10的显示屏按病人显示点测设备40检测的生理参数数据时,还显示与点测设备40相关联的标识或者还显示生理参数数据的采集时间。与点测设备40相关联的标识用于标识点测设备40,可以是点测设备40的类型、名称、设备ID,或者是病人的姓名、床号等。生理参数数据的采集时间即点测设备40检测病人得到生理参数数据的时间。通过点测设备40的标识或者采集时间,用户不仅能在中央站10上看到生理参数数据,还能分辨出该生理参数数据的采集来源:由点测设备40或者移动监护设备30采集。
中央站10接收移动监护设备30传输的监护数据,若监护数据是移动监护设备30已经处理好的生理参数值、生理参数曲线和报警事件等,则直接通过自身显示屏按病人进行显示、或扬声器进行发声即可,以呈现监护数据。若监护数据移动监护设备30没有处理,是原始数据,则中央站10对接收的监护数据进行处理得到生理参数值、生理参数曲线和报警事件中的至少一个,之后通过自身显示屏按病人进行显示,还可以将其反馈给移动监护设备30,通过移动监护设备30的显示屏进行显示或扬声器进行发声。
中央站10还判断点测设备40测量的生理参数数据是否超过对应的阈值,若是则输出对应的报警信息。中央站10还判断移动监护设备30的监护数据中的一个或多个生理参数是否超过对应的阈值,若是则输出对应的报警信息。中央站10输出报警信息,可以通过自身显示屏按病人进行报警信息的显示或扬声器发声,还可以将报警信息反馈给病人的移动监护设备30,由病人的移动监护设备30对报警信息进行显示或发声。
步骤2’、移动监护设备30工作在连续监护模式,与床旁监护仪20配对,共同对病人进行连续监护,得到监护数据;将连续监护得到的监护数据以及点测设备检测的生理参数数据通过第二无线传输方式传输给中央站10和/或配对的床旁监护仪20。例如术后康复期的病人出现突发状况,则可增加床旁监护仪20对其进行连续监护。
采用连续监护模式说明需要对病人重点关注,故移动监护设备30在连续监护模式,可实时的将点测设备检测的生理参数数据通过第二无线传输方式传输给中央站10和/或配对的床旁监护仪20。
移动监护设备30对病人进行连续监护得到的监护数据,同样可包括生理参数值、生理参数曲线和报警事件中的至少一个。具体的,移动监护设备30连续的、实时的对病人的一项或多项生理参数进行检测,得到一个或多个生理参数数据。
连续监护模式,例如可以指移动监护设备30在连续的多个传输周期内均传输数据(移动监护设备30采集的监护数据和/或点测设备检测的生理参数数据)给中央站10和/或配对的床旁监护仪20。相对的,间隔监护模式,例如可以指移动监护设备30仅在所述连续的多个传输周期中的部分传输周期内传输数据(移动监护设备30采集的监护数据和/或点测设备检测的生理参数数据)给中央站10和/或配对的床旁监护仪20。连续监护模式顾名思义为移动监护设备30连续地、不间断地监护病人,并传输数据给中央站10和/或配对的床旁监护仪20,例如设定一个传输周期(例如1秒等,其中传输周期可以是传输一次数据需要的时间周期),则在每个传输周期内,连续监护模式下移动监护设备30均会传输数据。
与连续监护模式相对的为非连续监护模式,在本申请中包括间隔监护模式、点测监护模式等。
间隔监护模式,例如可以指移动监护设备30采集到病人的监护数据后,非连续地、间断地传输数据,也即对于前述设定的传输周期,并不是每个传输周期都会传输数据,而是部分传输周期传输数据,其他传输周期不传输数据。
应注意的是,本申请中所称的连续监护模式和间隔监护模式只是相对的概念,核心在于,采用连续监护模式向远端设备(例如目标监护设备)传输数据的频率大于采用间隔监护模式传输数据采用的频率,因而,前者所消耗的功耗更高,所以通常适用于并且更为危重的患者,而当病人的病情有所好转后,可采用数据发送频率相对更低、功耗也相对较小的间隔监护模式。
移动监护设备30还可以具有点测监护模式,与前两者相比,点测监护模式则是一种更为低功耗的数据传输模式。移动监护设备30工作在点测监护模式时,仅在预设的特定时刻采集并发送数据(移动监护设备30采集的监护数据和/或点测设备检测的生理参数数据)给中央站10和/或配对的床旁监护仪20,通常在特定时刻仅发送一次或数次(例如一次发送失败)。
移动监护设备30在不同的工作模式,检测的生理参数类型可以是相同的,只是监护频率不同。例如,移动监护设备30在连续监护模式对生理参数进行的测量的频率大于间隔监护模式;当然,移动监护设备30也可以在连续监护模式传输监护数据给中央站10和/或配对的床旁监护仪20的频率大于间隔监护模式;这两种方式都可以让两个工作模式的监护频率不同。移动监护设备30自身检测的上述生理参数数据包括生理参数数值及其对应的测量时刻,移动监护设备30可以仅将这些数据发送给中央站10和/或配对的床旁监护仪20,也可以进一步处理,如将不同测量时刻的生理参数数值处理成生理参数曲线,又如,判断生理参数数据(如各个时刻的生理参数数值)是否超过对应的阈值,若是则生成对应的报警信息。报警信息可以是文字、图像或声音等。移动监护设备30可以将监护数据输出给自身的显示屏显示,还可以将报警信息输出给自身的扬声器进行发声。
中央站10接收移动监护设备30传输的点测设备检测的生理参数数据并按病人进行显示;即,中央站10的显示屏上能看到各个病人的点测设备检测的生理参数数值。床旁监护仪20接收移动监护设备30传输的点测设备检测的生理参数数据并进行显示;即,床旁监护仪20的显示屏上能看到配对病人的点测设备检测的生理参数数值。
中央站10和/或配对的床旁监护仪20接收移动监护设备30传输的监护数据,若监护数据是移动监护设备30已经处理好的生理参数值、生理参数曲线和报警事件等,则直接通过自身显示屏按病人进行显示、或扬声器进行发声即可,以呈现监护数据。若监护数据移动监护设备30没有处理,是原始数据,则中央站10和/或配对的床旁监护仪20对接收的监护数据进行处理得到生理参数值、生理参数曲线和报警事件中的至少一个,之后通过自身显示屏按病人进行显示,还可以将其反馈给移动监护设备30,通过移动监护设备30的显示屏进行显示或扬声器进行发声。中央站10还可以将生理参数值、生理参数曲线和报警事件中的至少一个发送给病人的床旁监护仪20,通过病人的床旁监护仪20的显示屏进行显示或扬声器进行发声。床旁监护仪20还可以将生理参数值、生理参数曲线和报警事件中的至少一个发送给中央站10,通过中央站10的显示屏进行显示或扬声器进行发声。
中央站10和/或配对的床旁监护仪20还判断点测设备40测量的生理参数数据是否超过对应的阈值,若是则输出对应的报警信息。中央站10和/或配对的床旁监护仪20还判断移动监护设备30的监护数据中的一个或多个生理参数是否超过对应的阈值,若是则输出对应的报警信息。中央站10输出报警信息,可以通过自身显示屏按病人进行报警信息的显示或扬声器发声,还可以将报警信息反馈给病人的移动监护设备30和/或床旁监护仪20,由病人的移动监护设备30和/或床旁监护仪20对报警信息进行显示或发声。床旁监护仪20输出报警信息,可以通过自身显示屏按病人进行报警信息的显示或扬声器发声,还可以将报警信息发送给病人的移动监护设备30和/或中央站10,由病人的移动监护设备30和/或中央站10对报警信息进行显示或发声。
在监护系统中,移动监护设备30的数量多于床旁监护仪20的数量,两者无需一一配对(绑定),可在有需要的时候再配对。一部分移动监护设备30在工作时分别与一个床旁监护仪20配对且共同工作,一部分移动监护设备30则在工作时未与任一床旁监护仪20配对。
当第一床旁监护仪与第一移动监护设备配对且共同工作后,第一床旁监护仪还用于与第一移动监护设备断开连接,以便与不同于第一移动监护设备的第二移动监护设备配对且共同工作。
当然,床旁监护仪20也可以不与移动监护设备30配对工作,例如刚刚手术后,病人无法下床,无需佩戴移动监护设备30,可单独采用床旁监护仪20对病人持续监护,由床旁监护仪20对病人的血氧参数、血压参数、脉率参数、体温参数、心电参数、呼吸参数、睡眠参数中的至少一个进行测量,得到监护数据。
移动监护设备30也可以工作在连续监护模式但未与床旁监护仪20配对,比如病人没有在病床旁,无法与床旁监护仪20配对,或者无需与床旁监护仪20配对,则移动监护设备30单独对病人进行连续监护;将连续监护得到的监护数据以及点测设备检测的生理参数数据通过第二无线传输方式传输给中央站,监护数据的传输和处理具体过程同上,不做赘述。
移动监护设备30监护病人测量的生理参数与床旁监护仪20监护病人测量的生理参数中,两者至少部分生理参数是相同的,如此,病人在解除床旁监护仪20后,其相关生理参数还能由移动监护设备30监护,以确保病人安全。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监护系统,通过点测设备、移动监护设备、床旁监护仪和中央站,可以根据不同的临床应用形成相应的组合。其监护病人的层级甚至可以有五种:仅用点测设备、点测设备+移动监护设备间隔监护、点测设备+移动监护设备连续监护、床旁监护仪监护、点测设备+移动监护设备连续监护+床旁监护仪监护。能灵活的适应不同严重程度的病人的监护需求。例如当病人处于危险期时,移动监护设备可以与床旁监护仪迅速配对连接,共同形成连续监护模式,针对病人实现高级别的连续监护;当病人逐渐恢复健康,可移除床旁监护仪,形成移动监护设备单独的、间隔的移动监护模式。对于处于康复尾期的病人,可通过点测设备针对病人实现基本参数的按时测量,记录基本生命体征。点测设备的数据可通过无线方式,快速传输至移动监护设备、床旁监护仪和中央站。点测设备、移动监护设备和床旁监护仪的数据,也可以通过无线的方式,直接传输至中央站,方便临床工作人员进行集中查看。由此组成的监护系统,符合实际工作场景,可以满足亚重症科室大部分的病人测量需求,提升了工作效率。
上述的监护系统,可以有多种应用场景,下面举几个例子进行说明。
例如,可以用在术后病人的监护场景中。如图5所示,其监护过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4、在第一预设时期,床旁监护仪20对病人进行连续监护。第一预设时期可以是术后的卧床危险期,对于刚刚回到普通病房的病人处于卧床危险期,可对其采取连续监护模式。是否处于第一预设时期可以基于用户的操作来确定,比如用户将床旁监护仪20与病人绑定,使其对病人进行床旁监护,此时可以默认处于第一预设时期,当然也可以进一步由用户输入相关内容或指令给床旁监护仪20或中央站10,让床旁监护仪20和中央站10确定当前病人处于第一预设时期。通常该时期病人卧床,病情不稳定,可单独采用床旁监护仪20对病人进行连续监护,由床旁监护仪20对病人的血氧参数、血压参数、脉率参数、体温参数、心电参数、呼吸参数、睡眠参数中的至少一个进行测量,得到监护数据。当然,第一预设时期也可以将移动监护设备30佩戴在病人身上,并与床旁监护仪20配对,移动监护设备30和床旁监护仪20共同对病人进行连续监护。移动监护设备30和床旁监护仪20配对后,移动监护设备30和/或床旁监护仪20将配对信息传输给中央站10。移动监护设备30和床旁监护仪20配对后,可自动将工作模式设置为连续监护模式;也可以由配对的床旁监护仪20控制移动监护设备30,使其工作模式设置为连续监护模式;也可以由中央站10控制移动监护设备30,使其工作模式设置为连续监护模式;还可以由医护人员将其工作模式设置为连续监护模式。移动监护设备30将连续监护得到的监护数据无线传输给中央站10和/或配对的床旁监护仪20。
步骤5、从第一预设时期进入到第二预设时期后,移动监护设备30工作在间隔监护模式,对病人进行间隔监护,将间隔监护得到的监护数据无线传输给中央站10。第二预设时期可以是下床康复期。具体的,在第一预设条件和/或用于切换工作模式的指令的触发下,确定从第一预设时期进入到第二预设时期,移动监护设备30从连续监护模式切换到间隔监护模式。在第一预设条件和/或用于切换工作模式的指令的触发下,移动监护设备30可以自动从连续监护模式切换到间隔监护模式,也可以由中央站10或床旁监护仪20控制移动监护设备30从连续监护模式切换到间隔监护模式。其中,第一预设条件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例如,第一预设条件可以是移动监护设备30工作在连续监护模式的持续时间超过预设时长,以预设时长是8小时为例,即第一预设时期持续时间超过8小时后自动进入第二预设时期;又例如,第一预设条件可以是预设时刻到来,以预设时刻是第二天早上8点为例,即当天手术后,第二天早上八点自动进入第二预设时期;还例如,第一预设条件可以是移动监护设备30与配对的床旁监护仪20断开连接,则默认进入第二预设时期。本实施例中,为提高安全性,第一预设条件还包括病人的EWS评分低于预设分数。EWS评分低于预设分数说明病人情况稳定,在此基础上,连续监护模式的持续时间超过预设时长、预设时刻到来或与配对的床旁监护仪20断开连接,才切换到间隔监护模式。
床旁监护仪20和/或移动监护设备30还用于:在第一预设条件和/或用于切换工作模式的指令的触发下,解除床旁监护仪20与移动监护设备30的配对。进而由移动监护设备30单独对病人进行间隔监护。当然,也可以由中央站10在第一预设条件和/或用于切换工作模式的指令的触发下,控制床旁监护仪20和/或移动监护设备30使两者解除配对。
步骤6、在间隔监护模式得到的监护数据中,预设生理参数超过对应的阈值则进入第三预设时期,此时说明病人有异常,可能病情有反复,需要加大监护,移动监护设备30从间隔监护模式切换到连续监护模式。生理参数是否超过对应的阈值,可以由移动监护设备30或中央站10进行判断,在上述实施例中已详细阐述。移动监护设备30的监护数据中,包括预设生理参数。预设生理参数比较重要,其异常的话反映病人病情变严重了,具体是哪种或哪几种,可由医护人员设置。本实施例中,预设生理参数为心电参数。移动监护设备30判断心电参数是否超过对应的阈值,若是则确定病人出现恶性心律失常,生成预设消息传输给中央站,并输出对应的报警信息。
第三预设时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病人在病房外,移动监护设备30无法与床旁监护仪20配对,则移动监护设备30工作在连续监护模式,单独对病人进行监护。另一种是病人就在病房内,或者待其回到病房后,移动监护设备30与床旁监护仪20配对,共同对病人进行连续监护。移动监护设备30从间隔监护模式切换到连续监护模式,可以在预设生理参数超过对应的阈值后自动切换;也可以在与床旁监护仪20配对后,自动切换;也可以在预设生理参数超过对应的阈值后,中央站10或配对的床旁监护仪20控制移动监护设备30切换;还可以在床旁监护仪20与移动监护设备30配对后,中央站10或床旁监护仪20控制移动监护设备30切换;当然,也可以由医护人员进行切换。
还可以引入EWS评分来进行工作模式的切换或者辅助进行工作模式的切换。
具体的,在移动监护设备30未与床旁监护仪20配对且单独工作在间隔监护模式时,中央站用于:获取病人当前的EWS评分(早期预警评分),在EWS评分高于预设分数时,控制病人的移动监护设备从间隔监护模式切换到连续监护模式,或输出提示用户将移动监护设备30与床旁监护仪20进行配对而共同工作并采用连续监护模式的信息。
在移动监护设备30未与床旁监护仪20配对且单独工作在连续监护模式时,中央站10还用于:获取病人当前的EWS评分,在EWS评分低于预设分数时,控制移动监护设备从连续监护模式切换到间隔监护模式。
在移动监护设备30与床旁监护仪20配对且共同工作在连续监护模式时,中央站10还用于:获取病人当前的EWS评分,在EWS评分低于预设分数时,控制移动监护设备从连续监护模式切换到间隔监护模式,和/或输出提示用户断开移动监护设备与配对的床旁监护仪的连接的信息。
预设分数可根据需要进行设置,例如可以是3分。基于EWS评分推荐合适病人的监护设备和监护模式,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
可见,本场景中,在术后不同阶段都有适合病人的监护方式和设备,不仅能及时发现病人潜在的风险,而且不影响病人下床活动。
上述的监护系统,还可以用在急诊留观的监护场景中。如图6所示,其监护过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4’、获取表征病人当前严重程度的第一参数。第一参数具体可以由人来确定,也可以自动确定。下面一一介绍。
中央站10包括人机交互装置。人机交互装置用于进行人机交互,例如输出可视化信息以及接收用户的输入。其接收用户的输入可采用键盘、操作按钮、鼠标、轨迹球、触摸板等,也可以采用与显示屏集成在一起的触控屏;其输出可视化信息可以采用显示屏。中央站10通过其人机交互装置接收用户输入的第一参数,该第一参数能表征病人当前病情的严重程度。第一参数的具体体现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采用各类型的潜在危重病评分系统,如早期预警评分(EWS评分)、快速急性生理评分(RAPS评分)、快速急诊内科评分(REMS评分)、MEES评分(动态评价院前急救和急诊复苏的效果和质量),也可以采用其他能反映病人严重程度的评分,各个医护人员统一一个标准即可。
本实施例以EWS评分为例进行说明。EWS评分有助于医护人员动态监测病情变化,早期发现潜在危重病人。医护人员接到病人后,可根据EWS的评分标准对其评分,将EWS评分输入到中央站10。医护人员接到病人后,也可以为病人佩戴移动监护设备30。移动监护设备30根据医护人员设置的监护模式(工作模式)或者根据系统预设的监护模式对病人进行监护,得到监护数据。移动监护设备30将监护数据传输给中央站10。中央站10接收移动监护设备30传输的监护数据,根据监护数据得到病人当前的EWS评分。即中央站10可根据移动监护设备30检测的病人的多项生理参数,按预设的EWS评分标准对病人进行评分,得到其当前的EWS评分。无需医护人员认为判断,减少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步骤5’、根据第一参数,推荐监护设备和监护模式给用户。例如,中央站10在第一参数低于预设的第一阈值时,输出提示用户采用移动监护设备对病人进行间隔监护的第一信息。第一参数低于或等于第一阈值说明病人症状轻微,采用移动监护设备进行间隔监护即可,病人可以自由行动。中央站10在第一参数高于预设的第一阈值时,输出提示用户采用床旁监护仪和/或移动监护设备对病人进行连续监护的信息。第一参数高于第一阈值,可能就需要对病人进行连续监护和评估了,具体中央站10可以输出提示用户采用移动监护设备30对病人进行连续监护的第三信息,也可以输出提示用户采用床旁监护仪20对病人进行连续监护的第二信息;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分处理,本实施例以细分处理为例进行说明,一实施例中步骤5’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51’、中央站10判断第一参数是否高于预设的第一阈值,若是则进入步骤53’,若否则进入步骤52’。
步骤52’、中央站10在第一参数低于预设的第一阈值时,输出提示用户采用移动监护设备对病人进行间隔监护的第一信息。其中,第一信息可以是文字、图形和声音中的至少一种。中央站10输出第一信息,可以是输出第一信息给其人机交互装置的显示屏进行显示,也可以是输出给中央站10的扬声器进行发声;还可以输出给病人佩戴的移动监护设备30,由移动监护设备30的显示屏进行显示或移动监护设备30的扬声器进行发声;还可以输出给床旁监护仪20,由床旁监护仪20的显示屏进行显示或床旁监护仪20的扬声器进行发声,便于快捷的呈现给医护人员。
步骤53’、中央站10判断第一参数是否高于预设的第二阈值,若是则进入步骤55’,若否则进入步骤54’。
步骤54’、中央站10在第一参数介于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之间时,输出提示用户采用移动监护设备30对病人进行连续监护的第三信息。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可根据用户需要进行设置,第二阈值高于第一阈值即可。例如,一实施例中,第一参数介于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之间,说明病人可能不需要住院治疗,但后续可能会变化为需要住院治疗,因此对病人进行移动式的连续监护,即没有限制病人自由,又能随时掌握其生理参数,监护标准恰当合适。同样的,第三信息可以是文字、图形和声音中的至少一种。中央站10输出第三信息,可以是输出第三信息给其人机交互装置的显示屏进行显示,也可以是输出给中央站10的扬声器进行发声;还可以输出给病人佩戴的移动监护设备30,由移动监护设备30的显示屏进行显示或移动监护设备30的扬声器进行发声;还可以输出给床旁监护仪20,由床旁监护仪20的显示屏进行显示或床旁监护仪20的扬声器进行发声。
步骤55’、中央站10在第一参数高于第二阈值时,也可以在第一参数等于第二阈值时,输出提示用户采用床旁监护仪20和移动监护设备30共同对病人进行连续监护的第四信息。一实施例中,第一参数高于或等于第二阈值,说明病人病情变化危险增大,有“潜在危重病”的危险,住专科病房甚至ICU的危险增大,故采用两种设备对其进行连续监护,能起到很好的监护效果。同样的,第四信息可以是文字、图形和声音中的至少一种。中央站10输出第四信息,可以是输出第四信息给其人机交互装置的显示屏进行显示,也可以是输出给中央站10的扬声器进行发声;还可以输出给病人佩戴的移动监护设备30,由移动监护设备30的显示屏进行显示或移动监护设备30的扬声器进行发声;还可以输出给床旁监护仪20,由床旁监护仪20的显示屏进行显示或床旁监护仪20的扬声器进行发声,便于快捷的呈现给医护人员。
除了第一信息、第三信息和第四信息外,第二信息也可以是文字、图形和声音中的至少一种。中央站10输出第二信息,可以是输出第二信息给其人机交互装置的显示屏进行显示,也可以是输出给中央站10的扬声器进行发声;还可以输出给病人佩戴的移动监护设备30,由移动监护设备30的显示屏进行显示或移动监护设备30的扬声器进行发声;还可以输出给床旁监护仪20,由床旁监护仪20的显示屏进行显示或床旁监护仪20的扬声器进行发声。
由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参数采用EWS评分,故对应的第一阈值为第一分数,第二阈值为第二分数。第一分数和第二分数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进行设置,例如一实施例中,第一分数为3分,第二分数为5分。EWS 3分预示着提醒医护人员进行评估,调整处理方案。EWS 5分是鉴别患者严重程度的最佳临界点,大于等于5分需要住院,5分以下则通常不需要住院治疗。
步骤6’、采用推荐的监护设备和监护模式监护病人。具体的,移动监护设备30的工作模式包括连续监护模式和间隔监护模式。可由医护人员将移动监护设备30的工作模式设置为推荐的工作模式,也可以由中央站或床旁监护仪控制移动监护设备30切换对应的工作模式,具体过程在上述实施例中已详细阐述,在此不做赘述。
后续可持续对病人的第一参数进行监控,即步骤6’之后返回步骤4’,若第一参数有变化,则再次推荐监护设备和监护模式给用户,不论病人是好转还是恶化,都有适合他的监护方式,用户据此再进行调整,病人在不同时段都能得到最适合的监护。
有的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监护系统包括如上所述的中央站10和如上所述的移动监护设备30。
移动监护设备30用于佩戴在病人身体上对病人进行监护,得到监护数据。移动监护设备30的工作模式包括连续监护模式和间隔监护模式;移动监护设备30还用于:工作在间隔监护模式,则对病人进行间隔监护,通过第一无线传输方式接收点测设备检测的病人的生理参数数据;将间隔监护得到的监护数据以及点测设备检测的生理参数数据通过第二无线传输方式传输给中央站10;工作在连续监护模式,则对病人进行连续监护;将连续监护得到的监护数据以及点测设备检测的生理参数数据通过第二无线传输方式传输给中央站10。具体监护方法如图3所示,其中图3的监护终端对应是中央站10。有的实施例中,监护系统还可以包括如上所述的点测设备40。中央站10、移动监护设备30和点测设备40的具体功能以及三者相互配合对病人进行监护的过程在上述实施例中已详细阐述,在此不做赘述。
有的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监护系统包括如上所述的床旁监护仪20和如上所述的移动监护设备30。
移动监护设备30用于佩戴在病人身体上对病人进行监护,得到监护数据。移动监护设备30的工作模式包括连续监护模式和间隔监护模式。移动监护设备30还用于:工作在间隔监护模式,则对病人进行间隔监护,通过第一无线传输方式接收点测设备检测的病人的生理参数数据;将间隔监护得到的监护数据以及点测设备检测的生理参数数据通过第二无线传输方式传输给床旁监护仪20;工作在连续监护模式,则与床旁监护仪20配对,共同对病人进行连续监护;将连续监护得到的监护数据以及点测设备40检测的生理参数数据通过第二无线传输方式传输给床旁监护仪20。具体监护方法如图3所示,其中图3的监护终端对应是床旁监护仪20。有的实施例中,监护系统还可以包括如上所述的点测设备40。床旁监护仪20、移动监护设备30和点测设备40的具体功能以及三者相互配合对病人进行监护的过程在上述实施例中已详细阐述,在此不做赘述。
有的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监护系统包括如上所述的移动监护设备30和如上所述的点测设备40。
移动监护设备30用于佩戴在病人身体上对病人进行监护,得到第一监护数据,移动监护设备30与目标监护设备通信连接,例如与移动监护设备30配对的监护设备为目标监护设备。
移动监护设备30包括处理器310、第一无线通信单元320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330。
处理器310通过第一无线通信单元320以第一无线传输方式接收点测设备40检测的病人的生理参数数据,并通过第二无线通信单元330以第二无线传输方式将第一监护数据和接收的点测设备40检测的病人的生理参数数据传输给目标监护设备,其中,第一无线通信单元320与第二无线通信单元330所采用的无线通信协议不同,第一无线传输方式与第二无线传输方式不同。目标监护设备可以是如上所述的中央站、床旁监护仪或另一移动监护设备等。
处理器310还通过第一无线通信单元320以第一无线传输方式接收与病人相关的信息,并将与病人相关的信息与第一监护数据和接收的点测设备40检测的病人的生理参数数据通过第二无线通信单元330以第二无线传输方式一并传输给目标监护设备。其中,“一并传输给目标监护设备”可以表示将这三类数据(与病人相关的信息、第一监护数据、点测设备40检测的病人的生理参数数据)打包成一个数据包一起发送给目标监护设备;当然也可以是分别发送给目标监护设备,并通过“关联信息(如发送给目标监护设备的相同的字符串、随机码、病人姓名、床号等,或是表示三者关联性的列表信息等等,该列表信息也可以事先存储在目标监护设备中,不必通过“发送”的方式进行获取)建立与病人的绑定关系(即,让目标监护设备知道接收的这些信息是属于哪个病人的)。
同样的,移动监护设备30的工作模式包括连续监护模式和间隔监护模式。处理器310还用于在移动监护设备30工作在间隔监护模式时,则控制移动监护设备30对病人进行间隔监护,通过第一无线通信单元320以第一无线传输方式接收点测设备40检测的病人的生理参数数据;将间隔监护得到的监护数据以及点测设备40检测的生理参数数据通过第二无线传输方式传输给目标监护设备。
移动监护设备30传输数据给目标监护设备之前,先与目标监护设备建立通信连接。例如,处理器310还用于通过第一无线通信单元320以第一无线传输的方式从目标监护设备获取连接信息。移动监护设备3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两个或以上)第一无线通信单元320,本实施例中,第一无线通信单元320采用NFC模块,用于与点测设备40、床旁监护仪进行非接触式传输。移动监护设备30若包括一个第一无线通信单元320,则跟点测设备40、床旁监护仪以第一无线传输的方式传输数据使用同一第一无线通信单元320;移动监护设备30若包括多个第一无线通信单元320时,则跟点测设备40、床旁监护仪以第一无线传输的方式传输数据使用不同的第一无线通信单元320。
其中,连接信息可以包括目标监护设备和移动监护设备30中的任一设备的:设备标识码(即设备ID)或序列号码(Serial Number,简称为SN),也可以包括:由其中任一设备(目标监护设备或移动监护设备30)确定的通信信道标识码、IP地址、MAC地址、服务集标识码(Service Set
Identifier,简称为SSID)、WEP(Wired Equivalent Privacy)协议、WPA(Wi-Fi Protected
Access)协议、WPA2协议、WPA3协议、EAP(Extensible
Authentication Protocol)协议等协议相关的信息中的一种;也可以包括目标监护设备或移动监护设备30生成的随机配对码。
当然,有的实施例中,处理器310还可以通过第一无线通信单元320向目标监护设备发送连接信息。例如,处理器310通过第一无线通信单元320广播连接信息。
处理器310基于连接信息,通过第二无线通信单元330与目标监护设备建立采用第二无线传输方式的通信连接;进而基于该通信连接,通过第二无线通信单元与目标监护设备进行数据交互,例如将与病人相关的信息、第一监护数据和点测设备40检测的病人的生理参数数据传输给目标监护设备。
本实施例中,连接信息为目标监护设备生成的随机配对码,该随机配对码可以是一个码,也可以是一对码。其中,目标监护设备生成一个码是指目标监护设备和移动监护设备30这两者之间具有的配对码完全相同,例如该码为1111;目标监护设备生成一对码是指目标监护设备和移动监护设备30这两者之间具有的配对码不相同,但有对应关系,例如目标监护设备生成随机配对码是1111和2222(例如通过数组建立配对关系列表),其中1111传送给移动监护设备30,2222是与1111配对的码,基于这一对码它们两者也可建立通信连接。
如图9所示,一实施例提供的点测设备40包括处理器410和第一无线通信单元420。
点测设备40的处理器410将点测设备40检测的病人的生理参数数据通过其第一无线通信单元420以第一无线传输方式发送给移动监护设备30,以供移动监护设备30通过设置在移动监护设备30上的第二无线通信单元以第二无线传输方式将所接收的点测设备40检测的病人的生理参数数据传输给目标监护设备。具体的,移动监护设备的工作模式包括连续监护模式和间隔监护模式。点测设备40的处理器410在移动监护设备30工作在间隔监护模式时,将其检测的病人的生理参数数据通过第一无线通信单元420以第一无线传输方式发送给移动监护设备30,以供移动监护设备30通过设置在移动监护设备30上的第二无线通信单元330以第二无线传输方式将所接收的点测设备40检测的病人的生理参数数据传输给目标监护设备。其中,点测设备40的第一无线通信单元420与移动监护设备30的第一无线通信单元320是适配的,两者以第一无线传输方式进行通信,具体见前述内容。本实施例中第一无线传输方式与第二无线传输方式不同,相应的,点测设备40和移动监护设备30的第一无线通信单元与移动监护设备30的第二无线通信单元330所采用的无线通信协议不同。
点测设备40的第一无线通信单元420可以是NFC模块,该NFC模块里面可以写入有与病人相关的信息(例如床号、设备号、随机码等,只要能与病人建立绑定关系即可),移动监护设备30靠近点测设备40就能获取该病人相关的信息,类似公交刷卡机刷卡的过程、POS机刷银行卡的过程;同时还能获取点测设备40采集的生理参数数据(例如体温、血氧和血压等),从而移动监护设备30将两者发送至目标监护设备,让目标监护设备知道该体温值来自哪个病人。整个过程操作非常简单高效,自动化程度高。
移动监护设备30和如上所述的点测设备40相互配合对病人进行监护的过程在上述实施例中已详细阐述,在此不做赘述。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实施方式中各种方法的全部或部分功能可以通过硬件的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的方式实现。当上述实施方式中全部或部分功能通过计算机程序的方式实现时,该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介质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随机存储器、磁盘、光盘、硬盘等,通过计算机执行该程序以实现上述功能。例如,将程序存储在设备的存储器中,当通过处理器执行存储器中程序,即可实现上述全部或部分功能。另外,当上述实施方式中全部或部分功能通过计算机程序的方式实现时,该程序也可以存储在服务器、另一计算机、磁盘、光盘、闪存盘或移动硬盘等存储介质中,通过下载或复制保存到本地设备的存储器中,或对本地设备的系统进行版本更新,当通过处理器执行存储器中的程序时,即可实现上述实施方式中全部或部分功能。
本文参照了各种示范实施例进行说明。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在不脱离本文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示范性实施例做出改变和修正。例如,各种操作步骤以及用于执行操作步骤的组件,可以根据特定的应用或考虑与系统的操作相关联的任何数量的成本函数以不同的方式实现(例如一个或多个步骤可以被删除、修改或结合到其他步骤中)。
另外,如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本文的原理可以反映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的计算机程序产品中,该可读存储介质预装有计算机可读程序代码。任何有形的、非暂时性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皆可被使用,包括磁存储设备(硬盘、软盘等)、光学存储设备(CD-ROM、DVD、Blu Ray盘等)、闪存和/或诸如此类。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可被加载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以形成机器,使得这些在计算机上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装置上执行的指令可以生成实现指定的功能的装置。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可以指示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的方式运行,这样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就可以形成一件制造品,包括实现指定功能的实现装置。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以加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一个计算机实现的进程,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可以提供用于实现指定功能的步骤。
虽然在各种实施例中已经示出了本文的原理,但是许多特别适用于特定环境和操作要求的结构、布置、比例、元件、材料和部件的修改可以在不脱离本披露的原则和范围内使用。以上修改和其他改变或修正将被包含在本文的范围之内。
前述具体说明已参照各种实施例进行了描述。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可以在不脱离本披露的范围的情况下进行各种修正和改变。因此,对于本披露的考虑将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意义上的,并且所有这些修改都将被包含在其范围内。同样,有关于各种实施例的优点、其他优点和问题的解决方案已如上所述。然而,益处、优点、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及任何能产生这些的要素,或使其变得更明确的解决方案都不应被解释为关键的、必需的或必要的。本文中所用的术语“包括”和其任何其他变体,皆属于非排他性包含,这样包括要素列表的过程、方法、文章或设备不仅包括这些要素,还包括未明确列出的或不属于该过程、方法、系统、文章或设备的其他要素。此外,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耦合”和其任何其他变体都是指物理连接、电连接、磁连接、光连接、通信连接、功能连接和/或任何其他连接。
具有本领域技术的人将认识到,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基本原理的情况下,可以对上述实施例的细节进行许多改变。因此,本发明的范围应根据以下权利要求确定。
Claims (44)
- 一种监护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床旁监护仪、移动监护设备和中央站,其中,所述床旁监护仪用于监护病人,与所述移动监护设备配对;所述移动监护设备用于佩戴在病人身体上对病人进行监护,得到监护数据;所述移动监护设备的工作模式包括连续监护模式和间隔监护模式;所述移动监护设备还用于:工作在间隔监护模式,则对所述病人进行间隔监护,通过第一无线传输方式接收点测设备检测的病人的生理参数数据;将间隔监护得到的监护数据以及点测设备检测的生理参数数据通过第二无线传输方式传输给所述中央站;工作在连续监护模式,与所述床旁监护仪配对,共同对所述病人进行连续监护;将连续监护得到的监护数据以及点测设备检测的生理参数数据通过第二无线传输方式传输给所述中央站和/或所述配对的床旁监护仪。
-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监护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点测设备;所述点测设备用于基于用户的操作,对病人的至少一项生理参数进行检测,得到生理参数数据;能够通过第一无线传输方式使所述移动监护设备得到所述生理参数数据。
-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监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护系统中,所述移动监护设备的数量多于所述床旁监护仪的数量,一部分所述移动监护设备在工作时分别与一个床旁监护仪配对且共同工作,一部分所述移动监护设备在工作时未与任一床旁监护仪配对。
-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监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监护设备将点测设备检测的生理参数数据通过第二无线传输方式传输给所述中央站,包括:在间隔监护模式,间隔的将点测设备检测的生理参数数据通过第二无线传输方式传输给所述中央站;在连续监护模式,实时的将点测设备检测的生理参数数据通过第二无线传输方式传输给所述中央站。
-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监护系统,其特征在于,当第一床旁监护仪与第一移动监护设备配对且共同工作后,所述第一床旁监护仪还用于与所述第一移动监护设备断开连接,以便与不同于所述第一移动监护设备的第二移动监护设备配对且共同工作。
-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监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监护设备工作在连续监护模式但未与所述床旁监护仪配对,则单独对所述病人进行连续监护;将连续监护得到的监护数据以及点测设备检测的生理参数数据通过第二无线传输方式传输给所述中央站。
- 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监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央站用于:接收所述移动监护设备传输的所述点测设备检测的生理参数数据并按病人进行显示;接收所述移动监护设备传输的监护数据,对接收的所述监护数据进行处理得到生理参数值、生理参数曲线和报警事件中的至少一个,并按病人进行显示;和/或,判断所述生理参数数据是否超过对应的阈值,若是则输出对应的报警信息;和/或,判断所述监护数据中的一个或多个生理参数是否超过对应的阈值,若是则输出对应的报警信息。
- 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监护系统,其特征在于,在第一预设时期,所述床旁监护仪对所述病人进行连续监护;从所述第一预设时期进入到第二预设时期后,所述移动监护设备工作在间隔监护模式;在间隔监护模式得到的监护数据中,预设生理参数超过对应的阈值则进入第三预设时期,所述移动监护设备从所述间隔监护模式切换到所述连续监护模式。
-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监护系统,其特征在于,在第一预设条件和/或用于切换工作模式的指令的触发下,所述移动监护设备从所述连续监护模式切换到所述间隔监护模式;其中,所述第一预设条件包括:所述移动监护设备工作在所述连续监护模式的持续时间超过预设时长,预设时刻到来,或者所述移动监护设备与配对的床旁监护仪断开连接。
- 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监护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移动监护设备未与任一床旁监护仪配对且单独工作在所述间隔监护模式时,所述中央站还用于:获取所述病人当前的EWS评分;在所述EWS评分高于预设分数时,控制所述病人的移动监护设备从所述间隔监护模式切换到所述连续监护模式,或者,输出提示用户将所述移动监护设备与一个所述床旁监护仪进行配对而共同工作并采用所述连续监护模式的信息;和/或在所述移动监护设备未与任一床旁监护仪配对且单独工作在所述连续监护模式时,所述中央站用于:获取所述病人当前的EWS评分;在所述EWS评分低于所述预设分数时,控制所述移动监护设备从所述连续监护模式切换到所述间隔监护模式;和/或,在所述移动监护设备与所述床旁监护仪配对且共同工作在所述连续监护模式时,所述中央站还用于:获取所述病人当前的EWS评分,在所述EWS评分低于所述预设分数时,控制所述移动监护设备从所述连续监护模式切换到所述间隔监护模式,和/或输出提示用户断开所述移动监护设备与配对的所述床旁监护仪的连接的信息。
- 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监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监护设备在连续监护模式对生理参数进行的测量的频率大于间隔监护模式;或者,所述移动监护设备在连续监护模式传输监护数据给所述中央站和/或配对的床旁监护仪的频率大于间隔监护模式。
- 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床旁监护仪用于对病人的血氧参数、血压参数、脉率参数、体温参数、心电参数、呼吸参数、睡眠参数中的至少一个进行测量;所述点测设备检测的生理参数数据包括体温参数数据、血压参数数据、血糖参数数据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移动监护设备得到的监护数据包括血氧参数数据、血压参数数据、脉率参数数据、体温参数数据、心电参数数据、呼吸参数数据、睡眠参数数据、运动参数数据中至少一个。
- 一种监护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中央站;移动监护设备,用于佩戴在病人身体上对病人进行监护,得到监护数据;所述移动监护设备的工作模式包括连续监护模式和间隔监护模式;所述移动监护设备还用于:工作在间隔监护模式,则对所述病人进行间隔监护,通过第一无线传输方式接收点测设备检测的病人的生理参数数据;将间隔监护得到的监护数据以及点测设备检测的生理参数数据通过第二无线传输方式传输给所述中央站;工作在连续监护模式,对所述病人进行连续监护;将连续监护得到的监护数据以及点测设备检测的生理参数数据通过第二无线传输方式传输给所述中央站。
-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监护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点测设备;所述点测设备用于基于用户的操作,对病人的至少一项生理参数进行检测,得到生理参数数据;能够通过所述第一无线传输方式使所述移动监护设备得到所述生理参数数据。
- 如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监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监护设备将点测设备检测的生理参数数据通过第二无线传输方式传输给所述中央站,包括:在间隔监护模式,间隔的将点测设备检测的生理参数数据通过第二无线传输方式传输给所述中央站;在连续监护模式,实时的将点测设备检测的生理参数数据通过第二无线传输方式传输给所述中央站。
- 如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监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无线传输方式为近距离通信;所述移动监护设备将点测设备检测的生理参数数据通过第二无线传输方式传输给所述中央站,包括:将点测设备检测的生理参数数据与病人的标识信息关联,将所述标识信息和所述生理参数数据通过第二无线传输方式传输给所述中央站。
- 如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监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无线传输方式为近距离通信;所述第一无线传输方式与所述第二无线传输方式不同。
- 一种中央站,应用于监护系统,所述监护系统还包括:与所述中央站无线通信连接的移动监护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监护设备用于佩戴在病人身体上对病人进行监护,得到监护数据,通过第一无线传输方式接收点测设备检测的病人的生理参数数据;所述移动监护设备的工作模式包括连续监护模式和间隔监护模式;所述中央站用于:通过第二无线传输方式接收所述移动监护设备工作在间隔监护模式时传输的间隔监护得到的监护数据以及点测设备检测的生理参数数据;通过第二无线传输方式接收所述移动监护设备工作在连续监护模式时传输的连续监护得到的监护数据以及点测设备检测的生理参数数据;按病人显示所述点测设备检测的生理参数数据;对接收的所述监护数据进行处理得到生理参数值、生理参数曲线和报警事件中的至少一个,并按病人进行显示。
- 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中央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无线传输方式为近距离通信;所述移动监护设备将点测设备检测的生理参数数据通过第二无线传输方式传输给所述中央站,包括:将点测设备检测的生理参数数据与病人的标识信息关联,将所述标识信息和所述生理参数数据通过第二无线传输方式传输给所述中央站。
- 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中央站,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央站还用于:按病人显示所述点测设备检测的生理参数数据时,还显示所述点测设备的标识或者还显示所述生理参数数据的采集时间。
- 一种监护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床旁监护仪;移动监护设备,用于佩戴在病人身体上对病人进行监护,得到监护数据;所述移动监护设备的工作模式包括连续监护模式和间隔监护模式;所述移动监护设备还用于:工作在间隔监护模式,则对所述病人进行间隔监护,通过第一无线传输方式接收点测设备检测的病人的生理参数数据;将间隔监护得到的监护数据以及点测设备检测的生理参数数据通过第二无线传输方式传输给所述床旁监护仪;工作在连续监护模式,与所述床旁监护仪配对,共同对所述病人进行连续监护;将连续监护得到的监护数据以及点测设备检测的生理参数数据通过第二无线传输方式传输给所述床旁监护仪。
- 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监护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点测设备;所述点测设备用于基于用户的操作,对病人的至少一项生理参数进行检测,得到生理参数数据;能够通过所述第一无线传输方式使所述移动监护设备得到所述生理参数数据。
- 一种监护系统,包括移动监护设备和点测设备,所述移动监护设备用于佩戴在病人身体上对病人进行监护,得到第一监护数据,所述移动监护设备与目标监护设备通信连接;所述点测设备用于检测病人的生理参数数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监护设备包括处理器、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所述移动监护设备通过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以第一无线传输方式接收所述点测设备检测的病人的生理参数数据,并通过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单元以第二无线传输方式将所述第一监护数据和接收的所述点测设备检测的病人的生理参数数据传输给所述目标监护设备,其中,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与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单元所采用的无线通信协议不同,所述第一无线传输方式与所述第二无线传输方式不同。
- 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监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监护设备还通过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以所述第一无线传输方式接收与病人相关的信息,并将所述与病人相关的信息与所述第一监护数据和接收的所述点测设备检测的病人的生理参数数据通过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单元以所述第二无线传输方式一并传输给所述目标监护设备。
- 如权利要求23或24的监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如下操作:通过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以所述第一无线传输的方式从所述目标监护设备获取连接信息,或者,向所述目标监护设备发送连接信息;基于所述连接信息,通过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单元与所述目标监护设备建立采用所述第二无线传输方式的通信连接;基于所述通信连接,通过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单元与所述目标监护设备进行数据交互。
- 如权利要求23至25中任一项所述的监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监护设备为中央站、床旁监护仪或另一移动监护设备。
- 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监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监护设备的工作模式包括连续监护模式和间隔监护模式;所述移动监护设备还用于:工作在间隔监护模式,则对所述病人进行间隔监护,通过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以所述第一无线传输方式接收所述点测设备检测的病人的生理参数数据;将间隔监护得到的监护数据以及点测设备检测的生理参数数据通过所述第二无线传输方式传输给所述目标监护设备。
- 一种点测设备,应用于监护系统,所述监护系统还包括:与所述点测设备无线通信连接的移动监护设备,以及与所述移动监护设备无线通信连接的目标监护设备,其中,所述移动监护设备用于佩戴在病人身体上对病人进行监护,得到第一监护数据,所述移动监护设备与目标监护设备通信连接并采集的所述监护数据发送给所述目标监护设备,所述点测设备检测病人的生理参数数据,其特征在于,所述点测设备包括处理器和第一无线通信单元,所述点测设备将其检测的病人的生理参数数据通过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以第一无线传输方式发送给所述移动监护设备,以供所述移动监护设备通过设置在所述移动监护设备上的第二无线通信单元以第二无线传输方式将所接收的所述点测设备检测的病人的生理参数数据传输给所述目标监护设备,其中,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与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单元所采用的无线通信协议不同,所述第一无线传输方式与所述第二无线传输方式不同。
- 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点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监护设备为中央站、床旁监护仪或另一移动监护设备。
- 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点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监护设备的工作模式包括连续监护模式和间隔监护模式,所述点测设备在所述移动监护设备工作在所述间隔监护模式时,将其检测的病人的生理参数数据通过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以第一无线传输方式发送给所述移动监护设备,以供所述移动监护设备通过设置在所述移动监护设备上的第二无线通信单元以第二无线传输方式将所接收的所述点测设备检测的病人的生理参数数据传输给所述目标监护设备。
- 一种监护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移动监护设备工作在间隔监护模式,对病人进行间隔监护,通过第一无线传输方式接收点测设备检测的病人的生理参数数据;将间隔监护得到的监护数据以及点测设备检测的生理参数数据通过第二无线传输方式传输给中央站;移动监护设备工作在连续监护模式,与床旁监护仪配对,共同对所述病人进行连续监护;将连续监护得到的监护数据以及点测设备检测的生理参数数据通过第二无线传输方式传输给所述中央站和/或所述配对的床旁监护仪。
- 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监护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监护设备的数量多于所述床旁监护仪的数量,一部分所述移动监护设备在工作时分别与一个床旁监护仪配对且共同工作,一部分所述移动监护设备在工作时未与任一床旁监护仪配对。
- 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监护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监护设备将点测设备检测的生理参数数据通过第二无线传输方式传输给所述中央站,包括:在间隔监护模式,间隔的将点测设备检测的生理参数数据通过第二无线传输方式传输给所述中央站;在连续监护模式,实时的将点测设备检测的生理参数数据通过第二无线传输方式传输给所述中央站。
- 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监护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无线传输方式为近距离通信;所述移动监护设备将点测设备检测的生理参数数据通过第二无线传输方式传输给所述中央站,包括:将点测设备检测的生理参数数据与病人的标识信息关联,将所述标识信息和所述生理参数数据通过第二无线传输方式传输给所述中央站。
- 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监护方法,其特征在于,当第一床旁监护仪与第一移动监护设备配对且共同工作后,所述第一床旁监护仪还用于与所述第一移动监护设备断开连接,以便与不同于所述第一移动监护设备的第二移动监护设备配对且共同工作。
- 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监护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所述移动监护设备工作在连续监护模式但未与所述床旁监护仪配对,则单独对所述病人进行连续监护;将连续监护得到的监护数据以及点测设备检测的生理参数数据通过第二无线传输方式传输给所述中央站。
- 如权利要求31至36中任一项所述的监护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中央站接收所述移动监护设备传输的所述点测设备检测的生理参数数据并按病人进行显示;接收所述移动监护设备传输的监护数据,对接收的所述监护数据进行处理得到生理参数值、生理参数曲线和报警事件中的至少一个,并按病人进行显示;和/或,判断所述生理参数数据是否超过对应的阈值,若是则输出对应的报警信息;和/或,判断所述监护数据中的一个或多个生理参数是否超过对应的阈值,若是则输出对应的报警信息。
- 如权利要求31至37中任一项所述的监护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在第一预设时期,所述床旁监护仪对所述病人进行连续监护;从所述第一预设时期进入到第二预设时期后,所述移动监护设备工作在间隔监护模式;在间隔监护模式得到的监护数据中,预设生理参数超过对应的阈值则进入第三预设时期,所述移动监护设备从所述间隔监护模式切换到所述连续监护模式。
- 如权利要求38所述的监护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在第一预设条件和/或用于切换工作模式的指令的触发下,所述移动监护设备从所述连续监护模式切换到所述间隔监护模式;其中,所述第一预设条件包括:所述移动监护设备工作在所述连续监护模式的持续时间超过预设时长,预设时刻到来,或者所述移动监护设备与配对的床旁监护仪断开连接。
- 如权利要求31至39中任一项所述的监护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在所述移动监护设备未与任一床旁监护仪配对且单独工作在所述间隔监护模式时,所述中央站还用于:获取所述病人当前的EWS评分;在所述EWS评分高于预设分数时,控制所述病人的移动监护设备从所述间隔监护模式切换到所述连续监护模式,或者,输出提示用户将所述移动监护设备与一个所述床旁监护仪进行配对而共同工作并采用所述连续监护模式的信息;和/或在所述移动监护设备未与任一床旁监护仪配对且单独工作在所述连续监护模式时,所述中央站用于:获取所述病人当前的EWS评分;在所述EWS评分低于所述预设分数时,控制所述移动监护设备从所述连续监护模式切换到所述间隔监护模式;和/或,在所述移动监护设备与所述床旁监护仪配对且共同工作在所述连续监护模式时,所述中央站还用于:获取所述病人当前的EWS评分,在所述EWS评分低于所述预设分数时,控制所述移动监护设备从所述连续监护模式切换到所述间隔监护模式,和/或输出提示用户断开所述移动监护设备与配对的所述床旁监护仪的连接的信息。
- 如权利要求31至40中任一项所述的监护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监护设备在连续监护模式对生理参数进行的测量的频率大于间隔监护模式;或者,所述移动监护设备在连续监护模式传输监护数据给所述中央站和/或配对的床旁监护仪的频率大于间隔监护模式。
- 一种监护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移动监护设备工作在间隔监护模式,对病人进行间隔监护,通过第一无线传输方式接收点测设备检测的病人的生理参数数据;将间隔监护得到的监护数据以及点测设备检测的生理参数数据通过第二无线传输方式传输给中央站;工作在连续监护模式,对所述病人进行连续监护;将连续监护得到的监护数据以及点测设备检测的生理参数数据通过第二无线传输方式传输给所述中央站。
- 一种监护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移动监护设备工作在间隔监护模式,则对病人进行间隔监护,通过第一无线传输方式接收点测设备检测的病人的生理参数数据;将间隔监护得到的监护数据以及点测设备检测的生理参数数据通过第二无线传输方式传输给床旁监护仪;工作在连续监护模式,与所述床旁监护仪配对,共同对所述病人进行连续监护;将连续监护得到的监护数据以及点测设备检测的生理参数数据通过第二无线传输方式传输给所述床旁监护仪。
- 如权利要求31-43中任一项所述的监护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无线传输方式为近距离通信;所述第一无线传输方式与所述第二无线传输方式不同。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051456 | 2021-09-08 | ||
CN2021110514567 | 2021-09-08 | ||
PCT/CN2022/117914 WO2023036264A1 (zh) | 2021-09-08 | 2022-09-08 | 一种监护方法和监护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940058A true CN117940058A (zh) | 2024-04-26 |
Family
ID=85388406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1074267.6A Pending CN115770015A (zh) | 2021-09-08 | 2022-09-02 | 可穿戴的移动监测设备、监护系统和数据传输方法 |
CN202280059716.1A Pending CN117940064A (zh) | 2021-09-08 | 2022-09-02 | 可穿戴的移动监测设备、监护系统和数据传输方法 |
CN202280061031.0A Pending CN117940058A (zh) | 2021-09-08 | 2022-09-08 | 一种监护方法和监护系统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1074267.6A Pending CN115770015A (zh) | 2021-09-08 | 2022-09-02 | 可穿戴的移动监测设备、监护系统和数据传输方法 |
CN202280059716.1A Pending CN117940064A (zh) | 2021-09-08 | 2022-09-02 | 可穿戴的移动监测设备、监护系统和数据传输方法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20240212808A1 (zh) |
EP (2) | EP4400036A1 (zh) |
CN (3) | CN115770015A (zh) |
WO (2) | WO2023036065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4197739A1 (zh) * | 2023-03-30 | 2024-10-03 | 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监护系统及移动监测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AU2004224345B2 (en) * | 2003-03-21 | 2010-02-18 | Welch Allyn, Inc. | Personal status physiologic monitor system and architecture and related monitoring methods |
DE102005019111A1 (de) * | 2005-04-25 | 2006-10-26 | Siemens Ag | Medizinisches System zur funkbasierten Fernüberwachung des Aufenthaltsortes eines Patienten |
EP2424433A4 (en) * | 2009-04-27 | 2014-05-07 | Spacelabs Healthcare Llc | MULTIMODE PORTABLE PATIENT MONITORING SYSTEM |
CN101653358A (zh) * | 2009-09-17 | 2010-02-24 | 上海交通大学 | 移动便携式急救监测装置 |
US9195799B2 (en) * | 2011-02-08 | 2015-11-24 | Aulisa Medtech International, Inc. | Wireless patient monitoring system |
KR102463383B1 (ko) * | 2015-02-27 | 2022-11-04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생체 신호 측정을 위한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착용형 전자 장치 |
WO2017214930A1 (zh) * | 2016-06-16 | 2017-12-2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可穿戴设备与移动终端之间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
CN106510688A (zh) * | 2016-12-21 | 2017-03-22 | 北京品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植入式远程监测定位系统 |
CN206836874U (zh) * | 2016-12-23 | 2018-01-05 | 郑州祥和盛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院前医疗急救终端 |
CN111528817A (zh) * | 2020-05-11 | 2020-08-14 | 为麦智能科技(天津)有限公司 | 生理参数监护方法、监护中心、系统及可穿戴设备 |
-
2022
- 2022-09-02 CN CN202211074267.6A patent/CN115770015A/zh active Pending
- 2022-09-02 CN CN202280059716.1A patent/CN117940064A/zh active Pending
- 2022-09-02 WO PCT/CN2022/116917 patent/WO2023036065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2-09-02 EP EP22866528.7A patent/EP4400036A1/en active Pending
- 2022-09-08 CN CN202280061031.0A patent/CN117940058A/zh active Pending
- 2022-09-08 WO PCT/CN2022/117914 patent/WO2023036264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2-09-08 EP EP22866725.9A patent/EP4400032A1/en active Pending
-
2024
- 2024-03-08 US US18/600,567 patent/US20240212808A1/en active Pending
- 2024-03-08 US US18/600,561 patent/US20240206733A1/en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3036264A1 (zh) | 2023-03-16 |
CN115770015A (zh) | 2023-03-10 |
EP4400032A1 (en) | 2024-07-17 |
US20240206733A1 (en) | 2024-06-27 |
WO2023036065A1 (zh) | 2023-03-16 |
US20240212808A1 (en) | 2024-06-27 |
CN117940064A (zh) | 2024-04-26 |
EP4400036A1 (en) | 2024-07-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080287748A1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physiological data readings, transmission and presentation | |
US20140379369A1 (en) | Patient Identification and Monitoring System | |
JP2006520657A (ja) | 個人状態生理学的監視システム及び構造、及びモニタリング方法 | |
US10448831B2 (en) | Wearable sensor | |
CN109644327A (zh) | 用于传感器系统和接收器之间的无线数据通信的方法,用于无线数据通信的系统,以及计算机程序产品 | |
EP3189774B1 (en) | Medical sensor as well as using method therefor and operating device thereof | |
KR20140117163A (ko) | 생체 정보 측정 시계 및 생체 정보 측정 방법 | |
US20210321870A1 (en) | Recovery monitor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hospitalized patient, and storage medium | |
CN104039217A (zh) | 解锁体域网 | |
KR20140049795A (ko) | 환자 관리 시스템 및 이를 이용한 환자 관리 방법 | |
US10667687B2 (en) | Monitoring system for physiological parameter sensing device | |
KR101381136B1 (ko) | 삼채널 심전도 데이터를 통신하는 블루투스 모듈 및 이를 이용한 무선 심전도 측정 시스템 | |
US20140310024A1 (en) | Wifi cloud electronic vital-sign monitoring system | |
US20240206733A1 (en) | Monitoring method and monitoring system | |
US20190006030A1 (en) | Automated healthcare system | |
CN203276282U (zh) | 远程医疗信息系统 | |
Karunanithi et al. | An innovative technology to support independent living: the smarter safer homes platform | |
Shieh et al. | An emergency care system using RFID and Zigbee techniques | |
KR20140022215A (ko) | U-헬스케어 시스템용 중계 단말기 및 매니저 서버 | |
KR101148424B1 (ko) | 유비쿼터스 환경에서 유무선 네트워크를 통한 헬스 케어 시스템 | |
US11005575B2 (en) | Wireless sensors in medical environments | |
WO2023036272A1 (zh) | 一种用于术后康复的监护方法和监护系统 | |
US20100128636A1 (en) | Sensor network with rapid, intuitive configuration | |
Khaliq et al. | An emergency alert system for elderly/special people using VANET and WBAN | |
Spanakis et al. | Connection between biomedical telemetry and telemedicin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