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717404B - 骨钉结合器及脊柱稳定系统 - Google Patents
骨钉结合器及脊柱稳定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717404B CN117717404B CN202410175430.0A CN202410175430A CN117717404B CN 117717404 B CN117717404 B CN 117717404B CN 202410175430 A CN202410175430 A CN 202410175430A CN 117717404 B CN117717404 B CN 11771740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land
- rod
- guide
- cavity
- elastic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10000000988 bone and bone Anatomy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7
- 230000006641 stabilisat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8000011105 stabiliz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10000004907 gland Anatomy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4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7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7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7
- 230000005489 elastic deform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5253 clad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70 lim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087 stabilizing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11230 bind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08000020307 Spinal diseas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01069 Ti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927 fu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560 biocompatibl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3205 muscl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5515 penet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642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829 re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1519 tissu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472 traum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411 adver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814 drug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40079593 drug Drug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513 implant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764 inhibitory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4759 maintenance of lo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387 muscula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856 pa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946 reduct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225 therapeu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骨钉结合器及脊柱稳定系统,该骨钉结合器包括第一保持部件,其柱状腔以及第一容置槽;第二保持部件,其位于柱状腔中,第二保持部件包括主体部、结合部以及弹性部;弹性部能够进行轴向上的伸缩弹性变形以及矢状平面内的枢转弹性变形;主体部具有第二容置槽;第一容置槽与第二容置槽共同接纳杆状部件;第二压盖用于挤压杆状部件以与主体部固定;通过旋拧第一压盖以朝下推抵第二压盖,主体部带动杆状部件下移以将杆状部件压靠于第一容置槽的槽底,从而使杆状部件与第一保持部件固定;通过反向旋拧第一压盖而释放第二压盖,弹性部轴向复位而推抵主体部以带动杆状部件远离第一容置槽的槽底而释放杆状部件。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脊柱的器械,尤其涉及一种骨钉结合器及脊柱稳定系统。
背景技术
利用脊柱稳定系统采用外科手段治疗严重的骨性脊柱疾病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利用药物、主动锻炼的治疗效果,例如,对于椎骨骨折的创伤性脊柱疾病,脊柱稳定系统用于使骨折的椎骨复位至正常的外形和形态,并避免临近组织影响骨折的椎骨,再例如,对于脊柱变形的脊柱疾病(具体例如,椎骨反向后弓),脊柱稳定系统用于重建脊柱的正常的生理曲线。
脊柱稳定系统通常包括:用于提供支撑以重建脊柱曲线的杆状部件以及用于将骨钉(如,椎弓根骨钉)串联在杆状部件上的接合器,从而杆状部件、结合器、骨钉之间建立连接关系而对脊柱起到支撑作用。
在传统的脊柱稳定系统中,结合器以固定方式连接至杆状部件上,具体地,结合器包括保持部件和压盖,骨钉的尾部形成于保持部件的底部,保持部件具有自顶部朝下延伸且径向贯通的容置槽,杆状部件被容置槽接纳,压盖旋入至保持部件中以压紧杆状部件,从而使结合器与杆状部件固定。可以理解地是,这样的脊柱稳定系统对脊柱的支撑基本上是刚性的,而这种刚性支撑的脊柱稳定系统在治疗骨性脊柱疾病时导致与结合器对应的所有椎骨的活动度(矢状平面内的枢转)被完全抑制,这会导致如下不利后果:非问题椎骨被施加所不希望的抑制,例如,在脊柱稳定系统针对治疗骨折时,骨折节段和临近节段的椎骨的活动度希望被抑制,而远离骨折区域的远端节段的椎骨不希望被抑制却被抑制,若治疗周期长,远端节段的椎骨的活动度可能部分丧失或拆除稳定系统后椎骨的活动度需要更长时间的恢复。
为改善脊柱稳定系统所带来的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中,将不希望被完全抑制的椎骨所对应的结合器配置成在矢状平面内使杆状部件与结合器能够相对枢转,从而释放椎骨的活动度。为此,在传统的结合器的基础上增加如下配置:在保持部件内增设上配合部件和下配合部件,上配合部件与下配合部件通过柱面或球面滑动配合,压盖将杆状部件压靠在上配合部件而与其结合,从而通过上配合部件与下配合部件之间的滑动配合而使得结合器与杆状部件能够在矢状平面进行微转以释放椎骨的活动度。在一些改进的结合器中,还将结合器配置成:使得骨钉与结合器能够相对调整角度,并在调整角度后使骨钉与结合器固定。
然而,现有技术中的安装有上述结合器的脊柱稳定系统在治疗骨性脊柱疾病过程中仍存在如下问题:
1、不可避免的,植入脊柱稳定系统后,脊柱附近的肌肉组织驱动能力下降,尤其造成肌肉组织在使得椎骨在矢状平面的俯、仰后的复位过程困难,而上述的结合器借由柱面或球面配合仅仅具备允许椎骨枢转的功能,对于椎骨枢转(俯、仰)后复位并没有贡献。
2、结合器不但对椎骨枢转后的复位没有贡献,并且结合器中的上配合部件与下配合部件的配合面(柱面或球面)之间的摩擦力还抑制椎骨枢转后复位。
3、在上述的改进的结合器中,骨钉相对于保持部件的调整和固定是通过下配合部件对骨钉的释放和挤压实现,而结合器与杆状部件的相对枢转又倚靠上配合部件与下配合部件的结合面配合实现,这导致:若使得结合器与柱状部件之间形成摩擦力较小的配合,则可能导致下配合部件对骨钉的的挤压力不足,进而导致骨钉相对于结合器的稳定性不足。
4、上述的滑动配合的结合器仅适用于非问题椎骨,对于问题椎骨仍需要以固定方式与杆状部件连接的结合器,这导致需要针对不同节段的椎骨使用不同的结合器,这势必增加了系统所使用结合器的类型。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骨钉结合器及脊柱稳定系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骨钉结合器,包括:
第一保持部件,其具有自顶部轴向朝下延伸的柱状腔以及自顶部轴向朝下延伸且径向贯通以用于接纳杆状部件的第一容置槽;椎弓根骨钉结合于所述第一保持部件的底部;
第二保持部件,其位于所述柱状腔中,所述第二保持部件包括主体部、位于所述主体部的下方并与所述主体部轴向间隔布置且定位于所述柱状腔中的结合部以及连接于所述主体部与所述结合部之间的弹性部;所述弹性部能够进行轴向上的伸缩弹性变形以及矢状平面内的枢转弹性变形;所述主体部具有自顶部轴向朝下延伸且径向贯通以用于接纳所述杆状部件的第二容置槽;
第一压盖,其自所述第一保持部件的顶部旋入所述柱状腔中;第二压盖,其旋合于所述第二保持部件的主体部的顶部,所述第二压盖位于所述第一压盖的下方;所述第一容置槽与所述第二容置槽共同接纳所述杆状部件;所述第二压盖用于挤压所述杆状部件以将所述杆状部件压靠于所述第二容置槽的槽底,从而将所述杆状部件与所述主体部固定;
通过旋拧所述第一压盖以朝下推抵所述第二压盖,所述主体部带动所述杆状部件下移以将所述杆状部件压靠于所述第一容置槽的槽底,从而使所述杆状部件与所述第一保持部件固定;通过反向旋拧所述第一压盖而释放所述第二压盖,所述弹性部轴向复位而推抵所述主体部以带动所述杆状部件远离所述第一容置槽的槽底而释放所述杆状部件,从而允许所述第一保持部件在矢状平面内枢转,在枢转后,所述弹性部产生枢转弹性变形,从而使得所述第一保持部件具有主动复位能力。
优选地,所述柱状腔轴向贯通至所述第一保持部件的底部,所述柱状腔的底部形成有锥形面;所述柱状腔的下部装设有包覆套,所述包覆套具有周向排布的弹性臂,所述弹性臂围成底部具有接收槽口的球状腔,所述椎弓根骨钉的球冠部自所述接收槽口进入所述球状腔中;所述骨钉结合器还包括分隔部件和压环;所述包覆套的上方的所述柱状腔上配置有导向腔;所述分隔部件包括推盘以及一体形成于所述推盘上方的导向套;所述推盘与所述导向腔滑动配合,所述第二保持部件的结合部插入至所述导向套的内孔中并能够相对于所述导向套轴向滑动;所述压环套设于所述导向套外并位于所述推盘的上方且与所述柱状腔的腔壁旋合,通过旋拧所述压环而朝下推抵所述推盘进而推抵所述包覆套下移,以使所述锥形面迫使所述弹性臂抱紧所述椎弓根骨钉的球冠部。
优选地,所述骨钉结合器还包括弹力顶推机构;所述弹力顶推机构包括:导向孔,其开设于所述第一压盖的底部的中央;顶推部件,其包括导向柱以及一体形成于所述导向柱的底部的球形凸起,所述导向柱装设于所述导向孔中,所述球形凸起朝向所述第二压盖;弹簧部件,其位于所述导向孔中并介于所述导向孔的孔底与所述导向柱之间以用于向所述顶推部件施加弹力;其中:在所述第一压盖通过旋拧朝下推抵所述第二压盖以使得所述杆状部件抵靠于所述第一容置槽的槽底时,所述球形凸起回缩于所述导向孔中以使得所述第一压盖的底部压靠于所述第二压盖上;在所述第一压盖通过反向旋拧而上移以使得所述杆状部件释放后,所述弹簧部件推抵所述顶推部件以使得所述球形凸起凸出于所述第一压盖的底部而将所述第二压盖支离所述第一压盖。
优选地,所述导向腔的底部形成有朝下的限位台,所述限位台用于对所述包覆套的上移进行限位;所述导向腔的腔壁上开设有第一键槽,所述第一键槽自所述导向腔的顶部朝下延伸一段而形成为轴向上的盲槽,所述分隔部件的推盘的外周面上具有第一导向键,所述第一导向键与所述第一键槽配合,从而限制所述分隔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一保持部旋转,且对所述分隔部件的下移进行限位。
优选地,所述弹性部包括两个弹性弯板,两个所述弹性弯板关于与矢状平面正交的竖向平面对称布置;其中:两个所述弹性弯板的中部均径向朝内弯曲。
优选地,自所述第一保持部件的顶部朝下开设有周向排布的多个第一半圆孔,所述第一半圆孔径向贯通所述柱状腔的腔壁,自所述第一压盖的边缘开设有一个第二半圆孔,通过旋拧所述第一压盖而使得所述第二半圆孔与所述第一半圆孔对准以围成销孔;所述骨钉结合器还包括锁止部件,所述锁止部件包括板条、形成于所述板条的第一端的销钉、形成于所述板条的第二端的通孔,所述销钉用于插入至所述销孔中。
优选地,所述第二保持部件的底部与所述分隔部件的推盘的底部之间具有贯通的操作孔。
优选地,所述第一压盖、所述第二压盖、所述压环均形成有用于接收旋拧工具的多边形施力部,所述第一压盖与所述第一保持部件的柱状腔的腔壁旋合,所述第二压盖与所述第二保持部件的主体部的外周面旋合,所述压环与所述第一保持部件的柱状腔的腔壁旋合。
优选地,所述结合部的外周面上具有第二导向键,所述导向套的内孔壁上开设有第二键槽。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脊柱稳定系统,包括杆状部件、椎弓根骨钉,还包括用于串联至所述杆状部件上并与椎弓根骨钉结合的多个上述的骨钉结合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骨钉结合器及脊柱稳定系统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所提供的骨钉结合器对枢转后的椎骨具有主动复位作用。
2、本发明所提供的骨钉结合器利用分隔部件与压环以及第二保持部件配合而能够避免在保持部件被释放后影响包覆套对椎弓根骨钉的固定。
3、本发明所提供的骨钉结合器不但可用于固定问题椎骨,也可用于维持正常椎骨枢转,从而使得本发明的脊柱稳定系统仅使用该种类型的结合器即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提供的结合器的立体分解视图。
图2为以竖向平面作为剖切面的结合器的立体剖视图(杆状部件处于与第一保持部件固定的状态)。
图3为本发明所提供的结合器的立体外形视图(杆状部件处于与第一保持部件固定的状态)。
图4为以竖向平面作为剖切面的结合器的立体剖视图(杆状部件处于被释放的状态)。
图5为本发明所提供的结合器的立体外形视图(杆状部件处于被释放的状态)。
图6为以矢状平面作为剖切面的结合器的平面剖视图(杆状部件处于被释放的状态,第一保持部件处于枢转状态)。
图7为本发明所提供的脊柱稳定系统植入脊柱后状态视图。
图中:
10-第一保持部件;11-第一容置槽;111-第一V形结构;12-柱状腔;13-锥形面;14-导向腔;141-第一键槽;15-限位台;16-第一半圆孔;20-第二保持部件;21-主体部;211-第二容置槽;212-第二V形结构;22-弹性部;221-弹性弯板;23-结合部;231-第二导向键;30-分隔部件;31-推盘;311-第一导向键;32-导向套;321-第二键槽;40-包覆套;41-球状腔;42-弹性臂;51-第一压盖;511-环形面;512-环形凸起;513-第二半圆孔;52-第二压盖;53-压环;60-弹力顶推机构;61-顶推部件;611-导向柱;612-球形凸起;62-弹簧部件;63-挡环;64-导向孔;70-锁止部件;71-销钉;72-螺钉;80-操作孔;100-结合器;200-杆状部件;300-椎弓根骨钉;301-轴杆;302-球冠部;400-椎间融合器;500-椎骨;600-椎间盘。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7所示,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骨钉结合器100以及包括该骨钉结合器100的脊柱稳定系统,该脊柱稳定系统除包括结合器100外还包括杆状部件200和椎弓根骨钉300,在脊柱稳定系统中,若干椎弓根骨钉300用于沿脊柱的椎骨500的排列方向对应旋入椎骨500中,与椎弓根骨钉300相同数量的结合器100串联至杆状部件200上,并分别对应与椎弓根骨钉300结合,从而,杆状部件200、结合器100、椎弓根骨钉300之间的连接关系使得脊柱稳定系统对脊柱中的包括问题椎骨500和正常椎骨500在内的若干节段的椎骨500进行支撑。
本发明所提供的脊柱稳定系统可用于治疗如单个或多个节段的椎骨500骨折的创伤性脊柱疾病,也可用于治疗如至少两个节段的椎骨500在矢状平面内的角度改变以导致脊柱反向后弓的陈旧性变形的脊柱疾病,还可以用于治疗人体椎间盘600损坏而需要融合器替换椎间盘600的脊柱疾病。
本发明所提供的脊柱稳定系统一方面致力于降低在治疗脊柱过程中对正常椎骨500、椎间盘600的影响,具体而言,例如,通过改善正常椎骨500在矢状平面内进行俯、仰后的复位能力而降低对正常椎骨500、椎间盘600的影响;另一方面致力于改善杆状部件200、结合器100、椎弓根骨钉300之间连接、配合关系;又一方面致力于减少结合器100的类型。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发明所提供的结合器100包括:第一保持部件10、第二保持部件20、包覆套40、分隔部件30以及第一压盖51、第二压盖52、压环53;结合器100的这些部件可由相同的生物性相容的材料制成,也可由不同的生物性相容的材料制成,可以使用的材料包括:金属、聚合物以及陶瓷,金属材料优选为钛合金,尤其是第二保持部件20优选使用高弹性的钛合金,包覆套40优选使用聚合物,其他部件,如,第一保持部件10、分隔部件30、第一压盖51、第二压盖52、压环53优选使用钛合金。
如图1和图2并结合图3所示,第一保持部件10的外形大致为柱状外形,该第一保持部件10具有自其顶部轴向朝下延伸并贯通至底部的柱状腔12以及自其顶部轴向朝下延伸至中下部且径向贯通外周面的第一容置槽11,杆状部件200可从第一保持部件10的顶部进入到第一容置槽11中而被第一容置槽11接纳,并通过将杆状部件200压靠至第一容置槽11的槽底而将杆状部件200固定。在一些优选结构中,第一容置槽11的槽底配置成由两个斜面围成的V形结构(不妨称为第一V形结构111),通过将杆状部件200压靠至V形结构上而能够提高对杆状部件200的固定效果。柱状腔12的上部的腔壁上配置有内螺纹,第一压盖51的外周面配置有与内螺纹配合的外螺纹,从而,第一压盖51可从第一保持部件10的顶部旋入柱状腔12的上部。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保持部件20位于第一保持部件10的柱状腔12中,该第二保持部件20包括:主体部21、弹性部22以及结合部23。主体部21的外形大致为柱状外形,主体部21的径向尺寸小于对应位置的柱状腔12的径向尺寸,从而主体部21与柱状腔12之间形成预留空隙,该预留空隙允许主体部21能够在一定角度内枢转,并且主体部21的顶部低于第一保持部件10的顶部;主体部21具有自其顶部轴向朝下延伸至中下部且径向贯通至外周面的第二容置槽211,并且,使得主体部21的第二容置槽211的贯通方向与第一保持部件10的第一容置槽11的贯通方向相同,并均大致位于矢状平面内,从而,在杆状部件200落入第一容置槽11中时,杆状部件200也同时落入第二容置槽211中,第二容置槽211与第一容置槽11共同接纳杆状部件200。在一些优选结构中,第二容置槽211的槽底也配置成V形结构(不妨称为第二V形结构212)。主体部21的上部的外周面上配置有外螺纹,第二压盖52的内壁配置有内螺纹,从而,第二压盖52可旋合至主体部21的顶部,该第二压盖52的底部的轴向凸出部用于直接压靠杆状部件200,如图2所示,通过旋紧第二压盖52而将杆状部件200压靠在主体部21件的第二容置槽211的槽底,从而使杆状部件200与主体部21固定。
如图1和图2所示,结合部23位于主体部21的下方,弹性部22位于主体部21与结合部23之间,并且弹性部22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主体部21和结合部23上。将弹性部22配置成具有如下弹性变形特点:弹性部22能够进行轴向上的伸缩弹性变形以及矢状平面内的枢转弹性变形,如此,在主体部21受到朝下的推抵力时,主体部21可相对于结合部23下移,如图4所示,而在减小或撤销对主体部21的推抵力后,弹性部22轴向弹性复位而推抵主体部21上移,以及,如图6所示,第一保持部件10能够在矢状平面内枢转并产生复位趋势,而在枢转后,弹性部22借由枢转弹性变形而使得第一保持部件10能够主动复位。第一容置槽11与第二容置槽211的槽底的位置关系为:在弹性部22轴向复位后,第二容置槽211的槽底高于第一容置槽11的槽底,弹性部22被压缩后,第二容置槽211的槽底与第一容置槽11的槽底齐平。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体结构的弹性部22,如图4和图6所示,该弹性部22包括两个弹性弯板221,两个弹性弯板221关于与矢状平面正交的竖向平面对称,两个弹性弯板221的中部具有径向朝内弯曲的弯折部,如此,两个弹性弯板221通过同步改变弯折角度而实现轴向弹性变形,而通过增大一个弹性弯板221的弯折角度,减小一个弹性弯板221的弯折角度而实现在矢状平面内的枢转弹性变形。这种结构的弹性部22尤其有利的是能够与容置槽(第一容置槽11和第二容置槽211)配合而限制第一保持部件10在竖向平面内枢转。
如图2所示,包覆套40位于柱状腔12的下部,该包覆套40具有周向排布的多个弹性臂42,多个弹性臂42围成底部具有接收槽口的球状腔41,椎弓根骨钉300的尾部的球冠部302通过接收槽口而进入到球状腔41中。在朝下推抵包覆套40前,弹性臂42对球冠部302包覆力较小,从而,可调整椎弓根骨钉300相对于结合器100的空间角度,这有利于椎弓根骨钉300的轴杆301以合适的角度旋入椎骨500中,在朝下推抵包覆套40后,柱状腔12底部的锥形面13迫使弹性臂42径向收缩而使得弹性臂42紧密包覆球冠部302,从而使椎弓根骨钉300固定在所调整的角度。
如图3所示,分隔部件30位于第二保持部件20与包覆套40之间,该分隔部件30包括推盘31以及一体形成于推盘31上方的导向套32;包覆套40的上方的柱状腔12配置有导向腔14,推盘31位于导向腔14中并与导向腔14滑动配合,从而能够使推盘31下移而推抵包覆套40;压环53套设于分隔部件30的导向套32外,导向腔14的上方的柱状腔12的腔壁上配置有内螺纹,压环53的外周面配置有外螺纹,从而,压环53能够与导向腔14上方的柱状腔12的腔壁旋合,压环53具有朝向推盘31的轴向凸出部,通过旋拧并旋紧压环53而使得压环53推抵包覆套40下移而使得包覆套40固定椎弓根骨钉300的球冠部302。第二保持部件20的结合部23的外形配置成柱状外形,该结合部23插入至导向套32中并能够轴向滑动。
在导向腔14的腔壁上配置有第一键槽141,在推盘31的外周面上配置有与第一键槽141配合的第一导向键311,如此,分隔部件30仅能够相对于第一保持部件10轴向滑动而被限制转动,从而,在旋拧压环53而推抵推盘31时,分隔部件30不会随转。在导向套32的内孔壁上配置有第二键槽321,在结合部23的外周面上配置有与第二键槽321配合的第二导向键231,如此,第二保持部件20仅能够相对分隔部件30滑动而被限制转动,从而,在旋拧第二压盖52时,第二保持部件20不会随转。
第一压盖51、第二压盖52、压环53均形成有用于接收旋拧工具的多边形施力部,从而,可利用旋拧工具对第一压盖51、第二压盖52、压环53进行旋拧。
下面介绍一下上述的结合器100与杆状部件200、椎弓根骨钉300的装配过程。
首先,使包覆套40自第一保持部件10的顶部进入到柱状腔12的下部;然后,使分隔部件30自第一保持部件10的顶部进入到柱状腔12中并送至包覆套40的上方,并使分隔部件30的推盘31与导向腔14配合,然后,使压环53自第一保持部件10的顶部进入到柱状腔12的下部并与柱状腔12旋合;然后,使椎弓根骨钉300的球冠部302自第一保持部件10的底部经由包覆套40的接收槽口进入到包覆套40的球状腔41中,调整椎弓根骨钉300的空间角度,随后,旋紧压环53而推抵包覆套40以固定椎弓根骨钉300,可在椎弓根骨钉300的轴杆301旋入椎骨500后而再使球冠部302进入到包覆套40中,也可先使球冠部302进入到包覆套40后再将轴杆301旋入椎骨500中。在一些优选结构中,如图2所示,第二保持部件20的主体部21与分隔部件30的推盘31之间开设有操作孔80,若椎弓根骨架的球冠部302先进入到包覆套40中,可利用旋拧工具经过操作孔80而实施对椎弓根骨钉300的球冠部302的旋拧。在将压环53装配完成后,使第二保持部件20自第一保持部件10的顶部进入到柱状腔12中,并使得结合部23插入至导向套32中。使杆状部件200自第一保持部件10的顶部同步的进入到第一容置槽11和第二容置槽211中,然后,使第二压盖52自第一保持部件10的顶部进入到柱状腔12中并与主体部21的顶部旋合并旋紧以将杆状部件200压靠在第二容置槽211的槽底,进而将杆状部件200与主体部21固定然后,使第一压盖51自第一保持部件10的顶部进入到柱状腔12中并与柱状腔12的上部旋合。如此,如图4所示,结合器100与杆状部件200以及椎弓根骨钉300完成装配。
下面介绍一下本发明所提供的上述的脊柱稳定系统在治疗脊柱疾病过程中的优势,以系统针对植入有椎间融合器400的脊柱进行支撑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7所示,与椎间融合器400临近的两个椎骨500不妨称为问题椎骨500,问题椎骨500的外侧的椎骨500不妨称为正常椎骨500,在治疗过程中,要求两个问题椎骨500需要被脊柱稳定系统固定而不能进行枢转,这有利于椎间融合器400与椎骨500融合,而正常椎骨500希望能够进行微枢转,以维持所对应的正常椎间盘600的功能。
本发明所提供的结合器100能够满足上述要求。具体地,如图2所示,对于与问题椎骨500对应的结合器100,对第一压盖51采取如下操作:通过旋拧第一压盖51以朝下推抵第二压盖52,进而推抵主体部21带动杆状部件200下移以将杆状部件200压靠于第一容置槽11的槽底,从而使杆状部件200与第一保持部件10固定,弹性部22件轴向压缩,如此,杆状部件200通过结合器100与椎弓根骨钉300固定,从而两个问题椎骨500被杆状部件200限制枢转;如图4至图6所示,对于与正常椎骨500对应的结合器100,对第一压盖51采取如下操作:通过反向旋拧第一压盖51而释放第二压盖52,弹性部22轴向复位而推抵主体部21以带动杆状部件200远离第一容置槽11的槽底而释放杆状部件200,从而允许第一保持部件10能够在矢状平面内枢转,如此,正常的椎骨500能够进行微枢转。重要的是:椎骨500在枢转后,弹性部22产生枢转弹性变形,弹性部22的枢转弹性变形而使得第一保持部件10具有主动复位能力,从而,该结合器100能够辅助脊柱附近的肌肉组织使椎骨500枢转后复位。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4所示,结合器100还增设有弹力顶推机构60,该弹力顶推机构60包括:导向孔64、顶推部件61、弹簧部件62以及挡环63;导向孔64开设于第一压盖51的底部的中央;顶推部件61包括导向柱611以及一体形成于导向柱611的底部的球形凸起612,导向柱611装设于导向孔64中,球形凸起612朝向第二压盖52,挡环63用于对导向柱611进行限位;弹簧部件62位于导向孔64中并介于导向孔64的孔底与导向柱611之间以用于向顶推部件61施加弹力;如图2所示,在通过旋拧第一压盖51而使得杆状部件200抵靠于第一容置槽11的槽底而与第一保持部件10固定时,球形凸起612回缩于导向孔64中以使得第一压盖51的底部压靠于第二压盖52上;如图4所示,在通过反向旋拧第一压盖51以释放杆状部件200后,弹簧部件62推抵顶推部件61以使得球形凸起612凸出于第一压盖51的底部而将第二压盖52支离第一压盖51。该弹力顶推机构60的优势在于:在将杆状部件200释放后,球形凸起612使得第一压盖51与第二压盖52具有一定距离,从而,在结合器100随椎骨500枢转时,第一压盖51与第二压盖52具有一定余量而降低与第二压盖52接触的可能。在一些更为优选的方案中,第一压盖51的底部加工出具有坡度的环形面511以使得第一压盖51的底部的边缘相比于中部远离第二压盖52,从而,进一步降低第一压盖51与第二压盖52接触的可能。在一些更为优选的方案中,在第一压盖51的底部配置有环形凸起512,该环形凸起512上加工出刻痕,如此,该环形凸起512与第二压盖52接触以使得第一压盖51具有一定的防松功能。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导向腔14的底部形成有朝下的限位台15,限位台15用于对包覆套40的上移进行限位;第一键槽141自导向腔14的顶部朝下延伸一段而形成为轴向上的盲槽以对分隔部件30的下移进行限位。如此设置的优势在于:一方面,在安装分隔部件30时,推盘31不会进入到导向腔14的下方而干扰包覆套40,另一方面,在椎弓根骨钉300的轴杆301已旋入椎骨500的情况下,将椎弓根骨钉300的球冠部302插入包覆套40中时,限位台15对包覆套40进行限位,避免包覆套40上移而干扰分隔部件30以及第二保持部件20。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自第一保持部件10的顶部朝下开设有多个第一半圆孔16,第一半圆孔16径向贯通柱状腔12的腔壁,多个第一半圆孔16周向排布,自第一压盖51的上端的边缘开设有一个第二半圆孔513,第二半圆孔513径向贯通第一压盖51的外周面,通过旋拧第一压盖51而使得第二半圆孔513与第一半圆孔16对准而围成销孔;结合器100还增设有锁止部件70,锁止部件70包括板条、形成于板条的第一端的销钉71、形成于板条的第二端的通孔,销钉71用于插入至销孔中,通孔穿设有用于旋入第一压盖51的螺钉72。使用时,销钉71用于插入第一压盖51与第一保持部件10所围成的销孔中,从而限制第一压盖51转动。该锁止部件70尤其有利的作用是:第一压盖51将杆状部件200释放后,第一压盖51可通过锁止机构限制转动。
Claims (9)
1.一种骨钉结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保持部件,其具有自顶部轴向朝下延伸的柱状腔以及自顶部轴向朝下延伸且径向贯通以用于接纳杆状部件的第一容置槽;椎弓根骨钉结合于所述第一保持部件的底部;
第二保持部件,其位于所述柱状腔中,所述第二保持部件包括主体部、位于所述主体部的下方并与所述主体部轴向间隔布置且定位于所述柱状腔中的结合部以及连接于所述主体部与所述结合部之间的弹性部;所述弹性部能够进行轴向上的伸缩弹性变形以及矢状平面内的枢转弹性变形;所述主体部具有自顶部轴向朝下延伸且径向贯通以用于接纳所述杆状部件的第二容置槽;
第一压盖,其自所述第一保持部件的顶部旋入所述柱状腔中;
第二压盖,其旋合于所述第二保持部件的主体部的顶部,所述第二压盖位于所述第一压盖的下方;其中:
所述第一容置槽与所述第二容置槽共同接纳所述杆状部件;
所述第二压盖用于挤压所述杆状部件以将所述杆状部件压靠于所述第二容置槽的槽底,从而将所述杆状部件与所述主体部固定;
通过旋拧所述第一压盖以朝下推抵所述第二压盖,所述主体部带动所述杆状部件下移以将所述杆状部件压靠于所述第一容置槽的槽底,从而使所述杆状部件与所述第一保持部件固定;通过反向旋拧所述第一压盖而释放所述第二压盖,所述弹性部轴向复位而推抵所述主体部以带动所述杆状部件远离所述第一容置槽的槽底而释放所述杆状部件,从而允许所述第一保持部件在矢状平面内枢转,在枢转后,所述弹性部产生枢转弹性变形,从而使得所述第一保持部件具有主动复位能力;
所述柱状腔轴向贯通至所述第一保持部件的底部,所述柱状腔的底部形成有锥形面;所述柱状腔的下部装设有包覆套,所述包覆套具有周向排布的弹性臂,所述弹性臂围成底部具有接收槽口的球状腔,所述椎弓根骨钉的球冠部自所述接收槽口进入所述球状腔中;其中:
所述骨钉结合器还包括分隔部件和压环;所述包覆套的上方的所述柱状腔上配置有导向腔;
所述分隔部件包括推盘以及一体形成于所述推盘的上方的导向套;所述推盘与所述导向腔滑动配合,所述第二保持部件的结合部插入至所述导向套的内孔中并能够相对于所述导向套轴向滑动;
所述压环套设于所述导向套外并位于所述推盘的上方且与所述柱状腔的腔壁旋合,通过旋拧所述压环而朝下推抵所述推盘进而推抵所述包覆套下移,以使所述锥形面迫使所述弹性臂抱紧所述椎弓根骨钉的球冠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钉结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骨钉结合器还包括弹力顶推机构;所述弹力顶推机构包括:
导向孔,其开设于所述第一压盖的底部的中央;
顶推部件,其包括导向柱以及一体形成于所述导向柱的底部的球形凸起,所述导向柱装设于所述导向孔中,所述球形凸起朝向所述第二压盖;
弹簧部件,其位于所述导向孔中并介于所述导向孔的孔底与所述导向柱之间以用于向所述顶推部件施加弹力;其中:
在所述第一压盖通过旋拧朝下推抵所述第二压盖以使得所述杆状部件抵靠于所述第一容置槽的槽底时,所述球形凸起回缩于所述导向孔中以使得所述第一压盖的底部压靠于所述第二压盖上;在所述第一压盖通过反向旋拧而上移以使得所述杆状部件释放后,所述弹簧部件推抵所述顶推部件以使得所述球形凸起凸出于所述第一压盖的底部而将所述第二压盖支离所述第一压盖。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钉结合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向腔的底部形成有朝下的限位台,所述限位台用于对所述包覆套的上移进行限位;
所述导向腔的腔壁上开设有第一键槽,所述第一键槽自所述导向腔的顶部朝下延伸一段而形成为轴向上的盲槽,所述分隔部件的推盘的外周面上具有第一导向键,所述第一导向键与所述第一键槽配合,从而限制所述分隔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一保持部旋转,且对所述分隔部件的下移进行限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钉结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包括两个弹性弯板,两个所述弹性弯板关于与矢状平面正交的竖向平面对称布置;其中:
两个所述弹性弯板的中部均径向朝内弯曲。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钉结合器,其特征在于,自所述第一保持部件的顶部朝下开设有周向排布的多个第一半圆孔,所述第一半圆孔径向贯通所述柱状腔的腔壁,自所述第一压盖的边缘开设有一个第二半圆孔,通过旋拧所述第一压盖而使得所述第二半圆孔与所述第一半圆孔对准以围成销孔;
所述骨钉结合器还包括锁止部件,所述锁止部件包括板条、形成于所述板条的第一端的销钉、形成于所述板条的第二端的通孔,所述销钉用于插入至所述销孔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钉结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保持部件的底部与所述分隔部件的推盘的底部之间具有贯通的操作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钉结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盖、所述第二压盖、所述压环均形成有用于接收旋拧工具的多边形施力部,所述第一压盖与所述第一保持部件的柱状腔的腔壁旋合,所述第二压盖与所述第二保持部件的主体部的外周面旋合,所述压环与所述第一保持部件的柱状腔的腔壁旋合。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钉结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合部的外周面上具有第二导向键,所述导向套的内孔壁上开设有第二键槽。
9.一种脊柱稳定系统,包括杆状部件、椎弓根骨钉,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串联至所述杆状部件上并与椎弓根骨钉结合的多个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骨钉结合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10175430.0A CN117717404B (zh) | 2024-02-08 | 2024-02-08 | 骨钉结合器及脊柱稳定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10175430.0A CN117717404B (zh) | 2024-02-08 | 2024-02-08 | 骨钉结合器及脊柱稳定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717404A CN117717404A (zh) | 2024-03-19 |
CN117717404B true CN117717404B (zh) | 2024-05-10 |
Family
ID=902092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10175430.0A Active CN117717404B (zh) | 2024-02-08 | 2024-02-08 | 骨钉结合器及脊柱稳定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7717404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918939B (zh) * | 2024-03-25 | 2024-06-04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 双联结合器及脊柱矫正装置 |
CN118177944B (zh) * | 2024-05-16 | 2024-07-30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 | 脊骨固定装置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5246061A (ja) * | 2004-03-03 | 2005-09-15 | Biedermann Motech Gmbh | 椎骨または骨の動的安定化のためのアンカー要素および当該アンカー要素を使用した安定化器具 |
CN101754725A (zh) * | 2007-07-20 | 2010-06-23 | 新特斯有限责任公司 | 多轴骨固定元件 |
CN102481160A (zh) * | 2009-06-25 | 2012-05-30 | 德普伊斯派尔公司 | 具有移动锚的后部动态稳定装置 |
CN103124534A (zh) * | 2010-04-23 | 2013-05-29 | 斯玛特斯派恩公司 | 用于椎骨骨缝合术的多轴椎弓根附接装置 |
CN204708968U (zh) * | 2015-04-13 | 2015-10-21 | 李贵涛 | 窝臼轨椎弓根螺钉及窝臼轨链式复位固定动态椎弓根螺钉系统 |
CN105534584A (zh) * | 2015-12-31 | 2016-05-04 | 曾析非 | 一种微动态椎弓根钉 |
CN208851612U (zh) * | 2016-10-19 | 2019-05-14 | 薛妹妹 | 一种能够切换使用功能的新型椎弓根钉 |
CN116035681A (zh) * | 2023-04-03 | 2023-05-02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 脊柱稳定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A2675346A1 (en) * | 2007-01-12 | 2008-07-24 | Lanx, Inc. | Bone fastener assembly |
EP2380513B1 (en) * | 2007-10-11 | 2013-03-20 | Biedermann Technologies GmbH & Co. KG | Bone stabilization device |
US8038701B2 (en) * | 2007-10-22 | 2011-10-18 | K2M, Inc. | Uni-planar, taper lock bone screw |
EP2611373B1 (en) * | 2010-08-30 | 2015-11-04 | Zimmer Spine, Inc. | Polyaxial pedicle screw |
WO2012128825A1 (en) * | 2011-03-24 | 2012-09-27 | Jackson Roger P | Polyaxial bone anchor with compound articulation and pop-on shank |
DE102011054203A1 (de) * | 2011-10-05 | 2013-04-11 | Aesculap Ag | Nachjustierbare polyaxiale Pedikelschraube |
-
2024
- 2024-02-08 CN CN202410175430.0A patent/CN11771740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5246061A (ja) * | 2004-03-03 | 2005-09-15 | Biedermann Motech Gmbh | 椎骨または骨の動的安定化のためのアンカー要素および当該アンカー要素を使用した安定化器具 |
CN101754725A (zh) * | 2007-07-20 | 2010-06-23 | 新特斯有限责任公司 | 多轴骨固定元件 |
CN102481160A (zh) * | 2009-06-25 | 2012-05-30 | 德普伊斯派尔公司 | 具有移动锚的后部动态稳定装置 |
CN103124534A (zh) * | 2010-04-23 | 2013-05-29 | 斯玛特斯派恩公司 | 用于椎骨骨缝合术的多轴椎弓根附接装置 |
CN204708968U (zh) * | 2015-04-13 | 2015-10-21 | 李贵涛 | 窝臼轨椎弓根螺钉及窝臼轨链式复位固定动态椎弓根螺钉系统 |
CN105534584A (zh) * | 2015-12-31 | 2016-05-04 | 曾析非 | 一种微动态椎弓根钉 |
CN208851612U (zh) * | 2016-10-19 | 2019-05-14 | 薛妹妹 | 一种能够切换使用功能的新型椎弓根钉 |
CN116035681A (zh) * | 2023-04-03 | 2023-05-02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 脊柱稳定装置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寰枢钉棒在合并寰枕融合的寰枢脱位治疗中的应用;郭胜利,刘帅;精准医学杂志;20180225;第33卷(第01期);全文 * |
非弹性与弹性组合式膨胀椎间支撑器的研发与应用;张春霖;;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224(第53期);全文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717404A (zh) | 2024-03-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7717404B (zh) | 骨钉结合器及脊柱稳定系统 | |
US5997539A (en) | Polyaxial pedicle screw having a compression locking rod gripping mechanism | |
US6482207B1 (en) | Efficient assembling modular locking pedicle screw | |
US9763715B2 (en) | Surgical plate system and method | |
US8012186B2 (en) | Uniplanar screw | |
EP1788962B1 (en) | Device for securing a spinal rod to the spine | |
US9649134B2 (en) | Uniplanar screw assembly and methods of use | |
US20060079892A1 (en) | Adjustable tandem connectors for corrective devices for the spinal column and other bones and joints | |
US8535352B2 (en) | Multi-level minimally invasive spinal stabilization system | |
US8246657B1 (en) | Spinal cross connector | |
US8685065B1 (en) | Tools for implantation of interspinous implants and methods thereof | |
EP2368506A1 (en) | Anterior transpedicular screw-and-plate system | |
CN112312851A (zh) | 长度可调的模块化螺钉系统 | |
US20140249582A1 (en) | Polyaxial Bone Anchors with Increased Angulation | |
US20220008107A1 (en) | Bone Fix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 |
US11096723B2 (en) | Uniplanar screw | |
US9480510B2 (en) | Devices, systems and methods of attaching same to the spine | |
WO2012088890A1 (zh) | 动态椎弓根螺钉植入物 | |
TW200422031A (en) | Intervertebral implant with tiltable joint parts | |
US11103285B2 (en) | Pedicle screw assembly for dynamic and static fixation and installation tool therefor | |
CN109480994A (zh) | 骨科植入螺钉 | |
CN101601606A (zh) | 用于胸腰椎骨折复位及腰椎滑脱复位固定的新型椎弓根螺钉结构 | |
US20200360060A1 (en) | Spine fixing device having anti-screw separation function | |
KR20220084881A (ko) | 척추체간 확장 케이지 | |
US11439516B2 (en) | Implant with freely moveable endplate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