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hing Special   »   [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7588817A - 通风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通风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588817A
CN117588817A CN202310141783.4A CN202310141783A CN117588817A CN 117588817 A CN117588817 A CN 117588817A CN 202310141783 A CN202310141783 A CN 202310141783A CN 117588817 A CN117588817 A CN 11758881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space
ventilation
discharge
flow pa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14178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朴章熙
李镇宇
郑容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Inc
Publication of CN1175888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58881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03Ventila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air clean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2/00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 F24F12/001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 F24F12/006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using an air-to-air heat exchang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35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introduction of outside air to the room
    • F24F1/003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introduction of outside air to the room in combination with simultaneous exhaustion of inside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2/00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 F24F12/001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2Ducting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082Grilles, registers or guar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fil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4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 F24F7/06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8/0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 F24F8/1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 F24F8/108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using dry filter el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2/00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 F24F12/001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 F24F2012/007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using a by-pass for bypassing the heat-exchang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F24F2013/205Mounting a ventilator fan therei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Ventilation (AREA)
  • Duct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通风装置包括:壳体,包括前盖、后盖以及连接所述前盖和所述后盖的边缘的侧盖;分离壁,将所述壳体的内部空间分离成上侧的通风部和下侧的空调部;通风部件,设置于所述通风部;以及空调部件,设置于所述空调部;在所述前盖形成有供室内空气流入的内部空气流入口和供室内空气和/或室外空气吐出的空气吐出口;在所述后盖形成有供室外空气流入的外部空气流入口和供室内空气排出的内部空气排出口。

Description

通风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风装置。
背景技术
通风装置是用于将室内空气排出到外部并将新鲜的室外空气供应到室内的装置,将全热元件作为主要部件,其中不会使排出的室内空气和流入的室外空气彼此混合而仅执行热交换。
近年来,出现了能够在基于全热交换的通风功能的基础上追加执行制冷功能的复合通风装置。
作为现有技术的韩国授权专利第10-2118791号(公告日:2020年06月15日)中公开了一种复合通风装置,其在通风装置的内部安装有制冷系统,所述制冷系统形成利用制冷剂的冷却循环。
在上述现有技术中公开的通风装置中,用于制冷制热的构成即压缩机、冷凝器(第二热交换体)以及蒸发器(第一热交换体)设置在通风装置内部,为了使排出的室内空气不通过全热元件而通过蒸发器之后再次流入到室内的快速制冷,提供了风门(定义为第二风门)。
具有这种结构的现有的复合通风装置存在如下缺点。
第一、在通风装置内部没有提供使污染的室内空气不通过全热元件直接排出到室外的流路,因此存在全热元件的寿命缩短的缺点。作为一例,在进行烤鱼或烤肉的烹饪时,包含气味和烟雾的室内空气通过全热元件的同时粘性高的动物脂肪吸附在全热元件的表面。这种吸附现象成为增加排出的室内空气的流动阻力,降低与流入的室外空气的热交换效率的因素。
虽然室内空气过滤器安装在与室内空气排气室连通的全热交换器的侧面以净化排出的室内空气,但是存在不可能做到使室内空气不通过全热交换器的缺点。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延长全热交换器的寿命,但是存在需要定期更换室内空气过滤器的缺点。
第二、向室外排出的室内空气必须通过全热元件,因此在室内温度高于室外温度的情况下,通过全热元件的室外空气从排出的室内空气吸收热量。其结果,温度相对较低的新鲜空气无法供应到室内,因此存在用户在夏天无法感受到通风效果的缺点。
第三、在现有技术的情况下,流入的室外空气通过全热元件之后再通过各种过滤器被净化,因此可能会发生在全热元件的内部堆积包含灰尘的各种污染物,在全热元件的表面附着有害细菌并繁殖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改善上述问题而提出的。
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实施例的通风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包括前盖、后盖以及连接所述前盖和所述后盖的边缘的侧盖;分离壁,将所述壳体的内部空间分离成上侧的通风部和下侧的空调部;通风部件,设置于所述通风部;以及空调部件,设置于所述空调部;在所述前盖形成有供室内空气流入的内部空气流入口和供室内空气和/或室外空气吐出的空气吐出口;在所述后盖形成有供室外空气流入的外部空气流入口和供室内空气排出的内部空气排出口。
所述通风装置包括:供应侧竖框,在所述空调部的内部竖立在靠近一侧端部的位置;以及排出侧竖框,在所述空调部的内部竖立在靠近另一侧端部的位置;所述空调部件配置在所述供应侧竖框和所述排出侧竖框之间;外部空气供应流路限定在所述供应侧竖框和所述侧盖中靠近所述供应侧竖框的一侧面之间;内部空气排出流路限定在所述排出侧竖框和所述侧盖中靠近所述排出侧竖框的另一侧面之间。
本发明的通风装置还包括分隔板,所述分隔板连接所述供应侧竖框和所述排出侧竖框,将所述空调部的内部空间划分为上部空间和下部空间;所述空调部件包括:蒸发风扇模块,置于所述上部空间;以及蒸发器,置于所述下部空间。
所述空气吐出口形成在由所述供应侧竖框划分为两个区域的位置;所述空气吐出口的一部分与所述外部空气供应流路连通;所述空气吐出口的另一部分与所述下部空间连通。
在所述分隔板形成有蒸发器连通孔;所述蒸发风扇模块的吐出口与所述蒸发器连通孔连接。
所述通风部件包括:六面体形状的全热元件,其以顶面和底面分别紧贴于所述前盖和所述后盖的方式在所述通风部的内部沿前后方向配置;复数个分隔壁,分别从所述全热元件的四个侧面边角延伸,将所述通风部的内部空间划分为四个空间;排气风扇模块,配置于所述四个空间中的任一空间;以及吸入风扇模块,配置于所述四个空间中的另一空间。
所述四个空间包括:外部空气流入空间,与所述外部空气流入口连通;外部空气吐出空间,以所述全热元件为基准限定在所述外部空气流入空间的相对侧,与所述外部空气流入口连通;内部空气排出空间,与所述内部空气排出口连通;以及内部空气流入空间,以所述全热元件为基准限定在所述内部空气排出空间的相对侧,与所述内部空气排出空间连通;所述排气风扇模块置于所述内部空气排出空间,其吐出口与所述内部空气排出口连接;所述吸入风扇模块置于所述外部空气吐出空间。
在所述分离壁中限定所述外部空气供应流路的顶面的一部位形成有外部空气连通孔;所述吸入风扇模块的吐出口与所述外部空气连通孔连接。
在所述分离壁中限定所述内部空气排出流路的顶面的一部位形成有内部空气连通孔;经由所述内部空气连通孔,所述内部空气流入空间和所述内部空气排出流路连通。
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排出侧竖框的排气风门;利用所述排气风门的开闭,经由所述内部空气吸入口吸入的室内空气流向所述内部空气流入空间和所述上部空间中的任一方。
本发明的通风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供应侧竖框的供应风门;利用所述供应风门的开闭,通过所述外部空气连通孔的室外空气流向所述外部空气供应流路和所述上部空间中的任一方。
本发明的通风装置还包括旁通管道,所述旁通管道设置于所述通风部,在所述旁通管道的内部形成有迂回所述全热元件连接所述内部空气流入空间和所述内部空气排出空间的旁通流路。
所述旁通流路的入口与所述内部空气流入空间连通;所述旁通流路的出口与所述内部空气排出空间连通;所述通风装置还包括安装于所述旁通流路的入口的旁通风门。
利用所述旁通风门的开闭,通过所述内部空气排出流路的室内空气流向所述旁通流路和所述内部空气流入空间中的任一方。
本发明的通风装置还包括:高效空气过滤器,其一面安装于所述全热元件中与所述外部空气流入空间连通的一侧面;以及前置过滤器,安装于所述高效空气过滤器的另一面。
所述全热元件、所述高效空气过滤器以及所述前置过滤器由框架以空气净化模块的形式提供;在所述前盖形成有用于插入和引出所述空气净化模块的安装孔。
如上所述构成的本发明实施例的通风装置具有如下效果。
第一、在通风装置内部设置有使室内空气在不通过全热元件的情况下直接排出到室外的旁通流路,因此使全热元件的污染变得最小,从而具有延长全热元件的寿命的优点。此外,具有无需为在通过全热元件之前净化室内空气而额外设置室内空气过滤器的优点。
第二、能够通过所述旁通流路排出室内空气,因此流入的室外空气可以在不回收室内空气所含的废热的情况下供应到室内,因此具有提高通风性能和用户满意度的优点。
第三、包括全热元件和复数个过滤器的复数个空气净化装置以一个模块形式提供,因此具有安装和维修容易的优点。
第四、在壳体的正面形成有用于引入引出空气净化模块的孔,因此具有更换和维修空气净化模块非常方便的优点。
第五、在吐出室外空气的外部空气吐出口设置有双重管道结构,因此从室外流入室内的室外空气和从室内通过空调部再次供应到室内的室内空气在彼此不混合的情况下供应到室内。因此,具有能够向复数个室内空间供应彼此不同状态的空气的优点。
第六、在内部设置有旁通流路和复数个风门,由此能够设定各种形式的运转模式,因此具有用户能够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运转模式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设置于室内的本发明实施例的通风装置的主视立体图。
图2是所述通风装置的后视立体图。
图3是所述通风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的通风装置的内部构成的图。
图5是所述通风部的仰视立体图。
图6是构成本发明实施例的通风装置的旁通管道的俯视立体图。
图7是所述旁通管道的仰视立体图。
图8是示出在全热通风模式中通风装置内部的空气流动的图。
图9是示出在快速通风模式中通风装置内部的空气流动的图。
图10是示出在快速制冷模式中通风装置内部的空气流动的图。
图11是示出在全热通风/外部空气制冷同步模式中通风装置内部的空气流动的图。
图12是示出在快速通风/外部空气制冷同步模式中通风装置内部的空气流动的图。
图13是示出在快速通风/混合制冷模式中通风装置内部的空气流动的图。
图14是示出在全热通风/混合制冷模式中通风装置内部的空气流动的图。
图15是示出在全热通风/快速制冷混合模式中通风装置内部的空气流动的图。
图16是示出在快速通风/快速制冷混合模式中通风装置内部的空气流动的图。
图17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设置有外部空气吐出管道的通风装置的立体图。
图18是沿图17的18-18切开的所述通风装置的横剖视图。
图19是所述外部空气吐出管道的分解立体图。
图20是所述外部空气吐出管道的横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通风装置。
图1是设置于室内的本发明实施例的通风装置的主视立体图,图2是所述通风装置的后视立体图,图3是所述通风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参照图1至图3,本发明实施例的通风装置10包括:壳体11,在其内部设置有通风部件和空调部件;管道凸缘20,其安装在所述壳体11的正面和背面;以及空气管道30,其结合于所述管道凸缘20。
详细而言,所述壳体11包括:前盖111;后盖113,其位于所述前盖111的后方;以及侧盖112,其连接所述前盖111和所述后盖113的边缘。所述侧盖112形成所述壳体11的两侧面、顶面以及底面。
所述壳体11的内部空间由分离壁12划分为上侧的通风部(ventilation part)11a和下侧的空调部(air conditioning part)11b。在所述通风部11a配置有执行通风功能所需的各种部件,在所述空调部11b配置有执行制冷或制热功能所需的各种部件。
流入到所述壳体11内部的室外空气先通过所述通风部11a之后引导到所述空调部11b,然后供应到室内。并且,流入到所述壳体11内部的室内空气根据运转模式,仅通过所述空调部11b之后再次排出到室内,或者通过所述通风部11a之后排出到室外。
在所述前盖111分别形成有外部空气吐出口1111和内部空气流入口1112。在所述空调部11b形成于所述通风部11a的下侧的结构中,所述外部空气吐出口1111和所述内部空气流入口1112可以分别形成在靠近所述前盖11的下端的位置。
在此,所述外部空气吐出口1111主要起到供室外空气吐出到室内的吐出口的功能,但是根据运转模式,也起到供室内空气吐出的吐出口的功能,因此可以广泛地定义为空气吐出口。
在所述后盖113分别形成有外部空气流入口1131和内部空气排出口1132。在所述通风部11a形成于所述空调部11b的上侧的结构中,所述外部空气流入口1131和所述内部空气排出口1132可以分别形成在靠近所述后盖113的上端的位置。
所述外部空气流入口1131和所述外部空气吐出口1111、所述内部空气流入口1112和所述内部空气排出口1132可以形成在沿所述壳体11的对角线方向相对的位置。
另一方面,所述管道凸缘20包括:外部空气流入凸缘21,其结合于所述外部空气流入口1131;外部空气吐出凸缘22,其结合于所述外部空气吐出口1111;内部空气流入凸缘23,其结合于所述内部空气流入口1112;以及内部空气排出凸缘24,其结合于所述内部空气排出口1132。
另外,所述空气管道30包括:外部空气流入管道31,其结合于所述外部空气流入凸缘21;外部空气吐出管道32,其结合于所述外部空气吐出凸缘22;内部空气流入管道33,其结合于所述内部空气流入凸缘23;以及内部空气排出管道34,其结合于所述内部空气排出凸缘24。
所述外部空气吐出管道32和所述内部空气流入管道33制造成相同的形状,可以与所述外部空气吐出凸缘22和所述内部空气流入凸缘23自由结合,而不受安装位置的限制。
如图1所示,在通风装置10附接于阳台或机械室的壁面上侧的情况下,具有除设置于所述空调部11b的空调相关部件以外的构成要素的室外机(outdoor unit)80可以配置在所述通风装置10的下侧。其结果,可以有效地利用设置通风装置10的阳台或机械室的空间。不仅如此,还能够使构成用于执行空调功能的制冷剂循环的配管的长度最短,因此能够使配管引起的热损失变得最小。
另外,由于所述外部空气吐出管道32和所述内部空气流入管道33的出口位于靠近天花板的位置,因此优点是:能够沿天花板设置从所述外部空气吐出管道32和所述内部空气流入管道33分支到复数个室内空间的复数个分支管道。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设置于所述通风部11a的复数个构成要素和设置于所述空调部11b的复数个构成要素。
图4是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的通风装置的内部构成的图,图5是所述通风部的仰视立体图。
参照图4和图5,如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的通风装置10的壳体11由所述分离壁12划分为通风部11a和空调部11b。
在所述通风部11a的内部配置有空气净化模块40。详细而言,所述空气净化模块40包括全热元件41,所述全热元件41使向室外排出的室内空气和流入室内的室外空气在不混合的情况下热交换。
所述全热元件41具有正方形或菱形的横截面形状,形成室内空气流动通道和室外空气流动通道交替层叠的六面体形状。
在本实施例中,将所述全热元件41的六个面中以四边形或菱形形状形成的两个面定义为正面和背面,将连接所述正面和所述背面的四个面定义为侧面。
所述全热元件41的正面紧贴于所述前盖111的背面,所述全热元件41的背面紧贴于所述后盖113的正面。并且,所述全热元件41的四个边角设置成,朝所述侧盖112的顶面、左右侧面以及所述分离壁12。
另外,在所述全热元件41的四个边角分别延伸有分隔壁16,四个分隔壁16分别朝所述侧盖112的顶面、左右侧面以及所述分离壁12延伸。具体而言,所述四个分隔壁16中的两个分隔壁与所述侧盖112的顶面和一侧面接触,其余两个分隔壁与后述的旁通管道的顶面和侧面接触。
通过提供所述四个分隔壁16,所述通风部11a的内部空间再划分为四个空间。所述四个空间包括外部空气流入空间S1、外部空气吐出空间S2、内部空气流入空间S3以及内部空气排出空间S4。
所述空气净化模块40包括高效空气过滤器42和前置过滤器43中的至少一种。所述高效空气过滤器42和所述前置过滤器43安装于所述全热元件42的四个侧面中的一侧面。具体而言,所述高效空气过滤器42和所述前置过滤器43在所述全热元件41的四个侧面中安装于与所述外部空气流入空间S1连通的侧面。并且,所述高效空气过滤器42的一面安装于所述全热元件41的侧面,所述前置过滤器43安装于所述高效空气过滤器42的另一面。
所述全热元件41、所述高效空气过滤器42以及所述前置过滤器43由一个框架包围,能够以模块形式安装在所述通风部11a内。并且,在所述框架内部,所述全热元件41、所述高效空气过滤器42以及所述前置过滤器43能够分别独立地滑动引出。
另外,在所述前盖111可以形成有用于插入和分离所述空气净化模块40的安装孔1113。并且,所述安装孔1113可以由单独的盖或门(未图示)遮蔽,所述盖或所述门可以可转动地结合于所述前盖111。
另一方面,形成于所述后盖113的外部空气流入口1131形成在限定所述外部空气流入空间S1的背面的部分,所述内部空气排出口1132形成在限定所述内部空气排出空间S4的背面的部分。
因此,经由所述外部空气流入口1131流入的室外空气在通过所述空气净化模块40之后引导到所述外部空气吐出空间S2。并且,经由所述外部空气流入口1131流入的室外空气依次通过所述前置过滤器43、所述高效空气过滤器42以及所述全热元件41。
在所述分离壁12分别形成有外部空气连通孔121和内部空气连通孔122,所述外部空气连通孔121和所述内部空气连通孔122分别形成在靠近所述分离壁12的两侧端部的位置。
在所述内部空气排出空间S4配置有排气风扇模块62,所述排气风扇模块62的吐出口与所述内部空气排出口1132连接。并且,在所述外部空气吐出空间S2配置有吸入风扇模块61,所述吸入风扇模块61的吐出口与所述外部空气连通孔121连接。
另外,旁通管道50设置于所述通风部11a,横穿所述内部空气流入空间S3和外部空气吐出空间S2连接到所述内部空气排出空间S4。即,所述旁通管道50形成为,从所述内部空气流入空间S3延伸至所述外部空气吐出空间S2的侧端部之后,沿所述侧盖112的侧面延伸到上侧,与所述内部空气排出空间S4连通的结构。以下,参照附图,进一步详细说明所述旁通管道50的结构。
所述空调部11b容纳构成制冷剂循环的复数个部件的一部分。例如,可以容纳蒸发器64和蒸发风扇模块63,除了所述蒸发器64和所述蒸发风扇模块63之外的制冷剂循环的构成即压缩机、冷凝器、四通阀、膨胀阀等可以容纳于所述室外机80内部。并且,通过控制所述四通阀的开度,所述蒸发器64可以作为冷凝器运转,从而能够制热运转。
所述空调部11b的两侧面边缘中的一侧,具体而言,在形成有所述外部空气连通孔121的边缘侧竖立供应侧竖框(mullion)14,在形成有所述内部空气连通孔122的边缘侧竖立排出侧竖框15。因此,所述外部空气连通孔121位于限定在所述侧盖112的一侧面和所述供应侧竖框14之间的外部空气供应流路114的上端。并且,所述内部空气连通孔122位于限定在所述侧盖112的另一侧面和所述排出侧竖框15之间的内部空气排出流路115的上端。
所述供应侧竖框14和所述排出侧竖框15可以分别定义为以连接所述分离壁12和所述侧盖112的底面的方式垂直竖立的壁。尤其,如图所示,所述排出侧竖框15的下侧部分可以形成为,向所述供应侧竖框14侧弯折之后向下侧延伸的结构。
形成在所述供应侧竖框14和排出侧竖框15之间的空间可以由从所述供应侧竖框14水平延伸到所述排出侧竖框15的分隔板13划分为上部空间116和下部空间117。
在此,从所述上部空间116通过所述分隔板13之后到达所述下部空间117的空气流路是供由所述蒸发器64冷却的室外空气或室内空气流动的流路,可以被定义为空调流路。当然,在制冷剂循环作为热泵循环动作而所述蒸发器64起到冷凝器的功能的情况下,沿所述空调流路流动的空气是被加热的空气。因此,连接所述上部空间116和所述下部空间117的流路可以被定义为空调流路。
在所述分隔板13的顶面可以安置有所述蒸发风扇模块63,在所述分隔板13形成有蒸发器连通孔131。所述蒸发风扇模块63的吐出口连接于所述蒸发器连通孔131。
如图8所示,所述前盖111的外部空气吐出口1111横跨所述外部空气供应流路114和所述下部空间117。因此,沿所述外部空气供应流路114流动的空气和供应到所述下部空间117的空气均经由所述外部空气吐出口1111吐出到室内。
另一方面,所述前盖111的内部空气流入口1112设计成,仅与所述内部空气排出流路115连通。因此,经由所述内部空气流入口1112流入的室内空气只沿所述内部空气排出流路115上升,而不流入到所述下部空间117。
在所述旁通管道50的入口安装有旁通风门71,在所述供应侧竖框14安装有供应风门72,在所述排出侧竖框15安装有排气风门73。
所述旁通风门71选择性地开闭所述旁通管道50的入口。具体而言,若所述旁通风门71封闭所述旁通管道50的入口,则所述内部空气排出流路115和所述内部空气流入空间S3通过所述内部空气连通孔122连通。相反,若所述旁通风门71开放所述旁通管道50的入口,则所述内部空气排出流路115和形成在所述旁通管道50的内部的旁通流路(稍后说明)通过所述内部空气连通孔122连通。
另外,若所述供应风门72开放,则所述外部空气供应流路114和所述上部空间116连通,若所述排气风门73开放,则所述上部空间116和所述内部空气排出流路115连通。
图6是构成本发明实施例的通风装置的旁通管道的俯视立体图,图7是所述旁通管道的仰视立体图。
参照图6和图7,在本发明实施例的通风装置10安装有旁通管道50,所述旁通管道50沿所述通风部11a的底部和侧面部延伸。
详细而言,所述旁通管道50包括:横切部51,其安置于所述分离壁12;侧面部53,其在所述横切部51的侧端部弯折并向上侧延伸;以及顶面部54,其从所述侧面部53的上端向后方延伸。
所述旁通管道50的正面开口,前端部可以紧贴于所述前盖111的背面。或者,所述旁通管道50的正面由前板封闭,所述前板可以紧贴于所述前盖111的背面。所述旁通管道50的背面紧贴于所述后盖113的正面。
所述横切部51的侧面开口而被定义为流入口501,所述横切部51中限定所述流入口501的侧面与所述壳体11的侧盖112隔开规定间隔。
在所述流入口501安装有所述旁通风门71,所述旁通风门71包括:风门框架712,其安装于所述横切部51的侧面边缘;风门711,其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风门框架712的上端;以及风门马达713,其使所述风门711旋转。与所述旁通风门71同样地,所述供应风门72和排气风门73也由风门框架、风门以及风门马达构成。
所述风门711形成为,宽度与所述横切部51的高度相应,长度与所述横切部51的前后方向宽度对应。所述横切部51的侧面和所述侧盖112隔开距离对应于所述风门711的宽度。形成在所述横切部51的侧面和所述侧盖112之间的空间是将经由所述内部空气流入口1112吸入的室内空气引导到所述内部空气流入空间S3的通道,可以定义为内部空气排出通道。并且,若所述风门711处于垂直状态,则所述流入口501被封闭,若转动到水平状态而开放所述流入口501,则所述内部空气排出通道被封闭。
在所述旁通管道50的一部分形成有容纳所述吸入风扇模块61的吸入风扇模块容纳槽504,所述吸入风扇模块容纳槽504由所述旁通管道50的横切部51的一部分和侧面部53的一部分被切开而形成。并且,限定所述吸入风扇模块容纳槽504的边缘的所述横切部51和所述侧面部53的切开面被封闭。
另一方面,所述横切部51包括:底部511,其安置于所述分离壁12;顶面部512,其与所述底部511隔开规定高度;以及流路引导件513,其连接所述底部511和所述顶面部512。
所述底部511的一侧端部限定所述流入口501的下侧边缘,与所述侧盖112隔开的长度对应于所述风门711的宽度。并且,在所述分离壁12中封闭底部511的一侧端部和所述侧盖112之间的隔开空间的部分形成有所述内部空气连通孔122。
作为另一种方法,所述底部511形成为与所述分离壁12相同的尺寸,如虚线所示,可以在所述底部511形成有所述内部空气连通孔122和所述外部空气连通孔121,在这种情况下,底部511可以替代所述分离壁12的功能。
所述流路引导件513形成在从所述横切部51的前端向后方隔开规定距离的位置,在所述旁通管道50的正面和所述流路引导件513之间形成有旁通流路502。
详细而言,所述流路引导件513从所述流入口501的后端向前方延伸,然后向所述侧面部53和所述顶面部54侧延伸。在所述流路引导件513从所述旁通管道50的后端向前端侧延伸时,可以朝远离所述侧盖112的方向倾斜或以规定曲率弧形地延伸。尤其,在与所述旁通管道50的侧面和正面相交的边角部位对应的位置,所述流路引导件513可以以规定曲率弧形地形成。
另外,所述流路引导件513可以在延伸至所述横切部51的另一侧端即所述侧面部53,然后以规定曲率向上侧平缓地弯曲延伸。
另一方面,所述侧面部53包括外部弯折部531和内部弯折部532。详细而言,所述外部弯折部531是从所述底部511的另一端部即所述流入口501的相反侧侧端部向上侧弯折的部分,紧贴于所述侧盖112的内侧面。
另外,所述内部弯折部532从所述顶面部512的另一侧端向上侧弯折延伸。所述内部弯折部532和所述顶面部512相交的部位可以以规定曲率弯曲。
另外,所述顶面部54的前端紧贴于所述前盖111,后端紧贴于所述后盖113,在所述顶面部54的一部分形成有排出口503。所述流路引导件513向所述侧面部53的上侧延伸,向后方弯曲并与所述排出口503的后端连接。因此,所述排出口503可以理解为,所述旁通流路502的吐出口。
综上所述,所述流路引导件513包括:第一引导件,其从所述流入口501的后端向所述旁通管道50的前端部侧延伸;第二引导件,其从所述第一引导件的前端弯曲并延伸至所述侧面部53;以及第三引导件,其从所述第二引导件的端部向上部后侧弧形地延伸。
另外,所述旁通流路502包括:吸入区域,其由所述流入口501和所述第一引导件限定;输送区域,其从所述吸入区域延伸至所述侧面部53;以及排出区域,其从所述输送区域的端部延伸至所述排出口503。
如后述的图8所示,在从所述全热元件41的侧面边角延伸的四个分隔壁16中,划分出所述内部空气排出空间S4和所述外部空气吐出空间S2的分隔壁与所述旁通管道50的侧面部53连接。因此,所述排出口503与所述内部空气排出空间S4连通。并且,沿所述旁通流路502流动的室内空气经由所述排出口503只排出到所述内部空气排出空间S4,由所述排气风扇模块62全部排出到通风装置10外部。
所述排出口503的长度可以形成为从所述顶面部54的前端到后端,如图所示,也可以形成为所述顶面部54的一半左右。
以下,参照附图,按运转模式,说明在本发明实施例的通风装置中形成的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的流动。
图8是示出在全热通风模式中通风装置内部的空气流动的图。
参照图8,若执行全热通风模式,则吸入风扇模块61和排气风扇模块62均动作,所述旁通风门71开放所述内部空气排出通道,遮蔽所述旁通管道50的流入口501。并且,所述供应风门72和排气风门73关闭。所述供应风门72和所述排气风门73关闭是指,所述外部空气供应流路114和所述内部空气排出流路115不与容纳所述蒸发风扇模块63的上部空间116连通。
在该状态下,若所述吸入风扇模块61驱动,则室外空气经由所述外部空气流入管道31流入到所述外部空气流入空间S1。流入到所述外部空气流入空间S1的室外空气通过所述空气净化模块40之后引导到所述外部空气吐出空间S2。
引导到所述外部空气吐出空间S2的室外空气由所述吸入风扇模块61吸入之后,经由所述外部空气连通孔121引导到所述外部空气供应流路114。引导到所述外部空气供应流路114的室外空气经由所述外部空气吐出口1111和所述外部空气吐出管道32供应到室内。
若所述排气风扇模块62驱动,则室内空气经由所述内部空气流入管道33引导到所述内部空气排出流路115,并通过所述内部空气连通孔122和所述内部空气排出通道引导到所述内部空气流入空间S3。
引导到所述内部空气流入空间S3的室内空气通过所述全热元件41之后引导到所述内部空气排出空间S4。所述室外空气和所述室内空气通过所述全热元件41的同时进行热交换(废热回收)。
引导到所述内部空气排出空间S4的室内空气由所述排气风扇模块62吸入之后,经由所述内部空气排出管道34排出到室外。
在冬天,根据所述空气净化模块40中发生的废热回收过程,室外空气从向室外排出的室内空气吸收热量之后供应到室内,因此能够防止室内温度急剧下降的现象。
相反,在夏天,室外空气向朝室外排出的室内空气释放热量并以温度下降的状态供应到室内,因此能够防止室内温度急剧上升的现象。
图9是示出在快速通风模式中通风装置内部的空气流动的图。
参照图9,若执行快速通风模式(或外部空气制冷模式),则所述吸入风扇模块61和所述排气风扇模块62动作,而所述蒸发风扇模块63不动作。
详细而言,所述旁通风门71动作而所述内部空气排出通道封闭,另一方面,所述旁通管道50的流入口501开放。并且,所述供应风门72和所述排气风门73也保持关闭的状态。
在该状态下,若所述吸入风扇模块61动作,则与所述全热通风模式同样地,室外空气依次通过所述外部空气流入管道31、所述外部空气流入空间S1、所述空气净化模块40、所述外部空气吐出空间S2、所述外部空气供应流路114以及外部空气吐出管道32供应到室内。
并且,若所述排气风扇模块62动作,则室内空气在通过所述内部空气流入管道33、所述内部空气排出流路115、所述内部空气连通孔122之后,依次通过所述旁通管道50的流入口501、所述旁通流路502、所述排出口503、所述内部空气排出空间S4以及所述内部空气排出管道34排出到室外。
在这种情况下,室内空气不通过所述全热元件41,因此流入到室内的室外空气以室外温度的状态吐出到室内。因此,优点是,若在秋天或冬天执行所述快速通风模式,则温度低的新鲜的室外空气供应到室内。
另外,由于室内空气不通过全热元件41,因此在厨房烹饪的状况下,在烹饪过程中空气中飞散的油或烟或其他有害物质直接排出到室外,从而可以使所述全热元件41受到污染的程度最小。
如果在厨房烹饪的状况下执行所述全热通风模式,则室内被污染的空气通过全热元件41的同时污染所述全热元件41的内周面。其结果,可能会导致全热元件41的寿命变短。
因此,在室内空气被大量污染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执行利用旁通管道50的快速通风模式来使室内空气迅速地排出到外部,同时可以使全热元件受到污染的程度最小。
图10是示出在快速制冷模式中通风装置内部的空气流动的图。
参照图10,若执行快速制冷模式,则所述吸入风扇模块61和所述排气风扇模块62停止,制冷剂循环动作,所述蒸发器64和所述蒸发风扇模块63动作。若制冷剂循环动作,则低温低压的两相制冷剂流向所述蒸发器64。
另外,所述排气风门73动作,从而遮蔽所述内部空气排出流路115,使所述内部空气排出流路115和所述上部空间116连通。
在该状态下,若所述蒸发风扇模块63动作,则室内空气流入到所述内部空气流入管道33之后引导到所述内部空气排出流路115。引导到所述内部空气排出流路115的室内空气引导到所述上部空间116,并通过所述蒸发风扇模块63和所述蒸发器连通孔131引导到所述下部空间117。
引导到所述下部空间117的室内空气通过所述蒸发器64而温度下降,然后经由所述外部空气吐出口1111再次供应到室内。
图11是示出在全热通风/外部空气制冷同步模式中通风装置内部的空气流动的图。
参照图11,若执行全热通风/外部空气制冷同步模式,则同时执行所述全热通风模式和所述外部空气制冷模式。
所述外部空气制冷模式是指,流入到通风装置10内部的室外空气通过所述蒸发器64的同时被冷却,然后供应到室内的运转模式。
详细而言,所述全热通风/外部空气制冷同步模式与图8中说明的全热通风模式相比基本相同,仅在所述供应风门72切换而封闭所述外部空气供应流路114方面存在差异。据此,由所述吸入风扇模块61吸入的室外空气通过所述空气净化模块40之后引导到容纳所述蒸发风扇模块63的所述上部空间116而不沿所述外部空气供应流路114流动。并且,引导到所述上部空间116的室外空气通过所述蒸发风扇模块63和所述蒸发器连通孔131之后引导到所述下部空间117。引导到所述下部空间117的室外空气通过所述蒸发器64的同时被冷却,然后经由所述外部空气吐出管道32供应到室内。
所述全热通风/外部空气制冷同步模式可以在室内外温度差相对较大的状况下,既需要引入大量新鲜的室外空气,又需要废热回收的情况下使用。
例如,在夏天,因室内空气质量下降而需要新鲜的室外空气,但是因外部温度高而不想打开窗户的情况下,若执行所述全热通风/外部空气制冷同步模式,则流入的室外空气通过所述全热元件41的同时与温度相对较低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温度下降。并且,温度下降规定程度的室外空气通过所述蒸发器64的同时冷却到与室内温度相似的温度,然后供应到室内。因此,含氧量多的室外空气通过全热元件41的同时,先冷却到比室外温度更低的温度,因此优点是:不给所述蒸发器64施加过度负荷。因此,具有能够使用容量不大的蒸发器的优点。
另外,在冬天,若将制冷剂循环作为热泵运转而所述蒸发器64发挥冷凝器的作用,则流入的室外空气通过全热元件41的同时从室内空气吸收热量,然后通过冷凝器,因此不会给冷凝器施加过负荷。
图12是示出在快速通风/外部空气制冷同步模式中通风装置内部的空气流动的图。
参照图12,快速通风/外部空气制冷同步模式与图9中说明的快速通风模式相比基本相同,仅在所述供应风门72切换而封闭所述外部空气供应流路114方面存在差异。据此,由所述吸入风扇模块61吸入的室外空气通过所述空气净化模块40之后引导到容纳所述蒸发风扇模块63的所述上部空间116,而不沿所述外部空气供应流路114流动。并且,引导到所述上部空间116的室外空气通过所述蒸发风扇模块63和所述蒸发器连通孔131之后,引导到所述下部空间117。引导到所述下部空间117的室外空气通过所述蒸发器64的同时被冷却,然后经由所述外部空气吐出管道32供应到室内。
所述快速通风/外部空气制冷同步模式是因烹饪而室内空气的污染度高,需要迅速地将室内空气排放到外部,引入大量新鲜的外部空气,并且不需要废热回收时,可以有效使用的运转模式。尤其,可以说是在室内空气质量低的夏末或初秋,可以有效使用的运转模式。
图13是示出在快速通风/混合制冷模式中通风装置内部的空气流动的图。
参照图13,快速通风/混合制冷模式与图12中说明的快速通风/外部空气制冷同步模式相比基本相同,仅在所述排气风门73切换到小于90度而经由所述内部空气流入管道33流入的室内空气分流到所述全热元件41和所述上部空间116侧方面存在差异。
详细而言,若执行快速通风/混合制冷模式,则由所述吸入风扇模块61吸入的室外空气沿所述内部空气排出流路115流动,然后分流到所述旁通流路501和所述上部空间116。并且,在所述上部空间116流动的室内空气由所述蒸发风扇模块63引导到所述下部空间117。引导到所述下部空间117的室内空气通过所述蒸发器64的同时被冷却,然后经由所述室外空气吐出管道32供应到室内。
可以说,快速通风/混合制冷模式是在烹饪过程中室内空气质量快速变差的同时,因使用烹饪设备而室内温度快速上升的夏天可以有效使用的运转模式。
即,在烹饪过程中快速变差的室内空气的一部分迅速地排出到室外而不通过全热元件41,因此能够使全热元件41受到污染的程度最小。不仅如此,新鲜的室外空气和吸入到所述内部空气排出流路115的室内空气的一部分以低温状态供应到室内,因此室内温度下降,从而能够获得提升室内空气质量的效果。
沿所述内部空气排出流路115流动的室内空气的一部分通过蒸发器64之后再次供应到室内,因此室内空气质量不会一次性快速变好,但是这种运转模式保持规定的时间,从而具有提升室内空气质量的效果。
图14是示出在全热通风/混合制冷模式中通风装置内部的空气流动的图。
参照图14,全热通风/混合制冷模式与图11中说明的全热通风/外部空气制冷同步模式相比基本相同,仅在所述排气风门73切换到小于90度的角度而经由所述内部空气流入管道33流入的室内空气分流到所述全热元件41和所述上部空间116侧方面存在差异。
若执行所述全热通风/混合制冷模式,则由所述吸入风扇模块61吸入的室外空气沿所述内部空气排出流路115流动,然后分流到所述旁通流路501和所述上部空间116。并且流入到所述上部空间116的室内空气由所述蒸发风扇模块63引导到所述下部空间117。引导到所述下部空间117的室内空气通过所述蒸发器64的同时被冷却,然后经由所述室外空气吐出管道32供应到室内。
在所述全热通风/混合制冷模式运转中,流入的室外空气和排出的室内空气在所述全热元件41中进行热交换而发生废热回收,因此具有给所述蒸发器64施加较少负荷的优点。不仅如此,流入的室外空气和排出的室内空气通过所述蒸发器64的同时被冷却,因此具有室内温度在短时间内降低到设定温度的效果。
图15是示出在全热通风/快速制冷混合模式中通风装置内部的空气流动的图。
参照图15,全热通风/快速制冷混合模式与图8中说明的全热通风模式相相比基本相同,仅在排出的室内空气的一部分分流到所述空调部11b的上部空间116而通过所述蒸发器64的同时被冷却,然后再次供应到室内方面存在差异。
可以概括为,图11的全热通风/外部空气制冷同步模式是仅使在所述图8的全热通风模式中流入的室外空气通过所述蒸发器64之后供应到室内的运转模式,图14的全热通风/混合制冷模式是使在所述图8的全热通风模式中流入的室外空气和排出的室内空气的一部分通过所述蒸发器64之后供应到室内的模式,图15的全热通风/快速制冷混合模式是仅使在所述图8的全热通风模式中排出的室内空气的一部分通过所述蒸发器64之后供应到室内的模式。
图16是示出在快速通风/快速制冷混合模式中通风装置内部的空气流动的图。
参照图16,快速通风/快速制冷混合模式与图9中说明的快速通风模式相比基本相同,仅在排出的室内空气的一部分分流到所述空调部11b的上部空间116,通过所述蒸发器64的同时被冷却,然后再次供应到室内方面存在差异。
可以概括为,图12的快速通风/外部空气制冷同步模式是仅使在所述图9的快速通风模式中流入的室外空气通过所述蒸发器64之后供应到室内的运转模式,图13的快速通风/混合制冷模式是使在所述图9的快速通风模式中流入的室外空气和排出的室内空气的一部分通过所述蒸发器64之后供应到室内的模式,图16的快速通风/快速制冷混合模式是仅使在所述图9的快速通风模式中排出的室内空气的一部分通过所述蒸发器64之后供应到室内的模式。
图17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设置有外部空气吐出管道的通风装置的立体图,图18是沿图17的18-18切开的所述通风装置的横剖视图,图19是所述外部空气吐出管道的分解立体图,图20是所述外部空气吐出管道的横剖视图。
参照图17至图20,所述外部空气吐出口1111横跨所述外部空气供应流路114和所述空调部11b的下部空间117。换言之,所述供应侧竖框14将所述外部空气吐出口1111划分为左侧吐出空间和右侧吐出空间。
本实施例的外部空气吐出管道32a在外观上看似是单个管道,但其特征是包括供通过全热元件41的室外空气流动的内部管道321和供通过所述下部空间117的室内和/或室外空气流动的外部管道322的双重管道。
即,在所述外部空气吐出管道32a的内部形成有包括供通过全热元件41的室外空气流动的内部流路和供通过所述蒸发器64的室内和/或室外空气流动的外部流路的两个流路。
并且,所述内部流路和所述外部流路的特征是,能够独立地开闭,因此具有能够分离仅使室外空气供应到室内的通风功能和使通过蒸发器的室内和/或室外空气供应到室内的制冷功能。
详细而言,所述外部空气吐出管道32a包括:外部管道322;内部管道321,其插入到所述外部管道322的内部;以及吐出盖323,其安装于所述外部管道322和所述内部管道321的吐出端部。
所述外部管道322包括:圆筒形状的外部管道主体3221;外部扩散器3223,其从所述外部管道主体3221的吐出侧端部延伸;以及外部吐出盖3232,开闭所述外部扩散器3223。
并且,所述内部管道321包括:内部管道主体3211,其具有小于所述外部管道主体3221的直径;引导管道3212,其从所述内部管道主体3211的流入侧端部延伸;内部扩散器3213,其从所述内部管道主体3211的吐出侧端部延伸;以及内部吐出盖3231,其开闭所述内部扩散器3213。
所述引导管道3212形成为半圆筒形状,所述引导管道3212的半径D1设计成所述外部管道主体3221的直径D和所述外部管道主体3221的半径D2以下的尺寸。但是,根据设计条件即所述外部空气吐出口1111的形成位置,可以适当地设定所述引导管道3212的半径。作为一例,若以所述外部空气吐出口1111的中心位于所述供应侧竖框14上的方式设定所述外部空气吐出口1111的位置,则所述引导管道3212的半径D1也可以形成为与所述外部管道主体3221的半径D2相同的尺寸。
并且,所述引导管道3212的入口端可以形成为,其截面形状与和所述外部空气供应流路114连通的外部空气吐出凸缘22的截面形状相同。具体而言,如图18所示,所述引导管道3212的圆弧部分插入到所述外部空气吐出凸缘22的外周面,所述引导管道3212的直径部分与所述供应侧竖框14的前端接触,从而使仅沿所述外部空气供应流路114流动的室外空气流入到所述引导管道3212。
并且,所述引导管道3212和所述内部管道主体3211相交的部分以规定曲率弧形地形成,从而能够使流入到所述引导管道3212的室外空气的流动阻力变得最小。
另一方面,所述内部管道主体3211的外周面与所述外部管道主体3221的内周面隔开,从而使流入到所述外部管道主体3221的空气在所述外部管道主体3221中除所述内部管道主体3211之外的整个内部空间均匀地流动。
在所述外部管道主体3221的入口侧端部形成有切开部3224以安置所述引导管道3212,在所述切开部3224的端部形成有安置面3222。所述安置面3222是供所述引导管道3212的出口侧端部安置的部分。所述安置面3222以对应于所述引导管道3212的出口侧端部的曲率的曲率弧形地形成,从而能够使流入所述外部管道主体3221的空气通过所述引导管道3212和所述外部管道主体3221的接触部位泄漏的现象最小。
另一方面,所述外部吐出盖3232可以形成为环形状,所述内部吐出盖3231可以形成为圆形。并且,所述外部吐出盖3232的宽度可以设定为,从所述外部扩散器3223的出口端的半径减去所述内部扩散器3213的出口端的半径的值。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的通风装置包括:壳体,其包括前盖、后盖以及连接所述前盖和所述后盖的边缘的侧盖;分离壁,其将所述壳体的内部空间分离成上侧的通风部和下侧的空调部;通风部件,其设置于所述通风部;以及空调部件,其设置于所述空调部;在所述前盖形成有供室内空气流入的内部空气流入口和供室内空气和/或室外空气吐出的空气吐出口;在所述后盖形成有供室外空气流入的外部空气流入口和供室内空气排出的内部空气排出口;所述通风装置包括:供应侧竖框,其竖立在靠近所述空调部的内部一侧端部的位置;以及排出侧竖框,其竖立在靠近所述空调部的内部另一侧端部的位置;所述空调部的内部划分成:外部空气供应流路,其形成在所述供应侧竖框和所述侧盖中靠近所述供应侧竖框的一侧面之间;内部空气排出流路,其形成在所述排出侧竖框和所述侧盖中靠近所述排出侧竖框的另一侧面之间;以及空调流路,其形成在所述供应侧竖框和所述排出侧竖框之间;所述空气吐出口由所述供应侧竖框分成与所述外部空气供应流路连通的第一部分和与所述空调流路连通的第二部分;在所述空气吐出口安装有吐出管道,所述吐出管道使从所述外部空气供应流路吐出的空气和从所述空调流路吐出的空气以分离的状态流动。
所述吐出管道包括:内部管道,其入口与所述第一部分连接;以及外部管道,其中容纳所述内部管道,其入口与所述第二部分连接。
所述内部管道包括:引导管道,其一端与所述第一部分连接,以半圆筒形状延伸;圆筒形状的内部管道主体,其从所述引导管道的另一端延伸;以及内部扩散器,其从所述内部管道主体的端部以直径变大的形态延伸。
所述外部管道包括:圆筒形状的外部管道主体,在其一端形成有供所述引导管道插入的切开部,与所述第二部分连接;以及内部扩散器,其从所述外部管道主体的另一端以直径变大的形态延伸。
所述外部管道主体的内径大于所述内部管道主体的外径,通过所述第二部分的空气在所述内部管道主体和所述外部管道主体之间的空间流动。
所述吐出管道还包括:圆形的内部吐出盖,其遮蔽所述内部扩散器的出口;以及环形状的外部吐出盖,其遮蔽所述外部扩散器和所述内部扩散器之间的空间。
所述通风部件包括:六面体形状的全热元件,其以顶面和底面分别紧贴于所述前盖和所述后盖的方式在所述通风部的内部沿前后方向配置;复数个分隔壁,其分别从所述全热元件的四个侧面边角延伸,将所述通风部的内部空间划分为四个空间;排气风扇模块,其配置于所述四个空间中的任一空间;以及吸入风扇模块,其配置于所述四个空间中的另一空间。
所述四个空间包括:外部空气流入空间,其与所述外部空气流入口连通;外部空气吐出空间,其以所述全热元件为基准限定在所述外部空气流入空间的相对侧,与所述外部空气流入口连通;内部空气排出空间,其与所述内部空气排出口连通;以及内部空气流入空间,其以所述全热元件为基准限定在所述内部空气排出空间的相对侧,与所述内部空气排出空间连通;所述排气风扇模块置于所述内部空气排出空间,其吐出口与所述内部空气排出口连接;所述吸入风扇模块置于外部空气排出空间。
本发明的通风装置还包括分隔板,所述分隔板连接所述供应侧竖框和所述排出侧竖框,将所述空调部的内部空间划分为上部空间和下部空间;所述空调部件包括:蒸发风扇模块,其置于所述上部空间;以及蒸发器,其置于所述下部空间。
经由所述外部空气流入口流入的室外空气依次通过所述外部空气流入空间、所述全热元件、所述外部空气吐出空间、所述吸入风扇模块、所述外部空气供应流路、所述第一部分以及所述内部管道供应到室内。
本发明的通风装置还包括:供应风门,其设置于所述供应侧竖框;以及排气风门,其设置于所述排出侧竖框;通过调节所述排气风门的开度流入所述空调流路的室内空气和/或通过调节所述供应风门的开度流入所述空调流路的室外空气依次通过第二部分和所述外部管道供应到室内。
经由所述内部空气流入口流入的室内空气依次通过所述内部空气排出流路、所述内部空气流入空间、所述全热元件、所述内部空气排出空间以及所述内部空气排出口排出到室外。
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通风装置包括:壳体,其包括前盖、后盖以及连接所述前盖和所述后盖的边缘的侧盖;分离壁,其将所述壳体的内部空间分离成上侧的通风部和下侧的空调部;通风部件,其设置于所述通风部;以及空调部件,其设置于所述空调部;在所述前盖形成有供室内空气流入的内部空气流入口和供室内空气和/或室外空气吐出的空气吐出口;在所述后盖形成有供室外空气流入的外部空气流入口和供室内空气排出的内部空气排出口;所述通风部件包括:六面体形状的全热元件,其以顶面和底面分别紧贴于所述前盖和所述后盖的方式在所述通风部的内部沿前后方向配置;复数个分隔壁,其分别从所述全热元件的四个侧面边角延伸,将所述通风部的内部空间划分为四个空间;排气风扇模块,其配置于所述四个空间中的任一空间;吸入风扇模块,其配置于所述四个空间中的另一空间;以及旁通管道,其将经由所述内部空气流入口流入的室内空气迂回所述全热元件引导到所述内部空气排出口。
所述四个空间包括:外部空气流入空间,其与所述外部空气流入口连通;外部空气吐出空间,以所述全热元件为基准限定在所述外部空气流入空间的相对侧,与所述外部空气流入口连通;内部空气排出空间,其与所述内部空气排出口连通;以及内部空气流入空间,其以所述全热元件为基准限定在所述内部空气排出空间的相对侧,与所述内部空气排出空间连通;所述排气风扇模块置于所述内部空气排出空间,其吐出口与所述内部空气排出口连接。
本发明的通风装置包括:供应侧竖框,其竖立在靠近所述空调部的内部一侧端部的位置;以及排出侧竖框,其竖立在靠近所述空调部的内部另一侧端部的位置;外部空气供应流路限定在所述供应侧竖框和靠近所述供应侧竖框的所述侧盖的一侧面之间;内部空气排出流路限定在所述排出侧竖框和靠近所述排出侧竖框的所述侧盖的另一侧面之间;在划分所述外部空气供应流路和所述外部空气吐出空间的所述分离壁的一部位形成有外部空气连通孔。
所述吸入风扇模块置于所述外部空气吐出空间,所述吸入风扇模块的吐出口与所述外部空气连通孔连接。
在所述旁通管道的内部形成有旁通流路,其流入口与所述内部空气流入空间连通,其排出口与所述内部空气排出空间连通。
本发明的通风装置还包括旁通风门,所述旁通风门选择性地开闭所述旁通流路的流入口。
所述旁通管道包括:横切部,其置于所述分离壁,在其一侧端部形成有所述流入口;侧面部,其从所述横切部的另一侧端部向上侧延伸;以及顶面部,其形成在所述侧面部的上端,形成有所述排出口。
所述旁通流路由所述旁通管道的正面和形成在从所述旁通管道的正面向后侧隔开的位置的流路引导件限定;所述流路引导件包括:第一引导件,其从流入口的后端向所述旁通管道的前端部侧延伸;第二引导件,其从所述第一引导件的端部弯曲并向所述侧面部侧延伸;以及第三引导件,其从所述第二引导件的端部向上部后侧弧形地延伸。
所述旁通流路包括:吸入区域,其由所述流入口和所述第一引导件限定;输送区域,其从所述吸入区域横跨所述内部空气流入空间和所述外部空气吐出空间延伸;以及排出区域,其从所述输送区域的端部延伸至所述排出口。
在划分出所述内部空气排出流路和所述内部空气流入空间的所述分离壁的一部位形成有内部空气连通孔,通过调节所述旁通风门的开度,经由所述内部空气连通孔的室内空气引导到所述内部空气流入空间和所述旁通流路中的任一方。
本发明的通风装置还包括连接所述供应侧竖框和所述排出侧竖框的分隔板;所述空调部件包括:蒸发风扇模块,其配置在所述分隔板的上侧空间;以及蒸发器,其配置在所述分隔板4的下侧空间。

Claims (15)

1.一种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包括前盖、后盖以及连接所述前盖和所述后盖的边缘的侧盖;
分离壁,将所述壳体的内部空间分离成上侧的通风部和下侧的空调部;
通风部件,设置于所述通风部;
空调部件,设置于所述空调部;
供应侧竖框,在所述空调部的内部竖立在靠近一侧端部的位置;以及
排出侧竖框,在所述空调部的内部竖立在靠近另一侧端部的位置;
在所述前盖形成有供室内空气流入的内部空气流入口和供室内空气和/或室外空气吐出的空气吐出口;
在所述后盖形成有供室外空气流入的外部空气流入口和供室内空气排出的内部空气排出口;
所述空调部件配置在所述供应侧竖框和所述排出侧竖框之间;
外部空气供应流路限定在所述供应侧竖框和所述侧盖中靠近所述供应侧竖框的一侧面之间;
内部空气排出流路限定在所述排出侧竖框和所述侧盖中靠近所述排出侧竖框的另一侧面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分隔板,所述分隔板连接所述供应侧竖框和所述排出侧竖框,将所述空调部的内部空间划分为上部空间和下部空间;
所述空调部件包括:
蒸发风扇模块,置于所述上部空间;以及
蒸发器,置于所述下部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吐出口形成在由所述供应侧竖框划分为两个区域的位置;
所述空气吐出口的一部分与所述外部空气供应流路连通;
所述空气吐出口的另一部分与所述下部空间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分隔板形成有蒸发器连通孔;
所述蒸发风扇模块的吐出口与所述蒸发器连通孔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风部件包括:
六面体形状的全热元件,其以顶面和底面分别紧贴于所述前盖和所述后盖的方式在所述通风部的内部沿前后方向配置;
复数个分隔壁,分别从所述全热元件的四个侧面边角延伸,将所述通风部的内部空间划分为四个空间;
排气风扇模块,配置于所述四个空间中的任一空间;以及
吸入风扇模块,配置于所述四个空间中的另一空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四个空间包括:
外部空气流入空间,与所述外部空气流入口连通;
外部空气吐出空间,以所述全热元件为基准限定在所述外部空气流入空间的相对侧,与所述外部空气流入口连通;
内部空气排出空间,与所述内部空气排出口连通;以及
内部空气流入空间,以所述全热元件为基准限定在所述内部空气排出空间的相对侧,与所述内部空气排出空间连通;
所述排气风扇模块置于所述内部空气排出空间,其吐出口与所述内部空气排出口连接;
所述吸入风扇模块置于所述外部空气吐出空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分离壁中限定所述外部空气供应流路的顶面的一部位形成有外部空气连通孔;
所述吸入风扇模块的吐出口与所述外部空气连通孔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分离壁中限定所述内部空气排出流路的顶面的一部位形成有内部空气连通孔;
经由所述内部空气连通孔,所述内部空气流入空间和所述内部空气排出流路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排出侧竖框的排气风门;
利用所述排气风门的开闭,经由所述内部空气吸入口吸入的室内空气流向所述内部空气流入空间和所述上部空间中的任一方。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供应侧竖框的供应风门;
利用所述供应风门的开闭,通过所述外部空气连通孔的室外空气流向所述外部空气供应流路和所述上部空间中的任一方。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旁通管道,所述旁通管道设置于所述通风部,在所述旁通管道的内部形成有迂回所述全热元件连接所述内部空气流入空间和所述内部空气排出空间的旁通流路。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旁通流路的入口与所述内部空气流入空间连通;
所述旁通流路的出口与所述内部空气排出空间连通;
所述通风装置还包括安装于所述旁通流路的入口的旁通风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利用所述旁通风门的开闭,通过所述内部空气排出流路的室内空气流向所述旁通流路和所述内部空气流入空间中的任一方。
14.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高效空气过滤器,其一面安装于所述全热元件中与所述外部空气流入空间连通的一侧面;以及
前置过滤器,安装于所述高效空气过滤器的另一面。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全热元件、所述高效空气过滤器以及所述前置过滤器由框架以空气净化模块的形式提供;
在所述前盖形成有用于插入和引出所述空气净化模块的安装孔。
CN202310141783.4A 2022-08-19 2023-02-14 通风装置 Pending CN11758881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22-0104149 2022-08-19
KR10-2022-0104145 2022-08-19
KR10-2022-0104153 2022-08-19
KR1020220104153A KR102699421B1 (ko) 2022-08-19 2022-08-19 환기 장치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588817A true CN117588817A (zh) 2024-02-23

Family

ID=899086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141783.4A Pending CN117588817A (zh) 2022-08-19 2023-02-14 通风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KR (1) KR102699421B1 (zh)
CN (1) CN117588817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9990010154U (ko) * 1997-08-28 1999-03-15 윤종용 공기조화기의 난방장치
KR100566800B1 (ko) * 2004-06-02 2006-04-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KR102287901B1 (ko) * 2016-03-03 2021-08-09 주식회사 경동나비엔 환기장치
KR102118791B1 (ko) 2018-06-01 2020-06-15 지에스건설 주식회사 실내 공조장치
KR102219254B1 (ko) * 2020-04-20 2021-02-24 주식회사 힘펠 전열교환기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40025930A (ko) 2024-02-27
KR102699421B1 (ko) 2024-08-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740770B1 (ko) 조습장치
KR101758644B1 (ko) 공청형 전열교환기
KR100829678B1 (ko) 조습 장치
CN108679705B (zh) 空气调节器
KR20180082250A (ko) 일체형 공기조화기
CN117588817A (zh) 通风装置
CN117588818A (zh) 通风装置
KR102691437B1 (ko) 환기 장치
KR102691434B1 (ko) 환기 장치
US20240060661A1 (en) Ventilation apparatus
KR20150029859A (ko) 혼합챔버를 구비하는 냉난방환기장치
CN109237646B (zh) 一种除湿机内机
US20240035687A1 (en) Ventilation apparatus
KR102717069B1 (ko) 환기 장치
US20240035688A1 (en) Ventilation apparatus
KR102723038B1 (ko) 환기 장치
KR102723036B1 (ko) 환기 장치
KR102701888B1 (ko) 환기 장치
KR102725854B1 (ko) 콤팩트형 전열교환 환기장치
KR102679672B1 (ko) 전열교환 환기장치
KR20240017566A (ko) 환기 장치
US20240019140A1 (en) Ventilation apparatus
US20240019141A1 (en) Ventilation apparatus
KR102679673B1 (ko) 동시 급/배기 바이패스가 가능한 전열교환 환기장치
CN210861414U (zh) 室内空气处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