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hing Special   »   [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7525941A - 端子、电连接器、线束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端子、电连接器、线束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525941A
CN117525941A CN202210910712.1A CN202210910712A CN117525941A CN 117525941 A CN117525941 A CN 117525941A CN 202210910712 A CN202210910712 A CN 202210910712A CN 117525941 A CN117525941 A CN 11752594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region
extension
longitudinal direction
cro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91071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么海
吕中锴
王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910712.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525941A/zh
Publication of CN1175259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52594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H01R13/426Securing by a separate resilient retaining piece supported by base or case, e.g. collar or metal contact-retention clip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端子、电连接器、线束和车辆,端子包括弹性力臂,沿端子的纵向方向延伸并用于将端子锁定在壳体,弹性力臂包括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沿纵向方向设置,第一部件沿预设方向延伸且在垂直预设方向的横截面上呈连续结构,第一部件的横截面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沿端子的竖向方向叠置以支撑第一部件产生弹性变形力,第二部件包括顶壁和侧壁,侧壁连接在顶壁的一侧,且在垂直纵向方向的横截面上,侧壁和顶壁被布置成呈预设角度设置,预设角度大于0°,其中,预设方向与纵向方向呈非零夹角。根据本发明的端子,便于兼顾顺畅安装需求、以及安装完成后的避免与壳体脱离的锁固需求。

Description

端子、电连接器、线束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线束连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端子、电连接器、线束和车辆。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线束端子包括公端和母端,线束端子作为电接触单元与线束护套的配合一般通过弹性力臂结构,即折弯一定的角度作为弹片,以通过弹性力臂实现安装、锁定,使得弹性力臂既需要具有一定的弹性变形能力,同时需要具有一定的刚度;然而,弹性力臂的弹性变形能力和刚度、强度难以取得良好的平衡,导致线束端子无法同时兼顾其安装便利性和锁定稳固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端子,所述端子便于兼顾顺畅安装需求、以及安装完成后的避免与壳体脱离的锁固需求。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端子的电连接器。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电连接器的线束。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线束的车辆。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端子,包括:弹性力臂,沿所述端子的纵向方向延伸并用于将所述端子锁定在壳体,所述弹性力臂包括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沿所述纵向方向设置,所述第一部件沿预设方向延伸且在垂直所述预设方向的横截面上呈连续结构,所述第一部件的横截面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沿所述端子的竖向方向叠置以支撑所述第一部件产生弹性变形力,所述第二部件包括顶壁和侧壁,所述侧壁连接在所述顶壁的一侧,且在垂直所述纵向方向的横截面上,所述侧壁和所述顶壁被布置成呈预设角度设置,所述预设角度大于0°,其中,所述预设方向与所述纵向方向呈非零夹角。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端子,通过设置弹性力臂包括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第一部件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沿竖向方向叠置,且第二部件的侧壁和顶壁呈大于0°的预设角度设置,便于使得弹性力臂同时兼顾弹性变形能力、强度和刚度需求,从而使得弹性力臂同时兼顾端子顺畅安装需求、以及安装完成后的避免与壳体脱离的锁固需求,则在端子安装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导入手感,不卡顿且易安装到位,同时在安装完成后便于满足震动以及拉拔测试。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预设角度为9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部件包括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的横截面形成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延伸部的横截面形成所述第二区域,所述顶壁与所述第一延伸部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侧壁与所述第二延伸部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部件在所述预设方向上的长度为L1,所述第二部件在所述纵向方向上的长度为L2,1.4≤L2/L1≤2.2。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预设方向与所述纵向方向之间的夹角为α,10°≤α≤16°。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力臂还包括连接部件,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通过所述连接部件平滑连接,所述连接部件在垂直所述纵向方向的横截面上呈连续结构,且所述连接部件的横截面包括第三区域和第四区域,所述第三区域和所述第四区域之间的夹角沿所述第二部件朝向所述第一部件的方向逐渐减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端子还包括止挡凸起,在所述纵向方向上,所述止挡凸起间隔设在所述第一部件的远离所述第二部件的一侧,且用于限制所述端子脱离所述壳体。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电连接器,包括:壳体;和根据本发明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端子,所述端子被配置为借助于所述弹性力臂被锁定在所述壳体。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连接器,通过采用上述的端子,便于保证顺畅组装需求、以及安装完成后的锁固需求。
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实施例的线束,包括:电线;和权利要求本发明上述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电连接器,所述电线与所述端子连接。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线束,通过采用上述的电连接器,便于保证顺畅组装需求、以及安装完成后的锁固需求。
根据本发明第四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根据本发明上述第三方面实施例的线束。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通过采用上述的线束,便于提升车辆组装便利性,保证车辆使用可靠。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端子的立体图;
图2为图1中所示的端子的另一立体图;
图3和图4为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端子的主视图;
图5为图4的端子沿A-A线的截面图;
图6为图4的端子沿B-B线的截面图;
图7为图4的端子沿C-C线的截面图;
图8为图1中所示的端子的俯视图;
图9为图8的端子沿D-D线的截面图;
图10为图8中所示的端子的仰视图;
图11为图8中所示的端子的左视图;
图12为图8中所示的端子的右视图。
附图标记:
端子100、
弹性力臂30、
第一部件34、第一区域36、第二区域38、第一弯曲区域40、第一延伸部42、过渡连接部44、第二延伸部46、
第二部件50、第五区域52、第六区域54、第二弯曲区域56、顶壁58、连接壁60、侧壁62、
连接部件66、第三区域68、第四区域70、第三延伸部72、第四延伸部74、
止挡凸起48、
第一连接部12、主体部分20、主体部分的顶壁32、第一侧壁22、第二侧壁24、底壁26、加强连接板28、
第二连接部14、第一压接部分16、第二压接部分18、
中间底部78、中间底部的自由端76、突起80、通孔82、电触簧84、第一电接触区域88、第二电接触区域90、凹槽92、顶部凸耳9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发明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发明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发明。此外,本发明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发明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可应用于性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端子100。
如图1和图2所示,端子100包括弹性力臂30,弹性力臂30沿端子100的纵向方向(例如图1中的前后方向)延伸,且弹性力臂30用于将端子100锁定在壳体(未示出)中。
弹性力臂30包括第一部件34,第一部件34沿预设方向延伸,且第一部件34在垂直预设方向的横截面上呈连续结构,第一部件34的上述横截面包括第一区域36和第二区域38,第一区域36和第二区域38沿端子100的竖向方向(例如,图1中的上下方向)叠置以支撑第一部件34产生弹性变形力。其中,预设方向与纵向方向呈非零夹角,也就是说,第一部件34的延伸方向与端子100的纵向方向不平行;例如,在图3的示例中,第一部件34与端子100的纵向方向之间形成夹角α,α为锐角。
如图1所示,弹性力臂30还包括第二部件50,第一部件34和第二部件50沿纵向方向设置,第二部件50包括顶壁58和侧壁62,侧壁62连接在顶壁58的一侧,例如侧壁62连接在顶壁58在端子100的横向方向上的一侧;在垂直纵向方向的横截面上,侧壁62和顶壁58被布置成呈预设角度β设置,预设角度β大于0°,则侧壁62的一端与顶壁58的一端相连,侧壁62的另一端与顶壁58间隔设置,使得侧壁62与顶壁58之间形成一定空间,该空间的大小与预设角度大小有关,预设角度越大,则该空间越大。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端子100的纵向方向与端子100的竖向方向和端子100的横向方向分别垂直,且端子100的竖向方向与端子100的横向方向垂直。
例如,在图1的示例中,端子100沿前后方向延伸,第一部件34由前向后、向上倾斜延伸,使得第一部件34在上下方向上可以相对于端子100的其他部分上下偏转以发生弹性变形,第二部件50沿前后方向延伸,第二部件50的后端于第一部件34的前端直接或间接相连。
在将端子100安装至壳体时,可以将端子100自后向前插配至壳体的护套中,在插配过程中,第一部件34由于受到挤压而向下偏转,直至端子100插配至预设位置时,第一部件34向上偏转以恢复至原来的状态,此时第一部件34的自由端(即第一部件34的后端、或第一部件34远离第二部件50的一端)与护套的限位凸起相止抵,以便通过弹性力臂30的刚度、强度来限制端子100向后脱离壳体。
可见,在上述安装过程中,第一部件34可以是主要发生弹性运动的部件,第一部件34需要具有一定的弹性变形能力,以便于端子100的顺利、快速安装;在安装完成后,第一部件34需要具有一定的刚度和强度,以限制端子100脱离于壳体,保证端子100稳定锁固于壳体。而本申请中,通过将第一部件34的横截面的第一区域36和第二区域38叠置,以支撑第一部件34产生弹性变形力,同时便于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第一部件34的刚度,同时可以使得第一部件34在受到壳体施加的作用力时可以保持第一部件34的力矩较为均匀,第一部件34不会或减少发生扭转而导致与护套发生干涉,以保证安装过程中端子100顺畅平稳插配。
同时,第二部件50可以对第一部件34起到支撑作用,则第二部件50的结构强度和抗弯刚度会影响整个弹性力臂30的强度和刚度,且第二部件50基本不会或很少影响第一部件34的弹性变形能力,由于第二部件50的侧壁和顶壁呈大于0°的预设角度设置,便于保证第二部件50具有合适的刚度,以对第一部件34起到稳定支撑,进一步改善整个弹性力臂30的强度和刚度,便于使得弹性力臂30同时兼顾弹性变形能力、强度和刚度需求,从而使得弹性力臂30同时兼顾端子100顺畅安装需求、以及安装完成后的避免与壳体脱离的锁固需求,则在端子100安装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导入手感,不卡顿且易安装到位,同时在安装完成后便于满足震动以及拉拔测试,避免在使用或测试过程中弹性力臂30容易变形脱开,从而失效,尤其是小线径连接器的使用上,也就是说,本申请用于小线径的连接器时,可以避免弹性力臂30变形脱开,弹性力臂30具有良好的承载能力,以保持锁固牢固。
由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端子100,通过设置弹性力臂30包括第一部件34和第二部件50,第一部件34的第一区域36和第二区域38沿竖向方向叠置,且第二部件50的侧壁60和顶壁58呈大于0°的预设角度设置,则第一部件34和第二部件50的配合便于使得弹性力臂30同时兼顾弹性变形能力、强度和刚度需求,从而使得弹性力臂30同时兼顾端子100顺畅安装需求、以及安装完成后的避免与壳体脱离的锁固需求,则在端子100安装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导入手感,不卡顿且易安装到位,同时在安装完成后便于满足震动以及拉拔测试。
如图1、图2和图5所示,在本申请中,第一部件34在其横截面具有类似C形的结构,这可从图5的截面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此情况下,第一区域36和第二区域38连接呈类似C形的结构,该两个区域可以经由第一弯曲区域40被连接。在图5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区域36与第二区域38相互平行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区域36和第二区域38可具有相同的厚度或不同厚度,第一区域36和第二区域38可具有相同的宽度或不同宽度,第一区域36和第二区域38可具有相同的长度或不同的长度。可以理解,所说的厚度可以是沿端子100竖直方向P,所说的长度可以是沿端子100纵向方向L,所说的宽度可以是沿端子100横向方向R。
由此,相较于相关技术中的“L”形弹片、或“一”字形弹片的设计结构,本申请采取”C”形弹性力臂30结构,具备如下优点:
1.“C”形弹性力臂30形成双层力臂,弹性力臂30强度、刚度提升,与壳体配合稳定性增强。
2.相对于“一”字形弹片,为保证结构可靠,只能适合厚度较厚的连接器钢片,用于厚度较薄的连接器钢片时稳定性欠佳;本申请中的端子100为一体件,可以适用于厚度较薄的钢片;
3.冲压工艺难度降低,良率提升。
4.相较于“L”形弹性力臂,其力矩左右不对称,会向力弱的一边偏,累积公差有干涉壳体的风险,而本申请的”C”形弹性力臂30产生的力矩更单一,与壳体配合装配过程更加顺畅、稳定,测试及使用生命周期更可靠。
具有两个区域的弹性力臂30的横截面的结构在弹性力臂30的整个长度范围内延伸,即,第一部件34的所有横截面具有相似的结构,在本示例性的实施方式中为C形的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端子100还包括第一连接部12和第二连接部14,弹性力臂30设在第一连接部12上,第一连接部12和第二连接部14均沿纵向方向延伸,且第一连接部12和第二连接部14沿纵向方向依次设置,第一连接部12用于锁定在壳体中,且第一连接部12用于电接触针式触头(例如公端子的触头),第二连接部14用于电连接电线(未示出),从而端子100可以实现针式触头与电线的电连接。
可选地,第二连接部14可包括用于压接电线的导体的第一压接部分16和用于压接在电线的电绝缘层上的第二压接部分18,如此,通过两个压接部分可以使得端子100与电线的连接强度稳定,电线不易脱落。
可选地,第一压接部分16可与电线的导体焊接,例如使用压紧焊接的方式进行。另外,附图所示的端子100中,第一压接部分16和第二压接部分18处于尚未压接电线的状态。
在本申请的第一个实施方式中,为了电配合电连接器(未示出)的电接触,端子100的第一连接部12包括主体部分20,主体部分20包括第一侧壁22、第二侧壁24和底壁26(如图3和图10),第一侧壁22和第二侧壁24分别连接在底壁26在端子100横向方向上的两侧,底壁26连接第一压接部分16。主体部分20还包括加强连接板28,加强连接板28连接主体部分20和第一压接部分16,其中第一侧壁22、第二侧壁24和底壁26均与加强连接板28相连。
如图1所示,弹性力臂30的一端与主体部分20连接,弹性力臂30的另一端朝向远离主体部分20的方向延伸,以使弹性力臂30向外隆起远离主体部分20,弹性力臂30从主体部分20的顶面向外隆起并且为端子100提供了弹性的主锁闭。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6所示,预设角度β为90°,便于使得侧壁62可以有效支撑顶壁58,以提升第二部件50的抗弯刚度,提升第二部件50对第一部件34的支撑作用,从而改善弹性力臂300的整体刚度,提升端子100与壳体的锁固稳定性。
当然,预设角度β还可以为锐角、或钝角等,例如β可以为60°、或100°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部件34包括第一延伸部42和第二延伸部46,第一延伸部42的横截面形成第一区域36,第二延伸部46的横截面形成第二区域38,顶壁与第一延伸部42相连,则顶壁58与第一延伸部42直接相连、或者顶壁58与第一延伸部42间接相连,使得顶壁58可以对第一延伸部42稳定支撑。
可选地,第一部件34还可以包括过渡连接部44,过渡连接部44平滑连接第一延伸部42和第二延伸部46在端子100横向方向的一侧,过渡连接部44的横截面构成第一弯曲区域40,组装后的第一延伸部42、第二延伸部46和过渡连接部44形成本申请的第一部件34,其中第一延伸部42、第二延伸部46和过渡连接部44和端子100的其他部分例如第一连接部12结合为一体。
可选地,端子100为一体成型件,则弹性力臂30和第一连接部12、第二连接部14为一体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侧壁62与第二延伸部46相连,则侧壁62与第二延伸部46直接相连、或者侧壁62与第二延伸部46间接相连,则侧壁62可以对第二延伸部46稳定支撑,以保证第二部件50对第一部件34的支撑作用,改善整个弹性力臂30的刚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部件34在预设方向上的长度为L1,第二部件50在纵向方向上的长度为L2,1.4≤L2/L1≤2.2。由此,第二部件50的刚度和第一部件34的刚度可以取得良好匹配,便于进一步使得弹性力臂30同时兼顾端子100顺畅安装需求、以及安装完成后的避免与壳体脱离的锁固需求,则在端子100安装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导入手感,不卡顿且易安装到位,同时在安装完成后便于满足震动以及拉拔测试,避免在使用或测试过程中弹性力臂30容易变形脱开。
例如,L2/L1可以为1.4、或1.6、或1.9、或2、或2.2等;第一部件34在预设方向上的长度为L1,2.5mm≤L1≤5mm,L1可以为2.5mm、或3mm、或4.3mm、或5mm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预设方向与纵向方向之间的夹角为α,10°≤α≤16°,便于保证第一部件34的弹性变形能力,同时使端子100在安装过程中,第一部件34可以产生合适的安装阻力,以进一步保证安装手感。例如,α可以为10°、或11°、或12°、或15°、或16°等。
可选地,第一部件34在竖向方向上的厚度为T,T≥0.3mm,便于保证第一部件34具有良好的刚度和强度,以便进一步保证第一部件34的承载能力,以使端子100满足使用和测试需求,避免端子100脱离壳体。例如,T为0.3mm、或0.36mm、或0.5mm等。
可选地,第一部件34在端子100的横向方向上的宽度为W,W≥0.54mm,便于保证第一部件34具有良好的承载能力,以使端子100满足使用和测试需求,避免端子100脱离壳体。例如,W为0.54mm、或0.6mm等。
可选地,第一部件34的长度两端在竖向方向上的高度差为ΔH,0.4mm≤ΔH≤0.6mm,便于保证第一部件34的弹性变形能力,同时使端子100在安装过程中,第一部件34可以产生合适的安装阻力,以进一步保证安装手感。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图5-图7所示,弹性力臂30还包括连接部件66,第一部件34和第二部件50通过连接部件66平滑连接,即第二部件50通过连接部件66与第一部件34间接相连,连接部件66在垂直纵向方向的横截面上呈连续结构,且连接部件66的横截面包括第三区域68和第四区域70,第三区域68和第四区域70之间的夹角沿第二部件50朝向所述第一部件34的方向逐渐减小,以便实现自第二部件50朝向第一部件34的平滑过渡,从而在第一部件34受力发生变形时,第一部件34的变形量不会突变地传递至第二部件50,以实现承前启后,便于提升弹性力臂30的使用可靠性。
例如,在图1、图5-图7的示例中,第一部件34包括第一延伸部42和第二延伸部46,第一延伸部42的横截面形成第一区域36,第二延伸部46的横截面形成第二区域38,由于第一区域36和第二区域38沿端子100的竖向方向叠置,则第一延伸部42和第二延伸部46之间的夹角可以理解为0°,第一延伸部42和第二延伸部46的彼此相对的一侧表面紧贴设置;连接部件66包括第三延伸部72和第四延伸部74,第三延伸部72的横截面形成第三区域68,第四延伸部74的横截面形成第四区域70,第三延伸部72连接在第一延伸部42和顶壁58之间,使得顶壁58通过第三延伸部72与第一延伸部42间接相连,第四延伸部74连接在第二延伸部42和侧壁62之间,使得侧壁62通过第四延伸部74与第二延伸部46间接相连,则第三延伸部72和第四延伸部74之间的夹角可以从预设角度逐渐减小至0°。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端子100还包括止挡凸起48,在纵向方向上,止挡凸起48间隔设在第一部件34的远离第二部件50的一侧,且止挡凸起48用于限制端子100脱离壳体,例如在端子100插配至预设位置使得第一部件34恢复至原来状态时,止挡凸起48可以与壳体上的挡块止抵,使得止挡凸起48可以与弹性力臂30一起限制端子100脱离壳体。由此,止挡凸起48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弹性力臂30的刚度需求,降低弹性力臂30对弹性变形能力和刚度需求之间的兼顾要求,便于降低设计难度和设计成本。
可选地,在图3的示例中,在纵向方向上,止挡凸起48与第一部件34的间距为x,x>0.3mm,以便于实现止挡凸起48对第一部件34变形的避让。
另外,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可能不像附图中所示,其不必包括与主体部分20连接的止挡凸起48,则弹性力臂30可设置在主体部分20上,而无需该端子100必须包括止挡凸起48。
下面参考图1-图12以一个具体的实施例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端子100。值得理解的是,下述描述仅是示例性说明,而不是对发明的具体限制。
如图1所示,端子100为一体冲压件,且端子100包括弹性力臂30、第一连接部12和第二连接部14,第一连接部12和第二连接部14均沿纵向延伸,弹性力臂30包括第一部件34、第二部件50和连接部件66,第一部件34包括叠置的第一延伸部42和第二延伸部46,第一延伸部42和第二延伸部46彼此相对的表面贴合设置,第二部件50包括顶壁58和侧壁62,连接部件66包括第三延伸部72和第四延伸部74,第三延伸部72连接在第一延伸部42和顶壁58之间,第四延伸部74连接在第二延伸部46和侧壁62之间。
其中,在垂直纵向方向的横截面上,侧壁58和顶壁62被布置成呈预设角度β设置,预设角度β为90°,第三延伸部和第四延伸部之间的夹角可以从90°逐渐减小至0°。
第一部件34还包括过渡连接部44,第二部件50还包括连接壁60,连接壁60连接顶壁58和侧壁62,第二部件50沿垂直纵向方向L的横截面还包括第二弯曲区域56,连接壁60的横截面构成第二弯曲区域56,顶壁58的横截面构成第五区域52,侧壁62的横截面构成第六区域54,第二弯曲区域56连接第五区域52和第六区域54,过渡连接部44与第二弯曲区域56对应。其中,第二部件50可以连接第一连接部12的主体部分20。当然,第二部件50还可以连接止挡凸起48,在此情况下,配置为如上的弹性力臂30从止挡凸起48部分突起。
请参图1和图6,组装后的三个部分58、60和62形成本申请的第二部件50,其中各个部分58、60和62和端子100结合为一体。在此情况下,能够使弹性力臂30和主体部分20做成为一件或和止挡凸起48做成为一件。
其中,请参图7,连接部件66沿垂直纵向方向L的横截面包括第三区域68和第四区域70,第三区域68连接第四区域70。连接部件66在其横截面的区域一起产生弹性力臂30的两个延伸部:第三延伸部72和第四延伸部74,第三延伸部72连接第四延伸部74,其中,第三延伸部72的横截面构成第三区域68,第四延伸部74的横截面构成第四区域70。组装后的两个延伸部72和74形成本申请的连接部件66,其中各个延伸部72和74和端子100结合为一体。在此情况下,能够使弹性力臂30和主体部分20做成为一件或和止挡凸起48做成为一件。
其中,第四区域70的形状沿纵向方向逐渐变化,使得第四延伸部74形成为变截面结构。
第一部件34、连接部件66和第二部件50为一体结构。请结合图8和图9,在装入壳体过程中,第一部件34的受力面L1受压力向内旋转,连接部件66全域和第二部件50的受力面L2一部分通过变形屈服承担了前者压力的转换,即动能到势能的转换。在装入壳体卡扣行程完毕瞬间,第一部件34回弹使弹性力臂30的自由端L3定位到设计装配位置,实现将端子100锁定在壳体。
如图11和图12所示,端子100还包括止挡凸起48,止挡凸起48通过中间底部78与主体部分20划分。在此情况下,中间底部78可全程地设置在主体部分20和止挡凸起48之间或仅设置在几处。
主体部分20和止挡凸起48具有共同的侧壁,中间底部78固定在第二侧壁24上。为了将中间底部78固定在侧壁的中心区域中,中间底部78包括突起80,突起80接合第二侧壁24上对应的通孔82。这样,形成沿着纵向L延伸的横截面为矩形,优选为方形的立方体主体部分20,底壁26与中间底部78相对。两个侧壁22、24都与底壁26垂直。
请结合图3和图9,从中间底部78的自由端76开始并且沿着端子100的纵向L向后前行,中间底部78逐渐形成电触簧84,如图9所示。该电触簧84用于与另一端子实现电接触。从中间底部78的自由端76开始,电触簧84沿着向后方向渐缩并且突入到主体部分20中,即,电触簧84远离布置在其上的止挡凸起48延伸到主体部分20中。
在与中间底部78的自由端76的相对的电触簧84的末端处,电触簧84经由形成在其上的过渡部分结合于第一侧壁22的连接部分86。在此情况下,连接部分86由第一侧壁22切割出的。
优选地,第一侧壁22上的连接部分86和电触簧84具有弹性设计,即,电触簧84可在主体部分20(相对于布置在其上的止挡凸起48)内上下移动,并且第一侧壁22上的连接部分86可沿着与横向方向R侧向移动到主体部分20中和从主体部分20中侧向移动出来。这样,配合插头连接器的针式触头可容易地插入到小型化的端子100中。
为了改进电接触,请参图9,电触簧84优选包括第一电接触区域88。底壁26还包括第二电接触区域90,其中第一电接触区域88和第二电接触区域90优选彼此直接相对。电接触区域88、90采用例如升高部分、隆起、珠状、凸起部分、肋或突起的形式。
优选地,中间底部78延伸到远至主体部分20或止挡凸起48的右部区域。在该右部区域,在止挡凸起48的右部处,存在边缘或凹槽92,其可用于端子100的辅助锁闭。
止挡凸起48布置在主体部分20上方或上面。和主体部分20一样,从第二侧壁24开始,第二部件50的顶壁58接合在主体部分20的顶壁32之上,请参图2,其中主体部分20的顶壁32然后形成有顶部凸耳94,顶部凸耳94位于主体部分20之上。在此情况下,顶部凸耳94的细长的自由端坐靠在中间底部78或者坐靠在中间底部78和第一侧壁22之间的过渡部分。
优选地,主体部分20的顶壁32和底壁26或者中间底部78不一样宽,以使顶部凸耳94没有对准端子100的第一侧壁22,因此以给定的角度布置在其上而不是180度。这产生了倾斜表面,其使得端子100的一端面不对称,由此通过倾斜布置的顶部凸耳94,可为端子100提供编码。
优选地,并不是弹性力臂30的整个切割出的区域被设置成从止挡凸起48部分突起,而是仅止挡凸起48的纵向自由端部分形成弹性力臂30。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该纵向自由端部分比从止挡凸起48切割出的部分长。
根据本申请的端子100的结构特别适合于卡扣式触头,它们在电接触于配合插头连接器之前已经被锁闭在壳体中。根据本申请的弹性力臂30的设计产生了相对较高等级的安全性以防弹性力臂30和电线的扭曲不再被缠住在弹性力臂30和端子100之间或弹性力臂30和止挡凸起48之间。
本申请实施方式的一种电连接器,包括壳体(示未出)和端子100,端子100被配置为借助于弹性力臂30被锁定在壳体。其中,电连接器可以是公电连接器,也可以是母电连接器,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本申请实施方式的一种线束,包括电线和上述的电连接器,电线与端子100连接。
本申请实施方式的一种车辆,上述的线束。具体地,线束可以应用于车辆的各个系统之间的电连接,及各个部件之间的电连接等,在此不作具体限定。车辆包括但不限于纯电动车、混合动力车、增程式电动车、燃油车、氢动力汽车等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方式”、“一些实施方式”、“示意性实施方式”、“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实施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申请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申请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1)

1.一种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
弹性力臂,沿所述端子的纵向方向延伸并用于将所述端子锁定在壳体,所述弹性力臂包括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沿所述纵向方向设置,所述第一部件沿预设方向延伸且在垂直所述预设方向的横截面上呈连续结构,所述第一部件的横截面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沿所述端子的竖向方向叠置以支撑所述第一部件产生弹性变形力,所述第二部件包括顶壁和侧壁,所述侧壁连接在所述顶壁的一侧,且在垂直所述纵向方向的横截面上,所述侧壁和所述顶壁被布置成呈预设角度设置,所述预设角度大于0°,
其中,所述预设方向与所述纵向方向呈非零夹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角度为9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件包括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的横截面形成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延伸部的横截面形成所述第二区域,所述顶壁与所述第一延伸部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与所述第二延伸部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件在所述预设方向上的长度为L1,所述第二部件在所述纵向方向上的长度为L2,1.4≤L2/L1≤2.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方向与所述纵向方向之间的夹角为α,10°≤α≤16°。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力臂还包括连接部件,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通过所述连接部件平滑连接,所述连接部件在垂直所述纵向方向的横截面上呈连续结构,且所述连接部件的横截面包括第三区域和第四区域,所述第三区域和所述第四区域之间的夹角沿所述第二部件朝向所述第一部件的方向逐渐减小。
8.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还包括止挡凸起,在所述纵向方向上,所述止挡凸起间隔设在所述第一部件的远离所述第二部件的一侧,且用于限制所述端子脱离所述壳体。
9.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和
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端子,所述端子被配置为借助于所述弹性力臂被锁定在所述壳体。
10.一种线束,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线;和
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所述电线与所述端子连接。
1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线束。
CN202210910712.1A 2022-07-29 2022-07-29 端子、电连接器、线束和车辆 Pending CN11752594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10712.1A CN117525941A (zh) 2022-07-29 2022-07-29 端子、电连接器、线束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10712.1A CN117525941A (zh) 2022-07-29 2022-07-29 端子、电连接器、线束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525941A true CN117525941A (zh) 2024-02-06

Family

ID=897518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910712.1A Pending CN117525941A (zh) 2022-07-29 2022-07-29 端子、电连接器、线束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525941A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40360A (zh) * 2008-08-01 2010-02-03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EP2797173A1 (en) * 2013-04-26 2014-10-29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Electrical terminal with a locking lance
CN106463867A (zh) * 2014-04-24 2017-02-22 莫列斯有限公司 端子接头件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40360A (zh) * 2008-08-01 2010-02-03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EP2797173A1 (en) * 2013-04-26 2014-10-29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Electrical terminal with a locking lance
CN106463867A (zh) * 2014-04-24 2017-02-22 莫列斯有限公司 端子接头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748993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regulating portion for regulating elastic deformation of terminal
WO2011001821A1 (ja) 雌端子
JP4958684B2 (ja) コネクタ
JP2002184502A (ja) 電気コネクタ
WO2004049512A1 (ja) 基板内蔵圧接コネクタ
JPH0935796A (ja) 雌端子
JPH0927368A (ja) 雌型端子
CN112350092B (zh) 连接器及端子
US5342219A (en) Terminal-locking construction
CN113517605B (zh) 连接器锁定结构
JP2005166489A (ja) 雌型端子
JP2010010024A (ja) ケーブル用電気コネクタそしてこれと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とを有するコネクタ組立体
CN117525941A (zh) 端子、电连接器、线束和车辆
JPH09219232A (ja) 電気端子
CN218472323U (zh) 端子、电连接器、线束和车辆
US20150340792A1 (en) Contact having a resistant primary lance for locking in a contact chamber of a plug-in connector
CN218975826U (zh) 端子、电连接器、线束和车辆
JP3961935B2 (ja) 皮剥圧接端子
WO2024101086A1 (ja) 端子金具
US20240266771A1 (en) Terminal
WO2022255087A1 (ja) コネクタ
JP4242378B2 (ja) ロック機構付き電気コネクタ
JP2022161691A (ja) コネクタユニット
JP7139062B2 (ja) 端子の接続構造
WO2021124842A1 (ja) 端子金具および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