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995788B - 用于电池模组检测的充放电设备及电池模组检测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于电池模组检测的充放电设备及电池模组检测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995788B CN116995788B CN202311269036.5A CN202311269036A CN116995788B CN 116995788 B CN116995788 B CN 116995788B CN 202311269036 A CN202311269036 A CN 202311269036A CN 116995788 B CN116995788 B CN 11699578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ttery module
- module
- switch
- igbt
- serie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6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1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4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5
- 150000001875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8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78 mono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50 progres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1/00—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electric properties; Arrangements for locating electric faults;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al testing characterised by what is being tested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1R31/36—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measuring or monitoring the electrical condition of accumulators or electric batteries, e.g. capacity or state of charge [SoC]
- G01R31/385—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battery or accumulator variable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13—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acting upon several batteries simultaneously or sequentially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for charging batteries from AC mains by converters
- H02J7/04—Regulation of 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 H02J7/06—Regulation of 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using discharge tubes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207/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etails of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2207/20—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用于电池模组检测的充放电设备及电池模组检测方法,其中充放电设备具有多个串联的复合开关模块;每个复合开关模块包括电池模组接口、第一连接端、第二连接端;每个复合开关模块的第一端与相邻复合开关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电池模组接口用于连接电池模组的正负极;在充电状态下,各电池模组可形成串联的充电电路;在放电状态下,各电池模组可形成串联的放电电路。本说明书所述的电池模组的充放电设备及检测方法,将电池模组进行串联检测,也即使得各电池模组形成串联电路,同时充电、同时放电,无需多次对电池模组进行接线,已连接在充放电设备上的各电池模组也无需依次等待测试,从而能够提高同规格的大量电池模组的检测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模组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用于电池模组检测的充放电设备及电池模组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充放电设备是用于电池模组自动检测的设备,能够在电池模组检测的过程中自动控制电池模组开始充电、结束充电、开始放电、结束放电。
现有技术中,一台充放电设备通常只连接一个电池模组,即一台充放电设备只对一个电池模组进行测试。在需要对多台电池模组进行测试的情况下,需要人工依次将各电池模组连接至充电设备上进行测试。
现有技术中也存在一台充放电设备同时连接多个电池模组进行测试的情况,然而,各电池模组之间是并联的关系,并且各电池模组虽然是同时连接在充放电设备的,但在测试时,各电池模组是依次进行充电、放电的,而并不是各电池模组同时进行充电、同时进行放电的。
由此可见,采用上述两种充放电设备的电池模组检测方法的检测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说明书的目的是提供用于电池模组检测的充放电设备及电池模组检测方法,以解决采用现有充放电设备的电池模组检测方法的检测效率较低的问题。
本说明书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于电池模组检测的充放电设备,所述充放电设备具有多个串联的复合开关模块;每个复合开关模块包括电池模组接口、第一连接端、第二连接端;每个复合开关模块的第一端与相邻复合开关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电池模组接口用于连接电池模组的正负极;在充电状态下,各电池模组可形成串联的充电电路;在放电状态下,各电池模组可形成串联的放电电路。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复合开关模块包括:第一IGBT、第二IGBT、电阻、电容、第一可控开关、第二可控开关;所述复合开关模块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具有并联设置的第一支路、第二支路、第三支路;在所述第一支路中,第一IGBT与第一可控开关串联,串联后的一端连接至复合开关模块的第一端,串联后的第二端用于连接电池模组的正极;第二可控开关的第一端用于连接电池模组的负极,第二可控开关的第二端连接至复合开关模块的第二端;在第二支路中,第二IGBT的第一端连接复合开关模块的第一端,第二IGBT的第二端连接复合开关模块的第二端;在第三支路中,电阻和电容串联,串联后的第一端连接复合开关模块的第一端,串联后的第二端连接复合开关模块的第二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充放电设备还包括:DC/DC转换电路、DC/AC转换电路;多个复合开关模块串联后的两端连接所述DC/DC转换电路的第一侧,所述DC/DC转换电路的第二侧与所述DC/AC转换电路的直流侧连接,所述DC/AC转换电路的交流侧用于连接电网。
本说明书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电池模组检测方法,用于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充放电设备;所述方法包括:在各电池模组连接至复合开关模块的电池模组接口之后,控制各电池模组形成串联的充电电路;在第一目标电池模组充满电之后,控制所述第一目标电池模组对应的第一目标复合开关模块从串联的充电电路中切除,并控制第一目标电池模组中的不含有第一目标电池模组的支路接入串联的充电电路;在各电池模组连接至复合开关模块的电池模组接口之后,控制各电池模组形成串联的放电电路;在第二目标电池模组放电结束之后,控制所述第二目标电池模组对应的第二目标复合开关模块从串联的放电电路中切除,并控制第二目标电池模组中的不含有第二目标电池模组的支路接入串联的放电电路。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复合开关模块包括:第一IGBT、第二IGBT、电阻、电容、第一可控开关、第二可控开关;所述复合开关模块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具有并联设置的第一支路、第二支路、第三支路;在所述第一支路中,第一IGBT与第一可控开关串联,串联后的一端连接至复合开关模块的第一端,串联后的第二端用于连接电池模组的正极;第二可控开关的第一端用于连接电池模组的负极,第二可控开关的第二端连接至复合开关模块的第二端;在第二支路中,第二IGBT的第一端连接复合开关模块的第一端,第二IGBT的第二端连接复合开关模块的第二端,在第三支路中,电阻和电容串联,串联后的第一端连接复合开关模块的第一端,串联后的第二端连接复合开关模块的第二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过以下方法控制各电池模组形成串联的充电电路:控制连接有电池模组的各复合开关模块中的第一可控开关、第二可控开关闭合,并控制各复合开关模块中的第一IGBT、第二IGBT关断;和/或,通过以下方法控制所述第一目标电池模组对应的第一目标复合开关模块从串联的充电电路中切除,并控制第一目标电池模组中的不含有第一目标电池模组的支路接入串联的充电电路:控制第一目标复合开关模块中的第一可控开关、第二可控开关断开,并控制第一目标复合开关模块中的第二IGBT导通,其余各IGBT及可控开关的状态不变;和/或,通过以下方法控制各电池模组形成串联的放电电路:控制连接有电池模组的各复合开关模块中的第一可控开关、第二可控开关闭合,并控制各复合开关模块中的第一IGBT导通、第二IGBT关断;和/或,通过以下方法控制所述第二目标电池模组对应的第二目标复合开关模块从串联的放电电路中切除,并控制第二目标电池模组中的不含有第二目标电池模组的支路接入串联的放电电路:控制第二目标复合开关模块中的第一可控开关、第二可控开关端口并控制第二目标复合开关模块中的第一IGBT关断,其余各IGBT及可控开关的状态不变。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充放电设备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用于各复合开关模块中的开关器件;各电池模组包括串联的多个电池单体和电池管理系统;在测试时,测试工控机与所述充放电设备中的控制器通信连接,并且所述测试工控机还与各电池模组中的电池管理系统通信连接;所述测试工控机用于读取各电池模组中的电池管理系统监测到的电池模组的荷电状态,并根据各电池模组的荷电状态判断是否将目标电池模组从串联的充电回路或串联的放电回路中切除,在判断结果为是的情况下,向目标电池模组对应的目标复合开关模块发送控制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充放电设备中,多个复合开关模块串联后的两端中的其中一端设置有电流传感器,用于检测各电池模组充电或放电的电流;在各复合开关模块的电池模组接口并联设置有电压检测模块,用于检测电池模组的充电电压或放电电压。
本说明书所述的电池模组的充放电设备及检测方法,将电池模组进行串联检测,也即使得各电池模组形成串联电路,同时充电、同时放电,无需多次对电池模组进行接线,已连接在充放电设备上的各电池模组也无需依次等待测试,从而能够提高同规格的大量电池模组的检测效率。
参照后文的说明和附图,详细公开了本发明的特定实施方式,指明了本发明的原理可以被采用的方式。应该理解,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范围上并不因而受到限制。针对一种实施方式描述和/或示出的特征可以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在一个或更多个其它实施方式中使用,与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相组合,或替代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
附图说明
在此描述的附图仅用于解释目的,而不意图以任何方式来限制本发明公开的范围。另外,图中的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等仅为示意性的,用于帮助对本发明的理解,并不是具体限定本发明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教导下,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各种可能的形状和比例尺寸来实施本发明。
图1示出了本说明书提供的用于电池模组检测的充放电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说明书提供的用于电池模组检测的充放电设备的具体实施方式示意图;
图3示出了各电池模组串联充电的电流路径示意图;
图4示出了第一目标电池模组充电结束情况下的电路切换示意图;
图5示出了各电池模组串联放电的电流路径示意图;
图6示出了第二目标电池模组放电结束情况下的电路切换示意图;
图7示出了电池模组进行检测时各设备间的连接方式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和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的描述,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本发明的细节。但是,在此描述的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解释本发明的目的,而不能以任何方式理解成是对本发明的限制。在本发明的教导下,技术人员可以构想基于本发明的任意可能的变形,这些都应被视为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说明书提供的用于电池模组检测的充放电设备具有多个串联的复合开关模块。
每个复合开关模块包括电池模组接口、第一连接端、第二连接端;每个复合开关模块的第一端与相邻复合开关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电池模组接口用于连接电池模组的正负极。
在充电状态下,各电池模组可形成串联的充电电路;在放电状态下,各电池模组可形成串联的放电电路。
本说明书以复合开关模块的数量为3个为例来说明本说明书提供的充放电设备。如图1所示,充放电设备包括复合开关模块M1、M2、M3,复合开关模块M1连接电池模组B1,复合开关模块M2连接电池模组B2,复合开关模块M3连接电池模组B3,图1中的黑色圆点表示复合开关模块的第一端,黑色星型点表示复合开关模块的第二端。
本说明书中的电池模组也即是电池包,电池模组中包括多个电池单体和电池管理系统。电池模组中的多个电池单体始终是串联的,也即一个电池单体的正极连接相邻电池单体的负极。而本方案中的电池模组仅仅与复合开关模块的电池模组接口相连接,相邻的电池模组并不会直接串联。
图1中的虚线表示充电状态及放电状态下各电池模组形成的串联电路结构。
本说明书所述的电池模组的充放电设备,将电池模组进行串联检测,也即使得各电池模组形成串联电路,同时充电、同时放电,无需多次对电池模组进行接线,已连接在充放电设备上的各电池模组也无需依次等待测试,从而能够提高同规格的大量电池模组的检测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复合开关模块包括:第一IGBT、第二IGBT、电阻、电容、第一可控开关、第二可控开关;所述复合开关模块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具有并联设置的第一支路、第二支路、第三支路。
在所述第一支路中,第一IGBT与第一可控开关串联,串联后的一端连接至复合开关模块的第一端,串联后的第二端用于连接电池模组的正极;第二可控开关的第一端用于连接电池模组的负极,第二可控开关的第二端连接至复合开关模块的第二端。
在第二支路中,第二IGBT的第一端连接复合开关模块的第一端,第二IGBT的第二端连接复合开关模块的第二端,
在第三支路中,电阻和电容串联,串联后的第一端连接复合开关模块的第一端,串联后的第二端连接复合开关模块的第二端。
如图2所示,复合开关模块M1包括IGBT-G11(即第一IGBT,在本说明书中,IGBT-GXY表示标识为GXY的IGBT)、IGBT-G12(即第二IGBT)、电阻R1、电容C1、第一可控开关K11、第二可控开关K12。在第一支路中,IGBT-G11、K11、电池模组接口、K12形成串联电路;在第二支路包括IGBT-G12;在第三支路中,电阻R1与电容C1形成串联电路。
复合开关模块M2包括IGBT-G21(即第一IGBT)、IGBT-G22(即第二IGBT)、电阻R2、电容C2、第一可控开关K21、第二可控开关K22。在第一支路中,IGBT-G21、K21、电池模组接口、K22形成串联电路;在第二支路包括IGBT-G22;在第三支路中,电阻R2与电容C2形成串联电路。
复合开关模块M3包括IGBT-G31(即第一IGBT)、IGBT-G32(即第二IGBT)、电阻R3、电容C3、第一可控开关K31、第二可控开关K32。在第一支路中,IGBT-G31、K31、电池模组接口、K32形成串联电路;在第二支路包括IGBT-G32;在第三支路中,电阻R3与电容C3形成串联电路。
在一些实施例中,充放电设备还包括:DC/DC转换电路、DC/AC转换电路。如图1或图2所示,多个复合开关模块串联后的两端连接DC/DC转换电路的第一侧,DC/DC转换电路的第二侧与DC/AC转换电路的直流侧连接,DC/AC转换电路的交流侧用于连接电网。
在充电状态下,DC/AC转换电路将来自电网的交流电转换成电压直流电,DC/DC转换电路再将电压较高的直流电转换成适合电池模组的目标电压,通过控制复合开关模块中各可控开关的工作状态控制对应的电池模组是否参与充电。
在放电状态下,各电池模组的放电电压经DC/DC转换电路转换为与电网电压匹配的直流电,然后再通过DC/AC转换电路将该直流电转换为与电网匹配的交流电并汇入电网中。
图3示出了各电池模组串联充电的电流路径示意图,图4示出了第一目标电池模组充电结束情况下的电路切换示意图,图5示出了各电池模组串联放电的电流路径示意图,图6示出了第二目标电池模组放电结束情况下的电路切换示意图。
本说明书还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检测方法,用于上述充放电设备。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0:在各电池模组连接至复合开关模块的电池模组接口之后,控制各电池模组形成串联的充电电路。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控制连接有电池模组的各复合开关模块中的第一可控开关、第二可控开关闭合,并控制各复合开关模块中的第一IGBT、第二IGBT关断,以实现步骤S10。
如图3所示,在实施了步骤S10的控制方案之后,DC/DC转换电路的一侧正极流出的电流经过复合开关模块M1中IGBT-G11(即第一IGBT)的二极管、第一可控开关K11流入电池模组B1,再从电池模组B1的负极经由第二可控开关K12流出;然后经由复合开关模块M2中IGBT-G21(即第一IGBT)的二极管、第一可控开关K21流入电池模组B2,再从电池模组B2的负极经由第二可控开关K22流出;然后经由复合开关模块M3中IGBT-31(即第一IGBT)的二极管、第一可控开关K21流入电池模组B3,再从电池模组B3的负极经由第二可控开关K32流出,最后流入DC/DC转换电路的一侧负极,形成电流闭环。
S20:在第一目标电池模组充满电之后,控制所述第一目标电池模组对应的第一目标复合开关模块从串联的充电电路中切除,并控制第一目标电池模组中的不含有第一目标电池模组的支路接入串联的充电电路。
如图4所示,可以控制第一目标复合开关模块中的第一可控开关、第二可控开关断开,并控制第一目标复合开关模块中的第二IGBT导通,其余各IGBT及可控开关的状态不变。
如图4所示,假设电池模组B1充满电,现需要将电池模组B1从充电电路中切除,那么可以控制第一可控开关K11、第二可控开关K12断开,并控制IGBT-12(即第二IGBT)导通,其余各IGBT及可控开关的状态不变,从而使得电流流经左侧的第一支路改为流经中间的第二支路。
在电池模组B1被切除之前,第三支路中的电容C1处于充电状态;在电池模组B1被切除的瞬间,电容开始放电,电容放电电流从第三支路流向第二支路,从而在IGBT-12(即第二IGBT)导通之前在第二支路上形成电流,接续第一支路上的电流流向下一复合开关模块M2,从而不影响其他电池模组B2、B3的充电状态,实现不间断投切。
步骤S10和S20给出了充电状态下的情形。
S30:在各电池模组连接至复合开关模块的电池模组接口之后,控制各电池模组形成串联的放电电路。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控制连接有电池模组的各复合开关模块中的第一可控开关、第二可控开关闭合,并控制各复合开关模块中的第一IGBT导通、第二IGBT关断,以实现步骤S30。
如图5所示,电池模组B3正极的电流经由IGBT-G31(即第一IGBT)流入电池模组B2的负极,电池模组B2正极的电流经由IGBT-G21(即第一IGBT)流入电池模组B1的负极,电池模组B1正极的电流流向DC/DC转换电路一侧的正极,DC/DC转换电路的一侧负极的电流流向电池模组B3的负极,形成电流闭环。
S40:在第二目标电池模组放电结束之后,控制所述第二目标电池模组对应的第二目标复合开关模块从串联的放电电路中切除,并控制第二目标电池模组中的不含有第二目标电池模组的支路接入串联的放电电路。
如图6所示,可以控制第二目标复合开关模块中的第一可控开关、第二可控开关端口并控制第二目标复合开关模块中的第一IGBT关断、第二IGBT导通。
假设电池模组B1放电结束,现需要将电池模组B1从放电电路中切除,那么可以控制第一可控开关K11、第二可控开关K12断开,并控制IGBT-G11(即第一IGBT)关断,其余各IGBT及可控开关的状态不变。在电池模组B1被切除的瞬间,电流便会直接流经IGBT-G12中的二极管,从而使得电流流经左侧的第一支路改为流经中间的第二支路。
步骤S30和S40给出了放电状态下的情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充放电设备还包括控制器,控制器用于各复合开关模块中的开关器件;各电池模组包括串联的多个电池单体和电池管理系统(Battery ManagementSystem,BMS)。
如图7所示,在测试时,测试工控机与充放电设备中的控制器通信连接,并且测试工控机还与各电池模组中的电池管理系统通信连接;测试工控机用于读取各电池模组中的电池管理系统监测到的电池模组的荷电状态,并根据各电池模组的荷电状态判断是否将目标电池模组从串联的充电回路或串联的放电回路中切除,在判断结果为是的情况下,向目标电池模组对应的目标复合开关模块发送控制信号。
其中,电池模组的荷电状态包括:电池模组是否充满电、电池模组是否放电结束。
在一些实施例中,充放电设备中,多个复合开关模块串联后的两端中的其中一端设置有电流传感器,用于检测各电池模组充电或放电的电流;在各复合开关模块的电池模组接口并联设置有电压检测模块,用于检测电池模组的充电电压或放电电压。
测试工控机或者充放电设备中的控制器可以获取电流传感器的电流采集值及各电流采集值对应的时间戳,以及各电压传感器的电压采集值及各电压采集值对应的时间戳;根据各IGBT及可控开关的控制信号确定各电池模组接入及切除的时间段,对该时间段内的电流采集值和电压采集值进行积分,从而得到各电池模组的实际充电电量、实际放电电量。
测试工控机可以将电池模组的实际充电电量、实际放点电量与电池模组中的电池管理系统BMS测得的充电电量、放电电量(或者与电池的标称充电电量、放电电量)进行对比,确定电池模组的测试结果。
当然,除了充电电量、放电电量的测试之外,基于本说明书所提供的充放电设备还可以进行电池模组的绝缘性能等方面的测试,本说明书不再赘述。
本说明书中的上述各个实施方式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方式之间相同相似部分相互参照即可,每个实施方式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方式不同之处。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虽然本发明所揭露的实施方式如上,但所述内容只是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而采用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任何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所揭露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实施方式的形式上及细节上作任何的修改与变化,但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仍须以所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7)
1.一种用于电池模组检测的充放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放电设备具有多个串联的复合开关模块;
每个复合开关模块包括电池模组接口、第一连接端、第二连接端;每个复合开关模块的第一端与相邻复合开关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电池模组接口用于连接电池模组的正负极;
在充电状态下,各电池模组可形成串联的充电电路;在放电状态下,各电池模组可形成串联的放电电路;
每个复合开关模块包括:第一IGBT、第二IGBT、电阻、电容、第一可控开关、第二可控开关;所述复合开关模块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具有并联设置的第一支路、第二支路、第三支路;
在所述第一支路中,第一IGBT与第一可控开关串联,串联后的一端连接至复合开关模块的第一端,串联后的第二端用于连接电池模组的正极;第二可控开关的第一端用于连接电池模组的负极,第二可控开关的第二端连接至复合开关模块的第二端;
在第二支路中,第二IGBT的第一端连接复合开关模块的第一端,第二IGBT的第二端连接复合开关模块的第二端;
在第三支路中,电阻和电容串联,串联后的第一端连接复合开关模块的第一端,串联后的第二端连接复合开关模块的第二端;
所述充放电设备中设置有用于控制每个复合开关模块中第一IGBT、第二IGBT、第一可控开关、第二可控开关的控制器;每个电池模组包括串联的多个电池单体和电池管理系统;
所述充放电设备为各电池模组进行充电测试或放电测试时,测试工控机与所述充放电设备中的控制器通信连接,并且所述测试工控机还与各电池模组中的电池管理系统通信连接;
所述测试工控机用于读取各电池模组中的电池管理系统监测到的电池模组的荷电状态,并根据各电池模组的荷电状态判断是否将目标电池模组从串联的充电回路或串联的放电回路中切除,在判断结果为是的情况下,向所述充放电设备中的控制器发送目标电池模组的切除指令;所述测试工控机还用于根据各电池模组的荷电状态判断是否将目标电池模组接入串联的充电回路或串联的放电回路,在判断结果为是的情况下,向所述充放电设备中的控制器发送目标电池模组的接入指令;
多个复合开关模块串联后的两端中的其中一端设置有电流传感器,用于检测各电池模组充电或放电的电流;在各复合开关模块的电池模组接口并联设置有电压检测模块,用于检测电池模组的充电电压或放电电压;
测试工控机或者充放电设备中的控制器获取电流传感器的电流采集值及各电流采集值对应的时间戳,以及各电压传感器的电压采集值及各电压采集值对应的时间戳;根据各IGBT及可控开关的控制信号确定各电池模组接入及切除的时间段,对该时间段内的电流采集值和电压采集值进行积分,从而得到各电池模组的实际充电电量、实际放电电量;
将电池模组的实际充电电量、实际放电电量与电池模组中的电池管理系统测得的充电电量、放电电量进行对比,确定电池模组的测试结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放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放电设备还包括:DC/DC转换电路、DC/AC转换电路;
多个复合开关模块串联后的两端连接所述DC/DC转换电路的第一侧,所述DC/DC转换电路的第二侧与所述DC/AC转换电路的直流侧连接,所述DC/AC转换电路的交流侧用于连接电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放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放电设备还包括控制器,用于控制各复合开关模块中的第一IGBT、第二IGBT导通或关断,还用于控制各复合开关模块中的各第一可控开关、第二可控开关打开或关闭。
4.一种电池模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充放电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在各电池模组连接至复合开关模块的电池模组接口之后,控制各电池模组形成串联的充电电路;
在第一目标电池模组充满电之后,控制所述第一目标电池模组对应的第一目标复合开关模块从串联的充电电路中切除,并控制第一目标电池模组中的不含有第一目标电池模组的支路接入串联的充电电路;
在各电池模组连接至复合开关模块的电池模组接口之后,控制各电池模组形成串联的放电电路;
在第二目标电池模组放电结束之后,控制所述第二目标电池模组对应的第二目标复合开关模块从串联的放电电路中切除,并控制第二目标电池模组中的不含有第二目标电池模组的支路接入串联的放电电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个复合开关模块包括:第一IGBT、第二IGBT、电阻、电容、第一可控开关、第二可控开关;所述复合开关模块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具有并联设置的第一支路、第二支路、第三支路;
在所述第一支路中,第一IGBT与第一可控开关串联,串联后的一端连接至复合开关模块的第一端,串联后的第二端用于连接电池模组的正极;第二可控开关的第一端用于连接电池模组的负极,第二可控开关的第二端连接至复合开关模块的第二端;
在第二支路中,第二IGBT的第一端连接复合开关模块的第一端,第二IGBT的第二端连接复合开关模块的第二端;
在第三支路中,电阻和电容串联,串联后的第一端连接复合开关模块的第一端,串联后的第二端连接复合开关模块的第二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以下方法控制各电池模组形成串联的充电电路:控制连接有电池模组的各复合开关模块中的第一可控开关、第二可控开关闭合,并控制各复合开关模块中的第一IGBT、第二IGBT关断;
和/或,
通过以下方法控制所述第一目标电池模组对应的第一目标复合开关模块从串联的充电电路中切除,并控制第一目标电池模组中的不含有第一目标电池模组的支路接入串联的充电电路:控制第一目标复合开关模块中的第一可控开关、第二可控开关断开,并控制第一目标复合开关模块中的第二IGBT导通,其余各IGBT及可控开关的状态不变;
和/或,
通过以下方法控制各电池模组形成串联的放电电路:控制连接有电池模组的各复合开关模块中的第一可控开关、第二可控开关闭合,并控制各复合开关模块中的第一IGBT导通、第二IGBT关断;
和/或,
通过以下方法控制所述第二目标电池模组对应的第二目标复合开关模块从串联的放电电路中切除,并控制第二目标电池模组中的不含有第二目标电池模组的支路接入串联的放电电路:控制第二目标复合开关模块中的第一可控开关、第二可控开关端口并控制第二目标复合开关模块中的第一IGBT关断,其余各IGBT及可控开关的状态不变。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放电设备中,多个复合开关模块串联后的两端中的其中一端设置有电流传感器,用于检测各电池模组充电或放电的电流;在各复合开关模块的电池模组接口并联设置有电压检测模块,用于检测电池模组的充电电压或放电电压。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1269036.5A CN116995788B (zh) | 2023-09-28 | 2023-09-28 | 用于电池模组检测的充放电设备及电池模组检测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1269036.5A CN116995788B (zh) | 2023-09-28 | 2023-09-28 | 用于电池模组检测的充放电设备及电池模组检测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995788A CN116995788A (zh) | 2023-11-03 |
CN116995788B true CN116995788B (zh) | 2024-01-23 |
Family
ID=885287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1269036.5A Active CN116995788B (zh) | 2023-09-28 | 2023-09-28 | 用于电池模组检测的充放电设备及电池模组检测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6995788B (zh)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849283A (zh) * | 2017-04-13 | 2017-06-13 | 北京中电博达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电池模组柔性连接保护装置 |
CN114336837A (zh) * | 2021-12-27 | 2022-04-12 | 杭州协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应用于电池模组的均衡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N115339331A (zh) * | 2022-08-22 | 2022-11-15 | 李志华 | 一种动力电池充电放电主电路 |
-
2023
- 2023-09-28 CN CN202311269036.5A patent/CN116995788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849283A (zh) * | 2017-04-13 | 2017-06-13 | 北京中电博达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电池模组柔性连接保护装置 |
CN114336837A (zh) * | 2021-12-27 | 2022-04-12 | 杭州协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应用于电池模组的均衡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N115339331A (zh) * | 2022-08-22 | 2022-11-15 | 李志华 | 一种动力电池充电放电主电路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995788A (zh) | 2023-11-0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269256C (zh) | 用于便携设备中电源的电池组 | |
KR100993110B1 (ko) | 배터리 셀의 충전량 밸런싱 장치 및 방법 | |
CN202696179U (zh) | 一种电池管理系统 | |
US20090267565A1 (en) | Method and system for cell equalization with charging sources and shunt regulators | |
CN102130483B (zh) | 一种动力型锂离子电池均衡充放电方法 | |
CN106329641B (zh) | 一种并联电池组充、放电的控制方法及动力电池系统 | |
US10236695B2 (en) | Connectivity check between cells and wiring control electronics with only one switch | |
CN111641241A (zh) | 一种锂电池组功率均衡分配方法及系统 | |
CN108333548A (zh) | 绝缘电阻测量设备及故障自诊断方法 | |
JPWO2019131741A1 (ja) | 充電可能電池異常検出装置および充電可能電池異常検出方法 | |
CN200947542Y (zh) | 多串大功率锂离子电池组过充、过放保护电压检测装置 | |
CN108152750A (zh) | 一种电动汽车的电池充放电参数识别方法和系统 | |
CN101471576A (zh) | 一种充电装置及充电方法 | |
CN108646184B (zh) | 一种基于蓄电池放电初期特征的内部损伤探测装置及方法 | |
CN116995788B (zh) | 用于电池模组检测的充放电设备及电池模组检测方法 | |
CN112379271B (zh) | 一种考虑钝化的碳包式锂亚硫酰氯电池容量检测方法 | |
CN105403842A (zh) | 一种多次放电精密测量蓄电池内阻的方法 | |
CN107528353B (zh) | 一种串联电池电压均衡方法及均衡电路 | |
CN116148697B (zh) | 一种用于电池组的电池内阻检测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
CN203607876U (zh) | 电池均衡管理装置 | |
CN109103955A (zh) | 铅酸蓄电池均衡与监控方法及系统 | |
CN112462274B (zh) | 一种基于电池自放电效应的成组电池内短路故障诊断方法 | |
CN210401598U (zh) | 一种串联电池组内电池参数的集中监测装置 | |
KR101748643B1 (ko) | 배터리 팩의 측정 데이터 선별 장치 및 방법 | |
JP2002008734A (ja) | 電池電圧検出方法及び電池電圧検出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