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hing Special   »   [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6526531A - 一种储能装置及储能装置的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储能装置及储能装置的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526531A
CN116526531A CN202310481084.4A CN202310481084A CN116526531A CN 116526531 A CN116526531 A CN 116526531A CN 202310481084 A CN202310481084 A CN 202310481084A CN 116526531 A CN116526531 A CN 1165265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oltage
power converter
branch
conversion circuit
storage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48108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占景
陈富文
杨欣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481084.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526531A/zh
Publication of CN1165265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26531A/zh
Priority to US18/600,846 priority patent/US20240364206A1/en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048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reducing losses
    • H02M1/0054Transistor switching losses
    • H02M1/0058Transistor switching losses by employing soft switching techniques, i.e. commutation of transistors when applied voltage is zero or when current flow is zero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34Parallel operation in networks using both storage and other DC sources, e.g. providing buffering
    • H02J7/345Parallel operation in networks using both storage and other DC sources, e.g. providing buffering using capacitors as storage or buffer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28Arrangements for balancing of the load in a network by storage of energy
    • H02J3/32Arrangements for balancing of the load in a network by storage of energy using batteries with convert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29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 H02J7/00304Overcurrent protec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7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monitoring or indicating devices or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7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 H02J7/00712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the cycle being controlled or terminated in response to electric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067Converter structures employing plural converter units, other than for parallel operation of the units on a single load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32Means for protecting converters other than automatic disconnec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36Means for starting or stopping co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44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mpensating for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in converters or i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0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0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1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3/14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15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156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switching reg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0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0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1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3/14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15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156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switching regulators
    • H02M3/15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switching regulators including plural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final control devices for a single load
    • H02M3/1582Buck-boost co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4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207/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etails of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2207/20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储能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储能装置包括电池、DC/DC变换电路、控制器、第一支路、第二支路,电池连接DC/DC变换电路的第一端,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并联连接在功率变换器的第一端和DC/DC变换电路的第二端之间,第一支路的阻抗小于第二支路,功率变换电路的第一端并联一个第一电容,控制器基于储能装置和功率变换器之间的电压差控制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的导通或者断开来实现储能装置或者功率变换器的缓启动,提高了储能装置和功率变换器缓启动的可靠性和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储能装置及储能装置的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电子电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储能装置及储能装置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在储能系统中会包括储能装置和逆变器。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储能装置和逆变器可能不是同时通电,需要在逆变器或者储能装置之间设置一个缓启电路,实现逆变器或者储能装置的缓启动。因此,如何提高缓启电路的可靠性和效率,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储能装置及储能装置的控制方法,储能装置中包括缓启电路,缓启电路包括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缓启电路基于功率变换器和储能装置的电压值实现功率变换器或储能装置缓启动,提高储能装置和功率变换器缓启动的可靠性和效率。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储能装置,储能装置包括电池、DC/DC变换电路、控制器、第一支路、第二支路,电池连接DC/DC变换电路的第一端,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并联连接在功率变换器的第一端和DC/DC变换电路的第二端之间,第一支路的阻抗小于第二支路,功率变换电路的第一端并联一个第一电容;控制器用于:响应于DC/DC变换电路的第二端的电压与功率变换器的第一端的电压之间的差值大于等于第一电压阈值,控制第二支路导通,储能装置通过所述第二支路给所述第一电容充电;响应于DC/DC变换电路的第二端的电压与功率变换器的第一端的电压之间的差值小于等于第二电压阈值,控制第二支路断开,第一支路导通,其中,第一电压阈值大于第二电压阈值。
本申请中,第一电容用于平稳输入功率变换器或者功率变换器输出的直流电压,滤除高频噪声,通过在功率变换器的第一端并联一个第一电容,可以提高输入功率变换器的电能质量,防止输入功率变换器的电压或者电流过大造成功率变换器损坏。通过设置两条阻抗不同的支路,当储能装置先通电时,先通过阻抗较大的第二支路向并联在功率变换器侧的第一电容充电,使得功率变换器侧的电压不会产生电压突变,当功率变换器侧的电压和DC/DC变换电路的电压相近时,断开第二支路,导通阻抗较小的第一支路,储能装置通过第一支路向功率变换器输出电能,降低电能损耗,提高了缓启动的效率和安全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构成缓启电路,缓启电路连接于功率变换器与储能装置中的DC/DC变换电路之间,第一支路包括第一开关,第二支路包括第二开关、二极管、第一电阻,二极管的导通方向是从所述功率变换器到DC/DC变换电路;第一开关连接于DC/DC变换电路和功率变换器之间,第二开关与二极管并联形成并联电路,并联电路连接于DC/DC变换电路和功率变换器之间,第一电阻连接于并联电路和DC/DC变换电路之间。控制器用于:控制第一开关闭合或断开以使第一支路导通或断开;控制第二开关闭合或断开以使第二支路导通或断开。
当储能装置正常启动(即储能装置先通电),功率变换器处于待启动状态时,DC/DC变换电路的第二端输出电能,此时,DC/DC变换电路的第二端的电压与功率变换器之间的电压之间的差值较大(即大于等于第一电压阈值),控制器控制第二开关闭合,使第二支路导通,储能装置输出的电能通过第二支路输出给功率变换器,由于第一电阻的存在,使得功率变换器的第二端的电压不会突然增大导致电压突变;当储能装置通过第二开关和第一电阻所在支路给功率变换器输出的电能使功率变换器的第一端的电压与DC/DC变换电路的第二端的电压相近时(即DC/DC变换电路的第二端的电压与功率变换器的第一端的电压之间的差值小于等于第二电压阈值),说明缓启成功,此时,控制器控制第二开关断开,第一开关闭合,使得第二支路断开,第一支路导通,使得储能装置通过第一支路向功率变换器输出电能,整个系统正常工作。基于本方案,使得在储能装置对功率变换器缓启动时,保证功率变换器的第一端的电压不会产生电压突变,保证功率变换器的安全启动。
储能装置连接功率变换器,功率变换器用于对储能装置输出的电能进行功率变换后输出给外部负载或电网,或者将电网输出的电能进行功率变换后输出给储能装置。当储能装置出现故障或者正常关机后需要重新启动,储能装置可以使用黑启动方式重新启动,储能装置还可以通过缓启电路给逆变器供电。
应理解,本申请中DC/DC变换电路的第二端的电压与功率变换器的第一端的电压之间的差值指的是DC/DC变换电路的第二端的电压减去功率变换器的第一端的电压的差值。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DC/DC变换电路的第二端并联一个第二电容,当功率变换器的第一端的电压减去DC/DC变换电路的第二端的电压的差值大于等于第三电压阈值时,功率变换器通过第二支路阻为第二电容充电;控制器还用于响应于功率变换器的第一端的电压减去DC/DC变换电路的第二端的电压的差值小于等于第四电压阈值,控制第一支路导通,其中,第三电压阈值大于第四电压阈值。
通过设置两条阻抗不同的支路,当功率变换器先通电时,先通过阻抗较大的第二支路向并联在DC/DC变换电路侧的第二电容充电,使得DC/DC变换电路侧的电压不会产生电压突变,当功率变换器侧的电压和DC/DC变换电路的电压相近时,导通阻抗较小的第一支路,功率变换器通过第一支路向储能装置输出电能,降低电能损耗,提高了缓启动的效率和安全性。
本申请提供的缓启电路还可以实现功率变换器对于储能装置的缓启动,当功率变换器先通电,储能装置处于待启动状态时,功率变换器的第一端的电压大于DC/DC变换器的第二端的电压(即功率变换器的第一端的电压减去DC/DC变换电路的第二端的电压的差值大于等于第三电压阈值),功率变换器输出的电压通过二极管和第一电阻为第二电容充电,由于第一电阻的存在,DC/DC变换电路的第二端的电压不会突然增大导致电压突变,保证储能装置的安全启动。其中,并联在DC/DC变换电路的第二端的第二电容可以平滑输入DC/DC变换电路的直流电压,滤除高频噪声,提升输入DC/DC变换电路的电能质量。当功率变换器通过第二支路给第二电容充电至DC/DC变换电路的第二端的电压与功率变换器的第一端的电压接近时(即功率变换器的第一端的电压减去DC/DC变换电路的第二端的电压的差值小于等于第四电压阈值),说明缓启成功,控制器控制第一开关闭合,即第一支路导通,功率变换器通过第一支路向储能装置传输电能,整个系统正常工作。本方案通过一个缓启电路实现了功率变换器与储能装置之间的双向缓启动,缓启电路的结构简单,控制逻辑简单高效,节约了缓启动的成本,提高了缓启动的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控制器还用于响应于功率变换器的第一端的电压在第一时间段内持续小于第五电压阈值时,控制第二支路断开,即断开第二开关。
储能装置先通电的情况下,当功率变换器内部存在短路故障时,功率变换器的第一端的两个连接点会直接连通,导致功率变换器的第一端的电压无法升高(即功率变换器的第一端的电压在第一时间段内持续小于第五电压阈值),此时,为了避免功率变换器的故障波及储能装置,控制器控制第二开关断开,终止缓启动,保证储能装置的安全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储能装置还包括电压检测电路,电压检测电路用于检测DC/DC变换电路的第二端的电压和功率变换器的第一端的电压并将电压测量结果输出给控制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储能装置包括功率变换器,功率变换器的第一端与DC/DC变换电路的第二端连接,功率变换器用于将DC/DC变换电路输出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输出给电网或者外部负载。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功率变换器用于将电网输出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输出给DC/DC变换电路。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功率变换器用于将DC/DC变换电路输出的直流电进行升压或降压处理后输出给外部负载,或者,功率变换器用于将外部电源输出的直流电进行升压或降压处理后输出给DC/DC变换电路。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储能装置的控制方法,所述控制方法包括:获取功率变换器的第一端的电压和DC/DC变换电路的第二端的电压,电池连接DC/DC变换电路的第一端,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并联连接在功率变换器的第一端和DC/DC变换电路的第二端之间,第一支路的阻抗小于第二支路;当DC/DC变换电路的第二端的电压与功率变换器的第一端的电压之间的差值大于等于第一电压阈值时,控制第二支路导通,电池通过所述第二支路给第一电容充电;当DC/DC变换电路的第二端的电压与功率变换器的第一端的电压之间的差值小于等于第二电压阈值时,控制第二支路断开,第一支路导通,其中,第一电压阈值大于第二电压阈值。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控制方法还包括:当功率变换器的第一端的电压与DC/DC变换电路的第二端的之间的电压差值小于等于第四电压阈值时,控制第一支路导通。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控制方法还包括:当功率变换器的第一端的电压在第一时间段内持续小于第五电压阈值时,控制第二支路断开。
上述第二方面及其可能实现方式的有益效果参见第一方面中的描述,在此不做赘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应用场景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储能装置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的控制方法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本申请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在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相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相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本申请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除非另作定义,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数据应当为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为使本申请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应用场景的示意图。本申请可以应用需要使用功率双向流动的电路的场景中,功率双向流动指的是设备之间的功率流动方向可以改变。
如图1所示,图1的应用场景100中包括发电设备、交流电网、功率变换器和储能装置。其中,发电设备可以通过功率变换器向交流电网和储能装置输出电能;交流电网可以通过功率变换器接收来自发电设备和储能装置的电能,也可以通过功率变换器向储能装置输出电能;储能装置可以通过功率变换器接收来自发电设备和交流电网的电能,也可以通过功率变换器向交流电网输出电能。
示例性地,应用场景100可以是包括新能源的场景,具体地,可以包括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及其结合以及其他新能源场景,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其中,功率变换器可以包括DC/AC变换器,实现直流/交流变换,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也可以包括AC/DC变换器,实现交流/直流变换,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还可以包括DC/DC变换器,实现直流/直流变换,对直流电进行升压或者降压。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功率变换器将来自发电设备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输送给交流电网。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功率变换器将来自交流电网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输送给储能装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功率变换器将来自发电设备的直流电进行升压或降压输送给储能装置,或者,功率变换器将储能装置输出的直流电进行升压或降压输送给外部负载。
储能装置可以用于充电或放电,具体地,若发电设备的发电量高于交流电网需要的用电量或处于交流电网在用电谷段,则储能装置进行充电,储存来自发电设备或交流电网的电能;若发电设备的发电量低于交流电网需要的用电量或处于交流电网在用电峰段,则储能装置进行放电,向交流电网释放电能。
本申请中,发电设备可以包括太阳能光伏板、风力发电机等新能源发电设备中一项或多项。交流电网用于为交流负载供电,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电设备和储能装置可以直接通过功率变换器为负载供电。
在应用场景100中,储能装置和功率变换器之间存在功率双向流动,即既存在储能装置向功率变换器输出电能的路径,又存在储能装置从功率变换器获取电能的路径。具体地,功率变换器可以对储能装置输出的电能进行功率变换后输出给外部负载或电网,或者将电网输出的电能进行功率变换后输出给储能装置。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储能装置和功率变换器可能不是同时通电,主要存在以下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功率变换器先通电,储能装置的主功率部分及辅源部分后通电;第二种情况,储能装置出现故障或者正常关机后需要重新启动,储能装置使用黑启动方式开机即储能装置先通电,然后给功率变换器通电。当储能装置和功率变换器不是同时通电时,若将储能装置和功率变换器直接相连,则可能会因为储能装置和功率变换器之间的电压差值太大引起电路抖动和大的冲击电流,损坏储能装置或功率变换器。因此为了保障安全,如图2所示,需要在储能装置中设置缓启电路,储能装置可以通过缓启电路与功率变换器连接。可以理解的时,功率变换器可以位于储能装置的内部,也可以位于储能装置的外部,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储能装置200包括功率变换器、电池、缓启电路、DC/DC变换电路和控制器。
当电池和功率变换器不是同时通电时,缓启电路的作用可以延迟功率变换器和储能装置中的DC/DC变换电路之间的通电时间,保证在因为储能装置和功率变换器之间电压差值过大产生抖动的时间内令功率变换器和储能装置中的DC/DC变换电路不直接连通,等功率变换器和储能装置中的DC/DC变换电路之间的电压稳定且电压差值不会对储能装置和功率变换器造成损害后再将两者直接连通。此外,缓启电路还可以控制功率变换器和储能装置中的DC/DC变换电路之间电流的上升斜率和幅值,避免产生大的冲击电流。
本申请中,控制器和缓启电路位于储能装置上,控制器和缓启电路可以由储能装置中电源供电。
本申请中,控制器可以包括电压检测电路,电压检测电路可以检测出DC/DC变换电路侧的电压和功率变换器侧的电压并将电压测量结果输出给控制器;控制器也可以从其他外部检测设备获取储能装置侧的电压和功率变换器侧的电压。本申请对控制器获取DC/DC变换电路侧的电压和功率变换器侧的电压的方式不做限定。
基于本申请的方案,控制器可以基于DC/DC变换电路和功率变换器之间的电压差控制缓启电路进行动作,以确保当DC/DC变换电路和功率变换器都启动时,DC/DC变换电路和功率变换器之间的电压差在一定范围内,从而保证DC/DC变换电路和功率变换器的安全。缓启电路基于功率变换器和储能装置的电压值实现功率变换器或储能装置缓启动,提高缓启电路的可靠性和效率。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储能装置的示意图,其中,控制器并未在图中示出,但应理解储能装置中是包括控制器的。电池连接DC/DC变换电路的第一端,DC/DC变换电路的第二端连接缓启电路的第一端;缓启电路的第二端连接功率变换器的第一端DC/DC变换电路,缓启电路受到控制器控制。缓启电路包括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并联连接于功率变换器与储能装置中的DC/DC变换电路之间,第一支路包括第一开关,第二支路包括第二开关、二极管、第一电阻,二极管的导通方向是从所述功率变换器到DC/DC变换电路;第一开关连接于DC/DC变换电路和功率变换器之间,第二开关与二极管并联形成并联电路,并联电路连接于DC/DC变换电路和功率变换器之间,第一电阻连接于并联电路和DC/DC变换电路之间。控制器用于:控制第一开关闭合或断开以使第一支路导通或断开;控制第二开关闭合或断开以使第二支路导通或断开。当储能装置先通电,功率变换器处于待启动状态时,DC/DC变换电路的第二端输出电能,若DC/DC变换电路的第二端的电压与功率变换器的第一端的电压之间的差值大于等于第一电压阈值,则控制器控制第一开关断开,第二开关闭合,即第一支路断开,第二支路导通,DC/DC变换电路通过第一电阻和第二开关向功率变换器传输电能,由于第一电阻的存在,使得功率变换器的第二端的电压不会突然增大导致电压突变;若储能装置通过第二开关和第一电阻给功率变换器输出的电能使DC/DC变换电路的第二端的电压与功率变换器的第一端的电压之间的差值小于等于第二电压阈值,则控制器确定缓启成功,控制第一开关闭合以导通第一支路,断开第二开关使第二支路断开,使得储能装置通过第一支路向功率变换器输出电能,整个系统正常工作。其中,第一电压阈值大于所述第二电压阈值。
本申请中,第一电压阈值和第二电压阈值可以根据实际使用过程中的需求确定,其中,第二电压阈值的取值一般较小以保证功率变换器的第一端的电压与DC/DC变换电路的第二端的电压相近,例如,根据DC/DC变换电路和功率变换器的安全使用电压等进行确定。第一电压阈值和第二电压阈值可以是预先设定的固定值,示例性地,第一电压阈值可以设定为0.5V,第二电压阈值可以设定为0.1V;第一电压阈值和第二电压阈值也可以是与DC/DC变换电路和功率变换器相关的值,例如第一电压阈值是DC/DC变换电路和功率变换器额定电压的差值的5%,第二电压阈值是DC/DC变换电路和功率变换器额定电压的差值的1%。应理解,本申请对于第一电压阈值和第二电压阈值的确定方式和具体数值设定不做限定。
在一些示例中,当功率变换器先通电时,若功率变换器的第一端的电压与DC/DC变换电路的第二端的电压之间的差值大于等于第一电压阈值,则功率变换器通过第一电阻和二极管向DC/DC变换电路传输电能;若功率变换器的第一端的电压与DC/DC变换电路的第二端的电压之间的差值小于等于第二电压阈值,则控制第一开关闭合。其中,第一电压阈值大于所述第二电压阈值。
应理解,本申请主要针对的是储能装置和功率变换器的启动过程,其中,储能装置先通电时,可以认为功率变换器此时还未通电,同样的,功率变换器先通电时,可以认为储能装置此时还未通电。此外,由于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位于储能装置,可以认为在DC/DC变换电路未通电的情况下,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处于断开状态。
本申请中,第一电阻可以防止待启动的功率变换器的第一端的电压或待启动的DC/DC变换电路的第二端的电压发生突变。第一电阻的阻值可以根据实际使用过程中对缓启电路延时的要求确定,缓启电路的延时指的是待启动设备相对于先通电设备延迟启动的时间,第一电阻的阻值越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电路中的电流越小,待启动设备上的电压变化越慢,延时也就越长,相反,第一电阻的阻值越小,延时越短。实际使用过程中,为了平衡安全性和储能装置的稳定性,第一电阻的阻值不宜过大,也不能过小。具体第一电阻的取值和计算在此不作限定。
基于上述方案,使得在储能装置对功率变换器缓启动时,保证功率变换器的第一端的电压不会产生电压突变,保证功率变换器的安全启动。本方案中,使用控制器可以提高缓启电路的操作精度,提高缓启电路的可靠性和效率。并且,在储能装置和功率变换器正常工作时,可以实现缓启电路中不同情况下的电流流通,有效使用第一电阻。
此外,当储能装置先通电时,本申请中控制器可以通过控制第二开关闭合的时间决定缓启电路动作的时间,提高了缓启电路的灵活性。
应理解,本申请中,DC/DC变换电路的第二端的电压与功率变换器的第一端的电压之间的差值指的是DC/DC变换电路的第二端的电压减去功率变换器的第一端的电压的差值,功率变换器的第一端的电压与DC/DC变换电路的第二端的电压之间的差值指的是功率变换器的第一端的电压减去DC/DC变换电路的第二端的电压的差值。
本申请中,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功率变换器的第一端可以并联一个第一电容。当DC/DC变换电路的第二端的电压减去功率变换器的第一端的电压的差值大于等于第一电压阈值时,控制器控制第二开关闭合,此时电池可以通过第一电阻和第二开关为第一电容充电。由于第一电容与功率变换器的第一端并联,因此第一电容的电压可以用来表征功率变换器的第一端的电压。当电池为第一电容充电时,第一电容的电压可以按照一定速率上升,相应的,功率变换器的第一端的电压也可以按照一定速率上升,避免了功率变换器的第一端电压发生突变。
其中,电压上升的速率由第一电阻的阻值确定。具体地,增大第一电阻的阻值会降低DC/DC变换电路的第二端与功率变换器的第一端之间的电流,从而降低给第一电容的充电速度,降低电压上升的速率;减小第一电阻的阻值会增加DC/DC变换电路的第二端与功率变换器的第一端之间的电流,从而提高给第一电容的充电速度,提高电压上升的速率。
本申请中的第一电容可以平稳输入功率变换器或者功率变换器输出的直流电压,滤除高频噪声。通过在功率变换器的第一端并联一个第一电容,可以提高输入功率变换器的电能质量,防止输入功率变换器的电压或者电流过大造成功率变换器损坏。
本申请中,DC/DC变换电路的第二端并联一个第二电容,若功率变换器的第一端的电压减去DC/DC变换电路的第二端的电压的差值大于等于第三电压阈值,则功率变换器通过二极管和第一电阻为第二电容充电;若功率变换器的第一端的电压减去DC/DC变换电路的第二端的电压的差值小于等于第四电压阈值时,则控制器控制第一开关闭合,其中,第三电压阈值大于第四电压阈值。对于第三电压阈值和第四电压阈值的描述参见上面关于第一电压阈值和第二电压阈值的描述,在此不做赘述,特别地,第三电压阈值应该大于等于二极管的导通电压,第四电压阈值与第二电压阈值可以相同,可以不同,在此不限定。
由于第二电容与DC/DC变换电路的第二端并联,因此第二电容的电压可以用来表征DC/DC变换电路的第二端的电压。当功率变换器为第二电容充电时,第二电容的电压可以按照一定速率上升,相应的,DC/DC变换电路的第二端的电压也可以按照一定速率上升,避免了DC/DC变换电路的第二端电压发生突变,其中,电压上升的速率由第一电阻的阻值确定,具体的确定方式参见第一电容中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做赘述。本申请提供的缓启电路还可以实现功率变换器对于储能装置的缓启动,当功率变换器先通电,储能装置处于待启动状态时,功率变换器的第一端的电压大于DC/DC变换器的第二端的电压(即功率变换器的第一端的电压减去DC/DC变换电路的第二端的电压的差值大于等于第三电压阈值),功率变换器输出的电压通过二极管和第一电阻所在的支路为第二电容充电,由于第一电阻的存在,DC/DC变换电路的第二端的电压不会突然增大导致电压突变,保证储能装置的安全启动。其中,并联在DC/DC变换电路的第二端的第二电容可以平滑输入DC/DC变换电路的直流电压,滤除高频噪声,提升输入DC/DC变换电路的电能质量。当功率变换器通过二极管和第一电阻所在支路给第二电容充电至DC/DC变换电路的第二端的电压与功率变换器的第一端的电压接近时(即功率变换器的第一端的电压减去DC/DC变换电路的第二端的电压的差值小于等于第四电压阈值),说明缓启成功,控制器控制第一开关闭合,功率变换器通过第一开关所在支路向储能装置传输电能,整个系统正常工作。本方案通过一个缓启电路实现了功率变换器与储能装置之间的双向缓启动,缓启电路的结构简单,控制逻辑简单高效,节约了缓启动的成本,提高了缓启动的效率。
本申请中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是具有开关功能的器件,本申请对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的具体形态不做限定。示例性地,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可以是晶体管、MOS管或继电器。其中,若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是继电器,由于继电器的阻值较小,可以减少开关装置产生的热量,避免增加散热措施,减小缓启电路的面积,降低成本。
进一步地,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功率变换器的第一端的电压在第一时间段内持续小于第五电压阈值时,控制器控制第二开关断开。
具体地,在储能装置先通电的情况下,当功率变换器内部存在短路故障时,功率变换器的第一端的两个连接点会直接连通,导致功率变换器的第一端的电压无法升高(即功率变换器的第一端的电压在第一时间段内持续小于第五电压阈值),此时,为了避免功率变换器的故障波及储能装置,控制器控制第二开关断开,终止缓启动,保证储能装置的安全性。其中,第五电压阈值可以根据实际工作状态确定,本申请对第五电压阈值的确定方式和具体数值不做限定,示例性地,第五电压阈值可以等于功率变换器的短路电压。
上述方案既可以保证正常工作时第一电阻的使用,又可以防止第一电阻被损坏,提高了缓启电路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控制方法的示意图,图4中的执行主体可以是缓启电路的控制器,该控制器可以位于储能装置。
如图4所示,该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410,获取功率变换器的第一端和DC/DC变换电路的第二端的电压,该DC/DC变换电路位于储能装置中。
示例性地,可以从电压检测电路或检测装置获取功率变换器和储能装置的电压。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电压检测电路或检测装置位于控制器中。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电压检测电路或检测装置不在控制器中,但可以与控制器建立通讯。
S420,基于功率变换器和DC/DC变换电路的电压的电压差控制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的导通或断开。
具体地,当DC/DC变换电路的第二端的电压与功率变换器的第一端的电压之间的差值大于等于第一电压阈值时,控制第二支路导通,电池通过所述第二支路给第一电容充电;当DC/DC变换电路的第二端的电压与功率变换器的第一端的电压之间的差值小于等于第二电压阈值时,控制第二支路断开,第一支路导通,其中,第一电压阈值大于第二电压阈值。其中,具体的控制内容参见图3中对缓启电路动作的描述,在此不做赘述。
一些示例中,控制方法还包括:当功率变换器的第一端的电压与DC/DC变换电路的第二端的之间的电压差值小于等于第四电压阈值时,控制第一支路导通。
一些示例中,控制方法还包括:当功率变换器的第一端的电压在第一时间段内持续小于第五电压阈值时,控制第二支路断开。本申请中,功率变换器和DC/DC变换电路不是同时启动或者两者刚启动时的电压相差较大。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位于同一支路且串联的器件可以互相交互位置,不会影响驱动电路功能的实现,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未示出全部的分布情况,但应理解,同一支路上串联的器件相互交换位置的情况也应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应理解,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装置,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装置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装置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装置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3)

1.一种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装置包括电池、DC/DC变换电路、控制器、第一支路、第二支路,所述电池连接所述DC/DC变换电路的第一端,所述第一支路和所述第二支路并联连接在所述功率变换器的第一端和所述DC/DC变换电路的第二端之间,所述第一支路的阻抗小于所述第二支路,所述功率变换电路的第一端并联一个第一电容;
所述控制器用于:
响应于所述DC/DC变换电路的第二端的电压与所述功率变换器的第一端的电压之间的差值大于等于第一电压阈值,控制所述第二支路导通,所述储能装置通过所述第二支路给所述第一电容充电;
响应于所述DC/DC变换电路的第二端的电压与所述功率变换器的第一端的电压之间的差值小于等于第二电压阈值,控制所述第二支路断开,所述第一支路导通,其中,所述第一电压阈值大于所述第二电压阈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DC/DC变换电路的第二端并联一个第二电容,当所述功率变换器的第一端的电压与所述DC/DC变换电路的第二端之间的电压差值大于等于第三电压阈值时,所述功率变换器通过所述第二支路为所述第二电容充电;
所述控制器还用于响应于所述功率变换器的第一端的电压与所述DC/DC变换电路的第二端之间的电压差值小于等于第四电压阈值,控制所述第一支路导通,其中,所述第三电压阈值大于所述第四电压阈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路包括第一开关,所述第二支路包括第二开关、二极管、第一电阻,所述二极管的导通方向是从所述功率变换器到所述DC/DC变换电路;所述第一开关连接于所述DC/DC变换电路和所述功率变换器之间,所述第二开关与所述二极管并联形成并联电路,所述并联电路连接于所述DC/DC变换电路和所述功率变换器之间,所述第一电阻连接于所述并联电路和所述DC/DC变换电路之间;
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开关闭合或断开以使所述第一支路导通或断开;控制所述第二开关闭合或断开以使所述第二支路导通或断开。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还用于响应于所述功率变换器的第一端的电压在第一时间段内持续小于第五电压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二支路断开。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装置还包括电压检测电路,所述电压检测电路用于检测所述DC/DC变换电路的第二端的电压和所述功率变换器的第一端的电压并将电压检测结果输出给所述控制器。
6.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二支路断开、所述第一支路导通之后,所述储能装置通过所述第一支路向所述功率变换器传输电能。
7.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支路导通之后,所述功率变换器通过所述第一支路向所述储能装置传输电能。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装置包括功率变换器,所述功率变换器的第一端与所述DC/DC变换电路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功率变换器用于将所述DC/DC变换电路输出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输出给电网或者外部负载。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变换器用于将所述电网输出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输出给所述DC/DC变换电路。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变换器用于将所述DC/DC变换电路输出的直流电进行升压或降压处理后输出给外部负载,或者,所述功率变换器用于将外部电源输出的直流电进行升压或降压处理后输出给所述DC/DC变换电路。
11.一种储能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功率变换器的第一端的电压和DC/DC变换电路的第二端的电压,电池连接所述DC/DC变换电路的第一端,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并联连接在所述功率变换器的第一端和所述DC/DC变换电路的第二端之间,所述第一支路的阻抗小于所述第二支路;
当DC/DC变换电路的第二端的电压与所述功率变换器的第一端的电压之间的差值大于等于第一电压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二支路导通,所述电池通过所述第二支路给所述第一电容充电;
当所述DC/DC变换电路的第二端的电压与所述功率变换器的第一端的电压之间的差值小于等于第二电压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二支路断开,所述第一支路导通,其中,所述第一电压阈值大于所述第二电压阈值。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功率变换器的第一端的电压与所述DC/DC变换电路的第二端的之间的电压差值小于等于第四电压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一支路导通。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功率变换器的第一端的电压在第一时间段内持续小于第五电压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二支路断开。
CN202310481084.4A 2023-04-26 2023-04-26 一种储能装置及储能装置的控制方法 Pending CN11652653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481084.4A CN116526531A (zh) 2023-04-26 2023-04-26 一种储能装置及储能装置的控制方法
US18/600,846 US20240364206A1 (en) 2023-04-26 2024-03-11 Energy storage apparatus and energy storage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481084.4A CN116526531A (zh) 2023-04-26 2023-04-26 一种储能装置及储能装置的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26531A true CN116526531A (zh) 2023-08-01

Family

ID=874025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481084.4A Pending CN116526531A (zh) 2023-04-26 2023-04-26 一种储能装置及储能装置的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364206A1 (zh)
CN (1) CN116526531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8174423A (zh) * 2024-05-16 2024-06-11 深圳市每开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动态蓄电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8174423A (zh) * 2024-05-16 2024-06-11 深圳市每开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动态蓄电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40364206A1 (en) 2024-10-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85975B (zh) 不间断电源中母线电压软启动方法和装置
CN102160271B (zh) 电源控制电路、电源装置以及电源控制装置的控制方法
US9148016B2 (en) DC microgrid for interconnecting distributed electricity generation, loads, and storage
CN105490306B (zh) 一种光伏储能并网供电系统
US9979227B2 (en) Line interactive UPS
CN109742807B (zh) 光储发电系统及其过程控制系统和启动方法
CN103828186A (zh) 用于在线ups系统的单一电池电力拓扑
CN103219878A (zh) 一种电容放电电路及功率变换器
CN114498738A (zh) 一种光伏逆变器以及电阳能发电系统
CN110061559B (zh) 离线式不间断电源及其控制方法
KR100844401B1 (ko) 태양광 발전장치가 구비된 무정전 전원투입장치
CN106716775A (zh) 具有预充电转换器的不间断电源系统
CN211377693U (zh) 一种基于太阳能和感应取能的输电线路混合供电电源
CN104102258A (zh) 电子设备中的电路、电子设备及其为电池供电的方法
CN116526531A (zh) 一种储能装置及储能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01895208B (zh) 负压负载用的电源供应器
CN101895142A (zh) 基于发电机为储能部件充电的充电电路
CN210490543U (zh) 一种多级储能元件并联充放电系统
US20240014664A1 (en) Power supply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output voltage of direct current combiner box
CN103795116A (zh) 一种电源转换及控制装置、供电方法和系统
CN204290428U (zh) 一种集成电机驱动和电池充电功能模块
CN103259422A (zh) 电源装置
CN114179643B (zh) 一种双向充电桩
CN113690939B (zh) 一种光储一体机及其控制方法
CN206344713U (zh) 一种电动汽车电机控制器放电控制电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