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484003A - 数据重传方法、nav值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数据重传方法、nav值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484003A CN115484003A CN202110667330.6A CN202110667330A CN115484003A CN 115484003 A CN115484003 A CN 115484003A CN 202110667330 A CN202110667330 A CN 202110667330A CN 115484003 A CN115484003 A CN 11548400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onic device
- data
- retransmission
- frame
- perio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6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6
- 238000012790 confirm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6
- 230000015654 memor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0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9
- OVGWMUWIRHGGJP-WVDJAODQSA-N (z)-7-[(1s,3r,4r,5s)-3-[(e,3r)-3-hydroxyoct-1-enyl]-6-thiabicyclo[3.1.1]heptan-4-yl]hept-5-enoic acid Chemical compound OC(=O)CCC\C=C/C[C@@H]1[C@@H](/C=C/[C@H](O)CCCCC)C[C@@H]2S[C@H]1C2 OVGWMUWIRHGGJP-WVDJAODQSA-N 0.000 description 96
- 101000988961 Escherichia coli Heat-stable enterotoxin A2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96
- 101100161473 Arabidopsis thaliana ABCB25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91
- 101100096893 Mus musculus Sult2a1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91
- 101150081243 STA1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91
- 101100395869 Escherichia coli sta3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72
- 101000752249 Homo sapiens Rho guanine nucleotide exchange factor 3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63
- 102100021689 Rho guanine nucleotide exchange factor 3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6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5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OVGWMUWIRHGGJP-WTODYLRWSA-N (z)-7-[(1r,3s,4s,5r)-3-[(e,3r)-3-hydroxyoct-1-enyl]-6-thiabicyclo[3.1.1]heptan-4-yl]hept-5-enoic acid Chemical compound OC(=O)CCC\C=C/C[C@H]1[C@H](/C=C/[C@H](O)CCCCC)C[C@H]2S[C@@H]1C2 OVGWMUWIRHGGJP-WTODYLRWSA-N 0.000 description 8
- 101100366889 Caenorhabditis elegans sta-2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7726 managemen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36961 part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190 augment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500 data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829 re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419 depend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84 extra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000640813 Homo sapiens Sodium-coupled neutral amino acid transporter 2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000716973 Homo sapiens Thialysine N-epsilon-acetyltransferas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8700026140 MAC combination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2100020926 Thialysine N-epsilon-acetyltransferase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33 accel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76 aggreg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220 aggreg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28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VYLDEYYOISNGST-UHFFFAOYSA-N bissulfosuccinimidyl suberate Chemical compound O=C1C(S(=O)(=O)O)CC(=O)N1OC(=O)CCCCCCC(=O)ON1C(=O)C(S(O)(=O)=O)CC1=O VYLDEYYOISNGS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0988 bone and bon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39 buffer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413 cellula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2 fra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464 large buff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672 process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827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236 sound signal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728 strength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 H04W74/08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using carrier sensing, e.g.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CSMA]
- H04W74/0816—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using carrier sensing, e.g.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CSMA] with collision avoidanc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87—Scheduling and prioritising arrang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04L1/1635—Cumulative acknowledgement, i.e. the acknowledgement message applying to all previous messag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04L1/1671—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the supervisory signal being transmitted together with control inform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04L1/1819—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with retransmission of additional or different redundanc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属于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数据重传方法、网络分配矢量(Network Allocation Vector,NAV)值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在传输机会(Transmission OPportunity,TXOP)持续时间内,向第二电子设备发送数据帧并接收来自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确认帧,所述确认帧中包括第一确认信息;在所述第一确认信息指示所述数据帧中有至少一部分数据需要重传以及指示完成所述重传所需的重传期间的情况下,在所述重传期间内,向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重传与所述至少一部分数据相关的信息。本申请省略了重新竞争信道以取得重传数据的机会所需占用的时间,还向通信系统中的其他站点准确预告了重传数据将占用的时间,使得其他站点可以保持静默,不干扰AP的工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了一种数据重传方法、网络分配矢量(Network Allocation Vector,NAV)值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WLAN)技术的推进,IEEE802.11工作组已开始下一代无线通信技术(Wi-Fi)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工作。下一代WiFi标准简称EHT(Extremely High Throughput,极高吞吐量),项目代号IEEE 802.11be,目标是进一步提升系统容量(例如,将系统容量提升到30Gbps),以适应如增强现实(AugmentedReality,AR)业务、超清视频业务等新兴流量业务的需求。
在下一代WiFi标准中,随着物理层采用更高的调制阶数,使得物理层的传输速率在实质上可以更高。现有的媒体接入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MAC)层的协议效率低下成为制约系统吞吐量扩展的重要因素。为了有效的提升MAC层协议效率,下一代WiFi标准中拟将混合自动重传协议(Hybrid Auto Request Protocol,HARQ)技术纳入标准作为可靠传输的方案,通过减少错误数据帧重传的次数,提升系统的传输效率。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缺陷,进一步提高无线通信系统的数据吞吐量,本申请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数据重传方法、网络分配矢量(Network Allocation Vector,NAV)值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用于第一电子设备的数据重传方法,包括:
在传输机会(Transmission OPportunity,TXOP)持续时间内,向第二电子设备发送数据帧并接收来自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确认帧,所述确认帧中包括第一确认信息;
在所述第一确认信息指示所述数据帧中有至少一部分数据需要重传以及指示完成所述重传所需的重传期间的情况下,在所述重传期间内,向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重传与所述至少一部分数据相关的信息。
上述的数据重传方法中,所述传输机会持续时间和所述重传期间相邻。
上述的数据重传方法中,所述传输机会持续时间结束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接收完来自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所述第一确认信息,并且所述重传期间起始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接收到来自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所述第一确认信息。
上述的数据重传方法中,所述与所述至少一部分数据相关的信息至少包括所述至少一部分数据本身或者所述至少一部分数据的冗余版本。
上述的数据重传方法中,所述在所述重传期间内,向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重传与所述至少一部分数据相关的信息,包括:自所述重传期间的起始时间并经过至少一个帧间间隔,将与所述至少一部分数据相关的所述信息发送给所述第二电子设备。
上述的数据重传方法中,所述重传期间包括: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向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发送与所述至少一部分数据相关的所述信息所需的时长;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根据来自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与所述至少一部分数据相关的所述信息,向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发送第二确认信息所需的时长;以及
至少两个帧间间隔。
上述的数据重传方法中,所述第一确认信息包括在遵循IEEE 802.11标准的第一块确认帧(Block Acknowledge,BA)中。
上述的数据重传方法中,所述重传期间包括在所述第一块确认帧的时长字段中。
上述的数据重传方法中,所述第一块确认帧中包括用于指定所述至少一部分数据的指示信息,或者用于指定所述至少一部分数据的冗余版本(Redundancy Version,RV)的指示信息。
上述的数据重传方法中,所述指示信息包括指向所述至少一部分数据或者所述冗余版本的索引。
相较于现有技术,上述的用于第一电子设备的数据重传方法紧接着TXOP持续时间增加了一个动态的重传期间,不仅省略了重新竞争信道以取得重传数据的机会所需占用的时间,还向通信系统中的其他站点准确预告了重传数据将占用的时间,使得其他站点可以保持静默,不干扰AP的工作。另一方面,数据快速、准确的传输又为各站点减缓了缓存数据的压力。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用于第二电子设备的数据重传方法,包括:
在传输机会(Transmission OPportunity,TXOP)持续时间内,接收来自第一电子设备的数据帧;
在确定所述数据帧中有至少一部分数据需要重传的情况下,计算完成所述重传所需的重传期间;
向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发送确认帧,所述确认帧中包括第一确认信息以指示所述至少一部分数据需要重传以及指示所述重传期间;和
在所述重传期间内,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与所述至少一部分数据相关的信息。
上述的数据重传方法中,所述传输机会持续时间和所述重传期间相邻。
上述的数据重传方法中,所述传输机会持续时间结束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接收到来自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所述第一确认信息,并且所述重传期间起始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接收到来自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所述第一确认信息。
上述的数据重传方法中,所述在所述重传期间内,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与所述至少一部分数据相关的信息,包括:自所述重传期间的起始时间并经过至少一个帧间间隔,接收来自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与所述至少一部分数据相关的所述信息。
上述的数据重传方法中,所述与所述至少一部分数据相关的信息至少包括所述至少一部分数据本身或者所述至少一部分数据的冗余版本。
上述的数据重传方法中,所述重传期间包括: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接收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所发送的与所述至少一部分数据相关的所述信息所需的时长;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根据来自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与所述至少一部分数据相关的所述信息,向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发送第二确认信息所需的时长;以及
至少两个帧间间隔。
上述的数据重传方法中,所述第一确认信息包括在遵循IEEE 802.11标准的第一块确认帧(Block Acknowledge,BA)中。
上述的数据重传方法中,所述重传期间包括在所述第一块确认帧的时长字段中。
上述的数据重传方法中,所述第一块确认帧中包括用于指定所述至少一部分数据的指示信息,或者用于指定所述至少一部分数据的冗余版本(Redundancy Version,RV)的指示信息。
上述的数据重传方法中,所述指示信息包括指向所述至少一部分数据或者所述冗余版本的索引。
相较于现有技术,上述的用于第二电子设备的数据重传方法中,第二电子设备除了对接收到的数据帧进行解码和校验的工作外,还计算重新传输需重传的部分数据所需要的时长(重传期间),并将该时长写入确认帧的时长字段中。由于同一通信系统中的其它站点都可以读取到该确认帧的时长字段,因此,在确认帧中加入反馈期间起到了一个通知的作用,即通知其他站点:第一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还将持续,且持续时间为重传期间。从而,在实质上延长了第一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之间的TXOP持续时间。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用于第三电子设备的网络分配矢量(Network Allocation Vector,NAV)值控制方法,包括:
接收来自第一电子设备的RTS(Ready to Send,准备好发送),并将所述RTS的时长字段中的第一期间与所述第三电子设备的NAV值相比较;
在所述第一期间大于所述NAV值的情况下,将所述NAV值更新为所述第一期间;
接收来自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确认帧,所述确认帧中包括第一确认信息;
在所述第一确认信息指示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发送给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数据帧中有至少一部分数据需要重传以及指示完成所述重传所需的重传期间的情况下,比较所述重传期间及所述NAV值,并且在所述重传期间大于所述NAV值的情况下,将所述NAV值更新为所述重传期间。
上述的NAV值控制方法中,所述第一确认信息包括在遵循IEEE 802.11标准的第一块确认帧(Block Acknowledge,BA)中,并且所述重传期间包括在所述第一块确认帧的时长字段中。
上述的NAV值控制方法中,所述重传期间包括: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向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发送与所述至少一部分数据相关的所述信息所需的时长;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根据来自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与所述至少一部分数据相关的所述信息,向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发送第二确认信息所需的时长;以及
至少两个帧间间隔。
上述的NAV值控制方法中,所述第一期间包括在RTS传输之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完成将所述数据帧发送到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以及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完成将所述第一确认信息发送到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所需的期间。
相较于现有技术,上述的用于第三电子设备的网络分配矢量(NetworkAllocation Vector,NAV)值控制方法中,第三电子设备侦听第一电子设备发送的RTS帧和第二电子设备发送的确认帧,并读取RTS帧和确认帧中的时长字段,用以调整自身的NAV值。NAV值可用于管理第三电子设备的静默期间,从而使第三电子设备在前述的重传期间继续保持静默。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用于第四电子设备的网络分配矢量(Network Allocation Vector,NAV)值控制方法,包括:
接收来自第二电子设备的CTS(Clear to Send,允许发送),并将所述CTS的时长字段中的第二期间与所述第四电子设备的NAV值相比较;
在所述第二期间大于所述NAV值的情况下,将所述NAV值更新为所述第二期间;
接收来自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确认帧,所述确认帧中包括第一确认信息;
在所述第一确认信息指示从第一电子设备发送给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数据帧中有至少一部分数据需要重传以及指示完成所述重传所需的重传期间的情况下,比较所述重传期间及所述NAV值,并且在所述重传期间大于所述NAV值的情况下,将所述NAV值更新为所述重传期间。
上述的NAV值控制方法中,所述第一确认信息包括在遵循IEEE 802.11标准的第一块确认帧(Block Acknowledge,BA)中,并且所述重传期间包括在所述第一块确认帧的时长字段中。
上述的NAV值控制方法中,所述重传期间包括: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向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发送与所述至少一部分数据相关的所述信息所需的时长;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根据来自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与所述至少一部分数据相关的所述信息,向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发送第二确认信息所需的时长;以及
至少两个帧间间隔。
上述的NAV值控制方法中,所述第二期间包括在CTS传输之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完成将所述数据帧发送到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以及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完成将所述第一确认信息发送到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所需的期间。
相较于现有技术,上述的用于第四电子设备的网络分配矢量(NetworkAllocation Vector,NAV)值控制方法中,第四电子设备侦听第二电子设备发送的CTS帧和确认帧,并读取CTS帧和确认帧中的时长字段,用以调整自身的NAV值。NAV值可用于管理第四电子设备的静默期间,从而使第四电子设备在前述的重传期间继续保持静默。
根据一些实施例,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由一个或多个所述处理器执行的指令;所述处理器是所述电子设备的处理器之一,用于执行上述的各方法中的一个或多个。
根据一些实施例,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用于存储计算机指令,当所述计算机指令被执行时,实现上述的各方法中的一个或多个。
总的来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所提出的技术方案能够大大提高无线通信系统的数据吞吐量。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一种无线通信系统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现有技术的自动重传(Auto Request Protocol,ARQ)协议,传输数据以及重传数据的传输时序图;
图3示出了根据现有技术的混合自动重传(Hybrid Auto Request Protocol,HARQ)协议,在传输机会(Transmission OPportunity,TXOP)期间内传输数据的时序图;
图4示出了根据现有技术的HARQ协议,通过在TXOP中预留重传时间来重传数据的时序图;
图5示出了根据现有技术的HARQ协议,通过重新竞争信道以重传数据的时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在追逐合并(Chase Combine,CC)模式下,通过动态延长TXOP持续时间来重传数据的时序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在增量冗余(Incremental Redundancy,IR)模式下,通过动态延长TXOP持续时间来重传数据的时序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如图6或7中的确认帧的帧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在动态延长TXOP持续时间的重传机制中,如图1中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第一电子设备、第二电子设备、第三电子设备以及第四电子设备的工作过程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电子设备的动态延长TXOP的重传方法的流程图;
图1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电子设备的动态延长TXOP的重传方法的流程图;
图12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电子设备控制本地NAV值以动态延长TXOP持续时间的流程图;
图13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电子设备控制本地NAV值以动态延长TXOP持续时间的流程图;
图14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系统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申请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虽然本申请的描述将结合较佳实施例一起介绍,但这并不代表此发明的特征仅限于该实施方式。恰恰相反,结合实施方式作发明介绍的目的是为了覆盖基于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而有可能延伸出的其它选择或改造。为了提供对本申请的深度了解,以下描述中将包含许多具体的细节。本申请也可以不使用这些细节实施。此外,为了避免混乱或模糊本申请的重点,有些具体细节将在描述中被省略。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此外,各种操作将以最有助于理解说明性实施例的方式被描述为多个离散操作;然而,描述的顺序不应被解释为暗示这些操作必须依赖于顺序。特别是,这些操作不需要按呈现顺序执行。应注意的是,在本说明书中,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应当理解的是,虽然在本文中可能使用了术语“第一”、“第二”等等来描述各个特征,但是这些特征不应当受这些术语限制。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进行区分,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举例来说,在不背离示例性实施例的范围的情况下,第一特征可以被称为第二特征,并且类似地第二特征可以被称为第一特征。
除非上下文另有规定,否则术语“包含”、“具有”和“包括”是同义词。短语“A/B”表示“A或B”。短语“A和/或B”表示“(A)、(B)或(A和B)”。
如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模块”、“单元”、“装置”可以指代,可以指或者包括专用集成电路(ASIC)、电子电路、执行一个或多个软件或固件程序的处理器(共享的、专用的或组)和/或存储器(共享的、专用的或组)、组合逻辑电路、和/或提供所描述的功能的其他合适的组件,或者可以是专用集成电路(ASIC)、电子电路、执行一个或多个软件或固件程序的处理器(共享的、专用的或组)和/或存储器(共享的、专用的或组)、组合逻辑电路、和/或提供所描述的功能的其他合适的组件的一部分。
还需声明的是,本申请中对方法、流程进行编号是为了便于引用,而不是限定先后顺序,各步骤之间如有先后顺序,当以文字说明为准。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图1所示是本申请的一种无线通信系统的示意图。图中的无线通信系统100包括第一电子设备STA1、第二电子设备STA2、第三电子设备STA3和第四电子设备STA4。其中,第二电子设备STA2作为接入点(Access Point,AP),可与其余各设备通信连接。第一电子设备STA1和第三电子设备STA3也能相互通信连接。第四电子设备STA4则可以与AP通信连接。也就是说,第一电子设备STA1、第二电子设备STA2、第三电子设备STA3构成了一个基本服务集(Basic Service Set,BSS)(BSS1),而第二电子设备STA2和第四电子设备STA4则构成了另一个BSS(BSS2),并且,BSS1和BSS2的信号覆盖范围有重叠。当然,图中所示的BSS中包括的电子设备并不限于如图1所示的数量,而是一个BSS中所能容纳的站点数至少部分地取决于该BSS中AP的性能。
在图1所示的无线通信系统100中,第四电子设备STA4与第一电子设备STA1、第三电子设备STA3之间无法直接相互接收对方发送的信息,但是第四电子设备STA4能够接收到AP发送的信息,也就是说第四电子设备STA4能够接收到第二电子设备STA2作为BSS1的AP而发送的信息,那么,第四电子设备STA4对于第一电子设备STA1、第三电子设备STA3而言,是一个隐藏站点。
第一电子设备STA1、第三电子设备STA3和第四电子设备STA4需通过竞争机制来抢占与AP(第二电子设备STA2)通信的信道,当第一电子设备STA1占据信道时,第三电子设备STA3和第四电子设备STA4暂停竞争信道(即保持静默)。当第一电子设备STA1占用信道与第二电子设备STA2通信时,第三电子设备STA3直接从第一电子设备STA1发送的信息中获取第一电子设备STA1将要占用信道的时间信息,用以修正自己(第三电子设备STA3)的网络分配矢量(Network Allocation Vector,NAV)的值,以避免在第一电子设备STA1和第二电子设备STA2通信期间向第二电子设备STA2发送信息。通常来说,NAV值的设置可以用来控制未抢占到信道的站点的静默时间,例如,指示未抢占到信道的第三电子设备STA3在第一电子设备STA1与第二电子设备STA2的通信期间内保持静默。而第四电子设备STA4可以从第二电子设备STA2发送的信息中获取第一电子设备STA1将要占用信道的时间信息,也就是说,第四电子设备STA4作为隐藏站点,能够间接地获取第一电子设备STA1将要占用信道的时间信息。第四电子设备STA4也可以利用该时间信息来修正自己的NAV值,以避免在第一电子设备STA1和第二电子设备STA2通信期间向第二电子设备STA2发送信息。
图1中,第一电子设备STA1、第三电子设备STA3和第四电子设备STA4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便携式或移动设备、手机、个人数字助理、蜂窝电话、手持PC、可穿戴设备(例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便携式媒体播放器、手持设备、导航设备、服务器、网络设备、图形设备、视频游戏设备、机顶盒、膝上型设备、虚拟现实和/或增强现实设备、物联网设备、工业控制设备、智能汽车、车载信息娱乐设备、流媒体客户端设备、电子书、阅读设备、POS机以及其他设备。作为AP使用的第二电子设备STA2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无线路由器、车载通信模块、便携式或移动设备、手机、个人数字助理、手持PC、手持设备、导航设备、服务器、网络设备、图形设备、视频游戏设备、机顶盒、膝上型设备、虚拟现实和/或增强现实设备、物联网设备、工业控制设备、智能汽车、车载信息娱乐设备、流媒体客户端设备、电子书、阅读设备以及其他设备。
通过以上的通信协议,未抢占到信道的站点在各自的静默期间内暂停申请信道使用权以减少对AP(即第二电子设备STA2)的干扰,从而提高了AP与各电子设备之间的通信效率。
图2示出了根据现有技术的自动重传(Auto Request,ARQ)协议,在一个传输机会(Transmission OPportunity,TXOP)期间内传输数据以及重传数据的时序图。时间轴上方的是发送端发送的数据帧或重传的数据帧,时间轴下方是接收端反馈的确认帧。当发送端通过竞争机制竞争到传输机会后,在一个TXOP持续时间,发送端可以连续发送多次数据帧(包括重传的数据帧),接收端通过校验位来对每一个数据帧进行确认,校验通过则说明数据接收正确,否则说明接收到的数据有误,需要重新传输该数据帧。接收端反馈一个确认帧给发送端,其中包含数据帧是否需要重传的指示,如无重传指示,则说明数据帧接收正确。发送端收到的确认帧中包含重传指示时,发送端就将相应的数据帧重新发送一遍给接收端,直至所有数据帧都被正确接收。重传指示用于指定数据帧中与需要重新传输的一部分数据相关的的信息。帧与帧之间有保护性的帧间间隔。图中,根据间隔位置的不同,分别采用短帧间间隔(Short Inter-Frame Space,SIFS)和聚合帧间间隔(Aggregate Inter-Frame Space,AIFS)。并且,上述的TXOP持续时间的时间是有限制的,例如,可以根据业务类型的不同来规定TXOP持续时间的极限值,当数据传输的持续时间超出了该极限值,发送端不能继续发送数据,需退出当前的传输过程,重新竞争信道,以期重新获得TXOP。未传输完的数据在新的TXOP持续时间继续传输。
图2所示的方案中,一个数据帧(DATA)通常包括一个MAC层协议数据单元(MACProtocol Data Unit,MPDU),与之相应的确认帧中包含是否需要重传该数据帧的指示信息,从而实现数据的自动重传。但是所述重传一方面是抛弃已经接收到的错误数据帧,完全重传该数据帧,另一方面每一次重传都需要接收端发送确认帧,对信道的利用率不高,数据吞吐量受限。
图3所示是根据现有技术的混合自动重传(Hybrid Auto Request,HARQ)协议,在一个TXOP持续时间内正确收发数据的时序图。HARQ是在自动重传(Auto Request,ARQ)机制的基础上加入了前向纠错技术(Forward Error Correction,FEC),从而接收端可以通过纠错机制在一定范围内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纠错解码,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系统的数据吞吐量。对于纠错机制无法纠正的错误,HARQ协议进一步规定了重传机制。简单来说,接收端接收到错误的数据帧后,并不丢弃该数据帧,同时还向发送端发送重传请求,当接收到重传的数据帧后,将两次接收到的数据帧进行软信息合并,从而提高正确解码该数据帧的概率,以避免ARQ机制中多次重传占用信道资源所带来的系统数据吞吐量降低的缺陷。
具体的,发送端竞争到与接收端之间的信道后,在一个TXOP持续时间收发一个数据帧的时序如下:首先由发送端发送控制帧RTS(Ready To Send,准备好发送),接收端收到RTS帧后,如果已做好接收数据的准备,则发送起到确认作用的控制帧CTS(Clear To Send,允许发送);发送端收到CTS帧后就可以发送打包好的数据包(也可以说是数据帧),接收端收到该数据帧后,回复一个确认帧,以指示是否收到数据帧和/或收到的数据帧是否有错误。具体到MAC层,这一打包好的数据包就是MAC层协议数据单元(MAC Protocol DataUnit,MPDU)。在较新的IEEE 802.11协议中,该数据包还可能是聚合的MPDU(AggregateMPDU,A-MPDU)。A-MPDU中可以包括一个以上的MPDU。基于MPDU本身就可以包括多个业务数据帧,一个A-MPDU中相当于包括了多个业务数据帧。而为了标识A-MPDU的结束,在A-MPDU的尾部还包括块确认请求(Block Acknowledge Request,BAR),接收端收到BAR后,回复块确认(Block Acknowledge,BA)帧。若该BA帧中指示了数据接收正确,则结束本次数据传输。若该BA帧中指示了数据接收有误,则需要重新传输部分有误的数据。
上述的时序中,一个TXOP的持续时间是固定的、可明确计算出的。因为,图3中所示的RTS帧、CTS帧、A-MPDU帧(数据帧)和BA帧的传输时间都可以根据帧内数据量和网络传输速度计算来得到,而出现在每一帧之间,用于避免帧间碰撞的短帧间间隔(Short Inter-fRAme Space,SIFS)的时长也是固定的。因此,图3所示的时序中,TXOP的持续时间可以被计算出来。结合对图1的说明,在第一电子设备STA1占用信道时,第三电子设备STA3和隐藏的第四电子设备STA4能够直接或间接地获得有关该持续时间的信息,从而可以用该信息来调整第三电子设备STA3和第四电子设备STA4的NAV的值。例如,设第一电子设备STA1给出了本次TXOP持续时间为2ms,第三电子设备STA3当前的NAV的值为3ms,第四电子设备STA4当前的NAV的值为1ms,那么当第三电子设备STA3和第四电子设备STA4获取到第一电子设备STA1给出的2ms的信息后,将其与本地的NAV的值相比较。第三电子设备STA3的NAV的值为3ms,大于2ms,则第三电子设备STA3保留本地的值,NAV仍为3ms。第四电子设备STA4的NAV的值为1ms,小于2ms,则第四电子设备STA4将本地的NAV的值调整为2ms。经过调整后,第三电子设备STA3和第四电子设备STA4都保持足够长的静默时间,以避免在第一电子设备STA1与AP通信期间向该AP发送请求/查询帧。
图3所示的重传机制,将图2所示的多个数据帧合并为一个聚合的数据帧,例如,将多个MPDU聚合为一个A-MPDU,一个数据帧可以包括一个A-MPDU,这样在一个TXOP持续时间传输一个A-MPDU,从而减少了多个帧间间隔时间,提高了信道的利用率,系统的数据吞吐量增大。
基于图3所示的时序,若BA帧中指示了数据接收有误,则可按图4或图5所示的时序来重传数据。
图4示出了根据现有技术的HARQ协议通过在TXOP中预留重传时间来重传数据的时序图。其重传机制如下:
首先在发送端和接收端建立通信联系的过程中约定或根据其他管理帧的指定,一个TXOP持续时间包括用于传输数据帧的时长T1和用于重新传输数据的时长T2,其中,时长T1可以根据数据帧的大小而计算得出,时长T2则是指定的、在传输过程中不会更改的值。优选的,发送端发送的数据帧(例如,一个A-MPDU)可分割为N个HARQ单元,并为该N个HARQ单元赋以序列号,以便于在重传过程中重传指定序列号的HARQ单元。
接收端接收到包括N个HARQ单元的数据帧后,对数据帧进行解码、纠错等处理。对于一个HARQ单元,若经过纠错处理还是无法得到正确的解码,则将该信息记录在确认帧的相应字段,以指示该HARQ单元需要重新传输。经过SIFS后,接收端向发送端反馈确认帧(BA帧),其中包括需要重传的HARQ单元的指示信息。
发送端根据该确认帧中所指定的HARQ单元的序列号信息生成重传数据帧。例如,若确认帧指示了有n个错误的HARQ单元,则发送端生成一个包括该n个错误HARQ单元的重传数据帧,并在一个SIFS后发送该重传数据帧。
接收端收到该重传数据帧后,再次进行解码、纠错等处理等处理,若数据接收正确,则向发送端反馈确认帧,其中包括数据接收正确的指示信息;若数据接收还是不正确,则可以向发送端反馈确认帧,其中包括需要再次重传的HARQ单元的指示信息。但是,重传数据帧所占用的总时间不能超过时长T2。若重传数据所占用的时间超过时长T2后,本次传输的数据帧还没有被正确接收,则需要退出本次数据传输,由发送端重新竞争信道,以继续完成数据传输。
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的TXOP持续时间(即T1+T2)的最大值受前述的TXOP持续时间的极限值的约束。
图4所示的重传机制中,用于重传数据的时长T2是固定的,那么,在不需要重传数据的情况下,该时长T2是浪费的,降低了数据的吞吐量;在重传数据所需的时间超过时长T2的情况下,则该时长T2不满足时间需求,发送端还需要重新竞争信道才能完成一次完整的数据传输,对系统的数据吞吐量也是有负面影响的。
图5示出了根据现有技术的HARQ协议,通过重新竞争信道以重传数据的时序图。图5所示的重传机制比图4所示的重传机制简单,即,收发两端并不预约用于重传的时长T2,而是在接收一次数据后,无论数据是否接收正确,都退出本次传输机会。如果接收端判断出在接收到的数据帧中有错误的HARQ单元,则在确认帧中将相关指示信息反馈给发送端,发送端需保存该指示信息或保存根据该指示信息生成的重传数据帧,然后重新竞争信道,然后在另一个TXOP持续时间重传相应的重传数据帧。这样的机制在处理方法的一致性层面比较好,管理逻辑简单。但是对收发两端的数据缓存能力有一定要求,在大吞吐量的系统中,收发两端都需要有比较大的缓存来保存数据。
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的TXOP持续时间的最大值也受前述的TXOP持续时间的极限值的约束。
图6和图7示出了两种不同重传模式下的时序图,重传是指在未能正确接收数据帧的情况下,接收端要求发送端重新传输该数据帧或与校正该数据帧有关的信息,即发送端根据接收端的请求,向接收端发送重传数据帧,以使接收端正确接收该数据帧。上述两种重传模式包括追逐合并(Chase Combine,CC)模式和增量冗余(Incremental Redundancy,IR)模式。CC模式指发送端发送的重传数据帧包括原始数据帧中的若干片段,接收端将首次收到的数据帧与重传数据帧进行合并以获取正确数据帧的重传模式。IR模式指发送端发送的重传数据帧包括用于纠错的冗余版本,接收端根据该冗余版本对首次收到的数据帧进行纠错,以获取正确数据帧的重传模式。其中,第一电子设备STA1(发送端)和和第二电子设备STA2(接收端)在建立通信联系的过程中约定或根据其他管理帧的临时指定采用何种重传模式。而两种模式下,第三电子设备STA3和第四电子设备STA4的NAV值的控制方法基本相同。
图6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在追逐合并(Chase Combine,CC)模式下,通过动态延长TXOP持续时间来重传数据的时序图。本实施例中,第二电子设备STA1在TXOP持续时间通过发送确认帧(BA1)向周边的站点(如第三电子设备STA3和第四电子设备STA4)预告了重新传输数据将占用的重传期间。从而,一方面使得第三电子设备STA3和第四电子设备STA4可以根据该重传期间调整本地NAV值来继续保持静默,另一方面第一电子设备STA1可以在紧接着TXOP持续时间的重传期间内向第二电子设备STA2重新传输数据,从而实质上实现动态延长TXOP持续时间的效果。
该动态延长TXOP持续时间的过程如下:
首先,第一电子设备STA1为了获取向AP(第二电子设备STA2)传输数据的机会(TXOP),需要先与第三电子设备STA3和第四电子设备STA4竞争信道。具体而言,第一电子设备STA1在本地的NAV值已递减为0的请况下,通过执行信道空闲评估(Clear ChannelAssessment,CCA)来确定信道是否已经空闲,在确定信道空闲的情况下,第一电子设备STA1等待仲裁帧间间隔(Arbitration Inter-Frame Spacing,AIFS)的到来。经过AIFS后,竞争窗口完成,定义了传输一帧不同业务数据所需要的时长。
紧接着AIFS后,进入第一电子设备STA1传输数据的TXOP持续时间,第一电子设备STA1首先向第二电子设备STA2发送RTS帧,以提示第一电子设备STA1准备开始发送数据。该RTS帧的时长字段(DuRation Field,DR字段)字段中指示了发送完该RTS帧后,完成本次数据传输所需要的时长(第一期间)。从图6中可见,该第一期间可以包括第二电子设备STA2发送CTS的时间,第一电子设备STA1发送数据帧(A-MPDU1)以及附在其后的BAR的时间,第二电子设备STA2发送的确认帧(BA1)以及三个帧间间隔(SIFS)。该第一期间可以被同一个BSS中第三电子设备STA3接收到。第三电子设备STA3在当前没有抢占到信道,需要保持静默,其可以通过比较本地NAV值和第一期间的值来决定是否需要更新第三电子设备STA3的NAV值,从而达到在第一期间内保持静默的效果,即在第一期间内不占用信道进行通信。
第二电设备STA2接收到第一电子设备STA1发送的RTS帧后,在一个SIFS后,发送CTS帧,以提示第一电子设备STA1可以开始数据传输,而同时第三电子设备STA3和第四电子设备STA4需保持静默。其中,该CTS帧的DR字段中指示了发送完该CTS帧后,完成本次数据传输所需要的时长(第二期间)。从图6可见,该第二期间可以包括第一电子设备STA1发送数据帧(A-MPDU)以及BAR的时间,第二电子设备STA2发送的确认帧(BA1)以及两个个帧间间隔(SIFS)的时间。该第二期间可以被相邻的BSS(例如BSS2)中的第四电子设备STA4接收到(即第四电子设备STA4可以接收到第二电子设备STA2发送的CTS帧)。由于第四电子设备STA4需要保持静默,因此第四电子设备STA4可以通过比较本地的NAV值和第二期间的值来决定是否需要更新第四电子设备STA4的NAV值,从而达到在第二期间内保持静默的效果。
在接收到CTS帧后,经过一个SIFS,第一电子设备STA1开始发送数据帧(A-MPDU)。该数据帧包括多个数据段,每一个数据段作为重传数据的基本单元,都具有一个标识符(例如,序列号),在重传过程中通过该序列号来确定需重传的数据是数据帧中的哪一部分。例如,在本实施例中,在数据帧是A-MPDU的情况下,一个数据段可以是一个MPDU,也可以是多个MPDU,甚至可能是小于一个的MPDU(例如,半个MPDU),如何分割数据帧不在本申请的讨论范围内。其中,每个MPDU/每多个MPDU/每半个MPDU根据其在数据帧中的序列号可以被唯一的指示到。
第二电子设备STA2在接收到数据帧后,对该数据帧进行解码及纠错,对于无法纠错的数据段则在确认帧BA1中的块确认点阵图(图6中未示,但在图8中示出确认帧的具体结构,可以参照图8的说明)的相应位置指示该数据段有错,需要重新传输。本实施例中,确认帧BA1中有一个可用于存储上述块确认点阵图的块确认点阵图字段(BA Bitmap Field),在块确认点阵图字段中的每一个比特与数据帧中的一个数据段相对应,该比特的“0”和“1”两种取值则可分别指示与之对应的数据段是否接收正确(即,是否需要重新传输)。例如,若需要重传第5个数据段,则将块确认点阵图中与第5数据段相对应的位置(例如第5位置)标识为“1”,以指示需重新传输数据帧(A-MPDU)中的第5个数据段。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还可同时指示需重新传输数据帧(A-MPDU)中其他数据段。
另外,第二电子设备STA2还计算传输与该第5个数据段相关的信息所需要的时长(即重传期间)。具体的,数据段的长度是预先约定,结合网络速度,可以算出传输该数据段的时间,更简单地,在一个数据段就是一个MPDU的情况下,只需累加未正确接收的MPDU中的DR字段的内容即可算出需重传的数据段本身将占用的时间。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该重传期间可以包括在第一电子设备STA1和第二电子设备STA2之间传输重传数据帧(即,出错的数据段的正确版本)所需的时间,在第二电子设备STA2与第一电子设备STA1之间传输确认帧(BA2)的期间以确认第二电子设备STA2是否正确接收到重传数据帧,以及至少两个帧间间隔(SIFS)。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可以理解,该重传期间还可以包括其他与完成重传数据帧的传输相关的时间,例如,传输重传数据段所需的控制帧,等等。第二电子设备STA2将该重传期间保存在确认帧(BA1)的时长字段中。
在经过一个SIFS后,第二电子设备STA2向第一电子设备STA1发送包含重传指示信息的确认帧BA1,上述的重传指示信息至少用于指示数据帧中至少一部分数据(即,上述需要重新传输的数据段)需要重传(例如,通过上述块确认点阵图来指定若干数据段)和重传期间。第三电子设备STA3和第四电子设备STA4可以读取到该BA1并提取其中的重传期间,以用来调整各自的本地NAV值。由于第三电子设备STA1和第四电子设备STA4在本地NAV值未达到0之前(即,TXOP持续时间内)接收到了BA1并根据BA1中的重传期间再次调整本地NAV值,从而在接下来的重传期间内继续保持静默。这样,第一电子设备STA1和第二电子设备STA2可以在紧接下来的重传期间内,继续占用信道传输重传数据帧。换句话说,通过这样的机制,实质上实现了TXOP持续时间的动态延长,因为该延长期间(即,重传期间)是根据需要重新传输的数据段来动态确定的。
第一电子设备STA1收到该确认帧BA1后,根据其中的重传指示信息(具体地,该重传指示信息保存在块确认点阵图中)提取前述发送的数据帧A-MPDU1中的需要重新传输的数据段,并将这些需要重新传输的数据段(即,在TXOP持续时间内传输的数据帧A-MPDU1中未被正确接收,而需要重传的数据段)的正确版本重新合成数据帧(重传A-MPDU),在经过一个SIFS后,向第二电子设备STA2发送该数据帧(重传A-MPDU)。由于图6示出的实施例是基于CC模式下的重传方法,所以,在重传期间内第一电子设备STA1发送给第二电子设备STA2的数据帧(重传A-MPDU)中包括的是需要重新传输的数据段的正确版本而不是其他数据(例如,用于对数据段进行纠错的冗余版本)。本实施例中,数据帧(重传A-MPDU)中包括确认帧BA1所指示的多个需要重传的数据段。
第二电子设备STA2收到数据帧(重传A-MPDU)后,再次进行解码及纠错,并确定数据帧(重传A-MPDU)中是否还有数据段需要再次重传,如不需要再次重传,则完成本次数据传输,可以释放信道。如需再次重传,则需计算第二个重传期间并存入确认帧BA2的DR字段中,以及在BA2的块确认点阵图字段中指示与需重传的数据段相关的信息,例如,需重传的数据段的标识符。第三电子设备STA3和第四电子设备STA4则根据该第二个重传期间再次调整各自的NAV值。
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电子设备STA1和第二电子设备STA2之间传输数据的整个过程所占用的时间是TXOP持续时间加上重传期间的总和。并且,在传数据和重传数据之间没有任何等待时间,第一电子设备STA1接收到包含重传指示的确认帧后,根据重传指示所指定的数据段的序列号生成重传数据帧,并在一个SIFS之后重传数据,相当于延长来原来的TXOP持续时间,在实质上实现了动态延长TXOP持续时间的功能。动态延长TXOP持续时间有利于加强对时间的管理,提高时间利用率,挤压出更多时间用于传输数据。
本实施例中,由于将多个MPDU聚合为一个A-MPDU,在数据传输过程中省略了多个MPDU之间的帧间间隔,因此,单位时间内数据吞吐量得到提高。又由于紧跟在TXOP持续时间后动态地增加重传期间,原始数据帧和重传数据帧连续发送,节省了一次信道竞争的过程,缩短了正确接收一个数据帧的时间跨度,相应的,也减少了数据的收发两端的缓存数据的压力。此外,本实施例中的重传期间是根据需重传的数据段的数据量计算而得出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预先设定的用于重传的时间不够长或太长的缺陷。
对于第三电子设备STA3和第四电子设备STA4而言,由于他们能够在TXOP持续时间内获取BA1中的重传期间的值,从而可以在第一电子设备STA1的重传期间继续保持静默,对第二电子设备STA2不存在干扰,也从另一个角度提高的了第一电子设备STA1和第二电子设备STA2之间的通信效率。
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的TXOP持续时间加上重传期间的总和的最大值还受前述的TXOP持续时间的极限值的约束。
图7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在增量冗余(Incremental Redundancy,IR)模式下,通过动态延长TXOP持续时间来重传数据的时序图。与上一实施例类似,本实施例中,一方面使得第三电子设备STA3和第四电子设备STA4可以继续保持静默,另一方面在紧接着TXOP持续时间的重传期间内重传数据,在实质上实现动态了延长TXOP持续时间的效果。与上一实施例所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在重传期间,第一电子设备STA1向第二电子设备STA2发送的并不限于数据本身,也可以是用于对数据进行纠错的序列。且该传输是在物理层进行的。由于在物理层中传输,重传的帧的基本单位是CW(Code Word,码字),因此,图中所示的重传的帧以重传CW标识。
以本实施例为例,数据帧(A-MPDU)由多个数据段(例如,MPDU)组成,发送端发送数据帧时,相应于一个数据段(例如一个MPDU),在物理层中缓存若干个冗余版本(RedundancyVersion,RVx),基于物理层和MAC层的组帧方式的不同,MPDU和冗余版本(RVx)看起来并不相同,但是两者所承载的信息(数据本身)是相同的。以提供4个RVx为例,每个RVx具有一个索引,即,RV0、RV1、RV2和RV3,也可以理解为每个RVx有一个编号,以便于在确认帧中指示需要重传的是哪一个RVx。其中,RV0可以是相应于该一个MPDU的完整数据,RV1-RV3则可以是用于对RV0进行纠错的纠错码序列。也就是说,如果MAC层中第一次接收到的MPDU就是正确的,则说明物理层中RV0接收正确,不需要重传过程。而如果MAC层中判定接收到的MPDU不正确(包括无法通过循环冗余纠错码纠错),则说明物理层中RV0接收不正确,第一电子设备STA1需要在重传期间传输某一RVx。第二电子设备STA2根据MPDU损坏的情况来判断需要传输哪一个RVx,并在确认帧中指出。第二电子设备STA2可以在确认帧的块确认点阵图字段中指定重传时需传送的RVx。例如,在提供4个RVx的情况下,块确认点阵图中每两个比特指示一个MPDU的RVx(即,第一组两个比特指示A-MPDU中的第一个MPDU,第二组两个比特指示第二个MPDU……),比特组合“00”表示重传期间需传输RV0,“01”表示重传期间需传输RV1,“10”表示重传期间需传输RV2,“11”表示重传期间需传输RV3。
并且,第二电子设备STA2还需根据确定的RVx计算重传期间。具体的,重传期间包括:根据网速及RVx的长度计算重新传输数据所需占用的时间、一个确认帧的时长以及两个帧间间隔。第二电子设备STA2将该重传期间保存在确认帧的时长字段中。
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的TXOP持续时间的最大值依旧受前述的TXOP持续时间的极限值的约束。
本实施例除了具有图6所示的实施例的各种优点外,由于是在物理层中执行重传数据的过程,可以增加信道资源的利用率,并且,在物理层中是以缓存的码本(Code Word,CW)为基本单元来传输数据的,可以避免重传的内容和初次传输的内容不一致的情况。其次,由于第二电子设备STA2对接收到的数据的损坏程序进行评估后有针对性的决定传输哪一个版本的RVx,则数据帧被正确解码的机率也得到了提高,相当于提高了数据吞吐量。再次,在物理层传输数据还避免了隐藏节点第四电子设备STA4对本系统的干扰。
图8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如图6或图7中的确认帧(BA1,BA2)的帧结构的示意图。确认帧根据数据帧类型的不同,可以包括ACK(Acknowledge,确认)帧和BA(BlockAcknowledge,块确认)帧等。本实施例中以BA帧为例。
本实施例提出的BA帧的结构包括:帧控制字段(Frame Control Field)、时长字段(DuRation Field,DR Field)、接收地址字段(Receive Address Field,RA Field)、发送地址字段(Transmit Address Field,TA Field)、BA控制字段(BA control Field)、起始序列控制字段(Sequance Control Field)、块确认点阵图字段(BA Bitmap Field)、帧校验序列(Frame Correction Sequence,FCS)。
其中,块确认点阵图字段给出了重传指示信息。该重传指示信息指示了需要重传的数据在数据帧中的位置。例如,将数据帧分割为多个数据段,每个数据段都赋予一个序列号,块确认点阵图中的比特(bit)本身也是具有序列信息的,例如第一个比特、第二个比特……,或者,第一组比特,第二组比特……。将块确认点阵图中的比特依次与每个数据段的序列号一一对应,以每个/组比特的0或1的状态来指示相应数据段是否被正确接收,没有正确接收则意味着需要重新传输该数据段或与该数据段相关的信息。例如,在如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比特与第一个MPDU相对应,若第一比特为0,则说明该MPDU接收正确,不需要重新传输该MPDU,若第一比特为1,则说明第一个MPDU接收不正确,需要重新传输该MPDU。在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每两个比特组成一组比特组,第一个比特组与第一个MPDU相对应,当第一比特组的值为00~11时,说明第一个MPDU未能正确接收,需要在物理层中传输用于纠错的冗余版本(详见图7的说明),以对已接收到的数据帧(A-MPDU)进行纠错,而具体传输哪个冗余版本则由比特组的值来决定。例如,当冗余版本有4个时,即RV0~RV3,比特组的值00~11可依次表示需要传输RV0~RV3。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块确认点阵图也可以保存在BA控制字段(BA control Field)或起始序列控制字段(Sequance ControlField)中,只要上述字段能够保证有足够多的比特来记录块确认点阵图信息。
DR字段用于保存动态延长TXOP持续时间的重传期间的值。根据块确认点阵图指出的需重传的数据的数据量结合网络的传输速度等参数,重新传输需重传的数据或与需重传的数据相关的信息所需要的时长是可以算出来的。
本实施例中,接收端计算重传期间并将该重传期间存入确认帧的DR字段中。当接收端发送该确认帧时,在所述接收端的信号覆盖范围内的电子设备可以读到该重传时长,则上述的电子设备可以根据重传时长调整自身的NAV值,以保持足够长时间的静默状态,避免在发送端重传数据期间向接收端发送管理帧、控制帧等干扰性的消息。。
图9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在动态延长TXOP持续时间的重传机制中,如图1中的无线通信系统100中的第一电子设备第一电子设备STA1、第二电子设备第二电子设备STA2、第三电子设备第三电子设备STA3以及第四电子设备第四电子设备STA4的工作过程示意图。数据传输的过程发生在第一电子设备STA1和第二电子设备STA2之间,第一电子设备STA1向第二电子设备STA2发送数据帧/重传数据帧,然后从第二电子设备STA2接收确认帧,并根据确认帧中的重传指示退出数据传输/生成重传数据帧。第三电子设备STA3和第四电子设备STA4侦听第一电子设备STA1和第二电子设备STA2之间传输的各帧(例如RTS、CTS和BA)从中获取DR字段的值,以此来调整第三电子设备STA3和第四电子设备STA4的静默时间(即NAV值)。详细的工作过程如下:
第一电子设备STA1执行S901,即,在竞争信道成功后,准备发送数据。首先发送的是RTS帧,该RTS帧用于告知第二电子设备STA2有来自第一电子设备STA1的数据帧需要发送。同时,该RTS帧中包括的DR字段指示了发送完该RTS帧后,完成本次数据传输所需要的时长(第一期间)。其中,第一期间可以用于指示第三电子设备STA3保持静默的时间,其具体的构成可以参考有关图6的说明。第三电子设备STA3收到该RTS帧后,执行S904,即根据RTS帧中DR字段所指示的第一期间来调整本地的NAV值以保证第三电子设备STA3在第一电子设备STA1和第二电子设备STA2传输数据的过程中不向第一电子设备STA1或第二电子设备STA2发送数据(保持静默)。有关NAV值如何调整的说明可参考有关图3的说明。
第二电子设备STA2收到该RTS帧后,执行S904,即向第一电子设备STA1发送CTS帧,以通知第一电子设备STA1可以开始发送数据帧。同时,该CTS帧中包括的DR字段中指示了发送完该CTS帧后,完成本次数据传输所需要的时长(第二期间)。其中,第二期间可以用于指示第四电子设备STA4保持静默的时间,其具体构成可以参考有关图6的说明。第四电子设备STA4收到该CTS帧后,执行S910,即根据CTS帧中DR字段所指示的第二期间来调整本地的NAV值,以保证第四电子设备STA4在第一电子设备STA1和第二电子设备STA2传输数据的过程中不向第二电子设备STA2发送数据(保持静默)。有关NAV值如何调整的说明可参考有关图3的说明。
第一电子设备STA1收到CTS帧后,执行S902发送数据帧(例如,图6所示的A-MPDU)。该数据帧包括多个数据段,每一个数据段作为重传数据的基本单元,都具有一个标识符(例如,序列号),在重传过程中通过该序列号来确定需重传的数据是数据帧中的哪一部分。
然后第二电子设备STA2执行S905,即接收并校验收到的数据帧,进而判断数据帧中出哪个/些数据段未被正确接收,也就是判哪部分数据是需要重新传输的。根据确定下的需要重新传输的部分数据的数据量则可计算出为了重新传输数据而需要占用的重传期间是多长。具体的重传期间的计算方法可参看有关图1、图6-8的说明。
然后第二电子设备STA2执行S906,即生成确认帧并发送。第二电子设备STA2根据未被正确接收的数据段的序列号决定块确认点阵图中相应位置的比特的值(可参考图6和图7中的相关说明)并将上述计算得到的重传期间的值存入DR字段中,从而生成相应于本次发送的数据帧的确认帧(例如,图6中的BA1)并发送。第三电子设备STA3和第四电子设备STA4侦听到该确认帧(BA1)后,分别执行S909和S911,以读取其中的重传期间,调整各自的NAV值,以保证第三电子设备STA3和第四电子设备STA4在第一电子设备STA1重新传输数据给第二电子设备STA2的重传期间内保持静默。
第一电子设备STA1接收到该确认帧后,执行S903,即根据确认帧中的块确认点阵图字段中的内容生成与重传数据相关的信息,并发送给第二电子设备STA2。具体的,在如图6所示的CC模式下,块确认点阵图字段给出了重传指示信息。该重传指示信息指示了需要重传的数据在数据帧中的位置。第一电子设备STA1根据该重传指示信息找出需要重新传输的至少一个数据段,并按MAC层的格式将该至少一个数据段打包成重传数据帧,然后发送给第二电子设备STA2。在如图7所示的IR模式下,则块确认点阵图字段给出的重传指示信息不仅指示了需要重传的数据在数据帧中的位置,还指示了需要在物理层中传输的用于纠错的冗余版本是哪一个。而传输哪一个冗余版本是由第二电子设备STA2根据接收到的数据帧的损坏程度来决定的,例如,将数据帧的损坏程度分为四个等级,损坏最少,则传输RV3,损坏最大,则传输RV0。其中RV0可以是数据帧本身。进一步的内容,可参看有关图7的说明。
第二电子设备STA2接收到与重传数据相关的信息后,执行S907校验过程,如校验通过则可退出本次数据传输过程,如校验不通过则可重复上述的S901~S911的过程,再次重传前述的部分数据中的部分数据,直至整个数据帧被正确接收。
本实施例对一个AP下的几个典型站点(活跃站点,非活跃站点以及隐藏站点)的交互关系进行了着重说明,通过第一电子设备STA1~第四电子设备STA4对DR字段的处理解决了多个站点之间的相互干扰,保持活跃站点在TXOP的持续时间内不受其他站点的干扰。又通过块确认点阵图解决了不同传输模式下,如何指定与重新传输相关的信息的问题。
图10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电子设备第一电子设备STA1的动态延长TXOP的重传方法的流程图。结合图9来说,第一电子设备STA1是活跃站点,其当前占据了信道的使用权,为了提高系统数据的吞吐量,其需要快速、正确的完成数据传输,即时重新传输未被正确接收的部分数据是解决快速、正确完成传输的一个途径。
首先,相应于图6和图7所示的两种重传模式,优选在开始传输数据之前就通过关联帧或其他管理帧约定重传数据的模式是CC模式还是IR模式。
步骤S101中,第一电子设备STA1首先向第二电子设备STA2发送RTS帧,以通知第二电子设备STA2现在准备开始传输数据。同时,RTS帧的DR字段中包括该RTS帧发送结束后完成本次数据传输所需要的第一期间。该第一期间结束意味着TXOP持续时间结束,即第一段用来传输数据帧的时间结束。发送第一期间的另一作用是通知同一BSS中的非活跃站点(例如第三电子设备STA3)本次数据传输还将占用信道多久,在此期间,第三电子设备STA3不应该向AP(第二电子设备STA2)发送信息。第三电子设备STA3在第一期间保持静默可防止AP由于响应多个STA而造成的信息丢失。第三电子设备STA3保持静默的时间由其本地的NAV控制,具体的对NAV值的控制过程,可参考有关图3的说明。
步骤S102中,第一电子设备STA1接收来自第二电子设备STA2的CTS帧,CTS帧是第二电子设备STA2对RTS帧的应答,接收到CTS帧表示第二电子设备STA2做好了接收数据的准备。同时,CTS帧的DR字段中包括该CTS帧发送结束后完成本次数据传输所需的第二期间。该第二期间用于通知相邻的BSS中的隐藏站点(例如第四电子设备STA4)本次数据传输还将占用信道多久,在此期间,第四电子设备STA4不应该向AP(第二电子设备STA2)发送信息。同上,第四电子设备STA4在第二期间保持静默可防止AP由于响应多个STA而造成的信息丢失。第四电子设备STA4的NAV值的控制可参考有关图3的说明。
步骤S103中,第一电子设备STA1向第二电子设备STA2发送数据帧,若该数据帧能够被正确接收,则TXOP结束,不需要延长TXOP持续时间,否则需要根据确认帧中的重传指示信息来生成重传数据帧。其中,重传指示信息至少用于指示数据帧中至少一部分数据需要重传。
步骤S104中,第一电子设备STA1接收来自第二电子设备STA2的确认帧,然后执行步骤S105。步骤S105中,第一电子设备STA1根据确认帧中的块确认点阵图字段来确定是否需要重传数据以及需要重传哪些数据。例如,若块确认点阵图中与数据段相对应的比特为0(CC模式)或00(IR模式),则说明该数据段接收正确,不要重传。若每一个数据段都是正确的,那么说明数据帧是正确接收的,第一电子设备STA1可以退出本次数据传输,释放信道。若其中有一个比特为非0,则说明相应数据段的接收有误,需要第一电子设备STA1重新传输该段数据(CC模式)或与该数据段相关的冗余版本(IR模式)。
在根据块确认点阵图确认需要重传数据的情况下,执行步骤S106,第一电子设备STA1进一步判定DR字段中是否包含重传数据所需的重传期间。是否包含重传期间是指DR字段中的值是0还是非0。若DR字段中的值为0,则说明没有争取到重传所需要的时间,需要释放信道后,重新竞争信道,即执行步骤S108。在步骤S108中,在争取到信道后在争取到的新的TXOP持续时间中重新传输数据。这一过程类似图5所示的时序,但图5所示的TXOP1期间是传输原始的、完整的数据帧,而在本步骤中传输的是根据步骤S104中的确认帧而生成的重传数据帧。
若DR字段中的值非0,则执行步骤S107,即在DR字段指定的重传期间内重传与至少一部分数据相关的信息。具体的,根据重传类型是CC还是IR分别按图6和图7重新传输需重传的数据段本身或块确认点阵图指定的冗余版本。
进一步地,若重传数据帧中还包括没能正确接收的部分数据,则可以在重传数据帧的确认帧中指示仍有部分数据需要重传,从而再次执行S105~S108,以正确接收数据。
本实施例中,S106~S107的分支中,重传期间和TXOP持续时间之间省略了重新竞争信道的过程,不需要第一电子设备STA1和第二电子设备STA2退出传输过程再进入,在实际上起到了延长TXOP持续时间的作用,提高了系统的数据吞吐量。
图1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电子设备第二电子设备STA2的动态延长TXOP的重传方法的流程图。这是与图10相交互的一个过程。第二电子设备STA2作为数据的接收方(被动方)对接收到的各控制帧和数据帧进行响应。
步骤S111中,第二电子设备STA2接收第一电子设备STA1发送的RTS帧0
步骤S112中,在自己有空闲的情况下,回复CTS帧,以指示第二电子设备STA2可以接收数据。CTS帧中的DR字段被STA4侦听到后,用于调整NAV值。
步骤S113中,第二电子设备STA2接收到第一电子设备STA1发送的数据帧并对其进行解码。
步骤S114中,第二电子设备STA2对解码后的数据帧进行判断,若接收到的数据帧是正确的,则执行步骤S117,发送指示接收正确的确认帧。该确认帧的DR字段中的值为0,点阵图字段中的取值指示所有数据段都接收正确。然后可以结束本次数据传输。
若第二电子设备STA2判定接收到的数据帧中有错误,则执行步骤S115。具体的,首先确定哪些数据段存在错误。如前所述,为了减少重传的数据量,通常把一个数据帧分割为多个数据段,例如分割为多个HARQ单元,在重传的过程中,以数据段为基本单元来进行重传。第二电子设备STA2统计哪个/些数据段需要重传(具体可参看图6和图7的说明),然后根据所指示的数据段的数据量来计算重传期间(具体的也可参考图6和图7的说明)。继而,第二电子设备STA2在块确认点阵图中指示需要重传的数据段,在DR字段中写入重传期间,形成确认帧并发送给第一电子设备STA1。同时,第三电子设备STA3和第四电子设备STA4都可以侦听到该重传期间,可以用于调整各自的NAV值。
其中,在CC类型和IR类型的重传类型中,块确认点阵图的定义有所不同,具体可结合图6~图8的说明。
然后步骤S116中,第二电子设备STA2等待并接收第一电子设备STA1根据确认帧的指示而生成的重传数据帧,该重传数据帧中包括确认帧指示的未正确接收的数据段。
之后,第二电子设备STA2对重传数据帧进行解码和判断,即执行步骤S114。步骤S114~S116存在反复执行的可能(即需要反复重传数据),在不超出前文所提及的TXOP极限值的情况下,步骤S114~S116可以重复执行直至执行到S117,即直至数据帧被正确接收。
本实施例中,结合图9来说,第二电子设备STA2是AP,其与BSS1和BSS2(参考图1)中的站点都能通信连接,其发送的确认帧能被BSS1和BSS2中站点侦听到,从而保证了在其信号覆盖范围内的非活跃站点和隐藏站点不会干扰活跃站点的数据传输/重传。
图12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电子设备控制本地NAV值以动态延长TXOP持续时间的流程图。第三电子设备STA3与第一电子设备STA1在同一个BSS中,可以同时侦听到第一电子设备STA1和第二电子设备STA2发送的帧,因此相较于第四电子设备STA4,第三电子设备STA3可以更早的开始修正NAV值。
步骤S121中,第三电子设备STA3侦听到第一电子设备STA1发送给第二电子设备STA2的RTS帧,然后执行步骤S122,读取RTS中的DR字段。DR字段中保存了用于指示在发送完RTS帧之后,完成本次数据传输所需要的时间,即第一期间。
步骤S123中,第三电子设备STA3比较第一期间和本地的NAV值,若第一期间大于NAV值,则说明本次数据传输的所需要的时间比较长,第三电子设备STA3将NAV值更新为第一期间的值,以使第三电子设备STA3在足够长的期间内保持静默。若第一期间小于NAV值,则说明第三电子设备STA3本来就需要保持更长时间的静默(可能是由别的交互过程决定的),不需要以第一期间的值来更新NAV值。本实施例中,NAV值的作用是用来控制第三电子设备STA3保持静默的时间。在NAV值不为零的情况下,第三电子设备STA3保持静默,不可发送控制帧、数据帧等干扰信息。
步骤S124中,第三电子设备STA3递减NAV值,并判断新的NAV值是否等于0。如NAV的值等于0则意味着第三电子设备STA3可以执行信道空闲评估(Clear Channel Assessment,CCA),以探测信道是否已空闲,也就是说,第三电子设备STA3可以开始竞争信道。
若NAV值不为0,则执行步骤S125,即继续侦听通信系统中的帧。当没有新的帧时,第三电子设备STA3返回,执行步骤S124,当第三电子设备STA3侦听到第二电子设备STA2发送的确认帧时,执行步骤S126。
步骤S126中,第三电子设备STA3读取确认帧中的DR字段,即读取重传期间。
与步骤S123相类似,步骤S127中,第三电子设备STA3比较重传期间和本地NAV值,选取其中较大的值作为NAV值,以使第三电子设备STA3保持足够长时间的静默状态。之后则返回执行步骤S124。
事实上,在第三电子设备STA3保持静默的期间内,第三电子设备STA3一方面侦听BSS中的帧(例如第二电子设备STA2发送的BA帧)以便及时调整本地的一些参数(例如NAV),另一方面,第三电子设备STA3定期递减NAV值并判断NAV值是否为0,以便及时从静默状态恢复到可参与信道竞争的状态。相对于现有技术,第三电子设备STA3能够在第一电子设备STA1和第二电子设备STA2动态延长TXOP的期间及时的获取重传期间,以相应的调整NAV值,可以与第一电子设备STA1和第二电子设备STA2的TXOP同步地保持静默,保证在第一电子设备STA1和第二电子设备STA2传输数据期间不对第一电子设备STA1和第二电子设备STA2造成干扰。
图13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电子设备控制本地NAV值以动态延长TXOP持续时间的流程图。相对于第一电子设备STA1,第四电子设备STA4是第一电子设备STA1的隐藏站点,第四电子设备STA4只能直接与SAT2通信,准确的来说第四电子设备STA4调整NAV值的目的在于不干扰第二电子设备STA2。而图12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三电子设备STA3调整NAV值的目的在于不干扰第一电子设备STA1和第二电子设备STA2。
步骤S131中,第四电子设备STA4侦听到第二电子设备STA2发送给第一电子设备STA1的CTS帧,然后执行步骤S132,读取CTS中的DR字段。DR字段中保存了用于指示在发送完CTS帧之后,完成本次数据传输所需要的时间,即第二期间。
在步骤S133中,第四电子设备STA4比较第二期间和本地的NAV值,若第二期间大于NAV值,则说明本次数据传输的所需要的时间比较长,第四电子设备STA4将NAV值更新为第一期间的值,以使第四电子设备STA4在足够长的期间内保持静默。若第二期间小于NAV值,则说明第四电子设备STA4本来就需要保持更长时间的静默(可能是由别的交互过程决定的),不需要以第二期间的值来更新NAV值。本实施例中,NAV值的作用是用来控制第四电子设备STA4保持静默的时间。在NAV值不为零的情况下,第四电子设备STA4保持静默,不可发送控制帧、数据帧等干扰信息。
步骤S134中,第四电子设备STA4递减NAV值,并判断新的NAV值是否等于0。如NAV的值等于0则意味着第四电子设备STA4可以执行信道空闲评估(Clear Channel Assessment,CCA),以探测信道是否已空闲,也就是说,第四电子设备STA4可以开始竞争信道。
若NAV值不为0,则执行步骤S135,即继续侦听第二电子设备STA2发送的帧。当没有新的帧时,第四电子设备STA4返回,执行步骤S134,当第四电子设备STA4侦听到第二电子设备STA2发送的确认帧时,执行步骤S136。
步骤S136中,第四电子设备STA4读取确认帧中的DR字段,即读取重传期间。
与步骤S133相类似,步骤S137中,第四电子设备STA4比较重传期间和本地NAV值,选取其中较大的值作为NAV值,以使第四电子设备STA4保持足够长时间的静默状态。之后则返回执行步骤S134。
与第三电子设备STA3相类似,事实上,在第四电子设备STA4保持静默的期间内,第四电子设备STA4一方面侦听第二电子设备STA2发送的帧(例如第二电子设备STA2发送的BA帧)以便及时调整本地的一些参数(例如NAV),另一方面,第四电子设备STA4定期递减NAV值并判断NAV值是否为0,以便及时从静默状态恢复到可参与信道竞争的状态。相对于现有技术,第四电子设备STA4能够在第一电子设备STA1和第二电子设备STA2动态延长TXOP的期间及时的获取重传期间,以相应的调整NAV值,可以与第二电子设备STA2的TXOP同步地保持静默,保证在第一电子设备STA1和第二电子设备STA2传输数据期间不对第二电子设备STA2造成干扰。
图14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系统示意图。
电子设备可以包括处理器1000,外部存储器接口120,内部存储器121,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接头130,充电管理模块140,电源管理模块141,电池142,天线1,天线2,移动通信模块150,无线通信模块160,音频模块170,扬声器170A,受话器170B,麦克风170C,耳机接口170D,传感器模块180,按键190,马达191,指示器192,摄像头193,显示屏194,以及用户标识模块(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module,SIM)卡接口195等。其中传感器模块180可以包括压力传感器180A,陀螺仪传感器180B,气压传感器180C,磁传感器180D,加速度传感器180E,距离传感器180F,接近光传感器180G,指纹传感器180H,温度传感器180J,触摸传感器180K,环境光传感器180L,骨传导传感器180M等。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示意的结构并不构成对电子设备的具体限定。在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拆分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图示的部件可以以硬件,软件或软件和硬件的组合实现。
处理器100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例如:处理器1000可以包括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微处理器(Micro-programmed Control Unit,MCU)、应用处理器(应用lication processor,AP),调制解调处理器,图形处理器(graphicsprocessing unit,GPU),图像信号处理器(image signal processor,ISP),控制器,视频编解码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基带处理器,和/或神经网络处理器(neural-network processing unit,NPU)等。
其中,调制解调器用于根据IEEE 802.11协议,将需要发射的基带信号调制成可以通过天线传输的已调信号,和将天线接收到的信号解调成电子设备的处理器能够处理的基带信号。不同的处理单元可以是独立的器件,也可以集成在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中。
处理器可以根据指令操作码和时序信号,产生操作控制信号,完成取指令和执行指令的控制。
处理器1000中还可以设置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和数据。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1000中的存储器为高速缓冲存储器。该存储器可以保存处理器1000刚用过或循环使用的指令或数据。如果处理器1000需要再次使用该指令或数据,可从所述存储器中直接调用。避免了重复存取,减少了处理器1000的等待时间,因而提高了系统的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100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接口。接口可以包括集成电路(inter-integrated circuit,I2C)接口,集成电路内置音频(inter-integrated circuitsound,I2S)接口,脉冲编码调制(pulse code modulation,PCM)接口,通用异步收发传输器(universal asynchronous receiver/transmitter,UART)接口,移动产业处理器接口(mobile industry processor interface,MIPI),通用输入输出(general-purposeinput/output,GPIO)接口,用户标识模块(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SIM)接口。
电子设备的无线通信功能,可以通过天线1,天线2,移动通信模块150,无线通信模块160,调制解调处理器以及基带处理器等实现。
天线1和天线2用于发射和接收电磁波信号。电子设备中的每个天线可用于覆盖单个或多个通信频带。不同的天线还可以复用,以提高天线的利用率。例如:可以将天线1复用为无线局域网的分集天线。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天线可以和调谐开关结合使用。
移动通信模块150可以提供应用在电子设备上的包括2G/3G/4G/5G等无线通信的解决方案。移动通信模块15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滤波器,开关,功率放大器,低噪声放大器(low noise amplifier,LNA)等。移动通信模块150可以由天线1接收电磁波,并对接收的电磁波进行滤波,放大等处理,传送至调制解调处理器进行解调。移动通信模块150还可以对经调制解调处理器调制后的信号放大,经天线1转为电磁波辐射出去。在一些实施例中,移动通信模块150的至少部分功能模块可以被设置于处理器1000中。在一些实施例中,移动通信模块150的至少部分功能模块可以与处理器1000的至少部分模块被设置在同一个器件中。如图5中所示,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的上述的NAS层、RRC层以及PHY层可以作为功能模块被设置在移动通信模块150中。
调制解调处理器可以包括调制器和解调器。其中,调制器用于将待发送的低频基带信号调制成中高频信号。解调器用于将接收的电磁波信号解调为低频基带信号。随后解调器将解调得到的低频基带信号传送至基带处理器处理。低频基带信号经基带处理器处理后,被传递给应用处理器。应用处理器通过音频设备(不限于扬声器170A,受话器170B等)输出声音信号,或通过显示屏194显示图像或视频。在一些实施例中,调制解调处理器可以是独立的器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调制解调处理器可以独立于处理器1000,与移动通信模块150或其他功能模块设置在同一个器件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天线1和移动通信模块150耦合,天线2和无线通信模块160耦合,使得电子设备可以通过无线通信技术与网络以及其他设备通信。所述无线通信技术可以包括全球移动通讯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GSM),通用分组无线服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码分多址接入(code divisionmultiple access,CDMA),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时分码分多址(time-division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TD-SCDMA),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BT,GNSS,WLAN,NFC,FM,和/或IR技术等。
外部存储器接口120可以用于连接外部存储卡,例如Micro SD卡,实现扩展电子设备的存储能力。外部存储卡通过外部存储器接口120与处理器1000通信,实现数据存储功能。例如将音乐,视频等文件保存在外部存储卡中。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小区搜索参数表可以存储在通过外接存储器接口120连接的外部存储卡中。
内部存储器121可以用于存储计算机可执行程序代码,所述可执行程序代码包括指令。内部存储器121可以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比如声音播放功能,图像播放功能等)等。存储数据区可存储电子设备使用过程中所创建的数据(比如音频数据,电话本等)等。此外,内部存储器121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通用闪存存储器(universal flash storage,UFS)等。处理器1000通过运行存储在内部存储器121的指令,和/或存储在设置于处理器中的存储器的指令,执行电子设备的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内部存储器121可以用于存储小区搜索参数表,处理器1000可以被配置为执行根据如图3-4所示的小区搜索方法。
SIM卡接口195用于连接SIM卡。SIM卡可以通过插入SIM卡接口195,或从SIM卡接口195拔出,实现和电子设备的接触和分离。电子设备可以支持1个或N个SIM卡接口,N为大于1的正整数。SIM卡接口195可以支持Nano SIM卡,Micro SIM卡,SIM卡等。同一个SIM卡接口195可以同时插入多张卡。所述多张卡的类型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SIM卡接口195也可以兼容不同类型的SIM卡。SIM卡接口195也可以兼容外部存储卡。电子设备通过SIM卡和网络交互,实现通话以及数据通信等功能。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采用eSIM,即:嵌入式SIM卡。eSIM卡可以嵌在电子设备中,不能和电子设备分离。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诸如PLMN等无线通信网络的信息可以存储在SIM卡中。
本申请的各方法实施方式均可以以软件、磁件、固件等方式实现。
可将程序代码应用于输入指令,以执行本文描述的各功能并生成输出信息。可以按已知方式将输出信息应用于一个或多个输出设备。为了本申请的目的,处理系统包括具有诸如例如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微控制器、专用集成电路(ASIC)或微处理器之类的处理器的任何系统。
程序代码可以用高级程序化语言或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来实现,以便与处理系统通信。在需要时,也可用汇编语言或机器语言来实现程序代码。事实上,本文中描述的机制不限于任何特定编程语言的范围。在任一情形下,该语言可以是编译语言或解释语言。
至少一个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方面可以由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的表示性指令来实现,指令表示处理器中的各种逻辑,指令在被机器读取时使得该机器制作用于执行本文所述的技术的逻辑。被称为“IP核”的这些表示可以被存储在有形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并被提供给多个客户或生产设施以加载到实际制造该逻辑或处理器的制造机器中。
虽然本申请的描述将结合较佳实施例一起介绍,但这并不代表此申请的特征仅限于该实施方式。恰恰相反,结合实施方式作发明介绍的目的是为了覆盖基于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而有可能延伸出的其它选择或改造。为了提供对本申请的深度了解,以下描述中将包含许多具体的细节。本申请也可以不使用这些细节实施。此外,为了避免混乱或模糊本申请的重点,有些具体细节将在描述中被省略。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此外,各种操作将以最有助于理解说明性实施例的方式被描述为多个离散操作;然而,描述的顺序不应被解释为暗示这些操作必须依赖于顺序。特别是,这些操作不需要按呈现顺序执行。
如这里所使用的,术语“模块”或“单元”可以指代、是或者包括:专用集成电路(ASIC)、电子电路、执行一个或多个软件或固件程序的(共享、专用或组)处理器和/或存储器、组合逻辑电路和/或提供所描述的功能的其他合适的组件。
在附图中,以特定布置和/或顺序示出一些结构或方法特征。然而,应该理解,可以不需要这样的特定布置和/或排序。在一些实施例中,这些特征可以以不同于说明性附图中所示的方式和/或顺序来布置。另外,在特定图中包含结构或方法特征并不意味着暗示在所有实施例中都需要这样的特征,并且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不包括这些特征或者可以与其他特征组合。
本申请公开的机制的各实施例可以被实现在硬件、软件、固件或这些实现方法的组合中。本申请的实施例可实现为在可编程系统上执行的计算机程序或程序代码,该可编程系统包括多个处理器、存储系统(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和/或存储元件)、多个输入设备以及多个输出设备。
可将程序代码应用于输入指令,以执行本申请描述的各功能并生成输出信息。可以按已知方式将输出信息应用于一个或多个输出设备。为了本申请的目的,处理系统包括具有诸如例如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微控制器、专用集成电路(ASIC)或微处理器之类的处理器的任何系统。
程序代码可以用高级程序化语言或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来实现,以便与处理系统通信。在需要时,也可用汇编语言或机器语言来实现程序代码。事实上,本申请中描述的机制不限于任何特定编程语言的范围。在任一情形下,该语言可以是编译语言或解释语言。
在一些情况下,所公开的实施例可以以硬件、固件、软件或其任何组合来实现。在一些情况下,至少一些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方面可以由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的表示性指令来实现,指令表示处理器中的各种逻辑,指令在被机器读取时使得该机器制作用于执行本申请所述的技术的逻辑。被称为“IP核”的这些表示可以被存储在有形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并被提供给多个客户或生产设施以加载到实际制造该逻辑或处理器的制造机器中。
这样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包括但不限于通过机器或设备制造或形成的物品的非瞬态的有形安排,其包括存储介质,诸如:硬盘任何其它类型的盘,包括软盘、光盘、紧致盘只读存储器(CD-ROM)、紧致盘可重写(CD-RW)以及磁光盘;半导体器件,例如只读存储器(ROM)、诸如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和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之类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闪存、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相变存储器(PCM);磁卡或光卡;或适于存储电子指令的任何其它类型的介质。
因此,本申请的各实施例还包括非瞬态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介质包含指令或包含设计数据,诸如硬件描述语言(HDL),它定义本申请中描述的结构、电路、装置、处理器和/或系统特征。
Claims (30)
1.一种用于第一电子设备的数据重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传输机会(Transmission OPportunity,TXOP)持续时间内,向第二电子设备发送数据帧并接收来自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确认帧,所述确认帧中包括第一确认信息;
在所述第一确认信息指示所述数据帧中有至少一部分数据需要重传以及指示完成所述重传所需的重传期间的情况下,在所述重传期间内,向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重传与所述至少一部分数据相关的信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机会持续时间和所述重传期间相邻。
3.如权利要求1-2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机会持续时间结束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接收完来自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所述第一确认信息,并且所述重传期间起始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接收到来自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所述第一确认信息。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与所述至少一部分数据相关的信息至少包括所述至少一部分数据本身或者所述至少一部分数据的冗余版本。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重传期间内,向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重传与所述至少一部分数据相关的信息,包括:
自所述重传期间的起始时间并经过至少一个帧间间隔,将与所述至少一部分数据相关的所述信息发送给所述第二电子设备。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重传期间包括: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向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发送与所述至少一部分数据相关的所述信息所需的时长;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根据来自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与所述至少一部分数据相关的所述信息,向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发送第二确认信息所需的时长;以及
至少两个帧间间隔。
7.如权1-6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确认信息包括在遵循IEEE 802.11标准的第一块确认帧(Block Acknowledge,BA)中。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重传期间包括在所述第一块确认帧的时长字段中。
9.如权利要求7-8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块确认帧中包括用于指定所述至少一部分数据的指示信息,或者用于指定所述至少一部分数据的冗余版本(Redundancy Version,RV)的指示信息。
10.一种用于第二电子设备的数据重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传输机会(Transmission OPportunity,TXOP)持续时间内,接收来自第一电子设备的数据帧;
在确定所述数据帧中有至少一部分数据需要重传的情况下,计算完成所述重传所需的重传期间;
向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发送确认帧,所述确认帧中包括第一确认信息以指示所述至少一部分数据需要重传以及指示所述重传期间;和
在所述重传期间内,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与所述至少一部分数据相关的信息。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机会持续时间和所述重传期间相邻。
12.如权利要求10-11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机会持续时间结束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接收到来自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所述第一确认信息,并且所述重传期间起始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接收到来自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所述第一确认信息。
13.如权利要求10-12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与所述至少一部分数据相关的信息至少包括所述至少一部分数据本身或者所述至少一部分数据的冗余版本。
14.如权利要求10-13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重传期间内,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与所述至少一部分数据相关的信息,包括:
自所述重传期间的起始时间并经过至少一个帧间间隔,接收来自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与所述至少一部分数据相关的所述信息。
15.如权利要求10-14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重传期间包括: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接收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所发送的与所述至少一部分数据相关的所述信息所需的时长;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根据来自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与所述至少一部分数据相关的所述信息,向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发送第二确认信息所需的时长;以及
至少两个帧间间隔。
16.如权10-15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确认信息包括在遵循IEEE 802.11标准的第一块确认帧(Block Acknowledge,BA)中。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重传期间包括在所述第一块确认帧中的时长字段中。
18.一种用于第三电子设备的网络分配矢量(Network Allocation Vector,NAV)值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来自第一电子设备的RTS(Ready to Send,准备好发送),并将所述RTS的时长字段中的第一期间与所述第三电子设备的NAV值相比较;
在所述第一期间大于所述NAV值的情况下,将所述NAV值更新为所述第一期间;
接收来自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确认帧,所述确认帧中包括第一确认信息;
在所述第一确认信息指示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发送给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数据帧中有至少一部分数据需要重传以及指示完成所述重传所需的重传期间的情况下,比较所述重传期间及所述NAV值,并且在所述重传期间大于所述NAV值的情况下,将所述NAV值更新为所述重传期间。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确认信息包括在遵循IEEE802.11标准的第一块确认帧(Block Acknowledge,BA)中,并且所述重传期间包括在所述第一块确认帧的时长字段中。
20.如权利要求18-19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重传期间包括: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向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发送与所述至少一部分数据相关的所述信息所需的时长;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根据来自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与所述至少一部分数据相关的所述信息,向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发送第二确认信息所需的时长;以及
至少两个帧间间隔。
21.如权利要求18-20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期间包括在RTS传输之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完成将所述数据帧发送到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以及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完成将所述第一确认信息发送到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所需的期间。
22.一种用于第四电子设备的网络分配矢量(Network Allocation Vector,NAV)值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来自第二电子设备的CTS(Clear to Send,允许发送),并将所述CTS的时长字段中的第二期间与所述第四电子设备的NAV值相比较;
在所述第二期间大于所述NAV值的情况下,将所述NAV值更新为所述第二期间;
接收来自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确认帧,所述确认帧中包括第一确认信息;
在所述第一确认信息指示从第一电子设备发送给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数据帧中有至少一部分数据需要重传以及指示完成所述重传所需的重传期间的情况下,比较所述重传期间及所述NAV值,并且在所述重传期间大于所述NAV值的情况下,将所述NAV值更新为所述重传期间。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确认信息包括在遵循IEEE802.11标准的第一块确认帧(Block Acknowledge,BA)中,并且所述重传期间包括在所述第一块确认帧的时长字段中。
24.如权利要求22-23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重传期间包括: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向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发送与所述至少一部分数据相关的所述信息所需的时长;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根据来自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与所述至少一部分数据相关的所述信息,向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发送第二确认信息所需的时长;以及
至少两个帧间间隔。
25.如权利要求22-24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期间包括在CTS传输之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完成将所述数据帧发送到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以及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完成将所述第一确认信息发送到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所需的期间。
26.一种第一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由一个或多个所述处理器执行的指令;
所述处理器是所述电子设备的处理器之一,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7.一种第二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由一个或多个所述处理器执行的指令;
所述处理器是所述电子设备的处理器之一,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0-1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8.一种第三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由一个或多个所述处理器执行的指令;
所述处理器是所述电子设备的处理器之一,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8-2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9.一种第四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由一个或多个所述处理器执行的指令;
所述处理器是所述电子设备的处理器之一,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22-2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3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用于存储计算机指令,当所述计算机指令被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2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667330.6A CN115484003A (zh) | 2021-06-16 | 2021-06-16 | 数据重传方法、nav值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EP22823879.6A EP4333338A4 (en) | 2021-06-16 | 2022-04-11 | DATA RETRANSMISSION METHOD, NAV VALUE CONTROL METHOD, ELECTRONIC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
PCT/CN2022/086115 WO2022262390A1 (zh) | 2021-06-16 | 2022-04-11 | 数据重传方法、nav值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US18/540,169 US20240121827A1 (en) | 2021-06-16 | 2023-12-14 | Data retransmission method, nav value control method, electronic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667330.6A CN115484003A (zh) | 2021-06-16 | 2021-06-16 | 数据重传方法、nav值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484003A true CN115484003A (zh) | 2022-12-16 |
Family
ID=844190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667330.6A Pending CN115484003A (zh) | 2021-06-16 | 2021-06-16 | 数据重传方法、nav值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40121827A1 (zh) |
EP (1) | EP4333338A4 (zh) |
CN (1) | CN115484003A (zh) |
WO (1) | WO2022262390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527175A (zh) * | 2024-01-04 | 2024-02-06 | 广州天奕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抗干扰的网络传输方法、系统、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60255656A1 (en) * | 2013-10-01 | 2016-09-01 |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 Enhancements for coordinated orthogonal block-based resource allocation (cobra) in wlan systems |
CN103701574B (zh) * | 2013-11-27 | 2018-03-09 | 广西大学 | 一种数据发送以及重传方法 |
US9876614B1 (en) * | 2014-01-20 | 2018-01-23 |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for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
US9967061B2 (en) * | 2014-03-10 | 2018-05-08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transmission in wireless LAN |
CN111431672A (zh) * | 2019-01-09 | 2020-07-17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数据的重传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装置 |
WO2021184272A1 (zh) * | 2020-03-18 | 2021-09-23 |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
-
2021
- 2021-06-16 CN CN202110667330.6A patent/CN115484003A/zh active Pending
-
2022
- 2022-04-11 WO PCT/CN2022/086115 patent/WO2022262390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2-04-11 EP EP22823879.6A patent/EP4333338A4/en active Pending
-
2023
- 2023-12-14 US US18/540,169 patent/US20240121827A1/en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527175A (zh) * | 2024-01-04 | 2024-02-06 | 广州天奕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抗干扰的网络传输方法、系统、设备 |
CN117527175B (zh) * | 2024-01-04 | 2024-03-19 | 广州天奕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抗干扰的网络传输方法、系统、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240121827A1 (en) | 2024-04-11 |
EP4333338A4 (en) | 2024-11-06 |
EP4333338A1 (en) | 2024-03-06 |
WO2022262390A1 (zh) | 2022-12-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804590B2 (en) | Apparatus, method and implementation for adaptable wireless beacon communication system | |
US7746861B2 (en) |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 |
US20190014597A1 (en) |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receiver initiated protection of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exchange | |
KR102212170B1 (ko) | 무선 네트워크에서 업링크 다중 사용자 다중 입출력 통신의 승인, 오류 복구 및 백오프 동작 | |
JP5539496B2 (ja) | Macメッセージの信頼性を高める方法及び装置 | |
CN109510695B (zh) | 无线通信装置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 |
GB2510139A (en) | Method,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for providing a transmission opportunity with HARQ | |
EP2945309B1 (en) |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 |
CN112492682A (zh) | 数据发送方法及装置、数据接收方法及装置 | |
US20220166553A1 (en)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method | |
US20240121827A1 (en) | Data retransmission method, nav value control method, electronic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 |
US20240357656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 |
WO2022270489A1 (ja) | 通信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 |
CN103178943A (zh) | 用于链路自适应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 |
EP3790213B1 (en) | Mac-based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
JP2007243239A (ja) |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 |
US20130010595A1 (en) | Mutual broadcast period and contention access period operat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load control | |
US20120093175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transmitting packet in communication system | |
WO2020088392A1 (zh) | 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 |
WO2024168858A1 (zh) | 一种帧传输方法及装置、通信设备 | |
EP4408110A1 (en) |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rapid data in communication system | |
EP4325757A1 (en) |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response frame in communication system supporting multiple links | |
CN110890944A (zh) | 一种实现自动重传功能的方法及相关站点 | |
CN114257356B (zh) | Harq-ack反馈的方法及相关产品 | |
CN110958682B (zh) | 自组网中点对点物理层通信方法、装置、发送ue和接收u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