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hing Special   »   [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4550584A - 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550584A
CN114550584A CN202210088342.8A CN202210088342A CN114550584A CN 114550584 A CN114550584 A CN 114550584A CN 202210088342 A CN202210088342 A CN 202210088342A CN 114550584 A CN114550584 A CN 11455058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exible body
electronic device
state
rigid
sup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08834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novo Beijing Ltd
Original Assignee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enovo Beijing Ltd filed Critical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088342.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550584A/zh
Publication of CN1145505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5058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1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flexible foldable or roll-able electronic displays, e.g. thin LCD, OLED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本体;支撑装置,与所述本体连接;柔性体,用于显示,设置于所述支撑装置的表面,与所述支撑装置配合使用,能够随着所述支撑装置的形态变化而变化;所述支撑装置能够带动所述柔性体覆盖于所述本体的外侧面形成第一状态,所述支撑装置能够带动所述柔性体展开而至少部分地凸出所述本体的表面形成第二状态。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通过柔性体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能够使电子设备具有不同状态,大大地提高了电子设备的适应能力。

Description

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电子设备是人们经常使用的设备;然而,目前电子设备的形态单一,适应性差。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电子设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本体;
支撑装置,与所述本体连接;
柔性体,用于显示,设置于所述支撑装置的表面,与所述支撑装置配合使用,能够随着所述支撑装置的形态变化而变化;
所述支撑装置能够带动所述柔性体覆盖于所述本体的外侧面形成第一状态,所述支撑装置能够带动所述柔性体展开而至少部分地凸出所述本体的表面形成第二状态。
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本体;支撑装置,与所述本体连接;柔性体,用于显示,设置于所述支撑装置的表面,与所述支撑装置配合使用,能够随着所述支撑装置的形态变化而变化;所述支撑装置能够带动所述柔性体覆盖于所述本体的外侧面形成第一状态,所述支撑装置能够带动所述柔性体展开而至少部分地凸出所述本体的表面形成第二状态;通过柔性体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能够使电子设备具有不同状态,大大地提高了电子设备的适应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本体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2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2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2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8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29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30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3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3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8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39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40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8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9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0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5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一个简化计算示意图;
图5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一个简化计算示意图;
图5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一个简化计算示意图;
图5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一个简化计算示意图;
图5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一个简化计算示意图。
附图标记:110、本体;111、第一连接部;120、支撑装置;121、刚性部;122、第二连接部;123、支承部;124、边部;125、第一转轴结构;126、第二转轴结构;127、第一转动部;128、第二转动部;130、柔性体;131、柔性体的第一部分;132、柔性体的第二部分;133、柔性体的第三部分;140、第一支撑件;141、第一凸起部分;150、第一固定部分;151、第一滑槽;152、第一限位槽;153、第一安装槽;154、第二凸起部分;160、第一活动部分;161、第一导向部;162、第一限位凸起;163、第一卡槽;170、第二固定部分;171、第二滑槽;172、第二限位槽;173、第二安装槽;174、第三凸起部分;180、第二活动部分;181、第二导向部;182、第二限位凸起;183、第二卡槽;190、弹性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阐述。
在本申请实施例记载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说明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仅是是区别类似的对象,不代表针对对象的特定排序,可以理解地,“第一\第二\第三”在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互换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第一\第二\第三”区分的对象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下结合图1至图56对本申请实施例记载的电子设备进行详细说明。
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本体110、支撑装置120和柔性体130。支撑装置120与所述本体110连接;柔性体130用于显示,柔性体130设置于所述支撑装置120的表面,柔性体130与所述支撑装置120配合使用,柔性体130能够随着所述支撑装置120的形态变化而变化;所述支撑装置120能够带动所述柔性体130覆盖于所述本体110的外侧面形成第一状态,所述支撑装置120能够带动所述柔性体130展开而至少部分地凸出所述本体110的表面形成第二状态;通过柔性体130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能够使电子设备具有不同状态,大大地提高了电子设备的适应能力。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本体110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如图22和图23所示,本体110可以为板状结构。又例如,本体110可以为条状结构。
这里,本体110的截面形状不作限定。例如,本体110的截面形状可以为多边形。作为一示例,如图4所示,本体110的截面可以为正方形。作为又一示例,如图9和图10所示,本体110的截面可以为正六边形。作为又一示例,本体110的截面可以为圆形。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撑装置120的结构不作限定,只要所述支撑装置120既能够带动所述柔性体130覆盖于所述本体110的外侧面形成第一状态,又能够带动所述柔性体130展开而至少部分地凸出所述本体110的表面形成第二状态即可。例如,支撑装置120可以包括金属板,金属板在外力作用下,可以弯折形成不同形状;金属板在外力撤销的情况下,能够保持原形状不变。
这里,支撑装置120与所述本体110连接的方式不作限定。例如,支撑装置120与所述本体110固定连接。又例如,支撑装置120与本体110可转动连接,如图11所示。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柔性体130的结构不作限定,柔性体130用于显示,以便电子设备通过柔性体130能够显示。例如,柔性体130可以为柔性屏。
这里,柔性体130设置于所述支撑装置120的表面方式不作限定。例如,柔性体130可以固定于支撑装置120的表面,如图1和图5所示。又例如,柔性体130的部分相对于支撑装置120能够移动。
这里,由于柔性体130设置于所述支撑装置120的表面,柔性体130与所述支撑装置120配合使用,柔性体130能够随着所述支撑装置120的形态变化而变化;从而能够使柔性体130随着支撑装置120的形态变化而呈不同状态。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支撑装置120能够带动所述柔性体130覆盖于所述本体110的外侧面形成第一状态;这里,支撑装置120覆盖于所述本体110的外侧面,柔性体130覆盖于支撑装置120的外侧面,柔性体130通过支撑装置120覆盖于所述本体110的外侧面,如图3、图9和图20所示。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支撑装置120能够带动所述柔性体130展开而至少部分地凸出所述本体110的表面形成第二状态;这里,支撑装置120的至少部分能够展开至凸出所述本体110的表面,柔性体130覆盖于支撑装置120的外侧面,柔性体130的至少部分通过支撑装置120能够展开至凸出所述本体110的表面,如图1、图5、图22、图23和图24所示。
这里,支撑装置120和柔性体130可以处于展开状态,也可以处于弯折状态。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支撑装置120可以包括:至少两个刚性部121,所述至少两个刚性部121中相邻刚性部121之间可转动地连接,所述至少两个刚性部121中第一端的刚性部121与所述本体110可转动地连接;所述柔性体130设置于所述至少两个刚性部121的表面,所述至少两个刚性部121能够转动至相邻刚性部121贴设于所述本体110的相邻表面而支撑所述柔性体130呈第一状态。
在本实现方式中,刚性部121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如图2、图6、图8和图13所示,刚性部121可以为板状结构。
在本实现方式中,至少两个刚性部121的数量不作限定。例如,至少两个刚性部121的数量与本体110的外表面数量匹配。
在本实现方式中,至少两个刚性部121的结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例如,如图2所示,本体110的截面形状为正方形,支撑装置120包括四个结构相同的刚性部121;以便柔性体130可以覆盖本体110一周。
又例如,如图7、图8、图14、图15和图16所示,本体110的截面形状为正六边形,支撑装置120包括六个结构相同的刚性部121;以便柔性体130可以覆盖本体110一周。
再例如,如图21和图28所示,本体110的截面形状为长方形,支撑装置120包括三个结构不同的刚性部121;以便柔性体130可以覆盖本体110的三个表面。
在本实现方式中,所述至少两个刚性部121中相邻刚性部121之间可转动地连接的实现方式不作限定。
例如,如图17和图18所示,刚性部121可以包括:两个边部124和支承部123;柔性体130贴设于支承部123的表面,支承部123用于支承柔性体130。两个边部124设置于支承部123的相对侧,边部124用于与相邻的刚性部121的边部124可转动地连接,相邻边部124之间可以通过转轴结构可转动地连接。
这里,支承部123的形状不作限定。例如,支承部123可以为板状结构,如图17所示。
这里,边部124的形状不作限定。例如,边部124可以为条状结构,如图18和图19所示。
作为一示例,如图32、图33和图34所示,边部124用于与相邻的刚性部121的边部124通过第二转轴结构126可转动地连接,第二转轴结构126可以包括第一转动部127和第二转动部128,第一转动部127具有第一连接孔,第二转动部128的部分位于第一连接孔内而相对于第一转动部127能够转动。
这里,第二转动部128的部分和第一连接孔之间具有第一摩擦力,以便通过第一摩擦力为第二转动部128和第一转动部127提供转动的阻尼力而使第二转动部128和第一转动部127能够保持相对的转动角度。
这里,第二转动部128和第一转动部127与边部124可以为一体结构,也可以为分体结构。作为一示例,第二转动部128和第一转动部127与边部124为分体式结构,第二转动部128和第一转动部127均固定于边部124内;此时,第二转动部128和第一转动部127可以通过硬度较大的材料制成,边部124可以通过硬度较小的材料制成;如图35、图36和图37所示。
在本实现方式中,所述柔性体130设置于所述至少两个刚性部121的表面,所述至少两个刚性部121能够转动至相邻刚性部121贴设于所述本体110的相邻表面而支撑所述柔性体130呈第一状态,如图3、图9和图20所示。
在本实现方式中,如图11和图12所示,所述至少两个刚性部121中第一端的刚性部121与所述本体110的第一端可以通过第一转轴结构125实现可转动地连接,以便至少两个刚性部121通过第一转轴结构125调整至少两个刚性部121与本体110之间的角度。
在本实现方式中,如图1和图5所示,所述至少两个刚性部121中相邻刚性部121之间可转动至所述至少两个刚性部121展平而支撑所述柔性体130呈第三状态;这里,至少两个刚性部121处于展平状态,柔性体130也处于展开状态,柔性体130形成平整的较大屏。
在本实现方式中,如图24所示,所述至少两个刚性部121中相邻刚性部121之间可转动至所述至少两个刚性部121中第二端的刚性部121与所述本体110的第二端接触,使所述至少两个刚性部121和所述本体110形成环状结构而支撑所述柔性体130呈第四状态;以便柔性体130能够在环状结构的不同表面显示;这里,所述本体110的第二端和所述本体110的第一端间隔设置,通过本体110还能够支撑至少两个刚性部121的两端,使至少两个刚性部121处于更稳定的支承状态。
当然,由于至少两个刚性部121之间可转动地连接,至少两个刚性部121能够支撑柔性体130呈多种状态。作为一示例,如图8所示,至少两个刚性部121可以呈弯曲状,此时,柔性体130也可以呈弯曲状显示。
在本实现方式中,所述本体110的截面形状为多边形;所述至少两个刚性部121中相邻刚性部121之间转动至所述至少两个刚性部121呈展平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本体110基于不同表面与承载面抵接而能够支撑所述至少两个刚性部121呈不同角度;由于至少两个刚性部121与本体110连接的位置固定,当本体110的不同表面与承载面抵接时,至少两个刚性部121相对于承载面处于不同姿态,从而通过本体110的不同表面与承载面抵接还能够调整至少两个刚性部121与承载面之间的角度,同时,也能够调整至少两个刚性部121支撑柔性体130与承载面之间的角度。
作为一示例,如图6和图7所示,截面形状为正六边形的本体110不同表面与承载面抵接的情况下,至少两个刚性部121与承载面之间的角度不同。
在本实现方式中,如图28所示,所述本体110为板状结构,所述本体110的第一侧之外悬空设置有第一连接部111;所述至少两个刚性部121中第一端的刚性部121具有第二连接部122,所述第二连接部122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11可转动地连接;由于第一连接部111悬空设置于本体110之外,能够增大至少两个刚性部121相对于本体110的转动角度范围,使得至少两个刚性部121支承柔性体130的显示角度范围增大。
这里,第一连接部111和第二连接部122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如图28、图29和图30所示,第一连接部111可以包括悬空设置于本体110的第一侧之外的两个柱状部;第二连接部122可以为筒状结构,筒状结构的第二连接部122的两端部对应套设于两个柱状部之外。
这里,所述至少两个刚性部121中相邻刚性部121之间转动至所述至少两个刚性部121呈展平状态的情况下,所述至少两个刚性部121相对于所述本体110能够在第一角度范围内转动;第一角度范围不作限定。例如,第一角度范围可以大于180度。
作为一示例,第一角度范围为0度至270度,如图31所示,至少两个刚性部121相对于所述本体110的第一角度为0度,如图25所示,至少两个刚性部121相对于所述本体110的第一角度为270度。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支撑装置120可以包括:第一支撑件140、弹性件190和第二支撑件。第一支撑件140与本体110可转动地连接,第一支撑件140用于支撑柔性体的第一部分131;第二支撑件可以包括:第一固定部分150和第一活动部分160。第一固定部分150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件140的第一端可转动地连接,第一固定部分150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撑件140能够移动;第一活动部分160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部分150,第一活动部分160相对于所述第一固定部分150能够移动,第一活动部分160用于支撑柔性体的第二部分132;弹性件190用于通过变形力撑展所述柔性体的第二部分132;第一活动部分160能够带动柔性体的第二部分132相对于所述第一固定部分150移动,且弹性件190能够通过变形力撑展所述柔性体的第二部分132,通过第一活动部分160和弹性件190能够使柔性体的第二部分132维持于撑展状态,能够防止第一固定部分150相对于第一支撑件140转动的过程中,柔性体的第二部分132和柔性体的第一部分131之间出现褶皱现象。
在本实现方式中,第一支撑件140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第一支撑件140可以为板状结构。
这里,第一支撑件140与本体110可转动地连接的实现方式与上述至少两个刚性部121中第一端的刚性部121与所述本体110的第一端可转动地连接的实现方式类似,在此不再赘述。作为一示例,第一支撑件140与本体110可以通过第一连接部111和第二连接部122可转动地连接。
这里,柔性体的第一部分131可以固定贴设于第一支撑件140的表面。
在本实现方式中,第一固定部分150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第一固定部分150可以板状结构。
这里,第一固定部分150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件140的第一端可转动地连接的实现方式不作限定。例如,第一固定部分150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件140的第一端可以通过第二转轴结构126实现可转动地连接。
在本实现方式中,第一活动部分160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第一活动部分160可以板状结构。
这里,第一活动部分160可以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部分150的表面,第一活动部分160相对于所述第一固定部分150能够移动的实现方式不作限定。
例如,如图40、图41、图43和图44所示,第一固定部分150具有第一滑槽151,第一活动部分160具有第一导向部161,第一导向部161插设于第一滑槽151内,第一导向部161能够在第一滑槽151内滑动,从而实现第一活动部分160相对于第一固定部分150滑动。
这里,第一固定部分150和第一活动部分160之间还可以设置第一限位机构,以便通过第一限位机构限制第一活动部分160相对于第一固定部分150的移动距离,使第一活动部分160相对于第一固定部分150在第一设定距离范围内移动。这里,如图42所示,第一限位机构可以包括:设置于第一固定部分150的第一限位槽152,设置于第一活动部分160的第一限位凸起162,第一限位凸起162插设于第一限位槽152内,第一限位凸起162通过与形成第一限位槽152的两相对侧壁接触而使第一活动部分160相对于第一固定部分150在第一设定距离范围内移动。
在本实现方式中,柔性体的第二部分132可以与第一活动部分160固定连接。
在本实现方式中,弹性件190的结构不作限定,只要弹性件190能够通过变形力撑展所述柔性体的第二部分132。
例如,弹性件190可以包括拉簧,拉簧的第一端可以与第一固定部分150固定连接,拉簧的第二端可以与第一活动部分160固定连接,拉簧可以通过变形力拉动第一活动部分160相对于第一固定部分150移动而撑展所述柔性体的第二部分132。当然,拉簧的第二端也可以与柔性体的第二部分132连接;此时,拉簧拉动柔性体的第二部分132移动的过程中,第一活动部分160随着一起移动,从而保证第一活动部分160支撑柔性体的第二部分132的区域不变,阻止柔性体的第二部分132与第一活动部分160之间的摩擦力损坏柔性体的第二部分132。
示例一,所述弹性件190可以包括:第一弹性部和第二弹性部。第一弹性部与所述第一固定部抵接或连接;第二弹性部与所述第一弹性部连接而形成V形结构,第二弹性部与第一活动部分160抵接或连接,第二弹性部与所述第一弹性部形成第一夹角;其中,所述弹性件190基于所述第一夹角的变化为所述第一活动部分160提供不同的推力而使所述柔性体的第二部分132撑展;由于弹性件190基于角度变化即能够提供推力,此时,弹性件190的设置空间较小,大大地减小了支撑装置120的体积。
在示例一中,第一弹性部和第二弹性部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第一弹性部和第二弹性部可以均为条状结构;此时,弹性件190的整体直径可以设置的较小,能够大大地减小弹性件190的设置空间。
在示例一中,如图45和图46所示,第一固定部可以设置有第一安装槽153,第一活动部远离第一支撑件140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一卡槽163;第一卡槽163位于第一安装槽153内,第一弹性部与第一安装槽153的槽底抵接,第二弹性部卡设于第一卡槽163内;第一活动部相对于第一固定部移动的情况下,第二弹性部和第一弹性部之间的第一夹角变形,弹性件190通过第二弹性部推动第一活动部分160相对于第一固定部移动的推力变形,并使柔性体130的第二部随着第一活动部分160移动而撑展。
在示例一中,弹性件190的数量不作限定。例如,如图45,支撑装置120可以设置两个弹性件190。
在本实现方式中,如图38和图39所示,所述支撑装置120还可以包括:第三支撑件。第三支撑件可以包括:第二固定部分170和第二活动部分180。第二固定部分170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部分150的第二端可转动地连接,第二固定部分170相对于所述第一固定部分150能够转动;第二活动部分180设置于所述第二固定部分170,第二活动部分180相对于所述第二固定部分170能够移动,第二活动部分180用于支撑柔性体的第三部分133;所述弹性件190,设置于所述第二固定部分170,用于撑展所述柔性体的第三部分133和第二部分。由于第二活动部分180能够带动柔性体的第三部分133相对于所述第二固定部分170移动,且弹性件190能够通过变形力撑展所述柔性体的第三部分133和第二部分,通过第二活动部分180和弹性件190能够使柔性体的第三部分133和第二部分维持于撑展状态,能够防止第二固定部分170相对于第一固定部分150转动的过程中,柔性体的第三部分133和柔性体的第二部分132之间,以及柔性体的第二部分132和柔性体的第一部分131之间出现褶皱现象。
这里,第二固定部分170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第二固定部分170可以为板状结构。
这里,第二固定部分170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部分150的第二端可转动地连接的实现方式不作限定。例如,第二固定部分170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部分150的第二端可以通过第二转轴结构126实现可转动地连接。
这里,第二活动部分180可以设置于所述第二固定部分170的表面,第二活动部分180相对于所述第二固定部分170能够移动的实现方式不作限定。
例如,如图40、图41、图43和图44所示,第二固定部分170具有第二滑槽171,第二活动部分180具有第二导向部181,第二导向部181插设于第二滑槽171内,第二导向部181能够在第二滑槽171内滑动,从而实现第二活动部分180相对于第二固定部分170滑动。
这里,第二固定部分170和第二活动部分180之间还可以设置第二限位机构,以便通过第二限位机构限制第二活动部分180相对于第二固定部分170的移动距离,使第二活动部分180相对于第二固定部分170在第二设定距离范围内移动。这里,如图42所示,第二限位机构可以包括:设置于第二固定部分170的第二限位槽172,设置于第二活动部分180的第二限位凸起182,第二限位凸起182插设于第二限位槽172内,第二限位凸起182通过与形成第二限位槽172的两相对侧壁接触而使第二活动部分180相对于第二固定部分170在第二设定距离范围内移动。
这里,柔性体的第三部分133与第二活动部分180可以固定连接。
这里,弹性件190的结构不作限定,只要弹性件190能够通过变形力撑展所述柔性体的第二部分132。
例如,弹性件190可以包括拉簧,拉簧的第一端可以与第二固定部分170固定连接,拉簧的第二端可以与第二活动部分180固定连接,拉簧可以通过变形力拉动第二活动部分180相对于第二固定部分170移动而撑展所述柔性体的第二部分132。
示例二,所述弹性件190可以包括:第一弹性部和第二弹性部。第一弹性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抵接或连接;第二弹性部与所述第一弹性部连接而形成V形结构,第二弹性部与第二活动部分180抵接或连接,第二弹性部与所述第一弹性部形成第一夹角;其中,所述弹性件190基于所述第一夹角的变化为所述第二活动部分180提供不同的推力而使所述柔性体的第二部分132和第三部分撑展;由于弹性件190基于角度变化即能够提供推力,此时,弹性件190的设置空间较小,大大地减小了支撑装置120的体积。
在示例二中,如图45和图46所示,第二固定部可以设置有第二安装槽173,第二活动部远离第一固定部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二卡槽183;第二卡槽183位于第二安装槽173内,第一弹性部与第二安装槽173的槽底抵接,第二弹性部卡设于第二卡槽183内;第二活动部相对于第二固定部移动的情况下,第二弹性部和第一弹性部之间的第一夹角变形,弹性件190通过第二弹性部推动第二活动部相对于第二固定部移动的推力变形,并使柔性体130的第二部和第三部撑展。
在示例二中,弹性件190的数量不作限定。例如,如图45,支撑装置120可以设置两个弹性件190。
需要注意的是,当支撑装置120还包括第三支撑件的情况下,弹性件190可以设置于第二固定部分170,不需要设置于第一固定部分150;由于柔性体的第三部分133和柔性体的第二部分132连接,柔性体的第二部分132通过第一活动部分160相对于第一固定部分150能够移动,此时,通过弹性件190推动第二活动分使柔性体的第三部分133撑展,柔性体的第三部分133能够带动柔性体的第二部分132移动;当支撑装置120仅包括第一支撑件140和第二支撑件的情况下,弹性件190可以设置于第一固定部分150。
在本实现方式中,所述柔性体130处于展平状态和处于弯曲状态的长度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
所述柔性体130处于展平状态和处于弯曲状态的长度相等的实现方式不用限定。
例如,如图26、图27、图47、图48、图49和图50所示,所述支撑装置120还可以包括:两个第一凸起部分141和两个第二凸起部分154。两个第一凸起部分141位于所述第一支撑件140的相对侧;两个第二凸起部分154位于所述第一固定部分150的相对侧,两个第二凸起部分154分别对应与所述两个第一凸起部分141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一固定部分150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撑件140转动至形成第二夹角的情况下,第一转动中心与柔性体的第一部分131形成第一设定距离,第一转动中心与柔性体的第二部分132形成第一设定距离,所述第一设定距离满足所述柔性体130处于展平状态和处于弯曲状态的长度相等;其中,所述第一转动中心为所述两个第二凸起部分154相对所述两个第一凸起部分141的转动中心;以便通过第一转动中心与柔性体的第一部分131和柔性体的第二部分132均形成第一设定距离使所述柔性体130处于展平状态和处于弯曲状态的长度相等,防止柔性体130出现褶皱现象。
在本示例中,第一凸起部分141和第二凸起部分154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第一凸起部分141和第二凸起部分154可以均为条状结构。
这里,两个第二凸起部分154分别对应与所述两个第一凸起部分141可转动地连接是指两个第二凸起部分154中的一个第二凸起部分154与所述两个第一凸起部分141中的一个第一凸起部分141可转动地连接;两个第二凸起部分154中的另一个第二凸起部分154与所述两个第一凸起部分141中的另一个第一凸起部分141可转动地连接。
这里,两个第二凸起部分154分别对应与所述两个第一凸起部分141可转动地连接的方式与上述两个相邻刚性部121可转动连接的实现方式类似,在此不再赘述。例如,两个第二凸起部分154分别对应与所述两个第一凸起部分141可以通过第二转轴结构126实现可转动地连接。作为一示例,第一凸起部分141具有第一转动部127,第二凸起部分154具有第二转动部128。
在本示例中,所述第一转动中心为所述两个第二凸起部分154相对所述两个第一凸起部分141转动的转动中心,如图51和图52中的D点。如图51和图52所示,第一转动中心与柔性体的第一部分131形成第一设定距离L为第一转动中心D与柔性体的第一部分131的中性层之间形成的距离,第一转动中心与柔性体的第二部分132形成第一设定距离L为第一转动中心D与柔性体的第二部分132的中性层之间形成的距离。
在本示例中,第二夹角的值不作限定。例如,第二夹角的值的范围可以为0度至180度。
作为一示例,第二夹角可以为90度,如图53所示,其中,R为柔性体130的弯曲半径,Q为柔性体130的弯曲角度,弯曲角度Q为90度;弯曲部的长度为S,S=πR/2;90度对应的弯曲部展平后的长度为2P,2P=2(R-L);其中,L为第一设定距离;由于所述柔性体130处于展平状态和处于弯曲状态的长度相等;2P=S;πR/2=2(R-L);从而可得出:L=(1-π/4)R;因此,通过将第一设定距离L设置为(1-π/4)R能够使所述柔性体130处于展平状态和处于弯曲状态的长度相等。
作为又一示例,第二夹角可以大于90度,如图54和图55所示,其中,R为柔性体130的弯曲半径,Q为柔性体130的弯曲角度,弯曲角度Q大于90度;弯曲部的长度为S,S=2RπQ/360=RπQ/180;弯曲部展平后的长度为2P,2P=2(R-L)/TAN(Q/2);其中,L为第一设定距离;由于所述柔性体130处于展平状态和处于弯曲状态的长度相等;2P=S;2(R-L)/TAN(Q/2)=RπQ/180;从而可得出:L=R-TAN(Q/2)RπQ/360=R(1-TAN(Q/2)πQ/360);因此,通过将第一设定距离L设置为R(1-TAN(Q/2)πQ/360)能够使所述柔性体130处于展平状态和处于弯曲状态的长度相等。
当然,第二夹角也可以小于90度,如图56所示,此时,第一设定距离L也可以通过上述第二夹角大于90度的公式计算,L=R-TAN(Q/2)RπQ/360=R(1-TAN(Q/2)πQ/360)。
需要注意的是,弯曲半径不限于是正R,弯曲线也可以是椭圆及任意曲线。
在本示例中,如图47和图49所示,当支撑装置120包括第二固定部分170的情况下,所述支撑装置120还可以包括两个第三凸起部分174,两个第三凸起部分174位于所述第二固定部分170的相对侧,两个第三凸起部分174分别对应与所述两个第二凸起部分154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二固定部分170相对于所述第一固定部分150转动至形成第三夹角的情况下,第二转动中心与柔性体的第二部分132形成第二设定距离,第二转动中心与柔性体的第三部分133形成第二设定距离;所述第二设定距离满足所述柔性体130处于展平状态和处于弯曲状态的长度相等;其中,所述第二转动中心为所述两个第三凸起部分174相对所述两个第二凸起部分154的转动中心。
这里,第三角度与上述第二角度类似,第二转动中心与上述第一转动中心类似,第二设定距离与上述第一设定距离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注意的是,通过第一设定距离和第二设定距离的设置能够防止柔性体130发生褶皱,通过第一活动部分160和第二活动部分180也能够防止柔性体130发生褶皱;本申请的支撑装置120可以既设置第一设定距离和第二设定距离,又设置第一活动部分160和第二活动部分180;也可以仅设置第一设定距离和第二设定距离;还可以仅设置第一活动部分160和第二活动部分180。当支撑装置120仅设置第一设定距离和第二设定距离的情况下,柔性体的第二部分132可以设置于第一固定部分150,柔性体的第三部分133可以设置于第二固定部分170。
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本体110;支撑装置120,与所述本体110连接;柔性体130,用于显示,设置于所述支撑装置120的表面,与所述支撑装置120配合使用,能够随着所述支撑装置120的形态变化而变化;所述支撑装置120能够带动所述柔性体130覆盖于所述本体110的外侧面形成第一状态,所述支撑装置120能够带动所述柔性体130展开而至少部分地凸出所述本体110的表面形成第二状态;通过柔性体130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能够使电子设备具有不同状态,大大地提高了电子设备的适应能力。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本体;
支撑装置,与所述本体连接;
柔性体,用于显示,设置于所述支撑装置的表面,与所述支撑装置配合使用,能够随着所述支撑装置的形态变化而变化;
所述支撑装置能够带动所述柔性体覆盖于所述本体的外侧面形成第一状态,所述支撑装置能够带动所述柔性体展开而至少部分地凸出所述本体的表面形成第二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支撑装置包括:
至少两个刚性部,所述至少两个刚性部中相邻刚性部之间可转动地连接,所述至少两个刚性部中第一端的刚性部与所述本体可转动地连接;
所述柔性体设置于所述至少两个刚性部的表面,所述至少两个刚性部能够转动至相邻刚性部贴设于所述本体的相邻表面而支撑所述柔性体呈第一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至少两个刚性部中第一端的刚性部与所述本体的第一端可转动地连接;
所述至少两个刚性部中相邻刚性部之间可转动至所述至少两个刚性部展平而支撑所述柔性体呈第三状态;
所述至少两个刚性部中相邻刚性部之间可转动至所述至少两个刚性部中第二端的刚性部与所述本体的第二端接触,使所述至少两个刚性部和所述本体形成环状结构而支撑所述柔性体呈第四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本体的截面形状为多边形;
所述至少两个刚性部中相邻刚性部之间转动至所述至少两个刚性部呈展平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本体基于不同表面与承载面抵接而能够支撑所述至少两个刚性部呈不同角度。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本体为板状结构,所述本体的第一侧之外悬空设置有第一连接部;
所述至少两个刚性部中第一端的刚性部具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可转动地连接;
所述至少两个刚性部中相邻刚性部之间转动至所述至少两个刚性部呈展平状态的情况下,所述至少两个刚性部相对于所述本体能够在第一角度范围内转动;其中,第一角度范围大于180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支撑装置包括:
第一支撑件,与本体可转动地连接,用于支撑柔性体的第一部分;
第二支撑件,包括:
第一固定部分,其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件的第一端可转动地连接,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撑件能够移动;
第一活动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部分,相对于所述第一固定部分能够移动,用于支撑柔性体的第二部分;
弹性件,用于通过变形力撑展所述柔性体的第二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支撑装置还包括:
第三支撑件,包括:
第二固定部分,其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部分的第二端可转动地连接,相对于所述第一固定部分能够转动;
第二活动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二固定部分,相对于所述第二固定部分能够移动,用于支撑柔性体的第三部分;
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固定部分,用于撑展所述柔性体的第三部分和第二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弹性件包括:
第一弹性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抵接或连接;
第二弹性部,与所述第一弹性部连接而形成V形结构,与第二活动部分抵接或连接,与所述第一弹性部形成第一夹角;
其中,所述弹性件基于所述第一夹角的变化为所述第二活动部分提供不同的推力而使所述柔性体撑展。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柔性体处于展平状态和处于弯曲状态的长度相等。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支撑装置还包括:
两个第一凸起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支撑件的相对侧;
两个第二凸起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固定部分的相对侧,分别对应与所述两个第一凸起部分可转动地连接;
所述第一固定部分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撑件转动至形成第二夹角的情况下,第一转动中心与柔性体的第一部分形成第一设定距离,第一转动中心与柔性体的第二部分形成第一设定距离;所述第一设定距离满足所述柔性体处于展平状态和处于弯曲状态的长度相等;
其中,所述第一转动中心为所述两个第二凸起部分相对所述两个第一凸起部分的转动中心。
CN202210088342.8A 2022-01-25 2022-01-25 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455058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88342.8A CN114550584A (zh) 2022-01-25 2022-01-25 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88342.8A CN114550584A (zh) 2022-01-25 2022-01-25 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50584A true CN114550584A (zh) 2022-05-27

Family

ID=816739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088342.8A Pending CN114550584A (zh) 2022-01-25 2022-01-25 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550584A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3102070U (zh) * 2011-01-31 2013-07-31 苹果公司 附属设备
CN105549689A (zh) * 2015-12-29 2016-05-04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折叠终端
CN107526188A (zh) * 2016-06-17 2017-12-29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可卷曲显示设备
US20180110139A1 (en) * 2016-10-13 2018-04-1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Foldable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flexible display
CN109167855A (zh) * 2018-09-18 2019-01-08 杭州禾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柔性折叠屏的智能移动装置
CN111314525A (zh) * 2020-04-13 2020-06-19 安伟 书简式柔性折叠屏手机
CN111968513A (zh) * 2020-08-28 2020-11-20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WO2020256171A1 (ko) * 2019-06-18 2020-12-2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플렉서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213186169U (zh) * 2020-05-22 2021-05-11 于会颖 一种屏幕三折叠的手机
JP2021135326A (ja) * 2020-02-25 2021-09-13 株式会社タッチパネル研究所 巻き込み式基盤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3102070U (zh) * 2011-01-31 2013-07-31 苹果公司 附属设备
CN105549689A (zh) * 2015-12-29 2016-05-04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折叠终端
CN107526188A (zh) * 2016-06-17 2017-12-29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可卷曲显示设备
US20180110139A1 (en) * 2016-10-13 2018-04-1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Foldable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flexible display
CN109167855A (zh) * 2018-09-18 2019-01-08 杭州禾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柔性折叠屏的智能移动装置
WO2020256171A1 (ko) * 2019-06-18 2020-12-2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플렉서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2021135326A (ja) * 2020-02-25 2021-09-13 株式会社タッチパネル研究所 巻き込み式基盤
CN111314525A (zh) * 2020-04-13 2020-06-19 安伟 书简式柔性折叠屏手机
CN213186169U (zh) * 2020-05-22 2021-05-11 于会颖 一种屏幕三折叠的手机
CN111968513A (zh) * 2020-08-28 2020-11-20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683787B1 (en) Folding component and flexible display device
US8813312B2 (en) Hinge for display device
US10571969B2 (en) Rollable display device
CN111613144B (zh) 一种柔性屏终端
US10716228B2 (en) Support mechanism and mobile terminal
US10754377B2 (en) Hinged device
US9934706B2 (en) Flexible display apparatus capable of sliding action using elasticity of flexible display means being foldable
US9946301B2 (en) Pivot structure and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the same
US9826626B2 (en) Display device
US8899543B2 (en) Support structure
CN110728913B (zh) 一种显示装置
KR101593042B1 (ko) 플렉시블 디스플레이장치용 힌지모듈
KR20130073331A (ko) 플렉시블 디스플레이장치용 힌지모듈
KR20160067272A (ko) 롤러블 표시 장치
KR20160090976A (ko) 표시 장치
US10356919B2 (en) Foldable module and flexible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US20210075898A1 (en) Hinge, folding mechanism, and terminal device
KR20220029148A (ko) 플렉서블 디스플레이를 가지는 전자 장치
CN114005357B (zh) 屏幕支撑装置及电子设备
TW201826073A (zh) 鉸鏈結構及電子裝置
EP3757716B1 (en) Rollable structur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same
CN108332501B (zh) 冰箱及其搁物架
CN114550584A (zh) 电子设备
CN110065446B (zh) 出风口支架底座以及具有其的便携式设备支架
CN216527819U (zh) 可携式电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