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71627A - 显示装置、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和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和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971627A CN103971627A CN201410039991.4A CN201410039991A CN103971627A CN 103971627 A CN103971627 A CN 103971627A CN 201410039991 A CN201410039991 A CN 201410039991A CN 103971627 A CN103971627 A CN 10397162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ime period
- display device
- correct
- time
- threshold valu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22—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 G09G3/3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 G09G3/32—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semiconductive, e.g. us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 G09G3/3208—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semiconductive, e.g. us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organic, e.g. using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OLED]
- G09G3/3225—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semiconductive, e.g. us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organic, e.g. using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OLED] using an active matrix
- G09G3/3233—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semiconductive, e.g. us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organic, e.g. using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OLED] using an active matrix with pixel circuitry controlling the current through the light-emitting element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00/00—Aspects of the constitution of display devices
- G09G2300/08—Active matrix structure, i.e. with use of active elements, inclusive of non-linear two terminal elements, in the pixels together with light emitting or modulating elements
- G09G2300/0809—Several active elements per pixel in active matrix panels
- G09G2300/0842—Several active elements per pixel in active matrix panels forming a memory circuit, e.g. a dynamic memory with one capacitor
- G09G2300/0861—Several active elements per pixel in active matrix panels forming a memory circuit, e.g. a dynamic memory with one capacitor with additional control of the display period without amending the charge stored in a pixel memory, e.g. by means of additional select electrodes
- G09G2300/0866—Several active elements per pixel in active matrix panels forming a memory circuit, e.g. a dynamic memory with one capacitor with additional control of the display period without amending the charge stored in a pixel memory, e.g. by means of additional select electrodes by means of changes in the pixel supply voltag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ntrol Of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 Ray Tubes (AREA)
- Control Of El Display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以及包括该显示装置的电子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具有驱动晶体管的像素。提供由第一时间段和第二时间段组成的显示帧时间段,所述第二时间段的持续时间比所述第一时间段长,且被设置为从所述显示帧时间段中减去所述第一时间段而得到的时间段;在所述第一时间段中执行所述驱动晶体管的阈值校正;以及在所述第二时间段中向所述像素写入信号电压。由此,能够降低由构成像素电路的元件特性变化引起的显示不均的校正操作的功耗。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装置、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以及电子装置,更具体地涉及平面(平板)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以及包括该显示装置的电子装置,该平面型显示装置是通过以矩阵形式二维地布置包含发光单元的像素(像素电路)形成的。
背景技术
作为一种平面型显示装置,存在有使用电流驱动型电光元件(electro-optical element)作为发光单元的显示装置,该电流驱动型电光元件的发光亮度随着流过发光单元(发光元件)的电流值而发生变化。作为电流驱动型电光元件,例如已知的是有机电致发光(electro luminescence,EL)元件,该有机EL元件是通过使用在将电场施加到有机薄膜上时由有机材料的电致发光引起的发光现象而实现的。
在诸如有机EL显示装置等平面型显示装置中,存在如下情形:用于驱动作为发光单元的电光元件的晶体管特性,具体地,每个像素的诸如阈值电压等晶体管特性由于工艺等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晶体管特性的变化(差异)影响了发光亮度。
更具体地,即使将相同电平(信号电压)的视频信号写入各像素,由于发光亮度在像素之间变化而出现显示不均匀,且损害了显示屏的均一性。为此,提出了一种用于校正由构成像素电路的元件的变化特性引起的显示不均匀的技术,具体的是,一种用于执行阈值电压的校正操作等的技术(例如,参见未经审查的日本专利申请2008-083272)。
在未经审查的日本专利申请2008-083272公开的相关技术中,由于在一个水平时间段期间执行(1)阈值校正以及(2)信号写入和与信号写入在相同时间段中执行的迁移率校正,所以在每一水平时间段都向信号线重新写入用于的阈值校正的参考电压以及视频信号的信号电压。为此,每一信号线中的充电和放电次数增加,且用于向信号线提供参考电压和信号电压的信号输出单元(所谓的信号驱动器)的功耗增加。换句话说,目前存在着下述问题,即,信号输出单元的功耗以及进一步的显示装置的功耗随着由构成像素电路的元件特性变化引起的显示不均匀的校正操作而增大。
发明内容
期望提供能够降低由构成像素电路的元件特性变化导致的显示不均的校正操作的功耗的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以及具有该显示装置的电子装置。
具体地,所述显示装置具有多个像素电路、扫描线和信号线,其中所述多个像素电路中的至少一个像素电路具有驱动晶体管。此外,显示帧时间段具有第一时间段和第二时间段,其中所述第一时间段的长度短于所述第二时间段的长度,且所述第二时间段被设置为通过从所述显示帧时间段减去所述第一时间段而得到的时间段。另外,在所述第一时间段中执行所述驱动晶体管的阈值校正,且在所述第二周期中通过所述信号线向所述多个像素电路中的一个像素电路写入信号电压。
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具有驱动晶体管的像素)的驱动方法包括:提供由第一时间段和第二时间段组成的显示帧时间段,所述第二时间段的持续时间比所述第一时间段的持续时间长,且所述第二时间段被设置为通过从所述显示帧时间段中减去所述第一时间段而得到的时间段;在所述第一时间段期间执行所述驱动晶体管的阈值校正;以及在所述第二时间段期间向所述像素写入信号电压。
电子装置具有如上所述的显示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由于能够明显减少各信号线中充电和放电的次数,因此能够降低由构成像素电路的元件特性变化导致的显示不均的校正操作带来的功耗。另外,由于能够通过充分保证每一阈值校正操作的操作时间并保证迁移率校正的操作时间冗余,从而更可靠地执行阈值校正、信号写入和迁移率校正,从而能够获得具有高均一性的显示屏。
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本发明的有源矩阵型显示装置的基本构造的系统构造图。
图2是说明像素(像素电路)的具体电路构造示例的电路图。
图3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有源矩阵型有机EL显示装置的相关技术的驱动方法的时序波形图。
图4A是前一显示帧的发光时间段的操作说明图。
图4B是消光时间段的操作说明图。
图5A是阈值校正准备时间段的操作说明图。
图5B是阈值校正时间段的操作说明图。
图6A是信号写入和迁移率校正时间段的操作说明图。
图6B是当前显示帧的发光时间段的操作说明图。
图7是参考示例的驱动方法的时序波形图。
图8是参考示例的驱动方法的阈值校正、信号写入和迁移率校正的概念图。
图9A是示例的驱动方法的时序波形图。
图9B是示例的驱动方法的时序波形图。
图10是示例的驱动方法的阈值校正、信号写入和迁移率校正的概念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下文中称为“实施例”)。本发明并不限于实施例,且实施例中的各种数值仅是示例性的。在下述说明中,使用相同附图标记来表示相同元件或具有相同功能的元件,并省略冗余说明。同时,以下述顺序进行说明。
1.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和电子装置的概括说明
2.本发明的有源矩阵型显示装置
2-1.系统构造
2-2.像素电路
2-3.相关技术的驱动方法
3.实施例的说明
3-1.参考示例
3-2.示例
4.变化例
5.电子装置
6.本发明的构造
1.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和电子装置的概括说明
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是平面(平板)显示装置,其是通过布置具有发光单元、采样晶体管、驱动晶体管和保持电容的像素电路(像素)形成的。
这里,采样晶体管通过对信号电压进行采样将视频信号的信号电压写入像素。保持电容保持由采样晶体管采样(写入)的信号电压。驱动晶体管根据由保持电容保持的信号电压来驱动发光单元。
对于平面型显示装置,可以举例说明的是有机EL显示装置、液晶显示装置和等离子显示装置等。在这些显示装置中,有机EL显示装置使用有机EL元件作为像素的发光元件(电光元件),其中有机EL元件利用当将电场施加到使用电致发光的有机材料的有机薄膜时的发光现象。使用有机EL元件作为像素的发光元件的有机EL显示装置具有下述特征。即,由于可通过10V以下的施加电压来驱动有机EL元件,所以有机EL显示装置具有低的功耗。由于有机EL元件是自发光元件,所以与同样是平面型显示装置的液晶显示装置相比,容易使有机EL显示装置变得轻且薄,这是因为有机EL显示装置的图像可视性高,且在有机EL显示装置中不需要使用背光源等发光部件。另外,由于有机EL元件的响应速度快至约几微秒,所以在有机EL显示装置中不会在移动图像显示中出现残留图像。
有机EL元件是自发光元件。此外,有机EL元件是电流驱动型电光元件。对于电流驱动型电光元件,除了有机EL元件之外,可以举例说明的是无机EL元件、LED元件和半导体激光元件等。
在上述构造的平面型显示装置中,一个显示帧时间段被分割为两个时间段,当驱动像素电路时,后半个分割时间段设置为比前半个分割时间段长。接着,在用于驱动显示装置的像素电路的驱动单元的驱动下,在前半个分割时间段中执行驱动晶体管的阈值校正,而在被设置为比前半个分割时间段长的后半个分割时间段中执行信号电压的写入(在下文中,该情况也可称为“信号写入”)。
诸如有机EL显示装置等平面型显示装置能够使用包含各种电子设备的显示单元作为其显示单元(显示装置)。对于除电视机系统之外的各种电子装置,可以举例说明的是诸如数码照相机、摄影机、游戏机、笔记本个人计算机、E-book等便携式信息装置,以及诸如个人数字助手(PDA)或移动电话等移动通信装置。
本发明实施例的包含上述优选构造的显示装置、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以及电子装置能够被配置为在前半个分割时间段(即,与信号写入相同的时间段)中执行驱动晶体管的迁移率校正。另外,保持电容可以被配置为连接在驱动晶体管的栅极电极与驱动晶体管的源极电极和漏极电极中一者之间。另外,显示装置、驱动方法和电子装置能够被配置为对参考电压进行采样,该参考电压是以不同于视频信号的信号电压的时序被施加到信号线的,并用于对采样晶体管进行稍后所述的阈值校正。换句话说,对于采样晶体管,显示装置、驱动方法和电子装置能够被配置为在将一个显示帧时间段分割为两个时间段时在前半个分割时间段中执行参考电压的采样,并在被设置为比前半个分割时间段长的后半个分割时间段中执行信号电压的采样。
另外,针对驱动单元,本发明实施例的包含上述优选构造的显示装置、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以及电子装置能够被配置为执行用于校正驱动晶体管的阈值电压的阈值校正。可基于驱动晶体管的栅极电位的初始电位,通过将驱动晶体管的源极电极和漏极电极中一者的电位变为如下电位来执行阈值校正,该电位是通过从初始电位中减去驱动晶体管的阈值电压来获得的。在前半个分割时间段中被提供到信号线的参考电压可随后用于确定驱动晶体管的栅极电位的初始电位。
此外,针对驱动单元,本发明实施例的包含上述优选构造的显示装置、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以及电子装置能够被配置为执行迁移率校正以校正驱动晶体管的迁移率。可通过在采样晶体管写入视频信号的信号电压写入时间段中,将具有与流过驱动晶体管的电流相对应的反馈量的负反馈施加到保持电容,来执行迁移率校正。在前半个分割时间段中将视频信号的信号电压提供到信号线。
2.本发明的有源矩阵型显示装置
2-1.系统构造
图1是说明本发明的有源矩阵型显示装置的基本构造的系统构造图。
有源矩阵型显示装置是通过与电光元件设置在相同像素中的有源元件(例如,绝缘栅极场效应晶体管)来控制流过电光元件的电流的显示装置。通常可以使用薄膜晶体管(TFT)作为绝缘栅极场效应晶体管。
这里,作为示例,举例说明了例如使用有机EL元件作为像素(像素电路)的发光元件的有源矩阵型有机EL显示装置的情形,其中有机EL元件是发光亮度随着流过装置的电流值而发生变化的电流驱动型电光元件。在下文中,可能存在将“像素电路”简称为“像素”的情况。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有机EL显示装置10被构造为具有像素阵列单元30和布置在像素阵列单元30周围的驱动电路单元(驱动单元),像素阵列单元30是通过以行-列形式(矩阵形式)二维地布置多个包含有机EL元件的像素20而形成的。驱动电路单元例如由如同像素阵列单元30那样被安装在显示面板70上的写入扫描单元40、驱动扫描单元50和信号输出单元60等组成。驱动电路单元驱动像素阵列单元30的各像素20。此外,还可采用如下构造:写入扫描单元40、驱动扫描单元50和信号输出单元60中的一些或全部位于显示面板70外部。
这里,在有机EL显示装置10用于彩色显示的情况下,一个像素(单位像素/像素,其是用于形成彩色图像的单位)被配置为具有多个子像素。此时,每个子像素对应于图1中的像素20。更具体地,在用于彩色显示的显示装置中,一个像素例如被配置为具有三个子像素:发红光(R)的子像素、发绿光(G)的子像素和发蓝光(G)的子像素。
然而,对于一个像素来说,一个像素并不限于三原色RGB的子像素的组合,而是可被配置为在三原色上增加了一个或多个颜色的子像素。更具体地,例如,可以增加用于提高亮度的发白光(W)的子像素以构成一个像素,或者通过增加至少一个发出补色光的子像素以构成一个像素,以便扩大颜色再现范围。
针对像素阵列单元30中的m行n列像素20的阵列中的每个像素行,沿着行方向(像素行中的像素的排列方向/水平方向)布线有扫描线31(311~31m)和电源线32(321~32m)。此外,针对m行n列像素20的阵列中的每个像素列,沿着列方向(像素列中的像素的排列方向/垂直方向)布线有信号线33(331~33n)。
扫描线311~31m分别连接到与写入扫描单元40相对应的行的输出端。电源线321~32m分别连接到与驱动扫描单元50相对应的行的输出端。信号线331~33n分别连接到与信号输出单元60相对应的列的输出端。
写入扫描单元40被配置为具有移位寄存器电路等。写入扫描单元40以行为单位进行顺序扫描,即在将视频信号的信号电压写入像素阵列单元30的各像素20中时,通过顺序向扫描线31(311~31m)提供写入扫描信号WS(WS1~WSm)来对扫描像素阵列单元30的各像素20执行线顺序扫描(line sequential scanning)。
类似于写入扫描单元40,驱动扫描单元50被配置为具有移位寄存器电路等。驱动扫描单元50与写入扫描单元40执行的线顺序扫描同步,并向电源线32(321~32m)提供能够在第一电位Vcc_H和低于第一电位Vcc_H的第二电位Vcc_L之间切换的电源电位DS(DS1~DSm)。如稍后所述,通过驱动扫描单元50切换Vcc_H/Vcc_L的电源电位DS来执行对像素20的发光/不发光(消光)的控制。
信号输出单元60选择性地输出视频信号的信号电压Vsig(在下文中也可被称为“信号电压”)以及与信号源(未图示)所提供的亮度信息相对应的参考电压Vofs。这里,参考电压Vofs用作视频信号的信号电压Vsig的参考电压(例如,与视频信号的黑电平相对应的电压),并用于稍后所述的阈值校正处理。
以通过由写入扫描单元40执行的扫描选择的像素行为单位,经由信号线33(331~33n)将从信号输出单元60输出的信号电压Vsig/参考电压Vofs写入像素阵列单元30的各像素20。即,信号输出单元60采用以行(线)为单位写入信号电压Vsig的线顺序写入的驱动方式。
2-2.像素电路
图2是说明像素(像素电路)20的具体电路构造的示例的电路图。像素20的发光单元被配置为具有有机EL元件21,有机EL元件21是发光亮度随着流过该装置的电流值而发生变化的电流驱动型电光元件。
如图2所示,像素20被配置为具有有机EL元件21和通过使电流流过有机EL元件21来驱动有机EL元件21的驱动电路。有机EL元件21的阴极电极连接到公共电源线34,公共电源线34共同地连接到所有像素20。图2还说明了有机EL元件21的等效电容Cel。
用于驱动有机EL元件21的驱动电路被配置为具有驱动晶体管22、采样晶体管23和保持电容24。可使用N沟道型TFT作为驱动晶体管22和采样晶体管23。然而,驱动晶体管22和采样晶体管23的导电类型的组合仅仅是个示例,且不限于该组合。
驱动晶体管22的一个电极(源极电极或漏极电极)连接到有机EL元件21的阳极电极,而另一电极(漏极电极或源极电极)连接到电源线32(321~32m)。
采样晶体管23的一个电极(源极电极或漏极电极)连接到信号线33(331~33n),而另一电极(漏极电极或源极电极)连接到驱动晶体管22的栅极电极。此外,采样晶体管23的栅极电极连接到扫描线31(311~31m)。
上述一个电极是与驱动晶体管22和采样晶体管23中的源极电极区域和漏极电极区域中的一者电连接的金属配线,而上述另一电极是与源极电极区域和漏极电极区域中的另一者电连接的金属配线。此外,根据一个电极和另一电极之间的电位关系,如果一个电极成为源极电极,则另一电极成为漏极电极,如果一个电极成为漏极电极,则另一电极成为源极电极。
保持电容24的一个电极电连接到驱动晶体管22的栅极电极,而保持电容24的另一电极电连接到驱动晶体管22的另一电极和有机EL元件21的阳极电极。
上述像素20中的采样晶体管23响应于通过扫描线31从写入扫描单元40施加到栅极电极的高有效(high-active)写入扫描信号WS而变为导通。由此,采样晶体管23通过对以不同的时序通过信号线33从信号输出单元60提供的对应于亮度信息的视频信号的信号电压Vsig或用于阈值校正的参考电压进行采样,将信号电压Vsig或参考电压Vofs写入像素20中。由采样晶体管23写入的信号电压Vsig或参考电压Vofs被施加到驱动晶体管22的栅极电极,并由保持电容24保持。
在电源线32(321~32m)的电源电位DS处于第一电位Vcc_H时,驱动晶体管22的一个电极成为漏极电极,而驱动晶体管22的另一电极成为源极电极,并且驱动晶体管22在饱和区域中操作。由此,驱动晶体管22被提供有来自电源线32的电流,并通过电流驱动来驱动有机EL元件21发光。更具体地,驱动晶体管22由于在饱和区域中操作而将具有与保持电容24所保持的信号电压Vsig的电压值相对应的电流值的驱动电流提供到有机EL元件21,并电流驱动有机EL元件21发光。
另外,当电源电位DS从第一电位Vcc_H切换到第二电位Vcc_L时,驱动晶体管22的一个电极成为源极电极,而驱动晶体管22的另一电极成为漏极电极,并且驱动晶体管22作为开关晶体管进行操作。由此,驱动晶体管22停止向有机EL元件21提供驱动电流,并使有机EL元件21处于不发光状态。即,驱动晶体管22还充当在电位DS(Vcc_H/Vcc_L)切换的情况下控制有机EL元件21发光/不发光的晶体管。
通过驱动晶体管22的开关操作提供了有机EL元件21变成不发光状态的时间段(不发光时间段),且能够控制有机EL元件21的发光时间段和不发光时间段的比率(占空比)。由于可通过占空比控制来降低一个显示帧时间段内的伴随有像素发光的残留图像模糊,尤其能够使视频的图像质量更优良。
在通过电源线32从驱动扫描单元50选择性提供的第一电源电位Vcc_H和第二电源电位Vcc_L中,第一电源电位Vcc_H是向驱动晶体管22提供用于驱动有机EL元件21发光的驱动电流的电源电位。此外,第二电源电位Vcc_L是向有机EL元件21提供反向偏置的电源电位。当例如驱动晶体管22的阈值电压被设置为Vth时,第二电源电位Vcc_L被设置为低于Vofs-Vth的电位,优选地被设置为远低于Vofs-Vth的电位。
2-3.相关技术的驱动方法
接着,将参考图4-图6的操作说明图并基于图3的时序波形图来说明具有上述构造的相关技术的有机EL显示装置10的驱动方法的电路操作。另外,采样晶体管23被图示成开关符号,以便简化图4-图6的操作说明图。
在图3的时序波形图中图示了扫描线31的电位(写入-扫描信号)WS、电源线32的电位(电源电位)DS、信号线33的电位(Vsig/Vofs)、驱动晶体管22的栅极电位Vg和源极电位Vs中每者的变化。这里,信号线33的电位的切换周期(即视频信号的信号电压Vsig和参考电压Vofs的切换周期)为一个水平时间段(1H)。
另外,由于采样晶体管23是N沟道型的,所以写入扫描信号WS的高电位状态变为有效状态,而低电位状态变为非有效状态。于是,采样晶体管23在写入扫描信号WS的有效(高有效)状态下变成导通,而在非有效状态下变成不导通。
前一显示帧的发光时间段
在图3的时序波形图中,位于时间t1之前的是有机EL元件21在前一显示帧中的发光时间段。电源线32的电位DS处于第一电源电位Vcc_H(在下文中称为“高电位”),此外,采样晶体管23在前一显示帧的发光时间段中变成不导通。
此时,驱动晶体管22被设置为在饱和区域中操作。由此,如图4所示,通过驱动晶体管22将与驱动晶体管22的栅极和源极之间的电位Vgs相对应的驱动电流(漏极和源极之间的电流)Ids从电源线32提供到有机EL元件21。由此,有机EL元件21发光,且发光的亮度对应于驱动电流Ids的电流值。
被提供到有机EL元件21的驱动电流(驱动晶体管22的漏极和源极之间的电流)Ids通过下述方程(1)表示。
Ids=(1/2)·μ(W/L)Cox(Vgs-Vth)2……(1)
这里,W是驱动晶体管22的沟道宽度,L是驱动晶体管22的沟道长度,Cox是驱动晶体管22的每单位面积的栅极电容。
消光时间段
当到达时间t1时,进入线顺序扫描的新显示帧(当前显示帧)的非发光时间段。接着,在时间t1处,如图4B所示,电源线32的电位DS从高电位Vcc_H切换为第二电源电位(在下文中称为“低电位”)Vcc_L。
这里,有机EL元件21的阈值电压被设置为Vth_EL,且公共电源线34的电位(阴极电位)被设置为Vcath。此时,如果低电位Vcc_L被设置为Vcc_L<Vth_EL+Vcath,则有机EL元件21处于反向偏置状态,从而被消光。另外,驱动晶体管22的位于电源线32侧的源极区域/漏极区域成为源极区域,而位于有机EL元件21侧的源极区域/漏极区域成为漏极区域。此时,有机EL元件21的阳极电极被充电为低电位Vcc_L。
阈值校正准备时间段
接着,当参考电压Vofs被提供到信号线33时,如果扫描线31的电位WS在时间t2处从低电位Vws_L切换为高电位Vws_H,如图5A所示,采样晶体管23变为导通,并对参考电压Vofs进行采样。由此,驱动晶体管22的栅极电位Vg变为参考电压Vofs。另外,驱动晶体管22的源极电位Vs处于远低于参考电压Vofs的电位,即低电位Vcc_L。
此时,驱动晶体管22的栅极和源极之间的电压Vgs变为Vofs-Vcc_L。这里,如果Vofs-Vcc_L不大于驱动晶体管22的阈值电压Vth,由于难以执行稍后所述的阈值校正处理(阈值校正操作),所以需要设置Vofs-Vcc_L>Vth的电位关系。
以此方式,驱动晶体管22的栅极电位Vg被设置为参考电压Vofs,且源极电位Vs被设置(确定)为低电位Vcc_L,这种初始化处理是稍后所述的阈值校正处理的执行之前的准备(阈值校正准备)处理。因此,参考电压Vofs和低电位Vcc_L成为驱动晶体管22的栅极电极Vg和源极电位Vs各自的初始电位。
以此方式,第一阈值校正准备的操作在从时间t2到时间t3的时间段中执行,在此时间段中,扫描线31的电位WS变为高电位Vws_H。接着,在随后的一个水平时间段中的从时间t4到时间t5的时间段中,以与第一阈值校正准备相同的方式执行第二阈值校正准备的操作。
阈值校正时间段
随后,在扫描线31的电位WS变为高电位Vws_H的时间段中的时间t6处,信号线33的电位处于参考电压Vofs,电源线32的电位DS从低电位Vcc_L切换到高电位Vcc_H。由此,驱动晶体管22的位于电源线32侧的源极区域/漏极区域变为漏极区域,而位于有机EL元件21侧的源极区域/漏极区域变为源极区域,如图5B所示,电流流过驱动晶体管22。
有机EL元件21的等效电路由二极管和等效电容Cel表示。由此,只要驱动晶体管22的源极电位Vs满足Vs≤Vth_EL+Vcath(有机EL元件21的漏电流远小于流过驱动晶体管22的电流),流过驱动晶体管22的电流用于对保持电容24和有机EL元件21的等效电容Cel充电。此时,驱动晶体管22的源极电位Vs如图3所示随着时间增加。
通过在经过预定时间的时间t7处将扫描线31的电位WS从高电位Vws_H切换为低电位Vws_L,采样晶体管23变为不导通。此时,由于驱动晶体管22的栅极和源极之间的电压Vgs大于阈值电压Vth,所以电流流过驱动晶体管22,如图3的时序波形图所示,驱动晶体管22的栅极电位Vg和源极电位Vs都增加。
以此方式,基于驱动晶体管22的栅极电位Vg的初始电位Vofs,将源极电位Vs变为通过从初始电位Vofs减去驱动晶体管22的阈值电压Vth而得到的电位的处理(操作)是阈值校正处理(操作)。此时,只要Vs≤Vth_EL+Vcath,由于偏置电压被施加到有机EL元件21,所以不会出现发光。
在信号线33的电位再次变为参考电压Vofs的随后一个水平时间段中,在时间t8处扫描线31的电位WS再次被切换为高电位Vws_H,且采样晶体管23变为导通,从而开始第二阈值校正处理。执行该第二阈值校正处理,直到扫描线31的电位WS被切换为低电位Vws_L时的时间t9。
最后,通过重复上述操作,驱动晶体管22的栅极和源极之间的电压Vgs趋近于驱动晶体管22的阈值电压Vth。保持电容24保持了对应于阈值电压Vth的电压。此时Vs=Vofs-Vth≤Vth_EL+Vcath。
在此示例中,采用了如下驱动方法,该驱动方法分割阈值校正处理并执行不止一次的阈值校正处理(也称为,执行分割阈值校正)。然而,该驱动方法并不限于采用分割阈值校正的驱动方法,当然,也可采用仅执行一次阈值校正处理的驱动方法。这里,除了执行稍后所述的信号写入和迁移率校正处理的一个水平时间段之外,“分割阈值校正”是在该一个水平时间段之前的多个水平时间段上分割阈值校正处理,并执行不止一次的阈值校正处理。
根据分割阈值校正的驱动方法,即使由于伴随有高清晰度的多个像素而使得被分配为一个水平时间段的时间减少,也能够在多个水平时间段上确保充足的作为阈值校正时间段的时间。由此,即使被分配为一个水平时间段的时间减少,由于能够确保足够的作为阈值校正时间段的时间,因此能够可靠地执行阈值校正处理。
在该示例中,在分割阈值校正的驱动方法中,除了上述第一和第二阈值校正处理之外还执行了两次阈值校正处理,即总共四次。即,在第二水平时间段之后的两个水平时间段中,以与扫描线31的电位WS从低电位Vws_L切换为高电位Vws_H的时序同步的方式顺序执行第三和第四阈值校正处理。具体地,在从时间t10到时间t11的时间段中,执行第三阈值校正处理,且在从时间t12到时间t13的时间段中,执行第四阈值校正处理。
信号写入和迁移率校正时间段
如果第四阈值校正处理结束,通过将信号线33的电位从参考电压Vofs切换为视频信号的信号电压Vsig,在同一水平时间段中执行信号写入和迁移率校正处理。即,如图6A所示,在视频信号的信号电压Vsig被提供到信号线33的时间段中,在时间t14处将扫描线31的电位WS从低电位Vws_L切换为高电位Vws_H,从而采样晶体管23变为导通,对信号电压Vsig采样,并将信号电压Vsig写入像素20中。
由于通过采样晶体管23写入信号电压Vsig,驱动晶体管22的栅极电位Vg变为信号电压Vsig。接着,当驱动晶体管22由视频信号的信号电压Vsig驱动时,最终通过使驱动晶体管22的阈值电压Vth和由保持电容24保持的对应于该阈值电压Vth的电压相抵消来执行阈值校正处理。
另外,如图3的时序波形图所示,驱动晶体管22的源极电位Vs随时间增加。此时,如果驱动晶体管22的源极电位Vs不超过阈值电压Vth_EL与有机EL元件21的阴极电位Vcath的总和,即,如果有机EL元件21的漏电流远小于流过驱动晶体管22的电流,流过驱动晶体管22的电流流过保持电容24和等效电容Cel。由此,开始对保持电容24和等效电容Cel充电。
通过对保持电容24和等效电容Cel充电,驱动晶体管22的源极电位Vs随时间增加。此时,由于驱动晶体管22的阈值电压Vth的校正处理(校正操作)已经完成,所以驱动晶体管22的漏极和源极之间的电流Ids依赖于驱动晶体管22的迁移率μ。另外,驱动晶体管22的迁移率μ是构成驱动晶体管22的沟道的半导体薄膜的迁移率。
这里,将保持电容24的保持电压Vgs相对视频信号的信号电压Vsig的比率(即,写入增益G)假设为1(理想值)。于是,通过将驱动晶体管22的源极电位Vs增加到Vofs-Vth+ΔV的电位,使驱动晶体管22的栅极和源极之间的电压Vgs变为Vsig-Vofs+Vth-ΔV。
即,从保持电容24所保持的电压(Vsig-Vofs+Vth)扣除驱动晶体管22的源极电位Vs的增加量ΔV,即,将电荷充电到保持电容24。换句话说,在源极电位Vs的增加量ΔV的情况下,向保持电容24施加负反馈。从而,源极电位Vs的增加量ΔV成为负反馈的反馈量。
以此方式,能够通过向栅极和源极之间的电压Vgs施加具有反馈量ΔV的负反馈,来消除对驱动晶体管22的漏极和源极之间的迁移率μ的依赖性,该反馈量ΔV对应于流过驱动晶体管22的漏极和源极之间的电流Ids。依赖性的消除处理是用于校正各像素的驱动晶体管22的迁移率μ的变化的迁移率校正处理(操作)。
更具体地,由于随着被写入驱动晶体管22的栅极电极中的视频信号的信号幅值Vin(=Vsig-Vofs)变大,漏极和源极之间的电流Ids增加,所以负反馈的反馈量ΔV的绝对值也增加。由此,可执行对应于发光亮度水平的迁移率校正处理。
此外,在视频信号的信号幅值Vin恒定的情况下,由于负反馈的反馈量ΔV的绝对值还随着驱动晶体管22的迁移率μ增加而增加,能够消除各像素的迁移率μ的变化。由此,能够将负反馈的反馈量ΔV作为迁移率校正处理的校正量。
具体地,在驱动晶体管22具有小迁移率μ的情况下,此时的电流量较大,且源极电位Vs的增加也较快。相反,在驱动晶体管22具有大迁移率μ的情况下,此时的电流量较小,且源极电位Vs的增加也较慢。由此,由于采样晶体管23变为导通,所以驱动晶体管22的源极电位Vs增加,并当采样晶体管23变为不导通时变为反映出迁移率μ的电压Vs0。驱动晶体管22的漏极和源极的电压Vds变为Vsig-Vs0,从而成为用于校正迁移率μ的电压。
发光时间段
如图6A所示,通过在时间t15处将扫描线31的电位WS从高电位Vws_H切换为低电位Vws_L,采样晶体管23变为不导通,且完成了信号写入和迁移率校正处理。另外,由于使采样晶体管23变为不导通,驱动晶体管22的栅极电极变为浮动状态,从而与信号线33电分离。
这里,当驱动晶体管22的栅极电极处于浮动状态时,由于保持电容连接在驱动晶体管22的栅极和源极之间,栅极电位Vg也随着驱动晶体管22的源极电位Vs的改变而改变。由此,驱动晶体管22的漏极和源极之间的电压Vds保持恒定。
以此方式,驱动晶体管22的栅极电位Vg随着源极电位Vs的改变而改变的操作,即,在栅极电位Vg和源极电位Vs增加同时通过保持电容24所保持的漏极和源极之间的电压Vds保持恒定的操作是自举操作(bootstrap operation)。
驱动晶体管22的栅极电极变为浮动状态,且同时通过开始使驱动晶体管22的漏极和源极之间的电流Ids流过有机EL元件21,有机EL元件21的阳极电位随着电流Ids增加。
接着,由于有机EL元件21的阳极电位超过Vth_EL+Vcath,且驱动电流开始流过有机EL元件21,所以有机EL元件21开始发光。此外,有机EL元件21的阳极电位的增加也就是驱动晶体管22的源极电位Vs的增加。接着,如果驱动晶体管22的源极电位Vs增加,由于伴随保持电容24的自举操作,驱动晶体管22的栅极电位Vg也随着源极电位Vs的增加一起增加。
此时,在假定自举增益为1(理想值)时,驱动晶体管22的栅极电位Vg的增加量是源极电位Vs的增加量。因此,驱动晶体管22的栅极和源极之间的电压Vds在发光时间段期间一直保持为Vsig-Vofs+Vth-ΔV。
如上所述,在相关技术的驱动方法中,在1H(一个水平时间段)期间执行阈值校正和信号写入。由此,例如,即使在黑屏显示的情况下,仍在每个1H中将视频信号的参考电压Vofs和信号电压Vsig重新写入信号线33。
为此,由于信号线331~33n中每一信号线的充电和放电的次数增加,且总的充电和放电电流增加,所以信号输出单元60的功耗增加。换句话说,在相关技术的驱动方法中存在下述缺点:信号输出单元60的功耗,即进一步,伴随有对由用于构成像素20的元件特性变化导致的显示不均的校正操作的显示装置10的功耗增加。
另外,如果在1H期间执行阈值校正和信号写入,则由于存在着可被用作阈值校正时间段或信号写入时间段的时间段与该一个水平时间段具有某种关联的限制,所以校正时间段设置的自由度较少,且不能充分保证校正时间。例如,如果随着显示面板70的大型化,该一个水平时间段的时间由于写入扫描信号WS或视频信号的信号电压Vsig的高速驱动化或降速而减少,很难充分保证每次的校正操作时间(操作时间)。
例如,即使使用前述的分割阈值校正的驱动方法,也难以成功地执行阈值校正操作,并难以在第一阈值校正时间段大幅度缩短的情况下获得优良的一致性。
3.实施例的说明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一个显示帧时间段(1F)被分割为两个时间段,在前半个分割时间段中执行驱动晶体管22的阈值校正,而在后半个分割时间段中执行信号写入。迁移率校正也在与信号写入相同的时间段内执行。
此时,信号输出单元60在前半个分割时间段的基本整个时间段中向信号线33输出(提供)用于阈值校正的参考电压Vofs。即,信号线33的电位在前半个分割时间段的基本上整个时间段中被设置为参考电压Vofs。此外,信号输出单元60在后半个分割时间段中针对所有线(行)顺序地向信号线33输出(提供)视频信号的信号电压Vsig。
以与相关技术中的驱动方法相同的方式,按照阈值校正准备→阈值校正→信号写入和迁移率校正→发光→消光的次序顺序地执行操作。具体地,在1F的前半个分割时间段中以线为单位按照阈值校正准备→阈值校正的次序顺序地执行操作,并在后半个分割时间段中以线为单位按照信号写入和迁移率校正→发光→消光的次序顺序地执行操作。
以此方式,可通过将1F分割为两个时间段、在前半个分割时间段中执行阈值校正且在后半个分割时间段中执行信号写入,在每一1F中将参考电压Vofs和信号电压Vsig重新写入信号线33。由此,与相关技术的在每一1H中重新写入参考电压Vofs和信号电压Vsig的驱动方法相比,能够明显减少信号线331~33n中每一信号线的充电和放电的次数。
如果以光栅显示的情况为示例进行说明,在相关技术的驱动方法中,在每一1H中执行信号线331~33n的充电和放电中的每一者。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的驱动方法中,在一个显示帧期间,信号线331~33n的充电和放电中每者的次数只有一次。由此,信号输出单元60的功耗接近于0W,从而能够获得低功耗的信号输出单元60以及有机EL显示装置10。
此外,由于参考电压Vofs通常在前半个分割时间段的基本整个时间段中被写入信号线33,所以能够相对自由地保证长时间作为阈值校正时间段。由此,例如,伴随着显示面板70的大型化,当该一个水平时间段的时间由于写入扫描信号WS或视频信号的信号电压Vsig的高速驱动化或降速而减少时,相关技术的驱动方法所担忧的操作时间不足的问题将不会发生。由此,由于能够仅通过改变驱动时间而不改变电路构造而获得每一操作的阈值校正时间的延长,因此能够通过充分的阈值校正而获得优良的均一性。
在下文中将对本实施例中驱动方法的参考示例和示例进行说明。
3-1.参考示例
图7是参考示例的驱动方法的时序波形图。在参考示例的驱动方法中,通过将一个显示帧时间段(1F)均等地分割为两个F/2时间段,在前半个F/2分割时间段中执行阈值校正,并在后半个F/2分割时间段中执行信号写入。
在前半个F/2分割时间段的基本全部时间段中,信号输出单元60向信号线33输出参考电压Vofs,并在后半个F/2分割时间段中,所有线(行)的信号电压Vsig被顺序地输出到信号线。接着,以与相关技术中驱动方法相同的方式,按照阈值校正准备→阈值校正→信号写入和迁移率校正→发光→消光的次序顺序地执行操作。
具体地,在前半个F/2分割时间段中,以线为单元按照阈值校正准备→阈值校正的次序顺序地执行操作。即,在电源线32的电位(电源电位)DS从高电位侧切换到低电位侧的时间开始一直到该电位再次从低电位侧切换到高电位侧的时间的时间段中,执行阈值校正准备操作。随后,在电源电位DS从低电位侧切换到高电位侧的时间开始一直到写入扫描信号WS从高电位侧切换到低电位侧的时间的时间段中,执行阈值校正操作。
此外,在后半个F/2分割时间段中,以线为单元按照信号写入和迁移率校正→发光→消光的次序顺序地执行操作。即,在写入扫描信号WS处于高电位状态(有效状态)的时间段中,电源电位DS变为高电位状态,且执行信号写入和迁移率校正的操作。在图7的时序波形图中,Vsig_1~Vsig_m是第一线(行)至第m线的视频信号的信号电压,并以H/2为周期被顺序从信号输出单元60提供到信号线331~33n。
在将一个显示帧时间段(1F)均等地分割为两个F/2时间段的情况下,由于在前半个F/2分割时间段中仅将参考电压Vofs输出到信号线33,所以每个线(行)在从阈值校正到信号写和迁移率校正的大约1/2帧时间段期间待命。
以此方式,在将一个显示帧时间段(1F)均等地分割为两个F/2时间段的参考示例的驱动方法中,由于在前半个F/2分割时间段的基本全部时间段中,将参考电压Vofs输出到信号线33,所以能够在F/2的分割时间段中相对自由地确定阈值校正时间。
具体地,能够使用H/2时间段+垂直消隐(vertical blanking,VBLK)时间段作为阈值校正时间段。即,与相关技术的在1H时间段期间执行阈值校正和信号写入的驱动方法中的每一操作的阈值校正时间相比,能够确保具有垂直消隐(VBLK)时间段的量的额外校正时间。
由此,由于能够仅通过改变驱动时间而不改变电路构造来获得每一操作的阈值校正时间的延长,所以能够通过充分的阈值校正操作来获得更优良的均一性。同时,以与相关技术中驱动方法相同的方式,在H/2时间段中执行信号写入和迁移率校正的操作。
此外,根据参考示例中驱动方法,能够使从阈值校正操作到信号写入和迁移率校正操作的待命时间段的时间恒定。由此,由于在待命时间段中出现的驱动晶体管22的微小漏电流对每条线来说是恒定的,所以能够抑制垂直阴影(vertical shading)的出现。
图8是在参考示例的驱动方法的情况下的阈值校正、信号写入和迁移率校正的概念图。
在将一个显示帧时间段均等地分割为两个时间段的情况下,由于需要分别在一个显示帧的前半个时间段和后半个时间段中分别扫描该一个显示帧时间段一次,因此,阈值校正和信号写入以及迁移率校正的扫描速度变为在没有将一个显示帧时间段分割为两个时间段的情况下的两倍。
作为示例,在分辨率是以120Hz驱动一个显示帧的全高清(1920×1080)的情况下,相关技术中的没有将一个显示帧时间段分割为两个时间段的驱动方法的扫描速度为1/120/1080=7.7μsec。另一方面,在参考示例的驱动方法的情况下,扫描速度为1/240/1080=3.8μsec,是相关技术的驱动方法的两倍。
明显可以看出,尽管在参考示例的驱动方法中能够相对自由地保证阈值校正时间,但由于扫描速度变为相关技术的驱动方法的两倍一样快,且信号写入和迁移率校正的迁移率校正时间减少,因此担心缺少迁移率μ校正的情况发生。下述示例的驱动方法就是考虑到这一点而提出的方法。
3-2.示例
图9A是示例的驱动方法的时序波形图。
在示例的驱动方法中,当将一个显示帧时间段(1F)分割为两个时间段时,后半个分割时间段被设置为比前半个分割时间段长,在前半个分割时间段中执行阈值校正,且在后半个分割时间段中执行信号写入。这种设置能够使信号写入的扫描速度慢于在将1F均等地分割为两个时间段的参考示例中的驱动方法的扫描速度。
作为示例,在以120Hz驱动一个显示帧且分辨率为全高清的情况下,前半个分割时间段中的阈值校正的驱动频率被设置为480Hz,这是参考示例中驱动方法的240Hz的两倍,且信号写入的驱动频率从240Hz变为160Hz。
如果信号写入的驱动频率变为160Hz,则扫描速度变为1/160/1080=5.78μsec。也就是说,对于参考示例的驱动方法中的240Hz时的3.8μsec的扫描速度,信号写入的扫描速度能够确保约2μsec的时间余裕。
图9B是示例的驱动方法的时序波形图。另外,图10是示例的驱动方法的阈值校正、信号写入和迁移率校正的概念图。
在示例的驱动方法中,当将一个显示帧时间段(1F)分割为两个时间段时,后半个分割时间段被设置为比前半个分割时间段长,在前半个分割时间段中执行阈值校正,且在后半个分割时间段中执行信号写入。这种设置确保了信号写入和迁移率校正的扫描速度比在将1F均等地分割为两个时间段的参考示例的驱动方法的扫描速度慢。
作为示例,在以120Hz驱动一个显示帧且分辨率为全高清的情况下,在前半个分割时间段中将阈值校正的驱动频率设置为480Hz,这是参考示例的驱动方法的240Hz的两倍,且信号写入和迁移率校正的驱动频率从240Hz变为160Hz。
如果信号写入和迁移率校正的驱动频率变为160Hz,扫描速度变为1/160/1080=5.78μsec。也就是说,对于参考示例的驱动方法中240Hz时3.8μsec的扫描速度,信号写入和迁移率校正的扫描速度能够确保约2μsec的时间余裕。
以此方式,通过将后半个分割时间段设置为比前半个分割时间段长且将信号写入和迁移率校正的扫描速度设置为比阈值校正的扫描速度慢,能够确保迁移率校正的操作时间的余裕。由此,由于能够更可靠地执行迁移率校正,因此能够获得具有高均一性的显示屏。
此外,对于阈值校正,由于能够获得每一操作的阈值校正时间的延长,因此,与相关技术的在1H时间段中执行阈值校正和迁移率校正的驱动方法相比,能够通过充分的阈值校正的操作而获得优良的均一性。
4.变化例
在下文中,对本发明的技术进行说明。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即,可在不背离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构思的范围内在上述实施例增加各种变化或改进,且增加了该变化或改进的实施例也包含在本发明技术的技术范围内。
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被配置为具有两个晶体管(22和23)以及一个电容元件(24)的2Tr/1C型电路用作驱动有机EL元件21的驱动电路,但该驱动电路并不限于此。如果需要,还可以使用增加了辅助电容的2Tr/2C型电路,从而补充有机EL元件21的电容不足以及必要时增加视频信号相对保持电容24的写入增益,其中该辅助电容的一个电极连接到有机EL元件21的阳极,且另一个电极连接到固定电位。
另外,还可以使用3Tr/1C(2C)型电路,在该电路中增加了选择性将用于阈值校正的参考电压Vofs提供到驱动晶体管23的开关晶体管,或者,如果需要,则使用额外增加有一个或多个晶体管的电路。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具有用作像素20的电光元件的有机EL元件的有机EL显示装置进行了示例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该应用。具体地,本发明可用于具有发光亮度随着流过诸如无机EL元件、LED元件、半导体激光元件等装置的电流值而发生改变的电流驱动型电光元件的普通显示装置。
5.电子装置
在所有领域的电子装置中,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述显示装置能够作为显示单元(显示装置)使用被输入到电子装置的视频信号或在电子装置中产生的视频信号,以显示视频或图像。
根据上述实施例的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能够获得具有高均一性的显示屏,并同时使对由构成像素的元件的特性变化导致的显示不均匀的校正操作的功耗降低。由此,能够有助于电子装置的低功耗,并在使用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作为显示单元的所有领域的电子装置中获得具有优良图像质量的显示屏。
除了作为使用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作为显示单元的电子装置的电视机系统之外,其它示例例如还可是数码相机、摄像机、游戏主机和笔记本电脑等。此外,还能够使用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作为诸如E-book装置或电子手表等便携信息装置、移动电话或PDA等移动通信装置等电子装置中的显示单元。
6.本发明的构造
另外,本发明还可采用下述构造。
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包括:提供由第一时间段和第二时间段组成的显示帧时间段,第二时间段的持续时间比第一时间段的持续时间长,且被设置为从显示帧时间段中减去第一时间段而得到的时间段;在第一时间段中执行驱动晶体管的阈值校正;以及在第二时间段中向像素写入信号电压。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时间段的长度短于或等于显示帧的长度的三分之一。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时间段的长度短于或等于显示帧时间段的长度的四分之一。
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还包括:将用于执行阈值校正的驱动频率设置为比用于写入信号电压的驱动频率快,并将用于执行阈值校正的扫描速度设置为比用于写入信号的扫描速度快。另外,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还包括:在第二时间段期间校正驱动晶体管的迁移率。
显示装置还包括采样晶体管,且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包括在第一时间段期间对参考电压进行采样并在第二时间段期间对信号电压进行采样。
本发明还可以采用下述构造。
[1]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
像素阵列单元,其是通过布置像素电路而形成的,所述像素电路具有:采样晶体管,其对视频信号的信号电压进行采样;保持电容,其保持由所述采样晶体管采样的所述信号电压;和驱动晶体管,其根据由所述保持电容保持的所述信号电压驱动发光单元;以及
驱动单元,其以如下方式驱动所述像素电路:在前半个分割时间段中执行所述驱动晶体管的阈值校正,所述前半个分割时段是通过将一个显示帧时间段分割成两个时间段而获得的;并且在后半个分割时间段中写入信号电压,所述后半个分割时间段被设置成长于所述前半个分割时间段。
[2]根据[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在所述后半个分割时间段中执行所述驱动晶体管的迁移率校正。
[3]根据[1]或[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保持电容连接在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源极电极和漏极电极中一者与栅极电极之间。
[4]根据[1]-[3]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以不同于视频信号的信号电压的时序,所述晶体管对被提供到信号线的用于所述阈值校正的参考电压进行采样。
[5]根据[1]-[4]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基于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栅极电位的初始电位,所述驱动单元通过将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源极电极和漏极电极中一者的电位变为如下电位来执行所述阈值校正,该电位是通过从所述初始电位中减去所述驱动晶体管的阈值电压来获得的。
[6]根据[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在所述前半个分割时间段中向所述信号线提供用于确定所述初始电位的所述参考电压。
[7]根据[2]-[6]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在通过所述采样晶体管写入所述信号电压的时间段中,所述驱动单元通过向所述保持电容施加负反馈来执行所述迁移率校正,所述负反馈具有与流过所述驱动晶体管的电流相对应的反馈量。
[8]根据[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在所述后半个分割时间段中视频信号的信号电压被提供到所述信号线。
[9]一种显示装置,在所述显示装置是通过布置像素电路而形成的,所述像素电路具有:
采样晶体管,其对视频信号的信号电压进行采样;
保持电容,其保持由所述采样晶体管采样的所述信号电压;和
驱动晶体管,其根据由所述保持电容保持的所述信号电压驱动发光单元,
其中,所述采样晶体管在前半个分割时间段中执行参考电压的采样并且在后半个分割时间段中执行所述信号电压的采样,所述前半个分割时段是通过将一个显示帧时间段分割成两个时间段而获得的,所述后半个分割时间段被设置成长于所述前半个分割时间段。
[10]根据[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在所述前半个分割时间段中执行所述驱动晶体管的阈值校正。
[11]根据[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在所述后半个分割时间段中执行所述信号电压的写入。
[12]根据[1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在所述后半个分割时间段中还执行所述驱动晶体管的迁移率校正。
[13]一种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其中,所述显示装置是通过布置像素电路而形成的,所述像素电路包括:采样晶体管,其对视频信号的信号电压进行采样;保持电容,其保持由所述采样晶体管采样的所述信号电压;和驱动晶体管,其根据由所述保持电容保持的所述信号电压驱动发光单元,所述驱动方法包括:在一个显示帧时间段被分割为两个时间段的前半个分割时间段中执行所述驱动晶体管的阈值校正,并在被设置为比所述前半个分割时间段长的后半个分割时间段中执行所述信号电压的写入。
[14]一种设置有显示装置的电子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
像素阵列单元,其是通过布置像素电路形成的,所述像素电路具有:采样晶体管,其对视频信号的信号电压进行采样;保持电容,其保持由所述采样晶体管采样的所述信号电压;和驱动晶体管,其根据由所述保持电容保持的所述信号电压驱动发光单元;以及
驱动单元,其以如下方式驱动所述像素电路:在前半个分割时间段中执行所述驱动晶体管的阈值校正,所述前半个分割时段是通过将一个显示帧时间段分割成两个时间段而获得的;并且在后半个分割时间段中写入信号电压,所述后半个分割时间段被设置成长于所述前半个分割时间段。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据设计要求和其它因素,可以在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及其等效物的范围内进行各种修改、组合、次组合及改变。
本申请包含与2013年2月4日向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在先专利申请JP2013-019291的公开内容相关的主题,并要求其优先权,将该在先申请的全部内容以引用的方式并入本文。
Claims (19)
1.一种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具有驱动晶体管的像素,所述驱动方法包括:
提供由第一时间段和第二时间段组成的显示帧时间段,所述第二时间段的持续时间比所述第一时间段的持续时间长,且所述第二时间段被设置为从所述显示帧时间段减去所述第一时间段而得到的时间段;
在所述第一时间段期间执行所述驱动晶体管的阈值校正;以及
在所述第二时间段期间向所述像素写入信号电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方法,其进一步包括:
将用于执行所述阈值校正的驱动频率设置为比用于写入所述信号电压的驱动频率快。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方法,其进一步包括:
将用于执行所述阈值校正的扫描速度设置为比用于写入所述信号电压的扫描速度快。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方法,其进一步包括:
在所述第二时间段期间校正所述驱动晶体管的迁移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方法,其中,所述像素还包括采样晶体管。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驱动方法,其进一步包括:在所述第一时间段期间通过所述采样晶体管对用于所述阈值校正的参考电压进行采样。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驱动方法,其进一步包括:在所述第二时间段期间通过所述采样晶体管对所述信号电压进行采样。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时间段的长度短于或等于所述显示帧时间段的长度的三分之一。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驱动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时间段的长度短于或等于所述显示帧时间段的长度的四分之一。
10.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
多个像素电路,所述多个像素电路中的至少一个像素电路包括驱动晶体管;
扫描线;和
信号线;
其中,显示帧时间段具有第一时间段和第二时间段,所述第一时间段的长度短于所述第二时间段的长度,且所述第二时间段被设置为从所述显示帧时间段中减去所述第一时间段而得到的时间段,且
其中,在所述第一时间段期间执行所述驱动晶体管的阈值校正,并在所述第二时间段期间通过所述信号线向所述多个像素电路中的一个像素电路写入信号电压。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用于所述阈值校正的驱动频率比用于写入所述信号电压的驱动频率快。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用于所述阈值校正的扫描速度比用于写入所述信号电压的扫描速度快。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在所述第二时间段期间执行所述驱动晶体管的迁移率校正。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多个像素电路中的所述至少一个像素电路还包括采样晶体管。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采样晶体管在所述第一时间段期间对用于所述阈值校正的参考电压进行采样。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采样晶体管在所述第二时间段期间对所述信号电压进行采样。
17.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时间段的长度短于或等于所述显示帧时间段的长度的三分之一。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时间段的长度短于或等于所述显示帧时间段的长度的四分之一。
19.一种电子装置,其具有权利要求10-18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019291 | 2013-02-04 | ||
JP2013019291A JP2014149486A (ja) | 2013-02-04 | 2013-02-04 | 表示装置、表示装置の駆動方法、及び、電子機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971627A true CN103971627A (zh) | 2014-08-06 |
Family
ID=512410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039991.4A Pending CN103971627A (zh) | 2013-02-04 | 2014-01-27 | 显示装置、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和电子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40218270A1 (zh) |
JP (1) | JP2014149486A (zh) |
CN (1) | CN103971627A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22041374A (ja) | 2020-09-01 | 2022-03-11 | ソニーセミコンダクタ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表示装置、表示装置の駆動方法、及び、電子機器 |
Citation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989539A (zh) * | 2005-03-31 | 2007-06-27 |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 显示驱动装置、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控制方法 |
CN101118723A (zh) * | 2006-08-02 | 2008-02-06 | 索尼株式会社 | 显示设备和显示设备的驱动方法 |
JP2008083272A (ja) * | 2006-09-27 | 2008-04-10 | Sony Corp | 表示装置 |
US20080238953A1 (en) * | 2007-03-30 | 2008-10-02 | Casio Computer Co., Ltd. | Display drive apparatus, display apparatus and drive method therefor |
CN101419770A (zh) * | 2007-10-23 | 2009-04-29 | 索尼株式会社 | 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
CN101458895A (zh) * | 2007-12-13 | 2009-06-17 | 索尼株式会社 | 自发光显示设备和该设备的驱动方法 |
CN101546519A (zh) * | 2008-03-26 | 2009-09-30 | 索尼株式会社 | 图像显示装置以及图像显示方法 |
CN101551974A (zh) * | 2008-03-31 | 2009-10-07 | 索尼株式会社 | 面板和驱动控制方法 |
CN101615381A (zh) * | 2008-06-23 | 2009-12-30 | 索尼株式会社 | 显示装置、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以及电子装置 |
CN101630479A (zh) * | 2008-06-25 | 2010-01-20 | 索尼株式会社 | 显示设备 |
CN101646096A (zh) * | 2008-08-08 | 2010-02-10 | 索尼株式会社 | 显示面板模块、半导体集成电路、驱动方法和电子设备 |
JP2011118018A (ja) * | 2009-12-01 | 2011-06-16 | Sony Corp | 表示装置、画素駆動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A2490858A1 (en) * | 2004-12-07 | 2006-06-07 | Ignis Innovation Inc. | Driving method for compensated voltage-programming of amoled displays |
JP5056265B2 (ja) * | 2007-08-15 | 2012-10-24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
JP4640449B2 (ja) * | 2008-06-02 | 2011-03-02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表示装置及びその駆動方法と電子機器 |
-
2013
- 2013-02-04 JP JP2013019291A patent/JP2014149486A/ja active Pending
-
2014
- 2014-01-23 US US14/161,970 patent/US20140218270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4-01-27 CN CN201410039991.4A patent/CN103971627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989539A (zh) * | 2005-03-31 | 2007-06-27 |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 显示驱动装置、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控制方法 |
CN101118723A (zh) * | 2006-08-02 | 2008-02-06 | 索尼株式会社 | 显示设备和显示设备的驱动方法 |
JP2008083272A (ja) * | 2006-09-27 | 2008-04-10 | Sony Corp | 表示装置 |
US20080238953A1 (en) * | 2007-03-30 | 2008-10-02 | Casio Computer Co., Ltd. | Display drive apparatus, display apparatus and drive method therefor |
CN101419770A (zh) * | 2007-10-23 | 2009-04-29 | 索尼株式会社 | 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
CN101458895A (zh) * | 2007-12-13 | 2009-06-17 | 索尼株式会社 | 自发光显示设备和该设备的驱动方法 |
CN101546519A (zh) * | 2008-03-26 | 2009-09-30 | 索尼株式会社 | 图像显示装置以及图像显示方法 |
CN101551974A (zh) * | 2008-03-31 | 2009-10-07 | 索尼株式会社 | 面板和驱动控制方法 |
CN101615381A (zh) * | 2008-06-23 | 2009-12-30 | 索尼株式会社 | 显示装置、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以及电子装置 |
CN101630479A (zh) * | 2008-06-25 | 2010-01-20 | 索尼株式会社 | 显示设备 |
CN101646096A (zh) * | 2008-08-08 | 2010-02-10 | 索尼株式会社 | 显示面板模块、半导体集成电路、驱动方法和电子设备 |
JP2011118018A (ja) * | 2009-12-01 | 2011-06-16 | Sony Corp | 表示装置、画素駆動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4149486A (ja) | 2014-08-21 |
US20140218270A1 (en) | 2014-08-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240169920A1 (en) |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 |
US10909919B2 (en) | Display device, method for driving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 |
CN107170408B (zh) | 像素电路、驱动方法、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US9741288B2 (en) | Pixel circuit,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 |
CN106782301B (zh) |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 | |
CN101908309B (zh) | 显示设备、电子装置、操作像素发光和显示图像的方法 | |
CN101276547B (zh) | 显示装置、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 |
JP6201465B2 (ja) | 表示装置、表示装置の駆動方法、及び、電子機器 | |
EP3203521A1 (en) |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isplay device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for, and display apparatus | |
US20150042635A1 (en) | Display device, method for driving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 |
CN102254511B (zh) | 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 |
US20150009243A1 (en) | Display device, driving method for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 |
WO2020100616A1 (ja) | 画素回路、表示装置、画素回路の駆動方法および電子機器 | |
CN102208165A (zh) | 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 |
CN104584111A (zh) | 显示设备和电子装置 | |
JP6031652B2 (ja) | 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 |
CN102779829A (zh) | 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 |
CN104464614A (zh) | 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 |
CN102194406A (zh) | 显示装置、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和电子装置 | |
US20120293397A1 (en) | Bootstrap circuit, inverter circuit, scanning circuit,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 |
CN111179833B (zh) | 像素电路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 |
CN103971627A (zh) | 显示装置、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和电子装置 | |
CN115565494A (zh)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
JP2018018088A (ja) | 表示装置、表示装置の駆動方法、及び、電子機器 | |
JP2012168358A (ja) | 表示装置、表示装置の駆動方法、及び、電子機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ASS |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
Owner name: JANPAN ORGANIC RATE DISPLAY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SONY CORP Effective date: 20150803 |
|
C4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 ||
TA0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0803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Applicant after: The special display of the organic thunder of Japan of Co.,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Sony Corp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806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