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79285B - 三轮摩托车的双输出变速器 - Google Patents
三轮摩托车的双输出变速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879285B CN103879285B CN201410107430.3A CN201410107430A CN103879285B CN 103879285 B CN103879285 B CN 103879285B CN 201410107430 A CN201410107430 A CN 201410107430A CN 103879285 B CN103879285 B CN 10387928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utput
- shift fork
- output shaft
- gear
- driven gea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三轮摩托车的双输出变速器,包括壳体、输入齿轮轴、第一输出轴、传动轴,输入齿轮轴与第一输出轴位于同一轴心线,第一输出轴上空套有第一输出从动齿轮,第一输出从动齿轮与输入齿轮轴的输入主动齿轮之间设有同步器,同步器与第一输出轴周向固定配合,传动轴上的一端固定输入从动齿轮,另一端固定输出主动齿轮,输入从动齿轮与输入主动齿轮啮合,输出主动齿轮与第一输出从动齿轮啮合,还包括第二输出轴,第二输出轴上空套第二输出从动齿轮,第二输出从动齿轮与输出主动齿轮啮合,第二输出轴上周向固定配合一离合齿套。它具有两个输出轴,可实现双输出,其结构简单、紧凑,降低了三轮摩托车的故障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变速器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三轮摩托车的双输出变速器。
背景技术
现有车辆的变速器是将发动机动力传递输出给车轮驱动轴,因此,均只有一个输入轴和一个输出轴,当有些特殊车辆上的附属机械需要动力时,一般是另行设置驱动电动机,或者在变速器外的车轮驱动轴安装取力器,从车轮驱动轴上取力。随着三轮摩托车的发展,有的三轮摩托车开始安装自卸车厢,自卸车厢的液压举升机构的由液压泵驱动,液压泵一般是通过驱动电动机驱动,向液压举升机构供给压力油,由举升液压缸带动车厢倾斜自动倾卸下车厢中装载的物体;也有的是通过另外设置的取力器从车轮驱动轴取力,利用发动机的动力驱动液压泵向液压举升机构的举升液压缸供给压力油,通过举升液压缸带动车厢倾斜自动倾卸下车厢中装载的物体。
这两种驱动液压泵向液压举升机构的举升液压缸供给压力油的结构形式,都存在如下严重问题:加装电动机需要再加装电瓶,并且电动机需要长期消耗电瓶的电量,减少电瓶的使用寿命。加装取力器导致传动的节点增多,传动损失变大,既减小了三轮车正常行驶的动力,又增大了能量消耗,严重影响三轮车的正常行驶,还增大了三轮摩托车的使用成本;由于传动的节点增多,连接部件暴露在外,容易受外在环境影响(如碰撞、磨损等)而损坏,大大提高了三轮摩托车的故障率;加装的取力器需要在三轮摩托车车架上另行选择安装位置,将会占用大量的安装空间,严重改变原有其他零部件的安装位置,且安装结构及安装过程也及其复杂,安装成本高,还会给用户造成过多的经济负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三轮摩托车的双输出变速器,它具有两个输出轴,不需要加装其他动力输出装置,即可实现双输出,其结构简单、紧凑,使三轮摩托车整车的布局更为合理,且便于安装,降低了三轮摩托车的故障率。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三轮摩托车的双输出变速器,包括壳体、输入齿轮轴、第一输出轴、传动轴,所述输入齿轮轴、第一输出轴、传动轴分别通过轴承支撑于壳体,所述输入齿轮轴与第一输出轴位于同一轴心线,第一输出轴上空套有第一输出从动齿轮,第一输出从动齿轮与输入齿轮轴的输入主动齿轮之间设有用于转换动力传递的同步器,所述同步器与第一输出轴周向固定配合,同步器与第一拨叉连接,第一拨叉固定连接第一拨叉轴,第一拨叉轴支撑于壳体且与第一输出轴平行,第一拨叉轴与用于拨动第一拨叉轴轴向移动的第一拨动装置连接,所述传动轴一端固定连接输入从动齿轮,另一端固定连接输出主动齿轮,所述输入从动齿轮与输入主动齿轮啮合,所述输出主动齿轮与第一输出从动齿轮啮合,还包括第二输出轴,第二输出轴的两端分别通过轴承支撑于壳体,第二输出轴上空套有第二输出从动齿轮,第二输出从动齿轮与传动轴上的输出主动齿轮啮合,第二输出轴上周向固定配合一用于轴向移动与第二输出从动齿轮啮合的离合齿套,离合齿套与第二拨叉连接,第二拨叉固定连接第二拨叉轴,第二拨叉轴支撑于壳体且与第一拨叉轴平行,第二拨叉轴与用于拨动第二拨叉轴轴向移动的第二拨动装置连接,所述第二输出轴具有用于连接动力接收装置的输出端。
所述壳体上设有用于安装第二输出轴输出端的安装通孔,第二输出轴与安装通孔的孔壁之间设有油封,该油封位于第二输出轴的支撑轴承的外侧。
所述第二输出轴的输出端设有用于与动力接收装置连接的内花键孔。
所述动力接收装置为旋转液压泵,旋转液压泵的外壳与壳体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旋转液压泵的转轴与第二输出轴位于同一的轴心线,旋转液压泵的转轴伸入壳体内与第二输出轴的输出端周向固定。
所述第二输出从动齿轮的内孔为阶梯孔,该阶梯孔与离合齿套相邻的一段为大径孔,该大径孔内设置内齿,所述离合齿套通过设有的内花键与第二输出轴的外花键段花键连接,离合齿套的外周面上设有与第二输出从动齿轮的内齿相对应的外齿。
所述输入从动齿轮、输出主动齿轮均花键配合在传动轴上,传动轴上套有一个衬套,该衬套位于输入从动齿轮、输出主动齿轮之间,形成输入从动齿轮、输出主动齿轮的轴向定位。
所述输入齿轮轴、第一输出轴伸出壳体的一端分别通过花键周向固定有连接法兰,两连接法兰分别通过锁定螺母轴向定位。
所述第一拨叉轴和第二拨叉轴上分别设有换挡定位凹槽,所述壳体上分别设有对应第一拨叉轴和第二拨叉轴的换挡定位孔,第一拨叉轴和第二拨叉轴的换挡定位孔中分别设有用于对第一拨叉轴和第二拨叉轴定位的定位球和压缩弹簧。
位于空挡位的第一拨叉轴和第二拨叉轴上分别相向设有一个自锁定位凹槽,所述壳体上设有一个自锁定位孔,该自锁定位孔位于两自锁定位凹槽之间,自锁定位孔内间隙配合有锁定球,锁定球沿自锁定位孔轴向的长度大于自锁定位孔的长度,且小于两自锁定位凹槽槽底沿自锁定位孔轴向的距离。
所述第一输出轴位于壳体腔内的一端通过轴承支撑于输入齿轮轴相向端设有的轴向安装孔。
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输入齿轮轴与第一输出轴位于同一轴心线,第一输出轴上空套有第一输出从动齿轮,第一输出从动齿轮与输入齿轮轴的输入主动齿轮之间设同步器,传动轴上固定的输入从动齿轮与输入主动齿轮啮合,输出主动齿轮与第一输出从动齿轮啮合,并通过第一拨动装置拨动第一拨叉轴轴向移动,第一拨叉轴带动第一拨叉,从而拨动同步器,调整同步器的三个挡位,使输入齿轮轴接收的动力能够从第一输出轴实现三个挡位的动力输出;第二输出轴上空套的第二输出从动齿轮与输出主动齿轮啮合,并通过第二拨动装置拨动第二拨叉轴轴向移动,第二拨叉轴带动第二拨叉,从而拨动离合齿套,实现第二输出轴输出动力。因此,本双输出变速器具有一个输入轴和两个输出轴,实现双输出,当三轮摩托车需要输出其他动力输出时,不再需要另行安装电动机或其他取力装置,结构紧凑,不占用其他零部件的安装位置,三轮摩托车整车布局更为合理,安装过程也更简单,安装成本低。两个输出轴均集成在一个壳体内,并非外置的电动机或其他取力装置,与输入齿轮轴之间仅通过齿轮进行传动,传动的节点减少,传动损失小,能量消耗低,使用成本降低,而且保证了三轮车正常行车的动力。由于不再需要另行安装电动机或其他取力装置,传动部件少,不易经常损坏,大大降低了三轮摩托车的故障率。三轮摩托车的双输出变速器的第一输出轴用于驱动三轮摩托车后轮,三轮摩托车的第二输出轴用于驾驶者实现其他用途,由于三轮摩托车通常在农村实用量较大,家用时可用于与大米机连接进行打米工作,停电时临时进行发电,也可用于运输液体物质时,驱动水泵抽水等。
第二输出轴输出端位于壳体上的安装通孔内,该安装通孔为第二输出轴输出端以及动力接收装置提供安装空间。第二输出轴与安装通孔的孔壁之间设有油封,该油封位于第二输出轴的支撑轴承的外侧,防止变速器内的润滑油经第二输出轴的支撑轴承泄漏,且便于安装。第二输出轴的输出端设有的内花键孔便于与动力接收装置周向固定。
旋转液压泵的外壳与壳体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形成结构紧凑的总成。旋转液压泵的转轴与第二输出轴位于同一的轴心线,旋转液压泵的转轴伸入壳体内与第二输出轴的输出端周向固定,使第二输出轴的动力输出到旋转液压泵,适用于三轮摩托车自卸车厢的旋转液压泵驱动,旋转液压泵向液压举升机构的举升液压缸供给压力油,通过举升液压缸带动车厢倾斜自动倾卸下车厢中装载的物体。
第二输出从动齿轮的大径孔内设置内齿,离合齿套的外周面上设有与第二输出从动齿轮的内齿相对应的外齿,使离合齿套的外齿能够与第二输出从动齿轮的内齿啮合,将动力从第二输出从动齿轮传递至第二输出轴。
第一输出轴位于壳体腔内的一端通过轴承支撑于输入齿轮轴相向端设有的轴向安装孔,使第一输出轴、输入齿轮轴连成一体,对中性更好,且便于安装同步器。
第一拨叉轴和第二拨叉轴上分别设有换挡定位凹槽,壳体上分别设有对应第一拨叉轴和第二拨叉轴的换挡定位孔,第一拨叉轴和第二拨叉轴的换挡定位孔中分别设有用于对第一拨叉轴和第二拨叉轴定位的定位球和压缩弹簧。定位球在压缩弹簧的压力下,自动伸出与换挡定位凹槽接触,将第一拨叉轴和第二拨叉轴定位在所调整的挡位,使机动车一直保持该挡位运行。当第一拨叉轴和第二拨叉轴受力轴向移动时,定位球受压回缩。
位于空挡位的第一拨叉轴和第二拨叉轴上分别相向设有一个自锁定位凹槽,所述壳体上设有一个自锁定位孔,该自锁定位孔位于两自锁定位凹槽之间,自锁定位孔内间隙配合有锁定球,锁定球沿自锁定位孔轴向的长度大于自锁定位孔的长度,且小于两自锁定位凹槽槽底沿自锁定位孔轴向的距离。当第一拨叉轴位于前进挡位时,锁定球的一侧嵌入第二拨叉轴上的自锁定位凹槽内,另一侧受第一拨叉轴限位,使第二拨叉轴不可以轴向移动,从而避免因换挡操作失误导致三轮摩托车在行驶中出现卸货的状况,进而容易发生交通事故,给驾驶人员带来损失;当第一拨叉轴位于空挡位时,轴向拨动第二拨叉轴,使锁定球受力进入第一拨叉轴的自锁定位凹槽内,第二拨叉轴轴向移动,使离合齿套的外齿能够与第二输出从动齿轮的内齿啮合,将动力从第二输出从动齿轮传递至第二输出轴,进而操作三轮摩托车卸货。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仰视示意图;
图3为图1的右视示意图;
图4为图2的A-A剖视示意图;
图5为图1的B-B剖视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除去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为壳体,1a为安装通孔,2为输入齿轮轴,2a为输入主动齿轮,3为第一输出轴,4为传动轴,5为第一输出从动齿轮,6为同步器,7为第一拨叉,8为第一拨叉轴,9为第一拨动装置,10为输入从动齿轮,11为输出主动齿轮,12为第二输出轴,13为第二输出从动齿轮,14为离合齿套,15为第二拨叉,16为第二拨叉轴,17为第二拨动装置,18为油封,19为旋转液压泵,19a为转轴,20为大径孔,21为衬套,22为连接法兰,23为换挡定位凹槽,24为换挡定位孔,25为定位球,26为压缩弹簧,27为自锁定位凹槽,28为自锁定位孔,29为锁定球,30为轴向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至图6,为三轮摩托车的双输出变速器的一种实施例,包括壳体1、输入齿轮轴2、第一输出轴3、传动轴4,所述壳体包括上壳、下壳,上壳、下壳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便于安装壳体内的零部件。所述输入齿轮轴2、第一输出轴3、传动轴4,均位于壳体的腔内。所述输入齿轮轴2与第一输出轴3位于同一轴心线,所述输入齿轮轴通过轴承支撑于壳体,输入主动齿轮位于输入齿轮轴壳体腔内的一端,输入齿轮轴另一端伸出壳体。第一输出轴通过轴承支撑于壳体,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输出轴3位于壳体1腔内的一端通过轴承支撑于输入齿轮轴2相向端设有的轴向安装孔30,第一输出轴另一端伸出壳体。进一步地,所述输入齿轮轴2、第一输出轴3伸出壳体1的一端分别通过花键周向固定有连接法兰22,两连接法兰22分别通过锁定螺母轴向定位。输入齿轮轴上的连接法兰与发动机的输出轴连接,第一输出轴上的连接法兰与三轮摩托车的后桥牙包连接,将发动机的动力传递至后桥,驱动后轮转动。本实施例中,壳体上分别设有第一输出轴、输入齿轮轴的安装通孔,第一输出轴、输入齿轮轴分别通过两个轴承支撑于壳体,以提高第一输出轴、输入齿轮轴与所对应的安装通孔的对中性;第一输出轴、输入齿轮轴与所对应的安装通孔之间分别设有油封,该油封位于所对应支撑轴承的外侧,便于壳体内的润滑油外泄。第一输出轴3上空套有第一输出从动齿轮5,本实施例中,第一输出从动齿轮通过轴承与第一输出轴连接,摩擦力更小,更为耐用。第一输出从动齿轮5与输入齿轮轴2的输入主动齿轮2a之间设有用于转换动力传递的同步器6,所述同步器6与第一输出轴3周向固定配合,第一输出轴上设有用于与同步器花键连接的花键段,同步器的同步滑套可轴向滑动与输入主动齿轮或第一输出从动齿轮上设有的同步齿啮合传递动力,输入主动齿轮或第一输出从动齿轮上设有的同步齿均与所对应的齿轮形成双联齿轮。同步器6的同步滑套的环形槽内轴向定位第一拨叉7,第一拨叉7固定连接第一拨叉轴8,第一拨叉轴8连接用于拨动第一拨叉轴8轴向移动的第一拨动装置9。
所述传动轴平行于输入齿轮轴,传动轴的两端分别通过轴承支撑于壳体,所述传动轴4上的一端固定输入从动齿轮10,另一端固定输出主动齿轮11,所述输入从动齿轮10与输入主动齿轮2a啮合,所述输出主动齿轮11与第一输出从动齿轮5啮合,进一步地,所述输入从动齿轮10、输出主动齿轮11均花键配合在传动轴4上,传动轴4上套有一个衬套21,该衬套21位于输入从动齿轮10、输出主动齿轮11之间,分别与从动齿轮10、输出主动齿轮11接触,形成输入从动齿轮10、输出主动齿轮11的轴向定位。本实施例中,输入主动齿轮的齿轮半径小于输入从动齿轮的齿轮半径,输出主动齿轮的齿轮半径小于第一输出从动齿轮的齿轮半径。
还包括第二输出轴12,第二输出轴12的两端分别通过轴承支撑于壳体1,且均不伸出壳体,第二输出轴12的输出端用于连接动力接收装置,第一、第二输出轴的输出端位于壳体的同一侧,便于安装其他传动部件。进一步地,所述壳体1上设有用于安装第二输出轴12输出端的安装通孔1a,第二输出轴12与安装通孔1a的孔壁之间设有油封18,该油封18位于第二输出轴12的支撑轴承的外侧。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输出轴12的输出端设有用于与动力接收装置连接的内花键孔,使动力接收装置的输入轴能够伸入壳体内,便于与动力接收装置周向固定,形成总成,结构更为紧凑。进一步地,所述动力接收装置为旋转液压泵19,旋转液压泵19的外壳与壳体1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形成总成,旋转液压泵19的转轴19a与第二输出轴12位于同一的轴心线,旋转液压泵19的转轴19a伸入壳体1内与第二输出轴12的输出端周向固定。本实施例中,旋转液压泵作为三轮摩托车自卸车厢的驱动,旋转液压泵向液压举升机构的举升液压缸供给压力油,通过举升液压缸带动车厢倾斜自动倾卸下车厢中装载的物体。
第二输出轴12上空套有第二输出从动齿轮13,第二输出从动齿轮13与输出主动齿轮11啮合,第二输出轴12上周向固定配合一离合齿套14,该离合齿套14与第二输出从动齿轮13相邻,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输出从动齿轮13的内孔为阶梯孔,本实施例中,第二输出从动齿轮内孔的小径段通过轴承与第二输出轴连接,摩擦力更小,更为耐用。该阶梯孔与离合齿套14相邻的一段为大径孔20,该大径孔20内设置内齿,所述离合齿套14通过设有的内花键与第二输出轴12的外花键段花键连接,离合齿套14的外周面上设有与第二输出从动齿轮13的内齿相对应的外齿。离合齿套可轴向滑动与第二输出从动齿轮的内齿啮合传递动力。当然离合齿套也可以作为同步器的同步滑套,离合齿套仅设置内齿,第二输出从动齿轮设置与离合齿套的内齿对应外齿作为同步齿,该同步齿与第二输出从动齿轮形成双联齿轮。离合齿套14的环形槽内轴向定位第二拨叉15,第二拨叉15固定连接第二拨叉轴16,第二拨叉轴16连接用于拨动第二拨叉轴16轴向移动的第二拨动装置17。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第二拨动装置,分别包括拨臂、拨臂转轴、拉臂,所述拨臂转轴间隙配合在壳体上,拨臂转轴的一端位于壳体内与拨臂固定连接,拨臂转轴的另一端伸出壳体外与拉臂固定连接,所述拉臂的自由端通过拉索与换挡操纵机构连接,所述第一拨叉轴和第二拨叉轴上分别设有第一限位凹槽、第二限位凹槽,第一拨叉轴驱动机构的拨臂的自由端间隙配合在第一限位凹槽内,第二拨叉轴驱动机构的拨臂的自由端间隙配合在第二限位凹槽内。当拨臂绕拨臂转轴转动时可带动拨叉轴移动。所述拉臂的自由端通过拉索与换挡操纵机构连接,从而通过拉索控制拉臂转动,再带动拨臂转动拨动拨叉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拨叉轴8和第二拨叉轴16上分别设有换挡定位凹槽23,本实施例中,第一拨叉轴上设有三个换挡定位凹槽,第二拨叉轴上设有两个换挡定位凹槽。所述壳体1上分别设有对应第一拨叉轴8和第二拨叉轴16的换挡定位孔24,第一拨叉轴8和第二拨叉轴16的换挡定位孔24中分别设有用于对第一拨叉轴8和第二拨叉轴16定位的定位球25和压缩弹簧26。定位球在弹簧的压力下嵌入对应拨叉轴的一个换挡定位凹槽内,对该拨叉轴定位。进一步地,位于空挡位的第一拨叉轴8和第二拨叉轴16上分别相向设有一个自锁定位凹槽27,所述壳体上设有一个自锁定位孔28,该自锁定位孔28位于两自锁定位凹槽27之间,自锁定位孔内间隙配合有锁定球29,锁定球沿自锁定位孔轴向的长度大于自锁定位孔的长度,且小于两自锁定位凹槽槽底沿自锁定位孔轴向的距离。当第一拨叉轴位于前进挡位时,锁定球的一侧嵌入第二拨叉轴上的自锁定位凹槽内,另一侧受第一拨叉轴限位,使第二拨叉轴不可以轴向移动,从而避免因换挡操作失误导致三轮摩托车在行驶中出现卸货的状况,进而容易发生交通事故,给驾驶人员带来损失;当第一拨叉轴位于空挡位时,轴向拨动第二拨叉轴,使锁定球受力进入第一拨叉轴的自锁定位凹槽内,第二拨叉轴轴向移动,使离合齿套的外齿能够与第二输出从动齿轮的内齿啮合,将动力从第二输出从动齿轮传递至第二输出轴,进而操作三轮摩托车卸货。
所述输入齿轮轴的输入端通过倒挡器与发动机的输出轴连接,所述第一输出轴的输出端与车轮驱动轴连接,当输入齿轮轴转动时,动力依次经输入主动齿轮、输入从动齿轮、传动轴、输出主动齿轮传递至第二输出从动齿轮。当离合齿套位于空挡位时,第二输出从动齿轮空转;当拨动离合齿套与第二输出从动齿轮的内齿啮合时,第二输出从动齿轮带动第二输出轴输出动力,将动力传递至旋转液压泵,旋转液压泵向液压举升机构的举升液压缸供给压力油,通过举升液压缸带动车厢倾斜自动倾卸下车厢中装载的物体。
当输入齿轮轴转动时,动力依次经输入主动齿轮、输入从动齿轮、传动轴、递至输出主动齿轮传第一输出从动齿轮。当同步器位于空挡位时,同步器的同步齿套位于中间位,第一输出从动齿轮空转、第一输出轴不转动;当同步器位于慢速挡位时,同步器的同步齿套与第一输出从动齿轮的同步齿啮合,第一输出从动齿轮带动第一输出轴转动,输出动力;当同步器位于中速挡位时,同步器的同步齿套与输入主动齿轮的同步齿啮合,使第一输出轴与输入齿轮轴同步转动输出动力。
本发明不仅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所述第二输出轴的输出端还可以伸出壳体,第二输出轴的输出端设置外花键或者内花键与外置的动力接收装置花键连接。
本发明不仅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原则精神的情况下进行些许改动的技术方案,应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 一种三轮摩托车的双输出变速器,包括壳体、输入齿轮轴、第一输出轴、传动轴,所述输入齿轮轴、第一输出轴、传动轴分别通过轴承支撑于壳体,所述输入齿轮轴与第一输出轴位于同一轴心线,第一输出轴上空套有第一输出从动齿轮,第一输出从动齿轮与输入齿轮轴的输入主动齿轮之间设有用于转换动力传递的同步器,所述同步器与第一输出轴周向固定配合,同步器与第一拨叉连接,第一拨叉固定连接第一拨叉轴,第一拨叉轴支撑于壳体且与第一输出轴平行,第一拨叉轴与用于拨动第一拨叉轴轴向移动的第一拨动装置连接,所述传动轴一端固定连接输入从动齿轮,另一端固定连接输出主动齿轮,所述输入从动齿轮与输入主动齿轮啮合,所述输出主动齿轮与第一输出从动齿轮啮合,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输出轴,第二输出轴的两端分别通过轴承支撑于壳体,第二输出轴上空套有第二输出从动齿轮,第二输出从动齿轮与传动轴上的输出主动齿轮啮合,第二输出轴上周向固定配合一用于轴向移动与第二输出从动齿轮啮合的离合齿套,所述第二输出从动齿轮的内孔为阶梯孔,该阶梯孔与离合齿套相邻的一段为大径孔,该大径孔内设置内齿,所述离合齿套通过设有的内花键与第二输出轴的外花键段花键连接,离合齿套的外周面上设有与第二输出从动齿轮的内齿相对应的外齿,离合齿套与第二拨叉连接,第二拨叉固定连接第二拨叉轴,第二拨叉轴支撑于壳体且与第一拨叉轴平行,第二拨叉轴与用于拨动第二拨叉轴轴向移动的第二拨动装置连接,所述第二输出轴具有用于连接动力接收装置的输出端,所述第二输出轴的输出端设有用于与动力接收装置连接的内花键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轮摩托车的双输出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设有用于安装第二输出轴输出端的安装通孔,第二输出轴与安装通孔的孔壁之间设有油封,该油封位于第二输出轴的支撑轴承的外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轮摩托车的双输出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接收装置为旋转液压泵,旋转液压泵的外壳与壳体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旋转液压泵的转轴与第二输出轴位于同一的轴心线,旋转液压泵的转轴伸入壳体内与第二输出轴的输出端周向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轮摩托车的双输出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从动齿轮、输出主动齿轮均花键配合在传动轴上,传动轴上套有一个衬套,该衬套位于输入从动齿轮、输出主动齿轮之间,形成输入从动齿轮、输出主动齿轮的轴向定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轮摩托车的双输出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齿轮轴、第一输出轴伸出壳体的一端分别通过花键周向固定有连接法兰,两连接法兰分别通过锁定螺母轴向定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轮摩托车的双输出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拨叉轴和第二拨叉轴上分别设有换挡定位凹槽,所述壳体上分别设有对应第一拨叉轴和第二拨叉轴的换挡定位孔,第一拨叉轴和第二拨叉轴的换挡定位孔中分别设有用于对第一拨叉轴和第二拨叉轴定位的定位球和压缩弹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轮摩托车的双输出变速器,其特征在于:位于空挡位的第一拨叉轴和第二拨叉轴上分别相向设有一个自锁定位凹槽,所述壳体上设有一个自锁定位孔,该自锁定位孔位于两自锁定位凹槽之间,自锁定位孔内间隙配合有锁定球,锁定球沿自锁定位孔轴向的长度大于自锁定位孔的长度,且小于两自锁定位凹槽槽底沿自锁定位孔轴向的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轮摩托车的双输出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出轴位于壳体腔内的一端通过轴承支撑于输入齿轮轴相向端设有的轴向安装孔。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107430.3A CN103879285B (zh) | 2014-03-21 | 2014-03-21 | 三轮摩托车的双输出变速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107430.3A CN103879285B (zh) | 2014-03-21 | 2014-03-21 | 三轮摩托车的双输出变速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879285A CN103879285A (zh) | 2014-06-25 |
CN103879285B true CN103879285B (zh) | 2016-10-05 |
Family
ID=509485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107430.3A Active CN103879285B (zh) | 2014-03-21 | 2014-03-21 | 三轮摩托车的双输出变速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3879285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309758B (zh) * | 2014-10-17 | 2016-10-05 | 重庆动霸科技有限公司 | 三轮摩托车的油、电双动力转换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896032A (zh) * | 2015-03-27 | 2015-09-09 | 广西澜光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拖拉机机具动力减速箱 |
CN106949165B (zh) * | 2017-04-17 | 2023-04-18 | 滁州悦达实业有限公司 | 一种变速器齿轮离合结构及变速器 |
CN107299974A (zh) * | 2017-08-04 | 2017-10-27 | 湖州双力自动化科技装备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履带式旋耕机的动力输出传动机构 |
CN110630703B (zh) * | 2019-10-28 | 2024-02-13 |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 一种单输入双输出的传动切换机构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722235A (en) * | 1984-07-13 | 1988-02-02 |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 Power takeoff apparatus for off the road vehicle |
US5211064A (en) * | 1991-05-20 | 1993-05-18 | Sauer Inc. | Power take-off drive |
CN2241080Y (zh) * | 1995-06-30 | 1996-11-27 | 亓立民 | 小型农用运输车变速箱取力器 |
CN201511823U (zh) * | 2009-09-29 | 2010-06-23 | 重庆市沙坪坝区易林机械压铸厂 | 一种双轴式车用取力器 |
CN201739476U (zh) * | 2010-06-02 | 2011-02-09 | 重庆赛林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多功能副变速器 |
CN202827155U (zh) * | 2012-09-27 | 2013-03-27 | 陕西法士特汽车传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汽车取力器 |
CN203780321U (zh) * | 2014-03-21 | 2014-08-20 | 重庆动霸科技有限公司 | 三轮摩托车的双输出变速装置 |
-
2014
- 2014-03-21 CN CN201410107430.3A patent/CN10387928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722235A (en) * | 1984-07-13 | 1988-02-02 |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 Power takeoff apparatus for off the road vehicle |
US5211064A (en) * | 1991-05-20 | 1993-05-18 | Sauer Inc. | Power take-off drive |
CN2241080Y (zh) * | 1995-06-30 | 1996-11-27 | 亓立民 | 小型农用运输车变速箱取力器 |
CN201511823U (zh) * | 2009-09-29 | 2010-06-23 | 重庆市沙坪坝区易林机械压铸厂 | 一种双轴式车用取力器 |
CN201739476U (zh) * | 2010-06-02 | 2011-02-09 | 重庆赛林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多功能副变速器 |
CN202827155U (zh) * | 2012-09-27 | 2013-03-27 | 陕西法士特汽车传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汽车取力器 |
CN203780321U (zh) * | 2014-03-21 | 2014-08-20 | 重庆动霸科技有限公司 | 三轮摩托车的双输出变速装置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309758B (zh) * | 2014-10-17 | 2016-10-05 | 重庆动霸科技有限公司 | 三轮摩托车的油、电双动力转换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879285A (zh) | 2014-06-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879285B (zh) | 三轮摩托车的双输出变速器 | |
CN102712244B (zh) | 车辆用驱动装置 | |
CN104684750B (zh) | 具有从驱动轴向从动轴传递扭矩的液压辅助的车辆 | |
CN102667242B (zh) | 作业用车辆的动力传递装置 | |
US20110017059A1 (en) | hydraulic motor device for assisting the mechanical transmission of a vehicle | |
CN203401944U (zh) | 轮毂电机驱动装置 | |
CN103434385A (zh) | 一种轮毂电机驱动装置 | |
CN109458440B (zh) | 一种双流变速箱 | |
CN102239757A (zh) | 大马力农机装备无极变速传动箱 | |
CN204398871U (zh) | 三轮摩托车的后置油电混合减速器总成 | |
CN203780321U (zh) | 三轮摩托车的双输出变速装置 | |
CN101214792A (zh) | 汽车直连式分动箱装置 | |
CN110315953A (zh) | 一种带取力器的双速比纯电动卡车驱动桥 | |
CN202132464U (zh) | 铰接车分动箱 | |
CN217762033U (zh) | 一种轮边电驱动液压驻车结构 | |
CN210634704U (zh) | 三轮摩托车后桥加力减速器总成 | |
CN102537300B (zh) | 简易定轴式装载机变速箱总成 | |
CN214007931U (zh) | 新能源工程机械定轴式变速箱总成 | |
CN209892441U (zh) | 双向齿轮油泵 | |
CN204055380U (zh) | 12档变速箱副箱中间轴后端取力器 | |
US20210170867A1 (en) | Motor vehicle transmission with a power take-off | |
CN203796889U (zh) | 用于车辆的驱动组件 | |
CN203078225U (zh) | 挖掘机转向驱动前桥 | |
CN208634287U (zh) | 一种履带车辆动力总成 | |
CN204399381U (zh) | 后置安装油电混合动力变速器的三轮摩托车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