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67246B - 内燃机的阀门正时控制装置及其栓体的取出方法 - Google Patents
内燃机的阀门正时控制装置及其栓体的取出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867246B CN103867246B CN201310581223.7A CN201310581223A CN103867246B CN 103867246 B CN103867246 B CN 103867246B CN 201310581223 A CN201310581223 A CN 201310581223A CN 103867246 B CN103867246 B CN 10386724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key
- internal combustion
- combustion engine
- hole
- valve arrangem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 F01L1/3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2820/00—Details on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sing valve gear arrangements
- F01L2820/03—Auxiliary actuators
- F01L2820/032—Electric motor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405—Valve or choke mak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Valve Device For Special Equipments (AREA)
- 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AREA)
- Gasket Seals (AREA)
- Diaphragms And Bellows (AREA)
- Sealing Of Bearings (AREA)
Abstract
一种内燃机的阀门正时控制装置,即使在电动马达的马达输出轴的内部固定了栓体,也能够在事后容易地将所述栓体取出,其包括栓体(55),被压入固定在电动马达(12)的马达输出轴(13)的小径部(13b)的内周面,由金属芯材(56)和覆盖其整体的橡胶的弹性体(57)构成,所述栓体在芯材本体(56a)的中央形成贯通孔(56c),并且所述贯通孔被弹性体的壁部(57a)堵塞,通过利用工具压破壁部从内侧挂住拉出,能够容易地将栓体从马达输出轴的内部取出。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控制内燃机的吸气阀、排气阀的开闭正时的内燃机的阀门正时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近来,提供了一种阀门正时控制装置,其通过将电动马达的旋转力经由减速机构传递到作为输出轴的凸轮轴,变换相对链轮的凸轮轴的相对旋转相位,控制吸气阀、排气阀的开闭正时,所述链轮传递来自曲轴的旋转力。
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阀门正时控制装置中,以筒状形成电动马达的输出轴,通过在该输出轴的内部收容配置球轴承等轴承部件,能够使装置整体的轴向的长度变短,由此谋求小型化,进而通过向所述输出轴内供应润滑油,进行所述轴承部件的润滑。
此外,通过在该电动马达的前端侧具有的、设在罩部件侧的电刷与设在电动马达侧的集流环接触,进行向所述电动马达的供电,而在所述输出轴的前端侧内部设有栓体,不使所述输出轴内的润滑油流出而附着在所述电刷和集流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5679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向上述公报所记载的阀门正时控制装置提供的所述栓体,由于在由纵剖面为“コ”状的金属材料制成的芯材的表面整体通过橡胶材料一体地模制而成,所以一旦通过压入而固定在所述输出轴的内部,则难以取出,因此存在例如不能容易地进行马达输出轴内部的维护的问题。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内燃机的阀门正时控制装置,即使在电动马达的马达输出轴的内部固定了栓体,也能够在事后容易地取出所述栓体。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申请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将在底部部分地形成贯通孔的有底筒状的芯材的至少外周面以及所述贯通孔的一部分通过弹性体模制,并且,所述贯通孔被所述弹性体堵塞。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利用所述贯通孔的弹性体,能够将固定在电动马达的马达输出轴内的栓体容易地取出。
附图说明
[图1]图1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阀门正时控制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纵剖视图。
[图2]图2是向本实施方式提供的栓体的主视图。
[图3]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主要结构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4]图4是图1的A-A线剖视图。
[图5]图5是图1的B-B线剖视图。
[图6]图6是图1的C-C线剖视图。
[图7]图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阀门正时控制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8]图8是向本实施方式提供的栓体的主视图。
[图9]图9是表示栓体的其他例的主视图。
[图10]图10是表示阀门正时控制装置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纵剖视图。
符号说明
1正时链轮(驱动旋转体) 1a链轮本体 2凸轮轴 3罩部件 3a罩本体 3f相对内表面 4相位变更机构 5壳 8减速机构 9从动部件(从动旋转体) 12电动马达 13马达输出轴13a大径部 13b小径部 19内齿结构部 39偏心轴部 48辊 55栓体 56芯材 56a本体 56b外周部 56c贯通孔 57弹性体 57a壁部 57b外周部 58突出部 58a前端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涉及的内燃机的阀门正时控制装置的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以及图3所示,该阀门正时控制装置包括:正时链轮1,其是被内燃机的曲轴旋转驱动的驱动旋转体;凸轮轴2,其经由轴承42被可自由旋转地支承在气缸盖40上,通过从所述正时链轮1传递的旋转力进行旋转;罩部件3,其被固定在配置于正时链轮1的前方位置的链罩49;相位变更机构4,其配置在正时链轮1和凸轮轴2之间,根据内燃机运转状态改变1、2两者的相对旋转相位。
所述正时链轮1包括:链轮本体1a,其整体由铁类金属环状一体地形成,内周面是台阶径状;齿轮部1b,其被一体地设在该链轮本体1a的外周,经由被卷绕的未图示的正时链接受来自曲轴的旋转力;内齿结构部19,其被一体地设在所述链轮本体1a的前端侧。
此外,在所述正时链轮1,在链轮本体1a和设于所述凸轮轴2的前端部的后述的从动部件9之间安装有作为轴承的一个大径球轴承43,通过所述大径球轴承43,正时链轮1和所述凸轮轴2自由相对旋转地被支承。
所述大径球轴承43由外轮43a、内轮43b以及安装在该两轮43a、43b之间的球体43c构成。在所述大径球轴承43,所述外轮43a固定在链轮本体1a的内周侧,而内轮43b固定在后述的从动部件9的外周侧。
所述链轮本体1a在其内周侧切开形成朝向所述凸轮轴2侧开口的圆环槽状的外轮固定部60。
所述外轮固定部60以台阶径状形成,所述大径球轴承43的外轮43a从轴向被压入,并且进行所述外轮43a的轴向一侧的定位。
所述内齿结构部19被一体地设在所述链轮本体1a的前端部外周侧,形成向相位变更机构4的电动马达12方向延伸的圆筒状,并且在内周形成有波状的多个内齿19a。
此外,在所述内齿结构部19的前端侧,相对配置有与后述的壳5一体的圆环状的凹螺纹形成部6。
进一步地,在链轮本体1a的与内齿结构部19相反的一侧的后端部,配置有圆环状的保持盘61。所述保持盘61由金属板材一体地形成,如图1所示,外径被设定成与所述链轮本体1a的外径大致相同,并且内径被设定成所述大径球轴承43的径向的大致中央附近的直径。
因此,保持盘61的内周部61a以相对所述外轮43a的轴向的外端面43e具有一定的间隙而进行覆盖的方式被相对配置。此外,在所述内周部61a的内周边缘规定位置一体地设有向径向内侧,即,向中心轴方向突出的止动凸部61b。
如图1以及图5所示,所述止动凸部61b以大致扇状形成,前端边缘61c形成沿着后述的止动槽2b的圆弧状内周面的圆弧状。进一步地,在所述保持盘61的外周部,在周向的等间隔位置贯通形成有所述各螺栓7插通的六个螺栓插通孔61d。
进一步地,在所述保持盘61的内表面和与该内表面相对的所述大径球轴承43的外轮43a的外端面43e之间,安装有圆环状的垫圈62。在通过所述各螺栓7将所述保持盘61拧紧固定时,所述垫圈62从保持盘61的内表面向所述外轮43a的外端面43e施加微小的按压力,而其厚度被设定为:在外轮43a的外端面43e和保持盘61之间形成外轮43a的轴向移动允许范围内的微小间隙的程度的厚度。
在所述链轮本体1a(内齿结构部19)以及保持盘61的各自的外周部,在周向的大致等间隔位置分别贯通形成有六个螺栓插通孔1c、61d。此外,在所述凹螺纹形成部6,在与各螺栓插通孔1c、61d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六个凹螺纹孔6a,通过插通这些的六根螺栓7,所述正时链轮1、保持盘61以及壳5从轴向被拧紧固定。
此外,所述链轮本体1a和内齿结构部19构成为后述的减速机构8的罩壳。
此外,所述链轮本体1a和所述内齿结构部19、保持盘61以及凹螺纹形成部6各自的外径被设定为大致相同。
如图1所示,所述链罩49沿着上下方向配置固定,使其覆盖作为内燃机本体的气缸盖40和在气缸体的前端侧卷绕在所述正时链轮1的未图示的链,在与所述相位变更机构4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开口部49a。此外,在构成所述开口部49a的环状壁49b的圆周方向的四个部位一体地形成有凸起部49c,并且,从环状壁49b到各凸起部49c的内部分别形成有凹螺纹孔49d。
如图1以及图3所示,所述罩部件3由铝合金材料以罩杯状一体地形成,由膨出状的罩本体3a和在该罩本体3a的开口侧的外周边缘一体地形成的圆环状的安装凸缘3b构成。所述罩本体3a被设置成覆盖所述壳5的前端部,并且,在外周部侧,圆筒壁3c沿着轴向一体地形成。所述圆筒壁3c在内部形成有保持用孔3d,所述保持用孔3d的内周面构成为后述的电刷保持体28的引导面。
所述安装凸缘3b在圆周方向的大致等间隔位置设有四个凸起部3e,所述四个凸起部3e被设置成位于周向的大致等间隔位置(约90°位置)。在所述各凸起部3e分别贯通形成有螺栓插通孔3g,在形成于所述链罩49的各凹螺纹孔49d螺合的螺栓54插通在所述螺栓插通孔3g,通过所述各螺栓54,罩部件3被固定在链罩49。
此外,如图3所示,在所述罩本体3a的外周侧的台阶部内周面和所述壳5的外周面之间安装有作为密封部件的大径油密封件50。所述大径油密封件50,其横截面以大致“コ”状形成,在合成橡胶的基体材料的内部埋设金属芯,并且,外周侧的圆环状基部嵌装固定在设于所述罩部件3的内周面的台阶圆环部3h。
所述壳5包括:壳本体5a,其是将铁系金属材料通过冲压成形为有底筒状的筒状部;密封板11,其由密封该壳本体5a的前端开口的合成树脂的非磁性材料制成。
所述壳本体5a在后端侧具有圆板状的底部5b,在该底部5b的大致中央形成插通后述的偏心轴部39的大径的轴部插通孔5c,并且,在该轴部插通孔5c的孔边缘一体地设有朝向凸轮轴2轴向突出的圆筒状的延伸部5d。此外,在所述底部5b的前端面外周侧一体地设有所述凹螺纹形成部6。
所述凸轮轴2,在外周具有使未图示的吸气阀进行打开动作的驱动凸轮且每个气缸具有两个所述驱动凸轮,在前端部一体地设有所述凸缘部2a。
如图1所示,所述凸缘部2a,其外径被设定为比后述的从动部件9的固定端部9a的外径稍微大,在组装各结构部件之后,前端面的外周部与所述大径球轴承43的内轮43b的轴向外端面抵接配置。此外,在前端面从轴向与从动部件9抵接的状态下,通过凸轮螺栓10从轴向结合。
此外,如图5所示,在所述凸缘部2a的外周,沿着圆周方向形成有所述保持盘61的止动凸部61b卡入的止动凹槽2b。所述止动凹槽2b形成向圆周方向具有规定长度的圆弧状,通过在其长度范围转动的止动凸部61b的两端边缘与周向的相对边缘2c、2d分别抵接,限制相对正时链轮1的凸轮轴2的最大前进角侧或者最大滞后角侧的相对旋转位置。
此外,所述止动凸部61b,与所述保持盘61的从轴向外侧与大径球轴承43的外轮43a相对而固定的部位相比,更向凸轮轴2侧离开而配置,与所述从动部件9的固定端部9a处于非接触状态。因此,能够充分地抑制止动凸部61b和固定端部9a的干涉。
由所述止动凸部61b和止动凹槽2b构成止动机构。
如图1所示,所述凸轮螺栓10在其头部10a的轴部10b侧的端面配置有圆环状的垫圈部10c,并且,在轴部10b的外周形成凸螺纹部10d,所述凸螺纹部与从所述凸轮轴2的端部向内部轴向形成的凹螺纹部螺合。
所述从动部件9由铁系金属一体地形成,如图1所示,包括:在前端侧形成的圆板状的固定端部9a;从该固定端部9a的内周前端面向轴向突出的圆筒部9b;圆筒状的保持器41,其在所述固定端部9a的外周部一体地形成,保持着多个辊48。
所述固定端部9a,其后端面与所述凸轮轴2的凸缘部2a的前端面抵接配置,通过所述凸轮螺栓10的轴向力,从轴向压接固定在凸缘部2a。
如图1所示,所述圆筒部9b在其中央贯通形成有所述凸轮螺栓10的轴部10b插通的插通孔9d,并且,在外周侧设有作为轴承部件的滚针轴承38。
如图1、图3、图4所示,所述保持器41,其从所述固定端部9a的外周部前端剖面以大致L状弯折,形成向与所述圆筒部9b相同的方向突出的有底圆筒状。所述保持器41的筒状前端部41a经由空间部44向壳5的底部5b方向延伸,所述空间部是在所述凹螺纹形成部6和所述延伸部5d之间形成的圆环状的凹部。此外,在所述筒状前端部41a的周向的大致等间隔位置形成有大致长方形状的多个辊保持孔41b,所述辊保持孔是将所述多个辊48分别可自由转动地保持的辊保持部,在周向的等间隔位置形成。所述辊保持孔41b(辊48),其总数比所述内齿结构部19的内齿19a的总齿数少一个。
此外,在所述固定端部9a的外周部和保持器41的底部侧结合部之间,切开形成有固定所述大径球轴承43的内轮43b的内轮固定部63。
所述内轮固定部63包括:圆环状的外周面63a,其被切开形成为与所述外轮固定部60从径向相对的台阶状,在凸轮轴的轴向延伸;第二固定台阶面63b,其与该外周面63a的所述开口相反地、一体地沿径向形成。大径球轴承43的内轮43b从轴向压入所述外周面63a,并且,被压入的所述内轮43b的内端面43f与所述第二固定台阶面63b抵接,进行轴向的定位。
所述相位变更机构4包括:所述电动马达12,其配置在所述凸轮轴2的大致同轴上前端侧;所述减速机构8,其对该电动马达12的旋转速度进行减速,向凸轮轴2传递。
如图1以及图3所示,所述电动马达12是带电刷的DC马达,包括:所述壳5,其是与所述正时链轮1一体地旋转的轭;马达输出轴13,其被可自由旋转地设在该壳5的内部;半圆弧状的一对永磁铁14、15,其是固定在壳5的内周面的定子;固定件16,其被固定在所述密封板11。
所述马达输出轴13形成台阶圆筒状,起到电枢的作用,经由形成在轴向的大致中央位置的台阶部13c,由凸轮轴2侧的大径部13a和电刷保持体28侧的小径部13b构成。在所述大径部13a的外周固定有铁芯转子17,并且,偏心轴部39从轴向压入固定在该大径部13a的内部,通过所述台阶部13c的内表面进行偏心轴部39的轴向的定位。
另一方面,圆环部件20被压入固定在所述小径部13b的外周,并且,整流子21从轴向压入固定在该圆环部件20的外周面,通过所述台阶部13c的外表面进行轴向的定位。所述圆环部件20,其外径被设定为与所述大径部13a的外径大致相同,并且轴向的长度被设定为比小径部13b稍短。
由于能够通过所述台阶部13c的内外表面进行所述偏心轴部39和整流子21双方的轴向的定位,所以组装作业变得容易,并且定位精度提高。
此外,在所述小径部13b的前端边缘和与该前端边缘相对的罩部件3的罩本体3a的内表面3f之间形成规定宽度的间隙S1。
进一步地,在所述小径部13b的内表面压入固定有抑制润滑油向外部泄漏的栓体55,所述润滑油被供应到马达输出轴13、偏心轴部39内,用于润滑所述各轴承37、38。
如图1以及图2所示,该栓体55,其纵剖面以大致“コ”状形成,由金属制的芯材56和覆盖该芯材56的外表面整体的弹性体57构成。
在所述芯材56,在圆盘状的本体56a的外周边缘一体地形成的外周部56b形成向所述球轴承37方向以“L”状弯折的凸缘状,整体形成纵剖面大致“コ”状。此外,在所述本体56a的大致中央位置贯通形成有较大径的圆形贯通孔56c。
另一方面,所述弹性体57由合成橡胶材料等柔软的材料制成,通过加硫粘接被一体地固着在芯材56的本体56a和外周部56b的内外周面整体,并且,在形成于所述本体56a的圆形的贯通孔56c侧,弹性体57的中央的圆形的壁部57a以堵塞所述贯通孔56c的形态被设置。此外,在弹性体57的外周部57b,其外径形成得比所述马达输出轴13的小径部13b的内径稍大,在确保栓体55的相对小径部13b的内周面的压入余量的同时,与小径部13b的内周面以液体密封的方式弹性接连,密封马达输出轴13的内外之间。
所述铁芯转子17由多个具有磁极的磁性材料形成,外周侧作为线轴而构成,所述线轴具有卷绕电磁线圈18的线圈绕线的狭缝。
另一方面,所述整流子21由导电材料以圆环状形成,被分割形成与所述铁芯转子17的极数相同数目的部分,所述电磁线圈18的被引出的未图示的线圈绕线末端与各部分电连接。即,在形成于内周侧的折返部夹入线圈绕线的末端前端而进行电连接。
所述永磁铁14、15,其整体以圆筒状形成,在圆周方向具有多个磁极,并且,其轴向的位置比所述铁芯转子17的固定位置更向前方偏移配置。即,如图1所示,所述永磁铁14、15的轴向中心相对于所述铁芯转子17的轴向中心以规定的距离朝向前方,即,朝向所述固定件16侧偏移配置。
此外,由此,所述永磁铁14、15的前端部被配置成:在径向与所述整流子21、固定件16的后述的第一电刷25a、25b等重叠。
如图6所示,所述固定件16主要包括:圆板状的树脂板22,其被一体地设在所述密封板11的内周侧;一对树脂保持件23a、23b,其设在该树脂板22的内侧;一对第一电刷25a、25b,其在各树脂保持件23a、23b的内部沿着径向可自由滑动地被收容配置,是各前端面通过线圈弹簧24a、24b的弹簧力从径向与所述整流子21的外周面弹性接连的切换刷(整流子);内外双重的圆环状的集流环26a、26b,其以露出各外端面的状态被埋设固定在所述树脂保持件23a、23b的前端面;软辫线束27a、27b,其电连接所述各第一电刷25a、25b和各集流环26a、26b。此外,所述集流环26a、26b构成供电机构的一部分,所述第一电刷25a、25b、整流子21、软辫线束27a、27b等作为通电切换机构构成。
所述密封片11通过铆接被定位固定在形成于所述壳5的前端部内周的凹状台阶部。此外,在中央位置贯通形成有轴插通孔11a,马达输出轴13的一部分等插通所述轴插通孔11a。
在所述罩本体3a,固定有作为由合成树脂材料一体地模制的供电机构的电刷保持体28。如图1所示,所述电刷保持体28在侧视中形成大致“L”状,主要包括:大致圆筒状的电刷保持部28a,其被插入在所述保持用孔3c;连接器部28b,其位于该电刷保持部28a的上端部;一对托架部28c、28c,其一体地突设在所述电刷保持部28a的两侧,固定在所述罩本体3a;一对端子片31、31,其大部分被埋设在所述电刷保持体28的内部。
所述一对端子片31、31沿着上下方向平行且以弯曲状形成,一方侧(下端侧)的各端子31a、31a在所述电刷保持部28a的底部侧以露出状态配置,而另一方侧(上端侧)的各端子31b、31b突设在所述连接器部28b的凹型嵌合槽28d内。此外,所述另一方侧端子31a、31b经由未图示的凸端子与电池电源电连接。
所述电刷保持部28a在大致水平方向(轴向)延伸设置,在形成于内部的上下位置的圆柱状的贯通孔内固定有套筒状的滑动部29a、29b,并且,在所述各滑动部29a、29b的内部,朝向轴向自由滑动地保持有第二电刷30a、30b,所述第二电刷的各前端面分别从轴向与所述各集流环26a、26b抵接。
所述各第二电刷30a、30b以大致长方体状形成,通过弹性安装在面对各贯通孔的底部侧的所述一方侧端子31a、31a之间的第二线圈弹簧32a、32b的弹簧力,分别向所述各集流环26a、26b方向施力。
此外,在所述第二电刷30a、30b的后端部和所述一方侧端子31a、31a之间焊接固定有具有可挠性的一对软辫线束33a、33b,将所述两者电连接。所述软辫线束33a、33b的长度被设定为限制最大滑动位置的长度,从而在所述第二电刷30a、30b被所述各线圈弹簧32a、32b的作用而进出成最大时,不从所述各滑动部29a、29b脱落。
此外,在形成于所述电刷保持部28a的基部侧外周的圆环状的嵌装槽内嵌装保持有环状密封部件34,在所述电刷保持部28a插通在所述保持用孔3c时,所述密封部件34与所述圆筒壁3b的前端面弹性接连,对电刷保持部28a内进行密封。
在所述连接器部28b,面对前述的嵌合槽28d的所述另一侧端子31b、31b经由所述凸型端子与未图示的控制单元电连接,所述嵌合槽在上端部插入有未图示的凸型端子。
如图3所示,所述托架部28c、28c以大致三角形形成,在两侧部贯通形成有螺栓插通孔28e、28e。在所述各螺栓插通孔28e、28e插通各螺栓,所述电刷保持体28经由各托架部28c、28c固定在罩本体3a,其中,所述各螺栓螺合在形成于所述罩本体3a的未图示的一对凹螺纹孔。
所述马达输出轴13和偏心轴部39被小径球轴承37和滚针轴承38可自由旋转地支承,所述小径球轴承37是设在所述凸轮螺栓10的头部10a侧的轴部10b的外周面的轴承部件,所述滚针轴承38设在所述从动部件9的圆筒部9b的外周面,配置在小径球轴承37的轴向侧部。
所述滚针轴承38包括:圆筒状的护圈38a,其被压入到偏心轴部39的内周面;针辊38b,其是在该护圈38a的内部被可自由旋转地保持的多个转动体。所述针辊38b在所述从动部件9的圆筒部9b的外周面转动。
所述小径球轴承37,其内轮在所述从动部件9的圆筒部9b的前端边缘和凸轮螺栓10的垫圈10c之间以夹持状态固定,而外轮被压入固定在所述偏心轴部39的台阶扩径状的内周面,并且,与形成于所述内周面的台阶边缘抵接,进行轴向的定位。
此外,在所述马达输出轴13(偏心轴部39)的外周面和所述壳5的延伸部5d的内周面之间,设有小径的油密封件46,所述油密封件46阻止润滑油从减速机构8的内部向电动马达12内泄漏。所述油密封件46是起到密封电动马达12和减速机构8的功能而隔离形成的部件。
所述控制单元基于来自未图示的曲轴转角传感器、空气流量计、水温传感器、油门开度传感器等各种传感器的信息信号,检测当前的内燃机运转状态,进行内燃机控制,并且,在所述电磁线圈18通电,进行马达输出轴13的旋转控制,经由减速机构8控制相对凸轮轴2的正时链轮1的相对旋转相位。
如图1以及图3所示,所述减速机构8主要包括:所述偏心轴部39,其进行偏心旋转运动;中径球轴承47,其设在该偏心轴部39的外周;所述辊48,其设在该中径球轴承47的外周;所述保持器41,其将该辊48保持在转动方向的同时,允许径向的移动;所述从动部件9,其与该保持器41为一体。
所述偏心轴部39形成台阶径的圆筒状,前端侧的小径部39a被压入固定在前述的马达输出轴13的大径部13a的内周面,并且,形成于后端侧的大径部39b的外周面的凸轮面的轴心Y从马达输出轴13的轴心X向径向略微偏心。
所述中径球轴承47以整体在所述滚针轴承38的径向位置大致重叠的状态配置,由内轮47a和外轮47b以及安装在两轮47a、47b之间的球体47c构成。所述内轮47a被压入固定在所述偏心轴部39的外周面,而所述外轮47b不在轴向上固定,而是成为自由的状态。即,所述外轮47b,其轴向的电动马达12侧的一端面不与任何部位接触,而且轴向上的其他端面在与其相对的保持器41的内侧面之间形成微小的第一间隙C,成为自由的状态。此外,所述外轮47b的外周面与所述各辊48的外周面自由转动地抵接,并且,在所述外轮47b的外周侧形成圆环状的第二间隙C1,通过所述第二间隙C1,中径球轴承47整体随着所述偏心轴部39的偏心旋转,能够向径向移动,即,能够偏心运动。
所述各辊48由铁系金属形成,在随着所述中径球轴承47的偏心运动向径向移动的同时嵌入所述内齿结构部19的内齿19a,并且,利用保持器41的辊保持孔41b的两侧边缘向周向引导而在径向进行摇摆运动。
在所述减速机构8的内部,通过润滑油供应机构供应有润滑油。所述润滑油供应机构包括:油供应通路,其形成在所述气缸盖的轴承的内部,从未图示的主油通道供应有润滑油;油供应孔51,如图1所示,其在所述凸轮轴2的内部轴向形成,经由凹槽与所述油供应通路连通;所述小径的油孔52,其在所述从动部件9的内部轴向贯通形成,一端在所述油供应孔51开口,另一端在所述滚针轴承38和中径球轴承47的附近开口;所述大径的三个未图示的油排出孔,其同样地在从动部件9贯通形成。
通过所述润滑油供应机构,润滑油被供应至所述空间部44并滞留,从这里润滑中径球轴承47、各辊48,并且,进一步地流入偏心轴部39和马达输出轴13的内部,以供于滚针轴承38、小径球轴承37等可动部的润滑。此外,滞留在所述空间部44内的润滑油向壳5内的泄漏被所述小径油密封件46抑制。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如果内燃机的曲轴进行旋转驱动,则经由正时链42,正时链轮1旋转,其旋转力经由内齿结构部19和凹螺纹形成部6,使壳5进行同步旋转,即,使电动马达12进行同步旋转。另一方面,所述内齿结构部19的旋转力从各辊48经由保持器41以及从动部件9传递到凸轮轴2。由此,凸轮轴2的凸轮使吸气阀进行开闭动作。
然后,在内燃机起动后的规定的内燃机运转时机,通过所述控制单元,从各端子片31、31经由各软辫线束32a、32b、第二电刷30a、30b、各集流环26a、26b等向电动马达12的电磁线圈17通电。由此,马达输出轴13被旋转驱动,该旋转力经由减速机构8,向凸轮轴2传递被减速的旋转力。
即,如果偏心轴部39随着所述马达输出轴13的旋转进行偏心旋转,则各辊48在马达输出轴13的每一次旋转中,在保持器41的各辊保持孔41b朝向径向被引导的同时,越过所述内齿结构部19的一个内齿19a,朝向邻接的其他内齿19a在转动的同时移动,依次重复这些而向圆周方向进行转动接触。通过所述各辊48的转动接触,所述马达输出轴13的旋转在被减速的同时,旋转力向所述从动部件9传递。此时的减速比通过所述辊48的个数等能够被任意地设定。
由此,凸轮轴2相对正时链轮1进行正反相对旋转,变换相对旋转相位,向前进角侧或者滞后角侧变换控制吸气阀的开闭正时。
而且,相对所述正时链轮1的凸轮轴2的正逆相对旋转的最大位置限制(角度位置限制)通过所述止动凸部61b的各侧面与所述止动凹槽2b的各相对面2c、2d的任一方抵接而进行。
具体地,所述从动部件9通过随着所述偏心轴部39的偏心转动而向与正时链轮1的旋转方向相同的方向旋转,止动凸部61b的一侧面与止动凹槽2b的一方侧的相对面1c抵接,限制相同方向的更多的旋转。由此,凸轮轴2,其相对正时链轮1的相对旋转相位向前进角侧变成最大。
另一方面,从动部件9通过与正时链轮1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止动凸部61b的另一侧面与止动凹槽2b的另一方侧的相对面2d抵接,限制相同方向的更多的旋转。由此,凸轮轴2,其相对正时链轮1的相对旋转相位向滞后角侧变成最大。
其结果是,吸气阀的开闭正时向前进角侧或者滞后角侧变换为最大,谋求内燃机的耗油率和输出的提高。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所述马达输出轴13的小径部13b的内周面压入固定有栓体55,所以从所述润滑油供应机构的小径的油孔52向偏心轴部39内供应而用于各轴承38、37等的润滑的润滑油,被所述栓体55以液体密封的方式密封,抑制从马达输出轴13的前端侧向外部的泄漏。
不仅如此,所述栓体55,在其芯材56的外表面整体覆盖有弹性体57,所以通过该弹性力提高密封性能,并且,由所述外周部57b向小径部13b内周面的压接力变大,所以能够抑制通过所述油压的容易的移动。
此外,在将所述栓体55压入固定在马达输出轴13的小径部13b的内周面之后,例如在为了所述小径球轴承37的维护等,将所述栓体55从小径部13b内取出的情况下,例如通过前端部以钩状形成的未图示的工具的前端部,从外侧压破所述弹性体57的中央的壁部57a,从内侧将所述钩状前端部挂在所述芯材56的贯通孔56c的孔边缘周围,向跟前拉出,则能够将栓体55从马达输出轴13内简单地取出。因此,事后的维护作业变得容易。
〔第二实施方式〕
图7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稍微改变了所述栓体55的芯材56的结构,如图8所示,所述芯材56在本体56a形成有四个小径的圆形的贯通孔56c。所述各贯通孔56c形成在本体56a的圆周方向的大致90度的等间隔位置,并且,其内径被设定成工具的钩状前端部能够插入的大小。
此外,所述弹性体57以如前所述的覆盖芯材56的整体的方式通过加硫粘接被一体地设置,并且,设置成小圆形的四个各臂部57a堵塞所述各贯通孔56c的状态。
由于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所以能够获得相同的作用效果,特别是在进行维护时,只要通过工具的钩状前端部将任一个壁部57a压破,挂到孔边缘周围的内侧而拉出,则能够将栓体55从马达输出轴13内容易地取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形成了四个贯通孔56c,所以通过工具的前端部进行压破的对象的选择范围变广,因此栓体55的取出作业变得更加容易。
此外,由于在所述芯材56的本体56a将各贯通孔56c散布在多个点,所以中央部侧的刚性变高,因此能够使通过弹性体57产生的对小径孔部13b内周面的压接力变大。
在图9,改变了所述芯材56的各贯通孔56c的形状,由圆形改为形成正方形,因此与此对应的弹性体57的各壁部57a也形成正方形。
〔第三实施方式〕
图10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以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作为前提,在所述罩本体3a的内表面大致中央位置一体地设置了突出部58。所述突出部58以圆柱状形成,并且,其形成位置配置在与所述马达输出轴13的轴心大致同心的位置。此外,突出部58,其外径d整体大致均匀地形成,被设定成比马达输出轴13的小径部13b的内径小,并且,前端面58b以平坦状形成的前端部58a配置在马达输出轴13的前端侧内部。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所述栓体55被供应到所述马达输出轴13等的内部的润滑油的油压等向前方移动,其前端面与所述突出部58的前端面58b抵接,更多的前方移动被限制,所以能够抑制从马达输出轴13的前方的脱落。
特别是,所述突出部58的前端部55a与马达输出轴13的小径轴部13b的前端部面对配置,所以能够将所述罩本体3a的相对面和马达输出轴13的小径部13b前端边缘之间的间隙S1设定得比较大,所以即使发生振动等,也能够避免3、13两者的接触。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的结构,能够任意地改变芯材56的贯通孔56c的形状、大小。
下面,对能够从上述实施方式掌握的、除前述技术方案之外的发明的技术思想进行说明。
〔技术方案a〕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内燃机的阀门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栓体的外周面和所述贯通孔的部分,由所述弹性体连续一体地模制。
〔技术方案b〕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内燃机的阀门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栓体,所述芯材整体通过所述弹性体被模制。
〔技术方案c〕根据技术方案b所述的内燃机的阀门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栓体,外周侧通过所述弹性体形成得最厚。
〔技术方案d〕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内燃机的阀门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体由橡胶材料形成。
〔技术方案e〕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内燃机的阀门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贯通孔是圆形。
〔技术方案f〕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内燃机的阀门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芯材由金属材料形成。
〔技术方案g〕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内燃机的阀门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与所述罩部件的所述栓体相对的相对面,设有朝向所述栓体侧突出的突出部,并且,
在所述突出部的前端,至少一部分从轴向与所述芯材的一部分相对配置。
〔技术方案h〕根据技术方案g所述的内燃机的阀门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的前端部的外径形成得比所述贯通孔的内径大。
〔技术方案i〕一种在技术方案1中所述的内燃机的阀门正时控制装置中的所述栓体的取出方法,其特征在于,
破坏所述弹性体而将工具插入所述贯通孔,通过拉起该工具将所述栓体从所述马达输出轴内部取出。
Claims (8)
1.一种内燃机的阀门正时控制装置,包括:
驱动旋转体,旋转力从曲轴传递到所述驱动旋转体;
从动旋转体,其被设置为相对所述驱动旋转体自由地进行相对旋转,并且被固定在凸轮轴;
电动马达,其通过进行旋转驱动,使从动旋转体相对所述驱动旋转体进行相对旋转;
壳,其一体地与所述驱动旋转体结合,在内部收容有所述电动马达的结构部件;
罩部件,其固定在内燃机本体,与所述壳的前端部相对配置;
集流环,其设在所述壳的前端部和与该前端部相对的所述罩部件的相对面的任一的一方侧,用于向所述电动马达供电;
电刷,其设在所述壳和罩部件的任一的另一方侧,与所述集流环电接触,向所述电动马达供电;
筒状的马达输出轴,其被设置为在所述壳的内部相对该壳自由地进行相对旋转,通过向所述电动马达的供电进行旋转驱动,并且向内部供应润滑油;
轴承部件,其设在所述从动旋转体的一部分的外周面和所述马达输出轴的内周面之间;
栓体,其固定在所述马达输出轴的与所述罩部件相对的前端侧的内周面,抑制被供应到所述马达输出轴内的润滑油向外部泄漏;
密封部件,其设在所述罩部件和壳之间,抑制润滑油侵入所述集流环和电刷之间,内燃机的阀门正时控制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栓体,将在底部部分地形成贯通孔的有底筒状的芯材的至少外周面以及所述贯通孔的部分通过弹性体模制,并且,
所述贯通孔被所述弹性体堵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阀门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栓体的外周面和所述贯通孔的部分,通过所述弹性体连续一体地模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阀门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体由橡胶材料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阀门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贯通孔是圆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阀门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芯材由金属材料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阀门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罩部件的与所述栓体相对的相对面,设有朝向所述栓体侧突出的突出部,并且,
在所述突出部的前端,至少一部分从轴向与所述芯材的一部分相对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燃机的阀门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的前端部的外径,形成得比所述贯通孔的内径大。
8.一种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阀门正时控制装置的所述栓体的取出方法,其特征在于,
破坏所述弹性体而将工具插入所述贯通孔,通过拉起该工具,将所述栓体从所述马达输出轴内部取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275226 | 2012-12-18 | ||
JP2012275226A JP5873424B2 (ja) | 2012-12-18 | 2012-12-18 |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867246A CN103867246A (zh) | 2014-06-18 |
CN103867246B true CN103867246B (zh) | 2017-09-22 |
Family
ID=509062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581223.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867246B (zh) | 2012-12-18 | 2013-11-19 | 内燃机的阀门正时控制装置及其栓体的取出方法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973545B2 (zh) |
JP (1) | JP5873424B2 (zh) |
KR (1) | KR101624776B1 (zh) |
CN (1) | CN103867246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976529B2 (ja) * | 2012-12-28 | 2016-08-23 |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及び該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に用いられるカバー部材 |
JP6001506B2 (ja) * | 2013-06-19 | 2016-10-05 |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内燃機関の可変動弁装置 |
KR101490945B1 (ko) * | 2013-11-12 | 2015-02-09 |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 연속 가변 밸브 타이밍 장치 |
JP2016048053A (ja) * | 2014-08-28 | 2016-04-07 |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及び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システム |
DE102014219990B4 (de) * | 2014-09-12 | 2017-10-05 |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 Nockenwellenversteller |
JP7087677B2 (ja) * | 2018-05-25 | 2022-06-21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モータ |
CN118284738A (zh) * | 2022-01-27 | 2024-07-02 |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 凸轮相位调节器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561390A (en) * | 1982-11-12 | 1985-12-31 |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 Variable valve-timing apparatus in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
JP2011256798A (ja) * | 2010-06-10 | 2011-12-22 |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 内燃機関の可変動弁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746023A (en) * | 1987-07-29 | 1988-05-24 | Dana Corporation | Puncturable oil seal |
JPH0941910A (ja) * | 1995-07-28 | 1997-02-10 | Daihatsu Motor Co Ltd | Dohc型内燃機関の構造 |
JP2007146878A (ja) * | 2005-11-24 | 2007-06-14 | Toyota Industries Corp | センサ取付孔のシール装置 |
JP2011207375A (ja) * | 2010-03-30 | 2011-10-20 | Ntn Corp | インホイール型モータ内蔵車輪用軸受装置 |
JP5538053B2 (ja) * | 2010-04-28 | 2014-07-02 |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内燃機関の可変動弁装置 |
JP2012132367A (ja) * | 2010-12-22 | 2012-07-12 |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
JP5675440B2 (ja) * | 2011-03-03 | 2015-02-25 |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
JP6061188B2 (ja) * | 2012-12-10 | 2017-01-18 | Nok株式会社 | シール部材 |
-
2012
- 2012-12-18 JP JP2012275226A patent/JP5873424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3
- 2013-11-19 CN CN201310581223.7A patent/CN103867246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3-12-12 KR KR1020130154601A patent/KR101624776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3-12-16 US US14/107,477 patent/US8973545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561390A (en) * | 1982-11-12 | 1985-12-31 |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 Variable valve-timing apparatus in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
JP2011256798A (ja) * | 2010-06-10 | 2011-12-22 |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 内燃機関の可変動弁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867246A (zh) | 2014-06-18 |
JP2014118895A (ja) | 2014-06-30 |
JP5873424B2 (ja) | 2016-03-01 |
KR20140079293A (ko) | 2014-06-26 |
US20140165938A1 (en) | 2014-06-19 |
US8973545B2 (en) | 2015-03-10 |
KR101624776B1 (ko) | 2016-05-2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867246B (zh) | 内燃机的阀门正时控制装置及其栓体的取出方法 | |
CN103806971B (zh) | 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 | |
CN102817661B (zh) | 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 | |
CN104454060B (zh) | 内燃机的可变气门装置的控制器与内燃机的可变气门系统 | |
CN103982261A (zh) | 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系统 | |
CN104379885B (zh) | 内燃机的可变气门装置 | |
CN103821577B (zh) | 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 | |
CN103256084A (zh) | 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 | |
CN103993926A (zh) | 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系统 | |
CN104234766B (zh) | 内燃机的可变气门装置 | |
CN103967552A (zh) | 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系统 | |
CN107614840B (zh) | 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 | |
WO2015087648A1 (ja) |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 |
JP5823769B2 (ja) |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 |
CN104279018B (zh) | 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及用于该控制装置的供电机构 | |
CN103912330B (zh) | 内燃机的阀门正时控制装置以及用于该装置的罩部件 | |
US9874116B2 (en) | Valve-timing control device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 |
CN107002519A (zh) | 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 | |
CN106460591A (zh) | 内燃机的可变动阀装置以及阀正时控制装置 | |
JP6502747B2 (ja) | 電動可変動弁装置 | |
JP6274900B2 (ja) |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 |
JP5993352B2 (ja) | 内燃機関の可変動弁装置及びローラ減速機構 | |
JP6720319B2 (ja) |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と該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ブラシ保持部材 | |
CN105298576A (zh) | 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 | |
JP2019019698A (ja) |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と該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の製造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EXSB |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922 Termination date: 20201119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