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48287A - 纱线卷取机以及具备纱线卷取机的纤维机械 - Google Patents
纱线卷取机以及具备纱线卷取机的纤维机械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848287A CN103848287A CN201310594231.5A CN201310594231A CN103848287A CN 103848287 A CN103848287 A CN 103848287A CN 201310594231 A CN201310594231 A CN 201310594231A CN 103848287 A CN103848287 A CN 10384828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yarn
- package
- time
- catches
- guiding devi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67/00—Replacing or removing cores, receptacles, or completed packages at paying-out, winding, or depositing stations
- B65H67/08—Automatic end-finding and material-interconnecting arrangements
- B65H67/081—Automatic end-finding and material-interconnecting arrangements acting after interruption of the winding process, e.g. yarn breakage, yarn cut or package replacement
- B65H67/085—Automatic end-finding and material-interconnecting arrangements acting after interruption of the winding process, e.g. yarn breakage, yarn cut or package replacement end-finding at the take-up package, e.g. by suction and reverse package rotat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30—Handled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2701/31—Textiles threads or artificial strands of fila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Replacing, Conveying, And Pick-Finding For Filamentary Materials (AREA)
- Filamentary Materials, Packages, And Safety Device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纱线卷取机以及纤维机械。络纱单元(10)具备:卷取纱线(20)而形成卷装(30)的卷取单元主体(16);吸引捕捉上述卷装(30)侧的纱线并引导该纱线的第一捕捉引导装置(26);对上述第一捕捉引导装置进行控制以便进行利用上述第一捕捉引导装置(26)在捕捉区域吸引捕捉上述卷装(30)侧的上述纱线的第一次捕捉动作和利用上述第一捕捉引导装置(26)在捕捉区域再次吸引捕捉上述卷装(30)侧的上述纱线的第二次捕捉动作的控制部(50);以及设定与上述第一捕捉引导装置的第二次捕捉动作的调整相关的控制值的设定部(91)。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纱线卷取机以及具备纱线卷取机的纤维机械。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本领域的技术,公知有日本特开平2-75674号公报所记载的卷取卷装的找纱头方法。在该卷取卷装的找纱头方法中,当吸引卷取卷装的纱头的吸嘴接近卷装时,开始进行使卷取滚筒以低速反向旋转的初期驱动,在该旋转进行了所设定的次数之后,切换至速度更高的常态方向旋转。
在纱线卷取机中,当从卷装吸引捕捉纱头时,有时会发生将卷装表面的纱线也一并吸引捕捉的双重引出的情况,存在由此而在卷装产生不良情况的顾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卷装的不良情况的纱线卷取机。
本发明所涉及的纱线卷取机的特征在于,具备:卷取单元主体,该卷取单元主体卷取纱线而形成卷装;第一捕捉引导装置,该第一捕捉引导装置设置于上述卷取单元主体,吸引捕捉上述卷装侧的纱线并对该纱线进行引导;控制部,该控制部控制上述第一捕捉引导装置,以便进行如下动作:利用上述第一捕捉引导装置在捕捉区域吸引捕捉上述卷装侧的上述纱线的第一次捕捉动作;使位于上述捕捉区域的上述第一捕捉引导装置从上述卷装离开,以便将上述第一捕捉引导装置吸引捕捉到的纱线从上述卷装的表面引出的离开动作;利用上述第一捕捉引导装置将上述纱线引导至目标区域的引导动作;以及在上述离开动作和上述引导动作之间,利用上述第一捕捉引导装置在捕捉区域再次吸引捕捉上述卷装侧的上述纱线的第二次捕捉动作;以及设定部,该设定部设定与上述第一捕捉引导装置的上述第二次捕捉动作的调整相关的控制值。
在该纱线卷取机中,控制部作为在捕捉区域吸引捕捉卷装侧的纱线的捕捉动作执行最初的捕捉动作亦即第一次捕捉动作和再次的捕捉动作亦即第二次捕捉动作。通过该第二次捕捉动作,利用上纱线捕捉部件26吸引除去因发生双重引出后的断纱而产生的回丝,并且,当通过第一次捕捉动作发生了吸引捕捉失误的情况下,能够对捕捉失误的纱头进行捕捉。此外,由于具备用于调整第二次捕捉动作的设定部,因此能够利用符合纱线卷取条件的最佳条件执行第二次捕捉动作。由此,能够适当地进行回丝除去和对捕捉失误的纱头的捕捉。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纱线卷取机的特征在于,上述纱线卷取机还具备:喂纱部,该喂纱部供给将被卷取于上述卷装的上述纱线;第二捕捉引导装置,该第二捕捉引导装置捕捉上述喂纱部侧的纱线,并对该纱线进行引导;接头装置,当上述喂纱部和上述卷装之间的上述纱线的连续状态断裂时,上述接头装置对由上述第一捕捉引导装置引导的上述卷装侧的纱线和由上述第二捕捉引导装置引导的上述喂纱部侧的纱线进行接头;以及纱线检测装置,该纱线检测装置设置于纱线卷取作业时是纱线行进路径,并判断由上述第一捕捉引导装置进行的卷装侧的纱线朝上述接头装置的引导是否成功,上述目标区域是上述接头装置接受纱线的接受位置。根据该结构,能够判断卷装侧的纱线朝上述接头装置的引导是否成功,能够判断可否执行下一工序亦即接头装置的接头。并且,通过以上述方式构成,由于在两次捕捉动作、离开动作、待机动作、引导动作的执行之后一并实施是否成功的判断,因此相对于在各动作之间进行是否成功的判断的结构能够节省等待时间。此外,通过执行两次捕捉动作,纱线捕捉的成功率提高,因此通过一并实施是否成功的判断,整体的作业效率提高。虽然在失败多的情况下当一并实施是否成功的判断时存在作业效率低下的情况,但在如果该情况能够通过利用设定部调整第二次捕捉动作而提高成功率,则能够提高整体的作业效率。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当利用上述纱线检测装置判断为由上述第一捕捉引导装置进行的卷装侧的纱线朝上述接头装置的引导失败的情况下,上述控制部使上述第一捕捉引导装置执行再次重复进行由上述第一捕捉引导装置进行的的第一次捕捉动作、离开动作、第二次捕捉动作、引导动作的各个的重复动作。根据该结构,当卷装侧的纱线朝上述接头装置的引导失败的情况下,执行再次重复由上述第一捕捉引导装置进行的上述第一次捕捉动作、离开动作、第二次捕捉动作、引导动作的各个的重复动作,因此,操作者无需插手就能够再次执行卷装侧的纱线引导。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上述设定部构成为能够设定与执行上述重复动作时的上述第一捕捉引导装置的第二次捕捉动作的调整相关的控制值。根据该结构,当卷装侧的纱线朝上述接头装置的引导失败的情况下,当执行再次重复上述第一次捕捉动作、离开动作、第二次捕捉动作、引导动作的各个的重复动作时,能够以不同的条件控制上述第一捕捉引导装置。由此,卷装侧的纱线引导的成功率提高。
纱线卷取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设定部具备设定执行第二次捕捉动作的时间的时间设定部和设定执行第二次捕捉动作的旋转圈数的旋转圈数设定部中的至少任一方,上述控制部作为与第二次捕捉动作的调整相关的控制值基于由上述时间设定部设定的时间设定和由上述旋转圈数设定部设定的旋转圈数设定中的至少任一方执行第二次捕捉动作。由此,能够以符合生产目的的最佳的条件执行第二次捕捉动作。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当利用上述设定部设定了由上述时间设定部进行的时间设定和由上述旋转圈数设定部进行的旋转圈数设定的双方的情况下,上述控制部优先基于上述时间设定执行第二次捕捉动作。根据该结构,优先应用时间设定,第二次捕捉动作的时间不会过长,因此生产效率提高。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当利用上述设定部设定了由上述时间设定部进行的时间设定和由上述旋转圈数设定部进行的旋转圈数设定的双方的情况下,上述控制部优先基于上述旋转圈数设定执行第二次捕捉动作。根据该结构,优先应用上述旋转圈数设定,在执行第二次捕捉动作时能够使卷装旋转所需要的圈数,因此能够实现回丝的混入的防止、纱线捕捉失误的防止,因此产品质量提高。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上述纱线检测装置是当卷取于上述卷装的上述纱线包含纱疵的情况下检测该纱疵的纱疵检测部。根据该结构,能够兼用作纱线检测装置和纱疵检测部,纱线卷取机的装置结构简化。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喂纱部构成为能够安放卷绕有纱线的喂纱筒管。根据该结构,在纱线卷取机中,在自动络纱机中,能够适当地进行接头作业,顺畅地重新开始卷装处的纱线的卷取。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提供一种纤维机械,其特征在于,该纤维机械具备多个纱线卷取机,上述纤维机械还具备用于控制各纱线卷取机的机体设定装置,上述设定部设置于上述机体设定装置。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机体设定装置的设定部对所具备的多个纱线卷取机一并进行设定变更,因此无需针对每台纱线卷取机进行设定变更,能够节省操作者的旁力。
根据本发明,能够防止卷装的不良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络纱单元的自动络纱机的示意图。
图2是示出络纱单元的简要结构的示意图以及框图。
图3是络纱单元的横动装置附近的放大后的左侧视图。
图4是将络纱单元的摇架附近放大示出的右侧视图。
图5是络纱单元的左侧视图。
图6是络纱单元的左侧视图。
图7是络纱单元的左侧视图。
图8是示出移动至非接触位置或者接触位置的卷装的左侧视图。
图9是示出卷装的旋转速度与上纱线捕捉部件的动作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10是示出卷装的旋转速度与上纱线捕捉部件的动作之间的其他方式的关系的图。
图11是示出卷装的旋转速度与上纱线捕捉部件的动作之间的其他方式的关系的图。
图12是示出卷装的旋转速度与上纱线捕捉部件的动作之间的其他方式的关系的图。
图13是示出卷装的旋转速度与上纱线捕捉部件的动作之间的其他方式的关系的图。
图14是示出络纱单元和机体设定装置的简要结构的框图。
图15是图13的实施方式的简要动作图。(a)示出上纱线捕捉部件的第一次捕捉动作。(b)示出上纱线捕捉部件的离开动作。(c)示出上纱线捕捉部件的第二次捕捉动作。(d)示出上纱线捕捉部件的待机动作。(e)示出上纱线捕捉部件的引导动作。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在附图的说明中对相同或者相当的要素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重复说明。
参照图1对具备本实施方式的络纱单元(纱线卷取机)10的自动络纱机(纤维机械)1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上游”以及“下游”意味着进行纱线卷取作业时的纱线的行进方向上的上游以及下游。
如图1所示,自动络纱机1作为主要的结构具备并排配置的多个络纱单元10、自动落纱装置80以及机体设定装置90。
各个络纱单元10能够一边使从喂纱筒管21退绕的纱线20往复移动(横动)一边进行卷取而形成卷装30。
当在各络纱单元10中卷装30满筒时,自动落纱装置80行进至该络纱单元10的位置,将满筒的卷装30从该络纱单元10取下。自动落纱装置80也可以在将卷装30取下之后对络纱单元10供给空筒管。
机体设定装置90作为主要结构具备设定部(输入部)91和显示部92。设定部91能够通过操作者输入规定的设定值(控制值)或者选择合适的控制方法而进行针对各络纱单元10的设定。显示部92构成为能够显示各络纱单元10的纱线20的卷取状况以及所产生的故障的内容等。
其次,参照图2~8对络纱单元10的结构进行具体说明。如图2所示,各个络纱单元10具备卷取单元主体16和单元控制部(控制部)50。
卷取单元主体16形成为如下结构:在喂纱筒管21与接触罗拉29之间的纱线行进路径中,从喂纱筒管21侧开始依次配置纱线退绕辅助装置12、张力赋予装置13、捻接装置(接头装置)14以及清纱器(纱疵检测部)15。
在机体高度方向上,在卷取单元主体16的下部装配有用于朝卷取筒管22侧供给纱线20的喂纱部11。该喂纱部11能够将由省略图示的筒管输送系统输送来的喂纱筒管21保持在规定的位置。
纱线退绕辅助装置12通过使覆盖于喂纱筒管21的芯管的限制部件40与纱线20从喂纱筒管21的退绕联动地下降而对纱线20从喂纱筒管21的退绕进行辅助。限制部件40与借助从喂纱筒管21退绕的纱线20的旋转和离心力而在喂纱筒管21的上部形成的气圈接触,通过将该气圈控制成合适的大小来对纱线20的退绕进行辅助。在限制部件40的附近装配有用于检测喂纱筒管21的锥部的省略图示的传感器,当该传感器检测到锥部的下降时,能够追随于此而使限制部件40例如借助气缸(省略图示)下降。
张力赋予装置13对行进的纱线20赋予规定的张力。作为张力赋予装置13,例如能够使用相对于固定的梳齿配置有活动的梳齿的栅栏式张力器。活动侧的梳齿能够借助旋转式的螺线管转动,以使得梳齿彼此成为啮合状态或者释放状态。另外,在张力赋予装置13中,除了上述的栅栏式张力器以外,例如也可以采用圆盘张力器。
捻接装置14在清纱器15检测到纱疵而进行纱线切断时、或者在来自喂纱筒管21的退绕过程中纱线断头时等对喂纱筒管21侧的下纱线和卷装30侧的上纱线进行接头。作为这样的对上纱线和下纱线进行接头的接头装置,能够使用机械式的接头装置、或者是使用压缩空气等流体的接头装置等。
清纱器15具备配置有用于检测纱线20的粗细的省略图示的传感器的清纱器头49和对来自该传感器的纱线粗细信号进行处理的分析器52。清纱器15通过监视来自上述传感器的纱线粗细信号来检测粗节等纱疵。在清纱器头49的附近设置有用于当清纱器15检测到纱疵时立刻将纱线20切断的切断器39。作为纱疵的有无,清纱器15也可以检测纱线20中是否含有异物。
在捻接装置14的下侧以及上侧分别设置有捕捉喂纱筒管21侧的纱头并将其朝捻接装置14引导的下纱线捕捉部件(第二捕捉引导装置)25和捕捉卷装30侧的纱头并将其朝捻接装置14引导的上纱线捕捉部件(第一捕捉引导装置)26。下纱线捕捉部件25具备下纱线管臂33和形成在该下纱线管臂33的前端的下纱线吸引口32。上纱线捕捉部件26具备上纱线管臂36和形成在该上纱线管臂36的前端的上纱线吸引口(吸引口)35。
并且,下纱线管臂33和上纱线管臂336构成为分别能够以轴34和37为中心转动。在下纱线管臂33和上纱线管臂36分别连接有适当的负压源,能够使下纱线吸引口32以及上纱线吸引口35产生吸引流而吸引并捕捉上纱线以及下纱线的纱头。上纱线捕捉部件26借助马达38与下纱线捕捉部件25相独立地转动。另外,马达38能够采用伺服马达、步进马达、感应式马达之类的各种马达。
如图5~图7所示,上纱线捕捉部件26设置成能够以使得上纱线吸引口35位于捕捉区域R1、待机区域R2、接头区域(目标区域)R3的方式移动。捕捉区域R1是接近卷装30、能够捕捉卷装30的纱头30a的区域。待机区域R2是上纱线捕捉部件26的上纱线管臂36朝相比捕捉区域R1朝从卷装30离开的方向转动,从而上纱线吸引口35相比捕捉区域R1而从卷装30离开的区域。接头区域R3是将在捕捉区域R1捕捉到的纱头30a朝捻接装置14引导,捻接装置14能够接受纱头30a而进行接头的区域。待机区域R2和接头区域R3是上纱线捕捉部件26从捕捉区域R1朝捻接装置14移动时所位于的区域。
如图2所示,卷取单元主体16具备摇架23和接触罗拉29,摇架23将卷取筒管22支承为能够装卸,接触罗拉29能够与卷取筒管22的周面或者卷装30的周面接触而旋转。并且,卷取单元主体16在摇架23附近具备用于使纱线20横动的臂式的横动装置70,能够一边利用该横动装置70使纱线20横动一边将纱线20卷取于卷装30。
在比横动部位稍靠上游侧的位置设置有引导板28,将上游侧的纱线20朝横动部位引导。在比该引导板28更靠上游侧的位置设置有陶瓷制的横动支点部27,横动装置70使纱线20以该横动支点部27为支点在卷装30的卷绕宽度方向(图2中箭头所示的方向)横动。
摇架23构成为能够以转动轴48为中心转动,能够通过摇架23转动来吸收伴随着纱线20朝卷取筒管22的卷取而导致的纱层直径的增大。
在摇架23安装有例如由伺服马达构成的卷装驱动马达41。络纱单元10利用该卷装驱动马达41对卷取筒管22进行旋转驱动而卷取纱线20。卷装驱动马达41能够对卷取筒管22(卷装30)朝卷取方向进行旋转驱动,并且也能够朝反卷取方向A旋转驱动。
当使摇架23支承卷取筒管22时,卷装驱动马达41的马达轴与该卷取筒管22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连结(所谓的直接驱动方式)。该卷装驱动马达41的动作由卷装驱动控制部(控制部)42控制,该卷装驱动控制部42接受来自单元控制部50的驱动信号而对卷装驱动马达41的运转以及停止进行控制。另外,作为卷装驱动马达41,并不限于伺服马达,能够采用步进马达、感应式马达之类的各种马达。
在旋转轴48安装有用于检测摇架23的角度的角度传感器(直径取得部)44。该角度传感器44例如由回转式编码器构成,对单元控制部50发送与摇架23的角度相应的角度信号。摇架23的角度根据卷装30的卷绕粗细而变化,因此,通过利用角度传感器44检测摇架23的转动角,能够检测卷装30的直径。另外,作为检测卷装30的直径的方法,除了角度传感器44以外,只要是使用了霍尔IC的部件或者是绝对编码器等的能够检测卷装30的直径的部件即可,能够使用适当的结构。
其次,参照图3对横动装置70的结构和横动装置70附近的结构的布局进行说明。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接触罗拉29以轴向朝向卷装单元主体16的侧方的方式配置,因此,例如图3那样的侧视图可以说是沿接触罗拉29的轴向观察的图。并且,卷装30的朝卷取方向的旋转在图3中为顺时针方向,卷装30的朝反卷取方向的旋转在图3中为逆时针方向。
如图3所示,横动装置70具备横动驱动马达76、输出轴77以及横动臂(横动导纱器)74。
横动驱动马达76是用于驱动横动臂74的部件,由伺服马达等构成。如图2所示,该横动驱动马达76的动作由横动控制部78控制。另外,横动驱动马达76也可以是步进马达或者音圈马达等其他马达。
该横动控制部78由基于专用的微处理器的硬件等构成,接受来自单元控制部50的信号而对横动驱动马达76的运转以及停止进行控制。
横动驱动马达76的动力经由图3所示的输出轴77传递至横动臂74的基端部。通过横动驱动马达76的转子正反旋转,横动臂74沿图3的纸面垂直方向(图2的左右方向(往复方向))进行往复旋转运动。另外,图3的横动臂74示出位于横动的端部的位置。
在横动臂74的前端部形成有钩形状的纱线引导部73,能够利用该纱线引导部73对纱线20进行保持以及引导。能够通过该纱线引导部在保持纱线20的状态下进行往复旋转运动而使纱线20横动。
接着,参照图4对摇架23的结构进行更详细的说明。如图4所示,卷取单元主体16具有能够以转动轴48为中心旋转的旋转板17。并且,摇架23以转动轴48为中心与旋转板17一体地转动。在旋转板17连接有构成为拉伸弹簧的用于使接触压力逐渐减少的弹簧18、气缸60。能够利用该弹簧18以及气缸60对摇架23施加规定的转矩。
气缸60构成为在内部具备活塞601的双动型缸。在图4中,朝活塞601的图面右侧的缸室供给空气压力为P1的压缩空气,朝活塞601的图面左侧的缸室供给空气压力为P2的压缩空气。
在用于朝气缸60供给空气压力为P2的压缩空气的管连接有电-气调节阀61。能够利用该电-气调节阀61对空气压力P2无级地进行调节。由电-气调节阀61进行的对空气压力P2的控制是基于从单元控制部50输入的控制信号进行的。
在图4的结构中,当使空气压力P2减少时,气缸60牵拉摇架23的力增大,因此,使摇架23以转动轴48为中心朝卷取单元主体16的正面侧转动的扭矩增大。由于接触罗拉29配置在相比转动轴48靠卷取单元主体16的正面侧的位置,因此,通过空气压力P2的减少,能够提高卷装30与接触罗拉29之间的接触压力。相反,如果使空气压力P2增加,则气缸60牵拉摇架23的力变弱,因此,使摇架23以转动轴48为中心朝卷取单元主体16的背面侧转动的扭矩增大。由此,能够减弱卷装30与接触罗拉29之间的接触压力。并且,通过使空气压力P2进一步增加,能够使卷装30从接触罗拉29表面离开。
气缸60能够使摇架23转动从而使卷装30移动。在该情况下,卷装30能够在从接触罗拉29离开的位置(与接触罗拉29不接触的位置)和与接触罗拉29接触的位置之间移动。
单元控制部50例如构成为具备CPU、RAM、ROM、I/O接口以及通信接口。在上述ROM记录有用于对卷取单元主体16的各结构进行控制的程序。在I/O接口和通信接口连接有该卷取单元主体16所具备的上述各部分以及机体设定装置90,能够进行控制信息等的通信。由此,单元控制部50能够对卷取单元主体16所具备的各部分的动作进行控制。
单元控制部50朝卷装驱动控制部42发送驱动信号,对卷装驱动马达41的旋转驱动(旋转速度)进行控制。单元控制部50对下纱线捕捉部件25以及上纱线捕捉部件26的动作(下纱线管臂33和上纱线管臂36的转动)进行控制。具体而言,单元控制部50对上纱线捕捉部件26的马达38进行控制,以便进行在捕捉区域R1进行吸引捕捉的捕捉动作、在待机区域R2待机的待机动作、以及将纱线朝接头区域R3引导的引导动作。
单元控制部50根据利用角度传感器44检测到的卷装30的卷装直径、利用清纱器15检测到的纱线20所包含的纱疵的长度、以及卷装30的旋转速度对上纱线捕捉部件26在待机区域R2的待机动作进行调整。单元控制部50对待机区域R2中的上纱线吸引口35的停止位置、在待机区域R2停止的时间、上纱线捕捉部件26从捕捉区域R1朝待机区域R2移动的速度、以及上纱线捕捉部件26从捕捉区域R1朝待机区域R2移动的加速度中的至少任一方进行调整。
具体而言,单元控制部50例如基于利用清纱器16检测到的纱线20的纱疵的长度来设定上纱线捕捉部件26在待机区域R2的待机时间(停止时间)。单元控制部50根据利用角度传感器44检测到的卷装30的直径的增大而将卷装30与捕捉区域R1之间的离开距离、卷装30与上纱线吸引口35在待机区域R2的停止位置之间的离开距离设定得较大。即,单元控制部50以卷装30的直径越大则越使上纱线吸引口35从卷装30离开的方式对上纱线捕捉部件26进行控制。单元控制部50根据卷装30的旋转速度(纱线引导速度)来设定上纱线吸引口35在待机区域R2的停止位置。
图1所示的机体设定装置90的设定部91设定当发生了清纱器15检测到纱疵而进行的纱线切断或者是从喂纱筒管21退绕的过程中的断头之类的纱线20的连续状态的断裂(以下称为“断纱”)时使卷装30朝反卷取方向A以纱头捕捉速度(详细情况后述)旋转的旋转圈数。设定部91例如基于由角度传感器44检测到的卷装30的直径等来设定卷装30的旋转圈数。例如,在卷装30的直径小的情况下,纱头30a难以从卷装30的表面剥离,因此设定部91将旋转圈数设定得较多,在卷装30的直径大的情况下,纱头30a易于从卷装30的表面剥离,因此设定部90将旋转圈数设定得较少。设定部91将所设定的卷装30的旋转圈数发送给单元控制部50。
并且,设定部91也可以基于事先设定并输入的信息来设定发生断纱等时的卷装30朝反卷取方向A的旋转圈数。即,设定部91基于通过操作者的键盘操作等从设定部91输入的信息来设定卷装30的旋转圈数。在这种结构中,操作者能够将卷装30的上述旋转圈数设定成所期望的圈数。
在以上说明了的络纱单元10中,当发生了断纱等的情况下,需要利用捻接装置14对下纱线和上纱线进行接头。因此,需要在利用下纱线吸引口32捕捉喂纱筒管21侧的下纱线的同时利用上纱线吸引口35捕捉卷装30侧的上纱线并引出。关于利用络纱单元10进行的上纱线的引出动作的控制以及纱线引出方法,将参照图2~9进行详细说明。
首先,如图3所示,在发生断纱等之前的卷取动作中,卷装30的表面与接触罗拉29接触。这样,以下将与接触罗拉29接触的卷装30的位置称作“接触位置”,在图4以及图8中以标号“Q2”表示。
当在卷取动作中刚刚发生断纱之后,单元控制部50对电-气调节阀61发送驱动信号。通过基于驱动信号的电-气调节阀61的驱动,气缸60的空气压力P2变更,如图5以及图8所示,摇架23被朝从接触罗拉29离开的方向驱动。并且,单元控制部50对横动控制部78发送驱动信号而驱动横动驱动马达76,使横动臂74在往复方向的一端部侧的位置待机。
卷装30从接触罗拉29离开,并被保持在与接触罗拉29不接触的规定的位置。以下,将此时的移动目的地的卷装30的位置称作“非接触位置”,在图8中用标号“Q1”表示。同时,单元控制部50对卷装驱动控制部42发送驱动信号,使卷装30的旋转减速停止,并使卷装30开始朝反卷取方向(箭头A方向)旋转。此时,如图9所示,单元控制部50使卷装驱动马达41以纱头捕捉速度(第一速度)旋转驱动。
单元控制部50例如以下述方式设定上述的纱头捕捉速度。当卷装30的直径小的情况下,纱头30a难以从卷装30的表面剥离,因此单元控制部50以使得卷装30缓慢地旋转的方式设定纱头捕捉速度。当卷装30的直径大的情况下,纱头30a易于从卷装30的表面剥离,因此,与卷装30的直径小的情况相比较,单元控制部50将纱头捕捉速度设定得较快。
此外,单元控制部50通过对上纱线捕捉部件26发送驱动信号而使上纱线管臂36转动,如图5以及图9所示,使上纱线吸引口35移动至卷装30表面附近的捕捉区域R1的位置。进而,在非接触位置Q1的卷装30朝反卷取方向A以纱头捕捉速度旋转的状态下,进行上纱线吸引口35的捕捉动作。通过上述的捕捉动作,与卷装30相连的上纱线的纱头30a被上纱线吸引口35吸引捕捉。
当卷装30以纱头捕捉速度旋转由设定部91所设定了的圈数,并通过上述捕捉动作而上纱线吸引口35吸引捕捉纱头30a时,单元控制部50将摇架23朝接近接触罗拉29的方向驱动。由此,卷装30返回到与接触罗拉29接触的接触位置Q2。此时,卷装30继续朝反卷取方向A旋转,因此,卷装30一边与接触罗拉29接触一边朝反卷取方向A旋转,接触罗拉29从动于卷装30而旋转。
在卷装30的纱头30a被上纱线吸引口35吸引捕捉后,单元控制部50控制上纱线捕捉部件26而使上纱线管臂36转动,如图6以及图9所示,使上纱线吸引口35移动至从卷装30离开的待机区域R2的位置并停止。与此同时,单元控制部50对卷装驱动控制部42发送驱动信号,如图9所示,使卷装30以比纱头捕捉速度高速的纱线引导速度(第二速度)朝反卷取方向A旋转驱动。通过进行上述待机动作,卷装30的上纱线由上纱线吸引口35进一步吸引捕捉。
然后,单元控制部50控制上纱线捕捉部件26而使上纱线管臂36转动,如图7以及图9所示,使上纱线吸引口35移动至接头区域R3。同时,单元控制部50对卷装驱动控制部42发送驱动信号,使卷装30的旋转减速停止。由此,卷装30的旋转驱动停止。如上所述,卷装30的纱头30a由上纱线吸引口35捕捉,纱线20被引导至捻接装置14。
在卷装30的纱头30a引导至捻接装置14的几乎同时,所被引导的纱线也被引导至清纱器15。这是因为:清纱器15沿着纱线卷取作业时的纱线行进路径设置,因此,上纱线在由上纱线捕捉部件26引导至沿着同一纱线行进路径设置的捻接装置14的同时也被引导至清纱器15。因此,清纱器15作为用于判断由上纱线捕捉部件26进行的卷装侧的纱线朝捻接装置14的引导是否成功的纱线检测装置加以利用。更具体地说,如果在上述引导动作结束后清纱器15能够检测到所被引导的纱线,则能够判断为卷装30的纱头30a朝捻接装置14的引导成功。相反,如果在上述引导动作结束后清纱器15无法检测到所被引导的上纱线,则能够判断为卷装30的纱头30a朝捻接装置14引导失败。作为引导的失败,存在上述捕捉动作的失败、引导动作的失败等。当判断为引导失败的情况下,单元控制部50控制上纱线捕捉部件26而再次执行捕捉动作、待机动作、引导动作,将卷装30的纱头30a朝捻接装置14引导。
如以上说明了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络纱单元10中,单元控制部50对上纱线捕捉部件26进行控制,使得当在捕捉区域R1吸引捕捉卷装30的纱头30a的捕捉动作之后,进行使之在相比捕捉区域R1从卷装30离开的待机区域R2停止并待机的待机动作。上纱线捕捉部件26的待机动作根据卷装30的直径、纱线20所包含的纱疵的长度、以及卷装30的旋转速度调整。由此,在络纱单元10中,能够可靠地捕捉卷装30的纱头30a,并抑制在从卷装30吸引纱头30a时也吸引并捕捉卷装30表面的纱线20的双重引出。因而,在络纱单元10中,能够防止卷装30的不良情况。
在本实施方式中,单元控制部50对卷装驱动马达41进行控制,以便上纱线捕捉部件26在捕捉区域R1捕捉到以纱线端部捕捉速度旋转的卷装30的纱头30a之后,当上纱线捕捉部件26在待机区域R2待机时,以比纱头捕捉速度高速的纱线引导速度对卷装30进行旋转驱动。由此,在络纱单元10中,能够利用上纱线捕捉部件26高速地将纱线20朝捻接装置14引导,能够实现时间的缩短。因而,在络纱单元10中,能够实现运转效率的提高。
在本实施方式中,单元控制部50对卷装驱动马达41进行控制,以便以纱头捕捉速度将卷装30旋转驱动由设定部91设定了的旋转圈数,在使卷装30旋转了旋转圈数之后,过渡至以纱线引导速度对卷装30进行旋转驱动的动作。这样,在络纱单元10中,无需使用传感器等就能够预测上纱线捕捉部件26捕捉到卷装30的纱头30a的情况,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以及控制实施从纱头捕捉速度朝纱线引导速度的切换。
在本实施方式中,单元控制部50对横动臂74进行控制,以便当纱线20的连续状态断裂时使横动臂74在往复方向的一端侧待机。因此,在络纱单元10中,能够抑制当纱线20的连续状态断裂而进行接头作业等时纱线20勾挂于横动臂74的情况。由此,能够防止横动臂74的破损以及/或者由上纱线捕捉部件26引导的纱线的断线。
在本实施方式中,络纱单元10的气缸60在上纱线捕捉部件26捕捉卷装30的纱头30a时、即上纱线捕捉部件26的上纱线吸引口35位于捕捉区域R1时使卷装30和接触罗拉29处于非接触状态。由此,在络纱单元10中,能够防止在捕捉卷装30的纱头30a时纱头30a由卷装30和接触罗拉29夹持而紧贴于卷装30的表面。因而,在络纱单元10中,能够可靠地捕捉卷装30的纱头30a。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纱线捕捉部件26由单独设置的马达38驱动。由此,在络纱单元10中,能够独立地高精度地控制上纱线捕捉部件26的动作。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如图10所示,单元控制部50也可以控制卷装驱动马达41以便卷装30在纱头捕捉速度中其旋转速度呈两级地变化。纱头捕捉速度包括上纱线捕捉部件26开始捕捉卷装30的纱头30a的第一速度和速度比第一速度高的第二速度。
单元控制部50对卷装驱动马达41进行控制,以便在以第一速度对卷装30进行旋转驱动之后以第二速度使卷装30旋转。由此,能够利用上纱线捕捉部件26的上纱线吸引口35更可靠地捕捉卷装30的纱头30a。
如图11所示,单元控制部50在以纱头捕捉速度朝反卷取方向A对卷装30进行旋转驱动的同时,使上纱线捕捉部件26的上纱线吸引口35位于捕捉区域R1而捕捉卷装30的纱头30a。单元控制部50在将卷装30朝反卷取方向旋转驱动规定的圈数之后,使上纱线捕捉部件26的上纱线吸引口35朝从卷装30离开的方向移动,并将卷装30朝卷取方向旋转驱动。进而,单元控制部50在将卷装30朝卷取方向旋转驱动规定的圈数之后,以纱头捕捉速度朝反卷取方向A对卷装30进行旋转驱动,并使上纱线捕捉部件26的上纱线吸引口35再次位于捕捉区域R1。
接着,单元控制部50在以纱线引导速度朝反卷取方向A对卷装30进行旋转驱动的同时,使上纱线捕捉部件26的上纱线吸引口35位于待机区域R2。由此,能够在卷装30中除去纱线20的松弛,因此,能够防止上纱线捕捉部件26捕捉到卷装30的表层的纱线。
如图12所示,单元控制部50也可以在上纱线捕捉部件26位于捕捉区域R1以及待机区域R2时将卷装驱动马达41的旋转速度控制为恒定。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利用卷装驱动马达41对卷装30直接进行旋转驱动,但是,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形成为对接触罗拉进行旋转驱动而使卷装30从动的方式。在该情况下,如果使卷装30移动至非接触位置Q1并使卷装30朝反卷取方向A旋转,则络纱单元10还具备使卷装30朝反卷取方向旋转的机构。并且,当采用使卷装30从动的方式的情况下,并非对卷装30的旋转速度直接进行控制,而是抑制接触罗拉的旋转速度。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臂式的横动装置70作为一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横动装置也可以是带横动槽的滚筒、带式横动装置、或者是杆式横动装置。并且,在利用带横动槽的滚筒进行横动的情况下,卷装驱动马达41对带横动槽的滚筒直接进行驱动。在该情况下,卷装通过与被驱动的带横动槽的滚筒接触而从带横动槽的滚筒接受驱动力从动旋转。因此,在进行上述的上纱线的引出动作时,在卷装维持与带横动槽的滚筒接触的状态的同时使卷装30朝反卷取方向旋转。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防止从卷装双重引出,但是并不能完全消除双重引出。尤其是当在发生双重引出之后纱线被切断、且被切断后的纱头亦即回丝被卷入卷装时,在后续的处理工序中会成为很大的问题。并且,当通过上述捕捉动作而卷装30的上纱线未被上纱线吸引口35吸引捕捉的情况下、或产生被上纱线吸引口35吸引捕捉的上纱线从上纱线吸引口35脱离这样的吸引捕捉失误的情况下,需要如上所述那样反复进行再次的纱线接头循环(捕捉动作、待机动作、引导动作),因此将导致作业效率降低,因此并不是优选的。
以下,作为其他的实施方式,对当卷装30的上纱线未被上纱线吸引口35吸引捕捉的情况下、或产生被上纱线吸引口35吸引捕捉的上纱线从上纱线吸引口35脱离这样的吸引捕捉失误的情况下,用于预防反复进行再次的纱线接头循环的上纱线的引出动作进行说明。另外,关于与上述实施方式共通的结构则省略记载。
如图13、图15所示,单元控制部50在以纱头捕捉速度朝反卷取方向A对卷装30进行旋转驱动的同时使上纱线捕捉部件26的上纱线吸引口35位于捕捉区域R1而执行对卷装30的纱头30a的第一次捕捉动作(图15a)。其次,单元控制部50在上述第一次捕捉动作中对卷装30朝反卷取方向A旋转驱动规定的圈数之后,使上纱线捕捉部件26的上纱线吸引口35朝从卷装30离开的方向移动,执行使其从卷装30离开的离开动作(图15b)。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述的离开动作中使上纱线吸引口35移动至待机区域R2。能够通过该移动将紧贴于卷装30的表面的卷装30的纱头30a从卷装表面拉离。通过该离开动作来进行上纱线的引出动作,但是,根据纱线的种类、状态,存在发生如上所述的发生双重引出后的断纱的情况。并且,存在未被上纱线吸引口35吸引捕捉的情况、或产生被上纱线吸引口35吸引捕捉的上纱线从上纱线吸引口35脱离这样的吸引捕捉失误的情况。
因此,单元控制部50在离开动作之后、待机动作之前执行再次的捕捉动作亦即第二次捕捉动作(图15c)。在第二次捕捉动作中,使上纱线吸引口35再次移动至捕捉区域R1,利用上纱线吸引口35执行捕捉动作。在本实施方式中,执行最初的捕捉动作亦即第一次捕捉动作和再次的捕捉动作亦即第二次捕捉动作。在该第二次捕捉动作中也与第一次捕捉动作同样在捕捉区域R1中利用上纱线吸引口35执行捕捉动作,因此能够利用上纱线捕捉部件26吸引除去因发生双重引出后的断纱而产生的回丝,此外,当在通过第一次捕捉动作发生了吸引捕捉失误的情况下,能够对捕捉失误的纱头进行捕捉。
接着,单元控制部50对上纱线捕捉部件26进行控制,以便进行在相比捕捉区域R1从卷装30离开的待机区域R2停止并待机的待机动作(图15d)。上纱线捕捉部件26的待机动作根据卷装30的直径、纱线20所包含的纱疵的长度、以及卷装30的旋转速度进行调整。由此,在络纱单元10中,能够可靠地捕捉卷装30的纱头30a,并且能够抑制在从卷装30吸引纱头30a而除去纱疵时也吸引并捕捉卷装30的表面的纱线20的双重引出。然后,单元控制部50执行引导动作(图15e)。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离开动作中在待机区域R2使上纱线吸引口35停止,但是,对于离开动作,由于只要能够通过该移动将紧贴于卷装30的表面的卷装30的纱头30a从卷装表面拉离就足够了,因此上纱线吸引口35也可以并不是在待机区域R2停止、而是另外设置在离开动作中供上纱线吸引口35停止的离开区域。对于该离开区域,只要是能够将纱头30a从卷装表面拉离的区域,并且通过第一次捕捉动作吸引捕捉到的纱头30a不会从上纱线吸引口35脱离的位置即可,操作者能够任意决定。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通过第二次捕捉动作可靠地进行回丝除去以及纱头捕捉,能够在设定部91更详细地设定与第二次捕捉动作的调整相关的控制值。
如图14所示,在具备设定部91的机体设定装置90连接有多个络纱单元10的单元控制部50。在图14中仅记载了两台络纱单元10,但能够连接几十台络纱单元10。如前面所述,在单元控制部50连接有马达38,利用该马达38驱动上纱线捕捉部件26。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机体设定装置90具备设定部91,但也能够采用各单元控制部50具备设定部91的结构。
设定部91具备设定执行第二次捕捉动作的时间的时间设定部911和设定执行第二次捕捉动作的旋转圈数的旋转圈数设定部912。进而,单元控制部50作为与第二次捕捉动作的调整相关的控制值基于由上述时间设定部911设定的时间设定和由上述旋转圈数设定部912设定的旋转圈数设定中的至少任一方来执行第二次捕捉动作。
并且,在设定部91,当作为与第二次捕捉动作的调整相关的控制值设定了时间设定和旋转圈数设定的双方的情况下,能够决定优先应用哪一方的设定。例如,在重视生产效率的情况下优先应用时间设定,在重视产品质量的情况下优先应用旋转圈数设定。当优先应用旋转圈数设定的情况下,能够通过旋转既定的旋转圈数而可靠地除去回丝。此外,对于卷装,越是卷取纱线则直径变得越大,因此,随着卷取作业的进展,用于使卷装旋转一圈的时间变长。因此,也可以在卷装的卷取量少而旋转一圈所用的时间短的小径时应用旋转圈数设定,当卷装的卷取量变多而旋转一圈所用的时间长的大径时应用时间设定。
如果在引导动作结束后清纱器15未检测到所引导的上纱线,则能够判断为卷装30的纱头30a朝捻接装置14的引导失败。作为引导的失败,存在上述第一次捕捉动作、上述第二次捕捉动作的失败、引导动作的失败等。当判断为引导失败的情况下,单元控制部50控制上纱线捕捉部件26执行再次执行捕捉动作、待机动作、引导动作的重复动作。根据该结构,当卷装侧的纱线朝上述接头装置的引导失败的情况下,执行再次重复执行由上述第一捕捉引导装置进行的上述各动作的重复动作,因此,操作者无需插手就能够再次执行卷装侧的纱线引导。并且,单元控制部50构成为能够在执行重复动作时设定与上述上纱线捕捉部件26的第二次捕捉动作的调整相关的控制值。根据该结构,当卷装侧的纱线朝上述接头装置的引导失败的情况下,当执行再次重复进行上述各动作的重复动作时,能够利用不同的条件控制由上纱线捕捉部件26进行的第二次捕捉动作。例如,能够充分增大第二次捕捉动作的时间设定乃至旋转圈数设定。由此,卷装侧的纱线引导的成功率提高。此外,重复动作仅在纱线引导失败时执行,因此,即便充分增大第二次捕捉动作的时间设定乃至旋转圈数设定,作业时间也不会大幅延长。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利用角度传感器44检测摇架23的转动角来检测卷装30的直径,但是,也可以利用其他的方法检测卷装30的直径。卷装30的直径例如能够基于卷取于卷装30的纱线20的总长度、纱线20的卷取速度、纱线种类(纱线20的粗细等)取得。
并且,卷装30的直径也可以通过计测从纱线的卷取开始经过的时间来取得。当了解卷取速度以及纱线种类(纱线20的粗细等)的情况下,能够基于从纱线20的卷取开始经过的经过时间而通过计算取得卷装30的直径。通过预先将从卷取开始经过的经过时间和卷装30的直径之间的关系存储于单元控制部50,能够基于经过时间取得卷装30的直径。在断纱时、接头作业时等卷取中断时,中断从卷取开始经过的经过时间的测定。
并且,卷装30的直径也可以基于纱线20的行进速度算出。具体而言,根据纱线20的行进速度和横动速度算出横动角。进一步,基于横动角和纱线行进速度求出卷装30的圆周速度。进而,基于卷装30的旋转速度和卷装30的圆周速度算出卷装30的直径。
Claims (10)
1.一种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卷取单元主体,该卷取单元主体卷取纱线而形成卷装;
第一捕捉引导装置,该第一捕捉引导装置设置于所述卷取单元主体,吸引捕捉所述卷装侧的纱线并对该纱线进行引导;
控制部,该控制部控制所述第一捕捉引导装置,以便进行如下动作:利用所述第一捕捉引导装置在捕捉区域吸引捕捉所述卷装侧的所述纱线的第一次捕捉动作;使位于所述捕捉区域的所述第一捕捉引导装置从所述卷装离开,以便将所述第一捕捉引导装置吸引捕捉到的纱线从所述卷装的表面引出的离开动作;利用所述第一捕捉引导装置将所述纱线引导至目标区域的引导动作;以及在所述离开动作和所述引导动作之间,利用所述第一捕捉引导装置在捕捉区域再次吸引捕捉所述卷装侧的所述纱线的第二次捕捉动作;以及
设定部,该设定部设定与所述第一捕捉引导装置的所述第二次捕捉动作的调整相关的控制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纱线卷取机还具备:
喂纱部,该喂纱部供给将被卷取于所述卷装的所述纱线;
第二捕捉引导装置,该第二捕捉引导装置捕捉所述喂纱部侧的纱线,并对该纱线进行引导;
接头装置,当所述喂纱部和所述卷装之间的所述纱线的连续状态断裂时,所述接头装置对由所述第一捕捉引导装置引导的所述卷装侧的纱线和由所述第二捕捉引导装置引导的所述喂纱部侧的纱线进行接头;以及
纱线检测装置,该纱线检测装置设置于纱线卷取作业时的纱线行进路径,并判断由所述第一捕捉引导装置进行的卷装侧的纱线朝所述接头装置的引导是否成功,
所述目标区域是所述接头装置接受纱线的接受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当利用所述纱线检测装置判断为由所述第一捕捉引导装置进行的卷装侧的纱线朝所述接头装置的引导失败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使所述第一捕捉引导装置执行再次重复进行由所述第一捕捉引导装置进行的的第一次捕捉动作、离开动作、第二次捕捉动作、引导动作的各个的重复动作。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设定部构成为能够设定与执行所述重复动作时的所述第一捕捉引导装置的第二次捕捉动作的调整相关的控制值。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设定部具备设定执行第二次捕捉动作的时间的时间设定部和设定执行第二次捕捉动作的旋转圈数的旋转圈数设定部中的至少任一方,所述控制部作为与第二次捕捉动作的调整相关的控制值基于由所述时间设定部设定的时间设定和由所述旋转圈数设定部设定的旋转圈数设定中的至少任一方执行第二次捕捉动作。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当利用所述设定部设定了由所述时间设定部进行的时间设定和由所述旋转圈数设定部进行的旋转圈数设定的双方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优先基于所述时间设定执行第二次捕捉动作。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当利用所述设定部设定了由所述时间设定部进行的时间设定和由所述旋转圈数设定部进行的旋转圈数设定的双方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优先基于所述旋转圈数设定执行第二次捕捉动作。
8.根据权利要求2~7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纱线检测装置是当卷取于所述卷装的所述纱线包含纱疵的情况下检测该纱疵的纱疵检测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喂纱部构成为能够安放卷绕有纱线的喂纱筒管。
10.一种纤维机械,其特征在于,
该纤维机械具备多个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取机,
所述纤维机械还具备用于控制各纱线卷取机的机体设定装置,所述设定部设置于所述机体设定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263078A JP2014108846A (ja) | 2012-11-30 | 2012-11-30 | 糸巻取機及び糸巻取機を備えた繊維機械 |
JP2012-263078 | 2012-11-30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848287A true CN103848287A (zh) | 2014-06-11 |
CN103848287B CN103848287B (zh) | 2017-09-19 |
Family
ID=495172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594231.5A Active CN103848287B (zh) | 2012-11-30 | 2013-11-21 | 纱线卷取机以及具备纱线卷取机的纤维机械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2738129B1 (zh) |
JP (1) | JP2014108846A (zh) |
CN (1) | CN103848287B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689244A (zh) * | 2017-04-04 | 2018-10-23 |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 纱线卷绕机 |
CN113044661A (zh) * | 2019-12-27 | 2021-06-29 |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 纱线卷取机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14012419A1 (de) * | 2014-08-21 | 2016-02-25 | Saurer Germany Gmbh & Co. Kg | Arbeitsstelle einer Kreuzspulen herstellenden Textilmaschine |
JP2016204062A (ja) * | 2015-04-16 | 2016-12-08 |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 繊維機械 |
DE102015010844A1 (de) * | 2015-08-19 | 2017-02-23 | Saurer Germany Gmbh & Co. Kg | Verfahren zum Verbinden eines Ober- und eines Unterfadens an einer Spulstelle einer Spulmaschine und Spulstelle einer Spulmaschine |
CN106276171B (zh) * | 2016-09-30 | 2018-08-17 | 广州市祺兴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铝型材自动上排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JP6538993B1 (ja) * | 2017-11-30 | 2019-07-03 | Spiber株式会社 | 糸管理装置、糸管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198446A (en) * | 1961-06-19 | 1965-08-03 | Reiners Walter | Device for preventing double threads in automatic coil winding machines |
US3754718A (en) * | 1971-08-30 | 1973-08-28 | Abbott Machine Co | End-finding means for yarn handling apparatus |
CN1899940A (zh) * | 2005-04-27 | 2007-01-24 | 里特捷克有限公司 | 在纺织机械的筒管上搜索纱线末端的方法以及伺服装置 |
CN101074074A (zh) * | 2006-05-15 | 2007-11-21 |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 自动络纱机中的卷取卷装的引线方法和自动络纱机 |
CN101955085A (zh) * | 2009-07-16 | 2011-01-26 | 欧瑞康纺织有限及两合公司 | 用于操作生产交叉卷绕筒子的纺织机的工位的方法和装置 |
CN102730482A (zh) * | 2011-04-13 | 2012-10-17 |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 纱线卷绕机及纱线引出方法 |
WO2015029292A1 (ja) * | 2013-08-29 | 2015-03-05 |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 糸巻取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3225379A1 (de) * | 1982-07-07 | 1984-01-12 | W. Schlafhorst & Co, 4050 Mönchengladbach |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aufsuchen und festhalten eines fadenendes |
DE3828323A1 (de) * | 1988-08-20 | 1990-02-22 | Fritz Stahlecker |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aufnehmen eines fadenendes einer spule beim anspinnen |
JPH083073B2 (ja) | 1988-09-12 | 1996-01-17 | 日立化成工業株式会社 | 塗料用樹脂組成物および塗料 |
IT1271277B (it) * | 1994-12-15 | 1997-05-27 | Savio Macchine Tessili Srl | Procedimento per l'attuazione di un ciclo di avvolgimento flessibile e modulante,ed apparecchiatura adatta allo scopo |
DE102009035383A1 (de) * | 2009-07-30 | 2011-02-03 | Oerlikon Textile Gmbh & Co. Kg |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von Arbeitsstellen einer Kreuzspulen herstellenden Textilmaschine |
-
2012
- 2012-11-30 JP JP2012263078A patent/JP2014108846A/ja active Pending
-
2013
- 2013-10-29 EP EP13190733.9A patent/EP2738129B1/en active Active
- 2013-11-21 CN CN201310594231.5A patent/CN10384828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198446A (en) * | 1961-06-19 | 1965-08-03 | Reiners Walter | Device for preventing double threads in automatic coil winding machines |
US3754718A (en) * | 1971-08-30 | 1973-08-28 | Abbott Machine Co | End-finding means for yarn handling apparatus |
CN1899940A (zh) * | 2005-04-27 | 2007-01-24 | 里特捷克有限公司 | 在纺织机械的筒管上搜索纱线末端的方法以及伺服装置 |
CN101074074A (zh) * | 2006-05-15 | 2007-11-21 |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 自动络纱机中的卷取卷装的引线方法和自动络纱机 |
CN101955085A (zh) * | 2009-07-16 | 2011-01-26 | 欧瑞康纺织有限及两合公司 | 用于操作生产交叉卷绕筒子的纺织机的工位的方法和装置 |
CN102730482A (zh) * | 2011-04-13 | 2012-10-17 |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 纱线卷绕机及纱线引出方法 |
WO2015029292A1 (ja) * | 2013-08-29 | 2015-03-05 |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 糸巻取装置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689244A (zh) * | 2017-04-04 | 2018-10-23 |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 纱线卷绕机 |
CN108689244B (zh) * | 2017-04-04 | 2021-06-29 |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 纱线卷绕机 |
CN113044661A (zh) * | 2019-12-27 | 2021-06-29 |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 纱线卷取机 |
CN113044661B (zh) * | 2019-12-27 | 2023-06-30 |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 纱线卷取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738129A2 (en) | 2014-06-04 |
JP2014108846A (ja) | 2014-06-12 |
EP2738129A3 (en) | 2017-11-15 |
EP2738129B1 (en) | 2019-03-27 |
CN103848287B (zh) | 2017-09-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848287A (zh) | 纱线卷取机以及具备纱线卷取机的纤维机械 | |
JP2012218922A (ja) | 糸巻取機及び糸引き出し方法 | |
EP2366650B1 (en) | Yarn winding machine | |
EP2366651B1 (en) | Yarn winding device | |
CN101544319A (zh) | 纱线卷绕机 | |
EP2573231B1 (en) | Spinning machine | |
EP2573235B1 (en) | Spinning machine | |
EP2738127A2 (en) | Yarn winding machine and yarn withdrawal method | |
JP2014218375A (ja) | 綾巻きパッケージを製造する繊維機械の作業箇所を運転する方法および装置 | |
EP2738128B1 (en) | Yarn winding machine | |
CN105270915B (zh) | 纱线卷绕机 | |
CN104129679B (zh) | 纱线卷绕机 | |
CN106048797B (zh) | 纤维机械 | |
CN104555574A (zh) | 纱线卷取机 | |
JP2014040316A (ja) | 糸巻取ユニット及び糸巻取機 | |
JP2014218314A (ja) | 糸巻取機 | |
EP3524556A1 (en) | Air spinning machine and air spinning method | |
EP2853510B1 (en) | Service vehicle of textile machine | |
CN104828646A (zh) | 落纱装置以及具备该落纱装置的纱线卷取机 | |
CN112110281B (zh) | 纱线卷绕装置及包头纱形成方法 | |
EP2862825A1 (en) | Winding device and yarn winding machine including the same | |
JP2011195219A (ja) | 糸巻取機 | |
CN104129680B (zh) | 纱线卷绕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