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hing Special   »   [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3700848B -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正极及电池 - Google Patents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正极及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00848B
CN103700848B CN201210369066.9A CN201210369066A CN103700848B CN 103700848 B CN103700848 B CN 103700848B CN 201210369066 A CN201210369066 A CN 201210369066A CN 103700848 B CN103700848 B CN 10370084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thium
ion batteries
positive electrode
battery
negat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36906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700848A (zh
Inventor
田野
周耀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210369066.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700848B/zh
Publication of CN1037008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008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7008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0084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01M4/364Composites as mix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6Electrodes based on inorganic compounds other than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sulfides, selenides, tellurides, halogenides or LiCoF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5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other than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sulfides, selenides, tellurides, halogenides or LiCoFy; of polyanionic structures, e.g. phosphates, silicates or borates
    • H01M4/5825Oxygenated metallic salts or polyanionic structures, e.g. borates, phosphates, silicates, olivin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含有该正极材料的锂离子电池正极和电池。该正极材料包括磷酸铁锂正极活性材料和磷酸铁,其中,磷酸铁的颗粒一次粒径不低于20微米。通过将大颗粒的磷酸铁与磷酸铁锂正极活性材料混合用于正极材料中时制备的电池本身防过放能力优异,制备的电芯放电至2.0V以后,继续放电接近0V,正极电位曲线的下降趋势趋于平缓,负极电位曲线尚未上升过高(一般不高于1.5V),两电位曲线即接近或相交于0V。不仅可以防止过放,保障单体电芯的安全,而且可以实现低势能或不带电的安全运输。

Description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正极及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用该正极材料制备的锂离子电池正极和电池。
背景技术
与其它化学电源相比,锂离子电池具有许多优异的性能,如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开路电压高、无记忆效应、安全无污染等优点。经过近二十年的飞速发展,锂离子电池已广泛地应用于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等领域。随着全球石油价格的上涨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无论是研究机构还是企业,都把目光关注到电动汽车的开发上。研究者普遍认为锂离子电池是一种应用在电动汽车上的最有潜力的化学电源。和其它移动设备相比,电动汽车对电池的循环寿命、能量密度、电池组一致性以及大电流放电能力等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
电动汽车的电池组是由大量单体电芯串并联组成,电池组中单体电芯的一致性是个巨大的考验,由于电池组内单体电芯的自放电不可能完全一致,导致电芯间SOC不一致,进而在电池组放电或存储过程中有部分单体电芯会发生过放,即电压过低,最危险的时候是接近甚至达到0V,这时负极电位通常会上升到析铜电位(约3.5V),正极电位也易下降到铝溶解的电位(约-1V),析出的铜或者溶解后再次还原的铝会刺破隔膜造成严重的内短路,降低了电池组的寿命,也易造成安全隐患。由此还存在一个电池普遍存在的带电运输问题,即几乎所有电池都是带电运输,也会带来安全问题,对于锂离子电池,即使是放电运输,其电压也较高(如钴酸锂电池放电电压在3.0V左右),仍带有电量,如果电压放至或接近0V,电池易发生过放,引发短路风险,如发生车祸等事故,会造成电池燃烧,甚至爆炸。
特别是现有研究的热点,磷酸铁锂正极活性材料用于正极制备的电池,由于磷酸铁锂正极活性材料的放电平台电位是3.45V左右,这个平台非常平,几乎可以认为是一个平行于X轴的直线,但到了放电末端,其曲线几乎呈90度角直线下滑,这样在放电电压到2.0V以下(一般设置的放电电压限),磷酸铁锂几乎不剩多少容量了,即相同放电电流条件下,放电时间非常之短,负极已基本没有锂可以脱出,以至于负极电位很容易上升达到析铜电位,从而形成铜枝晶,容易刺穿隔膜造成电池短路,产生安全问题,磷酸铁锂作为正极活性材料的过放、短路的机率较大,甚至达到了100%。
为了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能,防止锂离子电池的过放,尽可能避免带电运输,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保护电路对电池予以保护,但是采用保护电路的成本较高,而且采用保护电路并不能延缓或阻止电芯过放至接近0V时出现的安全隐患以及解决0V电压运输问题。因此,需要寻找一种更为合适的防止锂离子电池过放的技术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的锂离子电池防过放方案不够理想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能制备防过放性能优异的锂离子电池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含有该正极材料的锂离子电池正极和电池。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该正极材料包括磷酸铁锂正极活性材料和磷酸铁,其中,磷酸铁的颗粒一次粒径不低于20微米。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该正极包括正极导电基体及附着在正极导电基体上的正极材料,所述正极材料包括上述正极材料。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该锂离子电池包括壳体及密封于壳体内的电极组和电解液,所述电极组包括正极、负极及位于正极和负极之间的隔膜,其中,所述正极为上述锂离子电池正极。
本发明通过将大颗粒的磷酸铁与磷酸铁锂正极活性材料混合用于正极材料中时意外发现其制备的电池本身防过放能力优异,推测原因可能因为大颗粒的磷酸铁极化大,嵌锂比较迟缓,平台比较低,可以延缓正极电位下降,同时,磷酸铁回嵌的锂量能平衡磷酸铁锂放完电后额外提供的锂量,防止负极形成的铜枝晶,特别是电芯放电至2.0V以后,继续放电接近0V,正极电位曲线的下降趋势趋于平缓,负极电位曲线尚未上升过高(一般不高于1.5V),两电位曲线即接近或相交于0V。不仅可以防止过放,保障单体电芯的安全,而且可以实现低势能或不带电的安全运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的锂离子电池三电极充放电电压曲线和正负参比电位曲线(a为电池电压曲线、b为正极-参比电压曲线、c为负极-参比电压曲线)。
图2是本发明对比例1制备的锂离子电池的放电电压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该正极材料包括磷酸铁锂正极活性材料和磷酸铁,所述磷酸铁的颗粒一次粒径不低于20微米。本发明的磷酸铁锂正极活性材料可以是磷酸铁锂、碳包覆的磷酸铁锂复合材料、金属掺杂改性的磷酸铁锂等以磷酸铁锂为主体的各种活性材料。
进一步优选,磷酸铁的颗粒一次粒径为30~50微米,颗粒中值粒径D50=35~45微米,进一步优选为40微米。
优选,相对于100重量份的磷酸铁锂正极活性材料,所述磷酸铁的含量为5-20重量份,进一步优选为8-12重量份。
优选,正极材料还包括含锂添加剂,所述含锂添加剂选自Lix1Niy1Mnz1O2、Lix2M1y2Oz2、硅酸盐系正极活性材料、Lix3M2(WOz3)中的一种或几种,其中,0.8≤x1≤2,0≤y1<1,0≤z1<1;0.8≤x2≤7,0<y2≤5,0<z2≤8;0.8≤x3≤7,2≤z3≤4;M1为Fe、Co、Ni、Mn、Cu、Zn、Ti、V、Al或Mg中的一种或几种;M2为Fe、Co、Ni、Mn、Cu、Zn、Ti、V、Al或Mg中的一种或几种,W为V、Mo、Ti、Nb、Zn、Sn、B、Y、Ge或As中的一种或几种,相对于100重量份的磷酸铁锂正极活性材料,所述含锂添加剂的含量不高于15重量份,即磷酸铁锂正极活性材料中添加有少量特定比例的特殊结构的正极活性材料,此特殊结构的正极活性材料在首次充电后部分结构会失活,相当于在负极中预嵌入一定量的锂,此部分预嵌的锂可以保证在磷酸铁锂放电后继续放电时依然有锂从负极脱出,同时,Lix2M1y2Oz2和Lix3M2(WOz3)在3.2V(磷酸铁锂放电平台)以下仍然有放电平台,还可以缓冲正极电位的下降,且其并非作为正极的主要正极活性材料来使用,而是作为添加剂,利用其结构与磷酸铁锂的相互作用,能改善磷酸铁锂的性能,且不会影响电池的其他性能,能进一步提高电池的性能。
优选,相对于100重量份的磷酸铁锂正极活性材料,所述含锂添加剂的含量为8-10重量份。
优选,含锂添加剂选自Li0.95Ni0.84Mn0.21O2、LiNi0.5Mn0.5O2、Li2NiO2、Li1.01Ni0.85Mn0.15O2、Li1.01Ni0.89Mn0.1O2、Li1.076Ni0.628Mn0.624O2、Li1.2Ni0.2Mn0.6O2、Li3FeO3、Li5FeO4、Li2Mn2O4、Li2MnO3、Li2CuO2、Li2FeSiO4、Li2MnSiO4、Li2CoSiO4、Li2NiSiO4、LiFeBO3、Li1.2NiVO4、LiFeMoO4、LiCoTiO4或LiMnSnO4中的一种或几种,进一步提高电池的性能。
优选,正极材料还包括碳,所述碳的比表面积不小于50m2/g,进一步优选为200~600m2/g,利用此特殊比表面的碳在磷酸铁锂正极活性材料的应用中能够发生电容效应延缓正极电位下降;碳能因电容效应吸附锂,其吸附的锂量能平衡磷酸铁锂放完电后额外提供的锂,进一步提高电池的性能。
优选,相对于100重量份的磷酸铁锂正极活性材料,所述碳的含量为5-15重量份,进一步优选为8-10重量份。
磷酸铁锂本发明没有限制,本发明的改进之处在于通过添加大颗粒的磷酸铁与磷酸铁锂相互作用,应用于电池,在电池充放电时能防止过放,一般对于各种磷酸铁锂即可实现本发明,磷酸铁锂正极活性材料可以商购,本发明为了提高电池的性能,优选,颗粒一次粒径不高于10微米,进一步优选为0.1~2微米。
本发明同时提供给了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该正极包括正极导电基体及附着在正极导电基体上的正极材料,其中,正极材料包括上述正极材料。
其中,正极导电基体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正极导电基体,例如可以选自铝箔、铜箔或各种冲孔钢带。
附着可以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各种附着方法,例如喷涂、涂覆等,一般可以通过将正极材料制得正极浆料后在拉浆等涂覆在正极导电基体上。涂覆的正极浆料除含有本发明的上述正极材料外,一般还包括提高正极材料导电性的导电剂、将正极浆料粘结在正极导电基体上的粘结剂及分散用的溶剂等,也可含有其他功能性添加剂等,即正极材料中一般还含有导电剂、粘结剂等。上述的导电剂、粘结剂及溶剂等可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各种物质,磷酸铁锂、导电剂、粘结剂及溶剂的比例本发明也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电池电极正极材料、粘结剂的组成及所要制备的正极材料的拉浆涂布的粘度和可操作性的要求对物质浓度进行灵活调整,方式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本发明的改进之处在于正极材料,正极的制备可以采用本领域熟知的各种技术,例如,将正极浆料涂覆在正极导电基体的表面,后干燥、压延等,其中,干燥,压延的步骤,与现有技术一样,即干燥通常在真空条件下在50-160℃,优选80-150℃下进行,干燥后分散剂在极片中可存在也可不存在。压延可以采用本领域常用的压延条件,比如0.5-3.0兆帕。正极的制备还可以包含其他步骤,例如,后处理的裁片,裁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压延完成后,按照所制备电池要求的正极尺寸进行裁切,得到正极极片。
本发明同时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该电池包括壳体及密封于壳体内的电极组和电解液,所述电极组包括正极、负极及位于正极和负极之间的隔膜,其中,所述正极为上述锂离子电池正极。本发明的改进之处在于锂离子电池正极,对锂离子电池的其它组成和结构没有特别的限制。
当正极材料包括含锂添加剂,所述含锂添加剂选自Lix1Niy1Mnz1O2、Lix2M1y2Oz2、硅酸盐系正极活性材料或Lix3M2(WOz3)中的一种或几种,其中,0.8≤x1≤2,0≤y1<1,0≤z1<1;0.8≤x2≤7,0<y2≤5,0<z2≤8;0.8≤x3≤7,2≤z3≤4;M1为Fe、Co、Ni、Mn、Cu、Zn、Ti、V、Al或Mg中的一种或几种;M2为Fe、Co、Ni、Mn、Cu、Zn、Ti、V、Al或Mg中的一种或几种,W为V、Mo、Ti、Nb、Zn、Sn、B、Y、Ge或As中的一种或几种时,优选,(所述磷酸铁锂的首次充电容量+所述含锂添加剂的预充容量)*安全系数=负极的首次充电容量,其中,安全系数大于等于0.8小于等于1.4。
其中,负极包括负极导电基体及附着在负极导电基体上的负极材料,负极导电基体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的各种负极导电基体,如冲压金属、金属箔、网状金属和泡沫状金属,优选铜箔。
所述负极材料包括负极活性材料,优选,负极活性材料为石墨。负极材料通常还可包括负极粘结剂等。负极粘结剂的种类和含量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例如含氟树脂和聚烯烃化合物如聚偏二氟乙烯(PVDF)、聚四氟乙烯(PTFE)、丁苯橡胶(SBR)和羧甲基纤维素钠(CMC)中的一种或几种;一般来说,根据所用粘结剂种类的不同,相对于100重量份的负极活性物质,负极粘结剂的含量为0.005-8重量份,优选为0.008-5重量份。负极的制备方法与正极的制备方法类似,在此不再详述。
优选,负极材料还包括锂和/或锂合金,相对于100重量份的石墨,所述锂和/或锂合金的含量不高于10重量份能作为预充容量,进一步优化防过放性能。
优选,负极材料还包括钛酸锂,相对于100重量份的石墨,所述钛酸锂的含量为5-20重量份,进一步优化电池的性能,不仅能利用钛酸锂的优异性能,而且相互作用提高了含有钛酸锂材料的电池的高温性能,提高了电池的综合性能。
其中,隔膜可以选自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锂离子电池中所用的各种隔膜,例如聚烯烃微多孔膜(PP)、聚乙烯毡(PE)、玻璃纤维毡或超细玻璃纤维纸或PP/PE/PP。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隔膜为PP/PE/PP。
电解液含有锂盐和非水溶剂,锂盐可以为六氟磷酸锂、四氟硼酸锂、六氟砷酸锂、高氯酸锂、三氟甲基磺酸锂、全氟丁基磺酸锂、铝酸锂、氯铝酸锂、氟代磺酰亚胺锂、氯化锂和碘化锂中的一种或几种;非水溶剂可以为γ-丁内酯、碳酸甲乙酯、碳酸甲丙酯、碳酸二丙酯、酸酐、N-甲基吡咯烷酮、N-甲基甲酰胺、N-甲基乙酰胺、乙腈、N,N-二甲基甲酰胺、环丁砜、二甲亚砜、亚硫酸二甲酯以及其它含氟、含硫或含不饱和键的环状有机酯中的一种或几种。锂盐在电解液中的浓度可以为0.3-4摩尔/升,优选为0.5-2摩尔/升。
本发明提供的锂离子电池的制备方法可以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公知的方法,一般来说,该方法包括将正极、负极和位于正极与负极之间的隔膜依次卷绕形成极芯,将极芯置入电池壳中,加入电解液,然后密封,其中,卷绕和密封的方法为本领域人员所公知。电解液的用量为常规用量。
除非特别说明,本发明所述各种溶剂和试剂均为市售分析纯试剂。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述。
实施例1
(1)正极的制备:
将80g最大粒径4微米的磷酸铁锂(D50=0.5微米),10gLi1.01Ni0.89Mn0.1O2,10g最小粒径30微米的磷酸铁(D50=40微米),4g聚偏氟乙烯(PVDF),5g的导电剂SP(超级导电炭黑),0.5g的分散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120g的N-甲基吡咯烷酮加入到真空搅拌机中搅拌形成均匀的正极浆料。将该正极浆料均匀涂布在厚度16微米的铝箔的两侧,然后150℃下烘干,再经辊压、裁切得到尺寸453*40毫米的正极片。
(2)负极的制备:
将50g的天然石墨,1g的粘结剂丁苯橡胶乳(SBR),0.5g的粘结剂羧甲基纤维素(CMC),125g的去离子水加入到真空搅拌机中搅拌形成均匀的负极浆料。将该负极浆料均匀地涂布在厚度为12微米的铜箔的两侧,然后在90℃下烘干。再经辊压、裁切,制得尺寸为455*41毫米的负极片。
(3)电池的制备:
分别将上述的正、负极与聚丙烯膜卷绕成一个方型锂离子电池的极芯,随后将LiBF4按1摩尔/升的浓度溶解在EC/EMC/DEC=1:1:1的混合溶剂中形成非水电解液,将该电解液以3.8g/Ah的量注入电池铝壳中,密封,化成,制成锂离子电池。
实施例2
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和步骤制备正极、负极和电池,不同的是正极浆料的配置:将84g磷酸铁锂,5gLi1.076Ni0.628Mn0.624O2,3克Li2Mn2O4,10g最小粒径30微米的磷酸铁,4g聚偏氟乙烯(PVDF),5g的导电剂SP,0.5g的分散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120g的N-甲基吡咯烷酮加入到真空搅拌机中搅拌形成均匀的正极浆料。
实施例3
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和步骤制备正极、负极和电池,不同的是正极浆料的配置:将87g磷酸铁锂,3g的Li0.95Ni0.84Mn0.21O2,3克Li5FeO4,7克的最小粒径为30微米的磷酸铁,4g聚偏氟乙烯(PVDF),5g的导电剂SP,0.5g的分散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120g的N-甲基吡咯烷酮加入到真空搅拌机中搅拌形成均匀的正极浆料。
实施例4
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和步骤制备正极、负极和电池,不同的是正极浆料的配置:将90g磷酸铁锂,5g的Li2MnSiO4,7克的最小粒径为30微米的磷酸铁,4g聚偏氟乙烯(PVDF),5g的导电剂SP,0.5g的分散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120g的N-甲基吡咯烷酮加入到真空搅拌机中搅拌形成均匀的正极浆料。
实施例5
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和步骤制备正极、负极和电池,不同的是正极浆料的配置:将90g磷酸铁锂,5g的Li2MnSiO4,7克的最小粒径为30微米的磷酸铁,5克比表面积为120m2/g的碳材料,4g聚偏氟乙烯(PVDF),5g的导电剂SP,0.5g的分散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120g的N-甲基吡咯烷酮加入到真空搅拌机中搅拌形成均匀的正极浆料。
实施例6
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和步骤制备正极、负极和电池,不同的是正极浆料的配置:将90g磷酸铁锂,5g的Li2FeSiO4,7克的最小粒径为30微米的磷酸铁,7克比表面积为1200m2/g的碳材料,4g聚偏氟乙烯(PVDF),5g的导电剂SP,0.5g的分散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120g的N-甲基吡咯烷酮加入到真空搅拌机中搅拌形成均匀的正极浆料。
实施例7
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和步骤制备正极、负极和电池,不同的是正极浆料的配置:将90g磷酸铁锂,5g的Li2FeSiO4,7克的最小粒径为30微米的磷酸铁,8克比表面积为300m2/g的碳材料,4g聚偏氟乙烯(PVDF),5g的导电剂SP,0.5g的分散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120g的N-甲基吡咯烷酮加入到真空搅拌机中搅拌形成均匀的正极浆料。
实施例8
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和步骤制备正极、负极和电池,不同的是正极浆料的配置:将90g磷酸铁锂,10克的最小粒径为30微米的磷酸铁,4g聚偏氟乙烯(PVDF),5g的导电剂SP,0.5g的分散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120g的N-甲基吡咯烷酮加入到真空搅拌机中搅拌形成均匀的正极浆料;负极浆料的配置:将50g的天然石墨,0.025克的锂,1g的粘结剂丁苯橡胶乳(SBR),0.5g的粘结剂羧甲基纤维素(CMC),125g的去离子水加入到真空搅拌机中搅拌形成均匀的负极浆料。
实施例9
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和步骤制备正极、负极和电池,不同的是负极浆料的配置:将46g的天然石墨,4g的钛酸锂,1g的粘结剂丁苯橡胶乳(SBR),0.5g的粘结剂羧甲基纤维素(CMC),125g的去离子水加入到真空搅拌机中搅拌形成均匀的负极浆料。
对比例1
(1)正极的制备:
将100g的磷酸铁锂,4g的聚偏氟乙烯(PVDF),5g的导电剂SP,0.5g的分散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120g的N-甲基吡咯烷酮加入到真空搅拌机中搅拌形成均匀的正极材料。将该正极材料均匀涂布在厚度20微米的铝箔的两侧,然后150℃下烘干。再经辊压、裁切得到尺寸453*40毫米的正极片。
(2)负极的制备:
将50g的天然石墨,1g的粘结剂丁苯橡胶乳(SBR),0.5g的粘结剂羧甲基纤维素(CMC),125g的去离子水加入到真空搅拌机中搅拌形成均匀的负极材料。将该负极材料均匀地涂布在厚度为12微米的铜箔的两侧,然后在90℃下烘干。再经辊压、裁切制得尺寸为455*41毫米的负极片。
(3)电池的制备:
分别将上述的正、负极与聚丙烯膜卷绕成一个方型锂离子电池的极芯,随后将LiPF6按1摩尔/升的浓度溶解在EC/EMC/DEC=1:1:1的混合溶剂中形成非水电解液,将该电解液以3.8g/Ah的量注入电池铝壳中,密封,化成,制成锂离子电池。
电化学性能测试:
将实施例1-9及对比例1制备的电池置于新威尔-3000型电化学性能测试仪上,分别以0.1C充电至4.3V(实施例1~9)或3.6V(对比例1),搁置10分钟,后以0.1C放电至2.0V。然后将该电池制备成三电极,以0.5C充电至3.6V,搁置10分钟,后以0.5C放电至2.0V,不间断,再以0.5C继续放电到0V。测得电池在2.0-0V的放电容量及电池在2.0V以上时的放电容量,将电池在2.0-0V下的放电容量所占2.0V以上时的放电容量的比例值记录于表1中。同时,将电池放电到0V时,电池负极的电位值记录于表1中。实施例1绘制的三电极电压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1,对比例1绘制电压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如图2。
表1
实施例 2.0V~0V的放电容量/2.0V以上的放电容量(%) 电池放电到0V时,电池负极的电位(V)
实施例1 17 1.18
实施例2 23 0.96
实施例3 20 1.04
实施例4 22 0.93
实施例5 25 0.65
实施例6 23 1.00
实施例7 25 0.67
实施例8 16 0.8
实施例9 18 1.5
对比例1 0.8 2.4
由表1中数据可以看出,实施例1-9的电池在2.0-0V条件下的放电容量相对于电池在2.0V以上条件下的放电容量,所占比例是较高的,而对比例1在2.0-0V条件下所能放出的容量是非常低的,说明实施例1-9的电池在过放条件下能够稳定负极电位,使负极电位不至于快速升到析铜电位,导致短路,从而起到防止或延缓过放的作用,电池在过放情况下的安全性能明显得到提高。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6)

1.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其特征在于,该正极材料包括磷酸铁锂正极活性材料和磷酸铁,所述磷酸铁的颗粒一次粒径不低于20微米;相对于100重量份的磷酸铁锂正极活性材料,所述磷酸铁的含量为5-20重量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磷酸铁的颗粒一次粒径为30~50微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其特征在于,相对于100重量份的磷酸铁锂正极活性材料,所述磷酸铁的含量为8-12重量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材料还包括含锂添加剂,所述含锂添加剂选自Lix2M1y2Oz2、硅酸盐系正极活性材料或Lix3M2(WOz3)中的一种或几种,其中,0.8≤x2≤7,0<y2≤5,0<z2≤8;0.8≤x3≤7,2≤z3≤4;M1为Fe、Co、Ni、Mn、Cu、Zn、Ti、V、Al或Mg中的一种或几种;M2为Fe、Co、Ni、Mn、Cu、Zn、Ti、V、Al或Mg中的一种或几种,W为V、Mo、Ti、Nb、Zn、Sn、B、Y、Ge或As中的一种或几种,相对于100重量份的磷酸铁锂正极活性材料,所述含锂添加剂的含量不高于15重量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其特征在于,相对于100重量份的磷酸铁锂正极活性材料,所述含锂添加剂的含量为8-10重量份。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含锂添加剂选自Lix1Niy1Mnz1O2,其中,0.8≤x1≤2,0≤y1<1,0≤z1<1。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含锂添加剂选自Li0.95Ni0.84Mn0.21O2、LiNi0.5Mn0.5O2、Li2NiO2、Li1.01Ni0.85Mn0.15O2、Li1.01Ni0.89Mn0.1O2、Li1.076Ni0.628Mn0.624O2、Li1.2Ni0.2Mn0.6O2、Li3FeO3、Li5FeO4、Li2Mn2O4、Li2MnO3、Li2CuO2、Li2FeSiO4、Li2MnSiO4、Li2CoSiO4、Li2NiSiO4、LiFeBO3、Li1.2NiVO4、LiFeMoO4、LiCoTiO4或LiMnSnO4中的一种或几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材料还包括碳,所述碳的比表面积不小于50m2/g。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其特征在于,相对于100重量份的磷酸铁锂正极活性材料,所述碳的含量为5-15重量份;所述碳的比表面积为200~600m2/g。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磷酸铁锂正极活性材料的颗粒一次粒径不高于10微米。
11.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包括正极导电基体及附着在正极导电基体上的正极材料,所述正极材料包括权利要求1-10任意一项所述的正极材料。
12.一种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及密封于壳体内的电极组和电解液,所述电极组包括正极、负极及位于正极和负极之间的隔膜,其中,所述正极为权利要求1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正极。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材料包括含锂添加剂,所述含锂添加剂选自Lix2M1y2Oz2、硅酸盐系正极活性材料或Lix3M2(WOz3)中的一种或几种,其中,0.8≤x2≤7,0<y2≤5,0<z2≤8;0.8≤x3≤7,2≤z3≤4;M1为Fe、Co、Ni、Mn、Cu、Zn、Ti、V、Al或Mg中的一种或几种;M2为Fe、Co、Ni、Mn、Cu、Zn、Ti、V、Al或Mg中的一种或几种,W为V、Mo、Ti、Nb、Zn、Sn、B、Y、Ge或As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磷酸铁锂正极活性材料的首次充电容量+所述含锂添加剂的预充容量)×安全系数=负极的首次充电容量,其中,安全系数大于等于0.8小于等于1.4。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包括负极导电基体及附着在负极导电基体上的负极材料,所述负极材料包括负极活性材料,所述负极活性材料为石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材料还包括锂和/或锂合金,相对于100重量份的石墨,所述锂和/或锂合金的含量不高于10重量份。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材料还包括钛酸锂,相对于100重量份的石墨,所述钛酸锂的含量为5-20重量份。
CN201210369066.9A 2012-09-27 2012-09-27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正极及电池 Active CN10370084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369066.9A CN103700848B (zh) 2012-09-27 2012-09-27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正极及电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369066.9A CN103700848B (zh) 2012-09-27 2012-09-27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正极及电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00848A CN103700848A (zh) 2014-04-02
CN103700848B true CN103700848B (zh) 2016-04-13

Family

ID=503623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369066.9A Active CN103700848B (zh) 2012-09-27 2012-09-27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正极及电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70084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22372B2 (ja) * 2014-09-26 2017-11-01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正極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CN107680818A (zh) * 2017-08-15 2018-02-09 宁波中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富锂锂离子电容器
CN108717977B (zh) * 2018-05-29 2021-10-08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具有优良零伏存储性能的锂离子电池
CN109473668A (zh) * 2018-10-26 2019-03-15 溧阳天目先导电池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改性预锂化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电池
CN109817927B (zh) * 2019-01-25 2022-03-25 安徽益佳通电池有限公司 可提高soc估算精度的锂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45447B2 (ja) * 2005-09-15 2010-04-07 株式会社東芝 非水電解質電池および電池パック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morphous Hydrated FePO4 and Its Electrode Performance in Lithium Batteries.;Pier Paolo Prosini et al.;《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20020130;第149卷(第3期);第A297-A301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00848A (zh) 2014-04-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00860B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
CN106384808B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片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JP6156939B2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CN102544586B (zh) 锂离子电池制备方法及锂离子电池
CN108428867A (zh) 快充型锂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hen et al. Perchlorate based “oversaturated gel electrolyte” for an aqueous rechargeable hybrid Zn–Li battery
CN105470519A (zh) 一种高电压高体积能量密度低温型锂离子电池
CN102694201A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
CN102969473A (zh) 有机/无机复合多孔薄膜及使用此薄膜的电化学储能装置
JP2007207675A (ja) イオン性液体を用いた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CN106602129B (zh) 一种多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01425580A (zh) 锂离子电池负极活性物质及其制备方法以及负极和电池
TW201125186A (en) Non-aqueous electrolytic solution for power storage device, and power storage device
JP2022125249A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キャパシタ
CN103367791B (zh) 一种新型锂离子电池
CN101212070A (zh) 一种叠片式锂离子二次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01154730A (zh)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和含有该材料的正极和锂离子电池
CN103700848B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正极及电池
CN103855401A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含有该极片的锂离子电池
US11824187B2 (en) Electrode active substance, method for producing electrode active substance, and all-solid battery using electrode active substance
CN104835652A (zh) 锂超级电容电池用嵌锂负极片及制备方法、锂超级电容电池
CN103700880B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
Bhargav et al. A graphite-polysulfide full cell with DME-based electrolyte
CN102496746B (zh) 一种水溶液锂离子电池
CN109888384A (zh) 电解液和含有电解液的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