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61863B -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 Google Patents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361863B CN103361863B CN201310109091.8A CN201310109091A CN103361863B CN 103361863 B CN103361863 B CN 103361863B CN 201310109091 A CN201310109091 A CN 201310109091A CN 103361863 B CN103361863 B CN 10336186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il
- knitted fabric
- loop
- bar
- knit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10—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 D04B1/12—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read material
- D04B1/126—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read material with colour pattern, e.g. intarsia fabrics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7/00—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 D04B7/30—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22—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403/00—Details of fabric structure established in the fabric forming process
- D10B2403/02—Cross-sectional featur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编织使在编织宽度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线圈向相互接近的方向靠近的凸状针织组织。从在横机的一方的针床(FB)上钩挂有线圈A0和线圈Z0并在另一方的针床(BB)上的线圈A0和线圈Z0之间的位置钩挂有线圈P0的状态起,进行工序α和工序β。在工序α中,形成为使线圈P0相比线圈A0位于左方的状态,连续编织线圈A1、线圈P1。在工序β中,形成为使线圈P1相比线圈Z0位于右方的状态,连续编织线圈P2、线圈Z1。通过进行工序α、工序β,使线圈A1和线圈Z1向编织宽度方向上的相互接近的方向靠近,而形成在针织物的厚度方向上以凸状鼓起的凸状针织组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凸状针织组织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通过该编织方法得到的针织物,所述凸状针织组织通过使在编织宽度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线圈向相互接近的方向靠近并向针织物的正面突出而形成。尤其是涉及通过使构成凸状针织组织中的一方的线圈的针织纱的种类和构成另一方的线圈的针织纱的种类不同而在从左方观察针织物时和在从右方观察针织物时观察结果不同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通过该编织方法得到的针织物。
背景技术
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技术:通过使用了钩针的手工编织,在阿富汗手结针织物的正面形成变低成凹状的低域部和变高成凸状的高域部,通过在该低域部和高域部使颜色不同,而编织色彩根据观察角度复杂地变化的阿富汗手结针织物。该色彩的变化通过低域部根据观察阿富汗手结针织物的角度而看不到来产生。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用新型登录第3159219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利用横机编织根据观察角度而外观上存在差异的针织物的技术迄今为止尚未提出。因此,本发明人研究了能够编织凸状针织组织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所述凸状针织组织通过使在编织宽度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线圈向相互接近的方向靠近并向针织物的正面突出而形成。这是由于,如果能在针织物上编织凸状针织组织,则通过使构成该凸状针织组织中的一方的线圈的针织纱与构成另一方的线圈的针织纱不同,可认为形成了从左右观察时的外观存在差异的针织物。
本发明鉴于上述状况而创立,其目的是提供一种编织凸状针织组织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所述凸状针织组织通过使在编织宽度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线圈向相互接近的方向靠近并向针织物的正面侧突出而形成。
本发明涉及使用横机编织针织物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所述横机至少具备前后一对针床,且前后任一个针床能够向左右横移。该本发明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的特征在于,从在一方的针床上朝向右方依次钩挂有线圈A0和线圈Z0,且在另一方的针床上的线圈A0和线圈Z0之间的位置钩挂有线圈P0的状态起,进行下面的工序α、工序β。
[工序α]…形成为使线圈P0的位置相比线圈A0位于左方的状态,连续进行编织与线圈A0接续的新线圈A1的步骤和编织与线圈P0接续的新线圈P1的步骤。线圈P1也可以是集圈。
[工序β]…形成为使线圈P1的位置相比线圈Z0位于右方的状态,连续进行编织与线圈Z0接续的新线圈Z1的步骤和编织与线圈P1接续的新线圈P2的步骤。线圈P2也可以是集圈。
通过进行上述工序α、工序β,使线圈A1和线圈Z1向编织宽度方向上的相互接近的方向靠近,能够形成在针织物的厚度方向上以凸状鼓起的凸状针织组织。
此外,上述工序α和工序β能够调换,在先进行工序β的情况下,将工序β中的线圈P1及线圈P2分别换成线圈P0及线圈P1,将工序α中的线圈P0及线圈P1分别换成线圈P1及线圈P2(参照以下)。
[工序β]…形成为使线圈P0的位置相比线圈Z0位于右方的状态,连续进行编织与线圈Z0接续的新线圈Z1的步骤和编织与线圈P0接续的新线圈P1的步骤。
[工序α]…形成为使线圈P1的位置相比线圈A0位于左方的状态,连续进行编织与线圈A0接续的新线圈A1的步骤和编织与线圈P1接续的新线圈P2的步骤。
作为本发明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的一方式,可举出如下方式:以钩挂于一方的针床的线圈A0和线圈Z0、及钩挂于另一方的针床的线圈P0和线圈Q0为一个单位的单元在编织宽度方向上排列两个以上,且从上述线圈Q0相比线圈P0位于右方的位置且相比线圈Z0位于左方的位置的状态起进行工序α和工序β。该情况下,在工序β中,形成为使线圈Q0相比线圈Z0位于右方的状态,接续线圈Q0而新编织线圈P2(此外,在该构成中即使先进行工序β的情况下也不进行线圈的调换;参照实施方式2)。由此,能够使右方的单元的线圈A1和左方的单元的线圈Z1向编织宽度方向上的相互接近的方向靠近,形成在针织物的厚度方向上以凸状鼓起的凸状针织组织。
作为本发明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的一方式,能够举出如下方式:使编织线圈A1和线圈P1的针织纱和编织线圈Z1和线圈P2的针织纱为不同种类的针织纱。当然,也可以使编织线圈A1和线圈P1的针织纱与编织线圈Z1和线圈P2的针织纱为相同种类的针织纱。
作为本发明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的一方式,可举出在针织物的整个面上形成上述凸状针织组织的方式。
另一方面,本发明针织物是使用至少具备前后一对针床且前后任一个针床能够向左右横移的横机而编织成的针织物,具备凸状针织组织,所述凸状针织组织通过使在编织宽度方向上相邻的左方线圈和右方线圈向编织宽度方向上的相互接近的方向靠近而形成。左方线圈通过使从该左方线圈延伸而与配置于针织物的里侧的线圈连接的两根连接纱的长度不同,而以纵行方向为轴顺时针旋转。右方线圈通过使从该右方线圈延伸而与配置于针织物的里侧的线圈连接的两根连接纱的长度不同,而以纵行方向为轴逆时针旋转。并且,这些左方线圈和右方线圈以背靠背的状态相互倚靠,凸状针织组织中的左方线圈和右方线圈的边界侧的部分向针织物的正面侧突出。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针织物的编织方法,能够编织具有使线圈A1和线圈Z1向相互接近的方向靠近而向针织物的正面突出的凸状针织组织的本发明针织物。该凸状针织组织中,通过使构成线圈A1的针织纱和构成线圈Z1的针织纱为不同种类的针织纱(例如不同颜色的针织纱、材质不同的针织纱、粗细不同的针织纱),能够使从左方观察针织物时的外观和从右方观察针织物时的外观不同。
在此处,上述凸状针织组织是以使针织物的从左方的外观和针织物的从右方的外观不同为目的而发明的,是具有迄今没有的新结构的针织组织。因此,即使不使构成凸状针织组织的线圈A1的针织纱和线圈Z1的针织纱的种类不同,凸状针织组织也起到基于该新结构的视觉上的效果。
本发明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中通过在针织物的整个面上形成凸状针织组织,能够在针织物的整个面上起到凸状针织组织的效果。特别是通过使构成凸状针织组织的线圈A1的针织纱的颜色和线圈Z1的针织纱的颜色不同,能够编织根据观察角度而颜色变化的闪光色(吉丁虫色)的针织物。
在工序α、工序β的开始时存在线圈Q0,在工序β中接续线圈Q0新编织线圈P2的情况下,与不使用线圈Q0的情况相比,能够形成为厚的凸状针织组织。反言之,在不使用线圈Q0的情况下,与使用线圈Q0的情况相比,针织物的里侧(凸状针织组织突出一侧的相反侧)的编织宽度方向的线圈数少,因此能够形成为薄的凸状针织组织。
附图说明
图1中,(A)是表示从左方观察实施方式所示的针织物看到的照片的图,(B)是表示从右方观察该针织物看到的照片的图。
图2是表示图1的针织物上具备的凸状针织组织的放大照片的图。
图3是概略地表示实施方式1所示的凸状针织组织的编织步骤的编织工序图。
图4是利用实施方式1编织的凸状针织组织的简易线圈图。
图5是概略地表示实施方式2所示的凸状针织组织的编织步骤的编织工序图。
图6是利用实施方式2编织的凸状针织组织的简易线圈图。
【标号说明】
1凸状针织组织
2左方线圈
3右方线圈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的实施方式。实施方式中,说明使用了两针床横机的编织例,该两针床横机具备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在前后方向上相互对置的前针床(以下记为FB)和后针床(以下记为BB),且BB能够沿左右横移。当然,使用的横机不限于两针床横机,也可以是四针床横机。
<实施方式1>
实施方式1中,说明编织如下针织物的例子:如图1(A)所示从左方观察针织物时字母浮出而能看到,如图1(B)所示从右方观察针织物时数字浮出而能看到。形成这种针织物的话,需要在针织物的正面形成特殊的针织组织。
在图1的针织物的正面上,如图2的放大照片所示,通过使相邻的两个线圈(设为左方线圈2、右方线圈3)向相互接近的方向靠近而形成的凸状针织组织1在针织物的纵行方向和线圈横列方向上连续设有多个。凸状针织组织1的左方线圈2以纵行方向为轴而顺时针转,右方线圈3以纵行方向为轴而逆时针转,二者以这样旋转的状态相互倚靠,两线圈2、3的边界侧的部分向针织物的正面突出。若观察该凸状针织组织1的横截面,则以大致三角形状向针织物的正面侧鼓起。因此,若从左方观察该凸状针织组织1则左方线圈2能看到的比例比右方线圈3高,若从右方观察则右方线圈3能看到的比例比左方线圈2高。即,若在针织物中局部地改变左方线圈2和右方线圈3的颜色,则能够编织图1所示的从左右观察时看到的花纹不同的针织物。
接着,基于图3的编织工序图说明上述凸状针织组织1的编织步骤。图3中的“字母+数字”表示编织工序的编号,横线表示前针床(以下记为FB)和后针床(以下记为BB),〇表示钩挂于FB、BB的线圈,●表示新形成的线圈。此外,对于针床上设置的织针省略图示。
图3的S1中,表示在FB上以朝向右方的顺序钩挂有线圈A0和线圈Z0,在BB中的线圈A0和线圈Z0之间钩挂有线圈P0的状态。该S1中,在纸面上,以线圈A0、Z0、P0为一个单位的单元在编织宽度方向上排列有3个单元。
S2中,使BB向左方横移,形成为使线圈P0相比线圈A0位于左方的状态(相当于工序α的前半部分)。而且,S2中,连续进行编织与线圈A0接续的新线圈A1的步骤和编织与线圈P0接续的新线圈P1的步骤(相当于工序α的后半部分)。通过该S2,线圈A1沿线圈A0的纵行方向连续编织,线圈P1沿线圈P0的纵行方向连续编织。此时,向FB和BB供给针织纱的给纱口的移动方向并未限定。例如,在进行S2时,若给纱口相比线圈A0和线圈P0位于左方(右方),则使给纱口向右方(左方)移动,编织线圈P1(线圈A1)后,可以接着编织线圈A1(线圈P1)。此外,线圈P1也可以是集圈。设线圈P1为集圈的情况下,直到下一个集圈编织为止利用与集圈的针织纱不同的针织纱对线圈P1进行成圈,将集圈固定。
S3中,使BB向右方横移,形成为使线圈P1相比线圈Z0位于右方的状态(相当于工序β的前半部分)。进而在S3中,连续进行编织与线圈Z0接续的新线圈Z1的步骤和编织与线圈P1接续的新线圈P2的步骤(相当于工序β)。通过该S3,线圈P2沿线圈P1的纵行方向连续编织,线圈Z1沿线圈Z0的纵行方向连续编织。该工序β中的给纱口的移动方向也未限定。S3中的给纱口的移动方向仅根据在进行S3时给纱口相比线圈P1和线圈Z0位于左方还是右方而决定。此外,线圈P2也可以是集圈。设线圈P2为集圈时,也直到下一个集圈编织为止对该集圈进行成圈,将集圈固定。
以后,反复进行S2、S3,形成凸状针织组织的纵行方向上接续的下一个凸状针织组织。在此处,从第n次(n为1以上的自然数)的S3转移到第n+1次的S2的过程中,S3中的线圈A1、Z1、P2的配置成为与S1中的线圈A0、Z0、P0相同的状态(参照S3’)。即,第n次的线圈A1、Z1、P2能够看作是第n+1次的线圈A0、Z0、P0。
基于图4说明通过上述S3形成的线圈A1、Z1、P2在针织物中实际成为何种状态。图4是简易地表示针织物的横截面上的线圈的状态的线圈图。图4中,将线圈变形而表示,以能看清线圈的变形状态和线圈间的连接纱的连接,忽略针织纱的上下关系等。
如图4所示,一个单元的线圈A1利用连接纱与同一单元的线圈P1和纸面右邻的其他单元的线圈P1连接,前者的连接纱比后者的连接纱短。其结果是,线圈A1以纵行方向为轴顺时针转,并向线圈Z1侧靠近。另一方面,一个单元内的线圈Z1利用针织纱与同一单元的线圈P2和纸面左邻的其他单元的线圈P2连接,前者的连接纱比后者的连接纱短。其结果是,线圈Z1以纵行方向为轴逆时针转,并向线圈A1一侧靠近。这些线圈A1(左方线圈2)和线圈Z1(右方线圈3)相互向相反方向旋转,因此以背靠背的状态相互倚靠。其结果是,由两线圈A1、Z1构成的凸状针织组织1向针织物的正面侧突出。
在反复进行以上说明的编织工序时,在形成针织物中的花纹时,通过使编织线圈A1、线圈P1的针织纱的颜色与编织线圈Z1、线圈P2的针织纱的颜色不同,而能够编织图1所示的针织物。该针织物从图1(A)、(B)可知,根据观察角度而外观不同。而且,该针织物具有沿针织物的纵行方向排列的线状的隆起,因此具备基于该隆起的独特的外观。另外,凸状针织组织1使用前后的针床而编织,向针织物的正面侧突出,因此虽然本实施方式的针织物具有厚度,但是具有高的柔软性。
<实施方式2>
实施方式2中,基于图5说明进行工序α、工序β之前的线圈的配置状态与实施方式1不同,且比工序α先进行工序β的针织物的编织步骤。此外,图5的观察方法与图3相同。
T1中,表示在FB上钩挂有线圈A0和线圈Z0,在BB上钩挂有线圈P0和线圈Q0的状态。BB的线圈Q0配置成在编织宽度方向上相比线圈P0靠右方且相比线圈Z0靠左方。在该T1中,在纸面上,以线圈A0、Z0、P0、Q0为一个单位的单元在编织宽度方向上排列2个单元。
T2中,使BB向右方横移,形成为使线圈Q0相比线圈Z0位于右方的状态,连续编织线圈Z0的纵行方向上连续的线圈Z1和线圈Q0的纵行方向上连续的线圈P2(相当于工序β)。线圈P2也可以是集圈。
T3中,使BB向左方横移,形成为使线圈P0相比线圈A0位于左方的状态,连续编织线圈A0的纵行方向上连续的线圈A1和线圈P0的纵行方向上连续的线圈P1(相当于工序α)。线圈P1也可以是集圈。
以后,反复进行T2、T3,形成凸状针织组织的纵行方向上接续的下一个凸状针织组织。在此处,在从第n次的T3向第n+1次的T2转移的过程中,T3中的线圈A1、Z1、P1、P2的配置成为与T1中的线圈A0、Z0、P0、Q0相同的状态(参照T3’)。即,第n次的线圈A1、Z1、P1、P2能够看作是第n+1次的线圈A0、Z0、P0、Q0。
基于图6说明在上述T3中形成的线圈A1、Z1、P1、P2在针织物中实际成为何种状况。此外,图6的观察方法与图4相同。
如图6所示,位于纸面右方的单元内的线圈A1利用连接纱与同一单元的线圈P1和纸面左邻的其他单元的线圈P1连接,前者的连接纱比后者的连接纱短。其结果是,右方的单元的线圈A1以纵行方向为轴逆时针转,并向左方的单元的线圈Z1侧靠近。另一方面,位于纸面左方的单元内的线圈Z1利用连接纱与同一单元的线圈P2和纸面右邻的其他单元的线圈P2连接,前者的连接纱比后者的连接纱短。其结果是,线圈Z1以纵行方向为轴顺时针转,并向右方的单元的线圈A1侧靠近。这些线圈Z1(左方线圈2)和线圈A1(右方线圈3)相互向相反方向旋转,因此以背靠背的状态相互倚靠。其结果是,由两线圈A1、Z1构成的凸状针织组织1向针织物的正面侧突出。
根据以上说明的编织工序,能够形成为比利用实施方式1的编织工序编织的针织物更牢固的针织物。这是因为,实施方式2的针织物的里侧的编织宽度方向的线圈数比实施方式1的该线圈数多。
此外,通过局部地使针织纱的颜色及原材料不同,能够形成如图1所示的根据观察角度而看不到的新的提花花纹作为视觉上的花纹。
<实施方式3>
也可以在针织物的整体上使编织图2的左方线圈2的针织纱的颜色与编织右方线圈3的针织纱的颜色不同。例如,若使左方线圈2为红色、使右方线圈3为绿色而编织针织物,则成为在穿着该针织物时描绘曲线的部分(褶子、松弛、或沿人体弯曲的部分)上产生颜色的浓淡的针织物。产生浓淡是因为,根据针织物的弯曲的程度而左方线圈2和右方线圈3能看到的比例逐渐变化。这种针织物成为根据穿着时的褶子或松弛的情况而颜色在局部复杂地变化的闪光色(吉丁虫色)的针织物。
此外,在实施方式1~3中仅利用针床的横移而变更线圈的位置,但也可以利用针床的横移和线圈的移圈而变更线圈的位置。
Claims (6)
1.一种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使用横机编织针织物,所述横机至少具备前后一对针床,且前后任一个针床能够向左右横移,其特征在于,
从在一方的针床上朝向右方依次钩挂有线圈A0和线圈Z0,在另一方的针床上的线圈A0和线圈Z0之间的位置钩挂有线圈P0的状态起,进行如下工序:
工序α,形成为使线圈P0的位置相比线圈A0位于左方的状态,连续进行编织与线圈A0接续的新线圈A1的步骤和编织与线圈P0接续的新线圈P1的步骤;及
工序β,形成为使线圈P1的位置相比线圈Z0位于右方的状态,连续进行编织与线圈Z0接续的新线圈Z1的步骤和编织与线圈P1接续的新线圈P2的步骤,
从而使线圈A1和线圈Z1向编织宽度方向上的相互接近的方向靠近,形成在针织物的厚度方向上以凸状鼓起的凸状针织组织,
其中,工序α和工序β能够调换,在先进行工序β的情况下,将工序β中的线圈P1及线圈P2分别换成线圈P0及线圈P1,将工序α中的线圈P0及线圈P1分别换成线圈P1及线圈P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
以钩挂于一方的针床的线圈A0和线圈Z0、及钩挂于另一方的针床的线圈P0和线圈Q0为一个单位的单元在编织宽度方向上排列两个以上,且从所述线圈Q0相比线圈P0位于右方的位置且相比线圈Z0位于左方的位置的状态起进行工序α和工序β的情况下,
在工序β中,形成为使线圈Q0相比线圈Z0位于右方的状态,接续线圈Q0而新编织线圈P2,从而使右方的单元的线圈A1和左方的单元的线圈Z1向编织宽度方向上的相互接近的方向靠近,形成在针织物的厚度方向上以凸状鼓起的凸状针织组织,
其中,即使先进行工序β的情况下,也不进行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的调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
使编织线圈A1和线圈P1的针织纱和编织线圈Z1和线圈P2的针织纱为不同种类的针织纱。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针织物的整个面上形成所述凸状针织组织。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针织物的整个面上形成所述凸状针织组织。
6.一种针织物,使用至少具备前后一对针床且前后任一个针床能够向左右横移的横机而编织成,其特征在于,
具备凸状针织组织,所述凸状针织组织通过使在编织宽度方向上相邻的左方线圈和右方线圈向编织宽度方向上的相互接近的方向靠近而形成,
所述左方线圈通过使从该左方线圈延伸而与配置于针织物的里侧的线圈连接的两根连接纱的长度不同,而以纵行方向为轴顺时针旋转,
所述右方线圈通过使从该右方线圈延伸而与配置于针织物的里侧的线圈连接的两根连接纱的长度不同,而以纵行方向为轴逆时针旋转,
所述左方线圈和右方线圈以背靠背的状态相互倚靠,所述凸状针织组织中的左方线圈和右方线圈的边界侧的部分向针织物的正面侧突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079101A JP5984455B2 (ja) | 2012-03-30 | 2012-03-30 | 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編地 |
JP2012-079101 | 2012-03-30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361863A CN103361863A (zh) | 2013-10-23 |
CN103361863B true CN103361863B (zh) | 2015-01-21 |
Family
ID=480828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109091.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361863B (zh) | 2012-03-30 | 2013-03-29 |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2653596B1 (zh) |
JP (1) | JP5984455B2 (zh) |
KR (1) | KR101449912B1 (zh) |
CN (1) | CN103361863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3208373B1 (en) * | 2014-10-17 | 2019-04-24 | Shima Seiki Mfg., Ltd | Knitted fabric knitting method |
EP3453793A4 (en) * | 2016-05-31 | 2020-08-19 | Toray Industries, Inc. | WOVEN / KNITTED FABRIC |
CN111519335B (zh) * | 2019-02-01 | 2023-02-07 | 东丽纤维研究所(中国)有限公司 | 一种变色针织面料 |
TWI833999B (zh) * | 2020-10-08 | 2024-03-01 | 英屬維京群島商恒聖智能系統整合股份有限公司 | 於織物針織時即形成防偽特徵的方法及其織物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524698A (en) * | 1939-02-03 | 1940-08-13 | Arthur Foister & Sons Ltd |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knitted fabric, the method of and machines for making the same |
JPS593581B2 (ja) * | 1979-02-20 | 1984-01-25 | 房子 村上 | 編物の構造及びその編成方法 |
FR2571387B1 (fr) | 1984-10-04 | 1987-04-30 | Wagnon | Panneau decoratif tricote et procede de tricotage |
JPH02191748A (ja) * | 1989-01-13 | 1990-07-27 |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 リツプル編地 |
JPH03159219A (ja) | 1989-11-17 | 1991-07-09 | Toshiba Corp | 高温用絶縁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
KR100239333B1 (ko) * | 1994-03-29 | 2000-04-01 | 시마 마사히로 | 리브편성방법 |
JP3010480B2 (ja) | 1996-08-01 | 2000-02-21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筒状編地にダブルジャージー組織からなる編込みジャカードを編成する方法 |
JPH10298847A (ja) * | 1997-04-21 | 1998-11-10 | Shindo Seni Kogyo Kk | 二面性表示による表示変化を生じる生地 |
IT1305843B1 (it) * | 1998-09-10 | 2001-05-16 | Franco Sciacca | Metodo o apparecchiatura per la produzione di articoli tridimensionalie o conformati di miglieria e calzetteria tubolare,preferibilmente |
-
2012
- 2012-03-30 JP JP2012079101A patent/JP5984455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3
- 2013-02-28 KR KR1020130021695A patent/KR101449912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3-03-28 EP EP13001616.5A patent/EP2653596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13-03-29 CN CN201310109091.8A patent/CN103361863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653596A1 (en) | 2013-10-23 |
EP2653596B1 (en) | 2017-06-07 |
JP2013209759A (ja) | 2013-10-10 |
KR101449912B1 (ko) | 2014-10-13 |
CN103361863A (zh) | 2013-10-23 |
JP5984455B2 (ja) | 2016-09-06 |
KR20130111278A (ko) | 2013-10-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808276B (zh) |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 |
CN102859057B (zh) | 相邻的针织物部的接合方法及针织物 | |
CN103031660B (zh) |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 |
CN111778622A (zh) | 仿雕花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 |
CN106929990A (zh) |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 |
CN103572480A (zh) |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 |
CN104514074A (zh) |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 |
CN103361863B (zh) |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 |
CN105369466A (zh) | 纯色提花效应的双色经编间隔织物及其制作工艺 | |
CN104452061B (zh) | 降低破裂的织物、其编织方法及利用该编织方法的图案花纹设计系统 | |
CN102534980A (zh) |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 |
CN102747520A (zh) | 一种横编机挑孔的编织方法 | |
CN102264963B (zh) | 内放针方法及针织物 | |
CN110592789B (zh) | 空气层面料、空气层提花面料及其编织方法 | |
CN101029427B (zh) | 生产带花纹的针织物的方法 | |
CN109610081B (zh) | 集针型复合组织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 |
CN102534977B (zh) | 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编织物 | |
CN108866791B (zh) | 一种提花编织带的织造方法 | |
CN108754805B (zh) | 一种针织编织方法、编织结构、编织面料及服装 | |
CN102619008B (zh) |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 |
CN109652915B (zh) | 经编无缝无底提花双面网孔织物的织造方法 | |
CN102899793B (zh) | 用于制造带有装饰线迹的针织物的方法和所制得的针织物 | |
CN103306029B (zh) | 针织纱的防脱散方法 | |
CN109594185B (zh) | 针织织片的包边条结构及其编织方法 | |
CN114108164B (zh) | 一种全成型衬纬提花组织的编织方法及其组织和针织物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121 Termination date: 20200329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