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hing Special   »   [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3302105A - 一种冷轧带钢边部折皱缺陷与边部厚度的协同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冷轧带钢边部折皱缺陷与边部厚度的协同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02105A
CN103302105A CN2013102389077A CN201310238907A CN103302105A CN 103302105 A CN103302105 A CN 103302105A CN 2013102389077 A CN2013102389077 A CN 2013102389077A CN 201310238907 A CN201310238907 A CN 201310238907A CN 103302105 A CN103302105 A CN 1033021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eel
edge portion
limit section
thickness
steel ed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23890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02105B (zh
Inventor
李广林
范正军
余威
王路兵
赵运攀
张亮
陈伟
侍爱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ougang Zhixin Electromagnetic Materials Qian'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ougang Corp
Hebei Shougang Qianan Iron and Stee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ougang Corp, Hebei Shougang Qianan Iron and Stee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ougang Corp
Priority to CN201310238907.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302105B/zh
Publication of CN1033021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021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021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0210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tal Rolling (AREA)
  • Control Of Metal Rol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冷轧带钢边部折皱缺陷与边部厚度的协同控制方法,包括:获得热轧原料局部高点接收标准;根据局部高点接收标准,计算带钢边部减薄目标值、边部减薄允许的偏差值及边部相对增厚目标值;根据带钢边部减薄目标值、边部减薄允许的偏差值及边部相对增厚目标值,判断带钢边部是否处于边部减薄状态、边部增厚状态及边部相对增厚状态;根据带钢边部所处状态获得工作辊窜辊调节量,实现对带钢边部所处状态的调节。本发明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通过控制带钢边部增厚和相对增厚,解决了冷轧带钢边部出现的折皱缺陷问题;同时在确保不出现边部折皱缺陷的基础上,兼顾到了带钢边部厚度减薄的控制,减小了带钢边部减薄,降低了切边量和生产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冷轧带钢边部折皱缺陷与边部厚度的协同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轧钢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冷轧带钢边部折皱缺陷与边部厚度的协同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带钢边部折皱缺陷直接影响着带钢的外观质量,涂层后依旧可视,严重的则无法正常使用而需要做切除处理,从而降低了带钢的成材率。
通过对折皱卷的冷轧轧制数据的研究分析,发现在带钢边部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边部增厚现象。带钢边部急剧增厚后,出现的猫耳朵状不规则的断面凸度,边缘部位比中间厚,引起带钢的横向厚度和内应力横向分布不均,即带钢边部相对较厚的部分内应力也相对较大。在连续退火中加热和冷却时,一方面带钢边缘部分较中心部位温升温降都比较快,出现不均衡的热胀冷缩;另一方面带钢边部较大的内应力充分释放(边部应力释放阻力小),两者的叠加使带钢边部发生局部屈服,当超过屈服点时发生不均匀的塑性变形,即产生边部折皱缺陷。
通过对比折皱卷的热轧原料曲线与冷轧边降曲线,发现造成冷轧带钢边部增厚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所对应的热轧原料存在边部增厚缺陷,并且所对应的冷轧带钢边部也因原料遗传而存在相应的局部高点;二是在冷轧过程中,在带钢边部金属流动规律与轧辊倒角综合作用下产生的。
然而在冷轧带钢生产中,由于轧辊弯曲变形挠度的存在以及热轧来料凸度的影响,不可避免地造成轧后带钢边部厚度减薄,并且由于带钢边部减薄影响电工钢叠片加工和使用,所以在实际生产中,控制带钢边部减薄成为各冷轧厂工艺攻关的重点和难点。但没有意识到带钢边部增厚对冷轧产品质量的影响,从而忽视了对带钢边部增厚的预防和控制。并且为减少带钢边部减薄,在控制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边部增厚。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冷轧带钢边部折皱缺陷与边部厚度的协同控制方法,能够实现控制带钢边部增厚、减薄及相对增厚,解决冷轧带钢边部出现折皱缺陷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冷轧带钢边部折皱缺陷与边部厚度的协同控制方法,包括:获得热轧原料局部高点接收标准;根据所述局部高点接收标准,计算带钢边部减薄目标值、边部减薄允许的偏差值及边部相对增厚目标值;根据所述带钢边部减薄目标值、边部减薄允许的偏差值及边部相对增厚目标值,判断所述带钢边部是否处于边部减薄状态、边部增厚状态及边部相对增厚状态;根据所述带钢边部所处状态获得工作辊窜辊调节量,实现对所述带钢边部所处状态的调节。
进一步地,所述计算热轧原料局部高点接收标准的计算公式是:
l=λδ·λL·(H-h)/H;
其中,l:所述原料局部高点接收标准;λδ:所述带钢屈服强度影响因子;λL:所述原料局部高点距离所述带钢边部长度的影响因子;H:所述原料目标厚度;h:所述带钢目标厚度。
进一步地,所述计算带钢边部减薄目标值的计算公式是:
SPCT=4·λδ·h·0.1%;
其中,SPCT:所述带钢边部减薄目标值;λδ:所述带钢屈服强度影响因子;h:所述带钢目标厚度。
进一步地,所述计算带钢边部减薄允许的偏差值的计算公式是:
SPCD=(6-λδ)·h·0.1%;
其中,SPCD:所述带钢边部减薄允许的偏差量;λδ:所述带钢屈服强度影响因子;h:所述带钢目标厚度。
进一步地,所述计算带钢边部相对增厚目标值的计算公式是:
hT=(5-λδ)·h·0.1%;
其中,hT:所述带钢边部相对增厚目标值;λδ:所述带钢屈服强度影响因子;h:所述带钢目标厚度。
进一步地,所述λδ的计算公式是:
λδ=1+(δ-260)/60;
其中,δ:所述带钢钢种的平均屈服强度。
进一步地,所述λδ的计算公式是:
λδ=2-(δ-260)/60;
其中,δ:所述带钢钢种的平均屈服强度。
进一步地,若所述原料局部高点在距离所述带钢边部60mm以内时,则λL=+∞;若所述原料局部高点在距离所述带钢边部60mm以外时,则λL=10。
进一步地,所述判断带钢边部是否处于边部减薄状态、边部增厚状态及边部相对增厚状态具体包括:
计算所述带钢边部实际减薄值:
h e = ( h χ 1 + h χ 2 ) / 2 - h c ;
计算所述带钢边部实际的相对增厚值:
h s = ( h χ 3 + h χ 4 ) / 2 - ( h χ 1 + h χ 2 ) / 2 ;
若he>SPCT+SPCD,则所述带钢边部处于减薄状态;
若he<SPCT-SPCD,则所述带钢边部处于增厚状态;
若hs>hT,则所述带钢边部处于相对增厚状态;
其中,he:所述带钢边部实际减薄值;hc:所述带钢的中心点处实际厚度偏差值;hs:所述带钢边部实际相对增厚值;
Figure BDA00003356948400041
所述带钢边部χ1部位处实际厚度偏差值;
Figure BDA00003356948400042
所述带钢边部χ2部位处实际厚度偏差值;
Figure BDA00003356948400043
所述带钢边部χ3部位处实际厚度偏差值;
Figure BDA00003356948400044
所述带钢边部χ4部位处实际厚度偏差值;χ1<χ2<χ3<χ4
进一步地,所述根据带钢边部所处状态获得工作辊窜辊调节量,实现对所述带钢边部所处状态的调节具体包括:
若所述带钢边部处于边部减薄状态或边部增厚状态,则:
根据公式sf2n=(he-SPCT)×λn/(λ12)×λn/10计算所述工作辊窜辊调节量,并通过所述工作辊窜辊调节量对所述窜辊控制系统中第n机架进行调节;
若所述带钢边部处于边部相对增厚状态,则:
根据公式sf1=(hs-hT)·4计算所述工作辊窜辊调节量,并通过所述工作辊窜辊调节量对所述窜辊控制系统中第3机架进行调节;
其中,sf2n:第n机架的工作辊窜辊调节量;sf1:第3机架的工作辊窜辊调节量;λ1:第1机架负荷权重;λ2:第2机架负荷权重;λn:第n机架负荷权重;n=1或2。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冷轧带钢边部折皱缺陷与边部厚度的协同控制方法,首先计算热轧原料局部高点接收标准;然后计算带钢边部减薄目标值、边部减薄允许的偏差值及边部相对增厚目标值;再判断带钢边部是否处于边部减薄状态、边部增厚状态及边部相对增厚状态;最终通过窜辊控制系统计算工作辊窜辊调节量,并对带钢边部所处于的状态进行调节,使得本发明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通过控制带钢边部增厚和相对增厚,解决了冷轧带钢边部出现的折皱缺陷问题;同时在确保不出现边部折皱缺陷的基础上,兼顾到了带钢边部厚度减薄的控制,最大程度地减小了带钢边部减薄,降低了切边量和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冷轧带钢边部折皱缺陷与边部厚度的协同控制方法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见图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冷轧带钢边部折皱缺陷与边部厚度的协同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01:获得热轧原料局部高点接收标准101;
步骤S102:根据局部高点接收标准,计算带钢边部减薄目标值、边部减薄允许的偏差值及边部相对增厚目标值102;
步骤S103:根据带钢边部减薄目标值、边部减薄允许的偏差值及边部相对增厚目标值,判断带钢边部是否处于边部减薄状态、边部增厚状态及边部相对增厚状态103;
步骤S104:根据带钢边部所处状态获得工作辊窜辊调节量,实现对带钢边部所处状态的调节104。
本实施例中,计算热轧原料局部高点接收标准的计算公式是:
l=λδ·λL·(H-h)/H;
其中,l:原料局部高点接收标准;λδ:带钢屈服强度影响因子;λL:原料局部高点距离带钢边部长度的影响因子;H:原料目标厚度;h:带钢目标厚度。
且当原料局部高点在距离带钢边部60mm以内时,则λL=+∞;当原料局部高点在距离所述带钢边部60mm以外时,则λL=10。
本实施例中,计算带钢边部减薄目标值的计算公式是:
SPCT=4·λδ·h·0.1%;
其中,SPCT:带钢边部减薄目标值;λδ:带钢屈服强度影响因子;h:带钢目标厚度。
本实施例中,计算带钢边部减薄允许的偏差值的计算公式是:
SPCD=(6-λδ)·h·0.1%;
其中,SPCD:带钢边部减薄允许的偏差量;λδ:带钢屈服强度影响因子;h:带钢目标厚度。
本实施例中,计算带钢边部相对增厚目标值的计算公式是:
hT=(5-λδ)·h·0.1%;
其中,hT:带钢边部相对增厚目标值;λδ:带钢屈服强度影响因子;h:带钢目标厚度。
本实施例步骤S101中带钢屈服强度影响因子计算公式可定义为λδ=1+(δ-260)/60;
其中,λδ:屈服强度影响因子,基数为1,对应的平均屈服强度为260;δ:带钢钢种平均屈服强度。
本实施例步骤S102中带钢屈服强度影响因子计算公式可定义为λδ=2-(δ-260)/60;
其中,λδ:屈服强度影响因子,基数为2,对应的平均屈服强度为260;δ:带钢钢种平均屈服强度。
本实施例对于步骤S101中计算热轧原料局部高点接收标准,可参见如下范例①—②所述:
①、某一钢种的平均屈服强度为290,原料目标厚度为2.5mm,成品目标厚度为0.5mm,原料局部高点距离带钢边部的长度为100mm,则:
屈服强度影响因子λδ=1+(δ-260)/60
=1+(290-260)/60
=1.5
其中,局部高点距离带钢边部的长度的影响因子λL=10;则,
原料局部高点接收标准l=λδ·λL·(H-h)/H
=1.5×10×(2.5-0.5)/2.5
=12(mm)
②、某一钢种的平均屈服强度为290,原料目标厚度为2.5mm,成品目标厚度为0.5mm,原料局部高点距离带钢边部的长度为30mm,则:
屈服强度影响因子λδ=1+(δ-260)/60
=1+(290-260)/60
=1.5
其中,局部高点距离带钢边部的长度的影响因子λL=+∞
原料局部高点接收标准l=λδ·λL·(H-h)/H
=1.5×(+∞)×(2.5-0.5)/2.5
=+∞(mm)
即当原料局部高点在距带钢边部60mm以内时,任何高度的局部高点都可以接受;当原料局部高点在距带钢边部60mm以外时,局部高点的接收标准与钢种的屈服强度成正比例关系。
本实施例中步骤S101中通过计算热轧原料局部高点接收标准约束热轧原料,当热轧原料局部高点超出根据此算法计算出的标准时,就需要在热轧工序进行封闭,不允许运到冷轧工序进行生产,这样也就不会产生边部折皱,从而从热轧源头对边部折皱进行把关。
本实施例对于步骤S102中计算带钢边部减薄目标值、边部减薄允许的偏差值及边部相对增厚目标值,可参见如下范例③所述:
③、某一钢种的平均屈服强度为260,原料目标厚度为2.5mm,成品目标厚度为0.5mm,则:
其屈服强度影响因子λδ=2-(δ-260)/60=2
其边部减薄目标值SPCT=4·λδ·h·0.1%
=4×2×0.5×0.1%=4um
其边部减薄允许的偏差量SPCD=(6-λδ)·h·0.1%
=(6-2)×0.5×0.1%=2um
其边部相对增厚目标值hT=(5-λδ)·h·0.1%
=(5-2)×0.5×0.1%=1.5um
本实施例中步骤S102可通过平衡带钢边部增厚和减薄的预设定系统,按照范例③中计算方法,首先根据原料屈服强度、带钢目标厚度计算出边部减薄目标值、允许的偏差量和相对增厚目标值,同时允许轧机操作根据不同钢种的原料局部高点的接收标准、断面轮廓质量以及成品带钢对边部减薄的需求,通过系统中操作画面输入所希望的带钢两侧边部减薄的目标值和允许的偏差量,同时也允许输入带钢两侧边部增厚的目标值,以及预先设定前三机架(生产线中设置五个机架,带钢依次从第1至第5依次通过,前三机架即为:第1机架、第2机架、第3机架)的窜辊预设置,从而平衡好带钢边部厚度的减薄和增厚的关系。
本实施例步骤S103中,判断带钢边部是否处于边部减薄状态、边部增厚状态及边部相对增厚状态具体包括:
计算带钢边部实际减薄值:
h e = ( h χ 1 + h χ 2 ) / 2 - h c ;
计算带钢边部实际的相对增厚值:
h s = ( h χ 3 + h χ 4 ) / 2 - ( h χ 1 + h χ 2 ) / 2 ;
若he>SPCT+SPCD,则带钢边部处于减薄状态;
若he<SPCT-SPCD,则带钢边部处于增厚状态;
若hs>hT,则带钢边部处于相对增厚状态;
其中,he:带钢边部实际减薄值;hc:带钢的中心点处实际厚度偏差值;hs:带钢边部实际相对增厚值;
Figure BDA00003356948400092
带钢边部χ1部位处实际厚度偏差值;
Figure BDA00003356948400093
带钢边部χ2部位处实际厚度偏差值;
Figure BDA00003356948400094
带钢边部χ3部位处实际厚度偏差值;
Figure BDA00003356948400095
带钢边部χ4部位处实际厚度偏差值;χ1<χ2<χ3<χ4
本实施例中,为便于详述本发明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以下所述带钢两侧包括带钢工作侧和带钢驱动侧,在窜辊调节量计算与窜辊调节控制过程中,上工作辊窜辊控制带钢工作侧边部厚度,下工作辊窜辊控制带钢驱动侧边部厚度。
优选地,χ1=15,χ2=20,χ3=30,χ4=40,即本实施例步骤S103可根据带钢中心点处厚度偏差与带钢两侧边部15mm和20mm处厚度偏差的平均值识别出边部是否存在减薄情况;而根据带钢两侧边部30mm和40mm mm处厚度偏差的平均值与带钢两侧边部15mm和20mm处厚度偏差的平均值识别出边部是否存在相对增厚情况。
本实施例对于步骤S103中判断带钢边部是否处于边部减薄状态、边部增厚状态及边部相对增厚状态,可参见如下范例④所述:
④、某一卷带钢,其原料的平均屈服强度为260,原料目标厚度为2.5mm,成品目标厚度为0.5mm。在轧制过程中工作侧边部15、20、30和40mm处的厚度偏差值分别为7um、6um、4um和3um,带钢中心点处的厚度偏差为0um,则:
其屈服强度影响因子λδ=2-(δ-260)/60=2
其边部减薄目标值SPCT=4·λδ·h·0.1%
=4×2×0.5×0.1%=4um
其边部减薄允许的偏差量SPCD=(6-λδ)·h·0.1%
=(6-2)×0.5×0.1%=2um
其边部相对增厚目标值hT=(5-λδ)·h·0.1%
=(5-2)×0.5×0.1%=1.5um
其带钢边部实际减薄值he=(h15+h20)/2-hc
=(7+6)/2-0=6.5um
带钢边部实际的相对增厚值hs=(h30+h40)/2-(h15+h20)/2
=(4+3)/2-(7+6)/2=-3um
由以上计算可得SPCT+SPCD=4um+2um=6um
由带钢边部处于减薄状态的判断条件he>SPCT+SPCD可知,带钢工作侧边部处于减薄状态;由带钢边部处于相对增厚状态的判断条件hs>hT可知,带钢工作侧边部未处于相对增厚状态。
本实施例步骤S104中,通过窜辊控制系统计算工作辊窜辊调节量,并对带钢边部所处于的状态进行调节具体包括:
若带钢边部处于边部减薄状态或边部增厚状态,则:
根据公式sf2n=(he-SPCT)×λn/(λ12)×λn/10计算工作辊窜辊调节量,并通过工作辊窜辊调节量对所述窜辊控制系统中第n机架进行调节;
若带钢边部处于边部相对增厚状态,则:
根据公式sf1=(hs-hT)·4计算工作辊窜辊调节量,并通过工作辊窜辊调节量对窜辊控制系统中第3机架进行调节;
其中,sf2n:第n机架的工作辊窜辊调节量;sf1:第3机架的工作辊窜辊调节量;λ1:第1机架负荷权重;λ2:第2机架负荷权重;λn:第n机架负荷权重;n=1或2。
本实施例步骤S104中,窜辊控制系统是以C-Dave边降控制模式为核心的窜辊控制系统,根据识别带钢边部增厚和减薄的评价模块所识别出的带钢两侧边部厚度的实际情况,通过调节相应机架的工作辊窜辊来使带钢边部厚度处于预先设定的减薄和增厚的控制范围内。
本实施例对于步骤S104中根据带钢边部所处状态获得工作辊窜辊调节量,实现对带钢边部所处状态的调节,可参见如下范例⑤所述:
⑤、某一卷带钢,其原料的平均屈服强度为260,原料目标厚度为2.5mm,成品目标厚度为0.5mm。在轧制过程中工作侧边部15、20、30和40mm处的厚度偏差值分别为4um、3um、7um和6um,驱动侧边部15、20、30和40mm处的厚度偏差值分别为7um、6um、4um和3um带钢中心点处的厚度偏差为0um,则:
其屈服强度影响因子λδ=2-(δ-260)/60=2;
其边部减薄目标值SPCT=4·λδ·h·0.1%
=4×2×0.5×0.1%=4um;
其边部减薄允许的偏差量SPCD=(6-λδ)·h·0.1%
=(6-2)×0.5×0.1%=2um;
其边部相对增厚目标值hT=(5-λδ)·h·0.1%
=(5-2)×0.5×0.1%=1.5um;
其工作侧边部实际减薄值hwe=(hw15+hw20)/2-hc
=(3+4)/2–0=3.5um;
其驱动侧边部实际减薄值hde=(hd15+hd20)/2-hc
=(7+6)/2–0=6.5um;
其工作侧边部实际的相对增厚值:
hws=(hw30+hw40)/2-(hw15+hw20)/2
=(7+6)/2–(4+3)/2=3um;
其驱动侧边部实际的相对增厚值:
hds=(hd30+hd40)/2-(hd15+hd20)/2
=(4+3)/2–(6+7)/2=-3um;
由以上计算可得SPCT+SPCD=4um+2um=6um
SPCT-SPCD=4um–2um=2um;
由带钢边部状态的判断条件he>SPCT+SPCD与he<SPCT-SPCD可知,带钢驱动侧边部处于减薄状态,而带钢工作侧处于可控状态;
则前两个机架下工作辊窜辊调节量分别为:
sf21low=(hde-SPCT)×λ1/(λ12)×λ1/10
=(6.5–4)×60/(60+50)×60/10≈8(mm)
sf22low=(hde-SPCT)×λ2/(λ12)×λ2/10
=(6.5–4)×50/(60+50)×50/10≈6(mm)
由带钢边部处于相对增厚状态的判断条件hs>hT可知,带钢工作侧边部处于相对增厚状态,而带钢驱动侧边部未处于相对增厚状态。
则第三机架上工作辊窜辊调节量:
sf1up=(hws-hT)·4
=(3–1.5)×4=6(mm)
然后窜辊控制系统依据计算出的窜辊调节量对第3机架的上工作辊进行第一次窜辊调节。当第一次窜辊调节过后,如果带钢工作侧边部的厚度仍处于相对增厚状态,则进行第二次第3机架上工作辊窜辊调节量计算,然后窜辊控制系统依据计算出的窜辊调节量对第3机架的上工作辊进行第二次窜辊调节。当第二次窜辊调节过后,如果带钢边部同一侧的厚度依旧处于相对增厚状态,则以此类推重复上述操作,直至此侧带钢边部厚度不处于相对增厚状态或达到窜辊极限为止。
同时,窜辊控制系统依据计算出的前两个机架(第1机架、第2机架)的下工作辊窜辊调节量对前两个机架进行第一次窜辊调节。当第一次窜辊调节过后,如果带钢驱动侧边部的厚度仍处于减薄状态,则进行第二次前两个机架的下工作辊窜辊调节量计算,然后窜辊控制系统依据计算出的窜辊调节量对前两个机架进行第二次窜辊调节。当第二次窜辊调节过后,如果带钢驱动侧边部的厚度依旧处于减薄状态,则以此类推重复上述操作,直至此侧带钢边部厚度不处于减薄状态或达到窜辊极限为止。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冷轧带钢边部折皱缺陷与边部厚度的协同控制方法,首先计算热轧原料局部高点接收标准;然后计算带钢边部减薄目标值、边部减薄允许的偏差值及边部相对增厚目标值;再判断带钢边部是否处于边部减薄状态、边部增厚状态及边部相对增厚状态;最终通过窜辊控制系统计算工作辊窜辊调节量,并对带钢边部所处于的状态进行调节,使得本发明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通过控制带钢边部增厚和相对增厚,解决了冷轧带钢边部出现的折皱缺陷问题;同时在确保不出现边部折皱缺陷的基础上,兼顾到了带钢边部厚度减薄的控制,最大程度地减小了带钢边部减薄,降低了切边量和生产成本。
最后所应说明的是,以上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实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Claims (10)

1.一种冷轧带钢边部折皱缺陷与边部厚度的协同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得热轧原料局部高点接收标准;
根据所述局部高点接收标准,计算带钢边部减薄目标值、边部减薄允许的偏差值及边部相对增厚目标值;
根据所述带钢边部减薄目标值、边部减薄允许的偏差值及边部相对增厚目标值,判断所述带钢边部是否处于边部减薄状态、边部增厚状态及边部相对增厚状态;
根据所述带钢边部所处状态获得工作辊窜辊调节量,实现对所述带钢边部所处状态的调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轧带钢边部折皱缺陷与边部厚度的协同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计算热轧原料局部高点接收标准的计算公式是:
l=λδ·λL·(H-h)/H;
其中,l:所述原料局部高点接收标准;λδ:所述带钢屈服强度影响因子;λL:所述原料局部高点距离所述带钢边部长度的影响因子;H:所述原料目标厚度;h:所述带钢目标厚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轧带钢边部折皱缺陷与边部厚度的协同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计算带钢边部减薄目标值的计算公式是:
SPCT=4·λδ·h·0.1%;
其中,SPCT:所述带钢边部减薄目标值;λδ:所述带钢屈服强度影响因子;h:所述带钢目标厚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轧带钢边部折皱缺陷与边部厚度的协同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计算带钢边部减薄允许的偏差值的计算公式是:
SPCD=(6-λδ)·h·0.1%;
其中,SPCD:所述带钢边部减薄允许的偏差量;λδ:所述带钢屈服强度影响因子;h:所述带钢目标厚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轧带钢边部折皱缺陷与边部厚度的协同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计算带钢边部相对增厚目标值的计算公式是:
hT=(5-λδ)·h·0.1%;
其中,hT:所述带钢边部相对增厚目标值;λδ:所述带钢屈服强度影响因子;h:所述带钢目标厚度。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轧带钢边部折皱缺陷与边部厚度的协同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λδ的计算公式是:
λδ=1+(δ-260)/60;
其中,δ:所述带钢钢种的平均屈服强度。
7.根据权利要求3-5任一项所述的冷轧带钢边部折皱缺陷与边部厚度的协同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λδ的计算公式是:
λδ=2-(δ-260)/60;
其中,δ:所述带钢钢种的平均屈服强度。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轧带钢边部折皱缺陷与边部厚度的协同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若所述原料局部高点在距离所述带钢边部60mm以内时,则λL=+∞;
若所述原料局部高点在距离所述带钢边部60mm以外时,则λL=10。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冷轧带钢边部折皱缺陷与边部厚度的协同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带钢边部是否处于边部减薄状态、边部增厚状态及边部相对增厚状态具体包括:
计算所述带钢边部实际减薄值:
h e = ( h χ 1 + h χ 2 ) / 2 - h c ;
计算所述带钢边部实际的相对增厚值:
h s = ( h χ 3 + h χ 4 ) / 2 - ( h χ 1 + h χ 2 ) / 2 ;
若he>SPCT+SPCD,则所述带钢边部处于减薄状态;
若he<SPCT-SPCD,则所述带钢边部处于增厚状态;
若hs>hT,则所述带钢边部处于相对增厚状态;
其中,he:所述带钢边部实际减薄值;hc:所述带钢的中心点处实际厚度偏差值;hs:所述带钢边部实际相对增厚值;
Figure FDA00003356948300033
所述带钢边部χ1部位处实际厚度偏差值;
Figure FDA00003356948300034
所述带钢边部χ2部位处实际厚度偏差值;
Figure FDA00003356948300035
所述带钢边部χ3部位处实际厚度偏差值;
Figure FDA00003356948300036
所述带钢边部χ4部位处实际厚度偏差值;χ1<χ2<χ3<χ4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冷轧带钢边部折皱缺陷与边部厚度的协同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带钢边部所处状态获得工作辊窜辊调节量,实现对所述带钢边部所处状态的调节具体包括:
若所述带钢边部处于边部减薄状态或边部增厚状态,则:
根据公式sf2n=(he-SPCT)×λn/(λ12)×λn/10计算所述工作辊窜辊调节量,并通过所述工作辊窜辊调节量对所述窜辊控制系统中第n机架进行调节;
若所述带钢边部处于边部相对增厚状态,则:
根据公式sf1=(hs-hT)·4计算所述工作辊窜辊调节量,并通过所述工作辊窜辊调节量对所述窜辊控制系统中第3机架进行调节;
其中,sf2n:第n机架的工作辊窜辊调节量;sf1:第3机架的工作辊窜辊调节量;λ1:第1机架负荷权重;λ2:第2机架负荷权重;λn:第n机架负荷权重;n=1或2。
CN201310238907.7A 2013-06-17 2013-06-17 一种冷轧带钢边部折皱缺陷与边部厚度的协同控制方法 Active CN10330210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238907.7A CN103302105B (zh) 2013-06-17 2013-06-17 一种冷轧带钢边部折皱缺陷与边部厚度的协同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238907.7A CN103302105B (zh) 2013-06-17 2013-06-17 一种冷轧带钢边部折皱缺陷与边部厚度的协同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02105A true CN103302105A (zh) 2013-09-18
CN103302105B CN103302105B (zh) 2015-11-18

Family

ID=491280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238907.7A Active CN103302105B (zh) 2013-06-17 2013-06-17 一种冷轧带钢边部折皱缺陷与边部厚度的协同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302105B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20723A (zh) * 2014-04-28 2014-07-16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 带钢局部高点检测方法
CN105057424A (zh) * 2015-08-12 2015-11-18 北京首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加工带钢的方法及装置
CN106975663A (zh) * 2016-01-15 2017-07-25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解决边部增厚问题的轧机窜辊控制方法
CN109425319A (zh) * 2017-08-25 2019-03-05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检测酸洗过程对横向断面影响程度的方法
CN112570464A (zh) * 2019-09-29 2021-03-30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改进的边部断面形状的同板差控制方法
CN113198853A (zh) * 2021-04-14 2021-08-03 首钢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检测带钢板廓缺陷的方法及装置
CN114505353A (zh) * 2022-01-29 2022-05-17 宝钢湛江钢铁有限公司 一种同板差窜辊前馈静态控制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40918B (zh) * 2018-11-28 2021-04-16 鞍钢集团自动化有限公司 一种热轧卷边部缺陷检测装置及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05226B2 (ja) * 2002-03-06 2005-10-12 Jfeスチール株式会社 冷延鋼板の製造方法
CN101648215A (zh) * 2008-08-14 2010-02-17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连轧机的带钢边缘降控制方法
CN101683659A (zh) * 2008-09-28 2010-03-31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冷轧带钢平直度横向厚差综合控制方法
CN101927264A (zh) * 2009-06-23 2010-12-29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精轧带钢局部高点的控制方法
CN102029294A (zh) * 2009-09-28 2011-04-27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冷轧带钢横向厚差控制方法
CN103056169A (zh) * 2011-10-21 2013-04-24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冷连轧机边缘降的控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05226B2 (ja) * 2002-03-06 2005-10-12 Jfeスチール株式会社 冷延鋼板の製造方法
CN101648215A (zh) * 2008-08-14 2010-02-17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连轧机的带钢边缘降控制方法
CN101683659A (zh) * 2008-09-28 2010-03-31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冷轧带钢平直度横向厚差综合控制方法
CN101927264A (zh) * 2009-06-23 2010-12-29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精轧带钢局部高点的控制方法
CN102029294A (zh) * 2009-09-28 2011-04-27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冷轧带钢横向厚差控制方法
CN103056169A (zh) * 2011-10-21 2013-04-24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冷连轧机边缘降的控制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李俊洪: "热轧带钢局部高点对冷轧带钢板形的影响", 《钢铁》, vol. 39, no. 6, 30 June 2004 (2004-06-30) *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20723A (zh) * 2014-04-28 2014-07-16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 带钢局部高点检测方法
CN103920723B (zh) * 2014-04-28 2016-06-01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 带钢局部高点检测方法
CN105057424A (zh) * 2015-08-12 2015-11-18 北京首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加工带钢的方法及装置
CN105057424B (zh) * 2015-08-12 2017-05-31 北京首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加工带钢的方法及装置
CN106975663A (zh) * 2016-01-15 2017-07-25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解决边部增厚问题的轧机窜辊控制方法
CN106975663B (zh) * 2016-01-15 2018-11-06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解决边部增厚问题的轧机窜辊控制方法
CN109425319A (zh) * 2017-08-25 2019-03-05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检测酸洗过程对横向断面影响程度的方法
CN112570464A (zh) * 2019-09-29 2021-03-30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改进的边部断面形状的同板差控制方法
CN113198853A (zh) * 2021-04-14 2021-08-03 首钢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检测带钢板廓缺陷的方法及装置
CN113198853B (zh) * 2021-04-14 2023-09-15 首钢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检测带钢板廓缺陷的方法及装置
CN114505353A (zh) * 2022-01-29 2022-05-17 宝钢湛江钢铁有限公司 一种同板差窜辊前馈静态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02105B (zh) 2015-11-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02105A (zh) 一种冷轧带钢边部折皱缺陷与边部厚度的协同控制方法
CN102310089B (zh) 一种消除cvc轧机工作辊局部磨损的方法
CN101678417B (zh) 在热态下的板轧制中的轧制负荷预测的学习方法
CN101890435B (zh) 热轧串联式轧机的凸度和/或楔形自动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02189119B (zh) 单机架炉卷轧机热轧平轧高钢级管线钢板形控制工艺
CN102179406B (zh) 单机架炉卷轧机薄规格高强度钢板轧制工艺
CN109570241B (zh) 一种具有跑偏保护的楔形控制方法
CN104942019B (zh) 一种带钢冷轧过程宽度自动控制方法
CN102699023B (zh) 一种单机架炉卷轧机热轧卷轧钢板板形控制方法
CN102284507B (zh) 一种针对高强度薄规格钢板的轧机板型控制方法
CN103521518B (zh) 不锈钢复合板带卷的热连轧生产方法
CN101912886A (zh) 一种控制边部减薄的优化方法
CN102125932A (zh) 一种镁合金热轧装置及轧制加热的方法
CN102909223A (zh) 边部板形的控制方法
CN102266866A (zh) 一种单机架炉卷轧机热轧管线钢的生产工艺
MX2013001745A (es) Procedimiento para la produccion de material de laminacion mediante una instalacion compuesta de laminacion de colada continua, equipo de control y/o regulacion para una instalacion compuesta de colada de laminacion de colada continua e instalacion compuesta de laminacion de colada continua.
CN103071683A (zh) 一种双机架s型四辊冷轧机综合调整轧制技术
CN105057364A (zh) 一种镁合金板材轧制边裂预判及控制方法
CN102962253A (zh) 一种5mm钢板轧制工艺
CN104923568A (zh) 一种防止薄带钢冷轧过程断带的控制方法
CN104399748B (zh) 一种可以取代常规宽带钢热连轧的生产工艺
CN104801550A (zh) 一种热连轧机精轧抛钢速度的控制方法
CN104321151A (zh) 用于加工轧件的方法和轧机
CN104726665A (zh) X80管线钢卷板的热轧工艺
CN107828951B (zh) 一种制造冷轧高强钢的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CAPITAL IRON + STEEL GENERAL CO.

Effective date: 20140411

Owner name: BEIJING SHOUGANG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HEBEI SHOUGANG QIAN'AN STEEL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40411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FROM: 064404 TANGSHAN, HEBEI PROVINCE TO: 100041 SHIJINGSHAN, BEIJING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40411

Address after: 100041 Shijingshan Road, Beijing, No. 68, No.

Applicant after: BEIJING SHOUGANG Co.,Ltd.

Address before: Yangzidian Town, Tangshan City City, Qian'an province Hebei 064404

Applicant before: Hebei Shouguang Qian'an Steel Co.,Ltd.

Applicant before: SHOUGANG Corp.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503

Address after: 064400 No. 025, Zhao an street, western industrial area, Qian'an, Tangshan City, Hebei

Patentee after: SHOUGANG ZHIXIN QIAN'AN ELECTROMAGNETIC MATERIALS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041 Shijingshan Road, Shijingshan District, Shijingshan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SHOUGANG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064400 No. 025 Zhao'an Street, Qian'an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Tangshan City, Hebe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ougang Zhixin Electromagnetic Materials (Qian'an)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064400 No. 025, Zhao an street, western industrial area, Qian'an, Tangshan City, Hebei

Patentee before: SHOUGANG ZHIXIN QIAN'AN ELECTROMAGNETIC MATERIALS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