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96524A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296524A CN103296524A CN2013100675089A CN201310067508A CN103296524A CN 103296524 A CN103296524 A CN 103296524A CN 2013100675089 A CN2013100675089 A CN 2013100675089A CN 201310067508 A CN201310067508 A CN 201310067508A CN 103296524 A CN103296524 A CN 10329652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nector
- connecting portion
- pairing
- housing member
- ground plan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9—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确保接地连接并使信号传送稳定化的连接器。该连接器(1)具有:用于保持扁平电缆(2),且能够与配对侧连接器(3)嵌合的具有绝缘性的绝缘体(4);和覆盖在扁平电缆(2)的另一面侧且具有导电性的壳体构件(5)。壳体构件(5)具有:从扁平电缆(2)的接地面(2D)离开预定距离而与之对置配置,并且能够与第一接地连接部(31)接触的第一连接部(52);和从该第一连接部(52)向接地面(2D)延伸,并且与该接地面(2D)抵接的第二连接部(53),在与配对侧连接器(3)相嵌合的状态下,第二连接部(53)形成在隔着扁平电缆(2)与金属端子(3B)对置的位置上。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将挠性扁平电缆(Flexible Flat Cable:FFC)、挠性印刷电路(Flexible Printed Circuit,以下简称FPC)等扁平形状的电连接构件(也称为扁平电缆)连接到配对侧连接器的电连接部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汽车中装载有各种电子设备,并布设有电线线束(wire harness),以将来自蓄电池等电源的电力、来自控制装置的控制信号等传递给电子设备。这样的电线线束具有电线和连接器,为了实现电线线束的小型轻量化以及传送信号的高密度化、高速化,有时也使用FFC或FPC等扁平电缆作为电线。作为设置于该扁平电缆终端的连接器,例如,公开了一种具有保持扁平电缆的绝缘体部和覆盖该绝缘体部的壳体部的连接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如图8、9所示,在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现有的连接器100中,绝缘体部101具有将扁平电缆FFC夹着保持的支座绝缘子(baseinsulator)102和盖板绝缘体(cover insulator)103,壳体部104具有:设置于支座绝缘子102侧的外壳105;和设置于盖板绝缘体103侧的盖板外壳106。并且,外壳105形成为具有:与配对侧连接器的壳体部相接触的接触部107;和穿过支座绝缘子102的贯通孔108而与扁平电缆FFC的屏蔽层109接触的弹性片110。在这样的连接器100中,通过使接触部107与配对侧连接器的壳体部(接地部)相接触,并使弹性片110与扁平电缆FFC的屏蔽层109相接触,以使屏蔽层109的电位基准化。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09006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现有连接器100中,由于壳体部104沿着绝缘体部101安装,外壳105和/或盖板外壳106的两端部仅仅固定在绝缘体部101上,因此,在绝缘体部101翘曲,或者因从配对侧连接器的壳体部施加到接触部107上的反作用力而使外壳105自身发生变形的情况下,有时会阻碍弹性片110与屏蔽层109相互接触。一旦这样阻碍了弹性片110的接触,由于屏蔽层109的接地电阻增大,将有可能在连接器间的电信号中产生噪声,而使信号的传送变得不稳定。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确保接地连接并使信号传送稳定化的连接器。
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实现上述目的,技术方案1的连接器的特征在于,该连接器设置在电连接构件的端部,该电连接构件呈扁平形状,其一面具有电连接部,而另一面具有接地面,该连接器使上述电连接部与配对侧连接器的配对侧电连接部相接触,并且使上述接地面与配对侧连接器的配对侧接地连接部相连接,上述连接器具有:保持构件,该保持构件具有绝缘性,用于保持上述电连接构件,并且能够与上述配对侧连接器相嵌合;和壳体构件,该壳体构件具有导电性,并覆盖上述电连接构件的上述另一面侧,上述壳体构件具有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该第一连接部与上述电连接构件的上述接地面间隔预定距离地对置配置,并且能够与上述配对侧接地连接部相接触,该第二连接部从上述第一连接部向上述接地面延伸,并且与上述接地面抵接,在与上述配对侧连接器相嵌合的状态下,上述第二连接部形成在隔着上述电连接构件与上述配对侧电连接部对置的位置上。
技术方案2的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连接器中,上述壳体构件的上述第二连接部设置在隔着上述保持构件的一部分与上述配对侧接地连接部对置的位置上。
技术方案3的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连接器中,上述壳体构件嵌入成型于上述保持构件。
技术方案4的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3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中,在上述壳体构件上,形成有与上述配对侧连接器的锁止部相卡合的卡合片。
技术方案5的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4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中,在上述壳体构件上,形成有用于将上述电连接构件从上述一面侧向上述另一面侧按压的压紧部。
技术方案6的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5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中,上述保持构件具有:位于上述电连接构件的上述另一面侧的保持构件主体;和将上述电连接构件从上述一面侧向该保持构件主体按压的压紧构件。
发明的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发明,通过使壳体构件的第一连接部与配对侧接地连接部相接触,并且使第二连接部抵接在电连接构件的接地面,能够使接地面与配对侧接地连接部进行接地连接,将接地面的电位基准化。此时,在与配对侧连接器嵌合的状态下,第二连接部位于隔着电连接构件与配对侧电连接部对置的位置上,即,沿着相互嵌合的连接器的截面方向,配对侧电连接部、电连接构件的电连接部、接地面和第二连接部依次排列,利用从配对侧电连接部作用到电连接构件的电连接部的按压力,将接地面按压到第二连接部。因此,能够维持接地面与第二连接部之间的良好的接触状态从而确保接地连接,由此,能够使电连接构件与配对侧连接器之间的信号传送稳定化。
根据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发明,通过将壳体构件的第二连接部设置在隔着保持构件一部分而与配对侧接地连接部对置的位置上,能够使按压力从配对侧接地连接部经由保持构件的一部分作用到第二连接部,并利用该按压力将第二连接部按压在电连接构件的接地面上。因此,能够更好地维持接地面与第二连接部间的接触状态,从而确保接地连接。
根据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发明,通过使壳体构件嵌入成形于保持构件,能够提高壳体构件与保持构件的一体性,与将这些构件独立制作再组装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壳体构件和保持构件的翘曲和变形,从而能够防止第二连接部与电连接构件的接地面分离。
根据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发明,通过使形成于壳体构件的卡合片与配对侧连接器的锁止部卡合,能够使来自锁止部的卡合力直接作用于卡合片,即能够使卡合力直接作用于壳体构件。因此,在与配对侧连接器嵌合的状态下,能够将壳体构件相对于配对侧连接器定位到预定位置,并使第一连接部与配对侧接地连接部可靠接触,确保接地连接。
根据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发明,通过利用形成于壳体构件的压紧部将电连接构件按压向另一面侧,能够将电连接构件的接地面按压向第二连接部,从而能够使接地面与第二连接部的接触状态更好。
根据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发明,保持构件具有保持构件主体和压紧构件,压紧构件将电连接构件从一面侧向保持构件主体按压,因此,能够将电连接构件的接地面向第二连接部按压,能够使接地面与第二连接部的接触状态更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从前方观察上述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3是从背面侧观察上述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4是上述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设置于上述连接器的壳体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上述连接器和配对侧连接器的剖面示意图。
图7是上述连接器与配对侧连接器的嵌合状态的剖面示意图。
图8是表示现有技术的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表示现有技术的连接器的剖面图。
符号说明
1:连接器,2:扁平电缆(电连接构件),2A:电连接部,2D:接地面,3:配对侧连接器,3B:金属端子(配对侧电连接部),3C:金属制盖板(配对侧接地连接部),4:绝缘体(保持构件),5:壳体构件,41:主体部(保持构件主体),42:压紧构件,46A:树脂盖板部(保持构件的一部分),52:第一连接部,53:第二连接部,54:压紧部,55:卡合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图1~图7来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连接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是设置在作为与装载于汽车等中的电子设备相连接的电连接构件的扁平电缆2的终端,用于使扁平电缆2与设于该汽车等的仪表板等的插座连接器等配对侧连接器3电连接。
扁平电缆2为挠性扁平电缆(Flexible Fiat Cable:FFC)或挠性印刷电路(Flexible Printed Circuit:以下简称为FPC)等,截面扁平且整体呈长带状,具有沿其长度方向连续延伸的多个导体,和夹持包覆这些导体一对绝缘外皮。在该扁平电缆2的终端部,在扁平截面的一面侧(图1、2、4、6、7的下侧,图3中的上侧),剥除绝缘外皮露出导体而设有电连接部2A,在该扁平电缆2的另一面侧(即图1、2、4、6、7的上侧以及图3的下侧),叠层有由绝缘体制成的基板2B和由导体制成的屏蔽层2C,该基板2B位于另一面侧与屏蔽层2C之间。该屏蔽层2C的表面为接地面2D。
配对侧连接器3装载在未图示的基板上,将扁平电缆2与基板上的配线相连接。如图1所示,配对侧连接器3沿着扁平电缆2的宽度方向形成为细长状,其具有:由绝缘性树脂形成的壳体3A;设置于该壳体3A,作为电连接部2A所连接的配对侧电连接部的多个金属端子3B;和作为接地面2D所连接的配对侧接地连接部的金属制盖板3C。壳体3A上形成有向连接器1侧开口的开口部3D,连接器1能够嵌合在该开口部3D。在配对侧连接器3的两端部,设置有未图示的锁止部,该锁止部将所嵌合的连接器1锁止以防止其脱落。多个金属端子3B与未图示的基板上的配线相连接,并且固定于壳体3A上,被支承于壳体3A内部,并能够向开口部3D的间隔方向(图1中的上下方向)弹性变形。金属制盖板3C设置有多个地线电路连接片3E,且通过软钎料等钎焊手段安装在与未图示的基板的地线电路相连接的导体图案上。另外,如图6、7所示,金属制盖板3C形成有上述未图示的锁止部,并沿着与金属端子3B对置的开口部3D内部,形成有第一接地连接部31和第二接地连接部32。
如图1~图4所示,连接器1具有:保持扁平电缆2的末端部,并且能够嵌合到配对侧连接器3的作为保持构件的绝缘体4;和覆盖扁平电缆2的屏蔽层2C侧(另一面侧)且具有导电性的壳体构件5。绝缘体4具有:作为保持构件主体的主体部41;和安装于该主体部41背面侧(扁平电缆2的一面侧,即图1、2、4、6、7的下侧以及图3中的上侧)的压紧构件42。该绝缘体4的主体部41和压紧构件42分别由绝缘性合成树脂通过注塑成型而形成,通过嵌入成型使壳体构件5与主体部41一体化。
绝缘体4的主体部41具有使扁平电缆2从后方侧向前方侧插通的插通孔43,并具有:位于比该插通孔43更靠后方且位于扁平电缆2一面侧的后部板块44;位于扁平电缆2另一面侧(屏蔽层2C侧)的中间板块45;和从该中间板块45向前方(配对侧连接器3侧)突出的突出嵌合部46。如图3所示,在中间板块45的一面侧,设置有使后述压紧构件42嵌入的凹部。在突出嵌合部46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形成有用于与配对侧连接器3的壳体3A卡合的卡合突部47。壳体构件5通过嵌入成型而内置于中间板块45与突出嵌合部46的内部,其一部分(后述第一连接部52)露出在突出嵌合部46的表面。如图4所示,压紧构件42整体呈板状,其两端部附近形成有贯穿该压紧构件42的缝隙48。如图5所示,壳体构件5是通过对导电性金属板材进行冲切和弯折加工而成形,其具有:平板状壳体主体51;位于该壳体主体51的前方侧(图5中的下方左侧)且从突出嵌合部46露出的第一连接部52;和在第一连接部52的多个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部位)切槽并向下弯折的第二连接部53;将壳体主体51的后方侧(图5中的上方右侧)的两端部弯折,截面大致呈“コ”字形的压紧部54;以及从壳体主体51的前方侧的两端部向侧方突出的卡合片55。
如图7(B)所示,在绝缘体4的突出嵌合部46与配对侧连接器3的开口部3D相嵌合的嵌合状态下,壳体构件5的第一连接部52能够与第一接地连接部31接触。该第一接地连接部31作为板簧来发挥功能,对第一连接部52和突出嵌合部46施加朝向金属端子3B的弹力。第二连接部53内置于突出嵌合部46内,即,第二连接部53被作为突出嵌合部46的一部分的树脂盖板部46A所覆盖,作为该第二连接部53的一部分的前端弯曲部53A从突出嵌合部46露出。如图7(A)所示,在绝缘体4的突出嵌合部46与配对侧连接器3的开口部30嵌合的嵌合状态下,突出嵌合部46能够与第二接地连接部32接触。而且,第二连接部53被设置为与扁平电缆2中的屏蔽层2C的接地面2D相抵接。
如上所述,由于壳体构件5的第一连接部52与第一接地连接部31接触(图7(B)),第二连接部53与接地面2D和第二接地连接部32接触(图7(A)),因此,配对侧连接器3的金属制盖板3C与扁平电缆2的屏蔽层2C进行接地连接。在这样的接地连接状态下,壳体构件5的第二连接部53位于隔着扁平电缆2与配对侧连接器3的金属端子3B对置的位置。该金属端子3B作为板簧发挥功能,向扁平电缆2施加朝向第二接地连接部32的弹力。因此,受到金属端子3B施压的扁平电缆2的接地面2D被按压在第二连接部53。
如图7(A)所示,上述壳体构件5的第二连接部53隔着作为绝缘体4的一部分的树脂盖板部46A,设置在与配对侧连接器3的第二接地连接部32对置的位置上。由此,按压力从第二接地连接部32经由树脂盖板部46A作用到第二连接部53,通过该按压力能够将第二连接部53按压在扁平电缆2的接地面2D上。
当上述壳体构件5嵌入绝缘体4时,如图2所示,如上所述,壳体主体51的一部分露出在突出嵌合部46的另一面侧,卡合片55从卡合突起47向宽度方向外侧突出,一对压紧部54从主体部41的一面侧突出。当连接器1插入配对侧连接器3的开口部3D时,上述卡合片55与设置于配对侧连接器3的未图示的锁止部卡合。
另外,当将电连接部2A向一面侧(图1中的下侧)穿过主体部41的插通孔43时,上述扁平电缆2被配置在中间板块45以及突出嵌合部46的一面侧,使得其宽度方向定位在上述一对压紧部54之间。此外,在扁平电缆2的宽度方向设置有凹部2E(图4),压紧部54被嵌入在该凹部2E中。之后,将压紧构件42嵌入到设置于中间板块45的凹部内,并重叠在扁平电缆2的一面侧。此时,壳体构件5的压紧部54穿过设置于压紧构件42的缝隙48。之后,将压紧部54的前端外周部向内侧、中央部向外侧弯曲。由此,能够将按压力从压紧部54经由压紧构件42作用到扁平电缆2上,并将扁平电缆2压向另一面侧。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使壳体构件5的第一连接部52与第一接地连接部31相接触,并且使第二连接部53抵接在扁平电缆2的接地面2D,能够使接地面2D与第一接地连接部31进行接地连接,从而使接地面2D的电位基准化。此时,在与配对侧连接器3嵌合的状态下,第二连接部53位于隔着扁平电缆2与金属端子3B对置的位置上,即,沿着相互嵌合的连接器1和配对侧连接器3的截面方向,依次排列着金属端子3B、扁平电缆2的电连接部2A、接地面2D、第二连接部53,利用从金属端子3B作用于扁平电缆2的电连接部2A的按压力,将接地面2D按压在第二连接部53上。因此,能够维持接地面2D与第二连接部53之间的良好的接触状态,从而确保接地连接,由此,能够使扁平电缆2与配对侧连接器3之间的信号传送稳定化。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将壳体构件5的第二连接部53设置在隔着树脂盖板部46A与第二接地连接部32对置的位置上,因此,能够使按压力从第二接地连接部32经由树脂盖板部46A作用于第二连接部53,并由该按压力将第二连接部53按压在扁平电缆2的接地面2D上。因此,能够更好地维持接地面2D与第二连接部53之间的接触状态,从而确保接地连接。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壳体构件5嵌入成型于绝缘体4,因此,能够提高壳体构件5与绝缘体4之间的一体性,与这些构件各自独立再组装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壳体构件5和绝缘体4的翘曲和变形,并能够防止第二连接部53与扁平电缆2的接地面2D分离。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形成于壳体构件5的卡合片55与配对侧连接器3的锁止部卡合,因此,能够使来自锁止部的卡合力直接作用于卡合片55,即直接作用于壳体构件5。因此,在与配对侧连接器3嵌合的状态下,壳体构件5能够相对于配对侧连接器3定位在预定位置,能够使第一连接部52与第一接地连接部31可靠地接触,从而确保接地连接。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利用形成于壳体构件5的压紧构件42将扁平电缆2压向另一面侧,因此,能够将扁平电缆2的接地面2D压向第二连接部53,能够使接地面2D与第二连接部53之间的接触状态更好。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绝缘体4具有主体部41和压紧构件42,压紧构件42将扁平电缆2从一面侧压向主体部41,因此,能够将扁平电缆2的接地面2D压向第二连接部53,能够使接地面2D与第二连接部53之间的接触状态更好。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示出了本发明的代表性方式,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即,在不背离本发明宗旨的范围内能够实施各种变形。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壳体构件5嵌入成型于绝缘体4,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将壳体构件5与绝缘体4独立设置,再将壳体构件5安装在绝缘体4上。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与配对侧连接器3的锁止部卡合的卡合片55设置于壳体构件5,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将卡合片55设置于绝缘体4。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壳体构件5设置有压紧部54,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此。只要第一连接部52设于壳体构件5即可,并非必须设有压紧部54。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设置了压紧构件42,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此,压紧构件42不是必需的。
Claims (6)
1.一种连接器,所述连接器设置在电连接构件的端部,所述电连接构件呈扁平形状,其一面上具有电连接部且另一面上具有接地面,所述连接器使所述电连接部与配对侧连接器的配对侧电连接部相接触,并且使所述接地面与配对侧接地连接部相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具有:
保持构件,所述保持构件用于保持所述电连接构件,并且能够与所述配对侧连接器相嵌合且具有绝缘性;和
壳体构件,所述壳体构件覆盖所述电连接构件的所述另一面侧且具有导电性,
所述壳体构件具有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电连接构件的所述接地面间隔预定距离地对置配置,并且能够与所述配对侧接地连接部相接触,所述第二连接部从所述第一连接部向所述接地面延伸,并且与所述接地面抵接,在与所述配对侧连接器相嵌合的状态下,所述第二连接部形成在隔着所述电连接构件与所述配对侧电连接部对置的位置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构件的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在隔着所述保持构件的一部分与所述配对侧接地连接部对置的位置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构件嵌入成型于所述保持构件。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构件上,形成有与所述配对侧连接器的锁止部相卡合的卡合片。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构件上,形成有用于对所述电连接构件从所述一面侧向所述另一面侧按压的压紧部。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构件具有:位于所述电连接构件的所述另一面侧的保持构件主体;和将所述电连接构件从所述一面侧向所述保持构件主体按压的压紧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046294 | 2012-03-02 | ||
JP2012046294A JP2013182801A (ja) | 2012-03-02 | 2012-03-02 | コネクタ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296524A true CN103296524A (zh) | 2013-09-11 |
Family
ID=490970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0675089A Pending CN103296524A (zh) | 2012-03-02 | 2013-03-04 | 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13182801A (zh) |
KR (1) | KR20130100741A (zh) |
CN (1) | CN103296524A (zh) |
TW (1) | TW201347311A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2516102B1 (ko) * | 2017-11-28 | 2023-03-29 | 몰렉스 엘엘씨 | 고속 신호 전송용 커넥터 |
JP7446094B2 (ja) * | 2019-12-03 | 2024-03-08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接続対象物、コネクタ、及びハーネス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519493Y (zh) * | 2001-12-08 | 2002-10-30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CN101436730A (zh) * | 2007-11-16 | 2009-05-20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线缆连接器 |
CN201336460Y (zh) * | 2008-12-02 | 2009-10-28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KR20110014268A (ko) * | 2009-07-27 | 2011-02-11 | (주)뉴텍 | 데이터 케이블 접속용 플러그 커넥터 |
-
2012
- 2012-03-02 JP JP2012046294A patent/JP2013182801A/ja active Pending
-
2013
- 2013-02-28 KR KR1020130022204A patent/KR20130100741A/ko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13-03-01 TW TW102107232A patent/TW201347311A/zh unknown
- 2013-03-04 CN CN2013100675089A patent/CN103296524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519493Y (zh) * | 2001-12-08 | 2002-10-30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CN101436730A (zh) * | 2007-11-16 | 2009-05-20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线缆连接器 |
CN201336460Y (zh) * | 2008-12-02 | 2009-10-28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KR20110014268A (ko) * | 2009-07-27 | 2011-02-11 | (주)뉴텍 | 데이터 케이블 접속용 플러그 커넥터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20130100741A (ko) | 2013-09-11 |
TW201347311A (zh) | 2013-11-16 |
JP2013182801A (ja) | 2013-09-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427238B (zh) | 连接器装置 | |
US8172610B2 (en) | Electric connector | |
CN100403602C (zh) | 电连接器 | |
JP5107811B2 (ja) | 基板コネクタ | |
KR20110102164A (ko) | 커넥터 장치 | |
CN103050793A (zh) | 同轴连接器装置 | |
CN102655309B (zh) |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装体 | |
US20100210120A1 (en) | Connector | |
CN107681349B (zh) | 电连接器 | |
CA2493566A1 (en) | Patch cord connector | |
TWI625897B (zh) | Connector | |
US8075321B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mounting a ribbon cable on a printed circuit board | |
US6309223B1 (en) | Terminal assembly for flexible circuit strip | |
CN102771014B (zh) | 电连接器和电连接器组装体 | |
EP2705576B1 (en) | High-voltage resistance and retention of printed flex circuits | |
JP2007287380A (ja) | 両面fpc/ffc用コネクタ | |
US8022300B2 (en) | Wiring harness | |
JP5110271B2 (ja) | コネクタ装置 | |
WO2008001453A1 (fr) | Connecteur de câble coaxial | |
JP4803761B2 (ja) | コネクタ装置 | |
CN103296524A (zh) | 连接器 | |
JP5787081B2 (ja) | コネクタ装置 | |
CN104218368A (zh) | 插头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 |
KR101488892B1 (ko) | 기판 대 기판 커넥터 어셈블리 | |
CN204558826U (zh) | 线缆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9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