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81107A - 移动站装置、处理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 Google Patents
移动站装置、处理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181107A CN103181107A CN2011800519291A CN201180051929A CN103181107A CN 103181107 A CN103181107 A CN 103181107A CN 2011800519291 A CN2011800519291 A CN 2011800519291A CN 201180051929 A CN201180051929 A CN 201180051929A CN 103181107 A CN103181107 A CN 10318110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formation
- station apparatus
- ack
- nack
- bi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9—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channel coding
- H04L1/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channel coding applied to control information
-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03—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 H03M13/05—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using block codes, i.e.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check bits joined to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information bits
- H03M13/13—Linear codes
- H03M13/136—Reed-Muller [RM] codes
-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35—Unequal or adaptive error protection, e.g. by providing a different level of protection according to significance of source information or by adapting the coding according to the change of transmission channel characteristics
-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63—Joint error correction and other techniques
- H03M13/6306—Error control coding in combination with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ARQ] and diversity transmission, e.g. coding schemes for the multiple transmission of the same information or the transmission of incremental redundancy
-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63—Joint error correction and other techniques
- H03M13/635—Error control coding in combination with rate matching
- H03M13/6356—Error control coding in combination with rate matching by repetition or insertion of dummy data, i.e. rate reduction
-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63—Joint error correction and other techniques
- H03M13/635—Error control coding in combination with rate matching
- H03M13/6362—Error control coding in combination with rate matching by puncturing
-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65—Purpose and implementation aspects
- H03M13/6522—Intended application, e.g. transmission or communication standard
- H03M13/6525—3GPP LTE including E-UTRA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57—Block cod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67—Rate match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72—Error control for data other than payload data, e.g. control data
- H04L1/0073—Special arrangements for feedback channe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5—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CK/NACK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diversity reception
- H04L1/0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diversity reception using space diversity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robability & Statistics with Application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移动站装置在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和第1上行链路控制信息同时进行编码时,有效地切换编码方法。移动站装置(200)根据与关于在某上行链路子帧发送的HARQ的信息对应的下行链路子帧的数目、所设定的服务小区的数目、和在各服务小区中设定的发送模式,决定关于HARQ的信息的比特数,在所决定的关于HARQ的信息的比特数超过了给定值的情况下,对关于HARQ的信息应用空间集束,基于应用了空间集束的关于HARQ的信息的比特数和调度请求的比特数,选择第1编码方法或者第2编码方法的任一种,对关于HARQ的信息和调度请求同时进行编码。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站装置、处理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背景技术
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是进行以发展了W-CDMA(Wideband-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和GSM(注册商标)(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的网络为基础的移动通信系统的标准的研究和作成的计划。在3GPP中,W-CDMA方式作为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方式被标准化,并且依次开始了服务。此外,使通信速度进一步高速化的HSDPA(High-speed Downlink Packet Access)也被标准化,并且开始了服务。在3GPP中,正在进行关于第三代无线接入技术的演化(以下称为LTE(Long Term Evolution)或者EUTRA(Evolved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以及利用更宽带的频率频带来实现更高速的数据收发的移动通信系统(以下称为LTE-A(Long TermEvolution-Advanced)或者Advanced-EUTRA)的研究。
这里,作为LTE-A中的通信方式,正在研究在下行链路中导入作为多载波通信方式的OFDMA方式,在上行链路中导入作为单载波通信方式的SC-FDMA方式以及DFT-precodedOFDM(DFT-s-OFDM withSpectrum Division Control、Clustered-Single Carrier-Frequency DivisionMultiple Access)方式。
此外,在LTE-A中,提出了复合使用与LTE具有相同信道构造的连续以及/或者不连续的多个频率频带(也可以称为载波)(以下称为小区(Cell)或者分量载波(CC:Component Carrier))来作为一个宽带的频带进行运用(小区聚合:Cell aggregation或者载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的方式(非专利文献1)。
这里,移动站装置使用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以下称为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或者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以下称为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向基站装置发送表示HARQ(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的ACK/NACK(肯定应答:Positive Acknowledgement/否定应答:Negative Acknowledgement、ACK信号或者NACK信号)的信息,HARQ的ACK/NACK表示使用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以下称为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接收到的下行链路传输块(Downlink TB:Downlink Transport Block,以下也记作传输块)的解码是否成功。
此外,在LTE-A中,提出了基站装置应用MIMO SM(Multiple InputMultiple Output Spatial Multiplexing)向移动站装置发送下行链路传输块(非专利文献2)。所谓MIMO SM,是指针对由多个发送天线端口以及多个接收天线端口实现的多个空间维度的信道复用多个信号来进行收发的技术。这里,所谓天线端口,表示用于信号处理的逻辑天线,一个天线端口既可以由一个物理天线构成,也可以由多个物理天线构成。此外,一个发送天线端口可以对应于一个参考信号。
例如,基站装置对PDSCH应用MIMO SM从而向移动站装置发送多个传输块。即,基站装置可以对PDSCH应用MIMOSM来向移动站装置发送多个(例如,两个为止的)传输块。此外,例如,基站装置对PDSCH应用MIMO SM,可以以两个为止的码字(CW:Code Word)向移动站装置进行发送。移动站装置使用PUCCH或者PUSCH发送表示针对从基站装置发送的传输块的ACK/NACK的信息(也可以是与HARQ相关的信息、表示与码字对应的ACK/NACK的信息)。
进而,在LTE-A中,提出了在移动站装置向基站装置发送表示ACK/NACK的信息时,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实施里德穆勒(以下称为RM:Reed-Muller)编码。例如,作为移动站装置向基站装置发送表示ACK/NACK的信息时的编码方法(Coding scheme),提出了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应用双重的RM编码(以下称为DRMC:Double RMCoding、Double RM Code、Dual RM Coding、Dual RM Code,利用了2个RM码的编码方法)(非专利文献3)。这里,在LTE-A中支持TDD(TimeDivision Duplex,时分双工)和FDD(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频分双工)。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Carrier aggregation in LTE-Advanced″,3GPP TSGRAN WG1 Meeting #53bis,R1-082468,June30-July4,2008.
非专利文献2:″3GPP TR36.814 v9.0.0(2010-03)″,March30,2010.
非专利文献3:″A/N coding schemes for large payload usingDFT-S-OFDM″,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62bis,R1-105247,October 11-15,2010.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现有技术中,没有具体地记载:在移动站装置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和表示ACK/NACK的信息以外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例如,调度请求(SR:Scheduling Request)、信道状态信息(CSI:ChannelState Information),以下也记载为第1控制信息)同时进行编码时,如何切换利用了DRMC的编码方法和利用了单一的RM编码(以下称为SRMC:Single RM Coding、Single RM Code,利用了一个RM码的编码方法)的编码方法。
本发明是鉴于这种情况而作,目的是提供一种移动站装置、处理方法以及集成电路,在移动站装置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和第1上行链路控制信息同时进行编码时,能够有效地切换利用了DRMC的编码方法和利用了SRMC的编码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1)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构成了以下那样的方案。即,本发明的移动站装置是在多个服务小区中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的移动站装置,特征在于,具备:根据与在某上行链路子帧发送的关于HARQ的信息对应的下行链路子帧的数目、所设定的服务小区的数目、和在各服务小区中设定的发送模式,决定关于所述HARQ的信息的比特数的单元;在所决定的关于HARQ的信息的比特数超过了给定值的情况下,对关于所述HARQ的信息应用空间集束的单元;和基于应用了所述空间集束的关于HARQ的信息的比特数和调度请求的比特数,选择第1编码方法或者第2编码方法的任一种,对关于所述HARQ的信息和所述调度请求同时进行编码的单元。
(2)此外,特征在于,所述第1编码方法是对通过将关于所述HARQ的信息的比特和所述调度请求的比特进行连结而得到的比特序列进行编码的方法,所述第2编码方法是将关于所述HARQ的信息的比特和所述调度请求的比特进行连结从而生成比特序列,并且对通过将所生成的比特序列进行分割而得到的比特序列的每一个分别进行编码的方法。
(3)此外,特征在于,对关于所述HARQ的信息所应用的空间集束包括:执行分别与在各服务小区中的下行链路子帧的每一个所接收到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第1码字以及第2码字对应的关于所述HARQ的信息的比特的与运算的处理。
(4)此外,特征在于,关于所述HARQ的信息是表示针对下行链路传输块的ACK或者NACK的信息。
(5)此外,提供一种在多个服务小区中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的移动站装置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与关于在某上行链路子帧发送的HARQ的信息对应的下行链路子帧的数目、所设定的服务小区的数目、和在各服务小区中设定的发送模式,决定关于所述HARQ的信息的比特数,在所决定的关于HARQ的信息的比特数超过了给定值的情况下,对关于所述HARQ的信息应用空间集束,基于应用了所述空间集束的关于HARQ的信息的比特数和调度请求的比特数,选择第1编码方法或者第2编码方法的任一种,对关于所述HARQ的信息和所述调度请求同时进行编码。
(6)此外,特征在于,所述第1编码方法是对通过将关于所述HARQ的信息的比特和所述调度请求的比特进行连结而得到的比特序列进行编码的方法,所述第2编码方法是将关于所述HARQ的信息的比特和所述调度请求的比特进行连结从而生成比特序列,并且对通过将所生成的比特序列进行分割而得到的比特序列的每一个分别进行编码的方法。
(7)此外,特征在于,对关于所述HARQ的信息所应用的空间集束包括:执行分别与在各服务小区中的下行链路子帧的每一个所接收到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第1码字以及第2码字对应的关于所述HARQ的信息的比特的与运算的处理。
(8)此外,特征在于,关于所述HARQ的信息是表示针对下行链路传输块的ACK或者NACK的信息。
(9)此外,提供一种集成电路,其搭载于在多个服务小区中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的移动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成电路包括:根据与关于在某上行链路子帧发送的HARQ的信息对应的下行链路子帧的数目、所设定的服务小区的数目、和在各服务小区中设定的发送模式,决定关于所述HARQ的信息的比特数的功能;在所决定的关于HARQ的信息的比特数超过了给定值的情况下,对关于所述HARQ的信息应用空间集束的功能;和基于应用了所述空间集束的关于HARQ的信息的比特数和调度请求的比特数,选择第1编码方法或者第2编码方法的任一种,对关于所述HARQ的信息和所述调度请求同时进行编码的功能。
(10)此外,特征在于,所述第1编码方法是对通过将关于所述HARQ的信息的比特和所述调度请求的比特进行连结而得到的比特序列进行编码的方法,所述第2编码方法是将关于所述HARQ的信息的比特和所述调度请求的比特进行连结从而生成比特序列,并且对通过将所生成的比特序列进行分割而得到的比特序列的每一个分别进行编码的方法。
(11)此外,特征在于,对关于所述HARQ的信息所应用的空间集束包括:执行分别与在各服务小区中的下行链路子帧的每一个所接收到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第1码字以及第2码字对应的关于所述HARQ的信息的比特的与运算的处理。
(12)此外,特征在于,关于所述HARQ的信息是表示针对下行链路传输块的ACK或者NACK的信息。
发明效果
提供一种移动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在移动站装置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和第1上行链路控制信息同时进行编码时,能够有效地切换利用了双里德穆勒码的编码方法和利用了单里德穆勒码的编码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物理信道的构成的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基站装置的概略构成的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站装置的概略构成的框图。
图4是表示能够适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的示例的图。
图5A是说明利用了单里德穆勒码的编码方法的图。
图5B是说明利用了单里德穆勒码的编码方法的图。
图6是表示里德穆勒码的码字的一例的图。
图7A是说明利用了双里德穆勒码的编码方法的图。
图7B是说明利用了双里德穆勒码的编码方法的图。
图8是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信道的一构成例的图。下行链路的物理信道由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等构成。上行链路的物理信道由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Channel)、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Channel)等构成。
PDCCH是用于对移动站装置200-1~200-3(将移动站装置200-1~200-3一起也表示为移动站装置200)通知(指定)PDSCH的资源分配、对下行链路数据的HARQ处理信息、PUSCH的资源分配等而使用的信道。
移动站装置200在发送给本装置的PDCCH中包含PDSCH的资源分配的情况下,按照由来自基站装置100的PDCCH指示的资源分配,使用PDSCH,接收下行链路信号(下行链路数据(针对下行链路共享信道(DL-SCH)的传输块)以及/或者下行链路控制数据(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即,该PDCCH也可以称为进行针对下行链路的资源分配的信号(下行链路许可(Downlink grant)或者下行链路分配(Downlink assignment))。
此外,移动站装置200在发送给本装置的PDCCH中包含PUSCH的资源分配的情况下,按照由来自基站装置100的PDCCH指示的资源分配,使用PUSCH,发送上行链路信号(上行链路数据(针对上行链路共享信道(UL-SCH)的传输块)以及/或者上行链路控制数据(上行链路控制信息)。即,该PDCCH也可以称为对针对上行链路的数据发送进行许可的信号(上行链路许可(Uplink grant)或者上行链路分配(Uplink assignment))。
PDCCH用于发送下行链路分配、上行链路分配等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CI: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下行链路分配包含分配基站装置100向移动站装置200发送的PDSCH的资源的信息等。此外,上行链路分配包含分配移动站装置200向基站装置100发送的PUSCH的资源的信息等。一个下行链路分配包含分配某小区的一个PDSCH的资源的信息,此外,一个上行链路分配包含分配某小区的一个PUSCH的资源的信息。
这里,对于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准备多个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格式(DCI格式),不同的DCI格式用于不同的目的。例如,DCI格式通过映射到DCI格式的多个字段的大小以及顺序、映射到字段的信息的种类等来进行定义。
例如,作为用作下行链路分配的DCI格式,定义在通过基站装置100由单天线端口发送PDSCH(例如,发送一个PDSCH码字(一个传输块))的情况下所使用的DCI格式1/1A。此外,例如,作为用作下行链路分配的DCI格式,定义在通过基站装置100由多天线端口发送PDSCH(例如,发送2个为止的PDSCH码字(2个为止的传输块))的情况下所使用的DCI格式2。
PDSCH是用于发送下行链路数据(针对下行链路共享信道(DL-SCH)的传输块)或者寻呼信息(寻呼信道:PCH)而使用的信道。基站装置100使用由PDCCH分配的PDSCH,向移动站装置200发送下行链路传输块(针对下行链路共享信道(DL-SCH)的传输块)。
这里,所谓下行链路数据,例如表示用户数据,DL-SCH是传输信道。此外,将由PDSCH发送下行链路数据(DL-SCH)的单位称为传输块(TB:Transport Block),传输块是在MAC(Media Access Control)层进行处理的单位。在DL-SCH中,支持HARQ、动态自适应无线链路控制,此外,可以利用波束成形。DL-SCH支持动态的资源分配、以及准静态的资源分配。
这里,在物理层中,传输块与码字(CW:Code Word)建立对应。例如,基站装置100在PDSCH应用MIMOSM,可以利用2个为止的码字进行发送。
PUSCH是主要用于发送上行链路数据(针对上行链路共享信道(UL-SCH)的传输块)而使用的信道。移动站装置200使用由从基站装置100发送的PDCCH分配的PUSCH,向基站装置100发送上行链路传输块(针对上行链路共享信道(UL-SCH)的传输块)。
此外,在基站装置100调度了移动站装置200的情况下,使用PUSCH发送上行链路控制信息(UCI: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这里,在上行链路控制信息中包括信道状态信息(CSI: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信道质量标识符(CQI: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预编码矩阵标识符(PMI:Precoding Matrix Indicator)、秩标识符(RI:Rank Indicator)。此外,在上行链路控制信息中包含表示针对下行链路传输块(DL-SCH)的HARQ中的ACK/NACK的信息。此外,在上行链路控制信息中包含用于移动站装置200请求用于发送上行链路数据的资源的分配(请求利用UL-SCH的发送)的调度请求(SR:Scheduling Request)。
即,信道状态信息(CSI)、信道质量标识符(CQI)、预编码矩阵标识符(PMI)、秩标识符(RI)、调度请求(SR)是表示ACK/NACK的信息以外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第1控制信息)。
这里,所谓上行链路数据,例如表示用户数据,UL-SCH是传输信道。此外,将利用PUSCH发送上行链路数据(UL-SCH)的单位称为传输块(TB:Transport Block),传输块是在MAC(Media Access Control)层进行处理的单位。此外,PUSCH以及PUCCH是由时域、频域进行定义的(构成的)物理信道。在UL-SCH中,支持HARQ、动态自适应无线链路控制,此外,可以利用波束成形。UL-SCH支持动态的资源分配、以及准静态的资源分配。
此外,在上行链路数据(UL-SCH)以及下行链路数据(DL-SCH)中也可以包含基站装置100与移动站装置200之间进行交换的无线资源控制信号(以下称为RRC信令:Radio Resource Control Signaling)。此外,在上行链路数据(UL-SCH)以及下行链路数据(DL-SCH)中也可以包含基站装置100与移动站装置200之间进行交换的MAC(Medium Access Control)控制元素。
基站装置100和移动站装置200在上位层(无线资源控制(RadioResource Control)层)收发RRC信令。此外,基站装置100和移动站装置200在上位层(介质访问控制(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层)收发MAC控制元素。
PUCCH是用于发送上行链路控制信息而使用的信道。这里,在上行链路控制信息中包含信道状态信息(CSI)、信道质量标识符(CQI)、预编码矩阵标识符(PMI)、秩标识符(RI)。此外,在上行链路控制信息中包含表示针对下行链路传输块(DL-SCH)的HARQ中的ACK/NACK的信息。此外,在上行链路控制信息中包含用于移动站装置200请求用于发送上行链路数据的资源的分配的(请求在UL-SCH的发送的)调度请求(SR)。
[基站装置100的构成]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基站装置100的概略构成的框图。基站装置100构成为包括数据控制部101、发送数据调制部102、无线部103、调度部104、信道估计部105、接收数据解调部106、数据提取部107、上位层108和天线109。此外,由无线部103、调度部104、信道估计部105、接收数据解调部106、数据提取部107、上位层108以及天线109构成接收部,由数据控制部101、发送数据调制部102、无线部103、调度部104、上位层108以及天线109构成发送部。
利用天线109、无线部103、信道估计部105、接收数据解调部106、数据提取部107进行上行链路的物理层的处理。利用天线109、无线部103、发送数据调制部102、数据控制部101进行下行链路的物理层的处理。
数据控制部101从调度部104接收传输信道。数据控制部101基于从调度部104输入的调度信息,将传输信道、和在物理层生成的信号以及信道映射到物理信道。按以上方式所映射的各数据输出到发送数据调制部102。
发送数据调制部102将发送数据调制为OFDM方式。发送数据调制部102基于来自调度部104的调度信息、与各PRB对应的调制方式以及编码方式,对从数据控制部101输入的数据进行数据调制、编码(coding)、输入信号的串行/并行变换、IFFT(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高速傅立叶逆变换)处理、CP(Cyclic Prefix,循环前缀)插入、以及滤波等信号处理,生成发送数据,输出给无线部103。这里,在调度信息中包含下行链路物理资源块PRB(Physical Resource Block)分配信息、例如由频率、时间构成的物理资源块位置信息,在与各PRB对应的调制方式以及编码方式中,例如包含调制方式为16QAM、编码率为2/3编码率等的信息。
无线部103将从发送数据调制部102输入的调制数据上变频(upconvert)为无线频率从而生成无线信号,并且通过天线109发送给移动站装置200。此外,无线部103通过天线109接收来自移动站装置200的上行链路的无线信号,并且下变频(down convert)为基带信号,从而将接收数据输出给信道估计部105和接收数据解调部106。
调度部104进行介质访问控制(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层的处理。调度部104进行逻辑信道和传输信道的映射、下行链路以及上行链路的调度(HARQ处理、传输格式的选择等)等。调度部104为了综合控制各物理层的处理部,存在调度部104与天线109、无线部103、信道估计部105、接收数据解调部106、数据控制部101、发送数据调制部102以及数据提取部107之间的接口(但是未进行图示)。
在下行链路的调度中,调度部104基于从移动站装置200接收到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CSI、CQI、表示ACK/NACK的信息、调度请求等)、各移动站装置200能够使用的PRB的信息、缓冲器状况、从上位层108输入的调度信息等,进行用于调制各数据的下行链路的传输格式(发送形态,即,物理资源块的分配以及调制方式以及编码方式等)的选定处理以及HARQ的重传控制以及下行链路中使用的调度信息的生成。这些下行链路的调度中使用的调度信息输出到数据控制部101。
此外,在上行链路的调度中,调度部104基于信道估计部105输出的上行链路的信道状态(无线传输路径状态)的估计结果、来自移动站装置200的资源分配请求、各移动站装置200能够使用的PRB的信息、从上位层108输入的调度信息等,进行用于调制各数据的上行链路的传输格式(发送形态,即,物理资源块的分配以及调制方式以及编码方式等)的选定处理以及上行链路的调度中使用的调度信息的生成。这些上行链路的调度中使用的调度信息输出到数据控制部101。
此外,调度部104将从上位层108输入的下行链路的逻辑信道映射到传输信道,输出给数据控制部101。此外,调度部104对从数据提取部107输入的由上行链路取得的控制数据和传输信道根据需要进行处理后,映射到上行链路的逻辑信道,输出给上位层108。
为了进行上行链路数据的解调,信道估计部105根据上行链路解调用参考信号(UDRS:Uplink 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对上行链路的信道状态进行估计,并且将该估计结果输出给接收数据解调部106。此外,为了进行上行链路的调度,根据上行链路测量用参考信号(SRS:SoundingReference Signal)对上行链路的信道状态进行估计,并且将该估计结果输出给调度部104。
接收数据解调部106兼作对调制为OFDM方式以及/或者SC-FDMA方式的接收数据进行解调的OFDM解调部以及/或者DFT-Spread-OFDM(DFT-S-OFDM)解调部。接收数据解调部106基于从信道估计部105输入的上行链路的信道状态估计结果,对从无线部103输入的调制数据进行DFT变换、子载波映射、IFFT变换、滤波等的信号处理,实施解调处理,输出给数据提取部107。
数据提取部107对从接收数据解调部106输入的数据,确认正误,并且将确认结果(ACK或者NACK)输出给调度部104。此外,数据提取部107从由接收数据解调部106输入的数据分离传输信道和物理层的控制数据,输出给调度部104。在被分离出的控制数据中包含从移动站装置200发送的CSI、CQI、表示ACK/NACK的信息、调度请求等。
上位层108进行分组数据汇集(PDCP:Packet Data ConvergenceProtocol)层、无线链路控制(RLC:Radio Link Control)层、无线资源控制(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层的处理。上位层108为了综合控制下位层的处理部,存在上位层108与调度部104、天线109、无线部103、信道估计部105、接收数据解调部106、数据控制部101、发送数据调制部102以及数据提取部107之间的接口(但是未进行图示)。
上位层108具有无线资源控制部110(也称为控制部)。此外,无线资源控制部110进行各种设定信息的管理、系统信息的管理、寻呼控制、各移动站装置200的通信状态的管理、越区切换(handover)等的移动管理、按每个移动站装置200的缓冲器状况的管理、单播以及多播承载的连接设定的管理、移动站标识符(UEID)的管理等。上位层108进行向其他基站装置100的信息以及向上位节点的信息的授受。
[移动站装置200的构成]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站装置200的概略构成的框图。移动站装置200构成为包含数据控制部201、发送数据调制部202、无线部203、调度部204、信道估计部205、接收数据解调部206、数据提取部207、上位层208和天线209。此外,由数据控制部201、发送数据调制部202、无线部203、调度部204、上位层208、天线209构成发送部,由无线部203、调度部204、信道估计部205、接收数据解调部206、数据提取部207、上位层208、天线209构成接收部。
由数据控制部201、发送数据调制部202、无线部203进行上行链路的物理层的处理。由无线部203、信道估计部205、接收数据解调部206、数据提取部207进行下行链路的物理层的处理。
数据控制部201从调度部204接收传输信道。基于从调度部204输入的调度信息,将传输信道和在物理层生成的信号以及信道映射到物理信道。以这种方式映射的各数据输出给发送数据调制部202。
发送数据调制部202将发送数据调制为OFDM方式以及/或者SC-FDMA方式。发送数据调制部202对从数据控制部201输入的数据,进行数据调制、DFT(离散傅立叶变换)处理、子载波映射、IFFT(高速傅立叶逆变换)处理、CP插入、滤波等的信号处理,生成发送数据,输出给无线部203。
无线部203将从发送数据调制部202输入的调制数据上变频为无线频率从而生成无线信号,并且通过天线209发送给基站装置100。此外,无线部203通过天线209接收由来自基站装置100的下行链路的数据调制过的无线信号,并且下变频为基带信号后将接收数据输出给信道估计部205以及接收数据解调部206。
调度部204进行介质访问控制(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层的处理。调度部204进行逻辑信道和传输信道的映射、下行链路以及上行链路的调度(HARQ处理、传输格式的选择等)等。调度部204为了综合控制各物理层的处理部,存在调度部204与天线209、数据控制部201、发送数据调制部202、信道估计部205、接收数据解调部206、数据提取部207以及无线部203之间的接口(但是未进行图示)。
在下行链路的调度中,调度部204基于来自基站装置100、上位层208的调度信息(传输格式、HARQ重传信息)等,进行传输信道以及物理信号以及物理信道的接收控制、HARQ重传控制以及下行链路的调度中使用的调度信息的生成。这些下行链路的调度中使用的调度信息输出给数据控制部201。
在上行链路的调度中,调度部204基于从上位层208输入的上行链路的缓冲器状况、从数据提取部207输入的来自基站装置100的上行链路的调度信息(传输格式、HARQ重传信息等)、以及从上位层208输入的调度信息等,进行用于将从上位层208输入的上行链路的逻辑信道映射到传输信道的调度处理以及上行链路的调度中使用的调度信息的生成。另外,对于上行链路的传输格式,利用从基站装置100通知的信息。这些调度信息输出给数据控制部201。
此外,调度部204将从上位层208输入的上行链路的逻辑信道映射到传输信道,输出给数据控制部201。此外,调度部204将从信道估计部205输入的CSI、CQI、PMI、RI、从数据提取部207输入的CRC校验的确认结果也输出给数据控制部201。此外,调度部204对从数据提取部207输入的在下行链路取得的控制数据和传输信道根据需要进行处理后,映射到下行链路的逻辑信道,输出给上位层208。
为了进行下行链路数据的解调,信道估计部205根据下行链路参考信号对下行链路的信道状态进行估计,并且将该估计结果输出给接收数据解调部206。此外,为了向基站装置100通知下行链路的信道状态(无线传输路径状态、CSI、CQI等)的估计结果,信道估计部205根据下行链路参考信号对下行链路的信道状态进行估计,并且将该估计结果例如作为CSI、CQI输出给调度部204。
接收数据解调部206对被调制为OFDM方式的接收数据进行解调。接收数据解调部206基于从信道估计部205输入的下行链路的信道状态估计结果,对从无线部203输入的调制数据,实施解调处理,输出给数据提取部207。
数据提取部207对从接收数据解调部206输入的数据,进行CRC校验,确认正误,并且将确认结果(表示ACK或者NACK的信息)输出给调度部204。此外,数据提取部207从由接收数据解调部206输入的数据分离传输信道和物理层的控制数据,输出给调度部204。在分离出的控制数据中包含下行链路或者上行链路的资源分配、上行链路的HARQ控制信息等的调度信息。
上位层208进行分组数据汇集(PDCP:Packet Data ConvergenceProtocol)层、无线链路控制(RLC:Radio Link Control)层、无线资源控制(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层的处理。上位层208为了综合控制下位层的处理部,存在上位层208与调度部204、天线209、数据控制部201、发送数据调制部202、信道估计部205、接收数据解调部206、数据提取部207以及无线部203之间的接口(但是,未进行图示)。
上位层208具有无线资源控制部210(也称为控制部)。无线资源控制部210进行各种设定信息的管理、系统信息的管理、寻呼控制、本站的通信状态的管理、越区切换等的移动管理、缓冲器状况的管理、单播以及多播承载的连接设定的管理、移动站标识符(UEID)的管理。
[关于小区聚合(载波聚合)]
图4是表示支持小区聚合(或者载波聚合)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基站装置100和移动站装置200的处理的一例的图。在本发明中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在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支持小区聚合(例如,在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支持直至5个小区(或者分量载波)),各小区能够具有直至110资源块的发送带宽(transmission bandwidth,与LTE同等的发送带宽)。
在图4中,横轴表示频域,纵轴表示时域。在图4中示出聚合了3个服务小区(服务小区1、服务小区2、服务小区3)。这里,在图4中,被聚合的多个服务小区中的例如一个服务小区被定义为主小区(Pcell:Primary cell)。例如,主小区被定义为具有与LTE的小区同等的功能的服务小区。
此外,在图4中,将除了主小区之外的服务小区定义为辅小区(Scell:Secondary cell)。例如,辅小区是与主小区相比而功能受限制的小区,主要用于PDSCH以及/或者PUSCH的收发。
这里,将在下行链路中与服务小区对应的载波称为下行链路分量载波(DLCC:Downlink Component Carrier)。此外,将在上行链路中与服务小区对应的载波称为上行链路分量载波(ULCC:Uplink Component Carrier)。
此外,将在下行链路中与主小区对应的载波称为下行链路主分量载波(DLPCC:Downlink Primary Component Carrier)。此外,将在下行链路中与辅小区对应的载波称为下行链路辅分量载波(DLSCC:DownlinkSecondary Component Carrier)。此外,将在上行链路中与主小区对应的载波称为上行链路主分量载波(ULPCC:Uplink Primary Component Carrier)。而且,将在上行链路中与辅小区对应的载波称为上行链路辅分量载波(ULSCC:Uplink Secondary Component Carrier)。
这里,基站装置100能够针对移动站装置200设定主小区。例如,基站装置100能够针对移动站装置200使用RRC信令移动站装置固有地(UE-specifically)设定主小区。同样地,基站装置100能够针对移动站装置200设定辅小区。例如,基站装置100能够针对移动站装置200使用RRC信令移动站装置固有地(UE-specifically)设定辅小区。
在图4中,作为主小区示出了服务小区1,作为辅小区示出了服务小区2和服务小区3。基站装置100能够作为主小区设定服务小区1的DLCC和ULCC(DLPCC和ULPCC)。此外,基站装置100能够作为辅小区设定服务小区2的DLCC和ULCC(DLSCC-1和ULSCC-1)。而且,基站装置100能够作为辅小区设定服务小区3的仅DLCC(DLSCC-2)。
此外,在图4中,例如,如右上斜线所示,分别对DLCC配置PDCCH。此外,如涂白部分所示,分别对DLCC配置PDSCH。即,PDCCH和PDSCH被时间复用。此外,例如,如涂黑部分所示,分别对ULCC配置PUCCH。而且,如横线所示,分别对ULCC配置PUSCH。即,PUCCH和PUSCH被频率复用。
在图4中,基站装置100和移动站装置200能够在一个服务小区(DLCC)收发一个PDCCH。此外,基站装置100和移动站装置200能够在一个服务小区(DLCC)收发一个PDSCH。此外,基站装置100和移动站装置200能够在一个服务小区(ULCC)收发一个PUSCH。而且,基站装置100和移动站装置200能够在一个服务小区(ULCC)收发一个PUCCH。
例如,在图4中,基站装置100和移动站装置200能够使用3个DLCC在同一子帧收发3个PDCCH。此外,基站装置100和移动站装置200能够使用3个DLCC在同一子帧收发3个PDSCH。此外,基站装置100和移动站装置200能够使用2个ULCC在同一子帧收发2个PUSCH。这里,基站装置100和移动站装置200在同一子帧仅能够收发一个PUCCH。这里,基站装置100和移动站装置200能够支持TDD(Time Division Duplex,时分双工)和FDD(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频分双工)的双方。
此外,在基站装置100和移动站装置200利用TDD收发信息时,例如,通过来自基站装置100的RRC信令,对移动站装置200设定对下行链路的发送所确保的子帧与对上行链路的发送所确保的子帧的对应(下行链路子帧与上行链路子帧的对应(关系),TDD configuration)。
以下,设基本上基站装置100和移动站装置200利用TDD收发信息时,使用下行链路的4子帧来收发下行链路的信息(例如,传输块),使用上行链路的1子帧来收发上行链路的信息(例如,表示针对在4子帧分别发送的(4个)传输块的ACK/NACK的信息)。
即,在图4中,例如,基站装置100和移动站装置200通过利用TDD,能够在4子帧(最大)收发12个PDCCH。此外,例如,基站装置100和移动站装置200在设定了针对各个服务小区发送一个传输块的发送模式的情况下,通过利用TDD,能够在4子帧(最大)收发12个传输块。
同样地,例如,基站装置100和移动站装置200使5个服务小区聚合,通过利用TDD,能够在4子帧(最大)收发20个PDCCH。此外,例如,基站装置100和移动站装置200在设定了针对各个服务小区发送一个传输块的发送模式的情况下,使5个服务小区聚合,通过利用TDD,从而能够在4子帧(最大)收发20个传输块。
此外,例如,基站装置100和移动站装置200在设定了针对各个服务小区发送直至2个传输块的发送模式的情况下,使5个服务小区聚合,通过利用TDD,能够在4子帧(最大)收发40个传输块。
此时,例如,基站装置100和移动站装置200在上行链路的1子帧收发表示针对(最大)40个传输块的ACK/NACK的信息。即,例如,基站装置100和移动站装置200在用1比特表现表示针对一个传输块的ACK/NACK的信息的情况下,作为表示针对40个传输块的ACK/NACK的信息而收发40比特的信息。即,移动站装置200在某上行链路的1子帧发送表示与多个下行链路子帧对应的ACK/NACK的信息。
这里,基站装置100和移动站装置200通过将表示ACK/NACK的信息在空间上集束(以下记作空间集束(spatial bundling)),从而能够压缩(compress,也可以称为削减)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比特数(信息比特数)。例如,基站装置100和移动站装置200针对与2个码字(传输块)对应的各个ACK/NACK的比特执行与运算、或运算,将计算出的信息(值,比特)作为表示ACK/NACK的信息进行收发。
例如,移动站装置200在与PDSCH的第1码字对应地发送ACK、与PDSCH的第2码字对应地发送NACK时,通过对这些信息应用空间集束,从而能够作为NACK进行发送。此外,例如,移动站装置200在与PDSCH的第1码字对应地发送ACK、与PDSCH的第2码字对应地发送ACK时,通过对这些信息应用空间集束,从而能够作为ACK进行发送。
例如,移动站装置200在发送(最大)40个传输块时,通过对表示与PDSCH的第1码字对应的ACK/NACK的信息和表示与PDSCH的第2码字对应的ACK/NACK的信息应用空间集束,从而能够压缩为表示(最大)20比特的信息量的ACK/NACK的信息,并且发送表示压缩后的ACK/NACK的信息。即,移动站装置200针对表示与在各服务小区中的下行链路子帧的每一个所接收到的PDSCH的第1码字和第2码字分别对应的ACK/NACK的信息的比特应用空间集束。
这里,基站装置100和移动站装置200收发的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比特数(应用空间集束之前的比特数)通过由基站装置100设定的、服务小区(服务小区的数目、主小区和辅小区的数目)和各服务小区中的下行链路发送模式(使用了单天线端口的下行链路数据发送(使用了单天线端口的PDSCH的发送、基于Non-MIMO模式的PDSCH的发送、一个传输块的发送)、或者使用了多天线端口的下行链路数据发送(使用了多天线端口的PDSCH的发送、应用了MIMO的PDSCH的发送、直至2个传输块的发送))来决定。
此外,基站装置100和移动站装置200收发的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比特数(应用空间集束之前的比特数)通过由来自基站装置100的RRC信令设定的下行链路子帧和上行链路子帧的对应(TDD configuration)来决定。
例如,在基站装置100设定3个服务小区,并且作为针对各服务小区的下行链路发送模式设定了使用了多天线端口的PDSCH的发送(直至2个传输块的发送)的情况下,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比特数是6比特。
此外,例如,在基站装置100和移动站装置200在该设定中利用TDD,例如在全部4子帧在全部服务小区中收发PDSCH的情况下,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比特数是24比特(6比特×4子帧)。
同样地,在基站装置100设定3个服务小区,并且作为针对各服务小区的下行链路发送模式,对于一个服务小区设定了使用了单天线端口的PDSCH的发送(一个传输块的发送)、对于2个服务小区设定了使用了多天线端口的PDSCH的发送(直至2个传输块的发送)的情况下,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比特数是5比特。
同样地,在基站装置100和移动站装置200在该设定中利用TDD,例如在全部4子帧在全部服务小区中收发PDSCH的情况下,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比特数是20比特(5比特×4子帧)。
这里,例如,移动站装置200在根据由基站装置100设定的服务小区和针对各服务小区的下行链路发送模式而决定的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比特数超过了20比特的情况下,通过应用空间集束(按照来自基站装置100的设定,自动地应用空间集束),从而可以压缩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比特数。
即,移动站装置200在根据来自基站装置100的设定而决定的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比特数超过了某给定比特数(给定值)的情况下,通过自动地应用空间集束,能够压缩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比特数。这里,对于移动站装置200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应用空间集束的比特数,例如,由规格书等事前进行定义。
即,例如,移动站装置200在使用PUCCH向基站装置100发送表示ACK/NACK的信息时,在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比特数超过了由PUCCHl子帧能够发送的比特数(例如,20比特)的情况下,能够将表示ACK/NACK的信息压缩到由PUCCHl子帧能够发送的比特数以下。
这里,移动站装置200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例如,比特数为1~20比特的表示ACK/NACK的信息)利用SRMC或者DRMC来进行编码。移动站装置200可以将利用SRMC或者DRMC进行了编码的表示ACK/NACK的信息发送给基站装置100。
此外,移动站装置200在发送表示ACK/NACK的信息(例如,比特数为1~20比特的表示ACK/NACK的信息)时,在需要发送表示ACK/NACK的信息以外的第1上行链路控制信息(例如,调度请求、信道状态信息)的情况下,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和表示ACK/NACK的信息以外的第1上行链路控制信息都利用SRMC或者DRMC进行编码。移动站装置200可以在同一子帧同时向基站装置100发送利用SRMC或者DRMC进行了编码的表示ACK/NACK的信息和表示ACK/NACK的信息以外的第1上行链路控制信息。
此外,基站装置100能够分配用于移动站装置200发送上行链路控制信息(表示ACK/NACK的信息、第1上行链路控制信息(例如,调度请求、信道状态信息))的PUCCH资源。例如,基站装置100可以使用RRC信令分配用于移动站装置200发送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的PUCCH资源。
此外,例如,基站装置100可以使用于移动站装置200发送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的PUCCH资源与PDCCH对应地进行分配。
此外,例如,基站装置100可以利用RRC信令设定用于移动站装置200发送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的PUCCH资源的候补(例如,4个PUCCH资源的候补),并且使用由PDCCH发送的信息(ARI:ACK/NACK ResourceIndicator,也称为UCI Resource Indicator)从4个PUCCH资源的候补中指示一个PUCCH资源,由此对移动站装置200分配PUCCH资源。
这里,例如,基站装置100可以使用由辅小区的PDCCH发送的信息(ARI)从4个PUCCH资源的候补中指示一个PUCCH资源。此时,假设移动站装置200在同一子帧由多个辅小区的PDCCH发送的信息(ARI)中全部设置相同的值。
[关于利用了(单)里德穆勒码的编码方法]
图5A、图5B是表示移动站装置200的利用了(单)里德穆勒码(SRMC)的编码方法的一例的图。在图5A、图5B中,移动站装置200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应用利用了SRMC的编码。例如,移动站装置200在上述所示的发送数据调制部202中对上行链路控制信息应用利用了SRMC的编码。在图5A、图5B中,输入信道编码/比率匹配模块的针对ACK/NACK的比特序列(比特)用[oACK 0 oACK 1...oACK o ACK-i]表示。这里,oACK表示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比特数(信息比特数,也可称为净荷大小、信息量、比特序列的长度)。
首先,例如,针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比特序列[oACK 00ACK 1...oACK o ACK-i],使用作为里德穆勒码的(32、oACK)块码进行编码。图6示出编码中使用的(32、oACK)块码的码字的一例,例如,作为(32、oACK)块码的码字,使用由Mi,n表示的11的基序列的线性结合(linearcombination)。图6示出针对(32、oACK)码的基序列的一例。
例如,在图5A、图5B中,用11比特的比特序列表示的表示ACK/NACK的信息输入到(32、oACK)块码的码字,输出32比特的编码块。进而,在图5A、图5B中示出,在信道编码/比率匹配模块中通过32比特的编码块的循环重复(circular repetition,循环的重复),输出了48比特的比特序列[qACK(0) 0 qACK(0) 1...qACK(0) 47]。即,利用了SRMC的编码由于通过循环重复,输出48比特的比特序列,能够谋求编码的质量的维持、提高。这里,例如,对于比特序列qACK(0) i的生成,使用下述的计算式(1)。
【数式1】
(i=0,1,…,47)
…(1)
而且,在图5A、图5B中,从信道编码/比率匹配模块输出的比特序列[qACK(0)0 qACK(0) 1...qACK(0) 47]在调制模块中进行调制。在图5A、图5B中,作为示例示出,在调制模块中对比特序列[qACK(0) 0 qACK(0)1...qACK(0) 47]实施QPSK,输出了24的复数值调制符号的块(a block of complex-valuedmodulation symbol)[dACK 0 dACK 1...dACK 23]。这里,例如,QPSK的调制多值数(每1子帧能够发送的比特数)是2,16QAM的调制多值数是4,64QAM的调制多值数是6。
而且,在图5A、图5B中,从调制模块输出的复数值调制符号的块[dACK 0 dACK 1...dACK 23]在分割模块中被分割为复数值调制符号的块[dACK 0 dACK 1...dACK 11]、[dACK 12 dACK 13...dACK 23]。这里,例如,分割后的复数值调制符号的块[dACK 0 dACK 1...dACK 11]映射到1子帧(1ms)的第1时隙(最初的0.5ms),复数值调制符号的块[dACK 12 dACK 13...dACK 23]映射到1子帧(1ms)的第2时隙(剩下的0.5ms)。
而且,各个从分割模块输出的复数值调制符号的块[dACK 0 dACK 1...dACK 11]、[dACK 12 dACK 13...dACK 23]在复制模块(replication block)中被复制,对被复制的各个复数值调制符号的块实施正交序列(例如,w(0)、w(1)、w(2)、w(3)、w(4))从而进行了正交化后(在w(i)进行了block wisespreading后),在DFT模块中实施DFT。
而且,从DFT模块输出的复数值调制符号的块与通过实施Zadoff-Chu(ZC)序列的循环移位(CS:Cyclic Shift)而进行了正交化的DMRS(Demodulation Reference Symbol)一起在映射模块中映射到无线资源(PUCCH资源),并且在IFFT模块中实施IFFT处理。
[关于利用了双里德穆勒码的编码方法]
图7A、图7B是表示移动站装置200的利用了双里德穆勒码(DRMC)的编码方法的一例的图。在图7A、图7B中,移动站装置200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应用利用了DRMC的编码。例如,移动站装置200在上述所示的发送数据调制部202中对上行链路控制信息应用利用了DRMC的编码。
在图7A、图7B中示出,输入分割模块的针对ACK/NACK的比特序列(比特)用[oACK 0 oACK 1...oACK o ACK-1]表示。这里,oACK表示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比特数(信息比特数,也可称为净荷大小、信息量、比特序列的长度)。
首先,例如,针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比特序列[oACK 00ACK 1...0ACK o ACK-1]在分割模块中分别被分割为比特序列 而且,被分割的各个比特序列 在信道编码/打孔模块中使用(32、oACK)块码(使用2个里德穆勒码)来进行编码。这里,例如,作为编码中使用的(32、oACK)块码的码字,使用2个由图6所示的Mi,n表示的11的基序列的线性结合(linear combination)。此外,例如,从(32、oACK)块码输出的各个编码块的最后8比特被进行打孔,从各个(32、oACK)块码输出24比特的编码块。
例如,在图7A、图7B中,由20比特的比特序列表示的表示ACK/NACK的信息在分割模块中每10比特被进行分割。而且,在图7A、图7B中示出,在各个信道编码/打孔模块中由10比特的比特序列输出32比特的编码块,通过对最后的8比特进行打孔,从而分别输出24比特的比特序列[qACK(0) 0 qACK(0) 1...qACK(0) 23]、[qACK(1) 0 qACK(1) 1...qACK(1) 23]。即,利用了DRMC的编码通过对最后的8比特进行打孔从而分别输出24比特的比特序列,所以与利用了SRMC的编码相比,有可能产生编码的质量的降低。这里,例如,在比特序列qACK(0) i、qACK(1) i各自的生成中,使用下述的计算式(2)、(3)。
【数式2】
(i=0,1,…,23)
…(2)
【数式3】
(i=0,1,…,23)
…(3)
而且,在图7A、图7B中示出,从信道编码/打孔模块输出的比特序列[qACK(0) 0 qACK(0) 1...qACK(0) 23]、[qACK(1) 0 qACK(1) 1...qACK(1) 23]在交织/连结(interleave/concatenation)中进行交织、连结。在图7A、图7B中示出,从交织/连结模块输出的48比特的比特序列用[qACK 0 qACK 1...qACK 47]表示。
而且,在图7A、图7B中,从交织/连结模块输出的48比特的比特序列[qACK 0 qACK 1...qACK 47]在调制模块中进行调制。在图7A、图7B中作为示例示出,在调制模块中对比特序列[qACK 0 qACK 1...qACK 47]实施QPSK,输出24的复数值调制符号的块(a block of complex-valued modulationsymbol)[dACK 0 dACK 2...dACK 23]。
而且,在图7A、图7B中,从调制模块输出的复数值调制符号的块[dACK 0 dACK 1...dACK 23]在分割模块中被分割为复数值调制符号的块[dACK 0 dACK 1...dACK 11]、[dACK 12 dACK 13...dACK 23]。这里,例如,被分割的复数值调制符号的块[dACK 0 dACK 1...dACK 11]映射到1子帧(1ms)的第1时隙(最初的0.5ms),复数值调制符号的块[dACK 12 dACK 13...dACK 23]映射到1子帧(1ms)的第2时隙(剩下的0.5ms)。
而且,各个从分割模块输出的复数值调制符号的块[dACK 0 dACK 1...dACK 11]、[dACK 12 dACK 13...dACK 23]在复制模块(replication block)中被复制,对被复制的各个复数值调制符号的块施加正交序列(例如,w(0)、w(1)、w(2)、w(3)、w(4))进行了正交化后(在w(i)进行了block wisespreading后),在DFT模块中实施DFT。
而且,从DFT模块输出的复数值调制符号的块与通过实施Zadoff-Chu(ZC)序列的循环移位(CS:Cyclic Shift)而进行了正交化的DMRS(Demodulation Reference Symbol)一起在映射模块中映射到无线资源(PUCCH资源),在IFFT模块中实施IFFT处理。
(第1实施方式)
接下来,说明使用了基站装置100以及移动站装置200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第1实施方式。在第1实施方式中,移动站装置200能够在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进行编码时,根据第1净荷大小,决定是应用利用了DRMC的编码方法,还是应用利用了SRMC的编码方法,并且在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和第1控制信息同时进行编码时,根据第2净荷大小,决定是应用利用了DRMC的编码方法,还是应用利用了SRMC的编码方法。这里,第1净荷大小和第2净荷大小分别被规定。
此外,移动站装置200在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进行编码时,根据第1净荷大小,决定是应用利用了DRMC的编码方法,还是应用利用了SRMC的编码方法,并且在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和第1控制信息同时进行编码时,根据第2净荷大小,决定是应用利用了DRMC的编码方法,还是应用利用了SRMC的编码方法。这里,第1净荷大小和第2净荷大小是不同的净荷大小。
这里,在第1净荷大小中包含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净荷大小。此外,在第2净荷大小中包含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净荷大小。此外,在第2净荷大小中也可以包含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净荷大小与第1控制信息的净荷大小的合计。
而且,第1净荷大小根据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编码中使用的RM码的基序列来决定。此外,第2净荷大小根据表示ACK/NACK的信息和第1控制信息的编码中使用的RM码的基序列来决定。
此外,移动站装置200可以按照在某子帧中是发送表示ACK/NACK的信息、还是一起发送表示ACK/NACK的信息和第1控制信息,根据对各个发送所规定的净荷大小,切换利用了DRMC的编码方法和利用了SRMC的编码方法。
这里,在第1控制信息中包含调度请求。此外,在第1控制信息中包含信道状态信息。此外,将移动站装置200作为表示ACK/NACK的信息以外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而发送的(或者编码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记作第1控制信息。
图8是用于说明本发明中的第1实施方式的时序图。第1实施方式能够对于支持上述所示那样的小区聚合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基站装置100和移动站装置200适用。此外,第1实施方式能够对于支持TDD以及/或者FDD的基站装置100和移动站装置200适用。
在图8中,移动站装置200在向基站装置100发送表示ACK/NACK的信息时(S1:步骤1),可以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应用利用了SRMC的编码方法。此外,移动站装置200在同一子帧向基站装置100一起发送表示ACK/NACK的信息和第1控制信息时(S2:步骤2),可以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和第1控制信息应用利用了SRMC的编码方法。
此外,移动站装置200在同一子帧向基站装置100一起发送表示ACK/NACK的信息和第1控制信息时(S3:步骤3),可以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和第1控制信息应用利用了DRMC的编码方法。而且,移动站装置200在向基站装置100发送表示ACK/NACK的信息时(S4:步骤4),可以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应用利用了DRMC的编码方法。
在图8中,移动站装置200在向基站装置100发送表示ACK/NACK的信息时(S1:步骤1),可以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应用利用了SRMC的编码方法。此外,移动站装置200在向基站装置100发送表示ACK/NACK的信息时(S4:步骤4),可以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应用利用了DRMC的编码方法。
这里,例如,移动站装置200可以在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净荷大小(也可以称为比特数、信息量、比特序列)为10比特以下(小于11比特的情况)的情况下,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应用利用了SRMC的编码方法。即,移动站装置200在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进行编码时,在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净荷大小为N比特(某给定比特数)以下的情况下(小于某给定比特数的情况下),可以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应用利用了SRMC的编码方法。
此外,例如,移动站装置200在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净荷大小大于10比特的情况下(11比特以上的情况下),可以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应用利用了DRMC的编码方法。即,移动站装置200在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进行编码时,在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净荷大小大于N比特(某给定比特数)的情况下(某给定比特数以上的情况下),可以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应用利用了DRMC的编码方法。
这里,例如,根据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编码中使用的RM码的基序列,来决定移动站装置200在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净荷大小为多少比特以下的情况下(大于多少比特的情况下)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应用利用了SRMC的编码方法(应用利用了DRMC的编码方法)。
此外,例如,根据标准等来事前规定移动站装置在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净荷大小为多少比特以下的情况下(大于多少比特的情况下)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应用利用了SRMC的编码方法(应用利用了DRMC的编码方法)。
例如,移动站装置200在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编码中使用能够输入图6所示那样的11比特的比特序列的RM码的基序列的情况下,可以在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净荷大小为10比特以下的情况下,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应用利用了SRMC的编码方法。
这里,例如,移动站装置200在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编码中使用能够输入图6所示那样的11比特的比特序列的RM码的基序列的情况下,也可以在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净荷大小为11比特以下的情况下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应用利用了SRMC的编码方法。
此外,例如,移动站装置200在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编码中使用能够输入图6所示那样的11比特的比特序列的RM码的基序列的情况下,可以在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净荷大小大于10比特的情况下,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应用利用了DRMC的编码方法。
这里,例如,移动站装置200在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编码中使用能够输入图6所示那样的11比特的比特序列的RM码的基序列的情况下,也可以在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净荷大小大于11比特的情况下,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应用利用了DRMC的编码方法。
即,移动站装置200在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编码中使用能够输入N比特的比特序列的RM码的基序列的情况下,可以在针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比特序列为(N-1)比特以下的情况下,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应用利用了SRMC的编码方法。
此外,移动站装置200在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编码中使用能够输入N比特的比特序列的RM码的基序列的情况下,也可以在针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比特序列为N比特以下的情况下,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应用利用了SRMC的编码方法。
此外,移动站装置200在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编码中使用能够输入N比特的比特序列的RM码的基序列的情况下,在针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比特序列大于(N-1)比特的情况下,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应用利用了DRMC的编码方法。
而且,移动站装置200在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编码中使用能够输入N比特的比特序列的RM码的基序列的情况下,也可以在针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比特序列大于N比特的情况下,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应用利用了DRMC的编码方法。
此外,在图8中,移动站装置200在同一子帧将表示ACK/NACK的信息和第1控制信息一起发送给基站装置100时(S2:步骤2),可以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和第1控制信息应用利用了SRMC的编码方法。此外,移动站装置200在同一子帧将表示ACK/NACK的信息和第1控制信息一起发送给基站装置100时(S3:步骤3),可以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和第1控制信息应用利用了DRMC的编码方法。
这里,例如,移动站装置200可以为了对基站装置100请求调度而发送设置为“1”的信息(对预先定义的配置表示调度请求的信息的信息字段设置“1”),在这以外的情况下(例如,不请求调度的情况下)发送设置为“0”的信息(对预先定义的配置表示调度请求的信息的信息字段设置“0”)。
即,移动站装置200可以与表示ACK/NACK的信息一起发送设置为“1(表示请求调度的信息)”或者“0(表示这以外的状态的信息)”的信息(信息比特、信息字段)。以下,设基本上通过1比特的信息来表现移动站装置200向基站装置100发送的调度请求。
此外,例如,移动站装置200也可以将表示ACK/NACK的信息与用于对基站装置100报告下行链路的信道状态信息的信道状态信息、信道质量标识符、预编码矩阵标识符、秩标识符一起进行发送。
这里,例如,移动站装置200可以在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净荷大小(也可以称为比特数、信息量、比特序列)为10比特以下的情况下(小于11比特的情况下),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和第1控制信息应用利用了SRMC的编码方法。即,移动站装置200在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和第1控制信息进行编码时,可以在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净荷大小为M比特(某给定比特数)以下的情况下(小于某给定比特数的情况下),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和第1控制信息应用利用了SRMC的编码方法。
此外,例如,移动站装置200可以在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净荷大小大于10比特的情况下(11比特以上的情况下),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和第1控制信息应用利用了DRMC的编码方法。即,移动站装置200在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和第1控制信息进行编码时,可以在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净荷大小大于M比特(某给定比特数)的情况下(某给定比特数以上的情况下),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和第1控制信息应用利用了DRMC的编码方法。
此外,例如,移动站装置200也可以在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净荷大小和第1控制信息的净荷大小的合计为11比特以下的情况下(小于12比特的情况下),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和第1控制信息应用利用了SRMC的编码方法。即,移动站装置200在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和第1控制信息进行编码时,也可以在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净荷大小和第1控制信息的净荷大小的合计为L比特(某给定比特数)以下的情况下(小于某给定比特数的情况下),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和第1控制信息应用利用了SRMC的编码方法。
此外,例如,移动站装置200也可以在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净荷大小和第1控制信息的净荷大小的合计大于11比特的情况下(12比特以上的情况下),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和第1控制信息应用利用了DRMC的编码方法。即,移动站装置200在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和第1控制信息进行编码时,也可以在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净荷大小和第1控制信息的净荷大小的合计大于L比特(某给定比特数)的情况下(某给定比特数以上的情况下),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和第1控制信息应用利用了DRMC的编码方法。
即,移动站装置200在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和第1控制信息进行编码时,可以仅根据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净荷大小来决定是应用利用了SRMC的编码方法、还是应用利用了DRMC的编码方法。
此外,移动站装置200在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和第1控制信息进行编码时,也可以根据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净荷大小和第1控制信息的净荷大小的合计来决定是应用利用了SRMC的编码方法、还是应用利用了DRMC的编码方法。
此外,移动站装置200在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和第1控制信息进行编码时,不仅仅根据第1控制信息的净荷大小来决定是应用利用了SRMC的编码方法、还是应用利用了DRMC的编码方法(不仅仅依赖于第1控制信息的净荷大小)。
这里,例如,根据表示ACK/NACK的信息和使用于第1控制信息的编码的RM码的基序列,来决定移动站装置200在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净荷大小为多少比特以下的情况下(大于多少比特的情况下),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和第1控制信息应用利用了SRMC的编码方法(应用利用了DRMC的编码方法)。
此外,例如,也可以根据标准等来事前规定移动站装置200在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净荷大小为多少比特以下的情况下(大于多少比特的情况下),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和第1控制信息应用利用了SRMC的编码方法(应用利用了DRMC的编码方法)。
此外,例如,根据表示ACK/NACK的信息和第1控制信息的编码中使用的RM码的基序列,来决定移动站装置200在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净荷大小和第1控制信息的净荷大小的合计为多少比特以下的情况下(大于多少比特的情况下),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和第1控制信息应用利用了SRMC的编码方法(应用利用了DRMC的编码方法)。
此外,例如,也可以根据标准等来事前规定移动站装置200在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净荷大小和第1控制信息的净荷大小的合计为多少何比特以下的情况下(大于多少比特的情况下),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和第1控制信息应用利用了SRMC的编码方法(应用利用了DRMC的编码方法)。
即,移动站装置200在(仅)发送表示ACK/NACK的信息时,根据标准等来事前规定用于决定是应用利用了DRMC的编码方法、还是应用利用了SRMC的编码方法的净荷大小(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净荷大小)。
进而,移动站装置200在一起发送表示ACK/NACK的信息和第1控制信息时,根据标准等来事前规定用于决定是应用利用了DRMC的编码方法、还是应用利用了SRMC的编码方法的净荷大小(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净荷大小、或者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净荷大小与第1控制信息的净荷大小的合计)。
移动站装置200根据在某子帧发送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的状况((仅)发送表示ACK/NACK的信息、还是一起发送表示ACK/NACK的信息和第1控制信息),根据由标准等分别(独立地)规定的净荷大小,切换利用了DRMC的编码方法和利用了SRMC的编码方法。
即,移动站装置200能够在某子帧(仅)发送表示ACK/NACK的信息时,(仅)根据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净荷大小,决定是应用利用了DRMC的编码方法、还是应用利用了SRMC的编码方法,并且在某子帧同时发送表示ACK/NACK的信息和第1控制信息时,根据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净荷大小和第1控制信息的净荷大小的合计,决定是应用利用了DRMC的编码方法、还是应用利用了SRMC的编码方法。
这里,基站装置100在移动站装置200在某子帧(仅)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进行编码时,为了决定是应用利用了DRMC的编码方法、还是应用利用了SRMC的编码方法,可以使用RRC信令来设定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净荷大小(也可以是与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净荷相关的参数、信息)。
此外,基站装置100在移动站装置200在某子帧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和第1控制信息同时进行编码时,为了决定是应用利用了DRMC的编码方法、还是应用利用了SRMC的编码方法,可以使用RRC信令来设定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净荷大小(也可以是与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净荷相关的参数、信息)。
而且,基站装置100在移动站装置200在某子帧同时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和第1控制信息进行编码时,为了决定是应用利用了DRMC的编码方法、还是应用利用了SRMC的编码方法,可以使用RRC信令来设定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净荷大小和第1控制信息的净荷大小的合计(也可以是与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净荷和第1控制信息的净荷大小的合计相关的参数、信息)。
例如,移动站装置200在将能够输入图6所示那样的11比特的比特序列的RM码的基序列使用于表示ACK/NACK的信息和第1控制信息的编码的情况下,在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净荷大小为10比特以下的情况下,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和第1控制信息应用利用了SRMC的编码方法。
此外,例如,移动站装置200在将能够输入图6所示那样的11比特的比特序列的RM码的基序列使用于表示ACK/NACK的信息和第1控制信息的编码的情况下,在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净荷大小大于10比特的情况下,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和第1控制信息应用利用了DRMC的编码方法。
此外,例如,移动站装置200在将能够输入图6所示那样的11比特的比特序列的RM码的基序列使用于表示ACK/NACK的信息和第1控制信息的编码的情况下,也可以在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净荷大小和第1控制信息的净荷大小的合计为11比特以下的情况下,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和第1控制信息应用利用了SRMC的编码方法。
此外,例如,移动站装置200在将能够输入图6所示那样的11比特的比特序列的RM码的基序列使用于表示ACK/NACK的信息和第1控制信息的编码的情况下,也可以在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净荷大小和第1控制信息的净荷大小的合计大于11比特的情况下,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和第1控制信息应用利用了DRMC的编码方法。
即,移动站装置200在将能够输入N比特的比特序列的RM码的基序列使用于表示ACK/NACK的信息和第1控制信息的编码的情况下,在针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比特序列为(N-1)比特以下的情况下,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和第1控制信息应用利用了SRMC的编码方法。
此外,移动站装置200在将能够输入N比特的比特序列的RM码的基序列使用于表示ACK/NACK的信息和第1控制信息的编码的编码的情况下,在针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比特序列大于(N-1)比特的情况下,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和第1控制信息应用利用了DRMC的编码方法。
此外,移动站装置200在将能够输入N比特的比特序列的RM码的基序列使用于表示ACK/NACK的信息和第1控制信息的编码的情况下,可以在针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比特序列和针对第1控制信息的比特序列的合计为N比特以下的情况下,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和第1控制信息应用利用了SRMC的编码方法。
此外,移动站装置200在将能够输入N比特的比特序列的RM码的基序列使用于表示ACK/NACK的信息和第1控制信息的编码的情况下,也可以在针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比特序列和针对第1控制信息的比特序列的合计大于N比特的情况下,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和第1控制信息应用利用了DRMC的编码方法。
如上述所示,移动站装置200能够根据由基站装置100设定的、服务小区(服务小区的数目)和各服务小区中的下行链路发送模式,来决定向基站装置100发送的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比特数(也可以称为净荷大小、信息量、比特序列的长度)。此外,移动站装置200可以根据由基站装置100设定的下行链路子帧和上行链路子帧的对应(TDDconfiguration),来决定向基站装置100发送的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比特数(也可以称为净荷大小、信息量、比特序列的长度)。即,移动站装置200可以根据与在某上行链路子帧发送的表示ACK/NACK的信息对应的下行链路子帧的数目,来决定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比特数。
以下,设基本上用1比特来表现表示针对由基站装置发送的一个传输块的ACK/NACK的信息(表示与一个码字对应的ACK/NACK的信息)。此外,设用1比特来表现第1控制信息。
即,在由基站装置100设定了在某一个服务小区中进行应用了MIMO的PDSCH的发送(直至2个传输块的发送)的下行链路发送模式的情况下,表示ACK/NACK的信息用2比特来表现。此外,基站装置100和移动站装置200利用TDD在全部4子帧在设定的全部服务小区中收发传输块。而且,移动站装置200在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以及/或者第1控制信息进行编码时,使用能够输入图6所示那样的11比特的比特序列的RM码的基序列。
即,如上所述,例如,移动站装置200在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进行编码时,在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净荷大小为10比特以下的情况下,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应用利用了SRMC的编码方法。此外,移动站装置200在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净荷大小大于10比特的情况下,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应用利用了DRMC的编码方法。
此外,如上所述,例如,移动站装置200在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和第1控制信息同时进行编码时,在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净荷大小和第1控制信息的净荷大小的合计为11比特以下的情况下,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和第1控制信息应用利用了SRMC的编码方法。此外,移动站装置200在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净荷大小和第1控制信息的净荷大小的合计大于11比特的情况下,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应用利用了DRMC的编码方法。
例如,在由基站装置100设定2个服务小区,并且作为针对各服务小区的下行链路发送模式,设定了使用了单天线端口模式的PDSCH的发送(一个传输块的发送)的情况下,移动站装置200向基站装置100发送8比特(2×1×4)的表示ACK/NACK的信息。
即,在该设定中,移动站装置200在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进行编码时,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应用利用了SRMC的编码方法。此外,在该设定中,移动站装置200在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和第1控制信息同时进行编码时,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和第1控制信息应用利用了SRMC的编码方法。即,移动站装置200对8比特的表示ACK/NACK的信息和1比特的第1控制信息利用SRMC进行编码,并且发送给基站装置100。
此外,例如,在由基站装置100设定2个服务小区,并且作为针对各服务小区的下行链路发送模式,设定了使用了多天线端口模式的PDSCH的发送(直至2个传输块的发送)的情况下,移动站装置200发送16比特(2×2×4)的表示ACK/NACK的信息。
即,在该设定中,移动站装置200在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进行编码时,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应用利用了DRMC的编码方法。此外,在该设定中,移动站装置200在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和第1控制信息一起进行编码时,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和第1控制信息应用利用了DRMC的编码方法。即,移动站装置200对16比特的表示ACK/NACK的信息和1比特的第1控制信息利用DRMC进行编码,并且发送给基站装置100。
此外,例如,在由基站装置100设定3个服务小区,并且作为针对各服务小区的下行链路发送模式,设定了使用了多天线端口模式的PDSCH的发送(直至2个传输块的发送)的情况下,移动站装置200利用空间集束将24比特(3×2×4)的表示ACK/NACK的信息压缩为12比特(3×(2/2)×4)的表示ACK/NACK的信息。如上所述,移动站装置200在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比特数超过了某给定值(例如,20比特)的情况下,利用空间集束,能够压缩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比特数。移动站装置200将压缩后的12比特的表示ACK/NACK的信息发送给基站装置100。
即,在该设定中,移动站装置200在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进行编码时,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应用利用了DRMC的编码方法。即,移动站装置200对通过利用空间集束而进行了压缩的12比特的表示ACK/NACK的信息利用DRMC进行编码,并且发送给基站装置100。
此外,在该设定中,移动站装置200在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和第1控制信息同时进行编码时,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和第1控制信息应用利用了DRMC的编码方法。即,移动站装置200对通过利用空间集束而进行了压缩的12比特的表示ACK/NACK的信息和1比特的第1控制信息利用DRMC进行编码,并且发送给基站装置100。
即,移动站装置200在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进行编码时,可以根据通过利用空间集束而进行了压缩的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净荷大小,来决定是应用利用了SRMC的编码方法、还是应用利用了DRMC的编码方法(可以仅根据空间集束后的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净荷大小来进行决定)。
此外,移动站装置200在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和第1控制信息进行编码时,可以根据通过利用空间集束而进行了压缩的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净荷大小,来决定是应用利用了SRMC的编码方法、还是应用利用了DRMC的编码方法(可以仅根据空间集束后的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净荷大小来进行决定)。
此外,移动站装置200在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和第1控制信息进行编码时,可以根据通过利用空间集束而进行了压缩的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净荷大小与第1控制信息的净荷大小的合计,来决定是应用利用了SRMC的编码方法、还是应用利用了DRMC的编码方法(可以根据空间集束后的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净荷大小与第1控制信息的净荷大小的合计来进行决定)。
此外,移动站装置200在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进行编码时,可以根据由基站装置100设定的服务小区(服务小区的数目)和各服务小区中的下行链路发送模式,来决定是应用利用了SRMC的编码方法、还是应用利用了DRMC的编码方法。
此外,移动站装置200在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和第1控制信息进行编码时,可以根据由基站装置100设定的服务小区(服务小区的数目)和各服务小区中的下行链路发送模式,来决定是应用利用了SRMC的编码方法、还是应用利用了DRMC的编码方法。
此外,移动站装置200在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和第1控制信息进行编码时,可以根据由基站装置100设定的下行链路子帧和上行链路子帧的对应(TDD configuration),来决定是应用利用了SRMC的编码方法、还是应用利用了DRMC的编码方法。即,移动站装置200在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和第1控制信息进行编码时,可以根据与在某上行链路子帧发送的表示ACK/NACK的信息对应的下行链路子帧的数目,来决定是应用利用了SRMC的编码方法、还是应用利用了DRMC的编码方法。
这里,在同一子帧产生了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发送和第1控制信息的发送的移动站装置200,在应用利用了SRMC的编码方法时,为了生成比特序列qACK(0) i,例如,可以使用下述的计算式(4)。
【数4】
…(4)
这里,在计算式(4)中,第1控制信息作为UCI示出。即,例如,在移动站装置200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和第1控制信息应用利用了SRMC的编码方法的情况下,针对第1控制信息的比特序列连结在针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比特序列的最后(最后部)。即,移动站装置200对通过将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比特和第1控制信息的比特进行连结而得到的比特序列进行编码。这里,如上所述,例如,移动站装置200在(仅)发送表示ACK/NACK的信息时,为了生成比特序列qACK(0) i,使用计算式(1)。
同样地,在同一子帧产生了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发送和第1控制信息的发送的移动站装置200,在应用利用了DRMC的编码方法时,为了分别生成比特序列qACK(0) i、qACK(1) i,例如,可以使用下述的计算式(5)、(6)。
【数5】
(i=0,1,…,23)
…(5)
【数6】
…(6)
这里,在计算式(5)、(6)中,第1控制信息作为UCI示出。即,例如,在移动站装置200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和第1控制信息应用利用了DRMC的编码方法的情况下,针对第1控制信息的比特序列连结在针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比特序列的最后(最后部)。此外,针对第1控制信息的比特序列仅输入2个里德穆勒码的一个(单方)。例如,针对第1控制信息的比特序列与针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比特序列较短的一方的比特序列(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净荷大小较小的一方的净荷)进行连结。即,移动站装置200连结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比特和第1控制信息的比特生成比特序列,并且对通过分割所生成的比特序列而得到的比特序列的每一个分别进行编码。这里,如上所述,例如,移动站装置200在(仅)发送表示ACK/NACK的信息时,为了分别生成比特序列qACK(0) i、qACK(1) i,使用计算式(2)、(3)。
如上述为止所示的那样,为了决定在移动站装置200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以及/或者第1控制信息进行编码时是应用利用了DRMC的编码方法、还是应用利用了SRMC的编码方法,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和表示ACK/NACK的信息和第1控制信息各自,通过分别(独立地)规定净荷大小,从而能够有效地切换移动站装置200进行的利用了SRMC的编码方法和利用了DRMC的编码方法。
此外,如上述为止所示的那样,移动站装置200在对表示ACK/NACK的信息以及/或者第1控制信息进行编码时,通过使用应用了空间集束之后的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净荷大小,能够适当地组合基于空间集束的比特数的压缩和编码方法(利用了SRMC的编码方法或者利用了DRMC的编码方法)。
移动站装置200在(仅)将表示ACK/NACK的信息发送给基站装置100时,可以根据被规定的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净荷大小,来切换利用了SRMC的编码方法和利用了DRMC的编码方法。
此外,移动站装置200在将表示ACK/NACK的信息和第1控制信息一起发送给基站装置100时,可以根据被规定的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净荷大小,切换利用了SRMC的编码方法和利用了DRMC的编码方法。
此外,移动站装置200在将表示ACK/NACK的信息和第1控制信息一起发送给基站装置100时,可以根据被规定的表示ACK/NACK的信息的净荷大小与第1控制信息的净荷大小的合计,切换利用了SRMC的编码方法和利用了DRMC的编码方法。
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记载了移动站装置200使用能够输入11比特的比特序列的RM码的基序列对上行链路控制信息(表示ACK/NACK的信息、调度请求、信道状态信息)进行编码的情况。但是,即使移动站装置200使用了能够输入多少比特的RM码的基序列,都可以应用同样的实施方式,这是不言而喻的。
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也适用于基站装置100以及移动站装置200中搭载的集成电路。此外,在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用于实现基站装置100内的各功能、移动站装置200内的各功能的程序记录在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中,通过使计算机系统读入并执行该记录介质中所记录的程序来进行基站装置100、移动站装置200的控制。另外,这里所说的“计算机系统”,包括OS、外围设备等的硬件。
此外,所谓“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包括软盘、光磁盘、ROM、CD-ROM等的可移动介质、内置于计算机系统的硬盘等的存储装置。而且“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还包括如通过因特网等网络、电话线路等通信线路发送程序的情况下的通信线那样地短时间、动态地保持程序的记录介质、如成为该情况下的服务器、客户端的计算机系统内部的易失性存储器那样地保持程序一定时间的记录介质。此外,上述程序既可以是用于实现前述的功能的一部分的程序,也可以是能够通过与计算机系统中已经记录的程序的组合来实现前述的功能的程序。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具体的构成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的设计等也包含在权利要求书中。
符号说明
100 基站装置
101 数据控制部
102 发送数据调制部
103 无线部
104 调度部
105 信道估计部
106 接收数据解调部
107 数据提取部
108 上位层
109 天线
110 无线资源控制部
200、200-1~200-3 移动站装置
201 数据控制部
202 发送数据调制部
203 无线部
204 调度部
205 信道估计部
206 接收数据解调部
207 数据提取部
208 上位层
209 天线
210 无线资源控制部
Claims (12)
1.一种移动站装置,其在多个服务小区中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站装置具备:
根据与在某上行链路子帧发送的关于HARQ的信息对应的下行链路子帧的数目、所设定的服务小区的数目、和在各服务小区中设定的发送模式,决定关于所述HARQ的信息的比特数的单元;
在所决定的关于HARQ的信息的比特数超过了给定值的情况下,对关于所述HARQ的信息应用空间集束的单元;和
基于应用了所述空间集束的关于HARQ的信息的比特数和调度请求的比特数,选择第1编码方法或者第2编码方法的任一种,对关于所述HARQ的信息和所述调度请求同时进行编码的单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编码方法是对通过将关于所述HARQ的信息的比特和所述调度请求的比特进行连结而得到的比特序列进行编码的方法,
所述第2编码方法是将关于所述HARQ的信息的比特和所述调度请求的比特进行连结从而生成比特序列,并且对通过将所生成的比特序列进行分割而得到的比特序列的每一个分别进行编码的方法。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移动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对关于所述HARQ的信息所应用的空间集束包括:
执行分别与在各服务小区中的下行链路子帧的每一个所接收到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第1码字以及第2码字对应的关于所述HARQ的信息的比特的与运算的处理。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关于所述HARQ的信息是表示针对下行链路传输块的ACK或者NACK的信息。
5.一种在多个服务小区中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的移动站装置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根据与在某上行链路子帧发送的关于HARQ的信息对应的下行链路子帧的数目、所设定的服务小区的数目、和在各服务小区中设定的发送模式,决定关于所述HARQ的信息的比特数,
在所决定的关于HARQ的信息的比特数超过了给定值的情况下,对关于所述HARQ的信息应用空间集束,
基于应用了所述空间集束的关于HARQ的信息的比特数和调度请求的比特数,选择第1编码方法或者第2编码方法的任一种,对关于所述HARQ的信息和所述调度请求同时进行编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编码方法是对通过将关于所述HARQ的信息的比特和所述调度请求的比特进行连结而得到的比特序列进行编码的方法,
所述第2编码方法是将关于所述HARQ的信息的比特和所述调度请求的比特进行连结从而生成比特序列,并且对通过将所生成的比特序列进行分割而得到的比特序列的每一个分别进行编码的方法。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对关于所述HARQ的信息所应用的空间集束包括:
执行分别与在各服务小区中的下行链路子帧的每一个所接收到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第1码字以及第2码字对应的关于所述HARQ的信息的比特的与运算的处理。
8.根据权利要求5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关于所述HARQ的信息是表示针对下行链路传输块的ACK或者NACK的信息。
9.一种集成电路,其搭载于在多个服务小区中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的移动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成电路包括:
根据与在某上行链路子帧发送的关于HARQ的信息对应的下行链路子帧的数目、所设定的服务小区的数目、和在各服务小区中设定的发送模式,决定关于所述HARQ的信息的比特数的功能;
在所决定的关于HARQ的信息的比特数超过了给定值的情况下,对关于所述HARQ的信息应用空间集束的功能;和
基于应用了所述空间集束的关于HARQ的信息的比特数和调度请求的比特数,选择第1编码方法或者第2编码方法的任一种,对关于所述HARQ的信息和所述调度请求同时进行编码的功能。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集成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编码方法是对通过将关于所述HARQ的信息的比特和所述调度请求的比特进行连结而得到的比特序列进行编码的方法,
所述第2编码方法是将关于所述HARQ的信息的比特和所述调度请求的比特进行连结从而生成比特序列,并且对通过将所生成的比特序列进行分割而得到的比特序列的每一个分别进行编码的方法。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集成电路,其特征在于,
对关于所述HARQ的信息所应用的空间集束包括:
执行分别与在各服务小区中的下行链路子帧的每一个所接收到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第1码字以及第2码字对应的关于所述HARQ的信息的比特的与运算的处理。
12.根据权利要求9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集成电路,其特征在于,
关于所述HARQ的信息是表示针对下行链路传输块的ACK或者NACK的信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0-243179 | 2010-10-29 | ||
JP2010243179 | 2010-10-29 | ||
PCT/JP2011/074496 WO2012057109A1 (ja) | 2010-10-29 | 2011-10-25 | 移動局装置、処理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181107A true CN103181107A (zh) | 2013-06-26 |
Family
ID=459938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800519291A Pending CN103181107A (zh) | 2010-10-29 | 2011-10-25 | 移动站装置、处理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9197359B2 (zh) |
EP (1) | EP2634946B1 (zh) |
JP (2) | JP4948671B1 (zh) |
CN (1) | CN103181107A (zh) |
TW (1) | TWI491201B (zh) |
WO (1) | WO2012057109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211305A (zh) * | 2015-01-28 | 2017-09-26 | 夏普株式会社 |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1733489B1 (ko) | 2010-01-17 | 2017-05-24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제어 정보의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
CN106027204B (zh) * | 2010-04-04 | 2019-07-12 | Lg电子株式会社 |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射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设备 |
CN103314560B (zh) * | 2010-11-03 | 2018-01-12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用于在具有下行链路载波聚合的时分双工系统中的自动重复请求确认的发送的编码的方法和设备 |
US20140307694A1 (en) * | 2011-11-07 | 2014-10-16 | Broadcom Corporation | Uplink Transmissions and Grants in Extension Carrier |
WO2013157872A1 (ko) * | 2012-04-18 | 2013-10-24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하향링크 데이터를 수신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
WO2013169085A1 (ko) * | 2012-05-10 | 2013-11-14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인코딩 방법 및 인코딩 장치 |
US9258741B2 (en) * | 2012-08-03 | 2016-02-09 | Blackberry Limited | Carrier aggregation acknowledgement bits |
CN103580797B (zh) * | 2012-08-03 | 2017-05-03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上行控制信息uci的传输方法和设备 |
CN109195227B (zh) * | 2013-09-27 | 2021-04-2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传输上行数据的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
EP3229537A4 (en) * | 2014-12-23 | 2018-04-04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for scheduling physical radio resource block |
JP2018534823A (ja) * | 2015-09-22 | 2018-11-22 |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 | キャリアアグリゲーションにおけるアップリンクコントロール情報送信方法および装置 |
US11218253B2 (en) | 2015-11-04 | 2022-01-04 |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 Methods and procedures for narrowband LTE operation |
JP6699205B2 (ja) * | 2016-02-02 | 2020-05-27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基地局装置、通信端末、通信システム、プログラム、フレーム送信方法およびデータ構造 |
US10827471B2 (en) * | 2016-02-16 | 2020-11-03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Uplink procedures o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dium |
WO2017179859A1 (ko) * | 2016-04-10 | 2017-10-19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 참조 신호를 전송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
EP3445118B1 (en) * | 2016-04-13 | 2020-12-16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uplink signa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supporting unlicensed band and device supporting same |
EP3498030B1 (en) * | 2016-08-10 | 2023-07-19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Data transmission technique for a contention channel |
CN107733558B (zh) * | 2016-08-12 | 2020-07-2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确认harq-ack反馈方法和装置 |
US10511415B2 (en) | 2017-03-13 | 2019-12-17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Uplink ACK resource allocation in new radio |
CN116132000A (zh) | 2017-05-03 | 2023-05-16 | Idac控股公司 | 用于传输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的方法及设备 |
US10439779B2 (en) | 2017-11-26 | 2019-10-08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Sequence determin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
CN109842478A (zh) | 2017-11-26 | 2019-06-0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序列确定方法和装置 |
US11303384B2 (en) * | 2017-11-29 | 2022-04-12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User equipment shift randomization for uplink control channel transmission |
CN111034084A (zh) | 2018-02-14 | 2020-04-17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无线通信方法和设备 |
WO2020042036A1 (zh) * | 2018-08-29 | 2020-03-05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无线通信方法和通信设备 |
JP2023043892A (ja) * | 2020-02-18 | 2023-03-30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ステーション装置、通信方法 |
US11764905B2 (en) * | 2020-04-06 | 2023-09-19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Methods, apparatus, and systems for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retransmissions based on user equipment (UE) cooperation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783718A (zh) * | 2010-02-10 | 2010-07-21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调度请求消息和正确错误应答消息的复用方法 |
CN101867467A (zh) * | 2009-04-20 | 2010-10-20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载波聚合系统中harq确认消息的反馈方法及装置 |
US20100272048A1 (en) * | 2009-04-24 | 2010-10-28 |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nding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feedback for component carrier aggregation |
WO2010123893A1 (en) * | 2009-04-22 | 2010-10-28 |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for carrier aggregated spectrum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60311574T2 (de) * | 2003-08-14 | 2007-11-15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Kadoma | Zeitüberwachung von Packetwiedersendungen während eines sanften Weiterreichens |
KR100678182B1 (ko) * | 2003-08-20 | 2007-02-02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비동기 광대역 부호분할 다중접속 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 패킷 데이터 서비스 방법 및 장치 |
CN101682896A (zh) * | 2007-03-30 | 2010-03-24 |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 移动通信系统、基站装置、用户装置和方法 |
CN101202606A (zh) | 2007-11-28 | 2008-06-1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高速上行分组接入系统的信息发送方法及装置 |
US8233458B2 (en) * | 2008-01-07 | 2012-07-31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of controlling transmission power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EP2104261B1 (en) * | 2008-03-17 | 2020-10-07 | III Holdings 11, LLC | Improved HARQ process management |
US8675573B2 (en) * | 2008-05-05 | 2014-03-18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Uplink resource management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8547989B2 (en) * | 2008-12-01 | 2013-10-0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LTE-WIMAX coexistence |
KR101689596B1 (ko) * | 2008-12-23 | 2016-12-26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복수의 전송 대역을 지원하는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 있어서, harq 프로세스를 수행하기 위한 제어정보를 전송하는 방법 |
WO2011019795A1 (en) * | 2009-08-13 | 2011-02-17 |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 Multiplexing uplink l1/l2 control and data |
ES2797083T3 (es) * | 2009-10-01 | 2020-12-01 |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 Transmisión de datos de control del enlace ascendente |
US8537787B2 (en) * | 2010-04-28 | 2013-09-17 | FutueWei Technologies,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pping and decoding codewords in acknowledgement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
US20120084618A1 (en) * | 2010-10-01 | 2012-04-05 | Sharp Laboratories Of America, Inc. | Jointly encoding a scheduling request indicator and acknowledgments/negative acknowledgments |
-
2011
- 2011-10-24 JP JP2011232535A patent/JP4948671B1/ja active Active
- 2011-10-25 CN CN2011800519291A patent/CN103181107A/zh active Pending
- 2011-10-25 WO PCT/JP2011/074496 patent/WO2012057109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1-10-25 EP EP11836242.5A patent/EP2634946B1/en active Active
- 2011-10-25 US US13/881,994 patent/US9197359B2/en active Active
- 2011-10-28 TW TW100139476A patent/TWI491201B/zh active
-
2012
- 2012-03-02 JP JP2012047153A patent/JP5821069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5
- 2015-10-16 US US14/885,354 patent/US9509441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867467A (zh) * | 2009-04-20 | 2010-10-20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载波聚合系统中harq确认消息的反馈方法及装置 |
WO2010123893A1 (en) * | 2009-04-22 | 2010-10-28 |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for carrier aggregated spectrums |
US20100272048A1 (en) * | 2009-04-24 | 2010-10-28 |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nding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feedback for component carrier aggregation |
CN101783718A (zh) * | 2010-02-10 | 2010-07-21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调度请求消息和正确错误应答消息的复用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6)
Title |
---|
CMCC 等: "《Way forward on Supporting ACK/NAK Payload Larger than 11 Bits in Rel-10 TDD,R1-105776》", 《3GPP TSG-RAN WG1 MEETING #62BIS》, 14 October 2010 (2010-10-14), pages 1 - 2 * |
ERICSSON 等: "《On ACK/NACK codebook performance for carrier aggregation,R1-104840》", 《3GPP TSG-RAN WG1 #62》, 17 August 2010 (2010-08-17), pages 1 - 10 * |
HUAWEI 等: "《 ACK/NACK transmission schemes for TDD in LTE-A R1-105246》", 《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62BIS》, 15 October 2010 (2010-10-15), pages 1 - 4 * |
HUAWEI 等: "《A/N coding schemes for large payload using DFT-S-OFDM,R1-105247》", 《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62BIS》, 5 October 2010 (2010-10-05), pages 1 - 5, XP050450431 * |
HUAWEI: "《Correction on ACK/NACK transmission for downlink SPS resource release R1-090114》", 《3GPP TSG-RAN1 MEETING #55BIS 》, 16 January 2009 (2009-01-16), pages 1 - 9 * |
NOKIA: "《UL ACK/NAK Feedback in LTE-A TDD R1-104431》", 《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62》, 27 August 2010 (2010-08-27), pages 1 - 4 *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211305A (zh) * | 2015-01-28 | 2017-09-26 | 夏普株式会社 |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
CN107211305B (zh) * | 2015-01-28 | 2020-11-17 | 夏普株式会社 |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60036559A1 (en) | 2016-02-04 |
US9509441B2 (en) | 2016-11-29 |
EP2634946A1 (en) | 2013-09-04 |
TWI491201B (zh) | 2015-07-01 |
WO2012057109A1 (ja) | 2012-05-03 |
JP2012109955A (ja) | 2012-06-07 |
JP5821069B2 (ja) | 2015-11-24 |
EP2634946B1 (en) | 2018-01-10 |
JP4948671B1 (ja) | 2012-06-06 |
JP2012110057A (ja) | 2012-06-07 |
US20130258978A1 (en) | 2013-10-03 |
EP2634946A4 (en) | 2015-08-05 |
US9197359B2 (en) | 2015-11-24 |
TW201225573A (en) | 2012-06-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7392035B2 (ja) | 物理アップリンクデータチャンネルで制御情報多重化 | |
CN103181107A (zh) | 移动站装置、处理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 |
US20210204257A1 (en) |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for determining coding modulation parameter | |
KR102173757B1 (ko) | 데이터 공유 채널의 전송 파라미터의 결정 방법, 장치 및 시스템 | |
CN113556818B (zh) | 用于执行通信的方法和基站 | |
KR102201284B1 (ko) | 5개를 초과하는 셀들을 반송파 집성에 따라 사용할 때의 pucch 전송 방법 및 사용자 장치 | |
CN105790898B (zh) | 通讯系统的无线通讯处理方法 | |
CN102859915B (zh) | 传输上行链路信号的装置及其方法 | |
EP3419237B1 (en) | Modulation processing method and device | |
CN103141146B (zh) | 移动通信系统、移动站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及集成电路 | |
US20220330235A1 (en) |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 |
CN106559878B (zh) | 上行控制信息uci发送、获取方法及装置 | |
US9401793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ncoding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 |
EP2498560B1 (en) | Method, system and device for sending uplink feedback information | |
CN104782208A (zh) | 在载波聚合系统中操作终端的方法和使用该方法的装置 | |
CN104205710A (zh) |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 |
CN103119886A (zh) | 在无线系统中发送接收确认的方法和装置 | |
CN104054292A (zh) | 用于通过上行链路发送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 |
CN105580289A (zh) | 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由终端对下行链路控制信息进行解码的方法和设备 | |
EP3493436B1 (en) | Base station device, terminal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 |
CN103516489A (zh) | 一种ack/nack信息的传输方法、设备及系统 | |
WO2016182039A1 (ja) |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 |
EP3738248B1 (en) |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handling for new radio | |
RU2772986C2 (ru) |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способ передачи информации управления восходящей линии связи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6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