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19886B - 在无线系统中发送接收确认的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在无线系统中发送接收确认的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119886B CN103119886B CN201180046373.7A CN201180046373A CN103119886B CN 103119886 B CN103119886 B CN 103119886B CN 201180046373 A CN201180046373 A CN 201180046373A CN 103119886 B CN103119886 B CN 10311988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ck
- nack
- nack bit
- bit
- subfram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6
- 238000012790 confirm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101000741965 Homo sapiens Inactive tyrosine-protein kinase PRAG1 Protein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3
- 102100038659 Inactive tyrosine-protein kinase PRAG1 Human gen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3
- 230000001174 asce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29910002056 binary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10363 phase shift Effects 0.000 claims 2
- 210000004027 cell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58
- 101100465000 Mus musculus Prag1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3
- 125000004122 cycl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108010003272 Hyaluronate lyas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776 aggreg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220 aggreg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812 deficienc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507 map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68 resource allo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4460 N cell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913 activ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931 aggreg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228 spectru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795 ver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5—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CK/NACK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24—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 H04B7/26—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at least one of which is mobile
- H04B7/2643—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at least one of which is mobile using tim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TDMA]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04L1/1614—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using bitmap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04L1/1692—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e.g. acknowledgement by energy burs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61—Physical mapping arrang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32—Carrier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combinations of two or more of the types covered by groups H04L27/02, H04L27/10, H04L27/18 or H04L27/26
- H04L27/34—Amplitude- and phase-modulated carrier systems, e.g. quadrature-amplitude modulated carrier systems
- H04L27/36—Modulator circuits; Transmitter circuits
- H04L27/361—Modulation using a single or unspecified number of carriers, e.g. with separate stages of phase and amplitude modul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14—Two-way operation using the same type of signal, i.e. duplex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2—Arrangements for optimising operational condi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在无线系统中用于发送接收确认的方法和装置。终端从多个服务小区中的每个确定用于ACK/NACK反馈的至少一个下行链路子帧,并且确定用于多个服务小区的ACK/NACK比特的数目。该终端通过以多个小区的小区索引的升序排列ACK/NACK比特来产生捆绑的ACK/NACK比特,并且发送捆绑的ACK/NACK比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尤其是,涉及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用于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的接收应答的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基于第三代合作伙伴项目(3GPP)技术规范(TS)版本8的长期演进(LTE)是有前景的下一代移动通信标准。
如在3GPPTS36.211V8.7.0(2009-05)“EvolvedUniversalTerrestrialRadioAccess(E-UTRA);PhysicalChannelsandModulation(Release8)(演进的通用陆上无线电接入(E-UTRA);物理信道和调制(版本8))”中公开的,LTE的物理信道可以被划分为下行链路信道,即,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和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和上行链路信道,即,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和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
PUCCH是用于上行链路控制信号,诸如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肯定应答(ACK)/否定应答(NACK)信号、信道质量指示符(CQI)和调度请求(SR),的传输的上行链路控制信道。
同时,高级3GPPLTE(A)是3GPPLTE的演进,其正在发展中。在3GPPLTE-A中采用的技术的例子包括载波聚合和支持四个或四个以上天线端口的多输入多输出(MIMO)。
载波聚合使用多个分量载波。以中心频率和带宽限定分量载波。一个下行链路分量载波或者一对上行链路分量载波和下行链路分量载波被映射给一个小区。当用户设备通过使用多个下行链路分量载波接收服务的时候,可以说用户设备从多个服务小区接收服务。
在多载波系统中,用户设备(UE)不是始终从多个服务小区接收服务。可以按照服务情形增加或者删除服务小区。随着在服务小区数目方面的变化,服务小区的配置可能在UE和基站(BS)之间不匹配。
HARQ错误是当服务小区的配置不匹配的时候出现的问题之一。例如,UE发送用于一个服务小区的HARQACK/NACK,但是,BS期望用于多个服务小区的HARQACK/NACK。HARQ错误可以导致数据丢失或者服务延迟。
因此,存在对在使用多个服务小区的多载波系统中减少HARQ错误的方法的需要。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在基于时分双工(TDD)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用于发送接收应答以减少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错误的方法和装置。
技术方案
在一个方面中,提供了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接收应答的方法。该方法包括:由用户设备(UE)确定至少一个下行链路子帧和用于多个服务小区的ACK/NACK比特的数目,在多个服务小区中的每个中对于该至少一个下行链路子帧UE需要反馈ACK/NACK;由UE通过以多个服务小区的小区索引的升序安排ACK/NACK比特来产生组合的ACK/NACK比特;由UE通过编码组合的ACK/NACK比特来产生编码的ACK/NACK比特;由UE通过调制编码的ACK/NACK比特来产生ACK/NACK符号,和由UE将ACK/NACK符号发送给基站。
产生组合的ACK/NACK比特的步骤可以包括:通过安排用于具有最低小区索引的第一服务小区的ACK/NACK比特来产生组合的ACK/NACK比特,和在组合的ACK/NACK比特的末端附加用于第二服务小区的ACK/NACK比特,该第二服务小区具有紧接着最低小区索引的小区索引。
该方法可以进一步包括确定ACK/NACK比特的数目是否大于特定值。
如果ACK/NACK比特的数目大于特定值,则在所有服务小区中对所有子帧应用空间捆绑,在空间捆绑中执行与每个子帧中至少两个码字相对应的ACK/NACK比特的二进制与操作。
在另一个方面中,提供了在无线通信系统中配置用于发送接收应答的用户设备。该用户设备包括配置用于发送无线电信号的射频单元,和操作地与射频单元耦合的处理器。该处理器被配置为确定至少一个下行链路子帧和用于多个服务小区的ACK/NACK比特的数目,在多个服务小区中的每个中对于该至少一个下行链路子帧用户设备需要反馈ACK/NACK;通过以多个服务小区的小区索引的升序安排ACK/NACK比特来产生组合的ACK/NACK比特;通过编码组合的ACK/NACK比特来产生编码的ACK/NACK比特;通过调制编码的ACK/NACK比特来产生ACK/NACK符号;和将ACK/NACK符号发送给基站。
有益效果
提供了在具有多个服务小区的时分双工(TDD)系统中发送接收应答的方法。即使在基站和用户设备之间小区配置不匹配,也可以减少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错误。
附图说明
图1示出在第三代合作伙伴项目(3GPP)长期演进(LTE)中的下行链路无线电帧结构。
图2示出在3GPPLTE中的上行链路子帧的例子。
图3示出多载波的例子。
图4示出使用下行链路分配索引(DAI)的错误检测的例子。
图5示出在正常循环前缀(CP)情形下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格式3的结构的例子。
图6是示出使用PUCCH格式3执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7示出肯定应答(ACK)/否定应答(NACK)传输的例子。
图8示出ACK/NACK传输的另一个例子。
图9示出按照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ACK/NACK信息的配置。
图10是示出按照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发送接收应答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11是示出按照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方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用户设备(UE)可以是固定或者移动的,并且可以称为另一个术语,诸如,移动站(MS)、移动终端(MT)、用户终端(UT)、订户站(SS)、无线设备、个人数字助理(PDA)、无线调制解调器、手持设备等等。
基站(BS)通常是与UE通信的固定站,并且可以称为另一个术语,诸如,演进的节点B(eNB)、基站收发机系统(BTS)、接入点等等。
图1示出在第三代合作伙伴项目(3GPP)长期演进(LTE)中的下行链路无线电帧结构。3GPPTS36.211V8.7.0(2009-05)的部分4“EvolvedUniversalTerrestrialRadioAccess(E-UTRA);PhysicalChannelsandModulation(Release8)(演进的通用陆上无线电接入(E-UTRA);物理信道和调制(版本8))”可以作为用于时分双工(TDD)的参考资料结合在此处。
无线电帧包括10个子帧,其被编索引为0至9。一个子帧包括2个连续的时隙。传送一个子帧需要的时间被定义为传输时间间隔(TTI)。例如,一个子帧可以具有1毫秒(ms)的长度,并且一个时隙可以具有0.5ms的长度。
一个时隙可以在时域中包括多个正交频分复用(OFDM)符号。由于3GPPLTE在下行链路(DL)中使用正交频分多址(OFDMA),OFDM符号在时域中仅仅用于表示一个符号时段,并且在多址方案或者术语方面没有限制。例如,OFDM符号也可以称为另一个术语,诸如单载波频分多址(SC-FDMA)符号、符号时段等等。
虽然描述的是例如一个时隙包括7个OFDM符号,但包括在一个时隙中的OFDM符号的数目可以取决于循环前缀(CP)的长度而变化。按照3GPPTS36.211V8.7.0,在正常CP的情况下,一个时隙包括7个OFDM符号,并且在扩展CP的情况下,一个时隙包括6个OFDM符号。
资源块(RB)是资源分配单元,并且在一个时隙中包括多个子载波。例如,如果一个时隙在时域中包括7个OFDM符号,并且RB在频域中包括12个子载波,则一个RB可以包括7×12个资源元素(RE)。
具有索引#1和索引#6的子帧被称作特殊子帧,并且包括下行链路导频时隙(DwPTS)、保护时段(GP),和上行链路导频时隙(UpPTS)。DwPTS在UE中用于初始小区搜索、同步或者信道估计。UpPTS在BS中用于UE的上行链路传输同步和信道估计。GP是在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之间除去由于下行链路信号的多径延迟而在上行链路中出现的干扰的时段。
在TDD中,下行链路(DL)子帧和上行链路(UL)子帧共存于一个无线电帧中。表1示出无线电帧的配置的例子。
[表1]
“D”表示DL子帧,“U”表示UL子帧,并且“S”表示特殊子帧。当从BS接收到UL-DL配置的时候,UE可以按照无线电帧的配置知道特定子帧是DL子帧还是UL子帧。
DL子帧在时域中被分成控制区和数据区。该控制区包括该子帧中的第一时隙的多达前三个OFDM符号。但是,包括在控制区中的OFDM符号的数目可以变化。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被分配给控制区,并且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被分配给数据区。
如在3GPPTS36.211V8.7.0中公开的,3GPPLTE将物理信道划分为数据信道和控制信道。该数据信道的例子包括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和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该控制信道的例子包括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物理控制格式指示符信道(PCFICH)、物理混合ARQ指示符信道(PHICH),和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
在子帧的第一OFDM符号中传送的PCFICH承载与在子帧中用于控制信道传输的OFDM符号数目(即,控制区的大小)有关的控制格式指示符(CFI)。UE首先在PCFICH上接收CFI,并且其后监视PDCCH。
与PDCCH不同,PCFICH不使用盲解码,并且通过使用子帧的固定PCFICH资源而被传送。
PHICH承载用于上行链路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的肯定应答(ACK)/否定应答(NACK)信号。用于由UE传送的PUSCH上的上行链路(UL)数据的ACK/NACK信号被在PHICH上传送。
在无线电帧的第一子帧的第二时隙中的前四个OFDM符号中传送物理广播信道(PBCH)。PBCH承载在UE和BS之间通信所必需的系统信息。经由PBCH传送的系统信息被称为主信息块(MIB)。与此比较,在PDCCH上传送的系统信息被称为系统信息块(SIB)。
经由PDCCH传送的控制信息被称为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CI)。DCI可以包括PDSCH的资源分配(这称为DL许可)、PUSCH的资源分配(这称为UL许可)、用于任意UE组中的单独UE的一组发送功率控制命令、和/或因特网协议语音(VoIP)的激活。
3GPPLTE使用盲解码用于PDCCH检测。盲解码是通过执行CRC错误校验,期望的标识符被从接收的PDCCH(称为候选PDCCH)的循环冗余校验(CRC)去掩码(de-mask),以确定PDCCH是否是其自己的控制信道的方案。
BS按照要传送给UE的DCI来确定PDCCH格式,将CRC附加给DCI,并且按照PDCCH的所有者或者用途将唯一标识符(称为无线电网络临时标识符(RNTI))掩码到CRC。
图2示出在3GPPLTE中的UL子帧的例子。
UL子帧可以被分成控制区和数据区。控制区是承载UL控制信息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被分配到的区域。数据区是承载用户数据的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被分配到的区域。
在子帧中以RB对分配PUCCH。属于RB对的RB在第一时隙和第二时隙的每个中占据不同的子载波。m是表示在子帧中分配给PUCCH的RB对的逻辑频域位置的位置索引。其示出具有相同值m的RB在两个时隙中占据不同的子载波。
按照3GPPTS36.211V8.7.0,PUCCH支持多个格式。具有不同的每子帧比特数的PUCCH可以按照调制方案而被使用,该调制方案取决于PUCCH格式。PUCCH格式1用于调度请求(SR)的传输。PUCCH格式1a/1b用于ACK/NACK信号的传输。PUCCH格式2用于CQI的传输。PUCCH格式2a/2b用于CQI和ACK/NACK信号的同时传输。当在子帧中仅仅传送ACK/NACK信号的时候,使用PUCCH格式1a/1b。当SR被单独传送的时候,使用PUCCH格式1。当SR和ACK/NACK被同时地传送的时候,使用PUCCH格式1,并且在这个传输中,通过使用分配给SR的资源调制ACK/NACK信号。
所有PUCCH格式在每个OFDM符号中使用序列的循环移位(CS)。循环移位的序列是通过将基础序列循环移位特定的CS量而产生的。特定的CS量由CS索引表示。
基础序列ru(n)的例子由以下的等式1定义。
[等式1]
在等式1中,u表示根索引,并且n表示在0≤n≤N-1的范围内的分量索引,这里N是基础序列的长度。在3GPPTS36.211V8.7.0的部分5.5中定义了b(n)。
序列的长度等于包括在序列中的元素的数目。可以由小区标识符(ID)、在无线电帧中的时隙号等等确定u。当假设基础序列在频域中被映射给一个RB的时候,基础序列的长度N是12,因为一个RB包括12个子载波。按照不同的根索引定义不同的基础序列。
基础序列r(n)可以通过以下的等式2被循环移位,以产生循环移位的序列r(n,Ics)。
[等式2]
在等式2中,Ics表示用于指示CS量的CS索引(0≤Ics≤N-1)。
在下文中,基础序列的可用CS表示可以按照CS间隔从基础序列得出的CS索引。例如,如果基础序列具有12的长度,并且CS间隔是1,则基础序列的可用CS索引的总数是12。做为选择,如果基础序列具有12的长度,并且CS间隔是2,则基础序列的可用CS索引的总数是6。
在PUCCH格式1/1a/1b中,通过除了CS索引之外另外地使用正交序列索引和资源块索引来配置PUCCH。也就是说,正交序列索引、CS索引和资源块索引是配置PUCCH需要的参数,并且也是用于标识PUCCH(或者UE)的资源。
用于ACK/NACK信号的传输的时间、频率和码资源称为ACK/NACK资源或者PUCCH资源。如上所述,在PUCCH上发送ACK/NACK信号所需要的ACK/NACK资源的索引(称为ACK/NACK资源索引或者PUCCH索引)可以以正交序列索引、CS索引、资源块索引,和用于获得该3个索引的索引中的至少任何一个来表示。ACK/NACK资源可以包括正交序列、循环移位、资源块及其组合中的至少一个。
在3GPPLTE中,资源索引n(1) PUUCH被定义以使得UE获得用于配置PUCCH的三个参数。资源索引n(1) PUUCH被定义为nCCE+N(1) PUUCH,这里nCCE是用于相应DCI(即,用于接收被映射到ACK/NACK信号的DL数据的DL资源分配)的传输的第一CCE的索引,并且N(1) PUUCH是由BS通过使用高层消息报告给UE的参数。
现在将描述多载波系统。
3GPPLTE系统支持在使用一个分量载波(CC)的前提之下不同地配置DL带宽和UL带宽的情形。3GPPLTE系统支持高达20MHz,并且UL带宽和DL带宽可以相互不同。但是,在UL情形和DL情形的每个中仅仅支持一个CC。
频谱聚合(或者带宽聚合,也称为载波聚合)支持多个CC。例如,如果作为具有20MHz带宽的载波单元的粒度(granularity)来分配5个CC,则可以支持高达100MHz的带宽。
CC或者CC对可以映射给一个小区。当在每个CC中发送同步信号和PBCH的时候,可以说一个DLCC被映射给一个小区。因此,当UE经由多个CC与BS通信的时候,可以说UE从多个服务小区接收服务。
图3示出多载波的例子。
虽然在此处示出三个DLCC和三个ULCC,但DLCC的数目和ULCC的数目不受限于此。在每个DLCC中独立地发送PDCCH和PDSCH。在每个ULCC中独立地发送PUCCH和PUSCH。因为限定了三个DLCC-ULCC对,可以说UE从三个服务小区接收服务。
UE可以在多个DLCC中监视PDCCH,并且可以同时地经由多个DLCC接收DL传输块。UE可以经由多个ULCC同时地发送多个UL传输块。
假设一对DLCC#1和ULCC#1是第一服务小区,一对DLCC#2和ULCC#2是第二服务小区,并且DLCC#3是第三服务小区。可以通过使用小区索引(CI)标识每个服务小区。CI可以是小区特定的或者UE特定的。在此处,例如CI=0、1、2被分配给第一至第三服务小区。
服务小区可以被划分为主小区和辅小区。主小区在主频率上工作,并且当UE执行初始网络进入过程或者开始网络再进入过程或者执行切换过程的时候是被指定为主小区的小区。主小区也称作基准小区。辅小区在辅频率上工作。可以在RRC连接建立之后配置辅小区,并且辅小区可用于提供附加的无线电资源。始终配置至少一个主小区。可以通过高层信令(例如,RRC消息)增加/修改/解除辅小区。
主小区的CI可以是固定的。例如,最低的CI可以被指定为主小区的CI。在下文中假设主小区的CI是0,并且辅小区的CI被从1开始顺序地分配。
现在将描述在3GPPLTE时分双工(TDD)中用于HARQ的ACK/NACK传输。
与在频分双工(FDD)中不同,UL子帧和DL子帧在TDD中在一个无线电帧中共存。通常,UL子帧的数目小于DL子帧的数目。因此,为用于发送ACK/NACK信号的UL子帧不足的情形作准备,支持在一个UL子帧中发送用于多个DL传输块的多个ACK/NACK信号。
按照3GPPTS36.213V8.7.0(2009-05)的部分10.1,引入两个ACK/NACK模式,即,信道选择和捆绑(bundling)。
首先,捆绑是如果由UE接收的所有PDSCH(即,DL传输块)被成功地解码,则发送ACK,否则发送NACK的操作。这被称作与(AND)操作。
但是,捆绑不局限于与操作,并且可以包括用于压缩对应于多个传输块(或者码字)的ACK/NACK比特的多种操作。例如,捆绑可以表示用于指示ACK(或者NACK)的数目或者连续的ACK的数目的计数。
其次,信道选择也称作ACK/NACK复用。UE通过选择多个PUCCH资源的一个来发送ACK/NACK。
表2在下面示出取决于在3GPPLTE中的UL-DL配置与UL子帧n相关联的DL子帧n-k。在此处,k∈K,这里M是集合K的元素的数目。
[表2]
假设M个DL子帧与UL子帧n相关联,这里M=3。
因为可以从三个UL子帧接收三个PDCCH,UE可以获取三个PUCCH资源n(1) PUCCH,0、n(1) PUCCH,1和n(1) PUCCH,2。信道选择的例子在以下的表3中示出。
[表3]
HARQ-ACK(0),HARQ-ACK(1),HARQ-ACK(2) | n(1) PUCCH | b(0),b(1) |
ACK,ACK,ACK | n(1) PUCCH,2 | 1,1 |
ACK,ACK,NACK/DTX | n(1) PUCCH,1 | 1,1 |
ACK,NACK/DTX,ACK | n(1) PUCCH,0 | 1,1 |
ACK,NACK/DTX,NACK/DTX | n(1) PUCCH,0 | 0,1 |
NACK/DTX,ACK,ACK | n(1) PUCCH,2 | 1,0 |
NACK/DTX,ACK,NACK/DTX | n(1) PUCCH,1 | 0,0 |
NACK/DTX,NACK/DTX,ACK | n(1) PUCCH,2 | 0,0 |
DTX,DTX,NACK | n(1) PUCCH,2 | 0,1 |
DTX,NACK,NACK/DTX | n(1) PUCCH,1 | 1,0 |
NACK,NACK/DTX,NACK/DTX | n(1) PUCCH,0 | 1,0 |
DTX,DTX,DTX | N/A | N/A |
HARQ-ACK(i)表示用于M个DL子帧之中的第i个DL子帧的ACK/NACK。非连续传输(DTX)意味着不能在相应的DL子帧中在PDSCH上接收DL传输块,或者相应的PDCCH不能被检测。在以上的表3中,存在三个PUCCH资源n(1) PUCCH,0、n(1) PUCCH,1,和n(1) PUCCH,2,并且b(0)和b(1)是通过使用选择的PUCCH所发送的2比特。
例如,如果UE在三个DL子帧中成功地接收三个DL传输块,UE通过使用n(1) PUCCH,2经由PUCCH发送比特(1,1)。如果UE未能解码DL传输块,并且成功地解码在第一(i=0)DL子帧中的剩余传输块,则UE通过使用n(1) PUCCH,2经由PUCCH发送比特(0,1)。
在信道选择中,如果至少一个ACK存在,则NACK和DTX被结合(couple)。这是因为预留的PUCCH资源和QPSK符号的组合不足以表示所有ACK/NACK状态。但是,如果ACK不存在,则DTX和NACK被分离(decouple)。
常规的PUCCH格式1b仅可以发送2比特ACK/NACK。但是,通过链接分配的PUCCH资源和实际的ACK/NACK信号,信道选择用于表示更多的ACK/NACK状态。
同时,如果假设M个DL子帧与UL子帧n相关联,则由于DL子帧的丢失,可能在ACK/NACK信号中出现错误。假设M=3,并且BS经由三个DL子帧发送三个DL传输块。UE在第二DL子帧中丢失PDCCH,并且因此完全不能接收第二传输块,并且仅可以接收剩余的第一和第三传输块。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使用捆绑,则UE错误地发送ACK。
为了解决这个错误,下行链路分配索引(DAI)被包括在有关PDCCH的DL许可中。DAI包括计数器值,该计数器值对于相关联的M个DL子帧是连续的。
图4示出使用DAI的错误检测的例子。
在图4的(A)中,UE丢失第二DL子帧,并且因此不能接收DAI=2。在这种情况下,UE接收DAI=3,并且因此可以知道对应于DAI=2的DL子帧的丢失。
在图4的(B)中,UE丢失第三DL子帧,并且因此不能接收DAI=3。在这种情况下,UE不能知道第三DL子帧的丢失。但是,在3GPPLTE中,基于最后接收的PDCCH第一CCE来配置PUCCH,使得BS可以知道DL子帧的丢失。也就是说,UE基于对应于DAI=2的DL子帧的PUCCH资源通过使用PUCCH资源来发送ACK/NACK。BS可以知道第三DL子帧的丢失,因为通过使用与具有DAI=2的DL子帧,而不是具有DAI=3的DL子帧相对应的PUCCH资源而接收ACK/NACK。
同时,随着多个服务小区的使用,为ACK/NACK比特的数目不足的情形作准备,除了常规3GPPLTE的PUCCH格式之外,附加的PUCCH格式3正在讨论中。
图5示出在正常CP情形下PUCCH格式3的结构的例子。
一个时隙包括7个OFDM符号。l表示在时隙中的OFDM符号编号,并且具有在0至6范围内的值。具有l=1、5的两个OFDM符号用作用于基准信号的RSOFDM符号,并且剩余的OFDM符号用作用于ACK/NACK信号的数据OFDM符号。
通过对48比特编码的ACK/NACK信号执行QPSK调制产生符号序列d={d(0),d(1),...,d(23)}。d(n)(n=0,1,...,23)是复值的调制符号。该符号序列d可以被认为是一组调制符号。ACK/NACK信号的比特数或者调制方案仅仅是为了示范性的目的,并且因此本发明不受限于此。
一个PUCCH使用一个RB,并且一个子帧包括第一时隙和第二时隙。符号序列d={d(0),d(1),...,d(23)}被分成两个序列d1={d(0),…,d(11)}和d2={d(12),…,d(23)},每个具有12的长度。第一序列d1被在第一时隙中发送,并且第二序列d2被在第二时隙中发送。在图5中,第一序列d1被在第一时隙中发送。
该符号序列被以正交序列wi扩展。符号序列被映射给各个数据OFDM符号。通过在数据OFDM符号上扩展符号序列,正交序列被用于标识PUCCH(或者UE)。
正交序列具有扩展因子K=5,并且包括五个元素。作为正交序列,可以按照正交序列索引i选择以下的表4的五个正交序列中的一个。
[表4]
索引(i) | [wi(0),wi(1),wi(2),wi(3),wi(4)] |
0 | [+1,+1,+1,+1,+1] |
1 | [+1,ej2π/5,ej4π/5,ej6π/5,ej8π/5] |
2 | [+1,ej4π/5,ej8π/5,ej2π/5,ej6π/5] |
3 | [+1,ej6π/5,ej2π/5,ej8π/5,ej4π/5] |
4 | [+1,ej8π/5,ej6π/5,ej4π/5,ej2π/5] |
在子帧中的两个时隙可以使用不同的正交序列索引。
每个扩展的符号序列被循环移位小区特定的CS值ncell cs(ns,l)。每个循环移位的符号序列通过被映射给相应的数据OFDM符号而被发送。
ncell cs(ns,l)是由伪随机序列确定的小区特定的参数,基于物理小区标识(PCI)初始化该伪随机序列。ncell cs(ns,l)取决于无线电帧中的时隙号ns和时隙中的OFDM符号编号l而变化。
通过映射用于ACK/NACK信号的解调的RS序列而发送两个RSOFDM符号。
如上所述,因为以具有扩展因子K=5的正交序列扩展ACK/NACK信号,则可以通过改变正交序列索引来标识多达五个UE。这意味着多达五个PUCCH格式3可以在相同的RB中被复用。
图6是示出使用PUCCH格式3执行HARQ的方法的流程图。
BS将资源配置发送给UE(步骤S610)。可以通过使用用于无线电载体的配置/修改/重新配置的无线电资源控制(RRC)消息来发送资源配置。
该资源配置包括关于多个资源索引候选的信息。多个资源索引候选可以是能够配置给UE的一组资源索引。该资源配置可以包括关于四个资源索引候选的信息。
BS经由PDCCH将DL许可发送给UE(步骤S620)。DL许可包括DL资源分配和资源索引字段。DL资源分配包括表示PDSCH的资源分配信息。该资源索引字段表示在多个资源索引候选之中用于配置PUCCH的资源索引nPUCCH。如果存在四个资源索引候选,则该资源索引字段可以具有2比特。
UE基于DL资源分配经由PDSCH接收DL传输块(步骤S630)。UE产生用于DL传输块的HARQACK/NACK信号。
UE基于资源索引配置PUCCH(步骤S640)。在图5的结构中,PUCCH资源包括用于扩展ACK/NACK信号的正交序列索引和用于基准信号的CS索引。
可以如下获得用于扩展ACK/NACK信号的正交序列索引。
[等式3]
i1=nPUCCHmodNSF,i2=3i1modNSF
在此处,i1是在第一时隙中使用的正交序列索引,i2是在第二时隙中使用的正交序列索引,NSF是正交序列的扩展因子,并且nPUCCH是资源索引。
因为PUCCH被在一个子帧中发送,也就是说,在两个时隙中发送,所以确定两个正交序列索引。因为一个时隙包括五个数据OFDM符号,NSF是5。
用于基准信号的CS索引Ics是从CS索引集{0,3,6,8,10}中选择的。更具体地说,正交序列索引和CS索引Ics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以下的表5定义。
[表5]
i1或i2 | Ics |
0 | 0 |
1 | 3 |
2 | 6 |
3 | 8 |
4 | 10 |
也就是说,正交序列索引和CS索引可以被1:1映射。
基于CS索引获得用于两个RSOFDM符号的循环移位。例如,UE可以相对于具有l=1的RSOFDM符号确定第一CS索引Ics(1)={ncell cs(ns,l)+Ics}modN,并且可以相对于具有l=5的RSOFDM符号确定第二CS索引Ics(5)={ncell cs(ns,l)+Ics}modN。
UE基于资源索引nPUCCH确定PUCCH资源,并且配置具有图5的相同结构的PUCCH。
UE经由PUCCH发送ACK/NACK信号(步骤S650)。
第一个实施例:ACK/NACK资源分配
如上所述,在PUCCH格式1/1a/1b中,从用于DL许可的PDCCH的资源隐含地分配PUCCH资源。在PUCCH格式3中,通过使用明确地表示PUCCH资源的字段(这样的字段被称作ACK/NACK资源指示符(ARI))来分配PUCCH资源。
本发明如下提出在LTE-ATDD系统中发送ARI的方法。
更具体地说,提出了按照在TDD中的ACK/NACK传输方法通过使用包括在DL许可中的2比特DAI来发送ARI的方法。
首先,定义以下的术语。
-空间捆绑表示相对于每小区的每个DL子帧用于每DLCC的码字(codewordsperDLCC)的ACK/NACK捆绑。例如,如果在每个DL子帧中发送两个码字,则通过对用于该两个码字的ACK/NACK比特执行二进制与操作来获取捆绑的ACK/NACK。
-CC捆绑表示相对于每个DL子帧用于所有或者某些服务小区的ACK/NACK捆绑。
-子帧捆绑表示相对于每个服务小区用于所有或者某些DL子帧的ACK/NACK捆绑。
可以通过使用用于调度服务小区的PDCCH的DAI字段来发送ARI,该服务小区不参与除特定ACK/NACK捆绑(例如,空间捆绑)以外的另一个ACK/NACK捆绑。
用于调度服务小区的PDCCH的DAI字段和/或发送功率控制(TPC)字段可以在ARI传输中使用,该服务小区不参与特定ACK/NACK捆绑。
当在不执行任何ACK/NACK捆绑的情况下使用PUCCH格式3的时候,PDCCH的DAI字段可以用作ARI。
图7示出ACK/NACK传输的例子。
假设四个DL子帧与一个UL子帧相关联,并且两个码字被在一个DL子帧中发送。因为每一个码字需要一个ACK/NACK比特,所以产生16比特ACK/NACK信号。因此,无需执行特定ACK/NACK捆绑,UE可以将16比特ACK/NACK信号改变为48比特编码的ACK/NACK信号,并且通过使用PUCCH格式3发送它。在这种情况下,因为在DL许可中的DAI不是必要的,所以DAI字段可以用作ARI。
假设应用了空间捆绑。因为每两个码字需要一个ACK/NACK比特,所以产生8比特ACK/NACK信号。无需执行特定ACK/NACK捆绑,UE可以将8比特ACK/NACK信号改变为48比特编码的ACK/NACK信号,并且通过使用PUCCH格式3发送它。在这种情况下,因为在DL许可中的DAI不是必要的,所以DAI字段可以用作ARI。
图8示出ACK/NACK传输的另一个例子。
假设存在主小区和两个辅小区。此外,假设不在主小区中执行捆绑,并且在辅小区中执行CC捆绑。因此,产生12比特ACK/NACK信号。UE可以将12比特ACK/NACK信号改变为48比特编码的ACK/NACK信号,并且通过使用PUCCH格式3发送它。
因为在主小区中不执行捆绑,所以DAI不是必要的。但是,因为在辅小区中执行小区间捆绑,所以与要捆绑的PDCCH的总数有关的DAI是必要的。
因此,用于调度主小区的PDCCH的DAI字段可以用作ARI,并且用于调度辅小区的PDCCH的DAI可以被保持。在这种情况下,用于调度辅小区的PDCCH的TPC可以用作ARI。
同样地,即使在主小区中执行空间捆绑,DAI也不是必要的。因此,用于调度主小区的PDCCH的DAI字段可以用作ARI,并且用于调度辅小区的PDCCH的DAI可以被保持。在这种情况下,用于调度辅小区的PDCCH的TPC可以用作ARI。
第二个实施例:ACK/NACK信息的配置
如上所述,LTE-ATDD需要用于多个子帧和多个服务小区的ACK/NACK的传输。
当产生用于多个服务小区的ACK/NACK的时候,需要考虑在UE和BS之间小区配置可能不匹配。
RRC消息用于增加/修改/解除服务小区。但是,因为在物理层中执行HARQ,所以在从BS到UE发送RRC消息的时间上和在执行HARQ的时间上,服务小区可能不匹配。这是由发送RRC消息给UE并且UE实际地应用该消息时所需要的时间的模糊性所引起的。例如,虽然BS通过使用RRC消息来命令增加辅小区并且然后对该辅小区执行调度,但UE仍然不能识别增加的辅小区。
图9示出按照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ACK/NACK信息的配置。
图9的子图(A)示出按照小区优先级配置ACK/NACK信息的例子。假设主小区(或者具有最低小区索引的小区)的优先级是最高优先级。在这个例子中,主小区的ACK/NACK比特被首先安排,然后辅小区的ACK/NACK比特被安排。
图9的子图(B)示出当多个DL子帧相关联的时候按照小区优先级配置ACK/NACK信息的例子。虽然其示出例如每小区存在三个子帧,但子帧的数目不受限于此。
如果每子帧发送多个码字,则ACK/NACK比特可以被捆绑或者可以不捆绑。
图9的子图(C)示出以CI的升序配置ACK/NACK信息的例子。在这个例子中,具有最低CI的小区的ACK/NACK比特被首先安排,然后具有下一CI的小区的ACK/NACK比特被安排。
当以对于每个小区指定的顺序安排ACK/NACK比特的时候,即使在小区配置中出现不匹配,在主小区或者具有最高优先级的小区的ACK/NACK比特位置中没有变化。因此,可以防止错误地执行HARQ的情形。
图10是示出按照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传送接收应答的方法的流程图。这个方法可以由UE执行。1比特ACK/NACK是用于DL码字的接收应答。肯定应答可以编码为“1”,并且否定应答可以编码为“0”。但是,ACK/NACK信息的编码方案不受限于此。
UE确定多个DL子帧和用于多个服务小区的ACK/NACK比特的数目A(步骤S810)。假设服务小区的数目由Ncell表示,在服务小区c中的DL子帧的数目由Bc表示,并且在服务小区c中的码字的数目由Cc表示。
[等式4]
对于多个服务小区和多个DL子帧的ACK/NACK比特可以由比特序列{a0,a1,...,aA-1}表示。例如,在单个码字传输的情况下,1比特ACK/NACK(即,ak)被用于小区c。在2个码字传输的情况下,2比特ACK/NACK(即,ak和ak+1)被用于小区c。在此处,ak表示用于第一码字的1比特ACK/NACK,并且ak+1表示用于第二码字的1比特ACK/NACK。
UE确定ACK/NACK比特的数目A是否大于特定的阈值“th”(步骤S820)。这个步骤是用于确定是否执行空间捆绑,以按照UL信道的容量调整ACK/NACK比特的数目。例如,特定的阈值“th”可以是20。如果不需要确定是否执行空间捆绑,这个步骤可以被跳过。
如果ACK/NACK比特的数目A大于特定的阈值“th”,则UE执行空间捆绑(步骤S830)。该空间捆绑对于在所有服务小区中的所有子帧执行与每个子帧中至少两个码字相对应的ACK/NACK比特的二进制与操作。如果对于子帧中的两个码字存在2比特ACK/NACK(即,ak和ak+1),则通过执行二进制与操作其被替换为1比特ACK/NACK(即,ak')。
UE通过以多个服务小区中的小区索引的升序安排(捆绑的)ACK/NACK比特,产生组合的ACK/NACK比特(步骤S840)。假设CI从0开始。也就是说,最低CI可以是0,并且具有最低CI的小区可以是主小区。
例如,假设比特序列是{a0,a1,...,aA-1},执行1个码字传输,存在四个小区,并且每小区存在三个DL子帧。因此,A=12。假设ak i,s是具有CIi(这里i=0,1,2,3)的小区的第s个子帧(这里s=0,1,2)的1比特ACK/NACK。组合的ACK/NACK比特被产生,诸如{a0 0,0,a1 0,1,a2 0,2,a3 1,0,a4 1,1,a5 1,2,a6 2,0,a7 2,1,a8 2,2,a9 3,0,a10 3,1,a11 3,2}。
因为以对每个小区指定的顺序安排ACK/NACK比特,所以即使在小区配置中出现不匹配,主小区的ACK/NACK比特位置至少没有变化。因此,在主小区中可以防止错误地执行HARQ的情形。
UE通过编码组合的ACK/NACK比特来产生编码的ACK/NACK比特(步骤S850)。编码ACK/NACK比特的原因是按照UL信道的容量调整比特数。例如,由于PUCCH格式3的容量是48比特,可以通过编码前面提到的12比特组合的ACK/NACK比特来产生48比特编码的ACK/NACK比特。编码方案可以是各种各样的,诸如重复、级联、块编码等等。在编码方案方面没有限制。
UE通过调制编码的ACK/NACK比特来产生ACK/NACK符号(步骤S860)。例如,对于PUCCH格式3,可以通过对48比特编码的ACK/NACK比特执行QPSK调制来产生符号序列d={d(0),d(1),...,d(23)}。
UE在UL信道上将ACK/NACK符号发送给BS(步骤S870)。UL信道可以使用图5的PUCCH格式3。做为选择,UL信道可以是PUSCH。如果UL信道是PUSCH,编码的ACK/NACK比特可以通过被以UL传输块复用而被传送。
图11是示出按照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方框图。
BS50包括存储器51、处理器52和射频(RF)单元53。该存储器51被耦合到处理器52,并且存储用于驱动处理器52的各种信息。RF单元53被耦合到处理器52,并且传送和/或接收无线电信号。该处理器52实现提出的功能、过程和/或方法。在前面提到的实施例中,BS50的操作可以由处理器52实现。该处理器52可以管理多个小区,并且可以执行HARQ。
UE60包括存储器61、处理器62和RF单元63。该存储器61被耦合到处理器62,并且存储用于驱动处理器62的各种信息。RF单元63被耦合到处理器62,并且传送和/或接收无线电信号。该处理器62实现提出的功能、过程和/或方法。在前面提到的实施例中,用于传送接收应答的UE60的操作可以由处理器62实现。
该处理器可以包括专用集成电路(ASIC)、其它芯片组、逻辑电路,和/或数据处理器。该存储器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闪存、存储卡、存储介质和/或其它存储设备。RF单元可以包括用于处理无线电信号的基带电路。当以软件实现以上描述的实施例的时候,可以使用执行以上功能的模块(过程或者函数)实现以上描述的方案。该模块可以存储在存储器中,并且由处理器执行。该存储器可以内部地或者外部地部署给处理器,并且使用各种公知的手段连接到处理器。
在以上的示范系统中,虽然已经基于使用一系列步骤或者模块的流程图描述了方法,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步骤的顺序,并且一些步骤可以以与其余步骤不同的顺序执行,或者可以与其余步骤同时地执行。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在该流程图中示出的步骤不是排它的,并且可以包括其它步骤,或者可以删除流程图的一个或多个步骤,而不影响本发明的范围。
Claims (15)
1.一种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接收应答的方法,包括:
由用户设备(UE)确定多个下行链路子帧和用于多个服务小区的ACK/NACK比特的数目,在多个服务小区中的每个中对于所述多个下行链路子帧UE需要反馈ACK/NACK;
由UE通过以所述多个服务小区的小区索引的升序安排ACK/NACK比特来产生复用的ACK/NACK比特,使得所述复用的ACK/NACK比特顺序地包括用于具有最低小区索引的第一小区的下行链路子帧的ACK/NACK比特序列,和用于具有紧挨着所述最低小区索引的小区索引的第二小区的下行链路子帧的ACK/NACK比特序列;
由UE通过编码所述复用的ACK/NACK比特来产生编码的ACK/NACK比特;
由UE通过调制编码的ACK/NACK比特来产生ACK/NACK符号;和
由UE将所述ACK/NACK符号发送给基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产生所述复用的ACK/NACK比特的步骤包括:
通过安排用于具有所述最低小区索引的第一小区的下行链路子帧的ACK/NACK比特序列来产生所述复用的ACK/NACK比特;以及
在用于所述第一小区的所述ACK/NACK比特序列的末端处附加用于所述第二小区的所述下行链路子帧的ACK/NACK比特序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最低小区索引是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
确定所述ACK/NACK比特的数目是否大于特定值。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如果所述ACK/NACK比特的数目大于特定值,则在所有服务小区中对所有子帧应用空间捆绑,在所述空间捆绑中执行与每个子帧中至少两个码字相对应的ACK/NACK比特的二进制与操作。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无线通信系统是时分双工系统。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用于编码的ACK/NACK比特的比特数是48,并且通过使用四相相移键控(QPSK)调制编码的ACK/NACK比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中发送所述ACK/NACK符号的步骤包括:
以正交序列扩展所述ACK/NACK符号;以及
发送扩展的ACK/NACK符号。
9.一种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被配置用于发送接收应答的用户设备,包括:
射频单元,所述射频单元被配置为用于发送无线电信号;以及
处理器,所述处理器操作地与所述射频单元耦合,并且被配置为:
确定多个下行链路子帧和用于多个服务小区的ACK/NACK比特的数目,在所述多个服务小区中的每个中对于所述多个下行链路子帧所述用户设备需要反馈ACK/NACK;
通过以所述多个服务小区的小区索引的升序安排ACK/NACK比特来产生复用的ACK/NACK比特,使得所述复用的ACK/NACK比特顺序地包括用于具有最低小区索引的第一小区的下行链路子帧的ACK/NACK比特序列,和用于具有紧挨着所述最低小区索引的小区索引的第二小区的下行链路子帧的ACK/NACK比特序列;
通过编码所述复用的ACK/NACK比特来产生编码的ACK/NACK比特;
通过调制所述编码的ACK/NACK比特来产生ACK/NACK符号;以及
将所述ACK/NACK符号发送给基站。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户设备,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通过以下步骤产生所述复用的ACK/NACK比特:
通过安排用于具有所述最低小区索引的第一小区的用于下行链路子帧的ACK/NACK比特序列来产生所述复用的ACK/NACK比特;以及
在用于所述第一小区的所述ACK/NACK比特序列的末端处,附加用于所述第二小区的所述下行链路子帧的ACK/NACK比特序列。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用户设备,其中所述最低小区索引是零。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户设备,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确定所述ACK/NACK比特的数目是否大于特定值。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用户设备,其中如果所述ACK/NACK比特的数目大于特定值,则在所有服务小区中对所有子帧应用空间捆绑,在所述空间捆绑中执行与每个子帧中至少两个码字相对应的ACK/NACK比特的二进制与操作。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户设备,其中用于所述编码的ACK/NACK比特的比特数是48,并且通过使用四相相移键控(QPSK)调制所述编码的ACK/NACK比特。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用户设备,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通过以下步骤发送所述ACK/NACK符号:
以正交序列扩展所述ACK/NACK符号;以及
发送扩展的ACK/NACK符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38745910P | 2010-09-28 | 2010-09-28 | |
US61/387,459 | 2010-09-28 | ||
PCT/KR2011/007115 WO2012044045A1 (ko) | 2010-09-28 | 2011-09-28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수신 확인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119886A CN103119886A (zh) | 2013-05-22 |
CN103119886B true CN103119886B (zh) | 2016-01-20 |
Family
ID=458933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80046373.7A Active CN103119886B (zh) | 2010-09-28 | 2011-09-28 | 在无线系统中发送接收确认的方法和装置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3) | US8923273B2 (zh) |
EP (2) | EP3731445B1 (zh) |
JP (2) | JP5639717B2 (zh) |
KR (1) | KR101486679B1 (zh) |
CN (1) | CN103119886B (zh) |
WO (1) | WO2012044045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2044045A1 (ko) * | 2010-09-28 | 2012-04-05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수신 확인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
CN101958778B (zh) * | 2010-09-28 | 2015-11-25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正确/错误应答消息的映射方法及终端 |
KR101867311B1 (ko) | 2010-12-21 | 2018-07-19 | 주식회사 골드피크이노베이션즈 | Ack/nack 자원 할당 방법 및 장치와 이를 이용한 ack/nack 신호 전송 방법 |
CN102075949B (zh) * | 2010-12-22 | 2013-03-20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ca技术进行数据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
CN102638879A (zh) * | 2011-02-12 | 2012-08-15 |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 一种分配ack/nack信道资源的方法 |
JP2013017016A (ja) | 2011-07-04 | 2013-01-24 | Sharp Corp | 基地局装置、移動局装置、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方法 |
CN108512786B (zh) | 2012-05-17 | 2020-12-15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用于协作通信的信道估计方法和装置 |
US9258741B2 (en) * | 2012-08-03 | 2016-02-09 | Blackberry Limited | Carrier aggregation acknowledgement bits |
US9397735B2 (en) * | 2012-08-13 | 2016-07-19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Retransmission methods including discontinuous transmission and related devices |
EP2894916B1 (en) * | 2012-09-28 | 2020-04-22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Correct/incorrect response feedback method, user equipment and system |
USRE49578E1 (en) * | 2012-10-24 | 2023-07-11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common channel inform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KR101823738B1 (ko) | 2012-12-18 | 2018-01-31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ack/nack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
CN105409287B (zh) | 2013-08-06 | 2019-11-29 | 太阳专利信托公司 | 用于装置到装置通信的无线通信方法、用户设备及集成电路 |
EP3349385B1 (en) | 2013-10-04 | 2019-12-04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whereby terminal transmits ack/nack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therefor |
CN104798388B (zh) * | 2013-10-31 | 2019-04-05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数据包接收状态的反馈方法、发送节点及接收节点 |
CN104753654A (zh) * | 2013-12-31 | 2015-07-01 |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编码和解码harq反馈信息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
CN111510252B (zh) * | 2014-12-31 | 2023-04-07 | Lg 电子株式会社 |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ack/nack的方法和使用该方法的设备 |
CN105812110B (zh) * | 2015-01-03 | 2019-09-03 |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增强的ca通信方法和装置 |
JP6537205B2 (ja) * | 2015-01-30 | 2019-07-03 |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 | ユーザ機器、ネットワークデバイス、および確認応答情報伝送方法 |
WO2016126854A1 (en) * | 2015-02-06 | 2016-08-11 | Apple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ime division lte transmission in unlicensed radio frequency bands |
CA2977925C (en) * | 2015-03-31 | 2023-06-27 | Ntt Docomo, Inc. | User terminal,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
US10645679B2 (en) | 2015-11-18 | 2020-05-05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payload mapping for short 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 (PUCCH) on a shared communication medium |
CN107710664B (zh) | 2015-11-20 | 2021-04-23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传输数据的方法、终端和基站 |
CN108370291B (zh) * | 2015-12-01 | 2021-12-07 | IPCom两合公司 | 单频网络中的ack/nack消息传送方法和用户设备装置 |
JP6897815B2 (ja) * | 2015-12-31 | 2021-07-07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Ue及びueによって行われる方法 |
US20190013980A1 (en) | 2015-12-31 | 2019-01-10 | Nec Corporation |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uplink information |
WO2017195306A1 (ja) * | 2016-05-11 | 2017-11-16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送信局、及び、無線受信局 |
JP6772296B2 (ja) * | 2016-05-12 | 2020-10-21 |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 | フィードバックメッセージ送信方法、フィードバックメッセージ処理方法、および装置 |
WO2018195729A1 (zh) * | 2017-04-24 | 2018-11-01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传输信息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
CN109474403B (zh) * | 2017-09-08 | 2020-12-08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传输方法、装置、终端、基站及存储介质 |
WO2019082279A1 (ja) * | 2017-10-24 | 2019-05-02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JP6489336B2 (ja) * | 2018-01-18 | 2019-03-27 | サン パテント トラスト | 無線通信方法、ユーザ機器および集積回路 |
CN110149707B (zh) * | 2018-02-13 | 2022-04-2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及相关设备 |
CN110876204B (zh) * | 2018-08-31 | 2023-04-07 |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 一种移动通信系统、网络设备、终端设备和数据调度方法 |
WO2020087545A1 (zh) | 2018-11-02 | 2020-05-07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确定方法和通信设备 |
JP2020022167A (ja) * | 2019-08-28 | 2020-02-06 | オッポ広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 | データ伝送方法、端末及び基地局 |
JP7290188B2 (ja) * | 2020-02-07 | 2023-06-13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基地局によって行われる方法、ueによって行われる方法、基地局及びue |
WO2022174818A1 (zh) * | 2021-02-20 | 2022-08-25 | 上海推络通信科技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 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的节点中的方法和装置 |
US12021791B2 (en) * | 2021-08-06 | 2024-06-25 | Apple Inc. | Scheduling for multiple PDSCH/PUSCH operations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227233A (zh) * | 2008-02-01 | 2008-07-23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时分双工系统中物理上行控制信号的发送方法和装置 |
CN101473583A (zh) * | 2006-06-20 | 2009-07-01 |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 通信系统中用于控制数据的子载波分配 |
CN101689984A (zh) * | 2008-03-16 | 2010-03-31 | Lg电子株式会社 |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有效地发送控制信号的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K2255477T3 (da) * | 2008-03-20 | 2014-01-06 |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 Supplerende informations-bits til ACK- og NACK-bits i multipel ACK/NACK-transmission |
US8942080B2 (en) * | 2008-04-17 | 2015-01-27 |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 Transmission of bundled ACK/NAK bits |
CN101500260B (zh) | 2008-04-29 | 2011-09-1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为用户分配应答信道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
US8867430B2 (en) * | 2008-10-31 | 2014-10-21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HARQ proces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8473800B2 (en) * | 2009-02-11 | 2013-06-25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CK/NACK reporting |
KR101643636B1 (ko) * | 2009-06-02 | 2016-07-29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ack/nack 시퀀스 정보를 송신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
KR101761610B1 (ko) * | 2009-08-26 | 2017-07-26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시간-슬롯 기반으로 다중 αck/nack을 전송하는 방법 |
EP2293486A1 (en) * | 2009-09-03 | 2011-03-09 | Panasonic Corporation | Feedback scheme for providing feedback on plural transmissions |
US8300585B2 (en) * | 2009-09-04 | 2012-10-30 | Intel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 ACK/NACK signal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WO2012044045A1 (ko) * | 2010-09-28 | 2012-04-05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수신 확인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
KR20140018977A (ko) * | 2011-04-29 | 2014-02-13 | 인터디지탈 패튼 홀딩스, 인크 | 서브프레임 제한을 갖는 반송파들의 반송파 집성 |
-
2011
- 2011-09-28 WO PCT/KR2011/007115 patent/WO2012044045A1/ko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1-09-28 CN CN201180046373.7A patent/CN103119886B/zh active Active
- 2011-09-28 KR KR1020137006256A patent/KR101486679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1-09-28 EP EP20180055.4A patent/EP3731445B1/en active Active
- 2011-09-28 US US13/824,514 patent/US8923273B2/en active Active
- 2011-09-28 JP JP2013531484A patent/JP5639717B2/ja active Active
- 2011-09-28 EP EP11829551.8A patent/EP2624497B1/en active Active
-
2014
- 2014-10-24 JP JP2014217276A patent/JP6042857B2/ja active Active
- 2014-11-25 US US14/552,829 patent/US9385851B2/en active Active
-
2016
- 2016-06-13 US US15/181,331 patent/US9680622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473583A (zh) * | 2006-06-20 | 2009-07-01 |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 通信系统中用于控制数据的子载波分配 |
CN101227233A (zh) * | 2008-02-01 | 2008-07-23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时分双工系统中物理上行控制信号的发送方法和装置 |
CN101689984A (zh) * | 2008-03-16 | 2010-03-31 | Lg电子株式会社 |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有效地发送控制信号的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A/N Codebook Design for Carrier Aggregation using Format 2 and DFT-S-OFDM;Huawei;《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61bis R1-103886》;20100702;第2-4节,附图1 * |
Discussion on ACK/NACK transmission for TDD in LTE-A;LG Electronics;《3GPP TSG RAN WG1 #62 R1-104640》;20100827;第2-3节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624497A4 (en) | 2017-07-05 |
JP2013540394A (ja) | 2013-10-31 |
KR20130051479A (ko) | 2013-05-20 |
EP3731445B1 (en) | 2023-11-01 |
JP6042857B2 (ja) | 2016-12-14 |
WO2012044045A1 (ko) | 2012-04-05 |
JP5639717B2 (ja) | 2014-12-10 |
EP2624497B1 (en) | 2020-09-02 |
KR101486679B1 (ko) | 2015-01-26 |
EP2624497A1 (en) | 2013-08-07 |
US8923273B2 (en) | 2014-12-30 |
US9680622B2 (en) | 2017-06-13 |
US20150092715A1 (en) | 2015-04-02 |
US9385851B2 (en) | 2016-07-05 |
US20160301510A1 (en) | 2016-10-13 |
CN103119886A (zh) | 2013-05-22 |
US20130188535A1 (en) | 2013-07-25 |
EP3731445A1 (en) | 2020-10-28 |
JP2015015776A (ja) | 2015-01-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119886B (zh) | 在无线系统中发送接收确认的方法和装置 | |
JP7013568B2 (ja)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いて無線信号の送受信方法及び装置 | |
JP6802369B2 (ja) | 送信ブロックサイズを決定する方法及び無線機器 | |
CN103229447B (zh) | 基于tdd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用于ack/nack发送的方法和装置 | |
CN102934404B (zh) | 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参考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 |
CN103262456B (zh) | 在基于tdd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发射ack/nack的方法和装置 | |
CN103262455B (zh) | 在基于tdd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发射ack/nack的方法和设备 | |
US9154282B2 (en) | PHICH resource signal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CN103283173B (zh) | 在基于tdd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发射ack/nack的方法和设备 | |
CN103238288B (zh) | 在基于时分双工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ack/nack的方法和装置 | |
CN104919744B (zh) | 用于确定无线通信系统中的harq进程的数量的方法和装置 | |
US9363803B2 (en) | Method and device for allocating resource for uplink control channe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CN106464428B (zh) | 利用蜂窝通信网络中256qam的有效tbs表设计的系统和方法 | |
CN108476087B (zh) | 无线接入节点、无线设备及其操作方法和存储介质 | |
US11799614B2 (en) | Selection of waveform for uplink communications | |
CN103444118A (zh) |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射ack/nack的方法和设备 | |
JP6177991B2 (ja) | 同じ周波数帯域を使用する複数のサイトにリソースを割り当てる方法及び装置 | |
CN103201968A (zh) |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的通信方法和设备 | |
CN105594149B (zh) | 终端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ack/nack的方法及其设备 | |
CN105229952A (zh) |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的通信方法和使用该方法的终端 | |
CN105580289A (zh) | 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由终端对下行链路控制信息进行解码的方法和设备 | |
CN105556872A (zh) | 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终端的通信的方法和设备 | |
US20180014290A1 (en) | Communication method for dual connectivity and apparatus using same | |
CN118843194A (zh) | 无线通信系统中终端、基站的操作方法及通信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