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43819B - 一种双列轴承预应力组装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列轴承预应力组装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943819B CN102943819B CN201210464052.5A CN201210464052A CN102943819B CN 102943819 B CN102943819 B CN 102943819B CN 201210464052 A CN201210464052 A CN 201210464052A CN 102943819 B CN102943819 B CN 10294381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ner ring
- distance
- bearing
- steel ball
- gap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Rolling Contact B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列轴承预应力组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在轴承组装前,分别测量两个内圈的端面距离;2)将两个内圈和外圈、钢球及保持架组装在一起;3)在两个内圈的外端面分别向中间方向施加作用力,使钢球与对应内圈的滚道进行接触;4)测量两个内圈的外端面之间的距离;5)计算两个内圈之间的间隙,判断该间隙是否超过0.005~0.05mm范围。本发明设计巧妙、操作简便,在确保装配效率的同时,能够实现双列轴承的预加负荷组装,保证了双列轴承的整体刚性,大大延长了双列轴承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轴承技术领域,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双列轴承预应力的组装方法。
背景技术
双列轴承产品一般由外圈、内圈、保持架和钢球组成,在外圈的内壁上设置有两个滚道,每个滚道对应一个内圈,且两个内圈相分离,在每个内圈与外圈之间安装有一组钢球,钢球由保持架定位。双列轴承组装后,通过游隙检测仪器来确定轴承的实际轴向游隙(两个内圈相对于外圈的轴向蹿动量)。
理论上,上述双列轴承的轴向游隙控制在“0”或适当的呈负值,可以实现预紧和提高轴承整体的刚性。但这种预紧程度在轴承成品上难以检测和控制,过度的预应力反而会加大轴承负载,降低轴承的使用寿命。由于双列轴承产成品是整体式的,两个内圈之间直接接触且无间隙,无法在轴承安装到其它部件的装配过程通过调整两个内圈之间的距离进行轴向预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确保轴承整体刚性的双列轴承预应力组装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双列轴承预应力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在轴承组装前,测量第一内圈(1)两端面之间的距离(b)以及第二内圈(2)两端面之间的距离(c);
2)将第一内圈(1)、第二内圈(2)和外圈(3)、钢球(4)及保持架组装在一起;
3)在第一内圈(1)和第二内圈(2)的外端面分别向中间方向施加作用力,使钢球与对应内圈的滚道进行接触;
4)测量第一内圈(1)的外端面与第二内圈(2)的外端面之间的距离(D);
5)计算第一内圈(1)与第二内圈(2)之间的间隙(a),该间隙(a)=两个内圈外端面之间的距离(D)-第一内圈(1)两端面之间的距离(b)-第二内圈(2)两端面之间的距离(c),若第一内圈(1)与第二内圈(2)之间的间隙(a)超过0.005~0.05mm范围,更换内圈或钢球,重复上述1)-4)步骤。
本发明将双列轴承产成品的内圈间隙控制在0.005~0.05mm范围,用户将双列轴承装到轴上的时候,只需将第一内圈和第二内圈上下压紧,消除尺寸间隙即可,不仅操作非常方便,而且达到了保持预应力的目的,能够确保双列轴承的整体刚性和抗裂性能,从而有效延长了双列轴承的使用寿命。
为了方便测量操作,并保证测量的准确性,所述第一内圈(1)两端面之间的距离(b)、第二内圈(2)两端面之间的距离(c)以及两个内圈外端面之间的距离(D)均通过轴承检测仪进行测量。
有益效果:本发明设计巧妙、操作简便,在确保装配效率的同时,能够实现双列轴承的预加负荷组装,保证了双列轴承的整体刚性,大大延长了双列轴承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双列轴承由第一内圈1、第二内圈2、外圈3、钢球4和保持架(图中未画出)构成。其中,在外圈3的内壁上加工有两个滚道,每个滚道对应一个内圈。所述第一内圈1与第二内圈2相分离,在每个内圈的外壁上也加工有滚道,所述内圈上的滚道与外圈3上对应的滚道相配合,形成钢球4的安装空间,该安装空间内安装有一组钢球4,钢球4由保持架定位。
实施例1
上述双列轴承各构件准备好以后,其预应力组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轴承组装前,采用轴承检测仪测量第一内圈1两端面之间的距离b以及第二内圈2两端面之间的距离c;
2)将第一内圈1、第二内圈2和外圈3、钢球4及保持架组装在一起;
3)在第一内圈1和第二内圈2的外端面分别向中间方向施加作用力,使钢球4与对应内圈的滚道进行接触;
4)采用轴承检测仪测量第一内圈1的外端面与第二内圈2的外端面之间的距离D;
5)计算第一内圈1与第二内圈2之间的间隙a,该间隙a=两个内圈外端面之间的距离D-第一内圈1两端面之间的距离b-第二内圈2两端面之间的距离c,若第一内圈1与第二内圈2之间的间隙a超过0.005~0.05mm范围,更换第一内圈1,重复上述1)-4)步骤。
实施例2
上述双列轴承各构件准备好以后,其预应力组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轴承组装前,采用轴承检测仪测量第一内圈1两端面之间的距离b以及第二内圈2两端面之间的距离c;
2)将第一内圈1、第二内圈2和外圈3、钢球4及保持架组装在一起;
3)在第一内圈1和第二内圈2的外端面分别向中间方向施加作用力,使钢球4与对应内圈的滚道进行接触;
4)采用轴承检测仪测量第一内圈1的外端面与第二内圈2的外端面之间的距离D;
5)计算第一内圈1与第二内圈2之间的间隙a,该间隙a=两个内圈外端面之间的距离D-第一内圈1两端面之间的距离b-第二内圈2两端面之间的距离c,若第一内圈1与第二内圈2之间的间隙a超过0.005~0.05mm范围,更换第二内圈2,重复上述1)-4)步骤。
实施例3
上述双列轴承各构件准备好以后,其预应力组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轴承组装前,采用轴承检测仪测量第一内圈1两端面之间的距离b以及第二内圈2两端面之间的距离c;
2)将第一内圈1、第二内圈2和外圈3、钢球4及保持架组装在一起;
3)在第一内圈1和第二内圈2的外端面分别向中间方向施加作用力,使钢球4与对应内圈的滚道进行接触;
4)采用轴承检测仪测量第一内圈1的外端面与第二内圈2的外端面之间的距离D;
5)计算第一内圈1与第二内圈2之间的间隙a,该间隙a=两个内圈外端面之间的距离D-第一内圈1两端面之间的距离b-第二内圈2两端面之间的距离c,若第一内圈1与第二内圈2之间的间隙a超过0.005~0.05mm范围,更换第一内圈1和第二内圈2,重复上述1)-4)步骤。
实施例4
上述双列轴承各构件准备好以后,其预应力组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轴承组装前,采用轴承检测仪测量第一内圈1两端面之间的距离b以及第二内圈2两端面之间的距离c;
2)将第一内圈1、第二内圈2和外圈3、钢球4及保持架组装在一起;
3)在第一内圈1和第二内圈2的外端面分别向中间方向施加作用力,使钢球4与对应内圈的滚道进行接触;
4)采用轴承检测仪测量第一内圈1的外端面与第二内圈2的外端面之间的距离D;
5)计算第一内圈1与第二内圈2之间的间隙a,该间隙a=两个内圈外端面之间的距离D-第一内圈1两端面之间的距离b-第二内圈2两端面之间的距离c,若第一内圈1与第二内圈2之间的间隙a超过0.005~0.05mm范围,更换第一内圈1所对应的那组钢球,重复上述1)-4)步骤。
实施例5
上述双列轴承各构件准备好以后,其预应力组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轴承组装前,采用轴承检测仪测量第一内圈1两端面之间的距离b以及第二内圈2两端面之间的距离c;
2)将第一内圈1、第二内圈2和外圈3、钢球4及保持架组装在一起;
3)在第一内圈1和第二内圈2的外端面分别向中间方向施加作用力,使钢球4与对应内圈的滚道进行接触;
4)采用轴承检测仪测量第一内圈1的外端面与第二内圈2的外端面之间的距离D;
5)计算第一内圈1与第二内圈2之间的间隙a,该间隙a=两个内圈外端面之间的距离D-第一内圈1两端面之间的距离b-第二内圈2两端面之间的距离c,若第一内圈1与第二内圈2之间的间隙a超过0.005~0.05mm范围,更换第二内圈2所对应的那组钢球,重复上述1)-4)步骤。
实施例6
上述双列轴承各构件准备好以后,其预应力组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轴承组装前,采用轴承检测仪测量第一内圈1两端面之间的距离b以及第二内圈2两端面之间的距离c;
2)将第一内圈1、第二内圈2和外圈3、钢球4及保持架组装在一起;
3)在第一内圈1和第二内圈2的外端面分别向中间方向施加作用力,使钢球4与对应内圈的滚道进行接触;
4)采用轴承检测仪测量第一内圈1的外端面与第二内圈2的外端面之间的距离D;
5)计算第一内圈1与第二内圈2之间的间隙a,该间隙a=两个内圈外端面之间的距离D-第一内圈1两端面之间的距离b-第二内圈2两端面之间的距离c,若第一内圈1与第二内圈2之间的间隙a超过0.005~0.05mm范围,将两组钢球更换,重复上述1)-4)步骤。
本发明中,将第一内圈1、第二内圈2、外圈3、钢球4和保持架组装在一起的操作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赘述。
Claims (2)
1.一种双列轴承预应力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在轴承组装前,测量第一内圈(1)两端面之间的距离(b)以及第二内圈(2)两端面之间的距离(c);
2)将第一内圈(1)、第二内圈(2)和外圈(3)、钢球(4)及保持架组装在一起;
3)在第一内圈(1)和第二内圈(2)的外端面分别向中间方向施加作用力,使钢球与对应内圈的滚道进行接触;
4)测量第一内圈(1)的外端面与第二内圈(2)的外端面之间的距离(D);
5)计算第一内圈(1)与第二内圈(2)之间的间隙(a),该间隙(a)=两个内圈外端面之间的距离(D)-第一内圈(1)两端面之间的距离(b)-第二内圈(2)两端面之间的距离(c),若第一内圈(1)与第二内圈(2)之间的间隙(a)超过0.005~0.05mm范围,更换内圈或钢球,重复上述1)-4)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列轴承预应力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圈(1)两端面之间的距离(b)、第二内圈(2)两端面之间的距离(c)以及两个内圈外端面之间的距离(D)均通过轴承检测仪进行测量。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464052.5A CN102943819B (zh) | 2012-11-16 | 2012-11-16 | 一种双列轴承预应力组装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464052.5A CN102943819B (zh) | 2012-11-16 | 2012-11-16 | 一种双列轴承预应力组装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943819A CN102943819A (zh) | 2013-02-27 |
CN102943819B true CN102943819B (zh) | 2015-04-15 |
Family
ID=477267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464052.5A Active CN102943819B (zh) | 2012-11-16 | 2012-11-16 | 一种双列轴承预应力组装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2943819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041853A (zh) * | 2015-07-31 | 2015-11-11 | 洛阳轴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面对面式组配角接触球轴承及其组配方法 |
CN106640989B (zh) * | 2015-08-04 | 2018-05-22 | 襄阳振本传动设备有限公司 | 双列薄壁角接触球轴承装配装置 |
CN109839051B (zh) * | 2019-03-26 | 2021-01-29 | 洛阳新强联回转支承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三排圆柱滚子变桨轴承轴向游隙的确定方法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8089122A (ja) * | 2006-10-03 | 2008-04-17 | Ntn Corp | 車輪用軸受装置の組立方法 |
CN201187982Y (zh) * | 2008-03-28 | 2009-01-28 | 重庆长江轴承股份有限公司 | 双列接触球轴承及双列圆锥轴承轴向游隙检测仪 |
CN101858387A (zh) * | 2010-06-22 | 2010-10-13 | 济南易恒技术有限公司 | 汽车第一代轮毂轴承装配线 |
CN202520801U (zh) * | 2012-03-23 | 2012-11-07 | 韶关东南轴承有限公司 | 用于安装双列角接触轴承的装配模具 |
-
2012
- 2012-11-16 CN CN201210464052.5A patent/CN10294381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8089122A (ja) * | 2006-10-03 | 2008-04-17 | Ntn Corp | 車輪用軸受装置の組立方法 |
CN201187982Y (zh) * | 2008-03-28 | 2009-01-28 | 重庆长江轴承股份有限公司 | 双列接触球轴承及双列圆锥轴承轴向游隙检测仪 |
CN101858387A (zh) * | 2010-06-22 | 2010-10-13 | 济南易恒技术有限公司 | 汽车第一代轮毂轴承装配线 |
CN202520801U (zh) * | 2012-03-23 | 2012-11-07 | 韶关东南轴承有限公司 | 用于安装双列角接触轴承的装配模具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943819A (zh) | 2013-02-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943819B (zh) | 一种双列轴承预应力组装方法 | |
JP6009149B2 (ja) | 車輪用軸受装置の製造方法 | |
CN102927255B (zh) | 一种行星齿轮传动装置的装配方法 | |
CN107387549B (zh) | 一种特大型四列圆锥滚子轴承游隙调整方法 | |
KR20100095856A (ko) | 다열 베어링의 틈새 측정 방법 | |
WO2016065815A1 (zh) | 隔套及轮毂单元 | |
CN203926773U (zh) | 一种可自动补偿轴承密封装置 | |
CN106524977A (zh) | 第三代轮毂轴承单元负游隙三点测量法 | |
CN205439810U (zh) | 一种轴承单元支承桥 | |
CN202991851U (zh) | 一种三列滚子四点接触式轮毂轴承 | |
CN202165441U (zh) | 汽车轮毂轴承单元法兰盘 | |
CN201382084Y (zh) | 车用轮毂轴承单元 | |
CN203756727U (zh) | 一种耐磨轴承 | |
CN202326957U (zh) | 直行程电动执行器的直线单元传动组件 | |
CN204985320U (zh) | 电梯皮带轮用双列角接触球轴承 | |
CN202118110U (zh) | 窄密封式四列圆锥滚子轴承 | |
CN103925294A (zh) | 滚动导卫总成上连接辊轴和导辊的轴承结构 | |
CN202251436U (zh) | 一种承载能力大的大锥角双列圆锥滚子轴承 | |
CN203948452U (zh) | 心轴式密封四列双滚道圆柱滚子轴承 | |
CN103790942A (zh) | 基于外圈润滑槽的新型双列圆锥轴承 | |
CN204113894U (zh) | 用于锯石机的加宽型圆锥滚子轴承 | |
CN202901054U (zh) | 一种密封式四列圆锥滚子轴承的密封结构 | |
CN209294239U (zh) | 一种轧机用四列圆柱滚子轴承 | |
CN210451150U (zh) | 一种带钢圆盘剪刀轴轴向窜动的固定装置 | |
CN105317832A (zh) | 用于锯石机的加宽型圆锥滚子轴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