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69110A - 汽车车门弧度的校正方法 - Google Patents
汽车车门弧度的校正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069110A CN102069110A CN2009102382283A CN200910238228A CN102069110A CN 102069110 A CN102069110 A CN 102069110A CN 2009102382283 A CN2009102382283 A CN 2009102382283A CN 200910238228 A CN200910238228 A CN 200910238228A CN 102069110 A CN102069110 A CN 10206911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r door
- radian
- deviator
- side position
- described ca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1/00—Straightening, restoring form or removing local distortions of sheet metal or specific articles made therefrom; Stretching sheet metal combined with rolling
- B21D1/12—Straightening vehicle body parts or bod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obile Manufacture Line, Endless Track Vehicle, Trailer (AREA)
- Automatic Assembly (AREA)
Abstract
一种车门弧度的校正方法,该方法包括:确定车门(1)需要进行弧度校正的部位和弧度校正量;调整焊接夹具(3)并将车门(1)放置到焊接夹具(3)上,通过焊接夹具(3)的夹紧单元(5)夹压车门(1),从而使得车门(1)的外偏部位产生一个与该外偏部位的外偏方向相反且大于该外偏量的变形量。然后在变形状态下焊合车门玻璃止口(9)。本发明的车门弧度校正方法能够有效地消除车门外偏现象,从而改善了整车的美观性,并且由于本发明的方法利用车门玻璃止口焊接夹具(3)来进行弧度校正,因此调试方便,可控制性好,并且能够节省大量的整改调试费用,缩短了整改周期。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车门弧度的校正方法,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校正汽车车门的弧度以防止车门外偏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整体的美观性日益受到重视。因此,在汽车设计中,汽车造型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汽车造型设计仅仅停留在设计层面,即使汽车的设计造型非常美观,但在实际安装过程中常常由于各种变形、偏差而影响到汽车的整体美观性,在影响整车美观性的安装因素中,车门外偏现象是比较突出的问题。
车门外偏(在汽车行业中俗称“车门外闪”)现象也就是构成车门本体的钢板冲压件因焊接、冲压、安装过程中的误差或变形等而朝向车身侧围外部偏出的现象。众所周知,车身侧围具有一定的弧度,在汽车造型设计中,力求使得车身侧围的弧度流畅连续,浑然一体。因此,安装在车身侧围上的车门也应符合车身侧围的整体弧度,以确保整车的美观性。但是,一旦车门发生外偏现象,在整体视觉上便会看到车门或车门的某些部分突出在车身侧围的外表面上,从而影响到车身侧围整体弧度的流畅连续性,使得整车的美观性显著降低。
车门外偏现象是汽车制造过程中经常发生的问题。车门之所以容易发生外偏现象而不会产生内偏现象是由于制造安装工艺引起的,具体地,车身侧围的弧度公知地是朝向汽车外侧轻微地凸出,因此车门的弧度也应朝向汽车外侧凸出以与汽车侧围的弧度相吻合。这样,在制造车门本体的钢板冲压件时,就必须使得该钢板冲压件具有朝向汽车外侧凸出的弧度,即使得作为车门本体的钢板冲压件具有一定的弯曲弧度,这使得所述钢板冲压件存在一定的弯曲应力,该弯曲应力使得该弯曲的钢板冲压件具有恢复其平直状态的倾向,在车门钢板冲压件制作完成之后,该弯曲应力会慢慢地使得钢板冲压件程度不同地减小其弯曲弧度,即朝向平直状态不同程度地恢复,从而车门的弧度便会与车身侧围的整体弧度不相吻合,在安装到车身侧围上后,车门、尤其是车门的上沿部分经常会呈现出外偏现象,即突出于车身侧围的外侧,从而使得车身侧围整体弧度的连续性被破坏,严重影响到整车的美观性。
目前国内对汽车车门外偏问题的解决方法主要是通过整改车门冲压件模具来进行,即通过整改的车门冲压件模具来使得所述冲压件预先产生需要的回弹补偿变形量,从而在车门冲压件冲压成形之后,当该车门冲压件因弯曲应力而缓慢产生一定的回弹变形时,由于回弹补偿变形量的存在而使得车门冲压件在回弹变形之后基本具有与车身侧围相吻合的弧度。但是,这种解决方法由于需要整改车门冲压件模具,因此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调试费用,其缺陷是周期长、成本高、操作不方便,并且由于车门冲压件冲压之后的回弹变形难于预测,因此车门弧度校正的效果并不太理想。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汽车车门弧度的校正方法,该汽车车门弧度的校正方法不但能够有效地消除车门外偏的现象,而且操作简单容易。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汽车车门弧度的校正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确定车门相对于车身侧围的外偏部位和该外偏部位的外偏量;将车门放置到车门玻璃止口焊接夹具上,使所述车门的外侧表面支撑在所述焊接夹具的各个支撑面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车门的外偏部位的支撑面上增加垫片,该增加的垫片的厚度大于该外偏部位的外偏量,同时在所述焊接夹具的不对应于所述外偏部位的支撑面上调整垫片的数量,以使得所述车门的外侧表面与各个所述支撑面贴靠;操作所述焊接夹具的夹紧单元夹紧所述车门,使得所述车门的外偏部位产生一个与该外偏部位的外偏方向相反且大于该外偏量的变形量;焊合所述车门的车门玻璃止口。
本发明的车门弧度校正方法能够有效地消除车门的外偏现象,通过利用现有的车门玻璃止口的焊接夹具并调整该焊接夹具的支撑面上垫片,而使得车门外偏部位产生反向并且大于该外偏量的弹性变形量,并巧妙地利用焊合车门玻璃止口将该反向弹性变形量固定保持,从而在松开焊接夹具后即使车门还是有一定的回弹(由于车门是钢板件,因此这种回弹是存在的),但由于产生的弹性变形量大于外偏量,因此通过焊合车门玻璃止口仍能够将与外偏量基本相等的反向弹性变形量保持下来,因此在安装后能够使得车门外偏现象消除,有效地改善了整车的美观性,不仅如此,由于本发明的车门弧度校正方法利用既有的车门玻璃止口的焊接夹具来进行弧度校正,因此调试方便,可控制性好,并且能够节省大量的整改调试费用,缩短了调试整改的周期。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其中:
图1是未进行弧度校正的车门的前上角相对于车身侧围的外偏量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未进行弧度校正的车门的后上角相对于车身侧围的外偏量的示意图;
图3是利用车门玻璃止口的焊接夹具进行本发明的车门弧度校正方法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4是通过本发明的方法进行弧度校正后的车门前上角的示意图,该示意图显示出车门前上角相对于车身侧围基本消除了外偏量;以及
图5是通过本发明的方法进行弧度校正后的车门后上角的示意图,该示意图显示出车门后上角相对于车身侧围基本消除了外偏量。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首先从总体上描述本发明的车门弧度校正方法的技术方案,然后再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车门弧度校正方法的一个实施例。
在将车门内、外冲压板(即构成车门内侧表面和外侧表面的冲压件)贴合在一起并进行相应的结合工艺(在汽车制造行业中称为“车门包边”工艺)之后,对形成的车门1进行弧度校正,具体如下:
第一步,确定车门1需要进行弧度校正的部位和弧度校正量。
这可以通过分析同一车型的车门装车记录的车门外偏部位和该外偏部位的外偏量来进行,由于同一车型的车门构件的冲压工艺相同,因此构成车门的冲压构件(即车门内、外冲压板)在冲压成形后的回弹变形量也基本相同,因此通过分析以往的装车记录能够有效地确定出同一车型待安装的车门1相对于车身侧围2的外偏部位和该外偏部位的外偏量。
优选地,也可以将待安装的车门1直接与车身侧围2比对测算,即将车门1贴靠到车身侧围的车门安装部位上进行比对测算,从而确定出车门1的外偏部位和该外偏部位的外偏量。通过该确定方法,可以针对同一车型的车门进行个别分析,从而使得后续地校正步骤更精确。
更优选地,可以制造出与所述车身侧围2的设计弧度(即汽车造型设计时所确定的车身侧围的弧度)相符合的弧度尺,并将该弧度尺贴靠到待安装的车门1上进行比对分析,从而确定出车门1需要进行弧度校正的外偏部位和外偏量。
确定车门1的外偏部位和该外偏部位的外偏量并不局限于上述方式,而是可以采用多种方法,例如,还可以以车身侧围2的设计弧度为基准,来测算车门1的外偏部位和该外偏部位的外偏量。具体地,以车身侧围2的设计弧度为基准,计算出该车身侧围2上的各个部位距汽车纵向对称面的距离,再计算出待安装的车门1的相应部位距汽车纵向对称面的距离,将车身侧围2上各个部位的上述计算距离与车门1的相应部位(即位于汽车的同一高度上的相应部位)的上述计算距离相互比较,从而得到车门1需要进行弧度校正的外偏部位和外偏量。
第二步,调整车门玻璃止口9的焊接夹具3并将待安装的车门1放置到焊接夹具3上。
其中,如图3所示,焊接夹具3具有基座,在该基座上具有多个支撑件8,该多个支撑件8的位置是可以调整的,并且支撑件8的上端形成支撑面4,支撑面4可以形成为与车门相应部位的弧度相符合的弧形面(图3中未显示),焊接夹具3还对称设置有夹紧单元5。
在图3中,使得车门1的外侧表面(即车门1安装到汽车上后位于汽车外部的面)放置在焊接夹具3的支撑面4上,该焊接夹具3具有多个支撑面4,在该焊接夹具3的对应于车门1的外偏部位1的支撑面4上增加垫片(在图3中未显示垫片,仅示意性地表示出支撑面4),该增加的垫片的厚度大于车门1的外偏部位的外偏量,该增加的垫片厚度优选为外偏量的2-3倍,在车门冲压板的强度较大时,还可以增加得更多,例如3-4倍。同时对该焊接夹具3的其它支撑面4调整垫片数量,以使得车门1的外侧表面贴靠在焊接夹具3的各个支撑面4上。当然,夹紧单元5还可以通过压紧垫片7与车门1的背面接触,通过调整该压紧垫片7的厚度或数量或者将该压紧垫片7与支撑面4上的垫片结合起来调整,也能够实现调节车门在夹持过程中的变形量的目的。
优选地,使得焊接夹具3的各个支撑面4的弧形接触面加大,以使得车门1的外侧表面贴合到各个支撑面4上并形成面接触,同时在夹压车门1的状态下也不会损伤车门的外板。
第三步,通过所述焊接夹具3的夹紧单元5夹压车门1,从而通过该焊接夹具3的对应于车门1的外偏部位1的支撑面4上的垫片和/或夹紧单元5处的压紧垫片7来使得车门1的外偏部位产生一个大于该外偏部位的外偏量但方向相反的变形量。
优选地,所述夹紧单元5的与车门1接触的压紧垫片7为与车门1的弧度相符合的弧形面。
由于焊接夹具3的夹紧单元5的夹压行程是一定的,当在焊接夹具3的对应于车门1的外偏部位的支撑面4上增加有垫片、并且该增加的垫片的厚度大于车门1的外偏部位的外偏量时,该焊接夹具3的夹紧单元5的夹压必然使得车门1产生一个大于外偏部位的外偏量并且方向相反的变形量。但是,此时形成的变形量大多为弹性变形量,松开夹紧单元5后,变形量基本不能保留,因此还需要对该弹性变形量进行固定保持。
第四步,焊合车门玻璃止口9(车门1上用于安装车门玻璃的框口的接合处,即车门内、外冲压板在车门玻璃框口处的接合部位,其能够通过车门玻璃橡胶圈卡住车门玻璃)。
按照焊接工艺在车门1上完成车门玻璃止口9焊合,由于车门玻璃止口9在焊合完成后具有固定结合作用,因此对车门1具有加强固定作用,从而使得上述弹性变形量得到固定保持。因此,在松开焊接夹具3的夹紧单元5并取下车门1后,车门会有一定的回弹,但由于产生的弹性变形量大于外偏量,因此通过焊合车门玻璃止口仍能够将与外偏量基本相等的反向弹性变形量保持下来,因此能够通过车门玻璃止口9有效地将保留与外偏量基本相等的变形量。
当批量生产某一特定的车型时,通过一周左右的时间进行反复调试以将焊接夹具3的支撑面4定型,这样可以大规模地进行同一车型的车门1的弧度校正。
以下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如图1和图2所示,通过比对分析,车门1的前上角相对车身侧围2的外偏量为2至3mm,车门1的后上角相对于车身侧围2的外偏量为6至7mm。
如图3所示,车门玻璃止口9的焊接夹具3具有多个支撑面4,并且具有对称设置的夹紧单元5,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该夹紧单元5能够向下夹压车门1。将车门1放置到焊接夹具3的支撑面4上,车门1的外侧表面贴靠焊接夹具3的各个支撑面4,其中,在对应于车门1的前上角的支撑面4上增加厚度为6至10mm的垫片,在对应于车门1的后上角的支撑面4上增加厚度为15至20mm的垫片,同时在其它支撑面4上根据具体情形适当调整垫片,以使得车门1的外侧表面与设置有垫片的支撑面4相贴合。在图3的情形中,焊接夹具3的各个支撑面4具有增大的弧形接触面,以使得车门1与这些接触面形成面接触。当然,由于车门1实际与支撑面4上的垫片直接接触,因此这些垫片也可以形成为与车门1的弧度相符合的弧形垫片。
在调整完毕后,通过焊接夹具3的夹紧单元5夹压车门1,从而使得车门1的前上角产生一个与该前上角的外偏方向相反并且大于2至3mm的弹性变形量,同时使得车门1的后上角产生一个与该后上角的外偏方向相反并且大于6至7mm的弹性变形量。进而在夹紧状态下,在车门1上焊合车门玻璃止口9(即将车门1的内、外板的车门止口部位通过焊接方式结合固定),该车门玻璃止口9焊合后对车门1具有固定作用,从而即使车门还是有一定的回弹,但由于产生的弹性变形量大于外偏量,因此通过焊合车门玻璃止口仍能够将与外偏量基本相等的反向弹性变形量保持下来,因此能够通过车门玻璃止口9有效地将保留与外偏量基本相等的变形量
如图4所示,当将上述经过本发明的弧度校正方法校正后的车门1安装到车身侧围的车门安装部位后,车门1的前上角与后上角与车身侧围2的弧度基本相符合,即有效消除了车门前上角和后上角的外偏现象。
通过上述说明可以看出,本发明的车门弧度校正方法能够有效地消除车门外偏现象,通过利用现有的车门玻璃止口9焊接夹具3,使得车门外偏部位产生反向并大于外偏量的弹性变形量,并巧妙地利用焊合车门玻璃止口9将与外偏量基本相等的反向弹性变形量固定保持,从而使得车门外偏现象消除,有效地改善了整车的美观性,不仅如此,本发明的车门弧度校正方法还具有如下优点:
第一,费用投入少。若车门需要校正的外偏量较小的话,完全可以利用现有夹具调整就能实现;若车门需要校正的外偏量较大或车门校正部位的刚性较大的话,只需对焊接夹具3的支撑面4的弧形接触面和夹紧单元5的压紧垫片7重新加工、并更换功率较大的夹具驱动装置6(例如通过液压驱动装置驱动夹紧单元5)以保证夹紧力满足要求即可,这种情况下只需投入少量的夹具整改费用,其远远低于现有技术中整改冲压模具的费用。
第二,整改周期短。当需要进行批量生产时而需要使得焊接夹具3定型时,本发明的方法完成焊接夹具3的调试仅需大约一至二周时间,而现有技术中整改模具大约需要3个月以上时间进行整改调试,而且车门校正效果不好。
第三,可控性好,操控容易。在本发明的车门弧度校正方法中,调整焊接夹具3仅需人工拆装垫片就能实现,操作相对容易。
以上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的车门弧度校正方法,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构思的前提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对本发明的方法进行多种简单的变型或替换,这些简单的变型或替换同样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车门弧度的校正方法,其中,该车门弧度的校正方法依次包括如下步骤:
确定车门(1)相对于车身侧围(2)的外偏部位和该外偏部位的外偏量;
将车门(1)放置到车门玻璃止口(9)的焊接夹具(3)上,使所述车门(1)的外侧表面支撑在所述焊接夹具(3)的各个支撑面(4)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车门(1)的外偏部位的支撑面(4)上增加垫片,该增加的垫片的厚度大于该外偏部位的外偏量,同时在所述焊接夹具(3)的不对应于所述外偏部位的支撑面(4)上调整垫片的数量,以使得所述车门(1)的外侧表面与各个所述支撑面(4)贴靠;
操作所述焊接夹具(3)的夹紧单元(5)夹紧所述车门(1),使得所述车门(1)的外偏部位产生一个与该外偏部位的外偏方向相反且大于该外偏量的变形量;
焊合所述车门(1)的车门玻璃止口(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弧度的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夹紧单元(5)通过与所述车门(1)接触的压紧垫片(7)夹压所述车门(1),并且通过调整所述压紧垫片(7)的厚度和数量来与所述增加的垫片结合调节所述车门(1)产生的变形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门弧度的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紧垫片(7)与所述车门(1)的接触面为与该车门(1)的弧度相符合的弧形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弧度的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焊接夹具(3)的各个支撑面(4)具有弧形接触面,并且各个所述垫片也具有与所述车门(1)相符合的弧度,以使得所述车门(1)的外侧表面与所述焊接夹具(3)的各个支撑面(4)贴合并形成面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门弧度的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确定所述车门(1)相对于所述车身侧围(2)的外偏部位和该外偏部位的外偏量的步骤中,通过比对分析同一车型的车门安装记录来确定待安装的所述车门(1)相对于所述车身侧围(2)的外偏部位和该外偏部位的外偏量。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门弧度的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确定所述车门(1)相对于所述车身侧围(2)的外偏部位和该外偏部位的外偏量的步骤中,通过将待安装的所述车门(1)贴靠在所述车身侧围(2)的车门安装部位上进行比对分析,以确定所述车门(1)相对于所述车身侧围(2)的外偏部位和该外偏部位的外偏量。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门弧度的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确定所述车门(1)相对于所述车身侧围(2)的外偏部位和该外偏部位的外偏量的步骤中,通过将与所述车身侧围(2)的设计弧度相符合的弧度尺贴靠到待安装的所述车门(1)上进行比对分析,以确定所述车门(1)相对于所述车身侧围(2)的外偏部位和该外偏部位的外偏量。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门弧度的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焊接夹具(3)的夹紧单元(5)由驱动装置(6)驱动。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910238228A CN102069110B (zh) | 2009-11-23 | 2009-11-23 | 汽车车门弧度的校正方法 |
PCT/CN2010/078226 WO2011060683A1 (zh) | 2009-11-23 | 2010-10-29 | 汽车车门弧度的校正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910238228A CN102069110B (zh) | 2009-11-23 | 2009-11-23 | 汽车车门弧度的校正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069110A true CN102069110A (zh) | 2011-05-25 |
CN102069110B CN102069110B (zh) | 2012-10-24 |
Family
ID=440279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10238228A Active CN102069110B (zh) | 2009-11-23 | 2009-11-23 | 汽车车门弧度的校正方法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2069110B (zh) |
WO (1) | WO2011060683A1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394830A (zh) * | 2013-07-26 | 2013-11-20 | 成都陵川特种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 设置有压紧盘的排气歧管连接支架校正工装 |
CN106825121A (zh) * | 2016-12-25 | 2017-06-13 | 重庆鼎汉机械有限公司 | 用于汽车车门校正的装置 |
CN109570993A (zh) * | 2018-12-05 | 2019-04-05 | 常德烟草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烟丝通道校准工装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I90209C (fi) * | 1991-04-09 | 1994-01-10 | Autorobot Finland | Oikaisupuomi |
DE10260909A1 (de) * | 2002-12-20 | 2004-07-01 | Volkswagen Ag | Mess- und Richtstation |
FI117892B (fi) * | 2004-12-07 | 2007-04-13 | Autorobot Finland | Kiinnitin autonkorin oikaisulaitteeseen |
JP3924001B1 (ja) * | 2006-08-11 | 2007-06-06 | 株式会社ヒロテック | 自動車用ドアサッシュ矯正装置及び矯正方法 |
CN201291252Y (zh) * | 2008-11-21 | 2009-08-19 | 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定位校正客车乘客门骨架的样板 |
CN101559449B (zh) * | 2009-05-08 | 2013-09-25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车门总成自动矫正机 |
-
2009
- 2009-11-23 CN CN200910238228A patent/CN102069110B/zh active Active
-
2010
- 2010-10-29 WO PCT/CN2010/078226 patent/WO2011060683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394830A (zh) * | 2013-07-26 | 2013-11-20 | 成都陵川特种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 设置有压紧盘的排气歧管连接支架校正工装 |
CN106825121A (zh) * | 2016-12-25 | 2017-06-13 | 重庆鼎汉机械有限公司 | 用于汽车车门校正的装置 |
CN106825121B (zh) * | 2016-12-25 | 2018-04-27 | 重庆鼎汉机械有限公司 | 用于汽车车门校正的装置 |
CN109570993A (zh) * | 2018-12-05 | 2019-04-05 | 常德烟草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烟丝通道校准工装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1060683A1 (zh) | 2011-05-26 |
CN102069110B (zh) | 2012-10-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1970066U (zh) | 三维可调焊装定位夹具 | |
CN102069110B (zh) | 汽车车门弧度的校正方法 | |
CN2923085Y (zh) | 主梁管焊接组件校正夹具 | |
CN106001970B (zh) | 一种用于垃圾车填料器底弧板的焊接装置 | |
CN203092021U (zh) | 焊装检测合用工装 | |
CN108580701B (zh) | 一种弯曲模 | |
CN108381235B (zh) | 一种弯链板镗孔夹具 | |
CN101780645A (zh) | 风力发电机刹车盘立车工装 | |
CN204639511U (zh) | 一种焊接限位夹具 | |
CN110181428B (zh) | 一种利用电磁力实现车门铰链压紧的装置 | |
CN104785997A (zh) | 一种用于汽车后盖矫正零件尺寸的夹具 | |
CN213351283U (zh) | 一种焊装夹具垫片调整结构 | |
CN203665004U (zh) | 一种用于汽车后盖矫正零件尺寸的夹具 | |
CN216758674U (zh) | 一种自修正可调节的支管焊接定位装置 | |
CN109895882A (zh) | 一种保险杠防下沉的方法 | |
CN110230972B (zh) | 一种缓速器下水管检验工装及使用方法 | |
CN216633229U (zh) | 一种3d辊压管浮动支撑定位装置 | |
CN214348858U (zh) | 城轨车异形件冷压成型及调修装置 | |
CN220760622U (zh) | 一种h型分体式副车架校形及检测夹治具 | |
CN104028947B (zh) | 一种侧滑式舱盖齿条安装工艺 | |
CN221110347U (zh) | 一种汽车顶盖激光焊接用压紧机构 | |
CN115255812B (zh) | 一种大型特涂双面座板的制作工艺 | |
CN209953552U (zh) | 一种工件折弯及校正装置 | |
CN214235675U (zh) | 泵盖矫正机 | |
CN217121351U (zh) | 一种二次供水设备管路焊接变形矫正工装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