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33473A -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033473A CN102033473A CN2010102943261A CN201010294326A CN102033473A CN 102033473 A CN102033473 A CN 102033473A CN 2010102943261 A CN2010102943261 A CN 2010102943261A CN 201010294326 A CN201010294326 A CN 201010294326A CN 102033473 A CN102033473 A CN 10203347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oller
- photographic fixing
- check strap
- fixing band
- volum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6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combined with pressure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135—Handling of parts of the apparatus
- G03G2215/00139—Belt
- G03G2215/00143—Meandering prevention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135—Handling of parts of the apparatus
- G03G2215/00139—Belt
- G03G2215/00143—Meandering prevention
- G03G2215/00168—Meandering prevention by friction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0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2016—Heating belt
- G03G2215/2025—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having a rotating belt support member opposing a pressure member
- G03G2215/2032—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having a rotating belt support member opposing a pressure member the belt further entrained around additional rotating belt support memb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该定影装置具备:包括定影辊的多个辊、以及卷挂于这些多个辊的环状的定影带,在所述多个辊的至少一个(例如两个)辊的轴线方向的两侧中的至少一侧,卷挂有限制定影带向轴线方向的移动的限制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基于2009年9月25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09-221195号请求优先权。根据其所言及的内容,其所有内容均编入本申请。
本发明涉及定影装置、尤其是能够适用于复印机或打印机等电子照片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定影装置和具备其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这种定影装置,多是使用热辊定影方式的定影装置。热辊定影方式的定影装置一般而言具备相互压接的辊对即定着辊和加压辊,通过配置于该辊对的两方或任一方的内侧的卤素加热器等热源,将辊对加热至规定的温度(定影温度)后,在该辊对的压接部(定影夹部),输送形成有未定影调色剂图像的记录纸张等记录纸(sheet)并使之通过,由此,通过热和压力使得向记录纸定影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
在这种定影装置中,有时作为定影辊使用在表层部设置有由硅橡胶等弹性部件构成的弹性层的弹性辊。尤其是,在彩色图像形成装置中具备的定影装置中,作为定影辊一般使用弹性辊。
通过作为定影辊使用弹性辊,由此,定影辊的表面能够以与未定影调色剂图像的凹凸对应产生弹性变形且覆盖包覆该未定影调色剂图像的方式进行接触。因此,能够使未定影调色剂图像(尤其是与单色的未定影调色剂图像相比,调色剂量多的彩色的未定影调色剂图像)适当地定影。
另外,定影夹部处的弹性层变形和释放的举动易反映于表面,由此,能够提高从定影辊的离型性(尤其是从针对与单色相比易于胶印(offset)的彩色调色剂的定影辊的离型性)。
进而,由于定影辊中的弹性层凹陷,从而定影夹部的夹形状成为向记录纸的形成有未定影调色剂图像的一侧(朝向定影辊的旋转中心侧)弯曲的曲面形状(所谓的逆夹形状),因此,能够提高记录纸从定影辊的剥离性能,例如,使用剥离爪等剥离单元也能够容易进行记录纸从定影辊的剥离(自我剥离(self stripping)),由此,能够消除起因于剥离单元的图像缺陷。
另一方面,伴随图像形成装置的高速化,处理速度加快时,通过定影装置中的定影夹部的记录纸的移动速度(定影速度)也加快,因此,有时在定影夹部中不能对记录纸的未定影调色剂图像赋予充分的热,不能适当地进行定影处理。这样,在使图像形成装置高速化时,为了在定影夹部中对记录纸的未定影调色剂图像赋予充分的热而适当地进行定影处理,需要相应增大定影夹部的夹宽度。
在作为定影辊使用弹性辊时,作为增大定影夹部的夹宽度的方法可以列举出:(1)加厚定影辊中的弹性层的方法、(2)增大定影辊直径的方法。
但是,在如以往那样作为定影辊在弹性辊的内侧设置卤素加热器等热源的构成中,定影辊中的弹性层的热传导性非常低,因此,存在弹性层的表面温度难以追随热源的温度变化的问题。
因此,当如上述(1)那样加厚弹性层时,不仅定影辊表面的温度追随性的问题更显著,而且,弹性层的热传导性进一步降低,因此,相应地存在用于加热的预热(warm up)时间变长的问题、功耗增大的问题。另外,如上述(2)那样增大定影辊直径时,定影辊的尺寸变大,因此,相应地存在热容量变大,用于加热的预热时间变长的问题、功耗增大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使图像形成装置高速化时特别显著。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提出有采用了如下技术(所谓的带定影方式)的定影装置:在包括定影辊的多个辊上卷挂(wind around)环状的定影带,在该多个辊中,将除了定影辊之外的辊的至少一个设定为加热专用的加热辊,由此直接使定影辊的表层加温。
采用了该带定影方式的定影装置,通过将定影带卷挂于定影辊和加热辊,从而即使在定影辊的内侧不设置热源,由于只要仅对通过加热辊加温的定影带的表层加热即可,所以也能够从定影辊的内侧进行加热,并进行更高效的加热。
因此,定影辊中的弹性层的表面温度的变化变得难以依赖于弹性层的厚度及热传导性、定影辊的热容量,因此,能抑制定影辊的温度追随性的降低及预热时间增大的问题,并且在定影辊中加厚设置低硬度的弹性层,或者/进而,加大定影辊的直径等,能够确保宽的夹宽度。
但是,卷挂于多个辊的带存在伴随该辊的旋转而容易引起向该辊的轴线方向的移动(曲折(wobbling)、偏斜(deviation))的问题。
为了消除这些问题,以往公知有例如使导辊(steering roller)倾斜运动,调整施加于带的向轴线方向的力,抑制带的曲折、偏斜的构成(参照日本特开平10-203674号公报)。
但是,在该日本特开平10-203674号公报记载的构成中,需要对导辊的控制用设置电动机及调整机构的部件,构造复杂化,因此,在零件个数及空间增加的基础上,成本也增大。
另外,作为对定影带进行导向的导向功能,例如,也有使用套环(collar)、凸板(flange)等导向板限制(regulate)定影带向轴线方向的移动(曲折、偏斜)的构成。
图15是热辊定影方式的定影装置的一例,是表示使用套环、凸板等导向板A2限制定影带A1的曲折、偏斜的现有构成的概略侧面图。
另外,图16A~图16D是用于说明在图15所示的定影装置中,导向板A2进行的定影带A1的曲折、偏斜的限制动作的图。图16A及图16B分别是表示未发生定影带A1的曲折、偏斜的状态的平面图及侧面图,图16C及图16D分别是表示定影带A1的曲折、偏斜发生的状态的平面图及侧面图。
图15所示的定影装置在包括定影辊A4的多个辊(图示例中,定影辊A4、加热辊A3及张紧辊(tension roller)A6)上卷挂有定影带A1。定影带A1能从加热辊A3向定影辊A4进行热传递。隔着该定影带A1,加压辊A5按压于定影辊A4。在该定影装置中,接受形成有未定影调色剂图像的记录纸,将该记录纸夹入定影带A1和加压辊A5之间进行输送。另外,在图16A~图16D中,加压辊A5省略图示。
而且,在卷挂有定影带A1的多个辊(在图示例中,定着辊A4、加热辊A3及张紧辊A6)中的至少一个辊(在图示例中,加热辊A3)的轴线方向(图中箭头X方向)的两侧设置有套环、凸板等导向板A2。
在该定影装置中,如图16A及图16B所示,在定影带A1没有曲折或偏斜时,与导向板A2不接触。但是,如图16C及图16D所示,定影带A1曲折或偏斜且向轴线方向X(在图示例中为右方向X1)移动时,与导向板A2接触,通过导向板A2限制向轴线方向X(在图示例中为右方向X1)的移动。这时,定影带A1的能与导向板A2接触的周向(图中箭头Y方向)的接触区域α(参照图中满涂的区域)比较少,因此,接触压容易集中于该接触区域α。即,如图15~图16D所示的现有的定影装置成为定影带A1的轴线方向X的端部Ald通过接触压容易破损的构造。
从这样的观点出发,例如公开有:在带主体的轴线方向的两侧另外设置在轴线方向与卷挂该带主体的辊不同的至少两根以上的辊上卷挂的导向带,限制该带主体向轴线方向的移动(曲折、偏斜)的构成(参照日本实开平3-76808号公报)。
但是,在该日本实开平3-76808号公报记载的构成中,能够增加带主体的能与导向带接触的周向的接触区域,由此,能够使施加于带主体的接触区域的压力分散,因此,尽管能够抑制带主体的轴线方向的端部的破损,但是,需要另外设置用于卷挂导向带的部件,结构复杂化,因此,零件个数及空间增加,成本也增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构造简单并且在能限制定影带的曲折及偏斜的基础上能够抑制定影带的破损的定影装置和具备其的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提供一种定影装置,其具备:多个辊,其包括定影辊;环状的定影带,其卷挂于所述多个辊;以及限制带,其卷挂于所述多个辊中至少一个辊的轴线方向的两侧中的至少一侧,限制所述定影带向所述轴线方向的移动。另外,本发明也提供一种具备这种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所述限制带卷挂于所述多个辊中至少一个辊的轴线方向的两侧中的至少一侧,因此,与以往相比能够简化卷挂所述限制带的构造。而且,通过所述限制带能够限制所述定影带向所述轴线方向的移动(曲折及偏斜),此外,能够使所述定影带的能与所述限制带接触的周向的接触区域增加,由此,能够使施加于所述定影带的所述接触区域的压力分散,因此,能够抑制所述定影带的所述轴线方向的端部(尤其是端面)的破损。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限制带沿着所述定影带相对于所述多个辊离开的所述定影带的非卷挂区域的至少一部分。
在该方式中,所述限制带沿着所述定影带的所述非卷挂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因此,能够进一步增加所述定影带的与所述限制带的所述接触区域,由此,能够进一步分散施加于所述定影带的所述接触区域的压力,因此,能够相应地抑制所述定影带的所述端部(尤其是端面)的破损。
在本发明中可以例示出:所述限制带是环状的带,并卷挂于所述多个辊中的至少两个辊的方式。
在该方式中,环状的所述限制带卷挂于所述多个辊中的至少两个辊,因此,不需要另外设置用于卷挂所述限制带的部件,能够进一步简化构造。而且,在所述至少两个辊间能够使所述定影带的与所述限制带的所述接触区域进一步增加,由此,能够进一步分散施加于所述定影带的所述接触区域的压力,因此,能够相应地抑制所述定影带的所述端部(尤其是端面)的破损。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所述限制带成为从动于卷挂有该限制带的所述辊的旋转的构成。
在该方式中,通过使所述限制带从动于卷挂有该限制带的所述辊的旋转,从而能够在不另外设置该限制带的驱动源的情况下,使该限制带与所述定影带以同样的速度移动。因此,能够以简单的构成抑制在所述定影带的与所述限制带的所述接触区域的摩擦(rubbing),由此,能够有效地防止由所述摩擦导致的所述定影带的所述端部(尤其是端面)的破损。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所述限制带相对于卷挂有该限制带的所述辊在周向上移动自由。
在该方式中,使所述限制带相对于卷挂有该限制带的所述辊在周向上移动自由,由此,不会从动于该辊的旋转,因此,能够减轻该辊的旋转负荷。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限制带和卷挂有该限制带的所述辊凹凸卡合。另外,所述凹凸卡合是也包含如下方式的概念:在所述限制带侧形成齿条(rack)、在卷挂该限制带的所述辊侧形成齿轮(gear)的构成中,所述齿条和所述齿轮卡合。
在该方式中,使所述限制带和卷挂有该限制带的所述辊凹凸卡合,由此,能够使该限制带和所述定影带以同样的速度可靠地移动。因此,能够可靠地抑制在所述定影带的与所述限制带的所述接触区域的摩擦,能够相应地有效防止由所述摩擦导致的所述定影带的所述端部(尤其是端面)的破损。
在本发明中,优选在卷挂有所述限制带的所述辊的至少一个辊上,遍及全周形成有配置该限制带的导向槽。
在该方式中,在卷挂有所述限制带的所述辊的至少一个辊上遍及全周形成的导向槽中配置该限制带,由此,能够限制该限制带向所述轴线方向的移动(曲折及偏斜)。
在本发明中可例示出如下方式:卷挂有所述定影带的所述辊具有:要对记录纸中的未定影调色剂进行定影的定影区域、以及比所述定影区域更靠所述轴线方向的外侧的非定影区域,所述定影带卷挂于卷挂有该定影带的所述辊的所述定影区域、和比该定影区域更向所述轴线方向的外侧超出的外侧区域,在卷挂有所述定影带的所述辊中的至少一个辊的所述非定影区域中,在包含所述外侧区域的所述轴线方向的至少一部分的外缘区域部,遍及全周设置有绝热部件。
在该方式中,为了使定影带的所述端部的温度下降,在卷挂所述定影带的所述辊中的至少一个辊的所述外缘区域部遍及全周设置所述绝热部件,由此,能够抑制向所述定影带的所述端部传递的热。由此,能够使所述定影带的所述端部的温度下降,进而能够抑制能在所述定影带曲折、偏斜时发生的所述定影带的所述端部(尤其是端面)的破损。
在本发明中,优选在所述限制带设置有向所述定影带侧突出的突出部。
在该方式中,通过在所述限制带设置所述突出部,由此,能够使所述定影带难以越过该限制带,或者/进而,能够使所述定影带难以卷起(curl up)。
进而,优选可以例示出所述限制带中与所述定影带相向的端面的带厚方向中的至少一部分成为朝向该定影带侧倾斜的形状的方式。
在该方式中,使限制带的与所述定影带相向的端面的带厚方向中的至少一部分成为朝向该定影带侧倾斜的形状,由此,能够使所述定影带更难以越过,并且,使来到该限制带的所述端面的所述定影带的所述端部通过该限制带的倾斜的所述端面向辊侧滑动,而能够返回所述轴线方向的中央侧。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限制带的与所述定影带相向的端面的周向上的一部分,在所述定影带旋转期间,成为所述定影带能与所述限制带接触的接触区域,所述限制带以所述接触区域大于其它区域的方式进行架设。
在该方式中,所述限制带的端面方向沿着使所述接触区域增加的方向,由此,能够可靠地增加所述定影带的与所述限制带的所述接触区域,能够相应地稳定并使施加于所述定影带的所述接触区域的压力分散。
在本发明中能够例示出如下方式:所述多个辊中除所述定影辊之外的辊的至少一个辊成为加热辊,所述限制带至少卷挂于所述加热辊。
在该方式中,将所述限制带至少卷挂于所述加热辊(一般而言,表面的摩擦系数比所述定影辊的表面摩擦系数小的所述加热辊),由此,在容易发生所述定影带向所述轴线方向的移动的所述加热辊中能够可靠地限制该定影带的曲折及偏斜,并且能够抑制该定影带的所述端部(尤其是端面)的破损。
如以上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定影装置及具备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所述限制带卷挂于所述多个辊中至少一个辊的轴线方向的两侧中的至少一侧,因此,构造简单,并且能够限制所述定影带的曲折及偏斜,此外能够抑制所述定影带的破损。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具备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略构成的侧面图。
图2是从背面看到本实施方式的带定影方式的定影装置的概略构成图。
图3是放大表示图2所示的定影装置的主要部分的详细图。
图4是表示在图3所示的定影装置中设置有限制带的状态的概略侧面图。
图5A及图5B是表示在图3所示的定影装置中设置有限制带的状态的概略图,图5A是其平面图,图5B是其侧面图。
图6A及图6B是用于说明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中限制带进行的定影带的曲折及偏斜的限制动作的图,图6A及图6B分别是表示发生了定影带的曲折及偏斜的状态的平面图及侧面图。
图7A~图7C是表示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限制带卷挂于定影辊、加热辊及张紧辊中的至少一个辊的另外的例子的侧面图,图7A是表示限制带卷挂于定影辊及张紧辊的状态的图,图7B是表示限制带卷挂于定影辊及加热辊的状态的图,图7C是表示限制带卷挂于定影辊、加热辊及张紧辊的状态的图。
图8是表示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定影带卷挂于定影辊及加热辊时的限制带的卷挂状态的侧面图。
图9是用于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侧面图。
图10A及图10B是用于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剖面图,图10A是表示设置于加热辊的导向槽的图,图10B是表示设置于张紧辊的导向槽的图。
图11A及图11B是用于说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剖面图,图11A是表示设置于加热辊的滑动轴承的图,图11B是表示设置于张紧辊的滑动轴承的图。
图12是用于说明第五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剖面图,是表示设置于加热辊的绝热部件(insulating member)的图。
图13是用于说明第六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剖面图。
图14A及图14B是用于说明第七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剖面图,图14A是表示卷挂于加热辊的限制带的图,图14B是表示卷挂于张紧辊的限制带的图。
图15是表示作为热辊定影方式的定影装置的一例的、使用套环或凸板等导向板限制定影带的曲折及偏斜的现有的构成的概略侧面图。
图16A~图16D是用于说明在图15所示的定影装置中导向板进行的定影带的曲折及偏斜的限制动作的图,图16A及图16B分别是表示未发生定影带的曲折及偏斜的状态的平面图及侧面图,图16C及图16D分别是表示发生了定影带的曲折及偏斜的状态的平面图及侧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以下的实施方式是将本发明具体化的例子,并不是限定本发明的技术范围的性质。
图1是表示具备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D的概略构成的侧面图。
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D具备:读取原稿的图像的原稿读取装置B、以及将通过原稿读取装置B读取的原稿图像或从外部接收的图像以彩色或单色记录形成于纸张等记录纸的装置主体A。
在原稿读取装置B中,原稿放置于原稿放置托盘41,拾取辊(pickuproller)44按压于原稿表面并旋转,将原稿被从托盘41拉出,通过分拣辊(separation roller)45和分离垫(pad)46间分离成一张一张之后向输送路径47输送。
在该输送路径47,原稿的前端与搓纸辊(registration roller)49抵接,使之与搓纸辊49平行一致。之后,原稿通过搓纸辊49进行输送而通过读取导向部51和读取玻璃52之间。这时,第一扫描部53的光源的光经由读取玻璃52向原稿表面照射,其反射光经由读取玻璃52向第一扫描部53入射,由第一及第二扫描部53、54的反射镜反射而引导向成像透镜55。而且,原稿表面的图像通过成像透镜55成像于CCD(Charge CoupledDevice:电荷耦合器件)56上。CCD56读取原稿表面的图像40,输出表示原稿表面的图像的图像数据。进而,原稿通过输送辊57输送,经由排纸辊58向排纸托盘59排出。
另外,原稿读取装置B能够读取载置于原稿台玻璃61上的原稿。搓纸辊49、读取导向部51、排纸托盘59等和比它们更上侧的部件成为一体化的盖体,在原稿读取装置B的背面侧围绕沿副扫描方向的轴线可开闭地被轴支承。打开其上侧的盖体时,原稿台玻璃61开放,在原稿台玻璃61上能够载置原稿。载置原稿并关闭盖体时,第一及第二扫描部53、54向副扫描方向移动,同时,原稿台玻璃61上的原稿表面通过第一扫描部53被曝光,来自原稿表面的反射光通过第一及第二扫描部53、54被引导向成像透镜55。而且,原稿表面的图像通过成像透镜55成像于CCD56上。这时,第一及第二扫描部53、54相互维持规定的速度关系的同时进行移动。即,第一及第二扫描部53、54的位置关系始终以:
原稿表面→第一及第二扫描部53、54→成像透镜55→CCD56这样的反射光光路的长度不变化的方式维持。由此,原稿表面的图像的焦点在CCD56上总是被正确地维持。
这样读取的原稿的图像整体作为图像数据向图像形成装置D的装置主体A收发,在装置主体A中记录于记录纸。
另一方面,图像形成装置D的装置主体A具备:曝光装置1、显影装置2(2a、2b、2c、2d)、作为像担载体发挥作用的感光体鼓3(3a、3b、3c、3d)、带电器5(5a、5b、5c、5d)、清洁装置4(4a、4b、4c、4d)、包括作为转印部发挥作用的中间转印辊6(6a、6b、6c、6d)的中间转印带装置8、定影装置12、纸输送装置18、作为送纸部发挥作用的送纸托盘10、及作为排纸部发挥作用的排纸托盘15。
在图像形成装置D的装置主体A中处理的图像数据是根据应用黑色(K)、青色(C)、洋红色(M)、黄色(Y)各色的彩色图像的数据、或根据应用单色(例如黑色)的单色图像的数据。因此,显影装置2(2a、2b、2c、2d)、感光体鼓3(3a、3b、3c、3d)、带电器5(5a、5b、5c、5d)、清洁装置4(4a、4b、4c、4d)、中间转印辊6(6a、6b、6c、6d)以形成与各色对应的四种图像的方式分别设置四个,各自的末尾符号a~d中,a与黑色对应,b与青色对应,c与洋红色对应,d与黄色对应,构成四个图像位置。下面,末尾符号a~d省略说明。
感光体鼓3配置于装置主体A的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
带电器5是用于使感光体鼓3的表面以规定的电位均一地带电的带电单元,除了作为接触型的辊型及刷型的带电器之外,可以使用充电型的带电器。
曝光装置1在此为具备激光二极管及反射镜的激光扫描组件(LSU),将带电的感光体鼓3表面根据图像数据曝光,在其表面形成与图像数据对应的静电潜像。
显影装置2将形成于感光体鼓3上的静电潜像通过(K、C、M、Y)调色剂显影。清洁装置4在显影及图像转印之后除去及回收残留于感光体鼓3表面的调色剂。
配置于感光体鼓3上方的中间转印带装置8除了中间转印辊6之外,还具备中间转印带7、中间转印带驱动辊21、从动辊22、张紧辊23及中间转印带清洁装置9。
中间转印带驱动辊21、中间转印辊6、从动辊22、张紧辊23等辊部件架设并支承中间转印带7,使中间转印带7向规定的纸输送方向(图中箭头C方向)绕圈移动。
中间转印辊6可旋转地支承于中间转印带7内侧,经由中间转印带7压接于感光体鼓3。
中间转印带7以与各感光体鼓3接触的方式设置,在中间转印带7上依次重叠转印各感光体鼓3表面的调色剂像,由此,形成彩色的调色剂像(各色的调色剂像)。该转印带7在此应用厚度100μm~150μm左右的薄膜形成为环带状。
调色剂像从感光体鼓3向中间转印带7的转印通过与中间转印带7内侧(背面)压接的中间转印辊6进行。在中间转印辊6上为了转印调色剂像而施加高电压的转印偏压(例如,与调色剂的带电极性(-)为反极性(+)的高电压)。中间转印辊6在此为以直径8~10mm的金属(例如不锈钢)轴为基体,其表面通过导电性的弹性材料(例如EPDM、发泡尿烷等)覆盖的辊。通过该导电性的弹性材料能够对记录纸均匀地施加高电压。
图像形成装置D的装置主体A还具备包括作为转印部发挥作用的转印辊11a的二次转印装置11。转印辊11a与中间转印带7的外侧接触。
如上所述,各感光体鼓3表面的调色剂像在中间转印带7层叠,成为通过图像数据表示的彩色的调色剂像。这样层叠的各色调色剂像与中间转印带7一起被输送,通过二次转印装置11转印于记录纸上。
中间转印带7和二次转印装置11的转印辊11a相互压接而形成转印夹区域。另外,对二次转印装置11的转印辊11a施加用于在记录纸上转印中间转印带7上的各色的调色剂像的电压(例如,与调色剂的带电极性(-)为反极性(+)的高电压)。进而,为了恒定获得其转印夹区域,将二次转印装置11的转印辊11a或中间转印带驱动辊21的任一方设定为硬质材料(金属等),将另一方设定为弹性辊等软质材料(弹性橡胶辊或发泡性树脂辊等)。
另外,通过二次转印装置11,中间转印带7上的调色剂像不能完全地转印于记录纸上,有时在中间转印带7上残留调色剂,该残留的调色剂在后续工序中成为发生调色剂的混色的原因。因此,通过中间转印带清洁装置9除去及回收残留的调色剂。中间转印带清洁装置9具备例如作为清洁部件与中间转印带7接触的清洁刀片,用该清洁刀片能够除去及回收残留的调色剂。从动辊22从内侧(背侧)支承中间转印带7,清洁刀片以从外部朝向从动辊22按压的方式与中间转印带7接触。
送纸托盘10是用于储存记录纸的托盘,设置于装置主体A的图像形成部的下侧。另外,设置于图像形成部上侧的排纸托盘15是用于将印刷结束的记录纸用面朝下载置的托盘。
另外,在装置主体A上设置有用于将送纸托盘10的记录纸经由二次转印装置11及定影装置12向排纸托盘15输送的纸输送装置18。该纸输送装置18具有S字形状的纸输送路径S,沿纸输送路径S配置有拾取辊16、分拣辊14a、分离辊14b、各输送辊13、搓纸前辊19、搓纸辊14、定影装置12及排纸辊17等输送部件。对于该定影装置12随后详细叙述。
拾取辊16设置于送纸托盘10的纸输送方向下游侧端部,是从送纸托盘10将记录纸一张一张地供给纸输送路径S的拉进辊。分拣辊14a在与分离辊14b之间使记录纸通过,一张一张地分离并向纸输送路径S输送。各输送辊13及搓纸前辊19是用于促进辅助记录纸的输送的小型辊。各输送辊13沿纸输送路径S设置于多个部位。
搓纸辊14在停止状态下,碰撞输送来的记录纸的前端,使该记录纸的前端一致,以在中间转印带7和二次转印装置11之间的转印夹区域使中间转印带7上的调色剂像转印于记录纸的方式,与形成于中间转印带7上的调色剂像取得同步,定时良好地输送该记录纸。例如,以搓纸辊14在中间转印带7和二次转印装置11之间的转印夹区域使中间转印带7上的调色剂像与记录纸中要形成图像的位置对合的方式输送记录纸。
定影装置12为带定影方式的定影装置,在包括定影辊31的多个辊(在此为定影辊31、加热辊33及张紧辊35)上卷挂定影带34。定影带34可以从加热辊33向定影辊31进行热传递。经由定影带34向定影辊31按压加压辊32。另外,定影带34及加压辊32分别通过温度检测装置(例如,热敏电阻)TH1、TH2以成为规定的定影带温度及加压辊温度的方式进行控制温度。在该定影装置12中,接受形成有未定影调色剂像的记录纸,将该记录纸夹持于定影带34和加压辊32之间进行输送。对于该定影装置12之后进行详细地说明。
各色的调色剂像的定影后的记录纸通过排纸辊17向排纸托盘15上排出。
另外,也可以使用四个图像形成位置中的至少一个形成单色图像,将单色图像转印于中间转印带装置8的中间转印带7上。该单色图像也与彩色图像同样,从中间转印带7转印于记录纸,在记录纸上定影。
另外,不仅是记录纸的表(front)面,在进行两面的图像形成的情况下,通过定影装置12定影记录纸的表面的图像后,在通过纸输送路径S的排纸辊17输送记录纸的中途,使排纸辊17停止后进行反旋转,使记录纸通过反转路径Sr,使记录纸的表背反转后,将记录纸再一次引导向搓纸辊14,与记录纸的表面同样,在记录纸的背面记录并定影图像,将记录纸向排纸托盘15排出。
(定影装置)
图2是从背面看到本实施方式的带定影方式的定影装置12的概略构成图。另外,图3是放大表示图2所示的定影装置12的主要部分的详细图。
如图2及图3所示,定影装置12具备包括定影辊的多个(在此为三个)辊31、33、35、以及卷挂于多个辊31、33、35的环状的定影带34,多个辊31、33、35中,除了定影辊之外的至少一个辊设定为加热辊。
定影装置12还具备加压辊32,在使定影带34处于中间地将定影辊31和加压辊32相互按压的状态下,在定影带34和加压辊32之间形成定影夹区域(定影夹部)N。
在此,所谓定影辊是指在介有定影带的状态下与记录纸上的未定影调色剂相向的辊,具体而言,是指相对于加压辊在介有定影带的状态下与定影带和加压辊之间的记录纸上的未定影调色剂相向而将该未定影调色剂与加压辊一起按压的辊。另外,所谓加热辊是除了定影辊之外的辊,是指通过卤素加热器等热源加热的辊(具体而言,设置有热源的辊)。另外,也有定影辊通过热源加热的情况,但是,该情况下的定影辊不包括在本说明书所说的加热辊的概念中。
在此,辊31为经由定影带34与记录纸P上的未定影调色剂T相向的定影辊,辊33设定为加热定影带34的加热辊。另外,辊35设定为用于施加定影带34的张紧(张力)的张紧辊。
在该定影装置12中,在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D的装置主体A的状态下,装置主体A侧的齿轮等驱动机构(未图示)与设置于定影辊31的旋转轴的齿轮啮合,来自装置主体A侧的驱动机构的旋转驱动力经由齿轮传递给定影辊31的旋转轴,定影辊31向规定的旋转方向(图中箭头E1方向)旋转驱动。伴随该定影辊31的旋转,加热辊33与定影辊31在同方向E1旋转且定影带34绕圈移动,进而,加压辊32向定影辊31的旋转方向E1的反方向(图中箭头E2方向)从动旋转。这时,定影带34及加压辊32基于温度检测装置TH1、TH2的检测结果以成为规定的定影带温度及加压辊温度的方式通过未图示的控制部对热源36进行动作(通电)控制。而且,记录纸P夹在定影带34和加压辊32之间输送,在定影夹区域N进行加热及加压。由此,记录纸P上的未定影调色剂T被溶融、混合、压接并进行热定影。
具体而言,定影辊31为在芯金属31a的外表面设置有弹性层31b、在该弹性层31b的外表面形成离型层31c而成三层结构的辊。芯金属31a可以使用例如,铁、不锈钢、铝、铜等金属或它们的合金等材料。另外,弹性层31b可以使用硅橡胶,离型层31c可以使用PFA(四氟乙烯和全氟烷基乙烯基醚的共聚物)或PTFE(聚四氟乙烯)等氟类树脂。在定影辊31的内侧(在此为芯金属31a的内侧)设置加热定影辊31的热源(在此为卤素加热灯)36。由此,定影辊31通过热源36被加热,定影辊31的热经由定影带34传导至记录纸P及记录纸P上的未定影调色剂T。
另外,加热辊33由芯金属33a构成,在加热辊33的内侧(在此为芯金属33a的内侧)也设置有加热加热辊33的热源(在此为卤素加热灯)36。由此,加热辊33通过热源36被加热,加热辊33的热除了向定影带34传导之外,经由定影带34向定影辊31的表面传导补充定影辊31的热量。
加压辊32与定影辊31同样,也设定为由例如由铁、不锈钢、铝、铜等金属或它们的合金等构成的芯金属32a、设置于该芯金属32a的表面的硅橡胶等弹性层32b、另外除此之外PFA及PTFE等离型层31c构成的三层结构的辊。在加压辊32的内侧(在此为芯金属32a的内侧)也设置加热加压辊32的热源(在此为卤素加热灯)36。由此,加压辊32通过热源36被加热,加压辊32的热向定影带34及记录纸P传导。
张紧辊35配置于定影带34的内侧,向定影带34可赋予张力地向外侧及内侧自由地移动。而且,张紧辊35的一端支承于主体框架F,且另一端通过与张紧辊35连接的施力部件(例螺旋弹簧)37向外侧施力。
另外,在定影辊31及加压辊32中也可以不必设置热源36。另外,张紧辊35也可以配置于定影带34的外侧,通过施力部件向内侧施力。另外,在张紧辊35上也可以设置热源36。另外,在定影带34卷挂于其它的辊上时,在其它的辊的至少一个上也可以设置热源36。
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影装置12还具有压接部70。压接部70包括加压框架71和施力部件(在此为螺旋弹簧)72。
加压框架71轴支承加压辊32,相对于定影辊31将加压辊32向压接方向及解除压接的方向可摆动。详细地说,加压框架71经由未图示的轴承绕轴线旋转自由地支承加压辊32的旋转轴,且相对于定影装置12主体绕沿加压辊32的轴方向(以下,称为轴线方向)的枢支轴71a(更具体地说为支承于定影装置12的未图示的主体框架的轴71a)摆动自由地支承。而且,定影辊31绕轴线旋转自由地轴支承于定影装置12的未图示的主体框架上,如上所述,来自装置主体A侧的驱动机构的旋转驱动力经由齿轮传递旋转。
加压框架71通过螺旋弹簧72将加压辊32朝向向定影辊31压接的方向施力。具体而言,在位于以加压框架71的轴71a为中心的径方向外方的卡止部73和主体框架F的卡止部74上分别挂住螺旋弹簧72的两端的钩72a、72a,通过螺旋弹簧72将加压框架71的卡止部73朝向主体框架F的卡止部74拉伸,由此,加压框架71以轴71a为中心向定影辊31侧施力,加压辊32与定影辊31压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影辊31的弹性层31b与离型层31c一起凹陷,由此,定影夹区域N的夹形状成为向记录纸P的未定影调色剂T存在的侧(朝向定影辊31的旋转中心侧)弯曲的曲面形状(所谓反夹形状)。因此,能够提高记录纸P自定影辊31的剥离性能,例如,即使不使用剥离爪等剥离单元,记录纸P从定影辊31的剥离也变得容易,由此,能够消除起因于剥离单元的图像缺陷。
但是,卷挂于多个辊(在此为定影辊31、加热辊33及张紧辊35)的定影带34伴随辊31、33、35的旋转,容易引起向辊31、33、35的轴线方向的移动(曲折及偏斜)。如图15~图16D所示,设置有现有的套环或凸板等导向板A2的定影装置如上述,定影带A1的能与导向板A2接触的周向Y的接触区域α(参照图中涂满的区域)比较少,因此成为接触压容易集中于该接触区域α,定影带A1的轴线方向X的端部Ald通过接触压容易破损的构成。
(本发明的特征部分的说明)
该点是在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12中设置有限制向辊31、33、35的轴线方向的定影带34的移动的限制带38、381、382(在图1~图3中省略图示,参照后述图4~图14B)。
(第一实施方式)
图4、图5A及图5B是表示在图3所示的定影装置12中设置有限制带38的状态的概略图。图4及图5B表示其侧面图,图5A表示其平面图。另外,在图5A及图5B中,加压辊32省略图示。
如图4、图5A及图5B所示,限制带38卷挂于定影辊31、加热辊33及张紧辊35中的至少一个辊(33、35)的轴线方向(图5A中的X方向)的两侧中至少一侧(在此为两侧)。
详细而言,限制带38、38在定影辊31、加热辊33及张紧辊35中的至少一个辊(33、35)上,沿定影带34的相对于定影辊31、加热辊33及张紧辊35离开的非卷挂区域(在此为从第一到第三非卷挂区域341a、341b、341c)的至少一部分(在此为第一非卷挂区域341a)和周向(卷挂方向、图中箭头Y方向)(使其一致的状态,即,从侧面看重叠的状态)卷挂。
另外,在定影带34中,第一非卷挂区域341a是加热辊33和张紧辊35之间的非卷挂区域,第二非卷挂区域341b是定影辊31和张紧辊35之间的非卷挂区域,第三非卷挂区域341c是定影辊31和加热辊33之间的非卷挂区域。
更具体地说,限制带38、38设定为环状的带,其在定影辊31、加热辊33及张紧辊35中的至少两个辊(在此为加热辊33及张紧辊35)上卷挂。
定影带34在此为三层结构,第一层用聚酰亚胺树脂形成,第二层用硅橡胶形成。而且,在定影带34的表层实施PFA等氟素树脂涂敷。定影带34的材质不限于上述材质。另外,定影带34的表层也可以PFA管等。
限制带38、38的厚度比定影带34的厚度更大。作为限制带38,优选使用表面光滑,滑动性良好,且抗热性强的材料。作为能够用于限制带38的材料,不限于此,但是,可以列举聚乙缩醛(polyacetal)等。
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限制带38、38设定为与卷挂限制带38、38的辊33、35的旋转从动而进行绕圈移动的构成。另外,限制带38、38的端面38a、38a的方向沿着使接触区域α增加的方向。在此,限制带38、38的端面38a、38a的方向和与限制带38、38的端面38a、38a相向的定影带34的端面342、342的方向平行或大致平行。
但是,一般而言,加热辊的表面多使用摩擦系数比定影辊的表面材料小的材料形成,这样,在摩擦系数小的加热辊中定影带容易滑脱,因此,容易逃避施加于该定影带的向轴线方向的力。另一方面,定影辊的表面一般多使用摩擦系数比加热辊的表面材料大的材料(例如,海绵状的多孔性材料及橡胶材料等弹性体>形成,这样,在摩擦系数大的定影辊中定影带难以滑脱,因此,难以逃避向定影带施加的向轴线方向的力。
即,一般而言,在加热辊上定影带曲折、或偏斜的情况下施加于定影带的向轴线方向的力比在定影辊上定影带曲折、或偏斜的情况下的施加于定影带的向线方向的力低。因此,通常,与定影带在定影辊上曲折、或偏斜的情况下相比,在加热辊上具有容易曲折、或偏斜的倾向。
在本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12中,与一般的定影装置相同,加热辊33的表面的摩擦系数比定影辊31的表面的摩擦系数小。从该观点考虑,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限制带38、38至少卷挂于加热辊33。
图6A及图6B是用于说明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12中限制带38、38进行的定影带34的曲折及偏斜的限制动作的图。图6A及图6B分别是表示发生了定影带34的曲折、偏斜的状态的平面图及侧面图。另外,在图6A及图6B中,加压辊32省略图示。
在定影装置12中,卷挂于多个辊(在此为定影辊31、加热辊33及张紧辊35)的定影带34伴随辊31、33、35的旋转,发生曲折、偏斜,如图6A及图6B所示,向轴线方向X(图示例中为右方向X 1)移动时,与限制带38、38接触且通过限制带38、38限制向轴线方向X(在图示例中为右方向X1)的移动。
在此,限制带38、38卷挂于定影辊31、加热辊33及张紧辊35中至少一个辊(在此为加热辊33及张紧辊35)的轴线方向X的两侧中的至少一侧(在此为两侧),因此,与以往相比,能够简化卷挂限制带38、38的结构。而且,通过限制带38、38能够限制定影带34向轴线方向X5的移动(曲折及偏斜),能够增加定影带34的能与限制带38、38接触的周向Y的接触区域(参照图中涂满的区域α),由此,能够避免向定影带34的接触区域α的集中,能够分散施加于接触区域α的压力,因此,能够抑制定影带34的轴线方向X的端部343、343(尤其是端面342、342)的破损。
另外,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限制带38、38沿定影带34的非卷挂区域341a、341b、341c的至少一部分(在此为第一非卷挂区域341a)和周向(卷挂方向)Y卷挂,因此,能够进一步增加定影带34的与限制带38、38的接触区域α,由此,能够进一步分散施加于定影带34的接触区域a的压力,能够相应地抑制定影带34的端部343、343(尤其是端面342、342)的破损。
另外,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环状的限制带38、38卷挂于定影辊31、加热辊33及张紧辊35中的至少两个辊(在此为加热辊33及张紧辊35),因此,不需要另外设置卷挂限制带38、38的部件,能够进一步简化结构。而且,在至少两个辊33、35之间能够进一步增加定影带34的与限制带38、38的接触区域α,由此,能够进一步分散施加于定影带34的接触区域α的压力,因此,能够相应地抑制定影带34的端部343、343(尤其是端面342、342)的破损。
另外,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使限制带38、38从动于卷挂限制带38、38的辊33、35的旋转而进行绕圈移动,由此,不需要另外设置限制带38、38的驱动源,能够使限制带38、38与定影带34以同样的速度移动。因此,能够以简单的构成抑制定影带34的与限制带38、38的接触区域α处的摩擦,由此,能够有效地防止上述摩擦导致的定影带34的端部343、343(尤其是端面342、342)的破损。
另外,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限制带38、38的端面38a、38a的方向沿着使接触区域α增加的方向,由此,在此通过使限制带38、38的端面38a、38a的方向和与限制带38、38的端面38a、38a相向的定影带34的端面342、342的方向平行或大致平行,能够可靠地增加定影带34的与限制带38、38的接触区域α,能够相应地稳定并分散施加于定影带34的接触区域α的压力。
另外,如本第一实施方式所示,将限制带38、38至少卷挂于加热辊33(在此为表面的摩擦系数比定影辊31的表面摩擦系数小的加热辊33)上,由此,在容易发生向轴线方向X的定影带34的移动的加热辊33中,能够可靠地限制定影带34的曲折及偏斜,并且能够抑制定影带34的端部343、343(尤其是端面342、342)的破损。
另外,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限制带38、38卷挂于定影辊31、加热辊33及张紧辊35中的加热辊33及张紧辊35上,但是,也可以卷挂于其它的辊上。
图7A~图7C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限制带38、38卷挂于定影辊31、加热辊33及张紧辊35中的至少一个辊上的其它例子的侧面图。
如图7A~图7C所示,限制带38、38也可以卷挂于定影辊31及张紧辊35上(参照图7A),也可以卷挂于定影辊31及加热辊33上(参照图7B)。另外,从将定影带34与限制带38、38的接触区域α设定为最大的观点考虑,限制带38、38优选卷挂于卷挂有定影带34的多个辊31、33、35的全部(在此,定影辊31、加热辊33及张紧辊35)(参照图7C)。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卷挂有定影带34的辊是定影辊31、加热辊33及张紧辊35,但是,也可以除去张紧辊35,而定影带34仅卷挂于定影辊31及加热辊33上。
图8是表示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定影带34卷挂于定影辊31及加热辊33的情况下的限制带38、38的卷挂状态的侧面图。
在该情况下,如图8所示,限制带38、38卷挂于卷挂有定影带34的定影辊31及加热辊33上。
(第二实施方式)
图9是用于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121的侧面图。另外,在图9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构成要素附带同样的符号,省略其说明。这种情况,对于后述的第三实施方式~第七实施方式也同样。
在本第二实施方式中,限制带381、381和卷挂有限制带381、381的辊331、351凹凸卡合。
详细而言,限制带381、381在第一实施方式的限制带38、38中,在内周面沿着周向Y均等地设置多个凸状部(例如沿轴线方向X的多个凸条部)381a、...。限制带381、381除了该构成以外设定为与限制带38、38同样的构成。另外,多个凸状部381a、...也可以是凹状部(例如,沿轴线方向X的多个凹条部)。
加热辊331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加热辊33中,在外周面的至少卷挂有限制带381、381的部分,沿周向Y均等(与限制带381、381的凸状部381a对应)地设有多个凹状部(例如,沿轴线方向X的多个凹条部)331a、...。加热辊331除了该构成以外设定为与加热辊33同样的构成。另外,多个凹状部331a、...也可以是凸状部(例如,沿轴线方向X的多个凸条部)。
张紧辊351也同样,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张紧辊35中,在外周面的至少卷挂有限制带381、381的部分,沿周向Y均等(与限制带381、381的凸状部381a对应)地设有多个凹状部(例如,沿轴线方向X的多个凹条部)351a、...。张紧辊351除了该构成以外设定为与张紧辊35同样的构成。另外,多个凹状部351a、...也可以是凸状部(例如,沿轴线方向X的多个凸条部)。
在本第二实施方式中,使限制带381、381和卷挂有限制带381、381的辊331、351凹凸卡合,由此,限制带381、381和定影带34不会错位,能够使这些带381、381、34可靠地以同一速度移动。因此,能够可靠地抑制定影带34的与限制带381、381的接触区域α处的摩擦,能够相应地有效地防止上述摩擦导致的定影带34的端部343、343(尤其是端面342、342)的破损。
另外,也可以在限制带381、381的内周面形成齿条,在卷挂限制带381、381的辊331、351的外周面的限制带381、381卷挂的部分形成齿轮,使上述齿条及上述齿轮卡合。
(第三实施方式)
图10A及图10B是用于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122的剖面图。图10A表示设置于加热辊332的导向槽G、G,图10B表示设置于张紧辊352的导向槽G、G。
在本第三实施方式中,在卷挂限制带38、38的辊332、352的至少一个(在此为全部)辊上,遍及全周形成配置限制带38、38的导向槽G、G。另外,加热辊332及张紧辊352的两侧的构成是同样的,因此,在图10A及图10B中,表示一侧的构成,对另一侧的构成省略图示。这种情况,对于后述的图11A~图14B所示的第四实施方式~第七实施方式也同样。
加热辊332及张紧辊352除了该构成之外与加热辊33及张紧辊35设定为同样的构成。
详细地说,限制带38、38的厚度设定为比导向槽G、G的深度大。另外,限制带38、38设定为从辊332、352的外周面突出的部分的厚度比定影带34的厚度大。
另外,导向槽G、G的宽度比限制带38、38的宽度更大。导向槽G、G在此设定为限制带38、38的宽度程度(比轴线方向X的宽度宽若干的宽度>的导向槽。
在本第三实施方式中,在卷挂限制带38、38的辊332、352的至少一个(在此为全部)辊上,在遍及全周形成的导向槽G、G上嵌入限制带38、38,由此,能够限制限制带38、38自身向轴线方向X的移动(曲折及偏斜)。
另外,在本第三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与图9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构成组合。
(第四实施方式)
图11A及图11B是用于说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123的剖面图。图11A表示设置于加热辊333的滑动轴承H、H,图11B表示设置于张紧辊353的滑动轴承H、H。
在本第四实施方式中,限制带38、38设定为相对于卷挂限制带38、38的辊333、353自由地绕圈移动的构成。
详细地说,加热辊333为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加热辊33中,在外周面的至少卷挂有限制带38、38的部分设置有滑动轴承H、H。在此,加热辊333的轴线方向X的两端以能够嵌入滑动轴承H、H的方式形成小直径。而且,在该加热辊333上设置有防止嵌入的滑动轴承H、H向轴线方向X的外方逃脱的制动器部件333a、333a。加热辊333除了该构成之外设定为与加热辊33同样的构成。
张紧辊353也同样,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张紧辊35中,在外周面的至少卷挂有限制带38、38的部分设置有滑动轴承H、H。在此,张紧辊353的轴线方向X的两端以能够嵌入滑动轴承H、H的方式形成小直径。而且,在该张紧辊353上设置有防止嵌入的滑动轴承H、H向轴线方向X的外方逃脱的制动器部件353a、353a。张紧辊353除了该构成之外设定为与加热辊35同样的构成。
设置于加热辊333及张紧辊353的滑动轴承H、H使限制带38、38相对于加热辊333及张紧辊353向周向Y相对自由移动地卷挂。作为滑动轴承H,有代表性的可以例示,滑动轴承、滚动轴承(滚珠轴承)。
在本第四实施方式中,使限制带38、38相对于卷挂有限制带38、38的辊333、353绕圈自由地移动,由此,不会与辊333、353的旋转从动地进行绕圈移动,因此,能够减轻辊333、353的旋转负荷。
另外,在本第四实施方式中,与图10所示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构成组合。即,滑动轴承H的外径比加热辊333的外径及制动器部件333a的外径更小。由此,在加热辊333中能够形成导向槽G、G。另外,滑动轴承H的外径比张紧辊353的外径及制动器部件353的外径更小。由此,在张紧辊353中能够形成导向槽G、G。由以上理由可知,在本第四实施方式中,也能够获得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第五实施方式)
图12是用于说明第五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124的剖面图,是表示设置于加热辊334的绝热部件R、R的图。
但是,定影带一般而言,设定为在高温状态比低温状态柔软的带材质,因此,定影带34的端部343难以忍受外力。因此,在高温状态发生定影带34的曲折及偏斜时,在定影带34的端部343具有容易发生限制带38导致的卷起及变形破损的倾向。
从这样的观点考虑,本第五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124设定为如下的构成。即,卷挂定影带34的辊31、334、35具有应该定影记录纸P的未定影调色剂T的定影区域β1、和比定影区域β1更靠轴线方向X的两侧的外侧的非定影区域β2、β2。
定影带34卷挂于卷挂有定影带34的辊31、334、35的定影区域β1、以及比定影区域B 1更向轴线方向X的外侧超出的外侧区域β3、β3。另外,外侧区域β3、β3的轴线方向X的宽度比非定影区域β2、β2的轴线方向X的宽度小。
而且,在卷挂定影带34的辊31、334、35中的至少一个辊(在此为加热辊334)上设置有绝热部件R、R。
绝热部件R、R在上述至少一个辊(在此为加热辊334)的轴线方向X的卷挂有限制带38、38侧的端部(在此为两端侧)的非定影区域β2、β2中,在包含外侧区域β3、β3的轴线方向X的至少一部分的外缘区域部γ、γ遍及全周设置。绝热部件R,R优选至少设置于加热辊334上。
另外,设置有绝热部件R、R的外缘区域部γ、γ,在此设定为从外侧区域β3、β3的轴线方向X的中途到非定影区域β2、β2的外侧端的区域。但是,不限于此,外缘区域部γ、γ也可以包含外侧区域β3、β3的全部。另外,外缘区域部γ、γ只要包含外侧区域β3、β3的全部或一部分也可以不到达非定影区域β2、β2的外侧端。
具体而言,绝热部件R、R形成为圆筒状,加热辊334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加热辊33中,以能够嵌入绝热部件R、R的方式形成的两侧的外缘区域部γ、γ的直径小。而且,在该加热辊334的外缘区域部γ、γ嵌入绝热部件R、R。加热辊334除了该构成之外设定为与加热辊33同样的构成。
另外,加热辊334的外径和绝热部件R、R的外径成为同样的距离,在轴线方向X,在绝热部件R、R的未卷挂定影带34的区域卷挂有限制带38、38。
作为绝热部件R的材质,例如,可以列举PPS(聚苯硫醚)树脂及PI(聚酰亚胺)树脂等。
在本第五实施方式中,为了使定影带34的端部343、343的温度下降,在卷挂定影带34的辊31、334、35中的至少一个辊(在此为加热辊334)的外缘区域部γ、γ遍及全周设置绝热部件R、R,由此,能够抑制向定影带34的端部343、343传递的热。由此,能够使定影带34的端部343、343的温度下降,进而,能够抑制在定影带34曲折、偏斜时发生的定影带34的端部343、343(尤其是端面342、342)的破损。
另外,也可以组合本第五实施方式的构成和图9~图12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至第五实施方式的构成中的至少两种。下面的第六实施方式表示组合本第五实施方式和第三实施方式后的构成。
(第六实施方式)
图13是用于说明第六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125的剖面图。
在本第六实施方式中,将第五实施方式中设置绝热部件R、R的构成和第三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导向槽G、G的构成组合构成。
在第六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125中,在设置于加热辊335的绝热部件R1、R1上沿着外周向形成配置限制带38、38的导向槽G、G。
详细地说,限制带38、38的厚度比导向槽G、G的深度大。另外,限制带38、38从辊335的外周面突出的部分的厚度比定影带34的厚度大。
另外,导向槽G、G的宽度比限制带38、38的宽度更大。导向槽G、G在此设定为限制带38、38的宽度程度(比轴线方向X的宽度宽若干的宽度)的导向槽。
在本第六实施方式中,能够起到第五实施方式及第三实施方式双方的作用效果。
(第七实施方式)
图14A及图14B是用于说明第七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126的剖面图。图14A表示在加热辊335上卷挂的限制带382、382,图14B表示在张紧辊352上卷挂的限制带382、382。
在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三实施方式~第六实施方式的限制带38及第二实施方式的限制带381的构成中,在限制定影带34的曲折及偏斜时,在施加于定影带34的向轴线方向X的力强度大的情况下,有时定影带34越过限制带38、381,或者/进而,定影带34卷起。
为了防止此,第七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126设定为如下的构成。即,在限制带382、382上设置有向定影带34侧突出的突出部382b、382b。该突出部382b、382b在带厚度方向(图中箭头Z方向)位于比定影带34更靠外方的位置。
在此,限制带382、382设定为与定影带34相向的端面382a、382a的带厚度方向Z的至少一部分(在此为从带厚度方向Z的中途到外侧端的部分)以朝向定影带34侧的方式倾斜的形状。详细地说,限制带382、382的宽度随着朝向辊335、352的径向外侧而逐渐增大。
在图14A及图14B中,表示限制带382、382卷挂于图13所示的第六实施方式的加热辊335及张紧辊352的例子。
在本第七实施方式中,在限制带382、382上设置突出部382b、382b,由此,能够使定影带34难以越过限制带382、382,或者/进而,能够难以使定影带34卷起。
而且,在此,将限制带382、382的与定影带34相向的端面382a、382a的带厚方向Z的至少一部分设定为朝向定影带34侧倾斜的形状,由此,使来到限制带38、382的端面382a、382a的定影带34的端部343、343通过限制带382、382的倾斜的端面382a、382a向辊335、352侧滑动而能够返回轴线方向X的中央侧。
另外,也可以组合本第七实施方式的构成和图9~图13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第六实施方式的构成中的至少两种。
本发明在不脱离其宗旨或主要特征的情况下可以以其它各种形式实施。因此,上述实施例在所有方面均只不过是简单的例示,并不是限定的解释。本发明的范围通过专利要求范围表示,不局限于说明书正文。进而,属于专利要求范围的均等范围内的变形及变更也全部是在本发明的范围内的。
Claims (13)
1.一种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多个辊,其包括定影辊;
环状的定影带,其卷挂于所述多个辊;以及
限制带,其卷挂于所述多个辊中至少一个辊的轴线方向的两侧中的至少一侧,限制所述定影带向所述轴线方向的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带沿着所述定影带相对于所述多个辊离开的所述定影带的非卷挂区域的至少一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带是环状的带,其卷挂于所述多个辊中的至少两个辊。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带成为从动于卷挂有该限制带的所述辊的旋转的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带相对于卷挂有该限制带的所述辊在周向上移动自由。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带和卷挂有该限制带的所述辊凹凸卡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卷挂有所述限制带的所述辊的至少一个辊上,遍及全周形成有配置该限制带的导向槽。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卷挂有所述定影带的所述辊具有:要对记录纸中的未定影调色剂进行定影的定影区域、以及比所述定影区域更靠所述轴线方向的外侧的非定影区域,
所述定影带卷挂于卷挂有该定影带的所述辊的所述定影区域、和比该定影区域更向所述轴线方向的外侧超出的外侧区域,
在卷挂有所述定影带的所述辊中的至少一个辊的所述非定影区域中,在包含所述外侧区域的所述轴线方向的至少一部分的外缘区域部,遍及全周设置有绝热部件。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限制带设置有向所述定影带侧突出的突出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带中,与所述定影带相向的端面的带厚方向的至少一部分成为朝向该定影带侧倾斜的形状。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带的与所述定影带相向的端面的周向上的一部分,在所述定影带旋转期间,成为所述定影带能与所述限制带接触的接触区域,所述限制带以所述接触区域大于其它区域的方式进行架设。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辊中除所述定影辊之外的辊的至少一个辊成为加热辊,
所述限制带至少卷挂于所述加热辊。
13.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权利要求1~12的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9-221195 | 2009-09-25 | ||
JP2009221195A JP4959764B2 (ja) | 2009-09-25 | 2009-09-25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033473A true CN102033473A (zh) | 2011-04-27 |
Family
ID=437805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102943261A Pending CN102033473A (zh) | 2009-09-25 | 2010-09-25 |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10076072A1 (zh) |
JP (1) | JP4959764B2 (zh) |
CN (1) | CN102033473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257558A (zh) * | 2012-02-21 | 2013-08-21 |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 定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带驱动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783869B2 (ja) * | 2011-09-28 | 2015-09-2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定着装置 |
JP5783872B2 (ja) * | 2011-09-30 | 2015-09-24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ベルト式定着装置 |
JP6103304B2 (ja) * | 2013-09-09 | 2017-03-29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955440B2 (ja) * | 2015-07-22 | 2016-07-2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定着装置 |
JP6912877B2 (ja) * | 2015-12-15 | 2021-08-04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818715A2 (en) * | 1993-03-05 | 1998-01-14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2000351468A (ja) * | 1999-06-10 | 2000-12-19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ベルト駆動装置 |
JP2002246151A (ja) * | 2001-02-20 | 2002-08-30 | Canon Inc | 加熱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CN1388416A (zh) * | 2001-05-25 | 2003-01-01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驱动力传递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成像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ZA814235B (en) * | 1980-07-09 | 1982-07-28 | Draco Ab | New conposition of matter |
JPS5770238A (en) * | 1980-10-21 | 1982-04-30 | Toyota Motor Corp | Method of hardening treatment of thin soft steel plate |
JPH0527622A (ja) * | 1991-07-01 | 1993-02-05 | Hitachi Ltd | 電子写真装置の熱定着器 |
JP3734121B2 (ja) * | 1997-08-19 | 2006-01-1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ベルト駆動装置およびベルト定着装置 |
ATE417303T1 (de) * | 1999-03-03 | 2008-12-15 | Seiko Epson Corp | Fixiervorrichtung mit einem ölauftragmechanismus |
JP2004045951A (ja) * | 2002-07-15 | 2004-02-12 |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5283927A (ja) * | 2004-03-29 | 2005-10-13 | Casio Electronics Co Ltd | 定着装置 |
JP4280664B2 (ja) * | 2004-03-31 | 2009-06-1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像加熱装置 |
JP4597641B2 (ja) * | 2004-04-01 | 2010-12-15 |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6039184A (ja) * | 2004-07-27 | 2006-02-09 | Oki Data Corp | 定着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6084647A (ja) * | 2004-09-15 | 2006-03-30 |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645270B2 (ja) * | 2005-04-04 | 2011-03-09 |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332593B2 (ja) * | 2009-03-06 | 2009-09-1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像加熱装置 |
-
2009
- 2009-09-25 JP JP2009221195A patent/JP4959764B2/ja active Active
-
2010
- 2010-09-24 US US12/889,707 patent/US20110076072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0-09-25 CN CN2010102943261A patent/CN102033473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818715A2 (en) * | 1993-03-05 | 1998-01-14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2000351468A (ja) * | 1999-06-10 | 2000-12-19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ベルト駆動装置 |
JP2002246151A (ja) * | 2001-02-20 | 2002-08-30 | Canon Inc | 加熱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CN1388416A (zh) * | 2001-05-25 | 2003-01-01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驱动力传递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成像装置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257558A (zh) * | 2012-02-21 | 2013-08-21 |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 定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带驱动装置 |
CN103257558B (zh) * | 2012-02-21 | 2016-04-20 |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 定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带驱动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1070014A (ja) | 2011-04-07 |
US20110076072A1 (en) | 2011-03-31 |
JP4959764B2 (ja) | 2012-06-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0487603C (zh) |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 |
US7242898B2 (en) | Fixing unit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interior crown-shaped roll | |
CN101995799B (zh) | 定影装置及具有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 |
US9164442B2 (en) |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5116422B2 (ja)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4184814A (ja) | 加熱装置 | |
JPH05142959A (ja) |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2033473A (zh) |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 |
JP2005284013A (ja)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4182177A (ja)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6485145B2 (ja)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6173500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6259037A (ja)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6232715B2 (ja)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6177082A (ja) | 定着出口ガイド板、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6251441A (ja)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6177063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US8320809B2 (en) | Cleaning apparatus using web sheet | |
JP2008185682A (ja)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4591008B2 (ja)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H04138485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5148618A (ja)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5227612A (ja)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5070453A (ja)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7026811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4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