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hing Special   »   [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1585328A - 连接装置 - Google Patents

连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85328A
CN101585328A CNA2009102034270A CN200910203427A CN101585328A CN 101585328 A CN101585328 A CN 101585328A CN A2009102034270 A CNA2009102034270 A CN A2009102034270A CN 200910203427 A CN200910203427 A CN 200910203427A CN 101585328 A CN101585328 A CN 10158532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on element
housing
maintaining part
seat
regulat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91020342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85328B (zh
Inventor
三桥笃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Boshoku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Boshoku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Boshoku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Boshoku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5853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853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853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8532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2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 B60N2/235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by gear-pawl type mechanisms
    • B60N2/235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by gear-pawl type mechanisms with internal pawls
    • B60N2/23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by gear-pawl type mechanisms with internal pawls linearly movab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2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 B60N2/2227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and provided with braking syst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2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 B60N2/225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by cycloidal or planetary mechanisms
    • B60N2/225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by cycloidal or planetary mechanisms in which the central axis of the gearing lies inside the periphery of an orbital gear, e.g. one gear without sun gea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8Seat frames
    • B60N2/682Joining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airs For Special Purposes, Such As Reclining Chairs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连接装置,可以包括:被能够彼此相对转动地轴向相对地彼此联接的第一连接元件和第二连接元件;以及被配置和构造成夹住第一连接元件和第二连接元件的保持构件。第二连接元件具有分别形成于其周端面的多个径向凸部和多个径向凹部。所述保持构件具有第一保持部、第二保持部、多个固定部和多个辅助保持部。辅助保持部被配置和构造成,当固定部的端缘部被弯边时,在第二保持部被弯边机的支撑模具轴向支撑的同时,辅助保持部被支撑模具轴向支撑。

Description

连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座椅中的连接装置。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用于可转动地连接车辆用座椅的两个部件(即,座椅靠背和座垫)的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车辆用座椅包括座椅靠背和座垫。座椅靠背和座垫经由用于调整座椅靠背的倾角(tilt angle)的座椅倾角调整装置(reclining device)而可转动地连接。例如,日本特开2007-130237号公报示教了这种座椅倾角调整装置。
已知的座椅倾角调整装置包括一对相对的圆盘状壳体,即第一壳体或转动壳体(棘轮)以及第二壳体或固定壳体(引导件)。第一壳体被固定到座椅靠背。第二壳体被固定到座垫。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彼此轴向配合或联接,从而绕转动轴彼此相对移动或转动。此外,由环状紧固件或夹持环沿着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周缘在圆周方向上连接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使得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不会彼此轴向解除接合。
座椅倾角调整装置还包括锁定机构,该锁定机构能够防止第一壳体相对于第二壳体转动,从而锁定座椅倾角调整装置。该锁定机构主要由位于两个壳体之间的滑动凸轮和滑动爪组成。滑动凸轮被可滑动地收容在形成于第二壳体内的引导构件之间,从而在转动轴转动时,滑动凸轮在第二壳体上沿径向移动。相反地,滑动爪被可滑动地收容在引导构件之间,从而在第二壳体上沿径向移动。此外,滑动爪分别被配置成沿与滑动凸轮垂直的方向移动。另外,各滑动爪均设置有凸齿部。
当转动轴被转动到锁定位置时,滑动爪经由滑动凸轮沿径向向外移动,使得各滑动爪的凸齿部与沿圆周方向形成在第一壳体的周缘的整个内圆面的凹齿部啮合。在该状态下,防止了第一壳体相对于第二壳体转动,使得座椅倾角调整装置被锁定。结果,相对于座垫将座椅靠背锁定在适当位置。
在座椅倾角调整装置中,第二壳体(引导件)被构造成在其中收容第一壳体(棘轮)。也就是,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分别被构造成使得当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彼此配合或联接时,第二壳体的周缘可以沿圆周环绕第一壳体的周缘。
为了利用制造机组装座椅倾角调整装置,将滑动凸轮和滑动爪安装到第二壳体(引导件)。其后,将第一壳体(棘轮)置于第二壳体上,使得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彼此配合或联接。此时,可以由第二壳体的周缘环绕第一壳体的周缘。随后,将夹持环置于第一壳体上。具体地,该夹持环是带肩部的环状钢环并且具有第一环状保持部(第一环状支撑壁)、扩大的第二环状保持部(第二环状支撑壁)和可弯折的环状周部(固定部)。因此,将夹持环置于第一壳体上,使得夹持环的第一环状保持部和第二环状保持部分别与第一壳体的周缘的外环面和第二壳体的周缘的内环面接触。最后,通过弯边(crimping)将如此定位的夹持环的可弯折的环状周部的周缘沿圆周弯折到第二壳体的周缘的外环面上。从而,在由夹持环的第一环状保持部保持第一壳体的周缘的状态下,将夹持环固定到第二壳体的周缘,使得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可以沿圆周被彼此紧固或夹住(clamped)。
通常,在由支撑构件(支撑模具)沿圆周支撑夹持环的第二环状保持部的状态下,通过弯边将夹持环的可弯折的环状周部的周缘弯折到第二壳体的周缘的外环面上。也就是,当对夹持环进行弯边时,将夹持环的第二环状保持部用作由支撑构件支撑的支撑面。然而,一般地可以通过沿圆周方向弯折筒状钢环来形成夹持环,并且使夹持环具有第一环状保持部和第二环状保持部。因此,在第二环状保持部和可弯折的环状周部之间能够固有地形成环状弯曲部。结果,夹持环的第二环状保持部具有减小的区域。也就是,支撑面(第二环状保持部)的由支撑构件支撑的区域变窄或者减小。这意味着当对夹持环进行弯边时,夹持环的第二环状保持部不能被支撑构件充分地支撑。这可能导致弯折(弯边)的精度降低。
发明内容
例如,在本发明的一方面,一种连接装置,其能够可转动地连接车辆用座椅的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所述连接装置可以包括:第一连接元件和第二连接元件,所述第一连接元件和所述第二连接元件被能够彼此相对转动地轴向相对地彼此联接;保持构件,所述保持构件被配置和构造成夹住所述第一连接元件和所述第二连接元件,由此防止所述第一连接元件和所述第二连接元件沿轴向彼此分开。所述第一连接元件和所述第二连接元件被配置和构造成在所述第一连接元件和所述第二连接元件能够彼此相对转动的状态与能够防止所述第一连接元件和所述第二连接元件彼此相对转动的状态之间切换。所述第二连接元件具有分别形成于所述第二连接元件的周端面的多个径向凸部和多个径向凹部。所述保持构件具有:能够与所述第一连接元件的周部(circumferential periphery)的外表面沿轴向接触的第一保持部;能够与所述第二连接元件的周部的内表面沿轴向接触的第二保持部;从所述第二保持部朝向所述第二连接元件的周端面沿轴向突出的多个固定部;以及从所述第二保持部沿径向突出并且能够与所述第二连接元件的所述径向凸部沿轴向接触的多个辅助保持部。所述保持构件被定位成使得所述固定部能够与所述第二连接元件的所述径向凹部接合。所述固定部的端缘部被径向弯边,从而形成能够与所述第二连接元件的所述周部的外表面沿轴向接触的第三保持部。所述辅助保持部被配置和构造成,当所述固定部的所述端缘部被弯边时,在所述第二保持部被弯边机的支撑模具沿轴向支撑的同时,所述辅助保持部被所述支撑模具沿轴向支撑。
根据如此构造的连接装置,当保持部件的第二保持部被弯边机的支撑模具轴向支撑以对固定部的端缘部进行弯边时,形成于第二保持部的辅助保持部能够同时被支撑模具轴向支撑。因此,即使第二保持部被径向缩小或减小,当固定部的端缘部被弯边时,归因于辅助保持部,保持构件(第二保持部)也能够被支撑模具可靠地轴向支撑。这可以带来弯边精度的提高。
可选地,所述辅助保持部的形状可以优选地被形成为,使得所述辅助保持部在与所述第二保持部相同的平面中延伸。
此外,所述固定部和所述辅助保持部可以优选地被交替地分别以相等的间隔定位。
在阅读了下面的详细说明以及附图和权利要求书之后,本发明的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容易理解。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典型实施方式的倾角调整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具有倾角调整装置的车辆用座椅的立体图;
图3是从倾角调整装置的一侧观察的倾角调整装置的放大侧视图;
图4是从倾角调整装置的另一侧观察的倾角调整装置的放大侧视图;
图5是沿着图3中的线V-V截取的剖视图,其示意地示出使用具有支撑模具和弯边模具的弯边机对夹持环进行弯边的过程;
图6是沿着图3中的线VI-VI截取的剖视图,其示意性地示出使用弯边机对夹持环进行弯边的过程;
图7是沿着图5中的线VII-VII截取的剖视图,其示出倾角调整装置处于不可操作状态下的状态;
图8是沿着图5中的线VII-VII截取的剖视图,其示出倾角调整装置处于可操作状态下的状态;
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典型实施方式的倾角调整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具有倾角调整装置的车辆用座椅的立体图;
图11是被安装到座垫框架的倾角调整装置的立体图;
图12是被安装到靠背框架的倾角调整装置的立体图;
图13是沿着图12中的线XIII-XIII截取的放大剖视图;
图14是沿着图12中的线XIV-XIV截取的放大剖视图;
图15是沿着图11中的线XV-XV截取的放大剖视图,其示出倾角调整装置被锁定的状态;
图16是沿着图11中的线XV-XV截取的放大剖视图,其示出倾角调整装置被解除锁定的状态;
图17是倾角调整装置的放大剖视图,其示意地示出使用具有支撑模具和弯边模具的弯边机对夹持环进行弯边的过程;
图18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典型实施方式的倾角调整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9是与图15类似的放大剖视图,其示出倾角调整装置被锁定的状态;
图20是与图16类似的放大剖视图,其示出倾角调整装置被解除锁定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典型实施例。该详细说明仅旨在向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示教用于实施本发明的优选方面的进一步的细节,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仅权利要求书限定本发明的范围。因此,在最宽泛的意义上,上述详细说明中所公开的特征和步骤的组合可能不是实施本发明所必需的,而仅是示教以特别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典型实施例。此外,为了获得本发明的其它有用的实施方式,可以以未详细列举的方式组合本说明书中示教的各个特征。
图1至图20示出了本发明的具体典型实施方式。
第一具体典型实施方式
将参照图1至图8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具体典型实施方式。
如图2所示,典型的车辆用座椅1可优选被配置成车辆的驾驶员座椅并且包括座椅靠背2和座垫3。通过布置在座椅靠背2和坐垫3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的一对倾角调整装置(连接装置)4分别连接座椅靠背2和座垫3。
倾角调整装置4、4分别具有位于倾角调整装置4的中央的操作轴4c。操作轴4c、4c被分别连接到布置在操作轴4c、4c之间的细长连接构件4r,使得操作轴4c、4c的绕轴转动运动能够在操作轴4c、4c之间相互传递。从而,操作轴4c、4c能够一体地转动。此外,电动机(未示出)被连接到其中一个操作轴4c,使得当电动机被转动(致动)时使操作轴4c转动。将电动机构造成通过操作安装到座垫3的侧部的开关(未示出)而被开启和关断以及改变转动方向。
各个倾角调整装置4均被构造成在可以在通常或不可操作状态与可操作状态之间切换,在所述通常或不可操作状态下,座椅靠背2的倾角能够被固定地保持;在所述可操作状态下,能够调整座椅靠背2的倾角。可以通过简单地开启或关断电动机来进行倾角调整装置4的不可操作状态与可操作状态之间的切换。较佳地,因为倾角调整装置4的操作轴4c能够经由连接构件4r彼此一体地连接,所以当电动机运行时能够同时或同步地进行倾角调整装置4、4的不可操作状态和可操作状态之间的切换。
当关断电动机时,倾角调整装置4处于操作轴4c不转动(固定不动)的不可操作状态。在倾角调整装置4的不可操作状态下,座椅靠背2被保持在座椅靠背2的倾角被固定到期望角度的不可转动状态。相反地,当开启电动机时,倾角调整装置4被切换到操作轴4c能够被转动的可操作状态。在倾角调整装置4的可操作状态下,通过沿正向(normal direction)或反向转动电动机(即,通过向前或向后转动操作轴4c)能够使座椅靠背2在转动范围(由图2中的双向箭头示出)内向前和向后倾斜,使得能够调整座椅靠背2的倾角。自然地,当调整后关断电动机时,倾角调整装置4被切换到不可操作状态,使得座椅靠背2的倾角能够被固定到调整后的角度。
接着,现将说明各个倾角调整装置4的结构。
较佳地,除了倾角调整装置4、4被形成为正好彼此相对这一方面之外,倾角调整装置4、4分别具有彼此基本相同的构造。因此,下面将说明布置在车辆用座椅1的左侧(与图2中的右侧对应)的倾角调整装置4。
如图1所示,倾角调整装置4包括:圆盘状内齿构件10(转动构件或第一连接元件);圆盘状外齿构件20(固定构件或第二连接元件);一对推动构件(推动件)30A和30B;开口环状弹性构件40;安装到(轴支于(journaled on))操作轴4c的操作构件50;以及夹持环70(保持构件)。
内齿构件10被构造成被固定接合到座椅靠背2的靠背框架2f(第一部件或可动部件)。此外,可以优选通过半冲切(halfdie cutting)圆形板材或板状坯料(未示出)来形成内齿构件10。相反地,外齿构件20被构造成被固定接合到座垫3的座垫框架3f(第二部件或不可动部件)。与内齿构件10类似,可以优选通过半冲切圆形板材或板状坯料(未示出)来形成外齿构件20。
如图1所示,内齿构件10具有圆盘状基部10a、环状壁部11和筒状部12。环状壁部11一体地形成在基部10a上,并且沿轴向(沿厚度方向)从基部10a的周部突出。内齿构件10的环状壁部11包括沿环状壁部11的内周面形成的面向内的齿11a。也就是,环状壁部11可以用作内齿轮。筒状部12一体地形成在基部10a上,并且从基部10a的中央部沿轴向突出。筒状部12沿与环状壁部11的突出方向相同的方向突出。
筒状部12具有截面为圆形的轴插入孔(shaft insertionbore)12a。较佳地,将轴插入孔12a成形为使得操作轴4c可从轴插入孔12a中插穿。优选地可以将轴插入孔12a形成为使轴插入孔12a与环状壁部11共轴地定位。也就是,轴插入孔12a可优选地具有与环状壁部11的轴线11r一致的轴线。
此外,内齿构件10具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接合突起或销(dowel)13。销13分别形成在基部10a上并且沿与壁部11的突出方向相反的方向突出。销13可优选地以相等的间隔沿壁部11定位。此外,每个销13均具有沿基部10a的圆周方向延伸的卵形。
此外,如图1所示,轴插入孔12a和销13可优选被定位成与分别形成于靠背框架2f中的通孔2c和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椭圆形销插入孔2a对应。因此,可以通过将销13嵌合到销插入孔2a中来将内齿构件10安装到靠背框架2f。此时,轴插入孔12a可以与通孔2c对准。此外,可优选通过焊接将内齿构件10固定接合到靠背框架2f。
如上所述,每个销13均被成形为沿内齿构件10的圆周方向延伸。因此,每个销13均沿内齿构件10的圆周方向具有增加的抗剪强度。另外,能够以大的面积将销13连接到靠背框架2f。结果,能够将内齿构件10强固地安装到靠背框架2f。
如图1所示,外齿构件20具有盘状基部20a和筒状部21。盘状基部20a的直径比内齿构件10的直径大。筒状部21一体地形成在基部20a中,并且沿轴向(沿厚度方向)从基部20a的中央部轴向突出。此外,筒状部21沿与内齿构件10的筒状部12的突出方向相反的方向突出。外齿构件20的筒状部21包括形成在筒状部21的外周面的面向外的齿21a。也就是,筒状部21可以用作外齿轮。
筒状部21的直径比内齿构件10的环状壁部11的内径小。此外,形成于筒状部21的齿21a能够与形成于内齿构件10的环状壁部11的齿11a啮合。然而,齿21a的数目被设定成小于齿11a的数目。具体地,齿21a的数目为33,而齿11a的数目为34。
此外,筒状部21具有横截面为圆形的扩大的开口22。开口22的直径大于内齿构件10的筒状部12的外径。开口22可优选地形成为与筒状部21共轴地定位。也就是,开口22可优选地具有与筒状部21(外齿轮)的轴线21r一致的轴线。
如图5和图6所示,在将内齿构件10的筒状部12置于筒状部21的开口22内的状态下,能够将如此构造的外齿构件20联接到内齿构件10。此外,如图7和图8所示,在筒状部21的轴线21r与环状壁部11的轴线11r错开或偏离的状态下,能够将外齿构件20联接到内齿构件10。换句话说,在形成于筒状部21的齿21a与形成于内齿构件10的环状壁部11的齿11a部分地啮合的状态下,能够将外齿构件20联接到内齿构件10。结果,当外齿构件20被联接到内齿构件10时,在开口22内形成由筒状部21的内周面21b和筒状部12的外周面12b限定的不均一的环形空间S。
此外,外齿构件20具有多个(该实施方式中为6个)径向凸部25和多个(该实施方式中为6个)径向凹部26。径向凸部25和径向凹部26分别形成于基部20a的圆周端面,并且以相等的间隔交替定位。
如图1所示,外齿构件20具有多个(该实施方式中为6个)接合突起或销23。销23分别形成于基部20a并且沿与筒状部21相反的方向突出。销23可优选地以相等的间隔沿基部20a的圆周部定位,并且使各销23分别接近径向凸部25。此外,每个销23均具有沿基部20a的圆周方向延伸的卵形。
此外,如图1所示,开口22和销23可优选被定位成与分别形成在座垫框架3f中的扩大的通孔3c和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6个)椭圆形销插入孔3a对应。因此,能够通过将销23嵌合到销插入孔3a中来将外齿构件20安装到座垫框架3f。此时,开口22能够与通孔3c对准。此外,可优选通过焊接将外齿构件20固定接合到座垫框架3f。
如上所述,每个销23均被成形为沿外齿构件20的圆周方向延伸。因此,每个销23均沿外齿构件20的圆周方向具有增加的抗剪强度。另外,能够以大的面积将销23连接到座垫框架3f。结果,能够将外齿构件20强固地安装到座垫框架3f。
最佳如图7和图8所示,推动构件30A和30B的形状对称。每个推动构件30A和30B均被成形为紧密地装配进形成在开口22中的不均一环形空间S中。具体地,推动构件30A和30B分别被形成为拱形并且包括加厚的端部30Aa和30Ba以及薄化端部30Ab和30Bb。此外,推动构件30A和30B分别被成形为使得,在推动构件30A和30B的加厚的端部30Aa和30Ba彼此相对定位的情况下,推动构件30A和30B被装配进环形空间S。
如图7和图8所示,弹性构件40具有接合端部41A和41B。当接合端部41A和41B分别与推动构件30A和30B的加厚的端部30Aa和30Ba接合时,能够将弹性构件40安装到推动构件30A和30B。此外,弹性构件40被构造成,当弹性构件40被安装到推动构件30A和30B时,通常沿加厚的端部30Aa和30Ba彼此分隔开的方向在圆周方向上推压推动构件30A和30B。
因此,在弹性构件40被安装到推动构件30A和30B的状态下,归因于弹性构件40的弹性力,能够通常地相对于内齿构件10的圆筒部12沿圆筒部21的轴线21r与环状壁部11的轴线11r偏离的方向(即,图7中箭头D所示的方向)向外偏压外齿构件20(圆筒部21)。结果,能够将筒状部21推压到内齿构件10的环状壁部11,使得形成于筒状部21的齿21a能够与形成于环状壁部11的齿11a可靠地啮合而在其间不会产生齿隙(backlash)。因此,能够保持外齿轮20和内齿轮10以防止彼此相对转动。
如图1所示,操作构件50被安装且固定到操作轴4c,从而使操作构件50与操作轴4c一体地转动。具体地,在形成在操作构件50的插入孔50a中的锯齿部(未示出)与形成在操作轴4c的外表面的相应的锯齿部(未示出)接合的状态下,操作构件50被安装到(枢支于)操作轴4c。
操作构件50包括筒状部51和从筒状部51径向突出的凸盘(collar)51a。凸盘51a具有沿筒状部51突出的臂部52。如图7所示,在外齿构件20被联接到内齿构件10之后,当操作轴4c(操作构件50的筒状部51)被插入到筒状部12的轴插入孔12a中时,操作构件50被配置构造成使得臂部52被可动地装配到形成在推动构件30A和30B的薄化的端部30Ab和30Bb之间的环形空间S中。因此,如图8所示,例如,当通过臂部52使操作构件50(操作轴4c)沿顺时针方向转动时,能够沿顺时针方向推压薄化的端部30Ab,从而推动构件30A能够克服弹性构件40的弹力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同时,推动构件30B能够在弹性构件40的弹力作用下沿顺时针方向转动。
一旦推动构件30A和30B沿顺时针方向转动,能够通过推动构件30A和30B的加厚的端部30Aa和30Ba顺次向外推压筒状部21的内周面21b。结果,在形成于筒状部21的齿21a与形成于环状壁部11的齿11a相继啮合的同时,筒状部21能够沿环状壁部11的内周面沿顺时针方向相对移动。也就是,在筒状部21的轴线21r绕环状壁部11的轴线11r转动的同时,筒状部21能够沿顺时针方向相对移动。
当操作构件50(操作轴4c)的转动停止时,推动构件30A和30B的转动也停止。结果,能够由弹性构件40沿使加厚的端部30Aa和30Ba彼此分隔开的方向在圆周方向上推压推动构件30A和30B。因而,能够防止筒状部21沿环状壁部11的内周面沿顺时针方向地相对地移动。
夹持环70被配置构造成可相对转动地紧固或夹住彼此轴向相对地配合或联接的内齿构件10和外齿构件20。如图1所示,夹持环70是带肩部的环状钢环并且具有第一环状支撑壁71(第一保持部)和扩大的第二环状支撑壁72(第二保持部)。在第二支撑壁72上形成从第二支撑壁72轴向突出的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6个)可弯折片(foldable strip)73(固定部)。如图1、图3和图4所示,可弯折片73可优选被以相等的间隔定位,从而当夹持环70被安装到内齿构件10和外齿构件20时与外齿构件20的径向凹部26接合。此外,如图3和图4所示,每个可弯折片73的形状可优选均被形成为当可弯折片73与径向凹部26接合时具有与径向凸部25的高度大致相同的高度。
此外,从第二支撑壁72径向突出的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6个)辅助支撑壁72a(辅助保持部)一体形成在第二支撑壁72中。如图1和图4所示,辅助支撑壁72a可优选被以相等的间隔定位,从而当夹持环70被安装到内齿构件10和外齿构件20时,与外齿构件20的径向凸部25对应。换句话说,辅助支撑壁72a可优选被定位在可弯折片73之间。此外,最佳如图4所示,每个辅助支撑壁72a可优选均被形成为在与第二支撑壁72相同的平面内延伸。另外,每个辅助支撑壁72a的形状可优选均被形成为,当夹持环70被安装到内齿构件10和外齿构件20时,使得辅助支撑壁72a的外周端面能够与径向凸部25的外周端面齐平。
如上所述,辅助支撑壁72a被分别形成为在与第二支撑壁72相同的平面内延伸。因此,如图5所示,当夹持环70被安装到内齿构件10和外齿构件20时,在第二支撑壁72与外齿构件20的基部20a的周部的内表面轴向接触的同时,辅助支撑壁72a能够分别与形成于基部20a的周部的径向凸部25轴向接触。相反地,如图5和图6所示,当夹持环70被安装到内齿构件10和外齿构件20时,第一支撑壁71与内齿构件10的基部10a的周部的外表面轴向局部接触。因此,能够相对于内齿构件10和外齿构件20可靠地定位夹持环70。因而,当夹持环70被安装到内齿构件10和外齿构件20时,夹持环70的第一支撑壁71、第二支撑壁72和辅助支撑壁72a可以用作内齿构件10和外齿构件20的定位面。
接着,将说明倾角调整装置4的制造过程。
如图5和图6所示,在内齿构件10和外齿构件20被彼此轴向联接之后,在推动构件30A和30B被装配到形成在开口22中的环形空间S的状态下,操作轴4c(操作构件50的筒状部51)被插入到筒状部12的轴插入孔12a中。之后,将弹性构件40安装到推动构件30A和30B。如此联接的内齿构件10和外齿构件20经由夹持环70沿圆周被夹住或紧固,以防止内齿构件10和外齿构件20彼此轴向分离。具体地,夹持环70被定位成使得可弯折片73能够与外齿构件20的径向凹部26接合。此后,夹持环70的可弯折片73的端缘部被径向弯边,使得可弯折片73折叠在外齿构件20的基部20a的周部的外表面上,从而形成能够与基部20a的周部的外表面轴向接触的保持部73a(第三保持部)。结果,在内齿构件10被夹持环70的第一支撑壁71轴向局部支撑的情况下,将夹持环70固定到外齿构件20,从而能够紧固内齿构件10和外齿构件20。从而,能够组装倾角调整装置4。
此外,可优选地对可弯折片73的端缘部进行弯边,以使内齿构件10和外齿构件20可彼此相对转动。具体地,可优选地对可弯折片73的端缘部进行弯边,以在内齿构件10的环状壁部11与外齿构件20的基部20a之间、在内齿构件10的环状壁部11与夹持环70的第一支撑壁71之间产生小间隙。结果,可以在夹持环70与内齿构件10之间产生有限的滑动摩擦。因而,内齿构件10和外齿构件20可以彼此相对地平滑转动。
此外,为了对可弯折片73的端缘部进行弯边,使用具有支撑模具J和弯边模具M的弯边机(未示出)。也就是,如图6所示,在夹持环70被沿圆周安装到内齿构件10和外齿构件20之后,在由支撑模具J轴向支撑夹持环70的第二支撑壁72的情况下,夹持环70的可弯折片73的端缘部通过弯边模具M被径向弯折。
然而,如上所述,第二支撑壁72具有沿圆周方向局部地形成在第二支撑壁72上的辅助支撑壁72a。因此,当夹持环70的第二支撑壁72被支撑模具J轴向支撑时,辅助支撑壁72a能够同时地被支撑模具J支撑(图5)。也就是,夹持环70可以具有能够被支撑模具J支撑的相当大的支撑面。因此,当夹持环70的可弯折片73的端缘部通过弯边模具M而被径向弯边时,归因于辅助支撑壁72a,夹持环70的第二支撑壁72能够被支撑模具J充分地轴向支撑。
因而,在本实施方式的倾角调整装置4中,夹持环70的第二支撑壁72具有与外齿构件20的径向凸部25对应的辅助支撑壁72a。因此,即使为了减小倾角调整装置4的尺寸而径向减小第二支撑壁72,第二支撑壁72也能够具有足够的面积。结果,当对夹持环70进行弯边时,能够通过支撑模具J可靠地支撑夹持环70的第二支撑壁72。这可以带来弯边精度的提高。
如图1所示,当操作轴4c贯穿形成在靠背框架2f中的通孔2c和形成在座垫框架3f中的扩大的通孔3c时,如此组装的倾角调整装置4被连接到靠背框架2f和座垫框架3f。具体地,通过将销13嵌合到销插入孔2a中来将内齿构件10安装到靠背框架2f。同时,通过将销23嵌合到销插入孔3a中来将外齿构件20安装到座垫框架3f。类似地,设置在车辆用座椅1的右侧的倾角调整装置4被连接到靠背框架2f和座垫框架3f。因而,靠背框架2f和座垫框架3f(座椅靠背2和座垫3)分别通过两个倾角调整装置4连接。
现将参照图7和图8说明倾角调整装置4的操作。
如图7所示,归因于弹性构件40的弹力,推动构件30A和30B通常在圆周方向上被沿推动构件30A和30B的加厚的端部30Aa和30Ba彼此分隔开的方向施压。因此,外齿构件20(筒状部21)被沿筒状部21的轴线21r与环状壁部11的轴线11r偏离的方向(即,图7中箭头D所示的方向)相对于内齿构件10的筒状部12向外偏压。结果,能够将筒状部21推压到内齿构件10的环状壁部11上,使得形成于筒状部21的齿21a能够与形成于环状壁部11的齿11a可靠地啮合。因此,能够保持外齿构件20和内齿构件10,以防止它们彼此相对转动。因而,能够将倾角调整装置4保持在锁定状态下。
如图8所示,例如,当操作构件50(操作轴4c)沿顺时针方向转动时,沿顺时针方向推压薄化的端部30Ab,使得推压构件30A克服弹性构件40的弹力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同时,推动构件30B在弹性构件40的弹力作用下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因此,能够将倾角调整装置4变成锁定解除状态。
一旦推动构件30A和30B沿顺时针方向转动,筒状部21的内周面21b被推动构件30A和30B的加厚的端部30Aa和30Ba相继地向外推压。结果,在形成于筒状部21的齿21a与形成于环状壁部11的齿11a相继局部啮合的同时,筒状部21沿环状壁部11的内周面在顺时针方向上相对地移动。也就是,在筒状部21的轴线21r绕环状壁部11的轴线11r转动的同时,筒状部21沿顺时针方向相对移动。此时,由于齿21a的数目(33)与齿11a的数目(34)之间的差异,筒状部21(外齿构件20)绕筒状部21的轴线21r沿逆时针方向逐渐地转动。
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外齿构件20连接到座垫框架3f(不可动部件)。也就是,能够防止筒状部21(外齿构件20)转动。相反地,将内齿构件10连接到靠背框架2f(可动部件)。因此,代替筒状部21(外齿构件20),在形成于环状壁部11的齿11a与形成于筒状部21的齿21a相继局部地啮合的同时,内齿构件10的环状壁部11沿着筒状部21的外周面在顺时针方向上移动。也就是,在环状壁部11的轴线11r绕筒状部21的轴线21r转动的同时,环状壁部11沿顺时针方向移动。此时,由于齿21a的数目(33)与齿11a的数目(34)之间的差异,环状壁部11(内齿构件10)绕环状壁部11的轴线11r逐渐地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因而,内齿构件10能够在绕外齿构件20移动的同时转动。一旦环状壁部11(内齿构件10)的转动,因为靠背框架2f被固定地连接到内齿构件10,所以靠背框架2f能够以与内齿构件10的转动方式相同的方式转动。因而,能够调整座椅靠背2的倾角。
当操作构件50(操作轴4c)的转动停止时,推动构件30A和30B的转动也停止。结果,弹性构件40能够沿加厚的端部30Aa和30Ba彼此分隔开的方向在圆周方向上推压推动构件30A和30B。因此,能够防止环状壁部11沿顺时针方向移动。从而,能够再次将倾角调整装置4保持在锁定状态,从而能够将座椅靠背2的倾角固定到调整后的倾角。
第二具体典型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图9-17详细说明第二具体典型实施方式。
如图10所示,典型车辆用座椅101可优选被配置成车辆的驾驶员座椅并且包括座椅靠背102和座垫103。通过布置在座椅靠背102和坐垫103的宽度方向两侧的一对倾角调整装置(连接装置)104分别连接座椅靠背102和座垫103。
倾角调整装置104、104各自被构造成可以在锁定解除状态和锁定状态之间切换,在锁定解除状态下,能够调整座椅靠背102的倾角;在锁定状态下,能够固定地保持座椅靠背102的倾角。可以经由操作轴104c的转动来进行倾角调整装置104的锁定状态与锁定解除状态之间的切换,操作轴104c、104c各自位于倾角调整装置104的中央。操作轴104c被连接到布置在操作轴104c、104c之间的长连接构件104r,使得操作轴104c、104c的绕轴转动运动能够在操作轴104c、104c之间相互传递。因而,能够使操作轴104c、104c一体地绕轴转动。结果,可以同时或同步地进行倾角调整装置104的锁定状态和锁定解除状态之间的切换。此外,在操作轴104c尚未绕轴转动的通常状态下,倾角调整装置104被施力,从而被保持在座椅靠背102的倾角被固定到期望角度的锁定状态。
通过抬起操作杆105能够将倾角调整装置104、104同时切换(解除锁定)到锁定解除状态。操作杆105被安装到座垫103的侧部并且被连结到连接构件104r(操作轴104c)。当解除倾角调整装置104的锁定时,如图10中的实线和虚线所示,可以使座椅靠背102向前和向后倾斜,使得能够调整座椅靠背102的倾角。当在座椅靠背102的倾角被调整之后释放操作杆105时,倾角调整装置104分别返回到锁定状态,使得可以将座椅靠背102的倾角固定地保持到调整后的倾角。
经由布置在座椅靠背102和座垫103之间的施力弹簧(biasing spring)(未示出)通常对座椅靠背102施加向前的偏置力。因此,当在乘客没有坐在车辆用座椅101上的状态下解除倾角调整装置104的锁定时,座椅靠背102能够自动向前转动,以折叠在座垫103上。
此外,各倾角调整装置104均具有可锁定转动区域和不可锁定(自由)转动区域。在可锁定转动区域中,当释放操作杆105时,能够将倾角调整装置104置于锁定状态。相反地,在不可锁定转动区域中,即使当释放操作杆105时,倾角调整装置104也不能被置于锁定状态。
通常,倾角调整装置104的可锁定转动区域可优选被确定成与座椅靠背102的通常位置(大致垂直位置)与最远的向后转动位置之间的转动范围(即,由图10中的双向箭头R所示的座椅靠背102的向后转动范围)对应。相反地,倾角调整装置104的不可锁定转动区域可优选被确定成与座椅靠背102的通常位置与最远的向前转动位置(折叠位置)之间的转动范围(即,由图10中的双向箭头F所示的座椅靠背102的向前转动范围)对应。
因此,在座椅靠背102位于大致垂直位置(例如,由图10中的实线所示的位置)的状态下,当通过抬起操作杆105来解除倾角调整装置104的锁定时,即使释放操作杆105时,座椅靠背102也可以由施力弹簧的偏置力自动向前转动直至折叠在座垫103上。相反地,在座椅靠背102位于大致垂直位置的状态下,在通过抬起操作杆105而解除倾角调整装置104的锁定之后,当使座椅靠背102抵抗施力弹簧的偏置力向后转动以调整座椅靠背102的倾角时,可以通过释放操作杆105将座椅靠背102的倾角固定到调整后的倾角。
较佳地,除了两个倾角调整装置104被形成为彼此正对这一方面之外,两个倾角调整装置104分别具有彼此基本相同的构造。因此,下面将说明布置在车辆用座椅101的左侧(与图10中的右侧对应)的倾角调整装置104。
如图9所示,倾角调整装置104包括外壳,该外壳由一对相对的圆盘状壳体、即第一壳体或转动壳体110(棘轮或第二连接元件)以及第二壳体或固定壳体120(引导件或第一连接元件)构成。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彼此轴向相对配合或联接,并且由沿圆周安装到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上的夹持环170(保持构件)可相对转动地紧固或夹住。
第一壳体110被构造成被固定接合到座椅靠背102的靠背框架102f(第一部件)。相反地,第二壳体120被构造成被固定接合到座垫103的座垫框架103f(第二部件)。当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被彼此联接时,在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之间限定能够在其中收容滑动凸轮140(操作构件)、一对滑动爪130(锁定构件)、操作构件150(铰接凸轮)和螺旋状弹簧160的内部收容空间。
具体地,如图9和图13最佳示出的那样,第一壳体110具有圆盘状基部111、环状壁部112和扩大的环状凸缘部115(支撑部)。环状壁部112沿着第一壳体110的转动轴线从基部111的周部轴向突出。凸缘部115从壁部112径向向外突出,使得可以在凸缘部115和壁部112之间形成环状肩部112c。从而,第一壳体110具有圆形带肩部的凹部。此外,可优选通过半冲切圆形板材或板状坯料(未示出)来形成第一壳体110。
如图9、图15和图16所示,第一壳体110的环状壁部112包括面向内的齿部112a和无齿部112b。齿部112a和无齿部112b被形成在壁部112的内周面。然而,无齿部112b可优选比齿部112a向内突出。无齿部112b被定位在壁部112的内周面的两个部位。这两个部位在角度上间隔180度,使得齿部112a被无齿部112b沿圆周方向间隔开。如将被认知的那样,齿部112a能够限定倾角调整装置104的可锁定转动区域。相反地,无齿部112b能够限定倾角调整装置104的不可锁定转动区域。
例如,如图9和图11所示,第一壳体110具有贯通第一壳体110的基部111的中央部的收容开口114。收容开口114的形状被形成为使得操作轴104c能够被插入该收容开口114中。此外,第一壳体110具有D状接合突起或销113b和多个圆形接合突起或销113a。销113a和113b分别形成在基部111上,沿与形成在基部111上的壁部112的突出方向相反的方向突出。销113a和113b可以优选地以相等的间隔沿着基部111的周部定位。
此外,如图11最佳所示,收容开口114以及销113b和销113a可优选被定位成与分别形成于靠背框架102f的通孔102c以及D状销插入孔102b和多个圆形销插入孔102a对应。因此,可以通过将销113a和113b装配到销插入孔102a和102b中来将第一壳体110安装到靠背框架102f。此时,收容开口114可以与通孔102c对准。此外,第一壳体110可优选通过焊接被固定接合到靠背框架102f。
此外,如图9、图15和图16所示,第一壳体110具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6个)径向凸部115a和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6个)径向凹部115b。径向凸部115a和径向凹部115b分别形成在基部111(凸缘部115)的圆周端面中,使它们以相等的间隔交替地定位。因此,归因于径向凸部115a,壁部112和凸缘部115的总的径向厚度能够被局部加厚。换句话说,能够局部增加齿部112a与基部111(凸缘部115)的圆周端面之间的距离。
相反地,如图9和图13最佳示出的那样,第二壳体120具有圆盘状基部121和环状壁部122。壁部122在与第一壳体110的壁部112相反的方向上沿着第一壳体110的转动轴线从基部121的的周部轴向突出。此外,与第一壳体110类似,可优选通过半冲切圆形板材或板状坯料(未示出)来形成第二壳体120。
如图13和图14所示,第二壳体120的环状壁部122的形状被形成为在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彼此轴向配合或联接时,以壁部122的内表面与形成于第一壳体110的环状肩部112c接触的状态将壁部122松配合在第一壳体110的凸缘部115内。从而,可以以由第一壳体110的凸缘部115较松地环绕第二壳体120的壁部122的状态使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彼此联接。也就是,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能够可相对于彼此滑动转动地彼此联接。
如图13和14所示,第二壳体120的壁部122的内径可优选地比第一壳体110的壁部112的内径大。
例如,如图9和图12所示,第二壳体120具有贯通第二壳体120的基部121的中央部的收容开口125。该收容开口125被定位成当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被彼此相对地联接时,收容开口125与第一壳体110的收容开口114轴向对准。收容开口125的形状被形成为使得操作轴104c可以插入该收容开口125中。此外,第二壳体120具有D状接合突起或销124b和多个圆形接合突起或销124a。销124a和124b分别形成在基部121上,沿与形成在基部121上的壁部122的突出方向相反的方向突出。销124a和124b可优选以相等的间隔沿着基部121的周部定位。
此外,如图12最佳示出的那样,收容开口125以及销124b和销124a可优选被定位成与分别形成于座垫框架103f的扩大的通孔103c以及D状销插入孔103b和多个圆形销插入孔103a对应。因此,可以通过将销124a和124b装配到销插入孔103a和103b中来将第二壳体120安装到座垫框架103f。此时,收容开口125可以与通孔103c对准。此外,第二壳体120可优选通过焊接被固定接合到座垫框架103f。
如图9、图15和图16所示,第二壳体120具有内部圆形凹部,在该内部圆形凹部中形成有由四个引导部121a至121d限定的十字形引导槽123。如图9所示,可优选通过使第二壳体120的基部121凹陷来形成引导槽123。十字形引导槽123可优选包括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和水平方向垂直延伸的引导槽部123a和123b。下文中,将引导槽部123a和123b分别称为爪引导槽123a和凸轮引导槽123b。如图15和图16所示,滑动爪130被可沿爪引导槽123a径向上下滑动地布置在爪引导槽123a中。相反地,滑动凸轮140被可沿凸轮引导槽123b径向左右滑动地布置在凸轮引导槽123b中。
如图9、图15和图16所示,滑动凸轮140是大致矩形形状的板,并且滑动凸轮140的形状被形成为可滑动地收容在形成于第二壳体120的凸轮引导槽123b中。滑动凸轮140的形状是轴对称的并且滑动凸轮140具有钩状接合突起144,钩状接合突起144从滑动凸轮140的两个相反的较长边的中央部径向突出。此外,滑动凸轮140具有分别形成于两个相反的较长边的肩部142和凹部143。肩部142和凹部143分别被定位在接合突起144的两侧。滑动凸轮140包括能够收容操作构件150的、位于中央的孔141。
如图9、图15和图16所示,除了两个滑动爪130形成为彼此正对这一方面之外,两个滑动爪130是形状彼此相同的板构件。滑动爪130、130的形状被分别形成为可滑动地收容在形成于第二壳体120的爪引导槽123a中。各滑动爪130均具有可以与第一壳体110的齿部112a接合的面向外的齿部130a。齿部130a形成于滑动爪130的弯曲外周,从而当滑动爪130沿着爪引导槽123a径向向外移动时,齿部130a与齿部112a接合。滑动爪130具有一对左右接触部132。该对接触部132形成于滑动爪130的内周。此外,滑动爪130具有被定位在该对接触部132之间的接合突起131。
如图9所示,操作构件150包括(非圆形)筒状轴部151和从轴部151的周面向外突出的臂部152。臂部152与滑动凸轮140的孔141的一部分接合(图15和图16)。筒状轴部151的一部分被定位于第二壳体120的收容开口125中。操作轴104c被插入到操作构件150的筒状轴部151中。筒状轴部151的内周面和操作轴104c的外周面的形状可优选被形成为允许转动运动在筒状轴部151和操作轴104c之间传递。也就是,筒状轴部151的形状被形成为可与操作轴104c一起转动。此外,当抬起操作杆105时,操作轴104c能够沿图9和图12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因此,当抬起操作杆105时,筒状轴部151(臂部152)能够沿图9和图12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
如图9和图12所示,弹簧160具有如上所述的螺旋形状并且起到第二壳体120和操作构件150之间的扭力弹簧的功能。也就是,弹簧160的内端161被连接到筒状轴部151的外周面。相反地,弹簧160的外端162被连接到形成在第二壳体120的基部121上的接合突起126中的一个。从而,由弹簧160的力相对于第二壳体120对操作构件150施加沿图9和图12中的逆时针方向的偏置力。
如图9所示,夹持环170是带肩部的环状钢环并且具有第一环状支撑壁171(第一保持部)、扩大的第二环状支撑壁172(第二保持部)。此外,在第一支撑壁171上形成从第一支撑壁171向内突出的多个突起171a。可优选沿着第一支撑壁171以相等的间隔定位突起171a。
另外,在第二支撑壁172上形成从第二支撑壁172轴向突出的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6个)可弯折片173(固定部)。如图9、图15和图16所示,可弯折片173可优选被以相等的间隔定位成,当夹持环170被安装到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时,与第一壳体110的径向凹部115b接合。此外,如图15和图16所示,各可弯折片173可优选被成形为当可弯折片173与径向凹部115b接合时具有与径向凸部115a的高度大致相等的高度。
此外,从第二支撑壁172径向突出的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6个)辅助支撑壁172a(辅助保持部)一体地形成在第二支撑壁172中。如图12和图14所示,辅助支撑壁172a可优选被以相等的间隔定位,且当夹持环170被安装到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时与第一壳体110的径向凸部115a对应。换句话说,辅助支撑壁172a可优选被定位在可弯折片173之间。此外,如图14最佳所示,各辅助支撑壁172a可优选被形成为在与第二支撑壁172相同的平面中延伸。另外,各辅助支撑壁172a可优选被成形为使得,当夹持环170被安装到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时辅助支撑壁172a的外周端面可与径向凸部115a的外周端面齐平。
如上所述,辅助支撑壁172a被分别形成为在与第二支撑壁172相同的平面中延伸。因此,如图14所示,当夹持环170被安装到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时,在第二支撑壁172与凸缘部115的内表面轴向接触的同时,辅助支撑壁172a能够分别与形成在第一壳体110的凸缘部115中的径向凸部115a的内表面轴向接触。相反地,如图13和图14所示,第一支撑壁171(凸起171a)与第二壳体120的壁部122的外表面轴向接触。因此,可以相对于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可靠地定位夹持环170。从而,当夹持环170被安装到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时,第一支撑壁171和第二支撑壁172以及夹持环170的辅助支撑壁172a可以起到用于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的定位面的功能。
接着,将说明倾角调整装置104的制造过程。
在将滑动爪130、滑动凸轮140、操作构件150和弹簧160安装到第二壳体120之后,以第二壳体120的环状壁部122装配在第一壳体110的凸缘部115内的状态将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彼此轴向配合或联接。如图13和图14所示,经由夹持环170沿圆周夹住或紧固如此联接的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以防止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彼此轴向分离。具体地,在第一支撑壁171(突起171a)和第二支撑壁172分别与第二壳体120的环状壁部122的外表面和第一壳体110的凸缘部115的内表面接触的同时,夹持环170被定位成使得可弯折片173能够与第一壳体110的径向凹部115b接合。此时,辅助支撑壁172a与径向凸部115a的内表面接触。此后,如图13所示,对夹持环170的可弯折片173的端缘部进行径向弯边,以使可弯折片173折叠在第一壳体110的凸缘部115的周部上,从而形成能够与第一壳体110的凸缘部115的外表面轴向接触的保持部173a(第三保持部)。结果,当第二壳体120被夹持环170的第一支撑壁171轴向支撑时,将夹持环170固定到第一壳体110上,从而可紧固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从而,能够组装倾角调整装置104。
此外,可优选地对可弯折片173的端缘部进行弯边使得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可彼此相对转动。具体地,可优选地对可弯折片173的端缘部进行弯边,并且使第一壳体110的壁部112与第二壳体120的环状壁部122之间、第二壳体120的环状壁部122与夹持环170的第一支撑壁171之间产生小间隙。此外,夹持环170的第一支撑壁171能够经由突起171a与第二壳体120的环状壁部122接触。结果,能够在夹持环170和第二壳体120之间产生有限的滑动摩擦。因此,能够使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彼此相对地平滑转动。
此外,为了弯边可弯折片173的端缘部,使用具有支撑模具J和弯边模具M的弯边机(未示出)。也就是,如图17所示,在将夹持环170沿圆周安装到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之后,在夹持环170的第二支撑壁172被支撑模具J轴向支撑的状态下,夹持环170的可弯折片173的端缘部通过弯边模具M被径向弯边。
然而,如上所述,第二支撑壁172具有沿圆周方向局部地形成在第二支撑壁172上的辅助支撑壁172a。因此,当夹持环170的第二支撑壁172被支撑模具J轴向支撑时,辅助支撑壁172a能够同时被支撑模具J支撑。也就是,如图17所示,夹持环170可以具有可被支撑模具J支撑的相当大的支撑面。因此,当端缘部通过弯边模具M被径向弯边时,归因于辅助支撑壁172a,即使第二支撑壁172径向减小,夹持环170的第二支撑壁172也能够被支撑模具J充分地轴向支撑。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倾角调整装置104中,夹持环170的第二支撑壁172具有与第一壳体110的径向凸部115a对应的辅助支撑壁172a。因此,即使为了减小倾角调整装置104的尺寸而径向减小第二支撑壁172,第二支撑壁172也能够具有足够的面积。结果,当对夹持环170进行弯边时,能够由支撑模具J可靠地支撑夹持环170的第二支撑壁172。这可以带来弯边精度的提高。
如图11和图12所示,当操作轴104c贯穿形成在靠背框架102f中的通孔102c和形成在座垫框架103f中的扩大的通孔103c时,如此组装的倾角调整装置104被连接到靠背框架102f和座垫框架103f。具体地,通过将销113a和113b装配到销插入孔102a和102b中来将第一壳体110安装到靠背框架102f。同时,通过将销124a和124b装配到销插入孔103a和103b中来将第二壳体120安装到座垫框架103f。类似地,设置在车辆用座椅101的右侧的倾角调整装置104被连接到靠背框架102f和座垫框架103f。因而,通过两个倾角调整装置104分别连接靠背框架102f和座垫框架103f(座椅靠背102和座垫103)。
现将参照图15和图16说明倾角调整装置104的操作。
此外,图15和图16均示出了倾角调整装置104处于可锁定转动区域的状态。具体地,图15和图16均示出了座椅靠背102处于大致最远的向后转动的位置(即,图10中的虚线示出的转动位置)的状态。
如图15所示,当倾角调整装置104被连接到靠背框架102f和座垫框架103f时,滑动凸轮140被可滑动地收容于第二壳体120的凸轮引导槽123b中。相反地,滑动爪130各自被可滑动地收容于第二壳体120的爪引导槽123a中,同时防止滑动爪130沿第二壳体120的圆周方向移动。此外,操作构件150在弹簧160的力作用下沿图15中的顺时针方向(图9和图12中的逆时针方向)被施力。从而,经由操作构件150的臂部152沿图15中的向右方向对滑动凸轮140施加驱动力,使得滑动凸轮140向其最右位置移动。此时,滑动凸轮140的肩部142分别与滑动爪130的接触部132接触或接合,使得滑动爪130分别沿径向向外向滑动凸轮140的最外部的位置移动。结果,滑动爪130的齿部130a与第一壳体110的齿部112a接合。从而可以将倾角调整装置104保持在锁定状态(图15)。结果,可以将座椅靠背102保持在图10中的虚线所示的实质转动位置。此外,此时,滑动凸轮140的接合突起144分别在与接合突起131沿左右方向间隔开的状态下与滑动爪130的接合突起131相对布置。
当通过操作(抬起)操作杆105(图10)使操作轴104c绕操作轴104c的轴线转动,以调整座椅靠背102的倾角时,操作构件150抵抗弹簧160的力沿图15中的逆时针方向运动。此时,经由操作构件150的臂部152沿图15中的向左方向对滑动凸轮140施加驱动力。从而,经由操作构件150的臂部152沿图15中的向左方向对滑动凸轮140施加驱动力,使得滑动凸轮140向其最左位置移动(图16)。结果,如图16所示,滑动凸轮140的肩部142分别与滑动爪130的接触部132解除接合。同时,滑动凸轮140的接合突起144分别与滑动爪130的接合突起131接合,使得滑动爪130分别沿径向向内向其最内位置移动,同时滑动爪130的接触部132被引入滑动凸轮140的凹部143中。结果,滑动爪130的齿部130a分别与第一壳体110的齿部112a解除接合。从而,能够将倾角调整装置104切换到锁定解除状态(图16)。因此,可以使座椅靠背102在其向后转动范围R(与倾角调整装置104的可锁定转动区域对应的范围)内转动,从而能够调整座椅靠背102的倾角。
在座椅靠背102的倾角被调整之后释放操作杆105时,滑动凸轮140被移动到最右位置。结果,滑动爪130的齿部130a与第一壳体110的齿部112a再次接合,从而能够使倾角调整装置104返回到锁定状态。从而,可以将座椅靠背102的倾角固定到调整后的倾角。
此外,当座椅靠背102超过其通常位置而被转动到其向前转动范围F(与倾角调整装置104的不可锁定转动区域对应的范围)时,通过释放操作杆105使滑动凸轮140移动到最右位置。然而,滑动爪130的齿部130a与第一壳体110的无齿部112b接触而不与第一壳体110的齿部112a接合,使得能够将倾角调整装置104保持在锁定解除状态。结果,可以使座椅靠背102自动地折叠在座垫103上。
第三具体典型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图18-20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具体典型实施方式。
因为第三实施方式与第二实施方式有关,因此仅详细说明与第二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和元件。第二实施方式和第三实施方式中相同的元件被标以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将省略对这些元件的详细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8所示,与第二实施方式不同,省略了第一壳体110的扩大的环状凸缘部115。此外,第一壳体110的环状壁部112的形状被形成为,当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彼此轴向配合或联接时,在形成于第一壳体110的环状肩部112c与第二壳体120的基部121的内表面接触的同时,第一壳体110的环状壁部112被松配合在第二壳体120的环状壁部122(支撑部)内。
此外,如图18-20所示,与第二实施方式不同,第二壳体120具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径向凸部122a和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径向凹部122b。径向凸部122a和径向凹部122b分别形成在基部121(环状壁部122)的周缘中,并且径向凸部122a和径向凹部122b以相等的间隔交替地定位。
另外,在夹持环170的第二支撑壁172上形成从第二支撑壁172轴向突出的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可弯折片173(固定部)。可弯折片173可优选被以相等的间隔定位,使得当夹持环170被安装到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时,可弯折片173与第二壳体120的径向凹部122b接合。类似地,在第二支撑壁172上形成从第二支撑壁172径向突出的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辅助支撑壁172a(辅助保持部)。辅助支撑壁172a可优选地被以相等的间隔定位,使得当夹持环170被安装到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时,辅助支撑壁172a与第二壳体120的径向凸部122a对应。
此外,当夹持环170被安装到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时,在第二支撑壁172与环状壁部122的内表面轴向接触的同时,辅助支撑壁172a可以分别与形成在第二壳体120的环状壁部122中的径向凸部122a的内表面轴向接触。相反地,第一支撑壁171(突起171a)与第一壳体110的壁部112的外表面轴向接触。
在倾角调整装置104的制造过程中,在第一支撑壁171(突起171a)和第二支撑壁172分别与第一壳体110的环状壁部112的外表面和第二壳体120的环状壁部122的内表面接触的同时,夹持环170被定位成使得可弯折片173能够与第二壳体120的径向凹部122b接合。此时,辅助支撑壁172a与径向凸部122a的内表面接触。此后,夹持环170的可弯折片173的端缘部被径向弯边以被折叠在第二壳体120的环状壁部122的周部上,因此形成能够与第二壳体120的环状壁部122的外表面轴向接触的保持部173a(第三保持部)。
自然地,在不背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变化和变型。例如,倾角调整装置4和104可以用于将座椅靠背2和102连接到车辆地板(未示出),而不是连接到座垫3和103。此外,倾角调整装置4和104可以用于将车辆用座椅1和101(座垫3和103)可转动地连接到车辆地板。此外,倾角调整装置4和104可以用于将软凳(ottoman)(未示出)可转动地连接到座垫3和103或车辆地板。

Claims (5)

1.一种连接装置,其能够可转动地连接车辆用座椅的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所述连接装置包括:
第一连接元件和第二连接元件,所述第一连接元件和所述第二连接元件被能够彼此相对转动地轴向相对地彼此联接;
保持构件,所述保持构件被配置和构造成夹住所述第一连接元件和所述第二连接元件,由此防止所述第一连接元件和所述第二连接元件沿轴向彼此分开;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元件和所述第二连接元件被配置和构造成在所述第一连接元件和所述第二连接元件能够彼此相对转动的状态与能够防止所述第一连接元件和所述第二连接元件彼此相对转动的状态之间切换,
所述第二连接元件具有分别形成于所述第二连接元件的周端面的多个径向凸部和多个径向凹部,
所述保持构件具有:能够与所述第一连接元件的周部的外表面沿轴向接触的第一保持部;能够与所述第二连接元件的周部的内表面沿轴向接触的第二保持部;从所述第二保持部朝向所述第二连接元件的周端面沿轴向突出的多个固定部;以及从所述第二保持部沿径向突出并且能够与所述第二连接元件的所述径向凸部沿轴向接触的多个辅助保持部,
所述保持构件被定位成使得所述固定部能够与所述第二连接元件的所述径向凹部接合,
所述固定部的端缘部被径向弯边,从而形成能够与所述第二连接元件的所述周部的外表面沿轴向接触的第三保持部,以及
所述辅助保持部被配置和构造成,当所述固定部的所述端缘部被弯边时,在所述第二保持部被弯边机的支撑模具沿轴向支撑的同时,所述辅助保持部被所述支撑模具沿轴向支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保持部的形状被形成为,使得所述辅助保持部在与所述第二保持部相同的平面中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和所述辅助保持部被交替地分别以相等的间隔定位。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固定部的形状均被形成为当其与所述径向凹部接合时具有与所述径向凸部的高度大致相同的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辅助保持部的形状均被形成为,当所述保持构件被安装到所述第一连接元件和所述第二连接元件时,所述辅助保持部的外周端面与所述径向凸部的外周端面齐平。
CN2009102034270A 2008-05-22 2009-05-21 连接装置 Active CN10158532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34198A JP5167948B2 (ja) 2008-05-22 2008-05-22 車両用シートの連結装置
JP2008-134198 2008-05-22
JP2008134198 2008-05-2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85328A true CN101585328A (zh) 2009-11-25
CN101585328B CN101585328B (zh) 2012-05-23

Family

ID=413415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2034270A Active CN101585328B (zh) 2008-05-22 2009-05-21 连接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950741B2 (zh)
JP (1) JP5167948B2 (zh)
CN (1) CN101585328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29421A (zh) * 2011-11-24 2013-06-05 湖北中航精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座椅调角器及具有该调角器的座椅
CN105697874A (zh) * 2014-12-10 2016-06-22 株式会社利富高 卡扣件
CN107848446A (zh) * 2015-07-28 2018-03-27 罗兰克斯两合有限公司 具有额外锁定构件的座椅调整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77689B (zh) * 2007-05-08 2011-05-11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连接装置
PL2376309T3 (pl) * 2009-01-13 2013-06-28 Keiper Gmbh & Co Kg Fotel pojazdu, zwłaszcza fotel samochodu
DE102009014376B3 (de) * 2009-03-19 2010-07-22 Keiper Gmbh & Co. Kg Antriebseinrichtung für einen Fahrzeugsitz, insbesondere für einen Kraftfahrzeugsitz
DE102009040453A1 (de) * 2009-08-28 2011-03-03 Keiper Gmbh & Co. Kg Beschlag für einen Fahrzeugsitz
JP5592743B2 (ja) * 2009-10-29 2014-09-17 富士機工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DE102009052512A1 (de) * 2009-11-11 2011-05-12 Johnson Controls Gmbh Neigungsversteller für Fahrzeuge
DE102010005471B4 (de) * 2010-01-20 2019-08-29 Adient Luxembourg Holding S.À R.L. Beschlagsystem für einen Fahrzeugsitz
JP5627925B2 (ja) * 2010-05-17 2014-11-19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の連結装置
US8366197B2 (en) 2010-06-15 2013-02-05 Toyota Boshoku Kabushiki Kaisha Angle adjustment apparatus for vehicle seat
DE112010005867T5 (de) * 2010-10-15 2013-07-04 Imasen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ahrzeugsitz
US20120119555A1 (en) * 2010-11-17 2012-05-17 Toyota Boshoku Kabushiki Kaisha Angle adjustment apparatus for vehicle seat
KR101232923B1 (ko) 2011-06-30 2013-02-13 주식회사다스 차량용 시트의 리클라이너 장치
DE102011106285B4 (de) * 2011-07-04 2013-08-22 Keiper Gmbh & Co. Kg Beschlagsystem für einen Fahrzeugsitz und Fahrzeugsitz
US9102248B2 (en) * 2011-09-08 2015-08-11 Magna Seating Inc. Quick adjust continuously engaged recliner
US20130076094A1 (en) * 2011-09-27 2013-03-28 Imasen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Reclining apparatus
JP5821650B2 (ja) * 2012-01-19 2015-11-24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EP2836392B1 (en) * 2012-04-12 2020-03-04 Magna Seating Inc. Quick adjust continuously engaged recliner
JP6050641B2 (ja) * 2012-09-18 2016-12-21 シロキ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6147980B2 (ja) * 2012-10-02 2017-06-14 シロキ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6149537B2 (ja) * 2013-06-21 2017-06-21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のバックフレーム
JP6431254B2 (ja) * 2013-09-30 2018-11-28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リクライナ
US20150321585A1 (en) * 2014-05-12 2015-11-12 Lear Corporation Recliner Mechanism
JP6282559B2 (ja) * 2014-08-28 2018-02-21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リクライナ
JP6284855B2 (ja) 2014-08-28 2018-02-28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リクライナ
US9731633B2 (en) * 2015-07-21 2017-08-15 Lear Corporation Recliner mechanism
JP6651387B2 (ja) * 2016-03-04 2020-02-19 シロキ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の製造方法
US9873357B1 (en) 2017-01-03 2018-01-23 Lear Corporation Recliner mechanism
US10342349B2 (en) 2017-03-29 2019-07-09 Lear Corporation Recliner mechanism having a pawl spring cartridge
US10611273B2 (en) * 2017-10-09 2020-04-07 Faurecia Automotive Seating, Llc Recliner system for a vehicle seat
JP7147154B2 (ja) * 2017-11-24 2022-10-05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KR102021903B1 (ko) * 2017-12-26 2019-09-17 현대트랜시스(주) 차량의 시트 리클라이너
US11142103B2 (en) * 2019-01-17 2021-10-12 Fisher & Company, Incorporated Cross member for seat recliner assembly
JP7225929B2 (ja) * 2019-03-05 2023-02-21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CN114287762B (zh) * 2020-10-07 2024-01-30 大圆精密工业株式会社 电动躺椅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65024B2 (ja) * 1998-06-22 2009-05-20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4806909B2 (ja) * 2003-08-22 2011-11-02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2006014942A (ja) * 2004-07-01 2006-01-19 Delta Kogyo Co Ltd 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4989869B2 (ja) * 2004-12-28 2012-08-01 デルタ工業株式会社 ブラケットの角度調整装置
JP4676756B2 (ja) * 2004-12-28 2011-04-27 デルタ工業株式会社 ブラケットの角度調整装置
JP4928767B2 (ja) * 2004-12-28 2012-05-09 デルタ工業株式会社 ブラケットの角度調整装置
US7380882B2 (en) * 2005-08-22 2008-06-03 Delta Kogyo Co., Ltd. Recliner adjuster
EP1929900B1 (en) * 2005-09-26 2012-12-05 Toyota Boshoku Kabushiki Kaisha Rotation lock device
JP4736726B2 (ja) 2005-11-10 2011-07-27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4826752B2 (ja) * 2006-03-13 2011-11-30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継手装置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29421A (zh) * 2011-11-24 2013-06-05 湖北中航精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座椅调角器及具有该调角器的座椅
CN103129421B (zh) * 2011-11-24 2015-08-05 湖北中航精机科技有限公司 座椅调角器及具有该调角器的座椅
CN105697874A (zh) * 2014-12-10 2016-06-22 株式会社利富高 卡扣件
CN105697874B (zh) * 2014-12-10 2019-06-11 株式会社利富高 卡扣件
CN107848446A (zh) * 2015-07-28 2018-03-27 罗兰克斯两合有限公司 具有额外锁定构件的座椅调整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7950741B2 (en) 2011-05-31
JP2009279184A (ja) 2009-12-03
JP5167948B2 (ja) 2013-03-21
CN101585328B (zh) 2012-05-23
US20090289488A1 (en) 2009-1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85328B (zh) 连接装置
CN101554849B (zh) 车辆用座椅中的连接装置
JP4916155B2 (ja) 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5177134B2 (ja) 連結装置
US7878593B2 (en) Anti back drive device for a seat recliner
CN101299946B (zh) 转动锁定装置
US8746796B2 (en) Anti-backdrive for continuous disc recliner
KR20060048975A (ko) 차량 좌석용 힌지 기구 및 그 힌지 기구를 구비한 좌석
KR20150008063A (ko) 신속 조절식 연속 결합 리클라이너
JP5046682B2 (ja) 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KR20140044331A (ko) 내부 판 스프링을 구비한 디스크 리클라이너
JP3889731B2 (ja) ヒンジ機構を備えた車両シート
US20120306254A1 (en) Reclining device
BR112015004742B1 (pt) Aparelho de reclinação de poltrona para uma poltrona veicular
US20060244296A1 (en) Infinitely variable continuous recliner mechanism for vehicle seats and similar applications
JP2009165778A (ja) 車両用シートの連結装置
JP2004218656A (ja) 減速機及び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4802632B2 (ja) 継手装置
JP2007085521A (ja) 継手装置
JP2004237019A (ja) 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KR102663170B1 (ko) 시트 리클라이너
JP5034759B2 (ja) 回転留め装置
JP3080135B2 (ja) 内歯式リクライニングデバイス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