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hing Special   »   [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1490168B - 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片材及太阳能电池 - Google Patents

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片材及太阳能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90168B
CN101490168B CN2007800271904A CN200780027190A CN101490168B CN 101490168 B CN101490168 B CN 101490168B CN 2007800271904 A CN2007800271904 A CN 2007800271904A CN 200780027190 A CN200780027190 A CN 200780027190A CN 101490168 B CN101490168 B CN 10149016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zirconium dichloride
methylene radical
cyclopentadienyl moiety
solar cell
propyle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8002719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90168A (zh
Inventor
保谷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i Chemicals Inc
Original Assignee
Mitsui Chemical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i Chemicals Inc filed Critical Mitsui Chemical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4901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901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901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9016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3/00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23/02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not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treatment
    • C08L23/10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propene
    • C08L23/14Copolymers of propene
    • H01L31/048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5/00Manufacture of articles or shaped materials containing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5/18Manufacture of films or shee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3/00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23/02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not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treatment
    • C08L23/10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propen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207/00Properties characterising the ingredient of the composition
    • C08L2207/10Peculiar tacticity
    • C08L2207/12Syndiotactic polypropylen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 Addition Polymer Or Copolymer, Post-Treatments, Or Chemical Modific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即使材料未被交联机械强度·太阳能电池密封性及透明性等也优异的、用于制造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片材的材料。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特征在于,含有0~70重量%(A)熔点为100℃以上的丙烯类聚合物,以及30~100重量%(B)满足下述要件(b)的丙烯类共聚物;(b):MFR(230℃、荷重2.16kg)在0.01~100g/10分钟的范围,且满足下述要件(b-1)或(b-2)中的任一个以上;(b-1):rr分率为60%以上;(b-2):含有55~90摩尔%来自丙烯的构成单元、10~45摩尔%由碳原子数为2~20的α-烯烃(除丙烯以外)衍生的构成单元,特性粘度[η](dL/g)(在135℃十氢萘中测定)与所述MFR满足特定的关系式。

Description

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片材及太阳能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片材及太阳能电池,更详细而言,涉及作为用于在由玻璃、塑料等板状物或片状物形成的表面材料及背面材料之间密封太阳能电池的片材的形成材料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由该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形成的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片材、及具备该片材的太阳能电池。 
背景技术
目前,由于配合有有机过氧化物的乙烯·乙酸乙烯基酯共聚物(简写为EVA)柔软、透明性高、且配合适当的耐气候稳定剂、粘合促进剂等添加剂时具有优异的长期耐久性,所以通常用作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片材的形成材料。 
但是,由于EVA存在熔点低、在使用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环境温度下发生热变形等耐热性不足的问题,所以通过配合有机过氧化物,使EVA形成交联结构来呈现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片材的耐热性。 
制作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片材时使用能成型聚烯烃的公知的片材成型法,但如上所述配合有机过氧化物时,为了防止有机过氧化物的分解,而必须在低温下成型,具有阻碍高生产率的问题。 
另外,制造具有表面保护层(玻璃、塑料)/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片材/发电组件/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片材/表面保护层(玻璃、塑料)的构成的太阳能电池时,通常设置利用真空热层合进行的临时粘合工序、及使用高温烘箱利用有机过氧化物进行的交联工序的2个工序。由于上述利用有机过氧化物进行的交联工序需要数十分钟,所以人们强烈要求缩短交联工序的时间或取消交联工序。 
长期使用EVA制的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片材时,EVA的分解气体(乙酸气体)或EVA本身具有的乙酸乙烯酯基可能导致发电组件受到不良影响,从而使发电效率降低。 
于是,为了避免上述EVA制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片材的问题,提出了使用乙烯·α-烯烃共聚物代替EVA得到的太阳能电池密封片材(特开2000-91611号公报(专利文献1))。认为通过使用乙烯·α-烯烃共聚物,能降低对发电组件的不良影响,但由于乙烯·α-烯烃共聚物的耐热性和柔性的平衡差,不交联就无法呈现良好的耐热性,所以难以省略交联工序来制造太阳能电池密封片材。 
专利文献1:特开2000-91611号公报 
发明内容
于是,本发明人等致力于开发将耐热性优异的聚丙烯或以丙烯为主成分的共聚物用作基料的非交联的太阳能电池密封片材。但是,可知由上述材料形成的太阳能电池密封片材与由EVA形成的太阳能电池密封片材相比,在柔性及透明性方面也有提高的余地。 
特别是作为应显著改善的方面,可知在低温下进行生产太阳能电池时的热层合工序(重合太阳能电池元件(发电组件)、太阳能电池密封片材、及玻璃或背面板(back sheet)进行加热来相互粘合或熔接的工序)时,太阳能电池密封片材有时发生白浊,使其透明性受损。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解决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片材的上述问题,具体而言,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片材、及用于制造该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片材的材料,所述片材不产生对太阳能电池元件有不良影响的分解气体,即使不被交联,也具有良好的耐热性、柔性、透明性、机械强度及太阳能电池密封性,能在广泛的温度区域加热层合,并且发电组件的封入性也优异。 
本发明人等经过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通过使用特定的丙烯类材料,能解决上述问题,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特征在于,含有 下述物质: 
0~70重量份(A)满足下述要件(a)的丙烯类聚合物,及 
30~100重量份(B)满足下述要件(b)的丙烯类共聚物(其中(A)和(B)的总量为100重量份。); 
(a):在差示扫描量热测定中观测的熔点为100℃以上; 
(b):根据ASTM D-1238在230℃、荷重2.16kg下测定的MFR在0.01~100g/10分钟的范围,且满足下述要件(b-1)或(b-2)中的任一个以上: 
(b-1):用13C-NMR法测定的间同立构三单元组分率(rr分率)为60%以上; 
(b-2):含有55~90摩尔%由丙烯衍生的构成单元,10~45摩尔%由选自碳原子数2~20的α-烯烃(不包括丙烯)的至少1种烯烃衍生的构成单元(其中,由丙烯衍生的构成单元和由碳原子数2~20的α-烯烃(不包括丙烯)衍生的构成单元的总和为100摩尔%),在135℃十氢萘中测定的特性粘度[η](dL/g)和所述MFR(g/10分钟、230℃、荷重2.16kg)满足关系式: 
1.50×MFR(-0.20)≤[η]≤2.65×MFR(-0.20)。 
所述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热塑性树脂组合物中可以含有相对于所述丙烯类聚合物(A)和所述丙烯类共聚物(B)的总量100重量份为0.01~10重量份的偶联剂(X)。 
作为所述丙烯类聚合物(A),可以举出全同立构丙烯类聚合物(A-1)及间同立构丙烯类聚合物(A-2)。 
另外,本发明的第2太阳能电池密封用树脂组合物的特征在于,所述组合物是将0~70重量份(A)满足下述要件(a)的丙烯类聚合物、及30~100重量份(B)满足下述要件(b)的丙烯类共聚物((A)和(B)的总量为100重量份。)和偶联剂(X)在有机过氧化物的存在下进行热处理而得到的; 
(a):在差示扫描量热测定中观测的熔点为100℃以上; 
(b):基于ASTM D-1238,在230℃、荷重2.16kg下测定的MFR 在0.01~100g/10分钟的范围,且满足下述要件(b-1)或(b-2)中的任一个以上; 
(b-1):用13C-NMR法测定的间同立构三单元组分率(rr分率)为60%以上; 
(b-2):含有55~90摩尔%由丙烯衍生的构成单元,10~45摩尔%由选自碳原子数2~20的α-烯烃(不包括丙烯)的至少1种烯烃衍生的构成单元(其中,由丙烯衍生的构成单元和由碳原子数2~20的α-烯烃(不包括丙烯)衍生的构成单元的总量为100摩尔%),在135℃十氢萘中测定的特性粘度[η](dL/g)和所述MFR(g/10分钟、230℃、荷重2.16kg)满足关系式: 
1.50×MFR(-0.20)≤[η]≤2.65×MFR(-0.20)。 
进而,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片材的特征在于,所述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片材是由上述任一种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形成的。 
所述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可以不被交联。 
本发明的用途是上述任一种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在制造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片材方面的用途。 
构成所述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片材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可以不被交联。 
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的特征在于具备所述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片材。 
使用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热塑性树脂组合物时,能制造下述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片材,所述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片材不产生对太阳能电池元件产生不良影响的分解气体,并且即使不使该组合物交联也具有良好的耐热性·柔性、太阳能电池密封性(能在广泛温度范围加热层合)·机械强度·透明性。 
因此,使用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热塑性树脂组合物时,特别是该组合物无需交联,所以能大幅缩短成型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片材或制造太阳能电池所需的时间,同时使用后的太阳能电池也易循环利 用。 
另外,即使在低温下进行生产太阳能电池时的热层合工序也能改善太阳能电池密封片材的白浊,进而由于该太阳能电池密封片材具有良好的应力吸收性能,所以能防止发电组件(太阳能电池元件)破裂。 
附图说明
[图1]适用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片材的方案之一例。 
[图2]用于实施例的耐热性试验及玻璃接合试验的样品的模式图(为了方便,分离各层之间进行描绘。)。 
[图3]用于实施例的透明性试验及外观评价的样品的模式图(为了方便,分离各层之间进行描绘。)。 
[图4]对相当于用于本发明的(A)成分或(B)成分的聚合物和全同立构丙烯类聚合物,描绘MFR和[η]的关系而得到的图。需要说明的是,用粗线包围的部分表示用作为本发明中所用的(B)成分的优选性质之一的要件(b-2)规定的区域,虚线表示(b-2)的优选范围。 
符号说明 
1...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片材 
2...表面保护层1(PET等) 
3...表面保护层2(玻璃等) 
4...太阳能电池元件 
5...模拟组件(铝) 
6...密封片材样品 
7...PET(50μm) 
8...玻璃(3mmt) 
9...500μm片材(密封片材样品) 
10...PET(50μm、透明)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 
[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热塑性树脂组合物]
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特征在于含有0~70重量%特定的丙烯类聚合物(A)、及30~100重量%特定的丙烯类共聚物(B)。 
另外,本发明的第2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特征在于,所述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热塑性树脂组合物是将0~70重量%特定的丙烯类聚合物(A)及30~100重量%特定的丙烯类共聚物(B)和偶联剂(X)在有机过氧化物的存在下进行热处理而得到的。 
<(A)丙烯类聚合物>
作为本发明中所用的丙烯类聚合物(A),可以举出丙烯均聚物、及丙烯和至少1种除丙烯以外的碳原子数为2~20的α-烯烃的共聚物。此处,作为除丙烯以外的碳原子数为2~20的α-烯烃,可以举出乙烯、1-丁烯、1-戊烯、1-己烯、4-甲基-1-戊烯、1-辛烯、1-癸烯、1-十二碳烯、1-十四碳烯、1-十六碳烯、1-十八碳烯、1-二十碳烯等,优选乙烯及碳原子数为4~10的α-烯烃(1-丁烯、1-戊烯、1-己烯、4-甲基-1-戊烯、1-辛烯等)。 
上述α-烯烃可以与丙烯形成无规共聚物,也可以形成嵌段共聚物。 
可以以35摩尔%以下、优选以30摩尔%以下的比例在丙烯类聚合物(A)中含有由上述α-烯烃衍生的构成单元。 
丙烯类聚合物(A)在差示扫描量热测定中观测的熔点为100℃以上、优选为100~160℃、较优选为110~150℃。 
差示扫描量热测定例如如下所述地进行。将5mg左右试样放入专用铝盘中,使用珀金埃尔默(Perkinelmer)公司制DSCPyrisl或DSC7,以320℃/min从30℃升温至200℃,在200℃下保持5分钟后,以10℃/min从200℃降温至30℃,在30℃下进一步保持5分钟,然后,以10℃/min进行升温,根据此时的吸热曲线求出熔点。需要说明的是, DSC测定时,检测出多个峰的情况下,将最高温侧检测出的峰定义为熔点(Tm)。 
丙烯类聚合物(A)的基于ASTM D 1238在230℃、荷重2.16kg的条件下测定的熔体流动速率(MFR)在0.01~1000g/10分钟,优选在0.05~100g/10分钟的范围较为理想。 
丙烯类聚合物(A)的结构可以为全同立构结构、间同立构结构的任一种,可以如下所述考虑与丙烯类共聚物(B)的相溶性进行选择。 
全同立构丙烯类聚合物(A-1);
下面,详细记载作为丙烯类聚合物(A)的方案之一的全同立构丙烯类聚合物(A-1)。 
作为丙烯类聚合物(A)的方案之一的全同立构丙烯类聚合物(A-1), 
可以举出丙烯均聚物、嵌段共聚物(通常具有3~30wt%的正癸烷溶出橡胶成分的嵌段共聚物)、以及无规共聚物(相对于丙烯和碳原子数为2~20的α-烯烃的总量100摩尔%,含有例如为超过0摩尔%、9摩尔%以下,优选为1摩尔%以上、7摩尔%以下的除丙烯以外的碳原子数为2~20的α-烯烃的无规共聚物), 
可以根据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片材所要求的物性进行选择使用上述全同立构丙烯类聚合物(A-1),另外,也能并用熔点或刚性不同的2种以上。 
全同立构丙烯类聚合物(A-1)的利用NMR法测定的全同立构五单元组分率(mmmm分率)没有特别限定,但通常为90%以上,优选为95%以上。全同立构五单元组分率(mmmm分率)用特开2003-147135号公报中记载的方法进行测定、计算。 
上述全同立构丙烯类聚合物(A-1)可以通过用例如由含有镁、钛、卤素及电子给予体作为必须成分的固体催化剂成分、有机铝化合物及电子给予体构成的齐格勒催化剂体系、或使用金属茂化合物作为催化剂的一个成分的金属茂催化剂体系聚合丙烯或共聚丙烯和其他α -烯烃来制备。 
间同立构丙烯类聚合物(A-2);
下面,详细记载作为丙烯类聚合物(A)的方案之一的间同立构丙烯类聚合物(A-2)(以下也简单地称为“聚合物(A-2)”。)。 
间同立构丙烯类聚合物(A-2)含有90mol%~100mol%由丙烯衍生的构成单元、和0mol%~10mol%由选自乙烯及碳原子数4~20的α-烯烃中的一种以上衍生的构成单元(其中,两者的总量为100mol%。)。 
此处,作为碳原子数4~20的α-烯烃,可以举出乙烯、1-丁烯、3-甲基-1-丁烯、1-戊烯、1-己烯、4-甲基-1-戊烯、1-辛烯、1-癸烯、1-十二碳烯、1-十四碳烯、1-十六碳烯、1-十八碳烯、1-二十碳烯等。 
需要说明的是,间同立构丙烯类聚合物(A-2)通常为含有90mol%~100mol%由丙烯衍生的构成单元和0mol%~10mol%由乙烯和碳原子数4~20的α-烯烃衍生的构成单元的丙烯聚合物(其中,总量为100mol%),优选为含有91mol%~100mol%由丙烯衍生的构成单元和0mol%~9mol%由乙烯和碳原子数4~20的α-烯烃衍生的构成单元的丙烯聚合物(其中,总量为100mol%)。 
间同立构丙烯类聚合物(A-2)优选满足下述要件[1]及[2]。 
:用13C-NMR测定的间同立构五单元组分率(rrrr分率)为85%以上。 
:由差示扫描量热测定(以下记为“DSC”。)求得的熔点(Tm)为100℃以上。 
以下,具体说明要件[1]及[2]。 
要件[1]
间同立构丙烯类聚合物(A-2)的由13C-NMR法测定的间同立构五单元组分率(rrrr分率、五单元组间同立构规整度(pentadsyndiotacticity)为85%以上,优选为90%以上,较优选为93%以上,更优选为94%以上,rrrr分率在该范围的聚合物(A-2)具有优异的 成型性、耐热性、透明性及刚性,作为结晶性的聚丙烯的特性良好而优选。使用下述催化剂体系,设定下述聚合条件,由此可以制造rrrr分率在该范围的聚合物(A-2)。需要说明的是,rrrr分率的上限没有特别限定,但为100%以下,通常例如为99%以下。 
该间同立构五单元组分率(rrrr分率)如以下所述测定。 
13C-NMR光谱中的Prrrr(来自丙烯单元5单元连续间同立构键合的部位中的第3单元的甲基的吸收强度)及Pw(来自丙烯单元的全部甲基的吸收强度)根据下述式(1)求得rrrr分率。 
rrrr分率=Prrrr/Pw...(1) 
NMR测定例如如下所述进行。即,使0.35g试样加热溶解在2.0ml六氯丁二烯中。将该溶液用玻璃过滤器(G2)过滤后,加入0.5ml氘代苯,装入内径10mm的NMR管。然后使用日本电子制GX-500型NMR测定装置,在120℃下进行13C-NMR测定。累积次数为10,000次以上。 
要件[2]
间同立构丙烯类聚合物(A-2)的由差示扫描量热测定(DSC)得到的熔点(Tm)越高越理想,具体以156℃以上、155℃以上、150℃以上、147℃以上、145℃以上、115℃以上、100℃以上的顺序优选。需要说明的是,熔点(Tm)的上限没有特别限定,但通常例如为170℃。 
进而,与该熔点(Tm)同时测定的间同立构丙烯类聚合物(A-2)的熔化热(ΔH)越大越理想,具体而言以55mJ/mg以上、52mJ/mg以上、40mJ/mg以上、20mJ/mg以上、10mJ/mg以上的顺序优选。需要说明的是,熔化热(ΔH)的上限没有特别限定,但通常例如为120mJ/mg。 
差示扫描量热测定例如如下所述进行。将5mg左右试样加入专用铝盘,使用珀金埃尔默公司制DSCPyrisl或DSC7,以320℃/min从30℃升温至200℃,在200℃下保持5分钟后,以10℃/min从200℃降温至30℃,在30℃下进一步保持5分钟,然后以10℃/min升温,由此时的吸热曲线求出熔点。需要说明的是,DSC测定时,检测出多个峰的 情况下,将最高温侧检测出的峰定义为熔点(Tm)。熔点(Tm)在该范围的聚合物(A-2)具有优异的成型性、耐热性及机械特性,作为结晶性的聚丙烯的特性良好而优选。使用下述催化剂体系,设定下述聚合条件,由此可以制造熔点(Tm)在该范围的聚合物(A-2)。 
优选本发明的间同立构丙烯类聚合物(A-2)除满足上述要件[1]及[2]之外,还满足下述要件[3]。 
:正癸烷可溶部分量为1重量%以下。 
以下,具体说明要件[3]。 
要件[3]
间同立构丙烯类聚合物(A-2)的正癸烷可溶部分量为1wt%以下,优选为0.8wt%以下,更优选为0.6wt%以下。该正癸烷可溶部分量是与间同立构丙烯聚合物或由该聚合物得到的成型体的结块特性密切相关的指标,通常正癸烷可溶部分量少表示低结晶性成分量少。即,也满足要件[3]的间同立构丙烯类聚合物(A-2)具备极良好的耐结块特性。 
本发明的间同立构丙烯类聚合物(A-2)优选也满足下述要件[a]~[d]。 
[a]拉伸弹性模量在150~2000MPa的范围。 
[b]拉伸断裂强度为15MPa以上。 
[c]厚度为1mm的加压片材(press sheet)的内部雾度值为50%以下。 
[d]针进入温度为100℃以上。 
以下,详细说明要件[a]~[d]。 
要件[a]
间同立构丙烯类聚合物(A-2)的拉伸弹性模量在150MPa~2000MPa、优选在300MPa~1800MPa、较优选在500MPa~1500MPa的范围。 
具体而言,该拉伸弹性模量是根据以下的顺序测定的值。首先,基于JIS K6301,从厚度为1mm的加压片材上冲裁JIS3号哑铃,用作评 价试样。测定时,例如使用英斯特朗(Instron)公司制拉伸试验机Inston1123,以卡盘间距:30mm、拉伸速度30mm/min在23℃下测定拉伸弹性模量,采用3次的测定平均值。 
拉伸弹性模量在该范围的间同立构丙烯类聚合物(A-2)具有优异的机械特性和强度,作为结晶性的聚丙烯的特性良好而优选。使用下述催化剂体系,设定下述聚合条件,由此可以制造拉伸弹性模量在该范围的聚合物(A-2)。 
要件(b)
本发明的间同立构丙烯类聚合物(A-2)的拉伸断裂强度在15MPa以上、优选在18MPa以上、较优选在20MPa以上、更优选在30MPa以上的范围。 
具体而言,该拉伸断裂强度是根据以下的顺序测定的值。首先,基于JIS K6301从厚度为1mm的加压片材上冲裁JIS3号哑铃,用作评价试样。测定时,例如使用英斯特朗公司制拉伸试验机Inston1123,以卡盘间距:30mm、拉伸速度30mm/min在23℃下测定拉伸断裂强度,采用3次的测定平均值。 
拉伸断裂强度在该范围的间同立构丙烯类聚合物(A-2)作为结晶性的聚丙烯的特性良好而优选。使用下述催化剂体系,设定下述聚合条件,由此可以制造拉伸断裂强度在该范围的聚合物(A-2)。 
要件[c]
间同立构丙烯类聚合物(A-2)的内部雾度为50%以下,优选为45%以下。 
该内部雾度的值是使用厚度为1mm的加压片材试验片,用日本电色工业(株)制的电子浊度计“NDH-20D”测定内部雾度时,2次的测定平均值。 
内部雾度在该范围的间同立构丙烯类聚合物(A-2)具有优异的透明性,作为结晶性的聚丙烯的特性良好而优选。使用下述催化剂体系,设定下述聚合条件,由此可以制造内部雾度在该范围的聚合物(A-2)。 
要件[d]
间同立构丙烯类聚合物(A-2)的针进入温度在100℃以上、较优选在115℃以上的范围。针进入温度(有时称为用TMA测定求得的软化点)可以如下所述地测定。 
使用精工公司制SS-120或TA Instrument公司制Q-400,使用厚度为1mm的加压片材试验片,以升温速度5℃/min对1.8mm 
Figure G2007800271904D00121
的平面压头施加2kgf/cm2的压力,由TMA曲线求出针进入温度(℃)。 
针进入温度在该范围的间同立构丙烯类聚合物(A-2)具有优异的耐热性,作为结晶性的聚丙烯的特性良好而优选。使用下述催化剂体系,设定下述聚合条件,由此可以制造针进入温度在该范围的聚合物(A-2)。 
作为制造间同立构丙烯类聚合物(A-2)时的催化剂,优选利用聚合用催化剂(cat-1)或该催化剂(cat-1)被载带在粒子状载体上得到的聚合用催化剂(cat-2),所述聚合用催化剂(cat-1)由下述物质构成: 
(K)下述通式[1]表示的交联金属茂化合物(本说明书中也称为“成分(K)”。);和 
(L)选自下述化合物中的至少1种以上化合物(本说明书中也称为“成分(L)”): 
(L-1)有机铝氧化合物(本说明书中也称为“成分(L-1)”。)、 
(L-2)与所述交联金属茂化合物(K)反应形成离子对的化合物(本说明书中也称为“成分(L-2)”。)、及 
(L-3)有机铝化合物(本说明书中也称为“成分(L-3)”。),但生成的聚合物只要满足丙烯聚合物(A)成分的要件即可,对该催化剂没有任何限定。 
Figure G2007800271904D00131
所述通式[1]中,R1、R2、R3及R4选自氢原子、烃基及含硅基团,R2和R3可以相互键合形成环,R5、R6、R8、R9、R11及R12选自氢、烃基及含硅基团,R7及R10的2个基团不是氢原子,而是选自烃基及含硅基团,可以分别相同或不同,选自R5和R6、R7和R8、R8和R9、R9和R10、及R11和R12中的一个以上邻接基团组合中,该邻接基团可以相互键合形成环。 
R17及R18是氢原子、碳原子数1~20的烃基或含硅原子的基团,可以相互相同,也可以不同,取代基可以相互键合形成环。 
M为Ti、Zr或Hf,Y为碳,Q是从卤素、烃基、阴离子配位基及能以孤电子对进行配位的中性配位基中以相同或不同的组合选出的,j为1~4的整数。 
以下给出满足该定义的成分(K)的具体例: 
亚环丙基(环戊二烯基)(3,6-二叔芴基)二氯化锆、亚环丁基(环戊二烯基)(3,6-二叔芴基)二氯化锆、亚环戊基(环戊二烯基)(3,6-二叔芴基)二氯化锆、亚环己基(环戊二烯基)(3,6-二叔戊基)二氯化锆、亚环庚基(环戊二烯基)(3,6-二叔芴基)二氯化锆、二苄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苄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八氢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二正丁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正丁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2,4,6-三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正丁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 锆、二正丁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3,5-二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正丁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3,6,7-四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正丁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4-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正丁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萘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正丁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4-叔丁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 
二并丁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异丁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2,4,6-三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异丁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异丁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3,5-二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异丁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3,6,7-四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异丁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4-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异丁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萘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异丁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4-叔丁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苄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除此之外也称为1,3-二苯基亚异丙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以下省略其他名称]、二苄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2,4,6-三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苄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苄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3,5-二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苄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3,6,7-四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苄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4-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苄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萘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苄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4 -叔丁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 
二苯乙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苯乙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二苯甲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二苯甲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1-苯基-乙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1-苯基-乙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环己基甲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环己基甲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环戊基甲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环戊基甲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萘基甲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萘基甲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联苯基甲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联苯基甲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 
(苄基)(正丁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苄基)(正丁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苄基)(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苄基)(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亚环丙基(环戊二烯基)(2,7 -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亚环丙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亚环丁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亚环丁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亚环戊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亚环戊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亚环己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亚环己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亚环庚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亚环庚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 
二苄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甲基-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正丁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甲基-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苄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枯基-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正丁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枯基-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苄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三甲基甲硅烷基)-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正丁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三甲基甲硅烷基)-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苄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苯基-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正丁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苯基-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苄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苄基-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正丁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苄基-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苄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甲基-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正丁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甲基-丁基芴基)二氯化锆、 
二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 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甲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甲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间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间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溴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溴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间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间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叔丁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叔丁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正丁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正丁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 
二(对联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联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1-萘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1-萘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2-萘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 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2-萘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萘基甲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萘基甲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异丙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异丙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联苯基甲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联苯基甲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硅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硅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等。 
上述列举的化合物中,由于式[1]中的R6、R11为苯基、甲苯基、叔丁基苯基、二甲基苯基、三甲基苯基、联苯基等芳基或取代芳基的化合物能提供显示高熔点的间同立构丙烯聚合物,所以优选使用。 
进而,同样也能举出上述列举的化合物的“锆”换为“铪”或“钛”得到的化合物、或“二氯化”换为“二氟化”、“二溴化”、“二碘化”或“二氯化”换为“二甲基”或“甲基乙基”得到的交联金属茂化合物。 
上述交联金属茂化合物(K)能通过公知的方法制造,制造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作为公知的制造方法,例如可以举出本申请人的WO2001/27124号及WO2004/087775号中记载的制造方法。另外,上述金属茂化合物可以单独使用或组合2种以上使用。 
上述聚合催化剂成分(L)是从(L-1)有机铝氧化合物、(L-2)与上述交联金属茂化合物(K)反应形成离子对的化合物、及(L-3)有机铝化合物中选出的至少1种化合物。制造聚合物(A-2)时的催化剂进一步根据需要由(C)粒子状载体构成。以下,具体说明各成分。 
(L-1)有机铝氧化合物:
作为(L-1)有机铝氧化合物,可以直接使用目前公知的铝氧烷。具体而言,可以举出下述通式[2]及/或通式[3]代表的化合物,特别是利用R是甲基、n为3以上、优选为10以上的甲基铝氧烷。上述铝氧烷类中可以混入少许有机铝化合物。 
Figure G2007800271904D00191
(上述式[2]中,R分别独立地表示碳原子数1~10的烃基,n表示2以上的整数。) 
(上述式[3]中,R表示碳原子数1~10的烃基,n表示2以上的整数。)。 
另外,作为有机铝氧化合物(L-1),也可以举出下述[4]之类改性甲基铝氧烷等。 
(上述通式[4]中,R表示碳原子数1~10的烃基,m、n分别独立地表示2以上的整数。) 
该改性甲基铝氧烷是使用三甲基铝和除三甲基铝以外的烷基铝调制得到的。上述化合物[4]通常被称为MMAO。该MMAO例如可以用US4960878等举出的方法进行调制,也可以直接使用市售品。 
(L-2)与交联金属茂化合物(K)反应形成离子对的化合物;
作为与交联金属茂化合物(K)反应形成离子对的化合物(L-2)(以下有时简称为“离子性化合物”。),可以举出特开平1-501950号公报或US5321106号等记载的路易斯酸、离子性化合物、硼烷化合 物及卡硼烷化合物等。进而,也可以举出杂多化合物(heteropolycompound)及同多化合物(isopoly compound)。 
(L-3)有机铝化合物;
作为形成烯烃聚合催化剂的(L-3)有机铝化合物,例如可以举出下述通式[5]表示的有机铝化合物等。 
Ra mAl(ORb)nHpXq...[5] 
(式中,Ra及Rb可以相互相同,也可以不同,表示碳原子数为1~15、优选为1~4的烃基,X表示卤原子,m为0<m≤3、n为0≤n<3、p为0≤p<3、q为0≤q<3的数,且m+n+p+q=3。)。 
作为该化合物的具体例,可以举出三甲基铝、三乙基铝、三正丁基铝、三己基铝、三辛基铝等三正烷基铝; 
三异丙基铝、三异丁基铝、三仲丁基铝、三叔丁基铝、三2-甲基丁基铝、三3-甲基己基铝、三2-乙基己基铝等三支链烷基铝; 
三环己基铝、三环辛基铝等三环烷基铝; 
三苯基铝、三甲苯基铝等三芳基铝; 
卤化二异丙基铝、卤化二异丁基铝等卤化二烷基铝; 
通式(i-C4H9)xAly(C5H10)z(式中、x、y、z为正数,z≤2x。)等表示的异戊二烯基铝等链烯基铝; 
异丁基甲醇铝、异丁基乙醇铝等烷基烷醇铝; 
二甲基甲醇铝、二乙基乙醇铝、二丁基丁醇铝等二烷基烷醇铝;乙基倍半乙醇铝、丁基倍半丁醇铝等烷基倍半烷醇铝; 
具有通式Ra 2.5Al(ORb)0.5等表示的平均组成的部分烷醇化的烷基铝; 
二乙基苯酚铝、二乙基(2,6-二-叔丁基-4-甲基苯氧基)铝等烷基芳醇铝; 
氯化二甲基铝、氯化二乙基铝、氯化二丁基铝、溴化二乙基铝、氯化二异丁基铝等卤化二烷基铝; 
倍半氯化乙基铝、倍半氯化丁基铝、倍半溴化乙基铝等倍半卤化烷基铝; 
二氯化乙基铝等二卤化烷基铝等被部分卤化的烷基铝; 
氢化二乙基铝、氢化二丁基铝等氢化二烷基铝; 
二氢化乙基铝、二氢化丙基铝等二氢化烷基铝等被部分氢化的烷基铝; 
氯化乙基乙氧基铝、氯化丁基丁氧基铝、溴化乙基乙氧基铝等部分被烷氧基化及被卤化的烷基铝等。 
从购买容易性的观点考虑,作为(L-3)有机铝化合物,优选使用三甲基铝、三异丁基铝。 
另外,制造聚合物(A-2)时的催化剂可以根据需要与(K)所述通式[1]表示的交联金属茂化合物、以及(L)选自(L-1)有机铝氧化合物、(L-2)与所述交联金属茂化合物(K)反应形成离子对的化合物、及(L-3)有机铝化合物中的至少1种化合物一起使用载体(C)。 
(C)载体;
所述载体(C)(本说明书中也称为“成分(C)”。)为无机或有机化合物,为颗粒状或微粒状固体。作为其中的无机化合物,优选多孔氧化物、无机氯化物、粘土、粘土矿物或离子交换性层状化合物。 
作为多孔氧化物,具体地可以使用SiO2、Al2O3、MgO、ZrO、TiO2、B2O3、CaO、ZnO、BaO、ThO2等、或含有上述物质的复合物或混合物、例如天然或合成沸石、SiO2-MgO、SiO2-Al2O3、SiO2-TiO2、SiO2-V2O5、SiO2-Cr2O3、SiO2-TiO2-MgO等。上述多孔氧化物中,优选以SiO2及/或Al2O3为主成分的多孔氧化物。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无机氧化物可以含有少量Na2CO3、K2CO3、CaCO3、MgCO3、Na2SO4、Al2(SO4)3、BaSO4、KNO3、Mg(NO32、Al(NO3)3、Na2O、K2O、Li2O等碳酸盐、硫酸盐、硝酸盐、氧化物成分。 
作为无机卤化物,可以使用MgCl2、MgBr2、MnCl2、MnBr2等。无机卤化物可以直接使用,也可以用球磨机、振动式磨机粉碎后进行使用。另外,也可以使用使无机卤化物溶解于醇等溶剂后、用析出剂 使其析出为微粒状而得到的物质。 
所述粘土通常以粘土矿物作为主成分构成。另外,所述离子交换性层状化合物是具有由离子键等构成的面相互在较弱的键合力的作用下平行层合得到的结晶结构的化合物,能交换所含的离子的化合物。大部分粘土矿物是离子交换性层状化合物。另外,作为上述粘土、粘土矿物、离子交换性层状化合物,不限于天然产的物质,也可以使用人工合成物。作为粘土、粘土矿物或离子交换性层状化合物,可以举出粘土、粘土矿物、以及具有六方密堆结构型、无定形型、CdCl2型、CdI2型等层状结晶结构的离子结晶性化合物等。 
所述离子交换性层状化合物可以是利用离子交换性将层间的交换性离子与其他体积较大的离子交换,由此扩大层间的状态的层状化合物。优选粘土或粘土矿物,特别优选蒙脱石、蛭石、针钠钙石、带云母及合成云母。 
另外,作为有机化合物,可以举出粒径为3~300μm、粒径在10~300μm的范围的颗粒状或微粒状固体。具体而言,可以举出以乙烯、丙烯、1-丁烯、4-甲基-1-戊烯等碳原子数为2~14的α-烯烃为主成分生成的(共)聚合物或以乙烯基环己烷、苯乙烯为主成分生成的(共)聚合物、及它们的改性体。 
另外,作为所述聚合用催化剂的催化剂成分,可以根据需要含有醇类、酚性化合物、羧酸、磷化合物及磺酸盐等有机化合物成分(D)(本说明书中也称为“成分(D)”。)。 
聚合时,各成分的使用方法、添加顺序可以任意选择,但举出以下的方法。 
(1)将成分(K)单独添加在聚合器中的方法。 
(2)将成分(K)及成分(L)以任意顺序添加在聚合器中的方法。 
(3)将成分(K)载带在载体(C)上得到的催化剂成分、及成分(L)以任意顺序添加在聚合器中的方法。 
(4)将成分(L)载带在载体(C)上得到的催化剂成分、及成 分(K)以任意顺序添加在聚合器中的方法。 
(5)将成分(K)和成分(L)载带在载体(C)上得到的催化剂成分添加在聚合器中的方法。 
上述方法(2)~(5)中,可以预先使至少2种以上各催化剂成分接触。 
载带成分(L)的上述(4)、(5)的各方法中,可根据需要以任意顺序添加未载带的成分(L)。此时,成分(L)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另外,在上述成分(C)中载带成分(K)得到的固体催化剂成分、成分(C)中载带成分(K)及成分(L)得到的固体催化剂成分可以预先聚合烯烃,也可以在被预聚合的固体催化剂成分上进一步载带催化剂成分。 
本发明中,聚合可以采用溶液聚合、悬浮聚合等液相聚合法或气相聚合法中的任一种进行实施。作为用于液相聚合法的惰性烃介质,具体地可以举出丙烷、丁烷、戊烷、己烷、庚烷、辛烷、癸烷、十二烷、煤油等脂肪族烃;环戊烷、环己烷、甲基环戊烷等脂环族烃;苯、甲苯、二甲苯等芳香族烃;氯乙烯、氯苯、二氯甲烷等卤代烃或上述烃的混合物等,也可以使用烯烃本身作为溶剂。 
使用上述烯烃聚合用催化剂进行烯烃的聚合时,以每反应容积1升通常为109~101摩尔、优选为10-8~10-2摩尔的量使用成分(K)。 
以成分(L-1)和成分(K)中的总过渡金属原子(M)的摩尔比〔(L-1)/M〕通常为0.01~5000、优选为0.05~2000的量使用成分(L-1)。以成分(L-2)和成分(K)中的过渡金属原子(M)的摩尔比〔(L-2)/M〕通常为1~10、优选为1~5的量使用成分(L-2)。以成分(L-3)中的铝原子和成分(K)中的总过渡金属(M)的摩尔比〔(L-3)/M〕通常为10~5000、优选为20~2000的量使用成分(L-3)。 
当成分(L)为成分(L-1)时,以摩尔比〔(D)/(L-1)〕通常为0.01~10、优选为0.1~5的量使用成分(D);当成分(L)为 成分(L-2)时,以摩尔比〔(D)/(L-2)〕通常为0.01~10、优选为0.1~5的量使用成分(D);当成分(L)为成分(L-3)时,以摩尔比〔(D)/(L-3)〕通常为0.01~2、优选为0.005~1的量使用成分(D)。 
另外,使用上述烯烃聚合催化剂的烯烃的聚合温度通常在-50~+200℃、优选在0~170℃的范围。聚合压力通常为常压~10MPa表压、优选为常压~5MPa表压的条件下,聚合反应可以采用间歇式、半连续式、连续式的任一种方法进行。进而,也可以将聚合分成反应条件不同的2步以上来进行。所得的烯烃聚合物的分子量可以通过使聚合体系中存在氢、或改变聚合温度来调节。进而,也可以通过使用的成分(L)的量来调节。添加氢时,其量即每1kg烯烃为0.001~100NL左右是适当的。 
<(B)丙烯类共聚物>
本发明中所用的丙烯类共聚物(B)满足下述要件(b)。 
(b):基于ASTM D-1238在230℃、荷重2.16kg下测定的MFR在0.01~100g/10分钟的范围,且满足下述要件(b-1)或(b-2)的任一个以上; 
(b-1):用13C-NMR法测定的间同立构三单元组分率(rr分率)为60%以上; 
(b-2):含有55~90摩尔%由丙烯衍生的构成单元(其中由丙烯衍生的构成单元和由碳原子数2~20的α-烯烃(不包括丙烯)衍生的构成单元的总量为100摩尔%),10~45摩尔%由选自碳原子数2~20的α-烯烃(不包括丙烯)的至少1种烯烃衍生的构成单元,在135℃十氢萘中测定得到的特性粘度[η](dL/g)和所述MFR(g/10分钟、230℃、荷重2.16kg)满足关系式: 
1.50×MFR(-0.20)≤[η]≤2.65×MFR(-0.20)。 
以下详细说明要件(b)等。 
要件(b);
丙烯类共聚物(B)的熔体流动速率(MFR;ASTM D-1238、230 ℃、荷重2.16kg下)为0.01~50g/10min,优选为0.01~30dl/g。 
另外,丙烯类共聚物(B)满足要件(b-1)或(b-2)中的任一个以上。 
要件(b-1):
首先,说明要件(b-1)。 
丙烯类共聚物(B)的用13C-NMR法测定的间同立构三单元组分率(rr分率、三单元间同立构规整度)为60%以上,优选为70%以上,较优选为75%以上。rr分率在该范围内时,由于能呈现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片材的应力吸收性能,故而优选。 
rr分率由13C-NMR光谱中的Prr(来自丙烯单元3单元连续间同立构键合的部位的第2单元的甲基的吸收强度)及Pw(来自丙烯单元的总甲基的吸收强度)通过下述式(2)求得。 
rr分率=Prr/Pw...(2) 
此处,来自mr的吸收(来自丙烯单元在3单元以内、至少间同立构键合和全同立构键合的两者的吸收,用于确定Pmr(吸收强度))、来自rr的吸收(来自丙烯单元3单元连续间同立构键合的部位的第2单元的甲基的吸收,用于确定Prr(吸收强度))、或来自mm的吸收(来自丙烯单元3单元连续全同立构键合的部位的第2单元的甲基的吸收,用于确定Pmm(吸收强度))和来自共聚单体的吸收重合时,不减去共聚单体成分的吸收直接计算。 
具体而言,在特开2002-097325号公报的[0018]~[0031]记载的“间同立构参数(SP值)”的求解方法的记载中,进行[0018]~[0023],由第1区域、第2区域、第3区域的信号的累积强度通过上述式(2)计算而求得rr分率。 
另外,本发明中,特别是rr1值,具体而言是根据特开2002-097325号公报的[0018]~[0031]记载的“间同立构参数(SP值)”的求解方法求得的值为60%以上、优选为65%以上、较优选为70%以上较为理想。rr1值,换言之是下述值,即,在所述rr值的计算中,来自mr的吸收(来自丙烯单元为3单元以内、至少间同立构键合和全同立构键合 的两者的吸收,用于确定Pmr(吸收强度))、来自rr的吸收(来自丙烯单元3单元连续间同立构键合的部位的第2单元的甲基的吸收,用于确定Prr(吸收强度))、或来自mm的吸收(来自丙烯单元3单元连续全同立构键合的部位的第2单元的甲基的吸收,用于确定Pmm(吸收强度)的强度)、和来自共聚单体的吸收重合时,减去共聚单体成分的吸收而得到的值。 
rr值及rr1值的测定中,NMR测定例如如下进行。即,使0.35g试样加热溶解在2.0ml六氯丁二烯中。将该溶液用玻璃过滤器(G2)过滤后,加入0.5ml氘代苯,装入内径10mm的NMR管中。然后,使用日本电子制GX-400型NMR测定装置,在120℃下进行13C-NMR测定。累积次数为8,000次以上。 
要件(b-2):
下面,说明要件(b-2)。 
丙烯类共聚物(B)含有55~90摩尔%由丙烯衍生的构成单元,10~45摩尔%由碳原子数2~20的α-烯烃(不包括丙烯)衍生的构成单元。此处,由丙烯衍生的构成单元、由碳原子数2~20的α-烯烃(不包括丙烯)衍生的构成单元的总量为100摩尔%。 
另外,作为碳原子数2~20的α-烯烃(不包括丙烯),可以举出乙烯、3-甲基-1-丁烯、1-丁烯、1-戊烯、1-己烯、4-甲基-1-戊烯、1-辛烯、1-癸烯、1-十二碳烯、1-十四碳烯、1-十六碳烯、1-十八碳烯、1-二十碳烯等。特别优选乙烯、1-丁烯、1-己烯、4-甲基-1-戊烯、1-辛烯。 
丙烯类共聚物(B)中,在135℃十氢萘中测定的特性粘度[η](dL/g)和基于ASTM D-1238在230℃、荷重2.16kg下测定的MFR(g/10分钟)满足下述关系式。 
1.50×MFR(-0.20)≤[η]≤2.65×MFR(-0.20)
较优选 
1.80×MFR(-0.20)≤[η]≤2.50×MFR(-0.20)
其他要件;
丙烯类共聚物(B)优选在差示扫描量热测定(DSC)中观测的熔点为低于100℃或未观测到熔点。此处,所谓未观测到熔点是指在-150~200℃的范围,未观测到结晶熔化热为1J/g以上的结晶熔化峰。熔点测定条件详细记载在下述实施例项中。 
丙烯类共聚物(B)在135℃十氢萘中测定得到的特性粘度[η]为0.1~10dL/g、优选为0.5~10dL/g较为理想。 
该丙烯类共聚物(B)的用X射线衍射测定得到的结晶度优选为20%以下、较优选为0~15%。 
该丙烯类共聚物(B)具有单一的玻璃化温度,由差示扫描量热测定(DSC)得到的玻璃化温度(Tg)通常在-50℃~10℃、优选在-40℃~0℃、较优选在-35℃~0℃的范围。丙烯类共聚物(B)的玻璃化温度(Tg)在所述范围内时,耐寒性、低温特性优异,同时呈现应力吸收性能,所以优选。 
差示扫描量热测定例如如下所示进行。将10.00mg左右试样装入专用铝盘,使用精工设备公司制DSCRDC220,以200℃/min从30℃升温至200℃,在200℃下保持5分钟后,以10℃/min从200℃降温至-100℃,在-100℃下进一步保持5分钟,然后以10℃/min升温,由此时的吸热曲线求出所述玻璃化温度(Tg)。 
另外,丙烯类共聚物(B)的由GPC测定的分子量分布(Mw/Mn、换算为聚苯乙烯、Mw:重均分子量、Mn:数均分子量)优选为3.5以下、较优选为3.0以下、更优选为2.5以下。 
上述丙烯类共聚物(B)的一部分可以被极性单体接枝改性。作为该极性单体,可以举出含有羟基的乙烯性不饱和化合物、含有氨基的乙烯性不饱和化合物、含有乙氧基的乙烯性不饱和化合物、芳香族乙烯类化合物、不饱和羧酸或其衍生物、乙烯基酯化合物、氯乙烯等。 
改性后的丙烯类共聚物(B)可以通过在上述丙烯类共聚物(B)上接枝聚合极性单体而得到。在丙烯类共聚物(B)上接枝聚合上述极性单体时,极性单体相对于100重量份丙烯类共聚物(B)通常以1~100重量份、优选以5~80重量份的量进行使用。 
该接枝聚合通常可以在自由基引发剂的存在下进行。作为自由基引发剂,可以使用有机过氧化物或偶氮化合物等。自由基引发剂也可以直接混合丙烯类共聚物(B)及极性单体进行使用,但也可以使其溶解在少量有机溶剂中进行使用。作为该有机溶剂,只要是能溶解自由基引发剂的有机溶剂即可,可以没有特别限定地使用。 
另外,在丙烯类共聚物(B)上接枝聚合极性单体可以在还原性物质的存在下进行。使用还原性物质时,可以提高极性单体的接枝量。 
丙烯类共聚物(B)用极性单体进行的接枝改性可以用现有公知的方法进行,例如可以将丙烯类共聚物(B)溶解在有机溶剂中,然后将极性单体及自由基引发剂等加入溶液中,使其在70~200℃、优选在80~190℃的温度下反应0.5~15小时、优选为1~10小时。 
使用挤出机等,在无溶剂下,使丙烯类共聚物(B)和极性单体反应,也可以制备改性的丙烯类共聚物(B)。该反应通常在丙烯类共聚物(B)的熔点以上、具体而言在120~250℃的温度下通常进行0.5~10分钟较为理想。 
由此得到的改性丙烯类共聚物(B)的改性量(极性单体的接枝量)在改性体为100重量%的情况下通常为0.1~50重量%,优选为0.2~30重量%、更优选为0.2~10重量%较为理想。 
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热塑性树脂组合物中含有上述改性后的丙烯类共聚物(B)时,该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和其他树脂的粘合性、相溶性优异,有时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片材表面的润湿性被改良。 
用于本发明的丙烯类共聚物(B)可以在由下述物质形成的烯烃聚合用催化剂的存在下,聚合丙烯和选自碳原子数2~20的α-烯烃(不包括丙烯)的至少1种烯烃来制造,但只要生成的聚合物满足丙烯类共聚物(B)的要件,该催化剂就没有限定,所述物质为: 
(I’)下述通式[11]表示的交联金属茂化合物(本说明书中也称为“成分(I’)”。);和 
(II)选自下述化合物中的至少任一种以上(本说明书中也称为 “成分(II)”。): 
(II-1)有机铝氧化合物(本说明书中也称为“成分(II-1)”。)、 
(II-2)与所述交联金属茂化合物(I’)反应形成离子对的化合物(本说明书中也称为“成分(II-2)”。)、及 
(II-3)有机铝化合物(本说明书中也称为“成分(II-3)”。)。 
Figure G2007800271904D00291
(式中、R1、R2、R3、R4、R5、R8、R9及R12为选自氢原子、烃基及含硅基团中的原子或基团,可以分别相同,也可以不同, 
R6和R11为选自氢原子、烃基及含硅基团的相同的原子或相同的基团; 
R7和R10为选自氢原子、烃基及含硅基团中的相同的原子或相同的基团; 
所有R6、R7、R10及R11不同时为氢原子; 
R2和R3可以相互键合形成环; 
R5~R12中邻接的基团之间可以相互键合形成环。 
R13和R14选自碳原子数6~18的芳基、碳原子数1~40的烷基、碳原子数6~40的烷基芳基、碳原子数6~20的氟芳基、碳原子数7~40的氟烷基芳基、碳原子数6~20的氯芳基、碳原子数7~40的氯烷基芳基、碳原子数6~20的溴芳基、碳原子数7~40的溴烷基芳基、碳原子数6~20的碘芳基及碳原子数7~40的碘烷基芳基,可以分别相同,也可以不同; 
R13和R14的至少一个选自碳原子数7~18的芳基、碳原子数6~20 的氯芳基、碳原子数7~40的氯烷基芳基、碳原子数6~20的溴芳基、碳原子数7~40的溴烷基芳基、碳原子数6~20的碘芳基、碳原子数7~40的碘烷基芳基及碳原子数7~40的氟烷基芳基; 
M为Ti、Zr或Hf; 
Y为碳或硅; 
Q为从卤素、烃基、碳原子数10以下的中性、共轭或非共轭二烯、阴离子配位基、及能以孤电子对配位的中性配位基中以相同或不同的组合进行选择; 
j为1~4的整数。)。 
以下,给出上述通式[11]表示的交联金属茂化合物的具体例,但本发明的范围并不特别限定于此。需要说明的是,此处八甲基八氢二苯并芴是指式[12]表示的结构,八甲基四氢二环戊二烯并芴是指式[13]表示的结构,二苯并芴是指式[14]表示的结构。 
Figure G2007800271904D00301
二(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八氢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二(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 甲基四氢二环戊二烯并芴基)二氯化锆、二(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二(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三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3,6,7-四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间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间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间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八氢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二(间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四氢二环戊二烯并芴基)二氯化锆、二(间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二(间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间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间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三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间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间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3,6,7-四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溴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溴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溴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八氢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 
二(对溴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四氢二环戊二烯并芴基)二氯化锆、二(对溴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二(对溴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溴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 溴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三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溴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溴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3,6,7-四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间溴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间溴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间溴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八氢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二(间溴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四氢二环戊二烯并芴基)二氯化锆、二(间溴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二(间溴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间溴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间溴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三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间溴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间溴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3,6,7-四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碘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碘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碘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八氢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二(对碘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四氢二环戊二烯并芴基)二氯化锆、二(对碘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二(对碘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 
二(对碘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碘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三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碘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碘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3,6,7 -四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间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间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间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八氢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二(间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四氢二环戊二烯并芴基)二氯化锆、二(间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二(间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间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间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三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间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间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3,6,7-四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八氢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二(对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四氢二环戊二烯并芴基)二氯化锆、二(对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二(对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 
二(对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三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3,6,7-四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三氯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三氯甲基 -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三氯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八氢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二(对三氯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四氢二环戊二烯并芴基)二氯化锆、二(对三氯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二(对三氯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三氯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三氯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三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三氯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三氯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3,6,7-四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间三氯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间三氯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间三氯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八氢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二(间三氯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四氢二环戊二烯并芴基)二氯化锆、二(间三氯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二(间三氯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间三氯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间三氯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三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 
二(间三氯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间三氯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3,6,7-四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联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联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联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八氢二苯 并芴基)二氯化锆、二(对联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四氢二环戊二烯并芴基)二氯化锆、二(对联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二(对联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联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联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三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联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联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3,6,7-四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3,5-二(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3,5-二(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3,5-二(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八氢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二(3,5-二(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四氢二环戊二烯并芴基)二氯化锆、二(3,5-二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二(3,5-二(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3,5-二(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3,5-二(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三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3,5-二(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 
二(3,5-二(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3,6,7-四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3,5-二氯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3,5-二氯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3,5-二氯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八氢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二(3,5-二氯甲基-苯基)亚甲基 (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四氢二环戊二烯并芴基)二氯化锆、二(3,5-二氯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二(3,5-二氯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3,5-二氯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3,5-二氯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三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3,5-二氯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3,5-二氯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3,6,7-四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4-氯萘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4-氯萘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4-氯萘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八氢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二(4-氯萘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四氢二环戊二烯并芴基)二氯化锆、二(4-氯萘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二(4-氯萘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4-氯萘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4-氯萘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三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4-氯萘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4-氯萘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3,6,7-四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3-氯萘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 
二(3-氯萘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3-氯萘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八氢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二(3-氯萘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四氢二环戊二烯并芴基)二氯化锆、二(3-氯萘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二(3-氯萘基)亚甲基(环戊二烯 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3-氯萘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3-氯萘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三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3-氯萘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3-氯萘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3,6,7-四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5-氯萘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5-氯萘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5-氯萘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八氢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二(5-氯萘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四氢二环戊二烯并芴基)二氯化锆、二(5-氯萘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二(5-氯萘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5-氯萘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5-氯萘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三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5-氯萘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5-氯萘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3,6,7-四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苯基(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苯基(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苯基(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八氢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苯基(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四氢二环戊二烯并芴基)二氯化锆、 
苯基(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苯基(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苯基(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苯基(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三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 基)二氯化锆、苯基(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苯基(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3,6,7-四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苯基(间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苯基(间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苯基(间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八氢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苯基(间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四氢二环戊二烯并芴基)二氯化锆、苯基(间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苯基(间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苯基(间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苯基(间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三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苯基(间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苯基(间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3,6,7-四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苯基(间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苯基(间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苯基(间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八氢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苯基(间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四氢二环戊二烯并芴基)二氯化锆、苯基(间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苯基(间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 
苯基(间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苯基(间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三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苯基(间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苯基(间三氟 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3,6,7-四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萘基(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萘基(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萘基(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八氢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萘基(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四氢二环戊二烯并芴基)二氯化锆、萘基(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萘基(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萘基(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萘基(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三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萘基(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萘基(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3,6,7-四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萘基(间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萘基(间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萘基(间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八氢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萘基(间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四氢二环戊二烯并芴基)二氯化锆、萘基(间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萘基(间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萘基(间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萘基(间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三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 
萘基(间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萘基(间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3,6,7-四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萘基(间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萘基(间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6-二叔丁基 芴基)二氯化锆、萘基(间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八氢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萘基(间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四氢二环戊二烯并芴基)二氯化锆、萘基(间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萘基(间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萘基(间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萘基(间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三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萘基(间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萘基(间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3,6,7-四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对甲苯基)(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对甲苯基)(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对甲苯基)(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八氢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对甲苯基)(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四氢二环戊二烯并芴基)二氯化锆、(对甲苯基)(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对甲苯基)(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对甲苯基)(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对甲苯基)(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三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 
(对甲苯基)(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对甲苯基)(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3,6,7-四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对甲苯基)(间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对甲苯基)(间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对甲苯基)(间氯苯基) 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八氢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对甲苯基)(间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四氢二环戊二烯并芴基)二氯化锆、(对甲苯基)(间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对甲苯基)(间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对甲苯基)(间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对甲苯基)(间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三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对甲苯基)(间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对甲苯基)(间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3,6,7-四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对甲苯基)(间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对甲苯基)(间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对甲苯基)(间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八氢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对甲苯基)(间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四氢二环戊二烯并芴基)二氯化锆、(对甲苯基)(间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对甲苯基)(间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对甲苯基)(间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对甲苯基)(间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三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对甲苯基)(间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对甲苯基)(间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3,6,7-四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等。 
进而,将上述记载化合物的“锆”换为“铪”或“钛”的化合物、或“二氯化”换为“二氟化”、“二溴化”、“二碘化”或“二氯化”换为“二甲基”或 “甲基乙基”得到的金属茂化合物等也同样是通式[11]表示的金属茂化合物。 
另外,作为交联金属茂化合物(I’),也可以使用国际公开2004-087775号公报记载的金属茂化合物。 
上述交联金属茂化合物(I’)可以通过参考公知的方法来制造。作为公知的制造方法,例如可以举出本申请人的WO04/029062号说明书。 
上述金属茂化合物可以单独使用或组合2种以上进行使用。 
丙烯类共聚物(B)的制造方法
聚合时,各成分的使用方法、添加顺序是任意选择的,但可以举出以下的方法。 
将成分(I’)及成分(II)以任意顺序添加在聚合器中的方法。 
在上述方法中,至少2种以上各催化剂成分可以预先接触。 
使用上述烯烃聚合用催化剂,进行烯烃的聚合时,以每1升反应溶剂通常为10-9~10-1摩尔、优选为10-8~10-2摩尔的量使用成分(I’)。 
以成分(II-1)和成分(I’)中的总过渡金属原子(M)的摩尔比〔(II-1)/M〕通常为0.01~5,000、优选为0.05~2,000的量使用成分(II-1)。以成分(II-2)中的铝原子和成分(I’)中的总过渡金属(M)的摩尔比〔(II-2)/M〕通常为1~1,000、优选为1~500的量使用成分(II-2)。以成分(II-3)和成分(a)中的过渡金属原子(M)的摩尔比〔(II-3)/M〕通常为1~10,000、优选为1~5,000的量使用成分(II-3)。 
丙烯类共聚物(B)可以通过在上述烯烃聚合用催化剂的存在下使丙烯和选自碳原子数2~20的α-烯烃(不包括丙烯)的至少1种烯烃通常在液相下共聚而得到。此时,通常使用烃溶剂,但也可以使用α-烯烃作为溶剂。作为烃介质,具体地可以举出丙烷、丁烷、戊烷、己烷、庚烷、辛烷、癸烷、十二烷、煤油等脂肪族烃;环戊烷、环己烷、甲基环戊烷等脂环族烃;苯、甲苯、二甲苯等芳香族烃,但并不限定于此。共聚也可以用分批法或连续法中的任一种方法进行。 
作为可以用于聚合即能使其聚合的α-烯烃,例如可以举出乙烯、1-丁烯、3-甲基-1-丁烯、1-戊烯、1-己烯、4-甲基-1-戊烯、3-甲基-1-戊烯、1-辛烯、1-癸烯、1-十二碳烯、1-十四碳烯、1-十六碳烯、1-十八碳烯、1-二十碳烯等。α-烯烃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组合2种以上进行使用。 
使用烯烃聚合用催化剂,用分批法实施共聚时,聚合体系内的金属茂化合物的浓度以每1升聚合溶剂通常为0.00005~1毫摩尔、优选为0.0001~0.50毫摩尔的量进行使用。 
另外,反应时间(共聚用连续法实施时的平均滞留时间)因催化剂浓度、聚合温度等条件而不同,但通常为5分钟~3小时,优选为10分钟~1.5小时。 
上述丙烯和选自碳原子数2~20的α-烯烃(除丙烯以外)的至少1种烯烃以能得到上述特定组成的丙烯类共聚物(B)的量分别供给至聚合体系。需要说明的是,共聚时,也可以使用氢等的分子量调节剂。 
如上所述地使丙烯和选自碳原子数2~20的α-烯烃(除丙烯以外)的至少1种烯烃共聚时,丙烯类烯烃共聚物(B)通常作为含有该共聚物的聚合溶液被得到。通过常法处理该聚合溶液,得到丙烯类共聚物(B)。 
共聚反应通常在下述条件下进行:温度在40~200℃、优选在40℃~180℃、更优选在50℃~150℃的范围,压力在超过0~10Mpa,优选在0.5~10Mpa,较优选在0.5~7Mpa的范围。 
丙烯类共聚物(B)的优选方案;
作为丙烯类共聚物(B)的优选方案,可以举出以下的丙烯·丁烯·乙烯共聚物(B-1)、及丙烯·乙烯共聚物(B-2)。 
(B-1)丙烯·丁烯·乙烯共聚物;
丙烯·丁烯·乙烯共聚物(B-1)在上述丙烯类共聚物(B)中含有55~90摩尔%、优选为55~87摩尔%由丙烯衍生的构成单元、3~43摩尔%、优选为10~30摩尔%的由1-丁烯衍生的构成单元、2~42摩尔%、优选为3~35摩尔%由乙烯衍生的构成单元。 
具有上述组成的丙烯·丁烯·乙烯共聚物(B-1)具有与所述全同立构丙烯类聚合物(A-1)的良好的相溶性。 
(B-2)丙烯·乙烯共聚物;
丙烯·乙烯共聚物(B-2)在上述丙烯类共聚物(B)中含有55~90摩尔%、优选为60~85摩尔%由丙烯衍生的构成单元、10~45摩尔%、优选为15~40摩尔%由乙烯衍生的构成单元。 
具有上述组成的丙烯·乙烯共聚物(B-2)具有与所述间同立构丙烯类聚合物(A-2)的良好的相溶性。 
[太阳电池密封用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及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片材]
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片材(以下也简单地称为“片材”。)由含有下述量的所述丙烯类聚合物(A)及所述丙烯类共聚物(B)的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热塑性树脂组合物(以下也简单地称为“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形成; 
丙烯类聚合物(A)为0~70重量份、优选为10~50重量份, 
丙烯类共聚物(B)为30~100重量份、优选为50~90重量份 
(此处,(A)和(B)的总量为100重量份。)。 
所述丙烯类聚合物(A)及所述丙烯类共聚物(B)的量在优选的范围内时,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片材的成型性良好,同时所得的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片材的耐热性、透明性、柔性良好,故而优选。 
作为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具体例,可以举出: 
由全同立构丙烯类聚合物(A-1)及丙烯·丁烯·乙烯共聚物(B-1)形成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1;和 
由间同立构丙烯类聚合物(A-2)及丙烯·乙烯共聚物(B-2)形成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2;和 
由间同立构丙烯类聚合物(A-2)及丙烯·丁烯·乙烯共聚物(B-1)形成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3。 
如果为热塑性树脂组合物3,则耐热性和加热层合后的透明性均特别优异。 
另外,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热塑性树脂组合物中,作为用于提高由该组合物形成的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片材对玻璃、塑料等的粘合性的粘合促进剂,还可以配合偶联剂(X)。作为该偶联剂(X),只要是能提高含有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层(即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片材)和以50重量%以上的量含有含极性基团的树脂或金属等无机化合物的其他层的粘合性的偶联剂即可,可以没有特别限定地使用,但优选使用硅烷类、钛酸酯类、铬类的各偶联剂,特别优选使用硅烷类偶联剂(硅烷偶联剂)。 
作为硅烷偶联剂,可以使用公知的硅烷偶联剂,没有特别限定,但具体而言,可以使用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乙烯基三(β-甲氧基-乙氧基硅烷)、γ-缩水甘油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γ-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等。作为硅烷偶联剂的配合量,相对于所述丙烯类聚合物(A)和所述丙烯类共聚物(B)的总和100重量份为0.01~10重量份、优选为0.1~3重量份。 
另外,通过将偶联剂和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在有机过氧化物的存在下进行例如熔融混炼等热处理,能使偶联剂与热塑性树脂组合物接枝反应。 
偶联剂的配合量相对于所述丙烯类聚合物(A)和所述丙烯类共聚物(B)的总和100重量份,优选为0.1~5重量份左右。由该被硅烷接枝化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形成的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片材也具有与由掺杂了硅烷偶联剂的所述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形成的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片材相同或更高的对玻璃及塑料的粘合性。 
进而,本发明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中还可以根据需要配合以下的自由基反应助剂。 
作为自由基反应助剂,具体而言从反应效率的观点来看优选硫、对醌二亚肟、p,p’-二苯甲酰醌二肟、N-甲基-N-4-二亚硝基苯胺、亚硝基苯、二苯基胍、三羟甲基丙烷-N,N’-间亚苯基双马来酰亚胺之类过氧化助剂;或二乙烯基苯、氰脲酸三烯丙基酯(TAC)、异氰脲酸三烯丙基酯(TAIC)。另外,还可以举出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二甘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烯丙酯等多官能性甲基丙烯酸酯单体、丁酸乙烯基酯、硬脂酸乙烯基酯之类多官能性乙烯类单体等。 
其中,从反应效率的观点来看,优选氰脲酸三烯丙基酯(TAC)、异氰脲酸三烯丙基酯(TAIC)。 
本发明中,优选以助剂和下述有机过氧化物的重量比[(助剂)/(有机过氧化物)]为1/30~20/1、优选为1/20~10/1的量使用上述助剂。需要说明的是,使用有机过氧化物时,优选如下所述在非“被交联”的状态进行使用。该反应助剂的量没有特别限定。例如有机过氧化物的量相对于(A)和(B)的总和100重量份,优选为0.001~5重量份、较优选为0.01~3重量份。 
本发明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及由其形成的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片材可以被交联,但从片材的循环利用的观点来看,优选不被交联,即非交联。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被交联”是指热塑性树脂组合物或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片材中所含的聚合物的至少一部分被交联、且该组合物或该片材中所含的全部有机物中的沸腾二甲苯不溶成分为0.1重量%以下或基于ASTM D1238在230℃、荷重2.16kg下测定的熔体流动速率(MFR)为0.04g/10分钟以下。 
作为用于接枝的有机过氧化物,可以使用公知的有机过氧化物,没有特别限定,但具体地可以举出过氧化二月桂酰、己酸1,1,3,3-四甲基丁基过氧化-2-乙酯、过氧化二苯甲酰、己酸叔戊基过氧化-2-乙酯、己酸叔丁基过氧化-2-乙酯、过异丁酸叔丁酯、过氧化马来酸叔丁酯、1,1-二(叔戊基过氧化)-3,3,5-三甲基环己烷、1,1-二(叔戊基过氧化)环己烷、叔戊基过氧化异壬酸酯、叔戊基过氧化正辛酸酯、1,1-二(叔丁基过氧化)-3,3,5-三甲基环己烷、1,1-二(叔丁基过氧化)环己烷、叔丁基过氧化异丙基碳酸酯、叔丁基过氧化-2-乙基己基碳酸酯、2,5-二甲基-2,5-二(苯甲酰基过氧化)己烷、叔戊基-过氧化苯甲酸酯、叔丁基过氧化乙酸酯、 叔丁基过氧化异壬酸酯、叔丁基过氧化苯甲酸酯、2,2-二(丁基过氧化)丁烷、正丁基-4,4-二(叔丁基过氧化)丁酸酯、甲基乙基酮过氧化物、乙基3,3-二(叔丁基过氧化)丁酸酯、二枯基过氧化物、叔丁基枯基过氧化物、二-叔丁基过氧化物、1,1,3,3-四甲基丁基氢过氧化物、乙酰丙酮过氧化物等。 
另外,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及由该组合物形成的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片材中可以在不损害本发明目的的范围内配合其他各种添加剂。作为上述添加剂,例如可以举出用于防止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引起的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片材劣化的紫外线吸收剂、光稳定剂、抗氧化剂、耐热稳定剂、防带电剂、防滑剂、防结块剂、防雾剂、透明成核剂、润滑剂、颜料、染料、增塑剂、抗老化剂、盐酸吸收剂等。 
作为紫外线吸收剂,具体而言,可以使用2-羟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2,2-二羟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2-羟基-4-甲氧基-4-羧基二苯甲酮、2-羟基-4-N-辛氧基二苯甲酮等二苯甲酮类;2-(2-羟基-3,5-二-叔丁基苯基)苯并三唑、2-(2-羟基-5-甲基苯基)苯并三唑等苯并三唑类;水杨酸苯酯、水杨酸对辛基苯酯等水杨酸酯类紫外线吸收剂。 
作为光稳定剂,可以使用受阻胺类光稳定剂。 
另外,作为抗氧化剂,可以举出受阻酚类或磷酸酯类抗氧化剂。 
另外,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基于ASTM D1238在230℃、荷重2.16kg下测定的熔体流动速率(MFR)通常为0.05~1000g/10分钟,优选为0.2~600g/10分钟,更优选为0.3~200g/10分钟。 
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在差示扫描型热量测定(DSC)的吸热曲线中在100℃以上具有熔点(Tm、℃)的最大峰,其熔化热量优选在1~40J/g的范围,更优选在3~35J/g的范围。 
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最高吸热峰(熔点)为100℃以上,优选为110℃以上,较优选为120℃以上。 
可以在不损害本发明目的的范围内在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热塑性树脂组合物中配合其他树脂、橡胶、无机填充剂等。特别是配合石油树脂时,在室温附近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片材的应力吸收性进一步提高,所以优选。 
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片材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但通常优选在0.1mm~3mm的范围。小于0.1mm时,制造太阳能电池时的加热层合工序中玻璃、太阳能电池单元易发生破损,比3mm大时,有时该片材的透光率降低,光发电量降低。 
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片材没有特别限定,但可以通过用公知的挤出成型(浇铸成型、挤出片材成型、吹胀成型(inflation molding)、注塑成型等)、压缩成型、压延成型等成型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热塑性树脂组合物来制造。 
另外,对片材实施压花加工可以防止片材之间结块,并且压花能形成对层合时的玻璃、太阳能电池元件(发电组件)的缓冲,在防止上述元件破损方面优选。 
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片材可以在其单面或两面上层合由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热塑性树脂组合物以外的热塑性树脂形成的层。 
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片材可以层合在太阳能电池元件的单面及/或两面上,进而根据需要在被层合的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片材的与太阳能电池元件侧相反的表面层合表面保护层,由此可以用作太阳能电池。适用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片材的太阳能电池的方案之一例如图1所示。 
作为制造太阳能电池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但可以举出例如将表面保护层、太阳能电池元件、及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片材以所希望的顺序层合,然后通过抽真空等进行加热层合的方法。 
作为所述表面保护层,只要能保护太阳能电池及由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片材形成的层、且无损本发明的目的即可,可以没有特别限定地使用公知的材料。作为表面保护层的材料的具体例,可以举出玻璃、 聚乙烯树脂、聚丙烯树脂、环状聚烯烃树脂、AS(丙烯腈-苯乙烯)树脂、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树脂、聚氯乙烯树脂、氟类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聚酯树脂、酚醛树脂、聚丙烯酸类树脂、各种尼龙等聚酰胺树脂、聚酰亚胺树脂、聚酰胺-酰亚胺树脂、聚氨酯树脂、纤维素类树脂、有机硅类树脂、聚碳酸酯树脂等。可以混合(掺合)上述树脂进行使用,也可以层合不同的树脂进行使用,但优选层合不同的树脂进行使用。 
另外,为了提高气体·水分的隔离性,蒸镀无机氧化物等得到的无机/有机复合膜也可以优选用作所述表面保护层。 
在表面保护层和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片材(层)之间、或表面保护层本身为由多层形成的层合体的情况下上述层之间,为了提高上述层之间的粘合力,可以设置公知的粘合剂或由粘合性树脂形成的层。另外,根据实施方案,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具有的2个所述表面保护层的一个表面保护层可以具有遮光性或光反射性,此时表面保护层本身为由多个层形成的层合体时,上述层中的至少一层可以具有遮光性或光反射性。作为使某层具有遮光性的方法,例如可以举出用配合颜料(例如钛白等)等进行混炼得到的树脂形成该层的方法。 
另外,表面保护层为多层时,可以举出其中一层用例如混合颜料(例如钛白等)等进行混炼得到的树脂形成该层的方法。 
另外,表面保护层中的一层可以为由金属箔、例如铝箔形成的层。 
[实施例] 
以下,举出实施例更详细地说明本发明。 
<原材料> 
[催化剂合成例1] 
二苄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的合成
用特开2004-189666号公报的合成例3中记载的方法制得。 
[催化剂合成例2] 
二(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八氢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
(i)6,6-二(对氯苯基)富烯的合成 
在装有滴液漏斗的反应容器中,在氮气氛下加入40ml脱水四氢呋喃及2.15ml(25.9mmol)环戊二烯,边将该溶液冷却至0℃边慢慢滴入18.0ml(28.5mmol)1.58mol/L的正丁基锂的己烷溶液并搅拌。然后,在滴液漏斗中加入在30ml脱水四氢呋喃中溶解有5.00g(19.9mmol)4,4’-二氯二苯甲酮的溶液,边冷却到0℃边慢慢滴入,直接恢复至室温,搅拌一天。用乙醚萃取该反应液,用1N盐酸、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饱和食盐水洗涤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分离获得的有机相后,滤出硫酸镁,用旋转蒸发仪减压蒸馏除去滤液的溶剂。用硅胶柱进行精制,得到目标产物(收量3.37g、收率57%)。目标物的鉴定通过1H-NMR进行。 
1H-NMR光谱(270MHz,CDCl3,TMS):d/ppm 6.21-6.24(m,2H),6.60-6.63(m,2H),7.23(d,2H,J=8.1Hz),7.37(d,2H,J=8.6Hz). 
(ii)二(对氯苯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八氢二苯并芴基)甲烷的合成 
在安装有滴液漏斗的反应容器中,在氮气氛下加入40ml脱水四氢呋喃及2.35g(6.08mmol)用合成例1的(i)中记载的方法合成的八甲基八氢二苯并芴,边将该溶液冷却至0℃边慢慢滴入4.62ml(7.30mmol)1.58mol/L的正丁基锂的己烷溶液并搅拌。在该溶液中添加0.86ml(7.90mmol)1,3-二甲基-2-咪唑啉酮,搅拌30分钟后,在滴液漏斗中加入在30ml脱水四氢呋喃中溶解有2.00g(6.68mmol)6,6-二(对氯苯基)富烯的溶液,边冷却到-78℃下边慢慢滴入,直接慢慢地恢复到室温,搅拌一天。用乙醚萃取该反应液,用1N盐酸、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饱和食盐水洗涤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分离获得的有机相后,滤出硫酸镁,用旋转蒸发仪减压蒸馏除去滤液的溶剂。用硅胶柱色谱精制后,用甲苯进行重结晶,得到目标产物(收量0.714g、收率17%)。目标物的鉴定由1H-NMR、FD-MS质谱进行。 
1H NMR光谱(270MHz,CDCl3,TMS):d/ppm 0.94(s,6H),1.14(s,6H),1.27(s,12H),1.62(s,8H),3.06(b,2H),5.30(s,1H),6.38-6.50(b,3H),7.00-7.29(m,8H) 
FD-MS质谱:m/z 684(M+). 
(iii)二(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八氢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的合成 
在氮气氛下,在15ml脱水乙醚中加入428mg(0.62mmol)二(对氯苯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八氢二苯并芴基)甲烷,边将该溶液冷却至0℃边慢慢滴入0.87ml(1.37mmol)1.58mol/L的正丁基锂的己烷溶液,搅拌一夜。然后,边冷却至-78℃边加入224mg(0.59mmol)四氯化锆·四氢呋喃配位化合物(1∶2),搅拌一夜。减压蒸馏除去该浆料的挥发成分后,用40ml脱水己烷洗涤残渣,滤出洗涤液。浓缩滤液的己烷溶解部分,在析出的固体中加入脱水己烷进行重结晶,得到目标产物(收量90mg、收率18%)。目标物的鉴定通过1H-NMR、FD-MS质谱进行。 
1H NMR光谱(270MHz,CDCl3,TMS):d/ppm 0.87(s,6H),0.99(s,6H),1.42(s,6H),1.49(s,6H),1.64-1.71(m,8H),5.51-5.53(m,2H),6.17(s,2H),6.29-6.31(m,2H),7.33(dd,2H,J=2.16Hz,8.37Hz),7.46(dd,2H,J=1.89Hz,8.64Hz),7.74(dd,2H,J=2.43Hz,8.1Hz),7.88(dd,2H,J=2.16Hz,8.37Hz),8.08(s,2H) 
FD-MS质谱:m/z 844(M+). 
[催化剂合成例3] 
二甲基亚甲基(3-叔丁基-5-甲基环戊二烯基)芴基二氯化锆的合成
用国际公开2001/27124号说明书的实施例1中记载的方法制得。 
[组合物的成分] 
(a-1)全同立构聚丙烯(iPP)
使用的全同立构聚丙烯(a-1)的物性如下所示: 
乙烯含量=3.0摩尔%、1-丁烯含量=1.0摩尔%、MFR(230℃)=7g/10min、熔点=140℃、mmmm分率=98%、Mw/Mn=4.8。 
(a-2)间同立构聚丙烯(sPP)
使用的间同立构聚丙烯(a-2)的物性如下所示: 
丙烯含量=99.9摩尔%以上、MFR(230℃)=2.0g/10min、熔点(低温侧/高温侧)=152℃/158℃、Mw/Mn=2.0、密度=881kg/m3、rrrr分率=94%。 
[(a-2)sPP的制造方法] 
在充分进行了氮气置换的内容量3m3的反应槽中加入1000L正庚烷,常温下,滴入610mL(0.93mol)甲基铝氧烷的甲苯溶液(A1=1.53mol/l)。另一方面,在充分进行了氮气置换的内容量5L的蒸馏烧瓶中放入磁力搅拌器,加入610mL(0.93mol)甲基铝氧烷的甲苯溶液(A1=1.53mol/l),然后加入二苄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1.30g(1.86mmol)的甲苯溶液,搅拌20分钟。在所述反应槽中加入该溶液,然后,以19Nm3/h经10分钟供给3200NL氢。然后,边以65kg/h供给丙烯,并供给氢,使反应槽内的气相浓度达到57mol%(气相中的丙烯和氢的总和为100mol%),边开始聚合。边供给氢,使反应槽内的气相浓度保持57mol%,边以65kg/h的量连续供给丙烯,在25℃下聚合4小时后,添加少量二甘醇单异丙基醚,停止聚合。用1.8m3庚烷洗涤所得的聚合物,在80℃下减压干燥15小时,结果得到100kg聚合物。 
(b-1)丙烯·丁烯·乙烯共聚物(PBER)
使用的丙烯·丁烯·乙烯共聚物(b-1)的物性如下所示; 
乙烯含量=10摩尔%、1-丁烯含量=28摩尔%、Tm=未观测到、MFR(230℃)=1.2g/10min、密度=853kg/m3。 
[(b-1)PBER的制造方法] 
常温下,在充分进行了氮气置换的2000ml的聚合装置中加入833ml干燥己烷、120g 1-丁烯和三异丁基铝(1.0mmol)后,将聚合装置内温升高至65℃,用丙烯进行加压直至体系内的压力达到0.33MPa后,用乙烯调节体系内压力至0.62MPa。然后,混合二(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八氢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和甲基铝氧烷的甲苯溶液(东曹·精细化工公司制),调制以铝原子/锆原子=300/1(摩尔比)的比例含有铝原子及锆原子的甲苯溶液,然后,取该甲苯溶液内含有0.002mmol锆原子的量(从而含有0.6mmol铝原子的量),添加在聚合器内,边保持内温65℃、并用乙烯保持体系内压力为0.62MPa,边聚合20分钟,添加20ml甲醇停止聚合。卸压后,用2L甲醇从聚合溶液中析出聚合物,在真空130℃下干燥12小时。所得的聚合物的重量为73g。 
(b-2)丙烯·乙烯共聚物(PER)
使用的间同立构丙烯·乙烯共聚物(b-2)的物性如下所示; 
乙烯含量=18摩尔%、Tm=未观测到、MFR(230℃)=0.9g/10min、密度=853kg/m3、rr分率=84%。 
[(b-2)PER的制造方法] 
常温下,在充分进行了氮气置换的4000ml聚合装置中加入1834ml干燥己烷和三异丁基铝(1.0mmol)后,将聚合装置内温升高至85℃,用丙烯加压至体系内的压力达到0.67MPa后,用乙烯调节体系内压力至1.37MPa。然后,混合二(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八氢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和甲基铝氧烷的甲苯溶液(东曹·精细化工公司制),调制以铝原子/锆原子=300/1(摩尔比)的比例含有铝原子及锆原子的甲苯溶液,然后,取该甲苯溶液内含有0.001mmol锆原子的量(从而含有0.3mmol铝原子的量),添加在聚合器内,边保持内温85℃、用乙烯保持体系内压力为1.37MPa边聚合10分钟,添加20ml甲醇停止聚合。卸压后,在4L甲醇中从聚合溶液析出聚合物,在真空、130℃下干燥12小时。所得的聚合物为90g。 
[表1] 
表1 
(c)丙烯聚合物(iPBER)
使用丙烯·乙烯·1-丁烯无规共聚物(MFR=7.2g/10min、Tm=未观测到、乙烯含量=14摩尔%、1-丁烯含量=19摩尔%、Mw/Mn=2.0、肖氏A硬度=45、mm分率=92%)。 
(全同立构三单元组分率(mm分率)可以使用国际公开第2004-087775号说明书的21页第7行~26页第6行记载的方法进行测定。) 
[(c)iPBER的制造方法] 
常温下,在充分进行了氮气置换的2000mL聚合装置中加入917mL干燥己烷、85g 1-丁烯和三异丁基铝(1.0mmol)后,将聚合装置内温升高至65℃,用丙烯加压至体系内的压力达到0.77MPa后,用乙烯调节体系内压力至0.78MPa。然后,混合二甲基亚甲基(3-叔丁基-5-甲基环戊二烯基)芴基二氯化锆和甲基铝氧烷的甲苯溶液(东曹·精细化工公司制),调制以铝原子/锆原子=300/1(摩尔比)的比例含有铝原子及锆原子的甲苯溶液,然后,取该甲苯溶液内含0.002mol锆原子的量(从而含有0.6mmol铝原子的量)添加在聚合器内,边保持内温65℃、用乙烯保持体系内压力为0.78MPa,边聚合20分钟,添加20mL甲醇停止聚合。卸压后,在2L甲醇中从聚合溶液析出聚合物, 在真空、130℃下干燥12小时。所得的聚合物为60.4g。 
(D)乙烯·乙酸乙烯基酯共聚物(EVA)
使用的EVA的物性如下所示; 
密度=950kg/m3、乙酸乙烯基酯含量=28wt%、MFR(190℃)=15g/10min、熔点=71℃。 
(X)硅烷偶联剂
作为硅烷偶联剂(X),使用3-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VMMS)(商品名:SZ-6030、东丽·道康宁(Toray Dow Corning)制)。 
(Y)有机过氧化物
作为有机过氧化物(Y),使用二烷基型过氧化物(商品名:PERHEXA 25B(PH25B)、日本油脂制)。 
(Z)助剂
作为助剂(Z),使用异氰脲酸三烯丙基酯(TAIC)(商品名:M-60、日本化成(株)制、TAIC含量60%)。 
[上述原料的物性测定方法] 
(1)其聚单体(乙烯、1-丁烯)含量、立规性(mm分率、rr分率、rrrr分率);
通过13C-NMR光谱解析求得。 
(2)MFR;
基于ASTM D-1238,测定在190℃或230℃、荷重2.16kg下的MFR。 
(3)熔点;
求出DSC的放热·吸热曲线,以升温时的最大熔化峰位置的温度作为Tm。测定如下进行,将试样装入铝盘,(i)以100℃/分钟升温至200℃,在200℃下保持5分钟后,(ii)以10℃/分钟降温至-150℃,然后,(iii)以10℃/分钟升温至200℃。该(iii)时观察到的吸热峰的温度为熔点(Tm)。 
测定如下进行,将试样装入铝盘,以100℃/分钟升温至200℃,在200℃下保持5分钟后,以10℃/分钟降温至-150℃,然后以10℃/ 分钟升温,通过此时的放热·吸热曲线求得熔点。 
(4)分子量分布(Mw/Mn);
使用GPC(凝胶渗透色谱),使用邻二氯苯溶剂(流动相),在柱温140℃下测定(换算成聚苯乙烯、Mw:重均分子量、Mn:数均分子量)。具体而言,分子量分布(Mw/Mn)使用Waters公司制凝胶渗透色谱仪Alliance GPC-2000型,如下所示地测定。分离柱使用2根TSKgel GNH6-HT、及2根TSKgel GNH6-HTL,柱尺寸均为直径7.5mm、长300mm,柱温为140℃,流动相使用邻二氯苯(和光纯药工业),作为抗氧化剂使用0.025重量%BHT(武田药品),使其以1.0ml/分钟流动,试样浓度为15mg/10ml,试样注入量为500微升,检测器使用差示折射计。对于标准聚苯乙烯,分子量为Mw<1000、及Mw>4×106使用东曹公司制标准聚苯乙烯,分子量为1000≤Mw≤4×106使用Pressure chemical公司制标准聚苯乙烯。 
(5)密度;
根据ASTM D1505记载的方法测定密度。 
[实施例1] 
用Labo plastomill(东洋精机制)混炼(190℃、3min、40rpm)20重量份iPP(a-1)、80重量份PBER(b-1)、相对于总量100重量份为0.5重量份的VMMS、0.09重量份的PH25B、及0.02重量份的M-60,得到热塑性树脂组合物。 
用加压成型机(190℃、加热7分钟后冷却)加工该热塑性树脂组合物,作为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片材,制作厚度为500μm的加压片材(密封片材样品)及厚度为2mm的加压片材(用于评价MFR、柔性、耐热性及应力吸收性)。 
使用该厚度为2mm的加压片材作为试验片,通过下述的方法进行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片材的评价。其结果示于表2。 
如图2所示,用2张上述密封片材样品夹持作为模拟组件使用的厚度为300μm的铝板,进一步在密封片材的一个面上重合厚度为3mm的玻璃板(白板热处理玻璃、旭硝子近畿建材(株)制),在密封片材 的另一面重合厚度为50μm的白色PET膜(Lumirror(注册商标)(S10型)、东丽(株)制),将其在160℃、10min、1个大气压的条件下进行加热层合,制作耐热性试验用样品及玻璃粘合性试验用样品。 
另外,如图3所示,将厚度为3mm的玻璃、所述密封片材样品、和厚度为50μm的透明的PET膜(Lumirror(注册商标)(E60型)、东丽(株)制)以该顺序重合,将其在150℃、10min、1个大气压的条件下进行加热层合,制作透明性试验用样品。 
进一步,将加热层合时的温度改变为160℃,除此之外,用与透明性试验用样品的制作方法相同的方法制作外观评价用样品。 
使用上述各种试验用样品,用下述方法进行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片材的评价。其结果示于表2。 
(评价方法)
1.MFR;
作为试验片,使用上述厚度为2mm的加压片材,基于ASTM D-1238,测定190℃或230℃、荷重2.16kg下的MFR。 
2.透明性(透光率);
作为试验片,使用上述透明性试验用样品,用日本电色工业(株)制电子浊度计“NDH-2000”测定透明性。通过下式计算透光率值。 
透光率(%)=100×(总透射光量)/(入射光量) 
3.外观(有无白浊);
作为试验片,使用上述外观评价用样品,通过肉眼观察确认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片材有无白浊。评价基准如下所示。 
○:无白浊、△:可见少量白浊、×:有白浊 
4.耐热性(TMA);
作为试验片,使用上述厚度为2mm的片材样品,基于JIS K7196,以5℃/min的升温速度对1.8mm 
Figure G2007800271904D00571
的平面压头施加2kgf/cm2的压力,通过TMA曲线求出针进入温度(℃)。 
5.耐热性(有无模拟组件流动);
在90℃烘箱中,将上述耐热性试验用样品以与水平倾斜60°的状态保持1000小时,评价有无模拟组件的流动。 
6.与玻璃的粘合性(粘合强度);
作为试验片,使用上述玻璃粘合性试验用样品,评价热塑性树脂(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片材)和玻璃的粘合强度(N/m)。 
剥离试验条件:剥离速度=300mm/min、剥离方法=180°剥离(根据JIS-K-6854记载的方法进行剥离) 
7.柔性(肖氏A硬度);
作为试验片,使用上述厚度为2mm的加压片材,在室温下经过48小时后,使用A型测定器,探针接触后立即读取刻度(基于ASTM D-2240)。 
8.应力吸收性(回弹性);
重合4张上述厚度为2mm的加压片材,在23℃下测定在其上从50cm(=L0)的高度落下16g的铁球时铁球的弹起高度(=L),使用下式求出回弹性。 
回弹性(%)=L/L0×100 
上述评价结果示于表2。 
[实施例2] 
除将iPP(a-1)及PBER(b-1)改变为20重量份sPP(a-2)及80重量份PER(b-2)之外,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调制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制作加压片材及各种试验用样品,评价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片材。评价结果示于表2。 
[实施例3] 
除将20重量份iPP(a-1)改变为20重量份sPP(a-2)以外,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调制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制作加压片材及各种试验用样品,评价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片材。评价结果示于表2。 
[参考例1] 
除将80重量份PBER(b-1)改变为80重量份iPBER(c)以外,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调制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制作加压片材及各种试验用样品,评价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片材。 
评价结果示于表2。 
[比较例1] 
将100重量份EVA、0.5重量份VMMS、0.09重量份PH25B、及0.02重量份M-60用Labo plastomill(东洋精机制)混炼(110℃、3min、40rpm),得到热塑性树脂组合物。 
将该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用加压成型机(160℃、加热10分钟后冷却)进行加工,制作厚度为2mm的加压片材(用于评价MFR、柔性及应力吸收性),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评价。评价结果示于表2。 
另外,将该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用加压成型机(140℃、加热10分钟后冷却)进行加工,制作厚度为500μm的加压片材(密封片材样品)。除使用该密封片材样品以外,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作各种试验用样品,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评价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片材。评价结果示于表2。 
[表2]表2 
Figure G2007800271904D00591
Figure G2007800271904D00601
另外,图4表示上述iPP(a-1)、sPP(a-2)、PBER(b-1)及PER(b-2)、以及下述聚合物(AA-1)~(AA-5)、(BB-1)~(BB-8)及全同立构聚合物(DD-1)~(DD-8)的MFR和[η]的关系。可知全同立构聚合物和本发明中使用的聚合物能用要件(b-2)进行区别。 
[催化剂合成例4] 
二苯基亚甲基(3-叔丁基-5-乙基环戊二烯基)(2,7-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的合成
(i)1-乙基-3-叔丁基环戊二烯的合成 
在氮气氛下,在装有磁力搅拌器和三通旋塞的300ml三颈烧瓶中加入200ml脱水乙醚、52ml(154mmol)3.0M溴化乙基镁的乙醚溶液。在冰水浴下,经1小时滴入17.8g(129mmol)3-叔丁基环戊酮。在室温下搅拌20小时后,将反应溶液注入100ml 2N盐酸中。分离有机层,用50ml醚萃取水层2次。合并所得的有机层,用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洗涤2次、用水洗涤2次、用饱和食盐水洗涤2次。用硫酸镁干燥,蒸馏除去溶剂。然后,用柱色谱精制,得到20.2g(GC纯度75%)淡黄色透明液体。收率为78%。用1H-NMR光谱进行鉴定。以下给出其测定结果。 
1H-NMR光谱(270MHz,CDCl3,TMS):δ/ppm 6.19+6.05+5.81+5.77(m+m+m+m,2H),2.91+2.85(m+m,2H),2.48-2.27(m,2H),1.15-1.08(s+s+m,12H). 
(ii)3-叔丁基-1-乙基-6,6-二苯基富烯的合成 
在氮气氛下,在安装有磁力搅拌器及三通旋塞的300ml三颈烧瓶中加入5.11g(23.9mmol)(GC纯度75%)1-乙基-3-叔丁基环戊二烯、150ml THF。在干冰/甲醇浴下,慢慢滴入16ml(25.2mmol)1.56M正丁基锂己烷溶液,然后在室温下搅拌20小时。在所得的反应液中添加3.1ml(28.8mmol)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然后,加入5.3g(28.8mmol)二苯甲酮,在回流下搅拌48小时。将反应溶液注入100ml 2N盐酸中。分离有机层,将水层用50ml己烷萃取2次。合并前面的有机层,用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水、饱和氯化钠水溶液洗涤。用硫酸镁干燥后,蒸馏除去溶剂。然后,用柱色谱精制,得到4.2g橙色固体。收率为56%。用1H-NMR光谱进行鉴定。以下给出其测定结果。 
1H-NMR光谱(270MHz,CDCl3,TMS):δ/ppm 7.2-7.4(m,10H),6.3(m,1H),5.7(m,1H),1.70+1.85(q,2H),1.15(s,9H),0.85(t,3H). 
(iii)二苯基亚甲基(3-叔丁基-5-乙基环戊二烯基)(2,7-二-叔丁基芴基)的合成 
将备有磁力搅拌器及三通旋塞的200ml三颈烧瓶充分进行氮气置换,在氮气氛下将3.8g 2,7-二-叔丁基芴(13.7mmol)溶解在80ml脱水乙醚中。在冰水浴下,在该溶液中慢慢滴入9.2ml正丁基锂/己烷溶液(1.56M:14.3mmol)后,在室温下搅拌100小时。在该反应溶液中加入4.5g 3-叔丁基-1-乙基-6,6-二苯基富烯(14.3mmol),在回流下搅拌30小时。将反应溶液在冰浴中注入100ml 2N盐酸水溶液中后,加入乙醚,分离有机层,将水层用50ml乙醚萃取2次。与前面的有机层合并,用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水、饱和氯化钠水溶液洗涤。用硫酸镁干燥后,蒸馏除去溶剂。然后,用柱色谱精制,得到4.2g白色固体。收率为53%。用FD-质谱(FD-MS)进行鉴定。以下给出其测定结果。 
FD-MS:m/z=592(M+). 
(iv)二苯基亚甲基(3-叔丁基-5-乙基环戊二烯基)(2,7-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的合成 
 将装有磁力搅拌头(magnetic stirrer tip)及三通旋塞的100mlSchlenk瓶充分进行氮气置换,在氮气氛下将1.0g二苯基亚甲基(3-叔丁基-5-乙基环戊二烯基)(2,7-二-叔丁基芴基)(1.68mmol)溶解在40ml脱水乙醚中。于冰浴中,在该溶液中慢慢滴入2.2ml(3.4mmol)1.56M正丁基锂己烷溶液后,在室温下搅拌28小时。将该反应溶液在干冰/甲醇浴中充分冷却后,添加0.39g四氯化锆(1.68mmol)。边慢慢恢复至室温,边搅拌48小时后,减压蒸馏除去 溶剂。用己烷调成浆料,用填充有硅藻土的玻璃过滤器过滤。将过滤器上的褐色固体用少量二氯甲烷萃取并滤出。将所得的己烷溶液及二氯甲烷溶液分别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分别用少量戊烷及乙醚洗涤暗橙色固体,通过减压干燥,得到为橙色固体的140mg(0.186mmol)目标化合物。用1H-NMR光谱及FD-质谱进行鉴定。 
以下给出其测定结果。 
1H-NMR光谱(270MHz,CDCl3,TMS):δ/ppm 7.90-8.07(m,5H),7.75(m,1H),7.15-7.60(m,8H),6.93(m,1H),6.15-6.25(m,2H),5.6(d,1H),2.05+2.25(q,2H),0.95-1.15(s+t+s,30H). 
FD-MS:m/z=752(M+). 
(间同立构丙烯聚合物(AA-1)) 
[聚合例AA-1] 
(间同立构丙烯聚合物(AA-1)的合成) 
在充分进行了氮气置换的内容量500ml的玻璃制高压釜中加入250ml甲苯,以150升/小时的量通入丙烯,在25℃下使其保持20分钟。另一方面,在充分进行了氮气置换的内容量30ml的蒸馏烧瓶中放入磁力搅拌器,向其中加入5.00mmol甲基铝氧烷的甲苯溶液(Al=1.53mol/l),然后加入5.0μmol二苄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的甲苯溶液,搅拌20分钟。将溶液加入到预先通入丙烯的玻璃制高压釜的甲苯中,开始聚合。以150升/小时的量连续地供给丙烯气体,在常压、25℃下聚合45分钟后,添加少量甲醇,停止聚合。将聚合物溶液加入到大量过剩的甲醇中,使聚合物析出,在80℃下减压干燥12小时,结果得到2.38g聚合物。聚合活性为0.63kg-PP/mmol-Zr·hr,所得聚合物的[η]为1.9dl/g、Tm1=152℃、Tm2=158℃,rrrr=93.5%。物性如表3所示。 
(间同立构丙烯聚合物(AA-2)) 
使用Total公司制间同立构聚丙烯(商品名:Finaplas1471、MFR=5.0g/10分钟)。物性如表3所示。 
(间同立构丙烯聚合物(AA-3)) 
[聚合例AA-3] 
(间同立构丙烯聚合物(AA-3)的合成) 
除向聚合体系内进一步供给氢以外,基于聚合例AA-1的制造方法,得到具有与所述聚合物(AA-1)相同的TMA软化温度、rrrr分率、Mw/Mn、[η]=1.4dl/g的间同立构丙烯聚合物(AA-3)(丙烯均聚物)。物性如表4所示。 
(间同立构丙烯聚合物(AA-4)) 
[聚合例AA-4] 
(间同立构丙烯聚合物(AA-4)的合成) 
除向聚合体系内进一步供给氢以外,基于聚合例AA-1的制造方法,得到具有与所述聚合物(AA-1)相同的TMA软化温度、rrrr分率、Mw/Mn、[η]=1.2dl/g的丙烯均聚物。物性如表4所示。 
(间同立构丙烯聚合物(AA-5)) 
使用Total公司制间同立构聚丙烯(商品名:Finaplas1571、MFR=9.1g/10分钟)。物性如表4所示。 
(丙烯·α-烯烃共聚物(BB-1)) 
[聚合例(BB-1)] 
(丙烯·α-烯烃共聚物(BB-1)的合成) 
常温下,在充分进行了氮气置换的4000ml聚合装置中加入1834ml干燥己烷和三异丁基铝(1.0mmol)后,将聚合装置内温升高至70℃,用丙烯将体系内的压力加压至0.66MPa后,用乙烯将体系内压力调节至1.36MPa。混合二(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八氢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和甲基铝氧烷的甲苯溶液(东曹·精细化工公司制),调制以铝原子/锆原子=300/1(摩尔比)的比例含有铝原子及锆原子的甲苯溶液,然后,取该甲苯溶液内含有0.001mmol锆原子的量(从而含有0.3mmol铝原子的量)添加在聚合器内,边保持内温70℃、用乙烯保持体系内压力为1.36MPa边聚合15分钟,添加20ml甲醇,停止聚合。卸压后,在4L甲醇中从聚合溶液析出聚合物,在真空、130℃下干燥12小时。所得的聚合物为105g,MFR为0.7(g/10min),于135℃十氢萘中测定的[η]=2.5(dL/g)。对所得的聚合物进行测定得到的物性如表5所示。另外,rr1值为78%。
(丙烯·α-烯烃共聚物(BB-2)) 
[聚合例(BB-2)] 
(丙烯·α-烯烃共聚物(BB-2)的合成) 
常温下,在充分进行了氮气置换的4000ml聚合装置中加入1834ml干燥己烷和三异丁基铝(1.0mmol)后,将聚合装置内温升高至70℃,用丙烯将体系内的压力加压至0.64MPa后,用乙烯将体系内压力调节为1.34MPa。然后,混合二(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八氢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和甲基铝氧烷的甲苯溶液(东曹·精细化工公司制),调制以铝原子/锆原子=300/1(摩尔比)的比例含有铝原子及锆原子的甲苯溶液,然后,取该甲苯溶液内含有0.001mmol锆原子的量(从而含有0.3mmol铝原子的量),添加在聚合器内,边保持内温70℃、用乙烯保持体系内压力为1.34MPa边聚合15分钟,添加20ml甲醇,停止聚合。卸压后,在4L甲醇中从聚合溶液析出聚合物,在真空、130℃下干燥12小时。所得的聚合物为109g,MFR为0.6(g/10min),于135℃十氢萘中测定的[η]=2.6(dL/g)。对所得的聚合物进行测定得到的物性如表4所示。另外,rr1值为76%。 
(丙烯·α-烯烃共聚物(BB-3)) 
[聚合例(BB-3)] 
(丙烯·α-烯烃共聚物(BB-3)的合成) 
常温下,在充分进行了氮气置换的4000ml聚合装置中加入1834ml干燥己烷和三异丁基铝(1.0mmol)后,将聚合装置内温升高至70℃,用丙烯将体系内的压力加压至0.67MPa后,用乙烯调节体系内压力至1.37MPa。然后,混合二(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八氢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和甲基铝氧烷的甲苯溶液(东曹·精细化工公司制),调制以铝原子/锆原子=300/1(摩尔比)的比例含有铝原子及锆原子的甲苯溶液,然后,取该甲苯溶液内含有0.001mmol锆原子的量(从而含有0.3mmol铝原子的量),添加在聚合器内,边 保持内温70℃、用乙烯保持体系内压力为1.37MPa边聚合10分钟,添加20ml甲醇,停止聚合。卸压后,在4L甲醇中从聚合溶液析出聚合物,在真空、130℃下干燥12小时。所得的聚合物为90g,MFR为1.0(g/10min),在135℃十氢萘中测定的[η]=2.3(dL/g)。对所得的聚合物进行测定得到的物性示于表4。另外,rr1值为75%。 
(丙烯·α-烯烃共聚物(BB-4)) 
〔聚合例(BB-4)〕 
(丙烯·α-烯烃共聚物(BB-4)的合成) 
常温下,在充分进行了氮气置换的4000ml聚合装置中混合1834ml干燥己烷、20g 1-丁烯和三异丁基铝(1.0mmol)后,将聚合装置内温升高至70℃,用丙烯将体系内的压力加压至0.63MPa后,用乙烯将体系内压力调节至1.33MPa。然后,混合二(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八氢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和甲基铝氧烷的甲苯溶液(东曹·精细化工公司制),调制以铝原子/锆原子=300/1(摩尔比)的比例含有铝原子及锆原子的甲苯溶液,然后,取该甲苯溶液内含有0.001mmol锆原子的量(从而含有0.3mmol铝原子的量),添加在聚合器内,边保持内温70℃、用乙烯保持体系内压力为1.33MPa边聚合10分钟,添加20ml甲醇,停止聚合。卸压后,在4L甲醇中从聚合溶液析出聚合物,在真空、130℃下干燥12小时。所得的聚合物为102g,MFR为1.0(g/10min),在135℃十氢萘中测定的[η]=2.3(dL/g)。对所得的聚合物测定的物性如表4所示。另外,rr1值为75%。 
(丙烯·α-烯烃共聚物(BB-5)) 
[聚合例BB-5] 
(丙烯·α-烯烃共聚物(BB-5)的合成) 
常温下,在充分进行了氮气置换的2000ml聚合装置中加入833ml干燥己烷、120g 1-丁烯和三异丁基铝(1.0mmol)后,将聚合装置内温升高至60℃,用丙烯将体系内的压力加压至0.33MPa后,用乙烯将体系内压力调节为0.62MPa。然后,混合二(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八氢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和甲基铝氧烷的甲 苯溶液(东曹·精细化工公司制),调制以铝原子/锆原子=300/1(摩尔比)的比例含有铝原子及锆原子的甲苯溶液,然后,取该甲苯溶液内含有0.002mmol锆原子的量(从而含有0.6mmol铝原子的量),添加在聚合器内,边保持内温60℃、用乙烯保持体系内压力为0.62MPa边聚合20分钟,添加20ml甲醇,停止聚合。卸压后,在2L甲醇中从聚合溶液析出聚合物,在真空、130℃下干燥12小时。所得的聚合物为73g,在135℃十氢萘中测定的[η]=2.1(dL/g)。对所得的聚合物进行测定得到的物性如表3所示。 
(丙烯·α-烯烃共聚物(BB-6)) 
[聚合例BB-6] 
(丙烯·α-烯烃共聚物(BB-6)的合成) 
常温下,在充分进行了氮气置换的2000ml聚合装置中加入833ml干燥己烷、120g 1-丁烯和三异丁基铝(1.0mmol)后,将聚合装置内温升高至60℃,用丙烯将体系内的压力加压至0.33MPa后,用乙烯将体系内压力调节为0.63MPa。然后,混合二(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八氢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和甲基铝氧烷的甲苯溶液(东曹·精细化工公司制),调制以铝原子/锆原子=300/1(摩尔比)的比例含有铝原子及锆原子的甲苯溶液,然后,取该甲苯溶液内含有0.002mmol锆原子的量(从而含有0.6mmol铝原子的量),添加在聚合器内,边保持内温60℃、用乙烯保持体系内压力为0.63MPa边聚合20分钟,添加20ml甲醇,停止聚合。卸压后,在2L甲醇中从聚合溶液析出聚合物,在真空、130℃下干燥12小时。所得的聚合物为97g,在135℃十氢萘中测定的[η]=2.3(dL/g)。对所得的聚合物进行测定的物性如表3所示。 
(丙烯·α-烯烃共聚物(BB-7)) 
[聚合例BB-7] 
(丙烯·α-烯烃共聚物(BB-7)的合成) 
常温下,在充分进行了氮气置换的4000ml聚合装置中加入1834ml干燥己烷和三异丁基铝(1.0mmol)后,将聚合装置内温升高至70℃, 用丙烯将体系内的压力加压至0.67MPa后,用乙烯将体系内压力调节成1.37MPa。然后,混合二(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八氢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和甲基铝氧烷的甲苯溶液(东曹·精细化工公司制),调制以铝原子/锆原子=300/1(摩尔比)的比例含有铝原子及锆原子的甲苯溶液,然后,取该甲苯溶液内含有0.001mmol锆原子的量(从而,含有0.3mmol铝原子的量),添加在聚合器内,边保持内温70℃、用乙烯保持体系内压力为1.37MPa边聚合10分钟,添加20ml甲醇,停止聚合。卸压后,在4L甲醇中从聚合溶液析出聚合物,在真空、130℃下干燥12小时。所得的聚合物为90g,在135℃十氢萘中测定的[η]=2.2(dL/g)。对所得的聚合物进行测定得到的物性如表3所示。 
(丙烯·α-烯烃共聚物(BB-8)) 
[聚合例BB-8] 
(丙烯·α-烯烃共聚物(BB-8)的合成) 
常温下,在充分进行了氮气置换的4000ml聚合装置中,加入1834ml干燥己烷和三异丁基铝(1.0mmol)后,将聚合装置内温升高至50℃,用丙烯将体系内的压力加压至0.67MPa后,用乙烯调节体系内压力为1.37MPa。然后,混合二(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八氢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和甲基铝氧烷的甲苯溶液(东曹·精细化工公司制),调制以铝原子/锆原子=300/1(摩尔比)的比例含有铝原子及锆原子的甲苯溶液,然后,取该甲苯溶液内含有0.001mmol锆原子的量(从而,含有0.3mmol铝原子的量),添加在聚合器内,边保持内温50℃、用乙烯保持体系内压力为1.37MPa边聚合10分钟,添加20ml甲醇停止聚合。卸压后,在4L甲醇中从聚合溶液析出聚合物,在真空、130℃下干燥12小时。所得的聚合物为78g,在135℃十氢萘中测定的[η]=3.5(dL/g),用13C-NMR测定的乙烯含量为18mol%。对所得的聚合物进行测定得到的物性如表4所示。 
(丙烯聚合物(DD-1)) 
使用普瑞曼聚合物(primepolymer)公司制PP(商品名F102W、 MFR=2.1g/10分钟)。 
(丙烯聚合物(DD-2)) 
使用普瑞曼聚合物公司制PP(商品名J104W、MFR=5.2g/10分钟)。 
(丙烯聚合物(DD-3)) 
使用普瑞曼聚合物公司制PP(商品名B101、MFR=0.7g/10分钟)。 
(丙烯聚合物(DD-4)) 
使用普瑞曼聚合物公司制PP(商品名J106G、MFR=15.0g/10分钟)。 
(丙烯聚合物(DD-5)) 
使用普瑞曼聚合物公司制PP(商品名J107G、MFR=30.0g/10分钟)。 
(丙烯聚合物(DD-6)) 
使用普瑞曼聚合物公司制PP(商品名J108M、MFR=45.0g/10分钟)。 
(丙烯聚合物(DD-7)) 
(丙烯·乙烯·丁烯共聚物的合成) 
常温下,在充分进行了氮气置换的4000ml聚合装置中,加入1834ml干燥己烷、110g 1-丁烯和三异丁基铝(1.0mmol)后,将聚合装置内温升高至55℃,用丙烯将体系内的压力加压至0.58MPa后,用乙烯将体系内压力调节为0.75MPa。然后,混合在催化剂合成例4中合成的二苯基亚甲基(3-叔丁基-5-乙基环戊二烯基)(2,7-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和甲基铝氧烷的甲苯溶液(东曹·精细化工公司制),调制以铝原子/锆原子=300/1(摩尔比)的比例含有铝原子及锆原子的甲苯溶液,然后,取该甲苯溶液内含有0.001mmol锆原子的量(从而,含有0.3mmol铝原子的量),添加在聚合器内,边保持内温55℃、用乙烯保持体系内压力为0.75MPa边聚合25分钟,添加20ml甲醇停止聚合。卸压后,在4L甲醇中从聚合溶液析出聚合物,在真空、130℃下干燥12小时。所得的聚合物为120.2g,MFR为0.7(g/10min)。 对所得的聚合物进行测定得到的物性如表6所示。 
(丙烯聚合物(DD-8)) 
使用下述聚合物:除聚合温度为40℃以外,基于所述丙烯聚合物(DD-7)的制造条件进行制造,具有与所述(DD-7)相同的乙烯含量、丁烯含量,[η]=4.0、Mw/Mn=2.1。 
上述丙烯聚合物(DD-1)~(DD-8)的物性如表6所示。 
[表3] 
表3 
Figure G2007800271904D00691
[表4] 
表4 
Figure G2007800271904D00692
[表5] 
表5 
Figure G2007800271904D00701
[表6] 
表6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片材即使非交联也具有优异的耐热性。通过使用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片材,可以得到下述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片材,所述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片材不产生对太阳能电池元件带来不良影响的分解气体,并且即使不使该组合物交联也具有良好的耐热性·柔性、太阳能电池密封性(能在广泛温度范围加热层合)·机械强度·透明性。 

Claims (8)

1.一种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含有
10~50重量份(A)满足下述要件(a)的间同立构丙烯类聚合物(A-2),及
50~90重量份(B)满足下述要件(b)的丙烯类共聚物,
其中(A)和(B)的总量为100重量份;
(a):在差示扫描量热测定中观测到的熔点为100℃以上;
(b):基于ASTM D-1238在230℃、荷重2.16kg下测定的MFR在0.01~100g/10分钟的范围,且满足下述要件(b-1)或(b-2)中的任一个以上:
(b-1):通过13C-NMR法测定的间同立构三单元组分率即rr分率为60%以上;
(b-2):含有55~90摩尔%由丙烯衍生的构成单元,含有10~45摩尔%由选自碳原子数2~20的α-烯烃的至少一种烯烃衍生的构成单元,由丙烯衍生的构成单元和由碳原子数2~20的α-烯烃衍生的构成单元的总和为100摩尔%,在135℃十氢萘中测定的特性粘度[η](dL/g)和所述MFR满足下述关系式,其中MFR的单位为g/10分钟,是在230℃、荷重2.16kg下测定的,
1.50×MFR(-0.20)≤[η]≤2.65×MFR(-0.20)
其中,所述碳原子数2~20的α-烯烃不包括丙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相对于所述间同立构丙烯类聚合物(A-2)和所述丙烯类共聚物(B)的总和100重量份,含有0.01~10重量份偶联剂(X)。
3.一种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热塑性树脂组合物,是在有机过氧化物的存在下将10~50重量份(A)满足下述要件(a)的间同立构丙烯类聚合物(A-2)、及50~90重量份(B)满足下述要件(b)的丙烯类共聚物和偶联剂(X)进行热处理而得到的,其中(A)和(B)的总量为100重量份;
(a):在差示扫描量热测定中观测的熔点为100℃以上;
(b):基于ASTM D-1238在230℃、荷重2.16kg下测定的MFR在0.01~100g/10分钟的范围,且满足下述要件(b-1)或(b-2)中的任一个以上;
(b-1):用13C-NMR法测定的间同立构三单元组分率即rr分率为60%以上;
(b-2):含有55~90摩尔%由丙烯衍生的构成单元,含有10~45摩尔%由选自碳原子数2~20的α-烯烃的至少1种烯烃衍生的构成单元,由丙烯衍生的构成单元和由碳原子数2~20的α-烯烃衍生的构成单元的总和为100摩尔%,在135℃十氢萘中测定的特性粘度[η](dL/g)和所述MFR满足下述关系式,其中MFR的单位为g/10分钟,是在230℃、荷重2.16kg下测定的,
1.50×MFR(-0.20)≤[η]≤2.65×MFR(-0.20)
其中,所述碳原子数2~20的α-烯烃不包括丙烯。
4.一种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片材,其中,所述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片材是由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形成的。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片材,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热塑性树脂组合物未被交联。
6.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在制造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片材中的应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片材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未被交联。
8.一种太阳能电池,具备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片材。
CN2007800271904A 2006-07-31 2007-07-27 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片材及太阳能电池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9016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209266 2006-07-31
JP209266/2006 2006-07-31
PCT/JP2007/064808 WO2008015984A1 (fr) 2006-07-31 2007-07-27 Composition de résine thermoplastique pour scellement de cellule solaire, feuille pour scellement de cellule solaire et cellule solair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90168A CN101490168A (zh) 2009-07-22
CN101490168B true CN101490168B (zh) 2012-05-23

Family

ID=389971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27190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90168B (zh) 2006-07-31 2007-07-27 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片材及太阳能电池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101684B2 (zh)
EP (1) EP2048194A4 (zh)
JP (1) JP5355087B2 (zh)
KR (1) KR101122486B1 (zh)
CN (1) CN101490168B (zh)
WO (1) WO200801598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169179B1 (ko) * 2005-05-18 2012-07-30 미쓰이 가가쿠 가부시키가이샤 올레핀 중합용 촉매, 올레핀 중합체의 제조방법, 프로필렌계 공중합체의 제조방법, 프로필렌 중합체, 프로필렌계 중합체 조성물 및 이들의 용도
WO2008059746A1 (fr) 2006-11-17 2008-05-22 Mitsui Chemicals, Inc. Composition de résine de propylène, procédé de fabrication d'une composition de résine de propylène, composition de polymère de propylène, corps moulé fait à partir de la composition de résine de propylène et fil électrique
JP2010222455A (ja) * 2009-03-23 2010-10-07 Mitsui Chemicals Inc ポリオレフィン系樹脂組成物
TW201122045A (en) 2009-07-17 2011-07-01 Mitsubishi Plastics Inc Solar cell sealing material and solar cell module made by using the same
EP2532692A4 (en) 2010-02-02 2013-11-13 Zeon Corp RESIN COMPOSITION FOR SEALING A SOLAR CELL ELEMENT, AND SOLAR CELL MODULE
CN102958996B (zh) * 2010-06-25 2015-08-05 日本聚乙烯株式会社 太阳能电池密封材料用树脂组合物、太阳能电池密封材料及使用其的太阳能电池组件
US9447272B2 (en) * 2010-07-28 2016-09-20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Solar cell sealing material, and solar cell module prepared by using same
EP2623526B1 (en) 2010-09-29 2017-07-26 Zeon Corporation Hydrogenated block copolymer having alkoxysilyl group, and use therefor
CA2811661C (en) 2010-09-30 2017-05-30 Dow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flexible multilayer electrical articles with improved layer adhesion
WO2012050093A1 (ja) * 2010-10-12 2012-04-19 三菱樹脂株式会社 透明性及び防湿性に優れた樹脂組成物、並びに、それを成形してなるシート
MY170295A (en) * 2010-11-02 2019-07-17 Mitsui Chemicals Inc Encapsulating material for solar cell and solar cell module
EP2763188A4 (en) * 2011-09-29 2015-05-27 Sanyo Electric Co SOLAR CELL MODULE
US9640676B2 (en) 2012-06-29 2017-05-02 Sunpower Corporation Methods and structures for improving the structural integrity of solar cells
CN104797653B (zh) 2012-11-15 2017-08-25 日本瑞翁株式会社 树脂组合物以及由其形成的成型体
CN105017637B (zh) * 2014-04-16 2017-08-25 中国石化扬子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一种高透明长支链聚丙烯/弹性体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JP6496999B2 (ja) * 2014-08-29 2019-04-10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ダミー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JP2016051772A (ja) * 2014-08-29 2016-04-11 三菱樹脂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10227543B2 (en) * 2014-09-10 2019-03-12 Mitsui Chemicals, Inc. Lubricant compositions
JP2016111356A (ja) * 2014-11-28 2016-06-20 京セラ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US20170025991A1 (en) * 2015-07-23 2017-01-26 Flexwave Co., Ltd. Portable photovoltaic device
WO2018016460A1 (ja) 2016-07-21 2018-01-25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ポリプロピレン系樹脂組成物ならびに単層および多層フィルム
DE102018213627B4 (de) 2017-08-17 2022-03-10 Armor Solar Power Films Gmbh Flächenmaterial mit Photovoltaikmodul, Erzeugnis mit einer solchen Flächenmaterial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Flächenmaterial
CN111690086B (zh) * 2020-06-19 2022-11-08 浙江大学衢州研究院 太阳能电池封装用快速交联型丙烯基聚烯烃的制备方法
WO2022127070A1 (zh) * 2020-12-17 2022-06-23 杭州福斯特应用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封装组合物、组合物、封装胶膜、电子元器件及太阳能电池组件
KR102594265B1 (ko) * 2021-10-05 2023-10-27 율촌화학 주식회사 무펠렛 합성 수지 태양전지 봉지재 필름 제조방법 및 이로부터 제조된 무펠렛 합성 수지 태양전지 봉지재 필름
CA3237354A1 (en) * 2021-11-05 2023-05-11 Exxonmobil Chemical Patents Inc. Syndiotactic propylene-based ethylene-propylene copolymers
CN118202023A (zh) 2021-11-05 2024-06-14 埃克森美孚化学专利公司 聚丙烯粘度改性剂及其润滑油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69381A (zh) * 1993-07-28 2000-10-11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聚丙烯组合物
JP2002097325A (ja) * 2000-09-20 2002-04-02 Mitsui Chemicals Inc シンジオタクティックポリプロピレン系共重合体組成物および成形体
JP2004210943A (ja) * 2002-12-27 2004-07-29 Mitsui Chemicals Inc シンジオタクティックプロピレン系重合体組成物
WO2004087775A1 (ja) * 2003-03-28 2004-10-14 Mitsui Chemicals, Inc. プロピレン系共重合体、ポリプロピレン組成物およびその用途、ならびに遷移金属化合物、オレフィン重合用触媒
CN1742049A (zh) * 2003-01-27 2006-03-01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丙烯类聚合物组合物及其用途
WO2006057361A1 (ja) * 2004-11-25 2006-06-01 Mitsui Chemicals, Inc. プロピレン系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の用途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PL276385A1 (en) 1987-01-30 1989-07-24 Exxon Chemical Patents Inc Method for polymerization of olefines,diolefins and acetylene unsaturated compounds
US4960878A (en) 1988-12-02 1990-10-02 Texas Alkyls, Inc. Synthesis of methylaluminoxanes
JP2545006B2 (ja) 1990-07-03 1996-10-16 ザ ダウ ケミカル カンパニー 付加重合触媒
JP2000091611A (ja) 1998-09-17 2000-03-31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太陽電池のカバー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のカバーフィルムを用いた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US6632885B2 (en) * 1999-04-13 2003-10-14 Mitsui Chemicals, Inc. Soft syndiotactic polypropylene composition and molded product
CN101434668B (zh) 1999-10-08 2012-02-22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聚烯烃
JP2003147135A (ja) 2001-11-08 2003-05-21 Mitsui Chemicals Inc ポリプロピレン樹脂組成物
US20040008775A1 (en) 2002-07-12 2004-01-15 Krit Panusopone Method of managing reference frame and field buffers in adaptive frame/field encoding
US7629416B2 (en) * 2002-08-12 2009-12-08 Exxonmobil Chemical Patents Inc. Plasticized polyolefin compositions
EP2465878B1 (en) 2002-09-27 2020-04-01 Mitsui Chemicals, Inc. Bridged metallocene compound for olefin polymerization and method of polymerizing olefin using the same
JP4367689B2 (ja) 2002-12-11 2009-11-18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オレフィン重合用の架橋メタロセン化合物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オレフィンの重合方法
JP2004285318A (ja) * 2003-01-27 2004-10-14 Mitsui Chemicals Inc プロピレン系重合体組成物
CN1942516B (zh) * 2004-04-19 2012-01-25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α-烯烃类聚合物组合物、由该组合物制成的成形体、新聚合物
JP4082701B2 (ja) * 2004-08-20 2008-04-30 金子農機株式会社 溝切機
JP4732749B2 (ja) * 2004-12-21 2011-07-27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成形体およびその用途
JP5268227B2 (ja) * 2004-12-28 2013-08-21 三井化学東セロ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封止材
CN101087842B (zh) * 2004-12-28 2012-05-30 三井-杜邦聚合化学有限公司 太阳能电池密封材料
KR101169179B1 (ko) 2005-05-18 2012-07-30 미쓰이 가가쿠 가부시키가이샤 올레핀 중합용 촉매, 올레핀 중합체의 제조방법, 프로필렌계 공중합체의 제조방법, 프로필렌 중합체, 프로필렌계 중합체 조성물 및 이들의 용도
JP2007302853A (ja) * 2005-05-18 2007-11-22 Mitsui Chemicals Inc プロピレン系共重合体の製造方法
JP5105772B2 (ja) * 2005-07-25 2012-12-26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シンジオタクティックα−オレフィン重合体の製造方法
TWI405842B (zh) * 2005-11-25 2013-08-21 Mitsui Chemicals Inc 太陽電池密封材與其用途、及聚合體組成物
JP4912753B2 (ja) * 2006-01-20 2012-04-11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プロピレン系重合体組成物、該組成物からなる成形体
JP5068038B2 (ja) * 2006-01-20 2012-11-07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プロピレン系重合体組成物の製造方法
JP5374606B2 (ja) * 2006-01-20 2013-12-25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プロピレン系重合体組成物およびその用途
JP5382982B2 (ja) * 2006-02-24 2014-01-08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プロピレン重合体、及び該重合体から得られる成形体
WO2008059746A1 (fr) * 2006-11-17 2008-05-22 Mitsui Chemicals, Inc. Composition de résine de propylène, procédé de fabrication d'une composition de résine de propylène, composition de polymère de propylène, corps moulé fait à partir de la composition de résine de propylène et fil électrique
WO2008099865A1 (ja) * 2007-02-15 2008-08-21 Mitsui Chemicals, Inc. プロピレン系重合体、プロピレン系重合体組成物、ペレットおよび粘着剤
KR101200696B1 (ko) * 2007-12-27 2012-11-12 미쓰이 가가쿠 가부시키가이샤 프로필렌계 중합체 조성물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69381A (zh) * 1993-07-28 2000-10-11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聚丙烯组合物
JP2002097325A (ja) * 2000-09-20 2002-04-02 Mitsui Chemicals Inc シンジオタクティックポリプロピレン系共重合体組成物および成形体
JP2004210943A (ja) * 2002-12-27 2004-07-29 Mitsui Chemicals Inc シンジオタクティックプロピレン系重合体組成物
CN1742049A (zh) * 2003-01-27 2006-03-01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丙烯类聚合物组合物及其用途
WO2004087775A1 (ja) * 2003-03-28 2004-10-14 Mitsui Chemicals, Inc. プロピレン系共重合体、ポリプロピレン組成物およびその用途、ならびに遷移金属化合物、オレフィン重合用触媒
WO2006057361A1 (ja) * 2004-11-25 2006-06-01 Mitsui Chemicals, Inc. プロピレン系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の用途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090035023A (ko) 2009-04-08
US20100000600A1 (en) 2010-01-07
JP5355087B2 (ja) 2013-11-27
US8101684B2 (en) 2012-01-24
EP2048194A1 (en) 2009-04-15
EP2048194A4 (en) 2014-03-26
WO2008015984A1 (fr) 2008-02-07
JPWO2008015984A1 (ja) 2009-12-24
KR101122486B1 (ko) 2012-04-23
CN101490168A (zh) 2009-07-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90168B (zh) 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片材及太阳能电池
US6632541B2 (en) Olefin-based copolymer composition
US8802779B2 (en) Propylene-based polymer composition, use thereof,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rmoplastic polymer composition
KR101408423B1 (ko) 4-메틸-1-펜텐·α-올레핀 공중합체, 이 공중합체를 포함하는 조성물 및 4-메틸-1-펜텐 공중합체 조성물
KR101148292B1 (ko) 프로필렌계 수지 조성물, 프로필렌계 수지 조성물의 제조 방법, 프로필렌계 중합체 조성물, 상기 프로필렌계 수지 조성물로 이루어지는 성형체 및 전선
CN101838363B (zh) 丙烯系共聚物的制造方法
CN106068291B (zh) 烯烃系树脂、其制造方法及丙烯系树脂组合物
US20170077333A1 (en) Polypropylene composition for producing a layer of a photovoltaic module
WO2006123759A1 (ja) オレフィン重合用触媒、オレフィン重合体の製造方法、プロピレン系共重合体の製造方法、プロピレン重合体、プロピレン系重合体組成物およびこれらの用途
KR920000469B1 (ko) 알파-올레핀 랜덤 공중합체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WO1998032809A1 (fr) Composition de resine adhesive et stratifie produit au moyen de celle-ci en tant que couche adhesive
JP5221406B2 (ja) プロピレン系樹脂組成物および該組成物からなる成形体
CN108884195A (zh) 丁烯系聚合物、树脂组合物及成型体
WO2000061678A1 (fr) Compositions et objet moule en polymere syndiotactique souple
KR100721749B1 (ko) 올레핀계 공중합체
CA3009841C (en) Propylene-based elastomers for roofing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for preparing the same
JP2011219777A (ja) プロピレン系重合体組成物からなるペレット、熱可塑性重合体用改質剤、熱可塑性重合体組成物の製造方法
US20220145052A1 (en) Propylene resin composition, shaped article and propylene polymer
CN113366036A (zh) 树脂组合物
JP7288325B2 (ja) 4-メチル-1-ペンテン系重合体を含む重合体組成物および成形体
JP2019512576A (ja) ルーフィング組成物用のプロピレンに基いたエラストマーおよび同を調製する方法
JP2572749B2 (ja) プロピレン系ランダム共重合体およびその製法
JPH0912636A (ja) エチレン−α−オレフィンランダム共重合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法
JPH0686507B2 (ja) プロピレン系ブロツク共重合体の製法
JPH0768320B2 (ja) プロピレン系ブロツク共重合体の製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523

Termination date: 20140727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