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83485B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283485B CN101283485B CN2006800370534A CN200680037053A CN101283485B CN 101283485 B CN101283485 B CN 101283485B CN 2006800370534 A CN2006800370534 A CN 2006800370534A CN 200680037053 A CN200680037053 A CN 200680037053A CN 101283485 B CN101283485 B CN 10128348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contact
- rotatable parts
- connector
- object th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9—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82—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 H01R12/85—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88—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acting manually by rotating or pivoting connector housing part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一种连接器,能够减小基板的静区,维持连接强度。在H形状的连接器(10)的受压部(34)和连接部(36)之间设置转动部件(16)的按压部(48)可转动的保持单元;在上述按压部(48)转动时,旋转轴移动而进行紧凑的转动;操作部(46)向壳体(12)的嵌合口(18)方向转动,由此使连接器(10)的接触部(36)与连接对象物接触;并在基板(80)上设置切口(82),将连接器(10)以落入该切口(82)的方式连接,并在长度方向两侧配置用于固定在基板(80)上的固定用具(17);与固定用具(17)一体或者分体地设置在连接器(10)的连接部(36)侧与基板(80)垂直地突出的突出片(60),该突出片(60)设置在连接器(10)的长度方向两侧或者任意一侧;在打开转动部件(16)时,通过上述突出片(60)限制转动部件(16)的旋转角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移动电话设备等电气或电子设备的连接器,尤其是关于可与挠性印刷基板(以下称为“FPC”)或挠性扁平电缆(以下称为“FFC”)等连接对象物稳定连接,并进行连接器的低高度化、基板的静区削减和能够安装在基板侧面的构造。
背景技术
在便携电话或CCD照相机等中使用的连接器,为小间距、且极薄(所谓轻薄短小),主要由壳体、触点和滑块构成,并为通过壳体和滑块夹持FPC或者FFC的构造。可考虑到各种通过壳体和滑块夹持FPC或者FFC的方法,其中较多的构造为,将FPC或者FFC插入到壳体之后插入滑块,而将FPC或者FFC按压到触点上。
并且,近年来,使用转动部件代替上述滑块而使触点与FPC等连接对象物接触的构造越来越多。在这种构造中,存在使转动部件在连接对象物的插入侧转动的类型(前转动型)、和相反地使其在插入侧的相反侧转动的类型(后转动型)。
在这种构造以外,还存在的构造为,使用如以下所示的专利文献1~7那样的转动部件等,使触点与FPC等连接对象物接触的构造。
专利文献1为前转动型,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3和专利文献4为后转动型。并且,作为后转动型,本申请人还提出了专利文献5、专利文献6和专利文献7。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10623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2-270290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11-307198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4-71160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4-233197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05-37330号公报
专利文献7:日本特开2005-150527号公报
专利文献8:日本特开2005-294063号公报
根据专利文献1的摘要,其目的为提供一种在电缆的芯数较多的情况下操作力也是较小即可的电缆用连接器,其构成为,包括:触点,具有与电缆的一面相对的接触部和与电缆的相反面相对的枢轴支承部;以及操作件,用于将电缆压接到接触部;操作件具有位于枢轴支承部与电缆之间的凸轮部和供枢轴支承部间隙地插入的孔;枢轴支承部具有与凸轮部对应的凹部;如此,操作件相对于枢轴支承部以凸轮部为中心自由转动地卡合。
另外,在专利文献1的权利要求书中,作为权利要求1为,一种电缆用连接器,包括:触点,具有与电缆的一面相对的接触部和与该电缆的相反面相对的枢轴支承部;绝缘体,保持上述触点;以及操作件,用于将上述电缆压接到上述接触部,其特征在于,上述操作件具有位于上述枢轴支承部与上述电缆之间的凸轮部和供上述枢轴支承部间隙地插入的孔;上述枢轴支承部具有与上述凸轮部对应的凹部;由此,上述操作件相对于上述枢轴支承部以上述凸轮部为中心自由转动地卡合。作为权利要求2为一种电缆用连接器,上述绝缘体具有卡止部,该卡止部在电缆的非连接时与上述操作件卡合,并在上述凸轮部从上述接触部离开的状态下保持上述操作件。作为权利要求3为一种电缆用连接器,上述电缆为平板状电缆,上述绝缘体具有卡止槽,该卡止槽在电缆的连接时纳入上述平板状电缆的侧缘部,而卡止向板厚方向的移动。作为权利要求4为一种电缆用连接器,通过转动式操作件朝向上述接触部按压一面与触点的接触部相对的电缆的相反面,而连接上述触点和上述电缆,在上述接触部至少设置2个触点侧突起,另一方面,在上述操作件上设置与上述触点侧突起之间对应的操作件侧突起。作为权利要求5为一种电缆用连接器,上述触点具有与上述电缆的相反面相对的枢轴支承部,上述操作件具有位于上述枢轴支承部与上述电缆之间的凸轮部,在上述凸轮部上设置上述操作件侧突起。
根据专利文献2的摘要,公开一种连接器,其目的为,能够以较小的操作力操作执行器,并且,能够增大执行器导致的触点的移动量而可靠地进行连接,并且提供较矮的连接器;执行器具有凸轮部和操作部,在上述 两个部之间形成供各触点的弹簧部的前端附近可插入拔出的退出槽,当执行器以支点为中心向右转动90°时,凸轮部使各触点的弹簧部和连接弹簧部弹性变形,于是,在接触部的突起和接触部的突起之间夹压FPC,因此,FPC的图像通过各触点的端子部与印刷基板连接,绝缘体的顶部覆盖各触点的接触部,在顶部的前面侧的下部形成有用于将FPC插入连接器的导向部。
另外,在专利文献2的权利要求书中,作为权利要求1为一种连接器,具有:触点;绝缘体,保持上述触点;以及执行器,可转动地安装在上述绝缘体上,且能够使上述触点弹性变形而使其接触连接对象物;上述触点包括:第1梁,分别在一侧具有与上述连接对象物的接触部,在另一侧具有上述执行器的被动作部;第2梁,分别在一侧具有与上述连接对象物的接触部,在另一侧具有与印刷基板连接的端子部;以及连接弹簧部,连接上述第1梁和上述第2梁;上述绝缘体具有顶部,该顶部从嵌合侧覆盖上述触点的至少一侧的接触部;在上述顶部形成有对上述连接对象物的插入进行导向的导向部。作为权利要求2为一种连接器,上述触点的至少一侧接触部在上述连接弹簧部附近具有倾斜部,该倾斜部向上述连接对象物倾斜。作为权利要求3为一种连接器,上述执行器具有操作部、使上述触点的被动作部进行动作的凸轮部,以及退出槽,该退出槽位于上述操作部和上述凸轮部之间;在上述连接对象物与上述连接器连接前的状态下,上述被动作部可插入上述退出槽。作为权利要求4为一种连接器,具有:触点;绝缘体,保持上述触点;以及执行器,可转动地安装在上述绝缘体上,且能够使上述触点弹性变形而使其接触连接对象物;上述触点包括:第1梁,分别在一侧具有与上述连接对象物的接触部,在另一侧具有上述执行器的被动作部;第2梁,分别在一侧具有与上述连接对象物的接触部,在另一侧具有与印刷基板连接的端子部;以及连接弹簧部,连接上述第1梁和上述第2梁;上述第1梁的接触部在上述连接对象物的插入方向上排列具有朝向上述连接对象物突出的第1突起和第2突起;上述第2梁的接触部在上述连接对象物的插入方向上排列具有朝向上述连接对象物突出的第3突起和第4突起;上述第3突起位于上述第1突起和上述第2突起之间、或者上述第1突起位于上述第3突起和上述第4突起之间;上述第1突起和 上述第2突起、或者上述第3突起和上述第4突起,为与上述连接对象物接触的接点。
根据专利文献3的摘要,公开一种印刷布线板用连接器,其目的在于提高连接多个端子、保持FPC等的印刷布线板用连接器的操作性、保持性能,其在壳体上设置供FPC等插入的插入槽;排列设置多个触点,使其接触部相对于插入槽自由突出后退;操作部件被设置为在连接位置和解除位置自由转动;在操作部件上设置多个凸轮;在操作部件处于连接位置时,触点为,被操作部被凸轮按压而使接触部突出于插入槽,并压接到FPC等的端子上,在连接端子的同时保持FPC等;在操作部件处于解除位置时,一部分的触点为,被操作部被凸轮按压而使接触部相对于插入槽稍微突出,并与FPC等抵接,临时保持FPC等;剩余的触点使接触部相对于插入槽后退。
另外,在专利文献3的权利要求书中,作为权利要求1为一种印刷布线板用连接器,排列设置多个触点,将FPC等的多个端子集中连接,在该印刷布线板用连接器中,具备具有供上述FPC等插入的插入槽的壳体;上述触点被配置为相对于上述插入槽自由突出后退;操作部件被设置为在连接位置和解除位置可自由移动;在上述操作部件处于上述连接位置时,上述触点被上述被操作部按压而突出于上述插入槽,并压接到上述FPC等的上述端子上,在连接上述端子的同时保持上述FPC等;在上述操作部件处于上述解除位置时,一部分的上述触点相对于上述插入槽稍微突出,并与上述FPC等抵接,临时保持上述FPC等;剩余的上述触点相对于上述插入槽后退。作为权利要求2为一种印刷布线板用连接器,多个连接器形成为相同形状,对于操作部件,在处于连接位置时多个凸轮按压上述触点而使其相对于插入槽突出,在解除位置时,按压一部分的上述触点而使其相对于上述插入槽稍微突出,使剩余的上述触点相对于上述插入槽后退。
根据专利文献4的摘要,公开一种连接器,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能够不损伤各部位的强度和规格等、而通过滑块将FPC或者FFC可靠地按压到触点的接触部,并且操作性良好,并可实现间距缩小化、低高度化化,在触点的接触部和连接部之间设置弹性部和支点部,并且将接触部、弹性部、支点部和连接部配置为大致曲柄形状,且,在与连接部相对的位 置上设置从弹性部延伸的受压部,在滑块上在长度方向上连续设置按压部,按压部在触点的连接部和受压部之间自由转动地将滑块安装在壳体上。
另外,在专利文献4的权利要求书中,作为权利要求1为一种连接器,与挠性印刷基板(FPC)或者挠性扁平电缆(FFC)自由装卸地嵌合,其具备:所需数量的触点,具有与该挠性印刷基板或者挠性扁平电缆接触的接触部;壳体,保持、固定该触点,并且具有供上述挠性印刷基板或者上述挠性扁平电缆插入的嵌合口;以及滑块,将上述挠性印刷基板(FPC)或者上述挠性扁平电缆(FFC)按压到上述触点上;在该连接器中,在上述触点的接触部和连接部之间设置弹性部和支点部,并且将上述接触部、上述弹性部、上述支点部和上述连接部配置为大致曲柄形状,且,在与上述连接部相对的位置上设置从上述弹性部延伸的受压部,在上述滑块上在长度方向上连续设置按压部,该按压部在上述触点的连接部和受压部之间自由转动地将上述滑块安装在上述壳体上。作为权利要求2为一种连接器,与挠性印刷基板(FPC)或者挠性扁平电缆(FFC)自由装卸地嵌合,其具备:所需数量的触点,具有与该挠性印刷基板或者上述挠性扁平电缆接触的接触部;壳体,保持、固定该触点,并且具有供上述挠性印刷基板或者上述挠性扁平电缆插入的嵌合口;以及滑块,将上述挠性印刷基板(FPC)或者上述挠性扁平电缆(FFC)按压到上述触点上;在该连接器中,将2种触点交错配置,在一侧触点上,在接触部和连接部之间设置弹性部和支点部,并且将上述接触部、上述弹性部、上述支点部和上述连接部配置为大致曲柄形状,且在与上述连接部相对的位置上设置从上述弹性部延伸的受压部;在另一侧触点上,在接触部和连接部之间设置弹性部和支点部,并且将上述接触部、上述弹性部、上述支点部和上述连接部配置为大致“コ”字形,且,设置从上述弹性部在与接触部相反方向上延伸的受压部,在上述滑块上在长度方向上连续设置按压部,该按压部在一侧触点的连接部和受压部之间、以及在一侧触点的受压部和上述壳体之间自由转动地将上述滑块安装在上述壳体上。作为权利要求3为一种连接器,当上述滑块的按压部在一侧上述触点的连接部和受压部之间转动时,上述受压部被按压部按起,由此将上述支点部作为支点,上述弹性部向上述接触部侧倾倒,从而上述接触部被按压到上述挠性印刷基板(FPC)或者上述挠性扁平电缆(FFC)侧。作为权利要求4为一种 连接器,在一侧或者另一侧的上述触点的受压部的前端设置突出部,并使上述滑块的按压部不向一侧上述触点的连接部方向移动。作为权利要求5为一种连接器,使上述滑块的按压部的形状为细长形状。作为权利要求6为一种连接器,在上述滑块上设置所需数量的与上述触点的突出部卡合的卡止孔,使该卡止孔分别独立。作为权利要求7为一种连接器,将上述按压部的细长形状形成为椭圆形。作为权利要求8为一种连接器,在从一侧上述触点的支点部延伸的方向上,也设置与上述挠性印刷基板(FPC)或者上述挠性扁平电缆(FFC)接触的接触部。作为权利要求9为一种连接器,设置在从一侧触点的上述支点部与连接部相反方向上延伸的延伸部;上述滑动的按压部在延伸部和受压部之间自由转动地将上述滑块安装在上述壳体上。作为权利要求10为一种连接器,在另一侧上述触点的支点部和连接部之间也设置与上述挠性印刷基板(FPC)或者上述挠性扁平电缆(FFC)接触的接触部。
根据专利文献5的摘要,公开一种连接器,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实现连接器的小型化和低高度化,以简单的操作和较小的操作力就可得到稳定的连接,即使连接对象物被撬起也不导致连接不良;触点具备:第一片,在一端侧具有与连接对象物接触的接触部,在另一端侧具有通过转动部件按压的受压部,在受压部的前端具有向内侧突出的突出部;第二片,一端侧具有与基板连接的连接部,在另一端侧具有支点部;以及弹性部,连接第一片和支点部;将接触部、弹性部、支点部和连接部配置为大致曲柄形状;壳体至少在两端侧形成有防止壁,该防止壁在连接对象物向上方撬起时防止顶部的浮起;转动部件具有操作部、按压部、突出部和卡止孔,在按压部转动时,旋转轴移动而进行紧凑的旋转。
在专利文献5的权利要求书中,作为权利要求1为一种连接器,具备:多个触点,具有与连接对象物接触的至少1个接触部;壳体,排列、保持该触点,并具有供上述连接对象物插入的嵌合口;以及转动部件,使上述触点弹性变形而按压上述连接对象物;在该连接器中,上述触点具备:第一片,在一端侧具有与上述连接对象物接触的接触部,在另一端侧具有由上述转动部件按压的受压部,在该受压部的前端具有向内侧突出的突出部;第二片,一端侧具有支点部,在另一端侧具有与基板连接的连接部;以及 弹性部,连接上述第一片和上述支点部;将上述接触部、上述弹性部、上述支点部和上述连接部配置为大致曲柄形状;上述壳体具有覆盖上述触点的接触部的顶部,该顶部至少在两端侧形成有防止壁,该防止壁在上述连接对象物向上方撬起时防止顶部的浮起;上述转动部件具有用于使其转动的操作部、在长度方向连续设置的按压部、和上述按压部能够插入并与上述突出部卡合的分别独立的卡止孔;上述按压部以在上述触点的连接部和受压部之间转动的方式安装在上述壳体上,并且在上述按压部转动时,旋转轴移动而进行紧凑的旋转。作为权利要求2为一种连接器,具备:多个触点,具有供与连接对象物接触的至少1个接触部;壳体,排列、保持该触点,并具有上述连接对象物插入的嵌合口;以及转动部件,使上述触点弹性变形而按压上述连接对象物;在该连接器中,将2种触点交错配置,一侧上述触点具有:第一片,在一端侧具有与上述连接对象物接触的接触部,在另一端侧具有由上述转动部件按压的受压部;第二片,在一端侧具有支点部,在另一端侧具有与基板连接的连接部;以及弹性部,连接上述第一片和上述支点部;将上述接触部、上述弹性部、上述支点部和上述连接部配置为大致曲柄形状;而另一侧上述触点具有:第一片,在一端侧具有与上述连接对象物接触的接触部,在另一端侧具有由上述转动部件按压的受压部;第二片,在一端侧具有与基板连接的连接部,在另一端侧具有支点部;以及弹性部,连接上述第一片和上述支点部;将上述接触部、上述弹性部、上述支点部和上述连接部配置为大致“コ”字形;并且至少在一侧或者另一侧触点的受压部的前端设置向内侧突出的突出部;上述壳体具有覆盖上述触点的接触部的顶部,该顶部至少在两端侧形成有防止壁,该防止壁在上述连接对象物向上方撬起时防止上述顶部的浮起;上述转动部件具有用于使其转动的操作部、在长度方向连续设置的按压部、和上述按压部能够插入并与上述突出部卡合的分别独立的卡止孔;上述按压部以在一侧上述触点的连接部和受压部之间、以及另一侧触点的按压部和上述壳体之间转动的方式安装在上述壳体上,并且在上述按压部转动时,旋转轴移动而进行紧凑的旋转。作为权利要求3为一种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首先,在将上述连接对象物与上述连接器连接的情况下,在上述连接对象物与上述连接器连接前的状态下,上述按压部的下 端侧位于上述受压部的突出部与连接部、壳体或者延伸部之间;第二,当使上述操作部转动时,上述按压部向与嵌合口相反的方向移动,下端夹持在上述按压部的突出部与连接部、壳体或者延伸部之间;第三,当进一步使上述操作部转动时,在第二的位置上上述按压部以按压部的中心为旋转轴进行旋转;第四,当进一步使上述操作部转动时,在第三的位置上上述按压部以按压部的中心为旋转轴进行旋转;上述按压部在上述受压部与上述连接部、壳体或者延伸部之间变得几乎垂直,旋转轴向与上述突出部相接的上端侧移动;最后,当进一步使上述操作部转动时,在第四位置上上述按压部以与上述突出部相接的上端侧为中心进行转动,使上述按压部与上述突出部卡合。作为权利要求4为权利要求1、2、3之一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顶部的大致中央部附近也形成防止壁,该防止壁在上述连接对象物向上方撬起时防止上述顶部的浮起。作为权利要求5为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设置延伸部,该延伸部从上述触点以及一侧的上述触点的支点部向与上述接触部相反方向突出。作为权利要求6为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设置延伸部,该延伸部从另一侧上述触点的上述支点部向与上述按压部相反的方向突出;将上述转动部件安装在上述壳体上,以便上述转动部件的按压部在延伸部和受压部之间转动。作为权利要求7为权利要求2、4、5之一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触点与一侧上述触点的延伸部、以及另一侧上述触点的支点部与连接部之间,也设置与上述连接对象物接触的接触部。作为权利要求8为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壳体上设置将上述连接对象物导向到上述嵌合口侧的凹部;将另一侧触点的连接部设置为不从上述凹部突出。作为权利要求9为权利要求1到8之一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连接对象物上设置卡止部,并使用锁止部件,该锁止部件具有与该卡止部卡合的卡合部,并且与上述触点中一侧的上述触点或者另一侧的上述触点为相同构造。作为权利要求10为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使在上述触点与一侧上述触点的延伸部以及另一侧上述触点的支点部和连接部之间设置的上述接触部具有弹性。作为权利要求11为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壳体上,在与上述触点以及一侧上述触点的连接部对应的位置上设置卡止部,在上 述触点以及一侧上述触点的连接部上设置与上述卡止部卡合的倾斜的卡合部;上述触点以及一侧上述触点的延伸部不被上述壳体保持。作为权利要求12为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当将上述触点和一侧上述触点从嵌合口的相反侧插入上述壳体时,在上述卡止部开始与上述卡合部卡合的阶段,上述触点的接触部为与上述壳体的插入孔大致平行状态,但是,当进一步插入时,上述触点倾斜地倾倒且上述接触部与上述插入孔的上壁接触,当插入结束时,上述接触部从倾斜的上述凹部返回与上述插入孔的平行状态。
根据专利文献6的摘要,公开一种连接器,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考虑到进一步低高度化、和转动部件的操作性,并安装在基板的侧面,其具备:触点,大致H形;固定用具,用于在长度方向两侧固定在基板上;壳体,具有覆盖触点的接触部的顶部,在顶部的嵌合口侧的端部形成有防止壁,该防止壁在连接对象物向上方撬起时防止顶部的浮起,在长度方向两侧设置保持固定用具的延伸壁,并在延伸壁和转动部件的轴承部之间设置缝隙;以及转动部件,具有操作部、按压部和卡止孔,按压部安装在壳体上,以便旋转轴在触点的连接部和受压部之间移动而紧凑地进行转动;在基板上设置切口部,并使连接器如落入切口部地连接。
另外,在专利文献6的权利要求书中,作为权利要求1为一种安装在基板侧面的连接器,具备:多个触点,具有与连接对象物接触的至少1个接触部;壳体,排列、保持该触点,并具有供上述连接对象物插入的嵌合口;以及转动部件,使上述触点弹性变形而按压上述连接对象物;在该连接器中,上述触点具有:第一片,在一端侧具有与上述连接对象物接触的接触部,在另一端侧具有由上述转动部件按压的受压部,在该受压部的前端具有向内侧突出的突出部;第二片,在一端侧具有另一个接触部,在另一端侧具有与基板连接的连接部,在另一个上述接触部与上述连接部之间具有支点部;以及弹性部,连接上述第一片和上述支点部,将上述接触部、上述弹性部、上述支点部和上述连接部配置为大致曲柄形状;该连接器还具有固定用具,用于在长度方向两侧固定在上述基板上,上述壳体具有覆盖触点的接触部的顶部,并且在该顶部的上述嵌合口侧的端部形成有防止壁,该防止壁在连接对象物向上方撬起时防止上述顶部的浮起,在长度方 向两侧设置保持固定用具的延伸壁,并在该延伸壁和上述转动部件的轴承部之间设置缝隙;上述转动部件具有用于转动的操作部、在长度方向上连续设置的按压部和可插入上述受压部并与上述突出部卡合的分别独立的卡止孔,上述按压部安装在上述壳体上,以便在上述触点的连接部和受压部之间转动,并且在上述按压部转动时旋转轴移动而进行紧凑的旋转;在上述基板上设置切口部,并使上述连接器如落入切口部地连接。作为权利要求2为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触点的连接部的上面侧与上述基板连接,并且在与上述连接器搭载面的相反侧操作上述转动部件。作为权利要求3为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首先,在将上述连接对象物与上述连接器连接的情况下,在上述连接对象物与上述连接器连接前的状态下,上述按压部的下端侧位于上述受压部的突出部与连接部之间;第二,当使上述操作部转动时,上述按压部向与嵌合口相反的方向移动,下端夹持在上述按压部的突出部与连接部之间;第三,当进一步使上述操作部转动时,在第二的位置上上述按压部以按压部的中心为旋转轴进行旋转;第四,当进一步使上述操作部转动时,在第三的位置上上述按压部以按压部的中心为旋转轴进行旋转;上述按压部在上述受压部与上述连接部之间变得几乎垂直,旋转轴向与上述突出部相接的上端侧移动;最后,当进一步使上述操作部转动时,在第四位置上上述按压部以与上述突出部相接的上端侧为中心进行转动,使上述按压部与上述突出部卡合。
根据专利文献7的摘要,公开一种连接器,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实现连接器的达到1.0mm为止的低高度化、基板的小空间化(进深方向),通过较小的操作力可得到稳定的连接,即使连接对象物撬起也不会导致连接不良,在大致H形的触点上具有:具有接触部和受压部的第一片;具有接触部和连接部的第二片;以及连接他们的连接部;在受压部和连接部之间设置上述转动部件的按压部可转动的保持单元;壳体上形成有顶部、以及在该顶部的至少两端侧上形成有防止壁,该防止壁在连接对象物向上方撬起时防止顶部的浮起;上述转动部件上具有操作部、按压部和分别独立的卡止孔;通过将操作部向壳体的嵌合口方向转动,使触点的接触部与连接对象物接触。
另外,在专利文献7的权利要求书中,作为权利要求1为一种连接器,具有:多个触点,具有与连接对象物接触的至少一个接触部;壳体,排列、保持该触点,并且具有插入上述连接对象物的嵌合口;以及转动部件,使上述触点弹性变形而按压上述连接对象物;在该连接器中,上述触点具备:第一片,在一端侧具有与上述连接对象物接触的接触部,在另一端侧具有由上述转动部件按压的受压部;第二片,一端侧具有与上述连接对象物接触的另一个接触部,在另一端侧具有与基板连接的连接部;以及联结部,连接上述第一片和上述第二片;将上述第一片的接触部、上述联结部和上述连接部配置为大致曲柄形状,并且在上述受压部和上述连接部之间设置上述转动部件的按压部可转动的保持单元;上述壳体具有覆盖上述触点的接触部的顶部,在该顶部的至少两端侧形成有防止壁,该防止壁在上述连接对象物向上方撬起时防止顶部的浮起;上述转动部件具有用于使其转动的操作部、在长度方向连续设置的按压部、和上述按压部能够插入的分别独立的卡止孔;上述按压部以在上述触点的连接部和受压部之间转动的方式安装在上述壳体上,并且在上述按压部转动时,旋转轴移动而进行紧凑的旋转,上述操作部在上述壳体的嵌合口方向上转动,由此使上述触点的接触部与上述连接对象物接触。作为权利要求2为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作为上述保持单元,至少每隔一个触点、在上述第一片的上述受压部上设置在上述连接部方向上突出的凸部,并且在上述第二片的连接部前端附近设置向上述受压部方向突出的突起部。作为权利要求3为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作为上述保持单元,至少每隔1个触点,在上述第二片的连接部和联结部之间设置向上述受压部方向突出的凸。作为权利要求4为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将设置有上述凸部和上述突起部的触点、和设置有上述凸的触点交错配置。作为权利要求5为权利要求2、3、4之一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片的受压部前端设置突出部。作为权利要求6为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中央部附近或者整体上形成上述防止壁。作为权利要求7为权利要求1到6之一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连接对象物与上述连接器连接的情况下,首先,在上述连接对象物与上述连接器的连接前的状态下,上述转动部件的按压部的下端处于接触上述凸的 状态,第二,当使上述操作部转动时,上述按压部的下端在接触上述凸的状态下,以下端侧的R的中心为旋转轴转动,上述按压部成为稍微倾斜的状态;第三,当进一步转动时,上述下端从第二状态向上述连接部方向移动一些,并以上述按压部的中心为旋转轴转动,上述按压部成为几乎垂直的状态;第四,当进一步转动时,上述下端从第三状态进一步向上述连接部侧移动,上述按压部的上端移动到上述凸部侧,上述按压部成为垂直的状态;第五,当进一步转动时,上述下端从第四状态进一步向上述连接部侧移动,上述按压部的上端成为接触上述凸部的状态;最后,当从第五状态进一步转动时,上述按压部以上述上端的R的中心为旋转轴,将上述转动部件向上述壳体的嵌合口方向转动,由此使上述触点的接触部与上述连接对象物接触。
根据专利文献8的摘要,公开一种连接器,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减小基板的静区(进深方向),且维持连接器的低高度,并没有连接不良或破损等,设置保持单元,该保持单元可在具有大致H形的触点14的受压部34与连接部36之间使转动部件16的按压部48转动;在壳体12上在与转动部件16接触一侧、在与触点14对应的位置上设置缝隙21;转动部件16的按压部48在触点14的连接部36与受压部34之间转动;将操作部46在壳体12的嵌合口18方向上转动,由此使触点14的接触部32与连接对象物接触;在基板80上设置切口部82,将连接器10如进入切口部82那样地连接;配置用于在长度方向两侧固定在基板上的固定用具;在转动部件16打开时,通过固定用具17的突出片60限制转动部件16的转动角度。
如上述专利文献1~5,都是使转动部件在嵌合口侧或者嵌合口的相反侧转动,由此使触点与FPC等连接对象物接触的构造,并搭载在基板的上表面或者下表面。
从用户端的规格和基板的安装空间上考虑,上述专利文献1~5的构造的连接器多数也可安装在基板的侧面侧,但是在由于用户端的规格而仅将部件搭载在基板的一面侧的情况下,存在专利文献1~5的连接器不能成为0.9mm(连接器的安装高度)以下的低高度化,且操作转动部件较困难的课题,因此本申请人提出专利文献6的构造的连接器。但是,在专利文献6的构造中,转动部件为后锁止型,进行向嵌合口的相反方向倾倒的操作, 因此存在的课题为,基板的切口空间(尤其是进深)较大,基板的静区变大。
因此,如专利文献1那样,考虑使用在嵌合口侧操作转动部件的连接器,由于在专利文献1的构造中存在不能使其为上下接点的问题,因此进一步考虑使用本申请人提出的专利文献7的构造。但是,在专利文献7的构造中,由于转动部件的厚度使连接器变厚,因此连接器的安装高度难以维持0.9mm,在转动转动部件时与基板接触进深尺寸减小的量,因此导致转动部件或基板的破损,在FPC等连接对象物被向上方撬起时,由于转动部件的旋转方向,因此存在的问题为,转动部件的保持力较弱,转动部件容易脱离,导致接触不良,因此本申请人提出专利文献8那样的构造。但是,专利文献8的构造也存在如下问题,即难以维持连接器的连接强度,同时难以消除连接器长度方向的静区。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种以往的问题而进行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减小基板的静区(进深方向和长度方向),且维持连接器的连接强度,并没有连接不良或破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1发明为一种连接器,安装在基板的侧面,并具备:多个触点14,具有与连接对象物接触的2个接触部32a和32b;壳体12,排列、保持该触点14,并且在前部具有供上述FPC70或者FFC等连接对象物插入的嵌合口18;以及转动部件16,使上述触点14弹性变形而按压到上述连接对象物上,该连接器10的特征在于,上述触点14具备:第一片28,一端侧具有与上述连接对象物接触的接触部32a,另一端侧具有由上述转动部件16按压的受压部34;第二片30,一端侧具有与上述连接对象物接触的另一个接触部32b,另一端侧具有与基板连接的连接部36;以及联结部38,联结上述第一片28和上述第二片30,在上述触点14上,将上述第一片28的接触部32a、上述联结部38和上述连接部36配置为大致曲柄形状,并且,在上述受压部34和上述连接部36之间设置供上述转动部件16的按压部48能够转动的保持单元;上述壳体12具有覆盖上述触点14的接触部32a、32b的顶部20;在上述转动部件16上具备用于使该转动部件16转动的操作部46、在长度方向上连续设置的按压部48、以及可 供上述受压部34插入的分别独立的卡止孔50;上述按压部48以在上述触点14的连接部36和受压部34之间转动的方式安装在上述壳体12上,并且在上述按压部48转动时,旋转轴54移动而进行紧凑的旋转;通过将上述操作部46向上述壳体12的嵌合口18方向转动,而使上述触点14的接触部32a、32b与上述连接对象物接触;在上述基板80上设置切口部82,将上述连接器10以落入该切口部82的方式与上述基板连接,并在长度方向两侧配置用于固定在上述基板80上的固定用具17;与上述固定用具17一体或者分体地设置在上述触点14的连接部36侧与上述基板80垂直地突出的突出片60,并将该突出片60设置在连接器10的长度方向两侧或者任意一侧;在打开上述转动部件16时,通过上述突出片60限制上述转动部件16的旋转角度。
第2发明为一种连接器,安装在基板的侧面,并具备:多个触点14,具有与连接对象物接触的2个接触部322a和322b;壳体12,排列、保持该触点142,并且在上部具有供上述FPC70或者FFC等连接对象物插入的嵌合口182;以及转动部件162,使上述触点142弹性变形而按压到上述连接对象物上,该连接器102的特征在于,上述触点142具备:第一片282,一端侧具有与上述连接对象物接触的接触部322a,另一端侧具有由上述转动部件162按压的受压部342;第二片302,一端侧具有与上述连接对象物接触的另一个接触部322b,另一端侧具有与基板连接的连接部362;以及联结部382,联结上述第一片282和上述第二片302,并且,在上述触点142上,在上述受压部342和上述连接部362之间设置供上述转动部件162的按压部482能够转动的保持单元;上述壳体122具有覆盖上述触点142的至少一个接触部322a、322b的顶部202;在上述转动部件162上具备用于使该转动部件162转动的操作部462、在长度方向上连续设置的按压部482、以及可供上述受压部342插入的分别独立的卡止孔502;上述按压部482以在上述触点142的连接部362和受压部342之间转动的方式安装在上述壳体122上,并且在上述按压部482转动时,旋转轴542移动而进行紧凑的旋转;通过将上述操作部462向上述壳体122的嵌合口182方向转动,而使上述触点142的接触部322a、322b与上述连接对象物接触;在上述基板802上设置切口部822,将上述连接器102以落入该切口部822的方式与上述基板连接,并在长度方向两侧配置用于固定在上述基板802上的固定用具172;与上述固定用具172一体或者分体地设置在上述触点142的连接部362侧与上述基板802垂直地突出的突出片602,并将该突出片602设置在连接器102的长度方向两侧或者任意一侧;在打开上述转动部件162时,通过上述突出片602限制上述转动部件162的旋转角度。
第3发明为,代替设置在第二片30的一端侧的接触部32b,设置向上述连接对象物的插入方向突出的延伸部35。
第4发明为,代替在第2发明中设置在第二片302的一端侧的接触部322b,设置向上述连接对象物的插入方向突出的延伸部。
在第1~第4发明中,都优选,在与上述转动部件16接触侧,在与上述触点14或者142对应的位置上设置缝隙21。
在第1~第4发明中,都优选,在上述壳体12或者122上、在长度方向两侧设置具有进一步与上述基板80接触的面的延伸部;上述固定用具被配置为,在长度方向两侧进一步覆盖上述延伸部的下表面侧;上述突出片被设置为,进一步与上述转动部件的进深壁59接触;以将上述延伸部与上述基板的下表面接触的方式,将上述连接器与上述基板连接。
在第1~第4发明中,都优选,在上述转动部件16或者162的长度方向两侧设置由缝隙部47分开的具有弹性的板状片49,并且在该板状片49的前端51设置突起;并与上述固定用具一体或分体地设置与上述壳体12的顶部20大致垂直的、具有弹性的突出部62;在上述转动部件被关闭时,上述转动部件的突起卡合在上述突出部的内侧;并且更优选,在该突出部62和上述壳体12的侧壁66之间设置空间部64,在上述转动部件16被关闭时,上述转动部件16的突起51进入上述空间部64,由此保持上述转动部件16。
在第1~第4发明中,都优选,在上述连接对象物的长度方向两侧设置卡止部,并且在上述转动部件上、在与上述连接对象物的卡止部对应的位置上设置与上述卡止部卡合的卡合凸部;在上述转动部件关闭时,上述卡合凸部与上述卡止部卡合,由此保持上述连接对象物;并且更优选,在上述延伸部22上、在与上述基板80接触的面侧一体或者分体地设置定位销25,该定位销25用于进行与上述基板80的定位。
并且,优选在上述触点14的连接部36的上表面侧与上述基板连接,并且在上述连接器搭载面的相反侧操作上述转动部件36。
在第1和第3发明中,都优选在上述壳体上,在上述顶部的至少两端侧形成防止壁,该防止壁防止上述连接对象物被向上方撬起时的上述顶部的浮起;并且更优选,将上述防止壁27进一步形成在中央部附近或者整体上。
在第1~第4发明中,都优选,作为上述保持单元,至少每隔1个触点14、在上述第一片28的上述按压部34上设置向上述连接部36方向突出的凸部40,并且在上述第二片30的连接部36前端附近设置向上述受压部34方向突出的突起部42;
至少每隔1个触点14,在上述第二片30的连接部36和联结部38之间设置向上述受压部34方向突出的凸44;
并且,将设置有上述凸部40和上述突起部42的触点14、和设置有上述凸44的触点交互排列,而将上述凸部以及上述突起部、与上述凸交错状配置。
在第1~第4发明中,都优选,在上述第一片的受压部34的前端设置突出部39。
并且,在将上述连接对象物与上述连接器10连接的情况下,首先,在上述连接对象物与上述连接器10连接前的状态下,上述转动部件16的按压部48的下端处于接触上述凸44的状态;第二,当使上述操作部46转动时,上述按压部48的下端在与上述凸44接触的状态下,以下端58侧的R的中心为旋转轴54转动,上述按压部48成为稍微倾斜的状态;第三,当进一步转动时,上述下端58从第二的状态向上述连接部36方向移动一些,并以上述按压部48的中心为旋转轴54转动,上述按压部48成为几乎垂直的状态;第四,当进一步转动时,上述下端58从第三的状态进一步向上述连接部36侧移动,上述按压部48的上端56移动到上述凸部40侧,上述按压部48成为垂直的状态;第五,当进一步转动时,上述下端58从第四的状态进一步向上述连接部36侧移动,上述按压部48的上端56成为与上述凸部40接触的状态;最后,当从第五的状态进一步转动时,上述按压部48以上述上端56的R的中心为旋转轴54,将上述转动部件16向上述壳体 12的嵌合口18方向转动,由此使上述触点14的接触部32与上述连接对象物接触。
本连接器10的作用为,当在上述FPC70或者FFC等连接对象物被插入上述壳体12的嵌合口18内之后,上述转动部件16的按压部48在上述触点14的连接部36和受压部34之间转动时,上述受压部34被按压部48压起,由此将上述触点14的联结部38的一方作为支点,上述触点14的联结部38向上述接触部32侧倾斜,由此上述接触部32被按压到上述FPC70或者FFC等连接对象物侧上。
发明效果
根据以上说明可知,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可得到如下的优良效果。
(1)根据第1和第3发明,能够维持连接器10的低高度化(连接器10的安装高度0.95mm),且可削减基板80的静区(使进深方向为3.5mm),在上述转动部件16转动时上述转动部件16与基板80不接触,上述转动部件16或基板80不会破损。
(2)根据第2和第4发明,在壳体上部具有嵌合口182,因此与第1和第3发明相比,能够实现基板的进深方向的进一步小空间化;在将FPC70等连接对象物的一端插入本发明的连接器10的嵌合口18中的状态下,在使上述连接对象物的另一端与另外的连接器等对象物连接时,容易根据上述对象物所处位置进行FPC70等连接对象物的牵拉(为了使其与位于连接器上部或后部的对象物连接,使上述连接对象物变形而向对象物接近),也消除了静区,并不对上述连接对象物施加负担,可得到顺畅且稳定的连接。并且,与以往的前锁止型或后锁止型相比,能够确保锁止长,同时用手指操作的部分变大,因此通过简单的操作和较小的操作力就可得到稳定的连接。
(3)在上述延伸部22与上述基板80的下表面接触那样地将上述连接器10连接到上述基板80上时,能够维持连接器10的连接强度,并可削减基板80的静区(使进深方向为4.0mm、长度方向缩短2.0~3.0mm),在上述转动部件16转动时上述转动部件16与基板80不接触,上述转动部件16或基板80不会破损。
(4)在上述转动部件16的长度方向两侧设置被缝隙部47分开的具有弹 性的板状片49,并且在该板状片49的前端51设置突起51;并与上述固定用具一体或分体地、设置与上述壳体12的顶部20大致垂直的、具有弹性的突出部62;在上述转动部件16被关闭时,上述转动部件16的突起51卡合在上述突出部62的内侧;在该情况下,即使在FPC等连接对象物被向上方撬起的情况下,上述转动部件16也不转动、而能够得到稳定的连接。
(5)设置与上述壳体12的侧壁66平行的、具有弹性的突出部62,并且在该突出部62和上述壳体12的侧壁66之间设置空间部64,在上述转动部件16被关闭时,上述转动部件16的突起51进入上述空间部64,由此保持上述转动部件16,在该情况下,即使在FPC等连接对象物被向上方撬起的情况下,上述转动部件16也不转动、而能够得到稳定的连接。
(6)在上述基板80的长度方向两侧设置卡止部72,并且在上述转动部件16上、在与上述基板80的卡止部82对应的位置上设置与上述卡止部72卡合的卡合凸部53;在上述转动部件16关闭时,上述卡合凸部53与上述卡止部72卡合,由此保持上述基板80,在该情况下,在插入了FPC等连接对象物的情况下能够进行可靠的定位,在连接对象物被撬起的情况下也不会错位,而能够得到稳定的连接。
(7)在上述延伸部22上、在与上述基板80接触的面侧,一体或者分体地设置定位销25,该定位销25用于进行与上述基板80的定位,在该情况下,能够将连接器10在正确的位置上安装到基板80上,且即使存在定位销25也不增加长度方向。
(8)在上述触点的连接部的上表面侧与上述基板连接,并且在上述连接器搭载面的相反侧操作上述转动部件,在该情况下,可得到与基板的厚度相应的低高度化,且能够在没有搭载其他部件或上述连接器10的面侧,操作上述转动部件16,因此能够容易操作转动部件16。
(9)在第1发明中,在上述壳体12上,在上述顶部20的至少两端侧形成防止壁27,该防止壁27防止上述连接对象物被向上方撬起时的上述顶部20的浮起;作为上述保持单元,至少每隔1个触点14、在上述第一片28的上述按压部34上设置向上述连接部36方向突出的凸部40,并且在上述第二片30的连接部36前端附近设置向上述受压部34方向突出的突起部42,在该情况下,能够得到上述转动部件16的稳定的旋转,且使上述转动 部件16向嵌合侧方向转动,因此能够减小基板占有面积(进深方向为4.0mm以下),与以往相比,即使连接对象物被撬起也不会导致连接不良,与以往相比提高连接稳定性、保持力。
(10)在第1~第4发明中,都是作为上述保持单元,至少每隔1个触点14,在上述第二片30的连接部36和联结部38之间设置向上述受压部34方向突出的凸44,在该情况下,能够得到上述转动部件16的稳定的旋转,且使上述转动部件16向嵌合侧方向旋转,因此能够减小基板占有面积(进深方向为4.0mm以下)。
(11)在第1~第4发明中,都是将设置有上述凸部40和上述突起部42的触点14、和设置有上述凸44的触点14交错状配置,在该情况下,能够容易地插入上述转动部件16,并得到上述转动部件16稳定的旋转,并且,使上述转动部件16向嵌合侧方向旋转,因此能够减小基板占有面积(进深方向为4.0mm以下),还能够使连接器10小间距化。
(12)在第1~第4发明中,都是在上述第一片28的受压部34的前端设置突出部39,在该情况下,即使相对于对上述转动部件16的转动的反作用力,也可防止上述壳体12中央部向嵌合口18方向鼓起。
(13)在第1和第3发明中,在将上述防止壁27进一步形成在中央部附近或者整体上的情况下,在FPC70等连接对象物被向上侧方向撬起时,壳体12难以向上侧升起,能够得到稳定的接触力,不会导致连接不良。
(14)在第1~第4发明中,都是在将上述连接对象物与上述连接器10连接的情况下,首先,在上述连接对象物与上述连接器10连接前的状态下,上述转动部件16的按压部48的下端处于接触上述凸44的状态;第二,当使上述操作部46转动时,上述按压部48的下端在与上述凸44接触的状态下,以下端58侧的R的中心为旋转轴54转动,上述按压部48成为稍微倾斜的状态;第三,当进一步转动时,上述下端58从第二的状态向上述连接部36方向移动一些,并以上述按压部48的中心为旋转轴54转动,上述按压部48成为几乎垂直的状态;第四,当进一步转动时,上述下端58从第三的状态进一步向上述连接部36侧移动,上述按压部48的上端56移动到上述凸部40侧,上述按压部48成为垂直的状态;第五,当进一步转动时,上述下端58从第四的状态进一步向上述连接部36侧移动,上述按压部48 的上端56成为与上述凸部40接触的状态;最后,当从第五的状态进一步转动时,上述按压部48以上述上端56的R的中心为旋转轴54,将上述转动部件16向上述壳体12的嵌合口18方向转动,由此使上述触点14的接触部32与上述连接对象物接触;根据该构成,上述转动部件16的按压部48不以固定的旋转轴54进行转动,因此能够进行紧凑的转动,也能实现连接器10的低高度化。
附图说明
图1(A)是从转动部件打开状态的嵌合口侧的上方观察本发明的连接器的立体图。(B)是从转动部件打开状态的连接部侧观察本发明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A)是从转动部件打开状态的嵌合口侧观察安装在基板上的本发明的连接器的立体图。(B)是从转动部件打开状态的连接部侧观察安装在基板上的本发明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3(A)是在转动部件打开的状态下、在一个触点位置剖开本发明的连接器的立体图。(B)是在转动部件关闭的状态下、在一个触点位置剖开插入有FPC的本发明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4(A)是触点的立体图。(B)是其他触点的立体图。
图5是壳体的立体图。
图6是转动部件的立体图。
图7是固定用具的立体图。
图8是说明转动部件转动时的按压部和旋转轴的移动的说明图。
图9(A)是从转动部件关闭状态的嵌合口侧观察本发明的其他连接器的立体图。(B)是从转动部件打开状态的嵌合口侧观察安装在基板上的本发明的其他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10(A)是从转动部件打开状态的嵌合口侧的上方观察本发明的其他连接器的立体图。(B)是从转动部件打开状态的连接部侧观察本发明的其他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11(A)是从转动部件打开状态的嵌合口侧观察安装在基板上的本发明的其他连接器的立体图。(B)是从转动部件打开状态的连接部侧观察安装 在基板上的本发明的其他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12(A)是在转动部件打开的状态下、在一个触点位置剖开本发明的其他连接器时的立体图。(B)是在转动部件关闭的状态下、在一个触点位置剖开插入有FPC的本发明的其他连接器时的立体图。
图13是其他壳体的立体图。
图14是其他转动部件的立体图。
图15是其他固定用具的立体图。
图16(A)是在转动部件打开的状态下、在一个触点位置剖开本发明的其他连接器的截面图。(B)是在转动部件打开的状态下、在一个触点位置剖开插入有FPC的本发明的其他连接器的截面图。
符号说明
10、102连接器
12、122壳体
14、142触点
16、162转动部件
17固定用具
18、182嵌合口
20、202顶部
21缝隙
22延伸部
23下表面
24插入孔
25定位销
27防止壁
28、282第一片
30、302第二片
32、322接触部
34、342受压部
35延伸部
36、362连接部
38、382联结部
39突出部
40凸部
42突起部
44凸
46、462操作部
47缝隙部
48、482按压部
49板状片
50卡止孔
51突起
53卡合凸部
54旋转轴
56上端
58下端
59进深壁
60突出片
61固定部分
62突出部
64空间部
66侧壁
67延伸壁
70 FPC
72卡止部
80基板
82切口部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图1到图8说明本发明的连接器的代表性的实施例(实施例1)。
图1(A)是从转动部件打开状态的嵌合口侧观察本发明的连接器的立体 图;图1(B)是从转动部件打开状态的连接部侧观察本发明的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A)是从转动部件打开状态的嵌合口侧观察安装在基板上的本发明的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B)是从转动部件打开状态的连接部侧观察安装在基板上的本发明的连接器的立体图;图3(A)是在转动部件打开的状态下、在一个触点位置剖开本发明的连接器的立体图,(B)是在转动部件关闭的状态下、在一个触点位置剖开插入有FPC的本发明的连接器的立体图;图4是使用了图1~图3的触点的立体图;图5(A)是所使用的壳体的立体图;图6(A)是转动部件的立体图;图7(A)是固定用具的立体图;图8(A)~(F)是说明转动部件从打开状态转动到关闭状态时的按压部和旋转轴的移动的说明图。
本发明的连接器10主要具备壳体12、转动部件16、触点14和固定用具17。
根据图说明本发明的连接器10的构成部件。
首先说明触点14。该触点14为金属制,通过公知技术的冲压加工制作。作为上述触点的材质,要求弹性和导电性等,因此可举出黄铜、铍铜或磷青铜等。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触点14如图4所示为截面大致反H字形,并具备:第一片28,一端侧具有与上述连接对象物接触的接触部32a,另一端侧具有通过上述转动部件16按压的受压部34;第二片30,一端侧具有与上述连接对象物接触的另一个接触部32b,另一端侧具有与基板连接的连接部36;以及联结部38,联结上述第一片28和上述第二片30;将上述第一片28的接触部32a、上述联结部38和上述连接部36配置为大致曲柄形状,并且在上述受压部34和上述连接部36之间设置可供上述转动部件16的按压部48转动的保持单元。
上述接触部32a、32b形成为凸部形状,以便容易与FPC70或者FFC等连接对象物接触,如图1所示,上述连接部36在本实施例中为表面安装型(SMT),但是也可以是深层型。即,设置2个接触部32a、32b,并使其夹持上述FPC70或者FFC。相对于上述FPC70或者FFC的插入方向,在直角方向两侧设置接触部32a、32b,由此,由2个接触部32a、32b夹持上述FPC70或者FFC,能够可靠地与上述FPC70或者FFC接触,同时能够 对应接点处于连接对象物的任意侧的情况。
上述联结部38和上述受压部34,是在插入上述FPC70或者FFC等连接对象物时,用于发挥如下作用的部分。当在上述FPC70或者FFC等连接对象物插入上述壳体12的嵌合口18内之后,上述转动部件16的按压部48在上述触点14的连接部36和受压部34之间转动时,上述受压部34被按压部48推起,由此以上述触点14的联结部38的下端58作为支点,上述触点14的联结部38向上述接触部32a侧倾倒,从而上述接触部32a被按压到上述FPC70或者FFC等连接对象物侧。上述联结部38和上述受压部34的大小和形状,为了起到这种作用而被适当设计。
作为上述保持单元,至少每隔1个触点14、在上述第一片28的上述按压部34上设置向上述连接部36方向突出的凸部40,并且在上述第二片30的连接部36前端附近设置向上述受压部34方向突出的突起部42。上述凸部40和上述突起部42的形状和大小被适当设计,以便在上述转动部件16的按压部48转动时,按压部48不脱落,并可得到稳定的转动。在本实施例中,上述转动部件16的按压部48为了不容易破损而形成为弯曲形状。
并且,作为上述保持单元,至少每隔1个触点14,在上述第二片30的连接部36和联结部38之间设置向上述受压部34方向突出的凸44;将设置有上述凸部40和上述突起部42的触点14、和设置有上述凸44的触点14交互排列,而将上述凸部40以及上述突起部42、与上述凸44交错状配置。通过这种配置,上述转动部件16的按压部48能够更顺畅地转动。上述凸44的形状和大小被适当设计,以便在上述转动部件16的按压部48转动时,按压部48不脱落,并可得到稳定的转动。在本实施例中,上述转动部件16的按压部48为了不容易破损而形成为弯曲形状。如图4(A)所示,也可以将上述凸部40以及上述突起部42、和上述凸44设置在一个触点上。
并且,在使上述转动部件16的按压部48在触点14的受压部34和连接部36之间转动时,对转动部件16的转动的反作用力较强,因此有时转动部件16的中央部向图1(A)的箭头“I”方向鼓起。在这种情况下,如图4(B)所示,只要在上述第一片28的受压部34前端设置突出部39,就能够有效防止上述转动部件16的中央部鼓起。上述突出部39的大小只要能够起到这种作用任意大小都可以,适当设置为转动部件16的按压部48钩住 的程度。
下面,说明转动部件16。该转动部件16为电绝缘性的塑料,通过公知技术的注塑成型制作,作为其材质能够考虑尺寸稳定性、加工性或成本等而适当选择,但是一般可举出聚乙烯对酞酸盐(PBT)、聚酰胺(66PA、46PA)、液晶聚合物(LCP)、聚碳酸酯(PC)或者它们的合成材料。该转动部件16的截面为大致L字形,主要具备:操作部46;轴52部分,可转动地安装在壳体12上;按压部48,按压上述触点14的受压部34;以及卡止孔50,供上述触点14的受压部34进入。上述轴52是用于供转动部件16转动的支点,转动部件16可转动地适当安装在壳体12的长度方向两侧。
上述按压部48是按压到触点14的受压部34上的部分,作为其截面形状优选细长形状,在本实施例中为椭圆形状。通过成为这种椭圆形状,能够如图1(A)所示使转动部件向箭头“I”方向转动、使其在触点14的受压部34和连接部36之间转动,由此,通过按压部48大小的变化,触点14的受压部34被抬起,将FPC70或者FFC等连接对象物按压到触点14的接触部32a侧。作为按压部48的形状,只要能够在触点14的受压部34和连接部36之间旋转,并通过长轴和短轴的大小的不同将触点14的受压部34压起,任意形状都可以。
并且,在转动上述转动部件16时,对转动部件16的转动的反作用力较强,为了进一步防止转动部件16的中央部向图1(A)的箭头“I”方向鼓起,优选分别独立地设置与上述触点14的突出部39卡合的卡止孔50。通过分体独立地设置上述卡止孔50,转动部件16的强度增加,并防止转动时的变形。
优选,在上述转动部件16上,在长度方向两侧设置被缝隙部47分开的具有弹性的板状片49,并在该板状片49的前端设置突起51。如图3(B)所示,长度方向两侧的上述板状片49的突起51用于,通过进入2个上述固定用具17的内侧,由此可靠地保持上述转动部件16。通过设置上述缝隙部47,使上述板状片49具有弹性。上述板状片49以及处于其前端的突起51的位置被设计为,进入2个上述固定用具17之间的内侧。并且,上述板状片49以及处于其前端的突起51的大小,考虑上述作用、弹性和强度等适当设计。
下面,说明壳体12。该壳体12为电绝缘性的塑料,通过公知技术的注塑成型制作,作为其材质能够考虑尺寸稳定性、加工性或成本等而适当选择,但是一般可举出聚乙烯对酞酸盐(PBT)、聚酰胺(66PA、46PA)、液晶聚合物(LCP)、聚碳酸酯(PC)或者它们的合成材料。
在上述壳体12上设置有所需数量的安装有触点14的插入孔24,并通过压入、钩搭(切入)或焊接等固定。
如图2(A)所示,上述壳体12具有覆盖上述触点14的第一片28的接触部32的顶部20,并在长度方向两侧设置有延伸部22,该延伸部22具有与上述基板80接触的面。上述延伸部22是安装有上述固定用具17的部分。上述延伸部22与上述基板80大致平行地在长度方向两侧突出设置,并与上述基板80的下表面侧接触。上述延伸部22的大小考虑连接器10的低高度化或强度等而适当设计。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延伸部22的厚度为,该厚度与基板80的厚度相加后比上述转动部件16关闭状态的连接器10的厚度小。即,上述延伸部22与上述基板80的下面接触,由此增强对基板的连接强度,且缩小连接器10长度方向的静区。
并且,图9(A)是从转动部件关闭状态的嵌合口侧观察本发明的其他连接器的立体图,(B)是从转动部件打开状态的嵌合口侧观察安装在基板上的本发明的其他连接器的立体图,如该连接器那样,也可以在壳体12的延伸部22上、在与上述基板80接触的面侧、一体或者分体地设置有用于与上述基板80进行定位的定位销25。上述定位销25用于向基板80进行正确的定位,当考虑成本和加工性时优选一体设置。上述定位销25的位置,只要能够向基板80进行正确的定位即可,当考虑平衡时优选设置在长度方向两侧。
优选,在上述顶部20的嵌合口18侧形成为上述FPC70容易插入的斜面形状以及R形状、或者进行倒角等。并且,优选,在上述顶部20上、在与上述触点14对应的位置上设置多个缝隙21。该缝隙21是用于埋入上述触点14的第一片的空间,其大小比上述触点14大一些,并考虑上述触点14的大小、上述壳体12的强度和作用而适当设计。通过设置上述缝隙21而避开上述触点14,由此成为可进行低高度化的构造。
下面,说明固定用具17。该固定用具17为金属制,通过公知技术的冲压加工制作。作为上述固定用具17的材质,要求具有弹性、连接性和尺寸稳定性等,因此可举出黄铜、铍铜或磷青铜等。
优选,如图7(A)所示,上述固定用具17为截面大致U字形,并通过压入、一体成型或焊接等固定,以便覆盖上述壳体12的延伸部22的下表面23。上述固定用具17的位置,考虑用户端的规格或基板80的安装位置等设计。在本实施例中,在基板80上设置切口部82,为了从其他部件等的搭载侧安装连接器10,并将上述转动部件16固定为可在其他部件等的搭载侧的相反侧对其进行操作,而将其安装在上述壳体12的厚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上述固定用具17的大小考虑保持力和基板占有面积等而设计。
优选,在上述固定用具17上与该固定用具17一体或者分别地设置突出片60,该突出片60在上述触点14的连接部36侧与上述基板80垂直地突出、且与上述转动部件16的进深壁59接触。如果考虑到成本则优选将上述突出片60设置为一体构造,并且,上述突出片60在连接器10的长度方向两侧或者任意一侧设置即可,但是考虑到平衡则优选设置在两侧。上述突出片60的作用为,在上述转动部件16打开时限制上述转动部件16的转动角度。在本实施例中将其限制为75°。上述突出片60的位置和大小,考虑这种作用、上述固定用具60的加工性和强度等适当设计。
优选,在上述固定用具17上、与上述固定用具17一体或分体地设置具有弹性的突出部62,该突出部62与上述壳体12的顶部20大致垂直。当考虑到成本时,上述突出部62优选为与上述固定用具60一体构造。长度方向两侧的上述转动部件16的突起51如上所述地卡合在配置于长度方向两侧的上述突出部62之间,并可靠地保持上述转动部件16。上述突出部62的位置和大小,考虑这种作用、加工性和强度等而适当设计,并使上述突出部62具有弹性,以便上述转动部件16的突起51容易插入,且能够可靠地保持。
这里,根据图8对上述转动部件16的按压部48的移动以及转动的方式进行说明。
图8(A)为上述连接对象物与上述连接器10连接前的状态,上述转动部件16的按压部48的下端58处于与上述凸44相接的状态。
如图8(B)所示,当使上述操作部46转动(图中的逆时针方向)时,上述按压部48的下端58在与上述凸44相接的状态下,以下端58侧的R的中心为旋转轴54进行转动,上述按压部48成为稍微倾斜的状态。
如图8(C)所示,当使上述操作部46进一步转动时,上述下端58从(B)的状态向上述连接部36方向移动一些,以上述按压部48的中心为旋转轴54转动,上述按压部48成为几乎垂直的状态。
如图8(D)所示,当使上述操作部46进一步转动时,上述下端58进一步从(C)的状态向上述连接部36侧移动,上述按压部的上端56向上述凸部40侧移动,上述按压部48成为垂直状态。
如图8(E)所示,上述下端58进一步从(D)的状态向上述连接部36侧移动,上述按压部48的上端56成为接触上述凸部40的状态。
如图8(F)所示,当从(E)的状态进一步转动时,上述按压部48以上述上端56的R的中心为旋转轴54进行转动,向上述壳体12的嵌合口18方向转动,由此上述触点14的接触部32接触上述连接对象物。
即,上述按压部36当最初转动、之后移动、再继续转动时,旋转轴50变化,在较小的空间内进行紧凑转动(旋转)。
即,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10,成为在将上述FPC70等连接对象物插入嵌合口18内时,不施加插入力(所谓,零插拔力(ZIF))的构造,成为通过使上述转动部件16的按压部48在上述触点14的凸部40、突起部42和凸44之间转动,而能够以较小的力锁止上述转动部件16的构造,且成为通过上述转动部件16的按压部48进一步推起上述触点14的受压部34,而得到较高接触力的构造。
最后,说明连接器10向基板80的安装。为了对应于近年来的低高度化要求,如图2所示,在基板80上设置切口部82,并将上述连接器10以落入该切口82的方式进行安装。由此,导致包括基板80和连接器的整体的低高度化。即,可进行基板80的厚度量的低高度化,如果为0.4mm的基板,则即使连接器高度为1.0mm,也可以使包括基板80的高度为0.6mm左右。基板80的切口部82的大小考虑连接器10的大小、基板80的强度和安装位置等适当设计。
并且,图10到图15表示本发明的其他连接器的实施例(实施例2)。
图10(A)是从转动部件打开状态的嵌合口侧观察本发明的连接器的立 体图;图10(B)是从转动部件打开状态的连接部侧观察本发明的连接器的立体图;图11(A)是从转动部件打开状态的嵌合口侧观察安装在基板上的本发明的连接器的立体图;图11(B)是从转动部件打开状态的连接部侧观察安装在基板上的本发明的连接器的立体图;图12(A)是在转动部件关闭的状态下、在一个触点位置剖开本发明的连接器的立体图;图12(B)是在转动部件关闭的状态下、在一个触点位置剖开插入有FPC的本发明的连接器的立体图;图13是在图10~图12中使用的壳体的立体图;图14是在图10~图12中使用的转动部件的立体图;图15是在图10~图12中使用的固定用具的立体图。
并且,图10所示的连接器的基本构成与实施例1相同,因此以下仅对各构成部件与上述实施例1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优选,在上述转动部件16上、在长度方向两侧设置由缝隙部47分开的、具有弹性的板状片9,在该板状片49的前端设置突起51。上述板状片49的突起51用于,如图3(D)所示,通过进入在上述壳体12的侧壁66与上述固定用具17的突出部62上形成的空间部64,而可靠地保持上述转动部件16。通过设置上述狭缝部47,而使上述板状片49具有弹性。上述板状片49以及处于其前端的突起51的位置被设计为可进入上述空间部64。并且,上述板状片49以及处于其前端的突起51的大小,考虑上述作用、弹性和强度等适当设计。
并且,优选,如图6(B)所示,在上述转动部件16的长度方向两侧附近、在与上述FPC70或者FFC等连接对象物的卡止部72对应的位置上,设置与上述卡止部72卡合的卡合凸部53。如图3(C)和(D)所示,在上述转动部件16关闭时上述卡合凸部53和上述卡止部72卡合,由此上述卡合凸部定位保持上述FPC70。上述卡合凸部53的位置与上述FPC70的卡止部72对应,且被适当设计为可进入上述卡止部72。上述卡合凸部53的大小只要能够与上述连接对象物的卡止部72卡合即可,考虑连接器10的小型化和上述连接对象物的高密度化等而适当设计。
优选,在上述壳体12的顶部20上、在与上述触点14对应的位置上设置多个缝隙21。该缝隙21的大小比上述触点14大一些,并考虑上述触点14的大小、上述壳体12的强度和作用而适当设计。通过设计上述缝隙21 而避开上述触点14,成为能够进行低高度化的构造。
并且,优选,在上述壳体12上设置从主体延伸的延伸壁67。上述延伸壁67是固定上述固定用具17的部分。
优选,如图7(B)所示,上述固定用具17为大致板状片,通过压入、一体成型或焊接等固定在上述壳体12的延伸壁67上。上述固定用具17的位置考虑用户端的规格和基板80的安装位置等而设计。在本实施例中,在基板80上设置切口部82,为了从其他部件等的搭载侧安装连接器10,并将上述转动部件16固定为可在其他部件等的搭载侧的相反侧进行操作,因而安装在上述壳体12的厚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上述固定用具17的大小考虑保持力和基板只有面积等设计。
优选,在上述固定用具17上、与上述固定用具17一体或分体地设置具有弹性的突出部62,该突出部62与上述壳体12的侧壁66平行。当考虑到成本时,上述突出部62优选为与上述固定用具60一体构造。长度方向两侧的上述转动部件16的突起51如上所述地卡合在配置于长度方向两侧的上述突出部62之间,并可靠地保持上述转动部件16。并且,能够在上述突出部62和上述壳体12的壁侧23之间设置供上述转动部件16的突起51卡合的空间部64。上述突出部62的位置和大小,考虑这种作用、加工性和强度等而适当设计,并使上述突出部62具有弹性,以便使上述转动部件16的突起51容易插入,且能够可靠地保持。
下面根据图16(A)、(B)说明本发明的其他连接器102的实施例(实施例3)。图10(A)是在转动部件打开的状态下、在一个触点位置剖开本发明的连接器的截面图,图10(B)是在转动部件关闭的状态下、在一个触点位置剖开插入有FPC的本发明的连接器的截面图。
图16的连接器为,上述触点142为如图11所示的形状,并具有:第一片282,一端侧具有与上述连接对象物接触的接触部322a,另一端侧具有通过上述转动部件162按压的受压部342;第二片302,一端侧具有与上述连接对象物接触的另一个接触部322b,另一端侧具有与基板连接的连接部362;以及联结部382,联结上述第一片282和上述第二片302;并且,在上述受压部342和上述连接部362之间,设置有供上述转动部件162的按压部482能够转动的保持单元。
并且,壳体122在上部具有上述嵌合口182,并具有覆盖上述触点142的第一片282的接触部322a的顶部202。
并且,作为连接器的其他实施方式,也可以代替图4(A)所示的第二片的接触部32b,而如图4(B)所示在第二片的一端侧设置与上述连接对象物接触的延伸部35。
工业利用性
作为本发明的活用例,可活用到在便携设备等的电气或电子设备中使用的连接器10,尤其是可与FPC70或FFC等连接对象物稳定连接,并进行连接器的低高度化、基板的静区削减和安装在基板侧面的构造。
Claims (18)
1.一种连接器,安装在基板的侧面,并具备:多个触点,具有与连接对象物接触的2个接触部;壳体,排列、保持该触点,并且在前部具有供上述连接对象物插入的嵌合口;以及转动部件,使上述触点弹性变形而按压到上述连接对象物上,该连接器的特征在于,
上述触点具备:第一片,一端侧具有与上述连接对象物接触的接触部,另一端侧具有由上述转动部件按压的受压部;第二片,一端侧具有与上述连接对象物接触的另一个接触部,另一端侧具有与基板连接的连接部;以及联结部,联结上述第一片和上述第二片,在上述触点上,将上述第一片的接触部、上述联结部和上述连接部配置为大致曲柄形状,并且,在上述受压部和上述连接部之间设置供上述转动部件的按压部能够转动的保持单元;
上述壳体具有覆盖上述触点的接触部的顶部;
在上述转动部件上具备用于使该转动部件转动的操作部、在长度方向上连续设置的按压部、以及可供上述受压部插入的分别独立的卡止孔;上述按压部以在上述触点的连接部和受压部之间转动的方式安装在上述壳体上,并且在上述按压部转动时,旋转轴移动而进行紧凑的旋转;通过将上述操作部向上述壳体的嵌合口方向转动,而使上述触点的接触部与上述连接对象物接触;
在上述基板上设置切口部,将上述连接器以落入该切口部的方式与上述基板连接,并在长度方向两侧配置用于固定在上述基板上的固定用具;与上述固定用具一体或者分体地设置在上述触点的连接部侧与上述基板垂直地突出的突出片,并将该突出片设置在连接器的长度方向两侧或者任意一侧;在打开上述转动部件时,通过上述突出片限制上述转动部件的旋转角度。
2.一种连接器,安装在基板的侧面,并具备:多个触点,具有与连接对象物接触的2个接触部;壳体,排列、保持该触点,并且在上部具有供上述连接对象物插入的嵌合口;以及转动部件,使上述触点弹性变形而按压到上述连接对象物上,该连接器的特征在于,
上述触点具备:第一片,一端侧具有与上述连接对象物接触的接触部,另一端侧具有由上述转动部件按压的受压部;第二片,一端侧具有与上述连接对象物接触的另一个接触部,另一端侧具有与基板连接的连接部;以及联结部,联结上述第一片和上述第二片,并且,在上述触点上,在上述受压部和上述连接部之间设置供上述转动部件的按压部能够转动的保持单元;
上述壳体具有覆盖上述触点的至少一个接触部的顶部;
在上述转动部件上具备用于使该转动部件转动的操作部、在长度方向上连续设置的按压部、以及可供上述受压部插入的分别独立的卡止孔;上述按压部以在上述触点的连接部和受压部之间转动的方式安装在上述壳体上,并且在上述按压部转动时,旋转轴移动而进行紧凑的旋转;通过将上述操作部向上述壳体的嵌合口方向转动,而使上述触点的接触部与上述连接对象物接触;
在上述基板上设置切口部,将上述连接器以落入该切口部的方式与上述基板连接,并在长度方向两侧配置用于固定在上述基板上的固定用具;与上述固定用具一体或者分体地设置在上述触点的连接部侧与上述基板垂直地突出的突出片,并将该突出片设置在连接器的长度方向两侧或者任意一侧;在打开上述转动部件时,通过上述突出片限制上述转动部件的旋转角度。
3.一种连接器,安装在基板的侧面,并具备:多个触点,具有与连接对象物接触的1个接触部;壳体,排列、保持该触点,并且在前部具有供上述连接对象物插入的嵌合口;以及转动部件,使上述触点弹性变形而按压到上述连接对象物上,该连接器的特征在于,
上述触点具备:第一片,一端侧具有与上述连接对象物接触的接触部,另一端侧具有由上述转动部件按压的受压部;第二片,一端侧具有向上述连接对象物的插入方向突出的延伸部,另一端侧具有与基板连接的连接部;以及联结部,联结上述第一片和上述第二片,在上述触点上,将上述第一片的接触部、上述联结部和上述连接部配置为大致曲柄形状,并且,在上述受压部和上述连接部之间设置供上述转动部件的按压部能够转动的保持单元;
上述壳体具有覆盖上述触点的接触部的顶部;
在上述转动部件上具备用于使该转动部件转动的操作部、在长度方向上连续设置的按压部、以及可供上述受压部插入的分别独立的卡止孔;上述按压部以在上述触点的连接部和受压部之间转动的方式安装在上述壳体上,并且在上述按压部转动时,旋转轴移动而进行紧凑的旋转;通过将上述操作部向上述壳体的嵌合口方向转动,而使上述触点的接触部与上述连接对象物接触;
在上述基板上设置切口部,将上述连接器以落入该切口部的方式与上述基板连接,并在长度方向两侧配置用于固定在上述基板上的固定用具;与上述固定用具一体或者分体地设置在上述触点的连接部侧与上述基板垂直地突出的突出片,并将该突出片设置在连接器的长度方向两侧或者任意一侧;在打开上述转动部件时,通过上述突出片限制上述转动部件的旋转角度。
4.一种连接器,安装在基板的侧面,并具备:多个触点,具有与连接对象物接触的1个接触部;壳体,排列、保持该触点,并且在上部具有供上述连接对象物插入的嵌合口;以及转动部件,使上述触点弹性变形而按压到上述连接对象物上,该连接器的特征在于,
上述触点具备:第一片,一端侧具有与上述连接对象物接触的接触部,另一端侧具有由上述转动部件按压的受压部;第二片,一端侧具有向上述连接对象物的插入方向突出的延伸部,另一端侧具有与基板连接的连接部;以及联结部,联结上述第一片和上述第二片,并且,在上述触点上,在上述受压部和上述连接部之间设置供上述转动部件的按压部能够转动的保持单元;
上述壳体具有覆盖上述触点的接触部的顶部;
在上述转动部件上具备用于使该转动部件转动的操作部、在长度方向上连续设置的按压部、以及可供上述受压部插入的分别独立的卡止孔;上述按压部以在上述触点的连接部和受压部之间转动的方式安装在上述壳体上,并且在上述按压部转动时,旋转轴移动而进行紧凑的旋转;通过将上述操作部向上述壳体的嵌合口方向转动,而使上述触点的接触部与上述连接对象物接触;
在上述基板上设置切口部,将上述连接器以落入该切口部的方式与上述基板连接,并在长度方向两侧配置用于固定在上述基板上的固定用具;与上述固定用具一体或者分体地设置在上述触点的连接部侧与上述基板垂直地突出的突出片,并将该突出片设置在连接器的长度方向两侧或者任意一侧;在打开上述转动部件时,通过上述突出片限制上述转动部件的旋转角度。
5.如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壳体上,在与上述转动部件接触侧,在与上述触点对应的位置上设置缝隙。
6.如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壳体上、在长度方向两侧设置具有进一步与上述基板接触的面的延伸部;上述固定用具被配置为,在长度方向两侧进一步覆盖上述延伸部的下表面侧;上述突出片被设置为,进一步与上述转动部件的进深壁接触;以将上述延伸部与上述基板的下表面接触的方式,将上述连接器与上述基板连接。
7.如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转动部件的长度方向两侧设置由缝隙部分开的具有弹性的板状片,并且在该板状片的前端设置突起;并与上述固定用具一体或分体地设置与上述壳体的顶部大致垂直的、具有弹性的突出部;在上述转动部件被关闭时,上述转动部件的突起卡合在上述突出部的内侧。
8.如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转动部件的长度方向两侧设置由缝隙部分开的具有弹性的板状片,并且在该板状片的前端设置突起;并与上述固定用具一体或分体地设置与上述壳体的侧壁平行的、具有弹性的突出部;并且在该突出部和上述壳体的侧壁之间设置空间部;在上述转动部件被关闭时,上述转动部件的突起进入在上述空间部,由此保持上述转动部件。
9.如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连接对象物的长度方向两侧设置卡止部,并且在上述转动部件上、在与上述连接对象物的卡止部对应的位置上设置与上述卡止部卡合的卡合凸部;在上述转动部件被关闭时,上述卡合凸部与上述卡止部卡合, 由此保持上述连接对象物。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壳体的延伸部上、在与上述基板接触的面侧一体或者分体地设置定位销,该定位销用于进行与上述基板的定位。
11.如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触点的连接部的上表面侧与上述基板连接,并且在连接器搭载面的相反侧操作上述转动部件。
12.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壳体上,在上述顶部的至少两端侧形成防止壁,该防止壁防止上述连接对象物被向上方撬起时的上述顶部的浮起。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将上述防止壁进一步形成在中央部附近或者整体上。
14.如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作为上述保持单元,至少每隔1个触点、在上述第一片的上述受压部上设置向上述连接部方向突出的凸部,并且在上述第二片的连接部前端附近设置向上述受压部方向突出的突起部。
15.如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作为上述保持单元,至少每隔1个触点,在上述第二片的连接部和联结部之间设置向上述受压部方向突出的凸。
16.如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作为上述保持单元,将上述多个触点之中的设置有凸部和突起部的触点、与设置有凸的触点交互排列,而将上述凸部以及上述突起部、与上述凸呈交错状配置,其中,该凸部在上述第一片的上述受压部向上述连接部方向突出,该突起部在上述第二片的连接部前端附近向上述受压部方向突出,该凸在上述第二片的连接部和联结部之间向上述受压部方向突出。
17.如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一片的受压部前端设置突出部。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将上述连接对象物与上述连接器连接的情况下,首先,在上述连接对象物与上述连接器连接前的状态下,上述转动部件的按压部的下端处于接触上述凸的状态;第二,当使上述操作部转动时,上述按压部的下端在与上述凸接触的状态下,以下端侧的R的中心为旋转轴进行转动,上述按压部成为稍微倾斜的状态;第三,当进一步转动时,上述下端从第二的状态向上述连接部方向移动一些,并以上述按压部的中心为旋转轴进行转动,上述按压部成为几乎垂直的状态;第四,当进一步转动时,上述下端从第三的状态进一步向上述连接部侧移动,上述按压部的上端移动到上述凸部侧,上述按压部成为垂直的状态;第五,当进一步转动时,上述下端从第四的状态进一步向上述连接部侧移动,上述按压部的上端成为与上述凸部接触的状态;最后,当从第五的状态进一步转动时,上述按压部以上述上端的R的中心为旋转轴,将上述转动部件向上述壳体的嵌合口方向转动,由此使上述触点的接触部与上述连接对象物接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94063/2005 | 2005-10-06 | ||
JP2005294063 | 2005-10-06 | ||
JP2005308619 | 2005-10-24 | ||
JP308619/2005 | 2005-10-24 | ||
PCT/JP2006/308569 WO2007039950A1 (ja) | 2005-10-06 | 2006-04-24 | コネクタ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283485A CN101283485A (zh) | 2008-10-08 |
CN101283485B true CN101283485B (zh) | 2010-12-08 |
Family
ID=379059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680037053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83485B (zh) | 2005-10-06 | 2006-04-24 | 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591661B2 (zh) |
JP (1) | JP4630340B2 (zh) |
KR (1) | KR100963726B1 (zh) |
CN (1) | CN101283485B (zh) |
WO (1) | WO2007039950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956339B2 (ja) * | 2007-09-07 | 2012-06-20 | 第一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装置 |
CN101764314B (zh) * | 2008-12-23 | 2012-10-31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TW201112525A (en) * | 2009-09-24 | 2011-04-01 | Hannstar Display Corp | Connector for mounting a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board |
JP4568791B1 (ja) * | 2009-12-16 | 2010-10-27 |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KR200461700Y1 (ko) | 2011-06-08 | 2012-07-31 | 야-핑 린 | 전기 커넥터 |
KR101457065B1 (ko) * | 2013-06-07 | 2014-10-31 | 몰렉스 인코포레이티드 | 가요성 케이블 커넥터의 설치구조 및 설치방법 |
JP6452393B2 (ja) * | 2014-11-13 | 2019-01-16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6100421B2 (ja) * | 2016-05-09 | 2017-03-22 |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 基板接続構造 |
US10498060B2 (en) | 2015-08-31 | 2019-12-03 | J.S.T. Mfg. Co., Ltd. | Substrate connection structure |
JP6100430B2 (ja) * | 2016-08-31 | 2017-03-22 |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 基板接続構造 |
JP6540674B2 (ja) * | 2016-12-09 | 2019-07-10 |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 電気コネクタ |
JP7068896B2 (ja) * | 2018-04-03 | 2022-05-17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端子押し付け構造を有するコネクタ装置 |
JP7371465B2 (ja) * | 2019-12-02 | 2023-10-31 |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 コネクタおよび端子金具 |
TWI749671B (zh) * | 2020-07-30 | 2021-12-11 | 貿聯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 抗損耗傳輸裝置組 |
US20220407271A1 (en) * | 2021-06-18 | 2022-12-22 | Lear Corporation | Electrical Connector Housing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for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Structures |
KR102584707B1 (ko) * | 2021-08-19 | 2023-10-05 | 에이치알에스코리아 주식회사 | 엣지 커넥터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548287Y (zh) * | 2002-06-07 | 2003-04-30 | 陈财福 | 软性电路板连接器改进结构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932521B2 (ja) * | 1998-04-17 | 2007-06-20 | Smk株式会社 | プリント配線板用コネクター |
JP3430398B2 (ja) | 1998-07-31 | 2003-07-28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
JP3378983B2 (ja) * | 1998-09-30 | 2003-02-17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装置 |
JP3484659B2 (ja) * | 2001-03-09 | 2004-01-06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3903338B2 (ja) * | 2001-11-08 | 2007-04-11 |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 Fpc用コネクタ |
US7044773B2 (en) * | 2002-08-01 | 2006-05-16 | Ddk Ltd. | Connector |
JP2004071160A (ja) | 2002-08-01 | 2004-03-04 | D D K Ltd | コネクタ |
JP4217496B2 (ja) | 2003-01-30 | 2009-02-04 | カルソニックカンセイ株式会社 | 自動車計器用表示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05150527A (ja) | 2003-11-18 | 2005-06-09 | Canon Inc | 保持装置、それを用いた露光装置および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
JP4280621B2 (ja) * | 2003-12-19 | 2009-06-17 | 第一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4538719B2 (ja) | 2004-03-31 | 2010-09-08 | 東芝ライテック株式会社 | Led点灯装置および照明器具 |
JP4499153B2 (ja) * | 2004-08-10 | 2010-07-07 | 第一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4359568B2 (ja) * | 2005-02-15 | 2009-11-04 | 第一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WO2006126359A1 (ja) * | 2005-05-24 | 2006-11-30 | Ddk Ltd. | コネクタ |
TWI307980B (en) * | 2005-08-31 | 2009-03-21 | I Pex Co Ltd | Electrical connector |
-
2006
- 2006-04-24 WO PCT/JP2006/308569 patent/WO2007039950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6-04-24 JP JP2007538634A patent/JP4630340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04-24 US US12/088,850 patent/US7591661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04-24 KR KR1020087006617A patent/KR100963726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6-04-24 CN CN2006800370534A patent/CN101283485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548287Y (zh) * | 2002-06-07 | 2003-04-30 | 陈财福 | 软性电路板连接器改进结构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JP特开平11-307198A 1999.11.05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20080047399A (ko) | 2008-05-28 |
WO2007039950A1 (ja) | 2007-04-12 |
KR100963726B1 (ko) | 2010-06-14 |
US7591661B2 (en) | 2009-09-22 |
CN101283485A (zh) | 2008-10-08 |
JPWO2007039950A1 (ja) | 2009-04-16 |
US20090163065A1 (en) | 2009-06-25 |
JP4630340B2 (ja) | 2011-02-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283485B (zh) | 连接器 | |
CN101228674B (zh) | 连接器 | |
US7140896B2 (en) | Connector | |
KR100504057B1 (ko) | 평평한 가요성 케이블용 커넥터 | |
US20140357111A1 (en) | Connector | |
JP2006114436A (ja) | コネクタ | |
JP2004221067A (ja) | コネクタ | |
JP2006351453A (ja) | コネクタ | |
US7435130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contacts | |
JP4927454B2 (ja) | コネクタ | |
JP2004206987A (ja) | コネクタ | |
US20070278085A1 (en) |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electrical contacts | |
JP4731311B2 (ja) | カム構造及び該カム構造を使用するコネクタ | |
JP2007173043A (ja) | コネクタ | |
KR100572884B1 (ko) | 전기 커넥터 | |
JP4558562B2 (ja) | コネクタ | |
JP4884138B2 (ja) | カム構造、コネクタ用カム構造及び該コネクタ用カム構造を使用するコネクタ | |
JP2007173255A (ja) | コネクタ | |
JP4573819B2 (ja) | 基板用コネクタ | |
JP4907436B2 (ja) | コネクタ | |
US7108537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latching devices | |
JP4644719B2 (ja) | コネクタ | |
JP2008147064A (ja) | コネクタ | |
JP2021064624A (ja) | コネクタ | |
JP2021166189A (ja) | コネク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1208 Termination date: 20150424 |
|
EXPY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